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位技術論文范文

時間:2023-03-28 14:40:1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定位技術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定位技術論文

篇1

論文摘要:提出技術哲學研究要融入哲學主流和切近社會現實,必須定位于馬克思實踐哲學的自然改造論。在這樣的定位下,技術創新哲學研究又成為了整個技術哲學研究的關鍵內容。

一技術哲學研究的定位:建立一門馬克思實踐哲學的自然改造論

中外技術哲學研究大致經歷了30年左右的系統努力,雖然成果頗豐,但作為一門學科仍未進入“常規科學”階段,仍處于哲學研究的邊緣,仍未產生明顯的理論和實踐價值。針對這種困境,為了適應當今技術時展的要求,為了促進技術哲學研究的繁榮,中外技術哲學家對技術哲學研究提出了許多有益的建議。譬如:SPT前主席皮特主張加強技術認識論研究,通過科學哲學之門融人哲學主流;拉普建議研究技術變革的動力學;倫克和羅波爾主張建立一門“跨學科的實用主義的技術哲學”;費雷建議,技術哲學應聯合西方主流的哲學傳統思考技術;伊德認為,技術哲學研究必須適應變化了的技術文化環境,反思當代技術世界的新問題;米切姆指出,必須努力思考我們作為其中一部分的元技術(meta—technology);杜爾賓則呼喚行動主義,呼吁技術哲學家走進行動主義的領域,加入到解決實際問題的行列中來;陳昌曙先生提出,技術哲學研究必須要有自己的學科特色、基礎研究和應用。

這些建議凸顯了兩個“問題意識”。其一,技術哲學研究如何融人哲學主流;其二,技術哲學研究如何切近社會現實。這兩個“問題意識”的確應是作為一門學科的技術哲學研究的“定向儀”,應是我們思考技術哲學研究如何定位的根本指針。

技術哲學研究要融人哲學主流,要切近社會現實,主要取決于它選擇什么樣的學科主題。技術哲學研究的學科主題是什么,在中外技術哲學界有很大的爭論。筆者贊同這樣一種觀點:技術哲學是“哲學中的自然改造論”。從現代哲學的生活世界觀視角看,技術解釋有兩個基本觀點,即“技術是目的的手段”,“技術是人的行動”。這兩個基本觀點實質上是“一體的”。它們貫穿在雅斯貝爾斯關于技術的界定中,它們也正是海德格爾追問技術本質時首先“穿過的正確的東西”。技術是人的行動,具體地說,國內學者稱:“技術就是設計、制造、調整、運作和監控人工過程或活動本身”。國外學者稱:技術是“人們借助工具,為人類目的,給自然賦予形式的活動”;技術是“設計一實施”。說到底,“技術是做”,技術是屬于自然改造的范疇,技術的問題是實踐的問題。所以,技術哲學研究的學科主題本應該定位為“自然改造論”,即是研究“關于改造自然這個領域的一般規律”。

更重要的是,這樣學科主題的定位,不僅使技術哲學研究在整個現代哲學體系中有鮮明的特色和突出的價值,而且也使它真正切近社會現實。一方面,馬克思在現代哲學的起始處要求“哲學家不僅要研究如何認識世界,更重要的是要研究如何改造世界”。_18_馬克思提出的這項現代哲學研究任務至今遠未完成??梢哉f,要完成這項任務,就必須大力發展如此定位的技術哲學研究。而且由于在中外哲學史上,“自然改造”或“造物”的主題始終是缺失的,所以技術哲學研究如此定位就更有價值。另一方面,如馬克思所說,改造自然的物質生產實踐是人的第一個歷史活動,也是人類社會最基本的、決定其它一切活動的實踐活動?!斑@種活動、這種連續不斷的感性勞動和創造、這種生產是整個現存感性世界的非常深刻的基礎。”所以,以這種實踐活動為研究對象的技術哲學必然能真正切近社會現實。

筆者不贊同,技術哲學研究應“以技術認識論為中心”的主張。這種觀點的理論預設是,把技術化約為一種“知識體系”,把技術問題歸之于認識問題,把技術哲學歸結為“技術認識論”。這種觀點,究其實質是那種“重視超然的理論思考,輕視實踐活動”的哲學傳統在今日技術哲學中的繼續。如上所論,現在真正需要的是“自然改造論”?!白匀桓脑煺摗保滓氖侵赶颉白匀桓脑臁被顒颖旧恚芯科浔举|、要素、結構和形態,但并不排斥“技術認識論”。技術實踐活動中需要知識,有獨特的認識現象,技術認識論問題當然有必要研究,但它不足以構成技術哲學研究的中心。

研究“自然改造論”,應該從更好的哲學開始。在這里,“更好的哲學”就是馬克思實踐哲學。人們通常把馬克思在哲學史上所實現的哲學革命稱作“實踐轉向”。馬克思實踐哲學聚焦于“人的”“實踐的”“感性的”“現實世界”,以實踐活動作為其世界觀的支撐點,從人的實踐活動及其歷史發展出發去尋求人類解放道路。比較不同的生活世界觀,馬克思實踐哲學突出強調物質生活、實在的對象化活動之于生活世界的基礎性,而其他現代哲學則都不同程度地把人的生活歸結為日常生活或日常語言交往,都將物質生活、人的對象化活動排除于生活世界之外。所以,只有馬克思實踐哲學才有一個科學的實踐觀,才能為“自然改造論”研究提供全面的科學的理論框架。其實,由于其突出的“實踐轉向”,馬克思實踐哲學內在地包含了極其豐富的“自然改造論”思想。在這些思想的指導下,進行“自然改造論”研究,不僅能使技術哲學作為一個哲學學科得以成長,而且也會推進馬克思實踐哲學的發展。如陳昌曙先生所言,“離開自然改造論,實踐唯物主義就會被架空。”

綜上所述,技術哲學要融入現代哲學的主流必須定位于“馬克思實踐哲學的自然改造論”。事實上,當前歐美技術哲學的發展已經有走向這一定位的端倪。與經典技術哲學家相比,美國當代技術哲學家伯格曼、伊德和費恩伯格都更加走向現實的感性的生活世界。伯格曼發現當代生活中存在著“裝置范式”(deviceparadigm),伊德揭示了技術制品與人的中介聯系(relationsofmediation)、他性聯系(alterityrelations)和背景聯系(backgroundrelations)。兩人都專注于日常生活,但都沒有關注產生技術裝置或技術制品的技術實踐活動。比較而言,費恩伯格更關注技術實踐領域,他的“工具化理論”(instrumentalizationtheory)就是描述技術制品成為社會的適用工具的實踐過程。當前,這種向現實的感性的生活世界的回歸,在歐美技術哲學界已發展成為一場“經驗轉向”運動。它主張,技術哲學研究必須立足于對技術“內部”的認識,“必須基于對技術實踐本身的理解,即技術制品是如何被設計、開發和生產的。”目前,“技術哲學的經驗轉向”還是初步的,可以預見,其進一步的發展必將指向技術實踐論本身,必將使技術實踐論研究凸顯出來。因為只有這樣,技術哲學才能從“關注技術制品使用者階段(theuserphase)轉移到關注其設計、開發和生產階段”,[]才能真正打開“全新的研究領域”。這也意味著,這場在歐美興起的“技術哲學經驗轉向”只有徹底地走上“馬克思實踐哲學的自然改造論”之途,方能實現其目標。

二技術哲學研究的關鍵:技術創新哲學研究

一旦把技術哲學研究定位于“馬克思實踐哲學的自然改造論”,那么在技術哲學研究的眾多主題中,技術創新哲學研究就顯得特別關鍵和緊迫。它不再僅僅是屬于“技術哲學的應用研究”或“技術方法論研究”領域,而是屬于整個技術哲學研究的基礎。可以說,沒有深入的技術創新哲學研究,作為“馬克思實踐哲學的自然改造論”的技術哲學就難以真正確立。從建設“馬克思實踐哲學的自然改造論”的角度來看技術創新哲學研究的重要性突出表現在以下幾點:

其一,從理論邏輯來看,技術創新是技術成為技術的實踐過程,技術哲學研究只有牢牢抓住這一技術形成的實踐過程,才能向技術“敞開”,揭示技術的內在本質。歷史上通常認為,技術是發明家的創造,而創造本身是一種無結構、無過程的心理頓悟,似乎是“來無蹤跡”、“帶有魔幻色彩”。這種技術創造的“恩賜說”L29J已先行地限制了人們對“技術內部的認識?,F在人們則認為,技術從構思到社會的實際應用是一個復雜的創造性的技術與社會相互建構的過程。其中,技術的、經濟的、政治的、社會文化的和自然地理的諸多因素相互作用,最終產生與社會相適應的技術、與技術相適應的社會。這個技術產生的實踐過程,這個技術成其所是的實踐過程,被稱之為“技術創新”。可見,“技術創新”概念本身就意含著使技術創造過程“祛魅”,使其“物質化”而納入實踐范疇的意思,已經內在地向“技術內部”的認識敞開。所以。只有研究技術創新,才可能切實知曉技術是什么,它何以可能、何以產生。實質上,德韶爾早就明確地指出了這一點他認為,技術哲學惟有研究技術創造活動,才能發現“技術是如何可能的”。他正確地指出:“為了遇見技術的本質,我們必須到新形式首次被創造的地方去尋找。大規模工業生產只是類似于詩和音樂作品的復制和再生產,而只有在藝術家的創造活動那里我們才更接近于詩和音樂的本質。技術的核心是發明。只可惜,他把技術創造活動主要歸之于發明家的“內在的作出”(innerworkingout),而未能正確地把它視為物質性的社會實踐活動。德韶爾這種原本正確的技術哲學研究思想,在后來的技術哲學研究中沒有被實行。從整體上看,實際的技術哲學研究“最驚人的共同特征就是技術的外部化方法”。目前,在那些打算“認真對待技術”的哲學家那里,德韶爾的這個思想才逐漸成為技術哲學研究的一個根本性的指導思想。

