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擬貨幣交易論文范文
時間:2023-03-20 19:56:0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虛擬貨幣交易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貨幣流通速度;中間產品;總交易量;國民收入
一、引言
貨幣流通速度即單位貨幣一定時期內流通的平均次數。根據貨幣數量論,社會在一定時期內總的貨幣供應量等于一定時點上的貨幣存量乘以貨幣流通速度;貨幣供應量與需求量的差異決定了價格水平的變化趨勢。當貨幣流通速度不變的條件下,貨幣當局可以通過調整貨幣存量來調節貨幣供應量;但是,當貨幣流通速度變化時,只考慮貨幣存量變化的貨幣政策就可能產生“矯枉過正”或不足的情況。
貨幣流通速度分為收入流通速度和交易流通速度。主要區別在是使用交易總量還是使用國民收入來考察貨幣速度這一點上。
我國學者對貨幣流通速度也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如趙留彥、王一鳴(2005),他們注意到了部門間貨幣需求的差異,認為1979~2003年我國非農業部門貨幣需求的增加引起了貨幣流通速度下降,提出我國擴張性貨幣政策不會引起通貨膨脹。杜子芳(2005)指出物價指標是隨消費結構而變化的,考慮了消費結構變化因素的貨幣流通速度應該是上升的;從統計理論的角度對數據的適用性提出了挑戰。伍超明(2004)提出應該用交易總量指標來研究貨幣流通速度,同時,分析了實體經濟和虛擬經濟兩部門貨幣流通速度的變化,解釋了虛擬經濟部門對實體經濟的影響。耿中元(2008)利用貨幣需求模型分析了影響改革開發以來我國貨幣流通速度下降的制度影響因素,總結了影響貨幣流通速度的主要因素。
作者注意到,至今為止,人們研究的是年貨幣流通速度,還沒有人研究國民經濟各部門的季節性貨幣流通速度的變化,因此,本文將從這個角度進行探討。本文根據我國2003年至2009年的季度經濟指標,主要探討生產部門各部門的季節性貨幣流通速度的變化特點,以期能為貨幣的結構性調整提供參考。
二、模型說明
(一)貨幣交易流通速度模型的內涵
本文使用根據費雪方程式MV=PT推導出的貨幣流通速度V=PTM,即貨幣交易流通速度進行分析。
理由是:在現代化商品生產過程中,一件產品從原材料到最終的商品其間要經歷無數次的中間產品的交易環節,而我們在統計國內生產總值時只統計了最終產品的價值并沒有統計中間產品的交易價值,這樣計算出的貨幣流通速度是不能完全反映貨幣交易媒介這一職能的。例如,A公司生產的原材料1億元由B公司購入,B公司據此生產出1.5億元的產品并由C公司購入再加工,C公司生產出2億元的產品由D公司購入并以3億元的價格銷售給最終消費者。在此假定下名義國內生產總值是3億元,而用貨幣來衡量的總交易量應該是1+1.5+2+3=7.5億元;但假如C和D之間還存在一家公司D’,C以2億元把產品銷售給D’,D’再以2.5億元把產品銷售給D,D再把產品以3億元把產品銷售給消費者;這樣一來用貨幣衡量的總交易量就是1+1.5+2+2.5+3=10億元,但國內生產總值仍是3億元。再假設此時的貨幣供應量是2億元,那么以國內生產總值為分子計算的貨幣流通速度都是1.5,而以總交易量計算的貨幣流通速度就分別是3.75和5。通過上例我們可以發現以GDP、GNP等國民收入數據為分子計算的貨幣的收入流通速度變化緩慢不能有效反映商品生產和流通中的實際情況,因此,只有以包含中間產品情況的實際銷售量為分子計算的貨幣的交易流通速度才能反映商品生產和流通的變化。
(二)數據說明
關于PT,由于收集總交易量是無法實現的,所以,只能采用與總交易量相關性較強的指標來進行計算,如日本的津曲俊英用規模以上企業銷售額為分子對日本國內的貨幣交易流通速度進行了分析(津曲俊英,2009)。作者在這里采用國家統計局定期公布的三類指標進行計算,一是“分行業主要工業經濟指標表”中的主營業務收入,二是“農林牧漁業總產值表”中的總產值,三是“累計各地區按構成分組的建筑總產值表”中的總產值。這三個部門是我國國民經濟的主要部門,此三組指標反映了第一、第二產業的主要發展狀況,同時國家統計局從2003年起基本上是按季公布,可以研究經濟發展中貨幣流通速度的季節性變化。不過由于這些指標主要是對規模以上企業的統計,如工業企業主營收入的統計對象是500萬以上企業,因此,并不能覆蓋我國經濟全體。另外,本文關心的是商品生產領域,所以,本文就不討論第三產業的問題了。
關于M,計算貨幣流通速度時貨幣存量量的數據一般都直接使用貨幣供應量M1(伍超明2004,趙留彥2005、2006),M2(杜子芳2005)或各部門存款余額(張彤玉等,2009)來進行計算;本文也采用由中國人民銀行公布的M2數據作為貨幣流通量來進行比較、分析。
三、貨幣流通速度分析
(一)總量分析
首先將工業、農業、建筑業三部門的銷售收入指標加總,計算出三部門總的貨幣交易流通速度,并與以名義GDP計算的我國總的貨幣收入流通速度進行比較,結果如圖1。
從圖1我們首先可以發現不管是貨幣的收入流通速度還是貨幣的交易流通速度都具有季節性波動的特點,但交易流通速度的季節波動特征更明顯。主要特征是每年的第一季度貨幣的流通速度最低,每年第四季度最高,其中貨幣的交易流通速度上表現得非常明顯。在考慮進了數據統計上的時間滯后因素后,作者認為:我國的春節是在公歷的1、2月份,是造成每年的一季度貨幣的流通速度降低的主要原因。在第四季度,大量應收賬款、應付賬款的收付以及當年銷售收入的確認,使得貨幣的交易流通速度與收入流通速度都為全年最高;特別是貨幣的收入流通速度呈現出突然增加的常態。
其次,我們不難發現用名義國內生產總值所計算的貨幣的收入流通速度的變化是比較平緩的,而用工業、農業和建筑業的合計總產值計算的貨幣的交易流通速度的變化卻很大,其原因正如我們在第一章所討論的一樣,國民生產總值是統計的最終產品的價值,是一系列生產、經營活動最終結果的體現而不是這一系列生產、經營活動過程的體現,在當今社會化大生產越來越普及的環境中,結果并不會隨著社會分工的細致而發生大的變化。因此,在這里我們得到了一個與當今絕大多數經濟學家對我國貨幣流通速度認識的不同結果,即我國的貨幣交易流通速度并未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呈現出緩慢下降的趨勢,而是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呈上升趨勢,是與經濟增長呈正相關的。
(二)部門差異分析
通過分別計算工業、農業和建筑業三個行業的貨幣交易流通速度,并進行對比,這樣可以發現各行業貨幣流通速度的特點。
