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書管理論文范文
時間:2023-04-10 03:19:3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證書管理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知識經濟在世界范圍內的全面增長,是當代人類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社會組織結構所面臨的一次嶄新的革命。進入90年代以來,以信息技術產業、通信產業等為主導的高新技術產業、知識型產業成為世界經濟增長的主要支撐力量,世界經濟增長在表現出日趨全球化的同時,又表現出知識化、技術化、網絡化和虛擬化等重要趨勢。究其原因,高新技術產業化活動的宏觀化、社會化、全球化和政府功能化乃是當代知識經濟崛起的重要條件,也是各國綜合國力競爭的關鍵因素。以高新技術產業化創新活動為主要特征的知識經濟擴張模式越來越受到當今世界各國的普遍重視,高新技術產業化活動中政府功能也正在得到強化,世界各國特別是發達國家對高新技術產業化中政府的組織、規劃、政策引導功能已迅速增強。高新技術產業化政府功能的客觀存在,表明政府在高新技術產業化需求創造和市場創新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一方面,高新技術產業政府管理需求迅速提高,高新技術產業管理正在成為政府高新技術產業化功能的重要方面;另一方面,政府高新技術產業管理功能強化必須成為政府高新技術產業化功能的主體。在很大程度上,政府高新技術產業管理競爭力乃是一國政府高新技術產業化功能作用的核心。政府高新技術產業管理競爭力,不僅有彌補“市場失靈”的特別功能,而且對高新技術產業化中政府功能缺陷的校正也具有不可低估的重要作用。從長遠分析,政府高新技術產業管理競爭力的提高是改善和優化高新技術產業化政府功能的重要條件,也是促進它發展成為推動高新技術產業化可持續發展的一個不可低估的重要力量。本文具體研究了政府高新技術產業管理競爭力的基本含義、特點,并對發達國家強化政府高新技術產業管理競爭力的具體做法進行比較全面的分析。
1政府高新技術產業管理競爭力基本含義和特點
1.1高新技術產業管理競爭力的基本含義。
(1)政府高新技術產業管理競爭力與政府高新技術產業化功能。當代高新技術產業化實踐表明;一方面,市場機制是推動高新技術產業化活動發展的主要動力所在。這是高新技術產業化在世界各國經濟增長、國際競爭力提高、綜合國力增強和國家整體形象設計等方面能發揮并且正在發揮出巨大的能動作用和主體作用的基本條件;另一方面,要普遍和縱深推進高新技術產業化活動,除了必須塑造企業行為主體外,還必須有政府相應功能的支撐與服務。這是高新技術產業化所以能對當代人類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產生變革性作用的必要條件。發達國家相比發展中國家所以能長期在高新技術及其產業國際競爭中始終處于牢固的壟斷地位,與這些國家政府在高新技術產業化活動中有效的高新技術產業管理是密不可分的。如果說,西方發達國家經濟增長模式中對政府功能的作用尚有不少異議的話,而在高新技術產業化活動領域,它們幾乎都作為加快高新技術產業化活動的一個重要職能來實施。這表明,在高新技術產業化發展模式方面,發達國家的政府職能與傳統產業管理職能發生了巨大的分離,正在發生重要的調整。高新技術產業化對經濟增長、充分就業、抑制通貨膨脹和促進國際收支平衡等方面都發揮出了重要作用,并且這種作用還有進一步提高的趨勢。這是發達國家政府長期以來不懈地提高高新技術產業管理競爭力的重要啟示。以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為例,其高技術產業的增加值已占整個制造業增加值的25%,比10年前增加了一倍。1996年7月,美國國家科學技術委員會提出的《為了國家的利益發展技術》報告中強調,技術進步是決定經濟能否持續增長的一個最重要的因素,技術和知識的增加占生產率增長總要素的80%左右。由高技術產品的開發而形成的帶有高技術含量的服務業的出口額已占商品出口額的40%。1996年5月的西方七國首腦會議上確定,由歐盟部長理事會支持召開的“在以知識為基礎的經濟中產業的競爭力——政府的作用”研討會,探討了高新技術產業化新經濟發展模式中政府功能及其政策問題。顯然,提高政府高新技術產業管理的競爭力,是強化高新技術產業化政府功能建設的基礎和核心所在。
發達國家新經濟實踐表明,強化高新技術產業管理是國家創新體系建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政府經濟功能轉型和創新的重要方向。一般而言,政府高新技術產業化促進功能的實現主要有三個途徑:一是政府本身在高新技術產業化活動中的直接參與行為,如把財政資源投入高新技術產業化中去。二是政府通過建立一系列優惠政策體系去推動、引導、促進、調整和規范全社會高新技術產業化中創新活動的持續、有序化發展。三是通過建立和完善高新技術公共基礎設施來提高國家對高新技術產業化的供給能力,提高科技創新資源的配置效率。因此,政府高新技術產業管理功能的形成和作用也相對復雜。這表明,政府高新技術產業管理競爭力提高并不像傳統產業那樣簡單明了。
(2)政府高新技術產業管理競爭力的基本含義。政府高新技術產業管理競爭力反映政府政策、法規、規劃與計劃等促進和推動高新技術產業增長、扶持和規范高新技術產業化活動發展、加快高新技術企業成長的競爭實力。它是指一定經濟體制下的政府經濟功能在高新技術產業管理中所表現出來的綜合競爭力。
國際經濟競爭的加劇和高新技術產業化活動、知識經濟的迅速崛起,是政府高新技術產業管理競爭力問題提出的重要背景。
從理論淵源上分析,古典經濟學的比較優勢理論和相對比較優勢理論是競爭力存在和作用的基礎。政府高新技術產業管理競爭力是一國綜合國力競爭優勢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政府高新技術產業化功能的主要實施方式,因此,政府高新技術產業管理競爭力就成為決定一國社會整體創新能力的重要內容。
從政府經濟學的觀點分析,政府經濟功能的發揮是彌補“市場失靈”的重要方式,是加快一國工業化和現代化速度不可替代的力量。而政府功能的產生和發揮,除了政府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之外,還必須輔之以產業政策。即從強化政府產業管理競爭力的角度,增強政府經濟功能對國民經濟作用的效果,盡量減少“政府功能失靈”。
從發展經濟學的觀點分析,發展中國家必須把消除“二元經濟結構”作為工業化發展的主要目標。這不僅使政府經濟功能的強化成為必然,而且使政府經濟功能的重點有了戰略性調整的必要。為此,必須把政府經濟功能集中在工業化發展的國際競爭力上,進而形成一套能促進政府產業管理競爭力提高的政府政策體系。
從世界經濟論壇和瑞士洛桑國際管理開發學院的觀點分析,一國國際競爭力取決于以下五種不同因素的組合:變革素、變革過程、環境、企業自信心、工業序位結構等。由此形成兩方面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競爭力,一方面是企業競爭力,另一方面是環境優化競爭力。在很大程度上,環境優化競爭力成為制約企業競爭力、國際競爭力的主要因素。而環境優化競爭力又與政府經濟功能作用形成和效果密切相關。從發達國家高新技術產業化實踐分析,要提高政府高新技術產業化功能的效果,必須以強化政府高新技術產業管理競爭力為關鍵。
從理論上分析,一國或一地區政府高新技術產業管理競爭力是一國或地區高新技術產業規模、政府高新技術產業管理能力與政府高新技術產業管理效果之間的乘積。即政府高新技術產業管理競爭力=高新技術產業規模×政府高新技術產業管理能力×政府高新技術產業管理效果。
1.2政府高新技術產業管理競爭力的特點分析。
(1)政府高新技術產業管理競爭力是強化和改善高新技術產業化政府功能的主要內容。
(2)決定和影響一國或一地區政府高新技術產業管理競爭力提高的主要因素有三個方面:
高新技術產業規模因素。這是影響一國政府高新技術產業管理競爭力的基本因素。一方面,只有在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到一定規模之后,國家政府才有對其實施產業管理的必要和可能;另一方面,高新技術產業規模的擴大,使其對政府財政收入增長的貢獻提高,從而奠定了政府高新技術產業管理的必要性、主動性、積極性。
政府高新技術產業管理能力因素。它主要包括:政府高新技術產業財政投入力度指標、政府高新技術研究與開發財政投入力度、政府高新技術產業化的政策扶持力度、高新技術產業政府管理機構設置和功能作用、高新技術產業市場行為主體利益矛盾的政府規范力度等。
政府高新技術產業管理效果因素。其衡量指標主要包括:一是高新技術產業增長幅度指標;二是高新技術產業在國民經濟中支柱產業地位的形成和擴散程度指標;三是高新技術企業成長指標;四是高新技術企業規模化發展指標;五是高新技術產業對國家財政收入貢獻率指標;六是高新技術企業就業貢獻率指標;七是高新技術產業國際競爭力指標;八是高新技術產業在推動國民經濟產業結構調整中的帶動作用指標等。
(3)政府高新技術產業管理競爭力提高雖然不可避免地受制于一定經濟體制的影響,但經濟體制變量對高新技術產業增長的影響只能限制在一定限度內。其主要原因如下:
高新技術研究與開發已由過去的單純企業化、個體化和小額化向目前的政府化、社會化和巨額化方向發展,尤其是政府高新技術研究與開發的投入規模與實力已成為決定高新技術產業化和知識經濟國際競爭的核心因素。這是在不同經濟體制下政府投入功能都能得到充實的體現。
高新技術產業化和知識經濟增長的主要推動力量是技術重大創新和技術、知識在資源配置與利用中的功能成為主要決定力量。由于技術、知識與經濟體制、經濟制度的相關性極小,因此,高新技術產業化活動和知識經濟的發展一般與經濟體制因素關系并不特別密切。
在高新技術產業化活動及其知識經濟發展中,經濟體制變量對其影響主要通過高新技術產業管理的方針、政策、措施、手段等體現出來,因此,提高政府高新技術產業管理競爭力也成為經濟體制變革和制度創新的重要內容。
經濟體制對高新技術產業管理政府行為的要求主要體現在如何重新認識政府在國家經濟職能中的作用,如何實現高新技術產業化活動中政府功能的“最大化”和“最滿意化”。
(4)提高政府高新技術產業管理競爭力是提高一國產業素質的重要條件。首先,政府通過相對超前和富有戰略性的優惠政策體系對高新技術產業進行扶持,客觀上能加快高新技術產業增長速度和規模;其次,政府高新技術產業管理主要從國民經濟產業結構升級的戰略高度考慮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全局性問題,因此,對推動和加快國民經濟產業結構優化調整、高級化調整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再次,政府通過必要的、一定規模的高新技術研究與開發財政投入、高新技術企業投入等手段,能促進高新技術商品化、產業化和國際化進程,進而強化高新技術產業化能力;最后,政府通過制定一定的產業保護和產業開放政策等手段,可提高產業發展素質。
2政府高新技術產業管理競爭力提高的目標和主要條件
2.1政府高新技術產業管理競爭力提高的目標體系:促進和推動高新技術產業增長;扶持和規范高新技術產業化活動發展;加快高新技術企業成長;刺激高新技術產業化需求;改善和提高高新技術產業化有效供給;建立和健全適應高新技術產業化活動發展的市場結構與市場體系;建立和強化具有自主開發能力和知識產權形式的高新技術產業體系;建立和完善促進高新技術產業化發展的企業家才能供給和研究與開發人才供給的社會化服務體系和保障體系;保障國家經濟安全。
2.2政府高新技術產業管理競爭力提高的條件。政府高新技術產業管理競爭力提高既是一個多重目標體系,更是一個客觀過程。作為一個社會系統工程,政府高新技術產業管理競爭力建設必須具有條件體系的支撐與服務。具體地,政府高新技術產業管理競爭力提高的條件有:
(1)國家規劃和戰略支撐條件。高新技術產業發展計劃和戰略成為國民經濟中、長期發展規劃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是政府高新技術產業管理的需求條件,也是提高政府高新技術產業管理競爭力的充分條件。
(2)高新技術產業發展規模和實力條件。這主要要求高新技術產業的國民經濟支柱產業化、高新技術產業的國際化、高新技術產業對財政貢獻率提高等條件。
(3)有效彌補市場機制的缺陷和不足的條件。在市場結構改善、提供市場信息和改善高新技術產業化活動基礎設施條件等方面,發揮政府經濟功能的主體作用。從發展趨勢看,提高政府高新技術產業管理競爭力必須針對高新技術產業化活動中“市場失靈”的可能方面。
(4)需求引導和刺激條件。引導和刺激高新技術產業化需求和創造相關需求既是高新技術產業化活動發展的主要支撐條件,又是政府高新技術產業管理競爭力形成和強化的基礎和核心。
(5)高新技術企業有序競爭條件。調和企業行為主體和居民戶行為主體在高新技術產業化活動中的利害沖突和利益矛盾,提高政府對高新技術產業化活動的法規監管能力和水平,進而提高高新技術產業化政府功能對高新技術產業化活動的宏觀調控能力。
(6)國家高新技術產業化整體能力條件。強化國家高新技術產業化整體能力建設,實現國家宏觀經濟政策目標,是政府高新技術產業管理競爭力提高的充分條件。
這是從根本上確保一國國家經濟安全的終極手段。
2.3提高政府高新技術產業管理競爭力是對傳統經濟體制下政府經濟功能的一種超越。國家和地區經濟增長既是一個社會日益增長的最終產品和勞務供給能力的持續增長過程的方式,也是經濟管理體制、新興產業管理方式和體制的不斷調整、轉換和創新過程。由于高新技術產業化是一種新型生產力的載體,由于產業生命周期的作用,由于產業增長的國際因素影響,由于政府功能、作用的局限性,因此提高政府高新技術產業管理競爭力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一個對傳統經濟體制下政府功能轉換和創新的必然過程。
(1)提高政府產業管理競爭力是高新技術產業化政府功能創新的主要內容。
(2)政府高新技術產業管理競爭力提高是對傳統經濟體制下政府功能形成和作用模式進行重大的轉換和創新。
(3)提高政府高新技術產業管理競爭力必須把刺激和放大高新技術產業化需求作為關鍵。這既有助于縮短高新技術產業增長的起步階段周期,又能極大地加快重要高新技術產業的國民經濟支柱產業化和戰略產業化發展進程。為此,政府高新技術產業管理必須強化對高新技術產業化需求的引導和改善,進而使一定時期的產業供給結構和產業結構得以順利調整。即在產業不同的生命周期通過某種、某些高新技術產業化需求的創造和刺激,去調整高新技術產品市場價格,促進廠商調整生產方向,促進生產要素的重組,實現有限資源的優化配置。必須通過創造有效的高新技術產業化需求去引導社會總需求的變動方向,強化高新技術產業化在促進經濟增長、物價穩定、充分就業和國際收支平衡等方面的功能,使高新技術產業化成為支撐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力量。
(4)強化政府高新技術產業管理競爭力的指導方針是,既要能消除高新技術產業化活動中“市場失靈”障礙,又要能強化政府高新技術產業化能力,進而提高社會整體高新技術產業化能力。
(5)建立和健全國家高新技術產業政策,促進政府產業政策的完善,并強化其對國民經濟宏觀調控功能。這可通過形成以扶持高新技術產業化為重點的產業政策,實現對國民經濟的超前調節,提高國民經濟主要支柱產業的國際競爭力,使國家或一地區能在某一或某些高新技術產業方面形成國際競爭優勢。這是發展中國家構造國際競爭的后發優勢的關鍵。實踐表明,這既是發展中國家政府功能轉換和創新的關鍵,也是提高政府高新技術產業管理競爭力的核心。
(6)形成有效的政府高新技術及其產品市場管理的新模式,推動高新技術產業化活動的可持續發展。這方面主要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一是市場競爭環境的建設;二是市場競爭主體的塑造;三是政府與企業產權關系;四是政府對國有高新技術企業宏觀管理模式;五是對高新技術市場壟斷的管制和規范能力等。
(7)要創造全面提高社會高新技術產業化供給能力的動力機制。必須強調,長期以來,在政府經濟政策目標中,需求政策占據了絕對地位,而供給政策則被大大弱化了。在高新技術產業化活動中,由于其資源構成和各種資源在高新技術產業化中的地位和權重已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科技創新人才資源、創業人才資源和新型企業家人才資源等已成為高新技術產業化可持續發展的最主要決定因素。而這些新型要素在全球范圍內都是供不應求的。而且,在發達國家,由于高新技術產業化相對超前,因此,普遍存在著高新技術產業化供給能力不足問題,并且這些新型要素供不應求程度會更明顯。因此,提高高新技術產業化供給能力就成為發達國家政府高新技術產業管理競爭力提升的關鍵。
提高高新技術產業化供給能力的基本思路主要有:一是借助優惠政策條件體系來有效降低高新技術產業化活動的風險;二是通過提高政府高新技術基礎設施供給規模來形成高新技術產業化供給的多元化機制。這都要求政府高新技術產業管理要以控減高新技術產業化風險為基點。眾所周知,高風險是高新技術產業化的顯著特征之一。因此,高風險是影響高新技術產業化供給能力提升的重要因素,風險控制就成為提高政府高新技術產業管理競爭力的重要目標。提高政府高新技術產業管理競爭力的風險控制方式主要有:一是為高新技術產業化提供稅收減免政策支持;二是政府財政直接投入戰略性關鍵高新技術及其產業,提高一國高新技術產業化的安全性;三是政府提供科技創業孵化條件體系,降低科技創業人才高新技術產業化成本和風險;四是提供政府教育特別是高等教育供給能力,加大高新技術產業化新型人才資源的供給水平;五是利用國際科技合作來分散高新技術產業化的風險。
必須指出,政府高新技術產業管理的風險控制能力與一國政府財政收支能力直接相關,與該國高新技術產業在其國民經濟增長中的地位和作用密切相關,與該國高新技術企業成長狀況相關,也與高新技術產業國際競爭力有關。因此,在新技術產業化的起步階段,可通過制定和實施一定的優惠政策,來提高政策高新技術產業化風險控制能力。這既能增強政府高新技術產業管理的政策導向功能,也能大大降低企業市場行為主體風險度,有助于高新技術產業化供給主體多元化機制的形成。對大多數發展中國家而言,由于政府高新技術產業化促進行為的不到位,由于受其國民經濟發展階段所限,其政府在高新技術產業化制度創新供給能力上與發達國家的存在著很大差距。這絲毫不比其與發達國家在技術創新供給能力上的差距小。同時,由于發展中國家政府在提供高新技術產業化制度創新條件方面的認識不到位,它在這方面的供給職能存在著很大的缺陷。因此,為了縮短與發達國家在新經濟發展中的巨大差距,發展中國家政府必須從戰略高度重視高新技術產業化制度創新供給條件和行為建設的重要性,為高新技術產業化創造最佳的發展環境。而在高新技術產業化的起飛階段或成熟階段,政府高新技術產業化風險控制的手段也要進行全面調整和創新,不能再單純依賴于優惠政策條件,而要通過建立制度創新的比較優勢,來提高政府對高新技術產業風險控制效率。
