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副產品加工范文

時間:2023-04-06 09:48:5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農副產品加工,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農副產品加工

篇1

一、現狀

當前,我縣經濟結構調整已初具規模,以農副產品加工的各式各樣的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近10家。其中省級2家,市級3家;但能常年堅持正常生產的龍頭企業不多,規模大、實力強、叫得響、有自己品牌的企業就更少了。究其原因:一是企業自身素質低。表現在組織結構不科學,管理粗放,創新能力弱,基地建設未落實,原輔材料不足;二是發展環境仍不夠寬松,表現在上級政策不能真正落實等諸多問題,嚴重制約了我縣農副產品加工業的發展。 二、措施

(一)必須加強企業自身素質的提高。企業的發展,雖然內部和外部的作用同時存在,缺一不可,其根本是靠企業自身素質高低來決定企業發展前景。一個龍頭企業既是一個生產中心、加工中心,又是一個信息中心、服務中心、科研中心,對農民實施全方位的帶動,促進糧食增產、農民增收、農業增效和農村全面發展,所以亟待提高我縣農副產品加工企業自身素質,顯得越來越重要,越來越必要。

1、亟待進行企業體制調整。目前,我縣農副產品加工業企業絕大部分屬民營經濟,由于受傳統和歷史的影響,家長(族)式管理和封閉式管理普遍存在,這樣難以擴大規模,創出名牌。為此,農副產品加工企業要主動從家長(族)式管理思維向合作制、有限責任公司管理模式轉變,積極探索建立現代制度,優化產權關系,逐步健全法人治理結構,實現投資主體多元化,爭取早日上規模、上水平、上臺階,成為推動本地區經濟發展的真正龍頭企業。

2、亟待進行企業科技調整。勞動密集型產業是我縣農副產品加工業現有生產力狀況。企業在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的同時,要積極承接發達地區的產業轉移,成立專門的科研部門,加大科技資金的投入,聘請專家和專業技術人員,進行專題研究,主動開展科技創新,使本企業逐步向技術密集型和勞動密集型相結合轉變。提高企業科技含量,提升產品質量檔次,爭創名牌,促進企業整體素質的提高。

3、亟待進行企業組織調整。現大多數農副產品加工生產企業,組織結構不科學、管理粗放,低水平重復生產成為普遍行為,極大地制約了區域生產力的發展,企業要通過實施組織調整,積極推行規模化、集約化、專業化生產,在農副產品加工行業產品面臨重大挑戰,市場競爭日益激烈,營銷手段先進的今天,“種木不能成林”,小企業要主動跟大企業聯姻,生產方式落后的企業要跟生產方式先進的聯姻,以達到資源共享,通過市場引導,政府扶持,形成有特色、有規模的民營企業群,發展規模民營農副產品加工經濟生產鏈。

4、亟待進行人力資源調整。人是生產力諸多要素中的第一要素,人才興,則事業興,辦企業需要建立管理人才、營銷人才、技術人才和財會人才四支隊伍,要建立起人才脫穎而出機制。要引得進,留得住,按照“三個有利于”的標準,選賢任能,以優質的人才資源推動企業發展;同時健全員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目前絕大部分民營企業根本沒有其觀念和意識,更不愿花錢給員工交納養老保險,這不僅嚴重導致危急本企業發展的根源,而是一個嚴重的社會性問題。為此,一方面這些業主要轉變觀念,明白為員工交納基本養老保險,實際上是在為自己企業長足發展注入興奮劑;另一方面,政府相關部門要本著對國家和人民群眾負責的態度,采取強制措施,確保養老保險政策的執行和養老保險金主要來源渠道暢通。

5、亟待進行企業戰略管理。企業在加強基礎管理(包括財務、生產、質量、營銷)的同時,特別要加強企業的戰略管理調整。戰略管理是農副產品加工企業適應外部環境變化,展開一系列事關全局的戰略性謀劃與活動,把主要精力集中到企業戰略規劃的研究、制定和實施上,結合本企業實際把握好戰略指導思想、戰略目標、戰略策略等要素,才能確保企業長期、穩定發展。

6、亟待進行企業基地建設。企業基地建設是農副產品加工業企業原材料來源的主要渠道。雖然我縣農副產品加工企業在不同程度上建立了基地,但規模生產和規模效益,“公司+農戶”、“訂單農業”的產業化模式,風險共擔的利益連接機制尚未真正形成,部分企業仍是虛設,導致原料不足,企業不能正常生產。“公司+農戶”的發展模式是以企業為紐帶,故企業不但要抓好生產經營,還要下大力氣加快基地建設,建立起屬于自己的基地,切實把一家一戶分散的農戶聯系在一起,構成功能齊全的產業化鏈,形成區域化、專業化、商品化和農工商一體化經營的高效運轉的社會化農作物種植體系,只能這樣才能既帶動農戶致富奔小康,又確保本企業生產原輔材料所需。

7、亟待處理企業與政府相關部門的關系。一是要正確處理各相關職能部門關系,把企業工作做細做扎實,主動接受他們的監督和管理。二是要堅定不移的加強社會信用建設,努力打造“誠信企業”,密切銀企關系,努力構建新型社會信用體系,切實改善金融部門對本企業的看法,爭取他們的理解和支持。

(二)幾點建議

1、充分發揮縣食品工業協會職能,積極將上級相關部門對農副產品加工行業發展的優惠政策迅速落到實處,常抓不懈,使企業把該用的優惠政策用足、用活、用夠。

2、政府各相關部門要轉變工作作風,提供到位服務,對食品企業要迅速從“依權監管”的模式轉變到“依法監管”上來,真正成為連接企業與政府的橋梁。

篇2

關鍵詞農業機械;農副產品加工、電子商務;信息網絡技術

中圖分類號:F724.6文獻標志碼:B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6.24.084

構建與農業相關的電子商務平臺,可以為農業的信息化發展帶來一定的促進作用。在農業的發展過程中,可以對與農業有關的電子商務平臺建設問題進行探究。

1電子商務在我國農業領域的應用現狀

在對農業機械與農副產品加工信息電子商務平臺建設問題進行探究前,首先需要了解電子商務在我國農業領域的應用現狀。從農業信息網絡的發展現狀來看,高科技對農業生產的重要性已經得到了社會的關注,但一些農村地區互聯網必要設施相對缺乏問題,給電子商務平臺在農業系統中的應用,帶來了一些不利影響。這表明,農民缺乏接觸互聯網機會的問題,給電子商務網站的發展帶來了不利的影響。此外,由于我國的電子商務正處于發展的初期階段,一些復發分子在電子商務平臺中開展的違法犯罪行為,對電子商務安全性帶來了一些不利影響,在這些不利因素的影響下,電子商務難以在大宗交易中應用[1]。從我國經濟的現狀來看,農業機械的交易也屬于大宗交易。一些網絡違法犯罪行為不僅給電子商務領域帶來了不利影響,也給電子商務在農業及農業相關領域的應用帶來了不利影響。

從我國的國情來看,這種與農業機械和農副產品有關的電子商務平臺主要可以分為以下兩種形式,一種是基于政府部門的調控政策的農業機械供應平臺,另一種是以國內外貿易為核心的電子商務平臺。前者需要政府和生產部門的共同參與,后者需要為農戶及農產品的銷售者,農業機械生產商等群體提供更多的貿易機會,這表明這種信息電子商務平臺在應用過程中需要發揮一些電子政務平臺的功能。

2農業機械與農副產品加工信息電子商務平臺的功能結構

2.1系統結構

從這種與農業機械與農副產品加工有關的電子商務平臺的系統架構來看,這一系統主要以核心數據服務器為核心,涵蓋了電子商務平臺的系統安全管理和網上物流平臺等多個模塊。主要支持企業自建物流中心的物流應用模式。在物流系統的應用過程中,針對現代物流領域常見的以第三方物流公司為核心的配送模式,系統主要采用與郵政企業進行合作的方式,讓郵政物流在系統中發揮第三方物流公司的作用。這就為一些中小型企業的入駐提供了一定的便利條件。

2.2關鍵技術

在電子商務模式的應用過程中,信息安全技術、JAVA技術、XML技術和數據WEB挖掘技術,成為了這一模式中主要的關鍵技術。JAVA技術是這一平臺目前所應用的一種關鍵技術。在這種與農業季節和農副產品加工有關的電子商務平臺中,JAVA技術的優越性主要表現在區域短租商務平臺性能擴展方面的作用。XML技術可以憑借自身的準確搜索能力,對電子商務平臺系統進行優化。在電子平臺的應用過程中,支付安全問題是影響平臺發展的重要問題,特別是在該平臺涉及到農機交易的情況下。這一平臺在農業機械交易過程中出現的支付安全問題往往會給農戶帶來巨大的經濟損失。為了保障平臺的支付安全,應用了數據簽名和電子證書等方式[2]。

3農業機械與農副產品加工信息電子商務平臺的作用

從這一平臺的應用來看,它可以通過對農業新技術和實用技術進行推廣的方式,促進農業信息資源的共享。這種電子商務平臺的作用,是與它的系統功能有一定聯系。從這種商務平臺的應用效果來看,促進實用技術與新技術之間的交流,是這種電子信息商務平臺的主要應用目標,這一目標的出現,讓農業機械、農業機械裝備數據庫和農副產品加工數據庫在平臺中發揮了核心作用。為了讓這一目標在平臺的實際應用過程中得到更好地應用,有關部門在對這一平臺進行推廣的過程中或通過對政策法規查詢功能、商品信息功能等實際應用功能進行完善,這樣農戶在開展農業生產的過程中,可以對國家對農業農村的最新扶持政策和市場商品信息等信息因素進行了解,這就對農業信息資源的共享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

第二,它可以進一步促進傳統銷售方式與電子商務的結合,在這種具有一定特殊性的電子商務平臺的建設過程中,在線交易功能也是平臺核心功能的一種表現。在對電子商務領域中的交易洽談、合同管理等問題進行解決的過程中,這一電子商務平臺的在線交易功能,可以通過E-mail音視頻手段的應用,為業務洽談提供更為便利的條件;支付系統的完善,促進了平臺賬戶管理、客戶報表管理等多種功能的完善,有效促進了傳統銷售方式與電子商務之間的結合[3]。

第三,這一商務平臺的應用,也可以為政府對農業及農業相關領域的宏觀調控問題提供一定的依據,這種商務平臺的作用主要與其商品管理功能和信息數據服務功能有著一定的聯系。前文中提到的農業機械與農副產品的核心作用是影響這一因素的一種表現。它的商品管理功能是建立在數據庫的基礎之上的,在這一平臺的應用過程中,預測市場動態的功能是這一平臺的一大優勢。這種預測功能就可以讓農戶在農業生產過程中對市場需求進行把握;同時,這一平臺的應用也可以讓政府有關部門對農業及工業相關行業的市場動態進行把握,因此這種應用功能就是為政府宏觀調控提供依據的重要因素。

此外,這一信息管理平臺的構建,對農業信息化的發展也會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農業裝備市場的優化就是這一作用的一種體現。從農業裝備產業的發展狀況來看,傳統的農業市場是以集貿市場模式為主的市場經營模式。在新型信息管理平臺構建以后,農業裝備市場開始步入了信息化的發展進程。在信息化技術的應用過程中,借助這一商務平臺,農業裝備制造商可以對不同地區的對農業裝備的需求情況進行了解,農機企業在對農機需求量較大的區域進行了解以后,就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選擇向該地區農戶出售農業機械的方式。

4結語

構建與農業機械和農副產品有關的電子商務平臺,是促進農業及相關產業發展的有效措施,在這一電子商務平臺的應用過程中,政府和相關產業的共同參與,可以讓農戶更好地感受到這一平臺帶給他們的便利條件。

參考文獻

[1]閻楚良,田兆鋒.農業機械與農副產品加工信息電子商務平臺的建設[J].農業機械學報,2005(1):152-154.

[2]張偉.數字農業空間信息管理平臺開發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04.

