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讀教學論文范文

時間:2023-03-29 00:16:2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朗讀教學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朗讀教學論文

篇1

在學生朗讀時,教師要讓學生把握好文本的情感。因為在學生朗讀時,教師指導學生把握好課文的情感,就能讓學生做到有感情地朗讀。每篇課文所要表達的情感都是不同的,因此教師在指導朗讀時,要選擇好訓練的“點”,要細讀文本,尋求朗讀的最佳方法,要因文而異、因情而異且因人而異。在朗讀教學中,教師也要講求一個“精”字,指導學生進行朗讀時,要抓住課文的重難點詞句或者一些重要的段落精心地進行指導,使學生做到舉一反三。這樣可以讓學生在朗讀的時候目標更加明確,品悟起來也會更加充分,在朗讀中切實提高自己品悟語言的能力。

二、精讀中領悟,重在“巧”

朗讀如果僅停留在學生的自悟自得上是遠不夠的,需要教師精心引導,讓學生細心品味課文中的語言,讓學生在朗讀中養成好習慣,領悟作者的情感和文章的大意。學生的悟在于教師的巧妙、適時的引導。因為小學生的認知水平是有限的,教師要根據學生的掌握情況,有重點、有目的地加以點撥和引導。比如,在組織學生學習《小鹿的玫瑰花》這篇文章時,在讓學生初步了解課文的基礎上,教師問學生小鹿的玫瑰是不是白栽了?為什么沒有白栽呢?很多學生的回答卻是因為玫瑰花很美。這顯然是學生對文章的理解不夠準確造成的。對此,教師不要急于讓學生馬上對課文內容進行分析,可以先讓學生去讀,以讀為主,讓學生在讀的過程中找一些描寫玫瑰花很美的句子,然后再讓他們有感情地去朗讀微風、黃鶯的話,并展開自己的合理想象,想象一下微風、黃鶯當時還會說些什么話,還有一些其他的動物,它們又會說些什么話。然后再引導學生根據課文的內容分角色進行朗讀,讓學生快速地進入到各自的角色當中,從小動物的角度去感受玫瑰花給自己帶來的快樂,讓學生深刻地體會到“為別人創造幸福,自己也能從中得到樂趣”的大道理,這種感受是需要學生通過自己領悟得到的,不是靠教師的分析和講解得到的。

三、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力,讓學生在讀中體悟

學習語文知識時,想象是領悟人物情感的前提,而領悟情感能夠深化學生對情境的感知。因此,在朗讀教學中,對于能揭示情境的一些詞句,如描寫神態、動作的詞句,教師要引導學生通過想象進行再現,讓學生迅速進入情境中體悟情感。比如,在教學《草船借箭》的時候,教師可以有意地讓學生反復地進行朗讀,讓學生從語言中去揣摩、判斷當時人物的內心動機和想法,然后再讓學生在每一句話的提示語中添加一些自己內心活動的詞語來輔助自己去理解課文內容。

四、培養學生良好的讀書習慣

篇2

關鍵詞:閱讀;方法;情感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3)09-235-01

對學生進行朗讀訓練,已成為很多小學語文教師的共識。可在實際操作過程中,效果還是不盡如人意:有時課堂上看似熱鬧的朗讀卻收效甚微,學生讀得盲目,讀得無味,讀得“有口無心”。主要體現在:朗讀訓練沒有找準“著眼點”、朗讀情感未激發、缺乏必要的朗讀技巧指導等問題。下面就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談談自己的一些想法:

一 、把握文章的情感基調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教師首先要與文本進行深入對話,吃透教材,把握文章的情感基調,確定訓練的朗讀目標。那么,教師要先備讀,在字里行間閱讀,在空白處閱讀,讀出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把握得透徹了,教師在課堂上的朗讀指導就更加自如了。

1.把好文本的“脈”。 每篇文章都有一定的情感基調,如果我們教師能把握好課文的情感基調,這樣也就基本把握了感情朗讀的“金鑰匙”。語文課文中所要表達的情感都是不同的,如課文《山中訪友》,作者運用詩一般的語言,充滿了對大自然無限向往與熱愛的情感,朗讀的時候應該帶著輕松、喜愛的心情,語調應輕快、活潑,讀出與大自然的親密無間;而《懷念母親》一文則通過日記和散文的形式,表達對祖國母親的愛意和生身母親無限愧疚的情感,朗讀的時候應飽含深情、語速緩慢、語調低沉。語文教師要善于“披文入情”,把暗藏在字里行間的情感披露出來,只有做到文本細讀,才能更好地把握情感,在進行朗讀指導的時候,才能做到運籌帷幄。

2.選好訓練的“點”。“讀”是一項被引領的創造,教師要細讀文本,尋求朗讀的最佳路徑,因文而異,因情而異,因人而異。細觀名師課堂,他們的過人之處也體現在能根據文路找到獨特的角度,并形成自己的教路,從課文中抽出相關語句進行整合式的朗讀指導和品讀訓練。我們在朗讀指導過程中也應該講求一個“精”字,抓住課文的重難點詞句和段落進行精心指導,起到舉一反三、畫龍點睛的效果。

如教學人教版四年級下冊課文《七月的天山》,在備課時,重點設計問題來進行優美詞句的品讀訓練:文章寫七月的天山,描寫了哪些景物?請把覺得作者寫得最美的句子劃下來,好好讀讀,想想你從哪些字詞中體會到七月天山的美。學生通過理解、感悟之后,如果能讀好這些描寫雪山、雪水、溪流、原始森林、野花等景物的語句,課文的朗讀也基本沒問題了。

古人云:要有所為,有所不為。大膽、有效的取舍,避免了“一把抓”的廣而不實,把精力和時間用在了點子上,目標更明確,品悟更充分,切實提高了學生品悟語言文字的能力,積累了語感,朗讀訓練也更有效。

二 感同身受醞釀情感

1、讀書如見感同身受。別林斯基曾說:“閱讀時,你到處感覺到他的存在,但卻看不見他本人,你讀到他的語言,卻聽不到他的聲音,你得用自己的幻想去補足這個缺點。”自古以來,閱讀活動就十分強調“尋言以明象”,嘴巴讀出來,就要迅速地在腦海里浮現出生動可感的畫面來。想象畫面可以隨之進入或久遠或當下、或現實或虛幻的世界里,觸摸人物的情感脈搏,聆聽到作者藏匿于文字之下的心靈聲音。可以這么說,語感很大程度上就是指這種對語言畫面情景的再造之力。教師引導學生由文字想象畫面,可以讓學生透過語言文字的描述,更加親近人物,體會個性,更有助于有感情地朗讀。

正所謂“我口讀我心”,當學生的腦海里有了鮮活的生動的畫面時,朗讀在也變得“栩栩如生”了。在閱讀過程中,引導學生“讀書如見”,去想象、感受文本背后的畫面,學生感同身受,喚醒了沉睡的情感,自然能入情入境地朗讀,在讀的過程中實實在在地感受到作者隱藏于字里行間的令人回味的感情。

