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專德育論文范文

時間:2023-04-09 23:07:2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中專德育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中專德育論文

篇1

1.1心理健康問題困擾著當今中專生。當今中專生的精神面貌呈現出新特點:基礎知識較差,學習能力不高,行為習慣不良的學生較多;特別生活背景如離異家庭、困難家庭較多;心理健康不良的較多。如今的中專生心理健康問題多表現為心理發展不平橫,如:性格孤僻、怪異;情感脆弱易變,意志不夠堅強;缺乏合作精神,以自我為中心;愛與老師頂牛、愛鉆牛角尖;不能接受老師家長的批評與指導;對他人缺乏同情心、愛心:甚至叛逆等等。叛逆心理是一種反常的情感體驗和行為傾向,通常表現為情感的對立、抗衡和情緒上的嫌惡、不滿。叛逆心理是這一時期學生的一個鮮明的心理特點和年齡特征。

我從事班主任工作三年了,我遇到過很多學生的心理問題。記得一個女生一夜未歸家,父母找她急的如熱鍋螞蟻,結果這個女生沒事人一樣清晨來上學。經過我細心的思想工作,才吐露實情。原來她花錢請了一個男生在外面過夜。后來我追問她怎么想的,這樣糊涂。她回答父母管她太嚴,什么也不讓她做,她就故意做給父母看的。一個花季少女就為了和父母賭氣,就這樣糟蹋自己。這一時期的心理狀態將直接導致普遍的厭學、棄學。

1.2基礎知識水平低也困擾著當今中專生。如今的中專生成績太差,底子太薄。有一次一名計算機老師講程序,其中涉及到2的平方。結果一個學生問老師,2的肩膀上那個2是干什么的。聽起來是笑談,也確實有一些時日成為了笑談,可是笑談之后卻是一種濃濃的擔憂。還有一個老師講,在講憲法修改程序時,他們班的學生竟然分辨不出1/2和2/3哪個數字更大一些。而和他們講國家政治制度,他們更是如聽天書。這樣的學習底子,要怎么接受中專的教育呢?

1.3思想僵化,精神世界匱乏?,F在的大多數中專生把睡眠時間改在上課,把休閑時間全部砸在了網吧里。網吧成了他們的第二課堂。那種良莠不齊的環境,正慢慢的腐蝕著中專生的精神和思想。另一部分學生上課不睡覺,卻帶著耳機聽音樂,或者拿著手機打游戲。好像游戲和歌曲就是他們全部的生命價值。很多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已經完全變形,甚至扭曲。一次講職業道德的課上,我問大家你們的興趣是什么?結果全班四十幾名學生異口同聲的說“玩”。

2現在的教材版本已經不再適應變化現在的中專德育教學使用的課本還是《職業道德》、《法律基礎知識》、《哲學》和《經濟與政治基礎知識》。生澀的哲學理論和枯燥的政治語言讓學生對德育課提不起興趣。再加上高考和認定考試根本沒有一個道德標準,沒有考核做約束,學生學習的興趣就更淡了。

以上問題的出現必然要求職業學校德育課的改革。面對這些問題我們德育教學的老師更應該深深的思考,德育教學的改革應該如何進行?

2.1教學要以中、下學生為主要對象。以前聽過很多老師講觀摩課、示范課??煽傆袀€感覺,那就是老師總是提問一些學習拔尖的學生,借以展示學生的掌握情況和學習狀態。不可否認,這樣做的目的很容易達到,然而一個班級拔尖的學生只占少數,甚至少之又少。

按照“正態分布”理論,學生群體中,上、中、下學習成績層次的存在是正常的,也是永遠存在的。所以在教學中,我們絕不能忽視中、下學生。在我們中專學校,班級里能排在上的學生鳳毛麟角,大多數還都是中、下學生。作為德育老師,無論從語言組織上,還是教學環節的安排上,都要以他們為主。積極的調動起他們的興趣,才是最重要的。

2.2必須變灌輸德育為主體德育。古時候大禹治水采用了疏導的方法,現在的德育教育也完全可以采用這種方法。當今的學生逆反心理非常強,如果在德育課上你告訴他什么不該做,什么該做,他可能恰恰反著去做。但如果你能通過一些手段,例如設立情境去啟發他,讓他自己感受到錯誤。那么,他對于這方面的判斷將更準確一些,記憶會更深刻一些。

2.3翻新教材,使教材向淺顯深蘊發展。當前職業中專所引用的德育教材版本老舊,期中經過幾次改版。一方面,從內容上看這套教材偏重于理論研究,而缺少了吸引中專學生注意力的內容。并且有很多內容沒能做到與時俱進。另一方面,從德育教學的要求看,這套教材缺少接近當今學生實際的東西?,F在的中專生缺乏團結合作精神、缺乏愛心和同情心,更談不上尊重他人,熱愛集體。所以中專的德育教學應向提高道德素養方向偏移。

2.4教師自身德育水平的提高。俗話說的好,言傳不如身教。我們每位德育課老師都要加深自身的德育素質和修養。如今有些老師受腐朽思潮的影響,都把眼睛盯在了利益上,而忽視了自己言行對學生的影響。這一時期的學生,正是形成比較穩定的價值觀、世界觀的時候,而他們對世界有著自己獨到的認識,尤其對老師更加的注意。這個時候老師的不良行為和不道德的舉動將給學生帶來非常大的傷害,因此老師的德育水平直接影響德育課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細雨巧潤百花紅》.遼海出版社

[2]《教學微格研究》.天津教育出版社

篇2

1.1根據所教的專業合理調整教學內容

中職語文教學與普通語文教學的不同之處在于除了基礎模塊之外,還包括職業模塊和拓展模塊。而中職語文教材并未根據專業這項不同的教學內容來設置安排,因此這種“統一式”的教材具有很大的局限性,無法突出學生的專業內容。因此老師在教學的過程當中要學會適當的取舍,對于不符合本專業學生的內容進行適當的調整。中職語文教學的重點是突出專業的特色,在平時的課堂當中老師應注意著重突出這一點,以實用為主對于教材中不合理的設計可以直接跳過并加入自己根據學生專業安排的新內容。中職教育所涉及到的專業過于廣泛,教育部門所制定的教材難以協調所有專業,因此老師的自主靈活性應適當的發揮,保證語文課堂的實用性和專業性。

1.2以學生作為教學的主體

在傳統的教學理念中以老師作為學習的中心,學生根據老師的教學方式進行學習,跟隨老師的步伐。這樣的教學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扼殺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限制了學生的發展,而這也是語文教育無法實現與專業相結合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必須強調學生在中職語文教學中的主體地位,根據學生的需求進行教學。社會對人才的需求是學生選擇專業的依據,學生為了在社會上生存和發展,必須激發自己的潛能,找準自己的方向。而老師就應該在此基礎上進行教學活動,真正實現教學與專業的結合。

1.3重視中職語文教學的作用

目前教育發展中的一個普遍現象就是語文不受到重視,不論是在普通教育當中還是在職業教育當中,而這種現象的存在為語文教學與專業相結合的道路又增添了一道障礙。拋開普通教育不說,中職教育的目標就是幫助學生學會一技之長,能夠將自己的專業運用到生活中,因此語文教學的作用是其他的學科所無法替代的,社會的發展和實踐的證明語文是幫助學生走向社會,學會與人溝通交流的橋梁和紐帶。而要提高語文的教學地位,需要學校和老師的共同努力,將語文作為教學的重點目標,從行動上讓學生加強對語文的重視,讓學生在語文課堂中學會與人溝通交流的基本能力,為將來走向社會打下基礎。

