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課教學論文范文

時間:2023-04-09 20:56:0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授課教學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授課教學論文

篇1

新學期開始,最忌諱的是教師進入課堂就講課,第一堂課的目的是整個學期的課程啟動,因此如何讓學生對教師感興趣、對本學期的課程感興趣,才是最重要的,因此要做到以下幾點。首先,第一次上課要容光煥發,從外在形象上給學生留下較好的印象。其次,端正學生學習態度,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巧妙安排課堂實施步驟。第一步,先要做自我介紹??梢越o學生簡單地講講教師的求學歷程,講解的同時對學生進行經驗與教訓的分析,讓他們對教師有較深的了解,學生很感興趣,拉近了師生之間的距離。第二步,端正學生的學習態度。筆者一直認為事無大小,態度很重要,態度可以決定成敗,態度可以決定高度,教師要讓學生明白這一點。在學生對教師有了了解以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來共同分析他們現在的學習狀態和學習態度,讓他們真正的明白“為誰學?為什么學?”明白了這個道理以后教與學的過程就輕松多了?,F在的學生課堂表現不是很好,通過交談了解到了原因所在:①家長的思想影響。很多家長在中學時段告誡孩子“:好好學吧,考上大學就輕松了”。②學生的負面影響。③社會觀點———“學習無用論”等。教師了解以后就要及時糾正這些錯誤的思想和觀點,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態度,并教育他們現在和將來應該如何為人處事,給他們一些忠告和建議,進行一次專門的“育人”教育。筆者一直認為教師的“育人”職責更重要,因此會把這份職責貫穿在日常教學中。第三步,圍繞課程展開討論。讓學生自由發言,簡單談談對“稅收”這一事物的認識,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很高。學生發完言,教師再進行簡單的總結,讓學生更深刻地認識“稅收”這一事物存在的重要性,也讓學生認識到“稅收”跟我們每一個人關系的緊密性。既然逃避不了,就不如直面迎擊,從而激發了學生學習的動力和興趣。第四步,幫助學生打消對這門課程的顧慮。需要教師幫助學生分析這門課程“難”的原因所在,讓學生對這門課程有真正的認識。第五步,介紹本學科的學習方法,告訴學生怎么做?怎么學?怎么配合教師?第六步,介紹本學期的學習內容和學習目標以及自己的教學計劃和課堂要求,并且對學生應該達到的程度做出明確的說明,以便學生更好的接受和適應教師。

二、做好“教師是課堂第一責任人”的角色

鑒于現在學習態度和學生課上和課下的表現,建議教師應該對學生進行正確地引導,并加強對學生課堂紀律的約束,這種約束要在和諧的情況下完成。第一,進行思想教育和啟發。站在學生的立場分析學習的目的和動機,學生明白道理后,教與學就簡單多了。第二,走動教學。建議教師在上課的時候不要一直站在講臺上,最好在不寫板書的時候走在學生之間,走動講學。這樣不但可以拉近和學生的距離,而且對沒有認真聽課的學生、玩手機的學生起到很好的提醒和監督作用,同時也讓學生明白并親身感覺到他們在教師眼中是同等的,沒有優、良之分,教師不會放棄某一個學生,這樣能更好地喚起學生的求知欲。

三、多種教學方法結合使用

稅收課程采用教師教學和學生自學相結合的方式進行。需要學生課堂自學的內容,留出幾分鐘的時間,先讓學生自學,學完后再有重點的介紹,讓學生做到心中有數。以下重點介紹教師教學中所使用的方法。

1.基本講授法。

這種方法普遍使用,但是需要注意幾點。首先要注意語氣和語調的使用。教師要面帶微笑,盡可能的語言幽默,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其次要注重感情因素,拉近與學生的距離。教師可采用環視和注視相結合的辦法。環視使得每個學生都感到教師在注意自己,因而能專心聽課;注視可制止學生的違紀行為,既代替了口頭批評,又不傷害學生的自尊,一舉兩得。再次,就是要認真備課,脫稿講授,這樣可以把內容講活,而不是拘泥于稿。

2“.5分鐘”預留法。

每次上課鈴響后,我會先留給學生五分鐘的支配時間,讓學生強化、復習上節課的重點內容,這五分鐘的時間既是復習的時間也是調整學生狀態的時間,為后面的教與學做更好的準備。這種方法要好于教師上課直接提問,也好于教師對上節內容的復述,因為聽到的不如看到的印象更深刻。

3.稅收課程與會計學科結合法。

篇2

解剖學老師由于長期脫離臨床,授課時聯系臨床難免力不從心,達不到解剖服務臨床的要求;學生由于學習的指向性不明確,為解剖而解剖,學習興趣低下,故局解的“教”與“學”歷來是醫學教育同道們亟待解決的話題。而外科手術學通常由外科醫生執教,外科醫生由于長期在臨床一線工作,對手術操作技能的講解演示比較規范熟練,而對于局部解剖學知識的講述常常缺乏系統性、完整性,不能很好串聯局部解剖學和外科手術學的相關知識,無法很好橫向聯系兩門課程。目前醫療環境日益嚴峻,醫患關系日益緊張,醫院和臨床醫生均加強了自我保護,普遍不敢帶醫學生上手術臺,也不敢放手讓醫學生在患者身上進行操作檢查。而外科實驗對象主要為模型和小動物,與人體差異很大,局解不聯系臨床,外科實驗不接觸人體,導致學生基本功不扎實,臨床應用解剖學知識匱乏。

2改革實踐

結合我院局部解剖學和外科手術學教學實際,更新教學理念,以臨床應用為導向,調整課程設置與安排,優化整合局部解剖學與外科手術學課程,由解剖學老師和外科學醫生共同授課、共同指導實驗、共同編寫整合教程。旨在促進基礎與臨床老師之間的互動交流,增進學科知識之間的滲透聯系,提高醫學生的臨床思維能力和動手操作技能。

2.1調整課程設置與安排

我院傳統的解剖學教學包括系統解剖學和局部解剖學,前者安排在第1學期,學時數為112學時,后者安排在系統解剖學結束之后的第3學期,學時數為64學時,外科手術學課程安排在第5學期,學時數為42學時。我們在保證教學總學時數不變的前提下,將系統解剖學的學時數調整為90學時,仍然安排在第1學期講授,將局部解剖學和外科手術學兩門課程優化重組為局解手術學一門課程,學時數增加到128學時,并統一安排在第5學期授課。此舉重在緊貼臨床應用,強化實踐操作能力。

2.2組建局解手術學“雙師型”師資隊伍

局解手術學課程的教學要求授課老師既要具備扎實的解剖學知識,又要具備一定的臨床應用知識和熟練的手術操作技能,這樣才能使局解手術學課程的教學真正指向臨床應用。為使每一位老師達到“局解-臨床-手術”三位一體的目標,我們組建了局解手術學教研室,由臨床醫生和解剖學老師共同承擔局解手術學課程的理論講授與實驗指導工作,并定期開展臨床醫生和解剖學老師之間的串聯互動,由臨床醫生為解剖學老師講解臨床手術操作要領,請外科和婦產科手術專家對解剖學老師和實驗技術人員進行人體常見手術入路的強化訓練講座,同時由解剖學老師為臨床醫生講解人體各局部的層次結構和實地操作技巧,通過同堂專業交流切磋,既彌補了解剖學教師臨床知識有限和滯后的不足、又解決了臨床醫生局解理論知識相對薄弱的問題,教師的整體素質明顯提高,臨床醫療水平和課堂教學效果均大幅提升。