其二,從歷史實踐來看,技術創新始終是人類社會發展的軸心,技術哲學研究只有牢牢抓住這一社會發展軸心,才能向現實社會“敞開”,指導和推動現實社會的發展。在古代,這個社會發展軸心是隱含著的,可以從史前各種先王從事創造的傳說中窺其蹤跡,如《易·系辭》講中國先王伏羲作八卦、網罟,神農作耜耒,黃帝堯舜作舟楫、杵臼、弧矢等;在現代,這個社會發展軸心是顯在的,種種事實顯示,技術創新是現代企業和社會的活力之源,是經濟發展、生產率增長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基本驅動力。技術創新正作為第一生產力、第一競爭力、第一戰斗力,成為世界各國企業家、政治家、軍事家頭等關切的主題。從歷史深處看,從宏觀上說,技術創新的體制化始于19世紀末,經過一個世紀的發展,技術創新已經發展成為當代社會物質生產實踐的創造性本體,越來越成為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的基礎和標志。從微觀上說,技術創新恰恰就是一個新的“制作社會”的形成過程。所以,研究技術創新,必將密切技術哲學研究與社會實際的聯系,從而促進實際社會問題的解決和發展。如果不“下沉”到“技術創新”層面,則技術哲學研究就不可能實現其重在“改造世界”哲學旨趣。譬如,芒福德、馬爾庫塞、弗洛姆提出的技術人性化的思想,若要真正作用于現實社會的生活,則必須發展出相應的較為具體的人性化技術創新理論。

其三,從技術哲學自身發展看,技術哲學研究之所以分裂為工程的和人文的兩個對立的流派,主要是因為各自偏執于一端:工程的技術哲學,以技術發明為主要研究對象,只關心純粹技術是如何可能的,而忽視了技術與整個社會的復雜關系;人文的技術哲學,以技術的社會影響為主要研究對象,只關心從人文社會的角度評價技術,往往對技術持敵對態度,而忽視了對技術自身的全面認識。由前所述,技術創新是技術成其所是的技術一社會過程,技術哲學研究技術創新,既能向技術“敞開”,又能向社會“敞開”。由此,研究技術創新可以在工程的技術哲學與人文的技術哲學之間架起橋梁,實現兩者的融通,從而為建立一種健全的、連貫的、一致的技術哲學奠定基礎。譬如,基于馬克思實踐哲學,研究技術創新實踐活動至少要包括“實踐結構論”和“實踐形態論”,而要研究這兩方面的內容就必須把“工程的”和“人文的”研究視角結合起來,工程技術哲學視野中的“技術創新實踐結構論”必須有人文的透視,而人文技術哲學視野中的“技術創新實踐形態論”必須有工程的基礎。

另外,進行技術創新研究于我國技術哲學研究有特殊的意義。一方面,研究技術創新是我國技術哲學研究積極面向社會主義實踐的需要。我國企業搞活、民族復興最終要落實到技術創新上來。面對全球化、生態化、信息化、知識化的嚴峻挑戰和人口多、底子薄、人均資源相對短缺的國情,如何依靠技術創新求發展是我國社會主義實踐中的一個關鍵性難題。為解決這個問題而提供哲學智慧是當代中國技術哲學家的責無旁貸的任務。另一方面,研究技術創新是我國技術哲學研究創特色的可能之所在。我國的技術哲學研究不能再走一味的引進一述評的學科跟隨戰略。鑒于國際上技術哲學研究尚處于前范式時期,我國技術哲學研究,只要立足中國現實,視野開闊,在通曉思維的歷史和成就的基礎上,是有可能創出中國特色的技術哲學理論的。與發達國家相比較,作為“晚發外生型”現代化的國家,面對前述的嚴峻挑戰和國情,我國技術創新涉及因素尤為復雜,進行得尤為艱難,因而構成突出的社會實踐問題。牢牢抓住當代中國技術創新實踐,以馬克思實踐哲學為指導,我國技術哲學研究或許能創出自己的特色。超級秘書網

篇2

由于對占有心素的不同認識,二者對占有的功能也存在不同的看法,在薩維尼看來,占有保護的功能是對個人占有意志力的尊重,占有的基礎在于人的尊嚴。而在耶林看來,占有保護的基礎在于物的經濟效用,保護占有是保護所有權不可缺少的環節。[9]下面為直觀說明兩種學說的區別,茲舉兩例:一是遺失物拾得人依法保管該物。依據薩維尼學說,由于拾得人主觀上沒有據為己有的意圖,因此其保管該物的行為不是占有,進而不受占有法律保護。相反,依據耶林學說,由于拾得人主觀上意識到自己正在支配、控制該物,因此成立占有,應受占有法律保護。二是A暴力搶奪B的財物,而后C從A處盜竊該物。問題是A對搶奪得來的財物是否成立占有?依據薩維尼的學說,只要A主觀上具有將財物據為己有的意圖,則成立占有。另外,基于維護社會和平秩序,保護占有人A的尊嚴,這種占有應受到法律保護。而依據耶林的學說,A對搶奪得來的財物也成立占有,但這種占有是一種無權占有、惡意占有。但依據保護占有在一定意義上就是保護所有權的理念,A的惡意占有法律是不保護的。對于這兩種不同學說,從各國的民事立法體例看,大多數大陸法系國家采納的是耶林的學說,其原因正如學者指出的“耶林的學說更接近于客觀現實,更易為人們在實踐中所認識”。[10]在我國民法學界,耶林的學說也受到眾多學者的支持,成為通說。根據前文,在民法上占有是一個事實意義上的概念而非權利,為維護社會秩序、保障共同平和(薩維尼學說)抑或保護所有權(耶林學說),即使未形成權利的占有也能獲得民法保護。但是,占有尤其是某種非法占有能否在刑法上獲得保護則有爭論。學界通說主張財產罪侵犯的主要客體是公私財產所有權。[11]這意味著占有不能作為一種相對獨立權能受到刑法保護。之后有相反觀點即所謂占有保護說認為,財產罪的法益首先是財產所有權及其他本權,其次是需要通過法定程序恢復應有狀態的占有;但在相對本權者的情況下,如果這種占有沒有與本權者相對抗的合理理由,相對于本權者恢復權利的行為而言,則不是財產罪的法益。[4]745針對所有權說,持占有保護學說的學者一方面從理論及實踐的角度批駁該說,另一方面也積極論證自己觀點的合理性,指出所謂民法不保護非法占有,意味著應當根據民法將財物返還給所有權人;而刑法保護這種占有,意味著他人不得隨意侵害該占有。[4]746仔細推敲刑法的這兩種學說,本文認為兩種學說實為民法上的薩維尼學說和耶林學說在刑法領域的再現。確切地說,刑法的所有權說與耶林的學說相對應,而所謂的占有保護說與薩維尼的學說相對應。從占有的制度功能而言,刑法的所有權說與民法的耶林學說可謂一脈相承,其目的旨在維護所有權的法律保護,這明顯是以財物的經濟效用作為法律保護基礎的。而刑法的占有保護說與民法的薩維尼學說則立足在公共平和、社會秩序維護的理念上,主張保護占有就是保護占有人的意志。誠如德國理性法學家康德所言,占有是人的意志之于物的體現,保護占有實際上體現了對占有人意志的保護。[12]因此,回歸占有的民刑涵義上,本文認為刑法上的占有涵義和民法上的占有涵義其實源于對薩維尼學說和耶林學說的作何選擇。如果刑法保護占有特別是某些非法占有,則說明刑法選擇的是薩維尼學說;如果刑法僅保護所有權,不保護非法占有,這意味著刑法和民法一樣選擇的是耶林學說。

占有學說的刑法抉擇

毫無疑問,刑法和民法的制度功能是不同的。一般認為,民法屬于私法,以調整商品經濟關系為主要內容。而刑法屬于公法,其任務在于保護各種法益以維護國家安全與社會和平。這樣看來,刑法對占有學說的選擇應該與民法迥然不同。反觀民法倡導耶林的學說,這無疑從另一側面說明耶林的學說不適用于刑法。正因如此,本文認為占有學說的刑法抉擇應鎖定在薩維尼的學說上。審視薩維尼的學說,重要一點是法律針對占有保護的出發點在于尊重占有人的個人意志,充分維護社會秩序的和平。毋庸諱言,占有體現人的意志,保護占有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保護占有人的意志。在尊重人的意志的法治社會里,法律程序觀念決定著即使針對非法占有亦不允許私人濫用暴力,隨意搶奪或妨害占有人的占有。此外,從維護社會秩序的角度講,占有制度體現一種社會安全利益。非法占有人對物也會形成一定的支配、控制狀態,如果允許任何人對非法占有進行暴力侵害和搶奪,這將嚴重不利于維護社會秩序。由此可見,薩維尼的學說已非僅僅著眼于占有的經濟效用,它從社會價值角度評述了占有的制度功能。這一點與刑法的目的定位不謀而合。正因如此,本文才主張以薩維尼的學說為基礎來構建刑法上的占有理論。理由除前文論述以外,還包括一點,即薩維尼的學說與刑法的“輔的法益保護”[13]功能相聯系。眾所周知,法益保護不會僅僅通過刑法得以實現,而必須通過全部法律制度才能發揮作用。在全部法律手段中,刑法針對法益予以保護須在其他手段不足以起作用的情況下得以成立。例如,一般認為,民法通過賦予占有人以返還請求權來實現占有保護,很明顯這是與民法上占有侵害的輕社會危害性相匹配的。值得注意的是,這里輕社會危害性具體反映在行為人主觀尚無據為己有的意圖。假如,行為人在占有侵害之時,主觀產生了據為己有的意圖,此時較之單純民法上的占有侵害無疑具有較大的社會危害性,對此行為,如果仍單靠民事懲罰就會顯得捉襟見肘。因此,在這一背景下,刑事懲罰應運而生。所以,行為人主觀上據為己有的意圖實為增加行為對法益的侵害以達到值得科處刑罰的程度,這是刑法上占有區別于民法上占有的關鍵所在。以薩維尼的學說作為立論之本,刑法上的占有無疑包含兩個要素:一是占有體素,即事實上支配、控制財物;二是占有心素,即據為己有的意圖。實踐中,占有體素通常反映為人對物的一種關系,這種關系的理解受特定時空條件的制約。就空間條件而言,在認定對物的事實控制狀態時,要考慮人與物在場合上須有一定結合關系,足以認定其物為某人事實上所支配、控制。例如,工人將建筑工具放在工地回家休息,在這種情景下工人仍占有建筑工具。就時間條件而言,占有在時間上具有一定的持續性和連續性,如果人對物的控制時間短暫,不能成立占有。例如,某人暫時在他人家中逗留,其對他人房屋及財產不成立占有。關于占有心素即據為己有的心理意圖,由于實踐中但凡主觀內容的認定大都取決于客觀事實,因此行為人主觀是否具有據為己有的意圖也只能依從客觀現象予以反映。然而,實踐中客觀現象與主觀事實并不是一一對應關系,這無疑導致據為己有的意圖證明在具體案件中具有一定難度。當然,證明難度只是據為己有意圖問題的一個方面,它還有另一個方面,那就是何謂據為己有的意圖,本文認為這同樣是一個值得討論的難題。

