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課堂論文范文

時間:2023-04-05 12:49:0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物理課堂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物理課堂論文

篇1

關鍵字:生活物理課堂興趣教學效果

義務教育階段的物理課程的基本理念要求: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物理課程應貼近學生生活,符合學生認知特點,激發并保持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探索物理現象,揭示隱藏其中的物理規律,并將其應用于生產生活實際,培養學生終身的探究樂趣、良好的思維習慣和初步的科學實踐能力。

現在的學生普遍感覺物理難學,原因之一是物理教學與學生的實際生活脫節,所講授的知識規律不能引起學生的情感體驗,學生興趣低下,失去探究的樂趣。

結合物理教學特點和課程的基本理念我們應該用生活來組織物理課堂教學,讓生活走向物理,再讓物理走向生活。通過物理教學使學生的素質和能力提高,去修正生活中存在的問題,為生活服務,為社會服務。

現以人教版九年級物理《功率》一課的教學為例,闡述“運用生活實例創設問題情境──結合生活實例探究物理規律──借助生活實例理解物理規律──運用物理知識解決生活問題”的教學模式,在物理教學設計與教學過程中,通過生活實例有效地推動學生學習活動的層層深入,以實現課標“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要求。

一、運用生活實例創設問題情境,實現“從生活走向物理”

知識的獲得是學習者通過對舊知識和生活經驗進行分析歸納、總結、推理得來.因此教師在教學設計上需要從學生認知特點出發,從感性認識入手,為學生提供真實、生動的情景。創設一些與學生生活緊密相連的物理教學情境,引導學生在身臨其境的環境中對生活實例進行分析,才能發現有價值的一般性規律,才能從原始的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實現課堂教學的第一次飛躍。也只有這樣,才能激發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如在《功率》一課的導入時,出示如下生活情境問題:

小強與小明體重相同,有一天,兩人來到桃林口山腳下,進行爬山比賽。比賽結果是小明先到達山頂,過了一會小強才上來。小明說:“我贏了。”小強說:“你沒有贏,咱倆人體重相同,爬的山一樣高,做的功一樣多。”小明說:“咱倆做的功雖然一樣多,但我做功比你快。”

上述材料是源于學生生活經驗的實例,是在最低層次上創造出來的經驗素材,是學習的起點。通過對這些實例分析不僅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而且拉近了課堂教學與學生生活實際的距離。只有讓學生充分地分析、討論這些具體問題,才能感知到物理知識在生活中真實存在,體現“從生活走向物理”的要求。在學生已經感知了物體做功有快慢之分的基礎上,引導他們進行比較物體做功快慢的探究。

二、結合生活實例探究物理規律,實現探究過程生活化

探究過程生活化是指教師在設計探究內容時盡可能地聯系學生生活實際,在課堂內外的任何生活空間進行。通過生活化探究,它能解決生活中存在的問題,能發現新知,是對知識的再發展;通過生活化探究,讓學生獲得親身體驗和心靈感悟,品嘗探究的樂趣,感受生活的美好;通過生活化探究,讓學生掌握科學探究的一般流程和方法,將這些技能和方法內化為自身的能力。

對于《功率》一課揭示功率概念的時候,由導入情境引出物體做功快慢的不同之后,進而探究如何比較物體做功的快慢,出示如下生活情境:

體重相同的小強與小明進行爬山比賽,共比了兩個回合:

第一回合:小強和小明同時從山腳出發到山頂去,結果小強先爬到山頂;

第二回合:小強和小明約定,在1min內看誰爬的山高,結果小強1min內爬的山比小明高。

兩種情況下,誰做功快?

通過討論學生感知物體做功有快慢之分,比較物體做功的快慢有兩種方法:(1)不同的物體做相同的功,所用的時間短,功率大。(2)不同的物體在相同的時間內,做功多的物體,功率大。

接著出示如果做功的多少不同,做功的時間也不同,怎樣比較做功的快慢?出示如下生活情境:

小明在40s內做功1200J,小強在60s內做功1500J,他們誰做功快呢?

引導學生進行深入思考,概括出一般規律:用單位時間內完成的功來比較,即功率。接著學生自學關于功率的公式,單位,及一些運動物體的功率。通過這一層次的活動過程,學生已經對功率的知識有一個較為系統和完整的理解,已從感性的、較初級的生活經驗,逐漸上升到了理論高度,為他們進行下一層次的活動打下了理論基礎。

三、借助生活實例理解物理規律,深化對規律的認識

對于物理規律的理解,如果只是單純在公式的角度進行分析,學生理解起來就會比較枯燥,記憶也不會持久;如果能夠借助生活實例,提出生活中具有挑戰性的問題,學生就會積極地思考,自覺尋找支撐自己觀點的理論知識。在這樣的活動過程中,學生對物理規律的理解會更加主動、更加深刻。

如在《功率》一課得出功率的表達式之后,為了使學生深刻理解功率大小取決于功和時間兩個因素,出示了如下生活問題:

甲、乙、丙、丁四名同學進行爬山比賽,已知甲和乙的體重都是60kg,丙和丁的體重都是50kg,他們同時從山腳下出發,結果:甲第一個到達山頂;丙第二人到達山頂;乙第三個到達山頂;丁第四個到達山頂。你能判斷一下他們功率的大小嗎?

提出這個具有挑戰性的趣味問題后,學生積極思考,踴躍發表自己的見解,互相爭論,有的從生活的角度說明自己觀點的正確性,有的從所學的功率表達式的角度分析問題,再一次將物理規律和生活實例的結合推向了,學生借助生活實例對物理規律的認識加深了,同時也讓學生充分體會到要想更好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就必須學好相關的物理知識,透過生活現象看本質,從而培養學生應用物理知識的意識。

四、運用物理知識解決生活問題,實現“從物理走向社會”

通過上一層次的教學活動,學生對功率的認識已經上升到理論高度。不過,這還不是課程的最終目的,它只是完成了從實踐到認識的過程,還需要把所學知識和技能應用到生活中去,通過再實踐、再認識來加深對功率的理解。利用學生掌握的功率知識,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對學生進行技能化訓練,在訓練過程中對功率進行再實踐、再認識,達到知識的應用和創新,以及能力的培養。

技能訓練生活化主要從兩方面著手:

一方面是練習訓練生活化。課堂教學和學生作業與學生真正生活是有差別的,這就要求教師在編制作業題時,題目素材要盡量來源于學生生活中的問題,并對生活化的題目素材進行理想化、系統化加工,讓學生通過作業訓練,既能鞏固知識和技能,又能懂得生活中的物理道理,從而解決生活中的一些實際問題。

如在《功率》一課課外實踐的環節,出示如下生活問題:

選擇所需器材,測量自己從一樓到三樓的功率。

另一方面,日常生活“物理化”是指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逐步具備在日常生活和社會生活中運用物理知識的“本領”。

篇2

一、激發學習興趣,維持良好的學習狀態

學習是由學習動機所支配的,學習動機是直接推動學生進行學習行為的最可靠、最持久的內驅力,而濃厚的學習興趣是形成持久動力的基礎之一。因此,激發興趣與學習動機的培養,要融為一體。

激發興趣,激發與維持動機要因人、因事而宜,也就是要注意把握學生的學習態度,情感的變化,與教學內容相協調。

1、創設良好的教學情景,尤其是適合適度、適當的問題情景。學生強烈的好奇心、求知欲,是激發興趣與動機的重要積極因素,課堂上,教師應不適時機地利用現實中的問題,吊起學生探求知識的“胃口”,使學生的心理始終處于興奮狀態,并在以后的學習中逐步加以強化。

2、聯系生活、聯系社會。物理是一門自然科學,它與人們的日常生活、生產有著緊密的聯系,讓學生利用課堂知識解釋、解決實際問題,是激起學習興趣與動機的有效手段,有助于內部動力的形成,畢竟“需要產生動力”。

3、豐富知識的呈現方式。現代科學技術、尤其是信息技術的發展,為課堂教學手段的多樣化提供了更多的選擇,改變傳統的、單一的知識呈現方式,會讓學生在驚喜、在賞析中接受知識,并能強化建立起來的興趣與動機。

4、學習結果的反饋及鼓勵性評價,會產生良好的激勵性效果,有助于鞏固和發展學生的學習動機。

二、情景創設與創新情景:

學生的學習過程是一個不斷發展變化的過程,是在不斷的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實現的,現代社會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生是在一定的環境中,在其他人的幫助下,實現意義的過程,是建構內在心理結構的過程,學習不是把知識從課本或其它知識載體中機械復制到記憶中的,而是在已有的知識、經驗的基礎上,通過與外界(如老師、同學等)的相互作用下而實現的,所以說,創設優良的情景,對學生的學習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1、民主、平等、和諧的氛圍。很難想象,在“師道尊嚴”的課堂上,學生的思維火花能迸發出來。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和諧的師生交流,是教學活動所必需的,也是必要的。

2、問題、懸念的設置。在教學中,恰當地設置問題,留下懸念,并通過啟發引導,滿打滿算學生的思維,以問題為主線,來組織和調控教學活動過程。“問題”、“懸念”要能引起學生的興趣,進而引發學生的積極思維。

3、創新情景。即使是世上最美妙的音樂,連聽一百遍也會讓人生厭。所以說,情景創設也要講究創新,讓學生每天都感到不一樣,每天都新鮮,這樣對于維持學生的興趣,強化動機是非常有必要的。

三、提高學生對知識的認知理解:

學生對物理概念、原理的理解及運用是學好物理的關鍵。教學中,學生也許記住了概念的定義,但并沒有理解,若理解不準確,在解決問題上不能運用自如,學生對知識的理解總是基于已有的知識、經驗為基礎的,是對感性知識的簡單升華。對于學生已有的正確的,與科學結論相一致的經驗與知識,對于學生的學習是有積極意義的。而有些已知的經驗與知識是錯誤的,這對知識的理解起反作用,因此,學生舊有的錯誤經驗與知識要進行校正,用正確的進行替換,同時,要認識到,讓學生自己或在老師的引導幫助下,對舊有的錯誤知識、經驗的批判與替換,本身就是學習的一種進步,一種飛躍。因此,替換舊有的錯誤知識,還要遵循循循善誘,分層次、分階段的原則。

四、物理實驗改革。

物理是一門實驗學科,物理實驗對于學生正確認識物質及其變化規律,提供了事實依據,同時,培養學生認真觀察、正確分析、總結,進而解決問題的能力,積極的作用。因此,重視實驗教學,對物理教學而言,意義非凡。

教科書上的實驗是經過論證和教學實踐檢驗的,無疑是最佳的方案之一,但在實際教學中,完全可以改革實驗設計,使之更具探索性、易操作性。

篇3

[關鍵詞]研究性學習初中物理

所謂研究性學習,指的是學生在教師知道下,根據各自的興趣、愛好和條件,選擇不同的研究課題,獨立自主地開展研究,從中培養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的一種方式。研究性學習不僅是一種學習方式,更是一種先進的教育思想、教學方法。不論從學生發展的角度,教師發展的角度還是從初中物理學科自身的特點來說在初中物理教學中開展研究性學習都成為一種必然。

物理課程是一門具有較強實踐性和理論性的基礎課。我在初中物理課堂教學中嘗試的“研究性學習”模式,是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研究能力和實踐能力為目標取向,強調讓學生通過研究性學習,提出問題,收集材料,對研究性課題進行探索、分析、研究,最終解決問題的模式。

一、“研究性學習”的特點順應時展要求

順應時展要求,“研究性學習”這種全新的學習方式,正以十分快的速度發展起來。研究性學習要求學生在教師知道下,通過一系列自主的探索活動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以獲取知識、增長才干,培養獲取信息和分析處理信息、運用信息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育文摘周報》2000第44期的文章《研究性學習要換腦》指出,研究性學習的特點是:

1、教師不是把知識和結果直接告訴學生,而是提出問題或提供線索,讓學生一步步自己去探索,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自己獲得結論。

2、研究性學習不太在乎知識本身,而在乎學生學會學習知識的方法和本領。

3、重視學生對科學探究過程的了解和探究過程中科學觀念及科學精神的形成,不十分在乎探究的具體結果。

在開展研究性學習時要注意兩個問題:

1、要改變學習方式:變原來的“接受型”學習為研究型學習,要改變習慣于接受而不習慣于思考、懷疑的傳統習慣,在探究過程中要向現成的知識和結論提出疑問,用自己的研究去發現問題并得出結論;

2、要變“怕”為“敢”:不要怕自己知識少,基礎不扎實,更不要怕在探究中出錯。

二、“研究性學習”法在初中物理課堂教學中的實踐

由于物理學是一門具有很強的理論性和實踐性的學科,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往往感到很難學,容易產生厭學情緒。為了提高學生學習物理課程的興趣,提高教學效果,經過學習和研究探索,我在初中物理課堂教學中嘗試了一段時間“研究性學習”法的教學,取得了一定效果。具體教學思路是:首先根據教學內容確定教學目標,明確了教學的方向,然后制定相應的教學方法。目標和做法如下:

目標一:使學生真正學會閱讀、分析。

“讀書”是學生的基本任務。在初中物理課堂教學中,每進行一個新的教學課題,都應當指導學生學會讀書,這是培養學生學習能力的基礎。通過一邊讀一邊思考的方法,理解定義、概念。通過閱讀,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只有通過學習者的閱讀,才能更有效地使學生在分析、綜合、抽象、概括、歸納的活動中接受知識。教師在這個階段中的作用是準確地把握課題內容的深度廣度、知識點、組織學生掌握知識及其學習方法。

方法:例如,在蘇科版初二物理第二章《物態變化》的教學中,教師先讓學生明白本節教學內容和教學要求,交代給學生閱讀的內容,同時設計一些思考題,布置給學生,例如:

[摘要]在當今信息時代,新知識不斷膨脹,人民必須找到一種新的學習方法,從大量的知識信息中,去分析處理信息、運用信息,學習和掌握自己需要的新知識,才能有所發展,有所創新,立于不敗之地。學校教育的目的是通過大面積提高教學效果,提高教育、教學質量,使學生在德、智、體、美等方面得到協調發展。要實現這一目標,必須改革其主渠道之一的課堂教學方法。目前初中物理教育正處于改革和發展的重要時期,推動教育的改革和發展,要有新思路、新方法。因此,課堂教學方法的變革迫在眉睫,研究性學習方法,正是適應了這一教育教學改革的發展方向。

[關鍵詞]研究性學習初中物理

所謂研究性學習,指的是學生在教師知道下,根據各自的興趣、愛好和條件,選擇不同的研究課題,獨立自主地開展研究,從中培養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的一種方式。研究性學習不僅是一種學習方式,更是一種先進的教育思想、教學方法。不論從學生發展的角度,教師發展的角度還是從初中物理學科自身的特點來說在初中物理教學中開展研究性學習都成為一種必然。

物理課程是一門具有較強實踐性和理論性的基礎課。我在初中物理課堂教學中嘗試的“研究性學習”模式,是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研究能力和實踐能力為目標取向,強調讓學生通過研究性學習,提出問題,收集材料,對研究性課題進行探索、分析、研究,最終解決問題的模式。

一、“研究性學習”的特點順應時展要求

順應時展要求,“研究性學習”這種全新的學習方式,正以十分快的速度發展起來。研究性學習要求學生在教師知道下,通過一系列自主的探索活動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以獲取知識、增長才干,培養獲取信息和分析處理信息、運用信息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育文摘周報》2000第44期的文章《研究性學習要換腦》指出,研究性學習的特點是:

1、教師不是把知識和結果直接告訴學生,而是提出問題或提供線索,讓學生一步步自己去探索,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自己獲得結論。

2、研究性學習不太在乎知識本身,而在乎學生學會學習知識的方法和本領。

3、重視學生對科學探究過程的了解和探究過程中科學觀念及科學精神的形成,不十分在乎探究的具體結果。

在開展研究性學習時要注意兩個問題:

1、要改變學習方式:變原來的“接受型”學習為研究型學習,要改變習慣于接受而不習慣于思考、懷疑的傳統習慣,在探究過程中要向現成的知識和結論提出疑問,用自己的研究去發現問題并得出結論;

2、要變“怕”為“敢”:不要怕自己知識少,基礎不扎實,更不要怕在探究中出錯。

二、“研究性學習”法在初中物理課堂教學中的實踐

由于物理學是一門具有很強的理論性和實踐性的學科,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往往感到很難學,容易產生厭學情緒。為了提高學生學習物理課程的興趣,提高教學效果,經過學習和研究探索,我在初中物理課堂教學中嘗試了一段時間“研究性學習”法的教學,取得了一定效果。具體教學思路是:首先根據教學內容確定教學目標,明確了教學的方向,然后制定相應的教學方法。目標和做法如下:

目標一:使學生真正學會閱讀、分析。

“讀書”是學生的基本任務。在初中物理課堂教學中,每進行一個新的教學課題,都應當指導學生學會讀書,這是培養學生學習能力的基礎。通過一邊讀一邊思考的方法,理解定義、概念。通過閱讀,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只有通過學習者的閱讀,才能更有效地使學生在分析、綜合、抽象、概括、歸納的活動中接受知識。教師在這個階段中的作用是準確地把握課題內容的深度廣度、知識點、組織學生掌握知識及其學習方法。

方法:例如,在蘇科版初二物理第二章《物態變化》的教學中,教師先讓學生明白本節教學內容和教學要求,交代給學生閱讀的內容,同時設計一些思考題,布置給學生,例如:

總之,我在初中物理課堂教學中,嘗試“研究性學習”的教學模式,主要是想培養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希望達到培養學習方法的目的,進而希望把這種良好的習慣引入到其它學科。在教學過程中,我也注意到,要適當地指引學生,而不急于給學生現成的結論,要讓學生自己動腦思考,讓學生進行獨立地分析和解決問題,學生解決不了的難點問題,最后才由教師幫助解決。這樣既培養了學生的創新精神、研究能力和實踐能力,又極大地提高了課堂教學效果。

我想,在新的課程理念中,學生學習知識不再是簡單地對教材中既定知識結論的接受和記憶,課程知識成為學生反思、批判、運用并促進學生重新理解的材料。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走向“研究性學習”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順應了這種趨勢。在初中物理教學中適時性地應用研究性學習既是新課程改革的需要,也是物理學科、物理教師發展的需要,更是學生發展的需要。由于目前研究性學習在我國尚處于起步階段,新的成功經驗和突破性進展還比較少,實際困難也很多,還需要做更多的探索與實踐。

[參考文獻]

篇4

一般來說,同一班級的不同學生之間個體差異較大。在傳統的“齊步走”的授課模式下,所有學生“一刀切”,教學時同一內容,同一要求,勢必造成優生“吃不飽”,差生“吃不消”。最終導致尖子不尖,差生更差的現象。要使全體學生都能獲得適合自己的充分發展,我們教師應該鉆研新課程倡導的學習方式──合作學習。“合作學習”是新課程倡導的學習方式之一,是20世紀70年代初興起于美國,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取得實質性進展的一種教學理論與策略體系。小組合作則是合作學習中采用得較多的組織形式。它在各學科中得以實踐,當然也得到我們廣大物理教師的認可,它以異質小組為基本形式,以小組成員合作性活動為主體,以小組目標達成為標準,以小組總體成績為評價和獎勵依據的教學策略。合作學習對改善課堂氣氛,提高課堂效率,促進學生形成良好的非認知心理品質,起著不可低估的作用。但小組合作學習在課堂運用時會出現許多問題,這些問題會直接影響教與學的效果。因此,對合作學習中可能出現的問題,進行透視是很有必要的。