如圖2所示,建筑業和農業的貨幣流通速度是相對穩定,從2003年至2009年的變化情況來說是一個相對平穩的變化趨勢,這說明在建筑業和農業的生產過程中,貨幣的供給數量與其生產規模是比較適應的,貨幣供應緊張情況不明顯;而我們觀察工業企業的貨幣交易流通速度就可以明顯的看到2003年1季度至2008年3季度它的流通速度是隨著我國經濟的高速增長而不斷提高,說明在此期間工業企業對貨幣需求的增加超過了該行業能夠獲得的貨幣數量,其原因可以用易綱、伍超明、斐平等學者所提出的貨幣向虛擬經濟中“滲漏”來解釋;2008年4季度后隨著次貸危機對我國經濟的影響它的流通速度出現了明顯的下降,反映了企業間交易規模的縮減。以上數據說明工業企業的貨幣需求量與經濟增長的相關性是很強但是貨幣的供給往往并不與其需求相適應,而農業和建筑業的發展規模與其能獲得的貨幣量是比較一致的。
四、結語
貨幣最主要的職能是充當交易的媒介。因此,研究貨幣交易流通速度才能反映貨幣在國民經濟發展過程中充當商品交易媒介這一職能效率的高低,實踐與理論的結果才能統一;通過分析2003年1季度至2009年1季度的貨幣交易流通速度,本文得出這一時期我國的貨幣交易流通速度是上升的結論,這與貨幣數量理論提出的貨幣流通速度是和國民經濟的發展趨勢正相關的結論相一致;同時,還得出我國建筑業和農業的貨幣交易流通速度是穩定的;而工業部門的貨幣交易流通速度是隨著經濟周期的變化而變動的,特別是當經濟增長時工業部門的貨幣交易流通速度上升的。
作為政策建議,本文作者認為不管是M0、M1、M2都是總量指標,只能反映貨幣供應量的變化情況而不能反映貨幣對商品生產和流通中的作用;利率應該說更多的是反映了金融機構的資金供求狀況,不能反映實際生產流通領域的資金利用情況,而貨幣交易流通速度是一個能反映貨幣資金在生產流通各部門中被利用效果的指標,應作為貨幣政策結構調整的參考指標而備受關注。
參考文獻:
[1] 杜子芳,貨幣流通速度、貨幣沉淀率與貨幣供給量――我國貨幣供應量過大的原因分析[J],管理世界,2005.1,P26-30
[2] 斐平、熊鵬,我國貨幣政策傳導過程中的“滲漏”效應[J],經濟研究,2003.8,P21-27
[3] 耿中元、何運信,依托于貨幣需求理論的我國貨幣流通速度函數模型[J],經濟論壇,2008.19,P60-61
[4] 伍超明,貨幣流通速度的再認識[J],經濟研究,2004.9,P36-47
[5] 趙留彥、王一鳴,中國貨幣流通速度下降的影響因素:一個新的分析視角[J],中國社會科學,2005,4,P17-28
[6] Friedman,M.1970,“A Theoretical Framework for Monetary Analysis”,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Vol.78 No.2
篇2
[論文摘要]目前電子商務發展勢頭猛進,大有取代傳統商業之勢。但是與傳統的商業交易相比,電子商務有其自身的特點,在這其中,消費者的權益保護也呈現出新的特點,如何在確保電子商務經濟不斷進步的同時,又有效保護消費者的正當權益,文章針對這一問題展開討論,分析了電子商務消費者權益保護問題。
[論文關鍵詞]電子商務 消費者 權益保護 問題分析
近年來,隨著信息網絡技術的不斷發展,在網絡的有效輔助下,世界聯系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信息網絡拉近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商務交易的方式也呈現出多樣化特征,網上商務交易逐漸盛行起來,信息網絡為商家與消費者提供了一個虛擬的教育環境,成為商務教育的舞臺。電子商務作為一種新的貿易形式逐漸走入人們的視線,與傳統的現場交易相比,電子商務交易為人們的生產生活節省了時間、精力,已經逐漸為人們所接受,網上購物成為現代人們炙手可熱的購物方式。據阿里巴巴的的數據統計,截止2012年11月30日,淘寶和天貓的銷售額突破萬億,這從側面預示著電子商務真正的走進了千家萬戶。但是,在電子商務發展過程中還出現了一些不和諧的聲音,以次充好、以假充真等等,給消費者的效益保護帶來了新的問題,為此,本文對電子商務消費者權益保護的問題進行分析探討。
一、電子商務中消費者權益保護的特殊性
電子商務簡單說就是網上購物,網上成交生意,買家與賣價通過信息網絡,本著各自的需求進行交易與交流,在網絡提供的虛擬平臺中,獲取自己的利用。與傳統的真實的現場交易行為方式對比,網絡交易具有自身的特點。
首先,網絡信息的傳播速度更加快捷,而且網絡商品信息往往能夠波及更多的人,覆蓋更大的消費人群,而且網上交易往往在形式上更加單一,缺少復雜的交易制度或者行為規范的制約。
其次,網上交易是一種虛擬交易行為,交易雙方沒有真實地看到對方,消費者無法真切地觸及到商品的質量與模式,而是通過網頁或者網頁圖片上的說明,或者宣傳海報來選取產品,簽訂交易協議書,在這一過程中,客戶缺乏的是直接的感官認識,與實際產品的驗證。
再次,網上交易對于消費者來說具有很大的優勢,節省了消費者的時間與精力,但是主要的優勢特征還是更加傾向于經營者。因為經營者往往掌握了商品、資金以及貨源的主動權,并在網絡技術方面也擁有更多的優勢,這樣的交易性質,決定了消費者一方處于劣勢地位。因為經營者有隨意掌控商品信息的公開程度的權利,這樣就會使消費者對與一些交易方面的具體規則與商品的實際情況發生疑慮,往往在這個時候,消費者會上當受騙。
最后,網上交易屬于事后交易。經營者從自身的利益角度考慮,對消費者采取極大的防御措施,一般都是消費者先付款,然后才能收到商品,這樣消費者收到商品以后,往往會發生實際商品與網絡圖片差距甚遠,或者不相一致的狀況,而且多數情況下,一旦交易行為達成,貨物就不予退回,這就對消費者的利益造成了侵害。所以,同傳統的現場交易方式想對比,網上交易往往使消費者面臨著更大的交易風險。
電子商務交易是科技發展,經濟進步的產物,它的持續發展需要建立在一系列公平與公正的規范與制度的基礎上,使交易雙方都能夠在行為規范的限制下約束自身行為。從目前我國的電子商務的發展狀況來看,缺乏法律制度方面的規范,電子商務的健康有序發展需要對消費者的權益給予保護。
確保電子商務長遠發展的最根本的條件主要包括兩個方面:
一方面:交易安全。交易安全是電子商務健康發展的基本保障,這其中涵蓋了信息網絡系統的安全運行,網絡交易過程的安全以及消費者生命財產方面的安全。
另一方面:交易公平。公平是市場交易行為最重要的靈魂。交易雙方要本著平等互利的原則,不隨意侵犯對方的利益,確保交易雙方的平等與互惠、互利,只有在雙方互惠互利的基礎上才能保證電子商務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一旦電子商務交易失去了誠實信用,對消費者的利益造成損害,就會失去消費者的信任與支持,這種交易方式就會逐漸被人們所遺棄,影響其長遠發展。
二、電子商務中消費者權益保護存在的問題
電子商務交易具有自身的特點與特征,在整個的電子商務交易中,消費者屬于弱勢群體,一方面是由于網絡信息技術的欠缺,以及消費者網上購物經驗的匱乏,另一方面一些不法商家利用消費者這些弱點來采取措施進行不正當交易,損害了消費者的利益,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大肆宣傳商品,用虛假圖片誘惑消費者,實際商品與圖片大相徑庭,以次充好的現象時有發生,消費者在經驗不足的情況下,很容易上當受騙,買去劣質產品,自身的利益受到極大損害。
