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增長理論論文范文

時間:2023-03-17 03:09:0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新增長理論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新增長理論論文

篇1

[關鍵詞]新古典增長理論新增長理論增長

由于新古典增長理論的不能解釋經濟增長的微觀機制,新增長理論出現了。新增長理論吸收了斯密的社會分工思想,社會分工產生專業化,而專業化生產又導致規模收益遞增。但是社會分工同樣導致社會交易成本上升。因此新增長理論認為當這種收益與成本相等時,社會分工達到最優水平。分工的發展促進技術進步,正是由于這一思想,新增長理論把技術進步內生化,認為技術進步是經濟系統內生的,因此新增長理論關注的是技術進步的形成機制,如社會分工,專業化,人力資本積累,邊干邊學,創新和研發等。

羅默(1986)認為決定經濟增長的技術進步是經濟系統的內生變量,是廠商追逐利潤最大化的結果,并且假定知識不同于普通商品之處在于知識具有溢出效應,這使得任何廠商所生產的知識都能提高全社會整體的生產率。而正是知識溢出的存在,資本的邊際生產力才不會無限降低,也即稻田條件不成立。由于知識的溢出效應導致廠商的收益低于社會收益,因此在政府不積極干預時,廠商缺乏生產新知識的動力,增長將放慢或停滯不前。因此羅默認為政府有必要對經濟進行干預。

盧卡斯(1988)認為全經濟范圍內的外部性是由人力資本的溢出效應造成的,人力資本的內部效應是提高廠商的生產率,人力資本的外部效應是提高全社會的知識水平,進而促進經濟增長,并且用全社會的平均人力資本來衡量這種溢出。而且根據這一模型得出發達國家的人力資本水平高,因此它的資本邊際生產力和普通勞動者的工資水平都比發展中國家高,物質資本收益遞增將誘使外國資本和工人流向發達國家,并且就是在同一國家內部也會出現人才和資源從不發達地處向發達地區集中。這在一定程度上解釋了各個國家間發展的不平衡。巴羅(1990)認為政府服務也是影響經濟增長的因素,其中公共產品模型認為公共產品有非排他性和非競爭性,壅塞模型假定公共產品有部分競爭性和非排他性,因此公共產品對所有的廠商有溢出效益,并且政府制定產權保護可以促進私人廠商收益的提高,從而促進資本積累和生產。但是這些模型也有其缺陷,主要是對內生技術進步的分析不足,注重強調技術的外部性,而忽略技術進步的本身可以提高擁有該技術的廠商生產力,同樣也可以促進經濟增長。

除去技術進步是經濟增長的推動力量外,新增長理論認為資本的積累也促進經濟增長,Ak模型假定生產函數為:Y=AK,模型中的資本包括物資資本和人力資本,并且它們之間有完全的替代性,因此資本的邊際收益不變,在AK模型中人均消費,人均資本都以相同的不變比例增長,經濟增長率與生產技術和消費者的偏好有關,這里消費者的偏好將決定是進行消費還是儲蓄,進而影響資本的積累。這類凸性增長模型認為:經濟的增長取決于資本的積累,而要使資本無限積累下去,則要求資本的邊際收益不能無限下降,而物質資本的邊際收益是遞減的,因此雷貝洛認為只要經濟中存在不受不可再生要素影響的核心資本就可以做到這一點。這種核心資本通常被認為是人力資本。

另外新經濟增長理論還引進了熊彼特方法,AghionandHawitt(1988,1992)認為經濟的增長是由一系列的隨機質量改進引起的,而這些創新也是具有不確定性的研發活動的結果,并且新發明會使舊的技術或產品過時,從而退出市場,這種過時被稱為“創造性毀滅”,經濟存在一個隨機的增長路徑,也就是說由于假定創新是以柏松概率到達,因此增長路徑是階梯跳躍的,這里經濟增長來源于創新,但同時創新會導致產品的更新換代,市場結構的調整。

篇2

一、引言

養老保險是社會保障的最重要組成部分,在國外文獻中養老保險被直接稱為社會保障(Socialse-curitySystem)。按籌資方式的不同,養老保險可分為現收現付制(Pay-as-you-goSystem或UnfundedSystem)和基金制(FundedSystem)兩種類型。現收現付制是從社會保障制度產生以來至今大多數國家采納的一種養老保險制度模式;而基金制是自20世紀80年代人口老齡化及養老保險面臨的財政支付危機以來,一些國家開始試行并逐漸實施的一種養老保險模式。

20世紀60年代以來,在Samuelson(1958)和Diamond(1965)的世代交疊模型(OLG)的基礎上,多數研究通過對個人儲蓄、收入分配、勞動力流動之間關系的認識,對養老保險制度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進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例如Barro(1974)從遺產動機的角度、Romer(1986)從個人儲蓄、勞動供給的增長模型討論了現收現付的養老保險制度對經濟增長的負面影響等。不過這類研究通常不考慮技術、人力資本、制度等要素。

自Lucas(1988)和Rome(1990)等的新增長理論形成以來,經濟增長更加強調技術和人力資本等要素的重要作用,于是人力資本積累與物質資本一樣也被看作是經濟增長的重要源泉。此后,許多研究借助于人力資本積累這一橋梁來研究養老保險制度同經濟增長之間的聯系。在人力資本的新增長模型中,教育投入成為衡量人力資本積累水平的一個重要的指標,教育投入量、受教育時間與人力資本積累水平三者之間是成正比的,延長受教育時間意味著教本論文由整理提供育投資越多,人力資本積累水平就越高;反之,受教育時間少則教育投資則相對會減少,人力資本積累水平也較低。人力資本投資主體可分為政府和非政府兩類,其中政府對人力資本投資一般表現為財政性教育投入,而非政府的人力資本投資主體則包括企業、社會其他經濟組織、學生家庭以及學生本人等。但從新近的文獻研究來看,各類研究主要針對養老金制度與政府或者學生家庭對子女人力資本投資而進行,一般不涉及其他非政府主體的人力資本投資(如企業和社會團體對教育的資助)的內容,且研究路徑也各有差異。

二、養老保險與人力資本投資的理論研究

通過世代交疊模型假定年青期和年老期人力資本和養老保險效用存在代際間相互轉化,是研究養老保險制度與人力資本投資的基本理論框架。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人力資本投資屬于公共支出,需要符合公共服務效用最大化的公共決策原則;而家庭人力資本投資的決策則需要符合個人終身效用最大化的原則。這樣,通過2期或3期的世代交疊模型本論文由整理提供就可以針對現收現付制和基金制這兩種不同的養老保險制度對人力資本投資之間的關系進行分類研究,約束條件為市場均衡條件下的微觀主體效用最大化和經濟穩定增長。

(一)養老保險與家庭對人力資本的投資

在世代交疊模型中,基金制條件下的強制性儲蓄或社會保障稅使父母在年老時獲得的養老保險與子女未來承擔的賦稅無關,也無法產生遺產效應,這可能造成生育率上升和人均人力資本水平下降,不利于經濟長期增長(Stuart,1998等);反之,現收現付的養老保險制度則能通過對年青期個體強制征收養老保險或社會保障稅并轉移給當期的老年期個體(或者父母),以保證年老期個體(或者父母)對孩子人力資本投資的回報,也有利于鼓勵父母對子女進行人力資本投資,提高他們的技術水平,有利于經濟增長。

Kemnitz&Wigger(2000)等則認為現收現付的養老保險制度實際上是人力資本積累存在外部性時政府矯正市場失靈的政策手段,它可以本論文由整理提供促成人力資本積累達到最優水平,而基金模式的養老保險制度則與沒有社會保障的自由放任經濟一樣會造成人力資本積累的不足。其原因是,每一代人的人力資本積累總是建立在上一代平均基礎之上的。如果每個人都增加學習時間,不僅可以提高其自身的人力資本存量,還可以提高下一代人的人力資本水平及勞動生產力。在具有基金制社會保障制度的自由經濟中,個人并不能獲取人力資本積累所產生的全部收益,也不可能為了提高下一代人力資本水平而增加學習時間,因此個人投人學習的時間往往少于最優配置的學習時間。

在現收現付的養老保險制度條件下,養老金的數量往往與個人的工作年限和工資收入有關,而工資收入通常是與教育程度正相關的,這相當于將養老金數量直接與年輕時積累的人力資本掛鉤,使得延長學習時間的人能夠在年老時獲得更多養老金,這種更高的回報是來自于下一代人的人力資本增加而帶來的整個社會生產水平的提高。所以從理論上講,只有現收現付養老保險制度才能體現出人力資本積累在代際之間的正向溢出效應,刺激各代人為了提高下一代的生產能力而積累更多的自身人力資本。

(二)養老保險與政府對人力資本的投資

由于人力資本投資離不開政府對公共教育領域的資助,許多研究還將政府人力資本投入引人理論模型分析之中。政府支出包括生產性支出和非生產性支出,其中,非生產性支出中包括政府用于公共教育和社會保障等領域的投入。由于一國政本論文由整理提供府每年預算的約束,增加一方面的公共支出比重則必然會導致另一個公共支出領域預算的減少。

在現收現付的養老保險模式中,當期工資與養老金數量掛鉤,這利,養老保險計劃不影響當年的財政收支平衡,政府可將更多的公共資源用于教育和基礎設施等公共支出領域,優化公共資源配置以提高全社會生產效率。而在基金制的養老保險模式下,個體的養老金數量或者說未來的福利是由他本人過去的儲蓄和基金運作表現決定的,與下一代人力資本水平提高而帶來的教育收益率的提高沒有關系,他們希望政府能將更多預算投入到社會保障體系中來,這將會減少政府對教育和基礎設施等領域的公共支出,從而不利于政府人力資本投資的決策。因此從養老保險與政府人力資本投資的研究結果來看,這些結論也大都偏向于現收現付養老保險制度對政府人力資本投資和經濟增長的積極作用。

在一個3期的世代交疊模型中,Buiter&Kletzer(1995)考慮了現收現付養老保險的代際轉移再分配政策對人力資本積累的影響,發現當年輕個體不能夠從資本市場上進行借貸以支付他們的教育費用時,現收現付的養老保險制度盡管會降低物質資本的積累,但卻有利于公共資源偏向于對人力資本的投資。而Kaganovich&Zilcha(1999)的研究表明,假定在現收現付的養老金制度下存在市場均衡,那么政府會將大量預算開支用于教育而最大限度地減少對社會保障的轉移支付,這時養老金計劃也許沒有存在的必要。而在子女的福利狀況是由人力資本水平決本論文由整理提供定的前提下,父母的效用函數由其自身消費大小和子女當期的人力資本回報來決定,因此,父母考慮到今后的退休福利水平,就必然會加大對子女的教育投入,這時政府給予家庭的教育補貼也會起到積極作用。此外,Bellettini&Ceroni(1999)還將公共支出和人力資本作為經濟增長的內生變量并引入理論分析,指出只有現收現付社會保障才會增強公眾贊成提高生產效率政策的意愿,從而對基礎設施建設和人力資本投資方面產生積極作用…。。

也有一些研究如Starketa1.(1997)、Panu&Poutvaara(2007)等從跨國之間勞動力流動或者技術轉移的角度考察勞動力流動對人力資本的影響。結論是跨國間勞動力的自由流動,能夠促進欠發達國家的人力資本投資并通過技術人員的雙向流動提高欠發達國家的人均人力資本,但現收現付制社會保障形式下,比例工資制社會保障制度國家和固定本論文由整理提供費用制養老保險制度國家間的勞動力流動會導致前者人力資本投資的減少和后者人力資本投資的增加,并由此帶來帕累托改進。

三、養老保險與人力資本投資的應用研究

與理論研究不同的是,養老保險與人力資本投資的應用分析并不關注養老保險制度的唯一合理性問題,而是圍繞著生產率提高和經濟增長這些主題,對不同經濟體中現行的養老保險制度與受教育年限、退休年限、社會福利及生育率之間的關系進行實證分析。