非法占有目的的涵義

破解承接上文,以薩維尼學說建筑刑法上的占有概念,可以得出對物事實上的支配、控制僅為占有全部內涵的一個前提。其真實涵義在于占有人主觀上據為己有的意圖。然而,何謂據為己有的意圖?根據薩維尼的理解,據為己有的意圖即指自己所有的意思。顯然,大陸法系的排除權利者的意思說即是采用這種理解。關于排除權利者意思說,具體涵義是:首先,行為人在客觀上對財物支配、控制;其次,主觀上行為人具有將自己作為財物的所有人而對待的意思。對于該說,本文持贊同態度,同時認為準確理解排除權利者的意思說,應當注意以下幾方面內容。第一,據為己有不能狹義理解為犯罪人自己據為己有。誠然,實踐中絕大多數犯罪人是為了將公私財物非法據為己有,自己非法行使他人財產所有權的全部權能。但也應注意到,有些犯罪人可能將非法取得的財物轉為第三人占有,這一般不會影響非法據為己有目的的認定。例如,A詐騙B,指使B把財物交付給C。在這一案件中,犯罪人A實際并未自己得到財物,但這并不影響其主觀上非法據為己有意圖的認定。這里的原因在于C得到財物沒有超出A的意志控制范圍。因此,可以這么認為,不論財物是犯罪人親自據為己有,還是犯罪人將其轉給第三人占有,只要沒有超出犯罪人的意志控制范圍,犯罪人主觀上具有據為己有的意圖的結論就不能被否定。第二,注意區分傳統的所有權說和排除權利者意思說。表面看來,這兩種學說極其相近,但就本質而言仍有很大不同,首先,兩種學說采用的理論基礎不同,傳統的所有權說是以耶林的學說為理論基礎,而排除權利者意思說是以薩維尼的學說為理論基礎。其次,對占有利益的定位不同,傳統的所有權說否認占有利益的獨立性,僅視占有為所有權的“前沿陣地”,并認為占有保護是“簡化的所有權保護”;而排除權利者意思說則主張占有的獨立法益地位,同時為強調刑法上占有侵害的可罰性而認為占有心素乃是據為己有的意圖。第三,采用排除權利者意思說意味著非法占有目的只包括排除意思,而不包括利用意思。根據日本刑法理論界通行的觀點,非法占有目的一般包含排除意思與利用意思。所謂排除意思是指排除權利人,將他人的財物作為自己所有的財物進行支配、控制,其刑法機能在于將不值得科處刑罰的盜用、騙用等行為排除在犯罪之外。所謂利用意思是指遵從財物的用途進行利用處分的意思,其刑法機能在于使盜竊、詐騙等取得型財產罪與故意毀壞財物罪相區別。[14]對于日本通說的這一觀點,本文認為值得進一步商榷。理由是從法益侵害的觀點出發,利用意思實無存在之必要。因為,在刑法里構成要件是社會危害性的抽象表現。這意味著任何構成要件都預示著一定程度的社會危害性,否則不能稱其為構成要件。既然如此,非法占有目的作為財產犯罪的構成要件之一,它必然也是一定社會危害性的化身。而根據前文所述,刑法上非法占有目的代表的社會危害行為主要體現于排除權利者意思上。這無疑表明利用意思是不昭示財產犯罪的社會危害性的,其僅僅具有界分取得型犯罪與毀壞型犯罪的作用而已。由此看來,刪除非法占有目的利用意思絲毫不會影響其社會危害性的體現。因此,本文主張利用意思不是非法占有目的組成部分。第四,采用排除權利說一定程度上反證非法占有說的不妥當。在本文看來,非法占有說的旨趣在于將刑法上的占有涵義與民法上的占有涵義混為一談。例如劉明祥教授支持的觀點,即從字面含義來解釋,所謂非法占有目的無非是指非法掌握控制財物的目的。[1]然而,具體分析非法占有說,不難發現其缺陷明顯且主要有以下幾點:1.非法占有說所指占有的本來意義實際是依照民法上占有概念予以理解。這種理解模糊了民法上的占有侵權和刑法上占有侵害之間的界限,容易導致刑法打擊面的無限擴大。例如,日常生活中的盜用、騙用等行為倘若按照非法占有說,行為人主觀上全都具有非法占有目的,進而以犯罪論處。這顯然是不合理的。2.非法占有說無異于暗自取消了非法占有目的獨立的主觀要素地位。按照非法占有說學者的觀點:如果從本義上理解,非法占有目的是指非法掌握控制財物的目的(意思),這是盜竊等取得罪的故意所包含的內容。因為盜竊等取得罪的故意是對竊取、暴力奪取等構成要件的客觀事實有認識,而仍有意為之的心理態度。非法掌握控制財物的目的(意思),是這種心理態度所包容的。[1]誠然,從占有的本來意義角度看,上述學者所言的確如此。但是,前文已述,占有的本來意義無法承載行為對法益的侵害已達到了值得科處刑罰的程度,因此在刑法中單純侵害本來意義上的占有還不夠,還必須具有據為己有的意思。據此,無論我國刑法理論界的通說還是司法實踐中對取得罪認定的一致做法,都認為非法占有目的是取得罪的主觀超過要素,而不是故意的意志內容。3.非法占有說的不妥之處還在于,在刑法典明確規定了非法占有目的的犯罪中,例如集資詐騙罪,如果將非法占有目的僅僅理解為非法的事實上的控制、支配,則很難將集資者詐騙罪與其他具有非法集資性質的犯罪如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區分開來。二者的區分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有無非法占有目的(主要是占有的心素要求即有無據為己有的意圖)。

篇3

1.辦學方向要求在召開的全國職業教育工作會議上指出:職業教育是國民教育體系和人力資源開發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廣大青年打開通往成功成才大門的重要途徑,肩負著培養多樣化人才、傳承技術技能、促進就業創業的重要職責,必須高度重視、加快發展。要牢牢把握服務發展、促進就業的辦學方向。可見,服務服從于地方經濟發展,為地方經濟社會轉型升級服務,促進就業是高職院校的辦學方向。高職院校學生寫作畢業論文,是研究性和學術性極強的事情,不符合高職院校辦學方向要求。

2.專業定位要求我國經濟發展進入了新常態,在轉型升級、創新發展中需要大量的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就業是民生之本。發展職業教育首先要解決好就業問題,讓勞動者掌握專門技能,實現充分就業。高職院校專業建設目標就是培養大量符合社會需要的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擴大和促進就業,而不是培養學術研究型人才。高職院校學生寫作畢業論文,不是培養技能技術型人才需要,不符合專業定位要求。

3.課程定位要求在高職院校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中,一般都是把畢業論文作為一門專業核心課程來開設。在辦學定位正確的大方向下,專業定位要圍繞辦學定位開展,課程定位要緊緊圍繞專業定位進行。辦學定位、專業定位與課程定位不能獨立分離,而是緊密關聯著的。作為一門核心專業課程的畢業論文,自然而然不能脫離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這個目標。高職院校學生寫作學術性畢業論文與這個專業培養目標毫無關系,毫無作用,毫無意義。

4.論文現狀要求如前所述,現實中的高職院校畢業論文慘不忍讀。一般情況下,高職院校學生難以寫出高質量的畢業論文。與其白白浪費了那么寶貴的學時和學分,不如充分利用高職院校學生的優點,放手讓他們去搞技術及技能設計,搞改革和創新,培養創新能力,增強就業能力,提高就業質量,為畢業后更好就業打下良好基礎。

二、改革具體措施

1.取消畢業論文,開設綜合設計職業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個類型而不是一個層次,沒有最低級和最高級。職業教育有著自己的規律和特點。職業院校不能盲目模仿普通本科院校做法去寫作不是自己強項也脫離培養目標的畢業論文。鑒于高職院校學生文化基礎差,不愛學習,思維活躍,鑒于高職院校畢業論文寫作跟高職院校培養目標相差甚遠,要弱化淡化畢業論文寫作要求,淡化學術性,增強實用性和發明創造性。要在正確的辦學方向和專業培養目標指導下,制定操作性強的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是整個專業人才培養過程的靈魂和統帥。在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中,應大膽取消畢業論文,取而代之開設綜合設計,努力實現有限課時和學分的功效最大化。

