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學課程論文范文
時間:2023-04-06 02:58:2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生物學課程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實驗是初中生物教材的重要內容,是獲取知識和實踐創新的重要手段。它具有現象明顯、說服力強的特點,是文字表述的重要輔助,在教學中有著獨特的價值。離開了實驗,生物學的概念、原理及規律就如同空中樓閣。作為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蘇科版生物學新教材非常注重對學生進行實驗技能的培養,通過觀察和實驗,不僅可以使學生加深和掌握生物學事實性知識,而且還非常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即使在課時緊張的情況下,也應盡量讓學生多動手多實踐,而絕不能把實驗做在黑板上、講在嘴巴里。首先要重視教材里的實驗課。如在“蚯蚓在什么樣的物體表面爬得最快”的探究實驗中,鼓勵學生自己去尋找不同的材料,自己去親身實驗探究。課堂上有的學生將蚯蚓放在光滑的玻璃面上,有的放在包裝盒紙板上,有的放在軟軟的海綿上,更有甚者將蚯蚓浸放在水里。通過觀察比較,直觀得出結論:姐卿在粗糙的硬紙板上爬得最快。理由是蚯蚓的運動須依靠剛毛的協助,只有在粗糙的表面才爬得快。實踐證明:初中學生對實驗有著天然的好奇心和濃厚興趣,他們樂于動手,熱衷探索,教師只要做好組織引導,巧妙引導,讓學生大膽實踐,學生就能通過自由自在的探究享受到成功的樂趣。其次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探究性實驗,引導學生進行豐富多彩的“研究性學習”。當然這絕不是讓學生上網搜、直接抄、隨意編,而應該組織學生真正參加實踐活動,以學生感興趣的生物學問題為研究主題,以個人或小組活動方式進行專題研究。通過學生的自主性、探索性的合作學習,使學生主動獲取有關生物體結構、功能及進化方面的知識。如生物學與地理等學科相結合,可以為學生設計探索生物多樣性與環境保護、植被破壞與水土流失、亂伐森林與沙塵暴肆虐的關系,以及環境污染與人類疾病發生的關系等課題,從而建立起師生平等民主、教學相長的教學關系,有效提髙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彰顯生物學科價值。
二、讓學生成為課程資源的開發整合者
生物世界是絢麗多彩的,因此,生物課程資源無疑也是豐富的,可以說是衣食住行、生產生活等無所不在。誠然,教材編者、教研人員和任課教師責無旁貸應該依據“課程標準”有意識、有目的地開發和利用好各種課程資源,但是,如果發揮學生的主體優勢,讓學生參與到課程資源的有效整合開發,必將對學生個性品質與創新精神的發展產生奇特的作用。如在學習“花的結構”一課時,筆者曾發現一個怪現象:教師和學生都用鮮花實物標本學習了花的結構,課堂氣氛也相當活躍,但課堂檢測的反饋顯示,學生對結構知識點的掌握并沒有預想的那么好,特別是將桃花換成百合花后,學生更是錯誤百出。教師細心回顧課堂后發現了癥結所在:學生帶到課堂上來的都是很容易買到的康乃馨(雖然顏色有異),導致學生缺少對不同種類花朵的觀察、比較與解剖,所以學習效果不佳。由此啟示教師應該研究解決一系列與生物教學計劃相關的問題。如,生物教材所涉及的各種植物有哪些是可以通過校園種植解決的?哪些可移栽?其他標本如何解決?校園小池塘可養殖哪些生物?如何分工?這樣一來,一個班的學生就可能觀察到十幾種花,在動手解剖時就能輕松掌握本課的知識重點。又如在學習《沒有細胞結構的微小生物——病毒》一課時,很多學生都對課文提到的“病毒能幫助完成轉基因過程”這一點非常感興趣,少部分學生還能講出一點小知識,但仔細追究發現,大多數都只停留在對“轉基因”這個名詞本身的記憶印象上,而對概念的內涵卻知之甚少。于是我提議全班學生圍繞“轉基因技術”“基因治療”分組查找相關資料,下一課時進行小組比賽,看誰找得又多又好。結果,每個小組都能找到一些新奇有趣的資料,大家都聽得津津有味。可見,合理地開發利用課堂生成性資源加以深化整合,有利于提高教學的有效性。自此,大部分學生都開始養成自覺收集學習資料的習慣,每當學習某些內容需要舉例說明時,通常都能有不少學生能幫上忙。教師鼓勵學生自己尋找合適的學習素材,豐富了課堂的教學資源,既開闊了學生的視野,又拓寬了他們的學習領域。
三、讓學生成為情境問題的主動思考者
思維能力是考查學生科學素養高低的重要標志。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教師的重要任務之一就是要善于創設問題情境和創造性地發現問題,用問題激發學生的探索欲望和思考空間。例如,在學習“遺傳物質存在于細胞核中”時,選用學生都熟悉和喜歡的節目《爸爸去哪兒》中的明星父子(父女)的圖片并提問:為什么他們長得如此相像?由此引發學生積極的思考和熱烈的討論。這時,教師便可進一步提出:那么決定子女相似于父母的遺傳信息存在于細胞的什么部位呢?通過設置懸念,觸發主動思考,激發學生的好奇心理和探求情趣,促使他們迫不及待地想繼續探索,由此順理成章地引導學生主動參與閱讀、理解課文。順勢結合課文中提供的相關圖文資料信息,提問:“你知道克隆是怎么回事嗎?克隆羊多莉是怎么產生的?請觀看影片《小羊多莉的身世》。”學生帶著問題觀看視頻,對分析解決“細胞核是遺傳信息庫”這個難點問題有很大的幫助,而且直觀的影像讓學生清楚了遺傳物質存在于細胞核中,使學生對整個克隆過程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催生著學生更深人的思考。接著教師拓展提問:“你們對爭議比較多的克隆人這一事件有哪些看法?請各小組收集有關信息,闡明你們的觀點。”各小組學生在積極準備了一個星期后,將各自的觀點帶到了課堂上,爭相發表自己的觀點,展示支持的證據,下課時大家還意猶未盡,我為他們能夠收集到如此豐富的資料而感到驚奇,這說明了學生們對周圍熱點問題的關心。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并沒有發表任何見解,也無需告訴他們什么是對什么是錯,也不要求他們有一個最終的標準答案或者掌握什么新的知識,教學應該重在學習過程,重在知識技能的應用,重在親自參與探索性實踐活動,獲得感悟和體驗,而不是僅僅接受別人傳授的經驗。
四、總結
篇2
盡管我們在不斷追求創新和改革,努力嘗試更容易被學生接受的方式方法,但是高中生物教學中仍然存在一些問題。
1.單一的課堂教學方式是當前高中生物教學的主要瓶頸。新課程改革的核心在于教學理念的革新。遺憾的是,有些中學教師要么觀念陳舊,難以轉變,要么知識受限,不能創新。這直接導致新課程改革流于浮淺。有些高中生物教師使用的教學方法還比較單一,在課堂教學過程中仍然采用教師講、學生聽的講授法這種滿堂灌的教學方式。這種單一的教學方式不適應新課程改革下高中生物教學的需要,不利于高中生物教學水平的提高。
2.除了單一的教學方式,單純追求活躍的課堂氣氛也影響了課堂教學應有的實效性,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高中生物教學的有效開展。我們應充分意識到課堂氣氛對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促進學生學習有積極作用,但是如果這種追求變成了唯一目的,往往容易舍本逐末,反而降低了課堂教學效率。
3.學生的主體地位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此次課程改革的一個顯著的特征就是把本來應該屬于學生的主體地位還給學生。當然,這么做的目的不僅僅是為了改變教學方式方法,也是為了學生的全面發展。然而,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教師仍然不習慣把課堂還給學生,或者說,仍然不懂得如何把課堂還給學生。這說明一個重要的問題,要把課堂還給學生,教師就要更加認真地備課,在課堂上還要能隨機應變。不僅如此,教師還要具有更廣博的知識,以應對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可能出現的各種情況。學生在學習中只有經歷“做”的過程,才能深刻理解所學知識。因此,教師在教學中一定要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把課堂還給學生,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二、新課程改革下的生物教學探索
1.營造輕松的課堂氛圍。在高中生物教學中,教師應該營造輕松的課堂氛圍,要注重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生物的積極性,讓學生在輕松的課堂氛圍中快樂地學習生物知識。
2.嘗試使用比喻教學法。高中生物教材中有一些難以理解的比較抽象的概念、原理、術語等。為了便于學生理解和把握,我們可以恰當地使用比喻教學法,把抽象的知識用形象生動的事物再現出來,使知識更有趣味。使用比喻教學法,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加深學生對知識的印象,使學生學得更加輕松,記憶更加深刻。教師要注重聯系實際生活,通過觀察聯想,運用比喻教學法把生活中的直觀結構和生物課程中的微觀結構聯系起來,幫助學生理解生物學的基本知識和原理,化難為易。值得注意的是,教師要盡可能運用恰當新穎的比喻,語言要生動形象,以增強課堂教學效果。