2.中職語文教學與專業相結合的意義

2.1實現職教的目標,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相比,重點在于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對社會的適應能力,與普通教育當中著重培養基礎知識和能力相比,職業教育更具有專業性和實用性。而通過語文教學與專業的結合,能夠幫助學生盡快的適應社會,構建清晰明了的知識框架,今后一旦走入社會能夠學有所用,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就目前的教育體制而言,理論與實踐完全脫軌,學生空有一身豐富的理論知識,卻沒有動手的能力,這樣的“書呆子”在今后的社會發展中注定將要被淘汰。而如果實現了語文教學與專業的結合,可以幫助學生實現自身的綜合發展,成為實用型的人才。

2.2推動教育改革的發展,提高職教的地位

在我國的教育制度當中,職教一直不受重視,關鍵原因之一在于與普通教育相比較,職教所培養出來的真正的人才比較少。因此職教的地位比較低。而若想改變這種局面首先就必須發揮職教對社會的作用,培養出真正的人才。通過教學與專業的結合,培養出社會所需要的人才,進而推動職業教育走上正軌,提高職業教育在教育體制中的地位。就目前而言,想要實現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的并駕齊驅是非常困難的,但是我們可以通過不斷的努力逐漸改變人們對職教的看法,讓其真正發揮作用。

2.3為社會的發展提供人才儲備

篇3

關鍵詞:房屋產權流轉制度問題對策

一、前言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和進步,特別是現在農村里大量的人涌向城市。這樣就造成太多的房屋閑置下來,沒有得到合理的使用。一邊是城里擁擠不堪沒房可用,一邊是農村大量的房屋閑置下來,無人去住。

在這種情況之下就出現了房屋產權流轉制度,所謂房屋產權流轉制度是指有一定價值的房屋與無形資產遵循有償轉讓的原則,讓產權在不同主體之間轉移和交換。它的主要特點就是流動性和可交易性。這樣就可以讓閑置房屋得到合理的使用,并得到一定的收益。

隨著產權流轉制度的出現,確實推動了經濟和其他方面的快速進步,但在實踐中也出現了不少負面的問題。為此,必須針對已經暴露的問題盡快針對問題提出解決的對策,讓房屋產權流轉制度為市場經濟的發展奠定穩定的基礎。

二、房屋產權流轉制度的問題

房屋產權流轉制度自從頒布使用以來,雖然帶來了很多明顯的優勢,但通過實踐也體現出不足之處。

1、立法的層次過低

產權流轉制度雖然出臺并實施,但它畢竟只是一個流轉的辦法,在使用中的效力比較低且遠遠低于那些大法,如《物權法》等。雖然這個制度在很多方面還是比較具體化和細化,但如果作為法律來使用的話還是存在一些問題,至少威力上還遠遠不夠。

作為一種流轉的辦法,出臺的過程中遠不如各種大法那么嚴謹,其權威性也相對較小。同時,一個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欠缺周全的考慮,缺少調整和內容以及效力等方方面面。

2、房地產權沒有統一

在我國的房屋產權的統一上面,大都采取的是房屋和土地分開設置,要統一不動產的登記目標遠遠不達標。房屋產權和土地的歸屬分設,為房屋的擁有人登記帶來了很大的麻煩,還會造成一些資源的浪費。

房屋產權流轉制度因為法律層次和行政管理體制的原因,根本就無法做到不動產登記的統一,這都需要更進一步立法來解決。

3、賠償不明確

對于房屋產權流轉制度里規定和《物權法》一樣,如果因為登記單位在辦理業務的時候導致出錯,那么登記單位就要承擔相應的責任。對這個承擔責任模棱兩可,到底是登記單位賠償還是國家賠償,這些都沒有明確出來。在這個賠償上也應該立法明確的將清楚,究竟應該如何解決做一個合理全面的方法。

4、交易的各個環節還需要完善

現在很多人對產權流轉還不了解,所以導致產權市場還很小,需要進一步加大宣傳力度來壯大交易市場才行。

而且產權交易的每一個環節,受到多方面的人為或者非人為的影響,導致最終提供的資產評估值和真實的價值偏差較大,不能準確的反映其真實流轉情況。這樣下去,會誤導一些人對產權流轉制度的認識,造成一些誤會出現。

三、解決房屋產權流轉制度問題的對策

找出了流轉制度在使用中出現的問題,還必須要給出合理可行的解決辦法才行。只有這樣才能夠讓房屋產權流轉制度更加完善。讓產權的交易更加廣泛,流通也就會更加快速。

1、觀念上必須創新

必須加強觀念的創新,為產權流轉制度的交易和流動打造一個良好的環境。房屋產權流轉制度自出臺以來經過很多風風雨雨,也從不同程度上體現出其優越性,但許多人對過去的產權思想留戀,導致流轉的思想還相對混亂,這就也導致操作上出現屢屢的失誤。

很多人的思想還停留在過去產權制度上,緊緊抓住房屋產權流轉制度中出現的一點問題不放。在這種情況下,必須采用市場經濟的方式經營產權,用市場與競爭來實現產權的流轉和交易。

2、必須全面徹底地走向市場化

要真正的實現產權的特征即流動和交易,就必須明白產權流轉對象之間的收益性和交易性,做到有的放矢。在流轉的時候,要運用市場經濟評估方式對房屋產權進行評估價值,采用市場交易的等價和有償原則進行交易。也只有采取這種方式流轉,才能推動產權擁有者的積極,才能加大流轉制度的普遍推廣。

很多人對于流轉的市場化擔憂,擔心會出現負面的影響。但必須從多方去看,合理綜合的流轉不僅不會造成負面影響,反而可以加快機構優化提高經濟效益。

3、規范交易的行為

要讓產權流傳走向市場化就必須發展產權的市場,規范交易的行為。首先要國家出面管控,盡快出臺一系列的法律法規進行監督和掌控。其次是要建立一些服務于產權流轉的中介機構,讓房屋產權流轉步入到正規化和職業化。最后是建立各種各樣的流轉市場,這樣更方便于產權流轉的交易。

對于措施上還要從各個方面考慮,要根據不同的地區不同的情況去實施。對于房屋產權的流轉制度,既要顧全大局還要考慮當地的實際情況。不能照搬照套,紙上談兵。

四、結束語

在市場經濟飛速發展的今天,房屋產權流轉制度必須行使才能遏制資源的流失。我們要用發展的眼光理性的去看待房屋產權流轉制度,拋棄固有的經驗與陳舊的規定,才能走出一條新路子。

我們應該理性的意識到實行房屋產權流轉制度是必然的趨勢,雖然有一些問題存在,但我們應該順應歷史的潮流,發現已經出現的和潛在的問題,綜合實際拿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對策,推進建立和諧社會的步伐。

參考文獻:

[1]徐鳳真.集體土地使用權流轉研究[D].山東大學;2009年

[2]高杰.我國房屋產權流轉制度研究[D].吉林大學.2010年

[3]魏奇光.中國土地資源權利制度研究[D].重慶大學.2010年

篇4

關鍵詞:審美;審丑;轉型

現象界的美丑間關系是相對的,早在莊子《齊物論》中就說過:“厲與西施,道通為一”。而且現象界的美丑是可以轉化的,“貴珠出于賤蚌,美玉出于丑璞?!崩献诱J為:“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也;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也”。現實丑可以進入藝術里,能被藝術美接納;萊辛在《拉奧孔》中也提出“丑可以入詩”的見解。藝術美可以接納與消解現實丑。藝術對丑的接納是藝術傳達本身的需要,更是人類自身的需求。人們對丑的接納是人類發展自我的必然?,F實丑可以成為創造藝術美的源泉。丑的存在,不在于它自身,而在于它可以激發人類追求更高的美。審美需要品位,審丑需要勇氣!悲劇之所以有震撼力,是因為它把美好的東西毀壞給人看。但也只有懷著良知的人,才能被打動,在悲憤和淚水中替人嘆息、追悔,并暗自期許不要重蹈覆轍。

