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貸風險范文

時間:2023-03-17 20:53:4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信貸風險,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信貸風險

篇1

[關鍵詞]信貸風險防范

世界各國金融監管機構十分重視銀行風險的評價,因為商業銀行經營對象特殊,社會聯系廣泛,影響力巨大,是風險聚集的焦點。而在商業銀行的資產中,貸款所占比例最大,銀行信貸風險的防范就非常重要。

一、商業銀行信貸風險形成的原因

1.產權關系不明確,大量不良資產產生。四大國有銀行產權關系模糊、資本非人格化、所有權與經營權難以分離,由此導致責權利不明、缺乏有效的自我約束機制、經營效率和效益低下等。

2.政府職能尚未轉變。

3.貸款風險分散的觀念不強.對集團客戶多頭授信。

4.呆賬準備金計提的比例偏低,呆賬準備金嚴重不足,抗風險能力低。

二、商業銀行信貸風險防范的對策

1.資產置換,“改存為股”。

2.提高資本充足率。一可以增加商行的資本;二可以減小風險資產。

3.分類計提呆賬準備金。央行應要求各銀行在統一的分類指導原則下,按照五級分類結果,對各類不良貸款提取適度水平的專項呆賬準備金。

4.調整信貸投資方向,發展銀團貸款業務。嚴格控制對集團客戶多頭授信及向過度投資的行業和地區發放貸款。

5.適度運用破產方式。

6.建立健全商業銀行信貸內部控制制度。

三、我國商業銀行信貸風險防范的建議

1.努力發展信貸資產證券化

信貸資產證券化對風險的處理方式。信貸資產證券化對風險的處理首先體現在將貸款從商業銀行的報表上隔離出來。信貸資產證券化后,發行貸款的機構不再吸收由基礎信貸所產生的全部風險。貸款不再僅僅集中在發行貸款金融機構的報表上,而是通常被組合為同質的資產組合,然后出售給信托或其他特殊目的機構。這種資產的集中首先方便了保險公司等擔保機構分析他們的風險,方便了評估機構和信用增級機構等的第三方來審查和加強擔保決定;其次,信貸資產證券化使貸款變得更加透明,并且降低了資本市場投資者的風險。

信貸資產證券化通常將信貸風險分為三個或者更多的部分,并將它們分配給能最好吸收各部分的機構或個人投資者。

信貸風險的第一部分覆蓋了與正常或期望的信貸組合損失比率相聯系的合理部分。所有在此上限下的損失應當由發起人承擔。但發行者不適合對貸款組合的非正常風險承擔責任。這種風險來源于發起人試圖在一個特定的行業或者地區進行最好的操作而缺乏多樣化組合。通過將發起人的風險限制在一個上限的第一損失,信貸資產證券化可以減少多樣化帶來的風險。

第二部分風險覆蓋了超過合理損失上限部分的風險。這一波段所描繪的風險通常是資產池預期損失的7~8倍。這部分由一個高級別、資本實力雄厚的貸款增級者來承擔。

第三部分是超過第二部分的風險,這些風險由購買資產支持證券的投資者自己來吸收。

2.加強貸后管理

貸后管理是指在信貸經營管理過程中對信貸資產的檢查、回收、展期及不良資產管理等一系列內容,是信貸業務內部控制制度的具體體現,隨著入世及信貸業務的迅速發展,競爭更加激烈,客戶情況的瞬息萬變,貸后管理的極端重要性越加突出。然而,實際工作中,貸后管理卻成了信貸管理“鏈條”中薄弱的環節。

(1)目前信貸經營管理中貸后管理存在的問題。①貸后檢查不到位。在近年來的各種內審外查中,貸后管理薄弱是反映最多最普遍的問題。②信息采集和處理系統建設相對滯后。主要表現在貸后信息采集不力。③貸后管理的觀念滯后,存在著種種不良的信貸習慣。一是認為能還息就是好貸款,進而放松貸后管理或盲目辦理轉貸,忽視了企業的實際情況。

(2)加強貸后管理,防范和化解信貸風險采取的對策。貸后管理既是控制信貸風險的重要環節,又是維護客戶的重要手段,為了有效的防范和化解信貸風險,應該做好以下幾方面的貸后管理工作。①加強觀念創新,增強風險防范意識。貸后管理要在與商業銀行的企業文化建設相結合的前提下,對信貸經營人員進行素質及職業道德的培訓與控制,樹立貸后動態管理觀念,人才資源戰略觀念,貸后管理的效益觀念。②規范貸后管理程序和內容。從信用發生到收回必須建立嚴格、規范、科學的管理程序,明確各環節管理內容和要求,建立考核制度,確保貸后管理程序明確,內容規范,要求具體。③做好貸款風險分類工作,強化貸后管理。做好貸款風險分類工作,采取相應的風險防范化解措施,克服因銀企之間信息不對稱對信貸管理造成的不利影響,使貸后管理規范化、制度化。同時,加強貸款檔案管理,建立信貸管理臺賬與會計系統掛接網絡,啟動貸款到期預警系統,確保貸后管理的及時高效。④切實將貸后管理工作做到制度化、責任化、精細化。建立和完善一套具體、詳細的貸后檢查考核管理辦法。把客戶檢查過程、信息分析過程、預警預報過程、客戶退出過程等納入信貸工作整體考核范疇,針對每個管理環節和要素制定考核標準和依據,促使貸后管理人員自覺深入地進行貸后管理;完善激勵機制。

3.監管機構實行審慎監管

篇2

關鍵詞:貸款風險五級分類信貸風險客戶評級

一、貸款風險分類的目標

1.Zeta分析法是“貸與不貸”的貸前審查管理,而貸款風險分類是則是貸后管理的有機組成部分,其目的在于揭示貸款的實際價值和風險程度,掌握資產質量狀況,對不同類型的資產分門別類的采取相應的處置手段,提高信貸風險的管理與控制水平,為信貸風險的量化打下基礎。

2.發現貸款發放、管理、監控、催收以及不良貸款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加強貸款管理。

3.判斷貸款損失準備金是否充足,從而判斷資本是否充足,為監管部門提供最低資本要求監管依據。

二、貸款分類的標準

五級分類是國際金融業對銀行貸款質量的公認的標準,這種方法是建立在動態監測的基礎上,通過對借款人現金流量、財務實力、抵押品價值等因素的連續監測和分析,判斷貸款的實際損失程度。也就是說,五級分類不再依據貸款期限來判斷貸款質量,能更準確地反映不良貸款的真實情況,從而提高銀行抵御風險的能力。

評估銀行貸款質量,采用以風險為基礎的分類方法,從還款的可能性出發。我國《貸款風險分類指導原則》第三條規定:“評估銀行貸款質量,采用以風險為基礎的分類方法(簡稱貸款風險分類法),即把貸款分為正常、關注、次級、可疑和損失五類;后三類合稱為不良貸款”。

使用貸款風險分類法對貸款質量進行分類,實際上是判斷借款人及時足額歸還貸款本息的可能性,考慮的主要因素包括:借款人的還款能力;借款人的還款紀錄;借款人的還款意愿;貸款的擔保;貸款償還的法律責任;銀行的信貸管理。借款人的還款能力包括借款人現金流量、財務狀況、影響還款能力的非財務因素等。

貸款風險程度與企業信用等級有較強的內在聯系,即信用等級越高,貸款風險越小,分類等級越高。

客戶評級雖然在很多情況下與還款能力有正相關關系,但就一筆貸款而言,影響本息歸還的因素往往超過借款人信用評級所包含的內容。從實際情況來看,目前AAA、AA級企業中仍然存在大量不良貸款。究其原因主要有兩點,一是借款企業提供虛擬的報表和資料,使信用評級失準。二是一些評估機構對國有、股份制大中企業評級偏高、偏松。所以,有的時候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借款人的信用等級雖好,但還款能力不一定很強,因此,不能用客戶的信用等級代替對貸款的分類,否則就會掩蓋影響貸款歸還的本質因素,最終影響貸款分類結果的客觀性和準確性。

三、貸款五級分類在信貸風險中的作用

1.促使商業銀行加強對信貸資產的關注

由于五級分類較為準確地反映了各類貸款的風險真實狀況,為各行采取針對性的、切實可行的風險化解措施提供了依據,一是通過五級分類揭示出貸款的風險程度,對尚未到期但風險度較高的貸款予以關注,發揮了風險預警作用;二是在加強對不良貸款管理的同時,還加強了正常貸款的管理,特別是對關注貸款加強了信貸監督。銀行對關注以下貸款形態的客戶必須制定風險處置預案,對于在期限內不能解除風險預警信號的,要根據預案實施貸款的主動性和預見性退出,切實掌握風險客戶有效退出的主動權。

2.促使商業銀行完善內部控制和稽核機制

一是對貸款的發放、管理和信貸資產的保全等分別設置不同的職能部門,對信貸業務的發展以及風險的控制與化解起到了良好作用。二是完善了貸款審批、發放與管理的授權授信等方面的內部控制制度。三是建立、健全了貸款臺賬管理系統。四是制定了不良貸款責任認定和追究的相關制度;五是根據五級分類結果,改進授信工作,對于次級以上貸款客戶進行重新評級、授信,并且把授信作為強化內部控制風險的手段,而不是給予企業的優惠措施。

