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實驗范文
時間:2023-04-03 05:45:5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生物實驗,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初中生物;實驗教學;教學策略 生物不僅是初中實驗教學的重要課程,而且在落實與實踐素質教學方面也起著關鍵作用,同時也是培養學生創新思維、創新能力的重要陣地,其重點在于結合教材上的知識全面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發散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而本文就側重于研究初中生物實驗教學,重在改變理念與教學方式,展現生物實驗的神奇與魅力,發散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以及創新能力。
一、現階段初中實驗教學中的典型問題
在現階段的初中生物教學中存在最嚴重的兩大問題:(1)教師對生物實驗教學的重要性認識不夠,再加上我國教育行業長期受應試教育的影響,教師的思想比較陳舊,教師為了加快教學進度,對許多知識都簡講,尤其是對一些生物實驗就像講語文課文一樣,以言語帶過,講解的不夠到位;(2)有的教師確實在教學中進行實驗教學,但是都是老師做實驗,學生在一旁觀看,這雖然對學生的學習有一定的幫助,但是不足以讓學生發現實驗中的問題,只有學生親自去做實驗才能更好地把握實驗的重點、知識的重點,才能加深對知識的了解,所以在接下來的初中生物實驗教學中首先要解決這兩大問題,才能有效地提升初中生物實驗教學的質量。
二、教學有效性的方式
1.生物是一門探究性實驗的課程,教師要利用生物實驗的神奇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首先,教師可以做演示實驗,讓學生感受到實驗的神奇與奧妙;其次,再給學生講解實驗步驟,讓學生親自體驗生物實驗的神奇與奧妙,教師在旁邊對學生進行引導,有些學生在實驗失敗后比較喪氣,會放棄做實驗,教師一定要幫助學生克服此問題,幫助學生順利完成實驗,這樣可以讓學生體驗到實驗的樂趣,激發了興趣,學生就會不由自主地想去做實驗,這有助于學生知識的掌握,同時還培養了創新思維。
2.不斷優化教學內容與實驗方案,增強生物實驗的效果。在進行實驗的過程中教師一定要以優化實驗的內容以及實驗方案為主,在內容的選取上要適合學生做實驗,在實驗的方案上教師可以讓學生在實驗過程中不斷地創新實驗方案,最終做到熟悉實驗,簡化實驗方案,以最簡單的方式來完成實驗,這樣有助于發散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以及創新能力。
3.實驗本來就是在探究某個問題,所以在實驗的過程中教師一定要尊重學生的提議,這樣有助于激發學生學習的激情以及學習的興趣。從當前的初中生物實驗教學來看,教師在實驗教學方式上比較死板,要求學生必須要以自己的實驗步驟為主,而且對學生提議不加采納,忽略學生的發散思維,這就嚴重阻礙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影響了學生的發展。所以在以后的實驗教學中,教師要考慮學生的提議,對于好的建議可以積極地采納,尤其是在實驗結束后教師要讓學生積極地對實驗結果進行討論,這有助于發散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學習的興趣。
總的來說,實驗教學是一種有效的教學方式,有助于學生在實驗的基礎上掌握知識,加深對知識的理解,發散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在此也希望所有的初中生物教師在實驗教學中不斷創新,充分展現生物實驗的魅力,增強生物實驗教學的有效性。
篇2
下面我們就“觀察植物細胞的有絲分裂”(以下簡稱“實驗一”),“觀察植物細胞的質壁分離和復原”(以下簡稱“實驗二”),“觀察根對礦質元素離子的交換吸附現象”(以下簡稱“實驗三”)和“葉綠體色素的提取的提取和分離”(以下簡稱“實驗四”)四個經典實驗談談筆者在教學過程中總結歸納的生物實驗分析方法。