第二,拒絕履行許下的承諾,一些不法商家一旦收到了客戶的貨款就以為獲得了利益,對于消費者的服務十分滯后,不按時送貨上門,貨品質量低下,嚴重損害了消費者的正當利益,這是對市場交易公平與城市信用原則的極大破壞。
第三,商品質量與價格不符,損害消費者利益。一些不法商家在商品交易過程中,以次充好,開展非法的傳銷活動,以此騙取巨額錢款。
第四,一些不法分子利用計算機技術騙取消費者與其計算機相連接,利用匿名與消費者用昂貴的國際長途電話系統,騙取消費者高額的電話消費。
第五,利用網絡交易合同中的不科學因素來損害消費群體利益。具體表現在:利用合同格式方面的漏洞來限制或者剝奪消費者的利益,將合同風險責任轉嫁給消費者,縮短法定瑕疵擔保期限,故意扭曲與模糊合同上面的文字,或者隱藏一些條款等等,這樣一旦出現問題,主動權仍然掌握在經營者手中,消費者處于劣勢地位。
以上是經營者行為的綜合評判,在消費者權益保護方面,電子商務也存在一系列問題:
首先,電子商務本身是建立在一個開放性的網絡平臺環境下,這樣就為經營者犯罪提供了溫床,客觀上增加了消費者財產受到侵害的風險。在電子商務交易中的網上銀行支付,同傳統的現場錢物交換行為相比較具有更大的風險性。消費者在網上貨幣交易過程中往往要成承受下面的風險:在沒有獲得授權的前提下,啟用信用卡形成損失,電子貨幣被盜取或者丟失,電子貨幣系統被病毒侵害——目前在這一環節出現問題,導致消費者的權益受損害的例子屢見不鮮。
其次,電子商務交易中,對于所有貨品的質量、價格以及使用、送貨等環節,消費者都無法深入了解,消費者在不知情的情況下,很難確保自身的利益。
在電子商務交易中,消費者始終處于被動地位,互聯網是一個巨大的數據存儲設備,商品信息的更新速度異常之快,相關的監管部門不能夠對這些信息進行有效地監管與審查,沒有對使用網絡信息的企業權限進行限制,這在客觀上就加劇了經營者對消費者利益的侵害。一些企業在沒有取得營業執照的情況下,隨意在網上信息,不顧及所的信息是否合法。一些商家隨意向消費者的郵箱內廣告郵件,這些非法郵件損害了消費者的利益,一些廣告由于無法從表面信息辨認出來,使得一些消費者主動打開郵箱,影響了消費者的利益。
再次,消費者權益受到侵害后,無法獲得賠償。在傳統的面對面實物消費中,消費者的財產安全一旦受到侵害能夠直接找到經營者請求賠償,然而,電子商務交易本身就是一種虛擬的交易行為,消費者的權益受到損害很難找尋到對應的經營者。
最后,消費者的個人隱私受到侵害,一些不法經營者在交易過程中,會以各種理由向消費者索要信息資料,在未經消費者允許的情況下,隨意向他人傳播這些資料,嚴重侵害了消費者的隱私權。
三、完善電子商務消費者權益保護的方法
第一,嚴格控制網絡經營企業的市場準入。要想進入網絡世界進行商品銷售,從事電子商務,就要接受相關部門的資格登記審查,無論是經營團體還是個人都要向相關部門申請資格認證,獲得審批條件以后才能正式進入電子商務經營,而且要具體細化審批條件與登記內容,防止出現問題時找不到明確的負責人。
第二,確保消費者在網絡交易過程中享有知情權。電子商務的經營者要負責保護消費者的消費安全,對于一些涉及到消費者自身利益的情況有提醒與告知的義務。具體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經營者的詳細信息,例如:注冊名字,責任人的名字,經營生意的網站以及具體的地理位置,聯系方式等等。2.和交易有聯系的信息。這些信息體現在:商品以及服務的類型、價格以及方式,送貨方式以及售后服務等等。3.經營者要向客戶說明網絡通訊所采用的方式、每一筆費用都要清清楚楚地向客戶列出,以此確保客戶對信息享有知情權。4.向客戶提供爭議的解決方法并指出對應的法律依據等等。5.經營者的經營信用情況,具體涵蓋了:認證機構以及社會團體,通過一些社會服務性機構對自身的服務質量做出承諾與保證。對于以上信息,經營者沒有提供給消費者的行為,完全由經營者承擔責任。
第二,建立健全統一的退貨與換貨制度與規則。為了有效保證消費者的利益,要在互利公平的基礎上建立為消費者提供換貨的服務,保證消費者的正當利益。經營者還要負責保護消費者的隱私,包括消費者的銀行卡號,身份證號以及個人信息等等。
第三,建立健全網上交易消費者權益保護的行政法律制度。要想確保消費者的權益得到切實保護,可以將電子商務交易列入工商行政監管與檢查的范圍內,由相關的執法部門對經營者的行為進行有效監督。
篇3
關鍵詞:電子貨幣銀行金融
貨幣在發展過程中經歷了三個階段:商品貨幣、紙張貨幣和電子貨幣。從貨幣的發展歷程可以看出:貨幣制度的變遷是為了提高貨幣流通速度、降低貨幣流通費用,從而降低商品交易費用。20世紀70年代以來,電子通信技術與計算機技術的一體化使經濟在生產、流通、消費的各個領域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特別是以因特網為代表的網絡技術的迅速普及,使人類社會逐步向信息社會邁進。由于金融業對信息有超乎其他產業的特殊需求,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而言,在這個網絡經濟時代,現代通信技術與計算機技術,從根本上改變了金融業在業務處理、顧客服務、經營決策、管理拓展方面的技術環境。這些革命性的變革無疑都必須依賴于貨幣及支付手段相應的電子化。電子貨幣的出現和發展是20世紀末支付領域最為引人注目的事件,它正在并將會從根本上改變人們的消費習慣,改變銀行的經營方式。由于在降低交易費用上的巨大優勢,電子貨幣取代傳統通貨已經成為一種不可避免的趨勢。當然電子貨幣對傳統銀行業也提出了一定的挑戰,商業如何應對電子貨幣的沖擊就成了商業銀行發展過程中不得不面對的一個問題。
一、電子貨幣相關概念解析
20世紀以來,電子商務在世界范圍內悄然興起,作為其支付工具的電子貨幣也隨之產生和發展。電子貨幣的產生被稱為是繼中世紀法幣對鑄幣取代以來,貨幣形式發生的第二次標志性變革,并在電子商務活動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它的應用與發展不僅會影響到電子商務的進行,而且會影響到全球的金融體系。
(一)電子貨幣的定義
電子貨幣就是由消費者(及相對的特約商戶)占有的,存儲在一定電子裝置中,代表一定的貨幣價值的“儲值”或“預付價值”的產品。具體而言,這里所講的電子裝置通常包括兩種形態:以IC卡為媒質的智能卡和以計算機為基礎的電子貨幣載體。電子貨幣的貨幣價值以數字信息的方式存儲在電子裝置載體中,表現為各種各樣的儲值卡、智能卡,以及利用計算機網絡進行支付的貨幣形態。電子貨幣不是紙質的,也不像電子資金劃撥一樣涉及到銀行,這種新的貨幣形態可以離開銀行的中介作用,在交易過程中不用同存款發生密切聯系。就其現階段而言還只是一種新的支付形式,還要以現有存款為基礎。
(二)電子貨幣的特性
1、電子貨幣是以計算機技術手段為依托,通常以各類電子設備(如智能卡)及計算機存儲器為價值載體的貨幣
