專題化教學論文范文

時間:2023-03-22 00:16:1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專題化教學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專題化教學論文

篇1

“學困生”的成因是多方面的,有家庭的、有社會的、有智力方面的,也有非智力方面的、有先天的、也有后天的,但大部分“學困生”都是后天形成的。在他們的身上缺乏獨立性、自信心、目標性,久而久之,先是厭惡,而后放棄,為了要應付考試,只得背著沉重的包袱,硬著頭皮去學,死讀死記不求甚解,或干脆放棄不學,自暴自棄。正是由于缺乏學習的主動性,嚴重地影響著“學困生”的智力發展,阻礙了“學困生”學習上的進步。

下面就數學“學困生”的轉化工作淺談我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為了提高數學教學質量,我們在教學中首先要注重培養學困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激發他們的學習積極性,使他們主動接受教育。

1、數學是一門具有科學性、嚴密性的抽象性的學科。正是由于它的抽象性,造成了“學困生”形成的主要原因。因此,教學時,應加強教學的直觀性。

2、應加強教學語言的藝術應用,讓教學生動、有趣。

課堂教學中教師不僅要隨時觀察全班學生學習情緒,更要特別注意觀察“學困生”的學習情緒,學困生往往上課思想開小差、不集中,他們對教師一般性按部就班式,用枯燥無味的語言講課聽不進耳,對數學知識也不感興趣。這時,教師應恰當運用藝術性的教學語言來活躍課堂氣氛,引導每位學生進入積極思維狀態,從而達到教學目的。甚至間或講一點笑話、數學故事,有時也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3、注重情感教育。“學困生”他們的情感都較豐富,他們需要教師對他們多關心、多愛護和尊重,只有這樣他們才會將豐富的情感化為自尊。因此,當他們有所成績時,教師要充分的鼓勵和肯定,應該及時予以表揚。只要“學困生”接受教師,那就會及大地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從而達到自主學習的目的。所以,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在學生中不僅要注意自己的形象,為人師表,而且還要注意對“學困生”實行情感方面的教育。充分肯定學困生的優點,肯定他們的微小進步,促使他們積極主動的學習。

二、糾正學生的不良行為、培養學生自覺學習的良好習慣。

1、糾正學生不好的生活、學習習慣。不少“學困生”之所以成為“學困生”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因為學習意志不強,生活懶惰,上課遲到或逃學,上課思想經常不集中、開小差,作業不及時完成或抄襲,根本沒有預習、復習等所造成的。因此教師要特別注意引導他們好行為規范的養成。

2、教師在布置作業時,要注意難易程度,要注意加強對“學困生”的輔導、轉化;甚至可以分層次的布置作業。例如可以讓一些“學困生”晚上回去把課堂做過的練習再做一遍作為家庭作業。對作業做得較好或作業有所進步的“學困生”,要及時給予表揚鼓勵。教師要注意克服急躁冒進的情緒,如對“學困生”加大、加重作業量的做法。對待“學困生”,要放低要求,采取循序漸進的原則,諄諄誘導的方法,從起點開始,耐心地輔導他們一點一滴地補習功課,讓他們逐步提高。

3、大部分“學困生”學習被動,依賴性強。往往對數學概念、公式、定理、法則死記硬背,不愿動腦筋,一遇到問題就問老師,甚至扔在一邊不管;教師在解答問題時,也要注意啟發式教學方式的應用,逐步讓他們自己動腦,引導他們分析問題,解答問題。不要給他們現成答案,要隨時糾正他們在分析解答中出現的錯誤,逐步培養他們獨立完成作業的習慣。

三、認真把好考試關,注意培養學困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要有意識地出一些較易的題目,培養他們的信心,讓他們嘗到甜頭,使他們意識到自己也可以學好的。在考試前應對學生提出明確、具體的要求,對“學困生”知識的薄弱點進行個別輔導,這樣還可使有些學困生經過努力也有得較高分的機會,讓他們有成就感,逐步改變他們頭腦中在學習上總是比別人差一等的印象。從而培養了他們的自信心和自尊心。激勵他們積極爭取,努力向上。從而達到轉化“學困生”目的。

篇2

根據機電一體化專業特點,從新生剛入校就開始引導學生去了解本專業的特點,利用他們對新環境、新專業和新知識的好奇心,去參觀前面畢業生所做的優秀作品,甚至可結合無人工廠、機械手等,進行講解和觀看,在他們對柔性加工系統的高自動化、高效率、高精度感到驚奇與贊許的同時,通過分析對比國內與國外在機電一體化產品及技術上的現實差距,增強學生的進取心和責任感,使學生知道機電一體化專業是一份高層次、高水平的技術工作,是推進我國現代化建設的重要環節。通過對本專業前景的認知和了解,學生的學習激情和求知的欲望很容易就會被激發起來,從而能全身心地投入以后的機電專業的學習中去。

二、組織教學

利用項目教學法,以任務驅動的模式教學,教師要認真鉆研每個知識點,怎樣以這種教學方式呈現,給學生創設教學情境,讓學生探索發現新知識,并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并在學習中讓學生進行分組討論、交流、爭論,對學生在學習中的表現進行測評、點評、互評和打分。機電一體化專業具有新穎化、復合化和靈活多變的特點,要想培養出具有自主學習能力、有創新理念和動手能力強的高素質技術工人,就必須使學生在學校的學習中體會到“想學”“愛學”“會學”的過程,而不僅僅是被動的只是“學會”。

三、自主學習

進行了以上學習后,學生基本上學會了構建新知識的方法和步驟,各種思維能力也都有了發展,此時學生可以自主地進行學習和研究,教師可以作為一個旁觀者輔助學生進行學習,并提出有價值的建議。并讓學生進行自我分析和評價,提高反思和批判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

四、形成成果

篇3

傳統園林專業知識注重學生的理論知識,將書本知識講的透徹以便能達到能夠熟練運用的目的,但是由于進行實踐活動往往很復雜,很難掌握用這些理論解決實際出現的問題。例如,在最近社會出現的各種高學位無經歷的畢業生,都是因為在學習知識中追求理論的精確,而忽視了實際出現的各種問題的綜合。因此,很難將這些實際問題具體解決。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下,過分重視和依賴老師的地位,忽視了學生在學習中的融會貫通。只是一味重視知識的傳授,并用成績衡量一個學生學習知識的態度,卻忽視了學生園林技能的發展,沒有一個實踐的空間。只是注重知識和理論的講解,盡管理論知識很清晰,卻沒有使學生的園林技能形成。園林更注重的是操作,動手實踐的能力,而非理論的要求。只是通過老師的要求,整體性地完成某一項任務,不斷地使學生個性逐漸磨滅,最終導致的結果必然是一樣的思維,一樣的結果。在當今社會,創新是社會發展的源動力,沒有創新的思維,怎么能夠發展我們的技能,想多方面開展呢?最后傳統的園林專業教學最突出的弊端就是只注重課堂的教學效果,而非實習現場的訓練,這就導致學生知識很豐富,能夠通過理論去進行實踐,但是過于死板,不懂變通,變得將一件很簡單的事情復雜化,繁瑣化。因此,在園林的工作中就會逐漸喪失積極性,只是變成一個靠書本工作的人。這些結果都是傳統教學中的問題,也是為什么會有很多學生厭學,沒有積極性的原因之一。為了解決教學出現的一系列問題,傳統教學模式應該改變一下,來考慮學生的發展。