2.改革進度安排在專業課程進度表里,合理安排綜合設計所在的學期,配以合適的學時學分。以往畢業論文大都是安排在第五個學期末和整個第六個學期進行。改革后,可將綜合設計貫穿于三年學制的整個過程,從新生入學教育開始到學生畢業離校,三年共六個學期都可以設計。一般是安排在第五學期末和第六學期,學生有權決定具體在哪個學期做綜合設計。如果學生有思想,有火花,有靈感,可以隨時提出要求做綜合設計。為此要調整課程進度安排和年級安排,對于提前做綜合設計的學生,可允許其邊上課邊設計。還可以讓其停課設計,允許在其完成綜合設計后,再繼續上課。可繼續學習原年級課程,也可參加下一個年級課程學習。在下一年進度參加考試,只要修滿要求的學分就行。學校要及早發現和培養這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和火花。綜合設計時間長短,也不應作出具體規定,但一定要在畢業前完成。

3.改革內容在綜合設計選題和內容上,要沖破條條框框限制,無限度放大選題范圍和內容,給予學生自和想象空間。不分學科,不分體系,不分領域,都可以選擇。學生結合自己所學課程、專業、特長、興趣,在導師指導下在與專業相關領域內選擇綜合設計題目。可以跨院系和跨專業甚至跨行業選擇設計內容。還可以由校企合作企業或行業協會或政府部門根據生產、生活的實際需要提供設計領域和范圍。學生是畢業綜合設計的中心和主體,一切皆由學生根據學生自己特長、興趣和愛好來做出選擇和決定。

4.改革導師選擇在指導教師選擇方面,可在校內校外選擇,實現師生雙向選擇,形成競爭機制。學生可以在全校范圍內選擇指導老師,實現不分院校,不分專業,不分學歷,不分職稱,不分老少,不分性別,只強調導師的專長和實績。指導老師也可以自己選擇學生,充分尊重指導教師和設計學生,努力實現師生最佳搭配組合。鼓勵學生根據自己的設計需要,由學生在學校、企業、行業、政府部門,直至在其他院校等范圍內廣泛選擇自己設計指導教師。指導教師的酬勞由學校按照規定支付。形成鼓勵和競爭機制,最大極限發揮指導教師的潛質,提高學生綜合設計水平,避免指導教師不負責任敷衍了事。

5.改革評價體系在綜合設計評價上,沒有考核就沒有質量,沒有考核就會產生懈怠。要創新質量評價機制,建立由學校、企業、行業、政府等方面共同組成的多方綜合設計質量評價體系。職業教育本質是就業教育。就業是全社會的責任,不光是學校和企業的責任。就業是民生之本,是和諧需要,涉及到千千萬萬的家庭。關心支持高職教育就是關心支持就業,就是關系和諧。在就業上,學校、企業、行業、政府誰也不能袖手旁觀。檢驗和評價高職院校畢業綜合設計質量,學校、企業、行業、政府要積極共同參與,有錢出錢,有人出人,有力出力。建立富于挑戰性的獎勵機制,形成以綜合設計產生的經濟效益為中心,以能否轉化為生產力以及轉化率指標為考核核心和關鍵。對于真正具有發明和創造,能轉化為生產力,有可能帶來良好經濟效益,生產力轉化率高的綜合設計,學校、企業、行業和政府部門一是要積極為他們申請發明專利提供指導和便利,二是要設重金獎勵。重獎之下必有勇夫,重獎之下才有火花和靈感。應設立由上學校、企業、行業、政府四方出資組成的獎勵基金,健全獎勵方法,并公之于眾,長期嚴格實行。還要切實提高畢業標準,沒有綜合設計分數,或綜合設計不合格,一律不準畢業。

篇4

關鍵詞:設計基準,工藝基準,工裝

 

在零件加工的工藝規程的制作時,正確的選擇工件的定位基準十分重要。選擇定位基準的好壞,對零件加工的位置精度有影響,而且對零件表面的加工順序有影響。

一、基準的概念

零件都是有很多表面組成的,各個表面之間對尺寸和相互位置有著要求。模具表面之間的相對位置的要求有兩方面:表面間的距離尺寸精度與相對位置精度要求。研究零件表面間的相對位置關系離不開基準,不明確基準就無法確定零件表面的位置。基準就一般意義來講,就是零件上用來以確定其他點、線、面的位置所依據的點、線、面??萍颊撐?,工藝基準。基準按其作用可分為設計基準與工藝基準兩大類。

1.設計基準

設計基準就是在零件圖上用以確定其他的點、線、面的基準。它是標注設計尺寸的依據。如圖1所示零件,平面2、3的設計基準是平面1,平面5、6的設計基準是平面4。

2、工藝基準

零件在加工和裝配的過程中使用的基準,叫工藝基準。工藝基準按用途不同分為定位基準,測量基準和裝配基準。

(1)定位基準 加工時使工件在機床或夾具中占據正確位置所用的基準稱為定位基準。

(2)測量基準 零件檢驗時,用以測量已加工表面尺寸及位置的基準稱為測量基準。

(3)裝配基準 裝配時用以確定零件在部件或產品中位置的基準稱為裝配基準。

圖1

二、工件安裝方式

為了某一部分加工出符合規定技術的要求的表面,在加工之前,必須使工件在機床占據一個正確的位置。這個過程稱為工件的“定位”。工件定位之后,由于工件受到切削力、重力等的影響,應采用一定的機構將工件“夾緊”,使工件的位置保持一定的穩定,這個從“定位”到“夾緊”的過程稱為“安裝”。

工件安裝的好壞是加工中的重要問題,它直接影響加工精度、工件安裝的快慢、穩定性,還影響生產率的高低。科技論文,工藝基準。為了保證加工表面與其設計基準間的相對位置的精度,工件安裝時應使加工表面的設計基準相對于機床占據一正確的位置。

在各種不同的機床上加工零件時,有各種不同的安裝方法:

1.直接找正法 這種方式通過將工件直接安裝在機床上,用百分表的劃針,以目測法的方式校正工件,可使工件在機床上占有正確的位置。直接找正法的定位精度和找正的快慢是由與找正精度、找正方法、找正工具和工人的技術水平的影響。但由于時間花費多、生產率低,且對工人的技術要求高,所以只能用于單件、小批量生產。

2.劃線找正法 這個方法是通過在機床上用劃針對毛坯或半成品上的線找正工件,使工件得到正確位置。由于劃出的線本身有寬度,在劃線時又有劃線誤差,此法復雜,多用于生產批量較小、精度低等一些不宜使用夾具的粗加工。

3.采用夾具安裝法 夾具是機床上的附加裝置,其精度對于刀具已調整好,在加工工件時不必逐個找正定位,所以能保證加工的技術要求。此方法既省工又省事,是一種高效的方法,得到廣泛的使用。

三、定位基準的選擇

正確的選擇定位基準是制定機械加工工藝規程和進行夾具設計的關鍵。

設計基準是由零件圖來確定,而定位基準可有多種不同的方式。一般剛開始時選毛坯表面來確定定位,之后工序中采用已加工的表面來定位。有時會有有一種復雜的情況:工件上沒有可以選取作為定位基準適合表面,此時就必須在工件上專門的設置或加工出定位的基面,這種面稱為輔助基準。輔助基準在零件中并無用途,只是作為工藝要求而做出來的。

定位基準分為粗基準和精基準。在起始工序中,只能選用未經加工過的毛坯表面作為定位基準,這種基準稱為粗基準;用加工過的表面所作的定位基準稱為精基準。在設計工藝規程的過程中,應當根據零件工作圖選擇粗、精基準。

1.粗基準的選擇

粗基準的選擇影響以后各加工表面的加工余量的分配。所以粗基準的選擇是極其重要的。選擇粗基準時要為后續的步驟安排好必要的基準基面。其選擇原則:

(1)為保證其重要加工面余量的均勻,而選擇該表面作為粗基準。科技論文,工藝基準。

(2)為保證工件上加工表面與不加工表面之間的相互位置和尺寸要求,而選擇不加工表面作為粗基準。

(3)選擇的粗基準的表面要盡量光滑平整,沒有表面的缺陷,使工件定位準確,操作方便。

(4)一般情況下,粗基準在同一尺寸方向上只允許使用一次。不重復使用,否則會產生定位誤差。

2.精基準的選擇

精基準的選擇既影響著工件的加工質量,又影響工件安裝是否方便可靠。其選擇原則:

(1)基準重合原則

①盡可能的選用設計基準為作為定位基準,避免基準不重合誤差。

②使用調整法加工零件時,如果基準不重合將出現基準不重合誤差。所謂調整法,就是在預先調整好刀具與機床的相對位置,并在一批零件的加工過程中保持這種相對位置的加工方法。此相對應的方法是試切削法加工。

(2)基準統一原則

①選擇用統一的定位基準來加工工件上的各個加工表面,以避免基準的轉換帶來的誤差,利于保證各基準表面的位置精度,簡化工藝規程,夾具設計和制造,大大的縮短了生產準備周期。

②典型的基準統一原則是軸類零件、盤類零件和箱體零件??萍颊撐?,工藝基準。

(3)自為基準原則

當某些精加工表面要求加工余量小而均勻時,可選擇該加工表面本身作為定位基準。

(4)互為基準原則

能夠提高重要表面間的相互位置精度,或使加工余量小兒均勻。

四、實例

如圖2 所示的零件,在加工中心上加工Φ80H7的孔和4×Φ25H7的孔,其中4×Φ25H7的孔都以Φ80H7的孔為基準,編程原點P選擇在Φ80H7的孔的中心線上。

加工該板類零件,采用臺虎鉗來裝夾毛坯,夾持平面2、3,限制工件的前后方向的自由度。利用標準墊塊墊住工件,使工件底平面與機床工作臺平行。工件定位好之后,采用百分表對刀,已知P點在Φ80H7孔X軸和Y軸方向的距離為150+0.05mm,所以以P點為基準得到Φ80H7孔的位置。加工好Φ80H7孔之后,以Φ80H7孔為基準劃一圓為Φ200+0.02mm??萍颊撐模に嚮鶞省R?Phi;80H7孔作為中心基準,以Φ200+0.02mm孔為側基準加工出4×Φ25H7的孔??萍颊撐?,工藝基準。

