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系統論文范文

時間:2023-04-01 11:36:3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通訊系統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通訊系統論文

篇1

LDPC碼的譯碼

信道編碼的譯碼算法是決定編碼性能的一個重要因素。LDPC碼的BP譯碼算法是一種基于編碼因子圖結構,采用軟輸出進行譯碼的技術,它通過進行多次迭代來改善譯碼糾錯性能,使它最大限度地接近最大似然譯碼,其中初始消息對LDPC碼的性能有著重要的影響[13]。

1BP譯碼算法

(1)初始化計算經過信道后接收到的初始對數似然比為。(2)校驗節點更新。對每個校驗節點m和n∈N(m),計算:(略)。(3)變量節點更新。對每個變量節點n和m∈M(n),計算:(略)。(4)譯碼判決。一次迭代完成后,進行譯碼判決。由此可以得到關于譯碼碼字的一個估計值^y(k),再計算伴隨式s(s=^yT×H,其中^y為譯碼碼字的估計值,T表矩陣轉置,H為LDPC碼的校驗矩陣),如果s=0,那么譯碼成功,結束譯碼,并將作為^y(k)有效輸出值;否則轉步驟(2)繼續迭代,直至達到預定的最大迭代次數。

2譯碼消息初始化

在采用OOK調制的無線光通信系統中,假設:yi是接收信號;xi是發送的信息比特,x∈{0,1};α是信道狀態信息,是大氣湍流引入的乘性噪聲。對于OOK調制,yi=αxi+n,并且發送的信息比特“0”和“1”的概率相等,n是均值為0,方差為σ12的高斯白噪聲。則由Bayes公式可得基于OOK調制的BP譯碼算法的消息初始化值為:(略)。可以看出,LDPC譯碼利用接收信號、估計噪聲值等作為軟信息進行迭代譯碼。當無線光通信系統采用BPPM方式時,比特信號是在兩個相鄰時間間隔之一上進行脈沖發送,在接收端按如下方式處理[14]:設同一個符號內發射比特和接收比特分別為xk=(xk0,xk1)和yk=(yk0,yk1),xk=(0,1)和xk=(1,0)分別表示發射“1”比特和“0”比特。設Xk=xk0-xk1,Yk=yk0-yk1,則通過大氣傳輸后的比特信號表示為Yk=αXk+n2,α是信道狀態信息,是大氣湍流引入的乘性噪聲,接收器件等引入的加性高斯白噪聲n2=n(t1)-n(t2),n(t1)和n(t2)是一幀中前后兩時隙的加性噪聲,假設它們相互獨立,可得n2是均值為0,方差為σ22=2σ12的高斯白噪聲。則相應的消息初始化值為:(略)。可以看出,對于BPPM,LDPC譯碼是利用每一幀中前后兩時隙的信號差值作為軟信息進行迭代譯碼。通過(9)式還可以證明,基于BPPM的光通信信道具有對稱性的特點。(8)式和(9)式中,信道狀態信息α在NCSI情況下可以用α的均值E[α]估計(方框表均值),E[α]可以由(2)式計算得到;在CSI情況下,α由接收端進行信道估計得到。

仿真分析

目前能比較客觀地評價無線電數字通信系統差錯性能的參量是歸一化信噪比SSNR=Eb/N0,為保證符號功率相同,編碼后的信噪比SSNR,1=REb/N0,Eb為輸入信道的平均比特能量,N0為信道噪聲的單邊功率譜密度,R是比特率;但是由于IM/DD體制無線光通信系統光電探測器的平方率特性,定義編碼前的信噪比[15]SSNR=E[GP0]2/N0,為保證符號的平均發射功率相同,則編碼后的信噪比SSNR,2=R2×SSNR;另外在符號發射功率和比特速率相同的條件下,BPPM的接收信噪比為OOK的接收信噪比的1/2,因此,在后面的仿真分析中所用信噪比為SSNR=SSNR,BPPM=SSNR,OOK/2。根據參考文獻[16]中的實驗觀測結果,估測室外的大氣湍流強度約在Cn2=5×10-15m-2/3的弱湍流區域附近,通信距離L=1.5km,波長λ=1.55μm,相應的σlnI2=0.21。假設信道完全交織,圖2中給出了大氣信道下已知完美信道消息、未知信道消息以及高斯信道下基于LDPC碼和BPPM的無線光通信系統的誤比特率曲線和大氣信道下未編碼的BPPM的誤比特率曲線,其中LDPC碼的碼長為2000,比特率R=0.5,最大迭代次數為20次。從圖中可以看出,BPPM的無線光通信的誤比特率要達到10-5,在NCSI的情況下,LDPC編碼的系統有12dB的編碼增益,CSI情況下有12.7dB的編碼增益,同時也可以看出NCSI相對于CSI只有0.7dB的損失,大氣湍流信道中的系統性能相對于加性高斯白噪聲信道中的系統性能約有1.5dB~2dB的損失。圖3中給出了OOK調制光通信系統的誤比特率曲線,其中未編碼的誤比特率曲線是采用理想的自適應最佳判決門限下情況下給出的。從圖中可以看出,當誤比特率為10-5時,NCSI情況下,LDPC編碼的系統相對于未編碼系統有10dB的增益,CSI情況下有13dB的編碼增益。對比圖2和圖3可以發現,未編碼的BPPM相對于OOK調制的光通信系統有3dB的增益,這與參考文獻[17]中的仿真結果一致;當對系統進行LDPC編碼時,分別在NCSI和CSI情況下,BPPM相對于OOK調制有5.5dB和3.2dB的增益。圖4是σlnI2=0.293(其它仿真參量不變,Cn2=7×10-15m-2/3),NCSI情況下LDPC編碼分別與OOK調制和BPPM結合的誤比特率曲線,由圖可知,在誤比特率等于10-5時,LDPC+BPPM相對于LDPC+OOK有7dB的增益;與圖2、圖3的曲線比較可以發現,在不需要信道估計的條件下,隨著湍流強度的增大,LD-PC+BPPM相對于LDPC+OOK的優勢更加明顯;在σlnI2=0.293的湍流強度下LDPC+BPPM的系統,相比σlnI2=0.21的情況,只有不到1dB的性能損失,而LDPC+OOK有約2.5dB的性能損失。

篇2

近幾年來,盡管我國對貸款風險管理制定了一系列的制度、辦法,但國有商業銀行的不良債權仍處于不斷上升的趨勢,一方面,是由政府、企業、銀行、法律等多種行為因素所致,另一方面,內因是根本,任何外部環境的改善,都不能取代銀行本身的工作。銀行要自己創造條件,采取積極的“自救”對策。筆者認為,建立銀行同業信貸查詢系統,不失為加強自身管理,防范信貸風險的途徑之一。

一、建立同業信貸查詢系統是商業銀行自身發展的需要

(一)有利于重塑借貸信用觀念。建立同業信貸查詢系統,就等于為客戶尤其是重要客戶建立了經濟行為的信用檔案即“信用史”,打開該系統其信用狀況一目了然,一旦其惡意欺詐,就會信譽掃地,這就可以促使個人及企業的經濟行為,嚴格遵守銀行信用及商業信用制度,遵紀守法,建立自己良好的信用史,以便在社會活動中以自己的“信用”求得事業發展。擁有良好的信用史,就能隨著信用的“增值”,得到銀行或社會更多的優惠服務和普遍尊重。反之,對被認定為無信用而惡意逃廢金融債務的個人或企業,各家銀行將聯手予以制裁:一是對其申請的貸款證不予受理,已頒發貸款證的要限期收回或聲明作廢;二是停止給其辦理結算業務,不予頒發開戶許可證,已頒發的開戶許可證要限期收回或聲明作廢;三是對其拒絕提供現金服務。由此建立成熟的社會商業信用制度,重塑借貸信用觀念,促使企業直至全民講信用、重信用,做到“無信不立”,無疑具有重要的現實和長遠意義。