1、第一步:取材分析
正確取材是實驗成功的第一步。實驗一中,準確切取洋蔥根尖生長點部位,是實驗成功的前提。一些學生制成的裝片中往往看不到或看到很少的分裂相細胞,就是因為切取部位正確導致的,即沒有選準根尖的生長點部位。實驗二中,取材部位應該是在新鮮的洋蔥鱗片葉外表皮的紫色較深處。而在內表皮或紫色很淺的部位取材,往往觀察不到或僅有很少紫色液泡。實驗三中,剪取的是有活性的根,如果是死根、爛根,則觀察不到預期的結果。實驗四中,選取的時片要肥厚、色濃,而老葉、發黃的葉子則不能選取。
2、第二步:藥品與試劑分析
藥品與試劑的量、濃度、純度等都是影響實驗正確結果的重要因素,要逐一檢查,不能忽視。
2.1 關于量的問題。有些實驗對藥品與試劑的量有一定的要求,如實驗四中,丙酮、層析液的量就要按規定使用:提取5g葉片中的色素,用2ml丙酮是分多次適中的加入,若丙酮過多,會使色素濃度降低,減少濾紙條上色素的量,使分離效果不明顯;若丙酮少了,色素提取又不充分。色素分離時,向燒杯中倒入層析液時,其量的標準是液面沒及濾紙條上的濾液細線,否則色素會迅速溶解到層析液中去,結果在濾紙條上得不到相應的色素分離圖譜。
2.2 關天濃度問題。實驗中,規定的濃度,都是人們經過多次試驗后,認為最適合的。實驗員在實驗前配制藥品與試劑時,濃度要配準,否則將會影響學生實驗。如蔗糖溶液濃度較高時(高于30%),會使細胞因發生強烈質壁分離而失水過多,細胞死亡,不能復原。亞甲基藍溶液在配制時,要求更高,濃度高一點點,就會影響根的活性。
2.3 關于純度問題。有的實驗如實驗三對試劑的純度有較高的要求,如果所用蒸餾水中混入雜質陽離子,或用自來水代替,則漂洗時,不僅洗去了浮在根細胞表面的亞甲基藍陽離子,而且也會把吸附在根細胞表面的亞甲基藍陽離子交換下來;在對比實驗中,含雜質陽離子的蒸餾水也會變藍。
3、第三步:步驟及操作分析步驟及操作是否正確是影響實驗結果的主要因素,故應重點分析,主要有以下三種情況:
3.1 漏做某個實驗步驟。實驗步驟不能少,如實驗一中,根尖用10%鹽酸解離后,若不經漂洗直接染色,則染色效果極差,因為根尖上附著的鹽酸將和堿性染料起中和反應,從而影響著色;制片時,用鑷子尖把根尖碎開,這一步也易漏掉。實驗三中根經亞甲基藍染色后,若不用蒸餾水反復沖洗,在后面的對比實驗中,蒸餾水也將變藍。
3.2 操作方法錯誤。在具體操作某個步驟時,沒有按規定的操作方法做,肯定會影響實驗結果。如臨時裝片制作時,有的學生將蓋玻片直接放在清水滴上,這樣制成的裝片中,氣泡較多,嚴重影響觀察。實驗二中,應用鑷子撕取洋蔥表皮,而不少學生是用刀片削或挖,以至取出的表皮較厚,這樣在顯微鏡下也就看不到單層細胞。
3.3 操作不嚴格。如解離、染色時間不夠,漂洗的時間或次數不足。制作洋蔥表皮臨時裝片時,未將清水滴中卷起的表皮平展開來;做質壁分離復原實驗時,滴入清水的次數少,濾液細線劃得不細不齊都會對實驗結果有一定的影響。
4、第四步:顯微鏡的使用分析
篇3
【關鍵詞】生物實驗室;管理;實驗;規范;制度
生物學是一門實驗科學。實驗教學對學生科學素質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生物實驗具備培養學生觀察和動手能力的功能,更有培養學生動腦、啟迪思維、開發潛能的作用。實驗室是初中生物課教學的重要資源之一。加強實驗室管理,為教師和學生提供全面服務,是初中生物課教學體系建設中一個不容忽視的重要課題。因此,初中生物實驗室的管理應更加嚴格、細致和周密。
一、勤服務,抓落實
生物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學科,許多概念和原理的得出來源于嚴謹的科學實驗,一旦在某方面有了新的觀點又會采用實驗的方法去探究。由此可見,實驗在整個生物領域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本人認為生物實驗員應該本著“我的實驗室我做主”的主人翁意識,堅持每節課都到實驗室指導。一是尊重自己的勞動成果。二是要讓學生空手而來滿載而歸,真正從實驗中獲得知識。在課堂上,一旦發現學生操作不當,我們應該及時糾正,幫助他從第一次使用顯微鏡開始就是規范操作。發現學生遇到難題或者困惑時,要能夠及時伸出援手。