Rojas(2004)的研究配合了內生生育率選擇來量化1985年以來西班牙的高等教育資助(政策)的成本和收益,結果顯示:西班牙的政府教育補助的增加改變了人口教育程度的分布并導致人口出生率下降,受教育人群中低人口出生率和高人均壽命改變了總人口的年齡結構,使得政府必須增加社會保障稅率以平衡養老金預算,因此這一機制實際上降低了教育投入政策的社會福利。

在充分考慮了美國勞動者工作期內繳費形成的現收現付的養老保險這些參數的條件下,CruzAEchevarria.AmaiaIza(2006)的研究結果表明,在美國,由工作期內勞動者繳費的現收現付的養老保險支付制度會促使人們考慮提前退休,但隨著未來社會保障費用負擔人口的減少,預期壽命的提高也能夠促進單位資產GDP增長速度的提高。現收現付的本論文由整理提供養老保險制度能夠促使個人延長受教育時間,增加家庭或個人對人力資本的投資,但隨著社會保障負擔率的提高會帶來單位資產GDP增長速度的降低,使政府面臨著預算平衡等問題。

我國的養老保險模式是現收現付型還是混合型模式目前還存在許多爭議,不過從目前養老保險資金賬戶運行的實際情況來看,現階段中國仍然處于現收現付的養老保險模式中。針對這種情形,近來國內也有一些關于養老保險與人力資本投資方面的研究。例如,于凌云等(2008)針對中國社會保障改革過程中養老保險和人力資本公共支出的增長效應進行了分析,并通過人力資本這一指標來體現它們與經濟增長的相關關系,結果表明:從公共支出角度來看,政府對養老保險的轉移支付與人力資本和長期經濟增長率之間呈現出一種負相關關系;公共教育投入對于長期人力資本及經濟增長的正面效應很明顯,而對短期經濟增長的正效應卻不明顯。超級秘書網

針對中國長期的城鄉分割的現實情況,賴得勝等(2004)、田永坡等(2006)等的文獻根據當前中國“統賬結合”的社會保障模式,對我國城鄉人力資本投資進行了比較研究,認為由于當前我國農村社會保障體系的缺位,造成了基層政府和農村家本論文由整理提供庭在教育投資領域的沉重負擔,因此需要盡快建立覆蓋全國的社會保障體系,同時提高養老保險個人賬戶的比重,從而有利于人力資本投資。

四、結論與展望

篇3

1網絡信息資源老化的原因及特征

1.1網絡信息資源老化的原因

網絡信息資源的老化是指網絡信息資源中情報的有效價值隨著時間的流逝逐漸衰減,利用率逐步降低。這與傳統文獻的老化一樣,是一種普遍存在的現象。造成網絡信息資源老化的因素很多,我們大致可以將其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

(1)網絡信息資源的增長。情報學家M.勞恩曾說過:“文獻增長得越快,文獻的半衰期就越短。”信息資源的增長和老化是同一事物的兩個方面,它們從不同的角度反映信息資源的動態變化。眾所周知,網絡信息資源的增長速度極其驚人。以我國為例,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的統計,2002年12月31日,全國網頁總數為157,091,220個,字節總數為2,877,754,095KB[1];2003年12月31日,全國網頁總數為311,864,590個,字節總數為6,059,431,526KB[2];到2004年12月31日,全國網頁總數就達到了650,682,300個,字節總數增長到20,537,214,718KB,與2003年相比,增幅分別為108.6%和238%[3]。

(2)網絡信息資源的更新。網絡信息資源的更新是指網絡信息資源在載體形態、數據組織方式、網址等外在特征不變的情況下,所含知識和情報在內容上的變化。1998和1999年,Bar-Ilan和Peritz對信息計量學領域網絡信息的生命周期研究表明,在6個月內近50%的網頁發生了變化[4];而WallaceKoehler的觀察結果更為顯著,他發現97%的網站6個月內會發生變化,如觀察時間為1年,則比例上升為99%。對于網頁而言,這組數據分別為98.3%和99.1%[5]。應該指出的是,網絡信息資源更新并沒有引起網絡信息資源總量的增長。

(3)網絡信息資源的消失。網絡信息資源的消失是指網絡信息資源無論出于何種原因,被從系統中刪除,不能再被訪問和利用。文獻[4]表明,68%的網頁1年內將被從網上移除;而文獻[5]發現,有12.2%的網站和20.5%的網頁6個月后不能再被訪問到。1年后,分別上升到17.7%和31.8%。并且,每周有0.5%的網頁和網站消失。與網絡信息資源的更新不同,網絡信息資源的消失意味著網絡信息資源總量的減少。

(4)替代性網絡信息資源的出現。隨著人類對客觀事物和社會運動規律認識水平的提高,原有的知識不斷被完善和突破。同時,由于技術的進步和社會信息需求的共同推動,網上信息的加工深度越來越大,原有的知識和情報被包含在新的知識和情報之中,因而,原來不完善、不全面的陳舊信息資源逐漸不再被利用。替代性網絡信息資源的出現并不意味著原有信息資源的更新和消失,而表現為網絡信息資源中,蘊含新知識和情報的信息的出現和信息總量的增長。

(5)網絡信息資源的吸引力。網絡信息資源的吸引力主要來自兩個方面:一是網絡信息資源所揭示和反映的對象所處的發展階段。處于誕生和發展初期的事物,相關網絡信息資源的數量往往呈指數增長,老化遵循負指數函數關系。進入成熟期后,信息的增長速率變小,老化曲線也變得平緩,半衰期加長。當對該事物的認識積累到一定程度,將出現質的飛躍,相關信息的增長進入新一輪的指數增長階段,相應的,老化曲線也恢復成負指數曲線。二是網絡信息資源的受關注程度。對于網絡信息資源所揭示和反映的對象而言,受關注程度越高,往往意味著知識更新越快,半衰期越短,反之則越長。對于網絡信息資源自身而言,其受關注程度遵循“Winnertakesall”法則,受關注程度越高的網絡信息資源半衰期越短,也就是說信息更新越快,質量和數量也穩步提升。

1.2網絡信息資源老化的特征

網絡信息資源老化與傳統文獻資源老化既有相同之處,又有顯著的差異,其獨特之處主要表現在:

(1)非累積性。傳統文獻資源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其存在的永續性,即使這些載體上的知識和情報完全失去了使用價值,它也不會消失。原有信息的修正與更新、替代信息的生產以及新信息的產生必須依靠新的載體。因此,傳統文獻資源從數量上來說,總是不斷增長的。而網絡信息資源則不然。網絡環境中的信息是介于產生后永續存在與即刻消失兩種狀態之間的第三類信息,它的更新和消亡是其存在和運動的常態。在網絡環境下,新信息的出現并不一定意味著信息總量的增長,而且,相當一部分信息在喪失其使用價值之后會徹底消失,引起信息總量的減少,呈現負增長狀態。所以,我們認為網絡信息資源具有非累積性,這表明網絡信息資源的老化研究往往只能基于特定時間點或時間段,難以系統地回溯其歷史狀態。

(2)動態性。動態性與非累積性是內在統一的。任何信息都是外在形態與所含內容的統一體。記錄信息的載體和信息的組織方式是信息資源的外在形態,而內容,即其所蘊含的知識和情報才是核心。傳統文獻資源的外部形態和內容是不可分割的,因而必然具有累積性。而網絡信息資源的外部形態和內容可以是相互獨立的,因此,在網絡信息資源載體的形態、信息組織方式、網址等保持不變的情況下,內容可以不斷更新,甚至刪除,這就體現為它的非累積性。眾所周知,半衰期、普賴斯指數的測定都是依據特定領域文獻資源的被利用情況,而網絡信息資源的動態性使其老化規律的研究增加了新的內容,即對網絡信息資源自身生命周期的研究。

(3)不完全性。傳統文獻,的生產和傳播是受控的,由相關機構統一審核和管理。因此,在傳統文獻資源老化研究中,研究對象的范圍一般相當清晰,在數量上也是可數的。而在網絡信息資源的老化研究中,研究對象的不完全性卻是無法回避的問題。導致該問題出現的原因主要來自兩個方面:一是網絡的開放性決定了網上信息的基本上處于不受控制的狀態,因此,任何研究者都無法確知網絡信息資源的精確構成和分布狀況,在研究特定領域的網絡信息資源時,也就不可能準確地劃定研究對象的范圍和數量。二是網絡信息資源的非累積性和動態性造成了研究對象在時間維度上的缺失,因此,在研究中也就難以系統地回溯研究對象的歷史狀態。

2衡量網絡信息資源老化狀況的指標

根據網絡信息資源老化的原因及其特征,我們從網絡信息資源自身的生命周期和網絡信息資源被利用情況兩個方面,建立衡量網絡信息資源老化狀況的指標。

2.1網絡信息資源的生命周期

網絡信息資源的生命周期反映的是網絡信息資源自身的老化狀況,可以采用半衰期和生存期兩項指標衡量。

2.1.1半衰期

半衰期源于物理學領域,原指放射性元素的原子核有半數發生衰變所需的時間。我們借用這一概念,將網絡信息資源的半衰期定義為網絡信息資源的基本構成元素有半數發生變化所需的時間。根據是否考慮網絡信息資源的增量部分,網絡信息資源的半衰期又可以分為靜態半衰期和動態半衰期。

(1)靜態半衰期。靜態半衰期是指在不考慮增長的情況下,網絡信息資源的基本構成元素有半數發生變化(含消失)的時間。例如,以網頁為基本構成元素,考察網站A的靜態半衰期。假設網站A有10000個網頁,每個月有1000個不同的網頁發生變化,并且有100個網頁消失。根據上述定義,網站A的靜態半衰期為10000÷2÷(1000+100)=4.55(月)或0.38(年)。

(2)動態半衰期。動態半衰期是在考慮增長的情況下,網絡信息資源的基本構成元素中較新的一半產生于多長時間內。例如,在上例的基礎上,假設網站A每個月新增500個網頁。根據動態半衰期的定義,網站A的動態半衰期為10000÷[2×(1000+500)-(500-100)]=3.85(月)或0.32(年)。

當然,半衰期的計算在實際研究中情況會復雜得多。首先,網頁不會勻速地發生變化、消失和增長;其次,一個網頁可能連續多次發生變化,由于我們考察的基本元素是網頁,因此只能將其計為一次;第三,在計算動態半衰期時必須認識到,新增網頁也會發生變化;最后,出于研究的需要,我們可能會選擇在信息組織上比網頁粒度更細的單元作為基本構成元素,譬如知識單元、網絡鏈接、單詞等。

2.1.2生存期

網絡信息資源的生存期是指特定網絡信息資源的URL存續時間。如同人的遺傳密碼一樣,URL是區分不同網絡信息資源的唯一標識,因此,我們認為URL是判定網絡信息資源生存期最理想的依據。根據該定義,只要URL保持不變,無論內容如何變化,都視為同一個網絡信息資源。在極端情況下,特定URL所對應的網絡信息資源內容甚至可以為空反之,即使內容沒有發生任何變化,只要URL被改動,我們就視為原信息資源“生命”的終結和新網絡信息資源的誕生。當然,如果特定網絡信息資源及其URL同時被刪除,同樣也意味著該網絡信息資源生存期的終止。

2.2網絡信息資源的價值周期

網絡信息資源的價值周期的計量依據是其被利用的狀況,這與傳統文獻資源老化規律的研究思路基本相同。文獻半衰期的研究可以分為學科文獻的半衰期和論文的半衰期。學科文獻的半衰期是指某學科(專業)現時尚在利用的全部文獻中較新的一半是在多長一段時間內發表的;論文半衰期是指引用這篇論文的全部其他論文的二分之一是在這篇后的多長時間內發表的。需要強調的是,學科文獻的半衰期是相對于被引文獻而言,而論文的半衰期是相對于引用文獻而言的[6]。與此相對應,我們仍然以“半衰期”為指標衡量網絡信息資源的價值周期,并按研究對象分為宏觀網絡信息資源半衰期和微觀網絡信息資源半衰期。