(二)有利于避免同業惡性競爭。在銀行商業化進程中,彼此競爭激烈,不規范現象嚴重,既給銀行自身帶來了消極影響,也降低了金融業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因此,在經營目標、運作機制、服務對象等方面大體相同的商業銀行間加強合作已成為當務之急。建立同業信貸查詢系統后,善于多頭開戶的企業也就“原形畢露”,各家銀行無疑會自覺、明確地抵制企業多頭開戶、多頭騙貸等違法違規行為,有效地避免了同業惡性競爭,也有利于各家銀行順利達成合作共識,開拓合理有序競爭的新局面。一是各家銀行共同監督企業使用信貸資金,使企業不能再拆東墻補西墻,逃避銀行監督,惡意挑起同業的無序競爭,最終損害銀行利益;二是各家銀行能夠相互協調,加強同業合作,規范利益分配,不再為拉客戶而人為增加經營成本,利益共享、風險共擔,有效降低信貸資產風險。

(三)有利于提高銀行服務質量。隨著我國金融體制的不斷深化,及金融市場的對外開放,金融同業競爭日趨白熱化。競爭的焦點日漸集中在效益好、信譽高的優良客戶身上,這是由于它們不僅能使銀行資金獲利找到可靠的載體,而且還為銀行帶來存款、結算等相關業務,增加利潤源。目前,各家銀行對各自擁有的相對穩定的優良客戶群體信息都是“心照不宣”,建立同業信貸查詢系統后,銀企各方面的資信狀況透明度更高了。因此,哪家銀行要想在激烈的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就必須善于捕捉市場中潛在的機會,及時掌握同業經營情況,強化服務管理手段,提高效率,挖掘培育、吸引穩定更多的優良客戶,否則,就會造成優良客戶的流失。因為在市場經濟中,新型銀企關系是雙向選擇關系,通過市場原則進行協調,即銀行有權選擇效益好、信譽高、有發展前景的企業,企業也有權選擇實力雄厚、安全快捷、服務周到的銀行。而且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企業對銀行的要求不僅僅停留在禮貌待客、微笑服務這個層次上,它會提出更廣泛的服務范圍和更高的服務要求,這對銀行是個挑戰,也是個機遇,它要求銀行必須不斷創新服務品種,充分挖掘服務的廣度與深度,不僅要具備完善的硬件設施,更要重視優質的軟件管理,提高自身經營管理水平,塑造良好的企業形象,不斷滿足企業的新要求,以最佳服務贏得客戶的信賴。

(四)有利于加強金融監管力度。隨著全球金融自由化、一體化為特征的金融變革不斷發展,更加大了金融體系運作的不穩定性;同時我國目前的金融秩序也較混亂,存在著嚴重的金融風險隱患,這些都迫切要求金融監管的加強和完善。建立同業信貸查詢系統后,一方面,人民銀行可借助現代化手段,實現監管方式從目前以現場稽核為主向現場稽核和非現場稽核并重轉變,監管內容從目前的合規性監管向風險性監管轉變,把監管重點放到資產質量、盈利狀況、存貸比例、清償能力、流動性比率、資本充足率和資本的構成、貸款的集中度、法人代表的任職資格等方面,并要加強貸款證制度的落實和完善及與其它監管手段(如利率)的協調運作,時刻關注各金融機構的經營風險狀況,以一定時期內貸款增量的質量狀況作為考核基層行領導班子的重要依據,綜合運用行政、經濟、法律、輿論手段,加大監管力度,發揮應有的威懾作用,為今后銀行的良性運行,減少和規避金融風險奠定良好的基礎。另一方面,雖然貸款限額已經取消,但由于種種原因,我國當前全面實行比例管理的條件還不完全具備,且商業銀行自控能力較差,因此,人民銀行可通過同業信貸查詢系統,定期對金融機構的風險等級進行測評,對可能產生風險的金融機構及時提出預警,從而分層次、有步驟地推進資產負債比例管理,逐步加大比例管理力度,把比例管住、管好,可以有效地避免銀行超負荷經營,以實現資產負債的流動性、安全性、效益性三者最佳組合。

二、建立同業信貸查詢系統的內容與建議

(一)建立銀行同業信貸查詢系統

采用先進的計算機技術,以人民銀行各級分支行的金融債權管理辦公室為中心,與各金融機構各級分支行的信貸部門的微機聯網,建立本轄區的銀行同業信貸查詢系統,即為企業建立一套較全面的企業經濟檔案。各金融機構的信貸部門負責逐戶采集借款人基礎數據和資料,通過接口軟件向人行信貸查詢系統傳輸數據資料,主要是通過微機連續紀錄動態反映借款人全稱、地址、法人代表個人資料、營業執照、貸款證、目前基本生產經營情況、貸款使用情況、信用狀況及有無違約記錄、償債能力、現金流量、財務管理狀況及有無違規違紀記錄、管理層動態、經營水平及市場發展前景等企業信息。由此根據監測信息隨時進行微機風險分析,改變傳統的以流動性管理為基礎的貸款分類方法,實行以風險管理為基礎的五級分類方法,實現對貸款風險的科學認定、真實反映和動態管理,形成貸款風險監測預警系統,發揮其在事前預測、事中控制和事后監督的作用,及時發現風險苗頭,提出預警信號,確定風險程度和原因,盡早采取措施,有效地防范化解風險。同時,充分發揮該系統的信用識別功能即企業、銀行信用和社會信用的登記簿功能,克服原有信用評估方式的弊端,創新一套以專家為核心的信用評估制度,由人民銀行具體負責企業信用等級評定工作,按照統一標準,及時修訂評定結果,保證信用評估的公正性、客觀性、全面性、時效性和透明度。從而建立企業信用等級與貸款決策的密切聯系,提高企業對自身信用等級的敏感性,促使企業自

覺地維護其信譽,重振誠信道德,并為各金融機構提供比較全面、直觀有效的貸款決策依據。

(二)建立信貸政策指導制度

由人民銀行結合不同時期的國家宏觀經濟資料,通過信貸查詢系統定期行業經濟信息,明確哪些產業應支持,哪些產業應收縮,哪些產業已經出現風險。在此基礎上,提出相對統一的貸款方式及建議,以供各家銀行選擇。并根據國家宏觀要求,對一些產業的貸款方式可以實行硬性規定,以期通過信貸結構的及時調整,實現國家產業產品結構的調整。銀行也可通過正確選擇貸款方式調整自身信貸結構,從而提高貸款決策科學性,降低國家產業政策因素造成的信貸風險,消化不良資產,優化資產質量,提高經營層次。同時,根據監測信息,商業銀行必須加強對產業、區域、產品等結構性經濟問題的研究,科學制定產品、行業和區域信貸政策,突出效益原則,明確貸款重點投向———本區域高效信貸行業和優良客戶群體,并確定對某一特定領域(如某個行業、區域、產品和企業)貸款占全部貸款的控制比例以及在該領域信貸市場的份額,避免因貸款過分集中形成區域、行業等系統性風險,實現信貸資產的集約經營。