2、靜思默想醞釀情感。孔夫子說得好,“學而不思則罔”。學生讀書若是像小和尚念經那樣——口到心不到,即使讀上千遍,“其義”也不能“自見”。 “朗讀”要與“靜思默想”結合,才能顯現其獨特的美麗。在閱讀中,給學生充足的時間讀,慢慢地讀,靜靜地讀,邊讀邊思考,遇到重難點可以反復讀、細細品,還可以停下來思考一番,待明白后,再讀下去。學生只有靜下心來,沉浸于文本之中,才能調動起個人的生活經驗、知識積累,從不同角度對文本進行不同解讀,產生獨特的體驗。學生在讀中把一顆顆稚氣、晶瑩、澄明的心靈放飛于語言的天空里,從而產生或喜或悲,或怒或樂,或愛或恨,或敬或憎的情感體驗,為進一步感情朗讀奠定情感的基礎。因此,學生只有思考得充分了,感受得深了朗讀才會散發出靈動的氣息。

3、技巧指導,錦上添花。所謂朗讀技巧是指對各類文章的不同讀法,主要是對重音、語速等的掌握、控制和運用。朗讀中所體現出來的情感來自于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感悟。在學生未真切感悟文本情感之前,教師純技巧的指導是徒勞的。教師只有讓學生感悟文本的精義妙理,在與作者感情共鳴的基礎上,對特別能表達文章中心或人物情感的重點詞句再進行朗讀技巧指導,學生才能更好地通過聲音將作品中的“情”讀出來。

篇3

【關鍵詞】小學語文 課堂教學 課程教學 朗讀能力 探究與討論

【中圖分類號】G4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5962(2012)12(a)-0162-01

1 在培養學生朗讀能力過程中存在的問題與現狀

1.1在當前的小學語文課程教學過程中,忽略了對學生的朗讀興趣的培養

我們常說興趣才是學生在學習中最好的老師,因此在培養學生們的朗讀能力時,應重點從培養學生的興趣出發。在現階段的課堂教學過程中,有部分教師只是簡單的將朗讀看作知識傳授過程中的一個“暖身”環節,并沒有起到應有的重視,也沒有向學生講述培養和提高朗讀能力的重要性。這樣就導致學生每次語文教學過程中,只是單純地、機械性的對所學的內容進行朗讀,而這種朗讀其實質只是一種簡單的重復性動作,并沒有將學生們的朗讀通過實際教學轉化成為對教學內容的情感共鳴,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講這種練習是根本起不到任務作用的。因此在語文課程教學過程中,如果教師不能轉變原有的思想觀念,對學生們的朗讀訓練起到應有的重視,那么終究是無法做好朗讀教學工作的。

1.2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在指導學生時缺乏一定的提升技巧以及培養方法

在培養和提升學生朗讀能力時,需要教師充分發揮其積極的指導和引領作用。這主要是因為小學生其自身能力的限制,由于他們的年齡較小,理解能力較差,且知識結構也十分不健全,因此只憑他們自己是無法對朗讀訓練進行歸納和總結,所以在這個環節中需要教師從一旁進行有效指導和糾正,尤其是學生在朗讀過程中,一些具體發音以及情感運用等技巧是朗讀訓練過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內容,如果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只是單純的讓學生對所學教材進行朗讀,而忽視了這些朗讀技巧以及方法的培養與傳授,那么他們的朗讀能力是無法實現的質的提高的。

1.3沒有努力的營造出一種適合學生提高朗讀能力的教學氛圍

在小學課程教學過程中,由于學生們認知能力以及理解接收能力受到一定限制,因此還無法主動積極的去采取有效的措施以及方法來提升他們的朗讀能力,因此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采取各種積極有效的措施,依據學生們的個體能力差異,結合教學的實際情況,來努力的營造出一種適合學生學習的教學氛圍。但實際情況確實,在當前的教學中,有大部分教師只是一味的重視讀法以及理論重視的傳授與講解,與學生之間很難進行有效的溝通與交流,久而久之導致學生學習的興趣下降。這種單向簡單的教學方法以及教學模式是很難在當前的小學課程教學過程中,營造出一種和諧、溫馨的教學氛圍的。

2 培養和提高學生閱讀能力的有效途徑和主要措施

2.1在朗讀訓練過程中,重點培養學習朗讀興趣

在當前小學生的實際朗讀訓練過程中,首先要做的就是從根本著手,重點培養他們的朗讀興趣。雖然培養一個人的興趣愛好,需要花費很長的一段時間,但我們也應看到培養孩子的朗讀興趣,對切實有效的實現他們朗讀能力的提高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這就要求教師在進行訓練過程中,要對學生認真講述培養和提高朗讀能力的重要性,讓學生從根本上了解加強朗讀訓練的重要意義。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播放磁帶或者親自朗讀示范等方式,來進行朗讀訓練,此外在播放磁帶時,盡量選擇一些語速柔緩的散文或者是詩歌,以保證讓學生在訓練過程中親身體驗到朗讀的特殊魅力。而且要注意的是,在學生的朗讀實踐過程中,教師一定要對他們進行有效性鼓勵,對說一些鼓勵性話語來調動學生的能力性,并幫助他們逐漸克服緊張心理,樹立他們的自信心。

2.2采取各種有效教學措施,努力的營造一種和諧的教學氛圍

篇4

一、 初中語文教學中課文朗讀的現狀

初中語文教學中普遍存在著朗讀缺失的現象,對學生朗讀能力培養輕視的現象也越來越嚴重。據一份對百名學生朗讀情況進行的調查顯示,朗讀流利程度不夠的(包括重復、停頓不當、一字一頓朗讀不連貫等情況)占到25%,有添字漏字顛倒、讀音錯誤的占到69%,此外,感情朗讀的情況也讓人擔憂,主要表現在:集體朗讀時有嚴重唱讀的現象,沒有抑揚頓挫的感覺,語速不當;個別朗讀時要么聲音顯得含糊不清,沒有斷句,標點的停頓沒有區別,要么朗讀時每個詞、句都平均用力,突不出重點部分,要么朗讀節奏始終如一,語速均衡。能夠達到有感情朗讀要求的僅占到9%。

對學生聽說讀寫能力的要求隨著新《語文課程標準》的頒布越來越高,對于朗讀也做出了技術指導和要求。然而初中語文教學中這種朗讀的現狀卻與課標的要求背道而馳,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為教師教學任務比較重,以強調“課外自己閱讀”的方式取代了課堂上的閱讀,而實際情況卻是學生在家很難有適合閱讀的氛圍,加之其自學能力較差,朗讀能力自然就很難令人滿意。另一方面,雖然目前我們一直在強調素質教學,而實際情況仍然是應試教育占據著絕對優勢,這種為了中考的語文教學必然會造成課堂教學中注重解讀文本知識而輕視學生對語言的真正掌控,這種無奈的現狀對學生語文能力的提高起著很大的負面作用。因此,課文朗讀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必須重視起來,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朗誦習慣,培養語感,提高水平。

二、朗讀在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的重要性

課文的作者創作課文或意在抒感,或闡述故事,或表明觀點,而在其創作的過程中,各種感情和語調即已形成,并在此中體現著作者創作的風格。課文朗讀對初中語文教學最大的幫助在于學生通過朗讀,首先便可以掃除文字方面的障礙,對文章的大意也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和熟悉,在此基礎上便會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初步體會字、詞、句的具體含義和確切用法,對各種藝術手法的效果也會在完整地課文朗讀中有所感受,這樣便對作品有了全方位性的感知。這種全方位的感知正是硬性分析人物、結構、主題的課文肢解式教學和邊講邊讀的夾生飯式教學所缺少的。