2.3編寫局解手術學整合教程

我們根據臨床醫學人才培養目標要求,結合臨床實際,組織科室老師和附屬醫院部分外科專家共同參與編寫《局解手術學整合教程》。該教程以部頒教材第八版人衛出版社出版的《局部解剖學》和《外科手術基本操作》為重要參考依據,教程內容涵蓋五大知識模塊,即:外科操作基礎、動物手術、臨床常見手術層次解剖、臨床其它操作技術、人體各局部層次結構與解剖操作。外科操作基礎模塊主要內容為常用手術器械及使用方法,手術基本操作法(如組織切開分離法、止血法、縫合法和結扎法等)的規范化實施及其原理等;動物手術模塊內容包括動物清創縫合術、離體豬腸端-端吻合術、狗后肢靜脈切開置管術、狗胃大部切除術、兔蚓突切除術等,通過動物模擬臨床外科手術操作,強化手術學基礎訓練,使學生熟練掌握手術的基本技能;臨床常見手術層次解剖模塊內容包括氣管切開術、甲狀腺次全切除術、腹股溝疝修補術、胃、十二指腸潰瘍穿孔修補術、腸吻合術、闌尾切除術、膽囊切除術、脾切除術、大隱靜脈高位結扎與剝脫術、膀胱造口術等,在尸體上模擬上述手術的基本步驟進行解剖操作,為實習階段的外科臨床手術打下基礎;臨床其它操作技術模塊內容主要是利用動物來模擬操作換藥引流技術、組織活檢技術、骨折復位固定技術、穿刺或封閉技術等;人體各局部層次結構與解剖操作模塊包括頭部、頸部、胸部、腹部、盆部和會陰、脊柱、四肢的解剖操作,考慮授課學時以及臨床應用實際需要,每個局部都有重點內容以及臨床應用要點提示。

2.4改革局解手術學課程教學方法

我們對課程五大模塊進行總體規劃設計,包括各模塊內容的重點和難點,各模塊理論和實驗的學時劃分等,每一模塊均由解剖學老師和外科學老師分工協作,共同完成。其中外科操作基礎、動物手術、臨床其它操作技術模塊的理論知識講授由外科學老師擔任,臨床常見手術層次解剖、人體各局部層次結構與解剖操作模塊的理論講解由解剖學老師負責,各模塊的實驗教學則由解剖學和外科學老師共同承擔。其中,解剖學老師側重人體各局部層次結構與解剖操作的實驗指導,而外科學老師側重臨床常見手術操作步驟及注意事項的實驗指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完成規定的實習操作任務,每次實驗結束前給每個小組布置下次實驗內容以及需要查閱的相關知識,實驗操作前各小組先回答本次實驗內容預習準備情況,并由主講老師作為平時成績考核打分,實驗中遇有疑難問題要求組內同學相互討論解決,實在解決不了的請教帶教老師。實驗結束后書面總結本次實驗的經驗教訓并完成實驗記錄。

3討論

篇3

論文摘要:教師課程能力的形成與發展,將直接影響到物理新課程改革的實施。了解物理教師課程能力發展的現狀,分析原因,提出相應的培養策略,有利于提高物理教師的課程能力,改善教師教育培養模式,實現教師的專業化發展。

新課程改革對教師素質提出了新的要求,賦予了教師更多的課程自,這是對教師專業化水平的挑戰。課程能力在物理教師專業化發展過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它是體現教師教學質量、滿足新課程改革需求、促進教師個性發展和提高教師整體素質的重要能力。物理教師課程能力的現狀如何,存在哪些問題,應如何進行改進,本文就此進行探討。

一、課程能力的內涵

從詞義上理解,能力是指“順利完成某種活動所需的個性心理特征”,它是以人的一定的生理和心理素質為基礎的。能力包括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一般能力適于多種活動要求,如各種認識和實踐活動;特殊能力適于某種專業活動要求。物理教師課程能力從根本上說,是教師個體在物理課程活動中逐漸形成、發展并體現出來的,直接影響物理課程活動及其成效的個性心理特征與生理特征的總和。

順利完成任何活動都需要構成能力的諸要素相互協調配合,形成合理的能力結構,從而發揮更大的作用。物理教師的課程能力亦不例外,它也具有自身的一個能力結構,這里嘗試將物理教師的課程能力結構細化為學科特質、能力類型、能力層次與時間維度。

1.學科特質

中小學的課程設置多采用學科分類,物理就是其中的一門學科課程。課程能力結構中的學科特質,是指因學科不同導致教師課程能力的差異性。一方面,物理學不僅以其概念、規律和事實的知識揭示了自然界基本運動形式的諸多真理,還以在建立這種知識體系的過程中所凝結和升華提煉出的科學思想方法來推動科學的持續進步。與此同時,它的成就對人類活動的一切領域都具有重大影響,尤其是它的每一次重大變革和發展,都是人類思想、觀念的變更和進步的偉大階梯。也就是說,物理科學本身就是科學知識、科學過程和科學文化的和諧統一。但是,物理學并不等于學校內的物理課程,這就需要教師進行改造,結合學生的認知特點,遵循教育的規律,將物理科學的靈魂,即知識、過程和文化統一改造為一門物理課程,而并不是簡單地將科學過程、文化“異化”為另一種“知識”灌輸給學生。物理課程的有效實施,需要教師具備與物理課程相適應的一些課程能力,以便教師將時代規劃的理想課程真正轉化為學生經驗到的課程。另一方面,時代的發展對中學物理教育提出了課程改革的必然要求,新物理課程在課程目標、課程結構、內容標準、課程實施、評價方式等方面均體現了現代物理教育的理念。物理新課程以全面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為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突破和超越了學科本位的觀念,真正把學生作為學習的主人。物理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它的建立與發展,離不開實驗的支持與幫助。因此,就要求物理學科的教師在課程實施過程中,具備出色的演示實驗和指導學生實驗的能力。同時,課程實施過程中,要充分激發學生思維,尊重和滿足不同學生的需要,運用多種教學方式、方法和手段,創造快樂氣氛,以學習方式的改變為突破口,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探究、合作學習,具備終身學習的意識與能力。

2.能力類型

物理教師的課程能力類型主要包括課程理解能力、決策能力、設計能力、轉換能力、實施能力、協作能力、評價能力、研究能力和反思能力等。各能力類型之間不是絕對分離、完全對立的,而是交叉融合、相互影響的。只有各種能力類型都得到重視、培養和發展,物理教師課程能力才能發揮出更大的作用。

3.能力層次與時間維度

能力層次與時間維度有著一定的相關性。能力層次體現了物理教師課程能力發展的階段性,時間維度標明了物理教師課程能力發展的可持續性。目前,可持續發展是我們倡導的一種理論,無論是生活實踐、科學技術抑或是學生培養均提倡遵循“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從物理教師自身的成長、發展來看,教師的課程能力也體現出了動態的、可持續的發展階段和變化過程。在具體的物理課程實踐活動中,隨著教師任教時間的增長,物理知識占有量、教學經驗的積累,以及溝通、交流、協作等能力的增強,教師的課程能力也會逐級發展提高。我們將物理教師的課程能力劃分為適應、重塑和創生三個層次。