(三)建立貸戶信用通報制度

各金融機構的分支機構應隨時采集所在地企業故意逃廢金融債務(包括借改制逃債、利用多頭開戶逃債、故意拖欠本息不交等)的企業及其法人代表名單及逃廢債事實,并及時傳輸到查詢系統,經同級人民銀行的金融債權管理辦公室認定,定期向轄區內各金融機構和地方政府通報包括企業及其法定代表人名稱、逃廢債事實和聯合制裁措施等內容的“逃廢債企業名單”,對此類改制上市的企業,還要及時向國家證券管理部門通報。同時,由人民銀行定期通報“守信用企業名單”,弘揚誠信,使信用好的信貸客戶得到社會和銀行的更多優惠服務和普遍尊重,以促使信貸資產良性循環的形成。

(四)完善客戶信用審查制度

人民銀行要充分利用開戶管理數據庫系統,把好開戶許可證發放這一關,避免新的多頭開戶的發生。同時,要協調監督各家金融機構按照《銀行賬戶管理辦法》、《違反銀行結算制度處罰規定》等有關賬戶管理的規定,將清理多頭開戶制度化,并利用信貸查詢系統,定期組織轄區內的有關金融機構對企業多頭開戶現象進行清查。對未落實金融債權而擅自到其他金融機構開戶結算和貸款的企業,要責成企業和相關銀行立即撤銷結算賬戶,停止辦理對外支付和其它金融服務,并且將無發展前途和信用等級低的客戶也列為清戶對象,最終解除信貸關系,以徹底遏制企業利用多頭開戶等方式惡意逃廢金融債務的勢頭。

篇3

光強概率分布

通常認為在弱湍流條件下,光強起伏的概率密度滿足對數正態分布,而在中、強湍流條件下則服從Gamma-Gamma分布[9]。對于通信距離幾千米以內的無線光通信系統,考慮到孔徑平均效應,光強起伏一般都看作弱起伏,服從對數正態分布。饒瑞中等[11]曾提出:根據湍流大氣中激光對數強度的最低幾階中心矩,可以建立一種能準確地描述實際概率分布的最大似然概率分布模型。通常,實驗數據的高階矩的精度是較低的,只有較低級次的矩比較可靠。它應滿足歸一化條件,即μ0等于1。由歸一化條件和4個矩方程構成5個未知系數λ0、λ1、λ2、λ3和λ4的非線性積分方程組。借助于五階矩μ5和六階矩μ6,再根據(9)式的形式推斷它在無窮大時以指數趨于零,使用分部積分法可以得到λi的方程組,解得此方程組后系數λ0可以通過數值積分求得。

實驗結果

本文的實驗使用波長為670nm的半導體激光器作為發射光源,使用口徑100mm的卡塞格倫望遠鏡作為接收天線,APD探測器被安放在望遠鏡焦點附近;探測器輸出的信號被接入8位數據采集卡,由計算機軟件進行采集和閾值判決。激光水平傳輸距離為1km,傳輸路徑距離地面約10m,水面和陸地約各占一半。在提取數據過程中,時鐘信號的累計誤差可能導致數據的錯位,因此使用連續激光來模擬一段時間的全“1”信號,而使用光闌阻斷光路來模擬一段時間的全“0”信號,將兩組數據的誤碼累加起來作為最終誤碼結果。實驗時間選擇在9月份的晴朗天氣,持續進行24h,信號采集頻率為10MHz,每次采集2×108個樣本點,相鄰兩次采集相隔30min。由于經歷了全天的變化,對數光強起伏方差跨越了近兩個數量級,但是仍然滿足弱起伏條件。由于誤碼率中虛警概率Pfalse不受湍流影響,使用正態分布計算的結果與擬合分布沒有差別,因此本文主要研究光強起伏對漏警概率Pmiss的影響。計算中使用的參數i0、i1(1)和σ20是通過實驗數據進行統計處理獲得,其中i0和σ20分別為全“0”數據的統計均值和方差,而i1(1)在忽略光束擴展的影響時可以認為與全“1”數據的統計均值〈i1〉相等。(5)式中的參數2eBMF可以通過事先的系統標定得到,具體做法是:在無湍流影響的實驗室環境中,使用探測器接收高穩定度激光器輸出的連續激光并采集數據,對數據的統計均值和方差進行線性擬合,所得擬合直線的斜率即可作為參數2eBMF進行計算。對于實際大氣湍流,單純根據對數起伏方差σ2lnI衡量起伏強度并不可靠。由(6)式可知,除了平均信噪比和對數起伏方差,光強概率分布函數對系統性能的影響也有較大的影響。圖1為在平均信噪比〈R1SN〉=6、對數起伏方差σ2lnI=0.035的條件下,同一天內兩個不同時刻實測的漏警概率曲線。圖中縱坐標為漏警概率Pmiss,橫坐標為歸一化判決閾值iT/〈i1〉,空心圓點對應的樣本采集于凌晨3:00,實心圓點對應的樣本采集于中午12:00。可以看出即使平均信噪比和對數起伏方差相同,系統性能仍然會由于光強概率分布的變化而產生幾個數量級的波動。圖2是實測數據以及使用(7)式和(10)式計算得到的概率分布直方圖。圖中橫坐標為S,縱坐標代表S值落在某一區間內的概率,空心圓點代表從2×108個實測樣本點直接獲得的概率分布直方圖,實線代表用極大似然擬合分布計算的結果,虛線代表使用對數正態分布計算所得結果,其中圖2(a)和(b)所用樣本對應的σ2lnI都為0.014。通過對大量數據的分析,可以看出大部分情況下正態分布和擬合分布與實際分布都比較接近,但是在某些情況下正態分布與實際分布的偏差較大,這也將導致漏警概率計算中的較大偏差。圖3是24h內正態分布、擬合分布的計算結果與實測樣本之間的相關系數變化曲線。圖中實線代表正態分布與實測樣本之間的相關系數,虛線代表擬合分布與實測樣本之間的相關系數。總的來說,大部分情況下正態分布模型可以較好地描述實際分布,但是在某些時刻實際分布明顯偏離正態分布,而擬合分布具有更高的相關性,以此分布模型進行仿真計算可以得到更準確的結果。圖4為不同起伏強度條件下根據(6)式分別按照正態分布和擬合分布計算的漏警概率曲線。圖中空心圓點代表從2×108個實測樣本點直接獲得的漏警概率,實線代表按照擬合分布計算的結果,虛線代表按照正態分布計算的結果。由于采樣數據總量的限制,實測漏警概率的精度無法超出10-9量級,圖中漏警概率實測值在個別點上顯示為0,而采集卡的精度限制也導致實測漏警概率出現階梯狀。可以看出,隨著對數起伏方差的增大和平均信噪比的減小,漏警概率的計算值和實測值都迅速升高,這與之前的研究相吻合;在測量精度范圍內,使用擬合分布計算的結果基本上都與實測值相吻合,而使用正態分布計算的結果則在某些情況下偏差相對較大。正態分布計算結果與實測值之間的偏差可以通過光強概率分布的偏斜度和陡峭度反映出來。偏斜度和陡峭度的絕對值越小,偏差程度越小,反之亦然;當偏斜度為負時,實測值通常大于正態分布計算結果;當偏斜度為正時,實測值通常小于正態分布計算結果。對此現象可做出如下可能的解釋:通信系統的歸一化判決閾值一般都會被設置為0.5或更小。偏斜度和陡峭度的絕對值越小,實際概率分布與正態分布越接近,計算結果與實測值之間的偏差自然越小;當偏斜度為負時,實測光強低于判決閾值的概率大于正態分布,實測漏警概率也自然大于正態分布計算結果。