2園林專業一體化模式的探究

“園林專業一體化”必須以培養學生能力,注重學生個性培養為中心進行教學,將能力擺在首位,以理論知識為媒介發展學生的能力。我大體可將教學模式分為3個層面。

2.1理論知識的循環過程老師對學生明確教學任務,對學生進行指導,與學生一起進行學習,但是老師還是主導地位,對知識講解,分析,督促學生積極學習,并對學生學習中出現的錯誤及時提醒并糾正,同時也要鼓勵學生大膽地回答問題。可以說,這個階段和傳統的教學模式沒有太大的不同。但是之后的階段卻體現出了教學模式的不同。隨著課程的學習,老師要逐漸從一個主導者變成一個引導促進者,把主體變成由老師變成學生為主體。知識由學生為老師進行講解,老師則對學生講解中出現的問題糾正,不然很容易讓學生產生慣性的思想,并因此影響學生以后發展。無論是第1階段還是第2階段都是很重要的,一切為了學生能力的培養,這就是一個循環。在這個循環體系之中成功進行的話,就很大程度解決了傳統教學模式下出現的弊端,也在一定程度把學生從課堂到園林的過程拉近。

2.2學生能力的培養能力是新的教學模式核心的問題,必須為了這個問題而開展教學過程。在教學之中,必須讓學生學習應用型理論知識,并經常將理論和實習的課程結合,體現園林一體化的原則。在授課過程中,老師要講實用性,技能性較強的知識,對于那些有深度,難理解的內容可略講,甚至是不講。例如,在教學內容上,老師要對園林行業的現狀進行分析和講解,在技術層面上,新的技術和設備要及時為學生展示,緊密地聯系實際生活。

2.3培養對于學習的積極態度傳統模式的弊端,使許多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喪失了,要重新調動積極性,就必須依靠老師的課堂表現和教學內容的生動性,使學生實習期間好好地了解將來應該做什么才能讓學生認真的學習知識。

3結束語

篇4

學前階段的幼兒是其認知發展最為迅速的階段,在這一階段對幼兒的普通話進行培養,就能促進幼兒的普通話基礎加強。對學前教育專業的學生在普通話水平方面進行提高加強就比較重要,這也是實現學前教育改革目標的重要舉措。通過從理論層面對學前教育專業學生普通話水平提高的探究加強,就能有助于學前教育專業教學的質量提高。

一、提高學前教育專業學生普通話水平的重要性及現狀

1.提高學前教育專業學生普通話水平的重要性分析

對當前的學前教育專業學生普通話水平的提高,有著其重要性。幼兒園階段的學生處在語言敏感階段,在這一時期的幼兒也比較善于觀察以及模仿,所以學前教育教師自身的普通話水平就要能達到相應要求以及標準[1]。學前教育教師通過激勵性的手段加以應用,對幼兒的普通話學習就能起到促進作用,讓幼兒能夠及早的掌握普通話,對幼兒的接收知識的能力提高也有著積極促進作用。

2.提高學前教育專業學生普通話水平的現狀分析

從當前的學前教育專業學生普通話培養的現狀來看,其中還存在著諸多問題有待解決優化。學生的心理素質低是比較突出的問題,在進行待測以及測試當中,學生的緊張心理普遍存在,這就和學生自身的心理素質有著直接的影響。由于在所處的環境以及自身心理素質的因素影響下,就使得普通話的測試中比較容易出現錯誤。

學前教育專業學生還存在著識字量不足的問題,一些沒有達到測試等級的學生,不只是在語音語調方面對測試的成績有著影響,同時在認識字的數量方面也是一個重要影響因素[2]。有的學生對普通話教材當中的常用字沒有準確認識,存在著誤讀的問題,這就和學生的認字量有著緊密聯系。

另外,學前教育專業的學生在自身的表達能力方面相對比較缺乏。這就必然會影響自身的普通話教學以及實踐,對幼兒的普通話學習也會帶來一些影響。

二、提高學前教育專業學生普通話水平的方法

為能夠對學前教育專業的學生在普通話水平上得以有效提高,就要能充分重視方法的科學應用,在教學中能和學生的實際情況緊密結合。

第一,要充分重視對學生普通話學習氛圍的良好營造,在普通話的練習條件上能打下扎實基礎。學生在學說普通話的過程中,只有在良好的氛圍營造下,才能真正有利于學生的學習。這就需要從宣傳層面進行加強,讓學生能夠真正認識到普通話的重要性,轉變學生的學習普通話的思想。為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普通話的氛圍,只有如此才能真正有利于學生的普通話知識學習[3]。從學生的思想教育工作著手,讓學生能夠在學習的興趣上以及和規范的訓練方面進行緊密結合。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這才能有利于學生的學習效果良好呈現。

第二,注重對學生的語感培養,以及對學生的朗讀激勵作用的充分發揮。語言的學習有著其重要性,語言的工具性在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方面得到了充分展現,在對普通話的學習過程中,就要能在語感方面進行加強。這也是學生在長期訓練當中所養成的,語感的熟練掌握是對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學習普通話的重要方法,在實際的教學中就可通過朗讀的方式進行激勵。只有在這些基礎層面得到了充分重視,才能有助于學生的普通話學習能力的加強。

第三,對學前教育專業的學生普通話水平的提高,還要能充分重視對學生心理素質的提高。這就要能充分重視師生間的溝通交流加強,保持師生間的良好關系是促進學生學習效率提高的重要保障,也是對學生心理素質提高的重要基礎。老師要能充分注重對學生說普通話的信心加以樹立,并能為學生創造說普通話的環境,讓學生能夠在說普通話的過程中熟練的應對。并要能充分注重對普通話的認字數量的增加,對常用的單音節字詞表的強化練習要能加強,逐步的增加學生平普通話的認字量,只有這樣才能為學生普通話的水平提高打下基礎。

第四,學前教育專業學生普通話水平提高,要能充分注重多媒體技術的科學應用,為學生營造動態化的教學活動。通過多媒體技術的應用,就能有助于學生學習效率的提高以及興趣的激發。在當前的信息技術迅速發展背景下,也對教學領域有著很大的改變,在教學的效率提高方面有著積極促進作用。多媒體技術的應用不僅對學前專業學生普通話練習有著積極作用,同時也對幼兒的普通話學習有著積極作用[4]。所以這就需要在具體的普通話教學中,對多媒體技術的應用要加強。可以通過多媒體技術的應用來進行創設情境,可以游戲的方式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及對學生平普通話的練習進行鞏固。

不僅如此,對普通話的水平提高,也要能注重朗讀的積極作用發揮。通過朗讀能有利于學生的普通話水平提高,采用表演法的手段,對學生普通話的朗讀情感的豐富以及語感的培養等,都有著積極作用。例如在對《雷雨》的劇本進行表演讀的過程中,通過角色人物的設定,將學生帶入到情境中,就能激發學生普通話的情感色彩增加,對學生的普通話水平提高就有著積極作用。

結語

篇5

[關鍵詞]自我效能 后進學生 教育轉化

[作者簡介]馮成(1978- ),男,江蘇徐州人,南京理工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黨委副書記兼副院長,助理研究員,研究方向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江蘇 南京 210094)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3985(2014)05-0181-02

新時期,隨著社會環境的不斷改變,高校學生群體逐步呈現出成分多元化、個性凸顯化的趨勢,學習后進學生是高校在這一趨勢下產生的特殊群體。筆者認為,學習后進學生在接受知識的過程中,學習技能與方法方面存在較大缺陷,他們的學習成績和學習主動性往往不如其他學生,常常會表現出封閉、自卑、焦慮、敵視等較為畸形的人格特質,部分情節較為嚴重的會形成歪曲的社會價值觀,嚴重影響個人的成長成才。因此,做好后進學生的教育管理工作,幫助學生增強自信心,克服不良情緒,提高自我效能,促進學生學業人格的全面發展,是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臨的新課題。