電子貨幣主要有卡類和計算機兩種載體。以卡類為載體的電子貨幣,卡中的芯片能夠根據事先存儲在里面的程序和外部銷售終端或其他設備(如電子錢包)的指令存儲和處理信息。借助特殊的設備和終端,卡中代表金錢的信息可以被識別,并且按照指令進行轉移。而以計算機為載體的電子貨幣進行交易時,需要借助個人計算機和互聯網,交易前要先下載或從發行人那里獲得專門的軟件,通過特殊的軟件和計算機的處理能力,實現電子貨幣數額的計算和轉移。這種強大的存儲和處理能力是傳統的提款卡所不具備的。提款卡主要是通過輸入密碼同中央數據庫相聯系,通過中央數據庫增減相應的金額,卡本身不存在代表電子貨幣信息的增減。
2、電子貨幣是一種信息貨幣
電子貨幣說到底不過是觀念化的貨幣信息,它實際上是由一組含有用戶的身份、密碼、金額、使用范圍等內容的數據構成的特殊信息,因此也可以稱其為數字貨幣。人們使用電子貨幣交易時,實際上交換的是相關信息,這些信息傳輸到開設這種業務的商家后,交易雙方進行結算,要比現實銀行系統的方式更省錢、更方便、更快捷。
3、電子貨幣價值傳送的無紙化
電子貨幣是現實貨幣價值尺度和支付手段職能的虛擬化,是一種沒有貨幣實體的貨幣。電子貨幣是在電子化技術高度發達的基礎上出現的一種無形貨幣。一般來說,電子貨幣的價值通過銷售終端從消費者手里傳送到貨物銷售商家手中,商家再回贖其手里的貨幣。商家將其手里持有的電子貨幣傳送給電子貨幣發行人從其手里回贖貨幣,或者傳送給銀行,銀行在其賬戶上借記相應金額,銀行再通過清算機構同發行人進行結算。整個過程是無紙化的。所謂無紙化是與票據、信用卡相比較而言。而且,電子貨幣可以在各個持有者之間直接轉移貨幣價值,不需要第三方如銀行的介入,這也是電子貨幣同傳統的提款卡和轉賬卡的本質區別。電子貨幣在這一點上,很類似于真正貨幣的功能。
4、電子貨幣是可以進行支付的準通貨
電子貨幣能否被稱為通貨,關鍵在于電子貨幣能否獨立地執行通貨職能。就目前而言,電子貨幣可以起到支付和結算的作用,但電子貨幣只是蘊涵著可能執行貨幣職能的準貨幣。首先,電子貨幣缺少貨幣價格標準,因而無法單獨衡量和表現商品的價值和價格,也無法具有價值保存手段而只有依附于現實貨幣價值尺度職能和價值儲藏職能;其次,由于電子貨幣是以一定電子設備為載體—智能卡和計算機,其流通和使用必須具備一定的技術設施條件及軟件的支持。因此,尚不能真正執行流通手段的職能;最后,盡管目前電子貨幣最基本的職能是執行支付手段,但是現有的各種電子貨幣中的大多數,并不能用于個人之間的直接支付,而且向特約商戶支付時,商戶一方還要從發行電子貨幣的銀行或信用卡公司收取實體貨幣后,才算完成了對款項的回收,電子貨幣不能完全獨立執行支付手段的職能??梢姮F階段的電子貨幣是以既有通貨為基礎的新的貨幣形態或是支付方式。
二、電子貨幣對傳統銀行業的挑戰
伴隨著社會的信息化、網絡化,銀行的主要功能由依賴于存、貸款數量的資金中介功能,向為顧客提供電子清算服務和信息服務功能的重心傾斜。在這一變化中,傳統銀行業面臨的主要問題有三:一是電子貨幣的發行主體、信用創造等在法律上如何定位;二是如何保證電子貨幣的安全性,以及如何規避電子清算系統風險;三是銀行傳統的經營管理模式如何向信息化經營轉變,與金融電子化趨勢相適應。
(一)電子貨幣的發行主體
目前國際間對電子貨幣的發行主體這一金融監管的對象的認識尚存在較大分歧。歐洲大陸各國認同這樣的觀點,即電子貨幣的發行應該包含在金融機構的業務中,其發行主體應該屬于金融監管的對象之一。1998年,歐盟委員會在歐盟理事會提交的指令草案中規定,發行電子貨幣的機構與傳統意義上的“信用機構”享有同樣的市場準入權利和相同的競爭條件。這體現在:第一即使電子貨幣發行機構無意從事傳統信用機構所提供的全部金融服務,它依舊有權在整個歐盟成員國范圍內自由從事經營活動;第二電子貨幣發行機構只接受設立地成員國一國的管理和監督,這也使其在經營條件上與傳統的信用機構完全相同。在美國和英國,占主導性的觀點則是,若對電子貨幣的發行主體進行嚴格的監管和限制,會損害民間機構的技術開發和創造精神,把電子貨幣的發行限定于金融機構還為時過早,因為一些證券公司、特殊貸款公司、非銀行支付供應商、信用機構也能提供電子貨幣服務。如果將電子貨幣的發行主體限定于中央銀行,則存在著尖銳的矛盾和沖突。因為貨幣是中央銀行獨有的利益,它來自貨幣發行權,即能使市場參與者將其負債作為貨幣的權利,該利益反映在對生息資產通過以發行貨幣的方式進行無息或者低息融資的回報上。如果法定貨幣被私人電子貨幣所取代,這部分中央政府收入來源就會喪失或者減少。如果由中央銀行以某種形式發行電子貨幣,不僅可以向消費者提供無風險的電子支付產品,還可以換回貨幣收益的損失。但這樣做的代價很大,因為政府的介入會沖淡市場活力的發揮,抑制私營領域的發展,阻礙進一步的金融創新,而且高風險的新興商務可能會浪費納稅人的錢財。從目前來看,各國只允許銀行發行電子貨幣,從而有利于對其監管。
(二)銀行的結算職能
隨著小額結算方法的多樣化,以及開放式網絡結算服務使用者隊伍的不斷擴大,結算業務作為銀行固有業務的地位受到越來越大的威脅,結算業務的提供者已超出銀行范圍。例如電信、交通、旅游等行業發行的名目繁多的、儲值性質的磁卡或IC卡,實際上已成為新形式的“結算帳戶”。例如儲值卡的發行公司,在銷售卡時,即與購買者之間產生了借貸關系,這筆資金是在儲值卡使用時逐步清算的。這種資金清算,與銀行存款用作結算的作用相似。而且,如果這些行業能用更低的價格,通過電話、因特網,提供更貼近顧客需求的服務,那么在結算業務領域,銀行將可能被其他行業奪去更多的機會。
另外,以往企業間交易的買賣雙方,其資金授受都是通過銀行中介進行的,銀行可以從中收入一定比例的手續費。但是,隨著金融EDI的應用,促進了貨款的相互抵沖及企業間的差額結算,這對企業無疑有效地削減了手續費支出。同時,隨著企業EDI應用的發展,這種結算方法必將在企業集團內部普及。其結果是,雙方的交易信息不必通過銀行即可相互交換,貨款的抵沖也不必經過銀行即可進行,銀行不僅喪失了手續費的收入,而且無法掌握企業的資金流向。這對銀行的結算職能及資金監督職能又是一個挑戰。
(三)結算網絡的國際競爭
電子貨幣、電子結算發展的結果,將為使用者跨越國境利用由外國經營者提供的結算服務創造了更多機會。特別是由于因特網的發展而形成了世界范圍的通信網絡,以電子貨幣進行的結算服務,已出現無國籍化的動向,國內金融機構與外國機構之間將處于直接競爭的環境。如何增強結算網絡的國籍競爭力,已成為各國銀行必須考慮的重要問題。同時,為了保護使用者利益,1997年5月,10國財政部長、中央銀行總裁會議(G10)下設的電子貨幣作業部的報告書中指出:關于跨越國境的電子貨幣及電子結算的使用,在法律、行政、司法等方面的管轄權問題是復雜的,并且某些方面可能是不明確的,即使是對國內的使用者,其保護措施和監督體制也不盡完善。因此,由外國主體發行的電子貨幣和提供的結算服務,目前應限定其范圍。
三、電子貨幣對商業銀行經營的沖擊及應對策略