篇3

農產品加工業以糧棉油、肉蛋奶、果蔬茶等優勢和特色農產品的轉化加工增值為主,涵蓋了農副食品加工業、食品制造業、飲料制造業、煙草制品業、紡織業等多個行業。農產品加工產業關聯度高、涉及面廣、吸納就業能力強、勞動技術密集,在服務“三農”、壯大縣域經濟、促進就業、擴大內需、增加出口、保障營養健康與質量安全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是國民經濟的基礎性產業。近年來,隨著國家強農惠農富農政策體系的不斷完善,對農產品加工業的支持力度也不斷加大,政策措施逐步完善,初步搭建了支持農產品加工業的政策框架,促進了農產品加工業快速發展。當前在資源要素約束不斷凸顯、市場波動更加頻繁、國內外競爭日益加劇的背景下,我國農產品加工企業經濟實力小、技術水平低、抗風險能力弱的等問題更加突出暴露出來,迫切需要進一步加大投入力度,完善支持政策。

一、我國已經初步構建了支持農產品加工業的政策體系

黨的十六大報告明確要求,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壯大縣域經濟。2002年國務院辦公廳《關于促進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的意見》([2002]62號)等文件明確提出,要加大投入力度,落實稅收支持政策,給予相關金融支持。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進一步要求促進農產品加工業結構升級,完善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稅收支持政策。按照中央要求,國家相關部門及各地在財政、稅收、信貸等方面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投入不斷加大,手段不斷豐富,初步形成了支持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的政策體系。

(一)逐步增加財政投入,加大對農產品加工企業的扶持力度。

財政資金是國家支持加工業發展重要政策手段。近年來,隨著中央財政對“三農”投入的增加,國家對農產品加工業的財政投入資金也不斷增加。從現有的支持渠道看,很多支農資金和項目都涉及了農產品加工業,主要有如下六個方面:

1.農產品初加工惠民工程專項資金。2012年設立的支持農產品加工業的專項資金,以財政補貼的方式支持農戶和專業合作組織發展儲藏、保鮮、烘干等產后初加工設施設備,減少產后損失,增強主要農產品供給保障能力。這項資金也是首個支持農產品加工業的專項資金。目前規模為5億元。

2.國家農業綜合開發資金。20世紀80年代末期,我國設立了農業綜合開發資金,支持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特別是中低產田的改造,逐步成為國家支持農業發展的重要專項資金。從1994年起,農業綜合開發資金就專門撥出一定比例的資金,設立產業化經營項目,以財政補貼和貸款體貼息的方式支持合作組織和涉農企業發展建設農產品生產基地建設。1999年財政部印發《國家農業綜合開發項目和資金管理暫行辦法》把農副產品初加工列入綜合開發的支持內容。“十一五”期間農業綜合開發資金的產業化經營項目投入173億元。2012年,農業綜合開發用于農業產業化項目的資金達到36億元。

3.國家扶貧開發資金。為了真正解決貧困地區農民的生計問題,近年來國家扶貧開發資金大力實施產業扶貧,對貧困地區帶動增收效果明顯的農產品加工企業給予支持。2004年開始,國務院扶貧辦在全國范圍內認定國家級扶貧龍頭企業,并給予貸款貼息支持。據統計,在扶貧龍頭企業中,80%以上都是農產品加工企業。

4.現代農業發展資金。2008年中央財政設立現代農業生產發展資金,用于支持各地優勢主導產業和安全高效農業發展,促進糧食等主要農產品有效供給和農民增收。該資金還把支持農產品加工、推動建立一批集優勢產業生產和加工于一體的現代農業企業群體作為一項重要內容,成為支持農產品加工業的一項重要資金來源。

5.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資金。2001年,國家設立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專項資金,重點用于新技術、新品種的推廣應用。農副產品的儲藏加工及增值技術轉化是其支持的一項重要內容。2011年,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資金為5億元。

6.其他相關資金。此外,農民專業合作社專項資金也有部分用于支持合作社發展儲藏、運輸、烘干等初加工產業,農業產業化專項資金也都有一部分資金用于支持農產品加工企業建設原料基地。

(二)完善稅收政策,減輕農產品加工企業負擔。

稅收政策是國家扶持農產品加工業的重要手段,國家有關部門制定了一系列稅收優惠政策,主要政策措施有:

1.減輕農產品加工業經營主體的增值稅負擔。增值稅是農產品加工企業承擔的主要稅種。自1993年全面開征增值稅以來,國家對農產品增值稅政策進行逐步完善。1995年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印發了《農業產品征稅范圍注釋》(財稅字[1995]52號),把部分初加工產品也列入農產品范圍。這樣,通過外購農產品進行加工和銷售的企業增值稅稅率由17%下調到

13%。2002年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下發《關于提高農產品進項稅抵扣率的通知》(財稅[2002]12號),明確規定增值稅一般納稅人購進農業生產者銷售的免稅農業產品的進項稅額扣除率由10%提高到13%。為解決部分加工品增值稅“高征抵扣”的問題,2012年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了《關于在部分行業試行農產品增值稅進項稅額核定扣除辦法的通知》(財稅

[2012]38號),在液體乳及乳制品、酒及酒精、植物油加工行業先行試點,將農產品進項稅額扣除率由現行的13%修改為納稅人再銷售時貨物的適用稅率,進一步減輕了農產品加工企業的稅收負擔。

2.減免農產品加工業所得稅。企業所得稅是農產品加工企業所繳納的重要稅種。針對農產品加工企業利潤水平較低的現狀,國家給予了所得稅減免政策。2008年1月實施的《企業所得稅法》第27條規定,企業從事農林牧漁業項目所得可以免征、減征企業所得稅。《企業所得稅法實施條例》作了具體規定,把農產品初加工作列為所得稅免征范圍。2008年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下發了《關于享受企業所得稅優惠政策的農產品初加工范圍(試行)的通知》(財稅[2008]149號),進一步明確了享受企業所得稅優惠政策的農產品初加工范圍。2011年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關于享受企業所得稅優惠的農產品初加工有關范圍的補充通知》(財稅[2011]26號),進一步規范了農產品初加工企業所得稅優惠政策,對相關事項進行了細化。

3.對部分進口農產品加工設備免征進口關稅和進口環節增值稅。對符合國家高新技術目錄和國家有關部門批準引進項目的農產品加工設備,在《國內投資項目不予免稅的進口商品目錄》所列商品以外的,繼續免征進口關稅和進口環節增值稅。對龍頭企業從事國家鼓勵類的產業項目,引進國內不能生產的先進加工生產設備,按有關規定免征進口關稅和進口環節增值稅。

4.農產品出口退稅政策。出口退稅是符合WTO規則的,旨在增強出口產品的國際競爭力。2002年,國務院批準對出口大米、小麥和玉米實行增值稅零稅率政策,并且出口免征銷項稅,按出口貨物計稅價格的13%計算應退稅款。2005年,對小麥粉、玉米粉等農產品加工產品的出口退稅率由5%調高到13%。2008年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關于調整紡織品服裝等部分商品出口退稅率的通知》規定,從2008年8月1日起,將部分竹制品的出口退稅率提高到11%。2009年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關于進一步提高部分商品出口退稅率的通知》(財稅[2009]88號)規定,自2009年6月1日起,罐頭、果汁、桑絲等農業深加工產品的出口退稅率提高到15%,部分水產品的出口退稅率提高到13%,玉米淀粉、酒精的出口退稅率提高到5%。出口退稅率的提高對于提高農產品國際競爭力,推動農產品加工業的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創新金融服務,緩解農產品加工企業融資難問題。

針對農產品加工企業在發展的資金瓶頸問題,中央文件多次明確要求,金融機構要創新金融服務手段和加大信貸支持力度以扶持農產品加工業發展。財政部、農業部、中國農業銀行、中國農業發展銀行、銀監會等部門,制定了具體的金融支持政策,主要內容有:

1.積極推動金融機構加大對農產品加工業的支持力度。中央明確要求農業銀行、農業發展銀行等金融機構要將支持農產品加工企業發展作為信貸工作的重要內容,及時滿足農產品加工企業合理的資金需求。對農產品加工企業向農戶收購農產品和完成國內外訂單生產所需流動資金,應積極予以支持。對農產品加工企業申請貸款,應視項目用途與實際需要,適當放寬擔保抵押條件,合理確定貸款期限。應把中小型農產品加工企業列為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的優先扶持對象。農業銀行、農業發展銀行等金融機構提出了多項具體政策措施,有針對性地支持一批競爭能力強、帶動農戶面廣、經濟效益好的農產品加工企業。

2.把農產品加工企業作為中小企業信貸擔保資金的重要對象。為了支持中小企業發展,國家設立了中小企業信貸擔保資金,對信用擔保機構為中小企業擔保給予保費補貼。農產品加工企業大多屬于中小企業,成為這項政策的重要受益者。

3.加大對農產品出口的金融支持力度。國家高度重視農產品出口,對農產品出口實行與法定退稅率一致的退稅政策,出口退稅率尚未達到法定征稅率的農產品,優先考慮適當提高出口退稅率。此外,要求國有商業銀行對農產品出口所需流動資金貸款優先安排,重點支持。對出口型農產品加工企業提供政策性金融支持,積極拓寬企業融資渠道。對資信好的農產品出口企業核定一定的授信額度,用于對外出具投標、履約和預付金保函。

4.支持符合條件的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上市融資。擴大直接融資規模,對于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快速規范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國務院辦公廳《關于促進農產品加工業發展意見》([2002]62號)明確,符合股票上市條件和市場開拓能力強的大型農產品加工骨干企業,可申請公開發行股票并上市。2010年中央1號文件再次明確,支持符合條件的涉農企業上市。

(四)加大科研投入,推動農產品加工企業加強科技創新。

為鼓勵和支持農產品加工企業進行科技創新,自20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相繼制定了技術開發費用稅前扣除、技術改造國產設備投資抵免所得稅、技術創新資助等政策。近幾年,中央有關文件又進一步加強了對農產品加工企業進行科技創新的政策支持。主要有:一是支持農產品加工企業申請使用國家有關農業科技專項資金。允許各類農業企業和民營農業科技組織申請使用國家有關農業科技的研發、引進和推廣等資金,積極發揮農業科技示范場、科技園區、龍頭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在農業科技推廣中的作用。二是鼓勵和引導農產品加工企業成為農業科技創新主體。對企業建立農業科技研發中心,國家在財稅、金融、技術改造等方面給予扶持,支持農產品加工企業承擔國家科技計劃項目。

二、扶持政策有力促進了農產品加工業發展

在政策的支持和引導下,我國農產品加工業發展速度不斷加快,經濟實力不斷增強,帶動作用越來越大,已經成為農業農村經濟中最具活力和影響力的產業。

一是規模實力明顯增強。截至2010年年底,全國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企業達14.1萬家,資產總額達9萬億元,比2005年增長1倍以上;加工業總產值14.2萬億元,實現利潤1.1萬億元,分別比“十五”期末分別增長170%、310.7%;農產品加工業產值

與農業產值之比由“十五”期末的1.1∶1提高到“十一五”期末的1.7∶1左右。隨著規模實力的增強,帶動作用也不斷加大。2010年年底,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企業從業人員達2666萬人,比“十五”期末增加617萬人。

二是科技質量水平顯著提高。“十一五”期間,農產品加工技術日益向精深開發,農產品加工進一步呈現原料專用化、工程度精深化、資源利用高效化、質量控制規范化的特征,提高了加工效率。此外,企業的質量水平和品牌知名度也不斷提高,截至

2010年年底,近30%的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通過ISO9000、HACCP、GAP、GMP等質量體系認證,9000多家農產品加工企業的產品獲得省以上名牌產品或著名(馳名)商標,1.8萬家企業的4.2萬個產品獲得有機食品、綠色食品和無公害農產品認證。

三是領軍企業逐步形成。隨著農產品加工企業隊伍的壯大,伊利、蒙牛、三元、得利斯、韓偉、金鑼、皓月、雨潤、德大、龍大、匯源、大成、華龍等一大批規模大、競爭力的農產品加工企業集團涌現出來,成為各個行業的領頭羊,帶動了同類或相關企業的發展,對健全行業標準、規范企業行為,增強行業競爭力起到了標桿性作用。

四是產業集群集聚發展。一些地方根據資源稟賦和區位優勢,依托現有農產品加工物流園區,引導農產品加工企業向優勢產區集中,發展配套產業,形成一大批產業關聯緊密、分工協作良好、組織化程度較高的農產品加工產業集群和特色鮮明的農產品加工產業帶,在一鄉一業、一村一品的架構上形成了強有力的帶動力量。

在看到農產品加工業政策成效的同時,也應看到我國農產品支持政策存在的問題與不足,突出的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一是對農產品加工業的支持缺乏系統的政策安排。2002年國務院辦公廳《關于促進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的意見》從財政投入、金融、稅收和用地用電等方面提出了支持農產品加工的總體安排,但由于中央財政沒有支持農產品加工業的專項資金,主要是通過綜合開發、扶貧開發、現代農業發展、中小企業專項資金等相關項目來支持農產品加工業的發展。這種局面所帶來的一個后果就是對農產品加工業的支持力度大小、支持的重點領域都依賴其他相關資金和項目的安排,對農產品加工業的支持政策缺乏系統性安排,針對性也不強。如目前主要利用中小企業信貸擔保資金,解決中小農產品加工企業的融資難問題,但由于加工業原料收購資金季節性強、資金周轉期較長的行業特點,導致現有政策難以真正解決企業面臨的融資難問題。