2關于合作學習中幾個問題的透視、分析

(1)合理選擇有合作學習價值的教學內容,忌生搬硬套

有些教學內容很簡單,學生很容易理解,用講授的方法可以講清楚,有的教師也要花大量的時間精力,組織學生討論。這樣的教學方式是不經濟的,教師備課時要分析內容的性質、難度,是否有合作學習的價值,可用其他教學方法就能達到目的的內容,不必一律交由學生討論,切忌生搬硬套。顯然,教師要組織“合作學習”,首先要正確把握合作學習的內容。

(2)師生要明確各自的任務

組織學生開展合作學習,教師和學生要明白自己的任務。否則合作學習時,教師變成旁觀者,學生變成“無頭蒼蠅”,談不上師生間的溝通交流,更沒有生生互助協作,彼此在知識、情感等層面都不能產生碰撞與共鳴。布魯姆也曾指出過:“有效的教學始于知道希望達到的目標是什么?”目標是合作學習的內在動機,是合作學習的出發點和歸宿。

(3)在指導學生合作學習的過程中,教師應正確地進行角色定位

長期以來,有些教師在教學中以自我為中心,即使在課堂上開展合作學習,其內容的設置,主要是為了幫助自己順利完成教學任務,或者成為自己的教學任務無法順利完成時的一種“權宜之計”。以往教師上課,課堂內的一切活動都為自己的施教服務,教學進程完全受教師控制。現在我們開展合作學習,作為教師應切實轉變角色,從知識傳授者這一核心角色中解放出來,教師應充當“管理者”“促進者”“咨詢者”“顧問”和“參與者”等多種角色。教師應該克服以自我為中心的觀念,“放手”讓學生合作,在準備階段培養學生成為教學主體,每位學生都可能是主持人、陳述人、記錄人,突出合作學習的主體,“一切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是新課程倡導的合作學習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

(4)開展合作學習,切忌過程失控

教師在開展合作學習的過程中,要注意小組合作學習并非純粹的小組討論,不能過分追求場面的熱烈,要注意學生是否真的在討論,討論是否有意義。課堂中學生各執己見,有時甚至爭執、辯論,亂作一團,以至于學生難以聽清彼此的說話聲,更不用說如何達成共識。因此,教師要善于控制合作學習的過程,不能讓學生放任自流,亦不能流于形式,要及時糾正偏見,消除誤解,預防冷場和過度依賴,更要關注學習消極的學生。

(5)合作學習要力避操作上的過于機械、教條

在組織學生合作學習的過程中,有些教師往往會忽視國情、校情、班情、學情,教條地按照前人成功的經驗或書本上介紹的理論,從合作學習的準備階段(包括學生的動員、學習小組的創建和小組成員的分工,學習合作情景的創設等),到探索階段(包括小組研討、歸納總結、組間交流等)再到小結測驗階段(包括學生的自我總結、測驗等)層層照搬照套。其結果可能反而會降低教學效果,甚至四處碰壁。

我們教師要認可合作學習是一種富有創意和實效的教學理論與策略體系,但也不能誤認為“任何內容都可以開展合作學習,開展合作學習的課就是好課”,不能將沒有價值或難度較大、學生無法討論的內容也采用合作學習,另外教師要挖掘合作學習的潛力,發展合作學習的內涵,并結合本校實際實現其本土化。

3關于班內分層合作教學的實施及組織

所謂班內分層合作教學,就是將全班學生依個性化特征、心理傾向、認知結構、接受能力等方面的差異分為不同的層次,然后按“組間同質,組內異質”的原則,把不同層次的學生重新組合為多個學習小組,這是教師既重視分層次進行不同程度的教學,又重視小組合作學習的一種教學方式。這種教學方式不僅有利于面向全體學生,適應學生的個體差異性,把因材施教提高到可操作的水平,使每個學生得到最大限度的發展,而且對于改善和調動課堂教學時學生的心理氣氛,努力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促進學生非智力因素的良好發展也有積極的作用,體現了“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教學新理念。

筆者認為要搞好班內分層合作教學,教師要注意“隱性分層,異質建組”。即教師在全面了解學生的基礎上根據知識儲備、接受能力、學習態度及興趣愛好等方面的不同情況,把學生分成A(好)、B(中)(全班一半)、C(差)三個層次,當然這種層次的劃分是教師進行隱性操作的,避免A層固步自封,C層喪失信心,再按“異質建組”的原則,隨機從A、B、C中抽取學生,每4人(其中B層次2人)組成一個學習小組,進行位置調整,使同一學習小組的學生集中在前后相鄰的四個座位,每個組成為課堂教學活動中合作學習的自然小組,組與組間是一種競爭關系,小組內部成員是合作互助的伙伴。

為了每一小組的每一成員,備課時,我們應認真研究學生,在吃透教材和把握課程標準的基礎上,依據各類學生情況,分層次確定教學目標,對基礎差的C層學生,要能達到課程標準的最低要求,B層學生達到課程標準的全部要求,最優秀的A層學生,在課標上進行拓展深化。這樣做,不僅能使每個學生獲得學習成功的機會,體驗到成功的喜悅,而且能得到最大限度的發展。

課堂是實施分層合作教學的主渠道,為使“合作學習,分層施教”能有效地展開,我們教師在分析學情,鉆研教材的基礎上,采用以“學案導學”為中心的教學模式,為了使課堂上師生都胸有成竹,教師在每次新授課前一天,將針對教學內容精心編制的學案印發給學生,在其中設計了可供選擇的分層學習目標,舊知識回顧復習題,新知識梯度導學題及分層檢測練習題等。學生在學案的導航下,對教學內容進行預先自學,這樣即可以對新知學習所需的知識進行復習、補修,對即將新授的內容獲得初步的感知,同時,也有利于訓練學生自主獲取知識及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

4關于學生合作學習中需要抓好的問題

(1)明確合作學習的任務

要使學生有效地合作學習,首先必須讓學生明確合作學習任務,使學生的合作學習活動具體有方向。明確了小組的任務后,合作學習小組應當根據具體任務進行適當分工,讓每個小組成員有明確的個人任務,他們在合作學習時才會有集體責任感,有合作意識,才會積極地互動、互助;只有讓每個小組成員明確個人任務,他們在合作學習時才會有個人責任感,才會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

“小組合作學習是指學生在小組或團體中為了完成共同的任務,有明確的責任分工的互學習。”這句話有三層含義:第一是小組合作分工學習。即將某一大問題大任務分割成一定數量的小問題或小任務,小組成員各自承擔一定量的小問題或小任務,在各自完成的基礎上,再進行合作總結;第二是小組合作討論學習。即小組成員圍繞某一個問題展開討論,發表自己的意見和建議,最后達成共識。第三是小組合作交流學習。即針對某一問題,小組成員在各自研究基礎上,在小組內進行交流,相互學習,互幫互助。