圖2

結束語

定位基準的選擇是加工工件的基礎,如何選擇定位基準主要根據所加工零件的結構特點而定的。定位基準的選擇應盡量遵循基準統一、基準不重合、互為基準等原則,制定好合理的加工工藝路線才能加工出合格的零件。

參考文獻

[1]《數控銑床加工工藝》劉光機械工業出版社1996年

[2]《模具制造工藝學》郭鐵良主編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7

[3]王愛玲《數控機床加工工藝》機械工業出版社2007

篇5

關鍵詞:車身,焊裝夾具,設計

 

隨著科技的發展,世界各個工業發達國家幾乎無一例外地把汽車工業作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汽車的研制、生產、銷售、營運,與國民經濟許多部門息息相關,對社會經濟建設和科學技術發展起重要推動作用。而在汽車車身設計制造過程中,焊裝、總裝、涂裝是車身制造的核心工作,在焊裝中,焊裝夾具是保證車身焊接質量的主要因素,是焊接工藝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可以確保車身形狀、尺寸、精度符合產品圖樣技術要求??梢哉f,焊裝夾具是構成車身焊裝生產線的“核心”圓,是保證車身焊接質量的重要因素,影響整個汽車的制造精度和生產周期。因此,在汽車制造過程中的焊裝夾具的設計尤為重要。

1 焊裝夾具的組成

焊裝夾具是生產產品時的一種輔助手段,它是將工件迅速準確地定位并固定于所定位置,包括引導焊槍或工件的導向裝置在內的用于裝配和焊接的工藝裝備的總稱。焊接夾具是進行金屬結構焊接不可缺少的輔助器具,是焊接工藝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在焊接過程中主要起維持、保證焊接產品形狀及尺寸符合產品圖紙要求,方便焊工操作,提高工效的作用。論文格式,車身。焊裝夾具的組成部分主要包括自制件、標準件和外購件。自制件主要包括支撐塊、夾緊塊、型板等;標準件主要包括銷子、角座、基準塊、調整墊片等;外購件則以汽缸、各種軸套為主,最為核心、最為普遍的結構件包括支撐塊、夾緊塊、型板、角座、調整墊片等。因此在進行焊裝夾具設計之前,必須充分了解車身的焊裝過程、焊接夾具的結構特點,合理進行實體建模、標準件的調用及外購件的選取。

2 車身焊裝夾具的設計要求

2.1 對車身裝焊夾具的基本要求

(1)對于沖壓零件裝焊后應具有互換性的車身合件及總成,應使用車身的各配合部位,特別是孔洞的形狀尺寸符合技術要求。

(2)能快速準確地進行裝配定位、夾緊,被焊部位要便于操作,松開夾緊機構后,焊件能從夾具上方便地卸下,且安全可靠。

(3)在設計夾具時,要注意夾具上的某些零部件出現導電,絕緣等問

題,提高車身的裝焊質量。

(4)由于車身結構復雜,因此,對所設計的定位件、夾緊件等要充分考慮其加工工藝性及零部件的通用化和標準化,便于更換易損件和恢復原設計精度。

(5)車身總成的裝焊夾具比較復雜笨重,在制造使用中常需調整樣架來進行調整校正。

2.2 裝焊定位基準的選擇

裝夾工件時,使工件在夾具中占有正確位置所采用的基準,稱為定位基準,定位基準的選擇正確與否將直接影響工件的裝配精度。

2.3 定位方法和定位元件

車身裝焊夾具裝夾的主要對象是沖壓件,由于制作外形復雜且易變形,因此在夾具設計時應考慮用曲面外形、曲面上經過整形的平臺、工件經拉延和彎曲成形的臺階、經修邊的窗口和外部邊緣、裝配用孔和工藝孔等部位定位。

由于沖壓件外形復雜,裝夾過程中直接與定位元件接觸,這就決定了定位元件形狀比較特殊。通常選用的定位元件如下:

(1)定位銷:采用定位銷定位是裝焊夾具中常用的定位方式。駕駛室底板加強梁板材加厚,剛性好,可視為剛性組合件。底板上的懸置孔可以采用兩個圓柱銷定位。論文格式,車身。

(2)定位塊:組成駕駛室門洞及前后風窗均用定位本體上的定位塊定位,定位塊和本體分別設計,避免了整體靠模加工,使定位元件的制造和調整大為簡單方便。

(3)半圓形塊:圓柱形工件一般用V形塊定位,但裝焊夾具中的定位元件同時又需導電時,或工件管壁厚度小于0.5D(D為工件直徑)的情況下,為防止工件夾緊變形,常采用半圓形塊定位。半圓形塊的孔,其最小直徑應取工件定位基準軸的最大直徑。

(4)曲面定位板。

2.4 工件夾緊裝置

車身裝焊時,必須借助夾緊機械對工件施以夾緊力,以克服工件的彈性變形和其他外力的影響,保證車身沖壓件的定位基準面與不定位塊緊密貼合。裝焊時,對工件施加外力,使它始終保持既定位置的裝置稱為夾緊器。夾緊器的種類很多,按作用原理分,有杠桿,斜楔,螺旋副、偏心輪等;按外力的來源分,有手動,氣動、液壓式等,這些夾緊機構的設計與一般機床夾具設計大同小異,可參考借鑒。

2.5 車身總成裝焊夾具

車身總成裝焊夾具按其定位方式分為一次性定位和多次性定位。一次性裝配定位的總裝夾具是指車身總成的主要裝焊工作在一臺總裝夾具上完成。組成車身的零件,合件,分總成等依次裝到總裝夾具上,進行定位和夾緊,直至車身總成的主要裝焊工作完畢,才從夾具上取下來。這種夾具的特點是車身裝焊時的定位和夾緊只進行一次,容易保證車身裝焊質量。根據車身生產綱領可設置一臺或數臺同樣的夾具,單臺夾具可采用固定的底板,多臺夾具可配置在車身裝焊生產線上,隨生產線移動,這種隨生產線移動的夾具稱為隨行夾具。隨行夾具制造復雜,成本較高,對每個裝焊臺上的電,水氣路都設計裝有快速插座或接頭,當夾具在線上移動到另一個工位時能方便,迅速地接通。

多次性裝配定位的總裝夾具指車身總成的主要裝焊工作是在2臺以上的不同裝焊夾具上完成的。車身每通過一臺總裝夾具就要被定位夾緊1次,主要用于有骨架駕駛室的裝焊,如在第一臺夾具上完成內骨架的裝焊,在第二臺夾具上則完成外覆蓋件的裝焊,其優點是夾具制造簡單,數量少,不存在水,電,氣的連接問題,若增加定位夾緊次數,則容易產生裝配誤差。

3 設計流程分析

以某汽車的前地板預總成工位的某一焊裝夾具為例,闡述其焊裝夾具的設計流程。

3.1 設計方案的確定

首先是對設計知識的提取,分析設計式樣書,了解過程信息和主控點信息。轉換PANEL文件,將PANEL按指定的位置放置在機床坐標系中,取截斷面,生成車線。論文格式,車身。然后根據PANEL夾緊部位形狀和位置設計加工件定位板和壓板。論文格式,車身。論文格式,車身。最后再裝配標準件支架和外購件氣缸及其他輔助部件。

3.2 設計定位板和壓板

定位板采用孔定位方式,通過銷的位置精度來保證定位板的定位精度?;赨G建模的參數化設計的技術,采用自頂而下的設計方法,將車身數據一級一級的自頂而下的傳遞,利用草圖來控制整個裝配中所有零部件的形狀、位置和精度。

(1)在UG建模模塊中利用自頂而下的方法建立夾具裝配目錄樹(如圖1所示)。

圖1車身焊裝夾具裝配目錄樹

(2)轉換PANEL文件,根據焊裝夾具設計式樣書過程信息中給出的夾具定位位置來做出車身斷面線(車線)。

(3)通過WAVE―Linker技術將車線鏈接到夾具單元中,將WCS移動到夾緊面附近,以Section為基準建立夾具單元的草圖。

(4)通過WAVE―Linker技術將草圖鏈接到定位板和壓板零件單元中,然后在UG建模模塊中分別對各自的草圖進行拉伸處理,得到相應的零件單元。

3.3 裝配標準件支架和外購件氣缸及其他輔助部件。

3.4 生成總裝圖,設計定位銷,進行干涉檢驗。論文格式,車身。

3.5 二維出圖

利用UG制圖模塊,通過恰當的投影自動生成二維圖,并可隨時更新視圖。

結束語

由于汽車市場的競爭激烈,汽車發展的趨勢由大批量生產向多品種小批量生產轉化,汽車生產廠家必須不斷縮短車型變化周期、加快車型的更新,使得車身設計、模具設計與夾具設計重疊并行進行,汽車焊裝夾具的設計過程中經常會遇到車身數據時常改變的情況,基于UG的焊裝夾具的3D設計,只需要根據設計式樣書隨時改變草圖的細節,后續結構的設計會同時自動進行更新,無需重新設計。由此便可縮短設計周期,極大地提高設計效益,這在實際工程設計中有很大的應用價值。

參考文獻:

[1]陳猛,郭鋼,馮衛,等.汽車焊接夾具CAD系統研究與開發[J].汽車科技,2001(1).

[2]文廣南.淺議汽車焊接夾具的設計制作[J].焊接技術,1996(4).

[3]趙靜,張俊華,李春植,鄧早春.汽車車身焊裝生產線和焊裝夾具簡介[J].現代制造技術與裝備,2007(1).