(1)宏觀網絡信息資源半衰期。根據學科文獻半衰期的概念,我們將宏觀網絡信息資源半衰期定義為某主題領域網絡信息資源所含鏈接的鏈宿所指資源中較新的一半是在多長時間內產生的。例如,如果我們說網絡信息計量學的網絡信息資源半衰期是1.2年,就表明在我們進行統計研究的那一年里,在網上的網絡信息計量學文獻中的鏈接所指資源的50%是在最近1.2年內發表的。

宏觀網絡信息資源半衰期的研究是基于網絡信息資源中的鏈接。由于網絡信息資源中的鏈接與文獻的被引文獻是性質完全不同的兩類事物,因此,在借鑒其研究思路的同時,我們應該注意自身的特殊性。筆者認為,最重要的幾個需要解決的問題是:第一,必須明確鏈接的目的,也就是鏈源與鏈宿之間的關系;第二,當鏈宿的時間晚于鏈源所在網絡信息資源的時間時應當如何計算;第三,是應該采用網絡信息資源中所有的鏈接,還是只考察出鏈;第四,從理論上來說,我們需要獲得該主題領域的所有網絡信息資源,并提取其所含有的鏈接。由于網絡信息資源的不完全性,研究結果可能與客觀實際存在相當程度的差異。

(2)微觀網絡信息資源半衰期。參照論文半衰期的概念,微觀網絡信息資源半衰期是指指向該網絡信息資源的全部其他網絡信息資源的二分之一是在其后的多長時間內出現的。例如,網上某文檔的半衰期是1.5年,就意味著該文檔所獲得入鏈的鏈源所在網絡信息資源的50%出現于其后的1.5年內。

與宏觀網絡信息資源半衰期的研究相比,微觀網絡信息資源半衰期研究所面臨的問題相對較少。根據上述定義,微觀網絡信息資源半衰期的研究不涉及自鏈,并且基本不會出現入鏈的鏈源所在資源的時間早于研究對象出現時間這樣的情況。因此,需要考慮的問題中最主要的就是解決或盡量縮小網絡信息資源的不完全性。盡管有研究表明,網絡鏈接的使用動機與文獻引用動機存在巨大差異,但筆者認為,無論處于何種動機,網絡信息資源獲得入鏈就意味著其使用價值的實現,我們在計量其半衰期時不必做過多的區分[7]。

3網絡信息資源老化研究展望

網絡信息資源的老化研究與網絡信息資源的增長、分布與利用研究共同構成了網絡信息計量學研究的基本框架,對豐富與完善網絡信息計量學的學科體系具有極高的理論價值。同時,網絡信息資源老化研究的成果也是網絡信息資源建設、管理和利用的依據,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目前,國內對網絡信息資源的老化研究才剛剛起步,所見文獻僅有2004年王宏鑫和邱均平在《情報理論與實踐》第4期所發表的《關于網絡信息老化研究的若干問題》一文[8]。因此,在現階段應該借鑒文獻計量學的研究成果,在充分認識網絡信息資源與傳統文獻資源所存在差異的基礎上,建立網絡信息資源老化研究的理論與方法體系,為探索網絡信息資源老化規律和實踐應用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2002年中國互聯網絡信息資源數量調查報告./html/Dir/2003/11/22/1393.htm

22003年中國互聯網絡信息資源數量調查報告./download/manual/report20030330.pdf

32004年中國互聯網絡信息資源數量調查報告./download/2005/2005041401.pdf

4Bar-Ilan,PeritzB.C.ThelifespanofaspecifictopicontheWeb:thecaseof"informatrics"aquantitativeanalysis.Scientometrics.1999,46(3):371-382

5WallaceKoehler.AnAnalysisofWebPageandWebSiteConstancyandPermanence.JournaloftheAmericanSocietyforInformationScience.1999,50(2).

6邱均平編著.文獻計量學.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1988.

篇4

論文關鍵詞:新型工業化,路徑,畢節試驗區

新型工業化,是指以科技為支撐,以資源高效利用和環境友好為前提,以經濟總量增長和經濟結構優化為目標的工業化方式。換言之,新型工業化是指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的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工業化。

畢節試驗區是典型的“欠發達、欠開發、欠開放”地區,生態脆弱,地理區位沒有明顯優勢,人口多而且密度大,民族成份較多,人民收入較低。因此,在1988年即被國務院批準為“開發扶貧、生態建設”試驗區。但同時,畢節試驗區也是資源富集地區,是國家資源安全檢查保障的重點地區,是國家開發扶貧、生態建設上的重點地區,在新型工業化方面具有明顯的優勢。如何選擇新型工業化的路徑,對于畢節試驗區今后的發展將產生重大影響。

一、畢節試驗區工業發展歷程的簡要回顧

畢節試驗區三大產業產值結構排序長期表現為“一、二、三”的格局本科畢業論文格式,直至西部大開發以及西電東送項目在畢節地區啟動后,產業結構發生重大轉折,2004年第二產業首次超過第一產業比重,產業產值結構開始由“一、二、三”轉為“二、一、三”。2005年,三次產業占總產值的比重分別為32.17%、37.51%、30.32%。2007年,三次產業總產值的比重分別為30%、39%、31%,形成了“二、三、一”結構。

從三次產業內部分析,第一產業中種植業占絕對比重,從1991的59.97%上升至1996年的72.17%后,開始回落至2005年的57.62%;牧業比重有所提高,由1991的29.77%上升到2005年的39.55%。隨著煤電產業的發展,產業結構將處于快速調整升級中,至2005年第二產業比重達到38%。第二產業內部重工業的比重也快速上升,由1998年的17.54 %迅速上升到2004年的59.66%、2005年的80.55%, 2006年為96.21%。同時,能源工業發展較快,據預測,到2008年畢節地區能源工業將占整個工業的比重將達65%以上,會比2002年的22%提高40多個百分點,取代煙草工業占據主導地位。

縱向分析,1949年以來畢節試驗區產業結構調整可以劃分為四個階段(以工業產值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例為依據):

第一階段(1949-1977年)。這一階段,畢節地區是“貧窮、落后”的代名詞,屬典型的自然生態系統資源投入產出效益值(按多元化系數法)均小于2的經濟體。煤炭開采主要為民用煤,是典型的“以煤代薪”、“以煤取暖”論文開題報告范例。隨著“三線建設”的推進,發展了一批“五小”工業(即地、縣辦的小鋼鐵、小機械、小化肥、小煤窯、小水泥工業),第二產業比重仍然變化不大,產業結構排序呈“一、三、二”格局。

第二階段(1978-1988年)。改革開放后,鄉鎮企業異軍突起,以“土法煉鋅”、“土法煉硫”等為主的鄉鎮企業迅速發展,由于鄉鎮企業和烤煙用煤量加大,煤炭資源開發加快。第二產業比重有所上升,產業結構排序呈“一、二、三”格局。

第三階段(1989-1999年)。這一時期經濟得到較快發展,二、三產業年平均增長率分別為16.04%、9.74%本科畢業論文格式,“兩煙”和煤炭工業發展迅速,畢節卷煙廠1995-1997年銷售收入達到13億元,利稅7.1億元。1997年開始,由于市場變化和國家宏觀調控,“兩煙”的銷售收入和上繳利稅連續下滑;取締“五小”,小煤窯、焦化廠、鉛鋅爐等的關、壓、停產,經濟增長速度、上繳利稅有一定幅度的下滑。總體而言這期間第二產業比重呈快速上升態勢,由1988年的39.32%上升到1999年的56.55%,上升達17個百分點,產業結構排序呈“二、一、三”。

第四階段(2000年至今)。隨著西部大開發的啟動,國家“西電東送”的實施,一批火電廠陸續興建,招商引資力度加大,大批中型規模煤礦相繼建成投產,工業經濟得到較快發展。2001-2005年,第二產業年均增速達19.53%。在工業內部,重工業比重快速上升,2000年為37.55%,2004年為59.66%,2005年為80.55%,2006年為96.21%。這一時期,產業結構快速改變,產業結構排序呈“二、三、一”格局,且第二產業處于絕對優勢地位。

二、畢節試驗區工業發展現狀及特點

畢節試驗區自建以來,工業產值不斷增加,工業化水平明顯提高,初步形成了以“兩煙”、“兩電”和煤炭為支柱的工業體系。到2007年,全區工業產值達到259.10億元。一、二、三次產業產值比例為30:39:31,初步形成了以工業為主導的格局,進入了現代工業社會初級階段。

(一)有利條件:

1、自然資源豐富:一是能源資源豐富。二是組合良好的礦產資源。三是種類繁多的生物資源。四是自然風光優美,民族風情濃郁。

2、地緣區位優勢:畢節試驗區地處川、滇、黔三省結合部,規劃建設的畢節飛雄機場、成貴快速鐵路、隆(昌)黃(桶)鐵路、清(鎮)織(金)快速鐵路、廈蓉、杭瑞高速公路的建設等構筑了區域中心樞紐。

3、低廉的生產要素成本優勢:畢節試驗區人口730萬,有較為豐富的勞動力資源。

4、國家和省的政策支持: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本科畢業論文格式,試驗區政治優勢,給畢節的工業化發展帶來千載難逢的歷史機遇。

5、已經具備一定的工業基礎:經過20年的發展,畢節試驗區已初步形成了“兩煙”,油菜加工,煤炭、鐵、鋅采掘業,水電站、火電廠等具有相應規模和一定競爭力的工業產業基礎。

(二)存在的問題:

1、內部結構:(1)產業層次低,產業競爭力低下,結構性矛盾突出:從工業總產值結構分析,2007年,煤炭采掘業46.24億元 ,占17.8 %;電力工業69.36億元,占26.68%;煙葉復烤與卷煙56億元,占21.54 %;其它工業企業的產值與資源開發產值的比例很小,僅占33.98%。(2)技術裝備水平低,資源開發粗放:區內企業(除大方火電廠、黔北火電廠、黔西火電廠、納雍火電廠、力帆駿馬車輛制造廠、畢節熱電廠、卷煙廠、康星煉油廠等幾家屈指可數的企業外)大多數長期沿襲著傳統的生產技術和生產裝備,經濟效益差、資源利用率低、物耗高、環境污染嚴重。近幾年來,全區工業企業每消耗1元原材料,創造的產值(當年價、下同),約為2.5元;每消耗價值1元能源量,創造的產值約為18.2元;每消耗1噸煤實現的產值為3212元;每消耗每千瓦/小時電實現的產值僅為6.73元。在對環境的影響方面,全區年均廢水排放量為5483.32萬噸,經過處理的只占12.97%;年均燃燒廢氣排放量為873612.37萬標立方米,經過消煙除塵的只占15.72%。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僅為6.09%。(3)產業關聯度不高,產業鏈不長(4)工業經濟外向度低,市場化、國際化步伐緩慢,利用外資水平低,項目儲備不足

根據當前實際情況,畢節試驗區的工業發展必須靠投資拉動。受交通等自然條件限制,區外企業進入我區投資總量仍然較小,主要集中在礦產資源開發領域。區內農產品加工企業融資、貸款困難。地縣市財力緊張,國有企業改革改制成本高,政府負擔重,對企業難以提供有力的資金支持論文開題報告范例。項目儲備嚴重不足。地、縣(市)有關部門和領導重招商引資、輕項目庫建設本科畢業論文格式,項目基礎工作薄弱,影響向外推介和爭取上級支持。

畢節試驗區2003-2007年招商引資項目及到位資金情況

單位:個、億元

指標 時間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招商引資項目

110

151

161

228

278

招商引資到位資金

14.8

28.8

35.0

33.52

56.26

(二)目標

立足于當前的基礎,科學制定新型工業化的目標體系是十分必要的。畢節試驗區的近期目標應體現在工業的主導地位、集中度、運行質量、創新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五個方面。通過8年努力,到2015年:

工業主導地位更加突出。全區工業增加值年均保持10%以上增長,使全區工業總產值達到1500億元論文開題報告范例。利稅總額約470億元,利潤總額約340億元,年創稅總額約150億元。

工業集中度明顯提高。規模工業增加值占全部工業增加值比重達到50% 以上;建成一批年銷售收入上80億元、120億元、 130 億元的大型企業和企業集團;培育10個年銷售收入達50億元的工業集聚區。

工業運行質量明顯提高。全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上繳稅收力爭每年突破 130億元;全員勞動生產率力爭達到26萬元/人·年(按60萬從業人員人計);工業經濟綜合效益指數比2007年大幅度上升。

科技創新能力明顯提高。工業領域研發經費投入保持較快增長,新建一批省級企業技術中心;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工業增加值比重達到30%以上,工業新產品銷售收入比重增大,新創一批省級、國家級名牌產品;重點骨干企業基本實現生產及管理信息化。

可持續發展能力明顯提高。全區萬元工業增加值能耗比2007年下降20%以上;重要礦產資源開采水平、利用效率顯著提高;化學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實現總量控制目標,工業廢水排放達標率和工業固體廢物處置利用率分別達到85%和80%以上。

(三)路徑選擇

圍繞上述目標,必須選擇符合畢節實際、突出畢節特色的發展路徑。

1、發揮比較優勢,優化產業結構,突出發展重點

要立足于現有工業基礎條件,挖掘潛在優勢,以市場為導向,以企業為主體,以技術進步為支撐,突出重點,有進有退,加快優勢行業和主導行業向規模化、集約化發展,加快形成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和技術優勢的新興產業,促進結構優化升級,進一步提升全區產業的整體素質和競爭力。

改造提高傳統產業。圍繞開發新能源、改善質量、節能降耗、防治污染和提高勞動生產率,積極運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加快傳統產業的技術改造和產業重組,重點改造一批骨干企業,提高工藝技術和裝備水平。輕紡工業要加強新產品、新技術的研究開發,提高設計和制造水平本科畢業論文格式,實現產品升級換代。加快發展綠色食品和生物制藥等市場潛力大的產品。建材工業要重點發展優質新型干法水泥、中高檔建筑新型建材及制品。林產工業要實行木材加工、干果、鮮果初、深加工系列產品。冶金工業要增加優質鋅、鐵,磷和硫深加工產品。醫藥工業要以現代技術改造傳統醫藥產品,大力發展生物技術藥物、現代中藥和少數民族藥物。

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圍繞自主開發一批、消化省內一批、引進國內一批,在發展壯大電子信息產業的同時,大力培育和扶持生物工程、新材料、新能源、新醫藥、生物開發和環保等發展潛力大但目前較弱小的高新技術產業,支持各行業發展高新技術產品。加大實施高技術產業化重點專項信貸、財政支持力度,特別是要在農業生物技術和醫藥生物技術及產業化上實現新突破。重點抓好動植物良種培育和推廣以及農副產品的精深加工。以重大項目為龍頭,培育一批具有省內優勢、國內競爭力的高新技術企業和企業集團,形成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

2、優化工業區域布局、提高集中度,強力推進工業集聚區建設。

現代工業的發展越來越取決于要素的集聚程度、地理位置、交通通訊條件、工業基礎等相關因素,產業集聚是必然趨勢。

在生產力布局上把著力點放在各類工業、農業循環經濟產業集群區,圍繞織納煤磷電化工循環經濟產業集聚區、威赫焦煤化工及金屬冶煉循環經濟產業集聚區、畢大新型能源化工循環經濟產業集聚區、金黔新材料及綠色食品加工循環經濟產業集聚區等四個重點區域的建設,發展新型能源化工、生物制藥、綠色有機食品等高新技術產業,通過五至八年建設,進一步提升其產業水平和輻射帶動能力,帶動周邊地區經濟發展,形成以新型化工、制造業為基礎的工業經濟增長帶。在國道和省道公路沿線,選擇一些區位條件好、具有一定工業基礎的鄉鎮作為產業縱深發展的腹地。積極主動承接沿海的產業轉移,進一步加強與沿海地區的產業分工與協作,把沿海地區企業的技術、管理、營銷、品牌、資金等優勢與我區的資源優勢、成本優勢結合起來,帶動試驗區工業發展。

允許各地根據自身的區位條件和優勢,選擇不同的工業化路徑。尤其是對山區鄉鎮,要根據自然資源和勞動力資源豐富的優勢,積極發展一批資源加工型、勞動密集型、科技應用型的企業,加強林業、水泥、農副產品深加工等特色基地建設,加快區域工業經濟發展步伐。

3、強化能源工業的主導地位,提高資源利用率,不斷降低自身能耗。以煤炭和電力(火電及水電)為主力的能源工業,將長期支撐畢節試驗區發展,決定著新型工業化的成敗,必須通過技術創新和制度創新逐步提高能源等資源利用效率和轉化效率,延長煤電資源產業鏈,發展各類礦產品的深加工和精細利用本科畢業論文格式,依靠新技術、新工藝和發揮政策、稅收的杠桿調節作用,有效降低能耗和污染論文開題報告范例。

4、做大做強特色農產品加工業,延長產業鏈。畢節試驗區特殊農業生產條件和農業自然資源,特色農產品及其加工業的發展,是富民興區的根本途徑。樹立品牌意識,大力實施名牌戰略,改造傳統加工業,提升產品結構。鞏固提高“兩煙”、“兩油”(油菜、油脂),做大做強馬鈴薯產業、茶葉產業、畜牧產品加工系列、中藥材加工等產業,擴大特色林產品、特色水產品的加工力度和產量。

5、發揮好后發優勢,強力推進跨越式發展。不能再走傳統工業化道路。在發展階段上強化綠色理論,立足于資源、勞動力和生態環境等優勢,在科技投入上采用新技術,高起點、高效益的發展模式;在組織形式上加快制度創新,提高產業關聯度,推進區內外產學研結合,推進區內外企業間的橫向協作與聯合,促進農產品產加銷一體化發展;在產業準入上大力實施信息化帶動、改造和提升工業化的戰略,著力發展環保型工業企業,實現工業化水平提高和生態環境良好的雙贏格局。

四、畢節試驗區新型工業化的主要項目布局

(一)織金煤磷電化一體化循環經濟工業基地

1、項目布局

基地產業包括煤化工、磷化工、電力生產項目。一是煤化工項目規劃建設總規模為360萬噸/年甲醇、120萬噸/年烯烴、60萬噸/年聚乙烯、60萬噸/年聚丙烯,300萬噸/年煤制油等產品,配套規劃建設煤炭產能3000萬噸/年。配套規劃建設400萬千瓦裝機火電廠,規劃投資800億元。分三期進行,一期建設規模為180萬噸/年甲醇,60萬噸/年烯烴及30萬噸/年聚乙烯、30萬噸/年聚丙烯等產品,配套建設120(2×60)萬千瓦裝機火電廠及煤礦建設,項目計劃投資360億元,將配套建設規模為2000萬噸/年煤炭產能。一期項目建設期為兩年半。二期擬建設規模180萬噸/年甲醇,60萬噸/年烯烴及30萬噸/年聚乙烯、30萬噸/年聚丙烯、300萬噸/年煤制油等產品,配套建設200(2×100)萬千瓦裝機火電廠,配套建設熱電廠和煤矸石電廠80萬千瓦,項目計劃投資620 億元,貴州省將配套建設規模為1000萬噸/年煤炭產能。二期項目建設期為三年。三期將根據項目推進情況另行規劃。二是磷化工項目本科畢業論文格式,一是規劃建設60萬噸/年合成氨,70萬噸/年磷酸一銨、120萬噸/年磷酸二銨、145萬噸/年硫酸、280萬噸/年磷酸(100% P2O5)、20萬噸/年濕法凈化磷酸280萬噸/年硫酸項目;二是精細磷化工項目規劃建設磷酸一鈉、磷酸二鈉、磷酸三鈉、磷酸二氫鈣、SAPP、STPP、氟化物系列產品生產鏈及高爐磷酸項目。三是電力建設項目,規劃織金電廠項目一期 2×600MW機組,二期 2×1000MW機組(已納入貴州省“十一五”期間第三批建設項目);加上基地化工熱電聯產,最終實現400萬千瓦電力裝機容量。

2、基地發展規劃

開發建設織金煤磷電化循環經濟生態工業基地要在堅持高標準、優化產業布局、自主創新和引進消化國外先進技術相結合、合理有序開發資源、保護生態環境、協調均衡發展等八個原則。規劃和建設分為兩個階段進行。

第一階段(一期)為2009—2020年,到2020年,織金基地框架和高效的管理體制、運行機制基本形成。煤炭生產能力3000萬噸,電力裝機400萬千瓦以上,煤炭間接液化生產能力100萬噸以上,煤基甲醇生產能力180萬噸,30萬噸/年煤基烯烴,磷礦石生產能力300萬噸,磷酸145萬噸/年,磷酸二銨180萬噸/年,硝基復合肥100萬噸/年,精細磷化工產品占到60%以上。初步測算,到2020年基地總投資將達到1000億元,將新增工業增加值約300億元。帶動全區相關產業實現增加值250億元,新增地方財政收入100億元,新增就業40萬人。

第二階段(二期)為2020—2030年。2030年,基地總投資將超過2000億元,將新增工業增加值約700億元。帶動全區相關產業實現增加值600億元,新增地方財政收入200億元,新增就業超過80萬人。形成煤炭、煤化工、磷化工和新材料四大產業基地,促進畢節試驗區城鎮化率達到50%。

(二)畢節試驗區在建重點工業項目

序號

項目名稱

建設

規模

投資

方式

投資主體方

投資額

(億元)

在建期限或劃開工建設時間

1

畢節地區金河化工項目

  獨資

湖北宜化

5.7

2012年前

2

畢節力帆駿馬農用車輛制造項目

年產5萬輛

股份

云南大理車輛廠

2.3

2012年前

3

金沙窯酒廠擴能技改

年產1萬噸

股份

湖北宜化

8.9

2012年前

4

東海紡織有限公司

年產12萬綻

獨資

東海紡織有限公司

1.5

2012年前

5

畢節大曲酒三源喜有限公司

年產1萬噸

獨資

三源喜有限公司

4.5

2012年前

6

貴州世銑有限公司

  獨資

貴陽中大公司

1.3

2012年前

7

畢節金海集團

  股份

畢節金

海集團

1.3

2012年前

8

賽德水泥廠

日產250噸

獨資

香港瑞安公司

3

2012年前

9

東華新能源有限公司煤化工

年產20萬噸

獨資

新希望集團

篇5

一、導言

隨著研究生規模的不斷擴大和社會需求的不斷變化,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越來越成為我國研究生教育的熱門話題。為滿足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我國從2009年開始加大了研究生人才培養結構的調整力度,計劃到2015年實現全日制專業型碩士與學術型碩士各占一半的目標。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迎來發展的春天。[1]因此,對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現狀研究越來越成為一項重要的課題。以CNKI學術總庫(2002—2011年)關于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文獻為研究對象,采用文獻計量學方法和內容分析法,從文獻數量、相關的碩士和博士學位論文數量、專業學位類別、比較研究文獻、中文關鍵詞等五個維度展開統計分析,試圖闡述國內對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研究現狀和趨勢,以期為今后我國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發展提供參考。

二、樣本選擇

1.抽樣。打開CNKI學術文獻總庫,輸入主題“專業學位”并含“研究生教育”進行高級檢索,且對每篇文獻進行諸篇查閱,以確保檢索結果的準確性,檢索出2002—2011年這十年間的1199篇文章。檢索日期為2012年3月25日。從中剔除年鑒、記者報道、日報、人物與學校介紹等非學術文章,得到有效樣本1047篇。