3.為不良貸款的管理提供了依據

貸款質量五級分類在一定程度上真實的界定了資產質量,有利于銀行根據不同風險類別的貸款進行有針對性的風險控制,為銀行及時發現不良貸款,采取有力措施收回資本以盡量減少損失提供了可靠的依據。同時貸款五級分類還可以通過對行業和地區的不良貸款的考查,修訂評級指標體系,為銀行的風險控制和合理分配資源提供了依據。

四、對于貸款五級分類的幾點建議

1.對貸款分類層次更進一步細化

完善的貸款分類體系應該對五級分類進一步細化,并從風險管理的角度采取不同的管理方法。商業銀行應認真研究與分析發達國家現有較成熟的貸款細分標準和原則,并結合我國銀行業的具體情況,研制出更加合理與更具可操作性的貸款細分標準,以進一步完善現有的較為粗放的分類體系。同時,各行還應在人民銀行規定的貸款損失計提比例的上下浮動幅度內合理確定細分后應提取的損失準備金,以便更加科學地測算貸款風險度,計算貸款的合理價格,進而判定本行的市場定位。新晨

2.加強培訓,提高分類者的綜合素質,讓分類者成為“專業的把關人和獨立的判斷者”。

五級分類制度是由專業人員在收集和分析借款人的經營、財務等多方面信息的基礎上,對風險影響貸款償還的程度做出估計,判定貸款的分類級別。要勝任這種重要而復雜的判斷,需要具備豐富的經濟、金融知識,需要了解借款人所屬行業的專業運作規律及其動態行情,還需要積累風險管理實踐經驗。因此,當務之急是要加強對實務操作人員分類技能和方法的培訓力度,通過專業化促進分類工作質量的提高。

3.強化貸后管理工作

各行要根據現有的客戶情況,合理配置客戶經理,并實行科學的量化考核,使客戶經理在必要的壓力下有較充足的時間對所分管的客戶及其擔保單位進行日常的、定期的走訪與檢查,及時地了解相關客戶的經營狀況及其它非財務因素的變化情況,并根據該變化實時地調整貸款形態,將分類結果的監測、調整與運用工作日常化,以避免季末短時間內集中分類所造成的形式化。

參考文獻:

[1]潘文波.商業銀行貸款風險分類實證研究報告.投資研究,2001,(1):22-26.

篇3

一、商業銀行信貸風險的一般的概括

商業銀行的信貸業務的來源主要是靠信貸風險來實現的,也就是說信用業務和經營貨幣的是商業銀行的方法,也就是由于各種不利的因素來引出來起的貨幣資金不能夠在按時的回流,也不會能有保值情況還有增值的情況出現,也就是具體的有這兩方意思:是指借款人能不能按期將貸款和本息以及付息是不確定的,我國商業銀行的核心業務是信貸業務,信貸資產在我占有我國商業銀行總資產的很大分量。正因為此原因具有很多樣的表現形式和方法。從其來源的角度我們可以將其分為自然風險與社會風險及經營風險三類,所謂自然風險就是指受到不確定的自然因素影響所帶來的不利影響;而借款人與商業銀行在信貸資金的使用,受到不同決策及主觀行為等因素的影響導致的風險就是經營風險,這是商業銀行所面臨的最主要風險,在實際的工作過程中,其直接表現操作、支付及信用風險;社會風險是指在當前的經濟政治背景下,我國的政策變化及一些不法份子的個人行為及其不確定事故因素帶來的一些風險。除此之外,商業銀行還存在著支付風險,在加上金融資產特有的風險感染性,引出的“多米諾骨牌效應”,就會引發系統性和區域性的金融風險。

二、我國商業銀行信貸風險管理現狀及問題

近幾年來在中央人民銀行的管理和引導下,商業銀行在信貸風險上付出可巨大努力,同時也取得了很好的成績。但總的來說,我國商業銀行的風險管理水平還是很低的,還是與國外商業銀行信貸風險管理相比還存在更大的差距,信貸風險管理存在的很多種問題,具體的突出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在我國信貸文化不是很健全的。在一定的領域中信貸文化的總和就是信貸環境因素。銀行績效和銀行經營成敗的一個很重要的因素是信貸文化主要是以管理溝通還有銀行的信貸以及價值取向等等。在當前的信貸文化嚴重缺失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一是信貸流程停留在表面的,以及形式主義泛濫。二是很多人存在重貸輕管的思想,貸后管理的薄弱。在一定的情況下,商業銀行里許多工作人員在信貸業務的辦理中有違規的現象應給予以嚴厲的處罰。

2.在我國商業銀行的信貸制度還是不全面的,要想讓我國商業銀行發展下去就必須在管理體制上進項改革,應該改由商業銀行的高級經理的直接管理以及董事會的監管,是與信貸的每一個部門都有的密切聯系也是商業銀行信貸風險管理的最有效的保障體系以及自身要求的具體表現。

3.現在我國的商業銀行風險的承擔不是很精確地。每種風險管理制度的確定都是為了應對風險,我國現行的銀行體制中,沒有明確的規定風險承擔的界限,最后由于金融風險承擔的不明確后果無非是有國家承擔了。

三、商業銀行信貸風險管理的必要性

我國的商業銀行是不同一般商業性企業的不一樣的企業是商業銀行資產負債的基本狀態,其中顯著特點就是具有很大的風險性。商業銀行最是重要的是經營性活動,面臨的風險有社會環境風險和人員的管理風險以及交付風險,等等。

1.銀行應該有很高的負債經營要求加強信貸的管理風險。

2.銀行外部負則效應較大的特點決定了要加強信貸風險管理力度。

3.信貸風險是經濟風險的集中的體現。

四、我國商業銀行信貸風險管理的辦法

為了是我國的商業銀行能夠良好的發展下去,就應把所有的業務單位都加入到風險管理體制的建設中來,還必須加強各部門的長期合作。確保我國商業銀行在信貸風險中立于不敗之地。

1.形成風險管理文化,就必須制定合理的獎罰制度。還要建立信貸風險管理文化制度需要做到以下幾點:一是要轉變思想;二是在風險管理全部過程中,更應把相關信息第一時間更精準做到“全面公開化”。

2.加快建立信貸風險制度。

3.需要調整信貸結構,分散信貸的風險。

篇4

一、農村信用社小額信貸存在的風險

小額信貸是指通過向中低收入農戶提供無需抵押和擔保的小數額貸款獲得收益的貸款形式,其最早產生于20世紀70年代的孟加拉國。我國的小額信貸實踐始于1993年,農村信用社開始全面發展小額信貸業務是以1999年和2001年中國人民銀行相繼制定并頒布的《農村信用社農戶小額信用貸款管理暫行辦法》和《農村信用合作社農戶小額信用貸款管理指導意見》為標志的。截止2011年底,全國農村信用社小額信貸發放超過3500億元,惠及千萬農戶,為農村經濟發張、城鄉貧富差距縮小以及“三農”問題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然而,由于農戶經濟基礎薄弱、小額信貸結構單一等問題的存在,使我國農村信用社小額信貸在發展運用過程中仍面臨多種風險。

(一)外部風險

1.自然風險。農戶取得信用社發放的小額貸款后,一般會將其投向種養殖業等涉農產業。農戶在種養殖業中得到的收益是農戶還款能力的重要保證。因此,獲得小額貸款的農戶在種養殖業中得到的收益越大其還款能力就越強。然而,傳統農業受氣候和自然災害的影響比較大,氣候適宜、自然災害少農戶的收益就高,反之農戶的收益就低,甚至為負。由此可以看出,自然原因會對小額信貸資金的按期償還產生一定影響,有時會造成小額信貸的逾期償還,嚴重時會導致農村信用社不良資產的產生。有研究表明,在經濟落后地區,這種自然災害引起的風險是農村信用社農戶小額信貸面臨的主要風險之一。

2.市場風險。農產品價格波動較大,使得以農產品銷售為主要收入來源的小額借貸農戶的收入具有不確定性,從而無法保證小額借貸的償還,這就是農村信用社小額信貸所面臨的市場風險。造成這種風險的主要原因是農產品市場上的信息不對稱性,這種不對稱性直接導致農戶無法較為準確地預期農產品的市場規模與價格。一方面農業生產周期長,農戶不可能隨時改變種植結構;另一方面,在農產品種植時期,農戶普遍存在“跟風”現象,導致一個地區生產大量的單一產品。在這兩方面的作用下,農產品價格大幅度下降,導致農戶收入驟減,這就對農村信用社小額信貸造成了市場風險。

3.信用風險。小額信貸是一種以個人信用作為貸款償還保障的、不需要實物抵押品的的借貸方式。從小額信貸的這種性質可以看出,對于農村信用社而言,小額信貸比起傳統的抵押擔保貸款具有更大的不確定性。此外,目前農村信用社小額信貸具有貸款量較大、貸款種類和放貸區域比較集中、資金投入產業同質性高、借貸農戶文化程度偏低等特點,這些特點使得農村信用社信貸員在信用評級時容易出現走過場現象,這無形中加重了農村信用社所面臨的信用風險。因此可以看出,信用風險是農村信用社小額信貸面臨的又一大風險。