當今社會,那些給人們帶來不快甚至反感以致深惡痛絕的審丑作品勢頭迅猛地發展起來了。丑可以陪襯美,丑可以化為美,現實丑一旦進入藝術中,它就作為一種審美對象進入了審美領域,審丑實際上就意味著審美。對審丑者來說,需要理解和感悟,本能地把丑排斥在自己的審美情感之外,去超越自我和超越現實丑本身。譬如我們在欣賞集現實丑于一體的《金瓶梅》時,要從作品中粗鄙低劣的人物中看到現實的丑,從中受到啟發教育,達到積極認識肯定的存在。這實際上也是審丑的終極目的。審丑藝術以表現丑怪的事物為主題,通過種種反傳統的具有變形特征和更強烈的沖擊力的表現方式強化批判現實和表現自我的力度。羅丹著名雕塑《歐米哀爾》中的年老色衰、干癟丑陋的“老妓”,通過藝術的手法,變成了“丑得如此精美”的藝術品。此種丑的形象就取得了美的屬性,包含有積極的意義。但審丑的美學意義是有限的,不能以審丑來代替審美。真實的生活是真善美與假丑惡共存的,我們應以正確的審美態度去審視、選擇、提煉、改造審丑。以開放的美學原則進行解讀。我們要擯棄那些僅僅以刺激生理感官為目的,將生活中原生的丑的形態自然主義地、裸地展示出來,只是假借藝術之名,實際上對社會造成危害的沒有審美價值的丑藝術。頹廢不是審美。

上個世紀80年代,隨著國門的打開,人不再是中的一個政治符號,無須每一個人都成為主流意識形態的教育對象和代言人,學習工作前無須再背誦語錄。人的主體性得到了空前的弘揚。社會的世俗化使丑的表現獲得了某種合法性和獨立性,與“審美”相對立的“審丑”有時甚至是一些人反崇高或躲避崇高的一種方式,丑的描寫是人的感性解放的一部分。在經濟高速增長的同時,人的精神領域出現茫然失措狀態,在騷動變幻和疑問迭生的社會現實面前,小學一年級的小孩也常冒出一句“郁悶死了”。在無新的精神信仰的情況下,青年人反傳統的社會行為由然產生。西方文學藝術對丑的描寫和表現,西方文論中的審丑理論,都對在火光中奔跑,急于吸收營養的中國文學創作和批評產生了不可避免的刺激和影響。文學作品中出現的審丑本質與對象也產生了一些顯著的變化――從對“畸形人”的刻畫轉移到對“邊緣人”的描寫。文學作品也從對傳統的“畸形人”――葛朗苔、西門慶、白骨精、嚴監生等的審丑轉到“邊緣人”的審丑。如王朔《頑主》等系列小說中的典型――于觀、石岜,丁建、張明等,這些人物無視法律道德等社會約束機制,想干嗎就干嗎,總是假正經,一派正人君子風度,而且努力把自己擱置于社會體制之外,像一個新的生活方式的立法者。賈平凹的散文《閑人》中的閑人:閑人錢不多,可閑人不珍貴錢,所以總顯得有錢;閑人朋友很多,有的是在廁所撒尿里就交上了;閑人也有文化,知道弗洛伊德、畢加索;閑人不斷有姑娘相伴,但大齡了仍未婚。這些“邊緣人”都以獨特的個性觸犯著社會規范,享受一種調皮戲詭的快樂。

董小玉在《論當今文學創作中審美與審丑的失衡》中提出了“化丑為美”的關鍵在于創作主體的審美導向的創見性觀點。文中列舉了先鋒小說的種種“審丑的范式”:1、對人物活動的骯臟環境的展覽,2、對人物身體與精神的病態的描繪,3、對暴力、流血場面情有獨鐘的展示,4、對性的觀賞式裸呈,5、對祖輩的挖苦和嘲弄。他認為先鋒作家的審丑觀帶有否定一切、懷疑一切的特質,當今一批作家審視與掃描的是丑的東西,他們把注意力集中在私生活的曝光,人的獸性、欲望的展示以及存在的荒誕上,北村的精神迷津,格非的智慧迷宮,余華的人性寓言,蘇童的欲望之流,孫甘露的故弄玄虛,文本中的冷酷性,反人情味的敘述格調,作家們反審美的價值理念、思維水平和敘述方式使得他們的小說文本中包涵了巨大的否定關系。種種丑的現象在他們極端色彩的文本敘述中,均顯現出與他人和社會存在迥然相異的獨立性,審丑導致了文學的反叛性和否定性。這種品味丑、欣賞丑的做法,易于把人誤引入絕望與虛無?!懊鎸ξ膶W創作中審美與審丑的失衡,作家應當在大眾生活中去開掘人的時代意識,以及美好的理想信念,為人類提供一種新的精神高度,以喚起讀者對真、善、美的渴望與追求?!睂彸笪乃嚥荒苁侨祟惛行缘钠婊伟l展。我們不能只在倫敦橋倒塌以后,在漂浮著“空瓶子、面包紙、絲手帕、卡紙盒與香煙頭”的泰吾士河上尋找艾略特的衰朽頹廢的精神荒原,不能在精神“廢都”里一天天無聊地等待戈多,不能只通過山上小屋的窗戶偷窺黃泥街上的古街、破宅、乞丐與腐尸。審丑不只是扮演魔鬼的角色,在摧毀舊的理性時,它應為重建新的價值倫理,為世紀文學的逆轉作出貢獻。

篇5

關鍵詞:學術論文,轉述動詞

1. 轉述動詞及其分類

轉述動詞指在陳述相關事實和闡釋觀點時所使用的動詞。在英語學術語篇的轉述結構中,轉述動詞作為傳遞相關信息的轉述標記,具有預示和支配語篇意義的功能。轉述動詞的恰當使用能夠使作者有效地將自己的論述和已有的研究成果聯系起來,從而使得自己的論述更具有說服力。Hyland(2002)根據所轉述的動作類型,將轉述動詞分為三類:研究型轉述動詞(表示研究的結果或過程),其中,研究結果類型又進一步分為敘實、反敘實和非敘實三小類;認知型轉述動詞(主要與心理過程有關),進一步分為積極,批評、遲疑和中立四小類;話語型轉述動詞(與話語表述有關),可以再分為三種類型:懷疑、確信和反對。

2. 實例分析

本文在對轉述動詞進行分析時采用了Hyland提出的轉述動詞分類框架,分別從CNKI和PQDT選取4篇學術論文中的文獻綜述部分,建立兩個小型語料庫,即中國學者學術期刊語料庫(CEJ)和國際學者學術期刊語料庫(IEJ),由于這兩個語料庫庫存相近,因此可比性比較大。筆者首先從這些語料中統計出轉述動詞出現的總量,其次分別統計出中國學者和外國學者使用轉述動詞的次數,并將這些動詞進行分類整理,得出相關數據。

由數據整理所得,CEJ中轉述動詞的出現次數為52次,IEJ中轉述動詞的出現次數為64次,中外學者在撰寫學術論文時使用的轉述動詞數量差別不大。在CEJ中,出現次數最多的轉述動詞分別是point out,believe,define,indicate,prove,refer to 和 so on;在IEJ中,出現次數最多的轉述動詞分別是define,state,note,argue,view,acknowledge,refer to 和 so on。結果表明,在這11個轉述動詞中,有些轉述動詞在兩個子庫中都出現過,比如 “refer to”和“point out”。

