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專體育論文范文

時間:2023-03-14 09:30:5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中專體育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中專體育論文

篇1

(一)加強宣傳與教育終身體育意識

中專生終身體育意識的培養要從樹立起其體育意識開始,加大宣傳體育意識,強化體育教育能有效促進學生積極參加課內外活動,并有利于實現家庭、社會、學校三者體育教育的有機融合,從而培養和加強學生的終身體育意識。為了加強體育意識的宣傳和教育,高校要從以下三方面來做:其一是有效利用廣播站、黑板報、網站等媒介,拓寬學生認知體育的途徑,開闊學生體育知識的視野,提高學生的體育意識,激發學生體育鍛煉欲望,提高學生參加體育活動的積極性和自主性;其二要定期開展豐富多彩的體育知識講座,并舉辦形式多樣的體育運動競賽活動,同時為了擴大體育活動的社會影響力,可邀請家長或社會及企業中知名人士參加到體育活動中來;其三是轉變傳統體育教育觀念,加強體育創新,鼓勵學生進行體育鍛煉,激發學生體育學習的激情,促進學生體育觀念的轉變,并重視體育教育。

(二)確定自我身體鍛煉的目標

中專生的自我身體鍛煉目標的確定受其個體差異性的影響。對于身體素質較差及體育運動能力薄弱者,在確定自我身體鍛煉目標要注重提高自身機體抵抗力和滿足在日常生活與工作中的基本運動量,促進其身體各機能的正常發展;對于身體素質及體育能力一般者,要以國家制定的健康體質標準為準則來確定其自我身體鍛煉的目標,最少要達到及格及以上;對于那些身體素質較好且體育運動能力較強,只不過缺少一定的體育運動基礎和經驗的中專生時,要以國家制定的健康體質標準的優秀級別來要求其自我身體鍛煉目標的確定;而對于那些擁有良好體質和運動能力并具有一定體育運動基礎和經驗者,則應該有更高的目標要求,對此各方面都比較優秀的學生,其自我身體鍛煉的目標除了要達到國家級二級運動員及以上的標準還要在各項校內外體育競賽中斬獲佳績。

(三)展開豐富多彩的體育競賽

學生都具有好勝心理,準確把握好學生心理,積極開展各種體育競賽活動來促進學生體育意識的養成。在設計體育競賽活動時,首先要避免活動對象的局限性,盡量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要求,提高全體學生的參與積極性,擴大競賽活動的影響力,從而樹立起學生的體育意識和培養學生的體育精神;其次要避免體育項目的傳統性及乏味性,這導致學生對體育競賽活動的參與度不高,達不到開展體育競賽活動目的。為此體育競賽的內容及形式要豐富多彩,能激發學生的體育鍛煉興趣,促進學生體育興趣的發展,使得學生在緊張又愉快的氛圍中鞏固其體育技能,并逐步確立起終身體育意識;最后要避免體育競賽活動過于正規化,學校體育教育其重點是培養學生體育技能,鍛煉學生體魄,并非真正的國家級體育運動者的培養場地,如果以國家級、世界級標準來要求學生,只會打擊學生的積極性,不利于體育活動的開展,達不到培養學生終身體育意識目標。因此要合理設計體育競賽活動,促進學生終身提議意識的養成。

(四)培養終身體育習慣

要培養中專生體育鍛煉的習慣,使體育鍛煉成為其生理上的動力定型和生物鐘節奏,促進其終身體育鍛煉的養成。在校期間,教師要加強對學生進行體育鍛煉的習慣養成,一旦學生畢業之后其進行有益體育鍛煉活動會受多方面因素制約,只有在學校養成體育鍛煉習慣后,體育鍛煉才能在以后學生生活當中成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學生體育習慣的養成的關鍵在于其自身體育素養,而學校體育教育對學生體育素養的形成具有決定性作用。所謂體育素養其實際就是體育水平能力,學校體育教育要從基本的體育技能、體育知識、體育意識、體育鍛煉、身體娛樂及欣賞體育賽事能力等方面培養并提高學生的體育水平,使其在長期學校體育教育影響下,逐步樹立體育意識,加強體育鍛煉,進而養成體育習慣。在此過程中體育教師也要充分發揮好引導作用,不斷創新、豐富和完善實際體育教學方法,引導學生養成終身體育的習慣。

二、結語

篇2

【關鍵詞】課后題 因地制宜 利用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3)07-0019-02

課后題提示了教學的重點和難點,點明了應掌握的基礎知識,是語文教材的有益補充。講解課文后,教師及時引導學生解答課后題能起到加深記憶、鞏固知識的作用。對于中職生而言,語文課后題的思考和討論是提升其閱讀能力和口語表達能力的有效途徑之一。可以說,課后題的充分利用對教學質量的提高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在實際教學中,由于教師重視程度和學生接受水平的不同,課后題常常處在“雞肋”的地位:要么教師對待課后題,或題題落實,擠占學生討論時間,或一筆帶過,學生不明就里;要么課后題設問太過簡單、陳舊,學生對此不感興趣,因而難以引導其深入思考。

那么,如何在教學中有效地發揮課后題的作用?結合從教以來的經驗,筆者認為,要想從根本上改變這種尷尬的現狀,首先應充分發揮教學過程中教師的主導作用,在吃透教材的前提下,或繁或簡,因地制宜,靈活地利用課后題;其次在教學中要及時聽取學生的反饋意見,不斷根據學生的興趣點加以調整。具體地說,筆者在語文教學中進行了如下的嘗試:

一、參考課后題,制訂課堂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是教學中師生預期達到的學習結果和標準,它對教學過程起著導向、激勵、調控和評價等作用。而課堂教學目標的確定,不僅要以《大綱》為依據,還必須要參考課后練習題。

這是因為語文課后題的編排體現了課文的教學要求,為教師設計每篇課文教學目標提供了重要依據。由此制定出來的教學目標才能既符合教材的編排意圖,又能對學生進行扎實有效的訓練,可以較好地完成本課的教學任務。

二、充分有效地利用課后題,全面拓展學生素質

(一)借助課后題,增強學生情感體驗

“情感體驗”,是人們認識事物時產生的喜、怒、哀、樂等方面的一系列情感反應和情感經驗。之所以說它還是情感經驗,指的是人們不僅當時產生情緒反應,而且將事物的表象和知識融進主體的情感,共同納入人們的認知結構,在人們以后認識相類似的事物時,可以自然地產生情感遷移。

《大綱》要求:“注重閱讀中的情感體驗,感受教材中文學作品的思想情感和藝術魅力,學會初步欣賞文學作品。”中專語文教材所選范文文質兼美,飽含著豐富的語言知識和人生哲理,這一切能在思想上給人以啟迪,在感情上給人以熏陶,在審美上給人以愉悅,能夠豐富人的知識,擴展人的眼界,撥動人的心弦。因此語文課后題的利用能夠給予學生充足的精神滋養,對其人生的歷程有著不可或缺的指導作用。

(二)借助課后題,提高學生寫作能力

寫作能力是語文教學最重要的內容。培養和提升中專學生的寫作能力,對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和教師的語文教學能力,都會起到相互促進、互利雙贏的作用。但中職生普遍存在寫作能力差、懶于動筆等問題。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中專生感覺無事可寫、無情可抒造成的。

為改變這種情況,筆者適當地增設課后題,讓學生在課文的基礎上,鍛煉寫作能力。如《木屐》這一課,課文結尾寫到父親送即將遠行上大學的兒子一雙新的雨靴,筆者隨即要求學生展開想象,補充文中人物的心理活動。這樣既能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又有助于學生感受深沉的父愛。

(三)借助課后題,提高學生口語表達能力

傳統語文教學一直把閱讀和寫作這類以訓練書面表達能力為主要目標的部分視為教學的主要內容。由此出發,實際教學中我們常常容易忽視學生口頭表達能力的培養。但對于畢業后要步入社會的中專生,在競爭日趨激烈的當代社會要站穩腳,沒有良好的口語表達能力無疑是不行的。

為此,筆者在講解課文后,常常增設復述課文、專題討論和總結發言諸如此類的課后題。在學生對課文已有大致印象的基礎上,讓他們合上課文復述,既能加強對課文內容的記憶,還可以鍛煉他們自己組織文字材料的能力,還能夠培養他們大庭廣眾之下發言的信心和勇氣,可謂一舉多得。

三、從實際出發,創造性地利用課后題

(一)根據課堂教學時間,合理安排課后題的數量

以筆者目前所用的外研社《中專語文》為例,上下兩冊課本所選課文長短不一,有的是僅有寥寥幾句的古詩,有的是篇幅較長的散文,對這些課文的課后題搞一刀切,無疑是不恰當的。鑒于課后題的重要作用,這就要求教師具備較強的課堂掌控能力,在有限的課堂時間里,既要講解課文,還要保證有一定的時間處理課后題。

(二)根據學生認知程度,把握課后題講解的深度

中職生的語文基礎高低不一,學習積極性大小不一,在實際教學中如果照本宣科,作統一要求,容易會使好學的“吃不飽”,基礎差的“吃不到”。這就要求我們講解課后題時要從學生的實際水平出發,因材施教。

從學習積極性來看,中職生大致可以分為三種類型,即,主動型、被動型和沖動型。第一類學生學習積極且善于學習,對這類學生應適當提高學習要求,使其“跳一跳能摘到桃子吃”,以不斷完善其自身素質;對被動學習者應著重培養他們的參與精神,增加鼓勵機制以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對第三類學生,他們的頭腦靈活反應快,但情緒不穩定缺乏學習的恒心,教師應該注意培養其良好的學習習慣,以促進其學習。

總之,充分利用課后題,教師不僅可以準確把握教學目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還能把“課后練習”題糅進教學中,使其與聽說讀寫教學有機地聯系在一起,從而達到既減輕學生課業負擔,又能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目的。

參考文獻:

[1]王興舉.知識、學習與教學――論新課程下的課堂教學.