篇4

火電廠的職員培訓是一項重要的工作,且各個崗位的培訓標準也非常明確。因為一直以來,采用較多的是傳統的方式進行培訓,因此有幾點缺陷:一是培訓資源整合不夠完整;二是不透明;三是培訓時間不靈活,導致職員的學習積極性不高。而在線學習系統很好地解決和彌補了這個漏洞,已成為企業培訓的發展方向。

2學習系統結構設計

2.1軟件配置

對軟件配置主要分為服務器軟件配置以及客戶機軟件配置。①服務器軟件環境要求:MSWindows2007Server的操作系統,安裝MSSQLServer2003的數據庫系統。②客戶機軟件環境要求:采用的是Windows7本操作系統;客戶端IE瀏覽器應使用8.0版本;采用2007的Word軟件。

2.2在線學習系統體系結構模型

采用B/S的多層次結構,對于客戶端的用戶主要分為學員、管理員和專家三大類,使用Browser的訪問服務器,主要依次分為四個層次,分別是表示層、應用服務層、公共服務層以及數據可層。

2.3構建個性化在線學習模型

個性化在線學習模型分為4個模塊,如圖1所示。1)學員學習信息采集模塊。在線培訓系統對學員的學習活動進行實時跟蹤以及調查,主要是通過學員學習行為的“點擊流”以及依據采集到的測試結果,來掌握每一個學員的學習情況及檢驗對知識點的掌握程度。2)課程知識模塊。建立知識庫、課程及試題庫。3)個性化引擎模塊。向學員推薦學習方案,可以通過測試成績及學員瀏覽次數自動生成日記,向學員提供學習方案。4)學員信息模塊。主個模塊信息主要包括學員編號、姓名及單位、所述部門等;學習測試歷史;學員最近登錄的時間、登錄次數及在線總時間等。

3在線學習系統的實際應用

目前,該系統已經整合到××電廠中,職員采用單點登錄模式,便可以很方便地進行培訓和考試。將計劃、學習、考試、評價連成一體,其主要功能及流程如下。1)教育培訓計劃的生成。培訓項目分為計劃內培訓和計劃外培訓,通過需求調研創建培訓計劃,管理員發起培訓計劃需要經過發起需求調查、需求上報、需求匯總最后到創建培訓計劃四個步驟,這個流程下來后,基層員工的培訓需求已經按流程反映在培訓計劃之上了,真正達到了滿足員工的培訓需求與實際受培結合在一起。2)在線課程的學習。在課程中心中,包括了培訓計劃的整個實施過程,即培訓項目管理、培訓班管理、培訓班的課程管理和培訓班的學員管理等。在培訓班外,本集團公司的各類課程如安全生產、企業管理、電力技術、社交禮儀等知識,均在線上課程中分類,供員工在工余,或者利用時間碎片進行在線學習,達到提高個人技能水平和知識水平。3)考試流程的實現。考試流程經過部門管理員按照題庫快速組固定卷或者隨機卷,對試卷編輯后到考試管理,對本次考試的試卷、人員、時間等要素進行分配,也可以通過將考試掛在培訓班上,參加培訓的學員就能參加考試。通過考試,員工進行在線考試。達到了培訓、考核全程一體化。4)資源中心。主要是教育資源的分配與管理,包括了粵電書苑、培訓師資、培訓機構、培訓設施、課件管理、課程管理、新聞管理等。其中,粵電書苑電子書內容豐富,囊括了哲學、政治、經濟、文化、文學、歷史、工業技術等圖書,極大地豐富了員工的知識水平。5)員工教育培訓的統計分析。主要建立了大量的報表,如學時積分報表、考試報表等,管理層對員工的學習、考試情況做到一目了然,方便領導對員工教育培訓情況的決策。

4在線學習系統的應用效果分析

經過在線學習在××電廠的應用,××電廠教育培訓工作實現了長足的進步,基本實現如下目標。1)需求、計劃、培訓、考試、效果評價全程一體化運行。針對傳統培訓、考核獨立運行的狀態,通過對培訓、學習、考試管理思想的深刻提煉,形成先進的一體化運行模式,達到知識傳播,資源共享,對培訓、考試工作運行科學管理的效果,能有效降低日常工作的強度,同時提升工作效率和質量。2)豐富的培訓資源。課件學習、在線圖書、題庫和試卷練習,內訓師資交流等,通過多種形式的組合運用,能夠最大程度提高企業員工學習的積極性,促進培訓效果的提升。能夠對各類培訓資源進行統一管理和,實現資源的高度共享。3)直觀的培訓效果管理。能形成人員教育培訓方面的各類報表,使決策層能詳盡地掌握本單位人員情況。對本單位培訓資源現狀可與預定的標準進行比較,能直接調配培訓資源。針對培訓工作能夠根據實際需要產生不同時間段、各種類型的工作統計表。

5結語

篇5

【摘要】統計工作是對企業實行科學管理,監督整個企業活動的重要手段,是企業制定政策和計劃的主要依據。然而,當前企業統計工作卻存在一些問題,隨著現代企業制度的建立和現代化管理的發展,我們必須加強統計隊伍建設,提高統計人員素質,進一步改進工作方法,健全統計法制,形成一套合理有效的統計管理模式,真正體現統計的“信息”、“咨詢”、“監督”三大職能。

【關鍵詞】統計工作問題意義與作用思考

在現實的企業經營運行中,談到企業管理,人們首先想到的是企業管理體制、經營方式、組織形式、運行機制等,而統計的重要性往往被企業管理者所忽視。的確,企業管理體制、經營方式、組織形式、運行機制的有效與否,對企業適應市場經濟要求,提高經濟效益,具有重要的影響和意義。但假如沒有科學的統計依據,從企業本身而言,各項管理就如空中樓閣,虛而不實,管理過程中就不能很好地找到切入點。從政府宏觀調控來說,也難很好地找到著力點。因此,強化企業統計,無論是對企業的經營,還是對政府的宏觀調控同樣具有重要意義。