3.大力開展探究式教學。在傳統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往往是把知識原原本本地傳授給學生,教師成了傳聲筒。這樣的課堂顯然不能滿足時代的要求和學生發展的需要,所以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生物教學應采用探究式的教學方式,讓學生在課堂上自主探究,在小組成員的合作下開動腦筋,主導自己學習的過程,從而以學習主體的身份獲得知識。然而,在此過程中,獲得知識并不是唯一目的,教師還要讓學生學會進行科學研究的方法,提高合作能力,并積極培養學生對生物科學的興趣。教師要設置有意義的問題,培養學生的探究興趣。此外,在開展探究式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給學生自由,讓學生自主探究,教師只需要適當引導即可,沒有必要做過多的干涉。這樣,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搜集資料,利用所學到的知識,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篇3
對醫學生物化學課程進行基礎學習,就必須對醫學生物化學課程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以及基本技能進行全方面的學習,對教學內容進行完善,在剛開始的教學中,應該將基本課程內容作為教學內容,然后通過一段時間的教學之后,將教學內容逐漸進行難度提升,循序漸進的教學方法,可以避免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出現學習障礙。在醫學生物化學課程的教學過程中還應該通過科學的教育手段,對學生進行基礎知識的培養,促使學生建立良好的學習目標,對學生的綜合素質進行全面教育,對醫學知識適當的進行學習。在進行生物化學實驗的時候,教師應該在旁邊進行嚴格指導,在醫學生物化學課程教學的整個過程中,教師應該對于教學步驟進行嚴格規定,認真備課、嚴格教學、耐心輔助、全面改正、嚴格考試,從這幾個方面對學生的學習進行管理。只有這樣才能夠使得學生擁有比較堅實的學習基礎,為后期醫學生物化學教學給予支持。教師還將自身的教學方法與時俱進,通過校園網、微信以及QQ、郵箱等形式積極開展師生課后交流互動,及時教學信息和背景知識提醒,通過課后習題及其批閱及時了解學生對相關知識的理解,并合理調整教學節奏和教學重點,力求在第一時間對學生的專業知識進行查漏補缺。
2對教學手段進行創新,培養學生想象能力
伴隨著我國高新技術的不斷發展,醫學生物化學方面的技術也在不斷更新,所以醫學生物化學教學的手段也應該進行創新,對學生想象能力進行有效的提升,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對醫學生物化學相關理論知識以及動手能力能夠與時俱進。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教學對教學手段進行創新,將醫學生物化學課程內容進行優化,將它們給予多彩的表現形式,對教學結構進行完善,這樣能夠充分的滿足學生們對于醫學生物化學的好奇心,提升學生們在一定時間內接受知識的速度,使學生對于醫學生物化學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多媒體教學不僅僅能夠讓學生對生物化學比較先進的知識進行了解,還會有更多的機會參與到具體的實踐過程中。教學手段進行了創新,那么對于學生的學習也有了比較全面的要求,這個時候就必須要求學生們充分發揮自身的想象能力,對醫學生物化學知識點進行想象創新,比如酶的誘導契合學中,通過多媒體手段進行圖片以及動畫信息的傳遞,學生在觀看了相關多媒體信息之后,可以通過自身的想象力對酶的實際形態進行聯想,可以加深學生對于酶相關知識的認識程度。在實驗技能教學實踐中,如蛋白質組學研究、幾種電泳、層析方法的區別與實踐等一些微觀、抽象、機理復雜,難以重復,實驗難度高,成本大,難以實地、實景、實體操作訓練和無法示教的教學內容,可以運用計算機模擬實驗教學環境,使學習者仿佛身臨其境,既節約成本,又提高教學效率。
3突破教學難點,重視學生課后復習
在對醫學生物化學課程進行課堂教學的時候,教師應該對教學大綱進行了解,然后根據自身實力以及學生們對于知識點的掌握程度,進行教學難點的剖析,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所遇到的教學問題進行明確化。教師在進行難點教學的時候,應該對難點進行層次分析,從簡至繁,逐漸的加深教學程度。學生們的學習時間有限,所以教師應該重視學生們的課后復習,在課程結束之后,布置一定數量的課后習題,但是學生對于這種布置很是反感,教師必須對習題進行選擇,盡量挑選一些趣味性比較強,但是理解程度又不深的題目,讓學生在進行問題解答的時候不會產生抵觸心理,甚至會主動對問題進行探索,這樣既可以加深學生們對于問題的理解程度,還可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那么學生的學習成績自然就會有所上升。醫學生物化學課程教學內容很是豐富,所以必須要求教師對難點進行準確把握,只有在教學過程中重視學生的課后復習,才能避免學生出現知識點認識模糊的現象發生。然后再加上課堂上教師大方的舉止、幽默的語言和活躍的課堂氣氛,定能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從而逐漸改變生化教師難教、學生難學的不利局面。
4對理論知識和實踐知識分開教學
醫學生物化學課程由于涉及到的教學內容繁多,分子結構復雜,且物質代謝變化多樣,所以學生們對于這些知識點認識不夠徹底也是比較常見的,加上還有繁重的實踐知識,導致學生對于理論知識以及實踐知識的接受程度不佳,所以必須將理論知識和實踐知識分別進行教學,這樣才能獲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對醫學生物化學中繁多的理論知識,應該進行分類,在對生物大分子進行結構以及功能學習的時候,可以從分子的角度上進行分析,將發病機理進行總結,并且以營養學的角度進行飲食調節。對于比較抽象的理論知識,可以通過將抽象的知識進行具體化,聯系實際情況進行知識分析,讓學生能夠對理論知識進行認識。而對醫學生物化學中的實踐知識,教師首選需要對學生的基礎實驗能力進行訓練,然后對學生的綜合性實驗操作能力進行提升。對于生物化學實驗可以對半分為基礎實驗以及綜合技能實驗兩大模塊。通過綜合性實驗將生化基礎知識串聯起來,培養學生基本操作的相互銜接,鍛煉綜合操作技能,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并能對生化化驗單做出基本的評價,體現學生對生化知識的應用能力。
5結語
篇4
課程改革的根本出發點是什么,我們通過改革想要達到怎么樣的效果?這是在實施建設之前就應該考慮好的,也就是確定改革的目標。所有改革都應該和我們的目標掛鉤。這樣先定下指導思想,有了基調,具體工作便有了著手的基點。“工學結合”顧名思義是通過將學習與工作結合在一起來實現教育目標的一種人才培養方式。以德國不萊梅大學勞耐爾教授為首的職業教育學專家們認為,工作過程是“在企業里為完成一件工作任務并獲得工作成果而進行的一個完整的工作程序”,“是一個綜合的、時刻處于運動狀態但結構相對固定的系統”。運用這樣的理念去開發建設課程的最根本出發點是為了讓學生學起來,讓學生在做中學,學中做。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提高學生適應生產的速率。從這個角度出發就是要學生在學習中無形地投入更多的精力,參與到學習中來,所以在課程建設中一定要考慮如何讓他們投入其中。除了理念的運用還要考慮參與式教學具體開展的細節。另外我們的教育需要有前瞻性。培養出來的學生要具有長期發展的可能,而不能只在一個崗位奮斗終生。所以不可只重視了職業性,而忽略了“高等性”。在課程建設中應注重體現能力本位的根本思想。在課程的開發和改革中,北美的CBE課程,德國的雙元制BAG方法,國際勞工組織的MES課程,澳大利亞的TAFE課程等等都可以給我們提供一些借鑒,但是要依據專業的類型定位來考量課程的開發所參照的理論模式。CBE(CompetencyBasedEducation)以從事某一具體職業崗位所必須具備的能力來確定其培養目標,設計教學內容、方法和過程,制定評價標準的依據。具體的課程開發是應用DACUM(Developingacurriculum)方法來完成的。具體過程是:首先,由學校聘請行業中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專家組成DACUM委員會,由該委員會通過對職業進行分析,確定從事這一職業所應具備的綜合能力和專項能力;然后,由學校組織相關教學人員對排列的各項能力進行歸納,將相同和相近者集中在一起,構成教學模塊;最后,根據各項專業能力,按照從易到難的順序組織教學體系和教學計劃。雙元制的課程開發通過以工作過程為導向的整體化工作任務課程分析法BAG(BeruflicheArbeitSaufgaben)來實現。BAG方法是把職業教育中的專業教學內容,按照實際的勞動過程的基本順序進行編排,每個基本順序的教學內容是關于勞動對象、勞動工具、勞動方法、勞動組織形式和工作要求等方面的具體知識與能力。我們現在提倡的以能力為本、工學結合,基于工作過程的課程開發便是由CBE和BAG的理念提煉出來的,所以在課程建設時追本溯源,方能更好地指導課程的開發。課程開發之中應充分理解上述指導思想,剖析至本質,運用于無形。