二是財政投入力度總體較小。隨著國家對“三農”投入力度的加大,涉及農產品加工業的財政資金大幅增加。總體來看,盡管涉及農產品加工業的項目和資金并不少,但實際用于支持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的資金量并不大。農業綜合開發資金重點用于中低產田改造,對農產品加工領域的投入較少;國家扶貧開發資金重點用于貧困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和相關民生工程,對于扶貧龍頭企業的支持主要限于少量的貸款貼息;現代農業發展資金重點是推動糧棉油、肉蛋奶等大宗產品的生產投入,用于支持農產品加工企業的投入資金量不多;農業成果轉化專項資金也主要用于農業生產環節的新品種、新技術的推廣應用,對于加工領域新技術的支持也并不多。

三是中小型農產品加工企業難以獲得支持。目前,各項政策支持大企業的傾向依然明顯,如國家農業綜合開發資金重點支持獲得國家和省級龍頭資格的農產品加工企業,其他的相關資金扶持政策也多數向大中型農產品加工企業傾斜。據我們的調查和測算,獲得各種國家級稱號的大型農產品企業所獲得財政補貼占對農產品加工業補貼的40%以上,獲得的貸款占到銀行對農產品加工企業信貸總額的50%以上。而眾多中小型農產品加工業,和有關部門溝通渠道少,難以獲得財政支持;可抵押資產少,也很難獲得信貸資金。如何適當調整政策傾向,讓中小加工企業獲得“雪中送炭”的支持,是亟待解決的問題。

四是政策手段相對較少。農產品加工企業在融資、外貿、科技、人才、信息、市場等方面都需要相關政策措施,但目前的政策措施仍以財稅政策為主,其他手段力度相對較弱。而且,隨著我國農業“走出去”步伐的加快,一些大型農產品加工企業已經到境外建設生產基地并將農產品運回國內加工,這就需要國家出面與相關國家溝通,建立境外農業投資利益保護制度,同時在檢驗檢疫、產品返銷進口配額、支持境外農產品加工基地建設、出口信用保險等方面出臺或完善政策措施。

三、當前農產品加工業發展面臨的問題和挑戰

在中央支持農產品加工業發展扶持政策的推動下,我國農產品加工業總體保持了良好的發展勢頭。然而總體來看,發展水平還不高,與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的要求還不適應。受企業自身實力和資源條件、市場波動等外部因素的影響,農產品加工業發展還存在一些突出問題。

(一)農產品加工業面臨的主要問題。

1.企業規模小,競爭力不強。我國農產品加工業規模普遍較小,產業集中度不高,不利于企業加強技術創新、品牌培育和質量控制,也削弱了產業整體抗風險能力和市場競爭力。從企業結構看,中小企業占絕大多數,經營較為分散,小規模、低水平重復建設問題十分突出,產業集中度較低,企業同質化問題嚴重。從產品結構看,一般性產品、初加工產品多,技術含量高、附加值高的精深加工產品較少,農產品加工轉化和增值能力不強。加上行業自律機制的缺失,市場惡性競爭嚴重,直接影響了企業的加工增值能力和資本積累能力,阻礙了行業健康發展。調研中了解到,四川省名山縣是一個以茶葉加工為主導產業的農產品加工大縣,然而,由于加工企業眾多,行業無序競爭非常嚴重。2011年該縣有茶葉加工企業600多家,規模以上企業僅有33家,絕大部分都是小微企業,加工作坊化、管理家族化、經營攤點化,生產設備落后,質量控制能力低,生產基本停留在粗加工上,精深加工嚴重不足;在茶葉上市季節,一些小企業肆意哄抬價格、搶購原料,引發行業競爭無序,整個行業的持續發展能力、抗風險能力和市場競爭力都比較弱。

2.基地建設滯后,原料保障能力差。隨著農產品加工業的較快發展以及加工水平的不斷提高,企業對原料的數量和質量提出了更高要求。然而,由于原料基地建設投入大、回報低,風險大、保險少,以及企業與農戶的利益連接困難大、矛盾多等問題,專業化、標準化、集約化生產基地建設相對滯后,企業的原料大都來源于分散的小農戶生產,加工原料的質量和數量供應都沒有保障。一方面,小農戶生產可能帶來品種混雜、質量退化、化肥使用不當、農殘超標等問題,嚴重影響加工制品的質量和檔次。另一方面,由于某些行業加工能力增長過快,部分原料短缺的問題也日益突出。不少企業產品銷路很好,但由于原料供應不足,影響了企業的進一步發展,很多企業甚至長期處于停產和半停產狀態。

3.技術創新能力弱,物質裝備落后。受規模和實力影響,絕大部分中小農產品加工企業缺乏科研人才和科研設施設備,很多企業只能維持簡單的再生產,無力進行新產品新技術的研發應用,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嚴重不足。還有一些企業缺乏自主創新意識,重模仿、不重開發,重引進、不重創新,重單打獨斗,不重聯合,對一些行業重大關鍵技術缺乏聯合攻關,產業發展難以突破這些關鍵技術的制約。在農產品商品化處理和初加工環節,農戶、專業合作組織和農村微小企業加工設施異常簡陋,工藝落后,產后損失大,質量安全隱患突出。

4.食品安全意識不夠,質量水平仍待提高。目前,一些企業標準化生產建設滯后,從原料生產到加工再到流通過程管理分散,產品可追溯制度和質量檢驗監測制度不健全,還未形成完整有效的管理體系和質量安全標準體系,加上部分企業質量、衛生意識淡薄,農產品加工業產品質量、食品安全、加工管理仍存在一些問題,給整個行業的發展埋下了安全隱患。近年來發生的三聚氰胺、瘦肉精等食品安全事件給消費者信心以沉重打擊,也給整個行業發展帶來了巨大的沖擊。

(二)農產品加工業發展面臨的挑戰。

1.資源要素約束加劇。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資源要素的稀缺性逐步強化,農產品加工企業資金、土地、勞動力等要素上的制約越來越大。一是資金約束嚴重。農產品加工季產年銷的特點,引起季節性收購資金緊張問題突出。由于貸款門檻較高且信貸擔保體系不健全,很多小企業很難獲得銀行貸款,資金運轉困難。據四川省名山縣農產品加工主管部門介紹,加工企業的資金缺口一般在30%~40%,很多加工企業為緩解眼前困難,不得不使用月利率達1.5%~4%的民間資本。二是招工難問題凸顯。農產品加工企業的招工問題也比較普遍,尤其在農產品集中上市時期和生產旺季,很多企業都出現了招工困難。由于新生代農民工對工作環境、發展前景等都有著較高的期望,一些環境較差、勞動強度較大的企業,嚴重缺乏青壯年勞動力,很多企業不得不使用45歲以上的工人,很多企業都面臨著未來誰來工作的嚴重問題。三是用地問題較為突出。與工業企業相比,農產品加工企業規模普遍較小,產值、利潤、稅收等較低,在爭取企業用地方面處于明顯的劣勢,加之現有的土地政策中缺乏對農產品加工企業用地的制度性安排,企業用地問題十分突出。尤其對一些養殖企業和屠宰加工企業,受環境指標的制約,很難在城市周圍和加工園區獲得土地。

2.多重風險疊加。當前農產品市場波動加劇、自然災害多發頻發重發、食品質量安全事件時有發生,農產品加工業發展面對著自然風險、市場風險和質量風險的三重考驗。一是農產品質量安全和品質要求不斷提高。近年來,我國農產品質量安全事件頻發,對我國農產品進出口貿易和農業產業安全產生了較大影響。隨著消費者質量意識的不斷增強,對農產品加工企業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加強生產、加工、流通各環節的質量控制提出了更高要求。二是農產品市場波動加劇。當前,金融資本、氣候變化及生物質能源等非傳統因素對農產品市場波動的影響逐步加大,加上國內外市場聯動的加強,國際市場的波動也極易通過貿易、投資等途徑傳導至國內,未來農產品價格的劇烈波動將可能更頻繁地發生,這勢必導致農業生產波動,破壞農業生產能力,進而增加農業企業生產經營風險。三是自然災害影響加重。近年來,氣候變暖導致極端性天氣多發頻發,自然災害影響加重,加大了農業防災減災、災后恢復生產的難度和壓力,增加了農業生產的不確定性,一定程度上威脅著我國農業生產和農產品加工業發展。

3.生產經營成本提高。受原料價格、工資水平、流通費用以及其他一些費用上漲的影響,農產品加工企業生產成本快速上升,給企業生產經營造成了很大壓力。一是原料價格大幅上漲。從加工業龍頭企業監測的情況看,近兩年國家重點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原料價格平均漲幅為16.2%,很多企業都面臨著“生產不賺錢,不生產就丟市場”的兩難局面。二是勞動力成本上漲。受生活成本上升和勞動力結構性短缺的影響,目前勞動力成本上漲很快。據吉林省一些企業反映,工人工資普遍較比2011年增長30%左右。三是流通成本上漲。由于人工成本、石油價格的攀升,物流費用大幅提高。據調研了解,目前企業流通成本漲幅在15%以上,尤其是產品進入超市面臨高額的進場費、促銷的現象,加之超市結算時間長,拖欠貨款嚴重,增加了企業資金使用成本。

四、推進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的思路重點和政策建議

針對當前農產品加工業發展面臨的問題和挑戰,應充分發揮政策的先導和杠桿作用,圍繞制約產業發展的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進一步加大財政、金融、稅收等支持力度,為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營造良好的制度氛圍。

(一)政策支持的重點領域。

1.做大做強農產品加工領軍企業。領軍企業是一個行業的標桿,對于增強行業的國際競爭力,規范行業發展具有重要作用。積極引導龍頭企業和成長型企業采取兼并、重組、參股、聯合等方式,整合資源要素,組建規模化、集團化領軍企業。鼓勵農產品加工企業按照現代企業管理的要求,進一步優化公司治理結構,提高管理水平,提升質量和效益。引導和支持領軍企業跨地區、跨行業組建產業集團,支持領軍企業與上下游企業組成戰略聯盟,著力提升領軍企業的技術研發能力和裝備水平,大力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帶動專業化、標準化原料基地建設,增強輻射帶動農戶的能力。

2.加快企業技術創新。企業要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生存和發展,關鍵在于開展科技創新。鼓勵和支持農產品加工企業加大資金投入,建立科技研發機構,加強與科研院所合作,聯合攻關重大關鍵技術,進行原始創新和集成創新,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支持企業加強國際科技交流合作,對引進的技術、工藝和裝備進行消化吸收再創新,提高企業技術水平,搶占未來科技制高點。

3.積極發展農產品產地初加工。產地初加工是降低農產品產后損失、提高商品化率和入市品級的重要途徑。要依托優勢、特色農業產業帶,大力發展農產品產地初加工,通過成熟適用技術的篩選與示范推廣,支持農民和專業合作組織改善貯藏、保鮮、烘干、清選分級、包裝等設施裝備條件,減少農產品產后損失,提升入市品級;支持科研單位、大專院校、企業以及技術服務機構,加強農產品產地初加工重大關鍵技術的引進、研發、儲備、篩選和示范推廣。

4.構建農產品加工業產業集群。推動企業集群集聚發展是提升產業競爭力、促進產業加快發展的有效途徑。要積極規劃引導農產品加工企業向優勢農產品產區集中,推動示范基地內企業分工協作,充分發揮協同效應,形成相互配套、聯系緊密、上下承接的企業集群。集成集聚區內技術人才、實驗設備等資源,建立公共科研開發推廣服務平臺,推動企業與科研院所開展多種形式的聯合,共同開發先進適用新技術新品種新工藝。依托資源和區位優勢推動企業集群與專業市場和農產品產地批發市場對接,形成與主導產業緊密聯系的原料和加工制品集散中心。構建區域營銷公共平臺,整合區域內企業品牌與市場資源,采取品牌嫁接、資本運作、產業延伸等方式,聯合打造區域品牌。

5.建設高標準原料基地。建設高標準生產基地是農產品加工企業穩定發展的基礎。支持農產品加工企業推行標準化生產,積極建設專業化、規模化、集約化的高標準原料生產基地,強化合同、訂單基地的生產指導與服務。引導企業發展精深加工,延伸產業鏈條,優化產品結構,提高農產品附加值。支持企業發展物流配送、連鎖超市、電子商務等現代流通方式,引導企業、專業合作社帶動農戶與超市對接,提高產品的產銷率。鼓勵企業跨區域發展,積極到西部地區建基地辦工廠,支持有條件的企業“走出去”,開發國外農業資源,開拓國際新興市場。

(二)政策建議。

1.加大財政稅收支持力度。建議將農業綜合開發、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建設、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糧油項目貼息、扶貧專項、中小企業發展專項等現有項目資金,向農產品加工企業傾斜,支持農產品加工企業發展。建立健全農產品加工機械更新報廢經濟補償制度,對企業采用低能耗、低水耗、低物耗、低排放、低污染的加工機械裝備,給予一定的財政補貼或信貸支持。進一步完善農產品加工稅收優惠政策,擴大享受農產品初加工所得稅優惠政策的范圍,對從事飼料和食品生產加工的企業免征企業所得稅,減輕企業的負擔。統一農產品精深加工增值稅進銷項稅率,解決“高征低扣”的問題。對購臵國產農產品加工機械的中小型企業給予一定期限的所得稅減免,對引進國外先進技術與設備的中小型企業免征進口關稅和進口環節增值稅。