一、自我效能感理論概述

自我效能感理論的概念最早由美國心理學家班杜拉(Bandura A)提出,認為自我效能感可以影響或決定人們對行為的選擇以及對行為的堅持性、努力程度。同一個人在不同的境遇下或者性格特征迥異的人群在同一種境遇中,其自我效能反應是有差異的。高自我效能感的人往往極富挑戰性,遇到困難時一般能夠堅持己見,表現出克服困難、戰勝困難的勇氣和自信,并以最大的努力戰勝困難;低自我效能感的人在這方面的表現則截然相反,面對逆境尤其是在新領域中,容易焦慮、抑郁,可能形成回避傾向。高自我效能感者在與環境相互作用時,往往能集中注意力于未完成的工作及對困境的突破上,對自己的環境駕馭能力較為自信;反之,低自我效能感者更多考慮不利的發展因素,注意力多集中于可能對事情的結果產生不利的后果上,從而產生焦慮、恐懼、抑郁的心態,阻礙已有的行動能力。

通過對班杜拉自我效能感理論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結論:自我效能感反映個體在對待困難時的態度和戰勝困難的信心,并受個體過去的成敗經驗和與己相近人的經驗影響;同時,個體在面臨新事物、身處新環境時表現出的信心和態度也有差異。基于自我效能感的特點,不同個體在從事某種活動時的堅持性、自信心和情緒反應都會有差異,這說明自我效能感對個體所做的行為有重要的牽引作用。

產生高校后進學生群體有多方面原因,但后進學生所表現出的具有共性的基本特征恰恰反映出其自我效能感普遍低下。由此,可以將自我效能感理論引入高校后進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干預上,通過對后進學生群體的思想實質及學習后進成因的深入剖析,找出影響他們自我效能感低下的關鍵因素,指導他們改變自我,重拾自信,迎接挑戰,走出困境,實現對后進學生成功轉化。

二、后進學生群體產生原因及思想分析

1.缺乏抵御網絡誘惑的能力,影響學業成績。現在的大學生多是“90后”獨生子女,習慣了家長的呵護和教師的指引,進入大學后,部分自我效能感低的大學生對新的環境感到無所適從,當遭遇挫折、個人理想與現實存在有著較大差距、人際交往存在問題時,網絡的自由、虛擬和社交的便捷性使他們找到了暫時的心理平衡和情感慰藉,誘惑難當,甚至產生嚴重的網絡依賴心理。筆者在多年的大學生教育管理工作中發現,很多后進學生成績差的主要原因是無法克服網絡誘惑,傾注大部分的精力和時間于網絡上,嚴重干擾了正常的學習和生活秩序,學習時間投入不足,導致學習困難,甚至學業荒廢。

2.缺乏有效的自主能力和競爭意識,影響學業成績。(1)自主能力不強,面對困難無所適從。后進學生處理困難和挫折的經驗不足,很少主動思考解決困難的對策,總依賴外來幫助,在關鍵問題上失去主見,缺乏戰勝困難的勇氣,不愿接受困難或失敗的事實,抱怨心理和不適感反應強烈。這說明自我效能感較弱的個體在處理困難和挫折時,無法樹立不同領域情境下面對挫折、挑戰的自信心,沒有尋求解決困難的辦法,從而學習后勁不足,失去耐心,影響學業成績。(2)競爭意識不強,學習目標不明確。由于目前分數仍然是衡量學生學業成績高低的重要標準,一旦學生不能很好地適應大學生活、規劃自己的大學生涯,很難跟上學習節奏。大學生在面對學習上的競爭時,樹立明確的目標是需要正視的關鍵問題。后進學生由于沒有做好直面競爭的思想準備,自我效能感普遍較低,學習目的性不明確,缺乏學習動力,自身狀態與現代大學嚴肅緊張的治學風氣和育人目標格格不入,逐漸脫離學業,甚至被淘汰。

3.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引導,影響學業成績。大學生在進入大學前,家庭的教育至關重要,良好的家庭教育環境是大學生具備較高自我效能感的基礎。筆者在實際教育過程中發現,后進學生受家庭教育環境的負面影響,一般分為以下幾種情況:(1)破裂型家庭。這類家庭的父母多為離異或再婚,親子關系不和諧,造成孩子與家長之間的感情鴻溝,導致孩子的心理發育不健全。(2)不完整型家庭。這類家庭多表現為單親家庭,父母對孩子缺乏必要的關心和照料,導致孩子過度放任自流。(3)溺愛和苛求型家庭。這類家庭多表現為父母望子成龍、盼女成鳳心情迫切,對孩子賦予過高甚至不切實際的期望值,如若孩子不能達標,往往招致父母的責罵,孩子逆反心理強烈。(4)貧困型家庭。貧困學生的主流是好的,他們勤奮刻苦、獨立自強,擁有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能夠與人為善,樂于助人,具備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高遠強韌的社會理想。但也有部分貧困學生因物質生活的差異,導致戒備心理強,不合群,對國家資助和別人的幫助表現漠然,感恩之心不足。消極的價值取向和生活態度時常困擾著他們,從而導致他們學業荒廢,最終轉化成后進學生。

基于以上分析,不難發現大學時期是學生心理發展的重要時期,大學生正常的心理發育極易受社會、家庭和學校等外部環境的影響。現在的大學生大部分是高中直升大學的,社會經驗和社會閱歷相對不足。一方面缺乏對社會復雜性的了解和認識,思想上對社會誘因認識和判斷存在很大偏差;另一方面由于自身心理承受能力較低、社會磨煉較少,導致性格特征與思維情感稍顯稚嫩。當他們在學習過程中受到挫折或陷入困境時,不是積極面對,并尋求解決困難的途徑和方法,反而產生沉重的自責感和高壓感,忽視自身的優點和長處,繼而陷入消極自我評價的惡性循環中。

三、自我效能感理論對后進學生教育管理的啟示

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理論認為,個體行為的成敗經驗、替代性經驗、外在的言語勸說、個人情緒的喚起,以及不同的情景環境是影響自我效能的主要因素。基于這一理論成果,筆者從以下方面著手,探尋能夠對學習后進學生成長成才的有效幫扶途徑。

1.學會自我認知,改進學習方法,提高自信力。首先,自我效能感理論把個人的需要、認知、情緒結合起來研究人的動機,重視學生學習過程中社會因素和認知因素的作用,突出學生的主體性和社會性。要想取得學業的成功,學習后進學生必須認識“理想中的我”和“現實中的我”。經常性的學業失敗容易使后進學生自我評價過低,自我積極性被壓抑,甚至喪失自信心進而產生自卑感、迷茫感,導致意志消沉、情緒低落等。因此,教育者的首要任務是幫助后進學生認清自我,分析成敗的原因,全面了解自己,挖掘內在的潛能,確立戰勝困難的信心,增強學習的內在動力。其次,自我效能理論要求人在新的環境下有較強的適應能力,以積極向上的態度和情緒面對困難。后進學生需要重新審視自己的學習方法,主動適應大學的學習環境。教育者應及時有效地通過各種途徑向學生教授大學的學習方法,引導他們養成良好的自學習慣,通過正確運用大學的學習方法,按照自己的學習目標和專業要求有選擇性地吸收有用知識,最終取得成功。