新課標對朗讀做出的要求是:“強化語文誦讀功能,讓學生在誦讀中培養情感。”古人也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可見,朗讀是人們學習、駕馭和運用語言的重要的有效的方法,其重要性也不言而喻。有老師引導下的反復朗讀可以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提高學生創造性閱讀能力和語言感受能力,學生的自信心和注意力在朗讀的過程中也會得到很好的培養,朗讀所營造出的文意詩境也更有利于師生之間的交流和溝通。當然,用整堂課的時間來朗讀課文是不現實的,因此需要采取一些方法和策略來獲得朗讀效果的最優化。

三、 初中語文教學中課文朗讀教學的策略

3.1老師范讀引導,學生自讀體會

例如,初一語文中《白兔與月亮》一課,課堂上,老師可以對同學們說:“今天我來給大家講一個關于動物的故事,請大家靜下心來,放松地聽我講。”然后開始聲情并茂地將課文完整地朗讀一遍。因為這個時候學生的心態是放松地,沒有了課文學習的負擔,便會全身心地投入到老師所講的故事中去,課文所要表達的思想也在這個過程中為同學們所自然而然地接受。此外,對于一些感情投入的同學來說,老師的范讀提供很好的幫助,因為在接下來的同學們自己朗讀課文的過程中,他們會非常迫切地想要自己嘗試著去像老師那樣朗讀,看看自己是否可以朗讀出課文的感人和深刻。如此一來,學生在這樣的文本氛圍里自我陶冶,自我培養,自我塑造,完成了心理和行為上的自我超越,其主體地位也自然而然地得到凸顯。

3.2掌握字詞,正確朗讀

朗讀教學順利進行的關鍵是字詞的讀音,一方面是要做好生字詞的學習工作,另一方面是消除普通話不標準的現象,因為無論哪個方面出現問題,都會導致文章讀出來變了味道。因此,為了朗讀教學順利進行,老師的責任是在黑板或課件上清晰地標出,指出正確讀音,并讓學生大聲朗讀以加強記憶。我們不可忽略的另一點便是字詞不僅要讀得正確,還要讀出感情。例如初一課文《行道樹》《理想》,如果對這類有著具體生動情節的文章既做到了正確朗讀,也能夠讀出感情和氣勢,那么后來對文章的分析和領悟便是水到渠成。

3.3依情朗讀,個性體驗

篇5

關鍵詞:聲樂教學;聲樂語言;歸韻打開喉嚨;高位置朗讀;演唱

在高校聲樂教學過程中,常會遇到一些學生在咬字吐字上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他們不是因為讀不準字音,就是因為找不準聲音的位置而影響字的發音。大家都知道,歌唱的基礎是語言,用歌聲來傳達歌曲內容和表達思想感情,就必須在語言(在這里以談漢語言為主)上多多講究,否則,會讓人聽之索然無味,完全不知所云。比如,在唱《金風吹來的時候》中有一句:“我歌唱家鄉,家鄉的金秋。”有學生就唱成了“我歌顫chan(唱chang)尖先jianxian(家鄉jiaxiang),尖先jianxian(家鄉jiaxiang)的金秋。在唱《愿你有顆水晶心》時,“我曾ceng悄悄的告訴母親”唱成“我贈zeng”,“我的生命shengming”唱成“森敏senmin”等等。這些令人頭疼的發音問題真是數不勝數,應有盡有。

由于我校大多數學生來自湖南各地,受各地方言影響較大,很多學生的普通話水平還有待提高。然而,聲樂學習卻不能等到她們把普通話都學好了再來進行。因此,對一個聲樂教育工作者來說,這是一個很大的挑戰。要求教師在教授規范聲音的同時,自己的聲樂語言也應該是無可挑剔的。這樣才能既做好示范,同時又能找出學生的語言毛病,及時指出并予以糾正。如果只有美好的聲音,而不注意聲樂語言,或者只有聲樂語言卻沒有美好的聲音,都同樣是令人無法容忍的。

怎樣才能讓學生既能很快地掌握正確的發聲位置又能很好地掌握準確的聲樂語言呢?筆者發現,在聲樂教學中,適當結合朗讀藝術,不僅可以幫助學生很快找到正確的聲音位置,而且在苦思冥想和潛移默化中,學生對語言的注意力加強了,普通話水平也提高得更快。

無論哪國語言,都是由元音和輔音這兩因素組成。在我國使用范圍最廣的漢語(普通話)也不例外。元音在漢語中稱為韻母,在外語中稱為母音;輔音在漢語中稱為聲母,在外語中稱為子音。在傳統的歌唱理論中,根據漢語發音特點將咬字吐字分成“出聲”、“引長”(引腹)和“歸韻”(收聲)三個過程。其中,在“引長”和“歸韻”中,主要是由韻母在起作用。韻母使語音發響,歌唱時是由韻母轉送聲音的。而一些復合韻母又產生了“韻頭”、“韻腹”和“韻尾”,這使得語音發響過程更趨復雜。“歸韻”成了聲樂教學中一個很大的難點和突破點。有的學生受方言影響咬字吐字都很成問題,有的受口形影響不會歸韻,有的根本不知歸韻或歸韻不到位。這是由于她們對漢語中發響韻母的掌握不夠全面或根本不去了解造成的。在聲樂教學中傳統沿用意大利語中的五個發響韻母a、e、i、o、u作為嗓音訓練中的發聲練習是很有益處而且也是很有必要的。因為它基本與漢語中的a、e、i、o、u是一致的。但也要因人而異。有的學生"a"唱不好,但換成"u"她又能唱好,而有的學生"e"唱不好,但換成"i"她又唱好了。當每一個字的歸韻完成得很好了,那么他的聲音就成功了一大半。

意大利著名歌劇藝術大師、男中音歌唱家吉諾.貝基曾有一個很重要的理論,就是要求歌者力求創造“第二自然”。如果將說話時的吐字稱為第一自然,那么歌唱時的吐字要達到第二自然。沒有正確的說話發聲,就沒有正確的歌唱。然而,把歌唱時的吐字與說話時的吐字完全等同起來或完全對立起來都是不可取的。用最自然的聲音說話,用夸張的說話聲音去唱歌。貝基認為:“歌唱的人嘴是長在里面,歌唱時發音應該靠里面的大牙,而不是靠嘴的前部。”而宋承憲先生的論著中也一再強調“內口”的打開。所謂內口,就是聲音發生后通過喉管、咽后壁、柱肌、小舌和舌后根等部位形成一個管狀的聲門。歌唱時的聲音應該是一種稍微夸張了的說話的聲音,所有的母音都應在口腔深處(主要在大牙、舌根、軟腭和后咽壁之間)形成。而母音的形成除了靠口腔深處,還要借助于嘴的外形(嘴唇)和舌頭(舌位)的變化來實現。

輔音的形成與平時說話時輔音的形成部位幾乎沒有差別,只是吐字時要清楚,不能拖泥帶水。我國傳統戲曲別講究嘴皮子工夫,要求演唱時要有噴口,講的就是輔音形成主要是靠唇、齒、舌來完成,其部位主要在口腔的前半部。當然,只有把一個字前面的輔音發好了,才可能有后面母音(聲母)的歸韻問題。