我國已由中國人民銀行為牽頭單位,配合國家各主要商業銀行及金融機構聯合建設中國金融數據通信網和全國銀行卡信息交換中心,充分利用金融系統電子化基礎設施,加強中央銀行的支付清算職能,加快資金周轉速度,以逐步確立和完善我國支付清算體制,加快實現全國范圍內銀行卡跨行、異地支付業務授權及清算信息自動交換。目前,我國金融卡發卡量超過10300萬張,全國金融卡信息交換中心和清算中心已建立,金融衛星網擁有646個衛星站,覆蓋了全國所有地級以上城市和700多個縣,全國電子聯行平均每天往來5萬多筆,轉匯金額平均每天達800——1000億元,大大提高了轉匯效率,縮短了資金在途時間,平均每天為企業減少利息開支500萬元。金融卡的發行,使得消費群體、商業領域和銀行之間形成了互相支持、簡易方便、安全可靠、促進發展的緊密關系,非金融卡發卡量突破1億張,廣泛地應用于交通、水電、煤氣、醫療衛生、安全保衛等方面。
(一)電子貨幣對商業銀行經營的沖擊
1、對銀行生存和經營的挑戰
電子貨幣的普遍使用,使得網絡銀行的出現成為必然。就目前而言,網絡銀行有兩類:一種是完全依賴于互聯網發展起來的網絡銀行,另一類是指傳統銀行運用公共互聯網,把網上銀行業務作為銀行零售業務柜臺的延伸,達到24小時不間斷服務的目的,并節省銀行的經營成本的模式,完全意義上的網絡銀行即第一類網絡銀行。根據美國BoozAllen和Hamilton公司1996年4月公布的調查報告,網絡銀行經營成本僅相當于經營收入的15%——20%,而傳統銀行的經營成本占到了收入的60%,開辦一個互聯網銀行所需的成本只有100萬美元,還可用電子郵件等技術提供一種全新的真正的雙向交流方式,而建立一個傳統銀行分支機構需要150萬——200萬美元,外加每年的附加經營費用35萬——50萬美元。從這些數據不難看出,網絡銀行業務成本優勢顯著,對傳統銀行的經營已構成威脅。
2、對客戶市場占有率的沖擊
電子貨幣是通過電子網絡發行并可在全球范圍內流通的貨幣,這就使一國中央銀行壟斷貨幣發行的權力被打破,于是世界上那些擁有先進技術和大量資本的機構和個人(如軟件公司、電信業者、中介業者等)像商業銀行一樣都將發行和經營電子貨幣作為其主要業務。這種狀況給商業銀行進行信用創造的基礎帶來了嚴重沖擊。如果其他公司發行了代表自己品牌的電子貨幣,那么這些公司就可能越過銀行單獨向客戶提供金融服務,其中包括向客戶提供電子貨幣。電信、交通、旅游等行業發行的名目繁多的、儲值性質的磁卡或IC卡,實際上已成為新形式的“結算賬戶”。例如儲值卡的發行公司在銷售卡時即與購買者之間產生了借貸關系,這筆資金是在儲值卡使用時逐步清算的。這種資金清算與銀行存款結算的作用相似,而且如果這些行業能用更低的價格,通過電話、因特網提供更貼近顧客需求的服務,那么在結算業務領域銀行將可能被其他行業奪去更多的機會。
3、對銀行經營方式的沖擊
傳統銀行的銷售渠道是分行及其廣泛分布的營業網點,獲取規模經濟的途徑是不斷追加投資和多設網點,發展的基礎是資金利差。隨著電子貨幣的出現,其經營方式將受到極大的沖擊。一方面電子貨幣的使用多依賴于計算機網絡系統,這就使僅有廣泛分布的營業網點而沒有便利的計算機服務網絡的銀行經營寸步難行;另一方面電子貨幣的多樣性會無形中削弱銀行信貸的規模,也將使得銀行賴以發展的基礎發生動搖。因此一些金融界有識之士指出,商業銀行如果近幾年內拿不出可行的電子貨幣,那么其他電子貨幣發行單位將搶占更大的市場。這無疑對傳統的商業銀行經營方式產生了巨大的沖擊。
(二)我國商業銀行應對電子貨幣的策略
電子貨幣產品的開發對銀行業務發展的推動作用是顯而易見的。目前,隨著我國加入世貿組織步伐的加快,各家商業銀行的競爭生存意識迅速加強,利用金融業務及工具創新來擴大市場份額的工作力度日益加大,各家商業銀行都已意識到了電子貨幣市場所蘊藏的巨大商機,哪家銀行在該領域領先一步,其就將獲得巨大的發展空間。
1、加快金卡工程建設速度,開發以金卡為核心的表外業務品種
1993年國務院聽取電子部關于實施電子貨幣工程(金卡工程)的總體方案,并于1994年成立了國家金卡工程協調領導小組。標志著我國金卡工程的開始。我國金卡工程的應用目標是先從銀行卡(信用卡、智能卡)起步,建立現代化的實用電子貨幣系統,具體而言就是建立和完善銀行卡授權、結算、發卡、流通、服務體系,最終減少現金流通量,以電子貨幣(信用卡、智能卡)替代現金流通,與國際金融支付體系接軌。實施“金卡工程”發卡銀行之間可以實現資源共享、通存通兌,可以實現銀行電子化、網絡化。
“金卡工程”最初的重點在于推廣信用卡和其他銀行卡的應用。這是由于我國網絡環境相對歐美而言比較差,且我國的支付工具也相對比較落后,現金交易占了交易總金額的很大部分,支票和信用卡的使用仍處在起步階段。因此,確定先發展銀行卡為支付工具,再在此基礎上發展智能卡。智能卡是銀行卡發展的比較高級的形式尤其是智能IC卡。目前在我國12個金卡工程試點城市銀行卡信息交換系統全面投入運行。1999年初,各商業銀行卡發卡量達1億多張,銀行IC卡300多萬張。我國IC卡產業起步雖晚,但發展迅速。IC卡在我國的生產、應用發展更是迅猛。目前已在金融、商貿、交通、電信、醫療、衛生、社會保障、旅游人口管理以及公共事業收費管理等領域得到廣泛應用,并取得初步成效。2002年我國IC卡發卡金融機構達55家,發卡量達3.8億張??梢允芾磴y行卡的飯店、商店、賓館等特約商戶約13萬家,各金融機構裝備的自動柜員機總計5萬臺,銷售點終端機34萬臺,全國受理銀行卡的電子化業務網點13萬個,截止2002年交易總額為84532億元。其增長速度大大超過世界平均增長的水平。我國金融電子化系統建設己經具有一定的規模,實施了電子貨幣(銀行卡)工程。
目前我國商業銀行信用卡業務種類較多,使用范圍局限性較大,使用成本較高,尚不方便快捷。因此我國四大國有獨資銀行應加快信用卡合作開發步伐,將現在的四大信用卡合為一卡,增強信用卡的服務功能。一方面方便客戶使用,另一方面可以使商業銀行降低成本,提高競爭能力。同時為商業銀行表外業務創新提供合作的條件。四大國有獨資銀行可率先統一表外業務創新的標準,開發以信用卡業務為核心的各種新型服務工具,隨著金卡工程的實施推動我國電子貨幣的使用,同時加速電子貨幣創新步伐,用以抗擊網絡銀行對其業務的可能沖擊。
2、積極開發新工具,進行業務創新
一方面商業銀行要積極擴展原來的銀行業務如在柜臺之外辦理存款取款,開設個人理財賬戶如消費賬戶、投資賬戶、外匯交易賬戶等,以辦理及個人消費信貸、教育投資信貸、投資組合工具等業務,積極與各大型商場、超市等電子貨幣使用頻繁的單位聯系,在以上單位設立POS機等,將銀行、單位、政府、個人連接起來,形成一個以商業銀行為核心的龐大的服務網絡,以降低風險,增加收益,抵御電子貨幣帶來的商業銀行收益減少的危險;另一方面商業銀行要積極進行網上銀行業務的創新。隨著以IP網絡技術為主導的信息革命的深化,傳統銀行以存款、貸款和轉帳結算為主的資金信用中介將逐漸弱化,因為新的在線電子支付的手段不斷更新將不斷削弱銀行在結算方面降低貨幣流通和商品流通過程交易費用的比較優勢,從而網上業務的重點將日益向為公司和個人提供理財咨詢和金融增值服務方面轉移,Internet網、電子商務和電子貨幣使傳統銀行在分支機構和結算體系方面的優勢蕩然無存。借助Internet網,總分行制商業銀行能夠在網上實時、快捷地提供個性化、互動性極強的金融服務,結算支付將逐漸成為廉價的、甚至在將來是免費的無償金融服務,因為這是網上銀行爭奪客戶和網上金融市場份額所內生的競爭機制的必然結果,網上銀行將日益向網上證券交易、網上保險、網上拍賣和其他網上投資業務方面發展,網上銀行在這些領域提供高附加值的金融信息增值服務,隨著網上銀行電子貨幣資金的相對充裕,網上投資理財技能將成為稀缺的信息資本,銀行業與證券業將日益走向融合,關于投資咨詢和理財的信息資本的運營效益將日益成為決定網上銀行成敗的關鍵。