2.對樣本的討論。研究的樣本是中國CNKI學術總庫“學術文獻總庫”收錄的2002—2011年有關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文獻。學術文獻總庫里的文獻總量萬篇。CNKI(ChinaNationalKnowledgeInfrastructure)即中國知識基礎設施工程,它是全球信息量最大、最具價值的中文網站之一。目前已集結了7000多種期刊,近1000種報紙以及眾多的博士、碩士論文,會議論文,圖書以及國內外1100多個專業數據庫,其信息內容是經過深度加工、編輯、整合并以數據庫形式進行有序管理的,有明確的來源、出處,內容可信可靠,可以作為學術研究、科學決策的依據。對于教育研究熱點的分析,可以通過關鍵詞數量的變化來判斷。關鍵詞出現頻次的升降變化,從一個方面透露了研究熱點的形成和轉移,因而也可以幫助人們預測某一領域今后研究的走向。[2]CNKI系統的主題標引類型恰能反映出學科的屬性以及研究熱點、發展方向,能較好地提供給用戶與學科研究熱點和發展趨勢相吻合的文獻,[3]因此所取樣本是全面、有效的。本研究對樣本采用內容分析法,對檢索結果按被引頻次排序。《學位與研究生教育》是研究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主要來源期刊,最高被引文章是2006年翟亞軍等人發表在《學位與研究生教育》上的《我國專業學位教育主要問題辨識》。

三、統計結果與分析

1.對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研究的文獻數量統計分析

近10年來,有關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文獻數量總體呈增長趨勢。從2009年開始,文獻數量明顯增加,平均增長率為55.3%,其中,2010年的增長率就到達68.2%;從圖1中可以直觀的看出,10年來,國內對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研究情況呈上升趨勢。在2009年之后,上升趨勢增強,在2010年,增長趨勢更加明顯。2009年和2010年是我國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發展歷程中十分重要的年份。2009年,教育部加大研究生人才培養結構的調整力度,將擴招的碩士研究生全部作為專業碩士進行培養;2010年1月,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27次會議審議通過了19種新增碩士專業學位類別。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和教育部分別將積極發展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大力推動研究生教育結構調整,著力培養高層次應用型專門人才等內容列入2009年、2010年工作要點,將研究生教育結構調整、大力發展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作為當前學位與研究生教育改革與發展的一個重要任務。[4]隨著政策的出臺和相關會議的召開,我國專業學位研究教育開始加速度前進,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發展同教育政策的制定和改革密切相關。

2.對研究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碩士、博士學位論文數量統計分析

碩士、博士學位論文對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研究甚少,10年中僅44篇,占文獻總量的4.20%。從表3的數據變化上看,文獻數量呈波浪式增長,高峰值出現在2005年和2011年,且2011年的論文數量最多,其中碩士學位論文占主要部分。從論文數量的變化趨勢上看,2006年,碩士學位論文數量的增長速度最快,2007—2009年有緩慢下降趨勢,2010年趨于平穩,2011年急劇上升。之所以會出現上述的變化,與2009年和2010年的政策改革有直接關系。學位論文體現的是創新,是研究生經過2或3年的努力做出的學術成果,前期的準備時間是1或2年,2011年恰是呈現研究成果的一年。不過,研究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博士學位論文數量極少,10年中僅有4篇,數量是碩士學位論文數量的1/10,在2009-2010年,研究趨勢緩慢上升,2011年緩慢下降。相對而言,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仍未引起在校博士生足夠的關注。碩、博學位論文是經過整個研究生學習生涯的深入研究取得的學術成果,在學術研究成果中具有較大的影響力。在校研究生作為學術創新中的主要群體,所研究的領域是引領這一領域發展的主要激流。因此,我國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發展,有待依賴在校研究生在相關方面的科學研究。在校研究生作為學術群體中主要的研究主體,更應該拓寬視野、前衛創新,將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分層剖析,理論聯系實際,通過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為我國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另外,通過對碩、博學位論文所采取的研究類型進行統計分析發現,學位論文的研究類型以理論研究為主,實證研究的較少。

3.對不同專業學位的文獻數量統計分析

除了將專業學位分類統計外,剩余的文獻均歸類到其他綜合論述的文獻上(見表4)。由表4可以看出,國內對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研究,以某一個專業學位為研究對象的研究甚少,合計379篇,僅占總研究文獻的36.1%。所研究的專業學位類別共29個,文獻數量大于10的僅有9個專業。分別是工程、臨床醫學、教育、農業推廣、體育、公共管理、軍事、法律、藝術。其中,以工程碩士為研究對象的最多(75篇),其次是臨床醫學碩士(57篇)、教育碩士(56篇)。目前,研究生考試共有39個專業開設了專業碩士。其中,對應用統計、稅務、保險、資產評估、出版、林業、應用心理、建筑學、城市規劃和審計等10個專業學位的研究處于空白。從表4的數據變化上看,對29個專業學位的研究基本都處于震蕩波動的變化形態中,并且在2009年開始呈現上升趨勢。由于我國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起步較晚,當前正處于起步發展階段,在理論、經驗方面尚有不足。“我國的專業學位研究生(俗稱‘應用型研究生’)教育始于1991年,但在近20年時間內發展緩慢。直到2009年,在全國招收的40多萬研究生中,專業學位研究生僅占大約10%。在社會上,專業碩士一直處于被邊緣化的地位。”[5]但是,隨著對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關注程度逐漸加深,相信國內對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研究會邁向一個新的臺階。例如,2011年3月18日,我國設立了促進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指導委員會。指導委員會涵蓋的碩士專業學位類別有:金融、應用統計、稅務、保險、資產評估、法律、社會工作、警務、教育、體育、漢語國際教育、應用心理、藝術、翻譯、新聞與傳播、出版、文物與博物館、建筑學、工程、農業推廣、獸醫、風景園林、林業、臨床醫學、口腔醫學、公共衛生、護理、藥學、中藥學、工商管理、公共管理、會計、旅游管理、圖書情報、工程管理等領域。涵蓋的博士專業學位類別有:教育、獸醫、臨床醫學、口腔醫學。杜玉波強調,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是當前研究生教育改革發展的重要領域。[6]可以說,我國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有著極為良好的發展勢頭,對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研究是一項亟待深入開展的課題。#p#分頁標題#e#

4.按照同國外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比較

研究進行統計由表5可以看出,國內對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研究,比較研究的文獻甚少,僅有42篇,2011年的文獻數量最多(13篇)。以美國作為比較研究對象的論文數量位居第一,相關文獻有27篇。其次是日本(5篇),數量與美國相差4.4倍。由此可知,國內對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研究主要以美國作為比較對象。其中,秦春生的《中美教育碩士教育比較研究》為最高被引文章。2002—2011年比較研究情況整體呈上升趨勢(見圖4),并在2010年急劇上升。美國是專業學位教育的發源地,其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從發展完善(1970年)至今有42年的歷史,已形成完整的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體系,因此,是我國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主要參考對象。“日本的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剛剛起步,其藍本取自美國,雖然目前還僅僅處于初步的模仿階段,起步比我國還晚,但鑒于我國目前的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并不完善,與培養高層次專門人才的要求還有不小的距離,因此關注日本高等教育領域發生的這一重大變化仍有必要。”[7]古羅馬著名學者塔西陀曾說:“要想認識自己,就要把自己同別人進行比較。”在科研工作中,同國外的相關領域進行比較研究是重要的研究途徑,有助于研究者更好地認識事物的本質和本國的教育狀況,把握教育的普遍規律,取得權威的研究成果。

5.對專業學研究生教育的研究熱點統計

“通過關鍵詞標引頻次統計分析某一時段的學術熱點和升降趨勢,是一種新的研究范式和路徑。盡管此類基于數量的評析往往較少涉及熱點問題本身的具體內容和意義,但是只要分析的時間段有一定的長度,收集的數據充分且具有足夠的覆蓋面,則此種研究方法就具有較好的信度和效度。”[8]表6顯示,關鍵詞總個數排名前七位的分別是:“(研究生)專業學位(教育)(744個)、(研究生)培養(模式)(163個)、工程碩士(65個)、(教育、培養)質量(保障)(58個)、臨床醫學(53個)、問題(現狀、對策)(53個)、教育碩士(49個)。由此可以得出,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培養模式”、“工程碩士”、“質量”、“臨床醫學碩士”、“問題(現狀、對策)”、“教育碩士”等是近10年國內對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研究熱點。這個結論也印證了的統計結果。從中也可以看出涉及比較研究的關鍵詞相對較少,僅有“美國(比較研究)”(32個)。另外,“應用型人才”(6個)、“結構”(5個)、“學位制度”(5個)等關鍵詞尚少,作為培養應用型人才的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更應該注重這方面的研究。值得說明的是,表6中沒有教學、導師等與之相關的詞語。盡管培養模式的簡化公式:培養模式=目標+過程與方式(教學內容和課程+管理和評估制度+教學方式和方法)中包含著教學部分,但將其作為關鍵詞,專門進行思考和研究的還未受關注。國內對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教學方面和導師隊伍建設方面的研究處于弱勢。“教學如何教”、“教師哪里來”都應該成為今后研究選題的重要方向。

四、結論

篇6

關鍵詞:工業設計 優秀碩士畢業論文 趨勢 分析

中圖分類號:TB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3)07-013-03

引言

在工業設計研究中,出現了很多優秀的相關碩士論文,本文從工業設計論文的研究方向以及發表數量等,初步分析出2000—2012年間工業設計發展的趨勢與變化,從而了解每個工業設計發展階段的新趨勢,研究成果以及仍然存在的問題。

一、分析方法與步驟

在《中國知網之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萬方之中國學術會議文獻數據庫》分別檢索論文以及會議文獻題目中包含“工業設計”關鍵詞的文獻,在《中國知網之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以“工業設計”為關鍵詞檢索結果,截止到2012年7月19日,為557篇。

二、結果與分析

1.時間分布。考慮到要對現有工業設計趨勢進行研究分析,所以選擇了較近12年(2000年—2010年)的論文,通過使用“工業設計”為關鍵詞進行搜索發現,2000年沒有相關優秀碩士,從2001—2003年相關碩士優秀論文屬于發展起步階段,從2004—2012年每年都會很多優秀碩士,屬于迅速發展階段,相關優秀論文增至557篇,2009年(88篇)是相關數量最高峰點。

經過推斷可知,在2009年工業設計的論文達到歷史最高的原因在于我國本專科擴招是從1999年開始的,自1997年以后,隨著廣大群眾渴望子女接受高等教育愿望的增加,對擴大高等教育規模的呼聲也越來越高。同時,考慮到國家快速發展的需要,1999年我國高等教育開始大規模擴招,當年本專科生招生數與1998年相比增長了47.4%。本專科規模的迅速擴大給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帶來了更大的壓力,而研究生的擴招能夠對本科生的就業壓力起到一定的緩解作用,因此,碩士研究生的招生規模也不斷攀升,錄取比例和入學率都在大幅提高。

2.作者分布。在檢索到的工業設計方面的優秀碩士論文中,作者主要分布在以下幾個學校中,可見相關院校的工業設計發展程度。如表1所示。

小結:由于優秀工業設計碩士論文具有一定的刪選性,由表1可以看出工業設計發展較快的院校,并且通過涉及最多的關鍵詞可以看到每所院校所側重的工業設計發展方向或者是發展程度較深的方向。

3.關鍵詞分布。從2000年到2012年,以“工業設計”為關鍵詞搜索的期刊論文中,論文的關鍵詞主要集中在產品設計、CAID構思與表達、設計教育教學、IDFORCNC(先進制造設備工業設計)、設計管理、綠色設計等。由于搜索分布時采用了關鍵詞“工業設計”,所以這里忽略“工業設計”關鍵詞的數量。所有論文相對較多的關鍵詞如下:可持續發展設計(綠色)、中國傳統文化(符號學 語義學)、設計管理/用戶研究交互設計、CAID構思與表達、數據庫、設計教育、造型語言、工設工程(材料、工藝)、汽車設計、時尚設計、服務設計、品牌PI(產品形象識別)設計、人機工程、可用性、設計史、信息視覺化、故事版/情景設計、設計心理學、體驗/情感化設計、IDFORCNC。