中國的民間戲曲對咬字吐字非常講究,主張“字正腔圓”,“以字帶聲”等。而近、現代出現的話劇、歌劇、音樂劇中,演員的說話近似朗誦,對聲音的位置要求得比較高。這樣做一來可以迫使喉嚨盡量打開,做到字正腔圓;二來可以使聲音傳得較遠,令人聽起來清楚圓潤。而在聲樂學習中,除了要有橫膈膜的有力支持(氣息)、完全打開的喉嚨、還要有充分的面罩共鳴(聲音的位置)。這與朗誦時要求是一致的,只不過,在朗誦時是高位置地說出來,聲樂中的訓練則要求要高位置地唱出來。有的學生對“高位置的聲音”概念很模糊,短時間內很難找到感覺。有的教師就用打呵欠的感覺或含口水的感覺去引導學生,這樣就把很抽象的聲樂理論知識具體化了,有利于學生快速找到打開喉嚨的感覺。這時,要求她把嘴巴張開,上下牙齒之間至少要有一指之寬的距離,面部微微帶笑,提起笑肌,下巴自然放松下垂,好似沒有下巴一樣,打開內口,做到一個“空”的、稍做夸張了的后嘴,好似含了一顆大棗一樣,再結合飽滿的氣息,用高位置的聲音去朗誦歌詞或是練聲時所唱的母音,如“a、e、i、o、u、lu、la、yu、ya"等等。可以單獨只讀一個字,也可以是詞組,還可以整句整句地去讀。而且,不管它的音調是陰平、陽平,還是上聲去聲,都盡量用去聲去讀,這樣一來,由于聲音立起來并往下滑落,這樣更容易找到聲音的位置。說話的感覺是任何人都能體會得到的,學生可能很快就能找到那種所謂的“高位置”,或者在教師的示范中漸漸明白過來并慢慢模仿,很快便能自己做到。如在《梅花引》中,“一枝梅花踏雪來”中的“踏(ta)”、“紅顏寂寞空守天地一片白”的“白(bai)”、“誰是我知音,誰解我情懷?”中的“誰(shei)”、“一片冰心等君來”中的“心(xin)、等(deng)、來(lai)”等字,都是比較容易唱白、唱擠、唱捏的音,很多學生一唱到這些字音的時候,聲音就變了,要不就擠拉喉頭,發出難聽的破音,要不就改變發音位置,使勁往嘴外唱,造成聲音位置不統一。這時,就要求她先不急著唱,而是先高位置地盡量用去聲去逐字緩慢地朗讀這些難以唱好的字,然后,再將這種“高位置”的朗讀,加上應有的音高,演變成“高位置”地唱,她們自然會慢慢體會到,要做到這種高位置的演唱其實并不是很難,只要能用高位置去讀出來的字音,把字頭(聲母)咬死,字腹字尾(韻母)吐清楚,如“白b-ai-”“心x-in-”“等d-eng-”“來l-ai-”等字,只要歸韻到位了,再配合上飽滿的氣(下轉252頁)(上接250頁)息,找好正確的發音位置,就能把它很好地、高位置地唱出來。而這種“高位置”,其實正好就是我們聲樂中要找的“正確的發音位置”或“發音點”!真是“得來全不費工夫”。既解決了學生的聲音問題,又時刻提醒了她們要注意的語言問題。

誠然,聲樂教學遠不止這么簡單。初學者一定要掌握好氣息(既橫膈膜的支持)的運用,并學會如何打開喉嚨,再找到正確的聲音位置(既面罩共鳴)。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有的學生可能花的時間相對短一些,但至少也需要一到兩年時間,而有的學生所花時間相對要長一些,這取決于學生的嗓音條件、理解能力、練習時間的多少、學習努力的程度等等。由于歌唱藝術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表演藝術,除要有良好的嗓音條件外,還要有一定的文學素養、音樂修養和表演才能等。這樣才能易于投入到歌曲中的意境里,傳達出歌中所要表現的各種情緒。這需要教師極耐心的講解和認真的示范,摸清每個學生的問題之所在,“對癥下藥”,因材施教,循序漸進,由淺到深,不斷提高學生的演唱技巧和水平,做到以情帶聲,以聲傳情,盡量讓每個學生都能做到聲情并茂地演唱好每一首聲樂作品。

“學無止境”,聲樂技巧也隨時代的發展而不斷發展。一個聲樂教師應不斷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和演唱能力,并不斷充實自己,才有可能教出更多、更好、更有水平的學生,為社會輸送合格、優秀的聲樂人才。讓這個世界因為有美妙的歌聲而更加美麗!

參考書目:

1、《談美聲歌唱藝術》田玉斌著人民出版社

篇6

一、朗讀教學存在的主要問題

1、朗讀時間不夠

充斥于語文課堂的“講問教學”擠掉了學生讀書的時間,一節課40分鐘,學生朗讀的時間卻不到5分鐘,朗讀練習往往是來去匆匆,如雁掠過,且又“雁過無痕”。如預習性的朗讀,要求學生讀通課文,讀準生字新詞,但實際上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學生連一遍課文都未讀完,教師就“啪―啪―”鼓掌示意學生停下,馬上轉入下一程序,朗讀成了教學中的一個過渡環節而已。

2、朗讀目的不明

甲生讀了乙生讀,男同學讀了女同學讀,看似熱熱鬧鬧,其實讀前沒有要求,讀中沒有指導,讀后也沒有及時評價反饋,學生只是被教師驅趕著為讀而讀,沒有用心、用情去讀,而是有口無心地“念著經”。這樣的朗讀事倍功半,而且容易導致學生做事心不在焉、缺乏目的性。

3、朗讀指導缺失

朗讀教學指導方法單調、機械、生硬,常見教師在分析、理解之余來一句“請同學們有感情地讀讀這部分”,或“把xx語氣讀出來”,諸如此類隔靴搔癢的引導,導致朗讀不能溶“導”、“練”于一爐,不能揉理解、感悟于一體。有的教師即使有指導卻不得要領,只重聲音形式,不重內心體驗;只重表層的技巧,不重語言的內蘊。常聽教師直截了當地告訴學生,把某一個字(詞)讀得重(或輕)些,把某幾個句子讀得快些(慢些),而忽略了朗讀表情達意的要義。所以許多學生一遇到感情比較強烈的句子,就認為該讀重音,而不知道有時重音輕讀,表達的效果更強烈。如《再見了,親人》中小金花跺著腳說的一句話:“媽媽,這個仇我一定要報!”學生往往讀得快而高昂,像在喊口號。其實,體驗小金花內心的沉痛,一字一句讀得緩慢而低沉,字字有聲,聲聲有情,更富感染力。

4、朗讀不求實效

據觀察,一般一節課朗讀安排了三―四次(相對環節而言,非指讀的人次),但有安排卻未到位,有形式卻無多大實效,往往是朗朗書聲驟然響起,不到1分鐘,又在教師的示意下戛然而止,朗讀成了課堂教學的一種點綴。