一、當前企業統計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我國的國有企業特別是國有大中型企業,自50年代起,逐步建立了一套較為完整正規的統計制度和指標體系。在生產企業,以產值產量統計為核心;在流通企業,以商品購銷調存統計為核心。從班組起,就建立了規范的登統制度,嚴格地按統一規定的口徑、范圍、計算方法進行核算。但近年來,我們在調查研究和統計執法檢查工作中發現,企業統計基礎工作明顯減弱。一是統計工作得不到企業領導重視,認為統計只不過是數據的加加減減或匯總,填幾張報表完事,把統計工作簡單化。企業重會計而輕統計的現象普遍存在,認為會計核算、收支把關重要,是為"我"所用,統計工作主要是為上級統計部門所用。因此,統計員兼職多,專職的少,且變動頻繁,在企業改革、重組、調整中,統計機構和統計崗位也被首當其沖地撤銷或合并,統計人員精簡、下崗的較多;二是企業統計臺帳和原始記錄越來越不健全,填報統計指標的隨意性加大,統計數據質量下降。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和市場經濟的發展,企業的所有制形式由單一的國有、集體發展到包括私營、個體、股份制、外商投資等多種形式并存,經營方式與管理模式也日益多樣化,許多新企業應運而生。在這些新成立的企業中,有相當一部分沒有像老企業那樣建立規范的企業統計制度,甚至沒有明確設立統計職能部門和統計工作崗位,國家統計報表由財會人員或其他部門的人員代填代報,一些統計指標也難以準確按照統計制度的具體要求來計算填報。三是統計人員的素質普遍不高。如射洪縣現有企業統計人員除幾個大中企業配置專職人員外,多數企業統計人員為兼職,以會計或其它工作為主,統計工作為輔。這些人員或學歷較低,素質較差,或因事業心不足責任感不強,因此對統計工作的積極性、主動性就遠不及專職人員,也沒有多少自覺性擠出時間去學習統計理論,提高自身的業務水平。有的只懂會計知識而不懂統計知識和統計業務,有的既不懂會計又不懂統計,只是被動應付填幾張報表而已。實際工作中,往往憑經驗或運用不正確、不恰當的統計方法進行數據的收集、整理、匯總和加工,造成統計數據的差錯、失誤,很少甚至不向企業領導及有關部門適時提供針對本企業經營管理所需要的簡單有效的內部統計資料,更談不上進行統計調查、分析與預測,提供統計咨詢,實行統計監督。

由于企業統計工作存在諸多問題,所以統計對企業經營管理者決策的參考作用就有所減弱,或者說就沒有發揮過太大的作用。作用越小就越得不到重視,越得不到重視就越難以有效發揮作用。之所以陷入這樣一個怪圈,筆者認為主要在于企業管理者和部分統計人員或是對統計工作的內容了解不夠,或是對統計工作的性質認識不清。這些“不夠”與“不清”歸納起來有以下幾點:一是認為統計是計劃經濟條件下的產物,是反映計劃完成情況、為計劃而服務的,市場經濟條件下統計的地位和作用應該弱化;二是認為統計是為政府統計部門和上級主管部門服務的,只是為了完成上報任務,工作越多企業負擔越重;三是認為統計對企業而言,主要是在總結工作時充實一下工作報告,對經營決策沒有多少實際意義;四是認為統計僅反映生產經營的規模,而當前企業經營要以提高經濟效益為中心,以盈利為目的,這只有依賴于財務與會計的工作,統計無能為力。

二、統計工作的意義與作用

針對以上這些問題與認識,我們有必要明確,對企業來說,統計工作是通過搜集、匯總、計算統計數據來反映事物的面貌與發展規律。統計信息有兩個鮮明的特點。一是數量性。即通過數字揭示事物在特定時間特定方面的數量特征,幫助我們對事物進行定量乃至定性分析,從而做出正確的決策。正因為如此,統計信息正越來越多地和其它信息結合在一起,如情報信息、商品信息等;而諸如此類信息,尚能以統計數字顯示或以統計數字為依據,則可利用程度也大為提高。二是綜合性。世間一切事物都具有普遍聯系。統計信息從整體上看,涉及國民經濟各個行業,社會、文化、科技各個領域和人民生活的各個方面;也涉及宏觀與微觀的各個領域和環節。利用統計信息,不僅可以對事物本身進行定量定性分析,而且可以對不同事物進行有聯系的綜合性分析,既可橫向對比,也可總結歷史預測未來。由統計的特性所決定,如果一個企業建立或完善了統計工作制度,形成一套合理有效的統計管理模式,提高了統計人員的素質,強化了統計管理,對企業而言,將具有以下作用:

既可以反映企業在某一時點上的現狀,也可以反映企業在一個特定時期內的動態。從現狀看,它可以反映企業目前的各種社會與自然屬性,反映企業的機構、人員、資產、負債等各方面情況。從動態看,它可以反映企業的生產發展情況,產品質量狀況,以及科技開發、經營銷售(或稱市場營銷)財務盈虧等方面的情況;還可預測未來趨勢。

既可以反映企業的規模,也可以反映企業的結構。從規模上,它可以反映企業的資產規模、人員規模、生產規模、營銷規模和盈虧規模,等等。從結構上,它可以反映企業的產業結構、產品結構、人員結構、技術結構和質量結構,等等。既可以反映企業的速度,也可以反映企業的效益與效率。在速度方面,對物質生產部門而言,主要反映生產(包括產值產量等)的發展和增長情況;對非物質生產部門而言,主要反映勞務服務投入的發展與增長情況;不論任何企業,都還可以反映人、財、物的投入及盈虧增長或下降的情況。在效益與效率方面,不論何種類型的企業,都可以以人、財、物、時間諸方面的投入與生產和勞務方面的產出成果進行比較。

既可以反映企業的諸多數量特征,也可以反映企業的一些質量特性。在數量方面,包括了企業產供銷、人財物投入與產出等凡是可以量化的方方面面。在質量方面,則主要是反映企業的產品質量、維修質量、設施質量和服務質量。既可以反映本企業的情況,又可以反映與本企業生產經營活動有關的方方面面。本企業的情況,前面已經明確。與本企業有關的情況,則范圍很廣、內容很多。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國內外范圍內,與本企業有聯營、合資或者協作、配套關系的企業的情況;二是國內外范圍內,與本企業生產同類產品或提供同類服務的競爭對手的情況;三是國內外范圍內,本企業產品或服務的使用者、消費者的基本情況及信息反饋;四是國內外范圍內,本企業產品或服務已經占領或將要開拓的市場的各種信息;五是國內外范圍內,對本企業經營將產生直接或間接影響的有關社會經濟發展的綜合信息。

三、加強企業統計工作的幾點思考

企業統計工作是對企業實行科學管理,監督整個企業活動的重要手段,是企業制定政策和計劃的主要依據。當前,隨著現代企業制度的建立和現代化管理的發展,我們必須加強統計隊伍建設,提高統計人員素質,進一步改進工作方法,健全統計法制,形成一套合理有效的統計管理模式,真正體現統計的“信息”、“咨詢”、“監督”三大職能。

(一)、建立健全企業統計的管理體制與運行方式

長期以來,在不同類型的企業中,各種統計業務分別由不同的部門負責,分別向主管領導呈送并對外報出。這種管理體制及運行方式存在著諸多弊端。如沒有一個專門的部門從企業適應市場競爭的多側面多角度、從經營管理的全方位來綜合考慮企業需要的各種統計信息,更談不上對企業目前搜集匯總的各種統計信息進行更高層次的配套綜合分析,即使企業各部門之間也難以實現有效的信息交換與共享。至于部分近年來新成立的企業,根本就沒有考慮建立統計制度,僅是由財會或業務人員代報統計報表,當然更難以在企業經營決策中發揮統計工作的作用。針對這些問題,加強企業統計工作應從以下方面入手。

第一,設立綜合統計部門并明確其職責。筆者認為,不論何種行業的大中型企業,都應設立綜合統計機構。如果企業從精簡機構提高效率的目的出發,不設獨立的統計機構,那么也應在其他機構中設立綜合統計崗位,明確其職能,并使其保持相對獨立性。綜合統計機構或綜合統計崗位應具有以下職能:

設計并制定本企業的統計指標體系及統計信息的報送要求。要充分考慮企業經營與管理的需要,考慮企業面向市場、參與競爭的需要,把政府統計部門、企業主管部門的要求同本企業的實際相結合,提出完整的指標體系并分解到各個部門、單位,明確其報送或提供的時間、內容及方式。明確各部門的統計責任。