而且,CEJ與IEJ中轉述動詞的分布情況也相類似: 話語性動詞占主導地位( CEJ 中占28%,IEJ 為41%),高頻詞也以話語性動詞為主,如 point out,define,state,note和argue;其次是研究性動詞(CEJ 中占11%,IEJ 為9% );認知性動詞出現頻率最低,分別為6%和5%。轉述動詞的這一使用情況與應用語言學的學科圖式是密切相關的,因為作者選擇的語料庫是關于跨文化交際的,它屬于軟學科,這一學科通常以論證為主,來理解社會中的各種復雜關系和問題。而話語性動詞的大量使用不僅是推動論證展開的有力工具,還是作者巧妙地使用言辭來闡明觀點,表達個人立場的一種重要方式。

2.1 研究性轉述動詞

通過分析我們發現,對于中國學者來說,用來描述過程的轉述動詞使用的情況較多,而用來描述研究結果的轉述動詞則較少。另外,盡管作者可以通過反敘實性轉述動詞的使用來表示對他人研究成果的異議,并樹立自己的立場,但是中國學者和國際學者都很少使用這些動詞來挑戰、質疑他人的論點,因此,此類動詞在CEJ和IEJ中僅出現2次。

2.2 認知性轉述動詞

通過分析可知,認知類轉述動詞所占比例較小,而且中國學者在表達自己對被引述內容的態度時多選擇模棱兩可的試探類動詞,積極的認知動詞使用較少,沒有使用批評動詞。這恰恰說明了Carson and Nelson(1996)的結論,他們發現中國學生經常避免直接批評同伴的論點,也不會直接給出有效的反饋信息。這一特點主要源自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中國人在內部交流時更傾向于相互協作,而不是向對方提出有挑戰性的、質疑性的問題。因此,受這種環境的影響,中國學者在匯報學術成果時往往會顯露出中庸的立場。

2.3 話語性轉述動詞

在本研究中,話語性轉述動詞所占的比例最大。在CEJ和IEJ中都用了state,discuss和note等詞來表達自己對于被轉述內容的態度,如敘實或非敘實。另外,作者常用一類動詞(如question等)來表示對被引述內容的反對態度,這類動詞可用來表達作者異于被轉述者的意見或主張,但是作者在使用此類動詞時顯得較為謹慎,如IEJ中僅使用1次,而CEJ中沒有此種用法。這些話語性動詞的使用有助于讀者更清楚地了解作者或被轉述者的立場態度。

2.4 小結

從以上分析中可以看出,學術論文的轉述動詞暗含了作者的立場、觀點和態度。所以,翻譯轉述動詞時,不能只看這些詞語的本身, 要通讀全文并充分理解作者對各個轉述內容的態度。

3. 結語

在學術論文中, 轉述動詞數量眾多、種類多樣、感彩豐富。本文只是介紹和討論了其中很少的一部分。通過對比分析中國學者和國際學者英語學術語篇中轉述動詞的使用情況,本研究發現,中國學者通過使用不同類型的轉述動詞來引用他人觀點,以構建個人的學術認識,顯示出其對學科知識的熟悉程度;而且,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中國學者更傾向于使用不確定的、懷疑的或中立的轉述動詞來轉述他人的論點,在評價他人觀點或是陳述個人觀點時,則傾向于使用溫和的語氣。

轉述動詞的恰當使用能夠使作者的觀點更具有說服力,本研究通過語料分析所得出的結論將有助于中國學者了解學術語篇中轉述動詞的使用特征,從而增強其對學術語篇應用的駕馭能力。(作者單位:長安大學)

參考文獻

[1]Carson, J. and Nelson, G. 'Chinese students' perception of ESL peer response group interaction. Journal of Second Language Writing, 1996 (5) : 1-19.

[2]Hyland, K. Activity and Evaluation: Reporting Practices in Academic Writing∥In J. Flowerdew ( ed. ), Academic Discourse. Sydney: Pearson Education, 2002: 115-131.

篇6

論文關鍵詞:詞匯教學 跨文化意識 文化背景

一、跨文化教育的意義

隨著社會信息化和經濟全球化的進一步擴大,使得英語在國際交流中的地位日益突出。培養英語綜合素養不僅依靠聽、說、讀、寫,還要從潛意識里進行英語國家文化的教育。文化意識被作為和語言知識、語言技能、情感態度、學習策略并重的一大板塊,受到了空前的重視。任何一種語言的功能都是用于交際的,中專英語課程的總體目標是培養學生的語言綜合運用能力。英語教學不僅僅是傳授語言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交際能力,培養他們運用英語進行跨文化交際的能力。僅僅學會一門外語的語音、語法規則和掌握一定量的詞匯并不意味著學會了這門外語能順利地進行交際,文化意識才是得體運用語言的保證。因此,英語教師要有意識地結合語言教學向學生傳授英語國家的風土人情和文化背景等,同時增強學生對兩種文化的比較能力,以便提高學生對兩種文化的比較鑒別能力,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二、在詞匯教學中導入文化知識

語言詞匯是最明顯的承載文化信息、反映人類文化生活的工具。在教學中,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學習其中所蘊含的文化知識。

1.利用兩種語言中詞匯的共通性來學習。

語言與文化是密不可分的,各民族在語言中表現出的文化也是相通的。例如,凡與喜慶、吉祥、熱鬧等有關的事物,漢語中都用“紅”來表示。比如,節日里掛的“紅燈籠”、結婚時貼的“紅喜字”、新娘穿的“紅嫁衣”;表示順利和成功時的“開門紅”、“紅榜”等。英語里的red也表示慶祝。如redletterdays(紀念日,喜慶的日子)、rolltheredcarpetforsb(隆重歡迎某人)等。

2.對于字面意義相同的詞語進行文化比較,理解其文化差異。

例如farmer和peasant在漢語中都是指農民,但在英語中兩者的經濟狀況和所受文化教育卻是不同的。英國人把農民叫farmer,主要是本人,也可雇幾個人,是中農或富農。peasant則認為是較窮,覡在歐洲幾乎沒有famr er認為自己是peasant了。再比如,英語中的親屬稱謂詞比漢語少得多,一個cousin涵蓋了“堂(表)兄弟,堂(表)姐妹”等幾種關系。

3.利用習語進行文化滲透。

英語語言源遠流長,在它的發展過程中,吸收了大量的習語。其含義往往與字面意思相去甚遠。在教學中,如果能對其產生的文化背景加以解釋,既能夠引起學生的興趣,也會提高學習效率。比如Raincatsanddogs.這一習語的意思是大雨滂沱。它起源于中世紀。那時的歐洲人相信貓狗有神奇的魔力。與暴風雨有極大的關系。貓象征傾盆而下的大雨,狗則象征與之伴隨的強風。

4.通過俚語學習,了解英語文化。

在日常生活中,人們使用最多的也最流行的語言就是俚語了。學習語言的目的在于交際。所以,適當的俚語學習對學生掌握英語這門語言是大有幫助的。例如pullingone’Sleg看起來很容易令人聯想到中文里的“拖后腿”,不過它卻是開玩笑的意思。美國人完全無法把pullone’sleg和“拖后腿”聯系起來,他們用oneup(把某人絆倒)來形容“拖后腿”這樣的做法。

5.加強文化背景的學習。

由于各民族不同的歷史進程和思維習慣,賦予了不同文化的風格和傳統??朔~匯困難可以查字典,但逾越文化障礙只能依賴對文化環境的了解。如英美國家,therich是相對thepoor來說的,therich連接著剝削、墮落、狠心和庸俗等概念。這至少可以追溯到狄更斯的時代。therich可能引起人們的妒忌,但不會引起人們的喜歡和羨慕。比較起來,prosperous就沒有這個問題,因為含有共同分享的意思。因此表示人們生活“富起來”,翻譯成getrich,會給外國友人帶來誤解和不良反應。

三、利用教材內容,進行文化輸入

中專英語教材的內容涉及到問候、稱呼、介紹、問路、學校、購物、就餐、交通、環境、人物介紹、職業規劃等方面的內容。在向學生介紹一些文化背景知識的同時,要比較中西方文化的異同點。例如在講“問候“一課時,既要向學生說明英語和漢語的相同之處,也要點明不同的地方。初次見面,英語一般要說I’m glad/pleasedtomeetyou。漢語中也有“幸會,幸會!”的說法。英美國家的人中常用的招呼語有Goodmorning.Howareyou?Hello!在中國有些人則還保留著“吃過了嗎?你上哪兒去?”等沒有任何用意和目的的客套話,但卻會引起外國人的反感,認為干涉了他們的私生活。我國學者胡文仲指出“文化錯誤,即對英美人士來說不妥或不能接受的語言或行為比語法錯誤更加使他們不安。”.