2.合理規劃學習,確立適當目標,體驗成功人生。自我效能感并不是直接影響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與掌握,而是通過學生對學習過程進行調節和控制進而影響學習效果。首先,要確立奮斗目標。目標是指引學生前進的方向和內在動力。對教育者來說,要千方百計幫助后進學生重新審視自己,做出客觀的定位,確立自己在大學階段的奮斗目標,找準人生的發展方向。其次,要正確引導其做好大學生涯規劃。合理的生涯規劃有助于幫助后進學生實現目標,不盲目從眾。教育者要加強對后進學生的生涯指導,細化他們在大學期間的生涯規劃,分解大學總目標,讓他們的規劃具有靈活性、彈性、前瞻性、可行性、方向性、激勵性,能夠根據自己的既定目標,制定行之有效的安排。最后,要指導督促他們將目標付諸于實際。對于教育者來說,必須嚴格要求從當下做起,抓緊、抓好已規劃好的每一環,勇于面對挑戰,極富韌勁,持之以恒,朝著目標方向前進。在幫助后進學生進步的過程中,教育者要對后進學生的每一個小目標或階段性目標的達成情況進行檢驗,針對不符合實際的環節及時進行糾偏,使之朝著預期目標發展。已經完成的目標可以通過各種途徑進行宣傳總結,讓他們體驗成功的喜悅。這些體驗對提高后進學生自我效能感,增強他們的自信心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3.從容面對困境,積極克服網癮,增強自控力。首先,自我效能理論要求后進學生正確面對逆境,在逆境中保持積極的情緒反應。教育者要主動關注后進學生的形成原因、生理和心理變化,及時給予思想上的干預,促使他們形成樂觀向上的心理預期,以積極的心態面對逆境,保持樂觀情緒,以期順利完成學業。其次,正確引導后進學生對網絡環境的認識。網絡本身是一把雙刃劍,教育者要引導學生認知網絡世界的真實狀況。結合后進學生沉迷網絡帶來苦澀后果的鮮活案例,讓他們認識到嚴格自律、自我管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主動回歸現實社會,準確把握自己,正確利用網絡。最后,自我效能感理論要求人在適應新環境的過程中發揮自身的能動作用。教育者要加強與后進學生的溝通,動員他們積極參加集體活動,融入集體中。在參加集體活動的過程中,主動發現他們的長處和成功之處,及時進行宣傳,使他們感受成功的喜悅和集體關注帶來的快樂,從而進一步提高他們的自我效能。還要積極促進其認真接受教育引導,糾正錯誤的人生觀、價值觀,教會他們學會珍愛生命,正確面對人生,逐漸養成積極樂觀、剛毅堅韌的人生價值觀以及勤奮努力、嚴謹務實的學習工作態度。認識到自身價值和社會作用,激發學習動力,重回正常的學習軌道,最終取得自我價值的認知與超越。

[參考文獻]

[1]栗莉.自我效能感的功能機制及其對思想政治教育教學的啟示[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9(4).

[2]傅晉斌.大學生網絡成癮傾向與自我效能感、社會支持的關系研究[J].華中師范大學研究生學報,2009(3).

[3]虞蓉,高錫文.大學生學習弱勢群體存在的原因和對策探析[J].上海工程技術大學教育研究,2007(4).

篇6

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堅持走教研興校之路,正確把握教改方向,以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指導教學實踐,在實際工作中,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努力突出新課程標準的貫徹實施;突出課程教材教學方法的探索與實踐;突出教學評價的實踐與運用。加強學科教與學的銜接,扎實有效地開展校本教研活動,以新教材教學,深化對教材學以致用的研究。加強學科師資隊伍的建設,通過加強教師隊伍的構建,做好本校的一切教學工作。

二、落實教學常規,深化教育教學改革

1、進一步抓好"教學常規"的學習和實施工作,組織本教研組年輕教師學習常規,學習校內外先進典型,加強檢查督促,使學習常規,實施常規成為全體教師的自覺行動。

2、加強集體備課。集體備課是發揮群體優勢,提高備課質量的重要途徑,也是落實教學常規,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必要措施。積極備課,做到有計劃、有目標、有實效。

3、根據我校的實際,很多學生基礎薄弱,學風差,對于這類學生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抓好基礎教學。

4、抓好教研組建設。教研組要在落實常規方面發揮重要作用,要做好常規落實的檢查、督促工作;以隨堂聽課的形式,組織同行聽課、評課;定期組織教學研究活動,圍繞相應的研究專題,組織相應的公開課、研究課、示范課,通過研討、觀摩、評議等形式,使本教研組全體教師共同提高,人人受益。

5、配合教研室開展優質課件比賽,督促每一位教師親自動手制作課件,大力提倡用課件授課,以提高教學效果。

6、要求每一位教師積極撰寫教育教學論文和信息報送,

三、提高教學質量的可行措施及教改措施

1、面向全體學生,注重素質教育。

2、以學生為主體,尊重學生個體差異。

3、采用活動途徑,倡導體驗與參與。

4、開發課程資源,拓展學用渠道。

具體來說:

⑴認真專研教材和課標,精心備課,認真上好每一堂課。確定每堂課的基礎內容,預備內容和拓展內容,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不同需求。

⑵充分利用現有的現代化教學設備,加強直觀教學,提高課堂效率。

⑶多與學生溝通,了解學生學習狀況和需求,及時改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

⑷積極開展豐富多彩的學生活動,提高學生興趣。如語文演講比賽、作文比賽、朗讀比賽、

⑸注重個別輔導,在面向全體學生的基礎上,培優補差。加強教學質量的監控,認真落實單元測試、期中、期末考試內容的評價。

四、加強隨堂聽課,促進教學的提高

本學期以隨堂聽課為主。在聽課中,主講教師應有相應的教案,并做到教后有反思,聽后有評議。

五、定期開展教研活動

每單周三下午第三節組織科組教研學習;每雙周三下午第三節開展一次集體備課活動,以年級為單位來組成相應的備課組,每人一學期至少有一次的主備課記錄。每次活動有預案、有記錄。

六、本學期學生活動的安排:

1、公開課。時間:3月下旬;

2、語文征文比賽(結合《輝煌60年》一書開展活動)。時間:4月;

3、語文教研活動(優質論文交流)。時間:5月;

篇7

“小專題”研究有著“小切口、短周期、平常態、見效快”的特點。對于教學第一線的數學教師來說,“小專題”研究能切實推進教師進行課題研究,有利于推進課堂觀察,形成心得,是一種促進其專業發展的有效途徑,同時也是科組培養骨干,形成教研組長效機制的必由之路。

一、開展4個數學“小專題”研究,探索出有效的教學模式

1. 開展4個數學“小專題”研究,形成“小專題”教學研究的基本步驟

“小專題”研究存在于教師的日常工作生活中,沒有固定的研究模式,沒有強制的操作流程,人人都可以研究,時時都可以開展,處處都可以進行,在興趣中生根,在實踐中開花,在過程中結果。我們以小學數學某個教學問題為切入點,開展了4個“小專題”(簡便計算教學小專題研究、概念教學小專題研究、圖形與幾何教學小專題研究、問題解決教學小專題研究)研究的探索與實踐。一般來說,小專題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步驟:第一步,確定研究問題;第二步,規劃研究過程;第三步,分析研究資料;第四步,總結研究成果。