二、優化朗讀教學的對策

1、保證讀書時間

教師可根據年級、學情、教材特點安排每節課的朗讀時間,并自我監控達成度。要有充分的時間讓學生正確地讀課文,要求用普通話,聲音響亮,吐字清楚,讀準字音,不讀破句,特別是自學性朗讀,要讓全班學生都讀完、讀好,切不可只做個讀的樣子,匆匆過場,草草收兵。在初步理解基礎上的表達性朗讀,要留夠時間讓學生試讀、練讀,讀出感覺,讀出味道,讀出情趣,切不可未準備好就倉促上陣;要留讀后評議的時間,通過評議,強化朗讀的激勵功能、診斷功能和調節功能。時間哪兒擠?精心設計問題,讓繁瑣冗長的“講講、問問、答答”讓位給讀。讓花俏形式的,沒有實效的小組討論讓位給讀。

2、理解與朗讀相互依存

在閱讀教學中,把朗讀與理解截然割裂的現象并非罕見,分析前讀一遍,講解完后再朗讀一遍,甚至根本沒去理解,就要求學生讀出感情來。一次,聽一位教師上《春》一課,僅僅理清了文章脈絡后,她就要求學生讀出感情,還說:“春天的景色這么美,請大家美美地讀出來。”為何“美美”,景色美又在何方?課后,我問學生:“景色美在哪兒腦中有畫面嗎?”“哪些詞句寫出了景色美?”學生茫然不知所措。誠然,我們的祖先有“書讀百遍,其義自現”的古訓,但正如魯迅先生所說,在瞎弄里摸索,自悟自得的畢竟是少數。所以朗讀要以理解為基礎,通過朗讀又可促進對文章的感悟品味,它們相輔相成的,必須有機結合。

3、精選練點,錘錘有聲

葉圣陶先生把有感情的朗讀叫做“美讀”,“設身處地的、激昂處還它個激昂,委婉處還它個委婉……務期盡情發揮作者當時的情感,美讀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說些什么,而且與作者的心靈相通”。然而真正能讀出感情來并不容易,需在朗讀技巧上作必要的適當的指導,如停頓、輕重、緩急,語氣等等。但這些指導不可能課課皆有,次次具備。因此,要精心選擇朗讀訓練點,每次訓練有個側重點,錘錘敲打,錘錘有聲。如《桂林山水》中的“啊”的讀法,可進行音變、氣聲的訓練。“啊”的具體讀法是:“靜啊(nga)、清啊(nga)、綠啊(ya)、奇啊(ya)、秀啊(wa)、險啊(na)”。還可告訴學生,隨著讀“啊”字,氣流也輕輕帶出,以達到“以情帶聲,以聲傳情”之功效。《山里的孩子》文質兼美,行文活潑流暢,語言頗具層次美、節奏美、形象美,是進行朗讀節奏訓練的較佳課文。“滿山遍野/都有/他們的腳印,/在山岡/在竹林/在小溪,/在草叢……/”前半句讀得稍重且慢,“在山岡,在竹林,在小溪”要讀得輕快而短促,讀出明麗清脆,“在草叢……”要讀得漸慢漸輕并有余音,體現省略號的余味無窮。這樣讀,“大珠小珠落玉盤”,叮當有聲,錯落有致,讀出了語言的韻味,讀出了語言的音樂美。同時,學生一旦掌握技巧后,將舉一反三,極大地提高朗讀教學質量。

篇7

論文關鍵詞:創作,朗誦,詩歌,教學法

 

詩歌教學如何實現課程標準提出的“培養和強化學員的人文精神,提高學員的審美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初步掌握文學作品鑒賞的步驟和方法,領悟千百年來形成的民族文化精髓,自覺地接受人文精神的熏陶,以提高學員的綜合素質”等培養目標?筆者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探索了“創作性朗誦”教學法。該教學法引導學員對詩歌進行口語、態勢語技巧等方面的藝術處理,不僅能使學員更深刻地把握詩歌作品的內涵,還能提升美感、涵養語感、培養戰斗精神,提高學員的口語表達能力及人文素養。

一、概念詮釋

“創作性朗誦”教學法,即師生依據自身對詩歌作品的認識和理解,對詩歌作品進行口語、態勢語技巧方面的藝術加工處理之后的朗誦,即再創造式的誦讀練習的方法。

二、教學目的

使學員全方位理解把握詩歌的內涵、情感、結構特點,深入體驗詩歌作品的語言美、節奏美、情感美、意蘊美,全面提高學員的口語表達能力,并達素質的培育和滋養。

三、教學過程

第一步:引導學員在初步領會詩歌作品內容的基礎上,悉心揣摩作者想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再根據自身的認識、理解,對詩歌作品進行口語技巧的處理和標注,即將個人選擇的情感基調、語音的輕重、語速的快慢、語調的抑揚頓挫、語氣的明暗、虛實、連斷等標注在詩文當中,然后反復練習,使學員讀出節奏,讀出語氣語文教學論文,讀出情感。這一步是創作性朗誦的初級階段,學員已初步融入了自身的理解、思想和情感。

第二步:對詩文進行態勢語技巧方面的處理,即對重點詞、句所需要運用的眼神、面部表情、手勢動作等進行設計。比如:朗誦“愿將腰下劍,直為斬樓蘭”這句詩時,視線是長、是短、還是中等距離,是虛的,還是實的;面部表情是剛強、堅毅,還是豪爽、豪邁;手勢是用掌還是用拳,是用雙手還是單手;劈刺的動作是在上區、中區還是下區,是橫劈、直劈還是斜劈等,然后反復練習,為下一階段上臺表演做準備。這一步是創作性朗誦的中級階段,學員在作品中更深地融入了自己的理解、思想和情感。

第三步:上臺表演。即以登臺表演的方式,將經過自己二度創作,亦即經過藝術加工處理后的詩歌朗誦,以舞臺表演的形式向全體學員進行展示。這一步,是創作性朗誦的高級階段。這時學員對作品的理解感悟、情感抒發和各種口語、態勢語表達技巧已渾然一體,學員與作者或作品中的人物已物我合一,從而創造出我“這一個”的詩歌朗誦作品。

四、優勢特點

㈠可更深刻地把握詩歌作品內涵。讀,是詩歌教學之魂龍源期刊。[1]由于朗讀是腦、眼、口、耳并用的一種學習方法,是入于眼,出于口、聞于耳、記于腦、化于心,使紙上的詩變為學員心中的詩的過程,是把訴諸視覺的文學語言轉化為訴諸聽覺的有聲語言的活動,因而作品豐厚的內涵是在朗誦的過程中逐漸體會、品味出來的。朗讀的遍數越多,與作者交流就越深,理解課文的內容就更透徹。[2] “創作性朗誦”教學法就是通過牽引學員的眼、口、耳、心,在有聲語言再造文學語言中的藝術形象的過程中,激發學員全部的注意力與創造力,使審美主體與審美客體一次次地建立起情感的互動、溝通和共鳴,讓學員走進文本、靠近作者,在與文本、作者零距離的接觸中,達成對文學作品獨特而深刻的理解和把握。