篇3

[關鍵詞]服裝 專業課程 示范教學 教學模式 多媒體

目前,高等職業教育在我國得到了突飛猛進的發展,也取得了令世人注目的偉大成就。十幾年來,雖然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的研究與實踐已經取得了十分豐碩的成果,但課程改革仍是高等職業教育變革的重點和難點,也是近階段中國高等職業教育發展中面臨的核心任務。而在培養新型現代化專業人才的職業教育中,學生的專業知識與動手能力的培養在職業教育各專業教學中的地位日顯重要,而學生的動手能力的形成和技能的提高與專業教師的教學示范實踐性環節息息相關。誠然,不同的專業有著各自的特點以及教師示范有著各種不同的教學手段。但是,在教師親自展示專業技能的動手演示的環節是相似的,同樣在示范教學環節中存在著一些教學現象與問題。

縱觀我國各層次學校的服裝專業教學實際現狀,特別是在專業課程示范教學環節中,演示手段上基本還沿襲著傳統的基于“圍觀”式示范教學模式。此模式的基本形式就是:在專業教室(或實訓室)專業教師為完成一件服裝實物而親自動手演示操作,學生則在教師周圍悉心觀看教師的操作……此模式授課方式必將反映出了,教師難以保證重復演示的效果;學生觀看的清晰程度、反應接受速度;學生基于被動式的接受教學;學生學習專業的積極性、主動性難以被充分調動起來等等問題。顯然,在實踐示范教學環節上存在許多有待改進的問題。因此,必須對專業課程在示范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進行研究與改革,從而提高職業教育專業課程的示范教學效果,促進服裝專業人才動手能力的培養。

鑒于此,針對以上服裝專業課程現實教學中的教學的現象與問題,特提出服裝專業“多媒體設置”教學模式:“教師示范+多媒體同步演示+人機互動”教學演示模式。采用“多媒體設置”教學模式,能改變教師傳統的實踐教學示范模式和學生獲取知識的感受模式,從專業實踐教學環節上,注重提高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探究能力的培養,能促進提高教學質量。

“多媒體設置”教學模式,即“教師示范+多媒體同步演示+人機互動”教學模式,其基本形式表現為:專業教師在教學示范的同時,用攝像機(或高倍清晰的攝像頭)同步投射到大屏幕,學生能實時觀看,同時教師演示全程即時存入電腦中,為學生反復觀看演示提供了示范教學的影像,學生也可以根據自己的學習程度有針對的進行再學習與探究。

“多媒體設置”教學模式在教學改革中的體現如下。

一、“多媒體設置”教學模式與手段主要解決如下示范教學現實問題

1.解決教師示范過程中對學生圍觀人數的限制

在服裝專業教學中,由于服裝專業的實踐性較強,因此,專業教師在教學中為學生進行教學示范是必不可少的實踐環節,也是學生了解、明確和掌握專業技能形成動手能力的重要學習過程。而現狀是許多學校的服裝專業教師在給學生進行演示操作時,學生一般是圍著教師進行觀看。因此,學生人數較多自然就會出現里外三層的情形,并且會出現觀看演示的清晰程度受到學生離教師遠近距離的制約問題。顯然,專業教師動手演示的教學效果對“圍觀式”學生的有效人數是有限制的。因此,“多媒體設置”教學模式能較好的解決專業教師在進行示范教學時對學生人數的限制,全班的學生以觀看投影為主。同時,教師也能在較“寬松”的環境中做好每一次的示范操作,學生能更好的進行觀摩學習與相互討論,應該說對學習者的人數沒有一定的限制。

2.解決教師示范過程中對教師示范的次數和材料的限制,降低教學成本減小教師勞動強度

盡管教師備課充分,實踐材料準備齊全,但教師示范教學過程結束后,學生總有疑難問題需要解答,甚至教師還需要再次進行演示操作與講解。因此,教師再次進行示范操作或局部演示都需要占用課堂中時間,同時還需要消耗演示用的材料。而在服裝演示操作的過程中,也有其專業特點那就是如果是在整件服裝上進行局部演示,服裝大多的部位是不能重復的并且還要求對稱性或單一性的操作。而在服裝材料的使用上,教師在備課時就需要準備更多的操作材料。因此,“多媒體設置”教學模式不僅能進行“倒放式”影像反復演示,教師可以在第一次演示結束后,做到根據自己的操作影像一邊演示一邊反復講解與答疑,并且還能大大的降低教學成本和減小專業教師的勞動強度。

3.教師能將新材料、新工藝和新技術及時引入課堂教學中

專業教師大都關注本專業的發展方向和前沿技術的運用,服裝專業教師更是如此。因此,在教學示范中,教師比較注重專業發展中新材料、新工藝和新技術的應用,能結合教學實際及時引入到課堂教學中。事實上,在“多媒體設置”教學模式的影像資料中,保存有不同的專業教師的操作示范過程,其中各位教師采用的不同的材料、工藝和不同的應用技術也能有所對比。因此,專業教師在運用“多媒體設置”教學模式時,勢必會加以瀏覽和選擇示范影像資料。通過比較,能反映當前專業的新材料、新工藝和新技術的運用現狀,也必將引起其他專業教師的關注與學習。所以,專業教師在備課時自然地將較先進的、已有的影像資料的新技術應用到教學示范中,使學生在課堂上及時了解與學習新材料、新工藝和新技術。同時,專業教師通過比較,為教研室進行教學研究和教研活動提供了相互學習交流的基礎,更能幫助年輕的專業教師在業務上有針對地快速提高。

4.在有限的課時內,增大了專業課程中的信息量,提高了學生學習專業的興趣,有利于專業教學

培養學生濃厚的專業學習興趣,是推動學生學好專業前進的原動力,而有興趣的課堂教學和學習材料對學習成效有很大的影響。專業教師在授課中運用“多媒體設置”教學模式,不僅能給學生傳授專業知識與技能,而且還能在有限的課程中提供本專業發展的大量信息,這無疑在擴大學生專業知識面的同時,也必將提高學生學習專業的興趣。有了興趣,就會促進興趣,以此形成良性循環。學生學習專業的興趣一旦被激發出來,學生就會積極地、自覺地投入到學習活動中。因此,專業課堂上學習專業氛圍濃厚,有利于專業教學。