因此,強化政府制度創新供給能力,也是提高政府高新技術產業管理競爭力的基礎條件。制度創新供給是政府高新技術產業管理的基本功能。與其它高新技術產業化供給品種相比,制度創新供給的主要承擔者是政府主體。從這個意義上說,一國政府高新技術產業化促進行為績效的高低和政府高新技術產業化供給能力高低很大程度上主要取決于其為高新技術產業化提供的制度創新條件。21世紀美國經濟優越的競爭優勢,與其高新技術產業化供給能力有巨大密切相關。一方面,而對新經濟競爭日趨激烈的世界背景,作為世界第一科技強國的美國也在及時調整其科技發展戰略和政策,如科技移民政策和降低國防R&D經費支出的政策等。國防R&D經費支出在美國科技投入中所占比例從20世紀90年代就呈現下降趨勢,由1990年的63%下降到目前的50%左右;另一方面,為了推動高技術產業化,美國政府積極為企業高新技術產業化創造有利的制度創新條件。如2000年聯邦政府放寬對人類胚胎細胞研究的限制。美國是一個宗教保守勢力較強的國家,政府經費一直被禁止用于有關人類胚胎細胞的研究。2000年,克林頓在其總統任期最后一年中終于取消了這項禁令。由于聯邦政府經費在醫學等基礎研究領域占有最大份額,大大推動美國在胚胎細胞方面的研究進程。為了加快電子商務發展,美國加強了相關法律環境的規范建設。2000年6月30日,克林頓總統簽署了《全球和國內商務之電子簽名法》,確認了電子簽名在簽訂合同、使用和存儲文件時的法律有效性,規范了電子商務的法律環境。這為電子商務發展創造非常有利條件,如該法案承認了電子商務網站中大量存在的格式合同的有效性。為了規范信息產業的發展,2000年5月,美國和歐盟達成了“信息安全港”的協議,使隱私權問題正式進入美國科技制度創新范圍。由于信息技術和電子商務使廠商獲得了強大的消費者私人資料收集能力,直接威脅到消費者個人隱私和利益,因此有必要對廠商進行相應約束。雖然美國企業界一直不愿加強隱私權保護,但美國政府還是力排眾議,對隱私權保護提供立法保障。這得到了HP等著名公司的積極支持。
(8)改善政府對高新技術產業化的干預水平。高新技術產業化的全球化趨勢是當今世界經濟全球化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量。這使政府協調行為成為影響經濟全球化發展的重要因素。一方面,各國政府加快本國高新技術產業化的預期和責任都非常強烈;另一方面,加快高新技術產業化發展不能脫離經濟全球化發展的大背景。因此,在經濟全球化中,國家政府必須在新型國際分工中獲得有利競爭地位,在技術、信息、管理、新產品和服務等配置競爭中處于主動。這要求政府必須對高新技術產業化活動實施適當干預。這要求國家政府產業政策的設計和操作的開放化要以培植本國高新技術產業化競爭與合作機制優勢為關鍵,利用國際科技合作來提高有限科技創新資源的配置效率,在此基礎上提高科技創新資源全球化配置能力。研究表明,發達國家產業全球化競爭能力是與其高新技術產業成長能力密切對應的。因此為了提高一國在產業全球化中的競爭能力,必須以提升高新技術產業國際競爭力為前提。為此,發達國家政府對高新技術產業化的干預功能不斷強化,主要表現在:一是制定和實施國家級中、長期經濟、科技和社會發展計劃,提高有限科技創新資源配置效率。這在世界主要發達國家爭先恐后地制定跨世紀科技發展戰略和計劃中有突出的表現;二是強化國家財政能力對研究與開發的扶持,引導社會科技投入規模和結構,提高社會科技投入供給水平;三是加大政府對知識和技術基礎設施的供給能力;完善科技創新環境和條件體系;四是實施促進高新技術產業化財政政策,創造國內高新技術產業化有效需求,帶動國民經濟產業結構高級化調整;五是加大政府采購力度,扶持高新技術企業迅速長大;六是拓寬國際科技合作渠道,提高對全球科技創新資源的配置能力。
雖然我國各級政府有干預經濟的傳統,但這種傳統模式與高新技術產業化政府促進行為相差甚遠。①我國政府傳統的干預功能過多側重于行政功能,與市場經濟要求正好相反;②我國政府傳統的干預功能最突出地表現在組建國有企業,進入國民經濟諸多行業。而在新技術產業化中,政府能直接參與的行業是非常有限的,這使得我國政府傳統的經濟干預功能難以實施;③我國政府傳統的干預功能往往導致很多的投資失誤,導致重復建設。而在高新技術產業化中,如果國家干預導致了投資失誤,可能會從根本上擴大我國高新技術產業化周期,加大我國高新技術產業化成本,進而加大我國與發達國家高新技術產業競爭的國際差距。這比傳統經濟下我國政府干預失靈的危險要遠大得多;④我國政府傳統的干功能沒有與相應的制度創新有機結合。發達國家政府干預高新技術產業化,不僅有行政手段,還有與之相輔相成的法律手段。客觀上,在高新技術產業化的起步階段,高新技術產業化所需要的制度創新條件難以有效供給,此時借助行政手段的干預功能能彌補制度創新不足和滯后的缺陷。而在高新技術產業化進入到成長階段后,單憑行政手段所能實現的制度創新功能就十分有限,同時過多的行政手段可能導致新的制度瓶頸。因此,這需要通過法律手段來承擔全部制度創新功能。從我國情況分析,政府在干預我國高新技術產業化方面的功能還十分有限。實際上,現行公司法、投資法和稅法對高新技術創業的限制還很多。
收稿日期:2002-03-26
【參考文獻】
[1]科斯·羅納德.論生產的制度結構[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94.
[2]斯蒂格里茨.政府經濟學[M].春秋出版社,1988.
[3]楊俊一.制度變遷與管理創新[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0.
[4]蔡齊祥,鄧樹增.2001:高新技術產業管理[M].廣州: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2001.
篇2
1科技項目管理為了科學、合理地確定科技項目支出預算
規范和強化財政支出管理,提高資金使用效益,保障部門完成行政工作任務和事業發展目標,財政部門加強對科技項目的管理是非常有意義的。從國家到地方都出臺了若干意見,例如:國務院以國發〔2014〕11號印發《關于改進加強中央財政科研項目和資金管理的若干意見》。該意見提出了加強科研項目和資金管理的總體要求、建立完善了覆蓋項目決策、管理、實施主體的逐級考核問責機制,強調了加強科研項目和資金監管工作的重要性。為加強對山西省科研開發專項資金管理,提高資金使用效益,根據國家有關財務規章制度和財政部、科技部相關規定,山西省人民政府印發了《山西省省級財政科研項目和資金管理辦法(試行)》(晉政發〔2014〕32號),進一步規范明確了科技研發資金的管理和使用,提高了資金使用效益,促進了山西省教科文事業的不斷發展。該系統建設遵循統一規劃、分級管理、合理排序、滾動管理的原則。大致可以將項目為單位固定項目、滾動項目、新增項目。目前,科技項目管理系統以項目考核跟蹤為主線,涵蓋項目錄入、項目跟蹤考核、項目統計分析、項目績效管理等所有涉及具體項目的文檔資料管理內容;管理與項目預算及項目資金支付和使用有關的全部內容。科技項目管理系統將對科技專項資金的事前、事中、事后進行全過程跟蹤,包括規劃立項、項目進度、項目跟蹤、項目質量、財務制度建設情況、政府采購情況等各種情況進行跟蹤。實行全過程監督檢查,主要加強對項目資金的立項、分配、使用、驗收等整個管理過程的監督檢查,參與項目事前、事中、事后的管理工作,將日常監督與專項檢查相結合,重點抽查、分片檢查、交叉巡查相結合,嚴把“項目關”和“資金關”,監督好項目實施單位,確保資金及時、足額到位和按項目實施方案使用,確保項目的完成。
2教育基礎數據管理參照財政基礎數據規范
建立一套與教育資金管理相關的教育行業基礎數據規范,按此規范建立教育基礎數據管理系統,此系統依托金財應用支撐平臺,按基礎數據規范及技術規范與教育部門的相關系統進行銜接,包括學校學籍管理、貧困生助學金管理、中職學校學生管理系統、學校固定資產管理系統等。可以從教育部門的系統直接采集提取數據,同時也可以通過教育系統的網絡從教育部門所管轄的基層單位采集數據。數據采集涉及教科文資金的有關基礎數據,具體包括:教育方面為全省各級各類教師及學生信息、學校資產信息等,科技方面為全省各級各類科研項目信息、執行信息等。教育基礎數據管理是財政針對教育系統需要的基礎數據,開展數據服務查詢。例如首先學校資產情況,可從學校性質分,包括學校的資產情況需要采集學校的總占地面積、綠化用地面積、運動場地面積,學校的圖書總數、當年新增數量、電子圖書資源,計算機數量、其中教學用計算機數,語音實驗室個數,多媒體教室個數,學校的固定資產總值、其中教學、科研、儀器設備資產總值,信息化設備資產總值,其中軟件資產總值。這些資產還需要區分出學校產權和非學校產權。其次學生基本情況,可從學生類型、培養方式分類的在校學生學籍中提取數據。還有教職工情況,基礎數據包括校本部教職工和聘請校外教師,對教師要分職稱統計,分為正高級、副高級、中級、初級、無職稱。對教師情況還要分學科、分學歷、按學校分別查詢。綜上所述,規范基礎數據,建立教育基礎數據管理系統,開設各基礎數據查詢、匯總、統計功能,可為各級教育行政主管部門,特別是財政部門提供全面、便捷、準確的數據依據。
二教科文資金管理系統的技術方案
教科文資金管理建立覆蓋所有的教育、科技類政府性資金運行全過程的網絡化監控機制,對教育科技資金進行及時跟蹤監控和綜合分析。
1技術架構基于財政部“金財工程”應用