二、物理教師課程能力現狀分析

1.教師對課程能力的理解程度

研究發現,一些教師不知道“課程能力”這個詞,多數教師不能很好地理解“課程能力”,會用“教學能力”“教師素質”“素養”“綜合能力”等詞語替換“課程能力”。

2.教師對課程的開發能力

基礎教育新課程改革所倡導的理念、制定的課程培養目標是與時俱進的,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思想,在課程活動中,我們應力行之。然而,某些教師“不太清楚”課程理念,有的教師認為目前的教學活動“基本不能”實現《物理課程標準》所規定的目標;多數教師認為自己在教學活動中,將各種教育文件進行深加工以便應用于教學活動的能力比較差;雖然大部分教師認為有必要對教材進行適當改編,但卻有半數之多的教師認為這方面的能力欠缺,可見教師課程開發能力之不足。

3.教師對課程的實施情況

物理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實驗教學是物理課程的一個學科特色。新課程改革提倡采用科學探究的方式教學,強調對學生動手實驗能力的培養。因此,在科學探究、實驗教學的過程中,均需要物理教師具有很強的監控、引導、動手實驗等課程實施能力。但一線教師的教學現狀不容樂觀,一些教師不能有效地開展STS教學和科學探究教學。

4.教師對課程的評價與反思能力

課程評價與反思是對課程實施的過程、質量和水平所作出的價值判斷,對課程實施和教學操作具有重要的導向和監控作用。物理教師課程評價能力的高低,直接影響課程功能的轉向和落實。目前,多數教師認為有必要對所教課程進行評價、質疑、建議和修正,但還有部分教師不具備良好的課程評價與反思能力。

三、物理教師課程能力現狀歸因

1.自身因素

物理教師對課程能力認識的清晰程度、自身對提升課程能力的動機水平,以及物理教師的心智品質,都是影響教師課程能力的形成與發展的重要因素。研究發現,教師的課程決策能力與選擇能力不足。新課程實施過程中,教師習慣于過去的教材和教學方式,把教科書看成最權威的東西,對教材內容的取舍感覺難度很大,多數教師都在盡心盡力地“教教材”,而并不是“用教材教”。這需要教師對教材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把握,這樣才能明確哪部分重要,哪部分次要。

2.考試制度

受“應試教育”傳統觀念的影響,目前我國中小學教師有許多是在“應試教育”的舊體制和傳統的師范教育模式下培養出來的,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以中考、高考為指揮棒,已經習慣于講授式教學、搞題海戰術,物理教師幾乎變成了能力欠缺的“知識傳授型”教師??荚囍贫戎萍s了新課程實施、教師課程能力發展和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為了適應素質教育的要求,更好地實施新課程改革,亟待調整目前的考試、教師評價制度。

篇4

關鍵詞:教授;本科生教學;參與

一、教授參與本科生上課的現狀

古人云:“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教師的職責,就是傳授知識,為祖國和人民培養合格人才。教授,作為高校教師隊伍中高級職稱的擁有者,更是應把為本科生“傳道、授業、解惑”作為自己的首要任務。然而,在眾多高校中,教授的主要精力投入到了學術研究活動中去,漸漸冷落了講臺。這種現象引起了教育部的高度重視,教育部在2007年《關于進一步深化本科教學改革,全面提高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中要求“堅持教授上講臺,保證為學生提供高質量教學”,“要把為本科生授課作為教授、副教授的基本要求。”

二、教授為本科生上課的必要性

1.教授的科研水平較高,參與的科研項目較多,了解本學科的前沿。在為本科生的授課過程中,教學內容往往結合自身的研究方向,對于本科生開闊專業視野,激發對本專業的興趣,加深理解有著積極的作用。

2.教授的人格魅力對本科生有著潛移默化的作用。教育家申斯基說“在教育中一切應以教育者的人格為基礎,因為只有人格才能影響人格,只有性格才能形成性格。”教授憑借高尚的品德、淵博的知識、嚴謹的治學態度所產生的對學生的人格吸引力;才能、情趣、智慧、氣質、性格的感染力綜合所形成的人格力量,對學生的學業發展、道德升華和意志強化起著積極的作用,起到人格示范的作用。

3.教授參與本科教學,對青年教師起著“示范”的作用。高水平教授有著多年豐富的教學經驗,給本科生上課能夠給青年教師起著示范的作用,促進教學水平的整體提高。高水平教授可以在教學方法、教學手段等方面指導青年教師的成長,充分發揮教授的傳幫帶作用,幫助青年教師提高業務教學水平與教學能力。

三、如何多途徑多種形式鼓勵教授參與本科教學

1.強化制度建設,積極推進教授為本科生上課的制度化進程。教授上講臺必須落實到可以實施的制度上。建立并嚴格執行教師聘任制度,把是否為本科生上課和授課質量的好壞做為教師教師職稱晉升、聘任的必要條件之一,而不是參考條件。

2.實行的“導師”制度。導師制是通過教授與學生的近距離接觸,以其人格魅力和學術成就去影響和感染學生,對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盡早融入專業尖端領域很有好處,是本科教學的一種補充。以高水平的教授為龍頭,組成一支高水平的指導教師隊伍,負責學生的思想政治、學習和生活,對學生進行個別指導的人才培養制度。這種制度在教授和學生之間建立一種“導學”關系,針對學生的個性差異,因材施教,指導學生的思想、學習與生活。3.發揮教授在青年教師中的“傳幫帶”的作用?!皞鲙蛶А笔侵盖拜厡ν磔呍诠ぷ骰驅W習中對文化知識、技術技能、經驗經歷等給予親自傳授。一方面,鼓勵教授在科研方面有突出成績的教授參與本科教學改革,吸引學科帶頭人參加本科教學改革與研究,擔任教學團隊負責人,培養拔尖人才。通過高水平教授參與教學改革的課題研究,既能夠為給教學改革帶來新理念,又促進了教授本人更好地將教學與科研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另一方面,加強教授對青年教師的培訓。聘請教授成立“教學指導專家組”,對青年教師的主講課程進行隨堂聽課,針對聽課的情況進行點評和指導,對聽課發現的不足和需要改進的地方進行具體點評,就共同關注問題與青年教師們進行深入探討,形成“傳幫帶”的良好氛圍,起到提高本科教學的質量的作用。

4.在實施研究性實驗計劃的過程中,鼓勵教授擔任本科生的導師。研究性實驗計劃促進了科研資源對本科生培養的開放,是培養本科生創新意識、提高本科生創新能力的最有效途徑。高水平師資是研究性實驗教學開展的前提。學生參與教授的相關課題,在教授指導下完成實驗過程中,培養了本科學生的創新思維和科學研究能力,從而提高本科教學的質量。

5.在校園文化舞臺上積極搭建教授與本科生交流的平臺。鼓勵學生社團定期舉辦系列教授講壇、專題研討會等活動,創造本科生與教授接觸和交流的機會,營造濃厚的學術氛圍。其實許多教授是很愿意與本科生進行交流,但往往覺得能夠與本科生面對面的機會并不多,這就需要學生社團來搭建這樣一個平臺,每學期不定期地舉辦系列教授講壇、專題研討會等活動,使得本科生能夠近距離地與教授進行交流和溝通。實踐證明這類活動受到了廣大學生的歡迎,彌補了師生之間的交流機會少的不足,同時增加了校園文化的亮點。受邀的教授們也積極參與,表現出極大的熱情。

教授參與本科生的教學活動是提高本科教學質量的根本途徑。作為高校的管理者,我們應當多途徑地創造機會,使得教授們能夠積極地、主動地參與到本科生的教學活動中去。

參考文獻

1.盛躍東.教授參與本科教學的理性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3(1)