四、因材施教,組織豐富的課外文化教學,提高學生的文化意識

篇7

2007年教育部在《關于進一步深化本科教學改革全面提高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中提出:有條件的高等學校要積極聘請國外學者和專家來華從事專業課程的雙語教學工作,鼓勵和支持留學回國人員用英語講授專業課程,提高大學生的專業英語水平和能力。實行雙語教學可以幫助學生了解世界科技最新成果,并加快高校與國際接軌的步伐?!墩Z言學概論》課程是一門普通語言學方面的基礎理論課,是以人類語言為研究對象,內容涉及多種語言現象和語言事實,介紹了世界語言的內部結構及其演變規律,總結了世界語言的總的特點。普通語言學建立于19世紀初葉,主要是在印歐語系諸語言的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建立和發展起來的。要想獲得更多的語言研究成果,人們必須與國外語言學界有廣泛的接觸,了解世界最新科研動態,這勢必要有更高的外語水平。通過雙語教學,可以提高師生的外語口語水平,同時還提高了教師的專業技術水平。因此,中文專業《語言學概論》進行雙語教學符合時代的需要,也是教育改革和院校發展的需要。

一、中文專業《語言學概論》課程雙語教學的現狀

按照國際標準,雙語教學指的是采用了外語原版教材并且外語授課課時達到該課程課時的50%以上的教學方式。雙語教學的基本內容就是將母語以外的另一種語言直接應用于語言學科以外的其他學科的教學,使第二語言的學習和各學科知識的獲得同步。在雙語教學中,學科知識的獲得是主要目的,同時也是給學習者創造學習和使用第二語言的空間,使學生在掌握學科知識的同時,能夠盡可能多地使用需要他們掌握的第二語言,最終目的是為了讓學生同時使用母語和第二語言進行思維,能夠在這兩種語言之間根據交際對象和工作環境的需要進行切換,使他們具有跨文化交流的能力,并樹立跨文化意識。但據我們調查得知,河南省高校中文相關專業的《語言學概論》課程雙語教學的很少,且也不完全是英語授課時數占總課時的50%以上;也就是說,雙語教學對教師的外語口語能力提出了極大的挑戰,對許多高校教師來說,用流利純正的外語授課不是一件那么容易的事情。非英語專業的教師,他們的英語筆試成績普遍很好,但聽說能力沒有跟上,大都停留在“啞巴英語”水平上。中文專業的學生在高中時讀的文科,英語學的很好。他們也認為雙語教學能使自己在學習專業的同時,提高英語水平,提高英語在本專業的應用能力。我們通過對我院中文系2004級漢語言文學專業《語言學概論》課程嘗試雙語教學時發現,原本抽象難懂的語言理論,課堂上兼用英語授課,除了部分聽說水平好的學生聽課沒有困難外,大部分學生感到相當吃力,自然教學效果不甚理想。目前,在全國所有的本科高校中,為了應對教育部本科教學評估,幾乎都在大力提倡雙語教學,但大多是盲目的,或者說是簡單地照般西方的教育,沒有根據我國自身的實際情況制定出切合實際的能夠提高教學質量的管理模式,不能有效地調動有條件進行雙語教學教師的積極性和開拓創新精神。

二、對加強《語言學概論》課程雙語教學的幾點思考

1.學校管理部門科學管理,積極扶持,提高雙語教學質量。雙語教學是一種全新的教學方式,可以說我國高等學校開展雙語教學的歷史很短,仍處于摸索階段。這就要求管理層積極探索進行科學管理,提高雙語教學教師的積極性。雙語教學要求高水平的師資隊伍,有些高校要求雙語教師必須持有英語六級證書或有一年以上的出國經歷,這種要求本身無可非議,但問題是通過英語六級就能用英語講授非英語專業的專業課程嗎?我國高等院校外語系教師有出國經歷的也是少數,可他們中絕大部分仍然能上好自己的專業課。我們認為解決教師外語口語表達問題的方法是利用外教資源,請外籍教師對雙語教師進行培訓,幫助他們提高口語表達能力,逐步達到能熟練用外語授課。就《語言學概論》課程的教材而言,英語專業的學生使用北京大學胡壯麟等先生主編的英文版《語言學教程》就有困難,如果要求中文專業學生使用外語原版語言學教材就不符合我國學生的實際情況。教學質量監控工作是維護正常教學秩序,了解教學效果,推動教學改革的有力手段,因此,學校管理部門應建立一套合理的教學評價體系,多方面加強管理,以期提高雙語課程的教學質量,讓學生的英語水平和專業知識得到同步提高。有的高校以文件形式規范雙語教學模式,讓任課教師根據自己的外語水平、教學方法采用不同的教學模式,這樣就不僅解決了一刀切帶來的問題,也提高了雙語教師的積極性。高校管理部門要建立和完善多層次雙語教學管理模式,能在宏觀上把握雙語教學的本質和目的,微觀上指導雙語教師的教學實踐。

2.教師積極開展雙語教學研究,靈活使用教學方法,采取多樣化的雙語教學和考核方式。合格的雙語教學教師不僅要有扎實的專業知識,還要有很強的英語授課能力。目前我國雙語教學的教師普遍存在的問題是英語口語不好,發音不準。針對這種情況,教師要主動尋求本校外教的幫助,加強英語聽說訓練,盡快提高自己的英語聽說水平,課前做好充分的準備工作。課堂上,針對語言學課程抽象難懂的特點,合理使用中英文授課比例,做到深入淺出,通俗易懂。在下次上新課前,要用簡單的英語復述上一次所講的內容,幫助學生對上一次所學內容進行理解和梳理。教師要深入研究如何使用教材,以降低學生學習的難度,保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目前,英文版的《語言學概論》教材難度較大,教師可以自編簡易英文教材,也可以利用多媒體,將專業術語采用中英文對照形式制成課件,盡可能發揮多媒體輔助教學的作用,使學生能夠真正愿意接受雙語教學,最終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有些特別難懂的章節,比如“語言的機制”,不妨全部用漢語講解,讓學生課后結合中英文教材慢慢消化。對學生的考核,除了期末英語試題占一定比例外,平時在課堂上師生互動,通過英語提問,小組討論,鼓勵學生用英語就有關問題進行簡短演說等方式對學生的學習效果進行檢測。

3.學生提高對雙語教學的認識,積極主動參與,轉變學習方法和手段。高校實行雙語教學是我國高等教育改革的一個重大舉措,能夠有效地提高大學生的素質,為學生將來參加國際交流打下良好的基礎??墒俏覈行W教育尤其是高中教育是以應試為最終目的,這就造成了大學生英語閱讀理解能力較強,聽說沒有跟上的局面。高校對有關專業課程實施雙語教學,學生既感到新奇,又難以適應,尤其是農村的學生。因此,中文各專業的部分學生對雙語教學的必要性產生了懷疑。在大力提高高校教學質量的今天,大學生必須清醒地認識到,推行雙語教學是社會發展的需要,大勢所趨。只有這樣,才能使自己在未來的國際競爭和交流中有更強的實力。課前,學生要預習英文教材,識記一些有關語言學術語的英文名稱;課堂上,學生要排除畏難情緒,滿腔熱情積極主動參與課堂教學,配合教師的雙語教學,培養自己課堂上用英語對語言學知識進行思維的習慣;課后,嘗試對學過的章節進行英語小結。學生也可在課余時間用英語就語言學問題展開討論。通過以上方法和手段,學生的英語口語表達能力和專業英語寫作水平都將會有很大的提高。