其中有代表性的有如下幾篇:2010年,北京服裝學院屈新波在《現代新材料在產品設計中的應用研究》{1}一文中論述了現代新材料在產品設計中的應用,借助于“需求”將產品設計與材料聯系起來。2008年,山東大學張志強在《面向家用健身器材的人機工程理論分析與研究》{2}一文中論述了如何運用人機工程理論對健身器材進行分析,以及針對相關器材人機方面的具體研究。2006年,山東大學吳蘭萍在《面向產品設計自動化的人機工程研究與應用》{3}一文中論述了人機工程學的定義以及與工業設計之間的關系,闡述了人機工程學的原理以及產品設計的不同階段的具體內容,此外還重點分析了現有計算機輔助人機工程軟件,例如JACK、SAMMIE、SAFEWORK等。2004年,武漢理工大學劉紅在《簡論設計項目管理》{4}一文中論述了由于市場競爭的激烈化,用戶需求的多樣化,項目管理的組織及團隊建設的內容與項目管理的執行關鍵,以及設計項目的生命周期。2007年,西北工業大學韓娟在《CAID系統的用戶界面研究及應用》{5}一文中論述了以用戶為中心的設計方法,綜合認知心理學、人機工程學、計算機信息科學等對CAID用戶模型進行分析,將基于用戶模型構建的用戶界面原型引入到界面設計過程中。

4.影響力分布。在檢索到的期刊論文中被引用頻次最高的,排在前6位的論文,如表2所示。

通過引用頻次最多的文章中發現,關注最多的工業設計方向多為產品設計、交互界面方面。因為產品設計和交互設計的研究較早,所以時間早的被引用的幾率就很高。但也充分說明這些優秀論文有一定的借鑒價值。

三、工業設計研究趨勢

工業設計從2000—2012年這12年間,發展速度是迅猛的,這一點可以從優秀碩士論文的發表數量日趨增多看出來,并且也是在跟隨著社會每一步的發展而發生著變化,從簡單地僅僅研究工業設計的表面內容,即“產品設計”,變成研究工業設計更加細節化的方面,是一個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現在工業設計優秀碩士論文中,研究方面數量最多的依次為產品設計、設計管理、設計教育、ID FOR CNC以及可持續發展設計。

李北在2006年中國科協年會的會議論文《未來工業設計的多元化發展趨勢》{12}中闡述,現在工業設計呈現多元化發展趨勢,并且可以看到,工業設計是一種戰略資源,是國家創新戰略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工業設計正在向著跨專業跨學科的綜合領域發展。此外通過計算機使用的普及,工業設計信息化也成為主流。

通過對2000—2012年優秀工業設計碩士論文逐年的分析發現,發表的時間與內容和2000—2012年工業設計發展的過程、發展的主題是一致的。通過對這些論文關鍵詞的統計分析,可以看到工業設計在每段時間里發展的內容、重點、趨勢,這與社會的需求具有著強烈的聯系。

每篇論文的關鍵詞是不變的,在以“工業設計”為關鍵詞搜索到的碩士論文中,通過對新的一年與以往相比較新出現的關鍵詞進行統計,洞察出工業設計每個階段的新趨勢。如表3所示工業設計研究方向從泛泛的大方向上的研究,比如“產品設計”、“可持續設計”等,發展成為細分的研究方向。研究表明,從抽象的工業設計,變為具體的產品設計,后來人們發現工業設計離不開與社會、人的聯系,所以研究方向漸漸與社會、人聯系起來,最終發展成多方向的、細分的研究方向。這與現有工業設計研究人員對工業設計發展方向的研究結果不謀而合。

2000—2012年有關產品設計、人機工程學以及設計管理等成為研究的主要趨勢。此外,還可以發現每年相比前幾年新增的研究方向即是工業設計發展中研究趨勢的新方向。例如可持續發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是上世紀80年代提出的一個新概念。1987年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在《我們共同的未來》{13}報告中第一次闡述了可持續發展的概念,得到了國際社會的廣泛共識。那么工業設計對此也進行了研究,在2002年第一次出現在相關優秀工業設計碩士論文中。例如2002年湖南大學龔克在《非物質與可持續的工業設計道路》{14}中闡述了有關可持續的工業設計道路的相關內容。

再例如,在現代信息化的大背景下,計算機信息庫在工業設計專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2006年第一次出現有關數據庫研究的碩士論文。例如2006年東華大學孫明華發表的《設計藝術學專業建立設計材料數據庫的必要性研究》{15}。2009年山東大學郝松發表了《基于產品表象信息庫的工業設計構型方法研究》{16}。

同時也發現,由于優秀碩士論文是要在社會需求的大背景下提出,受發表時間和評審的限制,雖然相對滯后,但是也能夠體現出近十年間的工業設計的大體研究趨勢、新的研究方向。工業設計研究趨勢的發展變化受社會發展因素(技術、環境、國情、學科交融等)的影響較大。

四、結束語

2000—2012年,我國優秀工業設計數量以及發表的內容質量都有著質的飛躍,這也說明我國工業設計方面研究的水平日趨深入。但是從近幾年發現,已經存在研究過(下轉第16頁)(上接第14頁)熱的現象,主要表現在研究課題的重復性,例如人機工程學,此間不乏相關類似課題的出現。

從2000—2012年間優秀工業設計碩士論文中,可以看到工業設計事業發展迅速,方向由單一轉為多元化,并且呈現多學科融合趨勢。此外,研究趨勢受社會發展的因素(技術、環境、國情、學科交融等)影響較大,比如在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工業設計專業與計算機應用越來越密切,因此出現了CAID等相關研究。可以看到工業設計的研究趨勢在以后會圍繞產品設計、計算機輔助工業設計(CAID)、設計管理等熱門話題展開。隨著工業設計的深入研究,也會出現更多新的設計概念,而這些概念一定是可持續性地圍繞用戶的人機設計,相信在以后的研究中,會有更多優秀的碩士論文出現。

注釋:

{1}屈新波.現代新材料在產品設計中的應用研究[D].北京服裝學院,2010

{2}張志強.面向家用健身器材的人機工程理論分析與研究[D].山東大學,2008

{3}吳蘭萍.面向產品設計自動化的人機工程研究與應用[D].山東大學,2006

{4}劉紅.簡論設計項目管理[D].武漢理工大學,2004

{5}韓娟.CAID系統的用戶界面研究及應用[D].西北工業大學,2007

{6}吳瑜.人機交互設計界面問題研究[D].武漢理工大學,2004

{7}周睿.基于可用性的手機交互界面設計研究[D].南京理工大學,2006

{8}楊大年.中國民間兒童玩具再設計研究[D].江南大學,2004

{9}王巍.ICAID系統的實現機制研究[D].湖南大學,2004

{10}王軍鋒.計算機游戲界面設計方法研究[D].西北工業大學,2007

{11}熊湘暉.產品造型設計的外觀質量美學評價理論及研究[D].昆明理工大學,2005

{12}李北.未來工業設計的多元化發展趨勢[R].中國科協年會,2006

{13}我們共同的未來[R].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1987

{14}龔克.非物質與可持續的工業設計道路[D].湖南大學,2002

{15}孫明華.設計藝術學專業建立設計材料數據庫的必要性研究[D].東華大學,2006

{16}郝松.基于產品表象信息庫的工業設計構型方法研究[D].山東大學,2009

篇7

論文摘要:在分析發展經濟學產生的時代背景前提下,對發展經濟學的發展歷程和學術流派作了回顧,著重對發展經濟學的研究方法進行了綜述,最后對發展經濟學未來的發展前景作了展望。

一、發展經濟學的來源

對任何學科的研究都應該從它的起源開始深入研究它的發展歷程。發展經濟學作為一門年輕的學科,它的發展是從20世紀50、60年代開始萌芽,經過十年,該學科就被冷落。從發展經濟學定義看這一問題,在上個世紀經濟迅猛發展,很多國家漸漸擺脫了發展中國家的桎梏,逐漸走上經濟發展道路。

最早的經濟學萌芽是從1938年威廉姆·呂彼克用法文發表的《農業國的工業化問題》。一般把發展經濟學的發展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20世紀40年代至60年代初。這是結構主義興盛時期t經濟學在這一階段得到迅猛的發展;第二階段,60年代中期。這是新古典派理論在發展經濟學中復蘇并出現依附論,這是發展經濟學發展昌盛時期,緊接著在70年代的時候出現了斷節。直到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為發展經濟學的第三發展階段,這是一個新古典主義經濟學和新增長理論時期,這個時期發展經濟學達到了理論成熟的時期,很多著作以及一些著名的發展經濟學學家漸漸地在理論上有所創新。

二、發展經濟學的定義

廣義的發展經濟學概念是:凡是研究一個國家或一個地區的經濟發展問題,都可以算是發展經濟學;狹義的概念是:發展經濟學主要任務就是研究農業國家或發展中國家如何實現工業化和現代化,或者說實現經濟起飛和經濟發展的問題。

三、發展經濟學研究方法

經過戰后50余年的探索,人們對增長經濟學、發展經濟學的研究已經積累了豐富經驗,尤其在研究方法選擇上,以及方法論認識上均達到了較高水平。不過,即使如此,人們尚無法解釋與經濟發展相關的許多問題。可見該學科知識體系的復雜性。了解發展經濟學最重要的一些研究方法,這有助于在研究過程中減少因研究工具短缺、選擇不當帶來的各種困難,也有助于更方便、更科學地解釋問題、解決問題。可以大體劃分為三類:實證主義、規范主義和實用主義。實證主義的哲學觀點認為,只有通過觀察(感覺)獲得的知識才是可信賴的,舊的實證主義甚至認為推理亦不可靠,而較新的實證主義則信奉事實的邏輯延伸產生的知識也可以認為是可靠的,稱為邏輯實證主義。自然科學中的實證主義認為,只有直接可以觀察到的事物,即有形的事物及其關系才是真實的,認為只有當理論或命題能夠用數量表示時,這種理論才是有效的。

四、發展經濟學的發展

如果說發展經濟學中工業化理論對中國特色工業化道路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那么這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是對工業化進行了比較準確的定義。前世行副行長、經濟學家錢納里把工業化界定為“一般可以由國內生產總值中制造業份額的增加來度量”,我國的張培剛教授則運用熊彼特的創新理論,從技術創新角度對工業化進行解釋,認為“工業化是國民經濟中一系列基礎的生產函數(或生產要素組合方式)連續發生由低級到高級的突破性變化(或變革)的過程”。概括起來說,工業化的實質就是高效率的工業部門比例上升,低效率的農業部門比例下降。

其次是工業化理論歷經幾十年發展所形成的一套理論體系,也成為中國工業化道路的參照物。20世紀40年代到60年代,這是發展經濟學研究工業化問題的最初階段,以劉易斯模型為代表。劉易斯認為,主導經濟發展的是工業部門,決定經濟成長的關鍵是工業部門自身的擴張過程,而農業生產率的提高是工業化的前提條件;他還提出了發展中國家的三種工業化戰略:農產品出口,強調國內市場和制成品出口。

新古典學派這種發展觀點,顯然不符合發展中國家的客觀實際。事實上,市場機制起不了合理調節的作用,經濟增長的利益并不能普及人群。貧困,失業、社會矛盾、資源不能充分利用等現象在一些發展中國家有增無減。除了前述對發展的基本看法外,發展經濟學也承襲了新古典學派的研究方法,并有意或無意地忽視了經濟發展的質的規定性。

在國際經濟舊秩序之下,發展中國家在和發達國家的經濟關系中處于不平等的、脆弱的地位,從而在貿易條件、商品出口、跨國公司投資各方面都蒙受損失。但一些發展經濟學家卻往往從發達國家的角度去解釋和辯護,從而模糊了是非界限。