在合作學習過程中,要注意培養學生“三會”:一是學會傾聽,不隨便打斷別人的發言,要努力掌握別人發言的要點,對別人的發言作出評價;二是學會質疑,不能理解時,應請求對方作進一步的解釋;三是學會組織、主持小組學習,能根據他人的觀點,做總結性發言。這樣學生在交流中才能不斷完善自己的認識,不斷產生新的想法,同時也在相互交流和思維“碰撞”中,一次又一次地學會理解他人,共享大家的思維方法和思維成果。

(2)把握合作學習的時機

教師應當從教學的具體內容出發,從學生的實際出發,把握合作學習的最佳時機。只有這樣,才能充分發揮合作學習的優勢和潛力,促進學生有效地合作學習。

一般來說,開展合作學習應當把握以下幾個時機。

①當學生在自主學習的基礎上產生了合作學習愿望時。例如,對于滑動變阻器如何接入電路,選用不同的接線柱時會產生哪些不同的效果時,讓學生們合作用實驗驗證,合作地從理論上進行分析。然后讓大家彼此交流,從而掌握滑動變阻器的正確使用。

②當學生的自主學習需要引向深入時。例如,在學生會熟練使用電壓表和電流表的基礎上,讓學生討論:利用它們能否測出其他物理量?如何測量?從而總結出重要的電學實驗──伏安法測電阻的方法等然后再讓學生分組討論實驗原理,所需器材,畫出電路圖,指出實驗中的注意事項,最后彼此交流實驗過程中的心得體會。

③當學生的意見出現較大分歧,或對一個問題有多種解決方案,而需要共同探討時。例如,如何判斷蓄電池能否對外供電?對于這個問題學生往往在方法上考慮不全,可讓學生互相交流,在合作學習中拓寬思路、掌握多種方法。

(3)加強合作學習的指導

有效的合作學習離不開教師的指導。教師對學生合作學習的指導,主要包括兩個方面。

①合作技巧的指導。學生如果缺乏必要的合作技巧,就無法進行真正有效的合作學習,甚至無法開展合作學習。教師要根據中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對學生進行合作技巧的指導:指導合作小組分配學習角色;指導小組成員輔導同伴;指導小組成員學會相互共同討論;指導小組成員學會相互交流;指導合作學習小組如何協調小組成員間的分歧。

②學習困難的指導。在合作學習的背景下,教師也是合作者,教師應當參與到不同的合作學習小組的學習活動中去與學生平等對話。當小組的合作學習遇到困難時,教師應當及時、適時地加以點撥、指導,提供必要的幫助。

參考文獻:

1沈翠蓮。教學原理與設計。臺灣:五南圖書出版社,2005。

篇5

一、物理現象演示模擬

演示模擬是把計算機當作掛圖和電視屏幕,通過向學生演示各種圖象、動畫、圖表和描述等進行教學活動,非常適合于輔助課堂教學。演示模擬能展現通常難以觀察的微觀世界和宏觀世界。物理中許多微觀結構和微觀現象即看不見,又摸不著,演示實驗也無法做成。應用物理課件進行現象演示模擬,這些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如“原子結構”教學中,傳統的“a粒子散射實驗”只能得出a粒子散射的規律,不能演示a粒子散射的微觀機理,利用課件模擬演示a粒子散射現象,學生可逼真地看到放射源中射出的a粒子射到金屬泊的原子上,絕大多數a粒子仍沿原方向前進,少數a粒子發生較大的偏轉,有極少數的a粒子偏轉角超過了900,有的甚至被彈回,偏轉角幾乎達到1800。學生目睹了a粒子散射的“真實情景”后,便于理解和掌握原子核式結構理論。

二、物理過程模擬

自然界中,有許多稍縱即逝的物理過程,只有通過極為細心的觀察才能把握,經過認真的分析才能理解,然而對于觀察能力還不夠強的學生來說,卻是件很困難的事情,要想在教學中達到良好的效果,就必須把這樣的快鏡頭變為慢鏡頭,適當延長過程的時間,讓學生有比較充裕的時間進行觀察和分析,從而掌握現象的本質。

例如,講授“電流的形成”時,雖然電流是真實存在的,但它卻看不見。摸不著,學生是觀察不到的。如果靠學生自己去想象,難度是較大的,而借助多媒體課件用動畫的形式模擬出電流的形成,并與水流的形成進行類比,將“短暫電流的形成”與“短暫水流的形成”進行類比,將“持續電流的形成”與“持續水流的形成”進行類比,制作了4個動畫片段,變抽象為直觀、形象,從而有助于學生理解和掌握“電壓是形成電流的原因,電源是提供電壓的裝置”這一知識點,突破本節的難點和重點,整個過程既生動形象,又揭示物理本質。

三、演示實驗模擬

一些傳統的演示實驗,有如準確性差、過程模糊、受控因素多等缺點。因此,教學中如能在發揮傳統演示實驗的基礎上,配合以多媒體課件演示,可以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比如在教學“平拋物體的運動”時,教科書中采用了閃光照相的方法研究平拋運動,以兩個小球同時運動的照片說明平拋物體與自由落體運動在水平方向的運動不同,但他們在豎直方向上的運動是相同的,如果我們據此結論設計出一組小球同時做各種初速度的平拋運動的動畫,則更便于學生對閃光照相結論的理解掌握,將此動畫與平拋公式對照分析,有助于學生把握公式物理意義的內涵。當然,模擬畢竟是被理想化了的模型,對一些操作方便、效果明顯的實驗,無論從真實性還是效果看,都不宜用計算機模擬。

四、實驗操作模擬

物理是一門以觀察和實驗為基礎的科學,實驗是教學的有機組成部分。學生親自動手參加實驗可熟悉各種實驗儀器的使用方法,增加感性認識,增強動手能力,有利于培養進行科學研究的興趣。這是任何模擬實驗都不能代替的。但有的實驗學生很容易忘記或記憶模糊,對于那些不適合重復進行的實驗,可以在適當的時候,利用多媒體課件再給學生提供一個虛擬的實驗室。

例如,在講授完歐姆定律后,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這部分電學知識,我選擇了一個以“電路的實物連接”為中心內容的多媒體課件。課件中有虛擬的電源、開關、電阻、燈泡、電壓表、電流表、滑動變阻器、導線等器件,學生可以在計算機上自選連接方法,自選器材,組成很多不同的電路形式,按不同的電路圖對實物進行連接,這樣的實驗克服了許多硬件實驗的不便之處,還可以進行任意次的重復,達到復習和鞏固的目的。因此,將多媒體課件進行的模擬實驗和傳統的硬件實驗有機結合起來,能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在大力提倡素質教育的今天,物理教學不僅需要培養學生良好的科學素養,還需要培養學生的創造意識與創新精神。只有在實踐中不斷研究和探索使用多媒體課件輔助物理教學的方法和技巧,才能使這一現代教育技術顯示出更強大的生命力。

