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工程與核技術論文范文
時間:2023-04-02 23:27:1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核工程與核技術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1)專業能力目標:具有選擇合成用原料、溶劑、催化劑能力;典型精細化學品的的合成路線設計和評價能力;典型精細化學品的的合成步驟設計能力;常規實驗室設備操作能力;優化實驗條件的能力;能夠按照操作規程進行產品生產和DCS操作;能擬定操作規程和擬定事故處理預案;具有一般事故處理的能力。2)方法能力目標:具有決策能力和執行能力;具有語言及文字表達能力;外文資料的閱讀能力;通過自學獲取新技術的自我更新能力;利用網絡、文獻等獲取行業國內外信息和綜合處理信息的能力;制定工作計劃、評估工作結果的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造能力。3)社會能力目標: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和敬業精神;與他人的合作、交流與協商能力;具有良好的環境適應能力;具有創新能力和較強的實踐能力;具有工作責任心和社會責任感;能夠遵守勞動安全、環保的規章制度。
2教學模式的設計
2.1行動導向的任務驅動
精細合成技術采用任務驅動的行動導向的教學模式,在與企業實際相似的學習情境(項目)中設置若干工作任務及工作程序化。學生通過完成任務所需的獲取信息、設計方案、制定操作規程、操作等完整實踐過程,構建自己的經驗和知識體系,培養了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造能力。在行動導向的教學模式運行中,教學活動從以“教”為中心轉向以“學”為中心,學生成為教學活動的主體。使學生由接受性學習轉化為以研究性、實踐性學習為主體的學習形式。教師的作用從以課堂講授為主轉向以教學設計與組織、創設情景、提出問題、指導、監控(激勵、答疑、糾錯)、評估學生的學習活動為主。
2.2教學做一體化
設計課堂與實習地點一體化的教學場景,實施教學做一體化。形成“學做合一”,以“做”為主的課程整合模式。課程所在的實訓場所是開放式教學的實訓中心,為方便學生熟練掌握操作技能。這種理論實踐一體化教學改變了傳統的理論教學和實踐相分離的教學形式,它集理論知識傳授、現場觀摩、實踐操作技能學習、訓練為一體,集教師與學生雙向交流、指導,小組討論協作為一體,增強了學習的興趣,提高了學生實訓的興趣和實際動手能力,為今后走向工作崗位增強了適應能力。
3教學內容的設計
3.1崗位典型工作任務分析
通過與精細化學品合成崗位的工藝技術骨干進行崗位的工作流程、工作內容的研討,確定了精細化學品合成崗位的典型工作任務:能夠在規定的時間內,以項目組合作形式,參與產品的開發合成;能夠根據產品的結構特點選擇適宜的原料,設計出不同的合成路線;確定最佳合成路線并進行實驗室合成和反應條件的優化;能夠按照崗位操作規程進行磺化、硝化、氧化等反應系統的工藝操作;能夠使用實驗室常規設備和反應設備及其輔助工具;能夠按照事故處理預案解決工藝操作中存在的一般故障;能夠遵守勞動安全、環保的規章制度,根據規定使用和處理使用過的原料;充分重視操作質量,實施過程控制,檢查評價自身的工作過程和成果;適應團隊工作,與團隊成員進行溝通與協調。
3.2教學內容的設計
針對以上分析的職業崗位典型工作任務,設計基于工作過程的學習情境(項目),以實際的工作任務內容為依據確定教學內容。學習情境設計以產品的合成技術為載體,以產品的開發流程為主線。根據精細化學品合成涉及的典型合成技術,如鹵化、磺化、硝化、烴化、酰化、還原、氧化、氨解、重氮化、水解、縮合等,選擇7個具體產品為學習情境,按照產品的開發流程,原料的選擇-產品的合成路線設計-合成路線評價-產品的合成-設備操作和工藝參數控制-產品分離-產品分析-成本核算的流程重構教學內容體系。通過完整的產品合成的工作過程使學生掌握精細合成技術的實際應用、產品的開發過程和反應參數調節。每個學習情景都以完成工作任務為導向,下設若干工作任務。實現了傳統學科體系的解構與工作過程系統化知識的重構,體現工程教育特色,學生也真正體驗了工程師的職業生涯經歷。學習情境的安排不僅基于工作過程,而且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由淺入深、從簡到繁、先易后難,基于工作過程的教學內容。