篇8

關鍵詞:報酬遞增;供需曲線;局部正反饋

中圖分類號:F01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07)02-0021-03

報酬遞減假說長期占據了經濟學主流思想的地位,但報酬遞增問題的研究始終未引起經濟學家的高度關注。第一個完整地闡述報酬遞增原理的經濟學家是經濟學的創始人亞當。斯密。斯密在其1776年發表的《國富論》中,以制針工廠為例分析了專業化分工帶來的報酬遞增現象。自從阿爾弗雷德。馬歇爾以效用遞減和報酬遞減規律為基礎構筑了均衡為核心的經濟學理論體系后,斯密的報酬遞增思想相當長時間被忽視了。直到1928年阿林?楊格在其經典論文《報酬遞增與經濟進步》中重新發現斯密定理后,報酬遞增問題的研究才逐步成為經濟學理論研究的熱點課題,相關學術文獻覆蓋了經濟學基礎理論、新增長理論、新貿易理論、新產業經濟學、新經濟地理學、新制度經濟學等廣泛的學科門類和分支,名副其實地成為當代經濟學理論研究的前沿陣地。

縱觀報酬遞增研究的學術文獻,我們發現:第一,雖然報酬遞增在現實經濟中的存在是一個無可爭辯的事實,但它始終無法融入主流經濟學的分析框架,報酬遞增的假說和主流經濟學的均衡理念之間存在著邏輯上明顯和尖銳的矛盾;第二,對報酬遞增問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供給方的分析,重點探討生產過程中的成本遞減、內部規模經濟和外部規模經濟、技術進步和技術外溢、企業組織、產業集聚等等,忽視了對需求方的關注,導致供需雙方報酬遞增研究的不對稱和不和諧;第三,如果將報酬遞增思想從供需雙方的研究中貫徹到底并推向供需的結合即市場的研究,主流經濟學的均衡思想將面臨嚴峻的挑戰,以布萊恩?阿瑟為代表的正反饋學說就可能獲得比較堅實的經濟學分析基礎。

本文將在綜合供給方報酬遞增研究成果的基礎上,重點對需求方報酬遞增問題展開分析,提出供需曲線倒置原理的大膽猜想,并以此為基礎模仿局部均衡分析的方法,提出局部正反饋機理,促進主流經濟學、報酬遞增與布萊恩?阿瑟正反饋理論研究的對接和融合。

一、供給方的報酬遞增和供給曲線的下傾

根據楊小凱的概括,供給方報酬遞增的研究包括兩個方面:專業化經濟和分工經濟。專業化分工的思想是斯密定理的核心,專業化與分工既相互聯系,又有所區別(楊小凱1999)。

專業化是指單個生產者的生產過程中“邊干邊學”導致熟練程度增加、專業化技能提高、生產效率上升的趨勢。斯密在《國富論》中首次對此作了精辟詳盡的論述,遺憾的是,在阿爾弗雷德?馬歇爾之后的相當長時間里,斯密關于專業化經濟的思想在主流經濟中缺乏應有的重視,生產理論和供給理論關注的重點是生產的短期決策分析,即要素組合和資源配置問題,邊際成本曲線首先是短期的邊際成本曲線,呈現出邊際成本遞增報酬遞減的規律。這一假定確保了均衡思想的邏輯嚴謹性,但卻與現實經濟越來越遠。生產和供給理論的這種靜態特征導致技術進步和人力資本一直處于外生變量的地位。哈羅德一多馬經濟增長模型是靜態的,缺乏解釋現實中經濟動態長期變化的說服力。1962年,阿羅發表了著名的《邊干邊學的經濟含義》一文,在飛機制造師懷特的經驗曲線(學習曲線)基礎上提出了著名的邊干邊學的理論。這一理論很好地揭示了專業化與報酬遞增的基本機理。在阿羅邊干邊學理論的基礎上,盧卡斯和羅默進一步提出了人力資本積累增長模式和內生技術變化模式,為新增長理論和人力資本理論在經濟學的地位奠定了基礎。舒爾茨1986年發表的《為實現收益遞增進行的專業化人力資本投資》無疑是關于專業化導致報酬遞增理論研究的階段性綜合。

與專業化經濟相比,分工導致報酬遞增的思想在經濟學說史上走過了很長的彎路。自從阿爾弗雷德.馬歇爾提出報酬遞增的源泉是規模經濟(包括內部規模經濟和外部規模經濟)后,經濟學家的注意力一直將報酬遞增和規模經濟捆綁在一起(楊小凱1999),事實上報酬遞增的另一個源泉即分工經濟應該是指多個生產者相互作用的結果。這種相互作用體現在企業的組織、市場的形成、制度的構建和產業的集聚,分工就是組織,就是制度,就是生產者之間的相互作用,它會導致交易成本的降低、生產成本的遞減、總體生產和供給的效率提高和報酬的遞增。因此,從分工經濟角度,報酬遞增的研究主要體現在企業組織理論、產業組織理論、市場結構理論和制度經濟學四個領域,這也就是為什么在報酬遞減和均衡思想占核心地位的主流經濟學中上述四大理論分支相當長時間被視為另類的原因所在。

綜上所述,專業化經濟和分工經濟的理論發展已經為供給方的報酬遞增理論提供了一個比較完整的分析框架。事實上,專業化經濟揭示了生產的長期成本遞減、報酬遞增現象;分工經濟則闡明了生產者的集合導致社會成本遞減、報酬遞增的規律。前者是一個時間分析坐標,后者則是空間分析坐標,也就是說如果引入報酬遞增的相關假定,主流經濟學的生產和供給理論將從短期分析轉向長期分析、個體分析轉向群體分析。現代經濟學關于企業組織、產業集聚、市場結構和制度的分析都可以納入一個合適的理論框架,與傳統的報酬遞減為核心的生產供給理論相比,這一分析框架擁有更廣闊的分析空間和更強的現實說服力。

二、需求方的報酬遞增和需求曲線的上揚

在消費過程中,消費者消費某一商品獲得的邊際效用呈遞減趨勢,這就是人們所熟知的邊際效用遞減規律。阿爾弗雷德?馬歇爾應用邊際效用遞減規律證明了需求定理:即隨著消費數量的增加,消費者愿意支付的價格(需求價格PD)下降;隨著消費數量下降,需求價格上升,即商品數量與需求價格成反向關系。這一需求定理反映在幾何圖形上,需求曲線呈向右下方傾斜的特征。

究竟會不會出現向右上方傾斜的需求曲線呢?幾乎所有的經濟學家都異口同聲地持否定態度,張五常教授就曾在《經濟解釋》連載中,圍繞需求定理反復論證,強調不可能存在向上傾斜的需求曲線。究其原因,顯然是因為邊際效用遞減的假設僅僅關注了單個消費者短期內連續消費某種商品的效用規律。如果考察消費者的長期消費過程,考察消費者群體消費的現象,效用遞減、效用遞增和效用不變都是可能出現的現象。我們發現,早在30年前,加里.貝克爾就開始系統地研究個人的長期消費現象和消費者的相互作用問題。貝克爾引入了消費人力資本的概念(包括個人資本和社會資

本),采用廣義消費論的分析框架,闡述了個人長期消費過程中的效用遞增現象(成癮型規律)和社會相互作用導致效用遞增的現象。如果采用貝克爾的成癮性理論和社會相互作用理論,需求曲線倒置不僅不會成為無稽之談,而且是對主流經濟學消費者行為理論的補充和發展。

人們通常認為,偏好會隨著某些上癮商品的消費而發生變化。譬如,長時間的吸煙、喝酒、注射海洛因通常會增加個人對這些商品的欲望,并促使人們不斷增加消費量。馬歇爾在討論人們對“美妙”音樂的偏好時,就已經提到這一點。貝克爾和斯蒂格勒作了進一步的研究。在保留“個人的行為是為了獲得最大效用”這一假設的同時,貝克爾將內生性偏好納入到效用最大化的研究方法中并加以擴充。這一擴充首先是通過引入個人資本存量的概念來實現的。如果用表示個人資本,則擴展的效用函數可以表示成:

U=U(Xt,Yt,Zt,Pt)

上式中,X、Y、Z分別表示不同的商品。

貝克爾認為,效用函數本身是獨立于時間之外的,但如果現在的選擇會影響將來的個人資本水平,那么,僅僅由所消費的商品和服務本身所決定的次效用函數是不穩定的,因為它會隨著Pt的變化而變化。顯然,傳統需求理論的偏好穩定性假設受到了個人資本存量的沖擊。

效用函數中引入個人資本后,邊際效用可能遞減,也可能遞增。隨著消費者對某一種產品的消費量的增加,他愿意支付的需求價格可能增加,需求曲線可能向右上方傾斜。個人長期消費效用遞增和需求曲線倒置的深層次原因在于消費者的學習效應,即消費者在消費過程中“用中學”,積累消費的人力資本。個人人力資本在長期的消費過程中的學習效應與“干中學”導致長期邊際成本下降的規律是相似的。

在需求曲線被杰文斯、瓦爾拉斯、馬歇爾等人系統闡述之前,經濟學家也曾討論過包括社會名望、好名聲、仁慈等需求的基本決定因素(Bentham,1789;Marshell,1964)。但是,隨著需求理論嚴密性的加強,這些變量逐漸在主流經濟學家的視野中消失。消費者被假定生活在魯賓遜世界里,消費效用完全由個體的偏好和商品的特性決定,而與其他消費者的存在無關。加里.貝克爾提出了消費的社會相互作用理論。他把影響人們選擇的社會力量用社會資本S來表示,并把效用函數擴展成: U=U(Xt,Yt,Zt,St),

上式中,X、Y、Z分別表示不同的商品。

社會資本對消費效用影響的典型模式即所謂的網絡效應。網絡效應表明,隨著某種產品的消費量的增加,其對個人的效用會隨之增加,消費者的需求價格也相應增加。比較形象的表述方式是梅特卡夫法則(Metcalfe’s Law)。該法則論述的是計算機網絡的價值和網絡中計算機的數量兩者間的關系。它指出,網絡的價值以其節點數量的平方速度增長,即V=n2(V表示網絡的總價值,n表示網絡的節點數量)。

當我們在效用函數中考慮到的社會資本的存在時,主流經濟學的將個人消費簡單相加得出市場需求曲線的方法就不再可行。引入貝克爾的消費社會資本概念,考慮消費者的社會相互作用,社會群體消費的效用規律就不同于單個個體的消費規律的簡單相加(需求曲線疊加)。當社會相互作用正效應時,邊際效用隨社會消費量的增加而遞增(正網絡效應,“梅特卡夫法則”);當社會相互作用負效應時,邊際效用隨社會消費量的減少而遞減;當社會相互作用不存在時,邊際效用不隨社會消費量的變化而變化,社會需求曲線是個人需求曲線的簡單疊加,傳統主流經濟學的邊際效用遞減規律和需求定理成立。

到這里,我們就推出了,當個人資本或社會資本在消費過程中起作用時,需求方就可能出現報酬遞增現象,隨著個人長期或社會群體消費量的增加,消費者愿意支付的需求價格將上升,需求曲線就出現了上揚。

三、正反饋現象的形成機理

圖1是人們熟知的局部均衡分析圖。采用馬歇爾的分析了供給曲線倒置的可能性,但是,即使需求曲線不出現倒置,僅僅供給曲線倒置就會嚴重破壞市場分析對稱性的形式美,并且觸動均衡的核心。這一點薩繆爾森很早以前就曾探討過。在著名的《經濟分析基礎》里,薩繆爾森就指出,如果出現供給曲線倒置,供給曲線和需求曲線的傾斜方向同向,就可能不相交或相交。如果不相交,均衡就不存在;如果相交,就可能出現兩種情況,即薩繆爾森稱為穩定的均衡和不穩定的均衡。其實,我們認為薩繆爾森所說的不穩定均衡就是反均衡,即正反饋。