篇6

關鍵詞 畢業論文模式 獨立學院 法學專業 案例型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1 傳統模式運行現狀分析:“法學院”內畢業論文存廢之爭

進入21世紀以來,有關“本科畢業論文存廢之爭”一直受到媒體與學界關注,成為中國高等教育的熱點話題。而《光明日報》在2012年5月7日、8日和18日分別刊載《取消本科畢業論文答辯可不可行》、《本科畢業論文存亡不應一刀切》、《畢業論文應加強而非取消》三篇文章,則直接讓這一場“存廢之爭”白熱化。相比其他人文社科專業,法學教育天然具有學術研究性和職業技能性雙重性特點,則直接導致各大高校法學院將這場“存廢之爭”延伸到實踐。

支持者認為,“本科畢業論文的問題不是應不應該取消,而是應該如何加強,對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主的地方高校,同樣不例外”。①但大部分認為畢業論文制度應該堅持,但應該改良,是“對學生如何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綜合訓練,它能有效地培養學生的文獻檢索與運用、邏輯思維、動手、寫作能力”。②大部分高校法學院實踐中也持這種態度。取消者認為,“法律的生命在于經驗,而不在于邏輯”,應用型人才目標定位下高校法學教育應該重視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視科研創新為生命的畢業論文與法律實踐性和應用型培養目標相悖。悖論下畢業論文已是“人神共怒”,“與其目前這種尷尬局面,不如放棄”。③2008年底西南財經大學法學院宣布取消畢業論文,以案例分析取代畢業論文。折衷者認為,應該對待畢業論文應改變原來“二元對立”的思維模式,改革傳統畢業論文模式,適應法學教育對科研創新能力和職業應用能力的雙重要求。代表性模式是武漢東湖學院法學院實施的“雙軌制”。

正如有學者言,孤立地爭論畢業論文的“存”抑或“廢”本身沒有任何意義。畢業論文只是高校人才培養目標實現的一環,任何脫離高校人才培養目標定位的爭論都是空談。換句話說,如果畢業論文有利于高校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則應該堅持加強;反之,則應該改革甚至取消。高校教育大眾化趨勢下,我國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目標逐漸分化。獨立學院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目標,其法學教育定位為培養法律實務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相比研究性法律人才,應更重視學生法律實務操作能力的培養。至于傳統畢業論文模式是否可以適應獨立學院法學教育的需要,筆者以為將模式放到獨立學院培養目標下重新評析至關重要。

2 模式創新的必要:傳統畢業論文模式評析

2.1 與培養目標不合

獨立學院作為我國高等本科辦學的新生力量,更多是依母體高校優質教育資源托建而成。然相比母體的法學院系“研究型”或“高端應用型”法律人才的培養,獨立學院法學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卻存在本質的差異,更多應定位為“普通應用型”或“高端輔助類”法律人才,具體包括基層法官、檢察官、律師、公證員、律師助理、司法執行人員以及在公司企業等其他機構從事法律業務的人員等。顯然應用型培養目標下,各獨立學院法學院專業應該強調的是對學生法律實務能力的培養,即運用法律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而非照搬母體院校模式強調學術創新能力。故視學術創新為生命的傳統畢業論文模式與獨立學院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不合。也正如有學者言:對本科生畢業論文的要求,說到底是對大學培養不同人才的要求,需要區別對待。不同的大學定位,不同的人才培養目標,對畢業論文的要求也應有所不同。④

2.2 與重實踐理念不合

畢業論文屬于學術論文范疇,學術論文“不是寫出來的,是做科研做出來的,不進行科學研究寫出的文章不是學術論文”。⑤科研能力的培養是不能一蹴而就,“不是畢業論文寫作一門課程能解決的,不是指導老師一個人能解決的”,⑥而是需要大量的“前伸性”工作,即把撰寫法學本科畢業論文的科研能力培養拓展并延伸到整個法學教育培養過程,在日常教學工作的各個環節都應重視對學生科研理論創新能力的培養。顯然這種能力培養理念,是與傳統“研究型”大學“重理論”教學理念相一致的。而隨著“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的確立,獨立學院教學理念由傳統“輕實踐”轉變為“重實踐”已成趨勢與必然。當下獨立學院法學教育改革,課程設置、教學方法、師資隊伍建設等都重在圍繞“實踐性”展開,突出法學實踐教學的質量決定了法學本科教育的質量??傊訌姫毩W院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已經成為重中之重,顯然不是畢業論文所強調的科研創新能力。

2.3 與學生智力不合

獨立學院生源特點是獨立學院“獨”特性之一,與普通高校招收的“一本”、“二本”學生相比,他們在基礎知識、知識結構、綜合素質方面存在一定差距。但傳統畢業論文模式的目標定位上顯然還是按照“一本”、“二本”的生源特點進行要求與設定,以此來指導獨立學院學生的畢業論文工作,勢必會挫傷學生的自信心,打擊學生對畢業論文寫作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只能感到力不從心。正如有學者言,“幾乎所有高校都要求畢業論文具有創新性。其實“創新”別說對大學生,對我們大學生的老師一生也未必能完成幾個。我們可以鼓勵創新,但不能把社會對高等教育中拔尖人才的期冀當成大學本科生的基本目標。”⑦筆者以為,忽略生源特點地強調畢業論文創新,強調“教育公平”是不切實際的,畢竟不可能讓所有大學生都寫出有創新、有學術價值的畢業論文。

綜上所述,傳統畢業論文模式難以適合獨立學院法學教育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的需求,必須對其進行比較徹底的改革和創新。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下,構建一套更強調應用型和實踐性的畢業論文模式,顯得尤為重要。

3 模式創新的途徑:案例型畢業設計模式構建

案例型畢業設計模式,將學生畢業設計與法學專業學生在司法機關、律所的畢業實習結合起來,圍繞實習過程中接觸的經典案例,采用案例選擇、文書設計、模擬審判、案例分析“四步走”模式。相比傳統畢業論模式,實踐性是案例型畢業設計模式的靈魂。一方面,強調整個設計以具體案例為中心,要求學生從原告、被告、法官等多種角色的視野去閱讀案例,并運用所學理論去分析和解決案例中發現的問題,目的性強,有效地避免脫離實際的傾向,真正起到強化學生實踐能力培養的目的。另一方面,強調把設計與畢業實習結合,突破往常“閉門造車”,要求學生在法院(或檢察院、律所)實習時去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不僅提高了畢業實習質量,也加強了“法律人”素質的培養。

3.1 案例選擇

案例型畢業設計模式強調對學生法律實務能力的考核。按照這一模式,不僅對學生實務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給教師的指導也提出了更大的挑戰。案例選擇是整個模式的基礎,所選案例的實踐與理論價值將直接決定整個畢業論文設計的質量。相比法學教學中案例教學法、模擬法庭中案例選擇注重專業性、典型性、現實性,以達到緊扣專業課程教學具體內容,解決教學中的重點難點,提高學生課堂學習氛圍的目的,案例型畢業設計模式下的案例選擇考慮綜合性、疑難性、不確定性三個因素,這樣才有助于對獨立學院法學專業學生法律實務應用能力的綜合考核。

其一,綜合性。畢業(論文)設計是對法學專業學生四年法學知識與技能學習的整體考核。我國著名法學教育家孫曉樓先生認為,法律人才需具備三個要件:一是法律的學問;二是法律的道德;三是社會的常識。所選擇的案例涉及的知識應該有一定的跨越度,可以學科之間有跨越,也可以部門法之間跨越。其二,疑難性。過分簡單的案例讓學生覺得容易,無法激起學生畢業設計的興趣,也容易導致整個設計模式“走過場”;但是太難,又容易導致學生無所適從,整個模式停滯不前。所以指導老師在指導學生選擇案例的時候,應該把握好“度”,合適的案例應該是能讓學生經過認真思考和分析后,運用所學的法學專業知識解決案例中存在的法律問題。其三,不確定性。案例的選擇必須具有一定的不確定性,不要強調一律得出一個正確的結論,正如一位美國法官所說“我們能夠做出最終判決并非因為我們判決正確,相反,我們之所以判決正確,是因為我們有終審權”。案例的不確定性能為學生多重視角、多角度分析案例埋下伏筆,便于最大限度激活學生的思維并進行考核。

3.2 文書設計

法律文書被稱作“看得見的正義”,以其為載體所體現的司法直接體現法律的權威。在當代,法律文書作為一種重要的精密的司法技術,日益凸顯其重要性。⑧故對這一技術能力的掌握,將直接體現獨立學院法學專業法律應用型人才培養的質量。獨立學院對法學專業學生文書設計能力考核時,筆者以為應該強調文書設計的完整性和規范性。

其一,完整性。案例型畢業設計模式文書設計階段要求學生對整個案例所涉及的訴訟文書進行設計,因此對學生設計文書進行考核的第一個要素就應該是其所設計文書是否完整。而一個案例所設計的文書是否完整,又直接取決于案例的性質與案情需要。指導老師在指導時應該把握好,也為指導老師對法律實務能力的掌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二,規范性。文書設計的規范性,一方面體現在格式規范性,不同種類的法律文書有不同的格式要求,此點較易把握;另一方面體現在文書語言規范性,此點更難把握,對學生法律應用能力和綜合素質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具體而言,文書用詞規范性應從以下四個方面考核:表意準確、質樸莊重、嚴謹意賅、邏輯嚴謹。⑨

3.3 模擬審判

通過模擬法庭進行模擬審判一直高校法學專業提高學生法律實務應用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法學實踐性課程教學的重要一環節。模擬法庭被定性為高校培養“法律人”的“職業訓練場”,從“法學院到法院的橋料”。但是相比模擬法庭,除了在角色分配、開庭程序等相同外,畢業設計模式下模擬審判有兩個重要的不同點上:其一,案例的二次選擇性。畢業設計模式要求每個學生都要根據自己實習的單位進行案例選擇、文書設計,但對模擬審判案例進行選擇時,要求指導老師在學生提供的案例進行二次選擇,依據指導的人數在本組指導學生提供案例中選出一兩個更典型、更能對學生法律審判實務能力考核的案例進行角色分配和審判。其二,審判的“實戰性”。相比傳統模擬法庭教學,更多是圍繞教學需要(尤其是訴訟法教學),重視附著在“法庭審理”的“程序性”上面的“表演性”,設計模式下的模擬審判,不僅要求學生熟練掌握整個庭審程序,還更強調對學生法律審判實務應用、應變能力的考核,故應該重視過程的“實戰性”或“對抗性”,而畢業設計案例選擇環節要求案例的不確定性,也為“實戰”預留了空間。

