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歐貿易范文
時間:2023-04-09 13:04:0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中歐貿易,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不平靜的2005年,是中歐建交30周年,也是中歐經貿合作協定簽署20周年。
回首看來,中歐關系經歷了探索與磨合階段后,正逐步走向理解和成熟。 2004年中歐全面戰略伙伴關系的確立,為雙方擴大在政治、經濟和文化領域的溝通與合作奠定了重要基石。
此后,雙方日漸升溫的經貿往來更成為雙邊關系迅速提升的催化劑。2005年中國海關的統計數字表明,中國與擴大后歐盟25國的貿易額達到2173億美元,占中方進出口總額的15%,歐盟繼續保持著中國第一大貿易伙伴地位。同時,歐盟還是中國累計第一大技術供應方和第四大實際投資來源方,而中國也已成為歐盟第二大貿易伙伴,因此有人稱中歐經貿關系已進入甜蜜美好的“蜜月期”。
表象:烽煙不斷
然而,正如“蜜月”也會有爭吵一樣,近一年來中歐之間的經貿關系也出現了不少磕磕絆絆。
2005年本是全球紡織品配額完全取消的最后時限,但未至年中,歐盟紡織業界就提出中國紡織品對歐出口激增,將造成歐盟紡織業出現大量失業。歐委會不堪壓力,啟動了針對源自中國的T恤和麻紗等產品的特保程序,大量中國紡織品滯留歐洲各大港口。經過雙方艱難的交涉與談判,最終達成了《中國部分輸歐紡織品和服裝諒解備忘錄》,稍后并簽署了《磋商紀要》,中歐紡織品貿易爭端暫告一段落。
進入2006年,中歐經貿往來再起波瀾。
2月,歐盟向WTO貿易技術壁壘委員會發出有關電池指令的TBT通報,引入便攜電池中鎘的含量0.002%的新限制,中國電池出口面臨歐盟新技術標準挑戰。3月,又傳出歐洲家具業聯盟(EFIC)以行業受損為由,擬向歐委會提交針對中國產家具的反傾銷申請。同時,歐盟以中國彩電龍頭生產企業康佳公司不愿接受現場認證調查為由,再次對中國輸歐彩電征收44.6%的反傾銷關稅。
尤其是,中歐雙方在鞋類產品領域的貿易糾紛也浮出水面。2005年6月開始,歐盟委員會分別對從中國進口的勞保鞋和皮鞋進行反傾銷調查,涉案金額高達8.49億美元,而其中歐盟對中國皮鞋反傾銷案涉案金額達7.3億美元,創下歐盟迄今對華反傾銷案值之最。2006年1月,歐委會做出了拒絕給予中國13家鞋企“市場經濟地位”的決定。2月23日,歐盟貿易委員曼德爾森表示:在獲得了“充分”證據證明中國和越南鞋類存在“傾銷”行為之后,歐盟將從4月7日開始,對來自中國的進口鞋類逐步征收懲罰性關稅。起步稅率為4.8%,并將在6個月內逐步提高,中國產皮鞋的稅率最終將達到19.4%。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3月30日歐盟宣布,已與美國攜手,要求在世界貿易組織框架下就汽車零部件關稅問題與中國進行雙邊磋商。根據歐盟散發的文件,認為中國有關汽車零部件進口關稅的規定與世貿組織的規則不符,中國對等于或超過整車價值60%的零部件征收與整車相同的關稅,實際上等于變相規定了零部件“國產化的比例”。
同月,歐盟委員會公布了《2005年非食用危險消費品年度報告》,共列舉了701種在歐盟看來存在安全隱患的危險產品。這701種產品涵蓋電器、玩具、健身器材及家居和裝飾用品等,其中“中國制造”(包括“香港制造”)的產品竟高達50%之多,如此眾多中國商品上榜的原因是由于大多產品在設計上缺乏安全意識或環保意識。而此時,從直布羅陀傳來的歐洲某公司注冊“非中國制造”商標的消息,更成為中歐經貿健康發展中的不和諧音符。