2.劉毅.教授承擔本科教學工作的調查與分析[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2007(7)

篇5

【關鍵詞】初中語文;教學手段;多媒體教學

隨著電子計算機的普及,在提高初中語文課堂教學實效性的改革中,多媒體教學手段在教學活動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多媒體教學給傳統的初中語文課堂教學帶來了很大的沖擊。但是,有的教師在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時存在著過度使用的現象,造成刻意追求感官沖擊、過分強調課堂容量、偏離學科要求等不良后果。結合多年的教學經驗,我準備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談談多媒體教學手段在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的運用。

一、在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的必要性

多媒體教學手段是現代化的教學手段之一,包含以計算機為基礎處理多種媒體信息如文字、圖形、圖像、音頻、視頻、動畫等的多媒體技術和將兩種或多種媒體進行優化組合形成的多媒體系統?,F代教學手段的多媒體化趨勢就主要表現在多媒體技術和多媒體系統的應用兩個方面。其中,計算機多媒體技由于具有多重感官刺激、傳輸信息量大、速度快、傳輸質量高、應用范圍廣、使用方便、便于操作、交互性強等優勢,成為了現代教學手段的主流。

1、使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可以為學生提供多重刺激,增強其學習效果

傳統教學形式是一塊黑板,一支粉筆,單調乏味,教師教得累,學生學得也累,甚至有些學生失去了學習的興趣。人類的學習過程其實就是通過自身的眼睛、耳朵、鼻子、舌頭、身體上的皮膚等感覺器官把外界的信息傳遞到大腦,經過分析、綜合而獲得知識的過程。使用多媒體教學手段,能加強教學的直觀性。比如,教師在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使用多媒體課件,能夠將教學內容由抽象變為形象,增加課堂教學的容量,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從而增強教學效果。在現代化教學手段下,我在語文教學中不僅可以用幻燈片給學生直觀地把學習材料展示出來,還可以通過視頻給學生放一些專家的經典評語以及讓學生隨著音頻、視頻聽讀古詩詞。這樣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又能使學生始終處于動腦、動口、動手的積極狀態之中。這一方面能使學生學習興趣濃,精神狀態好,對我所教的內容理解深刻,另一方面又培養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思維能力以及良好的表達能力。在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同時使用聽覺和視覺能夠明顯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效率和記憶的效果。如果再讓學生進行交互式地學習,會取得更好的效果。

2、使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可以為學生提供主動參與學習的機會

初中語文課堂教學是一種教師教、學生學的雙邊活動,教學質量的提高和維持有賴于教師和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但在傳統的初中語文課的教學中,常常是教師一言堂式地講、念,學生被動地聽,讀,久而久之,教師講得沒勁,學生聽得沒勁,都沒有主動參與教和學。認知學習理論認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當學生主動地參與學習過程,能按照自己的知識基礎、學習興趣來選擇學習內容時,學生才能進行有效地學習。使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可以激發學生學習初中語文的內驅力。因為人機交互是多媒體的顯著特點,利用鍵盤、鼠標等學生可以隨意控制、任意操作各種媒體。這種交互性形成了學生的主動參與,這種主動參與為學生學習主動性的發揮創造了良好的條件,也能很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習質量。

二、多媒體教學手段在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使用不當的表現

多媒體教學手段在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的運用,可以實現各種媒體的系統組合,突破傳統的教學模式,延展課堂空間,取得傳統教學手段不可企及的教學效果。同時,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還能減輕教師在上課時的工作強度,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和理解力。但是,據我了解,在目前初中語文課中多媒體教學手段的使用還存在一些缺陷,影響著教學質量的提高。

1、過度使用多媒體教學手段

自從在初中語文課中提倡使用多媒體教學手段以來,越來越多的教師學會了使用課件、學會了放視頻、學會了用音響設備等等。多媒體教學手段的這種便利性被教師認同了,但部分教師卻形成了一上課就只展示課件或每節課都會放視頻等習慣,于是,教師的板書省掉了,課堂提問也相應地減少了。我發現,在這樣的課堂上,多媒體教學手段展示的內容信息量大、速度很快,常常在學生面前一晃而過,學生反映沒有時間完全讀懂。教師在教學中,總是手握鼠標,面對電腦,而學生則面對屏幕,師生之間和生生之間都難于面對面地進行目光交流,雙方都感受不到課堂的活力與激情,學生容易處在被動環境下接受知識。同時,采用多媒體課件,教學內容早已制作好,其結構固定,如果教師想在教學過程中插入一些補充內容時,一般很難迅速做出調整,這容易限制教師的自由發揮,不利于教師的成長。

2、多媒體課件質量偏低

在初中語文課堂上,進行多媒體教學必須有課件,在教學過程中要求使用高質量的課件,但為方便起見,一些教師常常到網上下載課件。這種課件的效果不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要根據教師的情況、學生的情況、教室設備的情況等進行調整。但我注意到有的教師對課件的整體效果重視不夠,顏色搭配不合理,在教學時學生無法看清課件內容。我們的統一的課件常常只是把教材內容制作成了幻燈片,這種課本搬家型的課件對學生而言沒有什么作用,需要教師修改。當然,也有一些教師把課件畫面改得眼花繚亂,看起來又有顏色又有動感,還有聲音,確實生動,但他們忽視了教學內容與教學目標的需要,忽視了教學的重點與難點,片面追求多媒體形式的新穎,導致學生的注意力不在教學內容而在媒體上,學生無法將精力集中于教師所講授的知識點上。

三、提高初中語文多媒體教學質量的策略

引入多媒體教學手段,是提高初中語文課堂教學質量的重要舉措,但是教師在教學實踐中,不能單純給學生放課件、放錄像片等,必須認真備課,集中精力講解重點、難點,只有用好多媒體教學手段才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挖掘學習潛能。

篇6

1.每年對新進新調教師開設觀摩課展示活動。

2.每學年開設四類優秀教師優秀課展示活動。

3.每年暑期開展德育工作研討會和教學工作研討會,參加研討會的教師面廣,研討的內容豐富。

4.每學期開展班主任校本培訓工作1~2次。

5.重視“藍青工程”的建設,每學年不少于20對,有學科的和班主任的,并嚴格按照相應的管理制度進行考評。

6.學校給每位教師配一本學習筆記,要求教師平時能撰寫心得體會和學習札記,并將讀書筆記列為期末應交材料,原則上要求每位教師每學期不得少于5000字的心得體會,由教導處組織人員對讀書筆記進行檢查評比,對突出的給予表揚。

7.學校要求每位教師應在集體備課的基礎上編寫有個性化的教案,教案應包含每位教師個人智慧的結晶,反對備課組內各成員使用無個人思考痕跡的案。每位教師上課結束后應及時將本節課教學心得體會寫上,學校要求上崗不滿3年的新教師在每節新授課后都要有教學札記,上崗滿3年的教師每學期不得少于10篇教學札記;要求上崗未滿三年的新教師堅持夜辦公(考試科目每周三次,非考試科目每周兩次)。

8.學校要求上崗未滿一輪的新教師每節新授課都必須先聽后上;上崗未滿三年的新教師(考試學科)每學期聽課不得少于40節;上崗滿三年的教師每學期必須聽滿20節課;分管行政、年級組長、教研組長應帶頭開展跨學科、跨年級的聽課活動,真正做到取長補短。