3、建立以客戶為導向的主要營銷方式
電子貨幣的應運而生使商業銀行之間和其他金融企業、非金融企業對電子貨幣的流通總規模有重要的影響,從而商業銀行的職能必須進行重大轉型,商業銀行之間將為爭奪網上電子貨幣支付、結算上的市場份額而進行激烈的競爭,為此商業銀行必須不斷地提高在線電子貨幣支付和結算的服務質量,甚至會導致這幾項業務走向完全的免費,商業銀行和其他在線金融服務企業爭奪網上金融信息流的控制權更加激烈。網上商業銀行爭奪網上金融信息流的控制權在本質上就是爭奪網上客戶群,就是爭奪網上金融市場份額。網上銀行收回經營成本所依賴的經營收入和資本收人,將主要依賴網上廣告收人、投資理財咨詢服務收人和馳名品牌、商業銀行的馳名網站門戶的數字化品牌在股票市場增值。商業銀行要根據客戶的不同要求進行金融創新,提供與其需要相適應的電子貨幣類的金融服務。同時采用一定的激勵手段,如為強化消費者信心,商業銀行可以考慮對在使用電子貨幣中遭受損失的客戶給予一定的賠償。商業銀行要真正建立起以客戶為導向的營銷模式,使客戶不管何時何地都可以享受銀行提供的更安全、更便捷的服務,爭取占有更多的顧客群。
4、建立完善的電子貨幣支付系統
安全性一直是電子貨幣使用過程中最為關注的問題,就總體形勢來看,為保證Internet下信用卡支付的安全性,VISA、Mastercard、Microsoft、Netscape和GTE等專門簽訂了Internet信用卡支付的安全電子交易協議,以期建立更加安全的Internet信用卡支付系統。目前正在運行的無條件匿名電子支付系統和可記錄的匿名電子現金支付系統能在相當程度上保證電子貨幣支付的安全性。但是由于網絡安全技術的局限,目前人們對銀行電子貨幣安全性的擔憂并未減輕,任何經營電子銀行業務和電子貨幣業務的機構都希望他們的帳戶管理和風險管理系統能受到嚴格的控制,能夠防止虛假電子貨幣在系統上進行交易。但事實上,由于計算機技術的發展,多條信息途徑的使用,系統的安全性越來越難以得到保證。計算機黑客可以在任何地方通過網絡進入電子銀行系統。安全性風險的防范越來越重要。對于電子貨幣業務,如果安全系統被破壞,則可能導致欺騙業務發生。而對于其他形式的電子銀行業務,未經授權的闖入既可為銀行帶來直接損失,也可以產生其他問題。例如電腦黑客通過網絡闖入電子銀行業務系統,尋找使用客戶的機密材料,使客戶利益受損。而缺乏對系統的嚴密控制,外部的第三者闖入系統設置病毒,會給銀行帶來更大的損失。電子銀行及電子貨幣既可能遭受外來者入侵,更容易受到內部職員的破壞。某些心術不正的職員可通過在暗中獲得的數據進入客戶的帳戶竊取資金,而另外一些職員不經意的錯誤也可能對銀行計算機系統的運行產生危害。這就要求商業銀行繼續努力,建立真正完善和安全的電子貨幣支付系統,促進電子貨幣業務的發展。
結論
雖然我國金融電子化起步較晚,離國際先進水平尚有較大距離,但近年各家銀行相繼推出了各種與電子貨幣有關的服務,主要集中在零售業務領域。例如,使用信用卡支付的銀行POS系統,以及使用IC卡代替現金用于小額支付的預付式系統等。隨著經濟發展和國內網絡用戶的不斷擴大,社會對電子貨幣、網絡銀行業務的需求必將迅速增長。對于商業銀行而言,面對信息技術進步、金融國際化、傳統銀行業務衰退等國際性發展趨勢,重新認識銀行固有的結算、信用創造、資金中介等職能,重新檢討銀行業務的發展方向,制定新的經營戰略,是經營管理層當前的重要任務。其中,對目前正在開展的電子交易業務,在總結經驗教訓的基礎上,如何與Internet結合,應積極研究并及時展開工作。首先抓緊時機上網,以防再度發生被搶注“域名”事件。網絡銀行業務可從信息、提供信息服務、咨詢服務開始,直至全方位的交易服務,分階段逐步展開。否則,將會喪失發展機遇,其損失無可估量。
參考文獻:
(著作)金光華、田昊箭、王蓓、刑林明:《電子貨幣》,立信會計出版社2001年版,第13-85頁。
(著作)唐應茂:《電子貨幣與法律》,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69-83頁。
(著作)趙立平:《電子商務概論》,復旦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第126-167頁。
(著作)陳進:《電子商務金融與安全》,清華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第25-46頁。
(著作)姚立新:《電子商務下的金融創新與運作》,中國時政經濟出版社2000年版,第93-99頁。
(論文)陳穎:《電子貨幣發展對中央銀行貨幣政策影響的思考》,《廣東經濟》2006年第7期,第72頁。
(論文)孔立平:《電子貨幣對中央銀行的影響與對策》,《商場現代化》2004年第13期,第56-58頁。
(論文)陳湛勻、李文斌:《我國網絡銀行與電子貨幣發展研究》,《新金融》2000年第8期,第34-39頁。
篇4
【摘要】
當前,我國經濟發展中出現了流動性過剩與錢荒并存的局面,這已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中國經濟穩健增長。論文在對經濟轉型進程中流動性逐漸放大,而市場普遍表現出資金緊缺的現象進行了深入闡述,并認為產生這一現象的根本原因在于貨幣供給與需求不均衡。由此提出,應從控制貨幣發行量、調節供給、減少流動性錯配、平衡市場需求,以及加強金融創新、完善資金流通渠道等方面入手,逐步緩解流動性過剩與錢荒并存的問題。
【關鍵詞】
流動性過剩;錢荒;中小企業
一、引言
金融是經濟的核心,伴隨著我國經濟增長,金融支持的作用越發重要。隨著我國金融市場的發展,特別是創新等導致市場流動性增加條件下,我國經濟取得了高速增長。然而,在流動性不斷放大,并推高物價的背景下,市場卻表現出資金的緊缺。單以浙江溫州為例,2012年底數據顯示,溫州規模以上企業相比2011年有高達60%的企業出現了停產、減產情況,大量企業面臨著倒閉風險,甚至出現了“跑路”潮。
這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企業的融資成本,更是使中小企業融資雪上加霜。從而導致更多的資金從實體經濟領域抽逃,進入虛擬經濟領域,促使市場流動性過剩的形成。事實上,這種流動性過剩與錢荒并存的現象已經嚴重阻礙了我國經濟的健康增長,需對此進行深入剖析。
二、文獻回顧
流動性過剩與不足是市場非均衡結果,加強相關研究很有必要。
綜合國內外諸多觀點,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類:(i)余永定(2007)追根溯源,認為流動性過剩(excess liquidity)的準確翻譯應該是“過剩流動性資產”,是商業銀行所擁有的超過法定要求的存放于中央銀行的準備金和庫存現金,并提出通過計算和判斷超額準備金率、馬歇爾K值(M2/GDP)和超額貨幣存量三個指標測度流動性過剩。(ii)倪慶東(2007)指出,流動性過剩有兩層含義,一是流動性資產,通常是指可用來支付的現金或現金類資產;二是流動性能力,即獲得高流動性資產的能力。針對我國所面臨的流動性過剩問題,他認為這不是流動性能力的過剩,而是流動性資產的過剩。(iii)彭興韻(2007)從資產組合理論出發,將流動性過剩理解為在當前的利率和資產價格水平下,人們持有的短期資產超過了他們意愿持有的均衡水平,而中長期資產在其資產配置結構中又低于其意愿的水平。