2.創新金融保險服務方式。建議金融機構增加中長期貸款新品種,提供靈活多樣、能滿足農業行業特點和農產品加工企業實際的貸款品種和服務,并給予農產品加工企業優惠利率。擴大農產品加工企業有效擔保物范圍,推廣存貨質押、應收賬款質押、倉單質押、動產浮動質押等多種抵押質押方式,解決企業貸款擔保抵押物不足的問題。鼓勵符合條件的企業上市融資和發行債券,支持有條件的公司設立小額貸款公司,專門針對訂單農戶提供專項小額貸款。擴大農業保險范圍,建議將政策性保險覆蓋農產品加工企業;支持企業建立風險救助機制,并把對農產品加工企業的風險救助納入政策性保險的范圍。

3.支持原料基地建設。建議采取財政、稅收、金融等綜合措施,支持農產品加工企業按照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要求,自建原料基地。有關支持農業生產的項目,優先安排農產品加工企業原料基地實施。支持農產品加工企業開展小型農田水利建設、中低產田改造、高標準農田建設、土地整理、商品糧基地建設等農業項目,切實改善基地生產設施條件。

4.降低企業行政性收費標準。建議對農產品加工企業在養殖小區、設施農業等方面的用地需求給予優先安排和稅費減免,對農產品初加工和農產品交易市場用地按農業用地收費。對農產品加工企業用電、用水給予一定程度的優惠,建議對農產品初加工用電統一按農業用電收費。全面清理不合理的收費項目,切實減輕企業負擔,對產品質量認證、檢驗檢測等方面的費用給予適當減免。全面落實鮮活農產品“綠色通道”政策,適當擴大“綠色通道”政策適用范圍;支持加工企業產品進入超市,適當降低農產品市場和超市的收費標準。

【參考文獻】

[1]宋洪遠等:《“十一五”時期農業和農村政策回顧與評價》,中國農業出版社2010年版。

[2]楊明洪:《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扶持理論與政策分析》,經濟科學出版社2009年版。

[3]趙海、張照新:《關于增強我國農產品加工業競爭力的思考——基于油脂加工業和乳業發展演變的比較分析》,載于《宏觀經濟研究》2012年第2期。

[4]趙海、張照新:《我國農產品加工業增值稅政策的演變與問題分

析》,載于《農產品加工》2012年第5期。

篇4

關鍵詞:農副產品;壬二酸;蓖麻油;菜籽油

我國是天然資源大國,農副產品如油脂類化工產品產量巨大,大多只經過簡單、初步的化學加工而加以利用,其附加值與利潤率較低。若能通過深度加工而得到生產技術密集度高、附加價值與利潤率高、能增加或本身就具有某種特殊應用性能的精細化學品,對促進我國精細化工發展、提高精細化工產值在化工總產值中的比重、充分利用農林副產資源、縮小與發達國家的差距具有實際意義。

壬二酸是重要的精細化工中間體。目前,國內壬二酸的產量嚴重不足,需要大量從美國等國家進口。壬二酸合成需要的原料是不飽和脂肪酸,目前對原料的研究還比較少,大部分研究者都是利用油酸為原料的,如史春薇等以20克油酸為原料,探索了臭氧-過氧化氫聯合氧化法制備壬二酸的反應機理,發現?OH是一個重要的反應物。也有以農產品初步加工的產物為原料的,如王大奇等以棉油皂腳脂肪酸為原料,用氣相色譜跟蹤法研究天然脂肪酸的臭氧化-氧化分解反應。結果表明,當臭氧化溫度為20~40℃、氧化分解溫度90~95℃, 反應時間為3小時,壬二酸的收率為37.7%,含量高達94.2%。分離反應混合物,可以獲得壬二酸、C6-9羧酸和棕櫚酸等用途廣泛的化工產品。

本研究以高錳酸鉀為氧化劑,以菜籽油、蓖麻油為原料,考查反應溫度和反應物物質的量比對壬二酸收率的影響,并采用質譜儀表征了產物,確定合成產物為壬二酸。

1 材料與方法

1.1 材料、試劑和儀器

材料:菜籽油、蓖麻油,工業級。試劑:氫氧化鉀、硫酸、高錳酸鉀,分析純,均為上海國藥集團化學試劑有限公司生產;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銨(CTAB),分析純,為上海豪森化學試劑公司生產。儀器:質譜儀,美國Varian公司,INOVA 500M NMR。

1.2 方法

稱取20克菜籽油/蓖麻油,加入含4克KOH的100毫升水溶液,充分攪拌使成乳狀液。稱取一定量的高錳酸鉀和相轉移催化劑(芐基三乙基氯化銨), 配成溶液,在充分攪拌狀態下逐步加入乳狀液進行氧化反應。反應結束后, 加入50毫升33%的硫酸水溶液,繼續攪拌,使MnO2凝聚。再在水浴中加熱15分鐘,趁熱過濾, 用熱水洗滌濾餅再過濾, 濾液合并后進行濃縮, 冷卻后析出壬二酸結晶。

2 結果與分析

2.1 反應溫度對收率的影響

反應條件為:400毫升水+2.0克催化劑+20.0克蓖麻油/菜籽油+8小時,pH=1.5,結果如圖1。由圖1可知, 以蓖麻油為原料,最佳收率的溫度同樣在50℃,即在50℃以前, 收率隨溫度增加而增加,這是因為溫度升高,有利于充分反應; 60℃以后收率降低,說明溫度過高,副反應也迅速加快,特別是壬二酸的脫羧會迅速加快,導致收率反而降低;且30℃和70℃時所得產品或多或少都有黃色的雜質,這可能是因為溫度太低反應不完全或是溫度太高副產物多而產生的。以蓖麻油為原料,收率增加10%~15%,可見以蓖麻油為原料在此反應中是有利條件。

2.2 原料物質的量的比對收率的影響

在50℃時,其他條件不變,考查原料蓖麻油/菜籽油與高錳酸鉀的配比不同對收率的影響,結果如圖2。由圖2可知,當高錳酸鉀與原料的物質的量比為0.2∶1~0.25∶1之間時,收率最高。這可能是因為物質的量比在0.35∶1時,氧化強度不夠,轉化率較低;而在0.15∶1時,可能氧化劑過多,多余的氧化劑繼續氧化壬二酸,從而降低收率。因此,選擇合適的配比,也是提高壬二酸收率的重要方面。以蓖麻油為原料,收率增加10%~15%。

2.3 壬二酸的質譜表征

產物的API-ES負離子模式質譜圖如圖3。圖3中,m/e187.4為壬二酸的分子離子峰,m/e125.3,97.4,45.5分別是碎片離子CO(CH2)7-、(CH2)7-、(COOH)-。由圖3可確定樣品的分子量為188,與壬二酸分子量相符,確定合成樣品為壬二酸。

3 結論

我國的農副產品大多只經過簡單、初步的化學加工而加以利用,其附加值與利潤率較低。本研究以高錳酸鉀為氧化劑,經過化學的方法,將附加值低的菜籽油、蓖麻油加工成高附加值的精細化學品壬二酸,對于促進農業發展、提高農民收入有比較重要的意義。

本研究考查了反應溫度和反應物物質的量比對壬二酸收率的影響,當反應溫度為50℃、高錳酸鉀與原料的物質的量比為0.2∶1~0.25∶1之間時,以蓖麻油為原料,壬二酸收率最高達到52%。采用質譜儀表征了產物,確定合成產物為壬二酸。

篇5

關鍵詞:農產品價格;農民利益;農業產業化

一、2010年農產品價格變化的分析

2010年最受關注的事情之一是農產品價格的上漲。上半年受到產量減少和需求增加的影響綠豆、大蒜、棉花都出現了大幅上漲,繼而在11月份上旬,全國36個大中城市18種主要蔬菜批發價格每公斤3.9元,比年初上漲了11.3%,比去年同期上漲了62.4%。從2010年1月至11月份食品消費價格變化情況來看,與上年同月相比,食品消費價格都出現了上漲,平均上漲率為7.58%。

對于2010年農產品價格的變化,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解釋:

(一)供需不平衡

表現為農產品的供給受到上期價格和氣候災害的影響,導致盲 目的生產或供給的減少。另外,工業化和城鎮化的快速發展,使得大量土地被用于商業用途和房地產用途,也導致了土地面積的減少,其結果是供給對需求的相對減少。

(二)貨幣發行過量

國外文獻表明貨幣供給量的變化對農產品價格沒有直接的影響,但存在滯后的影響。對于我國來說,相關研究表明上述發現也適用于中國,但貨幣供給量的急劇變化對農產品價格的滯后影響會縮短。受經濟危機的影響,2009年我國實行了寬松的貨幣政策,銀行貸款增速明顯。歷史經驗表明,貨幣量的急劇增加將會對2010年至2011年農產品價格產生影響。

(三)農產品生產成本上升

農產品生產要素包括勞動力、資本、土地資源、化肥和農藥等。在工業化、城鎮化過程中,農村的勞動力、資本、土地資源快速向城市流動,資源的稀缺導致成本的提高。另外,化肥、農藥、飼料、農具等生產要素的價格也與農產品價格呈正相關關系,這可以解釋為這些投入要素是農產品價格上漲的原因之一。

(四)熱錢炒作

今年以來樓市受到打壓,股市不振,引起資金向農產品流動。我國農產品中間環節多,這里面存在著眾多的中間商。上半年少數經營者利用大蒜、綠豆等農產品產地集中、季節性強、產量下降、信息不對稱等特點,囤積居奇,哄抬物價。

針對近期農產品特別是蔬菜等生活必須品的漲價,11月20日國務院出臺了《國務院關于穩定消費價格總水平保障群眾基本生活的通知》,從加大農業生產、穩定農副產品供應等16個方面作出了部署,應該說政府的多數措施是切實可行的,但筆者反對的是對生產和價格的直接強制干預,這不僅違背了市場經濟的規律,不利于農民利益的實現,同時也不利于今后市場供需均衡的實現。在筆者看來,農產品價格的適當提高,不僅是對以前工業與農業剪刀差的補償,而且有利于資本、科技、人才的投入,對農產品質量、供應,農業科技的創新、推廣都有著積極的意義。對農產品價格的直接干預會導致農業產出的減少,長期來看難以實現市場供需的平衡和農業的發展。

然而即使是在農產品價格上漲的時候,農民的利益仍然難以實現,是什么原因阻礙了農民利益的實現,下文將給予解釋。

二、影響農民利益實現的原因

(一)農業生產的特點

1.農產品需求價格彈性小。農產品屬于必需品,價格的變化對需求影響不大,但需求對價格敏感,因此當遇到災害天氣或供給增多時,就會導致價格的大幅上漲或大幅下降。

2.農業生產具有周期性。農業生產存在固定的周期,也受季節的影響,但在溫度控制下的塑料大棚種植情況除外。因此,產量的調整需要較長的時間。

3.局部地區農產品市場接近完全競爭市場。部分農產品如蔬菜、魚、瓜果等存在保質期的問題,如不能短期銷售就會腐爛掉,對于這類產品就得及時銷售。加之,農產品市場存在著眾多的個體戶,從這個意義上講,局部地區的農產品市場接近完全競爭市場。

4.農產品供給易受氣候的影響。由于農產品大多數是由分散的農戶供給的,且其生產設施簡單,多數露天種植,看天種植,遇到諸如蝗蟲、旱災、澇災等異常天氣,農產品的供給就會受到影響。

5.特定農產品的生產具有地域性。我國地域遼闊,東西跨越5個時區,南北溫差變化大,加之不同地形如丘陵、沙漠、高原、平原等地形的存在,因此出產了豐富的農產品,其來源也呈現出地域性的特點。

(二)我國農業中存在的問題

1.農業產業化水平低,農業組織功能不健全。目前,我國大多數地區仍是傳統的、精耕細作的小農經營模式,具有生產規模小、產業結構單一、勞動生產率低等特點。農業企業數量少,農業協會功能不健全,造成了產銷脫節,因此不能及時調整銷售策略,同時也忽視了品牌的樹立。另外,農產品加工業不發達,不能實現農產品的附加值,市場上也缺少了多樣化的產品。

2.農產品流通環節多。我國地域廣闊,農業生產具有地域性,加之農業生產規模小,相當一部分農產品需要經過多層中間商,最后才到達消費者手中。但農產品每經過一個中間商都會加價,且在流通過程中由于農產品加工、保鮮技術等方面原因,都會導致其價值的損失。這部分損失,一方面可以通過消費者處獲得,另一方面則通過壓低收購價從農民那里獲得。