3.3教學內容組織的設計
每個工作任務主要采用“資訊—決策—計劃—實施—檢查—評估”六步法來組織教學,教學過程中體現以學生為主體,教師進行適當講解,并進行引導、監督、評估。教學具體實施過程為:學生接受工作任務→學生進行課外查資料,合作(分組)策劃項目完成的途徑,包括產品合成路線選擇、實施任務的材料和器材、工作流程、工作時間等→教師在了解學生項目策劃情況下進行評議→學生修訂后,按企業要求交項目負責人(教師)審核批準→在教師引導下,進行訓練→記錄工作狀況、數據、訓練中出現的事故及處理方法→教師將出現的問題及時組織研究、討論和總結→實訓結束后,由學生進行清場,組長(學生)檢查,項目負責人(教師)抽查→學生撰寫項目報告→教師批改→對報告中出現的問題反饋學生,予以糾正。
4教學方法的設計
在任務為導向、基于工作過程的項目化教學過程中,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是實現課程目標的根本途徑。課程采用多種教學方法,例如引導文法、頭腦風暴法、演講法、任務驅動法、案例教學法、角色扮演法等,多種教學方法在六步法教學中的運用。
5教學手段的設計
1)利用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在每個項目實施中,教師的講解、學生方案的演示、討論和工藝流程的展示等均采用多媒體,既生動又可以節省黑板板書時間,提高了教學效率。2)充分利用仿真教學軟件進行教學。可利用仿真技術開發與生產裝置逼真的學習仿真系統,學員不出校門,就能了解實際生產設備,并能進行產品生產工藝操作,包括開車、停車、模擬事故并進行事故處理、優化工藝操作條件等,學員可反復練習。在練習操作的同時又可熟悉工藝流程、操作規程、控制方案、正常工況的工藝參數范圍等知識。3)通過課程網站建設,以提高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和參與性。建設網絡教學平臺,為學生自主學習提供條件。通過網絡資源教學平臺,拓展了課程的教學資源,豐富了教學手段,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和發展提供空間。
6考核方法的設計
以多元化的考核形式來滿足社會對學生能力的多元化需求,科學評判學生的學習效果,建立了較完善的評分體系。課程的考核分為終結性評價(占30%)和過程性評價(占70%)兩部分。過程性評價由教師和學生共同完成。包括學習態度(占10%)、小組成員自評互評(占10%)、操作考核(占30%)、結果考核(占20%)等多種形式,全面、科學地考核學生專業能力掌握、理論知識應用、團隊協作精神、計劃和決策能力、完成工作任務質量、自我學習能力等多元能力。終結性評價以三個主題(工藝路線評價、合成路線設計、安全操作知識,各占10%)考核學生對知識、技能、安全環保的掌握。
7結束語
篇2
關鍵詞:核安全工程;人才培養;高校
2010年,南華大學發揮自身幾十年為我國核工業事業培養了大批專業人才的優勢和特色,憑借扎實的專業建設基礎,積極申報高等學校戰略性新興產業相關本科專業———核安全工程,并獲得教育部批準設置。2010年即從新生中通過轉專業的方式轉入一個自然班開始培養工作,該專業2011年獲批湖南省特色建設本科專業,2012年獲批湖南省專業綜合改革試點專業。2012年普通高等學校專業目錄修訂后,原“核安全工程”與“輻射防護與環境工程”專業調整為“輻射防護與核安全”。2013年經湖南省教育廳批準,南華大學以“核安全工程(專業方向)”繼續招收本科學生,也是迄今唯一批準設置該專業的高校。本文從人才培養方案制定、培養目標、課程體系、師資隊伍建設、實驗室建設、實習基地建設等方面闡述南華大學核安全工程專業建設,以期為核安全領域本科層次人才培養提供借鑒與參考。
一、核安全工程專業培養方案制定的思考