㈡提升美感。文學作品為學員提供了審美對象,而美感的產生還需要學員在實踐中獲得。創作性朗誦這一實踐活動是對精神產品的再生產活動,是人文與個性結合的再創造過程。由于詩歌音調和諧,注重押韻,本來就富有音樂感,[3]而“讀”使詩歌的精華潤物無聲地滲入到學生的心靈中,使學生變得“多情”、變得“愛美”、變得“樂善”,[4] 所以正是在這種“創作性朗誦”的過程中,學員不知不覺進入到詩歌的意境中,進入作者的情感世界,感受到他的情感和思想,體會到作品不同風格的美語文教學論文,進而感受到詩的美,使審美能力得到提高。[5]

㈢涵養語感。培養語感、訓練語感是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之一,是提高語文素質的重要手段之一,[6] 而訓練語感的一個重要方法就是感情朗讀。“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現。’有感情的朗讀有喚起形象、表達感情、加強理解、訓練思維等多種功能,即通過有聲語言再現作品的藝術形象,使學生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如臨其境,從而激起內心感情的共鳴,這對培養學生的語感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7]古人就是通過誦讀培養語感的。“創作性朗誦”教學法即很好地傳承了這一做法,使培養學員語感之目的得以完成。

㈣培育戰斗精神。“創作性朗誦”強調進入、交融、共鳴,強調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強調再創造。因而,當學員雙眼放射著豪邁的光芒,口吟“愿將腰下劍,直為斬樓蘭”,揮手做出抽刀取劍、劈刺的動作時,當他們伴著“周公吐哺,天下歸心”的詩句,將右手高高舉過頭頂,做出由外向內歸攏的手勢時,當他們雙手抱拳,目光炯炯,仰視蒼天,高誦“待重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的詩句時,學員與作者已融為一體,“我”就是渴望戍邊殺敵、建功立業的李白,“我”就是胸懷大志的曹操,“我”就是氣壯山河的岳飛,……學員的戰斗精神即在這一過程中得以體現。

㈤提高學員的綜合能力素質。陳丹老師說:“朗誦是把文字作品轉化為有聲語言的創作活動,它具有很強的表演性。”[8]正是這樣,學員在把握詩歌的思想內涵、情感基調、語音輕重、語速快慢、語調的抑揚頓挫、語氣的明暗、虛實、連斷等口語表達技巧和眼神、面部表情、手勢動作等態勢語言技巧的過程中受到了全方位的鍛煉。在這一過程中,學員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作品思想內涵及情感態度,并將自身認識和情感體驗融入作品,在物我交融的過程中進行創造,從而提高解讀、建構作品的能力和審美能力;在登臺表演的過程中又很好地鍛煉了心理素質、形象氣質等,從多方面培養了學員的能力素質。

五、注意事項

㈠從理念上要舍得花時間讓學員讀。學詩當然要從讀詩開始,作為語文教員務必要傳承這一理念、重視這一環節。其道理在于,“在詩歌教學中,熟讀成誦是基于漢語的特點而形成的我國傳統的語文學習方法,數千年一以貫之語文教學論文,自有其獨到的價值。宋學家朱熹指出:“學者觀書,先須讀得正文,記得注解,成誦精讀,注中訓釋之意、事物名義、發明經指相穿紐處,一一認得,如自己做出來的一般,方能玩味反復,向上有透處。”詩歌教學尤其是這樣,只有熟讀背誦,才能仔細品味詩句的意蘊,體悟作者的情感與操行,繼而咀嚼其中的語文味道。[9]還在于:“詩歌作品的精華都在字句之中,字句之中有聲情、有氣韻、有見識、有抱負。不讀,這些精華是不會自動顯露出來,而只能是緞子上的文字符號,那是“死”的,要把“死”的變成“活”的,只有通過讀,而且要出聲地多讀、細讀,才能讓它在你的嘴里“活”起來,然后才能在你的心里活起來,最終起到舉一反三的效果。[10]

㈡教員須加以指導。教員應通過各種方式、手段對學員加以教導、提示。“可用體態語進行提示,用目光激發學生誦讀的情緒,用面部表情表達喜怒哀樂的情感,用手勢表示誦讀聲音的高低、語意的輕重、節奏的快慢……以此來激發學員的誦讀情緒,引導學員產生相應的情感體驗。”[11]只有這樣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龍源期刊。

㈢采用多種形式進行訓練。在運用“創作性朗誦”教學法時,可穿插采取教員范讀、學員領讀;按班次、座次,或排、列輪讀;單讀,齊讀,接龍讀,分角色讀;小聲讀、大聲讀、輕聲讀、喊著讀,快速讀、緩慢地讀;模仿播音、錄音、錄像朗讀;配上音樂、畫面朗讀,欣賞(錄音、錄像)性朗讀等方法,“讓學生觀其畫、吟其詞、入其境、悟其情,教學效果就會事半而功倍。”[12] 這樣的訓練可使學員始終保持高昂的情緒和興趣。

㈣大力倡導吟唱古詩詞。教學實踐證明,“音樂更容易讓學生進入詩境”。[13]彭士強先生認為,吟唱古詩詞對提高學生傳統文化傳承的自覺性,熏陶情操,健全人格,升華藝術趣味都是有積極影響的。[14]以曲配詞誦讀,既符合詞的特點,又能引發學生朗讀的興趣。讓學生融在其中,樂在其中。彭先生說:“曼吟、輕誦、放歌詩詞語文教學論文,有助于充分發揮民族語言的魅力,有助于學生興味盎然地投入古詩詞的懷抱,有助于人文底蘊的增厚、精神的升華!何樂而不為?”[15]我們可以選用彭士強先生編著的《古詩詞吟誦唱鑒賞》教材,也可選用勞在鳴先生編著的《古典詩詞吟唱曲譜》[16],還可選用葉至善先生編撰的《古詩詞新唱》增訂本(開明出版社1998版)。這本古詩詞歌曲集創意極為新奇,是由150首由中外經典名曲與我國經典古詩詞配合而成。其經典+經典的配合,使演唱者收獲的是雙份經典,雙份享受。這里熱心推薦邵燕祥在文匯報上“跟葉至善一起唱古詩詞”的文章,[17]讀后,《古詩詞新唱》的精妙之處就了然于心了。

㈤進行有針對性的評價。朗讀之后要有足夠的時間進行評議,而且評價要言之有物,好在哪里教師或學員要進行歸納、提煉、升華,錯在何處,教師或學員應針對性指出,并提出訂正建議,使學員獲得朗讀方法的正確導向。[18]

“創作性朗誦”教學法的效果如何?在對本院2006級44名學員的調查問卷中(有效問卷41份),認為本教學方法不好的無,一般的4人,較好的11人,很好的26人,達63.4%。認為該方法所產生的效果達到20%的1人,40%的1人,60%的6人,80%的24人,100%的9人,其中認為效果達到80%以上的學員達到80.5%。

參考文獻:

[1]龍泉明.讀——詩歌教學之魂[J].語文教學與研究,2001(9):4.

[2]馬素娟.語文教學應重視朗讀和背誦[J].文學教育,2006,(4,上):48.

[3]魏建主編.文學教育[M].山東:中國石油大學出版社,2007,30、31.

[4]馮晨辰.古詩閱讀教學方法趣談[J].文學教育,2006,(4,上):44.

[5]江亞平.美讀學古詩[J].文學教育,2008,(7,上):45.