學生是一個個鮮活的個體,他們在學習的過程中不僅學習科學文化知識,還要學習人類內在的各種素質。本人覺得在實驗教學過程中,教師也可以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這符合新課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一切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
二、上規范,強管理
針對實驗室管理無章的情況,本人想到了“沒有規矩,不成方圓”,于是制定了一套管理方案:
首先,座位固定化。初一年和高一年的新生第一次進實驗室本人就要求任課老師上好第一堂課――學習實驗室守則,并規定:學生的座位就按第一次坐的固定下來。學生跟自己的座位及其周圍的財產是綁定的,以后你座位上的玻璃器皿、水龍頭之類的東西不管是你損壞的,還是別人損壞的,都由你來賠償。這樣學生不但自己會愛護自己“轄區”內的財產,還能避免別人的刻意損壞。而且即使丟了什么東西,也能追究到個人。這樣做還有一個好處就是:責任到人,增強了學生的責任感。因為我發現初中學生常有制造“課桌文化”的癖好,半個學期下來,整張課桌里里外外都面目全非了。在每次實驗結束后,我們一經發現就能夠及時處理,以免留下后遺癥。
其次,及時歸位,即儀器從哪里來回哪里去。為了減少實驗儀器的損壞,本人要求任課老師上課前先讓學生確認一下儀器設備是否齊全,之后在使用過程中,記得用完之后及時放回實驗桌前面的架子上,這樣既能讓學生們養成及時歸位的好習慣,又能避免因不慎撞翻試劑瓶而帶來的儀器損壞以及污染地板和桌面甚至人身傷害。另外,在上課的過程中,盡量減少學生離開座位的可能。因為有些學生自己不做實驗,喜歡跟別人湊熱鬧甚至發生口角,這樣也容易打翻儀器。
再次,衛生包干到人。從學生上第一節生物實驗課開始就強調,嚴禁帶零食和飲料進教室,但允許放在走廊。否則的話,一經發現就幫忙打掃教室。而且還強調,你帶來的垃圾請自覺帶走,或者隨手扔進垃圾桶里面,保持實驗室的衛生整潔。同樣的,實驗課上,你做實驗產生的垃圾也是先放廢物缸,下課后統一倒進垃圾桶,并用抹布及時擦凈桌面。
三、制度化,日常化
實驗室是進行實驗教學,開展科技活動的重要基地。實驗教學是全面貫徹教育方針,實施素質教育,幫助學生深刻理解理論教學,提高動手能力,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重要手段。實驗室功能能否正常發揮,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實驗管理。
而日常中實驗室的工作是繁瑣的,包括實驗計劃總結、實驗通知單及使用記錄、日常衛生、平時準備實驗、興趣小組活動、賬冊、盤點表……
面對繁瑣的工作,本人開始將實驗室的管理統籌規劃,做到制度化、日常化。本人是這樣做的:開學初讓各年級的備課組長將本學期的實驗進度安排表交給本人,上實驗課要提前一周到辦公室填寫實驗通知單,以便本人及時做好實驗準備。同時,本人會將實驗室使用情況登記表、實驗儀器破損情況登記表和課外活動記錄表等掛在各個實驗室里,這樣只要有老師去用實驗室的話就能隨時登記。實驗課結束后還要及時填寫報告單。當然,每一節課上完(或者至少一個午別的課上完)之后還應該及時打掃整理實驗教室,包括實驗儀器的清洗和教室的保潔等。另外,我們學校每周二、四下午第三節都有勞動課,這樣我們可以組織學生打掃實驗室,保持實驗室的整潔美觀。
在賬冊的管理方面,要做到賬物卡的一致性。儀器設備、藥品等擺放要有序規范,試劑瓶能根據實驗的需求做到專瓶專用。有購入儀器設備等就及時入賬,每學期期末盤點一次破損情況并及時報損。之后根據本學期的工作情況及時做好工作小結,以便進一步完善管理制度。
實驗教學是初中生物教學中的難點,管理好實驗室直接影響了實驗課的教學質量。以上是本人擔任生物實驗員以來的一些心得體會,雖然經過兩年多的努力,實驗室的運作井然有序,但本人深知自己還有一些不足之處,比如說生物競賽的組織輔導和研究性學習的規范落實等還有待加強。本人將不斷努力進取,多為學校培養一些生物精英,讓他們將來在社會上施展才華時有更多的資本。
【參考文獻】
[1]余文森,鄭金洲.新課程生物教與學.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
[2]佚名.初中生物實驗室的管理.《現代教育科學(中學校長)》,2007年06期.
[3]汪楊華.淺談如何提高初中學生生物實驗興趣.
[4]汪楊華.淺談如何提高初中學生生物實驗興趣.