5.學生變被動性為主動性的學習方式,探究學習自主獲取專業知識

現代教育理念要求教師注重學生的參與活動,這就需要教師通過精心的設計,把教師的“教”反映在如何引導學生“學”的一個促進過程。“多媒體設置”教學模式能讓學生自主參與學習活動,從而發展學生自主獲取知識的能力。

服裝專業教師在完成示范教學環節后,可以解答學生提出的各個疑難問題。如果學生還有疑問可以自己動手在電腦上“回放式”反復觀看影像資料,學生之間可以相互討論與研究,直至徹底理解、掌握學習的內容。如果學生在規定的學習內容完成后,求知欲還沒有滿足時還可以大量瀏覽本課任教師和其他專業教師的示范教學資料,能夠充分感受與吸收各位專業教師的教學風貌和專業知識。通過瀏覽、收集材料的活動,使學生感受專業知識就在身邊,產生對專業學習的親近感。因此,學生獲取專業知識方式可以變被動性為主動性。同樣,通過相互討論與研究,可以培養學生合作、創新意識和自主學習能力,從中體驗探究學習的樂趣。

二、“多媒體設置”教學模式在其它專業示范教學中的借鑒

1.“多媒體設置”教學模式在不同專業的實踐教學環節具有普遍的借鑒和推廣作用

“多媒體設置”教學模式不同于一般形式的“多媒體”教學,它的特點主要體現在:教師的現場動手示范,以及教師的演示過程實時記錄和保存下來形成教學資源,教師和學生都可以根據自己的教學需求進行隨時加以運用,并且還能提供本門課程不同教師的各種教學資源。

不可否認,不同的專業有著各自的特點,以及教師示范有著不同的教學環境和各種不同的教學手段。但是,在教師親自展示專業技能的動手演示的環節形式是相似的。因此,在示范教學環節中同樣存在著以上類似的教學現象與問題。在多媒體形式與技術的運用過程中,教師可以結合各自專業的特點和教學的側重點加以運用多媒體的設置。可以說,“多媒體設置”教學模式在不同專業的實踐教學環節具有普遍的借鑒和推廣作用。

2.建立標準的示范教學專業教室的啟示

在培養新型現代化專業人才的職業教育中,學生的專業知識與動手能力的培養在職業教育各專業教學中的地位日顯重要,而學生的動手能力的形成和技能的提高與專業教師的教學示范實踐性環節息息相關。大凡有示范環節的教學與學生的練習環節大都在一個授課地點完成,如果運用“多媒體設置”教學模式,是否在硬件投入上會增加教學成本?事實上,在職業教育中專業教室(或實訓室)和普通教室是按專業并存設置現象較為普及。因此,在運用“多媒體設置”教學模式時,可以根據各個系部、年級設置若干個標準的示范教學專業教室。在建立時,不同的設備、不同的專業可以設置在同一示范室的不同位置,同時可以根據清晰的程度、教學要求設置多頭攝像,學生可以從不同的角度進行觀看。

建立標準的示范教學專業教室,旨在各個專業的不同教師在示范教學環節時進行輪流使用,形成公用的示范教學專用教室,學生能清晰的觀看教師示范,教學示范完成后的學生練習則可以安排在其它校內實訓教學場所進行。因此,“多媒體設置”教學模式可以根據各校的經濟實力、系部劃分、專業設置來建立數量不等的標準的示范教學專業教室,可以體現最大效率的使用教學資源,利于實訓設備的集中管理,解決各專業教室重復設置問題。所以,在此類教學硬件投入上不但不會增加教學成本,反而可以節約教學投入成本。

三、多媒體課件的開發與運用

作為當今的教師在完成基本教學任務的基礎上,還要投身到教科研工作中,而教材建設是教科研的一項重要方面。隨著職業教育不斷發展,以及職教市場化要求,當今專業教材的編寫不僅有文字和圖表的紙質形式的要求,更要有影件(光盤)輔之講解。因此,課件的開發與運用是教師目前教學資源的重要形式之一。而影件(光盤)的教學效果是與動畫有明顯的區別,也是動畫不可能完全取代的。教師在進行教學的同時影像資料即時保存,教師留下的原始教學資料完全可以進行編輯完成制作教學光盤或教材發行。所以,教師的教學多媒體課件的開發便于進行,有利于各專業上的技術交流與信息傳播。

篇4

【關鍵詞】高職;服裝設計;教學;問題;思考

服裝專業是一個對從業人員要求極高的行業,其不但要求服裝設計者就有較高水平的專業能力,還要有一定的創新能力以及實踐能力。然而,通過對各大高職院校的調查和研究我們發現,很多學校都不同程度的存在著各種各樣的問題,諸如:重藝術、輕技術;重視紙上效果、輕視服裝內涵等。在這樣的情況之下,我們要向提高高職教學的教學質量,為我國服裝設計輸送更多高質量的人才,就必須要加強對存在與教學之中的問題的研究。