支撐平臺建設財政一體化系統基礎之上,設計業務廣、邏輯復雜、用戶多等特點,對整體系統的安全性、先進性、規范性與標準性、提高可用性、可靠性、適用性、易操作性、可擴展性、兼容性有著很高的要求。系統采用先進的、基于J2EE平臺的三層分布式應用體系架構,將用戶界面、業務邏輯與數據資源進行分離。在客戶端的具體實現上根據不同的應用場景采用不同的技術實現策略,即對包括系統配置、業務應用等要求部署靈活、使用簡便的應用場景,采用以瀏覽器為主的實現方式;對與復雜業務系統創建相關的模塊,采用集成到統一的實現方式;對于編輯、維護操作復雜的模塊,采用標準Windows應用的實現方式。全面結合在應用中得到驗證的框架和組件。用組件化、參數化、模式化等先進構造思想,在這些框架和組件基礎上進行擴展來構建靈活、健壯、高效、穩定的財政系統。系統業務模塊,均按照系統構架邏輯分層將業務封裝成表示層組件和業務層組件,使之可部署到不同的服務器上。采用多層的體系結構和服務器端的JAVA技術是基于對可縮放的、可擴展的和靈活的體系結構的需求。按照MVC模式設計,由用戶視圖、視圖控制器和業務實體即構成了表示層組件。值得注意的是,代表Model的業務實體實際上貫穿應用系統的所有邏輯層,實現連接邏輯層間的業務通信;而業務層則被劃分成業務會話與業務持久化兩層,其中會話層封裝業務處理邏輯,持久化層為之提供數據存取服務。
2軟件選型基于財政部“金財工程”應用
支撐平臺建設財政一體化系統基礎之上,綜合分析原有系統現狀及未來發展規劃,采用“以生長為主、接入為輔”的模式建設教科文資金管理系統。該系統按照平臺實施的技術規范,根據不同模式分別對待,以最大限度達到安全、高效、易用的目標:一是基于平臺生長的子系統服務端統一采用J2EE技術,oracle數據庫,按照三層結構模式進行設計,整體采用B/S的架構;二是基于平臺接入整合的系統,基本保持原有技術架構,與平臺的交互統一采用標準XML作為數據載體;三是采用portal技術實現總體門戶建設。
3總結
篇3
1、要認真學習,要學習哲學、政治經濟學、科學社會主義,學會用辨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和方法去分析問題、解決矛盾;
2、要認真進行思想改造,除認真學習外,最重要的是要經常進行自我改造,要想認真地自我改造,就要以世界觀為標準,不斷檢視自己的思想和行為,進行必要的批評和自我批評,克服任性和偏私;
3、要善于區分觀念的正確與否,把握好自己的言行,對所有事物和觀念和說法,必須要有一個正確的區分,對錯誤的東西必須要堅決抵制。
(來源:文章屋網 )
篇4
關鍵詞:文書工作檔案管理教學特征教學改革
引言
文書與檔案是一種社會現象,是人類社會實踐活動的產物。文書,“經國之樞機”,“政事之先務”。文書的系統整理和保存,最終使檔案形成,有了檔案,人們就可以“疏通知遠”,了解歷史。檔案,歷史的真實記錄,是黨和國家的寶貴財富。文書與檔案是人類社會本身發展的需要,文書是檔案的前身,檔案是文書的延續。
文書工作與檔案管理在秘書工作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文書工作與檔案管理是高校文秘、行政管理等專業的主干課程,是相關職業崗位群的關鍵技能模塊,具有很強的專業技術性和操作性。現代社會的文書工作與檔案管理課程的教學特征表現為:在理念上應盡力適應社會上相關職業崗位群對秘書人才知識和能力結構的新要求;在教學內容上要著力從學科體系建構、理論知識完整向注重實用、知識精講、側重實務操作轉變;在教學方法上從學科式、授課型教學方法向技能型、訓練式、體驗式教學方法轉變。通過該課程的學習,重點培養學生建構系統的學科體系,具備完整的理論知識,熟練掌握公務文書協作處理和檔案管理的能力,使學生畢業后走上工作崗位能盡快勝任文書工作與檔案管理工作。
然而當前文書工作與檔案管理教學存在著以下問題:教學工作往往立足教材,以闡述文書學與檔案管理工作的理論知識為主,課程內容較為抽象,學生甚至沒有見過檔案柜、架、盒等實物,重視理論知識的傳授而輕視專業技術能力的實踐培訓。一旦參加實習或工作之后接觸實際問題,又要從頭學起,因此課程教學的目的難以達到,專業特色也無從體現。隨著改革的深入發展,文檔管理工作面臨著越來越多的實際問題,例如文件和檔案數量日益增加,給保管和提供利用帶來困難。傳統的管理方法直接影響了文件和檔案的質量等。這些實際問題要求在文書工作與檔案管理教學過程中深入開展教學改革和創新,才能適應社會不斷發展的需要。
一、轉變教育觀念,完善課程體系
傳統的《文書工作與檔案管理》課程的教學理念的弊端是有目共睹的:“老師講,學生聽,從理論到理論”。因此實現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并重的首要前提是轉變教學觀念。要堅持“學用結合、按需施教、注重實效”的方針,切實遵守學有所用、用有所長的原則。從培養實用性文書工作與檔案管理人員入手,在講授檔案資源的利用、文檔一體化管理等基礎理論知識的講授前提下,加大實踐環節的力度。密切聯系文書工作與檔案管理領域最新的動態、資料和國家有關的法律法規,以崗位需求設計專業培訓能力模塊,在邊教學邊實踐的基礎上,安排理論知識學習后的集中實習周或實習月,系統訓練涉及該課程的所有操作技能,強化學生實際動手操作能力的培養,為今后的實際工作奠定扎實的基礎。
二、積極探索研究,改革教學方法
文書工作與檔案管理的課程設計從總體上講要以實用為原則,以必需和夠用為尺度構建科學的教學體系。在教學方法上不局限于條條框框,強化針對性和實用性,將教、學、用三者有機地結合起來,融傳授知識、培養能力和提高素質為一體。在教學實踐過程中,我作了如下嘗試:
2.1編寫修訂教材教材是學科知識的基本載體,學科發展的程度、深度應該在教材上體現出來。傳統的《文書檔案管理》教材,包括一部分針對高職院校編寫的高等職業教育規劃教材,大多是對本科教材或檔案專業教材的簡單“改良”,只是泛泛地羅列一些理論知識,對于實踐環節和工作場景的模擬幾乎都沒有涉及到。針對這一現象,根據社會對文書檔案管理工作的需求特點,在傳統的教材基礎上,我主動追蹤文書與檔案工作相關知識的發展前沿,結合新時期新形勢下出現的有關電子文件的形成、處理、鑒定、歸檔,新的檔案歸檔載體的使用和介紹等新興問題,多方面整合知識資源,修訂編寫了順應文秘專業特點、實用性較強的校本教材,這樣做不僅保證了知識的前瞻性,同時又拓展了學生的知識面,使學生學有所用,為學生提供職業環境所要求的知識和技能。事實告訴我們,科學知識并非一成不變,有些知識是隨著社會的發展而逐步被認識和發展的,不能用靜止的眼光來看問題。
2.2加強實踐教學在教學過程中,我按照科學規律加大了教學實踐過程中實踐訓練的比重,以此來鞏固和提高學生的專業技能操作水平,并在課程中體現“用理論指導實踐,用實踐再認識理論、發展理論”的基本思路。文書工作與檔案管理課程應改革過去純理論教學的模式,在教學過程中強化實習實踐的教學力度,實訓實踐課時數應占40%以上,將平時的所有實訓、實踐課都結合相應理論教學,在適當的時機穿插在教學過程中;同時用一個學期左右的時間,讓學生深入到文書檔案的辦公現場進行實習,實現理論在實踐中的升華。實習實踐的基本形式可以打破傳統,可以到學校的文書與檔案課程實驗室、學校綜合檔案室或用人單位頂崗實習,強化學生對文書與檔案工作的直觀認識與切身感受。除此以外,教師還要對課程以及相應的實習實踐教學進行課題分解,確定每個實習實踐課題的教學目的、教學內容和所需課時,靈活設置相應環節,從而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參與欲,提升實習實踐課程的教學效果。
2.3探索新型教學方法
2.3.1范本教學法俗話說:“熟記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在文書工作與檔案管理課程的教學過程中,可以通過范本學習和借鑒他人的長處。教師可以收集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和社會團體等不同類型的文書范本和檔案范本,在此基礎上適當加以修改和加工,作為案例以小組討論、分析答疑等形式,讓學生了解當前文書工作與檔案管理工作領域最前沿的規定以及出現的新問題,從而提高學生用理論去解決實際問題的應用能力。
2.3.2情境教學法面對沒有實踐工作經驗的學生,打破枯燥無味的教學桎梏,情境教學方法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教育家杜威說:“教育即生活”,教育的目的就是為了更好的生活。現代社會終身教育理念的提出,使教育與人的生活緊密相結合。在教學過程中,根據教學重點教師創設相關場景,模擬現實生活中的工作環境,使學生在模擬中體會知識,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例如,在講授“收文處理”這一知識點時,設置如下場景,讓學生分別扮演秘書、主管領導的角色,繪制收文登記簿和文件處理單,將收文處理的程序一一進行演練;通過組織學生觀看指出其中的正確與不足之處;然后由教師作點評。通過情境模擬,使學生對收文處理工作有了直觀的認識,掌握了收文處理工作的基本處理環節,與純理論式講授相比,情景教學法更能激發學生的參與意識,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
2.3.3實物演示法俗話說:“百聞不如一見。”這是人們認識客觀事物的一條規律。運用實物演示教學,正是從這一認識規律出發的。文書與檔案教學中涉及的物體,對學生來說是陌生的,一旦出示實物,學生便能豁然領悟。例如在講解“檔案保管的物質條件”這一章節的內容的時候,可以結合知識點給學生展示檔案盒、小型縫紉機、塑料螺釘、起訂器等專業工具,同時也可以充分挖掘網絡、報刊雜志等多種資源,為學生展示檔案庫房、縮微品閱讀復制設備、易耗低值物品等的相關圖片資料,把枯燥的理論介紹變成直觀生動的形象演示,更加有利于教學效果的提高,為學生所接受。