[6]李麗萍.通過有效朗讀培養學生語感[J].文學教育,2007,(11,下):126.

[7]龍平.語感培養的途徑[J].文學教育,2009,(1,下):52.

[8]陳丹.古體詩的朗誦技巧[J].語文教學與研究,2005,(10):71.

[9]中學語文教學資源網,教學文摘,《詩歌教學需重視“讀”》,(粵教版高二必修)2009-06-08

[10]劉榮.閱讀在語文教學中的運用[J]文學教育,2008,(11,上):36.

[11]黃群芳.誦讀法在文言文教學中的運用[J]文學教育,2009,(3,下):85.

[12]王躍琳.例談詩歌的誦讀教學法[J]文學教育,2006,(4,上):39.

[13]張守敏.古詩詞教學的一些嘗試[J]文學教育,2007,(5,上):31.

[14]何郁.且吟且唱學語文——彭士強先生訪談錄[J]語文教學與研究,2005,(9):54.

[15]何郁.且吟且唱學語文——彭士強先生訪談錄[J].語文教學與研究,2005,(9):54.

[16]勞在鳴.古典詩詞吟唱曲譜[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6.

[17]邵燕祥.跟葉至善一起唱古詩詞[N].文匯報,2009-7-6,11.

[18]丁志珍.新課改中的朗讀教學[J].文學教育,2008,(9,下):119.

篇8

語文學科是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以使學生適應現代化社會學習、生活、工作、發展、創造的需要。作為一名語文教師,就要重視自身的講、讀、寫等基本能力的訓練與養成。

一練能言。課堂是學校教育的主陣地,教學語言是教師傳道、授業、解惑的主要工具,是溝通心靈的橋梁,是指點迷津的向導,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手段。作為一名初中語文教師,語言首先要規范,堅持講標準的普通話,這是教師必備的職業語言。課堂語言力求言之有實,言之有序。將每一個知識要點深入淺出,條理清楚,言簡意賅,恰如其分地表達出來。力求生動、形象、通俗易懂、饒有情趣,避免平鋪直敘、平淡無奇、枯燥乏味,盡量用生動有趣的課堂語言來彌補教學內容本身的呆板、枯燥,使學生能從原以為無趣的課堂中得到意想不到的樂趣與享受,從而受到感染、受到教育。

二練會讀。語文教學也是一門朗讀藝術。朗讀是初中語文教學中至關重要的一個環節,語文教師要重視培養鍛煉自身朗讀能力。在教學中,充分發揮朗讀對理解課文內容,發揮語言陶冶情感的作用。根據課文需要在課堂上進行有情感的朗讀,力求讀得字正腔圓,快慢適宜、抑揚頓挫,聲情并茂、優美動聽。讓學生體會文字的旋律美,喚起豐富的想象,把語言文字轉化為似乎能見的鮮活的視覺影像,激感中真、善、美的因素,從而與作者產生共鳴,情感得到美的感召和升華。

三練善寫。“硬筆頭”應該是語文教師的“專利”。作為一個初中語文教師,筆者不僅撰寫教學經驗總結、教學論文,還經常動手寫一點隨筆、雜感,或者詩歌、小說等,從心底深處去感應、領悟、闡釋生活和人生。凡是要求學生寫的文章體裁、文學樣式,自己都先寫下水作文(范文),從中體驗寫作的甘苦。只有親身體驗,才能正確引導學生、準確把握主題與情感,傳授學生謀篇布局的技巧,點評學生作文的優劣所在。

另外,板書也是一門藝術。教師要練就一手好的粉筆字,力求筆順正確、字形方正、字體優美;版面布局精心設計,做到詳略得當、脈絡分明、要點明確。真正讓板書起到書寫示范的作用,起到增強教學效果的作用和開拓學生智力的作用。同時,隨著科技的發展,多媒體走進了課堂。多媒體的操作與應用,成為教師必須具備的一種新的基本功,將教學內容制作成課件,融入上述基本功,借助現代化的教學工具,展現在課堂上,其教學效果將彰顯若然。(作者單位:江西省撫州市臨川區云山鎮中學)

篇9

一、端正教學思想,嚴格執行各項規定

我們每位教師都遵守教師職業道德,注重教師形象,嚴格執行教學計劃,能按時完成自己的所有語文教學工作和學校布置的各項任務,積極認真參加學校和教研組組織的教學活動,從請進來的玉溪師院附中的教師身上,學習到了新穎的教學方法,獲得了教學啟示和經驗。嚴格執行學校關于學生學習資料管理的規定,無私自為學生訂購資料現象。嚴格要求自己,無私自減少調換課時的現象。德是從教之本,葉圣陶先生說過:“教育工作的全部工作都是為人師表。”語文教研組的全體成員今后將更加重視自身素質的提高,從言行上真正起到為人師表的作用。

二、抓實常規

期初教研組制訂好工作計劃和教學計劃,對教學中的預習指導、備課、上課、作業布置和批改等每個環節作明確要求,把教學過程的每個環節落到實處,扎實進行教學常規管理。本組教師都能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把備課作為自己個性創造過程的真實記錄,體現出教學目標多元性、新知學習的探索性,教學過程的活動性,教學內容的實際性和課外活動的開放性。認真備課,做到四個精心,每位語文教師都能精心制訂教學計劃,精心設計教學過程,精心選擇教學方法,精心設計題型訓練。統一備課規范,按課時備課,每課都有教學目標,重點、難點、教學過程、作業布置、教后反思等。認真鉆研課標、教材,緊扣教學目標,把訓練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中,充分調動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發揮學生的創造能力和實際動手能力。按照學校教科處的規定,月底上交備課本和聽課本,自覺接受學校的常規教學檢查,并在今后的教學工作中不斷改進自己的不足,努力提高自己的語文教學水平。

三、立足課堂

課堂教學這一環節是教研組建設的靈魂。教學質量也是學校生存發展的命脈。課堂教學要求教師遵循以學生為本,能力為中心,實踐為重點,關注學生學習的提高,探索能力、創新能力的發展,關注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信心、意志、毅力等。要求教師認識到學習是一種文化,是學生了解社會的重要窗口,讓學生在語文學習活動中接受“語文文化”的熏陶,要求教師切實轉變思想,探索體現新課程理念的教法和學法。為了更好地提高每個教師的教學能力,使青年教師和剛踏上高中語文課堂的教師成熟起來,盡快適應和勝任高中語文教學,教研組加強集體備課活動,把具體工作細化到各年級備課組,要求教師積極參加集體備課,做到統一思想、統一進度,特別是在備教學方法時能集思廣義,取長補短,同時通過集體備課,及時了解教育教學情況,針對教材的特點,不斷地進行探索、改革和創新。各年級組根據學期初制定的備課課題認真開展備課活動,高一年級備課組以單元教學為平臺,以每一位教師負責一個單元為中心,先進行說課和教學反思,全體教師結合自己的教學實際暢談教法教改及教學中的精彩亮點,使大家共享新穎的教學方法和教學資源,在分享中求得進步,在合作中謀求教育教學雙贏。高二年級備課組針對本學期語文教材特點,開展了小說人物性格、現代戲劇矛盾沖突和古典戲曲語言鑒賞等研究活動。初三、高三備課組根據年級組的中高考備考要求,認真組織中高考復習,出色完成月考等各級考試的閱卷工作,分析考試質量,寫出質量分析報告,為取得中高考成績付出了艱辛的勞動。“一份耕耘,一份收獲。”在各位教師的辛勤耕耘下,學生的語文成績在中高考總分成績中占了較大的比例,畢業班教師為學校的可持續發展作出了應有的貢獻。