3.4 案例分析

模擬審判的結束并非意味整個畢業設計的結束,還要求學生根據選擇或參與的案例選擇角度進行分析總結,一方面考核學生發現、解決問題的能力,另一方面也促使學生更深入地學習、研究法律知識,提升法律實踐技能,具備現代法律人素質。而根據選取的角度不同,案例分析可以包括評述型、分析型。

其一,評述型。這種類型要求學生從案例選擇到模擬審判的整個過程自行評述總結,如案例的選擇是否具有綜合性、不確定性、疑難性,文書的寫作是否規范、案例審判時證據是否確實充分、辯論是否有理有據、運用法律是否得當等等??隙ǔ晒赋霾蛔?,啟發以后更深入地學習,也進一步提升了學生法律實踐技能。其二,分析型。學生在圍繞案例進行畢業設計時對其中的某一個問題感興趣,然后把問題挖掘出來,結合專業深度討論,提出觀點。這一類型不僅注重對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考核,還強調觀點創新,要求學生有創新思維。分析型一方面適應了對獨立學院法學專業學生能力“多元化”的需要,部分學生經過四年法學知識學習后具備一定理論創新能力,甚至考上了研究生,即將跨入“研究型”法律人才培養模式,分析型案例分析為這部分學生畢業考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也避免了對傳統畢業論文模式進行改革,追求“一元化”、“一刀切”帶來的弊端。

高等教育大眾化背景下,高等教育出現多層次性、多類型性、專業差異性,因此,對畢業論文的要求和形式,也應“因校制宜”、“因業制宜”。獨立學院 “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的定位,決定了其畢業論文模式考核指標的“應用型”。法學專業案例型畢業設計模式的提出和構建,為獨立學院畢業論文模式的改革與創新做出了建議性的嘗試。

基金項目:江西省教育廳2011年高等學校“高校獨立學院畢業論文模式的改革”教學改革研究項目(JXJG-11-86-11)

注釋

① 鞏建閩.畢業論文應加強而非取消[N].光明日報,2012-05-15:002.

②③江勝清.論“本科畢業論文存廢之爭”對當前地方高校本科畢業論文的影響[J].宿州學院學報,2012.27(4):93-96.

④ 郭立場.本科畢業論文存亡不應一刀切[N].光明日報,2012-05-08:002.

⑤ 楊曉旗.論創新型國家發展戰略下大學生科研能力的培養——關于當下本科畢業論文現狀的反思[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09(8):6-7.

⑥ 汪濤.本科畢業論文質量提升的路徑分析——以襄樊學院法學專業為例[J].襄樊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2.11(1):118-121.

⑦ 吳凡.法學專業本科生畢業論文改革問題探討[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0.192(4):144-146.

篇7

論文關鍵詞:城市定位天水市,城市競爭力

 

“城市對自己的定位,有時比其地理位置影響更大。”[1][1] 城市定位一般涉及7個要素,即空間定位、主導產業的確定、城市特色的塑造、城市功能和性質、城市形象、城市規模及城市發展戰略的制定等影響城市未來發展的重大問題[2][2]。因此,城市的科學定位既是政府部門關注的重點,也是城市規劃、城市地理學、城市經濟學等相關學科研究的對象。

一、天水市地位與競爭力的測算

針對天水市的行政地位和區域特點,選取了西部10省的12個城市及甘肅省內的12個地市,然后運用主成分分析法城市定位天水市,根據選取的指標首先計算各城市的分類競爭力得分,并以分類競爭力得分作為標準化數據,再次運用主成分分析法計算綜合得分論文怎么寫。

(一)指標的選取

考慮城市定位和城市競爭力的影響要素,選取經濟總量、經濟發展水平等9個方面的33項指標構建評價城市競爭力的指標體系,如下:

 

一級指標

二級指標

三級指標

 

經濟

實力

和發

展水

平競

爭力

 

經濟總量

GDP/萬元

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額/萬元

地方財政收入/萬元

經濟發展水平

GDP增長率/%

人均GDP/元

二三產業從業人員占總從業人員比重/%

城鎮職工平均工資/元

經濟效益

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全員勞動生產率/元/人

規模工業企業職工人均利稅額/元

集聚

輻射

功能

競爭

要素流動

人均金融機構各項貸款余額/元

人均社會消費品零售額/元

人均貨運量/噸

人均客運量/人次

人均郵電業務量/元

開放程度

當年合同外資金額/萬美元

實際利用外資/萬美元

服務

功能

和環

境競

爭力

基礎設施

人均生活用電量/千瓦時

人均生活用水量/立方米/人

人均道路面積/平方米

每萬人擁有公共交通車輛/輛

電話普及率/%

人居環境

人均住房投資額/元

人均園林綠地面積/平方米

燃氣普及率/%

生活污水處理率/%

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

人口

綜合

素質

競爭

國民素質

萬人擁有高校在校學生數/人

萬人擁有醫生數/人

萬人擁有醫院床位數/張

城市人均教育支出/元

科技創新

萬人擁有科技事業費支出/元

篇8

關鍵詞:施工測量,工程定位,工程定型,施工現場管理

1前言

目前,采用先進的網絡圖管理方法,已在施工中得到運用;它體現的是某一工程項目中各施工階段及其主要作業環節的銜接以及關鍵線路上的各施工程序的聯系。它從總體上來反映和把握施工進度,明確某一時期內應施工并按期完成的內容。但是,對某一項具體的施工內容應采取何種施工方式以及場內各工種的協調配合等具體的管理方法是無法體現的,而這些恰恰是決定該項施工能否按計劃適時開工并如期完成的關鍵因素。所以建立以施工測量為主導的施工現場管理體系是有其科學依據的。在這一體系中,主要做好兩大方面的管理工作。

2施工測量

根據工程的性質、建設規模、工程類型,施工的環境及人員素質等不同條件,其管理方法及難易程度也有所不同。如果把施工測量管理納入到施工的現場管理范圍之內,挖掘施工測量所潛藏的其他功能,充分發揮其對施工現場管理所具有的分割、規劃、指導、協調的作用,使之成為施工現場管理的龍頭。

建立以施工測量為主導的施工現場管理體制是很有必要的。論文參考,工程定位。論文參考,工程定位。在這一體制當中,需要做好兩方面的工作。一是施工測量方面,主要解決兩個問題:(1)定位:根據施工圖紙等有關技術資料。結合施工現場的地形、地物。地貌等環境條件,在建筑地點進行建筑物所在的施工場地劃分成有機聯系的整個區域。(2)定型:施工測量的大部分工作都在此列,它存在于各施工工序及各環節當中,在關鍵軸線控制之下,對建筑物中某一系統或某一構件進行詳細地測設即細部放樣。隨施測的對象及程度不同,其精度要求也不一樣。

2.1定位

根據施工圖紙等有關技術資料,結合施工現場的地形、地物、地貌等環境條件,在建筑地點進行建筑物的整體定位測設,這樣,主軸線及其相關軸線不但確定了建筑物的位置,而且將建筑物所在的施工場地劃分成有機聯系的數個區域。

2.2定型

在實際工作中,并不是一次就將場地中所有建筑物的輪廓線和細部都測設出來,而是與施工組織計劃相協調,根據施工的進度,都需要依次把它們放出來。因此施工測量與施工的現場管理是緊密相聯,環環相扣的。同時,在定型定位中要注意以下幾點:(1)主控樁、引測樁的設置。主測樁、引測樁隨施工階段的不同,其含義也有所差別,但能起的作用在本質上都是一樣的,它們的設置以滿足施工要求為主,兼顧到現場管理上的需要,合理設置。(2)樁位管理。永久性的樁位都要求一一落實到平面控制圖上,標明位置及相互之間的距離,角度等數據,以便在現場中查對。

樁位的埋設要穩固,不受施工干擾又便于管理和使用的地方,標識要清楚、醒目,在各個樁位點的附近與所設樁位標記似是而非的其他任何標記不得留下。對重要樁位要定期檢查,設專人看管。在做好后方管理的同時,應著重加強施工場的前方管理,主要是解決各工序,各工種之間因在時空中交叉作業帶來的相互干擾問題,目的是使施工順利進行。在施工測量中所留設的主,副樁位點要合理地把作業現場有機地劃分成無數個小區域,每個小區域內可能含有多項施工內容,這樣就可以對這個區域進一步細化,使區域內的施工內容減少到1—2個。論文參考,工程定位。同時,這些區域又因場內施工的需要而進行不同樁位在新一輪施工階段下的重新組合,把原來的區域變成另一個含有新的施工內容的區域。這里要抓住以下兩方面的管理:(1)管理區域圖的建立。根據施工組織設計,結合網絡圖,確定一定階段的施工期內,要完成哪些施工任務,編制階段施工區域分劃平面圖。據此管理區域圖,結合施工測量進行的順序,按流水作業的方式,安插一些區域內施工作業的先后及內容。(2)各施工區內及區間的管理。對一個被劃分出來的小區域來說,根據測量的要求,小區域內堆放的材料,棄工棄渣等要嚴格控制其堆放范圍及高度關于區間的管理,首先可以從工藝流程的布置及工種的安排上綜合考慮,其次要考慮因施工的需要,合理確定臨時設施搭設的時間、位置。

總之。把施工測量作為施工現場管理的龍頭,不但使現場管理達到科學化、規范化、合理化。而且節約了大量的人、財、物,提高了工作效率,加快了施工進度,減少浪費,增加經濟效益。同時,對內業資料的整理及管理,施工現場內問題的早發現,為實現安全、高效、文明施工創造有利條件。