2. 開展4個數學“小專題”研究的探索與實踐,構建教師教學研究的模式

在數學教學中確定一個研究主題,讓教師們有交流的話題,為教師們的交流提供一個平臺,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如果每個學期每個教師都有一個研究的“小專題”,那就都有了一個研究的方向,在教學教研工作中,我們可以都圍繞著這個“小專題”開展教研:上公開課、說課、評課、議課、做觀點報告、寫教學論文、寫反思、寫教學案例。

長期開展小學數學“小專題”研究,教師的研究意識自然增強。而把教學研究與常態教學相結合,能提高常態教學的實效性,這樣的“小專題”研究才是真實的,最有效的。

3. 在小學數學“小專題”研究的探索與實踐中形成有效的課堂教學模式

在進行4個小專題研究的探索與實踐中,不管哪個范疇的數學教學,都可以用“先試后教,精講善練”作為常態課堂教學的基本要求,因此我們提出了常態課堂教學要凸顯三個要素:一是要求教師做好課前的教學準備,做到內容要精,設問要精,講解要精,板書要精,并要形成良好的教學習慣;二是以“20+20”作為常態課堂教學的基本結構,要求教師盡量在20分鐘內完成新授內容,并用20分鐘進行綜合訓練;三是練習設計要體現層次性、針對性和發展性,要有利于學生的綜合發展。

二、以小學數學“小專題”研究,促進科組建設

教研活動是為教師服務的,是為教師提高教育教學水平服務的,教師通過參與教研活動,可以實現相互學習、相互交流、相互促進、共同提高目標。以“小專題”研究,開展科組教研工作,明確了科組每個學期的教研工作思路。

1. “三個一”活動,豐富教研活動的形式

教研活動不僅僅局限于鉆研教材、研究教法、討論學法,更主要的是促進教師的發展與創新。每個學期每位老師都圍繞著一個“小專題”做研究,教研課就有了主題,就有針對性的研究,教研方式也隨著改變了。我們會圍繞一個“小專題”進行“三個一”活動(即一人上課、一人評課、一人講座)。會為了研究一個課例進行集體備課、反復磨課、借班上課、越級上課、同課異構、同課同構、與其他學校結對交流等。科組的“小專題”教研為老師的成長搭建了平臺,站在這個平臺上,數學老師更專業地成長了。

2. 以“小專題”為載體,提高教研活動的質量

篇8

【關鍵詞】校本培訓;校本教研;實踐

通過校本培訓與教育科研的整合,達成教研、培訓操作上的一體化,即研訓一體化,對進一步提高教師培訓的實效性,對增強教育科研的針對性,對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對進一步推進新課程改革,都將具有重大的意義。校本教研與校本培訓為什么要整合?校本教研與校本培訓具體怎樣整合?本文談一談我校校本教研與校本培訓有機結合的思考與實踐。

一、校本教研與校本培訓有機結合的必要性

1.首先,實現校本研訓結合是進一步推進新課程改革的迫切需要。

為了進一步推進新課改工作,必須要有一大批高素質的教師隊伍,必須加強對教師的培訓。校本教研與校本培訓的結合,把教師在課改實踐中的難點、熱點問題,作為教研、培訓的課題,通過教師集體的智慧,尋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和理論的支撐點,做到培訓專題化,教研課題化,把教研、培訓融為一體,通過研訓而獲得的知識、技能,再回到課堂得以驗證,通過教育教學總結和反思,提升教師專業素質和實施新課程的能力,使教師培訓更具針對性和實踐性,有利于提高培訓的時效,從而有力地推進了新課程改革。

2.其次,實現校本研訓結合是提高教學效率,提升教學質量的需要。

以校為本的教學研究和教師培訓,將使學校具備研究、培訓的職能和能力,有利于形成自我培訓、自我發展、自我創新的內在機制,通過校本教研與培訓使教師獲得知識、形成能力,改善教育教學行為、提高專業素質,養成終身學習的習慣,使學校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學習化組織,從而提高教師教學效率,提升教學質量。

3.再次,實現校本研訓結合是落實減負,保證學校可持續發展的需要。

長期以來,許多學校教研、培訓、存在著兩張皮:教研就是指導上課,撰寫論文,培訓就是繼續教育,技能培訓,二者之間條線分明,互不相通,各自工作。搞得學校許多教學管理者和教師感到應接不暇,一會兒校本教研,一會兒校本培訓,一會兒校本課程,不知該抓哪一頭,顧哪一頭。實際上,這些工作完全可以整合,如下圖所示:

校本教研: 教育教學問題 研究 教學實踐

校本培訓: 教育教學問題 培訓 教學實踐

可見,校本教研與校本培訓的出發點相同,都基于教育教學中的問題;目的和歸宿相同,都服務于教育教學實踐。因此,校本培訓和校本教研不應各自為政,完全可以將二者結合起來相互整合,研訓一體化。這樣就會形成研訓結合,以研代訓,以訓促研的研訓一體化的新格局,從而減輕教師負擔,提高工作效率,保證了學校的可持續發展。

二、校本教研與校本培訓有機結合的途徑與方式

1.集體備課說課研訓一體,提高了課堂教學的實效。集體備課說課研訓一體主要以說課活動為載體的研訓一體活動,它主要是主備課教師的“說”課活動。說課是為上課服務的,從教學的全過程來看,它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是展示和提高教師素質的活動和課堂教學全過程的預演活動。集體備課說課活動中主備課人要把本節課自己的上課思路,自己的教學設計依據向備課組成員作說明和展示,是對備課組成員一個“說課”、上課的培訓過程,在此過程后,其他教師發表個人的看法,提出合理化的建議,完善上課的方案,這又是一個研討的過程。最后,形成最優化的教學設計和方案。這樣,每一節課設計都集備課組全體成員的智慧。當然,這個教學方案還需在課堂上加以印證。這樣,亦訓亦研,研訓結合,確保了備課組成員每節課都有教高的實效,也促使備課組每位教師教學理論與實踐水平不斷得到提升。

2.教學反思研訓一體化,提高教師了教師反思的能力和施教的能力。為了使每位教師都及時自覺的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學行為,能成長為有思想的研究者和施教者,學校建立了反思制度,要求教師每節課后要及時進行教學反思,每學期上交兩到三篇教學反思,編輯成冊,校內交流。每學年春學期教研組范圍內開展一次教學反思交流活動,秋學期開展一次學校教學反思大賽。承擔教學反思交流和比賽的教師對于其他教師而言,是教學反思的培訓者,其他教師則是被培訓者,而教研組長、評委的及時點評又是一個研討的過程,就這樣,研訓賽一體。現在,反思教育教學已成為我校廣大教師的一種自覺行為。教師們的教育教學行為也在不斷反思和實踐中逐步走向成熟,素質不斷得到提高。

3.教育教學論文交流展評研訓一體化,使教師教育智慧和靈感得到升華。為了進一步鼓勵教師撰寫論文,提高教師的科研能力,向研究型教師轉變,學校提倡教師撰寫一些有理有據,有針對性、實效性,能讓廣大教師從中受到啟迪的好論文,學校每學期開展兩個層次的教研論文交流展評活動。每個教研組先在組內展示交流本教研組每位教師的論文,組內教師品評,提出修改的合理化建議,然后,每組推選一位選手參加學校論文大賽。這樣,論文交流展評者和參賽者是培訓者,是一次培訓活動,而評委和同組教師的及時點評則是研討活動,就這樣,研訓賽一體。論文交流展評活動, 促進了教師間的論文交流,也讓教師們的教育教學智慧和靈感在交流和碰撞中得到升華。