隨著我國環境壓力日益突出,核能作為一種幾乎是零排放的清潔能源,在我國的能源結構調整中將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為了保證我國核電建設的安全、高效發展,國家環保部核安全局已在國內實施注冊核安全工程師制度。為了適應核安全人才的強大的需求現狀,南華大學于2007年率先在安全工程專業下設置了核電安全工程和鈾礦冶安全工程兩個專業方向,并在人才培養目標方面進行了積極探索[1]。為了制定核安全工程專業培養方案,學科建設團隊首先以需求為導向,先后調研了中核福清核電站、中核三門核電站、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中核北方核燃料元件有限公司(二二廠)、中核錦原鈾業有限公司等十多個核工業企事業單位,獲得了中核北方核燃料元件有限公司、中國核動力研究設計院、秦山核電有限公司、西安中核藍天鈾業有限公司等單位的信函回執反饋意見,并利用南華大學為中核集團開辦的安全工程領域工程碩士班學生來校學習的機會,分企業類別(核電企業、研究院所、鈾礦冶企業、核燃料加工企業、核廢物處理企業等)召開學員座談會,聽取意見與建議。同時,組織南華大學相關專業(特別是核類專業)教師多次研討核安全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最終確定以“核安全工程師應用型人才培養”為辦學宗旨,主要參照國家《注冊核安全工程師》、《注冊安全評價師》和《安全工程專業中、高級技術資格評審條件》的知識要求,根據“基礎厚、口徑寬、能力強、素質高”的原則制定該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并分別于2012年和2014年進行了兩次修改。
二、核安全工程專業的培養目標
專業培養目標是各個高等學校根據自身辦學特點和服務對象所確定對所培養人才的特殊要求。培養目標需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滿足國家或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對人才的要求,體現先進的教學理念和教育方法,實現學校培養目標。南華大學核安全工程專業培養目標為:適應我國國民經濟建設和現代化核工業發展需要,培養具有扎實的自然科學基礎知識、較好的人文知識和文化素質,掌握安全科學與工程、核與輻射安全、安全應急管理和職業健康基本理論、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具備專門從事核安全與輻射防護工程設計、研究、檢測、評價、監察和管理等工作能力的高素質應用型專門工程技術人才。為了實現這一專業培養目標,南華大學提出了核安全工程專業人才培養的具體要求:本專業學生在學習工程專業基礎、人文社科知識的基礎上,主要學習安全科學和核物理基礎理論、核與輻射安全工程技術及安全應急管理相關課程,接受校內外實踐環節、專業相關課程的課程設計和畢業論文與畢業設計的基本訓練,具備注冊核安全工程師所需的基礎知識、專業能力和素質,具備服務于核工業各個領域的核與輻射安全研究、設計與監管的技能,并具有在核與輻射安全行政管理、核環境與核安全中介等機構中工作的能力。
三、核安全工程專業的課程體系
南華大學核安全工程專業課程體系重在體現核工業對核安全工程師基礎知識、專業能力和素質的要求,以注冊核安全工程師的核安全綜合知識、核安全相關法律法規、核安全案例分析、核安全專業實務四大專業知識結構和能力要求為導向,建立適應核安全工程領域專業人才需求的課程體系。整個課程體系分為公共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專業主干課、專業選修課、實踐性教學和第二課堂,共計183學分。核心知識領域有工程理化基礎、原子核物理、安全人機工程、事故致因理論、安全應急管理及其系統方法、核與輻射安全。核心課程包括“原子核物理”、“安全學原理”、“安全人機工程”、“安全系統工程”“、核與輻射安全”、“防火防爆技術”、“安全檢測及監控技術”、“核電安全工程”、“核通風與空氣凈化”、“鍋爐壓力容器安全工程”、“鈾礦開采安全技術”。實踐性教學環節有金工實習、認識實習、生產實習、畢業實習及安全評價課程設計、核安全設施課程設計、輻射防護課程設計、核通風與防護課程設計、防火防爆課程設計。第二課堂包括各級大學生創新性實驗、社會調查報告、各類競賽活動獲獎、發表的學術論文以及全校性的素質選修課程等。
四、核安全工程專業的師資隊伍建設