(二)內部風險

1.管理風險。農村信用社在內部管理方面存在產權不明晰、所有者缺位、“三會”制衡機制失效、缺乏有效的激勵約束機制、信息披露機制不健全等問題。這些問題的存在限制了農村信用社員工的創造性和主動性,使部分從業人員的責任心和事業心不強,導致農村信用社很難吸引高素質、高技能的專業人才。這樣勢必引起農村信用社信貸資產風險防范意識淡薄、經驗不足等問題,使農村信用社信貸資金蒙受損失,從而不能最大程度地控制成本與風險。這就從管理層面對農村信用社小額貸款造成了風險。

2.利率風險。針對不同種類的貸款制定合理的利率標準是實現農村信用社可持續發展的前提。農村信用社小額信貸業務是一種高風險業務,因此需要一個與其風險水平相一致的利率水平。然而,目前大部分農村信用社對農戶小額信貸實行的都是利率優惠政策,這就導致農村信用社發放的小額貸款的風險和利率水平不一致,這就勢必造成不良循環,影響小額信貸的可持續發展。而且農村信用社這樣的政府主導型小額信貸機構,提供低利率的扶貧性貸款,缺少激勵機制,農村信用社為了使小額信貸的風險和利率盡可能一致,會選擇將貸款發放給有一定經濟實力的農戶,或者更有甚者會出現惜貸現象(即寧愿不發放貸款也不承擔高風險),這就導致農村小額信貸需求與信貸供給出現巨大缺口,大量低收入階層的資金需求無法得到滿足。

二、農村信用社小額信貸風險管理存在問題分析

農村信用社作為中國農村地區的金融主力軍,其信貸投放對農村經濟建設與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農村信用社小額信貸業務更是支持農村經濟發展的不可或缺的業務形式。雖然如此,農村信用社小額信貸業務在風險管理與控制方面仍存在以下較為嚴重的問題:

(一)風險管理意識淡薄。

目前我國廣大地區的農村信用社的信貸管理人員普遍缺乏風險意識。相對國有大型銀行來說,農村信用社員工的構成中高學歷員工占比較小,很多農村地區的信用社員工都是通過“接班”這種古老的上崗方式成為農村信用社的員工的。這些員工普遍素質較低、風險管理能力較差、過分追求業務量的增加、忽視資產質量與盈利水平的匹配。這種經營管理的現狀直接導致農村信用社抗風險能力的下降,使我國農村信用社小額信貸無法得到長遠發展。

(二)風險管理程序不科學,監控不到位

當前我國廣大貧困地區的農村信用社僅能做到過程控制,缺乏事前控制和事后管理。

1.缺乏高效的信貸管理制度。目前,農村信用社在小額信貸管理制度方面缺乏針對性和實踐性,難以根本有效的指導實踐。在風險管理程序方面貸前調查、貸中審查和貸后檢查的程序混亂、存在不相容職務由一人擔當的現象;在制度執行方面,雖然農村信用社都制定了貸款管理制度,但是很少會按標準貫徹執行。這些問題導致信用社員工行為缺乏約束性,使小額信貸管理風險不斷加大。

2.貸前調查欠缺,信用評級程序不完善。雖然貸前調查是防范信貸風險的前提,但是農村信用社在貸前調查方面所做的工作仍相對欠缺。首先,農戶小額信貸業務季節性強,每年都存在集中發放期,在這個集中發放期農村信用社調查工作量大、調查不深入,對可能出現的風險很難及時識別;其次,農村信用社小額信貸的征信系統落后,信貸員對小額信貸的信用風險識別不足;第三,信用評級過程中過分依賴村委會和農戶提供的定性資料,使得評級過程中主觀因素占比較大,從而導致信用風險問題難以杜絕。

3.貸中審查不到位。一方面,農村信用社貸中審查內容與貸前調查內容大同小異,因此,貸前調查和貸中審查的責任區分不明顯,且工作重復,因此出現貸中審查程序虛置的問題;另一方面,農村信用社貸中審查的方法依然以定性分析為主,缺少定量的標準,在貸中審查過程中仍然會出現各種主觀判定結果。

4.貸后檢查監督機制不健全。貸后檢查可以有效地降低農村信用社的信貸風險,提高資金的流動性、安全性、效益性,是農村信用社信貸風險控制的重要環節。但由于貸款發放以后,受農村信用社人力的限制,很難對全部的貸款使用進行跟蹤監控,貸款“三查”流于形式。而且一些農村信用社在信貸發放后不能及時進行有效的跟蹤檢查,信貸檔案不全、重要資信內容記錄不完整,致使很多問題沒有被及早發現并得到及時處理,尤其在后期的回收過程中,往往會錯過催收貸款的最佳時機,導致農戶貸款不良比率有增無減。

(三)風險補償機制不完善

農村信用社風險管理的目的就在于將風險控制在農村信用社所能接受的合理范圍內。風險補償機制是農村信用社風險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是其承擔風險并能維持正常運轉的最后防線。目前,我國農村信用社尚沒有建立起完善的風險補償機制,具體表現在未達到標準的和可疑的小額貸款準備金提取比例不足、損失的小額貸款不能得到及時的核銷、資本充足率不達標等方面。

三、農村信用社小額信貸風險管理的對策建議

(一)對農村信用社員工實行有效的獎懲制度

嚴格規范貸款操作程序是保證農村信用社降低小額信貸風險的前提,因此,農村信用社應通過完善對農村信用社員工的獎懲機制和考核制度來確保小額貸款操作過程的規范和低風險。一方面,農村信用社應對只片面追求放貸業績、對小額信貸的貸前調查、貸中審查和貸后檢查制度落實不到位、貸款手續不全、不符合政策規定的放貸等情況予以嚴厲處罰;對信貸人員與貸款戶惡意串通騙取貸款、人情貸款等行為,予以嚴厲打擊;對不良貸款造成的損失實行“問責制”;另一方面,農村信用社應對長期堅持貸款量和質同步提高的信貸員予以獎勵;對追收不良貸款有功的員工予以肯定。只有通過這種明確有效的獎懲制度才能使信貸員積極主動的防范信貸風險、同不良信貸行為作斗爭。

(二)進一步完善農村信用社信用評級制度

目前農村信用社關于農戶家庭人口數(包括具有勞動能力的人口數)、承包土地面積、家庭年收入、家庭年支出、資信狀況等內容的調查結果主要以定性的方式給出結論,缺乏定量的標準。從而使得農村信用社信用評級過程中評級標準混亂、評定結果缺乏可比性、評定過程中人為因素占比較大等問題存在,導致農村信用社農戶小額貸款過程中違約現象時有發生。因此農村信用社應進一步完善農村信用社信用評級制度,確保貸款按規定用途和要求使用,并按期償還,只有這樣才能真正發揮農村信用社小額信貸服務農村經濟的功效。

(三)建立完善小額信貸風險內部控制制度

內部控制制度是金融機構得以健康發展的重要前提,農村信用社的內部控制制度對于農村信用社來說同樣至關重要,它是農村信用社風險管理得以有效實施的重要保障。因此,農村信用社應積極整合和優化農村信用社的內外部環境、信息溝通渠道、監督檢查機制以及風險評估手段等諸多因素,盡早建立起一套以風險管理為導向的、包含農村信用社所有部門、工作環節、工作人員等因素在內的農村信用社內部控制制度。通過這個控制體系,農村信用社可以對小額信貸的各個環節進行嚴密監控,將各種風險盡可能的及早排除,從源頭上防范小額信貸風險。因此,農村信用社在建立完善小額信貸風險內部控制制度時一定要確保該制度操作的可行性和系統執行的有效性。

(四)加強農戶小額信貸的制度創新

加強農戶小額信貸制度的創新是農村信用社小額信貸業務發展的前提條件。因此一方面應鼓勵建立多種形式的資金供給渠道來幫助農戶迅速取得貸款;另一方面應在充分考慮農村信用社成本、農民承受能力和農村金融市場需求的基礎上,對小額信貸進行市場化改革。

篇5

商業銀行的產生是企業交換發展的結果。換言之,企業資金運動是銀行信用活動的基礎。反過來,銀行信用是企業資金運動不可缺少的必要條件。

1、從企業行為與銀行行為的角度來看。企業出于自身利益的考慮,在需要借款時,總是千方百計套取銀行資金,對各種不利消息,想方設法地隱藏起來;到了還本付息的時候,又想方設法采取各種措施躲避銀行債務。銀行要得到被隱藏的不利信息,成本非常昂貴,甚至根本沒有獲得這些信息的渠道。借款人一般會通過表內和表外兩種手段來粉飾會計報表,美化企業形象,銀行依然面臨對企業償債能力判斷失誤的風險。

對于銀行而言,一方面國有商業銀行產權主體結構一元化,銀行產權主體的虛置和產權約束不力是長期以來經營管理效率低下的內在根源,而且我國國有商業銀行還承擔許多社會責任,行政干預問題嚴重,極大地阻礙國有商業銀行效率的提高和金融資源的有效配置;一方面經營者缺乏利益驅動機制,收入分配和勞動用工制度僵化,難以形成有效的激勵機制,當經理人利益與其所有人利益發生矛盾時,內部經理人的利益總是優先得到保護,破壞了金融資源有效配置的根本原則,也提高了銀行與企業之間的信息不對稱。