9.學校定期開展青年教師“優秀教學案例”和編制“期末模擬試卷”的評比活動。邀請教研室領導、專家和市知名教師對所寫案例和所編試卷進行封閉后打分評定,對優勝者頒發榮譽證書,并給予一定物質獎勵。

10.學校注重校本教研活動的開展,如兩周一次的教研活動,班主任月工作例會、定期召開年級組工作會議、校本課程和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開發、四類優秀教師的培養使用、課題研究工作。

篇7

關鍵詞:漢語言文學;師范生;教學技能

一、漢語言文學專業師范生的教學技能范疇

一般教學技能從語文教學的過程看,包括備、說、講、評;從一節課的課堂結構看,包括導入、提問、講解、板書、結課等;從語文教學目標的構成看,包括閱讀課教學技能、作文課教學技能、口語交際課教學技能、綜合課教學技能等;從語文教材文本存在形態看,又可分為文章課教學技能、文學課教學技能等。

二、漢語言文學專業師范生的教學技能提升策略

(一)一般教學技能提升策略

1.備課訓練

備課即在進行正式的課堂教學前對課堂教學進行整體設計,內容包括課標研讀、文本解讀、學情了解、目標設定、重點確立、難點挖掘、過程設計、方法選擇、課時安排、課件準備、板書設計等,最終落實到教案編寫。為了提升師范生的備課教學技能,要對各項備課技能進行專項訓練,在掌握了基本功之后再進行備課能力的綜合訓練。第一,課標研讀是備課之前的重要準備工作,如果對課標沒有明確的認識,教學這艘巨輪就失去了航向。為了滿足當今人才培養的需要,我國的教學課程改革在頻繁進行,所以師范生需要及時了解當下的新課程標準。第二,漢語言文學的教學載體是文章,所以教學活動開展之前要對文本進行深入解讀,以便于在課堂上能夠言之有物。第三,因材施教在語文教學中非常重要。中職學生的語文基礎相對薄弱,所以要適當降低教學難度,循序漸進地增加教學任務,適當調整教學目標。第四,基于教學目標和基本學情確定教學的重難點與重點。第五,將教學實施過程的細節用文字表述出來,準備多媒體和板書等等。此外,還要對課堂上學生的反應進行預想,并且想出解決學生課堂突發問題的方法。在備課過程中準備的越詳細,課堂教學就越游刃有余。

2.說課訓練

說課是對老師教學理念和教學能力的綜合考察。在說課過程中,教師能夠理性教學思路和教學目標,同時反思教學中可能存在的問題,并且想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如果說課堂教學是一部作品,那么說課就是對作品的介紹。為了提高師范生的說課能力,要考慮以下三個方面。第一,全面提升學生的理論基礎,培養學生撰寫說課講稿的能力。一般情況下,說課講稿包括對教材、學情、教學目標、教學重點、教學過程、教學方法、學習方法等多方面的陳述。這幾項內容存在內在的邏輯關聯,好的說課能夠將其闡述清楚。第二,提升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說課需要清晰流暢的語言表達,既要表達清楚,又要被理解。這就需要學生在遣詞造句和表達方式上有很強的能力。第三,提高學生的思辨能力。當下教學創新和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已經成為教學領域研究的重點,這就要求老師不能照本宣科,在教學中要有自己的見解。所以,在說課訓練中,同行和專家要對說課進行點評和討論。在這個過程中,師范生會進一步解釋和交流自己的想法,從而提升說課質量。

3.自講與合作訓練

自講是師范生真正上講臺前的預演,在這個訓練過程中,學生能夠找到課堂的教學節奏,調整自己的教學方案,并且在自講過程中不斷提升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在空教室自講,想象教室中坐的都是學生,能夠在反復練習中發現教學設計中的不足并及時進行修整。自講過程也是對自己課堂教學設計進行梳理,在自講過程中不斷理清優化和完善。師范生要共同合作來完成集體備課,基體備課可以各抒己見,將自己對教學的觀點和想法呈現出來,然后博采眾長,最終形成一個出色的教學方案。自講和合作兩者之間是相輔相成的,自講能夠增強師范生對教學各個方面的體會,從而在合作交流中提出有實踐價值的建議;合作交流能夠為師范生提供更多的教學參考,從而引發學生在自講過程中反思。

4.先寫評課稿、后評課

評課是對他人的課例進行分析,找出其不足,分析其優點,然后有針對性地進行交流。好的評課對講課教師和評課教師都非常有益,既可以為講課教師提供改進意見,又可以拓寬評課教師的教學思路。為了提升師范生的評課能力,建議采用先寫后平的訓練方式。評課是一個思想態度的輸出過程,寫評課稿則是一個輸入過程。評課稿寫得越詳細,越知道評課時需要關注哪些問題。這樣就能夠避免評課流于形式,能夠針對教學技能提出有價值的意見和建議。鑒于評課項目中教師的儀表、語言、教學流程等占有較大比重,創新教學視域下,要增加靈活評課的比重,即評課教師可以從自己的視角出發來審視課例。這樣就豐富了評課的內容,同時也有利全面改善和優化評課機制。

(二)專業核心能力提升策略

1.聽課例講座

古語說“操千曲而后曉聲,觀千劍而后時器”,觀看課例講座能夠吸納別人的教學優點,從而為自己日后的課堂教學設計提供參考和借鑒。聽課例講座要注意以下兩個方面。第一,在組織師范生聽課例講座之前,要對課例教學內容和課例老師進行簡要的介紹。不同的老師有不同的教學風格,學生可以對比自己和課例教師的教學風格和教學思想,然后由針對性地聽課例內容。例如,如果老師的教學風格與學生自己的教學風格相似,則課例就可以成為自己的教學參照。如果兩者教學風格相差較多,則可以作為創新點和拓寬授課技能來學習。第二,要把握與課例老師的交流機會。當下大學生的自主意識都非常強,過于關注自己則容易降低對他人表達的理解程度。所以,中職漢語言專業教師要在組織學生聽課例講座之前,要引導學生對自己“歸零”,關閉自己內心的聲音,聆聽他人的想法。然后在課例講座之后積極與教師進行交流,增強自己的教學能力。

2.備課講課訓練

說課就是將自己備課的文字稿轉變成為語言表達,在說課中可以全面提升自己的授課能力,同行和教師對自己說課提出的所有建議都值得反思,要采用適合自己教學風格的建議來進行改進。說課是備課的一部分,備課還應該包括對學生情況進行了解,中職學生在年紀上與中學生相近,但是畢業之后要走向工作崗位。這就意味著語文課對其既有基礎知識層面的教育,又要有語言工具學科的實踐教學。所以,備課過程中要反復推敲自己的教學方案,在真正上講臺之前一直處于修改和優化的過程中。

3.讀教育名著、寫教研論文

語文教師應該擔得起“腹有詩書氣自華”這個形容,師范生閱讀的教育名著越多,就越能理解教學的真諦,從而在教學技能上體現出來。師范生的教育學和專業課儲備越豐富,就能夠撰寫出高質量的教學論文。這樣就提升了學生的教學研究能力,具有卓越教研能力的青年教師,其語文課堂必然會熠熠生輝。

三、結語

篇8

【關鍵詞】 文獻信息檢索課;中醫高等院校;中醫教育

中醫藥文獻信息檢索課自1985年首批中醫院校開課至今已25年,目前國內所有中醫院校均已開設檢索課,有了相應的統編教材和自編教材、教參和一支教師隊伍,不少院校還成立了檢索教研室。通過對這門課程的學習,增強了中醫院校大學生的信息意識,使廣大同學普遍掌握了文獻檢索最基本的方法和技能,為今后的臨床和科研奠定了基礎。