余永定利用多個指標判斷流動性是否過剩,但是當商業銀行為應對擠兌風險而主動增加存款準備金時,就不屬于流動性過剩;超額貨幣存量是從貨幣交易職能角度量化貨幣供給增長率與名義GDP之間的關系,但是忽略了最優貨幣供給。
倪慶東從流動性資產和流動性能力兩個方面考慮流動性過剩,相對比較全面,但是將流動性資產僅局限于可用于支付的現金或現金類資產是不夠的,忽視了其他支付方式,并且沒有給出具體的衡量指標。彭興韻從資產組合理論出發,結合各資產的結構和期限來衡量流動性,認為流動性過剩的原因可以歸結為長短期資產的時空錯配,但是他將貨幣供應和貸款增長排除在考慮因素之內有失偏頗。
盡管現有研究一定程度上可以幫助我們理解流動性過剩這一現象,但是由于理論視角不一樣,更多的研究是停留在定性分析上,還沒有找到一個合適指標去具體衡量流動性過剩的大小,而且受限于當時宏觀環境與經濟條件,錢荒這一話題并未引起足夠的重視,國內相關資料也比較缺乏。在借鑒上述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本文首度將流動性過剩與錢荒結合起來考慮,運用統計分析方法,力求能夠提出一些具有應用價值與現實指導意義的對策和建議。
三、流動性過剩與錢荒并存
流動性過剩可以簡單的理解為“錢多”,而錢荒,顧名思義,就是“錢少”。為何一邊會錢多,一邊又錢少呢?看上去矛盾的兩面,在我國卻是真實的存在,這就是當下中國貨幣市場真實表現。
(一)流動性過剩表現
1.貨幣發行過多
衡量貨幣發行量的指標很多,按照流動性大小可以劃分為四個層次,即M0、M1、M2和M3。隨著我國金融市場不斷發展,各種金融資產流動性在提高,不同口徑之間的貨幣轉換更加便捷,同時,考慮到我國金融市場發展不完全,金融機構負債轉換為即期支付受到時間和成本的制約,因此,選擇廣義貨幣M2作為我國貨幣發行量的衡量指標是可行的,并且目前世界上各國政府大都采用了這一指標。
圖1表明,近幾年我國廣義貨幣M2發行量增長穩步,2012年末達到了97.4萬億元;同時,M2/GDP也在逐年增加。2008年受美國金融危機影響,我國M2/GDP比值最低,為1.51,2012年年末增長到了1.86。
唐雙寧(2007)研究發現,歐美等發達國家M2/GDP的比值在1.5左右,發展中國家的在1.3左右。目前我國廣義貨幣M2對GDP的比例已經處于國際最高水平,存在貨幣超額供給、流動性過剩現象。
圖1 M2、M2/GDP變化情況
數據來源:中國人民銀行各年年報。
2.金融機構存貸款差額日益擴大
存貸差是指金融機構存款與貸款的差額,這可以從兩個方面進行考慮。一方面隨著經濟的發展,貨幣發行量不斷增加,金融機構存貸款也隨之增長;另一方面人們對經濟形勢預期不夠樂觀,投資比較謹慎,寧愿選擇把錢存放在銀行,也不愿意拿出來進行投資,我國很多大型企業、普通老百姓就選擇了這樣的理財方式。與此同時,大量具有新思維、新思想、敢于創新、勇于冒險的中小企業卻由于資產有限,資信評級不高,從銀行貸不到款。2012年末,我國金融機構存貸款差額達到了28.8萬億元,大量貨幣資金滯留在了銀行系統內部,促成了現在的流動性過剩。
圖2 金融機構存貸差與存貸比變化圖
數據來源:中國人民銀行各年年報。
3.超額準備金率偏高
金融機構持有超額準備金,一方面是為了應對儲戶不可預料的提存,減少支付風險;另一方面是出于經濟形勢的考慮,等待更為有利的貸款條件或者投資機會,超額準備金率的多少一直是判斷銀行系統流動性大小的重要指標。
圖3表明,2008年以后,我國各存款類金融機構一直持有較高的存款準備金率,目前我國金融機構超額準備金率大體維持在2%左右,其中,農村信用社超額準備金率較高,尤其是到每年年底,均會出現一個小高峰。
金融機構過高的超額準備金率反映了系統內的資金沒能找到很好的流通渠道予以消化,這是我國目前流動性過剩的一個重要原因。
圖3 存款準備金率與超額存款準備金率
數據來源:根據wind數據庫數據處理。
4.存在正的超額貨幣變化率
根據貨幣交易方程式,貨幣供給乘以貨幣流通速度等于社會名義收入,也即社會實際產出與一般物價水平的乘積,而且它們的變化率之間具有穩定的關系,某一時期,貨幣供給變化率等于通貨膨脹率加上社會產出變化率再與貨幣流通速度變化率的差。
古典貨幣數量論者認為,當社會貨幣流通速度一定時,超過社會產出的貨幣供給應該反映在物價水平上。弗里德曼進一步指出,貨幣供給增長率應該等于物價上漲率。當二者不等時,則表明經濟中存在貨幣超額供給現象。在經濟分析中,可以用超額貨幣變化率(excess money,EM)來描述這一現象,即超額貨幣變化率=貨幣供給增長率經濟增長率物價上漲率。這里,我們分別用廣義貨幣M2代表貨幣供給,GDP代表經濟產出,CPI代表物價水平。
圖4表明,除2011年超額貨幣變化率為負以外,其余各年都是正數,并且在2009年到達了20.0%最大,這主要是受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影響,國家隨后采取了一些列財政刺激政策,貨幣供給隨之迅速增加,出現了流動性過剩。
圖4 我國貨幣供給增長率、經濟增長率、
物價上漲率、超額貨幣變化率
數據來源:中國人民銀行各年年報。
(二)錢荒的表現
1.中小企業融資難度進一步加大
中小企業融資難是長期存在的問題,也是世界性的普遍問題,但在當前中國經濟運行中尤為突出。全國工商聯2011年公布的《我國中小企業發展調查報告》顯示,我國中小企業存在嚴重的融資問題,其生存狀況比2008年金融危機時候還要惡劣。據銀監會的測算,我國商業銀行貸款主要投放給大中型企業,大企業貸款覆蓋率為100%,中型企業為90%,小企業為20%,小型微型企業很難獲得國有大銀行的信貸支持;中小企業融資具有“短、小、頻、急”幾個特點,國有商業銀行缺乏對中小企業的差異化服務,而以中小企業為主要服務對象的村鎮銀行、小額貸款公司發展比較滯后,多集中在地市級以上,其貸款利率一般為銀行基準利率的3―4倍,中小企業面臨著巨大的融資成本。
2013年6月17日,中小企業協會會長李子彬致信副總理馬凱,反映當下中小企業的生存困境,緊繃的資金鏈讓眾多中小企業經營難以為繼,貸款難、融資難問題愈發突出。溫州中小企業發展促進會會長周德文更是直言,中小企業現在的危機程度反而遠遠超過2011年。
2.銀行系統遭遇6月錢荒
銀行業間為了應對支付問題,加快資金流動,彼此間通常會進行短期的資金拆借,通常是隔夜拆借或者是1―7天內拆借,這是發達貨幣市場上最基本和最核心的利率。從圖5可以看出,2012年5月,銀行業間隔夜拆借利率最小為2.13%,交易量到達了最大5萬億元,之后便呈現出利率上漲、交易量下降的趨勢。2013年6月,銀行業間隔夜拆借利率更是飆升到了6.43%,創造歷史新高,同時資金量拆借減少到1.1萬億元,銀行系統遭遇6月錢荒。