篇4
【關鍵詞】生物教學,實驗,能力,培養,方法
生物學是研究生命現象和生命活動規律的科學,是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初中生物學實驗課是生物教學中的重要環節,通過實驗可以極大地調動學生學習生物學的積極性,讓學生掌握最基本的實驗技能,更重要的是能夠提高學生的生物學素養。在教學中應把握好以下幾點:
1.要培養學生規范的操作能力
規范的操作是實驗成功的關鍵,也是一個實驗安全進行的保證。我在實驗課的教學中注意了以下幾點:
1.1 教師以規范的操作讓學生模仿。初一的學生剛剛接觸生物學實驗,對實驗的操作還不太熟練,不太規范,此時特別需要教師耐心細致地進行示范操作,對學生進行指導。
例如:在“顯微鏡的使用”這一實驗中,我就取鏡和安放、對光、調焦、觀察等一系列的操作進行規范的實驗示范,做到每講一點就規范地做一步,學生模仿著操作一步。就拿取鏡和安放來說,我一邊講“右手握住鏡臂,左手托住鏡座”一邊進行示范操作,學生跟著我進行實驗。這樣,容易培養學生規范的實驗操作能力。
1.2 提出問題,進行有針對性的訓練。與顯微鏡有關的實驗常常因為操作能力較差而直接影響到觀察的效果。為此,我在生物實驗課教學時,常常采取提出一些問題進行有針對性訓練的方法,從而提高學生的實驗技能。
比如,在觀察“葉片的結構”實驗之前提出:在顯微鏡下只能看清楚一層植物細胞,如果葉的橫切片太厚,你能不能看清楚葉片的結構?如果看不清,應該怎么辦?很自然地引導學生用雙面刀片制作葉片橫切面的臨時標本,而且學生也很用心地挑選最薄的切片。這樣提高了學生徒手切片的技能,上實驗課時學生就能夠有更多的時間觀察葉片的內部結構。
2.要讓學生掌握正確的觀察方法
初一學生在實驗過程中對實驗對象或標本的觀察往往帶有盲目性,教師應該細致而明確地告訴學生“看”(觀察)什么,怎么“看”。教師只有這樣正確引導學生有目的地觀察,學生的觀察效果才會更好。
如,在觀察綠色開花植物的結構層次時,教師要求學生從整體到局部,從上到下的順序觀察自己采集到的綠色開花植物的各個器官。在用放大鏡觀察植物果實時,要求學生按由表及里的順序觀察其組成情況。這樣就會大大縮短觀察時間,觀察效果也很好。
還要給學生講一些容易掌握的觀察方法,包括以下兩個部分:
2.1 植物的觀察解剖實驗要嚴格按照一定的順序進行。
比如,解剖和觀察花的各部分結構時,如果先解剖和觀察花蕊(雄蕊和雌蕊),那么花蕊以外的萼片和花瓣就會受到嚴重破壞,從而不利于觀察花蕊以外的萼片和花瓣的形態。所以,在解剖和觀察花的各部分結構時,應按照從下到上、由外向內的順序進行,即先觀察花柄、花托、花萼、花冠,將花托上的萼片和花瓣摘下來,再觀察內部的雄蕊和雌蕊,最后將雌蕊的子房解剖開,觀察子房內胚珠的結構。只有這樣才能看清楚花的每一部分的形態和結構,同時也利于制作花的粘貼圖。
2.2 運用比較的方法。
比如,在進行“綠葉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實驗時,教師指導學生觀察比較處理后的葉片遮光部分和見光部分在滴加碘液后顏色的變化。簡要說明原因,并且提出:“這個實驗進一步說明了什么?”這樣便于學生透過實驗現象發現生物學規律:綠葉的光合作用只有在光下才能進行。又如,在進行“綠色植物呼吸作用產生二氧化碳”實驗時,教師指導學生觀察比較分別裝有新鮮蔬菜和燙熟的蔬菜的塑料袋內氣體通入澄清石灰水現象不同,簡要分析原因,并且提出:“這個實驗進一步說明了什么?”這樣便于學生通過這一生物現象發現這樣一個生物學規律:只有活細胞才能進行呼吸作用產生二氧化碳。同時對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大有好處。
3.要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
所謂實驗中的表達能力,是指運用生物學的概念和原理對實驗中出現的現象和結果進行分析并做出解釋,得出正確結論的能力。現在的新課程標準強調探究性學習,無論是人教版的初中生物學課本還是蘇教版的初中生物學課本,都加大了探究實驗量,探究實驗的關鍵就是能夠根據實驗現象得出正確的結論。這就要求教師加大對學生表達能力的培養。如何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呢?