3.市場信息不對稱。在我國農產品生產具有地域性,由于地域遼闊,傳統的農產品交易具有信息不對稱的特點,導致賣出難、價格低。此外,我國農產品總體質量不高,消費者在購買時,只愿根據平均質量來支付,因此農民從直接的銷售中,即使對于高質量的綠色產品,也不能使其價值得到實現。

4.農業生產效率低。分散的小農經濟,導致農民不愿在資金、技術學習等方面投資過多,因此導致了農業生產機械化水平不高、單位產出耗費的人力物力多,不能實現規模優勢,而且不利于品牌的形成和產品質量的提高。

由于我國農業生產的上述特點和我國農業存在的現實問題,因此農民利益難以保障。對于類似與2010年的農產品價格的波動,在短期內仍然存在,但這并不是政府實行直接強制價格干預的原因,產品價格應該由市場來決定,給予貧困人口、大學生以補貼、禁止炒作生活必需品等都是政府可以采取的合理措施。要想從根本上解決農產品價格的大起大落,政府可以在某些方面發揮作用。

三、在市場經濟下,如何發揮政府功能保護農民利益

(一)提升農業產業化水平,健全農業組織功能

在家庭承包責任制下,農業生產分散,易導致盲目的生產,供給的不平衡,引起農產品的暴跌和暴漲。為此,應該鼓勵成立農業專業化組織或農戶+企業模式,對于這樣的組織政府可以督促其功能的實現。

(二)加強農業信息網站建設

農業網站的建立將有利于消除信息不對稱、促進農產品流通、減少存儲時間、減少中間環節,有助于打壓炒作勢頭。農民由此可以合理安排生產,減少因盲目生產造成的損失,同時通過對比地區間價格,最大限度實現利益。

(三)加大農業科技的推廣,提高勞動生產率

目前,我國農業技術推廣體系改革與建設進入攻堅階段,在農技推廣體系管理體制下,要充分發揮農村合作經濟組織、涉農企業、農業科研教學等單位的作用,努力構建“一主多元”的新型農業技術推廣網絡。大力發展普及農民田間學校、培育核心農民科技農戶、信息化推廣服務等方式方法,滿足農民對先進實用技術的個性化、多樣化需求。在流通領域里應加強對農產品加工、保鮮技術的推廣,減少流通過程中不必要的損失。

(四)加大財政對農業的投入

我國農業具有地少人多,規模較小,基礎設施落后,農業科技的轉化率較低。長期以來都是農業支持工業的發展,但隨著城鎮化、城市化的發展,大量的土地轉為商業用地,農民種植土地的機會成本增大。為此,應對農民進行價格補貼、種糧補貼,長期有效的措施包括修堤壩、水庫,對農民進行培訓等。

(五)實現農業的規模生產

目前,我國農業是分散的一家一戶為主體的小農經濟,這與社會化大生產、大市場、大流通是不相適應的。各地區如果能夠成立諸如土地流轉合作社的形式來推進農村土地流轉,就可以因地制宜制定產業調整規劃,按照區域化布局、規模化種植,發展品牌農業,集中優勢區域發展優勢產業。土地的流轉不但提高了土地產出率,解放了農村的生產力,而且促進了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

篇6

1運河區農業機械化發展遇到了瓶頸

最近10年,隨著城鎮化進程的不斷加快,滄州市運河區農業種植面積縮小。一是城市建設使一些地塊成為廣場、服務設施,從而使地塊變得越來越小,不利于農機作業;二是城市規模進一步擴大,大量勞動力進城務工,農民種糧積極性不高,造成土地撂荒,傳統農業機械基本處于飽和狀態;三是農機從業人員老化嚴重,表現在農機管理人員老化,農機操作人員老化,鄉級農機管理力量薄弱,對農機工作疲于應付四個方面;四是農機具的發展不適應城郊經濟,表現在從事大田作業(糧食作物)的機具多,從事設施農業、農副產品加工業和畜牧業的機具少;五是農機服務功能不健全,農機作業信息不暢,受農時影響,農機作業時間集中,時間短,購置大型農機投入多,資金回收期長;六是農機保險亟待完善,目前各大保險公司對農機具的保險險種很少,只有拖拉機強制保險。

2運河區農業機械化發展面臨機遇

2.1設施農業的發展離不開農業機械化近年來食品安全問題困擾著人們,尋找放心、安全、綠色的蔬菜水果是城市人們的渴望,運河區區委區政府對農業發展十分重視,2013年投資億元建設了農業園區6個,其中蔬菜大棚50多個,陽光溫室10個,這些大棚投入使用后,需要引進小型的微耕機械,節水灌溉機械,卷簾機,溫控設備等新型農業機械,并引導農民購買使用推廣。

2.2城市環境治理離不開農業機械化近年來城市環境污染嚴重,特別是京津冀地區pm2.5居高不下。嚴重影響著人們的健康,目前農作物秸稈的利用在我區還沒有達到綜合利用,實行秸稈整體還田可以提高土壤有機質的含量,加快秸稈綜合利用,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

2.3城市綠化景觀帶建設離不開農業機械化近年來,滄州市各級領導十分重視城市綠化工作,結合滄州市沿海綠化帶工程,運河區在滄廊公路兩側,石黃公路兩側等五條公路溝渠兩側種植樹2500畝。

2.4城郊畜牧養殖業離不開農業機械化日益增加的城市人口,對肉蛋禽奶的需求不斷加大,在有限的土地,昂貴的勞動力制約下,機械化是實現最大效益的有效途徑,引導農民購買質量可靠、經濟適用的農業機械產品是今后農機管理工作的重點。

2.5農副產品加工離不開農業機械化城郊經濟依托于城市,服務于城市,城市對農副產品的需求,給運河區農副產品深加工提供了市場,而提高農副產品的附加值離不開農業機械,目前運河區的發展急需農副產品加工機械。

2.6土地流轉離不開農業機械化的支撐近年來,城郊的年輕農民進城打工,農民土地流轉意愿強烈,加之政府對流轉土地予以補貼,發展規模種植的時間基本成熟,規模種植離不開農業機械的支撐,這給農業機械的發展提供了機遇。

篇7

關鍵詞 農業產業化;優點;存在問題;解決措施

中圖分類號 F30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09)13-0383-01

所謂農產業化就是以市場為導向,以提高經濟基礎效益為中心,圍繞當地農業支柱產業和主導產品,實行區域化布局、專業化生產、一體化經營、社會化服務、企業化管理,建立市場牽龍頭,龍頭帶基地,基地連農戶的種養加產供銷,實現農業生產的集約化、規模化、商品化。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是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舉措。

1 實施農業產業化的優點

(1)農業產業化能有效地克服農戶與市場的矛盾。農民對市場缺乏預見性,應變能力差,生產經營上帶有很大的盲目性;另外,農民尚處于分散的小規模經營狀態,一家一戶生產規模小,形不成批量生產,很難進入市場大流通。而實行農業產業化,不改變家庭承包的基礎,提高農民生產組織化程度,從而增強對市場的適應能力。

(2)按產業化組織發展農業生產,規模經營。不但土地規模經營,而且通過聯合擴大到生產的各個方面和環節,以延長產業鏈。一個龍頭可以帶動一批基地和千家萬戶進入市場,其生產經營直接與市場聯系,從而避免農民遭遇不應有的經濟損失,使其生產有服務、銷售有門路、價格有保護。

(3)實行農業產業化有利于推動城鄉優勢互補,拓寬城鄉之間在資金、人才、技術設備等生產要素上的合理流動和優化組合,縮小城鄉差別;同時,城區企業與農村基地和農戶形成利益共同體,不僅推動農村經濟的發展,而且還可以加快農村城市化發展的步伐。

(4)農業比較效益高,能充分發揮農民生產的積極性。實施農業產業化,大力發展農副產品,通過加工、貯藏、銷售實現農副產品多次轉化增值,是解決農業自身效益低下的現實選擇。

2 目前農業生產存在的問題

(1)農副產品與市場需求脫節,多數農副產品品種單一、質量低、加工層次低、農業比較利益低下。

(2)經營形式與市場發展脫節,一家一戶分散經營,孤軍奮戰,勢單利薄。

(3)農民與市場脫節,農民由于信息不靈,門路不廣,生產經營帶有很大的盲目性,給自身帶來了很大的經濟損失。

(4)在經營方式上與市場脫節,缺乏產前和產后的有效服務。

這些情況說明,以一家一戶為單位各自為戰的傳統農業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運行機制遠遠不相適應,傳統農業缺乏市場行為,缺乏真正屬于自己的市場主體,因而不能適應市場規律要求。只有根據當前農村生產力發展情況,加快農業產業化步伐,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3 實現農業產業化的措施

(1)實施科學規劃。實施農業產業化的基礎是立足于當地資源優勢,突出特色、把分散的區域經濟組成規模較大的商品生產基地,形成各具特色、布局合理的優勢產品和產業,使區域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帶動區域經濟的發展。

(2)壯大集體經濟。實施農業產業化的前提是壯大集體經濟,產業化實施的條件是具有組織網絡、經營場所、管理人員、生產資金、物資、設施等。這些條件又依賴于堅實的集體經濟。因此,必須千方百計地增強集體經濟。一是大力培育集體經濟的新增長點;二是積極推行股份制,集中社會閑散資金用于投資。

(3)注重規模發展。實施農業產業化的關鍵是抓好農副產品市場建設和出口產品加工。龍頭企業按照市場經濟規模,完善產業組織經營機制,正確處理生產、加工、銷售之間利益關系,是加快農業產業化進程的保證和動力。在市場建設上,一是培育本地農副產品市場,改善市場設施,擴展市場規模,增加服務功能;同時,積極開拓外地市場,、聯合體、個體多層次、多形式的遠銷隊伍,幫助農民推銷農副產品,全方位開拓市場。二是開辟國際市場,大力發展農副產品出口業務,不斷調整優化出口產品結構,開發新的出口產品。三是在龍頭企業上,要根據產業布局,在農副產品集中產區,興建以加工出口為主的龍頭企業,引導一些不景氣的企業,調整生產經營結構,轉向農產品加工。對一些規模小的農副產品加工企業實行聯合兼并,組成企業集團,增強帶基帶農戶的能力。四是積極引進外資和技術,大力興辦農副產品加工“三資”企業,通過龍頭企業建設,形成龍頭企業上連國外市場、下連千家萬戶、產加銷一體化的生產格局。

篇8

一、我國發展農產品加工業的優勢與必要性

眾所周知,農業生產由于受自然條件的制約,其生產的產品有其特殊性。一是上市時間相對集中,市民購買力增加不大,售價自然降低;二是含水率高,易變質,不易保存;三是返季節生產成本高,且其產品口感差,人們一時難以適應,即使有意購買,也只是微量,由此帶來農戶不知種什么好,收入減少,效益降低,無能力,無資金購機用機。所以,加強農副產品加工項目建設,是拓寬農機服務領域有效途徑。

(一)農民迫切需要農副產品加工

近幾年,農民實際收入減少,增產不增收是一個無爭的事實。種田積極性下降,農機服務之路越走越窄。按照目前的種植結構,基本上是一家一戶,種植面積小,同一作物產品上市時間基本一致,售價低。例如西瓜,上市時節,每公斤售價不到0.4元,這對市民來說是得到了實惠,但對種植戶來講是絕對虧本經營,不賣又不行,放著會變質爛掉。但此季節一過,西瓜的市場價又會上升到每公斤1元以上,按照農戶目前的自身能力是無法保存,只好含淚大甩賣。農業產業結構調整,雖然使農業有了些起色,但從整體上來講,效果不明顯,農民的實際收入增幅不大,如遇天氣等方面的影響,其收入還會隨之下降。用農民的話來講,是想調整,也跟著調整,但無收效,單獨調整又無能為力,市場不熟,技術、資金又跟不上,即使調整第一年嘗到了些甜頭,第二年馬上有人跟進,該產品又成了滯銷品,年年調整,不斷調整,實在搞不了。由此,農副產品加工顯得尤為重要,農民迫切需要有單位或個人收購他們的產品,有一個穩定的銷售渠道,使之種植有方向,收入有保障,沉下心來,一門心事提高產量和質量。

(二)黨和政府大力支持農副產品加工

全民奔小康,重點在農村,切實解決好“三農”問題巳提到各級政府的重要議事日程,同時,各級不斷加大了對農業生產的資金投入,特別是中國加入WTO以后,國家對農業的補貼,巳由對最終產品的補貼,轉向了對生產過程的補貼,重點是加強農田基礎設施建設,提高生產水平,產品數量上臺階,質量上檔次。同時大力發展農副產品轉化產業。加工、儲藏首當其沖。其一,它可以為農產品找到出路,切實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農民種田積極性;其二,為就業提供基地,為剩余勞動力轉移提供保障;其三,可以進一步密切黨和政府與人民的血肉關系,真正將“三個代表”落實到實處。(三)農副產品加工技術日趨成熟通過幾十年的發展,特別是改革開放以后,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經過優勝劣汰的激烈競爭,農副產品加工巳引起了人們的普遍關注,各種加工技術日趨成熟。水稻、棉花等傳統作物其加工巳不存在問題,目前重點是進一步對深加工的研究;蔬菜、瓜果等時令產品,目前主要是儲存、保鮮,其冷凍技術巳過關,尚需進一步解決的問題是如何進一步降低過程成本,以便以低廉的價格獲得廣泛的市場,只要進一步投入力量研究,前途充滿希望。