教師是人才培養的主體,南華大學核安全工程師資隊伍建設充分利用多年的積累與沉淀。學校合并前的原中南工學院和原核工業第六研究所隸屬于原核工業部,有多年從事核工程與核技術、鈾礦開采等方面教學研究工作積累;學校現有核反應堆工程、核工程與核技術、核化工與核燃料工程、核物理、輻射防護、采礦工程、放射醫學等多個涉核專業。核類學科專業建設為我校核安全工程師資隊伍建設打下了良好的基礎。由此,核安全工程師資隊伍建設圍繞組建“核電安全專業課程教學團隊”和“鈾礦冶安全專業課程教學團隊”兩個核心教學團隊開展工作。教學團隊成員由校內教師和校外實習基地研究人員或工程師組成。對校內教師鼓勵中青年骨干去企業鍛煉或攻讀博士學位及出國進修學習,派出年輕教師參加注冊核安全工程師的培訓和考試,重視“傳幫帶”“、老帶新”的措施落實到位。校外教師,我們主要聘請有一定工作經驗或成績的專業技術人員,他們既是學生實踐教學環節的指導教師,有時也被請進校園課堂給學生講課。這一系列的舉措使得核安全工程專業師資隊伍建設取得明顯成效。
五、核安全工程專業的實驗室建設
專業實驗室是培養學生實踐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的重要場所,實驗室建設是專業建設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南華大學核安全工程專業實驗室建設的思路是:充分利用學校相關專業的已有資源,重點建設特色實驗項目。經過幾年的建設,現已建有輻射安全監測實驗室、核通風與空氣凈化實驗室、核應急救援實驗室。大型儀器設備有:用于核環境安全監測分析的EQF3220結合態/未結合態氡子體及氡/釷測量儀、用于核通風與空氣凈化實驗的粒子圖像速度分析系統(PIV)、APS-3321空氣動力學粒徑譜儀以及正在建設的環境模擬風洞實驗室。
六、核安全工程專業的實習基地建設
校外實習基地是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的重要場所,是學生接觸社會、了解社會的紐帶[2]。核安全工程實習基地建設時采用兩條途徑,一是充分利用南華大學現有實踐教學資源。學校已有的國家級工程實踐教育中心“南華大學—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工程實踐教育中心”、省“十二五”研究生培養創新基地“尾礦庫退役治理技術中心研究生實踐中心”和“核測控與核安全防護基地”,都已經成為了核安全工程的實習基地。另一條途徑是新建校外基地。由于核安全工程具有鮮明的行業特色,為此,我們以國家核電產業鏈為導向,補充完善校外實習基地建設。先后與中核韶關錦原鈾業有限公司、中核通遼鈾業有限公司、中核二七二鈾業有限公司、中核四四有限公司、廣東核電集團有限公司等單位簽訂了實習基地協議。我們與這些基地間采取頂班替崗、校企科研協同、為企業選拔后備人才等多種互惠的合作模式,基地建設取得了較好的成效。這些基地在滿足了學生認識實習1周、生產實習4周和畢業實習2周的要求的基礎上,我們還在開展部分課程設計和畢業設計在基地完成的教學改革。南華大學核安全工程是目前唯一批準設置的本科專業(專業方向),人才培養沒有現存的參照模式。經過幾年的探索與實踐,我們在培養目標與要求、課程體系、實踐教學條件建設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今后,還需在人才培養模式、課程知識點要求等諸多方面進行深入系統的研究與實踐,也希望各相關用人單位提出寶貴的意見與建議。
作者:劉迎云 蔣復量 王淑云 單位:南華大學
參考文獻:
篇3
[關鍵詞] 大學生;職業能力;武漢大學
隨著中國高等教育大眾化的不斷發展,高等學校大學畢業生的就業問題越來越突出地擺在我們面前。目前,就業所面臨的問題不僅僅與大學生總數上的快速增長有關,而且也反映出人才培養結構上的失衡。因此,從國家層面到各級政府,從教育部門到各高等學校,大學生就業問題引起了高度重視。在社會關注的同時,高等學校也在通過不斷完善就業指導和服務工作體系,逐漸積累了促進大學生就業的良好經驗。隨著大學生進入社會后職業變換逐漸增多,大家也認識到,職業發展能力對個人的成長和發展影響最為深遠,也是當前人才培養中最需加強的方面之一。
就此,武漢大學結合學校實際,堅持實施“三創”(即創造、創新、創業)教育,根據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建立戰略新興產業相關專業,積極推進課程改革,在全面提升大學生綜合素質和職業發展能力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實施“三創”教育,提升綜合素質