二、從行業發展需要入手
行業與教育的交叉產生專業,專業與學科交叉產生課程。對于高職教育,這樣的思路已經被革新,專業的設置是要參照行業發展需求,課程的設置要考慮專業培養人才的行業崗位,行業中各個崗位的實際工作內容便是課程的主體。那么這樣專業和課程的設置都要基于對行業的調查,適應市場的需要,才能真正做到就業導向。課程改革的目標在一定程度上體現為教學質量的提高,對于高職高專院校而言,指更為貼合社會行業的需要。地勘業為適應當下發展,急切需要一支精干的隊伍,一切為找礦、開礦服務。這樣的實踐性事務,并不需要過多的學科性理論和概念,因此我們將“古生物地史學”更名為“古生物鑒定與地層劃分”,由原來114學時縮減到76學時。
三、以專業培養目標為指導
首先,明確專業培養目標,定位課程所屬學習領域,圍繞學生所需專業技能展開課程建設。對于區域地質調查與礦產普查專業而言,“古生物鑒定與地層劃分”主要是為了完成區域地質調查這樣一個工作任務所需的古生物鑒定和地層劃分的專業技能而開設的課程,屬于專業基礎學習領域的課程。其次,明確專業所屬類型。一般的,我們可以把高職專業分為三種類型,認知型、操作型以及兩者兼有的類型。這一點相當重要,如果不明確專業類型,而一味照搬照套地來開發課程,就會有所欠缺。因為專業類型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我們培養什么樣的高級技術人才。區域地質調查與礦產普查專業是較為典型的認知型專業,要求培養出來的人才具備識別不同地層、巖石、礦物、礦床并能加工利用。對于認知型專業,其理論知識體系是先決條件,實踐動手操作是后續過程。但是我們也可以選擇在實踐中傳授理論知識,在實踐后總結提煉理論的教學方式,讓學生投入進來,參與思考過程。
四、與實訓條件相掛鉤
高職教育是實施以培養實踐能力為核心的教育。實踐教學是職業能力、創新能力教學的重要教學環節。所以應該把實訓條件的建設作為課程建設的一部分,將兩者的建設緊密聯系起來,方能使課程建設成果有用武之地。將課程的培養目標滲透到教學實踐條件中去,需要解決以下兩個問題。
(1)課程建設完成后,在教學中需要怎樣的實訓條件?“古生物鑒定與地層劃分”中地層劃分如何讓學生實踐,一味延續“地史學”的“紙上談兵”—閱讀柱狀圖,是難以達到高層次的教學效果的,這與我們的改革理念有所出入。對于地質類課程教學,野外實際露頭自然是絕佳的教學場地,但是在室內我們可以模擬教學路線,利用模型進行實踐教學。不僅對于地層的劃分可以走模擬的路線,在地質礦產類課程中,“構造地質學”、“礦床學”等等都可以參照這種方式。比如“構造地質學”,可以把沉積作用、成巖作用、地層抬升、下降、剝蝕、水平擠壓—變形過程、斷裂、解理形成等等一系列的過程通過模型的展示來實現。
(2)現有的實訓能夠滿足哪些教學任務?需要根據實際條件來設計學習情境或者具體的任務。比如“古生物鑒定與地層劃分”課程,就是要考慮實訓室標本的情況,來設計實訓任務工單。三葉蟲有多少塊標本?能夠觀察哪些結構特征?只有在考慮這些問題的基礎上設計出來的實訓任務,才能讓學生在做的過程中投入進去,從而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理論實踐一體化教學的實現,需要結合本校實踐教學條件的現狀,不然開發出來的課程就會和實踐條件相脫節,在教學開展中就無法實現理論和實踐的無縫對接,從而導致教學效果下滑。課程的改革不僅僅是理念上的更新、知識傳授順序的更新,更是教育教學的實踐性改革。我們在改革中,對職業教育重置了實踐與理論的地位,強調了實踐的重要性。
五、重視教育對象的特質
課程的改革建設,不能忽略學情。忽略學情的教育只會成為對牛彈琴。教與學緊密結合方能實現因材施教。目前我國高等教育入學率逐年攀升,源自于擴大招生。這樣在現今的錄取政策下,高職院校錄取分數線成下滑趨勢。學生整體水平呈現下降狀態,給常規教學管理帶來很大弊端。總的來說,高職院校的學生邏輯思維能力普遍不高,而動手能力較強。理性認識較弱,而感性認識較強。所以如何把握他們的感性認識和情緒,調動他們的學習興趣,激發他們的邏輯思維,對于“古生物地史學”而言,直觀形象的教學尤其重要。
六、充分考慮學校條件和教育教學資源
學校師資隊伍情況和校園的位置優勢與課程開發有著關系。師資隊伍,特別是教師的實踐能力,在基于工作過程的教學中尤其重要,是教學質量的重要保障。如果校園周邊有較豐富的地質現象,那么課程的教學便有了實際的教學場地。地質類課程在建設中或教學開展中也應考慮這個方面資源的利用。比如在我校周邊出露較好的下寒武統地層,且含有較為豐富的化石,這就為“古生物鑒定與地層劃分”提供了很好的實習場地。
七、以社會時代為背景
時代的主流是什么,當下的形勢又如何,都要我們注意專業知識領域內的新進展和發展趨勢,適應時展的需要。因此,筆者認為課程的改革思路可以從三個方面尋找。
(1)根據工作過程包含的六個要素:工作對象、工作內容、工作方式、工作方法、勞動組織形式以及勞動要求來設計學習情境、項目、任務。
(2)注重事件的內在聯系。很多方面在學科體系下是相互獨立的,但以工作場景為基礎,事務完成出發,從事件發生發展出發便是相互聯系緊密不可分割的。由此建立起來的聯系,便可成為課程開發的主線條。
篇5
關鍵詞:醫學檢驗;生物信息學;課程教學
近年來,生物信息學在各醫藥院校越來越受到重視,多所院校相繼在研究生教學中開設了生物信息學課程[1]。而對于醫學本科層次是否需要開設生物信息學課程這一問題,雖然目前各方面的觀點不一,但是已經有一些院校開始進行嘗試。目前醫學檢驗專業(五年制,畢業時授予醫學學士學位)已調整為醫學檢驗技術專業(四年制,畢業時授予理學學士學位),而生物信息學作為一門新課程,在醫學檢驗(技術)專業學生培養中的作用正日益受到關注,逐步被某些院校選擇作為必修課或者選修課。
一、開設課程的必要性
空前繁榮的生物醫學大數據的產出,及其蘊含的重大生命奧秘的揭示,將決定現代生命科技和醫藥產業研發的高度,決定人們對疾病的認識和掌控能力,也將對主導生物醫學大數據存儲、管理、注釋、分析全過程,解決生命密碼的關鍵手段———現代生物信息學技術的發展帶來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2]。對于醫學專業學生而言,通過學習生物信息學,從而掌握利用各種網絡信息資源來檢索和獲取生物信息數據,并選擇和使用各種生物信息學軟件來分析數據。在當今大數據時代,這方面的知識和技能的培養對于醫學生今后從事醫學科研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在醫學專業學生中開設生物信息學課程非常必要。我校從2010年開始將生物信息學設置為研究生教學的必修課;從2013年開始在醫學檢驗專業中開設生物信息學選修課,自2015年開始轉為醫學檢驗技術專業。在醫學檢驗技術專業中開設生物信息學課程,能夠為該專業學生的臨床和科研方面的素質積累提供必要的支持,更重要的是增強了在醫學和信息科學交叉領域解決問題的技能,其意義幾乎等同于在研究生教學中的設課意義。
二、教學內容的安排
醫學檢驗技術專業的教學任務非常緊張,幾乎將原來醫學檢驗專業前八個學期(最后兩個學期為實習階段)課程壓縮到六個學期來完成,學生學習壓力可想而知。我校為了減輕學生負擔,各課程的課時數都比醫學檢驗專業有所減少。但生物信息學并未改變,仍然為16學時。為了在較短的學時內實現教學效果的最大化,我們結合該專業學生的特點和需求,將授課內容分為理論課和實踐課兩部分,實踐課不占學時。理論課主要介紹基本的生物信息學理論、資源和數據的獲取、分析方法和工具的使用;實踐課則通過布置作業,課后上機操作來解決問題。理論課主要內容包括:生物信息學導論、DNA測序技術、序列的獲取、雙序列比對、多序列比對、蛋白質結構分析和預測共計六個專題。實踐課主要內容包括:cDNA及基因組參考序列的獲取;常見序列格式的釋義與轉換;雙序列比對(局部比對);多序列比對(全局比對);蛋白質綜合信息查詢;蛋白質基本性質、疏水區、亞細胞定位、信號肽、跨膜區、模體及結構域分析與二級結構預測;蛋白質三級結構預測。在理論課實施過程中,注重將與生物信息學相關的生命科學和醫學前沿的一些最新進展和最新成果引入理論知識講授中,讓學生在有限學時內能夠進一步認識生物信息學的內涵和課程的價值,追蹤前沿學科的動態,開拓視野。
三、教學方法的設計
生物信息學涉及多個學科領域,交叉性強,在較短的學時內學好這門課程的難度很大。學生的學習興趣與教學內容和手段關系密切,除了精心選擇教學內容外,教學方法上也有很多需要革新乃至創新的地方。在教學過程中,我們形成了頗具特色的教學經驗,由授課教師獨創的授課———實踐———演示(Teaching-Practicing-Showing,TPS)教學模式已應用于教學。TPS教學模式著力于以實際問題為引線,將理論授課與上機實踐有機地融為一體,逐步介紹生物數據分析的各項技能,并指導學生將其融會貫通以真正掌握相關的基本方法與常用工具。首先,在教學內容上引入具體實例來進行教學,比如講解生物信息數據庫(Gene、Nucleotide、UniProt、PDB等)時,通過給出檢索某個人類疾病基因數據的例子來學習數據庫的使用方法。課堂上教學實例的設計需要任課教師在備課時投入大量精力來完成,還需要教師具備多學科交叉的知識。教學實踐表明,與醫學相關的生物信息學分析實例可以讓學生更好地認識該課程的作用,大幅度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的主動性。此外,課堂教學手段也應該豐富多彩,多媒體教學中可以充分使用圖片、動畫等元素。其次,舉例分析時可以進行一定的現場演示,比如講解檢索Unigene數據庫時可以一邊上網演示一邊解釋說明。
四、考核方式的變革