2.3.4參觀學習法在課堂教學的基礎上,組織學生前往地區、縣市的檔案館參觀,將檔案館、檔案室變成我們的第二課堂,通過實地觀摩學習加深學生對檔案館的庫房建設、檢索工具建設、規章制度建設等基礎設施方面的切身了解。同時也可以學習現代數字化、科學化的現代檔案信息處理技術,如利用計算機技術建立檔案目錄數據庫,通過網絡為相關單位進行檔案全文信息查詢業務等服務。除此之外,通過參觀也能使學生學習檔案工作人員吃苦耐勞,無私奉獻的精神以及對檔案工作高度的責任感和榮譽感,對于學生提高自身的素質有著良好的促進作用。
三、加強“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
受到傳統觀念的影響,以往文書工作與檔案管理課程教學存在著片面性,例如重理論,輕技術,輕實踐;重知識傳授,輕能力培養和知識應用;師資隊伍建設和評價偏重于理論水平等。為了彌補這些缺陷,促使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的正確定位和有機結合,因此,“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是文書工作與檔案管理教學改革發展的必然要求。首先要加強宣傳,轉變人們的觀念,一是要轉變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領導的觀念,使他們充分認識到培養“雙師型”教師的重要性,將培養計劃納入議事日程,制定相關的政策,將培養工作落到實處。另一方面要轉變專業教師自身的觀念,樹立競爭意識,增強危機感和緊迫感,自覺主動地投入到不斷提高自身素質的學習中去。對于從高校畢業直接進入文秘專業的教師,可以定期組織教師到秘書崗位進行專業實踐,在實踐中提高他們的職業技能,并為他們獲得文秘資格證書或專業技術職稱提供實踐和機會;對于從行政轉行過來的教師,可以給予他們進修學習的機會,引導鼓勵他們開展學術研究,提升他們的教育理論水平。此外,還可以從有關單位引進文書工作與檔案管理工作第一線的高素質人才,尋找、鼓勵并幫助優秀的文書工作與檔案管理人才到學校任教,通過他們把積累多年的實踐經驗、操作技能以及行業發展的信息和新觀念帶入學校,幫助在校任職教師開闊眼界,了解市場需求,從而提升教學改革的有效性,因此,積極引進高素質的文書工作與檔案管理工作人才也是提高“雙師型”文書工作與檔案管理教師隊伍質量的有效方法之一。:
將先進的教學改革理念有機地融入到傳統的文書工作與檔案管理課程教學中去,使學生熟練掌握并運用與時俱進的專業技能,以適應現代社會對文書檔案管理人才的需要,是文書與檔案管理教學工作者的使命。隨著社會的發展,教學改革還將繼續深入開展,我相信,只要我們善于思考,勇于探索,積極創新,教學改革之路必定會越走越寬。
參考文獻:
[1]王文亮.淺論高職教育秘書專業《檔案管理學》的教學改革[J].彭城職業大學學報.2001.
[2]張小玲.“雙師型”文秘教師隊伍的建設[J].秘書雜志.2005(12).11-14.
[3]梁健平.淺析技校《文書與檔案管理》的教學[J].職業教育研究.2007(7).85.
篇5
【關鍵詞】財政分權 中央財政 地方政府
一、概論
傳統的財政分權理論以蒂伯特1956年發表的《地方支出的純理論》為標志,然后馬斯格雷夫、奧茨等經濟學家對此作出補充和發展。傳統財政分權理論對財政分權的合理性、必要性給出了一定的解釋和說明,其研究的一個基本問題是如何將各項財政職能及相應的財政工具在各級政府之間進行適當的分配,核心觀點認為:如果將資源配置的權力更多地向地方政府傾斜,那么通過地方政府間的競爭,能夠使地方政府更好地反映納稅人的偏好,從而加強對政府行為的預算約束,相當程度上改變中央政府在財政政策中存在的不代表地方公民意見的狀態。
(一)蒂伯特的用腳投票理論
蒂伯特從公共品入手,假定居民可以自由流動,具有相同偏好和收入水平的居民會自動聚集到某一地方政府周圍,居民的流動性會帶來政府間的競爭,一旦政府不能滿足其要求,那么居民可以“用腳投票”遷移到自己滿意的地區,結果地方政府要吸引選民,就必須按選民的要求供給公共品,從而可以達到帕累托效率。
(二)馬斯格雷夫的分權思想
馬斯格雷夫認為:宏觀經濟穩定與收入再分配職能應由中央負責,因為地方政府對宏觀經濟穩定實施控制缺乏充足的財力,另外經濟主體的流動性也使地方政府難以進行再分配;而資源配置政策則應根據各地居民的偏好不同而有所差別,在這方面地方政府比中央政府更適合,更有利于經濟效率的提高和社會福利水平的改進。他還指出在公共品供給效率和分配的公正性實現方面,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間必要的分權是可行的,這種分權可以通過稅種在各級政府間的分配固定下來,從而賦予地方政府相對獨立的權力。
(三)奧茨的分權定理
奧茨在《財政聯邦主義》一書中,通過一系列假定提出了分散化提供公共品的比較優勢,即奧茨“分權定理”:對某種公共品來說,如果對其消費涉及全部地域的所有人口的子集,并且關于該公共品的單位供給成本對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都相同,那么讓地方政府將一個帕累托有效的產出量提供給他們各自的選民則總是要比中央政府向全體選民提供的任何特定的且一致的產出量有效率得多。因為與中央政府相比,地方政府更了解自己的公眾,更了解其所管轄區選民的效用與需求。也就是說,由下級政府提供公共產品效率會更高。
除上述理論外,有關傳統財政分權理論的解釋,還有斯蒂格勒的“菜單”理論、特里西的偏好誤差理論以及布坎南的分權俱樂部理論。
二、財政分權理論的最新發展
從世界范圍來看,分權已成為了一種大趨勢, 隨著社會政治、經濟的發展,有關財政分權的理論已不僅僅局限在財政領域,而是更多的關注其對其他的社會、經濟問題的相關研究。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實驗聯邦主義和制度創新
奧茨指出:在不完全信息下,地方政府通過邊做邊學,可以從解決社會、經濟問題的各種實驗中得到潛在的利益,由于地方政府對當地居民的偏好和資源條件更了解,在財政分權下,地方政府就有可能找到與地方相適應的制度安排,其中蘊含的制度知識還可能通過地方政府之間的競爭而擴散出去,從而間接地促進其他地方的制度創新。這樣通過地方之間開展的各種制度創新實驗,最終促進了公共政策制定上的進步。這也就是許多國家將原本由中央掌握的社會保障方面的權利下放地方,進行福利改革的原因之一。但就目前來說,有關實驗聯邦主義的理論還比較缺乏,難以指導實證研究。
(二)財政分權與腐敗
財政對這個問題爭議的焦點在于兩者具有怎樣的相關關系,有兩種觀點并存的截然相反的觀點。一種觀點認為財政分權導致了地方政府腐敗的增加,認為地方政府的腐敗變得越來越普遍,是因為有更多的機會和更大的地方利益的壓力,地方政府具有更大的權威和更少的障礙。Tanzi認為地方政府同居民的接近使地方政府更容易受到尋租行為的沖擊,特別是在發展中國家。Prud.homme,Tanzi、Roseackerman和Carbonara認為在發展中國家和轉軌國家,財政分權增加了官員尋租行為的可能性。Trisman認為聯邦政府比單一政府更腐敗,可歸結為三個因素:聯邦政府比單一政府更大;存在兩院制的議會。Buennan和Buchanan就強調政府間競爭會降低政府官員在提供公共服務過程中尋租的能力。
(三)財政分權與經濟增長
關于財政分權究竟是促進了經濟增長還是妨礙了經濟增長,在學術界無法達成一致意見。有些作者持肯定態度,如Lin and Liu認為,財政分權通過改善中國的資源配置效率,從而與中國的總體經濟增長率存在正相關關系。Davoodi and Zou(1998)指出,財政分權在欠發達國家是個影響經濟增長的負面因素,在發達經濟中關系則并不明確,但如以稅收份額作為財政分權程度的度量,其與經濟增長之間存在弱的負相關性。Zhang and Zou(2001)發現,盡管中國的財政分權對各省的經濟增長有阻礙作用,印度的財政分權卻促進了地區的經濟增長與發展,以及各國內部市場化程度的提高,都要求更加靈活和具有創新精神的政府體制與之相適應。
三、對我國財政分權體制改革的啟示
由于財政分權所帶來的影響是多方面的,所以單純地說絕對的分權或是絕對的集權體制都是不科學的,由于當前各級政府間職能尚未理順,財政缺位、越位和錯位的現象普遍存在的情況下,我國財政分權過程中應當注意的是:
(一)適度分權
中央政府應逐步建立各級政府間的有效協調機制,也就是建立政府間合理規模的公平補償機制;確保中央政府具有提供純公共品和進行宏觀調控所需充足資源前提下,應不斷弱化上級政府行政命令干預,逐步增大地方政府在中央的代表性。
篇6
企業行政管理作為一個新興的綜合性學科,在企業發展過程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企業行政管理與企業管理不同,在現代社會里,企業行政管理的作用也越來越突出,對企業發展的影響也越來越大。下面是學術參考網小編為朋友們搜集整理的行政管理畢業論文致謝,歡迎閱讀!希望可以幫助到各位~
時光匆匆如流水,轉眼便是大學畢業時節,秋云,聚散真容易。離校日期已日趨漸進,畢業論文的完成也隨之進入了尾聲。從開始進入課題到論文的順利完成,一直都離不開老師、同學、朋友給我熱情的幫助,在這里請接受我誠摯的謝意!在此我向xxxx學校xxxxxxx專業的所有老師表示衷心的感謝,謝謝你們四年的辛勤栽培,謝謝你們在教學的同時更多的是傳授我們做人的道理,謝謝四年里面你們孜孜不倦的教誨!