溯源:貿易差額
中歐貿易頻頻出現摩擦,在筆者看來,與近年來中歐雙方貿易差額不斷擴大有著密切關系。
2005年中方統計對歐貿易順差為701億美元,比2004年中歐貿易順差(370.4億美元)增長近一倍。而歐盟統計局公布的2004年歐中貿易逆差為783億歐元,幾乎為中方統計的一倍之多。
撇開中歐雙方統計口徑的不一致,僅根據2005年中方海關統計的中歐貿易數據來看,“紡織原料及紡織制品”(包括針織與非針織衣物)項下的中方對歐順差高達157.5億美元,“鞋靴、護腿和類似品及其零件”項下的中方順差為31.9億美元。
直觀的數字往往會觸動歐盟貿易主管機構的敏感神經,而歐盟內部諸如紡織、輕工等傳統產業面臨來自中國同行的嚴峻競爭,其行業生產協會對本國政府及歐委會施加的強大壓力,是造成歐盟對中國紡織品重新設限及啟動鞋類產品反傾銷的重要原因。
應當看到,在全球化生產的大背景下,歐盟部分傳統行業由于本土原材料與勞動力成本高昂,已逐步喪失競爭能力走向衰退,而中方在以勞動密集型為主的相關產業具有很強的競爭優勢。在這一點上,歐盟對中歐雙方在全球化生產體系中不同的分工地位應有充分的了解與認識。近期歐盟內部貿易保護主義的聲音日漸強大,在筆者看來,這一趨勢是有悖于WTO框架下“自由貿易”原則的,對此歐方應有所察覺。
另一方面,中國在以紡織、輕工為代表的勞動密集型產業領域內,的確還相當程度地存在著低價競爭的現象。
企業為擴大出口而競相壓價,極易被歐方貫以“傾銷”罪名。而在應對歐方反傾銷時,中國企業應訴經驗不足,大量缺乏通曉國際法律、會計準則的人才,在建立有效的應訴行業聯盟方面也遠沒有歐方成熟。可喜的是,此次面對歐盟對中國皮鞋產品的反傾銷調查中,國內溫州、廣東、泉州三個最重要的鞋業基地的鞋革行業協會簽署了《聯合組建歐盟反傾銷應對聯盟》方案,為組建行業反傾銷應對聯盟做出了有益的嘗試。
而此次中歐雙方在汽車零部件關稅問題上產生分歧,中方對等于或超過整車價值60%的零部件征收與整車相同的關稅,主要是為了防止一些外國汽車廠商通過將汽車“化整為零”的方式“變相逃稅”。在對此問題展開雙邊磋商時,中方應表明遵守WTO框架協議的態度,力爭在60天的磋商期內,與歐盟達成雙邊自行解決的方案,避免訴諸世界貿易組織裁決。
中歐雙方在食品、電子產品與化學品領域的貿易爭端多與歐盟繁雜的技術法規標準有關。
歐盟不斷出臺新的技術標準與法規,既符合歐洲人一貫注重產品質量與安全的風格,也是出于對本土相關產業的保護。可以想像,未來歐盟還會出臺更多與產品質量、安全相關的技術標準和法規,并且逐步向環保、社會責任、勞工標準等更為廣泛的領域延伸。這一趨勢無疑會加大中國企業的生產成本,造成中國產品對歐出口競爭力的下降。對于這些既定的標準,中方在沒有多大回旋余地的情況下,只有加強對歐盟各行業技術標準與法規的研究,鼓勵企業加快對符合歐盟質量與安全標準要求的產品的開發,力求做到“防患于未然”。
解決:理性對待
隨著中歐關系的不斷深入發展,雙邊經貿領域今后可能還會燃起更多戰火。筆者認為,面對“戰事”,中歐雙方都應理智處之。
中國與歐盟在政治、經濟等領域并不存在重大分歧,自2004年建立中歐全面戰略伙伴關系以來,雙方在經貿領域內的合作與交流也正日益走向全面成熟。中歐雙方都應明白,矛盾的出現也許是不可避免的,但沖突卻可以通過高超的手段與技巧去化解。
從全球貿易發展的角度看,越是親密的貿易伙伴間發生貿易摩擦的比例越高,而如何正確看待并妥善解決才是問題的根本所在。中歐雙方只有本著“正視摩擦,積極解決,加深溝通,互利共贏”的原則,妥善處理貿易爭端,才能鞏固現有經貿領域已經取得的成果,使雙方合作向更寬領域和更深層次發展。