4.教育沙龍,參與式專題研討的研訓一體化,提高了研訓實效。以往,教導處和政教處的培訓和研討一直是領導講,或學習文章,其他教師被動聽,教研和培訓時效普遍不強, 針對產生的這種狀況,兩處業務培訓和教研組教研活動采取參與式研訓,每次“研討”之前均提出一定的議題,小組成員都進行事先調查研究和充分準備,然后在平等的氛圍中,人人參與,研討、學習、交流。例如“如何有效的落實三維目標?”、“如何實施對后進生的有效教學”等議題的研討,這樣,研中有訓,訓中有研。通過教育沙龍參與式研討活動,滿足了教師的個體需要,解決了教師在教學實踐過程中的問題和所需技能的獲得,提高了培訓的實效。

5.“青藍”工程幫扶結隊研訓一體化,提高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中青年教師是實施新課程改革的主力軍,“青藍工程”幫扶結隊是學校培養中、青年教師的一項重要舉措。具體做法是:充分利用學校內部資源。充分利用學校現有的省市縣級骨干教師,校級骨干教師,為充分發揮他們的德育智慧,盡量盤活學校內部資源,開展 “青藍”工程幫扶結對活動,即每個骨干教師要帶好一名青年教師,三年內要使所帶教師獲得縣級以上的課改優質課獎項,班主任工作全校處于年級前例。每月師者對學者進行一次業務指導培訓。上一次示范課(或班會),指導一節師徒合作研究課,教學相長,研訓一體,不斷提高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

6.“五課一條龍”活動的研訓一體化,提高了教師的課堂教學能力。

篇9

在《英語課程標準》的指導下,結合英語作為語言課程的特殊性,進一步開展自主的探索研究,旨在提高學生的英語素養。以更新觀念為前提,以育人為歸宿,以提高教師素質為核心,以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為重點。靈活的課程體系,多元、開放的課程評價標準,重視基礎,適應個性需求,關注學生情感,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為學生構建發展的平臺。轉變教研理念,改進教研方法,優化教研模式,積極探索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教研工作新體系,努力將新觀念、新思路滲透到英語課堂教學之中,真正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團結奮斗,努力將外語組打造成一支師德高尚、素質精良、結構合理、充滿活力、反思型、科研型的教師隊伍。

二、工作思路

1、教學目標:培養英語學習興趣,加強學法指導,抓常態課堂、高效課堂,穩固提高英語教學質量。

2、教研目標:

(1)配合學校及教務處、教研室組織進行校內外的教學研究活動,認真撰寫論文,組織老師上觀摩課、示范課,通過聽課、評課、研討等形式,做好課后反思,使本組教師理論與實踐水平共同提高。

(2)本學期繼續加大力度落實集體備課制度,旨在通過集體備課,讓教師們更好地掌握課程重點,了解教學難點,形成較完整的備課教案。同一個備課組同一層次的班級要求統一進度、統一作業、統一練習。各年級具體目標如下:

七年級:以構建課堂小組合作模式為契機進一步培養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強化基礎知識的學習和基本技能的培養,抓好起始年級的英語學習習慣,平時注重口語的訓練,切實做到輕負優質。

八年級:加強閱讀教學,適當補充閱讀材料,注意讓學生在閱讀中慢慢體會到樂趣,在穩固現有成績的基礎上,強化培優補差,力求進一步提升質量。

九年級:在總結反思的基礎上,挖掘潛力,查缺補漏,著力加強學法指導和能力培養,著重對復習課型和中考命題方向和命題的基本原則、方法、思路的探討研究,為實現11年中考的新突破打好基礎。

三、教研活動

1、加強理論學習,更新教學理念,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全體英語教師都要抽出時間學習新理論,以先進的教育理念指導自己的教育教學實踐。改進評價理念和評價模式,即努力做到關注學生學業成就的同時,還要關注學生情感態度、行為方式的發展,注重培養學生綜合實踐的能力,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

2、強化教學常規的落實,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組織教師認真學習學校教學常規,指導檢查教師的教學工作,特別抓好“備課”、“上課”、“課后輔導”、“培優輔導”等主要環節,鼓勵教師充分發揮教學特長,有效提高教學效率。

3、打造“常態課堂、高效課堂”。教研組各教師認真學習常態課堂的基本要求,并每人按計劃上一次組內公開課,要求集體備課,及時評課,找出不足,共同學習,共同促進,以學生的主體作用為重點,以合作學習的時效性為重點,從而來實現高效課堂。

4、加強集體備課仍是本學期教研組工作的重點,因此要做到有計劃、有目標、有實效。各備課組要集體備課,研究教學內容,研究學生情況,研究教學方法,教學進度、安排及教學資料要一致。每周至少活動一次,時間固定,要有活動記錄。每次活動要定中心發言人,定活動主題,做到活動有充實內容,每次集體備課都由指定老師作話題發言,指出每個單元的重點、難點及如何突出、突破的方法,再由備課組全體老師集體討論、改進,力求精益求精,最終形成一個較好的、統一的方案。備課組要做到“五個統一”,統一進度、統一內容、統一檢測、統一作業及通過各種方式對學生做出統一的評價,及時了解反饋,及時調整改進,以提高集體備課的質量。通過集體備課、課堂教學、課外輔導、培優補差等多種形式縮小平行班間的差距,爭取整體取得較好的成績。

5、規范教學的每個環節。教研組要在落實常規方面發揮重要作用,要配合教務處和教研室做好常規落實的檢查、督促工作;要定期組織教學研究活動,圍繞相應的研究專題,組織相應的公開課、觀摩課、示范課,通過研討、觀摩、評議等形式,使教研組全體英語教師能夠共同提高,人人受益。

6、組織好英語課外小組活動和競賽活動。協助教務處做好期中、期末命題雙向分析和補缺、補差同學的成績跟蹤,加強考試命題分析的研討和落實。從中及時了解學生學習的情況,對教學和命題進行調整。建立備課組內教學評價和質量保障體系,以達到自我診斷、自我調解、自主發展的目的。在英語教師中提倡精選習題、精編習題、因材施教。進一步做好英語補缺補差工作。加強九年級畢業班教學工作的研究,提高畢業班教學效率。組織九年級英語教師及全組成員認真學習《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連云港市中考說明》,加強對中考動向的信息收集和試題研究,凝神聚力,爭取九年級中考聽力口語自動化考試成功。扎扎實實做好

一、

二、三輪復習,要在基礎知識到位的同時,抓好聽、說、讀、寫綜合能力的培養,特別要重視學生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的訓練。

7、組織本教研組教師撰寫論文。英語組要確定教研專題,全體英語教師通過理論學習和校本培訓,不斷反思、探索,并聯系實際積極撰寫英語教育教學論文。積極組織教師參加教育局舉辦的各類教育教學論文比賽。

篇10

本著“實踐是一種福利,大家要珍惜”的原則,我們在學員中反復強調實踐目標,旨在通過實踐,使學員具有“志存高遠、愛國敬業;為人師表、教書育人;嚴謹治學、與時俱進”的崇高師德、良好職業形象和人格魅力,全面提升學員的教學實踐能力。下面,筆者以我校第二輪名師工程初中數學實踐基地的探索為例,談談如何在教學實踐中推進學科團隊建設。

一、實踐課堂:親身體驗教學真知

名師要信守教育本真,在觀賞中探究課堂的高度,在學習中不迷失自我的態度。觀課中,我們驚嘆于名師舉重若輕的課堂駕馭能力,流連于名師動人心魄的細節魅力,沉醉于名師和諧溫馨的課堂情景,折服于名師啟人心智的導引藝術,從審美的角度上講,我們是帶著美學的眼光來審視名師課堂藝術的。觀賞是為了學習,學什么呢?一般來說,學名師課堂提供的精準預設、自如調控、扎實知識、嫻熟溝通、啟智語言等。如果我們回到教師專業化來看,說到底,就是夯實我們的專業技能。