(四)開展農副產品加工是農機自身建設的需要

開展農副產品加工,不僅是一個社會問題,農機部門責無旁貸,同時,對農機自身建設同樣重要。其一,開展農副產品加工,實行“公司+基地+農戶”的模式。通過加工,不僅種植戶可以增加收入,公司也可以增加收入;其二,收購農副產品,促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步伐加快,農民收入上升,為購機用機提供資金支持;其三,隨著就業門路拓寬,勞動力轉移步伐加快,必然帶來田地向種植大戶集中速度加快,為農機的廣泛使用提供了廣闊的舞臺;其四,在基地內,作物種植連片,耕種、管理及各種技術實施(包括農機技術)都可以相對統一進行,為提高農產品產量和質量提供了可靠的技術保證。農副產品加工涉及到千家萬戶,關系到黨的農村政策的落實和農民的切身利益,其組織形式雖然有些成熟的經驗可以借鑒,但各地情況不一樣,甚至有些農副產品盡管名稱看似差不多,但所含成份可能會千差萬別。解決好這些問題無論從技術上,資金投入上都存在著相當大的困難,但這條路又非走不可,它不僅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有效途徑,也是促使農機擴大服務領域的必然選擇。

二、國外農產品加工業現狀與特點

(一)國外農產品加工業現狀

2008年全球農產品加工業產值高達5萬多億美元(食品加工業超過3.6萬億美元),其中美國6000~7000億美元、歐洲5000~6000億美元、日本3000多億美元。農產品加工業產值已位居世界工業的首位。據統計,日本、加拿大、法國、德國、意大利、澳大利亞等國家第三產業對GDP增長貢獻率都超過了第二產業,更超過了第一產業。發達國家居民生活恩格爾系數為10.6~20%;只有當第三產業占總產值40%時,恩格爾系數才能降低到35~25%,居民的生活水平達到小康標準。國際通用標準中介紹,農產品加工業總產值與農業總產值之比,可以衡量一國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程度。據聯合國糧食署統計,每噸加工過的農產品可創收180美元,而發展中國家僅收入40美元。而農業增值的最大環節在于農產品的加工轉化。據調查流通和加工環節的增值最高可達生產環節創造價值的3.6倍。

(二)國外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特點

1、企業規模超大型化

發達國家的農產品加工企業多以超大規模的形式發展,其中很多企業為跨國企業如乳業第一巨人法國達能公司的年銷售額為60億歐元,帕瑪拉特公司年銷售額也達到60億歐元。再英國立頓(Lipton)是全球最大的茶葉公司,年銷售總量超過450萬噸,產值約30億英鎊。這些超大型企業或企業集團的特點是:跨國、跨地域生產經營;產品涉足食品各個類別;擁有世界化的品牌。

2、投入比例大,技術、裝備水平高

各國政府不斷加大對農產品加工領域的公共基礎投資,特別是企業紛紛投身于農產品加工領域,并不斷加大投資,成為投資的主體。以大型國際性企業為代表的農產品加工企業已經或正在將很多高新技術應用到農產品加工業中,主要表現為:第一,農產品精深加工及綜合利用技術。如菜籽、棉籽、豆餅等餅粕的脫毒及氨基酸、蛋白質分離提取技術;蘋果和柑橘渣、皮提取香精、色素技術等。第二,功能保健食品加工技術。如蜂乳中活性物質的分離技術、螞蟻體中草體蟻醛提取與純化技術等正在成為各國研究開發的重點。第三,植物性蛋白提取加工技術。目前研究重點主要集中在大豆蛋白的提取與加工上。從其他植物資源如棉籽和菜籽餅中提取植物性蛋白的技術將使人類受益更多。第四,生化技術。酶技術、微生物技術是目前及未來生物技術在農產品加工中應用的兩個主要方面。第五計算機、自控、微電子等高新技術。比如,現代圖像識別技術的發展和完善,將使水果、蔬菜的挑選、分級依靠計算機來自動完成;利用現代檢測、控制和計算機技術,可以實現對農產品生產加工過程的遠程控制。

3、產、加、銷一體化經營

發達國家通過產前、產中、產后相結合,促進農業產業化的健康發展。目前已實現了農產品產、加、銷一體化經營,具有生產基地化、加工品種專用化、質量體系標準化、生產管理科學化、加工技術先進化及大公司規模化、網絡化、信息化經營等特點,產生了像瑞士雀巢、美國菲利浦—英里斯等跨國公司。如荷蘭的馬鈴薯育種、栽培、貯藏、加工和銷售有一整套合理的體系,從育種開始就充分考慮產后加工利用的要求,根據用途來選擇種植的品種,對生產者和用戶都有利。

4、產品質量標準體系完善

目前發達國家對產前、產中、產后諸環節實行標準化管理制度,其食品生產已從最終產品檢驗為主的控制方式,轉變為生產的全程質量控制。發達國家的絕大部分農產品加工企業擁有科學的產品標準體系和質量保證體系,多采用GMP(良好生產操作規程)進行廠房、車間設計,對管理人員和操作人員進行HACCP(危害分析及關鍵控制點)上崗培訓,并在加工生產中實施HACCP規范及ISO(國際標準組織)9000族系規范。其中食品生產已從最終產品檢驗為主的控制方式,轉變為生產的全程質量控制。

三、我國農產品加工業現狀

(一)近年我國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的主要特點

1、產業地位逐步提升

從總量上看,我國主要農產品如糧食、水果、肉類、奶類等已位居世界首位;加工原料的日益豐富為農產品加工業的快速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近年來,我國農產品加工業持續快速增長,總量不斷擴張。2008年我國農產品加工業產值達到9.6萬億元,占整個GDP的31.9%,有5000多萬農民在農產品加工企業就業。目前全國年銷售收入500萬元以上的各類農產品加工企業達6.7萬家,實現總產值3.6萬億元,工業增加值0.9萬億元;在全部工業結構中,農產品加工業總產值占25%,工業增加值占25%,產品銷售收入占24%,企業單位數占34%。“十一五”以來,農產品加工業產值年均增長速度為6%,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長率達8%,與國內生產總值基本保持同步增長。

2、企業數量逐漸減少,平均規模不斷擴大

近年來,我國農產品加工業的企業組織結構不斷改善,按照現代企業制度培育出了一批大中型骨干企業。全國農產品加工業增加值的20%以上是由固定資產5000萬元以上的企業創造的,并有效帶動了同類或相關企業的發展。2007年食品加工企業總數為10,413個,平均每個企業產值為4,588萬元,與1996年相比,企業數目減少了13,但個體規模增加了4倍。國內出現了一大批農產品加工企業集團,如雙匯、伊利、蒙牛等。

3、區域優勢產業集群初步形成

近年來,我國農產品加工業的空間集聚程度逐漸提高,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主導產業集群,很多地方出現了由眾多農產品加工企業按照專業化分工組成的特色縣、特色鄉和特色村。如河北、河南的優質專用小麥加工和肉類加工,黑龍江的優質大米和大豆加工,湖南、四川等省的水稻和飼料加工等。4、技術、裝備水平有所提高近十幾年來,我國農產品加工業的技術、裝備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微波干燥(殺菌)設備、低溫超微粉碎設備等數百種新設備相繼問世并投入使用,膜分離技術、微膠囊技術等眾多高新技術也逐步應用到了生產中。另一方面,我國農產品加工業的技術、裝備水平與發達國家相比仍有較大差距。目前我國農產品加工業達到或接近世界先進水平的加工機械僅占5-10%,整個行業落后發達國家20-25年。

(二)我國農產品加工業存在的問題

1、適宜加工的專用品種少

長期以來,我國重視農產品數量和高產,對提高農產品品質和發展加工專用型農產品的研究、開發和生產的投入嚴重不足,使得農產品品種單一,適宜加工的優質、專用品種缺乏。一方面,國內農產品供大于求,大量積壓;另一方面,又需要從國外進口原料以滿足加工業的需要。

2、農產品加工設備落后,加工水平低

以電子技術、信息技術為標志的新技術革命浪潮,推動食品與包裝機械技術向信息化、智能化、集成化系統發展。由于加工設備落后,使得加工原料損耗嚴重,如果蔬損耗率高達25~30%,每年浪費超過2億噸;而美國等發達國家損失率僅為1.7~5%。目前我國農產品加工以原料生產為主,基本上都是低、初級加工。

3、農產品深加工轉化率低

在我國,農產品粗加工多,精加工少;初級產品多,深加工產品少;中低檔產品多,高檔產品少。形成“一等原料,二等加工,三等價格”的局面。

4、資源綜合利用率低

目前,發達國家在農產品加工中,對加工原料進行綜合利用,把農副產品轉化成飼料或高附加值產品。而在我國,每年有5億噸左右的秸稈,1000萬噸的米糠,1000萬噸的玉米芯,700萬噸的蔗渣,2000萬噸的稻殼,這些資源不僅開發轉化的比例小,甚至造成了嚴重的環境污染。

5、高新技術未得到廣泛應用

計算機圖象處理、冷凍干燥、微波、遠紅外加熱、無菌包裝、超高壓加工、無損檢測、生物、輻照保鮮等現代高新技術在國外的農產品加工業和食品工業中得到廣泛應用。而我國農產品加工業和食品工業中大部分還是傳統生產;由于技術、資金和制度等障礙,現代高新技術未得到廣泛應用。

6、加工企業數量眾多、但規模偏小

全國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企業達7萬多家;但在深滬兩市共11家食品類上市公司中,只有50%的總股本超過2億元人民幣。而世界大型的食品加工企業年銷售收入都在100億美元以上,其中食品加工企業50強中最小農業食品集團企業年銷售收入也達38億美元(約合270億元人民幣)。

四、我國農產品加工業的發展對策

(一)以精深加工為主導,加強對循環經濟技術與綜合利用技術的研發

依靠科技進步提高農產品綜合加工能力,注重下游產品的開發和綜合利用,延長產業鏈條,提高資源利用層次。逐步實現由以初級加工為主向以高附加值的精深加工為主轉變,由資源消耗型向資源節約型轉變。

(二)建設穩定的加工專用品種和優質原料示范基地,并實現基地的標準化與規模化

一方面根據市場需要及加工品質的要求,引進、篩選、選育適宜的加工品種;另一方面要對我國目前的農業種植結構進行調整,建立專門的加工專用優質原料種植基地,并實現基地的標準化與規模化。

(三)應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農產品加工產業,盡快縮短與發達國家的差距

一方面應高度重視基礎研究與應用基礎研究,提高農產品加工業的科技水平;另一方面應積極引進、推廣、應用高新技術,并加強國外先進設備的消化、吸收和國產設備的自主開發。

(四)盡快建立并施行與國際接軌的標準化體系和全程質量控制體系

分品種、分行業逐步清理現有農產品加工標準,加快制(修)訂農產品加工標準的步伐,引導企業推行良好操作規范(GMP)、危害分析與關鍵控制點(HACCP)、ISO族系體系等,加強農產品加工全程質量控制體系建設,推進我國的農產品加工產品進入國際市場。

(五)圍繞“餐桌經濟”,發展現代農產品加工業

全國居民每年的飲食消費約為1.6萬億元,農產品加工應圍繞以傳統食品為主的“餐桌經濟”大做文章,傳統食品工業化發展的重點是傳統主食工業化、傳統肉食工業化和傳統豆制品工業化。

(六)加強農產品加工信息體系建設

重點是對各部門、各環節的信息進行集成,建立“國家農產品加工信息數據庫”;同時,建立“國家農產品加工信息應用系統”,進行網上信息、專家咨詢、市場需求分析、網上交易等。

篇9

【關鍵詞】 農產品 服務平臺 市場化 機制

一、武漢農產品加工與轉化公共服務平臺運作現狀和存在問題

2004年7月3日,國務院辦公廳轉發了由國家科技部、發改委、財政部和教育部聯合制定的《2004―2010國家科技基礎條件平臺建設綱要》,提出到2010年我國要初步建成一個由科技基礎條件為支撐的綜合性公共服務平臺。武漢市響應這一號召,也在做積極的努力來發展武漢公共服務平臺的建設。

1、建設現狀

1987年6月,武漢成立了我國第一家科技企業孵化器――武漢東湖新技術創業中心。武漢市科技局門戶網站開設了科技服務中心和產學研服務園地,提供了基本的技術查詢和成果展示。湖北高校科技網也設置了產學研動態、市場需求和待轉化成果等板塊為農產品加工與轉化企業、科研機構和高校服務。