1 發展歷程調研

筆者借助2009年本校主辦“首屆中醫藥信息學與信息素質教育高級研討班”之際,對全國23所中醫高等院校文獻檢索課的教研室設置,教材使用,教學內容、層次,授課和考核方式,以及相關主題的情況進行了調查,并與1996年浙江中醫藥大學張長生老師開展的《中醫文獻檢索課》的調查進行了對比[1]。這次調查結果有如下變化:①在計算機檢索教學和實習場所2項建設方面取得了顯著的成績。目前,各個院校都建立了電子閱覽室,特別是近幾年,隨著新校區的搬遷,電子閱覽室的計算機臺數更是成倍遞增,為檢索課的實習提供了有力的保障。②20多年來,文獻信息檢索課的教學不斷發展,取得了長足的進步。教學規模不斷擴大,師資力量逐漸雄厚,擁有了各個職稱層次的教學隊伍;教學效果有所突破,特別是使學生增強了信息意識,達到了在一定程度上學以致用的目的;教學參考書和教材的編寫呈現百花爭鳴的態勢;依托教材建設的平臺,不斷開展校際間的交流。③教師不斷在教學過程中總結教學經驗,撰寫了一定數量具有中醫特色的檢索教學論文。

但是,從此次調查和會議的交流中,我們清楚地意識到:中醫院校文獻信息檢索課的發展偏慢,存在的問題不容忽視,與“醫學生七種能力”的培養要求距離甚遠。

2 存在問題

2.1 各行其是,疏于交流

從資料記載和統計看,2000-2005年大約先后有24位檢索課教師參加了福建中醫學院圖書館主辦的每年一期的國家級繼續醫學教育項目《網絡醫學信息采集與服務》培訓班。而全國中醫院校以文獻信息檢索課交流為主要議題的學術會議,自1996年在浙江中醫學院召開之后再沒有開會。因此,各院校同仁間幾乎互不認識,信息溝通基本處于閉塞狀態。

2.2 缺乏統一規范的要求和管理

自教育部(84)高教一號《教育部印發關于在高校開設文獻檢索與利用課的意見的通知》下發以來,20多年來再沒有新的有關文獻檢索課教學的文件、意見或通知,各高校均依據自己學校的情況自行安排教學內容。從我們調查的數據和本校長期以來的做法可以看出,中醫院校沒有統一的教學計劃和大綱要求,課程名稱、課程設置也不統一,有的學校是必修課,有的學校是選修課。必修課和選修課開設的學期段也不同,從大一到大四必修和選修均有;課時安排也不盡相同,有的學校是2個學期的課程,有的學校是1個學期,學時從18~51學時不等。

2.3 缺乏對檢索能力評價和考核標準

迄今為止,我國尚缺乏對中醫院校學生在校期間信息素質的評價和指導標準。各類探討檢索課教學方法和內容的研究論文數量不少,但涉及具體如何評價檢索能力或信息素養的論文鮮見,與西醫院校的發展和水平相比差距很大。我們在面向研究生的課程中,發現許多研究生不懂如何選題和立項,面對導師指定的選題,又不知如何制定信息搜集策略,如何動手實施一項檢索任務,如何識別或捕捉復雜多變的課題需求,如何對信息進行鑒別、組織和分析。而這些知識,在某種程度上比檢索技能更為重要。近年來,信息檢索課之所以徘徊不前,很大程度上是缺乏自身認識和內容的創新。

2.4 教研室建設無統一要求

從調查情況看,許多學校的任課教師都是兼職的,備課時間相對不充分。有的學校雖然開設文獻信息檢索課的時間比較久,但由于沒有形成獨立的教研室,幾乎處于學校教學的邊緣狀態,對教學內容、教學方法、任課教師的考核和評價,都游離在學校教務處統一規范的管理之外。因此,教師的責任心和進取心大打折扣。另外,有些圖書館對青年教師培養不夠,雖然是圖書館或中醫藥專業畢業,但沒有受過教學方面的專業訓練,不了解教學方法,不能有效地把握課堂;同時還存在年輕教師沒有充足的檢索實踐經驗,檢索的基本功較薄弱等問題。

3 建議

3.1 開設各層次、各專業文獻信息檢索課

以《高等學校本科教育中醫學專業設置基本要求(試行)》(教高廳〔2008〕3號)為契機,積極主動地配合學校教學管理部門,探索課程設置。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在文件中提出了高等學校本科教育中醫學、中藥學的專業培養要求,明確單列一條規定:本科學生在完成學業時,專業水平應達到“熟練運用計算機,掌握文獻檢索、資料查詢的基本方法”和“了解中醫藥學科及其相關學科的學術發展動態”。而目前已經在醫學院校推廣的國際醫學專業認證的考核指標中,文獻檢索能力也作為一項單列的考核指標。因此,檢索教學的意義更加凸顯。教學效果的好壞關乎學生文獻檢索能力的高低,這對從事中醫檢索教學的教師、團隊而言,既是機遇也是挑戰。

3.2 推動文獻信息檢索課內容從傳統檢索到信息分析的跨越

隨著信息檢索技術的發展,信息檢索已經由手工檢索、計算機檢索發展到了網絡化、智能化、認知化階段,這一階段的信息檢索平臺具備了初步的信息分析功能,從而使傳統檢索信息向信息分析層次發展。而目前的中文檢索平臺,如CNKI的知網節、萬方的知識服務平臺、讀秀知識平臺等,都開始朝信息分析的方向發展。以CNKI為例,當檢索出某一主題的結果后,檢索者還可以利用該平臺提供的信息分析功能,對檢索結果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深入分析:①分組分析法:從學科類別、中文關鍵詞、研究層次、文獻作者、作者單位、文獻出版來源、研究獲得資助、來源數據庫等角度深入;②排序分析法:按照相關度、發表時間、被引頻次、下載頻次等排序方法,對同一主題的檢索結果進行分析。

而英文數據庫的ISI檢索平臺,同樣能夠按照時間進行分析,了解不同時間階段課題研究的狀態;按照國家分析,了解該領域的主要研究國家以及國內該領域研究情況;按照機構分析,了解該領域的主要研究機構;按照作者分析,了解該領域的核心研究人員;按照來源刊分析,了解該領域研究的重點期刊以及對某刊物收錄論文情況;按照學科進行分析,了解該課題涉及哪些學科領域以及對感興趣學科進行更深入的分析。很顯然,通過對檢索結果從6個方面進行深入分析,將使學生有進一步的深入了解。

中英文數據庫的示例表明,檢索課的教學側重點應該有明顯的改變,信息檢索目前已經發展到信息分析層次,這一變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值得教師和學生高度重視和關注,并及時引入課堂,作重點分析和介紹,引導學生由傳統的單純檢索向檢索與信息分析相結合的方向發展。

3.3 盡快制定信息能力評估指導性標準

本次調查除了問卷形式之外,我們還對各個中醫院校的網站進行了調研。除了南京中醫藥大學、福建中醫學院的檢索課有精品課程網站之外,尚未發現其他院校有中醫藥文獻檢索的精品課程的相關網頁,說明中醫院校的文獻檢索課程建設還需要加強精品意識,相關教學手段、教材編寫、教學內容、教學隊伍還要不斷努力,朝精品課程建設方向發展。