一、現階段,存在于高職服裝設計專業教學中的問題

(一)課程培養體系陳舊、落后

縱觀我國各大高職院校的服裝設計專業,我們不難發現,很多高職院校的服裝設計專業仍舊停留在傳統的教學模式和辦學思維之上,在構建課程體系的過程中,缺乏對學生創新能力的重視:首先,很多教師在教授服裝設計專業的過程中,并沒有及時的將服裝界的最新發展動態高職學生,使得學生不能夠在第一時間掌握并了解服裝界的變化,阻礙了學生在現有水平之上的突破和發展。第二,由于受到傳統的文理分科的影響,使得學生的知識面過窄,阻礙了學生了解其他知識。

(二)理論課、實踐課失衡

服裝設計專業不同于其他專業,對于服裝設計專業來說,理論知識只是一種工具,更多的則是需要學生以理論知識為基礎進行主體思考,只有這樣才能夠更好的創造出新穎、獨特且實用的服裝。然后就目前的現象來看,很多高職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過分的強調理論知識的教學,忽視了對未知領域的探索以及對學生思維的培養。這樣的情況使教學工作出現了嚴重的缺失。

(三)考核評價體系落后

良好地評價體系能有效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能夠再不打擊學生學習積極性的基礎上,幫助學生找到自身的薄弱點。然而,就目前的現狀來看,存在于我國高職服裝設計專業教學工作中最主要的問題就是評價體系落后:首先,很多高職院校仍舊是以理論知識為主要的考試內容,并以學生的成績作為評價的依據,這樣的情況不但背離了服裝設計專業的教學目標,而且還嚴重的打擊了學生的積極性。此外,由于設計是一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專業,并沒有一個統一的評價標準,這就使得很多教師在評價學生的作品時往往會帶有較為濃重的清晰化色彩,即,按照自己的喜好來評定學生的作品。這樣的評價方式,不但忽視了學生的努力,更打擊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嚴重的時候,甚至會導致學生出現厭學的情緒。

(四)過度的追求設計的新穎,忽視了對實際情況的研究

實用是設計師在進行設計工作時所要考慮的首要問題,如果一件設計脫離了實際,那么無論其多么的新穎、漂亮,都是毫無價值的。目前,很多高職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一味的追求設計的新穎、追求紙上的效果,致使學生在進行服裝設計的時候,忽視了對實際情況的調查和研究,使得很多設計根本不能夠應用于實際生活當中,甚至不能夠制作。

二、采取有效措施解決教學問題,全面推動服裝設計業的發展

(一)要優化課程設置,構建完善的培養體系

首先,教師必須要加強對服裝界的關注,并要及時的將服裝界的動態傳遞、告知給學生,使其能夠在第一時間內了解并掌握服裝界的動態以及發展趨勢。其次,教師必須要加強對學生的實際情況的了解,全面掌握其知識的薄弱點,繼而要以現行的教材為基礎結合學生知識上的薄弱點編寫補充教材,以此來幫助學生了解其他方面的知識,構建完善的知識體系,消滅知識上的薄弱點。第三,要合理的調整課程設置。在這方面,教師要以學生和學校的實際情況為基礎,合理的調整實踐課和理論課的比例,避免出現實踐課多于理論課或者理論課多于實踐課的情況,只有合理的配置實踐課和理論課的比例,才能夠有效地讓學生在實踐的過程中掌握理論知識,并通過理論知識來指導實踐。

(二)要構建符合服裝設計專業的特點的考核評價體系

在這方面,教師必須要在繼承傳統評價體系的優點的基礎上,全面革新評價體系,構建新型的、適用于服裝設計專業的評價體系。首先,要革新評價內容,不能夠單純的理論知識為主要的評價內容,而要將學生的日常設計、作業等也一并納入到考核內容之中,力求更加真實地反映學生的實際能力和情況,避免學生在考試前突擊學習而獲得高分情況。其次,要多采取多教師評分制。在評閱學生的日常設計和作業的時候,學校必須要采取多教師評分制,即,要成立評分小組,對于同一份設計,每位教師都要基于一個恰當的分數,而后取平均分當做該份設計最終分數,只有這樣才能夠避免情緒化評分,才能夠確保給予學生公正、客觀的評價。

(三)要處理好創新與實用之間的關系

對于服裝設計專業來說,如果一味的追求創新,就會使服裝脫離實際;反之如果過度的追求實用,就會限制學生的創新思維。因此,教師必須要處理好創新與實用之間的關系。對于低年級的同學來說,教師可以采取“重創新、輕實用”的教學策略,這樣能夠幫助學生更好的打開思維,培養其創新精神,并能夠為日后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而對于高年級的同學來說,教師則要采取“重實用、輕創新”的教學策略。這是因為,經過前一階段的學習,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創新能力,并形成較為成熟的創新思維,這時候在回歸到設計的本質——實用上來,就不會限制學生的思維了。

(四)要加強與社會之間的聯系,打破學校與社會之間的屏障

對于高職的服裝設計專業來說,其與高等院校的服裝設計專業有著本質上的區別,其更加面向市場、面向社會。因此,教師必須要采取有效地措施加強教學與社會之間的聯系,著力打破學校與社會之間的屏障。首先,要帶領學生走進工廠,讓其了解服裝設計、生產以及銷售全過程,如果學校有條件,還可以讓學生深入到各個環節之中,以此來強化實踐。其次,要聘請服裝設計人員、工廠技術人員等定期來學校開展專題講座,使學生更好的了解實際情況,縮小學校與社會之間的差距,使學生能夠在畢業之后更好的走進社會并適應社會。

結束語:

總而言之,高職教師要想做好現階段的服裝設計專業的教學工作,就必須要加強對實際情況的調查和研究,全面掌握在于教學工作之中問題,并要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只有這樣才能夠尋找到行之有效的解決措施,才能夠更好的提高教學的質量,培養出更多的符合社會需求的服裝設計師。

參考文獻:

[1] 吳慧雯,連敏,陳東生. 應用型服裝設計人才培養新模式——與企業成衣設計相銜接[J]. 紡織教育, 2009,(02) .