3施工現場管理

施工管理包括內業資料的管理、施工現場的施工管理、生活區及材料堆放和加工點的管理三個方面。論文參考,工程定位。而施工現場管理是施工管理的重點和關鍵。因此,在做好后方管理的同時,應著重加強施工現場的前方管理。施工現場管理主要是解決各工序、各工種之間因在時空中進行交叉作業所帶來的相互干擾問題,目的是使施工順利進行。論文參考,工程定位。

篇9

【關鍵詞】:GPS;大斷面;水文測量

中圖分類號:P228.4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簡單來說,GPS就是全球定位系統的簡稱。它是指通過利用GPS定位衛星,在全球范圍內進行實時定位和導航的系統。GPS定位的基本原理是根據高速運動的衛星瞬間位置作為已知的起算數據,通過采用空間距離后方交會的方法,以此來確定待測點的位置。由于GPS技術在水文大斷面測量中的使用時只要求測站上空開闊,對測站之間互相通視要求不高,因此,在使用GPS進行水文大斷面測量時就不再需要建造覘標。GPS技術的這一優點既可以大大減少水文測量工作的經費和時間,同時也可以使選點工作變得非常靈活多變,省去了傳統水文測量中對傳算點以及過渡點的測量工作。

由于GPS能夠在全球范圍內提供準確度極高的時間信息、三維坐標以及三維速度等方面的信息數據,因此GPS在水文大斷面中的應用得到迅速發展。GPS全球定位系統分為空間衛星群、地面監控系統以及衛星接收設備三個部分。首先GPS的空間衛星群是由24顆GPS衛星組成,它們平均分布在六個軌道面上,能夠保證GPS接收設備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的地平線以上接收到衛星發出的信號;其次GPS的地面監控系統,它包括主控站、監測站以及注入站,通過他們之間的相互配合,來進行與衛星之間的數據處理,接收和發送。最后是GPS用戶的接收設備,它主要是指GPS接收機、數據處理軟件以及計算機等用戶設備,可以接受GPS衛星發出的信號,然后利用這些信息數據進行定位導航。因此,GPS在水文大斷面測量中的應用可以極大的降低工作的難度,保證測量數據的精準度,對水文大斷面測量工作的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1]。

水文大斷面測量中GPS技術的發展現狀

GPS技術率先由20世紀70年代的美國研發,至今已經在全球范圍能得到了廣泛而快速的發展。但是目前我國對GPS技術的應用相對于國外來說起步比較晚,尤其是GPS技術在水文大斷面測量中的應用,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GPS技術在水文大斷面測量的實際應用中還存在著一定的問題。

水文上的河道斷面一般指設置測站的河段剖面,而水文測站一般設在上下游比較平順的河段。近年來,隨著GPS系統的不斷完善以及相關軟件的不斷更新,我國的GPS全球定位系統在水文大斷面測量中的應用取得了一定的進步和發展。目前,我國通過GPS技術對水文大斷面進行測量時,對于20km以內相對靜態的定位,僅需15-20分鐘;而對于快速靜態相對定位進行測量時,當每個流動站與基準站相距在15KM以內時,流動站觀測時間只需1-2分鐘;采取實時動態定位模式時,每站觀測的時間只需要幾秒鐘。因此,GPS技術在水文大斷面中的應用能夠提高水文測量工作的效率以及降低測量者的工作強度,使測量工作更加簡便。

GPS技術在水文大斷面測量中應用的特點

GPS技術與傳統的水文大斷面測量方法相比較,具有很大的不同。其特點對水文測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通過對這些特點的研究可以使GPS技術更好地應用于水文大斷面的測量工作中。

一方面,使用GPS技術進行水文測量時,測站之間對通視性的要求不高。在水文測量中,測站之間的相互通視性一直是測量工作的難題。但是,由于GPS技術對這一要求不高,只要保證測站上空開闊不受干擾,便能對GPS衛星信號進行接收的特點使得這一問題得以充分解決,從而提高了水文測量中的選點靈活方便性。另一方面,GPS技術具有定位精度高的特點。通過對比常用的設備可以發現,雙頻GPS接收機基線解精度為5mm+1ppm,而紅外儀標稱精度為5mm+5ppm,二者的測量精確度差不多。但是,在實際水文大斷面測量工作中可以分析得出,隨著測量距離的增長,使用GPS進行水文測量的優越性就會更加突出。此外,GPS技術在水文測量中還具有,觀測時間短,操作簡便以及能夠提供三維坐標等特點,通過快速靜態定位方法的方法使得測量時間縮短,并且能夠對觀測站平面位置進行精確測定的同時,可以觀測站的大地高程進行精確測定這些特點使得水文測量技術的操作極為簡便,極大的方便了測量工作。另外,GPS水文測量的自動化程度很高,能夠在任何地點,任何時間連續地進行全天候的水文測量,一般不受天氣狀況的影響[2]。

GPS在水文大斷面測量應用中存在的問題及措施

根據GPS技術在實際水文大斷面中應用經驗的總結,可以發現GPS在水文測量工作中還存在著許多問題,通過對這些問題的研究與分析,在實際工作中不斷尋找解決的措施,以此來保證GPS技術在水文大斷面測量中的正常工作,進而實現水文測量結果的有效性和準確性。

1、GPS技術的經濟適應性

目前,我國的GPS技術起步比較晚,技術發展還存在著一定的不足,所以GPS技術在水文大斷面測量的應用中的成本價格還存在著比較高的弊端。但是,由于不同的水文大斷面的測量內容對其測量的精度要求也存在不同,因此,我們必須要在滿足測量精度要求的前提下, 通過價值工程的原理從各方面對GPS技術在水文測量中的應用進行綜合考慮與分析,以此來盡可能地提高GPS技術在水文大斷面測量應用中的經濟適用性。

2、GPS衛星信號的接受

由于GPS技術是通過接收GPS衛星信號來實現對水文大斷面測量點的定位,因此,衛星狀況的好壞對GPS技術定位的實現和水文測量的精度產生十分關鍵的影響。在利用GPS技術進行定位時,會存在衛星狀況不良的情況,導致設備對GPS信號的接收出現一定的問題,這時就會造成GPS技術定位誤差增大的現象出現,甚至GPS信號失鎖無法進行定位,從而影響水文工作的進行。所以,作為水文測量的工作者,就要在數據采集時對衛星的狀況進行密切的關注,發現所接收使用的衛星數目過少或出現浮點解時應作特別記錄或延長測量時間,以此來保證測量數據的準確度。

3、測前準備工作

GPS基準站設置與常規光電儀器設站相比存在著較大的區別,因此在應用GPS對水文大斷面每次進行設站測量時,要先到其他已知點上進行測試比對,確認無誤后才可以進行后續工作,以此來防止設站出現的錯誤,造成測量失誤。此外,要對測區的控制點資料進行收集,進行參考站和流動站的設置。同時,還要根據差分GPS的工作原理嚴格控制基準站與移動站之間的距離,從而有效地保證測量數據的精度以及差分數據鏈的正常傳播需要。

4、對測量數據的處理

通過GPS技術對水文大斷面進行測量后,要及時對數據進行保存和處理。由于水文的所有測量數據,尤其是水下地形測量數據,它們都是通過自動采集并以電子文件形式記錄在計算機或儀器內存里的,因此要及時對水文大斷面測量的結果進行數據備份和匯總工作,或者進行拷貝提供內業后處理和編輯成圖使用,以此來防止水文測量信息數據的丟失[3]。

總而言之,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GPS技術在水文大斷面測量中的應用,是水文測量工作發展的必然趨勢。我們要在實際水文大斷面的測量工作中,通過對GPS技術理論知識的深入研究,不斷總結測量工作中的經驗,使GPS能夠更好的應用于水文大斷面的測量工作中,以此來降低測量工作的難度,提高測量工作的效率,保證水文測量數據的準確性和有效性。

【參考文獻】

韓艷麗GPS在水文大斷面測量中的應用【期刊論文】中國西部科技-2009

篇10

論文關鍵詞:地方高校,計算機類專業,人才培養

 

隨著信息學科的快速發展,社會各界對IT人才的需求逐年攀升,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等相關專業逐漸發展成為我國招生規模較大、培養學生人數眾多的專業之一。各類用人單位十分看重該專業畢業生的項目實戰經驗和動手能力,希望所招聘的學生像帶USB接口的外設一樣,“即插即用”,能夠迅速進入工作狀態。由于大多數地方高校的培養方案、教學計劃、課程教學大綱和實踐教學體系基本上參照傳統研究型大學的相關專業而制定,存在辦學定位不明確、專業培養目標不清晰、辦學特色不明顯的現象,致使地方高校畢業生就業競爭優勢不強,面臨就業難的問題,另一方面,畢業生的綜合素質無法滿足企業的需求,出現用人單位招聘難的問題。

地方高校如何適應信息技術高速發展的需求,對計算機類相關專業的人才培養模式進行改革,培養以滿足社會實際需求的工程型應用型人才,是值得大家進一步探討的課題。

1 “211”人才培養模式的基本形式

精英教育注重厚基礎和廣譜適應性,大眾化教育更應強調特色和適應性,強調學校和專業的準確培養定位,不同類型高校的學生在知識能力的培養上應具有一定的差異。襄樊學院屬于地方本科院校,作為湖北省域副中心城市襄陽市唯一的一所本科院校教育管理論文,在專業定位上主要是圍繞鄂西北國民經濟與社會信息化發展的戰略目標,培養適應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的應用型人才。由于地方院校受條件與環境的限制,專業發展難與知名高校相抗衡,需要站在新的角度立足地方本科院校的特殊性重新審視,發揮自身的特點和優勢,探索具有自身特色的人才培養目標和培養模式。人才培養不以學術型、研究型為取向,而是以地方區域經濟及廣大用人單位實際需要的技術型、工程型、應用型為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