另外,注重公開課教學質量,在高一、二年級分別進行文言文教學和古代戲曲教學公開課,在聽取王忠平、陳亞兩位老師的公開課的基礎上,探討初中文言文過渡到高中文言文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困惑和如何鑒賞古代戲曲語言等教學問題。在初三、高三年級分別進行復習課和試卷評講課公開課,從余紅梅老師的復習課和李芳老師的試卷評講中獲得了啟示,積累了經驗,對學生更加關注方法和技巧的培養。要求各年級、各備課組加強聽課、議課、評課活動,認真記錄聽課內容,客觀公正全面地議課、評課,做到每月至少聽課2節,“教學相長”,在教育教學活動中,揚長避短,逐步提高自己的語文教學水平。

四、撰寫教育教學論文

“教師即研究者。”為使每一位教師在教學實踐的基礎上積極向研究型教師轉變,要求每位教師積極撰寫教學論文,總結教育教學經驗,促進教師教學技術和藝術上的提高。在教研組內開展論文交流活動,推選陳洲云老師的《鏈接高考,培養學生的語言素質》和陳亞老師的《怎樣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兩篇優秀論文參加學校的論文交流會。

五、開展語文第二課堂活動

篇10

論文關鍵詞:英語語音矯正方法,學習者英語水平,語音成績

 

一、研究背景

語言是一個大系統,語音則是構成此系統的重要內容。(陳冠英 1999:51)。在語言習得過程中,由于學習者母語語音特征的負遷移影響,語音成為許多英語學習者所面臨的重要問題。于是,如何有效地幫助英語學習者克服語音困難,產出相對標準的口語,成為語言教學中一個無法回避的問題。

同時,通過相關研究,學術界雖然在語音教學的某些方面達成了共識,如語音教學是幫助語言學習者發展語音水平的重要途徑;語音習得是一個非常復雜的過程,它不但與學習者的語言學習環境有關,也與學習者的生理機制有關,因為語音的產生是一個復雜的生理、心理過程,是在神經機制支配下的語音符號產生過程。(John.C et al 2000;164)。然而,在語音教學的實踐中,有效的教學方法和路徑依然是許多教師開展語音研究的焦點。

基于此,本文采用實驗法,以新疆某高校外國語學院英語專業本科新生為研究對象,探討英語語音矯正方法和學習者英語語言水平作為因素變量(自變量)時,對學習者語音成績(語音準確水平)的影響,以期為語音教學提供借鑒。

二、相關研究

2.1語音教學研究

語音教學的歷史相當悠久,但正式的語音教學始于19世經末期。(M. Celce—Murcia 1996; 2)由于語音在整個語言學習中的作用,人們對語音的研究給予了特別的關注。從國內有關文獻的檢索來看,語音教學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的研究:1)語音矯正及其理論依據研究,如劉錦明等(2002;88),李婭玲等(2007:66)。2)語音教學方法和模式的研究,如李明喜(2003;106),劉金梅(2005;111)。3)語音意識的研究,如姜雅楠(2007;103),莊玲(2000;136)等。

依據以上有關語音教學的研究成果,我們可以得的啟示是教育教學論文,語音教學的研究正在經歷從顯性語音教學走向隱性教學,對影響語音教學內在因素的研究已經成當下語音研究的趨勢。因此,本文通過實驗方式對影響語音習得的因素進行研究,試圖發現語音矯正方法、語言學習者水平對對語音習得效果的影響。

2.2語音教學的理論基礎

根據認知心理學的研究,語音加工水平可分為聽覺階段,語音階段和音位階段。而且人類對語音的加工是把語音的聲學符號轉換為頭腦的音位表征。(彭聃齡2003:443),而且人類接收到的語音信號實質上就是一種信息。學習過程中,學習者通過感覺系統(sensory system)接收信息,然后通過注意(attention),對語音的聲學線索進行辨認(discrimination)和分辨(identification),繼而進行操作(rehearsal),深層加工(deepprocessing),精細化(elaboration),建立圖像(constructingimage)等的編碼(encoding)過程完成對語音信息的存貯。當特定情境出現時,聲音符號在大腦中的音位存貯會被提取(retrieval),經過反應加工器(responsegenerator)輸出。

根據以上語音的發生學研究理論,學習者在習得語音時,必須經過從感知到認知等不同層次的加工,這種加工與習得情境,訓練方法及學習者原有語音存貯必然產生某種聯系。

三、研究

3.1研究問題

采用實驗研究方法,研究語音矯正方法,學習者英語水平對學習者英語語音成績的影響程度,具體問題如下:

1)語音矯正方法對學習者英語語音成績的影響程度如何?

2)學習者英語水平對學習者語音成績有何影響?

3)語音矯正方法和學習者英語水平兩個因素變量對學習者語音成績有何交互影響?

3.2研究對象的篩選

本實驗選取新疆某大學外語學院英語系2007級103名新生為研究對象,首先通過語音測試,選取56名語音成績低于80分的學生為實驗被試。56人中包括男生12人,女生44人,平均年齡18.05歲,平均語音成績74.3分。2007年9月,56名研究對象入學英語測試(英語水平)平均76.18分論文下載。

3.3研究設計

研究采用實驗方法進行,基本類型為單組前后測實驗模式,實驗從2007年9月12日——2007年10月22日,共40天。實驗設計因素變量兩個,包括語音矯正方法、學習者英語水平,因變量一個,即學習者語音成績(語音準確水平)。其中,因素變量中語音矯正方法(Remedy Method, 簡稱RM)設置兩個水平,矯正方法一為單詞、句型跟讀和朗讀法,總矯正時間為10m×30=300m(m為分鐘,下同),矯正方法二為視頻欣賞法和模仿法,總矯正時間為15m×30=450m。學習者英語水平(English Proficiency, 簡稱EP)設置三個水平,分別為高,中,低,56人的選取比例為:14:28:14。

學習者語音成績的獲得則通過語音測試進行,語音測試卷主要內容包括:單詞朗讀、語音音標朗讀、短句朗讀。其中語音測試點主要為音準、詞重音、句重音,卷面總分20分,三種題型分值分別占總分的20%,40%,40%,在計算時,分值進行了百分的換算處理。

3.4研究工具

研究數據收集采用的工具包括英語語言水平測試卷,卷面分值100分,卷面試題題項難度低于CET-4水平,高于NMET水平。語音矯正設備有錄音機、電腦、電影視頻文件等。語音測試卷及語音測試記錄表等。研究數據統計時使用SPSS11.0。

四、研究結果及分析

4.1方差齊性檢驗結果

通過SPSS11.0統計,基于三個變量的方差齊性檢驗(Levene`sTest of Equality of Error Variance)結果顯示,數據方差均來自同一誤差方差的組群,符合進行方差檢驗的要求。結果見表1。

表1 方差齊性檢驗表

 

F

df1

df2

sig

1.557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