大家肯定會很喜歡這篇行政管理畢業論文致謝,對嗎?
篇7
關鍵詞:市政施工;企業管理;成本管理;經營管理
前言
施工企業要想在市場經濟的大潮中求得發展,在成本治理上必須要有創新精神。必須解放思想,轉變觀念,樹立“低成本,高質量,高效益”的市場競爭觀念。首先要樹立以優取勝,以精品工程占領市場的觀念。要把建筑產品的工程規模、科技含量、內在質量、外在觀感度作為創造精品工程的基礎,變為全體員工的一種自覺行動,改造有代表性、有影響力精品工程,獲得市場競爭的主動權。其次要樹立效益第一的觀念。
1、努力提高人員素質,培養“復合型”的經營管理人才
培養“復合型”的經營管理人才,主要是從培養“復合型”的工程預算人員開始。所謂“復合型”的工程預算人員,是指能夠熟練地按施工圖紙、工程合同、地區預算單價和上級有關規定,規范地編制工程預、結算。同時又能按照上述資料與規定,結合工程施工條件、技術難易、工期長短、市場勞務與主要材料價格預測以及本企業的技術、設備特色和具體工程任務情況等諸多規定的可變因素,提出工程保本價位和符合當時建筑市場行情的利潤期望值,供企業決策層確定標價的參數。
企業要發展,人才是關鍵。市場競爭說到底是知識和人才的競爭,人員的素質是企業競爭力的主要因素。國有市政企業的用人機制不很合理,對于高素質人才缺乏有效的激勵機制。民營、私營企業的高待遇和靈活的用人機制吸引了一大批高素質的人才,這對本來就人才優勢不足的城建企業特別是國有市政企業無疑是雪上加霜。造成人員流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個別單位對經營、技術人才用時重要,用過不要,對人才的重視沒有持續性。另外,國有市政企業內部經營性、技術性人員的工資報酬遠低于市場上的民營企業、事務所和房產公司,使得這些人員紛紛跳槽。近年來,市政國企已逐漸意識到這一問題,相繼出臺了有關的管理措施和獎勵辦法,提高了相應人員的地位和工資,這一舉措對于人才流失的控制收到了較好的效果,一定程度上調動了大家的積極性,但是改革的力度還要加強。
2、做好企業成本管理,提高企業經濟效益
科學地進行工程投標是一門科學,當前的城建市政市場“僧多粥少”,競爭十分激烈,甚至存在很多不規范的競爭和不規則的運作,但隨著招投標法制的健全,這些違規操作將會得到遏制。在公開、公正、公平合理的競爭市場環境下,如何組織好投標,爭取中標,是一件十分復雜的工作。我認為投標單位應以良好的企業信譽、先進的施工方法、一流的管理水平、相對合理的工程報價和工期來提高自身的競爭力,應著重做好以下幾個方面:
2.1建立企業精干投標隊伍
投標的前期工作首先要認真做好資格預審工作,確保通過資格審查,其次在通過資格審查后,組織相關部門依據招標文件針對工程規模、特點、中標機率、是否盈利等問題進行招標評審,確定是否參加投標。在人員構成上要專業配套,選配一些精通預、結算業務、掌握招投標知識、反應敏捷、應變能力強的骨干人員,并負責為決策層提供信息進行篩選和判斷。通過對市場的綜合分析和對本企業的經營實力及經營目標的權衡,最終完成投標文件。
2.2結合“企業定額”,做好工程預算
我們實施工程量清單招標,工程量清單報價在我國是一種全新的計價模式,與傳統的“量價合一,固定取費”計價方式相比,有著完全不同的內容。工程量清單報價,“量”是統一的,競爭的是“價”和“費”,這對施工企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施工企業要獲取利潤、贏得中標必須要制定自己的“企業定額”。即:
(1)工程實體消耗定額,包括構成工程實體的人工、材料的定額消耗量;
(2)措施消耗定額,包括模板的配置與周轉,腳手架的合理搭設與拆除,機械規格的合理配置等措施性項目;
(3)分項工程建筑產品價格表,即建立詳細的材料數據庫:市場材料臺賬和人工單價臺賬;
(4)工程費用定額,即其他直接費用和間接費用的詳細項目。施工企業的工程預算應是以企業自身的“企業定額”為計算依據,只有這樣,企業的報價才具有市場競爭力,才有利潤。
2.3結合工程特點,巧妙報價
通常在工程項目總報價基本確定后,適當調整報價內部各個部分的比例可以更好的提高工程效益。支付條件良好或能夠早日結賬的項目,其報價可適當降低,前者如政府項目或銀行項目,后者如場地平整及土方開挖等;預計工程量會不斷增加的項目或設計圖紙不明確的項目,單價可適當提高,這樣在最終結算時可以多獲利潤;工程內容解說不清楚的項目或預計工程量可能減少的項目,其單價可適當降低,工程結算時損失也會減少。有些項目在報價清單中是以暫定金額的形式出現的,這些項目有的在施工中可能不做,也可能做的數量比清單中要大,可根據工程特點和類似工程經驗,分析確定其報價。
3、加強合同管理,努力做好施工項目合理索賠
隨著工程量清單報價法的實施,施工方要對工程量重新進行計算和審核,認真做好簽證。目前較薄弱的環節在于對工程施工合同的管理及合理索賠方面。現在的工程大多實行固定價合同,結算時只能對設計變更作增減,所以充分挖掘施工合同的內涵,合理索賠就顯得很重要。施工企業要想在市場經濟的大潮中求得發展,在成本治理上必須要有創新精神。
3.1合同管理施工合同
合同管理施工合同是建設單位和施工企業在工程施工中必須共同遵循的法律文件和技術、經濟文件,是工程概預算最終確定的重要保證。市政工程結構復雜,投資大,同時受自然條件的影響大,合同執行期長,合同內容多。因此,施工合同除了工作范圍、工期、質量、造價等一般條款外,內容還涉及保險及稅收、文物、專利等多種關系和因素。所以在簽訂合同時應全面考慮,仔細斟酌每一條款,否則,可能造成合同履行的重大損失或失敗。施工企業要認真組織施工,保證按期按質竣工,全面履行合同,由此才能全部結算工程價款,從而實現自身的經濟效益,并贏得良好的信譽。
3.2索賠
索賠是合法的所有者,根據自己的權利提出對某一有關資格、財務、金錢等方面的正當的權力要求,是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融為一體的邊緣科學,也可說是一門“藝術”。在不規范的市場競爭中,施工企業往往處于弱勢、劣勢地位,業主卻好像高人一等,常常提出一些有悖技術規范和常理的要求,拖欠工程款的現象更是屢見不鮮,針對這樣的業主,施工企業更應做好施工記錄,拿出依據向業主提出索賠要求。
施工企業要善于收集、整理與施工索賠有關的依據和資料,如施工合同、圖紙、招標文件、圖紙會審、設計變更、隱蔽記錄、雙方來往函件等。施工索賠應以書面形式通知業主,內容一般為:
(1)索賠事件發生的時間、地點、原因和具體情況的簡單描述。
(2)索賠事件在雙方簽訂的施工合同中依據條款。
(3)簡要說明對索賠事件的及時記錄,發展動態及對工程成本、工期、工程質量帶來的不利因素和后果。
施工索賠首先要找準索賠事實和索賠依據,其次要編寫強有力的索賠報告。索賠事件發生后,不但要有索賠的依據、事實和費用的計算,而且還要編寫出實事求是的索賠報告,數據要準確無誤,語言要婉轉恰當,文字要簡明扼要、條理清楚、重點突出,只有這樣才能使對方深刻理解索賠事件的緣由。
篇8
關鍵詞:信息技術,數學教學,課堂整合。
今天,計算機輔助課堂教學在新的教學理念、新的技術、新的環境發生變化。網絡、計算機多媒體技術提供了這樣的平臺:它為課堂教學的開放性,為學習者的自主性、研究性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它促進了課堂教學結構變革。信息技術與其他課程教學的整合,正在成為當前我國信息技術教育乃至整個教育信息化進程中的一個熱點問題。信息技術與其他學科的綜合和相互滲透,已成為教育發展和改革的強大動力,傳統的教和學的模式正在醞釀重大的突破,教育面臨著有史以來最為深刻的變革。我們一線教學人員關注信息技術與課堂整合的問題。
一.正確理解信息技術與課堂整合的本質
教育領域中,隨著人類對信息處理方式的變化,特別是計算機技術和網絡技術的成熟、發展,信息技術有了根本性的革新。信息技術所帶來的學習方式上的變革使它成為課堂整合的一個切入口,而課堂整合為了實現它的時代目標也選擇了信息技術為依托。目前我國教育研究領域中討論的"課程整合"都鎖定為信息技術支撐下的課程整合。這既與整個國際環境中對人才的信息素養要求有關,又與我國當前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相呼應。我認為對信息技術與數學課堂教學整合要充分理解到它們的本質。因為它們之間都具有:(1)獨立性:信息技術與其它學科原本是互為獨立的不同課程;(2)相容性:信息技術是可以與其它學科互相結合起來的;(3)工具性:信息技術作為一種工具是可以為其它學科教學服務的;(4)條件性:信息技術與課程的整合依賴于一定的物質條件,即:需要有多媒體教學設備進入課堂;(5)目的性:信息技術的運用,可以改變傳統的教學手段和方法,使學科教學取得比以往運用任何手段和方法更有效的教學效果。由此,所謂信息技術與數學課堂教學整合:就是通過數學課程把信息技術與數學教學有機地結合起來,將信息技術與數學課程的教與學融為一體,把信息技術作為一種工具,從而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提高教學效率。