一旦局部正反饋猜想成立,許多經濟理論困惑將豁然開朗,經濟理論研究的視野和空間將大大拓展,現實中許多新的經濟現象將求得合理的解釋。我們在深入研究中發現,免費贈送與創業投資、知識產權與技術壟斷、網絡經濟和高科技經濟、企業制度的創新原理、納斯達克暴漲暴跌的機理、微軟反壟斷案的爭論等等都與是否承認存在正反饋經濟世界有密切關系。局部正反饋原理從形式上看是與局部均衡原理相對立的,但事實上,正反饋與均衡是互相補充的兩套原理。思路(而非瓦爾拉斯的分析思路),E為均衡點,即當Q=OE時,PD=PS,市場出清。如果市場出現偏離E的情況(擾動),就會有一種自發的力量使市場回復到E的狀態。因此,E點就是均衡點。從系統控制理論角度看,E點就是負反饋(Nega-tive Feedback)點,市場為負反饋系統。

與局部均衡圖(圖1)相反,如果需求曲線和供給曲線出現倒置(見圖2),F點就不是均衡點了,而是均衡的對立面即反均衡點。根據系統控制理論的說法,F點就是正反饋(Pos-itive Feedback)點。盡管在F點,當Q=QF時,PD=PS,市場出清;但是如果市場出現偏離F的情況(擾動),市場的自發力量將會導致越來越遠離F點。具體來說,當Q=Q1時,PD<PS,即需求價格小于供給價格,市場交易無法達成,Q1無法實現,出現過剩;當Q=Q2時,PD>PS,即需求價格大于供給價格,市場交易能夠迅速達成,Q2能夠實現并出現短缺。

篇9

論文關鍵詞:企業并購 戰略性重組 產權交易

一、凈資產價值

凈資產價值是企業的基礎價值,反映的是扣除債權人權益后企業的所有者權益。并購價格通常不能低于凈資產價值所代表的價格水平。該價值評估的第一種方法是根據目標企業的賬面價值進行調整而得到,其內容包括周定資產、流動資產、專項資產和無形資產。但由于幣值變化等因素。賬面價值屬歷史成本范疇,往往與實際價值不致,而且由于目標企業管理層選擇的會計方法的不同,通過賬面上反映來的數據.往往與實際有很大入。第二種方法是采用現行市價法。

就是指通過市場調查,選擇一個或幾個與評估對象相同或類似的資產作比較對象.分析比較對象的交易條件和成交價格,進行適當調整,估算出評估對象的價格。這種方法要求有一個公平、公開的市場以及有可比的資產交易活動發生,在我國市場經濟體制不很完善,資產交易市場正在成長的情況下.參照可比性相對較弱。第三種方法是重置成本法,即在現時條件下.用目標企業資產全新狀態的重置成本減去該資產的實體性貶值、功能性貶值和經濟性貶值,估算出資產的價值。用上述三種方法評估出企業總資產價格扣除企業的負債,即可得出目標企業凈資產價值.從而為并購雙方提供一個交易價格的參照基準。

在實際操作中尚需注意以下幾個問題:應收賬款和短期債權壞賬損失的處理:應付工資、應付福利、公益金等的余額均屬職工集體所有:對土地使用權作價.應按照當地土地管理部門的作價標準再加上土地整治費用計價:對商標、商譽、專利等無形資產應按現時通用的作價方法計價,債券和股票應按市場價評估計價。

二、內在價值(持續經營價值)

凈資產價值反映的僅僅是目標企業的靜態價值,有些企業盡管已資不抵債,但仍然具有很高的收購價值。例如,荷蘭國際收購破產的巴林銀行,我國股市的買殼經營,以及優勢企業兼并劣勢企業,此時并購企業看中的是目標企業的持續經營價值,即企業的內在價值,它假設并購后的目標企業經過重組能夠得以持續經營,并創造出期望的現金流量,這是一種動態評估企業價值的方法,是以發展的眼光看待目標企業的價值。對內在價值的評估,通常采用收益現值法,即將目標企業未來收益資本化,用以下公式表示: 

   

式中:pv——目標企業現值(內在價值);cf——目標企業第t年凈現金流量:tv——目標企業第n年的估價值;r——折現率。

式中:st_第t年銷售額;gt__銷售額增長率;spt_銷售利潤率;t_一所得稅率;i1_每1元銷售增長所需增加的投資;a/s——資產銷售比;np_一凈利潤率;d/e——負債收益比:b——內部留置比。對某些類型的企業。由于其資本費用支出和營運資本的增加,凈現金流量可能不大,企業的價值評估大部分體現在tv上,在這種情況下,對tv的評估應該比較準確。

如果目標企業為上市公司,則可采用資本資產定價模型(capm)估算目標公司的內在價值。該理論假設存在一個完全的資本市場,在這樣的資本市場上,資產的價格會在風險與預期收益的聯動關系中趨于均衡。capm模型描述公式為:

獲取目標公司的收益率后,即可通過線性運算得到目標企業的總市場價值.該價值可以認為是目標企業的內在價值,反映了市場對企業價值的綜合評估。 

三、協同作用時的價值

目標企業第三層次的價值是協同作用時的價值.該價值體現在兼并企業與目標企業合并后產生的規模經濟效益,外部交易內部化,生產要素重新組合,共享企業商標、專利技術、共享銷售渠道,節約廣告費用等等。該價值等于目標企業內在價值加上協同作用而新增的現金流量。新增的現金流量應逐項分類計算.即分別列出協同作用而產生的預期收益及預期成本35-約,由此計算出新增的現金流量,然后折現,再加上目標企業的內在價值就可得到目標企業協同作用后的價值。

由于目標企業并購后往往要經過改造重組,從而使企業在一定年限(o—n年)內獲得超常增長,(n+1)年后,企業進入成熟期,則將按一個較為穩定且較低的比例持續增長,故目標企業協同作用后的價值,可用以下公式計算。

pv1=目標企業未來現金流量現值一目標企業現有負債市值.即:

式中:pv1——目標企業協同作用后的價值;cf1——目標企業前幾年超常增長期年現金流量;r目標企業進入成熟期后的增長率;折現率;i.——現有負債市值。

篇10

“中國發明造福世界,生物安防讓世界更安全”這是孫建華的夢想。

而今,經過三十載的努力,這種夢想正在逐漸轉變為現實。

孫建華用實際行動詮釋愛國情懷,用不竭的創新精神詮釋著“中國創造”,憑借頑強的毅力,終于獲得生物感應傳感器基礎理論研究、軟硬件開發、系列產品定型設計及工程應用的成果,并完成了專利技術到市場應用的商業轉化。不僅打破傳統觸摸式報警產品的技術缺陷,更是填補了全球生物感應智能報警技術的空白。他為推動世界安全防范技術由傳統技術向生物感應智能化傳感技術發展的變革作出了重要貢獻,被譽為全球生物感應技術的“第一人”。

生物感應技術的發明成功,無疑將是劃時代的成果,它突破了國際入侵報警技術領域,漏報、誤報的技術瓶頸,并帶來安全防范技術(如生物感應介質與普通塑鋼門窗融合實現智能塑鋼門窗)等的變革,將徹底改變傳統安全防范技術的設計理念,一張紙、一根繩、一個坐墊、一個錢包,都可能是您想要的安防產品,使國際社會人們對安全的需求觸手可及。

為理想而奮斗

蘇格拉底曾說過,“世界上最快樂的事,莫過于為理想而奮斗。”

多年來,孫建華用堅持不懈、務實創新來追求他的科技創新之夢,實現了一個工人發明家的夢想。

上世紀70年代,高中畢業的孫建華作為知青下鄉,招工到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從事廣播電視設備維護工作。在工作中,他發現人體在接觸電視機天線時會產生圖像變化和噪聲,同樣在觸摸收音機天線時也會產生類似的現象,而非生物接觸天線時則沒有影響。

這一常見的現象,讓孫建華對探索生物感應現象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萌發了“利用人體生物感應現象研究可以區別生物與非生物報警技術的念頭”。他開始利用業余時間,自修大學專業理論和有關電子學基礎知識。無廠房,就把家里當成實驗室;缺設備,就東拼西湊買二手的儀器;無團隊,就一個人堅持。孫建華傾其所有,致力于生物感應發明技術的研究、試驗等工作,經過二十多年的努力,他終于在家庭實驗室內完成了生物感應報警技術原理研究和樣機試驗,于2001年申請發明專利,2004年獲得了國家專利局授權。

相比傳統的接觸式報警,生物感應技術采用感應介質產生空間弱電場形成的“虛擬屏障”非接觸感應人體報警,對人體各種入侵方式100%響應,具有不漏報、防破壞、不可破解的技術特征。此外,采取生物甄別和環境自適應技術,具有區別小動物、非生物和自然氣候的功能,不僅極大地降低了誤報的可能性,在戶外各種氣候環境下也能穩定工作。

目前,入侵報警安防產品存在漏報、誤報的技術缺陷一直是世界性的難題。隨著生物感應技術的成功研發,不僅突破了國際入侵報警技術領域,漏報、誤報的技術瓶頸,并帶來安全防范技術的變革。

2001年,他先后入選《中國專家人名辭典》、《中國專家學者辭典》、《中國專利發明人大全》。在平凡的工人崗位,他先后獲得中國工程物理院第一屆青年科技論文報告會“優秀論文獎”;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核物理與化學研究所科技論文報告會“優秀論文獎”;1998年至1999年期間,參與研制臭氧發生器及實驗研究工作,獲得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環保工程研究中心科技論文報告會“優秀論文獎。”

探索產業化發展路徑

孫建華發明的生物感應傳感器研究和產品應用走在世界安全防范技術領域的前列,開創了生物安防智能報警技術的變革。

2002年孫建華得到綿陽市游仙區政府10萬元科技資金的無償支持,創辦了四川省綿陽市安防科技有限公司,專業從事生物感應報警技術應用探索與產品開發。

面對國內外市場應用中的空白,孫建華再次帶團隊進行了研發。要實現生物感應安全防范報警技術的應用,首先需要研發在安全防范技術領域的實用產品,但在產品研發和市場應用初期,公司面臨國內外無先例、無技術標準、無融資渠道的鴻溝和門檻;技術上也需要突破空間電場載體排除干擾和設備工作穩定性等問題。

經過13年的堅持,如今孫建華已經實現了生物感應系列產品的定型設計,不僅具有人體感應空間電場非接觸報警的穩定的物理性能,而且具有區別生物與非生物及小動物的智能,產品可隱蔽、可粘貼、可移動、可水下、可地下、可隨身攜帶布防,適應室內外全天候工作。這些突出的技術優勢和巨大的產業空白,使得孫建華和他的公司在很短的時間內,相繼開發成功金融、國防、軍事、監獄、航空、文物、電力、家庭等領域的生物感應智能安全防范系列產品,并已獲得了在相關領域成功應用的工程案例。

目前,孫建華的企業已成熟的核心技術包括“空間電場介質”為載體的“生物感應傳感器”及系列產品的軟件和硬件設計。已成熟的樣機更是多種多樣,有針對野外周界入侵報警的需求設計的“智能周界”,有針對臨時移動目標的“移動周界”,有針對門窗防盜報警的“便攜式伸縮隔離帶”,更有“智能語音一米線”、“智能不干膠紙”、“智能通道”、“智能門鎖裝置”、“語音地毯”等一系列能廣泛適用的生物感應智能安全防范系列產品,這些產品經過不斷地試驗、應用和反復改進,均已進入了產業化定型設計階段。

在中國發明協會的推動下,如今孫建華已在當地成功融資500萬元,于2011年5月與合伙人注冊成立四川華衛生物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華衛生物智能),注冊了“生物智能”商標。公司已搭建了一個由中國發明協會支持,當地專業投資機構、優秀管理和營銷人才加盟的專業團隊,共同打造智能安防的產業化平臺,為實現產業化和市場推廣奠定了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