筆者認為,大學生良好的職業發展應該包括三個階段:順利就業、適應職業、開創事業。順利就業是邁向成功的第一步,很大程度依賴于大學生在校期間的學業或專業成績;適應職業則需要不斷適應和學習,提高專門的知識和技能,滿足職業發展需要;開創事業則是開拓一個新的領域和工作,達到個人價值和社會價值的統一。在這三個發展階段中,發揮最重要作用的是學生不斷發展和提高的綜合素質和能力。武漢大學繼承百年辦學傳統,提出了“三創”教育理念,創造是“原創性”,創新是“推陳出新”,創業則是把創造與創新的東西變成現實,開創出新事業。“三創”教育主要就是強調培養學生“三創”的學識、意識、膽識和見識,為學生今后的發展打下良好基礎。
武漢大學大力開展通識教育課程建設,推行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并重的人才培養模式,充分利用多學科綜合優勢和深厚的人文底蘊,為學生打造了一個高水準的通識教育課程平臺。學校通過立項管理的方式,每門投入經費1-5萬元、總經費近千萬元,建設了403門通識課程,形成了一批橫跨各科學文化領域,深受學生喜愛,具有廣泛影響力的通識教育課程。這些課程使學生在進行專業學習的同時,有機會領略人類文明的思想精髓,了解不同學科的知識及思維方法,提供思考問題的多種視角,在跨學科的學習中,拓寬知識基礎,增強社會適應能力,提升審美情趣,養成健全人格。
武漢大學致力于學生的全面發展,因材施教,尊重個性,盡量為不同目標追求的學生提供成才路徑。學校通過拓寬專業口徑、設置跨學科專業、推行主輔修和雙學位制度、建立人才聯合培養機制、創辦跨學科試驗班等措施,為學生自主學習和發展提供更多選擇;學校實施拔尖學生培養試驗計劃,為有志于基礎學科理論研究的學生提供高起點、高層次開辟教學特區;學校依托國家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和卓越工程師計劃,為高端應用人才的成長提供支持;學校開展學科專業國際化試點基地建設,開辦多個國際班,推進對外交流與國際合作培養,提高大學生國際競爭意識和能力。
2、面向社會需求,開辦新興專業
武漢大學主動適應國家經濟結構調整和學科前沿發展,根據學生選擇和人才市場需求變化,不斷優化學科專業結構,大力加強專業內涵建設和改造,力圖形成傳統優勢學科專業與新興學科專業齊飛,基礎性學科專業與應用型學科專業交相輝映的格局。
近幾年,學校在新專業設置上優先支持面向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相關專業和優勢交叉學科專業,針對性地加大投入、充實和改善辦學條件,不斷提高辦學水平和人才培養質量。學校還積極參與地方和區域性、戰略性新興(支柱)產業人才培養計劃項目,大力發展與地方經濟建設緊密結合的應用型專業,積極設置主要面向地方支柱產業、高新技術產業、服務業的應用型學科專業,為地方經濟建設輸送各類應用型人才。如針對“武漢·中國光谷”建設,創辦了“光信息科學與技術”專業;針對廣電人才的需要,推出“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根據國家對外文化交流需求,開設了“對外漢語”專業;為滿足國家國防建設需要,開辦了“電波傳播與天線”國防專業;此外還設置了“空間信息與數字技術”、“軟件工程”、“核工程與核技術”、“遙感科學與技術”、“仿真科學與技術”等一批新興交叉專業。
為更好地滿足企業需求,在一些應用型專業中拓展與企業的合作方式,加強學生的專業適應能力,例如學校與中國廣東核電集團、長江電力等企業合作,實施“訂單+聯合培養”的人才培養模式,在保證人才培養要求的情況下,將企業的要求融入教學活動之中,為企業“量身定做”高素質人才,使學生一走出校門就能適應企業需求、受到企業歡迎。2012年學校又增設了“數字出版、微電子科學與工程、導航工程、地理國情監測和全球健康學”等5個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專業,專業特色和水平處于全國領先的水平,能很好地滿足國家產業發展的需求。
3、開展教學評估,推進課程改革