收集、審核、匯總、提供各種統計信息。一是要對應由綜合統計部門負責且由各級單位層層上報的信息進行審核,而后加以匯總;二是要收集審核本企業其他職能部門負責匯總的信息;三是要搜集分析本企業以外但對企業生產經營有參考價值的各種統計信息。在此基礎上,該部門一方面應完成各種統計報表的對外報送任務,另一方面應負責向本企業領導和各有關部門提供其所需的統計信息。

利用各種統計信息進行綜合分析研究。一是利用某一種信息進行簡單分析,如分析生產進度情況;二是利用多方面信息進行綜合分析,如利用生產、盈虧、質量、銷售、市場行情等多方面的統計信息分析產銷增減原因;三是利用各種統計信息對企業在某一方面或多方面的發展前景進行預測。分析研究的方法、形式可因研究內容不同而有所不同,但其結果應以分析研究報告的形式體現。企業綜合統計人員應具有較高素質,不僅掌握統計理論與分析方法,還應熟知本企業業務工作流程和各部門職能,掌握一定的經濟理論和計算機知識、現代管理知識。在有條件的大型企業,可考慮設立總統計師崗位,以領導綜合統計部門并使其有效發揮其職能,協調各個部門的工作。

第二,明確各個職能部門的統計職能及責任。在現代企業中,無論是直線職能制還是事業部制,對企業發展至關重要的統計信息都決不僅限于計劃統計部門內部。如勞資部門掌握機構人員數字,基建部門掌握投資數字,技術部門掌握技改數字,營銷部門掌握銷售數字等。因此,為確保企業統計資料的系統性完整性,應該在各部門的工作職責中明確相應的統計責任,要求其按統一確定的口徑、范圍及時間提供相應的統計資料及分析報告,要特別重視一些被忽視的部門的信息。

第三,將統計信息自下而上的單向運行變為上下左右之間的多向運行。這種信息運行方式應該包括三個層次:一是各種基礎信息由各基層單位(如班組、柜臺)向各職能部門運行,滿足各職能部門的匯總需要;二是各職能部門的專項信息向綜合統計部門橫向運行,滿足其綜合對比及分析研究的需要;三是經過加工、分析的各種綜合信息由綜合統計部門向企業領導、各職能部門及基層單位多向運行,分別滿足其管理決策、研究問題和了解情況的需要。

(二)、科學設置和完善指標體系,規范企業統計工作,使統計資料實現為企業經營管理所用與為統計部門所用的有機結合。

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企業的所有制形式不斷豐富,原有的統計指標體系在很大程度上已不能適應企業自身的發展要求。科學設置和完善指標體系,已成為企業統計工作的當務之急。我們必須根據企業管理需要設計企業統計報表和指標體系,要克服貪大求全的作法,處理好宏觀與微觀、需求與可行的關系,刪繁就簡,講究高效務實。如大中型科技統計中,科技人員按職稱學歷分組中再按性別分組,科技項目按項目統計人力、物力、財力等這類指標企業微觀管理都不需要、宏觀管理又無多大作用的要堅決刪除。企業增加值核算,從生產法角度核算,核算很完備的大型企業都很難滿足其核算要求,改成分配法核算于企業核算有利,于統計數字質量有利。

在具體設置和完善指標體系時,應當遵循以下原則,既滿足國家宏觀的要求,也要滿足企業微觀的要求。一是全面性原則。指標體系的內容應包括企業業務發展狀況,企業運營收入、效益和投資情況,企業人力資源以及當地社會經濟等方面的信息,并且盡量使指標按市場要求細化;二是規范性原則。指標體系應從指標名稱、指標概念、統計口徑、審核關系、取數來源等方面進行統一規范和要求,力求指標設置更加科學化;三是及時性原則。隨著企業生產規模的不斷擴大,新型業務的不斷出現,市場競爭格局不斷變化,要對指標體系及時進行調整。統計指標的設置,應以滿足整個企業特別是業務發展部門的需求為主,堅持適度超前,并不斷擴大統計指標規模,力爭以規模效應為企業決策提供服務支撐;四是客觀性的原則。指標體系要能客觀有效地反映本企業在建立現代企業制度過程中和市場經濟條件下的經濟效益、市場競爭能力、主要業務的發展前景等重要信息。

(三)、以科技為手段,加快統計信息網絡建設,強化企業統計信息決策功能。

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信息網絡時代已經進入到各行各業,并發揮了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企業統計應充分利用信息化技術的優勢,建立健全統計信息網絡,實現主要統計數據的及時更新,加快企業統計信息網絡與部門統計網絡的連接,實行企業聯網直報,使統計信息既可及時地為政府和行業統計部門提供必要的統計資料,滿足國家和行業的統計需要,又可立足本企業,建立適合本企業特點和市場需要的數據庫與內部報表,及時反映本企業的業務發展和經濟效益情況。這就要求企業統計信息系統必須做到規范、統一。總之,企業應充分運用現代科技管理水平和計算機技術,廣泛收集信息,加快信息處理、傳遞和反饋速度,進一步提高統計數據質量,加快統計信息的傳遞與應用,強化企業統計信息決策功能。目前,政府統計部門的信息網絡和企業的信息網絡建設都很快,但現在還是兩條互不交叉的平行線,即使有交叉也只停留在報報表的單向交流上,政府統計網站為宏觀決策考慮的多,為企業服務的少,如何利用政府統計網站為加強企業間的信息交流、信息、信息查詢是統計部門應高度重視的問題,如果企業與政府之間真正實現互聯互通和信息共享網絡,企業所需的大量信息,能從統計渠道取得,政府統計服務于社會的作用得到充分發揮,企業統計的功能也會增強,地位也會提高。

(四)、加強統計隊伍建設,提高統計人員素質

在計劃經濟時期,企業統計人員的主要工作是填制上級布置的報表。簡單的工作任務,使不少企業安排業務素質不高的人員擔任統計,時過境遷,他們面對市場經濟之波瀾,或無動于衷,或望洋興嘆。有些統計人員,雖是科班出身,卻因統計工作的簡單化,而被慣成方法滯后,成為缺少創意的少有作為者,面對市場經濟所賦予的新任務,他們又難以適應。

篇6

循環經濟術語在我國的使用幾乎與國際同步。“十一五”規劃明確指出:要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促進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2005年7月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循環經濟的若干意見》;10月,經國務院批準,國家發改委等六部門啟動第一批循環經濟試點,圍繞實現經濟增長方式的根本性轉變,以減少資源消耗、降低廢物排放和提高資源生產率為目標,以技術創新和制度創新為動力,加快技術進步,加強監督管理,完善政策措施,為建立比較完善的循環經濟法律法規體系、政策支持體系、技術創新體系和有效的激勵約束機制,制定循環經濟發展中長期戰略目標和分階段推進計劃奠定基礎。在鋼鐵、有色、化工、建材等重點行業探索循環經濟發展模式,樹立一批循環經濟的典型企業;完善再生資源回收利用體系,建立資源循環利用機制;在開發區和產業園區,按循環經濟模式規劃、建設、改造產業園區,形成一批循環經濟產業示范園區;探索形成若干發展循環經濟的示范城市。2008年啟動循環經濟第二批試點。《循環經濟促進法》在2009年1月1日正式施行,標志循環經濟發展步入法制化軌道。循環經濟的核心是資源的循環利用和高效利用,理念是物盡其用、變廢為寶、化害為利,目的是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統計指標是資源生產率。簡單說,循環經濟是從資源利用效率的角度評價經濟發展的資源成本。