對于中國政府來講,應繼續加大同歐盟及成員國政府的溝通力度,通過中歐首腦會議、工商論壇、經貿混委會等多方途徑,化解行將出現的貿易爭端端倪;加大對歐盟貿易政策與市場規則的研究力度,提高貿易爭端談判技巧;提高對世界貿易組織爭端解決規則的運用能力,必要時在紡織品、鞋類產品等領域建立針對歐盟的反訴機制;建立健全貿易爭端預警機制,及時向企業提供各行業進出口預警信息;進一步發揮駐外使團及經商機構的作用,加大對歐盟有關國家政府的游說力度,在貿易爭端發生時爭取更多歐盟成員國政府的支持。
同時,還需進一步完善國內商會、協會等中介組織的功能,發揮其在應對貿易摩擦時的引導與協調作用;加深與歐盟相關行業協會的信息溝通,建立暢通的信息交流渠道;開展與研究機構的調研合作,組織力量為企業提供歐盟技術標準法規的培訓。
企業也應苦練內功,在提高產品檔次與質量方面多下工夫;從行業發展大局出發,杜絕出口“低價惡性競爭”的現象頻繁發生;加大對歐盟市場的調研,積極實施“走出去”戰略,規避配額與反傾銷風險;充分借鑒此次組建“鞋業反傾銷應對聯盟”的經驗教訓,在日后面對新的貿易摩擦時建立更為有效的行業聯盟機制。
對于歐方來說,在面對中歐貿易爭端時也應慎重權衡利弊,充分考慮不同成員國的利益與訴求,盡量降低各方的利益受損程度。
篇2
中歐貿易摩擦現狀與特點
(一)中歐雙方認為貿易摩擦是影響雙方貿易的主要原因
在近幾年的廣交會期間,我們連續對中國參展商和來自歐盟國家的客商進行了問卷調查。根據問卷,我們發現對于中歐未來發展的最大障礙的問題,中歐雙方企業中有33.64%認為是關稅壁壘,29.09%認為將是貿易摩擦,22.73%認為是意識形態分歧。可以說,貿易摩擦已成了中歐貿易障礙的重要因素。
自從我國加入WTO后,關稅的比率明顯降低,由關稅壁壘造成的貿易障礙漸有退居次要地位的趨勢。隨著進出口規模的快速擴大,中國對歐盟貿易的順差在2006年更是達到前所未有的916億美元,同比上年增長30.7%。近年來歐盟對日益擴大的中國出口引起的貿易摩擦逐年增多,特別是歐盟所倡導的“非市場經濟”反傾銷條款,不僅給我國貿易造成了不利的經濟影響,同時引起了不良的連鎖反應,使得其他國家紛紛仿照其做法,以我國是“非市場經濟國家”為由,采取“替代國家價格”對我國出口商品課征高額的不公正的反傾銷稅。目前,這個問題已經成為阻礙我國外貿持續穩定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我國遭遇反傾銷反補貼案件數量急劇上升
中國加入WTO后,我國遭遇貿易摩擦案件數量逐年增加,涉案金額居高不下。據WTO統計,我國連續12年成為全球遭受反傾銷調查最多的國家,在WTO成員發起的反傾銷調查中,約每七起就有一起涉及中國出口產品,居WTO各成員之首。貿易摩擦所涉及的金額日趨增大,貿易利益受損程度加劇。2006年,共有25個國家和地區對我國發起反傾銷、反補貼、保障措施和特保調查86起,涉案金額20.5億美元。其中,僅歐盟對華貿易救濟措施調查案件就有12起。國外對華貿易及救濟案件涉案產品種類繁多,達到4000多種,傳統的出口產品如輕工、化工、紡織等依然是國外重點限制對象。而且,隨著我國電子信息、通訊、生物等高科技產品出口的迅速增加,該出口領域的貿易摩擦也日益增多。貿易摩擦呈現出從勞動密集型產品逐步向高新技術產品延伸的趨勢。涉案產品更為多樣化,高技術化、高附加值的產品日趨增多。
(三)中歐雙方貿易摩擦形式多樣化