三、結語

篇8

關鍵詞:語文學習方式 語文能力 思維導圖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版修訂稿)指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惫P者認為,學生的學習方式要得到轉變,首先應該是教師去對學生進行科學的指導和啟發,要求學生注重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養成“自我學習”的良好習慣;善于發揮小組學習、集體討論的群體作用,讓學生在合作中學習,豐富語言的積累,豐厚自己的底蘊,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團結協作、勇于創新的精神。

一、“自主、合作、探究”的內涵解讀

自主學習。學生要積極參與學習過程,尤其學習語文,當老師給出一定的方法時,學生應該自己通過工具書去識字、書寫,自己讀書并寫讀書札記,自己學會閱讀和寫作。正如新課程標準提倡的:“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得到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

合作學習?!蔼殞W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學生還應學會與他人合作學習、合作討論、交流等。教師應該運用正確的方式力爭讓每位同學面對所需交流的問題、任務,積極參與進來,溝通、配合、共同完成教學任務。學生在一種立體化、多層次、網絡式的學習模式中以求提高。

探究學習。探求是人類的本能,求知欲是人類本性中最大的驅動力之一。在語文學習中,通過分享學習的成功、快樂,學生不但會真正了解他人參與學習的心境,關注他人的學習情感,而且自己也能產生輕松、愉悅的情感,從而提高主動參與的意識??梢?,探究學習正是適應人類的探求本能,發展每個人的創新精神和探究能力的一種學習方式。

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落實到語文學習的整個過程中,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而且在發展學生批判性思維能力和創造性思維能力等方面都有積極的作用。但在引導和幫助學生形成這些新的學習方式時,教師應注意研究學生身心發展和學習語文的特點;了解學生之間的個體差異和學習需求;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好奇心、求知欲和進取精神;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團隊精神;鼓勵學生根據自己的特點和需求自主學習,鼓勵學生要善于想象、質疑和創新。因為這是一個能更好地挖掘學生智力潛能、提升思考能力和啟動學生的記憶、組織、創造意識的有效方法。

二、借助思維導圖,加強學生學習方式轉變的內在動力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找到學生學習方式轉變的內在推動力,即學生自身對語文能力的認識和語文學習興趣的養成。語文能力是一種認知能力,對所接觸的語文信息,學生要儲存、加工和提取。而這種能力的培養、鍛煉和提高,思維導圖作為一種直觀、簡單、有趣的思維工具在其中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思維導圖提供思維的“全景圖”,可以使人的思維從焦點問題出發,在不同的分支上無限地發散和延伸,從而突破收斂性思維的束縛,激發出靈感的火花,產生創造性思維和創新方案。思維導圖的優勢在于學生利于思考、探究和聯想,把知識進行組合、聯系,采用發散性思維,突破思維定勢,進行知識創新。而這也正是語文能力培養中非常需要的,學生在自我、合作、探究學習時迫切需要這些能力的訓練。

三、思維導圖在語文學習各個領域中的運用

漢字的正音、正形、正意是語文學習的主要任務,學生學習的目標是讀準字音、認清字形、理解字義,但漢字字音相同、字形字義相近者數量繁多,采用傳統的學習方法,死記硬背,學生就會覺得枯燥乏味。而應用思維導圖就會借助圖片把漢字化靜為動,把靜止、繁瑣的漢字形象化、簡單化,讓學生在一種新鮮的感覺中學習。如對以下、、這些象形文字的學習,不僅能幫助學生有效理解和記憶漢字的字音、字形、字義,同時也會激發學生去了解漢字的起源和發展史的興趣。

學生學習詞語時習慣就詞論詞,很難進行積累,而思維導圖強調學生思想發展過程的多向性、綜合性和跳躍性。用思維導圖學習詞語時,學生可以展開想象的翅膀,讓思緒任意馳騁。比如在學習成語時,由“快心滿意”想到“意到筆隨,快心遂意;以快言論;能言快說;眼明手快;心如刀銼;爽心豁目;額蹙心痛;羊體嵇心”等等。這個過程是在引導學生通過自己的思考來解決問題,讓他們感受到成功的快樂,同時激發他們獨立思考的能力和勇于探索敢于創新的精神,進一步提高其詞語學習的能力。

學生在課內外已經接受了很多知識,要讓學生將多種信息和所學目標有機聯系起來,創造出新的思維成果――句子。如果運用思維導圖,就能夠利用形象思維把學生帶到有意義的語境中,激發學生創造的強烈愿望,使其發揮想象力進行造句,從而成功地完成知識的遷移與技能運用。如剛剛學了“刻舟求劍”這個成語,老師把畫面和出處出示給學生后,讓其聯系自己的生活及學習實際造出更精彩的句子。

在閱讀中運用思維導圖分析,能使困難、復雜的內容非常清晰、系統地突顯出來,因而能幫助學生更深刻地理解閱讀材料內容,更容易地組織和記住所讀材料。閱讀教學中,將閱讀材料中最重要的信息進行組織整理,并用自己的語言將它轉換成系列圖式的形式,使概念之間形成體系和層次,并能方便交互,這能幫助我們迅速把握整個文章的意思,順利答題。例如,在學習《景泰藍的制作》一文時,最重要的是理清說明順序,如果給這一課建立了導圖,如景泰藍的制作有六大工序:制胎掐絲點藍燒藍打磨鍍金。然后依此去學習重點,掌握起來就輕松多了。語文學習中的閱讀量大,而且閱讀是解答其他類型題目的基礎,例如詩歌鑒賞、文言文閱讀、現代文閱讀,甚至材料作文中對材料的把握,閱讀能力都是基礎。

思維圖式也有助于寫作的練習。當作文給出話題或材料時,學生圍繞其中心進行思考,把思維的火花及時記錄下來,然后小組交流,教師給予客觀指導,這整個過程正是思維導圖的形象再現,同學們針對一個問題在頭腦當中產生的思想以網狀的形式記錄下來。

學習完某些章節后,應該把相關知識組織成完整的系統框架,有系統的知識構架將有助于學生對學習到的知識 進行儲存與復習。思維導圖就是構建知識框架的很好的工具。思維導圖能夠通過節點和連線把由中心輻射出來的各種知識聯系起來,把知識點連成知識塊,把知識塊連成知識網,避免知識在頭腦中毫無頭緒、雜亂無章地堆放。圖式分析有助于建構學生的知識結構,以簡潔明了的方式呈現知識的主要內容框架,把新知識與已有知識進行整合。對學習的課程進行有效的資源整合,通過整理和繪制思維導圖的過程,對關鍵詞和核心內容的查找可以更好地幫助老師和學生們,加強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并將所學內容進一步地加以深化。使用思維導圖,使考前復習資料只有一些整理好的圖式,一目了然,以便于學生更加快捷高效地復習。

四、結語

新課標要求改變學生被動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積極探究、勤于動手,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而思維導圖在優化語文學習過程中很重要的一點是:通過教師引導,在思維導圖的幫助下,學生在課堂上自己思考和解決問題,逐步培養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能夠讓學生在面對廣博的語文知識時掌握科學而適用的方法,并充分挖掘出學生智力潛能,提升思考技巧,提高記憶力、組織力與創造力,進而提高語文學習的能力。這種內在的動力存在了,新課標提倡的新的學習方式就會很快形成。

(本文為全國教育科學“十一五”規劃教育部重點課題“新課程改革中轉變學生學習方式的研究”子課題研究成果,課題批準號:YXGHB0900。)

參考文獻:

[1]董建春.創造性思維和創新教育[J].教育探索,2001.