低碳經濟是一個比較新的概念,在國外2003年才提出,使用的概念較多,也沒有形成共同的認識;更主要的是,發達國家進入了產業結構和能源結構的優化階段,碳生產率水平明顯高于發展中國家,他們的發展可以擺脫對高碳能源生產和消費的依賴;他們是在解決了局部環境問題(如噪聲)、區域性環境污染(如河流污染和城市污染)后,才將重點轉到全球環境保護這個議題上。國內提出低碳經濟的時間更短,雖然媒體和專家的討論很多。但基本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對于大多數人來說還不知所云。雖然基本國情和發展階段決定了我國不得不使用高碳能源,但部分地區資源耗竭的現實也說明我國不能再走粗放式的發展道路了。低碳經濟的核心是節能提高能源效率、提高可再生能源的比重,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口號為地球是我們的唯一家園,保護全球環境是人類的共同責任;統計指標是碳生產率(排放1噸二氧化碳產出的CDP)。因此,低碳經濟是從保護全球環境的角度評價經濟發展的環境代價。

總之,可以將發展循環經濟和低碳經濟,納入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的范疇。循環經濟和低碳經濟既相互聯系,又相互促進。發展循環經濟的結果可以提高資源(包括能源)效率,也減少廢物(包括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排放;反過來也是一樣。因此,發展循環經濟和低碳經濟并行不悖,均是我國建設兩型社會的重要內容。

二、循環經濟和低碳經濟殊途同歸

循環經濟思想的形成,與可持續發展一樣,有一個內涵不斷深化、認識不斷升華、重點與時俱進的過程。第一次產業革命前,人類干預自然界的能力較低,生態破壞和環境污染只是局部性的、小規模的和不明顯的。工業革命以來,隨著社會生產力的迅速發展,人口的急劇增長,人類社會活動的規模不斷擴大,人類向自然索取的能力越來越大,自然資源消耗速度加快,廢棄物排放明顯增加,環境污染問題越來越嚴重,對社會經濟發展構成較大威脅。

人類對于自然資源耗竭的擔心出現在許多著作中。美國經濟學家鮑爾丁1965年和1966年發表《地球是一艘宇宙飛船》和《未來宇宙飛船地球經濟學》兩文,強調人類要由“牧童經濟”向“飛船經濟”轉變,否則地球這一封閉系統內的不可再生資源將消耗殆盡。1972年,羅馬俱樂部發表《增長的極限》報告,提出:“如果讓世界人口、工業化、污染、糧食生產和資源消耗的現在趨勢繼續下去,增長極限將在未來一百年的有朝一日發生。”這份報告被認為是第一次系統地考察了經濟增長與人口、資源、生態環境和技術進步之間的關系,特別是自然資源供給與環境容量無法滿足外延式增長的觀點,迄今對人類依然有著警示作用。

從20世紀60年代起,環境污染成為國際社會關注的一個焦點。1962年,美國生物學家卡遜發表《寂靜的春天》一書。用觸目驚心的案例、生動的語言闡述了大量使用殺蟲劑對人與環境的危害,指出生物界和人類所面臨的化學品危險,敲響了工業社會環境危機的警鐘。1970年4月22日,美國舉行要求保護環境的大規模游行,這一天后來被確定為“地球日”。1972年聯合國發表了《人類環境宣言》,鄭重聲明只有一個地球,人類在開發利用自然的同時,也要承擔維護自然的義務。這次會議成為人類社會邁向可持續發展的第一個里程碑。人類通過對工業發展負面影響的反思,追求發展與環境的協調,先采取“末端治理”與控制措施,又轉向污染預防和清潔生產。可以說,資源的高效、循環利用和從源頭預防環境污染,是循環經濟理論產生的最直接原因。

發展階段也決定了原料來源需要改變。西方國家在工業化過程中消耗了大量自然資源,礦產資源所剩不多。客觀上要求降低經濟發展中的實物流量,開展廢物的回收和再生利用,以較少的資源消耗支撐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固體廢物快速增長也要新的管理戰略,這是日本建立循環型社會的出發點。由于大量的垃圾需要處置,日本垃圾填埋場的使用年限急劇下降,新建垃圾場又要占地,一些地區已經出現沒有地方填埋垃圾的情況。另一方面,經過長期的積累,垃圾中含大量廢舊物資。如報廢交通工具、廢舊電子電器產品等,在一些地方“堆積成山”。其實,這是放錯地方的、并可回收利用的資源:也正是有了這些不斷增多的廢物,才使資源再生產業發展成為可能。廢物回收和循環利用,既可以減少原料投入和廢物產生,又可以減少垃圾填埋占用土地,可以收到一舉多得之效。發達國家通過廢物的再生利用,再投入少量的資源生產新的產品,單位GDP的資源消耗強度也大幅度下降,礦產資源等不可再生資源消費增長速率遠低于GDP的增長速率,出現所謂的“脫鉤”現象。

與此大致類似,低碳經濟概念的形成和提出背景,可以歸結為以下三個方面。

其一,應對氣候變化是低碳經濟提出的最直接和最根本原因。由于人為排放的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引起全球氣候變暖,反過來又影響到人類的生存和發展。隨著技術水平的提高和研究的深入,人們對大氣中二氧化碳(CO2)等溫室氣體濃度升高帶來的全球氣候變化、氣候變化對人體健康可能產生的不利影響等問題的認識日益深化。1988年由世界氣象組織(WMO)和聯合國環境署(UNEP)共同成立的氣候變化政府間專門委員會(IPCC),從科學證據、適應與減緩、政策措施等方面進行全面評估,2007年第4次評估報告。報告指出:20世紀后半葉北半球平均氣溫是過去1300年中最暖的:在過去100年中世界平均氣溫上升了0.74℃,平均海面上升了17厘米。如果不能扭轉這種趨勢,21世紀末氣溫將上升4℃,海面將上升60厘米。于是,降低生產和生活活動中溫室氣體的排放強度、提高碳的生產率,成為一種新的世界發展潮流和人類的努力方向。