在反傾銷、反補貼、保障措施等傳統保護手段仍被頻繁應用的同時,以技術性標準、合格評定程序、知識產權、企業社會責任、勞工待遇、食品衛生、產品安全等形式出現的新形式貿易壁壘層出不窮,貿易摩擦形式日趨多樣化、綜合化和隱蔽化。例如,歐盟2005年推出針對電子產品的電子垃圾處理標準WEEE、電子產品中有害物質標準ROHS,據推算實行ROHS指令后,用新材料、新工藝替代舊材料、舊工藝所生產的產品成本要提高約10%至15%左右,導致我國對歐盟機電產品出口出現下滑。2006年歐盟推出規范化學品安全的技術法規REACH,涉及三萬多種化學品,以及300萬至500萬種含有化學物質的商品,影響我國對歐盟出口的97.53億美元化工產品,以及更多下游產業出口。
中歐雙方貿易摩擦原因分析
中歐貿易關系障礙雖然不是主旋律,但是也不可忽視。目前中歐經濟貿易合作過程中存在的人為造成的障礙有:關稅壁壘和貿易摩擦。兩者相對而言,貿易摩擦更容易引起中歐關系的變化,也更具有不確定性。目前,中歐貿易關系中存在的可能引起貿易摩擦或者已經造成貿易摩擦的因素主要就是反傾銷等,導致中歐貿易摩擦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WTO規則中非市場經濟規則的隨意性,使得我國出口產品遭到歧視性限制,并且導致連鎖反應。根據GATT附錄I對GATT第6條第1款的規定,使各國在反傾銷法中處理非市場經濟國家案件具有較大的隨意性和不合理性。歐盟據此規定,在計算我國出口商品正常價格時采用“替代國價格”,而且在運用市場經濟替代國選擇時存在隨意性。如,在1979至2000年期間對華反傾銷案件中被選為替代國的有美國、澳大利亞、歐盟、日本、韓國等,歐盟所選擇的替代國大多比我國的經濟發展水平或者工業化水平高,使得我國的反傾銷關稅程度高于正常水平。而且這些做法使得其他國家擔心我國產品流入國內,因此也對我國該產品進行了反傾銷的制裁,這種制裁在同期形成一定規模,造成我國產品在全球受阻。
2.結構性貿易順差激增,造成歐盟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入世后我國對外貿易額的年均增長率超過了30%,大大高于世界貿易總額年均增長率,已躍居世界第三大貿易國。高速的外貿發展同時也帶來了巨大的貿易順差。2006年我國對外貿易規模高達17606.9億美元,實現貿易順差1774.7億美元。而在經濟全球化發展過程中,各國始終把維護貿易利益置于重要位置,這就必然伴隨著國家間經濟利益的爭奪。當雙邊或多邊貿易中出現利益失衡,關系到國家經濟利益、經濟安全以及國際市場的爭奪時,便會產生國家間的貿易摩擦。近年來,在歐盟等國家經濟持續低迷的同時,我國經濟保持強勁的發展勢頭,國際為了遏制中國崛起頻繁叫囂“中國”,掀起針對中國的貿易保護主義。經濟全球化要求在世界范圍內合理安排生產、分工和貿易格局,必然會損害一些國家在國際貿易上的既得利益,促使其國內經濟進行結構調整,這相應造成了國內政治、經濟和社會的壓力。
3.國際產業結構不協調是國際貿易摩擦的深層次原因。按照古典國際分工理論,比較優勢是國家間進行分工和合作的基礎,發達國家處于國際分工的頂端,主要從事高附加值產品的生產,而發展中國家處于國際分工的底層,主要從事低附加值產品的生產。然而由于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和經濟利益的不一致,各國之間的產業分工并非是在完全競爭的市場上進行的。相反,由于交易背后的經濟利益驅使,發達國家往往不會輕而易舉地退出一些低附加值的傳統產業領域,另一方面,發展中國家出于技術趕超或獨立自主的需要,往往實行進口替代工業化戰略,增強了政府對貿易的干預。20世紀80年代以來,戰略性貿易政策已為各國所普遍接受,由于各國的政策介入能夠改變其參與國際貿易的收益后果,往往招致他國相應的報復性政策措施。因此,對國際產業分工和貿易利益的爭奪是引起國際貿易摩擦的深層次原因。