由武漢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主辦,中小企業服務平臺和武漢企業信息化服務平臺先后建成,提供了政策法規、教育培訓和技術服務等一系列服務項目。中國農科院武漢油料所和華中農業大學建立了“農產品及食品化學農藥殘留快速檢測技術平臺”和“動物性食品殘留檢測技術研發平臺”,積累了大量關于食品安全的基礎研究數據,為武漢建立健全食品安全體系打下了堅實基礎。《湖北省農產品加工與轉化重點實驗室》經省科技廳、教育廳批準,由武漢工業學院于2001年12月開始立項建設,于2005年11月驗收合格。該實驗室以“農產品加工、轉化”為主要研究對象,圍繞地方優勢資源和特色,進行了應用基礎和應用開發研究,解決關鍵的科學和技術問題,向著集人才培養、科學研究、技術開發和成果轉化為一體的高水平、開放式的公共科技平臺發展。

截至2008年,全市共有湖北武漢南湖農業科技園、武湖國家星火科技示范基地2個國家級農業科技園,農業企業技術研究中心7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6家、各類專業技術共享服務平臺18家,農業科技專家大院21家,農業科技創業服務中心9個,區級以上農業科技示范基地34個,各級農技推廣機構523個,基本形成專業門類齊全的市、區、鄉鎮三級農技推廣網絡和市有星火基地、區有星火學校、鄉鎮有星火課堂的星火培訓體系。每年組織農村星火培訓人數達到10萬人次,帶動50萬農民增產增收。

武漢市科技局對大專院校、科研院所利用各自優勢、通過各種渠道對申報國家863、973等涉農科技計劃項目進行積極支持配合。“十一五”期間在創新型城市建設取得重大進展,被授予“國家創新型試點城市”。五年間,新增國家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中心等國際級研發機構23家,獲批國家創新型企業8家,科技成果獲得國家級科技獎勵102項,共獲專利授權10165件。

2、存在的問題

武漢農產品加工與轉化研發公共服務平臺雖然為企業提供了一些服務項目,但是服務力度不夠,還存在很多有待解決的問題。

(1)對服務平臺的政策扶持與引導體系尚未健全和完善。武漢市的服務平臺已取得了初步成效,但具體的服務政策和對加工企業的引導體系還不健全,亟待進一步解決。雖然對加工企業提供了資金支持、優惠條件等措施,但具體的支持力度和優惠程度還沒建立起一個統一的標準,對加工企業的管理沒有明確的規定。企業對政府的項目支持政策不是很了解,容易造成不知如何得到政府支持的情況,有可能出現申報得不到支持或者申報的經費不夠支持本企業的項目而造成項目的擱置或荒廢。因此,建立完善的政策扶持和引導體系已勢在必行。

(2)與創新源頭的大學和科研院所結合不夠緊密。武漢擁有眾多的涉農高校和科研院所,但企業與高校及科研機構的聯系不夠密切。根據調查結果顯示,68%的企業沒有與高校合作過項目,25%的企業曾與高校合作,僅有7%的企業與高校建立了長期的合作關系。企業很少主動尋求與高校的合作來研發新項目,也沒有與高校建立長期合作的意識。

(3)服務平臺為企業提供的服務水平不高。武漢的平臺建設還不完善,僅僅提供科研成果展示、市場需求信息、科技文獻共享等基礎服務。提供服務方面的不足主要表現在:在企業文化建設方面缺乏與企業必要的聯系和溝通;分工專業化優勢沒有體現出來,服務平臺不專業;對企業在管理、市場開拓等方面的培訓及服務開展得不理想。

二、武漢農產品加工與轉化公共服務平臺市場化運作的機制

基于武漢農產品加工與轉化公共服務平臺的運行現狀與出現的問題,亟需建立有效的市場化機制來增強服務平臺的活力。市場機制是市場系統各方面各因素在市場交換活動中形成的相互影響和制約的內在有機聯系形式。如果市場競爭機制不健全,行政壟斷很嚴重,就會導致公共服務質量低下、效率不高;如果監督保障機制缺失就會使服務平臺無法堅持“規范、公開、公平”的原則;如果政府管理機制不到位,就會產生政企不分、職責不明,政府“越位”、“缺位”等現象。

1、市場化運作的引導機制

武漢農產品加工與轉化研發服務平臺的引導機制非常關鍵,它是整個平臺運行暢通的基礎。針對武漢市目前的發展現狀,引導農產品形成區域化布局和專業化生產,同時形成貿工農、產加銷一體化內在機制。

(1)引導武漢市農產品形成區域化布局和專業化生產。美國的農業是世界上最發達的現代化農業,他們的農業生產已形成規模的區域化生產。在美國的50個州中有37個州生產蔬菜,但主要集中在中南、西南、東南的亞熱帶地區和北方地區,形成了四大產區,分別是西南和中南的冬季蔬菜基地、東南的冬春早熟蔬菜基地和北方的冷涼蔬菜基地,其產量都占到了美國蔬菜總產量的90%左右。除此之外,美國還形成了玉米帶、棉花帶、畜牧帶等10個各具特色的農業帶。荷蘭的農業產業化非常發達,亦形成了明顯的區域化布局,形成了東北部的大田作物,東南部的水果和西部的花卉蔬菜與畜牧。加拿大生產的小麥在國際市場享有盛譽,在生產布局相對集中的情況下又形成了西部生產優質的硬質紅粒春小麥、南部的硬粒麥和中部的草原春小麥的布局。

武漢市農產品生產也要施行區域化和專業化生產。區域化有利于對農產品的集中管理和對科技人員技術服務的推廣。專業化有利于提高農產品質量,促使農產品增產、農民增收。武漢市要進一步形成區域化布局,在原有武湖―雙柳高科技農業示范區、東西湖現代設施農業區、蔡甸―漢南特色綠色食品農業區、洪山―江夏北部綠色園藝區、江夏中南部名特水產養殖區、黃陂―新洲中北部集約種養區區域化生產上加大專業化生產力度,鼓勵壯大龍頭企業,形成農產品重點品牌。

(2)引導形成貿工農、產加銷一體化內在機制。瓦利奧公司是芬蘭最大的乳制品聯合生產企業,在全國各地擁有33個乳制品加工廠,生產產品種類1400多種,是一家具有大規模生產能力的專業化、社會化和集團化公司。該公司從奶牛的飼養、原奶的收購、乳制品的精深加工到產品的運輸和銷售進行一體化經營,達到了成本低、周期短和效率高的生產運作,并且可以隨時根據市場的動態需求變化調整產品的品種和數量。

武漢市要根據自身優勢構建“龍頭企業(大市場)+專業公司(合作社)+基地(產地市場)+農戶”的完整產業鏈,形成原材料基地―加工―研發―銷售一系列的產業鏈發展模式。

2、市場化運作的競爭機制

武漢市研發服務平臺要建立有效的市場競爭機制,形成公共服務供給的多元化平臺。市場化運作是走出財政危機和管理危機的有效途徑,有序和有效的競爭是服務平臺市場化活力的源頭,是實現公共服務平臺的最佳供給和服務平臺資源有效配置的根本前提。公共服務平臺市場化的基本理念是引入競爭機制,核心是競爭、開放、透明和公平。在此基礎上,要促進民間投資,實現公共服務投資經營主體的多元化。政府應通過建立健全多渠道的籌資機制,本著“誰投資誰受益”的原則,采用包括民間投資、吸引外資和BOT、ABS(資產證券化)、債券融資、產業投資基金等多種方式,實現公共服務平臺的產權多元化或民營化,在國家財力不足的情況下,樹立市場化籌融資的觀念,加大市場化、社會化的籌資力度。

3、市場化運作的監督機制

健全、有效的監管約束機制是實行公共服務平臺市場化的充分條件,有效的監管約束機制能夠保障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市場并不總是高效的,因為使市場高效的完全競爭環境并不存在,所以會有市場失靈。蓋伊?彼得斯教授指出:“缺乏完善的法律制度的保證,以市場為導向的改革將面臨貪污行為合理化和資本主義越權行為受到公然支持的危機。”監督不力可能在公共服務平臺市場化過程中產生腐敗現象,加之法律法規上的缺失與不健全,難以使公共服務市場化過程遵循“規范、透明、公平、競爭”的原則。例如經費的濫用,真正的科研項目得不到支持等。這會損害公共利益,使社會真實需求得不到正確顯示,從而不僅使市場經濟資源配置得不到優化,更可能構成對政府可信任度的威脅。因此,為了維護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必須不斷制訂、維護和完善各項法律和規章制度,采取各項措施對市場化過程中出現的問題予以規范和約束,善用政府監督管理機制,發揮“掌舵者”的作用,提高市場化管理效能。

對市場經濟進行適時、有效的行政管理,必須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這是實現政府職能的根本指導思想。市場經濟的特征在于肯定了抱有利己之心的獨立經濟主體能夠通過相互公平的交換獲得共同的利益。而市場經濟交換的互利性需要有財產權明確、完善的法律和規章制度及有效政府監管的保障才能進行。所以,在公共服務平臺市場化運作中,政府必須制訂、維護和完善各項法律和規章制度,規避和抑制“市場失靈”,以維護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

(注:基金項目:武漢市軟科學項目“武漢市農產品加工與轉化研發服務平臺市場化運作機制研究”,項目編號:200840533319―01;武漢工業學院研究生創新基金項目“武漢市農產品加工與轉化研發服務平臺市場化運作機制研究”,項目編號:08cx013。)

【參考文獻】

[1] 武漢市科技局、武漢市農科院:探索建立武漢市農業科技創新體系調研報告[Z].2008-11-10.

[2] 武漢市2011年政府工作報告[Z].

[3] 武:市場經濟學――中國市場經濟引論[M].清華大學出版社,2009.

篇10

一、鄉鎮企業經濟運行狀況及特點

(一)整體經濟增速較快。今年預計全市鄉鎮企業累計實現企業總產值__億元,同比增長__,增幅高于上年同期4個百分點。企業總產值增幅高于全市平均增長水平的有__、__、__,增速都在__以上。主要是這幾個縣(市)工業增長較快,推動了鄉鎮企業總產值的增長,成為最具活力的經濟增長點。

(二)工業總產值增長迅猛。今年預計工業總產值完成__億元,同比增長__,增幅高于上年同期x個百分點。工業總產值占企業總產值的比重高達__。高于上年同期近x個百分點。工業總產值增幅高于全市平均增長水平的有__、__、和__,增速都在__以上,__增速居全市首位,主要是機電出口較好推動。

(三)企業不斷成長壯大,鄉鎮規模企業支撐作用明顯。今年預計全市規模以上鄉鎮工業實現總產值__億元,增長__,比全部工業增幅高x個百分點,產值占全部鄉鎮工業總產值的比重由去年同期的__上升到__,提高了近x個百分點。

(四)工業產銷銜接運行良好。今年預計全市鄉鎮企業完成工業銷售產值__億元,同比增長__,工業銷售產值增長率高于工業產值增長率x個百分點。其中,全市規模以上完成銷售產值__億元,同比增長__,規模工業銷售產值增長率高于規模工業產值增長率x個百分點。工業銷售情況好于往年,企業庫存進一步下降。

(五)出口增速強勁。今年預計全市鄉鎮企業產品出貨值__億元,同比增長__,增幅高于上年同期__個百分點。出貨值增長較快的有__、__等,主要是機電、玄武巖板材和海產品等出口增長較大。

(六)農產品加工業穩步增長。今年預計全市農產品加工企業實現產值__億元,同比增長__;其中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企業__個,比上年同期增加__個,實現產值__億元,同比增長__。__家企業列入省級龍頭企業,__家企業列入市級龍頭企業,__件產品獲省名牌__家企業商標評為省著名商標,比去年增加x件。

二、今年我局主抓的幾項工作

(一)加強指導,及時部署,明確任務。

年初,我局召開了全市鄉鎮企業工作會議,及時傳達了全國、全省及全市經濟工作會議精神,總結交流了各縣(市、區)的先進經驗。研究部署了今年的工作計劃。并對今年的鄉鎮企業重點工作進行細化分解,落實牽頭科室及具體負責人。

為了進一步落實鄉鎮企業安全生產工作,我局與全市九縣(市、區)鄉鎮企業局長簽訂了安全生產目標管理責任狀。

為了進一步明確任務,加強對縣(市、區)鄉鎮企業的指導,上半年,我局先后下發了《關于開展我市農產品加工業治亂減負工作的通知》,關于落實農業部《20__年實施鄉鎮企業“十一五”發展規劃的重點任務》的實施意見,關于落實農業部《農產品加工業“十一五”發展規劃20__年實施要點》的實施意見。__縣還出臺了全縣副處級以上的領導干部掛鉤聯系企業制度,所有重點企業均由副處級領導親自聯系掛鉤,解決企業發展中的困難,帶領企業尋找市場,融資貸款。