生物信息學作為選修課,既要遵循學校相關的考試制度,也要通過對考試方式的變革來提高考試效果。我們將理論考核與學生的實踐能力考核聯系起來,結合學生課外實踐任務的完成情況和開卷考試成績進行綜合評定。在課程中安排一次課外實踐任務,要求每位學生獨立完成相關分析并提交書面分析報告,該部分占考核成績的20%。具體內容為自行選擇一個人類細胞外功能蛋白:1.利用ClustalX對各物種參考蛋白序列進行多序列比對(輸出PS格式結果);2.分析分子量、等電點、分子式、穩定性、親疏水性及亞細胞定位;3.預測二級結構并模擬三維結構。課程結束后進行開卷考試,內容包括基礎知識和綜合分析,盡量采取靈活的出題方式,并控制題量,該部分占考核成績的80%。近年來的教學實踐表明,這種綜合評定的方式能夠反映學生對該課程的掌握程度,體現學生利用生物信息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五、展望
實踐表明,生物信息學課程教學能夠給學生提供所需要的生物信息學知識和技能,但是在教學內容安排、教學方法設計、教學手段使用和教學效果評價等諸多環節都需要進一步探討。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既需要吸收傳統教學模式中的優點和精髓,做到嚴謹和切合實際,又需要更新教學理念,突出醫學特色,大膽嘗試新的教學方法和手段,最終形成本課程別具一格的教學特色。
作者:倫永志 單位:大連大學
參考文獻
篇6
[摘要] 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研究生的培養,在該學科研究生碩士點的建設中占重要地位,本文對醫學院校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研究生的培養實踐進行反思,旨在提高研究生論文質量。
[關鍵詞] 生物化學;論文質量;醫學院校研究生
[中圖分類號] G642[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1673-7210(2011)08(a)-119-02
Study on the degree thesis quality of biochemistry and molecular biology students in medical couege
FU Xinhua, YANG Xiaoyun, WANG Shouxun*
Department of Biochemistry and Molecular Biology, Weifang Medical College, Shandong Province, Weifang 261053, China
[Abstract] Training graduate students of biochemistry and molecular biology have an important station in biochemistry development. We reflected the practice of biochemistry and molecular biology training in medical graduate student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hesis.
[Key words] Biochemistry; Thesis quality; Medical graduate student
當前我國社會競爭日趨激烈,從而加大了對高學歷、高素質人才的需求,高校招生規模的年平均增長率是26.9%。在此形勢下,如何調整研究生的培養目標和教育模式,已成為各大高校研究生教育需要解決的當務之急,因此探討研究生培養目標和教育模式具有重要意義。
醫學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研究生的培養和教育是造就高層次人才的渠道之一,如何加強對醫學研究生培養全過程的質量監控,保證培養質量,是目前高校值得研究的重要課題。其中,建立醫學院校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研究生教學督導制度及對研究生學位論文進行質量監控,是保障培養質量的有效途徑[1-2]。
1 我校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研究生培養存在的問題
當前我校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專業研究生實際培養工作中,存在一些問題,主要表現在:
1.1 對研究生培養環節的監控不到位
長期以來,研究生培養多注重對結果的評價,以研究成果、畢業論文和就業狀況等來衡量研究生培養的優劣,而對研究生培養過程的監管不足。
1.2 導師對研究生培養過程的指導投入不足
隨著研究生招生規模的擴大,每位導師指導的學生數量增多,導師整體負荷增大,師生間的直接互動減少,加之導師工作忙,事務多,時間和精力投入都難以到位,以致出現一些研究生培養“放羊”現象,如課題未經論證、開題報告時間滯后、畢業論文答辯匆忙等,從而制約了研究生的培養質量。
1.3 研究生學位論文質量有下滑趨勢
招生規模擴大以后,導師壓力增大,難以保證每個學生高質量的完成學位論文,造成同年畢業的研究生論文質量良莠不齊。
2 提高醫學院校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研究生學位論文質量的幾點思考
研究生階段的教育重在培養學生的科研能力,而學位論文能全面衡量研究生的綜合水平。其中,論文選題和開題的嚴格把關是學位論文質量管理的一個重要方面,對保證和提高學位論文質量至關重要[3-4]。本文分析了醫學院校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碩士學位論文各環節存在的問題,提出了加強其質量監控的具體措施。
2.1 美國研究生教育模式
美國研究生教育在世界研究生教育中占重要地位,19世紀以來,美國以培養大學教師和高水平研究人才為研究生教育目標。研究生教育便擔負起培養各學科高級研究人才的任務。從20世紀70年代至今,美國研究生的教育質量不斷提高,美國研究生教育始終保持較高的整體質量、宏觀質量和體系質量[3]。
目前美國研究生教育的評估力量主要來源于社會和高校自身,且以社會評估為主。內部評估遵循“寬進嚴出”的原則,從招生、課程學習、科學研究、中期考核、考試、論文寫作、答辯等方面進行質量控制[4]。美國通常采用高校(系、科)評分的方法評價高校質量,通過評價高等院校的實際辦學水平及在大學群與社會中的相對地位來促進其質量提升。培養過程有規范性要求,并嚴格按計劃和程序實行淘汰[5]。
2.2 提高我國醫學院校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研究生論文質量的建議
根據我國的研究生培養目標,研究生應當具備從事科學研究和獨立承擔專門技術工作的能力。研究生教育規模迅速擴大,質量問題日益凸顯,引起教育界及社會各界的關注[6]。質量管理系統的功能是對高校研究生培養質量保障系統的具體組織與執行,它直接決定了研究生培養質量保障系統功能的發揮。
2.2.1 研究生培養中期考核培養過程的督導包括導師遴選、培養條件、培養方案、課程設置等的監督、檢查,重點是中期考核。實施中期考核是研究生培養過程的重要環節,中期考核未達標者,可給予一定形式的警示,令其限期達標。
2.2.2 對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培養方案與研究生培養計劃的審查與督導審查與督查是督導工作的重點。一方面對其培養方案進行審查,另一方面查閱所選學位點的研究生培養計劃,重點審查其培養目標是否合適,課程設置與安排是否合理等。
2.2.3 加強教學與管理研究生部加強學籍管理、宏觀管理、質量檢查與評估等工作,全面監督課程設置、教學實施、成績考核、論文評審、學位答辯等工作。
2.2.4 學位論文質量監控是重中之重學位論文監控包括開題報告、論文把關、質量評定、論文質量等級及學位授予。督導的重點是檢查畢業論文質量,進一步完善論文“盲審”制度能更好地確保畢業論文質量。①開題報告質量監控:開題報告是提高論文質量的重要環節。開題報告重點檢查文獻是否滿足論文課題的要求、有無書面報告書等。中期的學術報告或階段總結重點檢查論文進展情況、后期計劃、存在問題及指導小組人員的評議意見,以促進論文質量的提高。②學位論文質量監控:研究生學位論文水平是評估研究生質量的重要指標之一,必須加強對研究生學位論文的質量監控與督導。學位論文的質量監控重點是檢查論文質量,協助研究生部對論文進行質量抽查,將該部分論文送予外校專家進行雙盲審查,查閱專家評審意見,并參加論文答辯會,提出意見,供導師、管理部門參考和質量抽查,從而保證論文質量。
2.2.5 開展對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導師的督導工作著重從研究生的課堂、教學、文獻綜述、開題報告、論文中期檢查、學術活動、學術交流、學位論文質量與論文答辯等方面對導師工作進行督導檢查。
本文通過對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專業研究生培養過程存在問題的分析,圍繞加強研究生培養過程管理、全面提高研究生培養質量,從控制的重點、手段和主體等方面提出了進一步實施研究生培養質量監督控制的相關措施,以期對研究生培養工作有所裨益。
[參考文獻]
[1]沈嵐,劉新平,藥立波.研究生分子生物學實驗教學的幾點體會[J].山西醫科大學學報,2008,10(6):701-702.