應對中歐貿易摩擦的對策
自2004年起,歐盟超過美國,成為中國的第一大貿易伙伴。2006年,中歐貿易總額達到2723億美元,占中國進出口貿易總額的15.5%;中國對歐盟出口1819.8億美元,占當年出口總額的21%;中國對歐盟的貿易順差達916.6億美元,僅次于香港地區和美國,占第三位。可以說,歐盟在中國對外貿易的關系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建設和諧的中歐貿易環境,達到雙方經濟往來中的互惠互利、共促雙贏,必須積極化解貿易摩擦。在對中歐經貿合作關鍵的看法上,我們在2006年、2007年分別對中國和歐盟的企業進行了調查,其結果如下:
應對中歐貿易摩擦問題,我們認為應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解決。
第一,就政府層面而言,巧妙運用外交手段,爭取中國貿易最大利益。我們要認真分析歐盟特殊的政治結構和成員國之間的利益矛盾,并善加利用。如,歐盟各成員國在特保問題上的立場并非完全一致,而是存在著分歧,由于每個成員國的利益各不相同,意見往往不一。對此我們應當善于分析并且加以利用。總的來說,歐盟內部主張貿易自由化的成員國勢力略占上風,這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歐盟對我國采取特殊措施。同時,我國政府應該健全貿易預警機制,加強對出口商品數量、結構和市場的宏觀監控,規范企業尤其是出口企業的行為,避免出現我國產品出口大幅激增而導致進口國市場價格下跌的局面,防止授人以柄。有條件的情況下,還可以建立反傾銷、反補貼專項基金。這是因為大多企業在面對反傾銷、反補貼的應訴時,都會遇到一定的資金困難。如果政府建立相應基金,可以緩解企業短時間的應訴資金緊張,同時還可以應對較大的應訴案件,避免造成企業超過應訴日期而蒙受更大的損失。
第二,應認真研究歐盟的反傾銷法規,研究歐盟社會、政治、經濟現狀,熟悉歐盟反傾銷、反補貼法。我們應當通過多種媒介,向企業介紹歐盟反傾銷方面的知識,及時通報歐盟反傾銷立法的情況及實施動向,介紹我國企業應訴方面的經驗及教訓。從法律意義上講,反傾銷是一種較規范的行政調查機制。我國商務部成立了公平貿易局負責反傾銷應訴工作,政府部門有責任做好調研工作,研究我國出口產品的生產成本、利潤、生產能力、庫存量、主要貿易國家和地區等因素,運用風險評估的方法,指導企業隨時調整出口產品的價格和數量,以減少被反傾銷調查的概率和受損害的程度。另外,要充分了解和利用WTO中關于反傾銷的法律規定,積極爭取要求歐盟取消對中國的貿易歧視,減少歧視性的反傾銷,增加其隨意對我國進行反傾銷調查的難度,只有這樣我們的企業才不會永遠處于被動狀態。
第三,企業需要積極利用歐盟的雙層利益結構。歐盟市場一方面對非成員國來說是一種貿易障礙,但同時又是一個具有巨大潛力的市場。中方企業應積極研究歐盟地域文化,將具有競爭力的產品打入歐盟市場,形成一定品牌性。一旦進入一個歐盟國家,由于歐盟各國高度自由流通性將相當于打入整個歐盟市場。應該提高企業的市場競爭力,降低產品成本,提高整體質量水平,同時增加產品附加值,這才能使企業不斷處于競爭優勢。企業要認真貫徹國家科技興貿的戰略,開展貿易市場調查,做好產品開發、多方位的營銷組合、售后服務等。