圖5 銀行同業間隔夜拆借利率
數據來源:根據wind數據庫數據處理。
債券市場上,6月6日,興業銀行和光大銀行出現50億交割違約,爆發了黑天鵝事件;6月14日,2013年第四期記賬式貼現國債期限9個月,計劃募集150億元,實際僅獲得95.3億元的有效認購,遭遇流標;銀行業間市場招標的6個月期農發行貼現金融債,計劃發行額200億元,實際發行額115.1億元,再度出現流標;以往作為出錢方的四家大型商業銀行,此次也進場借錢。
四、流動性過剩與錢荒并存的原因
從上文分析可知,我國貨幣市場上流動性總量是充足的,并且一定程度上是過剩的,但錢多的同時,中小企業感受到的卻是錢荒。目前,我國貨幣市場上出現了流動性過剩與錢荒并存的現象,這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一)貨幣發行過多,但中小企業難以貸款,共同促成了流動性過剩與錢荒并存這一特殊現象。市場經濟條件下,發行貨幣應該充分考慮到現實經濟基礎,并非越多越好,而是找到一個合適的度。在經濟增長速度放緩的形式下,我國依然保持廣義貨幣M2較高的增長率,明顯不合時宜,而且伴隨我國金融市場的不斷發展,各種資產之間相互轉換更加便捷,對紙幣的需求力度相對在減弱,依然強勁的貨幣供給使得流動性總量出現了過剩。與此相對應的是中小企業融資平臺匱乏,慘遭錢荒困擾。受一系列因素的影響,不少中小企業在發展初期不夠規范,缺乏信息透明度,外界難以了解企業生存發展之本,或者說必須花費較大的人力資源成本才能熟悉企業的經營狀況,于是廣大商業銀行選擇了繼續把錢貸給效率比較低的國有企業,主動關掉了中小企業通過銀行融資的大門,這樣大量中小企業不得不選擇成本更高的地下錢莊、影子銀行、民間借貸等方式進行融資。當經濟處于向上周期時,企業經濟利潤和盈利能力相對較好,可以承擔比較高的融資成本;但當經濟處于下行周期時,很多企業承受不了較高的利息壓力,不得不選擇破產甚至跑路。當前,中國經濟增長速度放緩,較高的貨幣供給帶來了流動性總量過剩,而中小企業融資平臺匱乏,難以貸款,正面臨著嚴重的錢荒,二者合力促成了眼下中國流動性過剩與錢荒并存這一特殊現象。
(二)流動性錯配嚴重,過剩與錢荒并存。我國之所以出現流動性過剩情形下的錢荒,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流動性錯配嚴重。首先,流動性期限錯配嚴重。受宏觀經濟環境影響,最近幾年我國中小企業發展比較緩慢,平均收益率很低,而與此同時,影子銀行業務卻在悄悄發展壯大,信托、保險、基金、債券等金融產品層出不窮,并且許諾的回報都很高,遠遠超過了實業界的平均收益率,于是越來越多的商業銀行“避實就虛”、“融短貸長”,寧愿選擇從市場上或者同業間拆借短期低息資金,購買期限長、收益高的金融產品或者發放長期貸款,也不愿意為中小企業融資,支持實體經濟的發展。如果只有個別銀行這樣做,確實可以獲得比較高的收益,但當所有銀行都這樣做的時候,流動性緊缺甚至流動性危機就難以避免,2013年6月銀行系統爆發的錢荒就是流動性期限錯配帶來的嚴重后果。其次,流動性結構錯配嚴重。不少國有企業得益于壟斷因素,雖然運營效率不高,但是規模大、利潤多,資產相當雄厚,根本不差錢,即使有個別企業經營狀況不夠理想,也能輕而易舉的從銀行貸到大筆資金,吸引到足夠多的流動性,而廣大中小企業由于受各種因素制約,往往很難從商業銀行貸到款。這樣,國有企業繼續享受著流動性充足的便利,中小企業卻承受著流動性緊缺的痛苦。當經濟形勢不夠樂觀時,流動性結構錯配下的安全隱患便會集中爆發出來。當下中國流動性過剩與錢荒并存的狀況正是受到了流動性結構錯配的影響。
五、結束語
我國貨幣市場出現了流動性過剩與錢荒并存的特殊現象,表面上看只是錢多錢少而已,實際上關乎我國貨幣供給與需求,這是由二者不匹配造成的。要徹底解決這一問題,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控制貨幣發行量,調節供給,從源頭削減市場流動性。隨著金融市場不斷發展,人們投資理財渠道在日益擴大,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選擇股票、基金、債券等流通便利、收益較高的產品,對存款儲蓄的需求在相對減弱,而與此同時,電子貨幣、互聯網金融的發展壯大又在一定程度上進一步弱化了對紙幣的需求。我國出現流動性總量過剩是由貨幣發行量過多造成的,應該控制貨幣增長速度,減少供給,從源頭處調節市場流動性。
2、減少流動性錯配,平衡市場需求,解決錢荒困擾。錢荒出現的根本原因是貨幣供給一定的情況下,有效的資金需求得不到滿足。流動性期限錯配,資金“融短貸長”、“避實就虛”,嚴重脫離實體經濟;流動性結構錯配,資金沒能流向效率較高、潛力巨大的中小企業。應該大力支持實體經濟建設,扶持中小企業發展,減少流動性錯配問題,平衡貨幣供給與需求,徹底解決錢荒困擾。
3、鼓勵金融創新,完善資金流通渠道。流動性失衡是我國經濟健康穩定發展的絆腳石,需要大力發展金融創新,管理好創新金融產品,拓寬資金流通渠道,有效調節市場流動性,將各個層面的資金供給與需求很好的匹配起來。
參考文獻:
[1]余永定.理解流動性過剩[J].國際經濟評論,2007,(4)
[2]張學春.流動性過剩:現狀分析與政策研究[J].金融研究,2007,(2)
[3]唐雙寧.解決流動性過剩問題的初步思考[J].經濟研究,2007,(9)
[4]彭興韻.流動性、流動性過剩與貨幣政策[J].經濟研究,2007,(58)
[5]郭凱,孫音,艾紅德.基于資產期限結構的流動性過剩的內涵、測度與因子分析[J].金融研究,2012,(180)
[6]倪慶東.流動性過剩條件下政府隱性和或有債務風險分析[J].金融教學與研究,2007,(13)
[7]裴平,黃余送.中國流動性過剩的測度方法與實證[J].經濟學家,2008,(111)
[8]裴平,韓貴新.迷失的貨幣與突發性通貨膨脹[J].江蘇行政學院學報,2005,(39)
[9]莊毓敏,張鵬.宏觀流動性狀況的判別與趨勢分析[J].中國金融,2012,(55)
[10]卜永祥.流動性過剩的特征、成因及調控[J].經濟學動態,2007,(3)
[11]馬珊珊,馮一凡.流動性之惑[J].新理財,2013,(30)
[12]翟建華.中小企業“錢荒”之思考[J].哈爾濱金融學院學報,2011,(10)
[13]全國工商聯:我國中小企業發展調查報告,全國工商聯通報,2011
[14]POLLEIT,THORSTEN AND GERDESMEIER,Dieter.“Measures of excess liquidity”[R].Frankfurt Business School of Finance& Man agement,Working Paper,2005
[15]RUFFER.RASMUS,STRACCA.LIVIO.What is Global Excess Liquidity,and Does It Matter?[R].ECB Working paper,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