[2]蒲云,代寧,王永杰,等.談創造性拔尖人才成長規律-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作者調查啟示[J].西南交通大學學報,2006,(4):12-15.
[3]郭巖,劉愛華.優化研究生課程評價,保障培養質量[J].高教研究,2005, 29:48-49.
[4]王則溫,章麗萍,張君.提高博士生培養質量的關鍵是建設高水平學科[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02,(11):29-31.
[5]湯磊.醫學碩士生課程教學質量評價模型實證研究[J].醫學教育探索,2004,3(1):47.
[6]路凡.醫學研究生分子生物學實驗教學的體會[J].山西醫科大學學報,2006,8(1):85-86.
篇7
關鍵詞:生物學;研究方向;培養模式
中圖分類號 G642.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5)24-148-03
Abstract:In order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he master graduate students,we explored new training mode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training objectives.We analyzed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existing problems in biological research student cultivation,then improved the training plan,formulated the system of curriculum learning.Fortunately,we investigated research papers and projects of master graduate,the quality of postgraduate education improved after reform.The more research graduate students were trained for company.
Key words:Biology;Research direction;Training mode
生物學是交叉應用性學科,綜合了生物學、醫學和工程學等理論和方法,該學科涉及的領域包括信息學、醫學、生物學、化學和計算機科學等,內容廣泛。生物學研究生課程多、方向多是該專業的主要特點,研究生在學習中不容易準確給自己定位,對自己應該學習的內容和鍛煉的能力難以了解[1]。經過走訪調查,多數院校的生物學學科是按照二級學科的模式進行培養,這種培養模式存在可能的問題是,如果招生人數不足,將會導致二級學科培養方案中的課程由于選課人數不夠導致不能開課(一般院校要求5人以上選課才能開課),極大地影響了學生培養計劃的制定,對學生的課程學習產生了一定的影響,進而影響該二級學科的發展。
針對以上出現的問題,本文對按照研究方向招生及制定培養計劃的改革方式進行了探索,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生物學碩士研究生招生及培養模式,改變過去按照二級學科進行招生及培養的弊端。按照研究方向進行招生和培養,能夠極大地整合現有研究生培養資源,無論是從科研平臺的利用率上,還是從研究生的日常管理上,都能夠提高效率,同時還會對研究方向的特色發展提供了制度上的保證,為社會培養出更多合格的研究生提供基礎[2]。
1 國內外研究生培養方式現狀分析
隨著生命科學與技術的不斷發展,對生物類人才的需求也在日益發生變化,各個國家生物類人才培養規模也日益擴大,高等院校如何培養優秀高層次生物類專門人才,以適應生命科學與技術發展和社會需求,成為國內外高等院校教學管理者和研究者面臨的首要問題。
1.1 國外生物類研究生培養模式分析 當前全球各國的生物學學科不斷的發展壯大,這是因為生物學科與人類生存和生活息息相關,對人類健康和環境保護、社會經濟發展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美國大學在研究生培養整個過程中,都會執行淘汰機制,包括各個環節招生錄取、理論學習、論文寫作等過程。美國大學招考研究生必須執行的標準:第一,招生對象的學術水平要有保證;第二,招生對象要具有管理者的才能;第三,招生對象的個人素質,包括要有責任心和道德感,能給人以信任感等。英國的研究生教育目的廣泛,包括發展新知識、傳播文化、促進各個學科的發展、為社會培養研究性和應用型人才、為社會經濟發展服務等都可以作為研究生培養的目的。研究生教育目的廣泛導致研究生培養模式類型多樣,例如,“研究型”培養模式,主要注重培養研究生的科學研究能力;“專業型”培養模式,不僅注重研究能力的培養,而且注重知識的傳授;“教學型”培養模式,以課程講授為主,以研究能力的培養為輔;“協作型”培養模式,主要重視理論在實踐中的應用[3]。德國的研究生教學以產學研結合位主,注重把研究生的培養過程與社會需求和生產實踐緊密結合起來,所以德國的研究生教育模式為研究型、教學型和應用型并存以及交融的多樣化趨勢。德國在研究生教育中積極探索,實現教學、科研和生產一體化,形成了應用型研究生培養模式,主要以項目管理模式為基礎,提高了人才培養的適用性[4]。
1.2 國內生物類研究生培養模式分析 我國生物學專業近年來取得了卓越的成績,發表的研究論文數量在世界上居于首位,在國際學術期刊中發表的論文數量也達到世界前列,但論文的引用率卻較低。為何會存在這種現象呢?最主要的原因是缺乏創新。首先,與其它一些發達國家不同,我國的研究生教育對培養的學生的要求是聽話,導師提出想法,研究生來執行。這樣的傳統使研究生有了極強的依賴性和惰性,喪失創新的原動力。其次,我國的研究生導師都要主持相關的科研項目,需要在規定時間內完成項目內容,所以科研項目順利結題是每個導師斗艷面臨的現實問題。如何平衡完成科研項目與培養研究生創新能力之間的關系,是目前生物學研究生培養的一大難題。因此,生物學研究生教育必須改變現有的培養模式,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在一定的范圍內,由導師引導,充分激發學生的創造力,最終建立一種符合當前社會經濟發展所需要的研究生培養模式。
2 改革措施
2.1 建立以研究方向為主的培養模式 生物學碩士研究生培養模式要滿足社會的需求,應注重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的提高。學術型研究生和應用型研究生的培養方案應有不同的考核標準,在校期間的科研成果不應再作為研究生畢業考核的唯一標準。通過對生物學研究生培養模式的探索,建立一套適合生物學碩士研究生的培養方案,使學生能夠潛心于生物學領域的科學研究,做到學有所用,無論今后是讀博還是工作都能夠為其提供幫助。
2.2 合理制定培養計劃 以生物學一級學科為基礎,建立以研究方向為主的招生及培養模式,把研究生導師按照研究方向重新劃分,培養計劃根據研究方向重新制定,使學生可以按照自己的興趣愛好來報考,真正做到量體裁衣,激發學生的科研潛力,進而使研究生的培養資源得到最大化的利用,為社會提供更多的生物學高級人才,同時也能夠反哺學校,使學校的生物學學科得到持續發展。制訂新的培養方案是建立以研究方向為主的培養模式的關鍵點[5]。一是更新教學內容。研究生課程授課教師注重更新教學內容,將學術前沿知識領域呈現給學生。授課教師的方法改革,改變傳統的以老師講授為主,新的教學模式應以學生自學為主,教師起引導作用,注重批判性思維能力培養。二是轉變導師培養模式。在導師的指導下,針對不同研究生實際掌握知識程度和感興趣的研究方向,靈活制定適合不同研究生的培養計劃。對相同研究方向的專業學位研究生,可以采取小組形式共同制定培養計劃,組成實際項目研究小組,在學習和項目研究期間互相配合,提高團隊協作能力,使專業學位研究生能夠更好地適應企業的需求。
2.3 建立考核體系和獎懲機制 通過參考本科教學的評估辦法,建立監督機制,讓學生對授課教師進行打分,根據學生給出的成績對授課教師進行排名,以此對授課教師進行激勵與警示,促使授課教師不斷提高自己的授課水平。
2.4 聯系實際,“產學研”結合 對生物學相關的企業進行走訪調研,了解企業的實際需求,按照企業的需求定制學生,真正做到培養能解決實際問題的學生。在校期間,大力培養學生的創新和實踐能力,在培養學生業務能力同時,還需增強他們的溝通協調能力,做到與社會需求同步接軌。
3 培養模式改革效果的分析
我們在改革中以研究方向為主導,通過優化各個方向的課程設置,為研究生打了堅實理論和專業基礎;同時在課堂上及課下注重對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專業外語能力和寫作能力的培養。本文對實施改革后2013級和2014級生物學研究生的情況、獲得研究生科學研究項目等指標分析如下:
3.1 情況 情況是研究生科研能力的體現,現在高校對研究生教育質量重視程度逐年提高,許多高等院校對研究生提出了的要求。我們在改革中以研究方向為主導,通過優化各個方向的課程設置,為研究生打下堅實理論和專業基礎;同時在課堂上及課下注重對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專業外語能力和寫作能力的培養。我院生物學專業中2013級和2014級研究生共發表SCI收錄論文3篇,國家級核心期刊論文5篇,省級學報論文8篇,相比2011級和2012級生物學專業研究生其他專業高出18%。