篇5
通過新舊版本教材中各個實驗的教學實踐,新教材實驗具有以下優勢:
1.實驗形式多樣,使課堂注重培養素質。在新舊版本教材比較中,不難發現,舊版本只有一種實驗形式,必修第一冊有8個,必修第二冊有4個,選修全一冊中有3個,一共合計為15個實驗。而新課標教材中,實驗詳細地分為4種形式,即實驗、模型建構、探究和調查。必修一分子與細胞模塊有9個實驗,1個模型建構和4個探究。必修二遺傳與進化模塊有2個實驗,1個模型建構,4個探究和1個調查。必修三穩態與環境模塊共有1個實驗,2個模型建構,3個探究和2個調查。合起來新教材有12個實驗,5個模型建構,9個探究和3個調查。相比舊版本教材實驗,實現了一元化向多元化轉變,使實驗更具體,更詳細,有助于培養學生素質。
2.實驗內容貼近生活,使課堂注重理論聯系實際。新版本在舊版本的基礎上增添了一些貼近生活的實驗,使實驗內容更豐富。如在必修1分子與細胞模塊增添了使用高倍顯微鏡觀察幾種細胞和觀察DNA和RNA在細胞中的分布,復習了顯微鏡的使用,也練習了使用高倍鏡,而且這兩個實驗材料都來自于日常生活的細胞,如酵母菌、水綿、植物葉中的保衛細胞,人的口腔上皮細胞。另外,還添加了體驗制備細胞的方法,體驗哺乳動物紅細胞制備細胞膜的方法和過程材料是豬,還加了1個真核細胞的三維結構模型以及4個探究。這些新添的實驗內容都來源于日常生活,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
必修2遺傳與進化模塊增加了1個模型建構,即建立成數分裂中染色體變化的模型和2個探究與1個調查。這些都貼近生活,比如調查人群中的傳染病。通過調查人群中的傳染病,了解幾種遺傳病:紅綠色盲、白化病、高度近視(600度以上),通過實際調查,培養接觸社會并從社會中直接獲取資料和數據的能力。
篇6
生物課外實驗是中學生物實驗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生物課堂教學的一種有效補充和延伸,因此生物課外實驗也就成為生物教材的重要內容,如初中生物第一冊(上)中就編入課外實驗10多個,在整個實驗內容中占有相當大的比重。但是,由于多種原因,不少教師未能充分重視課外實驗的教學,所以影響了學生對知識的掌握以及學生能力和素質的提高。筆者認為,應該重視中學生物課外實驗的教學,其理由如下:
1.課外實驗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獨立工作能力
由于課外實驗是在課堂之外進行的,所以實驗方案設計、實驗器材使用、實驗對象管理、實驗現象觀察和實驗結果分析、整理等環節均由學生獨立完成,實驗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問題也需要學生獨立解決,所以與課堂實驗相比,課外實驗更能發揮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的主觀能動性,更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獨立工作能力。
2.課外實驗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實驗能力
課堂實驗由于受時間、空間、人數、器材等的限制,學生的觀察、分析和動手操作機會大為減少,而課外實驗大多分散在野外或學生家庭中進行,或者天地較為廣闊,或者參與實驗人數較少,再加上實驗延續時間較長,所用器材一般簡便易得或者容易自制,這就大大增加了學生的觀察、分析及動手操作的機會,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實驗能力。
3.課外實驗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
許多課外實驗均為探索性實驗,如初中生物第一冊(上)中的“看看種子怎樣萌發和長成幼苗”“看看根尖的哪一部分在伸長”“觀察葉色與光照有沒有關系”“看看水分沿著莖的什么部分上升”等。這些實驗需時較長,無法在課堂實驗中完成,所以安排為課外實驗。學生在這樣的實驗中通過動手操作、管理,親自觀察、記錄,并且動腦筋去比較、分析和思考,不僅獲取了新的知識,而且學會了探求新知識的方法。久而久之,學生便逐步養成了進行科學研究的初步能力和創造能力。
4.課外實驗有利于培養學生聯系實際的能力
生物學知識和人的生產、生活實踐有非常密切的關系,因此許多課外實驗的進行不僅有利于學生掌握生物學知識,而且有利于學生將所學知識變成自己的本領,掌握一定的技術及實際工作能力。如通過開展“向日葵人工輔助授粉”“植物營養繁殖的操作”等課外實驗,學生不僅印證和掌握了有關知識,而且還學會了人工授粉、扦插、壓條和嫁接等實用技術,培養了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