第四,中國歐盟雙方應加強適時溝通。特別在貿易障礙無法消解的時候,我們應該看到合作是雙方的主要矛盾,障礙是次要矛盾,在抓住合作這個主要矛盾的時候,適當地將障礙這些次要矛盾加以釋放,避免其由于積累,由量變產生質變而最終使次要矛盾和主要矛盾互相轉換。積極的溝通有助于解決雙方在某些問題上的意識形態差異的問題,這樣也可以減少障礙帶來的危害和減少一些新障礙的出現,起到防微杜漸的作用。如,可以通過建立和完善中國歐盟之間經濟貿易的年會機制,加強合作年會的整體規劃,促進交流和溝通。
篇3
這項《備忘錄》規定,在2005年6月11日至2007年年底期間內,對上述10類紡織品合理確定基數,并按照每年8%~12.5%的增長率確定中方對歐的出口數量,這個增長率高于遭受特保情況下的增長率(7.5%)。因此,可以認定,歐盟對中國紡織品停止特保調查,中國不僅贏得了“面子”,而且贏得了“里子”。
8%~12.5%的年度增長率看起來并不算很高。按照歐盟有關官員提出的期望數字,他們希望進口中國紡織品增幅上限設定在17.5%。今年1~4月,我國紡織原料及紡織制品出口增長率為18.9%,大大超過該《備忘錄》設定的8%~12.5%年度增長率。但必須看到,今年年初紡織品出口高速增長是紡織企業和美、歐進口商擔心美歐政府對中國紡織品設限,因而開足馬力生產、加快出口造成的,這種高增長必定不可持續。
對于中國而言,最大的成功是歐盟承諾在2005年~2007年間對上述10類產品之外的、2005年實現一體化的中國紡織品克制使用《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工作組報告書》第242條款;2008年,對所有2005年實現一體化的中國紡織品克制使用242條款;雙方一致同意,對今后紡織品貿易中出現的問題,將通過磋商予以解決。這幾項條款可以保證中國企業在今后幾年無需過分擔心來自歐盟特保措施的無妄之災,在安排生產經營時的不確定性大大降低。(摘自2005年6月12日《新京報》社論)
相關鏈接
紡織品出口數量激增有合理原因
當前,國外部分人認為一體化后中國的紡織品出口出現了數量激增,價格下降,視中國紡織品為威脅。
對此,商務部新聞發言人說, 2005年一體化的產品出口僅占中國紡織品出口的11%,對歐美出口的部分類別出現了數量增長、價格下降的現象。主要原因是,烏拉圭回合談判中,各方達成的協定為發達成員設立了長達10年的過渡期,明確要求分階段將其紡織品配額體制納入貿易自由化進程,并以1990年進口量為參照系,分四步按比例完成:1995年1月1日減少16%,1998年1月1日再減少17%,2002年1月1日再減少18%,2005年1月1日取消其余的49%。但美歐等發達成員采取各種措施加以拖延,對自身紡織業實行過度保護,美國、歐盟分別將90%和70%的配額保留到最后時刻才取消。這不僅剝奪了廣大發展中成員在過渡期內理應享受的正當權益,而且直接導致一體化后國際紡織品市場短期內的波動。因此,對部分紡織品貿易數量激增的問題,發達成員政府自身應負全部的責任。
篇4
關鍵詞:金融危機;中國進出口;中歐貿易;經濟增長;發展對策
一、2007年4月2日,美國第二大次級抵押貸款公司——新世紀金融(New Century Financial Corp)宣布申請破產保護、裁減54%的員工
以此為開端,美國次貸危機逐步升級,這副“多米諾骨牌”迅速蔓延,席卷全球。世界各國經濟陷入空前困境。
世界主要金融市場之一的歐洲經濟體在此次金融危機中的波動幅度劇烈。正如GSR投資咨詢公司高級戰略分析師T.D Stevens所說,“歐洲的問題不會比美國的小。”受美國次貸危機的影響,從2008年第三季度開始,歐洲經濟一路下滑,各項關鍵指標呈現低靡狀態。時隔美國金融危機爆發已5年時間,歐洲經濟仍未走出低谷。根據IMF預測,2013年,歐元區經濟增長將在-0.9%和0.3%之間。歐洲經濟依舊不容樂觀。