3.2 研究生獲得研究項目情況 各級管理單位對研究生素質教育逐年加強重視,設立了不同層次的科學研究項目,以自主具有獨立科研思路的優秀研究生。本校設立了“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研究生創新項目”,主要增強科研創新意識,著力培養研究生自主科研能力,提高培養質量。校級評選優秀的科研項目可以推薦參加“黑龍江省研究生創新項目的申請”,研究生創新項目用于資助具有獨立科研思路的優秀研究生。創新項目首先進行個人申報、各院系進行初評推薦、研究生院組織相關專家組評審并最終立項。我院生物學專業中2013級和2014級研究生共獲得省、校兩級創新項目6項,相比2011級和2012級生物學專業研究生其他專業高出12%,相比同期其他專業研究生優勢也比較明顯。這充分說明了,在實施了以研究方向為主導的研究生培養模式后,研究生的專業素養、創新能力以及科研水平都得到了極大的鍛煉和提高。
4 結語
綜上所述,以研究方向為主的培養模式將會改變現有生物學學科所面對的困局,讓學生不再覺得知識晦澀難懂,而是讓他們更有興趣地投入到生物學的科學研究中,創造出更多的科研成果,為社會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隨著生物學專業研究生教育模式改革的推進,轉變生物學專業碩士生的培養模式,為生物類學生繼續深造提供機會,力求培養生物學高層次人才,以更好地適應改革形勢的發展和社會對生物學人才的需求。研究生培養模式的改革,需要與相關部門緊密配合,導師與研究生積極參與,及時反饋改革成效,適時調整教育策略。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生命學院以人才培養為根本,學科建設為基礎,科學研究為重點,改革生物學研究生培養方模式,注重理論聯系實踐,加深專業知識的理解,增強了學生科研意識,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了研究生整體素質,探索出了培養具備競爭觀念、創新意識和開拓精神的新型人才培養新模式,與國家研究生改革培養模式相呼應。我們在改革中探索出了適應我校生物學研究生的培養模式,在培養研究生創新能力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同時也為其他農業院校生物類研究生教學模式的改革提供了一定的參考。
參考文獻
[1]曹樹青,江力,孫佳佳,等.工科院校生物類專業研究生創新能力的培養[J].合肥工業大學學報,2012(26):123-127.
[2]劉新,侯麗霞,趙方貴,等.多元化培養模式提高農業院校研究生培養質量的探索[J].教育教學論壇,44-46.2012(34):44-46.
[3]姜鵬,張璽,崔晶,等.病原生物學研究生培養模式改革的實踐與思考[J].中國病原生物學雜志,2013(12):1150-1152.
[4]李西霞,王曉春.醫學檢驗專業碩士研究生培養模式創新與實踐[J].學科探索,2015(9):47-49.
篇8
生物技術專業具體是實驗性的學科類別,并擁有著較強的實踐性,具體包含畢業設計、教學實習、實驗課的教學,或者還能夠理解為是以畢業論文為主的實踐性形式的教學載體,在培養學生實踐能力與創新意識方面,擁有著較為核心的價值。其中的實驗課程教學方面,需要將傳統的教學方式改變,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會將實驗課和理論課充分的融合在一起,對于當今社會而言是不正確的。因此,對于傳統的教學模式,需要把實驗課單獨的設置為一門課程,同時要以大實驗的方式進行現代生物技術的探究,便于利用實驗教學和實驗室的統一管理、統一安排以及統一規劃,將物力、人力資源的有效應用和資源的優化配置充分實現。進行生物技術專業的實際教學過程中,需要將技能訓練作為關鍵再開展細致的教學組織內容,嚴格關注實驗的程序共性以及技術原理的構建,并將實驗對象與材料之間的區別淡化,還要將驗證性的一系列實驗減少,將開放性實驗、探究性實驗以及綜合性實驗的比重增加,從而將層次豐富的開放型實驗教學建立健全。進行教學的實習過程中,一方面要在特定的企業進行實習,另一方面還需要引導學生積極的參與到教師科研當中,讓學生的實踐能力與科學探究訓練在極大程度上得到強化。此外,還需要強化畢業設計或者畢業論文的指導與組織,要在教師有效引導條件下,引導生物技術專業的學生對畢業論文的選題方面獨自完成,并且在論文寫作、設計實驗、文獻查閱等細節部分,都需要親力親為。
2培養規格和培養目標的分析
在創建生物技術專業的過程中,較為核心的成分是人才的培養規格以及人才的培養目標問題。當定位生物技術專業的培養規格,以及人才培養目標時,其中對于人才培養的確立,需要主動并積極的與現階段社會發展需求,以及國民經濟建設的思想充分適應,要把人才的培養方面細致的作用在應用型的人才之中。并且,想要將生物技術專業的創設歷史以及學科的優勢有所凸顯,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對人才培養的目標有效的進行定位,要將應用基礎人才的培養作為重點,同時基于此對學生知識結構進行合理組織,從而擬定生物技術專業的教學設計內容與教學計劃。對于擬定出的人才培養規格當中,需要有其關注的是具備強有力的人才科技開發能力以及創新意識。
3素質教育的分析
對于指定選修課與必修課的比重要相應的減少,同時對任意選修課的比重要有所增加。以鼓勵的方式,讓生物技術專業的學生們選取與人文社會科學相關的科目,同時要求對人文社會科學與專業課的學習游刃有余的學生,對企業的經濟法進行適當的輔修,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將學生的文化修養和知識面提升。同時,要在外語以及計算教學方面有所加強,要將英語學習作為重點,其中在一年級和二年級時,專供公共英語,以二級英語作為最低等級,在畢業之前需要通過國家的四級考試。在三年級和四年級時將專業英語作為重點,利用外文的閱讀等方式開展外語的學習。計算機要將基礎課程作為根本,不斷將計算機技能提升。此外,還要組織或創設不同類型的學術報告、專題講座等學術型活動,以此來將學術的氛圍活躍起來,還能夠將學生的知識面拓寬。引導與鼓勵生物技術專業的學生,們積極的參與到社會調查與社團的活動當中,同時讓學生對不同類型的問題活動積極參與,將生物技術專業學生的綜合素質不斷提升。
4課程體系的分析
所謂的課程體系所指的就是,對培養專業目標的實現,是創建學生主要知識構架的核心階段。按照對學科基礎的強化,對專業口徑方面的擴大,對培養人才適應性、前瞻性、實踐性、創新性等原則的增強,需要在幾個方面將生物技術專業課程體系針對性的構建。其中專業的基礎課程主要分為:分子生物學、微生物學、遺傳學、細胞生物學、生物化學等。公共基礎的課程主要包含:計算機、外語、物理以及數學等。專業的課程主要包含兩大類別,其一是對選修課程的指定,包含:發育生物學、神經生物學、微生物工程、細胞工程以及免疫學等;其二是任意形式的選修課,主要包含:化工原理、生物統計學、生物物理學、蛋白質化學、分子遺傳學等。具體是想要將學生的學術視野拓寬,將學生知識面開拓,生物技術專業的學生擁有較為巨大的創新發展空間。
5結語
篇9
關鍵詞:多元考核方式 改革與實踐 分子生物學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3)06(a)-0042-02
Multiple evaluation system construction based on
student ability training
Wang Fei,Li Hongbin,Ren Linchang,Shi Feng,Yan Jie,Ge Juan
(Life Science College of Shihezi University,Shihezi Xinjiang,China 832003)
Abstract:Discussing the curriculum effective appraisal system mode through reform and practice of assessment.Utilizing Molecular biology course as an example,A comprehensive curriculum performance was constructed through different proportions of capacity grade, class presentation,midterm and final grades,especially increasing the proportion of capacity grades including chapter summary,class presentation and short papers,the aim of curriculum reform and practice is to emphasize on capacity and quality training,to build a diversified evaluation system,and to promote the consciousness and enthusiasm of students,to reflect student learning situation objectively.These discussions will help to further curriculum examination reform,to improve student overall quality and ability of innovation,to enhance the teaching quality and teaching management efficiency of Molecular biology.