5.課外實驗有利于鞏固和深化課內知識
由于受時間、地點等條件的限制,許多生物學知識的教學無法在課堂實驗中完成,單靠課內講授又不夠具體、直觀,所以學生較難掌握。如“種子萌發過程”“根的向地性生長過程”等教學內容,在課堂實驗的有限時間內無法看到結果,課堂講授也只能作一般性描述,因此學生聽后印象不深、掌握不牢。對于這樣的內容,如果課后再輔之以課外實驗,既可克服時間限制,學生的觀察也會更具體、更直觀,當然也有利于鞏固和深化課內知識。
篇7
關鍵詞:教學改革 發揮 實驗室 作用 創設 開放式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4)01(a)-0211-01
生物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實驗也是生物教學的重要手段之一。生物實驗教學在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和科學態度方面有其獨特的作用。通過實驗可以培養學生學習生物學知識的興趣,不斷探求新知識的精神和高度的責任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良好的學習習慣。開放生物實驗室有利于創造條件讓學生多做實驗,能更好地實現理論聯系實際,從而加深對課本知識的理解,增強學生對生物學的興趣;更重要的是能培養學生的實驗能力、觀察能力、思維能力、創新能力、意志力等等整體素質。因此,我們必需隨著教學改革的要求,充分發揮實驗室應有的作用,通過創設開放式生物實驗室的方式,能更好地提高生物實驗的效率和質量。我從以下幾方面來創設開放式生物室,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1 建立標本、模型開放室
就是將各種標本、模型按初中植物學、動物學、生理衛生、高中生物教材各章節按順序擺放,且每件標本都配有詳略得當的說明。由于課堂教學中存在:標本的利用率較低,觀察的時間短,觀察距離較遠,演示效果較差等問題。而開放實驗室能有效地提高標本、模型的利用率,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可以利用課余時間自由進入開放室參觀學習,對課堂教學上未看清、未弄明白的地方仔細觀察,從而對看不明白的地方產生:疑問觀察思考解答的思維過程。例如:初中動物學《鳥類的多樣性》一課所需的標本、模型較多上較大型,只是用課堂的演示和電教過程都代替不了當面仔細觀察更加直觀、易懂。這樣學生能體會到生物實驗的實用性和生物標本對學習的有利作用,使學生產生制作標本的興趣,既有利于加強對學生觀察能力和思維能力的培養,又豐富了學生的課余生活。
2 創設科技活動室
就是將相關的生物學期刊、資料、模型制作圖示、標本制作方法等分類擺放,并定期向學生開放。學生在這里可按所設計的探究課題制定計劃,參閱資料,分析實驗結果,整理制作標本,交流科學小論文。加強了學生與學生間的交流,也加強了師生間情感和知識的交流,共同完成教學和教研學習。讓學生能更多更好地了解生物科學的重要性、趣味性、廣泛性及生物學的發展前景,培養學生積極向上,熱愛生活,熱愛大自然的情感,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創新能力。
3 生物實驗用品配套開放
就是指每個實驗所用藥品、材料、工具成套地擺放于實驗專用盤中,并配有相應的標簽,有利于學生多次的實驗嘗試,提高實驗的作用和實驗開出率,增強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也培養學生從實驗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培養學生實驗操作能力的過程中,使學生進一步懂得愛護實驗儀器和注意搞好實驗室衛生的良好習慣,提高學生學習的自覺性和自律性。例如:高中生物必修一“觀察植物細胞有絲分裂”實驗在創設開放式生物實驗室后,學生進行自主實驗補充的情況總結如(表1):
4 引進電教手段
生物實驗室應配有彩色實物投影儀、多媒體平臺、顯微投影儀。使實驗教學能與電化教學手段有機地結合起來強化實驗效果。因為一個實驗看到的現象很多,究竟哪個是需要注意的呢?例如:高中生物必修一“觀察植物細胞的質壁分離和復原”的實驗過程中,用多媒體課件能更好地指導學生觀察和了解到“質”與“壁”的分離是先從四個角開始的,更便于學生觀察和思考,通過使用相應的電化教具說明重點,并理解該實驗過程的關鍵,這樣可以增強觀察的目的性、準確性、趣味性,而且對較顯微的結構部分可以通過顯微投影放大,便于更仔細、更方便、更準確地觀察,可以大大提高實驗的成功率,更具科學性和實踐性。