參考文獻:

1、陳勇剛《高中物理學生實驗多媒體系列課件的開發與思考》2002年1月

篇6

一、模擬功能強

大學物理課程教學中,一些內容是很難通過解說就能解決的,并且一些探究性實驗在實驗室也不可能完成。例如:天體運動、電磁場、狹義相對論等,如采用傳統的教學方法,學生不僅難以理解,而且還有可能加深學生對物理課堂知識的畏懼感。而多媒體具有非凡的虛擬功能,它可以將這些知識以及一些現實實情借助計算機來進行模擬,這種模擬能展示靜止和運動,能超越時間和空間,能克服語言和形象的障礙;這種模擬也能變微觀為宏觀,變靜態為動態,變抽象為形象。這樣一來,學生通過觀看模擬的直觀情況,不僅能加強對物理知識的理解,還能激發學習興趣,增長見識。例如過去在進行“狹義相對論基礎”一章的教學時,老師和學生都感覺到這一章的內容太抽象,學生對這一章知識的掌握有一定的困難。現在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制作課件,動畫模擬“運動尺度的收縮”、“時間的延緩效應”等,既直觀又形象,對大家理解相對論的時空很有幫助。

二、大學物理教師在使用多媒體時容易產生幾個誤區

(一)多媒體喧賓奪主

教師選擇多媒體的目的是通過發揮多媒體作用,以達到好的教學效果,但在實際課堂教學中,為了圖方便,很多老師會情不自禁地過多地使用多媒體,造成了多媒體“喧賓奪主”。其實,不管怎樣,多媒體只是一種教學媒體,它的作用只是輔助教學而已。傳統的課堂教學方法例如講授法,依然是大學物理課堂中主要的教學手段。教師通過口頭語言向學生描繪物理情景,敘述事實,解釋概念,論證原理。這種教學形式依然是學生獲得間接知識的重要途徑。而多媒體教學只是作為一種輔助教學手段,用來模擬一些實驗室里無法實現或者難以實現的實驗現象,使學生通過直觀的觀察,從而理解和掌握一些抽象的物理知識。另外,教師在處理與學生之間的信息交流是靈活的,特別是在針對不同個性的學生在語言上的情感處理也是靈活多變的。而多媒體一般是提前設定好的,所以應答和交流相對比較“機械”。所以,在運用多媒體進行物理教學時,必須首先根據教學需要,決定是否使用多媒體,如果使用多媒體則一定要處理好主與次的關系,一定要認識到教師仍然是課堂教學的主體,是課堂教學的支配者,而多媒體只是起到輔助作用,是用來突破教學難點、提高教學效率的手段,不能“喧賓奪主”。

(二)模擬替代了實物實驗

在大學物理教學中,建立一個概念或者發現一個規律往往是先通過實驗觀察,然后討論總結,最后得出結論。在整個過程中學生實現了很多心理活動,例如:觀察、分析、掌握實驗方法、總結等,其中“掌握實驗方法”這一過程非常重要。因為實驗是大學生鍛煉動手能力和分析總結能力的重要途徑。所以,模擬不能替代實物實驗。例如:在“磁懸浮導軌”實驗中,通過動手做實驗,學生不僅能直觀地觀察到“磁懸浮”現象,加強對“磁懸浮”原理的理解,還能通過測量磁懸浮導軌中小車的運動信息來驗證勻變速直線運動規律。而如果教師只是把磁懸浮實驗用課件演示一遍,顯然達不到這種效果。模擬不能替代實物實驗的另外一個理由是:由于技術上的原因或者其他原因,一些模擬會將實際過程簡單化、理想化,甚至還偏離了實際情況,這些模擬也會影響學生對物理的正確理解。因此,我們提倡能實物實驗的就盡量不要模擬,多媒體模擬不能完全代替實際實驗。

(三)教學節奏過快

篇7

(一)課前關注學情

備好課,是提高物理課堂教學效率的基礎我這里所說的課前備課,不僅是指傳統意義上教師對所講授內容的準備,還包括對學生學情的了解和準備。我們知道,不同的學生和班級,對所學相同內容的接受和理解情況是有差別的。因此,就某一節課的準備而言,教師除了扎實準備所講授的內容以外,一定要充分考慮到所帶班級學生的學情,根據學情,或是采用講授法,或是采用討論法,還是采用實驗法,要因班而異,因情(學情)而定。如我所帶的三個班級中,其中有一個班是重點班,學生的理解和接受能力要明顯好于其他兩個班。為此,在講授同樣的內容時,我總是準備兩套教學方案,一套較容易一些,另一套就有一定的深度。這樣既照顧到了普通班學生的學習程度,同時也滿足了重點班學生的“胃口”。如講授“電路”一節時,對普通班的學生,我讓他們掌握電路的基本知識和如何畫常用的電路圖等知識后,就進入練習階段,讓他們舉一反三,鞏固好基本知識。而對于重點班的學生,我沒有進行講解,而是讓他們自己上網查閱資料,動手準備,再讓學生分組總結、歸納,通過自己的實踐去搞清楚這部分內容。

(二)課中努力將物理知識與日常生活相聯系

是提高物理課堂教學效率的法寶眾所周知,物理學科是一門與我們的生活實際聯系很緊密的一門學科。因此,若我們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努力將所講授的物理知識與學生的日常生活聯系起來,就會很好地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知識的好奇心,進而促使學生進一步探究物理現象與內在規律之間的聯系,積極思考其中的奇妙之處,大大提高學習物理的興趣和效率。如在講授“慣性”知識時,我故意遲到了一分鐘,跑步進入教室,有意地將講桌碰了一下,以此來引出“慣性”的概念及有關生活中慣性現象。之后,我讓學生列舉他們生活中觀察到的與慣性有關的現象,并分析哪些慣性現象是應該加以利用的,哪些慣性現象是應該加以避免的。

(三)課后幫助學生構建物理知識網絡

使概念系統化,是提高物理課堂教學效率的保證物理知識和數學知識一樣,具有較強的系統性和邏輯性,所以在學生學習了一定時間后,教師要及時引導和幫助學生對相關的知識進行一番梳理,使之能在學生頭腦中形成一定的知識網絡。將一些相互有關聯的物理概念系統化,就會使學生對以前所學內容進行再反思、再總結、再調高。這樣,無疑會使學生所學物理知識形成體系,不僅使學生扎實掌握了所學內容,也在無形中提高了課堂的教學效率。總之,只要我們在平時的物理教學中重視了課前、課中、課后的全過程的教學和學習方法,那么,提高初中物理課堂教學效率就不會成為一句空話。