篇5

同時,在[場景一:蘇格拉底的庭院]中,蘇格拉底為了測試希珀克拉底的決心,提出了一系列的問題,這一系列的問題均采用統一形式,即“你為了什么要去找這個人,你將會因此成為一個什么人?”,這一系列問題的提出使希珀克拉底得出了“成為智術師”的結論,以此蘇格拉底提醒了希珀克拉底從師智術師需要慎重考慮的必要性。我們必須承認這種形式的提醒委婉卻十分有力,但是如果認真分析這個問題,我們會發現:這兩個子問題的內在聯系不太自然,按照思維慣例和語言習慣,“你為了什么去找這個人”的發問,似乎應該后續“你將會因此得到什么(好處)?”,而且蘇格拉底在議事會上更是明確地對普羅塔格拉說:“這位希珀克拉底眼下熱切的想要結識你。他希望慢慢明白,通過與你的交往,他最終――他是這么說的――會得到什么”。而這里第一個子問題之后后續的卻是“你將會因此成為一個什么人?”,當然我們必須考慮到蘇格拉底這個發問的直接意圖是為了提醒希珀克拉底,但是從另一個方面這個問題卻在提醒我們:為何蘇格拉底要將智術師與醫生和雕刻家相提并論呢?難道他是在暗示我們跟智術師學習的也將是一種技藝嗎?

如果這種假設成立的話,在蘇格拉底看來,智術師普羅塔格拉所教授的政治術就是一種技藝,那么為何蘇格拉底又要“刻意”將“技藝”替換為“專業”呢?“技藝”與“專業”到底差別在哪里呢?而柏拉圖的“政治術”又指什么呢?

“技藝”(τ?χνη)一詞從詞源學上來看,來自于印歐語系中的詞根“tek”,本意是指建造房屋時的木工活,后引申為一種頗具理性內涵的能力。在《明哲言行錄》《蘇格拉底篇》中有這樣一段話“他(蘇格拉底)在老年時學會了拉七弦琴,還宣稱他并不認為學會一種新的技藝有什么荒唐”。可見,在古希臘一般意義上的“技藝”指向某一方面的技巧和能力。比如拉七弦琴、做鞋或者雕刻等。那么作為技藝的政治術又具體指什么呢?柏拉圖關于政治家和政治技藝的論述最集中的體現在《政治家篇》中,在這篇對話中所論的政治的技藝大致包括知識、中道精神、立法、演講、軍事以及各種政治技藝的綜合掌控能力諸項。而其定義正如埃利亞客人所說“那種支配著所有的技藝,掌管著所有的法律和決定著影響國家命運的所有事物并完美地將編織為一的技藝,如果我們將根據它們的共同性特征所具有的獨特稱謂來描述這一技藝的話,我們一定會十分準確地稱它為政治的技藝”。這里的用詞是“支配著”,并且其具體內容涵蓋了治理國家的幾乎所有方面,如果說這個“政治的技藝”是由一類人所擁有的話,那么這類人毫無疑問是王者。

與此相對應,“專業”這一概念則與分工直接相關。社會的分工是專業產生的最直接因素,直到今天專業的日益增多也正是直接源于分工的細化。在《理想國》中,柏拉圖提出正義的本質是每個人根據本性、自然,各得其所,各安其位。“之所以要建立一個城邦,是因為我們每一個人不能單靠自己達到自足。” “木匠做木匠的事,鞋匠做鞋匠的事,其他的人也都這樣,各起各的天然作用,不起別種人的作用,這種正確的分工乃是正義的影子。”同時柏拉圖認為人的本性可以分為金、銀、銅鐵三類。擁有政治技藝的統治者屬于稀有的金質類。一般人對于政治只有“意見”,只有政治家才具備必要的管理國家的“知識”;其次,他們因為擁有“財富”從而具有從事政治活動的閑暇。也即:搞政治是他們的專業,或者說這個專業只有他們才能勝任。而無產者之所以不能參與政治,除了他們沒有政治“知識”外 ,還因為他們沒有閑暇,因此在他們越出自身工作,投身公務時,首先想到的就是從中攫取自己的好處,即把政治作為謀生的職業。這必然導致腐敗。而在古希臘“行政官員都是義務職,不支薪金”;關于這一點,在今天這個問題演化成為“是否應該高薪養廉”的命題依然備受關注。