總之,實驗教學是生物教學中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環節,也是進行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方面。那么,必需向學生開放實驗室,為學生提供一個將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機會,也能增強學生對生物學探索的欲望,能更好地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
篇8
一、演示實驗的時間性
演示實驗對時間的要求比較強。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演示實驗應要一定的教學時間內完成,另一方面許多演示實驗對季節條件有一定要求。當有多個演示實驗可供選擇時,在不影響教學效果的前提下,盡量選擇采用時間比較節省的演示實驗。對于時間跨度比較長的演示實驗,要盡可能讓學生觀察到完整的實驗過程,以加深學生對內容的理解。比如:演示“檢驗光合作用需要光”這一實驗,可讓學生提前完成植株的“饑餓”以及對葉片的遮光處理等步驟,在課上教師只需做“遮光葉與非遮光葉中是否存在淀粉”的演示實驗。
二、演示實驗的直觀性
演示實驗通過看得見、感受得到、又與原有經驗存在強烈反差的現象,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他們的求知欲望和探索欲望。例如,在探究“魚鰭在游泳中的作用”中,先讓學生觀察活鯽魚在水中的運動狀態,然后分別剪掉它們的胸鰭、背鰭和尾鰭,再讓學生觀察其運動狀態的變化。學生們看到剪掉背鰭的魚會失去平衡而側翻,剪掉胸鰭的魚只能向前游動而不會轉彎,剪掉尾鰭的魚游動速度明顯減慢、身體搖擺不定。通過這些直觀現象使學生極為容易地掌握魚鰭在游泳中的作用,教師再加以講解將學生不易理解的抽象知識具體化,使學生首先獲得感性認識。
三、演示實驗的簡潔性
演示實驗沒有復雜的操作過程、復雜的實驗操作技巧和復雜的儀器設備,也不要求學生有復雜的知識背景。演示實驗受課堂教學的時間限制以及環境的限制,演示實驗必須非常簡單化,演示結果要一目了然。比如在講人體骨骼的組成時,用人體骨骼模型來進行課堂演示,形象的模型讓學生對長骨、短骨、扁骨和不規則骨的形態一目了然,老師不需要重復太多的語言加以敘述,學生也會對自己的身體有一個新的認識。從而更加珍愛生命,珍惜自己的身體。
四、演示實驗的靈活性
在演示教學過程中可以先演示后講解,或是先講解后演示;可以演示實驗的全部過程,也可以演示其中的一部分;可以采用邊演示邊講述或是邊演示邊談話方法進行。有些演示實驗需要較長時間,因而在課堂上只能演示其中的一部分。有些實驗可以只演示實驗的開始幾個步驟,也可只演示實驗的最終結果。可以對實驗進行簡單化:比如觀察枝瘤,可以用自制教具來解決。
五、演示實驗的目的性
篇9
關鍵詞:生物學;生物實驗;實踐能力
生物學是自然科學的一個門類,是研究生命現象和生命活動規律的科學,其發展和提高經歷了不斷的實踐和理論過程,許多生物現象只有通過親自實驗操作才能得到更清晰的解釋,各種生物體的結構也必須通過學生的實驗才能觀察清楚,所以實驗教學在生物教學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一、寫出預習報告,了解實驗過程
學生在預習每個實驗后才能做到心中有數,在老師講解實驗難點和要點時學生才能掌握要領,初中學生雖然好奇心強,但經驗不夠,自覺性不強,布置的實驗不一定都能按要求完成,所以必須對各班的學科代表和學生骨干進行培訓,提高他們的探究能力、教會他們如何去指導同學做。例如:在學生進行“練習使用顯微鏡”的實驗時,老師先對學科代表和學生骨干進行課前培訓,并且要特別強調其使用方法和操作要領。如:在鏡筒下降時,眼睛應該注視物鏡,進行觀察時應該兩眼都睜開,逆時針方向轉動粗準焦螺旋,使鏡筒緩緩上升,直到看到物像為止,再轉動細準焦螺旋,使看到的物像更加清晰。
二、明確觀察目的,提高實驗效率
觀察是我們了解生物的形態、結構、生活習性等第一手資料的基本方法,觀察要有明確的目的,根據觀察目的,仔細觀察實驗對象的特征并及時做好記錄,在觀察方法上可以采取先整體后局部,先宏觀后微觀。例如:在進行“觀察人血涂片”的實驗時,實驗目的是要求學生在觀察中認識紅細胞和白細胞,讓學生說明看不到血小板的原因,并注意要用低倍顯微鏡來觀察。觀察的結果,可由老師通過提問來檢查。
三、正視實驗結果,加強探究學習
在實驗中,常常出現重結果輕過程的現象,只滿足于成功實驗的,而不愿面對失敗的實驗,這種做法不利于學生實驗能力的提高。在實驗過程中,會有多種因素影響干擾實驗結果的準確性,致使實驗失敗,這時,實驗分析就顯得尤為重要。實驗探究活動中,教師要尊重學生,不要輕易地肯定或否定學生的觀點,即使學生由于觀察不仔細或操作不規范造成了失誤,教師也要多加鼓勵,要求他們用正確的方法重新試驗一次。