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本質和內涵就是在先進的教育思想、理論的指導下,尤其是"主導--主體"教學理論的指導下,把以計算機及網絡為核心的信息技術作為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的認知工具、情感激勵工具與豐富的教學環境創設工具,并將這些工具全面地應用到各科教學過程中,使各種教學資源、各個教學要素和教學環節經過整理、組合,相互融合,在整體優化的基礎上產生聚集效應,從而促進傳統教學方式的根本變革,也就是促進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結構與教學模式的變革,從而達到培養學生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的目標。簡而言之,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不是簡單地把信息技術僅僅作為輔助教師教學的演示工具,而是要實現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融合"。它要求突出作為整合主動因素的人的地位,并且以實現人與物化的信息之間、網絡虛擬世界與現實世界之間的融合。
二.合理認識信息技術與課堂整合的意義
以計算機為核心的信息技術主要指多媒體計算機、教師網絡、校園網和Internet等,將其與課堂整合有以下幾方面的意義。(1)增強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合作技能和解決問題的能力。(2)使信息技術的運用成為學習過程的有機組成部分,從而便于學生掌握信息的收集、檢索、分析、評價、轉發和利用的技能。(3)不僅促進了班級內學生的合作交流,而且還促進了本校學生與全球性學習社區的合作交流,從而開闊了學生的視野。(4)能更好地實現個別化學習,而且有利于實現能培養合作精神并促進高級認知能力發展的協作式學習,有利于實現培養創新精神和促進信息能力發展的發現式學習。
今天,以計算機為核心的信息技術若能與各學科的課程加以有機整合,具有多種優化教育、教學過程的特性,這些特性的集中體現就是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與創造性,從而為學生創新能力和信息能力的培養營造最理想的教育教學環境。
三.靈活把握信息技術與數學教學的整合
數學是研究空間形式和數量關系的科學,數學能夠處理數據和信息,進行計算和推理,可以提供自然現象、科學技術和社會系統的數學模型。它是學習和研究現代科學技術的基礎,它在培養和提高思維能力方面發揮著特有的作用,它的內容、思想、方法和語言已成為現代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將信息技術運用于數學教學彌補了傳統教學的不足,提高了教學效率,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信息技術技能和解決問題的條件。信息技術與數學教學整合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作用:
第一、信息技術可以用于模擬情境,給數學實驗提供了可能。譬如,使用《幾何畫板》這個數學教學軟件。該軟件功能強大,能方便地用動態方式表現對象之間的關系,既能創設情境又能讓學生主動參與,所以能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抽象、枯燥的數學概念變得直觀、形象,使學生從害怕、厭惡數學并樂意學數學。讓學生通過做"數學實驗"去主動發現、主動探索,不僅使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空間現象能力和數學能力得到較好的訓練,而且還有效地培養了學生的發散思維和直覺思維,是目前數學教學中最為流行的輔助軟件之一。
借助幾何畫板可以將抽象的數學概念形象化。如對"軸對稱"概念的講授,教師可以先利用幾何畫板制作一只會飛的蝴蝶,這只蝴蝶既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又能夠讓同學們根據蝴蝶的兩只翅膀在運動中不斷重合的現象很快就理解"軸對稱"的定義,并受此現象的啟發還能舉出不少軸對稱的其他實例。這時再在屏幕上顯示出成軸對稱的兩個三角形,并利用幾何畫板的動畫和隱藏功能,時而讓兩個對稱的三角形動起來,使之出現不同情況的對稱圖形;時而隱去或顯示一些線段及延長線。在這種形象化的情境教學中,學生們一點不覺得枯燥,相反在老師的指導和啟發下他們會始終興趣盎然地認真觀察、主動思考,并逐一找出對稱點與對稱軸之間、對稱線段與對稱軸之間的關系,在此基礎上學生們就很自然地發現軸對稱的三個基本性質并理解相應的定理,從而實現了對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
第二、信息技術方便地實現數學對象的多重表示。信息技術使數學概念、理論及數學問題容易地用數字的、圖形的、符號的、語言的等多種方式表達.學生可以在這些表示法之間進行自由轉換,既可以用計算機或計算器的數據處理分析功能、作圖功能、可視性與動態顯示效果,又可以通過圖形的方法或數值的方法來探索數學,使得"多重表示與表示的互相轉換"這一重要的學習理論的實現成為可能。
第三、信息技術融入數學教學為學生進一步展示數學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展現思維過程。信息技術的融入有利于創設新穎的教學環境,教學模式將從以教師講授為主轉為以學生動腦動手自主研究、小組學習討論交流為主,信息技術可以把數學課堂轉為"數學實驗室",學生通過自己的活動得出結論、使創新精神與能力得到發展.
數學教學是思維過程的教學,但在傳統教學中教師并不能把握每個學生的思維過程,從而不能給予及時反饋。信息技術的交互功能則很好地解決了這個問題。如函數中函數值隨自變量的變化而變化,二次函數的圖象(拋物線)隨的正負而上下移動,這些能利用動畫功能十分直觀、形象的表現出來,而且可以反復再現,還可以逐步分解其變化過程,使其變化規律凸現出來。比單純的講解,學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有利于學生在自己探索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與方法,同時獲得廣泛的數學經驗
第四、信息技術可以實現歷代教育家夢寐以求的理想目標--個別化教學。由于多媒體課件的出現,計算機可以利用自己強大的處理數據的能力,實現內容的切換和選擇,即可以被用來在同一教學內容的不同教學設計間切換和選擇,也可以用來在同一數學對象的不同結構側面的切換和選擇,同一數學問題的不同解法思路的切換和選擇。也就是說,教師可以利用計算機的這種快速切換和靈活選擇的功能,設計出多種授課方式,滿足各類學生的需要。信息技術與數學教學的整合,是教育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必然發展,是一種國際趨勢。數學教學中使用信息技術應該著眼于解決今天數學教學面臨的現實問題,同時在積累經驗的過程中,不斷從教學觀念、教學內容和教學模式等方面深化改革,逐步設計未來在信息技術支撐下的全新的教學。
四、注意處理信息技術與數學教學整合的問題
我認為,為達到課堂教學的真正優化,在數學教學中運用計算機和網絡還須注意以下兩點:
首先、多媒體課件的使用一定要適度。我認為對待課件應主要針對某個教學難點或重點來設計,緊扣教學內容,切忌為追求視聽效果而使課件內容華而不實。設計計算機多媒體課件時,一定要以教學內容和要求為依據,充分考慮學生的認知習慣和規律,將完美的外在形式與實用的內容有機結合,才能真正有效地輔助教學。因此,有時,在能解決好教學難點的基礎上,設計的時間短一些,反而會使學生印象更深刻,對所學的知識掌握更好。
其次、運用多媒體教學要充分考慮學生的需要和接受能力,不能讓計算機和網絡的信息量大的優點成為“滿堂灌”的另一種形式。信息量大是多媒體技術的一個特點,而如果運用不當,課件或鏈接內容過于豐滿,信息量超出了學生在45分鐘內的接受能力范圍。所以,利用計算機和網絡進行課前準備時,一定要注意“以人為本”,遵循“適量”原則,切不可貪多求快。
運用CAI這種授課方式和傳統方式已經有了明顯不同,它采用了以計算機為主要工具的新的教學手段,將信息技術手段用于課堂教學。但這種整合的方式,基本是按傳統的上課程序安排的,只是在原來的使用粉筆板書、投影儀的基礎上,增加了多媒體電腦這個“新式武器”。不可否定的是,這樣的課堂教學,能使初識電腦課件的學生對學習產生新鮮感,大大增強他們的注意力,從而大大增強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教學效果。
總之,信息技術與數學課堂教學整合,是以數學知識的學習作為載體,把信息技術課程作為工具和手段滲透到數學的教學中去,從而在學習信息技術課程的同時,又能培養學生解決數學問題的綜合能力。正確認識信息技術與數學課堂教學整合的特點,有利于教師克服目前的困難,大膽地參與整合實踐。教師在具體教學過程中,可以根據自己的認識水平和學校的具體條件,選擇性地進行課堂教學整合實踐。
參考文獻:
[1]王健民信息技術與數學學科課程整合
[2]何克抗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深化學科教學改革的根本途徑。
[3].袁智強,江玉軍.從實驗看信息技術與數學課程的整合[J].中學數學教學參考,2004(1—2).