(二)主攻農產品加工,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1、大力推進農產品加工業發展。針對我市農產品加工企業規模小,技術創新能力不夠強,質量安全標準體系不完善,政策扶持不到位等問題,各縣(市區)鄉鎮企業采取有力措施,大力推進農產品加工業發展。各縣(市、區)鄉鎮企業主管部門突出抓好五大體系建設:一是抓好以優勢農產品加工為支撐的農產品加工企業體系建設。逐步構建起以水產品、食用菌、茶葉、竹木制品和中藥材為主的農產品加工業體系;二是抓好以特色農產品為主導的原料保障體系建設。鼓勵龍頭企業與農戶之間通過契約連接、服務連接、中介連接、股份連接等形式,建立起穩定的原料供應利益聯結機制。支持農產品加工企業通過定向投入、定向服務、定向收購等方式,建立原料基地,形成產業化經營;三是抓好農產品加工業企業融資服務體系建設。進一步推廣福安恒實擔保公司的成功經驗,成立有地方特色的農產品加工行業的擔保公司。四是抓好農產品加工技術創新服務體系建設。采用先進適用技術,提高農產品加工技術水平和質量,推動農產品由粗加工向精深加工轉變。大力推進名牌戰略,幫助和支持具有__原產地、生態特色的名牌產品發展。積極引導農產品加工企業進行“產、學、研”對接;五是抓好以檢測和認證為主要內容的質量安全體系建設。積極推進農產品加工品、加工企業的質量認證進程,開展食品安全體系(HACCP)無公害食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等質量安全認證。

__市把做大做強農副產品加工業作為今年工作重點,深入調查研究依托龍頭企業,抓好農副產品加工區的建設,推動全市農副產品加工區的形成和促進農業產業化進程,提高農業生產率和農民收入。全年農副產品加工業200多家(其中規模以上企業24家),完成工業產值10.25億元,比增32.54。該市以__水產食品有限公司為龍頭,擬組建股份有限公司和__食品集團,爭取3年內在中小企業創業板塊上市。__水產品有限公司,成為我市紫菜加工龍頭企業中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

近年來,__縣加大

招商引資力度,積極實施品牌戰略,把發展農產品加工業作為提高農產品轉化增值水平,壯大縣域經濟的一個重要途徑,農產品加工業得到了迅猛發展,成為該縣國民經濟中最有發展活力和后勁的重要產業之一。該縣在工商部門注冊的農產品加工企業達到__家,其中年產值達__萬元以上的規模企業__家,規模企業年產值__億元,擁有省級“農牧業產業化龍頭企業”x家,年銷售總額__億元,出口創匯__萬元。目前,全縣形成了一批農業品牌,有x個綠色產品、x個省名牌產品、x個國家著明商標。深加工企業德立信生物技術有限公司的產品靈芝咖啡、靈芝醋已投產,產品銷往歐美等6個國家。由于__縣改變“原料經濟”的加工模式,堅定產業化發展、特色化推進、工業化帶動的思路,大大推進了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該縣還圍繞主導產業和資源優勢,今年在引進項目時,注重以食用菌、林竹、馬蹄筍、水蜜桃等優勢特色農產品的保鮮技術應用、精深加工產品開發,以及制藥產業鏈延伸項目為重點,成功對接了銀耳多糖提取及系列產品,開發食用菌清真食品,果醋、功能紅粬開發技術,竹地板超強膠合技術,水菇、馬蹄筍、水密桃保鮮加工技術應用等一批有市場競爭力、技術含量高、經濟效益好的項目,有力促進了農民的增收。在政策推動、市場拉動和科技驅動下,__縣農產品加工業得到了長足發展,已成為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和農民增收的主要途徑。2、制訂發展規劃,明確發展目標和方向。為了加快我市農產品加工發展重點和產業布局,防止盲目鋪攤位和低水平重復建設,年初我們召開專題會議,下發了__市鄉鎮企業局《關于落實農業部的實施意見》等文件,要求各縣(市、區)鄉鎮企業管理部門結合本區域的資源優勢,選準農產品加工發展方向,抓緊制訂本區域的農產品加工業發展規劃。按照原料生產基地化、產品加工規模化、產品質量標準化、市場銷售網絡化、廠區建設園林化、企業組織“產加銷”一體化的要求,我們計劃在“十一五”期間重點培育__個農產品加工示范區,建設一批農產品加工一體化基地示范工程,發展百家上檔次,上規模的省、市級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每年吸納富余勞動力就業一萬人,每年為農民人均增收__x元。到__年,全市農產品加工率達__以上,每年提升x百分點;總產值__億元,平均年遞增x以上;與農業總產值的比例由目前的__上升到__;農產品增值率由目前的__上升到__。

3、抓好五項具體工作。一是抓好提升農產品加工科技含量,提高農產品加工附加值。積極引導農產品加工企業搞好“產、學、研”結合,解決農產品加工的一些技術制約瓶頸,建立健全技術開發機構,提高自我創新能力。許多企業加強與高校和科研所的聯系,引進多項技術。二是充分利用本地資源優勢,推動企業開展深度加工和產品系列開發。重點抓好竹木、蔬菜、水產品、茶葉、食用菌等資源的深度加工和系列開發,提高農產品加工的效益和出口競爭能力。我市的茶葉、食用菌、水產品等在國際市場上享有盛譽。創立了“__x”、“__x”、“__x牌”等一批省級品牌。三是培植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與發展農業產業化相結合,重點扶持__家省、市級重點龍頭企業,鼓勵其實行產業化經營,通過訂單合同、合作制、股份制等經營組織形式,推動龍頭企業與農戶之間建立穩固的利益聯結機制,優化和延長農業產業鏈,提升龍頭企業對農戶的帶動力。四是優化農產品加工業布局。與高速公路互通口及主要交通干道沿線重鎮的工業小區建設結合,規劃好農產品加工業的布局,引導農產品加工企業向農產品加工園區和小城鎮集中,促進優勢農產品產業帶的形成。并命名一批示范性的農產品加工園區,樹立典型,充分發揮其示范帶動作用。五是完善服務體系,為農產品加工企業提供良好服務。鼓勵成立農產品加工企業協會,提供技術推廣、培訓、管理、信息等方面的服務。

目前,福安市已形成的茶葉、葡萄、水產,畜禽四大農業主導產業,加上品種繁多各具特色的水果、蔬菜、竹木,為發展農副產品加工業提供了豐富的原料資源。根據__市農業產業特色與分布情況,該市高度重視發展農副產品加工業,并把以茶葉為主的食品工業列為繼電機電器,船舶修造之后的第三大支柱產業加以扶持發展,給我市農副產品加工業的發展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一些企業已經采取新技術、新設備,實現規模化、規范化生產;有部分企業正積極籌劃,擬通過技術改造進一步擴大生產和產品升級。茶葉加工龍頭企業,已開始按照規范化要求,更新生產車間,改造傳統工藝,配置先進設備,加快工業化步伐。餅干、蛋卷、水產品加工等企業與大專院校、科研單位掛鉤,合作研究或技術轉讓,采用新技術成果改造舊工藝、開發新產品;木材加工企業根據出口商檢要求添置新設備,采取新工藝,改造企業,擴大生產,為農副產品加工業奠定良好基礎。

__市為解決農副產品加工業貸款難的問題,我市首家農業小企業的擔保公司——__省恒泰擔保公司在__市成立,參加認股股東__人,出資額達__x萬元。該擔保公司是在__市農副產品加工行業協會的基礎上,由會員企業按照自愿互助的原則共同組建的,采取行業內部擔保形式,專門為入會農業小企業提供貸款擔保。破解農業小企業融資擔保難的探索之一。

(三)做好鄉鎮工業園區建設,推進我市農村工業化進程。

1、以鄉鎮工業小區為載體,加速產業集群的空間聚集。我們認真落實市委、市政府《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新興港口城市實施綱要責任分解方案》,著力抓好高速公路互通口及主要交通干道沿線重鎮的工業發展規劃,引導生產要素有序集聚;二是完善現有園區的基礎設施配套。從加強園區土地利用管理入手,積極探索園區投入機制,切實加強開發成本,以實現園區滾動開發;三是加強各園區的招商引資,嚴把項目入園關,著力提高項目的履約率、到資率,開工率和投產率。

2、培育龍頭企業,帶動產業集聚。一是積極引進和培育關聯性大,帶動性強的大企業,發揮其幅射、示范、信息擴散和銷售網絡的產業龍頭作用,引導社會資源向龍頭企業集聚;二是推動龍頭企業建立產品標準、質量檢測、財務結算等中心提高龍頭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三是鼓勵引導龍頭企業采用多種形式,對其上下游配套企業進行改造,逐步衍生或吸引更多相關企業集聚,改進企業之間的集聚效應降低

綜合成本,增強競爭優勢。3、招商引資成績顯著,園區建設形勢喜人

__縣委、縣政府加大了對園區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制定了一系列適合該縣實際的招商引資優惠政策,優化了園區企業投資軟環境,使得今年園區建設呈現超常規跳躍式發展勢頭,入園企業數比去年同期增加11家,園內從業人員達到__x人,園內企業完成鄉鎮企業總產值__萬元,占全縣鄉鎮企業總產值的__。全縣年產值上億元的x家企業和新落戶的投資額在__x萬元以上的企業全部都在工業園區。隨著園內企業投資規模的不斷壯大,入園企業數的不斷增加,基礎設施建設的不斷完善,該縣的工業園區正逐步實現著“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園林化設計、生態型環境”的建園目標。

__縣實施“三個轉變”加快鄉鎮企業發展。一是變“管”為“扶”。出臺《關于鄉鎮企業改革發展的決定》,通過建立“收費監督卡”、減征或緩征有關稅費、為企業貸款提供抵押擔保等措施,扶持鄉鎮企業發展。二是變“散”為“聚”。引導企業向城鎮靠攏,把零星投到小規模企業的資金以及技術骨干、人才集中到“龍頭”企業,培育品牌產品,帶動小規模企業不斷發展。三是變“單”為“多”,通過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形式,組建企業集團、股份制有限公司,在更大、更新的范圍內配置資源、優化要素、推動鄉鎮企業加快發展。

(四)狠抓安全生產,促進鄉鎮企業健康發展。

安全是企業生存和發展的第一要素,沒有安全就無所謂生產。

根據市委、市政府的部署,我局把安全生產工作擺上重要位置,作為重中之中工作努力抓好,認真落實安全生產目標管理責任制。年初,我們和各縣(市、區)企業局局長簽訂了安全生產責任狀,要求各生產企業廠礦建立鄉企安全生產各項規章制度。今年我局將《__市關于安全生產工作任務分解意見》中的強化安全生產專項整治與我局有關的內容印發給各縣(市、區)鄉鎮企業局,要求各縣(市、區)企業局認真組織宣傳,督促企業對消防隱患進行整改。提高對安全生產責任制重要性的認識,幫助和指導企業建立健全安全生產責任制,并落實到各企業的班組和工作人員身上。堅決杜絕“三合一”廠房的存在,要求“三合一”廠房企業,除值班人員外,其余工作人員均不得居住“三合一”廠區。要按期對企業進行復查,嚴防“三合一”廠房現象的“回潮”,全面消除安全隱患。真正做到安全與生產,安全與效益,安全與發展同步進行。今年我市鄉鎮企業未發生一起人員傷亡的重大事故,促進和諧勞資關系建立和持續、健康發展。

__市企業局聯合市紀委糾風辦,開展鄉鎮企業的治亂減負調研工作,優化鄉鎮企業投資環境。該市基本杜絕了政府性集資,攤派和罰款,各有關部門的收費也從往年的__個部門__項收費減少到x個部門x項收費,主要集中在工商、環保和水政部門,有效地減輕了鄉鎮企業的負擔。

(五)加強隊伍建設,強化服務意識。

要做好鄉鎮企業工作,首先要搞好自已的隊伍建設,今年市、縣兩級鄉鎮企業主管部門進一步強化自身建設,開展向“愛崗敬業模范__x同志學習”活動,真正做到“立足本職、愛崗敬業、不畏艱苦、勇于進取、自強不息、敢于創新、在平凡的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業績。站在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高度,堅持發展為第一要務,牢固樹立服務意識,切實轉變職能,樹立對人民負責,通過服務來樹立鄉鎮企業管理部門的形象。其次,在機關建設上,進一步轉變職能,強化參謀服務意識。堅持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做到對上當好參謀,為市委、市政府和農業局、農辦、經貿委等有關部門當好宏觀規劃調控的參謀;制定政策的參謀;產業結構調整的參謀;及時解決突出問題的參謀;分析研究鄉企經濟運行情況的參謀;抓好典型,推動一般的參謀。對下搞好服務,想企業之所想,急企業之所急。

(六)做好鄉鎮企業經濟指標統計分析,及時掌握企業動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