2、國有商業銀行與企業之間的信用關系、信貸關系。我國商業銀行與企業之間的信貸市場是典型的“信息不對稱”市場。在我國最想取得商業銀行貸款的企業往往是最有可能導致商業銀行信貸損失的企業,二者之間重復博弈的結果導致銀行出現“惜貸”。這也就是信貸交易發生前的商業銀行“逆向選擇”行為在信貸交易發生以后,由于信息不對稱,我國商業銀行對企業的經營活動缺乏強有力的控制手段,難以督促企業按交易約定的內容行事,企業有可能從事商業銀行所不愿看到而有損商業銀行利益的活動,如企業用信貸資金炒股、進行高風險的房地產投資、借改制之機懸空銀行債權等,這就是我國商業銀行在信貸市場上面臨的企業“道德風險”。與此同時,由于我國商業銀行在信貸運作過程中存在著“權利與責任不對稱、收益與風險不對稱”的問題,即信貸人員在信貸決策中沒有多少決策權但卻要承擔信貸損失的責任;信貸人員的個人收益與其他業務人員沒有多大的差別,卻要承擔信貸資產損失的巨額風險,一旦出現資產損失就要扣減個人收入。這種情況加劇了我國信貸市場中的“信息不對稱”問題。其負外部性是:社會信用秩序混亂,銀行信貸資產質量下降,商業銀行流動性風險增大,從而有可能引發商業銀行的支付危機、出現擠兌行為,從而損害廣大存款人利益,并因擠兌的傳染性而殃及其他健康銀行,最終有可能導致商業銀行退出金融市場。

此外,隨著市場經濟的高度發達和股份制的日益成熟,現代企業不再是一個單一結構的經濟組織,而是多個經濟單位的聯合體。最具時代特征的是以母子公司制為基本結構的企業集團組織形式。企業的這種復雜組織管理特點和生產經營關系使得銀行難以把握企業的財務狀況、現金流量和資金流向,客觀上造成了銀行和企業之間的信息不對稱。

由上可見,銀企借貸關系中銀行處于信息的劣勢地位,容易受不對稱信息的蒙蔽而發放貸款。由于借款企業真實的資產負債率、資產收益率、現金流量狀況并沒有像報表般的美好,就給銀行本息的安全回收埋下了一顆“定時炸彈”。借款人和擔保人在報表上顯示的非凡實力當要履行還款責任時,卻發現經營困難、債務重重。關聯企業的之間的相互擔保,容易造成連鎖反應,由于風險未有效分散至關聯體外,一旦發生風險,銀行貸款擔保形同虛設。有的關聯企業從股權結構上很難判定其內在聯系,這就形成了債務防火墻,一旦發生債務糾紛,其他關聯企業不會受牽連,銀行就會“冤有頭,債無主”。企業強烈的擴張欲望也使集團公司多頭投資,其往往側重于投資收益率而較少考慮現金流量,一旦某一項目發生問題,其注入的資金無法及時抽回,將迅速導致整個集團的資金鏈崩裂,使其經營陷入癱瘓。正常的貸款陡然成了壞賬、爛賬。因此,國有商業銀行普遍加強了管理,上收了信貸管理權限,將有限的資金重點投向“大城市、大企業、大項目”和優質客戶,這樣又出現了所謂“信貸集中”現象。大量資金用于少量貸款項目,造成信貸資金使用浪費,同時還會造成貸款企業的資產負債比過高,導致潛在的金融風險加大。另外,銀行會因此過于謹慎,不能找到足夠多的借款人的情況下,便會出現資金閑置,社會資源無法實現優化配置。

二、在信息不對稱下減少銀行貸款風險的措施

1、加強金融監管部門對債務人信息披露的監管,把打擊欺詐放到重要地位。政府金融監管部門應通過立法強制借款人向銀行披露真實的、全面的信息,政府應對借款人作為信息優勢方利用信息優勢對銀行隱瞞真實信息的行為進行足夠的處罰。加大對欺詐行為的打擊力度,可以增加信息不對稱環境中借款人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的成本,減少欺詐的期望收益,有利于緩和信貸市場的信息不對稱,提高銀行增加貸款的能力。

2、完善信貸制度安排。信息和制度是密不可分的,制度經濟學認為:信息功能是制度的兩大功能之一。完善的制度安排有助于減少信息不對稱問題。

3、依靠銀行自身信貸管理扭轉信息劣勢。首先,嚴格貸款“三查”制度。貸前調查評估人員負責貸前調查評估,承擔調查失誤和評估失準的責任;貸款審查人員負責貸款風險的審查,承擔審查失誤的責任;貸款發放人員負責貸款的檢查和清收,承擔檢查失誤、清收不力的責任。其次,積極推行貸款五級分類法。貸款五級分類法是根據貸款質量或貸款內在風險的高低依次將貸款劃分為正常類、關注類、次級類、可疑類和損失類五大類,而這個分類的過程就是一個不斷收集和處理借款企業信息的追蹤了解,強調借款人的財務狀況、償債能力和還款意愿,強調現金流量分析,有利于銀行加強貸后檢查與監督,避免銀行承擔較大的信貸風險。

4、通過銀企之間的借貸博弈謹慎接受客戶。銀行與企業發生信貸關系,并不是一次性的,實際上是一個動態的博弈過程。企業往往會偏重與追求長遠利益,既可以通過長期良好的合作爭取到銀行的信任,以建立長期的信貸關系,也可以通過長期真實信息披露來提高自身的信用等級,在信貸市場上獲得良好的聲譽。

5、加強銀行間的合作,實現信息共享。首先,同業之間應建立通暢的信息溝通渠道,做到客戶信用等級共享。其次,積極推廣銀團貸款模式。因此,必須加強同業間的合作,按照風險分散化的謹慎性原則采用銀團貸款模式。最后,必須改善監測與控制的技術手段。盡快著手全面構造商業銀行統一的“管理信息系統、風險控制系統和決算支持系統”;建立涵蓋銀行各項業務前、后臺全過程的計算機輔助操作;建立業務調查、執行和資金劃撥的聯動制約關系和權限控制;將風險控制從“事后”監測轉為“實時”監控。

三、總結

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我國經濟已經進入了關鍵調整時期。作為國民經濟血液的金融業,其改革的順利與否將關系到未來我國經濟是否能健康運行。對于存在的信息不對稱問題,我們應當從宏觀與微觀兩個方面入手,盡量保證金融市場的公正、公平、公開;國有銀行也應從多方面入手,加速公司化進程,提高抗風險能力;企業也應遵守市場競爭規則,在實質上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只有通過全方位的努力才能緩解信貸市場的信息不對稱問題。

篇6

20世紀90年代末以來,隨著經濟的發展與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商業銀行的個人信貸業務呈現了較快的發展趨勢,并且隨著個人消費信貸意識的不斷提高,個人信貸業務更是進入了高速發展時期。但是,與公司信貸相比,個人信貸仍然是一個比較新興的行業,面對個人信貸風險沒有成熟有效的管理模式來利用,因此,需要對商業銀行的個人信貸風險管理對策進行探究,從而提出與現行的商業銀行的發展相適應的管理模式與對策。

一、商業銀行個人信貸風險分析

商業銀行個人信貸風險主要有兩大類,系統性風險與非系統性風險。

(一)系統性風險

系統性風險是指由某些全局性的因素所引起的銀行信貸收益的變動,這些因素是通過相同的方式對銀行的信貸業務產生影響。系統性風險無處不在,個人信貸風險中的系統性風險主要有以下幾種:

1、政策性風險

政策性風險是國家的金融法律法規或是政策的出臺引起的金融市場的波動,給商業銀行引發的風險。金融業的興衰關系著國民經濟的發展,因此,政府會對金融業尤其是商業銀行進行一系列的政策性的指導,而國家政策或是法律法規的調整,有可能會對商業銀行的未來信貸業務發展帶來一定的風險。

2、利率風險

利率風險主要是指由于市場的利率變動引起資金流向與投資的變動而引發的風險,對此,政府會適時地調整銀行利率以應對可能發生的風險。當前,商業銀行的盈利主要是利用存貸款之間的利率差異,因此,利率對商業銀行個人信貸風險產生直接的影響。

3、購買力風險

購買力風險是指由于貨幣貶值、通貨膨脹導致實際收益水平下降而引發的風險。市場一旦出現通貨膨脹預期,物價會大幅上漲,這時社會購買力下降,居民還貸壓力加大,在此情形下,客戶的違約風險會增加,銀行將會承受著風險威脅。

(二)非系統性風險

非系統性風險主要是指商業銀行內部的風險,通常商業銀行可以通過完善制度、加強管理來規避此類風險。非系統性風險主要有以下兩種:

1、信用風險

信用風險是指借貸人在貸款到期時違反合同規定不歸還貸款本息而引發的風險,信用風險是商業銀行應對個人信貸風險的關鍵。當前由于商業銀行對個人的信用狀況缺乏完整有效地監督與約束,加之客戶自身存在的非理,使得商業銀行在進行個人信貸業務時往往會產生因客戶信用風險而引發的個人信貸風險。