二、激發學生興趣

篇8

【關鍵詞】:物理課堂 提問 優化 課堂教學

物理課堂提問是優化課堂教學的必要手段之一。也是教師教學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恰如其分的提問不但可以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了解學生掌握知識情況,而且可以開啟學生心靈,誘發學生思考,開發學生智能,調節學生思維節奏,與學生作情感的雙向交流。通過提問,可以引導學生進行回憶、對比、分析、綜合和概括,達到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的目的。下面從七個方面來探討這一問題。

一、 提問是最好的反饋方式

通過提問所接收到的語言反饋信息,比其它形式的反饋信息具有準確性、具體性、即時性和簡潔性。它可以使教師當堂了解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從而及時地調控教學程序,改變教學策略,使學生能更加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活動。

二、 提問可以提高學生聽課的注意力

如果注意力集中,大腦中只有一個學習興奮中心,聽課效果就比較理想。學生在答問時精力集中,而在聽講時有時散漫。教師光靠靜講、維持課堂紀律來保證學生的注意力是達不到要求的,而應以授課的內容來吸引學生,用一個個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問號"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緊緊地把學生的思維鉗住,激發學習興趣,賦予學習動機。從而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三、 提問可以讓學生發現不足

對于一些重要物理概念,一般水平的學生往往以為自己能復述就算懂了,其實不然。物理概念是反映物理現象和過程的本質屬性的思維形式,所以教師在課堂上要針對概念提出一些題意明確清楚的實際問題,誘發學生思考,幫助學生克服盲目的自滿情緒,這樣對提高學習效率、突破教學難點很有用。特別是在學生一般認為理當如此的地方,可提出與常規看法相悖的問題,展開深入討論,培養學生的思維靈活性、獨特性和創新意識。同時引導學生對已解決的問題,進行深入的探索,或以題目的本身提出疑問或變換題目的條件,來拓寬學生的視野,誘發學生發散思維,增強學生的應變能力,培養思維的廣闊性和深刻性。

四、提問可以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觀察能力

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總是和語言分不開的,課堂提問便是培養學生正確地掌握學科語言表達能力的契機。 如在教師做演示實驗的過程中,采用邊做邊提問讓學生回答的方法,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想象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通過提問,教師可直接表達關心學生的思想情感。讓學生體驗學習的樂趣和發現的喜悅,有利于師生之間的相互溝通和信息交流。通過提問,能夠發現作業、考試中的抄襲現象,以便在教學中及時解決。

五、 提問常采用的幾種具體方式

同一物理問題,可以從不同側面提出,提問的角度不同,效果往往不一樣。課堂上,教師若能根據具體的情況形成各種不同的問題情境,就可以使學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到特定的事物、現象、專題或概念上來,從而達到優化課堂教學結構的目的。

"設疑式"可以引起學生的有意注意和獨立思考;"逗趣式"能激發學生的興趣,使學生深思;"對比式"可以誘導學生。通過比較發現共性、區別個性、加深理解,有利于發展學生的求異思維和求同思維;"刨根式"能幫助學生揭示物理現象的本質,促使學生對問題認識的深化;"比喻式"能幫助學生發生聯想、想象,有利于學生形象思維能力的提高;"輻射式"能引導學生從多方面去分析解決問題,有利于對學生發散思維的培養;"求同式"能引導學生從相異的事物中,找出相同的特征,有利于學生頭腦中形成一定的思維模式;"伏筆式"能鋪路架橋,暗示出事物的途徑或方向,為研究新理論留下伏筆;"自成靶子式"的提問,會使學生的思維處于"高度警戒"的敏銳狀態,從而從反面鍛煉了其思維的判斷能力,培養了探索和追求真理的精神。一次提問能否獲得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如何問、怎樣問。"層遞式"提問是指對有一定深度和難度的問題進行分層次由淺入深的提問方式。通過一環扣一環、一層進一層的提問,引導學生的思維向知識的深度和廣度發展。通過層層剖析、循序推進、最終到達解決問題的彼岸和釋疑明理的高峰。

課堂提問應根據不同的教學目的和內容,采用不同的方法,在設計提問時要注意經常變換手法,切忌僵化采用一個固定的模式,即使是同一個內容,在不同的場合下進行提問,也要注意轉換角度,讓學生有一種新鮮感。要能使學生看到老師是如何提出問題的這對學生學會自己提出問題能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

七、提問對象的選擇和時機的把握

篇9

一切教育教學改革的方法、方式、措施、效果等最終都發生在課堂上,課堂教學質量是影響教育質量的核心。高效課堂教學的核心思想就是效益,高效就是高效果、高效率、高效益。從高效的角度來看,當前高中物理課堂教學存在著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教師定位不明確、教學目標模糊,把目標定在教師自身的完善,沒有認清學生自主學習、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的作用,把課講得近乎完美作為自己的定位,許多探究性學習的課,教師常常通過解釋或讓學生記住這種最簡捷的方法得出答案,表面上像探究,實際上是講解,達不到學生親自投入的思維水平。其實照本宣科地講課并不能夠提高課堂效率,而且還限制了學生思維的發展,阻礙了學生的思考能力,大大降低了課堂效果。課堂教學管理方式單一。現如今的高中物理課堂教學管理方式過于單一,學生們朝著高考的目標,還有教師們為學生制定的學習方案已經充占了學生大部分的學習時間,課堂時間十分緊張,老師們教學的方式就是講解知識點、做題、解題、講題,題海戰術為主要方式,教師們認為講得越多越好,卻忽略了物理課堂實驗的重要性。物理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實驗在物理教學中占有主導地位,實驗可以讓學生自己去鉆研、領悟、感受。例如,在學習力的作用的時候,教師應該先做一個模擬撬石頭的實驗,用彈簧測力計從兩個不同的方向施力,讓學生自己觀察力的大小,啟發得出力的大小跟支點到力的作用線的距離有關。學習是積累的,需要學生發揮自己的主體作用在物理有效課堂的學習中不斷積累自己的物理知識,擴充自己的物理涵養。然而,現在的物理課堂出現的問題之一就是學生缺少自主學習的能力,只是將物理課作為一個該完成的任務去聽,卻并沒有投入到其中,更不用說自己主動去學習,全是憑靠老師上課講的知識,學生自己很少通過自己去理解去領悟去學習。