3.4 培養和提升教師隊伍素質

目前,承擔檢索課的教師在完成現有教學任務的同時,面臨著繼續學習和知識更新的挑戰。因此,應該主動融入到中醫藥信息學的學科建設中,將學習、教學、科研緊密結合,擴展知識結構,根據信息學學科涵蓋的其他課程的需要,積極開設更多的課程,提升自己的能力和水平。

篇9

關鍵詞: 主體; 主導; 主線

中圖分類號: G63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8631(2012)04-0143-01

一、學生為主體

對于政治學科來說,由于理論性比較強,對學生來說枯燥乏味、不易理解、不感興趣。因此,使政治課堂教學“活”起來,是有效實施政治課堂教學的前提和基礎。

1.精彩導入,激發興趣

教育心理學認為:在幾十分鐘的授課中,開頭的十分鐘效果是最佳的。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我們應該積極尋找材料,利用時事熱點、實例材料等導入新課,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如在《政府的職能:管理與服務》這一課的導入環節中,就可以搜集在抗擊非典、汶川地震、北京奧運會等重大事件中政府所做的一系列活動,讓學生探討政府針對這些事件所做的一系列活動體現了政府是什么樣的政府、政府在履行這什么樣的職能。通過這些與學生生活息息相關的時事熱點來導入新課,真正能喚起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積極參與課堂學習,讓政治課堂有了“活”起來的前提和條件。

2.活躍課堂氣氛,增強學生參與意識

人類的活動都是由一定的動機引起的。為了引起學生的學習動機,積極參與課堂學習,設計一兩個與學生生活息息相關又不脫離本課理論知識的課堂探究,鼓勵學生思考、回答,在活躍的課堂氣氛中,讓學生主動開流,讓學生以最佳心態投入到學習活動中去。如在《文化創新的途徑》這一課的教學中,就可以利用大型雜技舞劇“天鵝湖”來進行課堂探究,讓學生思考在這個雜技舞劇的創作和表演過程中體現了什么樣的文化創新方式。在熱烈的討論活動中學生也明確了文化要創新就要:面向世界、博采眾長。通過貼近學生生活的課堂探究,讓學生樹立的學生學習的自信心,為政治課堂“活”起來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3.轉變觀念,教學方法的改革

單一、古板的教學方法與手段,只能讓政治課堂變得更加枯燥乏味。新課改新形勢下的政治課堂教學應該是靈活多樣的、充滿色彩的,而不是單調、喑啞的。為避免這一點,我們應當努力抓住學生注意力集中的短暫時刻,用學生能接受的節奏組織形式多樣的課堂活動,使學生在既緊張又輕松的氛圍中學習,不僅提高了學生的參與學習的能力和水平,還落實了教學目標,鞏固了學生的學習,有效的提高了課堂教學效果。如在《用對立統一的觀點看問題》的課堂教學中,除了用傳統的講授法讓學生明確了“堅持兩點論和重點論的統一”這個重要的知識點外,還應搜集許多與該知識點相關的諺語、俗語,讓學生探討這些諺語、俗語中蘊含的哲學道理,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落實了重要知識點學習,又避免了課堂教學“一講到底”的傳統過時的教學方法,使課堂更加生活、生動,為政治課堂“活”起來提供了重要保障。

二、教師為主導

1.制定切合實際的教學計劃

在每個學期開始的時候,根據課程的設置和學校的安排認真地制定既切合學生學習又切合課堂教學實際的教學計劃,使得每個學期的教學工作都按照教學計劃有條不紊的進行。根據教學計劃我每天認真備課、認真教學,積極參加教研組活動和備課組活動。

2.通過學習不斷提高教學水平

課余時間,注重研究中學教學理論。不僅要閱讀大量關于中學政治教學的專著,還應積極嘗試,撰寫教學論文。在平時的教學中按照《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進行施教,每節課都要以最佳的精神狀態站在講臺,以和藹、輕松、認真的形象去面對學生,不僅讓學生掌握好科學知識,還更注重以德為本,結合現實生活中的現象啟發引導,多方面、多角度去培養學生良好的品德和高尚的人格。

3.搜集材料,為教學做充分準備

作為一名高中思想政治教師,我們應深刻的明白自己在教學時應緊扣教材,在課前一定要做積極認真的準備,多方面去搜集相關資料,運用到教學過程中。為提高每節課教學質量,除把握好基礎、重點難點外,還采用多種手段輔助教學,如:幻燈、漫畫、錄音、視頻等形式,培養學生學習政治的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提高課堂的教學質量。

三、訓練為主線

有效的課堂教學必須進行有針對性的課堂訓練,用訓練去鞏固學生的課堂學習,既為學生減負,又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質量,使課堂教學的教學目標落到實處。

1.精細安排,及時訓練

如果訓練不及時,就不能很好的鞏固學生所學。學生在集中學習了一大堆的理論知識后再安排一定量的鞏固訓練題,這樣的訓練安排缺乏及時性,學生前面所學知識掌握不到位,容易影響后續內容的學習,而且基礎薄弱的學生顯得“趕不上趟”。所以,在理論知識的學習過程中就要安排有針對性的訓練,既使學生的學習具有聯系性又能鞏固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因此,在每次的課堂教學中,根據教學內容在每個重要的知識點學習結束后,安排兩到三個課堂訓練,及時鞏固學生所學。

2.精心選題,注重基礎

每個班的學生具有層次性,所以在訓練題的選擇上也要體現層次性。如果選擇過易的練選題,雖然照顧了基礎薄弱的學生,但不利于學生能力的提高,好學生也“吃不飽”;如果選擇過難的訓練題,雖然照顧了好學生,但丟掉了一批基礎薄弱的學生。所以,在訓練題的選擇上一定要精心,既要有基礎鞏固型訓練題,又要有能力提高型訓練題,既使基礎薄弱的學生打好了基礎又使學生能力不斷提高,滿足了好學生的學習要求。但在這個過程中一定要注重基礎。因為基礎是能力提高的關鍵。

3.不能就題論題,注重延伸

政治科教學一定要注重時效性,在訓練題的選擇上也要注重時效性。選擇一些與課堂教學有關的時事熱點組成的訓練題,通過做訓練題,評論時事熱點,既鞏固了理論知識,又開拓了學生眼界,延伸了學生的學習。訓練之后的講評也不會出現就題論題的情況,有效避免了學習活動的枯燥乏味情況,讓政治課生動活潑起來,更加貼近生活。

“三為主”的教學模式,既是一種全新的教學方法,也是一種全新的教學理念。他不僅可以提高課堂教學質量,促進學生全面發展,而且可以推動整個教育思想、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的改革,推動各項工作全面開展。作為高中教師,我們應當深刻理解“三為主”教學的意義,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堅持“三為主”教學,切實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進一步促進教師、學生的共同成長。

參考文獻:

篇10

[關鍵詞]說課 正常人體結構 教學

所謂說課,是指授課教師在備課的基礎上,面對同行、專家或領導,系統而概括地解說自己對具體課程的理解、所作的教學設計及其理論依據,然后由大家進行評說的一種深層次的教研活動。它是目前高等職業院校人才培養工作評估中的一項重要內容[1]。以下本人從課程設置、課程設計、教學實施等幾個方面對高職護理專業所開設的“正常人體結構”課程進行解說,希望能以此與同行進行交流,從而在教學上得到了進一步的提高。