[2]托尼?巴贊.思維導圖[M].北京:作家出版社,1998.

[3]參見孟河銀.思維導圖在語文學習中的應用[EB/OL].省略/suibi/06033105.htm.

篇9

關鍵詞:語文教學;進生;轉化

引言:作為教師,我們是給學生灌注知識和靈感的源泉,在這個神圣的崗位上我們一定要把握好各個教學細節和時機。在教學過程中要學會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靈感,更要平等的看待每一個學生,陶行知曾說過:“處處是創造之地,天天是創造之時,人人是創造之人……”。我們不能只是看到一個孩子暫時的成績,其實,每個學生都是可造之才,只是看我們作為教師的怎么樣去指引。小學語文的教學,更是肩負著啟發孩子的靈感并引導孩子們的創新思維這樣的艱巨任務,讓學生愛上學習,從而逐漸的完成后進生的轉化。

一、語文教學過程中后進生形成的原因

1、 后進生思想阻滯,意志不夠堅定。由于學習成績不佳并且各個方面表現都不夠突出,后進生經常受到同學和老師的輕視,導致他們自尊心受到傷害。常此以往的這種學習環境,造成了后進生心理上的叛逆和對學習的反感,喪失了努力學習的毅力和信心,這樣就形成了惡性循環。

2、后進生缺乏上進心,沒有明確的學習目標。很多的后進生都缺乏強烈的學習目標和動機,缺乏濃厚的學習興趣和旺盛的求知欲。就算偶爾會對某些事物產生興趣也只局限在某個狹隘的范圍內,他們不能穩定持久的把精力集中在學習上。這些都反映出了他們學習缺乏積極性、自覺性和主動性,欠缺努力進取的目標和動力。

3、家庭環境的影響。家庭教育對孩子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長的素質直接影響著孩子的成長和心態。在家庭教育方面,有些家長雖然望子成龍盼女成風,但總是教子無方;有些家長對子女過度的溺愛,缺少嚴格的要求和教育,;更有甚者是父母太過失職;還有父母工作忙,爺爺奶奶隔代教育的缺陷難以克服。

二、小學語文教學對后進生轉化的意義

1、后進生的轉化可以幫助學生找到積極向上的自信。后進生在內心深處和本質上是想進步,他們也有渴求知識的欲望,但由于知識和思想的基礎比較薄弱,逐漸導致他們對學習沒有了興趣,從而導致了自卑心理。此時,更是需要我們做教師的對其加以正確的引導,讓他們產生積極向上的心態,從而找回對學習的自信。

2、理想的語文成績可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努力引導各個學生包括后進生在內的成績和思想道德全面發展,是身為語文教師的重要責任之一。作為一名合格的語文教師,要針對語文教學過程中存在后進生的問題,認真的分析后進生具體落后的原因,然后有的放矢地、對癥下藥做好其轉化工作。在此過程中,后進生會重新找到自己的學習方向和方法,進而會努力在各個方面表現自己,完成自身多方面的發展。

三、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實現后進生轉化

1、語文課程要充分發揮文化、教化的功能。小學是學生人格形成的關鍵時期,而語文的學習好壞關系到孩子未來的學習和從事其它工作的基礎。語文課標也強調語文是我們最重要的溝通工具,是我們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完美統一,更是語文教學的基本特點。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下一番功夫,我們可以舉一些故事性較強的例子,讓課堂變得生動有趣,讓后進生逐漸產生對語文的學習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讓后進生主動學習是對其轉化必不可少的一步。

2、優等生、后進生平等對待。后進生一般都會或明或暗的對老師產生抵觸和疏遠的情緒,這就要求我們老師在與他們談心的時候一定要真誠,要采取有效地方法消除他們的心理戒備并且培養其愿意接受的心理,這樣的談話才會起到應有的效果。當然,我們老師的真誠是要發自內心的、不是偽裝出來的。平時教師應該注意接觸后進生并施以關愛,和他們成為朋友,讓后進生主動與我們親近,從而為其轉化和很好的相互了解打下基礎。

3、教師要為后進生樹立自信心每個學生都會有強烈的自尊心,當然后進生也不會例外。后進生之所以為后進生,往往是因為某件事或者某個原因給他們造成了陰影,從而才成為后進生,所以他們比一般的學生更敏感老師對他的態度。作為教師如果總是對后進生說:“你是班上成績怎么這么差、為什么惹麻煩的總是你”等類似的言論,這樣很容易就削弱他們的自信心、傷害他們的自尊。在我們的教學提問的過程中,多給他們留些簡單的問題,增強他們的自信,并且給他們多一些鼓勵,讓他們在內心深處樹立起一個信念——“我相信自己是可以的,語文成績一定會提高?!?/p>

4、充分調動家長的積極性。學生與父母之間關系密切,朝夕相處,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他們的生活行為習慣及思想道德都對孩子有潛移默化的影響教育。高爾基曾說:“愛孩子,這是母雞都會的事情.可要是善于教育他們,這就是家長的一樁大事了,需要才能和全部的生活知識?!奔以L時,一定要讓孩子父母認識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經常與教師保持良好的溝通,積極的配合教師的工作,共同做好后進生轉化工作。

小結:蘇霍姆林斯摹曾經說過:“從我手中經過的學生成千上萬,奇怪的是,留給我印象最深的并不是無可挑剔的模范生,而是別具特點、與眾不同的孩子。”這種反差效應的教育告訴我們:對后進生這樣“與眾不同”的特殊現象,作為老師一定要細心的觀察他們的狀況,正確認識他們,給他們如春風般的師愛,讓這些遲開的“祖國花朵”沐浴陽光、迎接雨露,健康、快樂的成長為國家的棟梁。

參考文獻:

篇10

【關鍵詞】認知惰性;兒童天性;教學轉化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17)41-0035-03

所謂認知惰性,是指兒童在真實的認知活動中,缺乏主動學習的積極性,習慣于茫然、被動地接受;缺失兒童愛刨根問底的天性,習慣于敷衍了事或人云亦云。它會讓學生墨守成規,失去兒童應有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新舊知識無法融會貫通,自我潛能無法自由發揮。認知惰性讓學生認為,知識是干巴巴的,乏善可陳的,支離破碎的。長此以往,學生將徹底失去閱讀的興趣與能力,語文素養更是無從談起。

那么,在Z文教學中如何讓兒童跳出“認知惰性”的怪圈呢?

一、改變,基于兒童天性的立場

讓兒童跳出“認知惰性”的怪圈,要求教師真正站在兒童的立場上,改變學習觀,改變教學觀,改變教學模式,讓兒童真正能釋放天性、發揮潛能。

1.立足兒童天性――自然。

泰戈爾說:“一切教育都是從我們對兒童天性的理解開始的。”兒童是天生的探索者、主動的學習者,天真好奇、富有創造性是他們的顯著特點。他們總是在發問中渴望道德的成長,在興趣中透露對生活的關注。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無論是與同伴的閑聊還是各種游戲,兒童的表現非?;钴S,且充滿智慧。教師只有從真實的兒童生活出發,貼近兒童的生命狀態,充分尊重兒童興趣,才能真正激發出兒童內在的活力。

2.杜絕言論強權――自由。

認知惰性,是強加在學生身心的諸多不合理的心理生成;是學生對某些教學內容長期似是而非、似懂非懂情況下逼不得已的自我保護。學生不喜歡一板一眼的模式化學習方式,回歸兒童味的課堂,學生才能享受到自由、積極的精神體驗,作為組織者、引導者和點撥者的教師,千萬要警惕“一言堂”或個別學生的話語霸權。立足兒童的自然屬性,讓“我有提醒,我有補充,我有夸獎,我有疑問”成為課堂的流行語和習慣動作。