走到這里,我們再來看蘇格拉底將“技藝”置換成為“專業”的問題。正如蘇格拉底老年時學會七弦琴這一技藝一樣,人可以同時有很多種技藝,但是我們卻并不會因為蘇格拉底會拉七弦琴而說拉七弦琴是蘇格拉底的專業。相反,如果我們說某個領域是某人的專業,那么無疑他一定掌握這個領域的技藝。也即是說:懂得技藝的不一定專業,而專業的則一定懂得技藝。如果普羅塔格拉所教授的“政治術”跟拉七弦琴一樣只是一種普遍意義上的“技藝”的話,那么他與他所輕視的老牌智術師(我們不能忽視這個細節:普羅塔格拉在將自己的授課內容與其他智術師相比較時,“他瞥了希琵阿斯一眼”)將并無區別,而且通過這種技藝的傳授,并不一定能夠“把人教成政治上的偉丈夫”。而如果他所教授的“政治術”正是柏拉圖的“王者術”的話,那么這種源自“金類”靈魂的技藝又如何可教呢?況且雅典的政治形式是民主政治,文本中描述時期的雅典政治形式更是民主政治的極端---直接民主政治,在這樣的政治環境下教授“王者術”無疑是將自己置于極其危險的境地,即使是公開承認自己是智術師的普羅塔格拉,也無法公開說明自己教授“王者術”吧。通過這兩個概念的替換,蘇格拉底一方面為下文美德不可教展開鋪墊,另一方面則在提醒普羅塔格拉,某些不可言說或不可明說的必須,而正是這些提醒促使普羅塔格拉開始審慎的“隱藏”。

參考文獻

[1] 第歐根尼?拉爾修.明哲言行錄(上)[M],吉林人民出版社,2011.

篇6

 

目前,對研究方法的重視已經成了中國英語教育界關注的一大特點,不僅出現了許多國內外科研方法專著和本科生、碩士生畢業論文寫作指南,而且成功舉辦了好幾屆青年學者教師科研研討會。所有這些活動無疑已經或正在悄悄地影響、改變著課堂教學的不同方面。為中國教育改革的深化及科研水平上臺階發揮著不可低估的作用。 

我們發現。本科段論文指導教材幾乎都沒有涉及到研究方法問題,一方面和對本科生與碩士研究生的論文要求相關,與作者對本科段學士論文在研究方法的側重持有不同看法也不無關系。Selinger&Shohamy(1989)在不同章節列舉并具體討論了三組7類研究,相對比較系統、全面。目前,對于研究方法術語的使用中的交叉特性可能是造成劃分研究種類的最大桎梏。Sel-inger&Shohamy(1989)的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實踐研究劃分實際上在很大程度上和演繹研究和歸納研究互有重疊,與質的研究與置的研究也有密切關系。據此,我們認為,就為了幫助本科論文作者了解不同的研究以便確定采用何種方法而言,我們沒有必要把自己禁錮在邏輯意義上所謂外延的圈子里,而可以考慮不同側面的劃分。據此,參照目前常見文獻書目,我們嘗試把研究劃分為八組,共16類如下: 

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實踐研究(Selinger&Shohamy:1989) 

演繹研究和歸納研究[啟發式](Selinger&Shohamy:1989) 

質的研究與量的研究(Selinger&Shohamy:1989;陳向明:2000) 

資料研究(Teitelbattm:1982;Brown:1988)和原創性研究(Brown:1988) 

觀察研究與實驗研究(Teitelbaum:1982;Bmwn:1988) 

個案研究與統計研究(Brown:1988) 

歷時(縱刨面)研究與共時(橫刨面)研究(Ellis:1985) 

實證研究(Babbie:2005)與非實證研究需要注意兩點。目前,對于研究類別劃分的做法不盡相同。如Teitelbaum(1982)將研究大致分為資料研究與實驗研究兩類。社會科學研究(汪衛華:2006)依據研究方法的特點將研究劃分為描述與解釋兩大類。而我們將個案研究與統計研究放到一起,創造出來一個非實證研究的做法也并非聰明之舉。另外,除了以上劃分的交叉特點以外,還可以繼續劃分,如實驗研究又可劃分為前期實驗與類式與真實實驗研究三種(文秋芳:2001);再如實證研究又可進一步分為實驗、調查、質的田野研究、量的研究、個案研究、評估研究與包括內容分析、數據分析、和比較與歷史分析在內的其它研究(Babbie:2005)。 

 

 

2 選題 

 

選題至少應當考慮到三個方面:選擇范圍、選擇標準與課題的具體化,即縮小研究范圍。 

選擇范圍語言文學類專業學生可選課題非常廣泛。從學科及學科分支的標準看,我們可以從語言內部與外部兩個角度人手。僅從語言內部人手,我們就可以有以下七大技能的研究。即語音學、語法學、詞匯學;聽、說、讀、寫。從外部人手,我們至少可以有七大研究方向。即普通語言學、應用語言學、心理語言學、神經語言學、社會語言學、人類語言學。進一步的學科交叉又產生了教育心理學等研究方向;語言教育教學又可產生如教學理論、教學流派、教學方法與技巧、語言測試理論與實踐等研究范疇。從教學具體內容看,我們還可有如何教聽力、如何教會話、如何教閱讀、如何教寫作、聽力測試、閱讀測試、寫作測試、口語測試、詞匯測試、語音測試、語法測試等研究方向。對教學技術手段的關注又可以使我們涉足計算機輔助背景下如何進行語言教學改革及語言教學實踐活動。 