(一)追求理想的教學設計

我們設計了“追求理想的教學設計”的主題活動,在實踐基地學校針對初中數學教學中的主要問題展開了追求理想的教學目標、過程設計和追求理想的數學活動設計的全面研討。

2010年3月24日~3月31日共 6 天的時間,我們開展了以“關注實踐智慧 彰顯教學個性”的主題活動,以初中數學復習課教學研討為內容,采用課堂觀摩、課例點評、互動研討等形式分別在杭州北苑實驗中學、紹興柯橋中學、桐廬實驗中學進行教學交流活動。2010年3月25日,在“杭州市初中名師紹興縣課堂藝術展示活動”中,來自杭州大關教育集團的王月明老師和杭州文瀾中學的王薇老師分別執教了兩堂精彩的專題復習課。王月明老師的《身邊的數學》,從實用主義的角度出發,讓學生對為什么學數學、學數學的什么作出了一個明確的回答。整堂課取材緊緊圍繞豐富的現實問題,從學生耳熟能詳的生活情境中提煉概括出基本圖形和能力;以知識為明線,以方法為暗線,對九年級的復習課進行了大膽的改革創新,為廣大初中畢業班教師提供了一種切實可行的有效復習模式。王薇老師的《三角形的分類討論》一堂課,節奏明快,平易近人。一開始通過創設合適的情境,既引出了課題,又了解了授課班級學生的實際情況,拉近了師生之間的距離。王老師非常注重學生的思考時間,通過循序漸進的逐層引導,充分調動了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對為什么要分類、怎樣進行分類、分類以后怎么操作等一系列問題有了整體認知。在授課過程中,王老師憑借自身深厚的教學功底,靈活利用現成的教學用具不斷改變題目形式,既直觀又形象,讓學生在動中學,舉一而反三,觸類旁通,充分展示了杭州市名優教師的魅力和風采。

在導師的主持下,上課教師先進行自評,簡單分析本課重難點以及教學設計;而后名師班學員杭州采實教育集團王麗麗老師、杭州文瀾中學王薇老師、杭州四季青中學劉英老師等分別發表了自己的看法,作為在一線教學的教師,她們從學生的學習實際出發,提出了自己獨特的見解;之后,杭州師范大學的劉堤仿教授和林永蔚教授結合教育理論,發表了自己的看法;最后由筆者總結,在充分肯定教師們的課的同時,指出高效課堂的重要性,提出課堂要以高效為核心要素,充分利用好課堂45分鐘實現教學的“低負高質”。

(二)關注課堂教學細節

2011 年5月 12 日~ 5 月 13日,4位名師培養對象分別展示了概念課、復習課和課題探索課的教學活動。每一位教師都把自己最近在思考的問題和研究的內容在一堂課內進行了充分展示,引起了聽課教師的一致共鳴。比如,既然“數學玩的就是概念”,那么一堂有效的概念課該如何上?一堂漂漂亮亮、熱熱鬧鬧的數學課,學生到底能學到多少?在課堂上教師講10分鐘,學生練習該如何設置與反饋?復習課能否用錯題導學的模式進行嘗試?杭州市數學會理事長施儲老師在點評的時候結合上課教師的教學內容對概念課、探索課的特點和要注意的問題進行了歸納和講解,使聽課教師受益匪淺。這次基地實踐活動,也舉行了名師師徒同臺授課展示的活動。來自同一所學校的師徒對教材進行共同分析、共同設計,在共同展示后還一起進行了反思,講述了在共同準備過程中及授課展示中的感受與收獲,那是一種內心的感悟。基地導師以及杭州師范大學的教授們精彩的指導和點評給我們帶來的不僅僅是一次短暫的頭腦風暴,還進一步引發了我們對數學教學和個人專業成長的不斷探索與思考。那些耐人尋味、具有深刻哲學高度的指導,使得名師工程培訓的過程充滿睿智。

師徒同臺是我校名師工程初中數學實踐基地在對名師、骨干教師專業培訓和專業引領上的又一重要舉措。在這次教學觀摩中,我們既領略了新教師的活力與名師們的風采,也充分感受到他們所在學校教學實踐的特色,以及名師們對學校工作的引領與輻射的作用,有力促進了我們對教學的有效反思,提升了對在學校、區域范圍內更好地發揮應有的骨干引領、示范作用的重視,營造了互助幫扶、互相學習、互相促進、教學相長的學術氛圍。

2011年10月27日,杭州市初中數學名師班在杭州市采荷實驗學校舉行了一場試講與磨課的活動。本次活動由特級教師鄭永杰主持。劉堤仿教授、施儲老師、名師班班主任林永偉教授等專家參加了本次活動。上午,名師班的王麗麗和鄭娟兩位老師進行了“浙派名師經典課堂”的試講。兩位老師同課異構,共同演繹了《定義與命題》與數學文化相結合的課堂教學模式。下午,各位專家和全體名師班學員共同參加了磨課活動,專家們指出,數學本身就是一種文化,當然數學教育也是一種文化,當把數學教育納入文化的殿堂,那么這樣的數學課堂是最高境界的課堂。全體學員和專家一起就“概念和定義”“命題的結構”等課堂中的困惑進行了充分的探討和交流。之后,分小組再一次對兩節課的“課堂引入、例題設計、精選練習”等環節進行了再討論、再思考,使數學文化和課堂教學達到最佳的結合。次日在浙江省教育科學學院附屬實驗學校舉行了特級教師報告會,上午是鄭永杰老師和盛志軍老師所作的觀點報告,下午是姚志敏老師和施儲老師所作的觀點報告。4場觀點報告讓學員領略了專家的睿智、獨到,再一次打開了我們的教育視野,引領我們前行。鄭永杰老師的《問診課堂――教學望問切》,從鄭老師信手拈來的故事中,娓娓道出了教學猶如行車,需瞻前顧后;教學猶如科學實驗,需變化創新;教學猶如魔術,需好奇質疑。精辟的言語、獨到的教學理念,讓我們學員重新審視自己的課堂與教學。盛志軍老師主講的《數學文化課堂初探――構筑高效數學教學的兩大支柱》,給我們撥開了擋在我們眼前的云霧,看清高效課堂的本質:教師需“埋頭拉車”,更要“抬頭看路”。盛老師向學員推薦數學教師必讀的三本書《作為教育任務的數學》《怎樣解題》《數學的精神 思想和方法》,以提高教學的科學性和藝術性,從而很好地邁進高效課堂。姚志敏老師主講的《從“效率”走向“效益”――初中數學教學課案分析》,介紹了他從大量的豐富多彩的課例和自己長期對課堂教學的研究中,提煉出的5種課堂教學的基本模式,并緊密結合課例,闡述了不同內容應有不同的課堂教學模式,使學員們的思想得到大碰撞。施儲老師主講了《資優教師成長與資優學生培養》,施老師獨到的關注視角讓學員眼前一亮:資優教師應關注自己的教學生涯質量,資優教師對資優學生的培養應當是全方位的。施老師闡述了全面發展的真正意義及當前我國中小學生的學習現狀,指出個性化教育是未來教育的重要特征,應關注學生的不同特點、個體差異,發展每一個學生的優勢潛能。