二、對策:回歸兒童本真的發展

著眼于兒童的立場,跟著兒童情感的節拍,走進他們的精神世界。努力開辟一個情感迸發的出口,搭建一個表達的平臺,創設一些生動的情境,激活兒童自身已有的知識經驗體系,滿足他們的心靈需求,符合他們的學業水平,讓兒童認識自己角色的變化,變“我害怕”為“我試試”,變“我不會”為“我能行”,喚起他們的自我表達意識,增強他們的學習信心,不失為一種解決的對策。

1.貼近,讓兒童意識在師生對話中蘇醒。

建構一種師生和睦相處、交互影響的和諧課堂,在師生平等對話中、民主的互動中分享共同的知識、意義與價值,向兒童敞開自己,真正成為兒童的研究者,成為兒童發展的引路人,成為“永遠長不大的兒童”。筆者曾執教兒童文學作家金波的《烏丟丟的奇遇》閱讀交流課。源于對烏丟丟及眾多人物的喜愛,筆者不由自主地沉浸其中。在集體教研活動之后,更是情不自禁地寫下課后反思:

課堂上應放手讓學生盡情地分享、交流。教師作為引導者,只能在合適的時候去突顯引導,挖掘生成。今天課上,班長薛東杰提出:《山海經》中的“夔”讀什么?當時的我洋洋得意,賣弄文采似的,直接告之讀音。后來想想,此處應是學生最容易忽略或深感困惑的地方,應當單獨提出來讓學生朗讀。恰當時機開啟一個話題,讓學生有感而發。這樣,學生才有成長的足跡啊!另外,處理最后一個教學環節時,學生的情感沒有完全激發,基調沒有鋪墊……只有層層累積,方才厚積薄發。我們的課堂,應該是符合學生認知規律的課堂。

語文課堂應該是一個有魅力的磁場,是學生言語能力生長的土壤。作為學生成長的引路人,教師多一些且行且思的探索,多一些鮮活的視域拓展,多一些激發兒童自我發現的機會,天性活潑的兒童都愿意在小伙伴面前極力表現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感所悟,又怎會甘心人云亦云呢?

2.碰撞,讓兒童思想在有效交換中激活。

不同的學習者對相同文本的學習因個體經驗的不同,其理解的深度和廣度也大相徑庭。唯有個體間的分享、融合才能彌補缺憾。

確定一個目標,選定一個話題,讓學生在思想的彼此交換中,達成思想的共享,情感的共鳴。以蘇教版三下《花瓣飄香》為例,通讀完全文,教師拋出話題:為什么課文以“花瓣飄香”為題?機靈的學生立刻找出了文中的一句話:“花瓣像絨布一樣柔軟,散發出淡淡的清香?!本o接著交流漸漸豐滿起來,因為課文就是講的一個小女孩摘花的故事。教師故作不解:“要不,題目就叫‘小女孩摘花’?”學生哄堂大笑,有的說這題目干巴巴的,一點意思都沒有;有的打趣道“好接地氣的題目”;有的說原題很美,有詩意,能吸引人;更有一個學生說:“因為小女孩的心靈就像花瓣一樣美,她對媽媽的愛就像花瓣一樣散發出淡淡的清香。這個題目有深意呢?!苯處煷笙玻骸昂靡粋€有深度的思考!題目是文章的眼睛,取個好名字,學問大著呢。”

教學蘇教版三下《菩薩兵》時,這篇文章到底要告訴學生什么?跨越了久遠歷史的濃濃軍民魚水情如何去滲透?“熱火朝天”“盡心盡力”等詞語將怎么了無痕跡地內化?筆者將視線落于課文第8自然段――自由讀,說說你的發現。學生有的說:“藏胞們心里很感激?!庇械恼f:“我發現,藏胞們先對是半信半疑的。他們悄悄地返回了家園,如果是真的,就留下來;如果是假的,就悄悄地回到深山里?!苯處燀槃菀龑W生思考:“哪個詞讓你覺得不可思議或心生疑惑?”待“悄悄”一詞浮出水面,以“你曾悄悄做過什么事?”調動日常生活的真實體驗理解之后,筆者趁熱打鐵:“藏胞們為什么悄悄回家?他們聽說了什么消息?互相議論些什么?”教室里熱鬧開來:

“知道嗎?竟然要像種自己的地一樣幫我們春耕呢。他在地里干得熱火朝天的?!?/p>

“他們還說不能讓我們來年挨餓?!?/p>

“聽說有個朱司令還親自在田里干活呢。這到底是真是假?”

“眼見為實,耳聽為虛。大家還記得以前那些當兵的是怎么對我們的嗎?不要輕易相信傳言,白天目標太大,得在晚上偷偷去看?!?/p>

瞧,一個“悄悄”便讓學生插上了想象的翅膀,這就是語言的魅力??!

學習是對原有知識的遷移,兒童也許具備了與學習情境相關的知識,但這些知識沒有被激活。為了誘發和維持動機,挑戰的難度必須適中,太容易的任務使人厭煩,太難的任務又會令人產生挫折感。若能引導學生真正從自己的視角去想象,用心靈去體驗,課堂就會成為“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的平臺,就能在更大程度上形成團隊影響力,讓課堂上的言語實踐更有張力。

3.融合,讓兒童的言語生命在學習中生長。

兒童的生活經驗是瑣碎的,而這恰是最為寶貴的資源,是教學中的起點。在學習蘇教版三下《少年王勃》時,學生盡情展示著自己對課文的獨到理解。

師:少年王勃,主角是王勃,干嗎寫閻都督和周圍的賓客呢?

生:閻都督夸王勃是奇才,看來王勃的確博學多才、出類拔萃。

生:賓客們都怕寫錯。寫不起來,怕閻都督發怒。我如果在那兒,肯定也嚇得腿直哆嗦。

師:只有誰胸有成竹?

生(齊聲):王勃!

師:王勃啊,王勃,你怎么就能寫出這么讓人拍案叫絕的文章呢?

生:因為江邊的景色深深地吸引了我。

生:我被這水天一色的江上美景迷住了。

師:王勃,剛才你只是欣賞風景嗎?

生:我在邊看邊想呢。

師:好一個“邊看邊想”!孩子們,這“看”,便是仔細地觀察;“想”,便是認真地思考。在平時,我們有些同學只是看不去想,或光想不去看,所以容易忽視大好的寫作素材。不過,在我們班就有一位善于觀察思考的小高手。有請陳韋曄(這孩子在品嘗了朱景藝媽媽做的壽司后,贊不絕口,立刻下筆,利用下課時間洋洋灑灑寫下了300字的試吃心得)――

陳韋曄一讀完他的習作,教室里掌聲如雷。看著學生似有所悟的表情,相信在他們心里,“在觀察中思考”的種子已經萌發。當兒童的語文學習建立在兒童直覺上時,兒童直覺就會從朦朧走向敏銳,走向深刻。思維力、語言力就會自然生長,沒有敷衍了事,沒有盲目依賴,有的是積極主動地參與,真真切切地表達。試問,認知惰性怎會有插足的縫隙?

讓兒童跳出“認知惰性”怪圈,釋放兒童的天性,回歸兒童本真,你就會發現,課堂上最美的風景,是學生積極地思考,主動地發問,大膽地質疑;是學生走進文本的淺顯,走出文本時的厚重;是學生在彼此各抒己見時的那一次次的掌聲和補充。我期待,課堂能成為每一個學生心靈相約的場域。

【參考文獻】

[1]約翰?D.布蘭思福特,等.人是如何學習的――大腦、心理、經驗及學校[M].程可拉,等,譯.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張俊平.教師,做一個思想者2[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2.

[3]大衛?蘇澤,等.教育與腦神經科學[M]方彤,等,譯.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