2、經營性風險

經營性風險是商業銀行的內部風險,通常是由于商業銀行的工作人員在辦理個人信貸業務的操作上出現失誤,或是銀行的信貸業務流程、政策制度上存在漏洞,或是管理者在經營過程中決策出現失誤而引發的風險,最終導致商業銀行的利益受損。

二、商業銀行個人信貸風險管理對策

個人信貸風險貫穿于商業銀行個人信貸管理的整個過程,因此,只有及時的對信貸風險的誘發因素進行分析,才能有效地防范風險、化解風險。下面就商業銀行個人信貸風險管理提出幾點對策。

(一)完善商業銀行的內部管理體系

商業銀行個人信貸風險主要來源于銀行的內部,因此,完善內部管理系統是防范個人信貸風險的關鍵措施,直接影響著風險防范的結果。建立商業銀行個人信貸風險管理的有效機制,要從源頭上進行建立與完善,商業銀行應根據自身個人信貸管理的需要,完善個人借貸的流程,建立嚴格的審批責任制,實行個人信貸的逐級審批,對個人借貸行為進行嚴格的約束,除此之外,各個信貸崗位之間既要獨立又要相互制約,通過健全個人信貸管理機制,對個人信貸風險進行有效地防范。

(二)建立個人信貸風險的預警機制

商業銀行要想防范個人信貸風險,還要建立有效的個人信貸風險預警機制。當前,我國的商業銀行往往更加重視個人信貸之前的風險調查,而對貸款發放之后的風險缺乏有效地預警,試想如果這時發生風險,商業銀行很有可能會因為來不及采取應對措施而遭受利益的損失,因此,要從信息的收集、預警信息的分析以及預警風險決策方面建立個人信貸風險的預警機制。

(三)完善個人信用制度

建立和完善個人信用制度是商業銀行進行個人信貸風險管理的前提與保障,可以分為兩個步驟進行。首先,在銀行內部對個人信息進行收集與整理,充分利用內部資源建立客戶信息數據庫,根據數據庫建立個人的信用檔案。其次,各商業銀行之間以及商業銀行與其他的企業或是機構之間實現客戶信息的共享,以在全社會范圍內建立個人信用與等級評價制度,這樣,將有利于對個人借貸風險進行有效地防范。

篇7

一、我國汽車消費信貸發展現狀

汽車消費信貸,就是購買汽車的消費者向開展汽車消費信貸業務的銀行申請人民幣貸款,以抵押、保證等方式作為條件,銀行根據相關規定對其發放貸款,用于支付購買汽車的余下費用。汽車消費信貸的模式分為“直客式”和“間客式”。前者是購買汽車的消費者直接向發放貸款的商業銀行申請貸款并支付給汽車經銷商,然后去經銷處選購中意車型。而后者是消費者向汽車經銷商提出貸款購車意愿,先選中車型,然后汽車經銷商將整理好的消費者信用資料遞交給銀行,將申請到的貸款轉給消費者供其購買汽車。

在我國,近幾年GDP快速增長,汽車工業也得到長足發展,使汽車行業成為繼房地產之后的支持產業之一。根據《2011年中國汽車消費信貸市場調研報告》顯示,在眾多受訪者中接受汽車消費信貸的比例高達35.1%。為了緩解自次貸危機以來我國經濟不景氣的現象,我國出臺了一系列刺激消費的政策。例如汽車下鄉,購置優惠稅等。到目前為止形成了以商業銀行為主體,汽車金融公司為補充,其他汽車財務公司和保險公司并存的汽車信貸支持模式。其目標是發展汽車消費信貸業務,最大限度減少風險的發生。在這種模式下我國汽車消費市場起初得到了繁榮的發展。截止到2009年底,我國汽車消費達到了1200萬輛,汽車信貸余額同比上一年增長了7.3%。雖然取得了良好的成果,但也蘊含了大量的風險。

二、我國商業銀行汽車消費信貸存在的風險

汽車消費信貸風險主要是指商業銀行發放貸款后貸款人由于各種原因無法按時足額歸還貸款數額,導致銀行貸款呆賬、壞賬的產生,降低銀行的自有資本,從而對銀行其他業務產生影響。縱觀我國汽車消費信貸的發展歷程,我國商業銀行汽車消費信貸風險主要有以下幾種類型。

(一)受信者自身的風險。由于信息的不完全性,商業銀行不能完全掌握受信者的全部信息,這就使受信者可能在申請貸款時提供虛假或者不完全信息,騙取銀行的貸款。或者在歸還時不按時履行約定,造成違約的情況。當消費者申請貸款成功后,由于經濟社會中各種因素的影響,使消費者的預期收入的不到保證,造成不能按時還款的風險。在面對這種情況的時候,銀行就會面臨放出去的款項收不回來的風險,從而變成銀行本身的呆壞賬。

(二)商業銀行的操作風險。操作風險是各種風險中最能夠避免的一種風險。即便如此,由于操作風險給銀行帶來的損失也是不容忽視的。操作風險是指商業銀行在具體的操作過程中由于自身環境的破壞,各種操作程序的失靈從而使這種風險轉化成其他非操作風險。

(三)商業銀行面臨的社會風險。主要是我國關于汽車消費信貸這一領域的相關法律法規的不健全,以及在一些政策方面存在漏洞。正是由于這樣的情況的存在,才使得一些人在開展汽車消費信貸的過程中無法做到有法可循,并且在違約情況發生的時候銀行、個人以及有關各方彼此推卸責任,造成法律判決難以得出,執行起來困難重重。

(四)保險公司方面帶來的風險。汽車在我國屬于家庭耐用品,許多家庭和個人都為自己的愛車進行投保。由于保險公司利用信息的不對稱性,設計的保險條款模糊不清,在責任發生時往往減少自己應該承擔的責任甚至免除責任。另外由于保險銷售人員的素質低下,專業技能不過硬,往往是為了完成自己的銷售業績從而騙取借款人購買保險,這種保險條款往往是無效的。最后地方保險公司支付能力有限,在賠償情況發生的時候沒有能力有效支付,或者拖延支付,這就容易造成銀行的不良貸款損失。

三、我國商業銀行應對汽車消費信貸風險的策略

西方發達國家在汽車消費信貸的發展和風險管理方面的成果遠超我國。不僅信貸規模高達70%并且違約率也控制在非常低的水平。為了使汽車行業也成為我國的支柱產業之一,加強對汽車消費信貸風險的管理至關重要。基于此,以下提出了一些防范汽車消費信貸風險的策略。

(一)加快個人征信體系的建設,對借款者的信用情況做到全面審查。汽車消費信貸相比住房貸款而言數額比較小,并且汽車作為家庭動產的一種,一旦違約銀行跟蹤審查起來比較麻煩。正是由于這樣的信息不對稱和消費者逆向選擇問題,健全消費者信用記錄,全面反映消費信用情況,做到貸前審慎分析,貸中密切觀察,貸后全面記錄,這樣有效的保證了商業銀行汽車消費信貸風險的減少。

篇8

[關鍵詞]小額信貸;小額信貸機構;信貸風險;風險管理;風險的成因;風險的類別

[作者簡介]謝進,中國國際經濟技術交流中心項目官員,北京100036

[中圖分類號]F8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2728(2008)01-0106-04

小額信貸機構的宗旨是通過運用創新的金融手段和制度,為低收入客戶擺脫窮困而提供持續有效的小額信貸服務。這些低收入客戶,既沒有足夠的自有資本作為小額信貸機構服務的擔保(抵押)品,也不能提供可信的資信報告(財務報表)和借貸記錄。因此,與其他金融機構相比,小額信貸機構經營面臨的信貸風險比較顯著和特殊,這些風險源自小額信貸機構所經營的各種業務。

信貸風險,從廣義上講,是指貸款收益的不確定性或波動性。貸款收益的不確定性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是盈利的不確定性。由于貸款合約利率一般是固定的,如果市場利率等因素發生變化,這筆信貸資產的實際盈利就會受到影響,信貸資產的收益就會出現不確定性。另一方面是信貸資產損失的不確定性。損失的不確定性既包括數量上的不確定性,表現在貸款的本金和利息是全部收回,還是部分收回,或者零收回;又包括時間上的不確定性,表現在貸款的本金和利息能否在約定的期限按時收回。信貸風險是小額信貸機構面臨的最主要的風險。小額信貸是小額信貸機構的核心業務,貸款資產是其資產的主要部分,貸款收益是其主要收入,而信貸風險又將導致小額信貸機構產生大量無法收回的貸款呆賬,將嚴重影響信貸資產質量。因此,信貸風險密切關系著小額信貸機構自身的存在和發展,過度的信貸風險將使得小額信貸機構倒閉。

一、小額信貸機構信貸風險的成因

小額信貸機構的信貸風險是指小額信貸機構在經營活動中,因不確定因素的單一或綜合影響,使小額信貸機構遭受損失的可能性。小額信貸機構風險的來源是多種多樣的,主要有以下幾個主要方面。