二、建立友好的師生關系,創建積極課堂環境,滿足學生心理需要

師生之間當遵循民主、融入實踐、培養學生的自主思考能力、實驗動手能力等的開放性教育,讓學生敢于向老師提出問題反映教學意見以及不懂的知識,如此一來,老師才會知道什么樣方式的課堂教學學生比較感興趣,也比較容易知道學生在什么方面不足,老師以學生喜歡的方式教學,學生的主動積極性就提高了。師生之間以亦師亦友的關系相處,營造一個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教師可以在物理課堂上加強教學節奏,改進課堂的交往結構,提高學生的參與率,滿足學生的學習需要,讓學生設置學習目標,知道自己該學什么、如何學,提高學生的自我效能感。以充分體現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為基礎,精心設計每堂課的內容和活動程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的學習興趣是課堂高效的重要保證因素,是提高課堂效率的必經之路,堅持健康的課堂管理方式。如教學自由落體運動的時候,結合實際設置教學情境,提出有關思考的問題,將一個小球從高空垂直拋下,該小球每個時間點的速度是多少,每一個時刻的速度是否一樣,是不是速度越來越快,為什么會速度會不一樣,讓老師與學生一起思考、一起動手,借助實物,讓學生感受自由落體運動的神奇激發學生好奇心,自然而然的產生求知欲,投入學習生活中。

三、增加實驗教學,充分利用多媒體技術演示實驗過程

篇10

摘要:“問”是一種教學方法,更是一門教學藝術。教師要使課堂教學提問恰到好處,就必須勤思考、多分析、努力優化課堂的“問”,“問”出學生的思維,“問”出學生的激情,“問”出學生的創造,需要教師在課前認真備課,鉆研教材、教法,這樣可以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高中物理教學水平。

關鍵詞:高中物理 課堂教學 提問藝術

物理學是一門基礎自然科學,它研究的是物質的基本結構、最普遍的相互作用、最一般的運動規律及所使用的實驗手段和思維方法。高中物理課程應體現物理學自身及其與文化、經濟和社會互動發展的時代性要求,肩負起提高學生科學素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重任。那么,如何在此基礎上加強高中物理教學呢?我認為在課堂教學中,應該多對學生加以提問,讓“問”貫穿課堂,讓“問”啟發學生思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問”中思考、探究、實驗。通過“問”,幫助學生學習物理知識與技能,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使學生逐步樹立科學態度與科學精神。

有效的課堂提問,往往能把學生帶入一個奇妙的問題世界,使學生積極思考問題,尋求解決問題的途徑。相反,如果教師提問不當,會使學生情緒受抑,思維受阻,造成課堂“冷場”。恰如其分的課堂提問能使學生集中精力、積極思維,充分發揮主體作用,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從而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所以,我認為高中物理教師的提問應符合以下幾個要求。

一、提問要面向全體,尊重學生的個別差異。

課堂提問的目的在于調動全體學生積極的思維活動,讓所有學生都感受到教師的關注、期待,培養所有學生的積極參與意識和競爭意識。例如,對成績好的學生的提問要有一定難度,比如一些發散性的、綜合性的問題,鼓勵其鉆研;成績一般的學生則提問一般性問題,幫他們掌握書本知識、提高學習學趣;對于待進步生適宜問一些淺顯的,如簡單判斷性的、敘述性的、比較直觀的問題,并設法創造條件啟發其思考,使其增強學習的自信心。

二、提問時候題意要表達清楚、準確嚴密。

含糊不清的問題很難讓學生展開思維,不確切的問題必然會產生多種回答而引起混亂。例如:已知磁場方向和導線運動方向,如何確定導線中的電流方向?此題因果關系不明,學生很難回答,是由于導線做切割磁力線運動而產生感應電流,還是由于通電導線在磁場中受到安培力的作用而發生運動?又如假設地球是一半徑為R的球體,一礦井深度為d,已知球殼對殼內物體的引力為零。問:礦井底部和地面處的重力加速度大小之比為多少?這題目存在問題,學生難以解答,因為地球內部的密度是不均勻的。所以要計算出這題目,必須先假設地球的密度是一樣的。所以,要使提問達到啟發學生思維的目的,所提出的問題必須題意清楚、準確嚴密。

三、提問要以現實生活為背景,緊密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

課標指出:高中物理教學應貼近學生生活、聯系社會實際。家庭、社會中有大量學生感興趣的物理問題,比如家庭中各種電器的物理原理;手機等交通工具中某些新裝置的物理原理等。教師在提問時,應選擇與學生生活聯系密切的問題。這樣可以增強學生對物理課的親切感,也有利于學生把所學物理知識與其他學科知識結合起來研究周圍的生活和社會現象,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例如:對家鄉水電站進行調查,學生能夠結合所學知識,進一步深化理解能量轉化的估算、發電和配電設備、發電功率等物理知識在實際中的應用。

四、提問時要講究效率,注重問題的質量。

在進行提問教學時,要注意課堂教學的效率。教學中我們常可以看到,老師提出的問題非常多,學生很快能回答出來。但是,在進行當堂檢測的時候,很多學生都不會。這種只追求課堂“熱熱鬧鬧”效果的方法是低級的,因為教師所提的問題沒有任何質量,不需要學生任何思考能算出來,不能有效發展學生的思維。有時當老師提出問題之后,班級一片寂靜,原因是所提問題太難,所有學生都無從下手。所以,這里我們強調在課堂教學中,所提的問題要有質量,既不能太簡單,又不能太難,要實現當堂教學目標。提問時,一定要考慮教學目標的達成度,不能追求表面的熱熱鬧鬧,也不能教師提問是為了表現自己的知識是多么淵博,使得提出的問題學生一個也不會。總之,一句話,就是提問的時候,要讓學生跳起來能摘到桃子。

五、教師提問時,要富有感情,輔助以肢體性的語言進行。

師生之間的感情對提問的效果有很大的影響。教師提出問題后,要用和藹可親的目光喚起全班學生的思維,對那些注意力分散的學生多看幾眼,使其預感到老師馬上要叫他回答問題。還有教學提問時,不能只關注幾個學生,要面向全體。要用鼓勵和試探的目光和學生交換意見:“你能否站起來回答問題?”認真思索而沒有結果者皺眉,害怕老師指名者低頭,對問題已弄清者常微微點頭,根據學生各種表現,教師找到點名對象。教師伸出右手,掌心向上,面帶微笑:“好的,我們請這問同學試下。”學生回答正確,教師臉上要露出喜悅之感,伸出右手,掌心向下,做出結論:“很好!完全正確,謝謝你。”當學生回答不準確或不能回答的時候,教師要用鼓勵的目光和表情,讓學生感覺輕松。這樣,雖然教師沒有批評,但學生看到老師那種安慰的表情和目光,會感到非常慚愧,更認真地聽講。

六、教師提問教學時,要有適時性,不能一問到底,要留給學生思考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