其二,發達國家邁過了以使用高碳能源為主要動力的發展階段。保持其現有福利水平,可以不依賴高碳能源、特別是煤炭的生產和消費了。從化石能源排放的二氧化碳看,如果消費1噸標準煤排放的二氧化碳為1個單位(約2.6噸二氧化碳),則1噸標準煤的石油排放的二氧化碳約為0.7個單位,1噸標準煤的天然氣排放的二氧化碳為0.4個單位。即相對于煤炭,石油天然氣是低碳能源。鋼鐵、水泥等是需要消耗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的產品,又是工業化和城市化所必需的。因為沒有鋼鐵和水泥等物質和原材料投入,就建不了高樓大廈,建不了鐵路、橋梁等基礎設施,生產不了以小汽車為代表的工業品,也就實現不了工業化和城市化。相反,以銀行、保險等為代表的生產型服務業,能源消耗強度要低得多。發達國家在后工業化階段,生產的目的主要是滿足人們的生活需求,吃飯、住房等可以不依賴高碳能源的生產和消費了。一般的,發達國家工業化時的經濟是以高能耗、高碳排放為主要特征的“高碳經濟”;世界上還沒有哪一個國家是依賴低碳能源實現工業化的。換句話說,人類的工業文明是建立在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大量排放基礎之上的,生態文明尚在探索中。發展中國家則處于完全不同的發展階段,不僅要生活,更要生產;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一項歷史任務,是第一要務。因此,發展低碳經濟對發展中國家而言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其三,煤炭、石油等能源危機是發展低碳經濟的內在要求。低碳經濟,最早出現在2003年英國能源白皮書《我們能源的未來:創建低碳經濟》中。作為第一次工業革命的先驅和資源并不豐富的島嶼國家,英國已認識到能源可持續利用對于經濟乃至整個國家發展的重要性。英國的能源生產和消費正從自給自足走向主要依靠進口。按目前的趨勢,有關預測認為2020年英國80%的能源將依賴進口。從世界儲量看,化石能源還可以開采利用較長時間。但也應看到,人類使用化石能源的成本越來越高,技術要求越來越強。如果說氣候變化還存在不確定性的話,煤炭、石油、天然氣等化石能源的不可再生性則沒有爭議。而不可再生能源總有用光的一天。這一點。可從發達國家把應對氣候變化的重點放在節能、開發利用可再生能源、電動汽車等領域的技術開發上得到驗證。于是,“小的就是美的”、“我們不是給后代留下資源,而是從子孫手中借用了地球資源”、“不僅要滿足當代人的需求,還要使我們的子孫后代能夠滿足他們的發展需求”等可持續發展理念,成為全人類的共識和追求;研究開發第三代核電技術、節能技術、太陽能風能等可再生能源的開發利用技術、氫能技術、電動汽車等,成為發達國家加大投入的領域。

總之,無論是循環經濟還是低碳經濟,都是國際社會轉變生產方式和生活模式的戰略選擇。

三、循環經濟的實踐及其中的經濟學原理

按《中華人民共和國循環經濟促進法》的界定,循環經濟是指在生產、流通和消費過程中所進行的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所謂的3R原則)活動的總稱。

《循環經濟促進法》中界定的減量化,包括源頭減量和末端減量兩個方面。我國當前大力推進的節能減排,包括了這兩個方面。實際上,減量化既有絕對減量,也有相對減量,核心是效率問題。準確地說,我們追求的是用同樣的資源能源生產出更多的產品;或者說,生產同樣的產品要消耗更少的資源能源。減量化的做法和例子很多。例如,小汽車原來用幾噸鋼板,現在的汽車變輕了。我國實施的十大節能工程,推廣的節能減排技術,都可以起到減少資源消耗、減少廢物排放的目的。這也是科技進步和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在討論循環經濟的概念和法律時,對是否將減量化納入循環經濟,國內有不少爭論。焦點在于,實現減量化有不同途徑。此外,減量化也有個度,不能走極端。例如偷工減料,不僅不能鼓勵還要堅決反對。

按照《循環經濟促進法》界定的再利用,包含四個層次:一是用舊的東西直接利用,相當于二手貨,換言之,發展二手貨市場是發展循環經濟的一個重要途徑:二是修修補補再利用,與過去工廠的修舊利廢大致相當;三是用壞的東西,換一些零件還可以利用;四是用壞的東西,其中的零件還可以利用。中國勞動人民有勤儉節約的傳統。再利用的例子舉不勝舉。當然,并不是所有的再利用活動都是值得鼓勵的。例如,“黑心棉”、一次性注射器、“五大總成”的拼裝車,以及有毒有害物質等,都不能循環利用。換句話說,再制造產品、資源再生產品等必須符合國家質量標準和安全標準,否則就會出問題,這也是需要政府管理循環經濟的一個重要原因。

資源化實質是將廢棄物用作資源,或者說。廢棄物的資源化利用。《循環經濟促進法》在對主要活動的解釋中,把資源化與再利用放到了一起。事實上這兩者是有差別的,差別在于物質的形態。準確地說,再利用基本沒有改變原來的物品形態,而資源化的產品基本上看不到原來的物品形態了。資源化的做法和例子眾多。我國在建國后就開展的資源綜合利用中,礦產資源的綜合利用、粉煤灰利用、煤矸石發電等,均屬于資源化利用的范疇。又如,國內不少地方進行的垃圾發電,通過國際合作將減排溫室氣體額度賣給西方國家的企業(所謂的CDM項目),獲得資金或技術,既減少了廢棄物排放產生了環境效益,又解決了就業產生了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因而屬于利國利民的、“一舉多得”的好事,是值得大力提倡和推進的。

需要強調的是,廢棄物的資源化利用需要一定條件,否則就難以實現資源化利用。如果我們“霸王硬開弓”。單純追求廢棄物的資源化,就會出現有“循環”沒“經濟”的結果。比如,“垃圾是放錯地方的資源”,這種說法得到有關專家的大力推崇。但深究一下,就會發現不少問題。比如說,為什么我國的不少城市還出現“垃圾圍城”現象?為什么外國還沒有將這些資源用起來?因為價值規律在起作用。如果利用這些資源的企業不能產生經濟效益,還要連續投入,這樣的事情是沒有企業愿意干的。更廣泛地,如果循環經濟不能產生經濟效益,是難以持續發展下去的。

另一方面,不是所有的廢棄物都能資源化的。例如,英國“瘋牛病”的出現與不適當的同源廢物循環利用有關。這一點需要我們特別注意。如果說一些廢棄物,如油漆等不能資源化利用僅僅是資源利用效率不高的話,一些廢棄物的資源化,如牛、雞等內臟等會影響到食物鏈,并通過食物鏈影響到人類本身。一旦出現這樣的問題,結果是難以想象的,2003年“非典”的爆發已經說明了這一點。

對于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原則的每一個活動,在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和效益上的貢獻是有層次的。以減量化為例,第一個層次是結構調整和優化。第二個層次是減少工藝過程。第三個層次是“將合適的材料用到合適的地方”,換句話說是物盡其用。

循環經濟與低碳經濟,雖然提法不同,但有很多相通的地方,追求的是資源的高效利用和環境友好。目的是提高資源(溫室氣體排放權也可以看成資源)利用的效率和效益。我們借用了子孫的資源,要為我們的子孫留有資源和發展空間,實現可持續發展。

篇7

中國企業文化量化與系統管理培訓班(The Training Class for Q&S-Management of China Corporate Culture,簡稱TCQSM)是目前國內唯一傳授“企業文化量化管理及系統管理理論、技術和方法”的培訓班,也是國內唯一能實現“不滿意就退費”的企業文化培訓班。

培訓班提供企業文化量化和系統管理的全套方法技術,能幫助企業有效解決當前企業文化管理中所遇到的“文化與戰略、文化與管理、文化與經營”相分離的三大困惑,企業文化建設“決策不清、執行不準、效果不明”的三大難題,共同推動中國企業邁向文化管理科學化的新階段。

培訓班核心講師為我國企業文化量化和系統管理理論的創始人、勞動和社會保障部企業文化師職業培訓教材編委會核心專家劉孝全先生。主要課程包括《文化管理基礎》、《文化管理與文化測評》、《基于戰略的文化體系設計》、《企業文化審計》、《企業文化系統管理》和《企業文化考核與評價》等。

在魚龍混雜的企業文化培訓市場,企業文化量化與系統管理培訓班一直以嚴謹的學風、開放的思想、實用的技術、精深的理論,備受企業和業界贊譽,素有中國企業文化科學化的“發源地”和高級企業文化人才 “搖籃”的美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