四、通過實驗課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
篇10
關鍵詞:生物實驗 探究創新
21世紀是知識創新的發展時代,需要培養一大批具有創新能力的建設人才,這對我們廣大教師就提出一個自身在教學中如何認識、如何創新、如何實踐,采取一切行之有效的教學手段,最大限度地開發學生創造潛能,努力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的實質性問題。在教學中我們發現,加強探索實驗有助于開發學生創造力,下面就以“探索植物細胞滲透吸水的原理”
為例簡要說明:
一、挖掘實驗探索點,克服思維定勢
“植物細胞的質壁分離與復原實驗”的目的是為了驗證細胞滲透吸水和失水的原理,當外界溶液的濃度小于細胞液的濃度時,細胞就吸水;反之,細胞則失水。教材在講述這一原理時,是從演示實驗“滲透作用與水分的流動”入手的,也就是說植物細胞的失水與吸水與外界溶液濃度有關。那么什么時候吸水,何時又失水可以確定為實驗的探索點,可從如下方法開展探索活動。
1.上課前一天,教師事先準備好兩只大小一樣的廣口瓶,一只裝滿清水,另一只放入30%的蔗糖溶液,分別用來培養兩株生長旺盛的小麥。上課開始,先讓學生觀察小麥的生長情況,學生通過觀察、討論,最后得出結論:在清水中的植株直立挺拔,而蔗糖溶液中的植株缺水萎蔫。
2.學生分組實驗:要求每四人一組,相互合作。實驗操作過程:撕取洋蔥表皮制作臨時裝片(每人一張),然后,第一人滴加清水,第二人滴加30%蔗糖溶液,第三人滴加50%的蔗糖溶液,第四人滴加5%的蔗糖
溶液(滴吸液重復3次以上)。顯微鏡觀
察,分析實驗現象。能發生質壁分離的再作復原實驗,并觀察哪種溶液能使其復原,哪種不能。
3.討論:①探索植物細胞滲透吸水的原理時,你認為可選用哪些材料?②紫色洋蔥表皮細胞分別浸入清水、50%的蔗糖溶液中,用顯微鏡觀察到的現象是什么?③紫色洋蔥表皮細胞分別浸入30%、50%的蔗糖溶液,用顯微鏡觀察到的現象是什么?④紫色洋蔥表皮細胞分別浸入清水、5%、30%、50%的蔗糖溶液中,能使洋蔥表皮細胞發生質壁分離的是什么?不能使細胞發生質壁分離的是什么?⑤你認為植物細胞能發生質壁分離的原因是什么?用50%的蔗糖溶液為什么不能使其發生復原?
由于實驗要求的變化及問題的深入,學生不能直接從課本上找到答案,只有通過細心的觀察和思考才能作答。這就大大激發了他們的探究欲望,為在課堂上展開熱烈的討論營造了問題情景,既解決了問題,也使其能較好的展現自己的思維過程,進而達到“有效突破思維定勢和樹立創新意識”的目的。
二、擴展實驗外延,形成求異思維品質
創新是從問題開始的。問題意識是產生問題思維的前提。課堂上有學生問:實驗中為什么要用那么到底用什么好?鼓勵他們大膽地從多角度提問和作答,以進一步完成討論的氛圍。引導和鼓勵學生有效地開展討論,以多角度思考問題,積極參與探究活動,對于開拓學生視野,養成求異品質,提高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是十分有效的。
三、改革教學模式,讓學生有更多的時間參與
充分利用各種教學手段,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從而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確保學生的主體地位。在教學過程中,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必須加以改進:課堂時間主要由老師占有變為主要由學生使用,學生只有在擁有充足的時間之后,才能充分地閱讀、思考、嘗試解決問題。教師要善于創造和諧、民主、活躍的課堂氣氛,為學生創造一個比較多的提出問題、回答問題、討論問題、發表見解的環境。如采用多媒體教學能節省教師活動的時間,同時又能擴大課堂容量,讓更多的時間留給學生活動。教師只是抓住教材的重點、難點,變教材重點、難點知識為問題引導、組織學生對問題進行討論和論證說明,這種教學模式既能讓師生雙方都積極地參與教學活動,又能形成較為完整的教學概念,加深知識的理解,培養能力、發展思維。
今天的教育要求培養能力、學會學習、學會生存、學會研究、學會交流、學會合作、發展潛能和積極創新已成為廣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識,因此必須探索、改革課堂教學結構,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當然這是一個比較復雜的問題,還待繼續研究新課程,從教學的實際出發,大膽探索、科學實驗,批判地吸取前人的研究成果,攜手共進,開拓進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