Key words:multiple assessment methods;reform and practice;molecular biology
考試是教學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評價教學效果的重要手段,在教學中正確地開展考試活動,對于了解課堂教學的現實狀況、加強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和學生能力培養具有重要作用。高等院校的原有考核方式對促進學生有效掌握教學中的基本知識、基本原理和技術具有積極作用,在一定時期促進了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然而,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和教育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社會對人才的要求和標準發生了變化,高等院校的人才培養目標也進行了多次的修訂,這就對具體的課堂教學以及對于課堂教學具有重要考評意義的考核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1~2]。
生命科學領域學科各專業的專業基礎課包含眾多,如分子生物學、生物化學、遺傳學等,其內容廣泛,涉及知識面廣,在教學內容上需要記憶的內容很多。尤其是分子生物學課程與無機化學、有機化學等前導課程聯系緊密,同時又是生命科學專業的其他基礎課如免疫學、細胞生物學等后續課程的基礎,分子生物學課程知識掌握的好壞直接嚴重的影響著后續課程的學習。因此,深化分子生物學課程的教學改革,尤其是加強課程考核改革對于教育教學管理和教學質量提高具有重要意義。
在以往的分子生物學課程教學過程中,因學時少,教學內容偏重基本原理且較多,因此,通常采用課程結束時閉卷考試。考試中理論性、概念性、原理性的知識和技術的內容偏多,需要記憶的內容多。這種一次性的終結考試方式,雖然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督促學生學習和掌握課程知識的目的,但是也具有一定的不足,如學生平時的課堂學習不認真,考前死記硬背,考試后全部還給老師等等。這種考核評價方式,不利于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也會嚴重地影響后續課程的學習;不利于全面、真實考核學生掌握課程知識的能力;不利于調動和發揮教師進行教學研究和課程改革探索的積極性[3~4]。
為了達到科學考評學生學習效果、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能力、促進教學改革及進一步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目的,分子生物學課程考核評價方法的改革勢在必行。為此,筆者以分子生物學課程教學為例,在具體的課程教學過程中,對考核方式進行了改革探索,淡化一次性終結考試對學生成績的影響,引進形成性考核評價因素,構建多元化考核體系,使形成性考試得到強化并與終結性考試相結合,最終使學生有效掌握課程知識并在綜合能力方面獲得提高。
1 考核方式的改革與實踐
高等院校培養學生的目的與中學生顯著不同,不僅要使學生掌握課程知識,更重要的是提高學生的能力和綜合素質,使學生學會“如何學習”[5]。在這個過程中,主要是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充分發揮學生積極主動的因素和創造性。能力的培養和知識的掌握是密不可分的,然而,知識掌握得好可以取得高分,但并不一定說明其能力就強,在現實教育中,學生中普遍存在“高分低能”現象也說明了這一點。為此,筆者以石河子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本科生分子生物學教學過程中,在考核評價方面進行了改革嘗試,推行形成性考試方式,注重學生學習過程的管理和評價。在考核方式中,除了卷面成績之外,最終的考評部分有注重能力成績的組成,包括課程章節總結、課堂報告和小論文等幾部分。
章節總結安排的目的主要是為了促進學生的平時學習及對教學內容的復習。在課程教學的每一章結束后,要求學生做好章節小結,通過主動思考、總結對內容進行有邏輯的整理和復習,以分段的形式讓學生掌握教學內容。學生通過自己的章節總結,教師則在課堂上對優秀的總結進行展示和點評,從而促進學生間的學習交流。實踐表明,這樣的章節小及報告有助于調動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引導學生主動學習、積極創新;培養學生邊學習、邊復結的良好學習習慣;另一方面,有利于教師對學生學習能力、學習方法和學習過程了解和客觀評價。
課堂報告主要目的是以專題的形式讓學生進行課堂報告,培養和鍛煉學生的綜合表達能力。根據課程教學內容,學生可以按照教學大綱對自己感興趣的內容進行擴展,如:抗生素的抗病機理、基因工程等專題,除了課本中的內容之外,學生自己在課下查閱相關資料進行自學。通過這一自學過程,將課程教學內容中的重點、難點進行總結歸納,同時寫出專題報告在課堂上和全體學生進行交流和討論。這種課堂報告不僅讓學生加深了對課程知識的理解和掌握,還了解了不同內容之間的相互聯系,同時,對于學生的整理歸納能力,以及邏輯思維和表達能力都會獲得顯著的提高。
小論文撰寫這一教學手段,主要由學生根據自己的感興趣的知識點進行思考和分析,充分利用網絡信息資源和圖書館豐富的資源,通過查閱大量,了解所感興趣知識的最新研究進展和研究熱點,結合自身的學習需求,寫出小論文。在小論文撰寫的過程中,有利于加深學生對某些問題的理解和掌握,同時,可聯系相關的知識點,做相對宏觀的分析比較。從學生遞交的小論文來看,學生對于這種學習方式積極性很高,反映了現在學生的興趣寬泛,常常會迸發出一些有意思的想法,很多學生能夠寫出一些圖文并茂、有新意的小論文。
此外,加強平時成績的考評。平時成績主要包括課后作業、課堂測驗及課堂提問。其中課后作業主要是為了讓學生對課程重點教學內容進行及時的復習,讓學生理解、鞏固課堂講授的知識點。課堂測驗主要是采取課堂隨機抽查的方式,主要檢查一些需要學生重點掌握的內容,通過這種方式,起到督促學生按時上課、注意聽講從而達到掌握課程知識的目的。課堂提問則是針對課程的重要知識點對學生進行提問,根據學生回答,當場給出成績。通過這種教師和學生之間面對面的交流,教師能夠隨時發現學生對所學內容理解的情況,并及時進行糾正和補充。
通過教學實踐實施以及實踐后的調查和分析,考核形式的多樣化,不僅能夠促進學生掌握課程的基本理論、基本技術、基本知識和技能,同時,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促進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等綜合能力的提高。
2 展望
在科學技術飛速發展和教育改革不斷深入的今天,如何通過考核使學生在獲取知識的能力、在具體的實踐中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課程教學延伸中的探索創新能力獲得提升,是一項長期的系統工程。淡化一次性終結考核,注重和推行形成性過程考核,還有許多工作需要進一步深化。同時,也可以鼓勵學生參與具體的考核方式,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這些改革同時也需要教師付出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此外,教師也應充分發揮考核的反饋調節,通過考核后的調查,對調查結果進行整理與分析,并提出具體的改進措施來指導后續的教學過程,不斷提高教學質量。總之,考核方式的改革是每位教育工作者的責任,任重而道遠,對于促進教育教學改革和提升教學質量意義重大,對于培養新世紀的復合型創新人才產生重要的積極作用。
參考文獻
[1] 沈良斌,祁嘉義,冒小.深化高校考試改革,培養創新人才[J].江蘇高教,2006,3:91-93.
[2] 藍琳,姚樺.論素質教育培養模式下的高校考試改革[J].職業時空,2010,6(11):77-78.
[3] 李林,張宇輝,郭曉強.實施“三位一體”教育,構建綜合型教學與考核模式[C]//首屆全國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教學研討會.2007:165-167.