1、自然風險

對于以農業貸款為主的小額信貸機構而言,其主要投向是農村種植業和養殖業,而傳統的種植業和養殖業對自然條件的依賴性都很強,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較弱,一旦所在地區發生自然災害,大量客戶可能同時發生違約,這可能導致小額信貸機構的破產。比如,孟加拉國20世紀90年代后期的自然災害,就曾經導致鄉村小額信貸機構的客戶大量違約,這一度使該國鄉村小額信貸機構陷入巨大的財務危機。自然風險也是我國小額信貸機構面臨的主要風險之一。“中國農村社會保障”課題組的研究(1999年)表明,小額信貸農戶所遭受的經濟風險中有10%源于自然風險,而我國尚未普遍開設農業保險,自然風險發生后,農戶除能獲得極少量救災款外,沒有其他的補償途徑。因此,農戶若沒有其他收入來源,拖欠貸款也就成為必然。

2、客觀經濟環境的影響

從宏觀經濟環境而言,國家的宏觀經濟條件、宏觀經濟政策和金融監管政策等都會形成小額信貸機構風險的源泉。例如,宏觀經濟中的通貨膨脹的高低以及經濟周期的不同階段將對小額信貸機構的信用管理、利率水平及其各項業務產生巨大影響;宏觀經濟政策會對各個行業具有巨大影響,小額信貸機構投放的產業也不例外,宏觀經濟政策的變動在引起相關產業變動的同時,也給小額信貸機構帶來了風險;金融監管當局的目標與小額信貸機構的目標可能并不一致,相關監管政策也可能成為小額信貸機構風險的一個來源。

從微觀經濟環境而言,市場風險及法律條文的變更等都是小額信貸機構另一類風險的源頭。小額信貸機構目標客戶產品往往具有顯著的趨同性,這會導致激烈的行業競爭,降低客戶的盈利能力及自身風險抵抗能力。由于同一地域自然條件的類似及農民多年形成的耕作習慣,農民在種養殖業的結構上高度趨同,并且絕大部分農戶在品種的選擇上缺乏主見,往往“跟風走”,這必然導致同種產品供給過多,價格下跌,出現“谷賤傷農”的情形。另外,與工業品的生產不同,農業生產的周期較長,并且有極強的季節性,農業結構調整的難度較大,而市場行情瞬息萬變,農戶不可能隨時改變種植結構,收成的好壞絕大部分情況下只能由市場行情左右,這也是農業生產風險產生的一個重要原因。法律條文的變更或政府違規背棄承諾也可能會使小額信貸機構的經營范圍、經營行為以及資金狀況發生變化,使小額信貸的經營受到嚴重制約。

3、員工素質的影響

小額信貸機構員工的素質對小額信貸的效率、成本以及小額信貸機構的財務狀況都有重要影響。員工應該接受過一定的教育和專業培訓,最好是既有一定的理論基礎又有實際的操作經驗。同時,還要求員工有組織能力和創新能力。小額信貸機構的員工應該具有良好的品德,其自身必須是值得信任的,誠實且具有高尚的職業道德,這樣才能為客戶樹立良好信用的榜樣。同時,員工對工作和客戶的責任感尤為重要,這不僅一定程度上決定著小額信貸的效率,還影響著貸款的風險和成本乃至小額信貸機構的財務狀況。小額信貸面對的是城市低收入者和較貧困的農戶,其受教育程度有限,因此員工的溝通能力也十分重要,這樣才能及時為客戶解答疑問、克服困難并傳授技能,一方面幫助客戶脫貧致富,另一方面提高還款率,降低資金風險。對于大部分小額信貸機構而言,以上這些員工素質要求難以完全實現。

4、制度性設計缺陷帶來的風險

小額信貸機構的一些制度性設計缺陷,也會給小額信貸機構的運行帶來風險。例如,小額信貸機構普遍采用小組聯保機制,雖然它能較好地防范事前的“逆向選擇”問題,但小組某一成員違約之后,卻存在嚴重的“道德風險”隱患――既然別人已經違約了,我為什么還要還貸呢?而且,小額信貸機構的貸款在地域和部門分布上比較集中,在沒有抵押和擔保的情況下,其信貸資產組合面臨“協變風險”,可能會出現大量客戶同時違約的情況,這可能會導致小額信貸機構的破產。又例如,現存的小額信貸機構大多憑借捐助資金建立,機構的經營者和控制者并非是最終的產權所有人,機構存在“所有者缺位”的問題,產權關系的缺陷比較嚴重,這可能導致管理層面的低效率和經營者的道德風險行為。當這些機構能夠吸收公眾存款時,存款人將面臨嚴重的風險。

5、經營不規范帶來的風險

小額信貸機構風險的最不可忽視的一個重要來源就是不規范經營,它突出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信用評定制度不規范帶來的風險

信用評定制度不規范是小額信貸機構經營不規范的一個突出表現,它帶來了比較嚴重的風險隱

患。小額信貸理論認為,農村信用社貸款的對象應是具有一定還款能力和還款愿望的中低收入階層。而對于還款能力和還款愿望的評價一般是以農戶信用等級的高低為標準的。因此,農戶信用等級評定的準確性與真實性就成為決定還貸率高低的重要環節。在實踐中,由于信用評定制度不規范,農戶信用等級評定結果準確性和真實性往往無法保障。這樣,盡管小額信貸機構的貸款是根據信用評級情況發放的,但由于信用評級情況不準確、不真實,貸款質量和回收也就難以得到保障。以我國的農村信用社為例,實際操作中農村信用社普遍缺乏對農戶的真正了解,而一些地方政府、村委會在協助農村信用社工作的過程中,認為信用戶的評定是一件有責無利的份外之事,還有些地方為了獲得“信用村(鎮)”的榮譽稱號,在信用評定工作中不嚴格把關,甚至有個別領導干部利用職權直接對有關親友的信用評級進行干預,弄虛作假,這給小額信貸埋下了極大的風險隱患。

(2)小額信貸管理制度執行不規范

小額信貸機構的風險管理不同于正規的金融機構。在小額信貸的主流模式中,主要有以下四種風險管理機制,包括團體貸款機制、以借款額度為主要標的的動態激勵機制、整借零還的分期還款制度、不同形式的擔保替代安排等。許多國家的小額信貸機構都仿效了這些制度安排,但在實際運行中,不規范運行使得這些制度安排名存實亡,機制難以發揮預期作用。下面,以我國為例進行分析。

我國的小額信貸機構也是從國外直接移植過來的,在很大程度上是效仿孟加拉國的GB模式,制度設計上采取了以上的制度安排。但在實際運行中,小額信貸的還款方式基本采取了到期一次性還清制度,小組聯保的制度也大都沒有得到執行。這主要是由于小額信貸的推廣主要是政策驅動的,而小額信貸機構并未明文規定小額信貸須采取小組聯保制,小額信貸機構其自身缺乏內在動力。由于管理水平低下,動態激勵機制的作用也沒有得到充分發揮。一般情況下借款額度的多少并不取決于借款人的還款表現,而往往取決于借款人及其親友在當地的影響力。擔保替代安排的執行也不規范,往往流于形式,而擔保替代的真實性也存在問題。由于小額信貸管理制度執行不規范,以上各種風險防范機制都不能發揮作用,這給小額信貸機構帶來了很大的隱患。

二、小額信貸機構信貸風險的類別

小額信貸機構的信貸業務既受到宏觀經濟形勢、行業與產業變化和調整等外部因素的影響,也受到信貸活動的內部操作環節的影響。這是因為授信要經過受理、調查、審批、發放、貸后管理等諸多環節,每一環節出現的紕漏都會導致信貸資產的損失。因此,小額信貸機構的信貸風險因素可分為外部因素和內部因素。同時,信貸風險可分為流動性風險、信用風險、操作風險和市場風險。其中,信用風險和市場風險是由外部因素引起的,操作風險則由內部因素(主要指內控機制存在問題)引起。

1,流動性風險

流動性風險是指小額信貸機構沒有足夠的現金來應付到期的資金償還需求和未能滿足客戶的貸款需求或其他即付的現金需求,而使其自身蒙受信譽損失或經濟損失的可能性。該風險會導致小額信貸機構出現財務困難,甚至破產倒閉。雖然小額信貸機構并不吸收公眾儲蓄,但是流動性風險仍然存在。這里提到的流動性風險主要指分支機構現金流不足而帶來的風險。我們所觀察到的是,總部目前并非分支機構可靠的資金來源,原因一是總部自身的資金并不一定充足;二是分支機構的業務發展計劃性不強,因而分支機構自身和總部都難以預料現金流;三是分支機構和總部問的現金傳遞往往需要一定的程序和時間,所以總部可能無法及時滿足分支機構的資金需求。伴隨著流動性風險而來的便是信譽風險。目前在一些分支機構已經出現沒錢而關門的情況。

滿足小額信貸機構的流動性需求主要有兩條途徑:一是小額信貸機構對內在其資產負債表中“儲備”流動性,即持有一定量的現金性資產;二是小額信貸機構對外短期“借人”流動性。

小額信貸機構的資金獲得能力對其流動性具有重要影響。小額信貸機構的資金來源主要有以下幾個渠道:自有資本;國際多邊機構和雙邊合作機構的捐贈資金或轉貸款;財政資金和中央小額信貸機構貸款支持;小額信貸機構或開發性金融機構作為批發機構提供的轉貸資金。