一、說課程設置

《正常人體結構》是研究正常人體組成、形態、結構的一門科學,包括有系統解剖學、組織學和胚胎學三部分。本課程是高職護理專業開設的一門重要醫學基礎課[2]。根據護理專業人才培養目標,使學生獲取人體細胞、組織、器官的形態結構及人體發生、發育的基礎理論知識;掌握學習正常人體結構的基本技能及方法,培養學生的實踐與觀察能力;為后續課程的學習奠定形態學基礎。

二、說課程設計

1.課程設計理念

堅持“以能力為本位,培養高素質的實用型技能人才”的教育方針,以“實用性”和“必須夠用為度”為原則,在教學的組織與安排上充分遵循了學生職業能力培養的基本規律,以工作任務及其工作過程為依據整合、序化教學內容,科學設計學習性工作任務,做到“教、學、做”結合,理實一體化,構建適宜于高素質、技能型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課程構架[3]。

2.課程設計思路

由于“正常人體結構”是一門典型的形態學課程,所包含的知識內容繁多而復雜,講起來比較枯燥,解剖名詞多而難記。我們采取在精講的基礎上綜合使用各種教學方法,并給學生練習的機會,在不同形式的重復中加深、強化學生的印象來解決教學中的重難點內容。在授課教學中,我們緊緊圍繞與臨床護理技能操作有關的內容作為教學重點,比如:注射技術應用解剖、穿刺技術、應用解剖、神經反射應用解剖、急救技術應用解剖、插管技術等等。整門課程安排在新生入校的第一學期開課,計劃學時數為96學時,每周6學時,其中理論64學時、實驗32學時。

三、說教學實施

(一)說教學對象

本門課程主要的教學對象是高職高專的學生,他們的基礎較扎實,在高中階段進行了生物課的學習,平時接觸了科普知識,對人體的結構已經有了淺顯的了解,為病例分析法、問題引入法等教學方法的使用奠定了基礎。

高職高專的學生具有一定的分析問題和抽象概括能力,思維非常活躍,故在教學過程中可引導學生對相關知識進行歸納、總結,使之條理化、明晰化。

(二)說教學過程

1.說教法:

《正常人體結構》所涉及的解剖學知識屬于陳述性知識,知識點多,知識結構相同,幾乎每章內容都要從位置、形態、功能三方面去闡述。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易產生枯燥、乏味、厭倦之感,因此,我們綜合使用各種教學方法,以引起學生興趣,使學生保持較好的學習狀態。主要教學方法列舉:(1)向學生告知本節課的學習目標、大綱要求。(2)采取多媒體教學與模型、標本相結合的手段。(3)在多媒體教學中,采取圖片與動畫相結合的手段。(4)授課時條理清晰,重點突出,難點講透,并有意地引導、啟發學生對于課本知識進行積極的思考,踴躍地發言,善于總結,營造一個活躍的課堂氣氛。同時,拓展知識領域,為其它醫學基礎課和臨床課打下基礎。(5)在解剖實驗教學中利用模型或標本觀察器官的位置、形態與結構;利用顯微鏡觀察臟器的組織結構特點。(6)編制相應的學習指導,引導學生及時預習和復習。(7)開發網絡資源,引導學生網上自學、預習與復習。(8)通過提問、課堂練習和集體討論等形式對學生的學習情況作出評價。(9)教學反思:利用教研活動,討論近一周教學過程中發現的問題或困難,相互借鑒好的教學方法和手段,以進一步提高教學質量。

2.說學法:

學習的真諦不是拷貝、記憶現成的書本知識,而是思維步驟和學習方法的學習。因而在教學過程中應重視學法的指導和學生學習能力的提高,引導其建立適合自己、適合所學學科的學習體系,讓學生從“學會”向“會學”轉變。我們在教學中讓學生采用了自主學習法、嘗試模仿法、討論法等學習方法。通過學生閱讀教材、觀看視頻、圖片、模型,培養學生觀察和獲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提出問題促使學生思考,提高其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學生的討論,培養學生語言表達、交流合作的能力,使學生學會合作學習與探究。

(三)考核辦法:

考試最后成績由三個方面組成:筆試成績,側重于解剖基礎的基本知識的考查,占總成績60%;實踐考核,側重學生對解剖基礎綜合應用能力考核,占總成績的30%;平時成績占總成績的10%。

在具體考核方式上,我們采取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相結合的、分階段以及綜合進行的專項能力考核辦法,并建立了一整套與職業技能考核標準相一致的實驗、實訓考核標準。這種考核辦法體現了學習一項能力,掌握一項能力,既消除了學生考試中的僥幸心理,也減輕了學生期末考試的壓力。

四、說教學效果

1.校內督導及同行對本課程教學效果的評價

該課程的教師團隊,能夠努力鉆研符合高職學生特點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在不斷提高自身業務水平的同時,認真備課,積極制作多媒體課件,編寫各種學習指導和實驗指導,撰寫教學論文,不間斷的進行實驗室建設,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2.學生對本課程教學效果的評價

期中我們對學生進行問卷調查。學生反映任課教師具有豐富的理論知識和臨床醫學知識,并能將課程知識與實際病例結合起來,使學生能夠早期了解到未來要從事的臨床實際工作,增加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目的性。整個教學過程,課堂氣氛活躍,能夠調動學生積極回答問題和提出問題,教與學互動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五、說課程特色

1.探索新的課程教學模式:打破以課堂理論教學為主要特征的傳統的教學模式,轉變為:教學內容與職業培養目標相結合;教學內容與后期課程相銜接;多媒體教學與模型標本相結合;教材與學習指導相結合;理論知識與實訓相結合;授課與自學相結合;課堂教學與學生網上自學相結合的先進教學理念。

2.改革課程教學方法:在教學中注重教學方法的多樣性、靈活性及有效性。根據不同的教學對象采用不同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的組合,包括多媒體教學、觀察標本、模型、組織切片等多種教學手段,充分開發DVD、錄像、網上學習等教學資源,開放實訓室和解剖陳列室,給學生提供豐富的理論學習機會和實訓機會。

3.加強實踐技能操作:《正常人體結構》的實踐技能教學可以培養學生動手、觀察、綜合分析和操作能力。通過對實驗觀察,加深學生對理論結合實際基本概念和基本規律的理解,局部與整體、形態與功能的聯系,增強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今后其它基礎醫學和臨床醫學打下基礎。同時培養學生實事求是,嚴謹科學色態度和踏實的工作作風。

4.改革學生考評辦法:在以往的教學中,考評僅限于課堂教學范疇,通常是單一的、定量的終結性評定,關注的是學習結果,忽略學習過程,使學生為了應付考試而忽略學習的真正意義。因此,我們提倡多種評定形式相結合,不但要評定學生的知識和技能,更重要的是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和學習方法的評定。

六、說改革思路

由于本門課程是將《解剖學》、《組織學》與《胚胎學》整合為《正常人體結構》,因此,參考資料不但數量少,質量也有待于提高。我們積極參與《正常人體結構》的教學改革和課程建設,多與同類學校進行課程建設的交流和相互學習,使本課程更適合職業教學的要求。

隨著高職醫學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無論在教師的業務水平、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上,還是在教學環境和教學設施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借助于本門精品課程的建設,以更好地促進教師業務水平的提高,從而推動教學改革的實施和教學質量的提高。

[參考文獻]

[1]李峽.說課的意義和價值[J].河南科技,2011(2)

[2]涂明華,汪南.護理高職高專教育課程體系改革的研究與實踐[J].中華護理教育,2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