翻譯作為一門重要的學科即涉及翻譯理論與實踐,又涉及教學與文學與批評,因此我們便可以從翻譯與翻譯教學、翻譯理論與實踐、筆頭翻譯與口頭翻譯、文學翻譯、翻譯批評等多方面實施研究。 

作為與語言專業密切相關的文學研究,我們既可以從內部人手從文學理論與文學批評角度具體研究Wellek(1956)在《文學理論》中所說的存在方式、音律、文體、意象、隱喻、象征、神話、模式、類型、歷史等方面,也可以從社會、文化、心理、思想及語言和其它藝術門類的角度進行所謂的外部研究。 

同樣,教與學的進一步劃分又使得我們可以從第一語言習得(學習)、第二語言習得(學習)、兒童語言學習機制以及相關理論的研究。而學科的精細又使我們的研究深入到語義學及語用學的范疇。 

選擇標準根據Teitelbaum(1982),選擇研究課題最基本的標準有三個:①興趣;②目的;③實用性。Slade(1997)提出了三個標準,和Teitelbaum(1982)大同小異:①重要性和興趣;②可操作性;③資源的便捷性。 

就目前本科段的畢業論文設計而言,我們認為,應當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你是否了解你要研究的課題?了解多少?你的問題有無代表性? 

你所研究的課題的資料是否在圖書館書店以及網站上找到?多還是少? 

你所研究的課題在國內外是否已經有了明確的研究定論?你對于該課題的研究有無新意? 

你的指導教師對于你的選擇是否滿意? 

從目前我院本科生畢業論文設計與寫作工作看,有無新意則是困擾論文作者最大的一個問題,也是指導教師最為關注的問題之一。對此,但從選題角度看,我們認為以往已經產生大量作品的題目并不是導致有無新意的關鍵。Slade(1997)認為,即便是學者們已經研究了的題目依然有很大的研究空間,尤其是一些指明的可供深入研究的領域或問題。我們以為,由于每個論文作者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在所受教育、生括及工作的環境以及經歷等方面具有很大的差異性,因此,對待同一個問題的思路及觀點也會千差萬別。有鑒于此,論文寫作的新意不完全和題目相關,更和看待文體的視角和寫作過程密切相關。 

與選題標準密切相關的是課題范圍的縮小。根據Teitel-baum(1982),課題選定之后就應該縮小課題范圍,并認為,影響縮小課題范圍的幾個因素為:字數限制、準備時間、圖書資料以及讀者。 

我們以為,真正影響縮小課題研究范圍的內在因素有三個:已選定題目的外延越小,題目就越具體;對選定題目進行研究的一個點或者視角越細小,題目就越具體;給選定題目適當增加一到兩個限定項以限定研究項目的環境或使得關鍵研究項目的內涵意義更加具體化也是縮小課題研究范圍的辦法。針對前兩個辦法,我們應當注意認為研究題目越小越好自勺誤區,而應當同時關注研究課題的價值或者意義。據此,我們認為。研究課題最基本的標準不僅僅適合研究領域的確定,更適合課題研究范圍的縮小。 

 

3 題目的設計 

 

論文題目的設計過程除了考慮以上因素外還必須考慮兩大因素:①對問題的明確闡述;②英語論文標題的設計格式。 

研究領域是一個相對概念。課堂管理中的小組活動似乎比起語言教學和課堂管理要具體,好像可以成為一個題目,但它仍然可以是一個研究領域。要想深入研究,就必須考慮到活動的動態性、領導性、效果、材料及問任務的影響等(見Wallace:1998)。Wallace(1998)就小組活動舉了五個使得題目具體化的例子,涉及到母語的使用、任務型活動中使用母語的情況、一所法語中學里任務型活動中使用母語的情況、一所法語中學里中級學生中任務型活動過程中使用母語的情況、個案研究:一所法語中學里中級學生中任務型活動過程中使用母語的情況(ibid:)。從中可以看出除了考慮把該領域的某個側面作為研究重點,圍繞中心詞添加使用人及具體環境等手段也可以幫助我們縮小研究范疇,使題目更加具體。 

我們認為,對于研究問題的細化不僅對研究題目的確定有益,同時更有利于研究題目大綱的設計。因此,根據Wallace(1998:27)對小組活動的進一步明確與細化,我們可以把研究的關鍵放在互動模式和/或學生參與互動活動的積極性研究方面,也可以把教師角色作為小組活動的重點問題進行研究。 

接下來的問題就是如何把題目用恰當的詞語表述清楚,主要牽扯到英語論文題目的設計格式與選詞問題。 

英文論文題目和英文報刊標題的設計別無二致。在設計時應當考慮到讀者的積極反應,因此,清晰、醒目、簡潔、相關、獨特大致都可以作為我們考慮的因素。具體來說,當讀者看到文章的題目的時候,他們很快能看出,這篇文章: 

大致會涉及哪些問題心問題是什么題目是否容易懂句法是否簡單、規范所涉及問題之間有無較強的邏輯性此類文章以前有沒有讀過,看了該題目想不想繼續讀文章。 

需要說明的是,目前對于英文論文題目的設計主要通過短語和句子二種形式。以下我們回顧的題目包括2006年22卷2-4《二語研究》中的13篇文章的題目、2003-5年16-18卷《應用語言學評論》中的25篇文章的題目,2001年55卷1-2《英語教學》中的14篇文章的題目,句法特點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