本次觀點報告會不僅在理論上給學員作了系統的引領,激發了學員對教育的更深層思考,而且也讓學員深深體會到導師們的殷切希望與勉勵。

(三)關注課堂核心要素

2011年12月2日,在浙江省教育科學研究院附屬實驗學校基地全體學員進行了主題為“有效數學課堂的核心要素探討”交流活動。李衛星老師以《高效課堂課例點評集錦》中的《一次函數與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及應用》為課例,從合情的學習、合眾的學習資源、合心的學習指導、合情的課堂生成、合適的激勵評價六方面介紹了有效數學課堂的核心要素。鄭娟老師結合自己浙派名師展示課的課前、課中、課后的反思,向我們介紹有效課堂的五個方面的準備:(1)課時目標具體、明確;(2)教學設計扎實、有效;(3)學生思維主動、優化;(4)基礎訓練實時、適度;(5)教學反饋多元、及時。潘云芳老師的發言題目是《洗盡鉛華還本真――一節看似隨意實則匠心的原生態數學課》, 從一位教師的課堂點評為切入口,把我們帶進了有效課堂教學中需要教師考慮的問題,分析教師出這道題目的目的是什么,老師要心中有學生,根據學生設計問題,而不是概念的傳授、習題的累積等。王麗麗老師結合自己的《定義與命題》,談到教師過分注重生成、課堂流于隨意等問題,提出教師進行的有效引導,要進行有效的預設,做到簡潔真實、循序適切,只有教師精心準備的課堂才是有效的。

此次實踐活動讓我們對有效數學課堂的認識有了更深一層的理解,促進了我們對課堂教學方法的改進。

二、實踐反思:內化修煉提升素養

指導基地學員進行教學研究是基地的第一要務。我們將研究工作分解成若干個微格的問題分配到各個小組,在名師培養對象教師的帶領下獨立或合作、限期或分階段開展研究。

(一)在反思中修煉品質

名師培養對象周蕓佳老師的課題《初中數學預習能力培養的實踐研究》獲得市立項,形成了三個觀點報告《數學課堂教什么》《學生參與式評價》《授人以魚的樂趣》,撰寫了課題論文《初中數學預習能力培養的實踐研究》《顯性知識,隱性方法》《關注差異,提高質量――抓好后三分之一學生數學學習的實踐和策略研究》。2010年3月周老師參加了名師班展示課并作學校教學改革專題交流;2010年5月在省領雁工程奉化送教活動中上了展示課;2010年8月給慈溪市骨干教師作了講座;2010年10月參加了陜西省數學會主辦的第十屆全國名師風采展示活動,上了展示課并作專題講座;2010年12月參加海鹽縣骨干教師基地實踐活動,上了展示課并作專題講座。

潘云芳老師堅持素質教育,潛心教育科研,勤奮學習,勇于實踐,銳意改革,敢于創新。5年來,潘老師執筆撰寫的《基于主題研修的教師作業能力提升行動的研究》《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教學策略的研究》兩個成果分別榮獲杭州市西湖區科研成果評比一等獎和二等獎;論文《圖示法在數學教學中的應用》于2011年12月在《教學月刊?中學版》上發表,《初中數學導學稿的設計與使用策略》榮獲杭州市西湖區教學論文評比二等獎,《初中數學導學稿的設計策略》2012年4月在《浙江教學研究》上發表;課題《初中數學導學方式與策略研究》獲得市級教研課題立項。

(二)在反思中引領團隊

名師培養對象王麗麗老師,在教學上以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研究課堂教學的輕負高質,因材施教,形成了自己簡練有效的教學風格,贏得學生喜愛,獲得了同行的肯定, 教學成績優異。她任教的兩個班級,數學成績在整個年級中名列前茅。她負責學校教科研工作,注重教科研方面的實踐與探索,善于學習,主動閱讀,勇于反思,及時提升,整理成文,并具合作精神,在團隊中起著引領作用。2012~2013學年,她撰寫的兩篇論文在區內獲獎,一個課題在市里被列為重點研究課題。其管理科學,講究方法,本著理解數學、理解教學、理解學生進行教學,連續被學生推選為“我最滿意的教師”。作為數學教研組長,她在教研組備課組建設上有更深的體悟,并以身作則,腳踏實地,帶領學校數學教研組教師快速成長,在教學、科研、競賽等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績和很多榮譽,得到了市、區教研員的肯定。王老師參與研究的省級重點課題《學程導進:初中教學方式變革的實踐研究》獲得浙江省第四屆基礎教育教學成果一等獎,主持研究的杭州市重點課題《初中生自主超前學習下教學指導有效性的行動與研究》獲得杭州市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專項課題研究成果一等獎。

(三)在實踐中破解疑難

基地名師培養對象李衛星5年來多個課題和多篇論文獲獎,其中《挖掘人文 放飛人性 激揚智慧》獲浙江省初中數學學科教學論文評比三等獎;《有效學習:初中生數學學習指導策略的構建與推進》獲杭州市第一屆普教教研課題成果評比二等獎;《課題學習:基于浙教版教材的挖掘拓展與學教策略研究》獲杭州市第二十三屆中小學、幼兒園教學專題論文二等獎;《教學生學:初中生學習指導策略的構建與整體推進》獲杭州市第八屆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優秀研究成果一等獎、首屆“浙、滬、蘇”長三角地區教科研優秀論文;負責的《初中數學課堂教學中人文資源的有效挖掘與培育的實踐研究》獲浙江省“十一五”中小學教師與校長培訓研究第三輪立項課題評比三等獎,《以問題解決為核心的初中數學問題導學的策略研究》獲杭州市第二屆普教教研課題成果評比二等獎,《問題導學:在初中數學中的探索與應用研究》獲杭州市第二十四屆中小學、幼兒園教學專題論文一等獎;《浙教版初中數學“課題學習”梳理與開發的實踐研究》獲浙江省第五屆教研成果一等獎、杭州市第三屆普教類教研成果一等獎;《把握課堂生成資源 駕馭學生智慧動態生成》發表于《教學月刊?中學版》2010年第2期;主編了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導學新作業》(浙教版初中各冊)和西苑出版社出版的《初中總復習優化設計(數學)》。他每年都有多個課題或論文獲區一等獎,其中學科專題論文自2000年至今保持著區一等獎“十三連冠”的紀錄,被評為杭州市第一屆教育科研標兵和杭州市教科研先進個人。

(四)在教研中凝練風格

基地學科帶頭人培養對象張娟萍老師,是杭州市上城區數學教研員,近年來系統地學習了鄭毓信的《數學教育哲學》《數學方法論》,顧泠沅的《變革的見證:顧泠沅與青浦教學實驗30年》,曹才翰、章建躍的《數學教育心理學》。其教學研究文章《初中數學“圖式”復習教學策略研究》被2010年9月的“人大復印資料”全文轉載,2012年又有《初中數學課堂過渡性言語設計方略》《初中數學教學環節出聲思考的策略》兩篇文章被“人大復印資料”全文轉載;2009年5月浙江省師訓課題《初中數學課堂過渡性言語策略研究》獲立項,2009年11月浙江省教研課題立項的《初中數學“出聲思考”教學策略研究》已結題,2010年5月杭州市第二輪中小學(幼兒園)名師、學科帶頭人培養工程”重點課題《初中學生函數思維方式調查及其教學對策研究》獲立項;2011年《中小學列方程解應用題教學的銜接障礙分析及對策》獲浙江省教學論文評比二等獎,《初中學生數學學習的出聲思考》獲全國中學數學教育優秀論文評選一等獎。她還組織學校教師進行課堂觀察、課堂語言等方面的研究,有比較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