篇9
《市政道路養護技術與管理》課程表面看起來,知識點多,內容繁雜、難于理解與學習,但是實際上這是教師對于內容理解本身沒有融會貫通、相互連貫的原因造成的,當然也有教材編寫條塊化原因造成的。《市政道路養護技術與管理》是在學習《土質與土力學》、《道路路基路面工程》、《橋梁工程》等內容之后進行學習的,在施工過程中每道施工工序的進行都要進行相應的養護過程,在道路使用過程養護,承載能力、表面的清潔、排水的暢通始終貫穿于各個章節,每個章節的展開都是圍著這兩方面的問題,所以在學習過程中,學生要明白那些屬于影響承載力降低的問題及相應的養護,哪些是引起排水堵塞的問題及相應的養護。在明白基本理論的前提下,要讓學生與其他專業可能的知識連貫起來學習。例如:在進行講授瀝青路面常見病害的治理的過程中,可以先從土質與土力學、路基路面的施工角度分析病害產生的原因、日常維護、病害產生的發展過程,最后闡述病害的治理,由理論到實踐,有淺入深的融會貫通相關的知識點,形成系統,深化知識的應用,讓學生不光明白如何養護,更要明白出現問題的原因,從而增加學生學習的興趣,避免盲目的學習,不能學以致用。
2教學方法的改進
2.1培養學生學習的興趣
目前大多數的教學還是采用傳統的、單一的教學方式,即教師的口授、黑板板書多媒體為主,學生聽的云里霧里,大部分學生趴在桌子上睡覺或者玩手機。通過課后與學生的交流以及期中教學座談會,發現導致學生上課注意力不集中的現象,主要原因是教材中全是理論的知識,缺乏立體感、生動感,同時不知道所學內容在以后的就業工作中是否有用。針對這種情況,老師一方面要讓學生明白:學習不僅是知識的學習,更重要的是所學知識的具體應用及能力的培養問題。通過一些形象的比喻,聯系實際生活,讓學生直觀的了解理論知識。例如:橋梁的檢測分為經常性檢查、定期檢查和特殊檢查,可以比喻為人身體的體檢和具體病理具體檢查;橋梁檢查后的評定就如同體檢后的檢查報告等。可以盡量用學生平時生活能接觸到的內容來講授我們深奧的理論知識,增加學生的興趣。同時,在授課的過程中,讓學生按照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方式學習知識,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2.2互動式教學
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一定要注意師生的互動交流,避免老師在講臺上講的口沫橫飛、學生在下面聽著趴桌上流口水的現象出現。《市政道路養護技術與管理》是一門實踐性強、應用性強、經驗性搶的課程,可以給學生布置一些市政道路的病害或者日常養護方面的實例,讓學生課后查資料,課堂討論方式,由點帶面,增強學生對相關知識的理解與掌握。
3改進教學手段
3.1多媒體輔助教學
《市政道路養護技術與管理》課程知識點多,僅僅用多媒體教學不夠生動具體,可以充分利用各種視頻、動畫材料,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以帶著學生到市政道路的養護現場進行觀看以增加學生的興趣及強化所學知識的具體應用。
3.2多種教學手段結合
雖然多媒體教學已經在各種學校很普及,但是不能作為主要的教學手段。為了加深學生對知識的掌握,融會貫通,在多媒體教學過程中須配以必要的板書講解。在教學過程中,盡量少用抽象的斷面圖來講解,盡可能多的收集工程實物圖,并結合具體案例進行講解,讓學生做到一目了然。
4結束語
篇10
關鍵詞:人文關懷 心理 疏導
黨的十報告指出:“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社會心態。”這是黨在新時期對思想政治工作提出的新要求,也是對職工思想政治工作中堅持“以人為本”和“與時俱進”宗旨的創新。
1.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重要性
當前,我國處于一個高速變革的社會階段,工作和生活節奏不斷加快,職業競爭日趨激烈,這些對職工的思想造成一定的沖擊和壓力。如何使思想政治工作有的放矢地幫助和關懷職工,舒緩職工的心理壓力,保持職工的身心健康,都將成為現在職工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課題。
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既是一種工作理念的創新,也是一種工作方法的創新。二者都以提高人的思想政治覺悟為主旨,而不是脫離政治性、意識形態性談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一方面,注重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體現了思想政治工作以人為本的價值取向。另一方面,注重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有利于理清思想政治工作的思維模式。以往思想政治工作存在慣于把問題癥結鎖定在或歸結為思想素質、政治覺悟或道德品質問題的思維傾向,因而容易造成錯誤地選擇切入點,不僅沒能解決問題,反而可能給人帶來某種新的心理傷害,導致思想政治工作失效。注重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則有利于分清問題的性質,找準切入點,理清工作思路,提高實效性。因此,單位的思想政治工作要從注重思想政治教育逐步向注重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轉變。
2.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在人事管理中的應用
2 . 1人文關懷的要求
人文關懷,一般認為發端于西方的人文主義傳統,其核心在肯定人性和人的價值,要求人的個性解放和自由平等,尊重人的理性思考,關懷人的精神生活等。在思想政治工作視野中,人文關懷是指關注人的生存與發展,尊重人的主體地位和個性差異,關心人豐富多樣的個體需求,激發人的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關心人,愛護人,尊重人,促進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是社會文明進步的標志。
具體到單位而言,一方面是要著力改善職工的物質文化生活,解決職工最關心、最現實的利益問題,盡可能地減少員工的后顧之憂,這是人文關懷的基礎所在。物質利益是人類生存的基礎,是人們進行其他社會活動的最基本條件,在當今的社會改革中,許多人已不再像從前那樣談到利益就“猶抱琵琶半遮面”了,而是理直氣壯地把物質利益作為一個重要內容提出來,所以說進行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不能忽視對職工物質文化生活的關心,要確保各種合法合理的待遇得到落實,取得職工的信任,為開展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奠定堅實的基礎。
另一方面,人與動物不同之處正在于,人是有精神的。因此,人文關懷要從更深層的要求出發,不僅關心人物質層面的需要,更要關心人精神文化層面的需要;不僅創造條件滿足人的生存需要、享受需要,更著力于人的自我發展、自我完善需要的滿足。要承認人的差異性、特殊性,尊重人的不同需求,使人的全面發展與個性發展相輔相成。要充分關注職工的情緒和精神,創造人性化的工作環境,為職工提供發揮聰明才智的發展平臺,要對職工的工作狀況、生活質量、思想情緒給予全方位的重視和關注。
2 . 2心理疏導的要求
心理疏導,從思想政治工作角度講,是通過語言或其他方式,幫助職工進行心理調適、排除不良情緒、緩解心理壓力,維護職工的身心健康。思想政治工作同防洪治水有異曲同工之妙,根治的良方在于“疏”而不是“堵”,只有平等耐心地與職工溝通、交流,才能真正了解職工的內心困惑和憂慮,因此,正面引導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方式和重要手段,要搞好心理教育,主要是正面引導,以理服人。我們不能回避群眾普遍關心的熱點、難點、疑點和一些敏感問題,對出現的一些新情況、新問題要敢于面對,并做出科學的、客觀的、有說服力的,符合實際的解釋與說明。針對職工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通過思想動員,座談討論,個別談話等方法,講形勢,談未來,述改革,論發展,用共同的信念和理想統一認識,取得大家的理解和支持。
其次,要善于從理想與現實的結合上,引導干部職工認識心理疏導的必要性,明確心理疏導是做好人事工作的根本要求;要善于運用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來引導干部職工理解人事制度改革,認同人事制度改革,激勵職工參與人事制度。同時,注意采取生動活潑的形式,使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為廣大群眾所接受。
2 . 3實施要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