2、信用風險

信用風險是指因借款人發生違約或借款人信用等級下降,無力按照與小額信貸機構所簽的合同條款全部或部分償還債務,造成貸款逾期、呆滯、呆賬等而產生損失的風險。小額信貸是小額信貸機構的主要業務活動。小額信貸的投放要求小額信貸機構對借款人的信用水平作出判斷,但這些判斷并非總是正確的,而借款人的信用水平也可能會因各種原因而下降,因此小額信貸機構面臨的一個主要風險就是貸款對象無力履約的風險。這是小額信貸經營中最直接也是最主要的風險,是導致小額信貸機構虧損甚至倒閉的主要原因。只要小額信貸機構通過實際或默許的契約協議,將其資金借出、承諾借出或以其他形式放出,均產生信用風險。

小額信貸機構作為一種獨特的金融組織,還具有與傳統小額信貸機構不同的信貸風險特征。它既有因個體借款人拖欠甚至違約帶來的信貸風險,又存在著特殊的信貸風險機制,即單個借款人的拖欠或違約可能導致大面積拖欠或違約的發生。這是由于小額信貸機構的貸款在地域和部門分布上比較集中,在沒有抵押和擔保的情況下,其信貸資產組合面臨“協變風險”,可能會出現大量客戶同時違約的情況。小額信貸機構的老客戶損失也可能會導致損失,這在福利性小額信貸機構中表現尤為突出。這是因為福利性小額信貸機構開發新客戶需要支付龐大的交易費用、信息費用以及技術培訓費用等,而維持老客戶的成本要低得多,因此,老客戶的流失就意味著小額信貸機構為其付出的所有費用隨之消失。

3、市場風險

市場風險是指由于金融市場因素(如利率、匯率、信貸資產價格等)的不利波動而導致的信貸資產損失的可能性。它包括信貸資產的利率風險、匯率風險和通貨膨脹風險。

(1)利率風險

利率風險是指由于市場利率波動造成小額信貸機構持有資產的資本損失和對其收益產生影響的金融風險。該風險因市場利率的不確定性而使小額信貸機構的盈利或內在價值與預期值不一致。小額信貸機構與客戶簽訂信貸合約時,一般是按照即時利息率簽訂固定利息率的合約,但由于金融市場的波動性,市場利率會隨著資金需求狀況不斷地變化,一旦貸款利率上升超過信貸合約利率,無疑會提高信貸資產的機會成本,造成信貸資金的相對損失。另外,利率風險對小額信貸機構借入資金的償還具有重要影響。這是因為小額信貸機構的借入資金一般是長期的,而資金運用則大都是期限較短的小額貸款,資金來源和運用存在期限錯配現象。小額信貸機構可以通過開發浮動利率貸款產品來規避這種風險。

(2)匯率風險

匯率風險是指在匯率變動時小額信貸機構面臨的一種損失的可能性。許多小額信貸機構的運營資金來自于國外捐贈、國際機構優惠貸款等國際渠道,由于接受的資金不是本國貨幣,其部分硬通貨貸款組合提供資金的金融機構因匯率波動而面臨損失的風險。根據一個CGAP/小額信貸信息交換(MIX)的調查,216家小額信貸機構中至少有一半存在硬通貨貸款(美元或歐元),而這些機構中又至少有一半沒有采取措施對匯率風險進行管理和防范。匯率風險會隨著政治、社會或者經濟的發展而變化。如果其中一種貨幣受到嚴格的外匯管制,或者匯率劇烈波動,后果將十分不利。小額信貸機構一般可以通過貨幣互換、遠期合約等金融工程技術來規避匯率風險。

4、操作風險

操作風險是指由于小額信貸機構信貸管理系統不完善、管理失誤、控制缺失、詐騙或其他一些人為錯誤而導致信貸資產的損失。操作風險直接與小額信貸機構的信貸管理體制有關,一旦發生,引起的損失可能非常巨大。

最重大的操作風險在于信貸管理內部控制以及公司治理機制的失效。這種失效狀態可能因為失誤、欺騙、未能及時作出反應而導致小額信貸機構信貸資產受到損失。

篇9

關鍵詞:貸款風險五級分類 信貸風險 客戶評級

一、貸款風險分類的目標

1.zeta分析法是“貸與不貸”的貸前審查管理,而貸款風險分類是則是貸后管理的有機組成部分,其目的在于揭示貸款的實際價值和風險程度,掌握資產質量狀況,對不同類型的資產分門別類的采取相應的處置手段,提高信貸風險的管理與控制水平,為信貸風險的量化打下基礎。

2.發現貸款發放、管理、監控、催收以及不良貸款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加強貸款管理。

3.判斷貸款損失準備金是否充足,從而判斷資本是否充足,為監管部門提供最低資本要求監管依據。

二、貸款分類的標準

五級分類是國際金融業對銀行貸款質量的公認的標準,這種方法是建立在動態監測的基礎上,通過對借款人現金流量、財務實力、抵押品價值等因素的連續監測和分析,判斷貸款的實際損失程度。也就是說,五級分類不再依據貸款期限來判斷貸款質量,能更準確地反映不良貸款的真實情況,從而提高銀行抵御風險的能力。

評估銀行貸款質量,采用以風險為基礎的分類方法,從還款的可能性出發。我國《貸款風險分類指導原則》第三條規定:“評估銀行貸款質量,采用以風險為基礎的分類方法(簡稱貸款風險分類法),即把貸款分為正常、關注、次級、可疑和損失五類;后三類合稱為不良貸款”。

使用貸款風險分類法對貸款質量進行分類,實際上是判斷借款人及時足額歸還貸款本息的可能性,考慮的主要因素包括:借款人的還款能力;借款人的還款紀錄;借款人的還款意愿;貸款的擔保;貸款償還的法律責任;銀行的信貸管理。借款人的還款能力包括借款人現金流量、財務狀況、影響還款能力的非財務因素等。

貸款風險程度與企業信用等級有較強的內在聯系,即信用等級越高,貸款風險越小,分類等級越高。

客戶評級雖然在很多情況下與還款能力有正相關關系,但就一筆貸款而言,影響本息歸還的因素往往超過借款人信用評級所包含的內容。從實際情況來看,目前aaa、aa級企業中仍然存在大量不良貸款。究其原因主要有兩點,一是借款企業提供虛擬的報表和資料,使信用評級失準。二是一些評估機構對國有、股份制大中企業評級偏高、偏松。所以,有的時候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借款人的信用等級雖好,但還款能力不一定很強,因此,不能用客戶的信用等級代替對貸款的分類,否則就會掩蓋影響貸款歸還的本質因素,最終影響貸款分類結果的客觀性和準確性。

三、貸款五級分類在信貸風險中的作用

1.促使商業銀行加強對信貸資產的關注

由于五級分類較為準確地反映了各類貸款的風險真實狀況,為各行采取針對性的、切實可行的風險化解措施提供了依據,一是通過五級分類揭示出貸款的風險程度,對尚未到期但風險度較高的貸款予以關注,發揮了風險預警作用;二是在加強對不良貸款管理的同時,還加強了正常貸款的管理,特別是對關注貸款加強了信貸監督。銀行對關注以下貸款形態的客戶必須制定風險處置預案,對于在期限內不能解除風險預警信號的,要根據預案實施貸款的主動性和預見性退出,切實掌握風險客戶有效退出的主動權。

2.促使商業銀行完善內部控制和稽核機制

一是對貸款的發放、管理和信貸資產的保全等分別設置不同的職能部門,對信貸業務的發展以及風險的控制與化解起到了良好作用。二是完善了貸款審批、發放與管理的授權授信等方面的內部控制制度。三是建立、健全了貸款臺賬管理系統。四是制定了不良貸款責任認定和追究的相關制度;五是根據五級分類結果,改進授信工作,對于次級以上貸款客戶進行重新評級、授信,并且把授信作為強化內部控制風險的手段,而不是給予企業的優惠措施。

3.為不良貸款的管理提供了依據

貸款質量五級分類在一定程度上真實的界定了資產質量,有利于銀行根據不同風險類別的貸款進行有針對性的風險控制,為銀行及時發現不良貸款,采取有力措施收回資本以盡量減少損失提供了可靠的依據。同時貸款五級分類還可以通過對行業和地區的不良貸款的考查,修訂評級指標體系,為銀行的風險控制和合理分配資源提供了依據。

四、對于貸款五級分類的幾點建議

1.對貸款分類層次更進一步細化

完善的貸款分類體系應該對五級分類進一步細化,并從風險管理的角度采取不同的管理方法。商業銀行應認真研究與分析發達國家現有較成熟的貸款細分標準和原則,并結合我國銀行業的具體情況,研制出更加合理與更具可操作性的貸款細分標準,以進一步完善現有的較為粗放的分類體系。同時,各行還應在人民銀行規定的貸款損失計提比例的上下浮動幅度內合理確定細分后應提取的損失準備金,以便更加科學地測算貸款風險度,計算貸款的合理價格,進而判定本行的市場定位。

2.加強培訓,提高分類者的綜合素質,讓分類者成為“專業的把關人和獨立的判斷者”。

五級分類制度是由專業人員在收集和分析借款人的經營、財務等多方面信息的基礎上,對風險影響貸款償還的程度做出估計,判定貸款的分類級別。要勝任這種重要而復雜的判斷,需要具備豐富的經濟、金融知識,需要了解借款人所屬行業的專業運作規律及其動態行情,還需要積累風險管理實踐經驗。因此,當務之急是要加強對實務操作人員分類技能和方法的培訓力度,通過專業化促進分類工作質量的提高。

3.強化貸后管理工作

各行要根據現有的客戶情況,合理配置客戶經理,并實行科學的量化考核,使客戶經理在必要的壓力下有較充足的時間對所分管的客戶及其擔保單位進行日常的、定期的走訪與檢查,及時地了解相關客戶的經營狀況及其它非財務因素的變化情況,并根據該變化實時地調整貸款形態,將分類結果的監測、調整與運用工作日常化,以避免季末短時間內集中分類所造成的形式化。

參考文獻:

[1]潘文波.商業銀行貸款風險分類實證研究報告.投資研究,2001,(1):22-26.