武漢大學為了適應人才培養的需要,積極推進課程教學改革,及時修訂人才培養方案。以2010版培養方案為例,學校貫徹“加強基礎、拓寬口徑、通專并重”的方針,實施通識教育基礎上的寬口徑專業教育,進一步打破學科壁壘,整合校內課程資源,同一級學科按大類設置平臺課程;整體優化課程體系,精選教學內容的原則,進行課程的重組和整合,提高課程的綜合化程度;加強實踐教學,完善實踐教學體系,改革實踐教學內容,改進實踐教學方法,加強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的培養;尊重學生的自主選擇,鼓勵學生自主學習,為學生自主學習和研究創造條件。
學校積極建立學生實習實踐基地,強化大學生實踐動手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為了幫助大學生在進入社會后能夠更快適應職業需求、在工作崗位上更加充分地發揮自己的才干,學校積極構建課程教學與實習實踐相結合的“第二校園”,將實習實踐納入人才培養體系,集學生專業課學習、實習、畢業論文、招聘、就業、崗前培訓為一體,通過實習實踐提高大學生實際操作能力和人際交往技巧,實現大學生、用人單位和學校的共贏。學校建立校外實習實踐基地達331個,分布于全國14個省市。學校每年還派出數百個暑期社會實踐小分隊,隊員們積極奔赴祖國的天南海北、各行各業去接觸社會、調整知識結構、尋找專業學習與社會需求的契合點,為今后就業創業打下堅實基礎。
與此同時,學校根據專業的社會需求和學生的選擇,實行動態的招生計劃調整辦法,每年根據學校的教學評估情況及專業第一志愿報考率、就業率、專業綜合排名、生師比等指標,調整各專業的招生計劃指標。這就要求各專業一方面加強招生宣傳,提高專業的知名度,另一方面加強專業內涵建設,提升專業培養質量,進一步促進學生的職業發展能力,從源頭上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和就業質量。
4、強化就業指導,導航學生成長
武漢大學把大學生職業發展教育納入到人才培養方案之中,建立了專門針對大學生職業規劃和就業導航的課程模塊,開設了《KAB創業基礎》、《創業學》、《大學生職業規劃與就業指導》、《職場展望——就業創業導航》等職業發展教育課程。這些課程通過系統的理論教學、靈活互動的情景模擬和具體實用的案例分析,幫助學生了解國家就業政策和用人單位招聘要求,樹立正確的成才觀和擇業觀,獲得了廣大學生的關注和好評,每學年有數千人次選修并獲得學分。其中《職場展望》課聘請11位來自不同行業和不同性質企業的高層管理者來校授課。他們利用自身豐富的實踐經驗,結合行業或單位特點,幫助大學生及時了解當前就業形勢、社會需求和市場變化,了解用人單位對大學生的要求和選人用人機制,以及創業相關知識,引導同學們盡早建立職業發展意識和創業意識,科學制訂大學學習規劃,全面提升綜合素質和能力。這門課程一經推出,就被學生“搶選”一空,出現一座難求的火爆場景,引起社會和媒體廣泛關注。
武漢大學還積極開展就業和職業規劃指導活動。一是開展職業規劃與就業輔導,關注大學生的個性問題,在專門辦公地點接待學生有關就業政策、勞動法律法規、求職技巧等方面的咨詢,幫助他們量身定制職業發展目標與實施計劃,順利實現就業。二是以“校園文化活動超市”為平臺,定期開展就業創業培訓、就業招聘和面試輔導、公務員招錄輔導等活動。三是建立“大學生創業園”和“大學生創意創業孵化器”,幫助大學生進行科研成果轉化和創業企業孵化。通過將創業教育和實踐滲透到大學生科研和創業的各個環節,有力地推動了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提高。如第五屆“挑戰杯”金獎得主吳斌同學創辦了武漢銳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該公司已成為東湖高新區大學生創業龍頭企業,公司員工規模達到100余人,解決了許多大學畢業生的就業難題。曾于2009年獲武漢大學“十大風云學子”稱號的2006級本科畢業生曹祺,大二開始創業,現已擁有2000萬身價,其創辦的武漢橄欖無線科技有限責任公司經營面積已達600多平方米,一年的全部流水接近千萬,公司已經歷了三輪融資,投資后估值接近一億,為大學畢業生提供40多個就業崗位。四是建立校、院兩級大學生創業服務體系,通過抓創業導航設計、素質拓展訓練、創業評估體系、強化社會認同四個環節,努力使大學生素質培養與創新創業要求同步并軌。五是走訪學校畢業生就業重點用人單位,為畢業生就業和人才培養工作收集重要的第一手信息,促進畢業生素質能力與用人單位實際需求接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