篇10
關鍵詞:生物科學 健康教育 專業建設方向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3)03(b)-0044-02
生物科學代表著21世紀自然科學的前沿,是孕育關鍵性突破的學科之一。生物科學是研究生物的形態,結構,生理,分類,遺傳,變異和進化的科學,它以培養基礎性,研究性人才為主。海南醫學院是一個地方性本科醫學院校,為了適應地方經濟的發展需求和學校本身的發展,我校于2009年開設了生物科學專業,學制四年,同時,為了適應就業市場的需要,將生物科學專業設定為健康教育方向。
在專業開設之初,我們通過對一些院校的調研后發現,多數學校的生物科學專業普遍存在著沒有明確的學科定位,專業設置雷同,沒有具體的研究方向和針對性等現象。在教學過程中僅僅以理論課教學為主,缺少實驗教學和專業實踐。這種不顧自身特色和條件,追求時髦,一哄而起,搞形式主義的辦學,既保證不了教學質量,擴大不了辦學規模,又不能辦出其自身特色,也極大的浪費了教育資源。
本文在總結以上專業建設方面遇到的問題和分析國內醫學院校生物科學專業建設與就業市場趨勢的基礎上,闡述了我校在生物科學專業建設的一些做法和體會,以期為醫學類院校生物科學專業建設提供發展思路。
1 明確學科定位
在教育部2001年頒布的“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中與生命科學有關的專業主要有三個:生物科學,生物技術和生物工程。許多學校都設置有其中的二個或者二個以上的該類專業。因此,人才培養方案中應使這三類專業有所區別。生物科學是一門基礎學科,它是研究生物的形態,結構,生理,分類,遺傳,變異和進化的科學,它以培養基礎性,研究性人才為主;生物技術是應用自然科學及工程學原理,依靠生物作為反應器,將物料進行加工,以提品為社會服務的技術,它是側重理科,理工管結合的復合型專業,以培養應用性人才為主;而生物工程則是生物技術研究中側重于后期產品處理的部分,是側重工科,理工管結合的復合型專業,仍以培養應用性復合型人才為主。這一分類特點決定了生物科學是基礎性學科,其他兩門應用性學科是在其基礎上,結合其他學科的研究成果發展出來的。
生物科學包括了微生物學,生物化學,細胞生物學,免疫學,育種技術等幾乎所有與生命科學有關的學科,同時又與化學,化學工程學,數學,微電子技術,計算機科學等生物學領域之外的尖端基礎學科相結合,從而形成一門多科學互相滲透的綜合性學科。因而作為生物科學專業的本科生經常面臨哪些基本知識,基本理論應該優先掌握的困惑;而作為教師也經常需要考慮哪些基本知識,基本理論應該優先重點向學生講授,如何培養出適應時展,緊隨世界潮流的生物科學專業人才。在一般綜合性大學中,這個專業的人才是以研究性的培養模式進行培養的,在一般本科醫學院校生物科學專業辦學總體思路是:“夯實基礎,拓寬知識面,立足于現代生物科學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因地制宜,辦出特色,面向現代生物技術產業主戰場培養應用型,復合型生物科學人才”。
海南醫學院是地方性醫學院校,其辦學宗旨是為地方培養實用技術應用型人才,因此,生物科學專業建設不能像綜合性大學一樣,而應該從生物科學基礎理論入手,在專業方向上選擇由生物科學衍生的相關實用技術性方向,以就業為導向,培養適應市場需求技術型人才。從應用的角度來認識,生物科學是人類對生物資源的利用,改造并為人類提供服務的一門學科。在此認識的基礎上才能建立科學可行的教育體系,科研體系和管理體系。目前這三個體系涉及的主要研究領域和方向有如下幾個方面:(1)生物化工與材料;(2)環境與環境生態;(3)農業生物技術;(4)生物醫學醫藥工程;(5)食品生物技術;(6)能源生物技術;(7)生物制藥;(8)基礎生物技術;(9)生物工程技術仿生;(10)生物戰劑及其防御;(11)生物檢測檢驗技術。從以上專業方向發展分析,適合醫學院校生物科學應用技術型的專業方向有生物醫學醫藥工程、生物制藥和生物檢測檢驗技術。其中適合我校生物科學發展方向的是生物檢驗檢測。
綜合以上分析,我校的生物科學專業的學科定位是: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主的專業,是理工管結合,以理為主的新興復合型專業。通過培養使學生具有扎實的生物科學理論知識,掌握生物技術基本實驗技能,了解學科發展前沿,能在工業,醫藥,食品,環保等行業的企業,事業和行政管理部門從事與生物檢驗檢測有關的應用研究,技術開發,生產管理和行政管理等工作的高級專門人才。
2 完善課程體系設計
2.1 擴大基礎課教學,增加選修課比例,優化課程體系結構
調整課程結構是課程體系優化的前提。基礎課程一般都具有較高的穩定性和較寬的適應性,是培養和發展學生智能,增強畢業后發展潛力的重要基礎。為此要特別注意加強公共基礎,專業基礎課的教學。同時根據生物科學畢業生去向和我校的學分管理制度,我們在構建生物科學專業課程體系中,大量增設選修課,主要涉及人體解剖生理學,藥理學,細胞生物學,藥物化學,生物技術制藥,微生物檢驗等。通過增設選修課,可以增加專業基礎知識,加強素質教育與能力培養,拓寬專業口徑,使學生更能適應市場需求。
2.2 重視教學內容的改革
在改革課程結構的同時,重視課程內容的調整。教學大綱是進行課堂教學的基本依據,編好教學大綱是進行課堂教學的關鍵環節,對規范課程教學和保證教學質量具有重要意義。課程內容的改革要從教學大綱著手,通過調查,研究和討論,對每門課編制出切實可行的教學大綱,大綱強調突出重點,難點,加強了實踐環節,強調實驗,實習基本技能的掌握。細化各章內容,明確課程交叉內容所屬,例如基本原理部分前面課程已講授,后面應用的課程時就不再細講,確保課程內容不重復,實驗內容不雷同。
2.3 增強師資隊伍建設
根據教學體系和課程體系的教學需要培養和引進理工結合的高層次人才。在學科建設經費和學院的支持下,加強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老師在教學及科研方面能力的提升。對年輕教師特別是非生物背景的教師進行了全方位的培養。建議全體在崗教師加速知識結構調整和知識更新。高素質師資隊伍的建設,有利于推進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的改革。為該學科專業的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2.4 加強實習及畢業環節教學體系的建設
進行素質教育是時代對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的基本要求。素質教育的核心是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教學實踐環節在培養學生的工程實踐觀念,提高學生的素質,啟迪學生的創新思維,開發學生創新潛能,鍛煉學生創新能力,鞏固理論知識,提高學生實踐動手能力與獨立工作能力,以及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方面具有其它教學環節無法替代的重要作用。在實習及畢業教學環節中,我們主要做了以下兩方面的工作:
(1)制定生產實習的動態監控措施及成績評定體系。評價指標體系是搞好評價工作的基礎,它不僅是對生產實習進行評價的依據,而且會對實習教學環節中的各項工作起到引導和推動作用。因此,一個科學的評價指標體系不僅應能客觀,全面地反映實習教學的水平及其效果,而且還應遵循科學性和可操作性。根據上述原則,我們設計了生產實習評價指標體系。修改,制訂了詳細而具體的生產實綱。摒棄了傳統的提綱式指導大綱,改為具體的以車間或工段為單位的實習要求內容和指導,讓學生充分明確實習的內容和要求,同時,可起到督促實習指導教師的作用。
(2)規范畢業設計(論文)開題報告,提高畢業設計(論文)質量。以表格形式,要求本科畢業論文之前,充分明確該課題的背景、意義、主要研究內容方法、技術路線、工作進度和技術指標等內容,并在全院范圍內進行公開的,正規的開題報告,給該專業的師生提供了一次較好的學術交流機會,有助于拓寬學生的專業視野,活躍學術氣氛,全面提升生物科學專業的畢業設計(論文)質量。與此同時,我們還制定了畢業設計(論文)批改方案,以規范畢業設計(論文)的撰寫,提高畢業設計(論文)質量。
參考文獻
[1] 高等教育司編.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和專業介紹[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 蔡婀娜,李夏蘭,陳宏文.生物工程專業實驗課教改探討[J].高等理科教育,2000(4):48-50.
[3] 劉斌,吳茜茜,吳克,等.開放實驗室培養生物工程學生能力[J].合肥聯合大學學報,2000(4):12-13.
[4] 吳克,蔡敬民,張潔,等.生物工程學科發展中的人才培養模式探索[J].生物學雜志,1999,16(5):35-36.
[5] 趙晴.加強課程建設切實提高教學質量[J].高等理科教育,2001(6):75-78.
[6] 周滿生.當前國際教育改革的若干動向和趨勢[J].比較教育,1999(6):17-21.
[7] 林連兵,陳朝銀,余旭亞,等.把課程教育融于網絡教學之中[C]//發展與探索.2001云南省現代教育技術優秀論文集,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02.
[8] 余旭亞,林連兵,李濤,等.多媒體與實驗教學相結合的理論與實踐[M]//發展與探索―― 2001云南省現代教育技術優秀論文集.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