篇10

在市場經濟不斷成熟和發展的過程中,銀行信貸的規模也在不斷擴大,一方面有效的推動了我國經濟的發展,另一方面,逐漸增加的銀行信貸投放也給信貸市場帶來了一些不安定的因素。下面就通過對銀行信貸的風險管理進行研究,闡述銀行信貸風險管理中存在的一些問題以及原因分析,并提出相應的解決措施,為全面發揮銀行信貸作用,促進經濟持續、穩定發展打下基礎。

關鍵詞:

銀行信貸;風險管理;原因分析;解決措施

當前,隨著社會經濟水平的不斷提高,為了滿足市場經濟發展的需求,銀行業務也在積極尋求突破和改變,銀行業務范圍進一步的拓展,向多元化方向轉變。但傳統的信貸業務仍以其獨特的優勢在銀行業務中占據重要的地位。然而部分銀行在經營活動中,不規范的操作,造成的粗放型房貸和沖動放貸現象的層出不窮,再加上缺乏完善的監管體系和健全的基礎設施建設等問題,造成的銀行信貸風險嚴重的影響和制約了信貸業的進一步發展。下文就從銀行信貸風險、銀行信貸風險管理中存在的問題以及解決措施這三個方面進行具體的分析研究。

一、銀行信貸風險

從客觀上來說,銀行信貸風險主要是因為銀行債務人在要求的時間內無法償還銀行債務而出現的風險。這種風險從表面上來看,主要的責任在于債務人,而且一般情況下,債務人承擔的風險系數更高。但是從整體上來看,銀行信貸風險實質也與銀行信貸風險管理方面有很大的原因。一方面,銀行信貸風險管理是一種管理手段,需要銀行在進行信貸活動中及時的利用科學、合理的方法對造成信貸風險系數進行評估,對風險存在的原因進行控制和管理,以降低風險發生率,保障銀行信貸的質量;另一方面,銀行信貸風險管理也是一種風險防范意識和防范思想,需要銀行工作人員將這種思想和意識要具體的應用與實際的信貸活動中,將風險管理作為銀行管理項目的一部分,建立健全、完善的風險管理制度,只有這樣才能將風險管理意識落到實處,真正發揮銀行信貸風險管理的作用,從根本上提高銀行信貸風險管理的水平和管理的質量。

二、我國銀行信貸風險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我國銀行信貸風險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其實主要存在于資產負債比例管理、管理機制、組織機構、執行機制、管理技術、約束機制等幾個方面,下面就對這幾個方面進行具體的說明:

1.資產負債比例管理方面

資產負債比例管理是我國銀行風險管理的主要方法,但受傳統的管理制度的影響,在管理過程中難免存在一些問題。主要包括:資產負債結構的不合理、資本充足率不高這兩個方面。一方面是由于銀行資產結構比較單一,銀行負債來源種類少,銀行籌資負債比例低,導致資產負債結構不能靈活的周轉和轉換,無法按照銀行資產結構要求進行負債結構的調整和優化,導致資產負債結構的不合理。另一方面,銀行資本充足率不高,資產總額與要求相比還存在著很大的差距,資本充足率還不能滿足相關的標準,嚴重的影響了銀行負債比例管理和約束了銀行進一步的發展。

2.信貸管理機制方面

互聯網金融的發展給傳統金融業造成了巨大的沖擊和挑戰,在這種背景下,銀行要想取得發展和突破,就必須要進行一定的改革和變動,在銀行業務上,在信貸風險機制上等,都需要進一步的完善和健全,但由于受發展時間的限制,導致我國當前的銀行信貸機制仍然存在著一些問題需要解決和改善,機制劣勢顯著。

3.信貸組織機構方面

我國的信貸組織機構還不夠健全,在風險管理機制和管理隊伍方面還比較落后,信貸部分缺乏獨立性,信貸風險管理缺乏有效性,依賴于整個銀行管理系統。風險管理操作水平有限,實踐能力弱,信貸組織機構不健全。盡管銀行信貸管理部門在信貸審核方面提出了相應的審查意見,但在具體的實踐過程中,效率低下,管理質量不高。

4.信貸執行制度方面

信貸的執行制度影響了信貸的執行力度,直接關系到信貸機制運作的效率,完善的信貸執行制度是保障銀行穩定、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不健全的信貸決策機制,不完善的信貸政策以及不科學的信貸管理制度等都導致信貸經營部門在信貸工作和管理中,無法達到預期的效果和要求,不能高效、科學的運轉。

5.信貸管理技術方面

在我國現代化技術水平不斷提高的過程中,銀行在信貸管理技術方面也在進一步的提高和改善,積極的引進先進的管理技術,采取先進的貸款分析方法。然后,受信貸管理技術人才的限制,導致技術跟上,人才沒有跟上,管理體系沒有跟上,使整個管理技術不能發揮實際的作用,可操作性不強,造成整個技術利用率低下。

6.信貸激勵約束機制

缺乏完善的信貸激勵約束機制,審查人員在前期審查時沒有發揮其實際價值,而在后期審查時要是出現風險,還需要承當風險責任,這種責權不對稱的現象直接影響到審查人員的工作積極性。

三、解決銀行信貸風險管理中存在問題的措施

為了有效的解決銀行信貸風險管理中的問題,促進銀行信貸健康、安全的發展,提高銀行信貸風險管理的水平,就必須要從根本入手,在組織結構、管理機制與人員素質這三方面進行加強管理。

1.優化信貸組織結構

首先,銀行要從根本上認識到信貸風險管理的重要性,強化風險管理意識,在具體的管理過程中結合銀行發展的實際情況,加強信貸組織結構的優化,可以實現“雞蛋分開放”的原則,盡可能避免信貸風險給銀行造成損失額。其次,建立健全的激勵機制。激勵機制是提高員工積極性的一個重要的因素,通過激勵機制對信貸組織結構進行調節,優化組織結構。最后,要健全責任制。將信貸風險管理具體的落實到每個部門,每個崗位,每個工作人員身上,進行明確、合理的分工,加強各個部門之間的合作交流,從根本上落實信貸管理工作,以提高信貸管理工作的效率,同時,將信貸與審計獨立開來,降低其他管理部門對審計工作的影響,以增強審計工作的獨立性,最大限度的發揮審計的價值,保障審計工作的公平、公正性。

2.完善風險管理制度

在銀行信貸活動中,任何一個環節都可以造成信貸的風險。因此,完善信貸風險管理制度,就需要從信貸前、中、后進行全方位的調查、審查和檢查,盡可能的避免風險的發生。首先,規范信貸工作。銀行在信貸管理過程中要結合國情和銀行發展的實際情況,制定科學、合理的信貸風險管理制度,并加強貫徹和落實到每一個部門和工作人員的工作中,嚴格的按照標準和要求開展銀行信貸工作,以保障銀行信貸工作的規范性。同時,對信貸工作中存在的問題,要及時的分析原因,并采取措施進行管理,以提高信達工作的質量和效率。在信貸工作前,對借貸人的基本信息要進行及時有效的調查、收集,對借貸過程中可能問題進行風險和借貸人的還貸能力進行分析和評估,從而決定是否進行發放貸款。其次,落實風險責任制。明確責任分工制,嚴格的按照制度和流程來開展信貸工作,使信貸工作中發生的風險能夠切實的落實到部門、落實到個人,落實審貸分離,維護審計工作的職權,使審計工作能夠公正、公平的開展。同時重視審計工作的監督和管理,嚴格的把握信貸風險,對和操作不當現象嚴格處理。總之一定要注重發貸工作準確、合理、科學。最后,加強對信貸人的監督。在發放信貸后,對信貸人的基本情況要進行及時的追求和調節,對信貸人的還貸能力進行進一步分分析,以確保信貸人能及時的清償貸款,對可能存在的違約和還貸負債情況進行分析,盡可能的降低信貸風險和信貸風險造成的損失。

3.提高管理人員的綜合素質,創新管理方法

建立完善的風險評級等級,對信貸人的信譽和還貸能力進行具體的分類劃分,從而提高對違約概率評估的準確率。積極的引進先進的信息化設備和加強對專業人員的培訓,使管理人員的綜合素質能夠滿足先進信息化設備的運用,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和合理的利用,提高他們對風險的判斷能力和防范能力。

參考文獻:

[1]李紅.探討信貸風險存在的問題及控制[J].財經界(學術版),2014.

[2]崔佳,王曬生,銀行信用風險管理及啟示,金融理論與實踐,2008.

[3]衛團勝.加強信貸風險防范的啟示與對策[J].河北金融,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