二、美國次貸危機對中歐貿易的影響
歐盟是當今世界經濟實力最強、一體化程度最高的國家聯合體,是世界上最大的貿易集團,對世界經濟有重要的影響力。隨著中國的入世、歐盟的擴大和實力的增強,中歐間的貿易發展突飛猛進,比重持續提升。自2004年歐盟和中國貿易重要地位確立以來,歐盟連續多年均為中國的第一大貿易伙伴國。
由于美國次貸危機的爆發導致歐洲經濟衰退,中國對歐盟的出口也因此受到了嚴重沖擊。如表一所示,由于受美國次貸危機影響,2009國際市場需求大幅萎縮,中國對外貿易受到重創,其中,對歐盟出口額從2008年的2706.8億美元降至2362.8億美元,縮窄19.4%。據數據統計,2009年中國GDP增長僅有9.2%,這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出口的銳減[1]。分析表一不難發現,中國出口額下降幅度最大的并不是風暴眼中的美國,而是中國的第一大貿易伙伴國---歐盟。
表一 2008-2009年中國四大貿易伙伴進出口情況統計
單位:億美元
年度 國家(地區) 貿易額 同比增長 貿易總額占比 出口 同比增長 出口總額占比
2008年 歐盟 4255.80 19.50% 16.60% 2706.80 21.80% 22.00%
美國 3337.40 10.50% 13.00% 2330.90 9.60% 11.60%
2009年 歐盟 3640.90 -14.50% 16.50% 2362.80 -19.40% 19.66%
美國 2982.60 -10.63% 13.50% 2208.20 -12.50% 18.38%
資料來源:海關總署
三、后金融危機時代中歐進出口貿易的現狀
2013年我國第一貿易伙伴國歐盟在我國進出口貿易中的占比有不同程度下降。據數據顯示,我國與歐盟進出口總額為2592.1億美元,下降3.1%,其中,出口額1566.3億美元,下降3.9%;進口額1025.8億美元,下降2.0%[2]。盡管歐盟仍維持我國第一大貿易伙伴地位,但與第二大伙伴美國的占比差距正在逐漸縮小。
隨著歐債危機的深入,受歐盟市場復蘇情況以及歐元區經濟運行情況影響,中歐貿易呈如下特點。
1. 歐盟購買力下降決定我國出口形勢
在雙邊貿易中,我國為產品供給方,歐盟為消費方,即歐盟的有效需求是我國出口數額的大小的決定因素。其GDP下降,其需求能力下降,我國對歐盟的出口也會隨之下降。歐盟委員會2月22日公布的數據報告顯示,2013年歐盟經濟將繼續衰退,預計GDP將萎縮0.3%[2]。處于經濟萎靡購買力下降的歐盟,對我國對歐的出口產生了很大的負面影響。
2. 我國勞動力價格上升降低市場競爭力
我國勞動力價格不斷上升,而越南、印度等其他勞動力豐富的國家,其價格沒有太大變化。歐債危機以來,我國勞動成本正在失去原有的廉價優勢。相比之下,歐盟從孟加拉國、柬埔寨等亞洲國家的進口有所增浮以紡織品為例,去年1-5月自孟加拉國的進口增加36%[3]。
3. 貿易保護壁壘的增加,加劇貿易摩擦程度
受國際金融風暴影響,近年來歐洲經濟持續萎靡,失業率增高,內需不足。歐盟為了促進凈出口,恢復經濟增長,其對中國這一主要進口市場,采取了一系列貿易保護措施,嚴重影響了中歐貿易的正常發展。
四、保持中國對外貿易良好發展的對策
歐盟是我國第一貿易伙伴,其經濟狀況與我國對外貿易發展有著深遠意義。當前全球處于復雜敏感的多變時期,世界經濟復蘇的不確定性、不穩定性有增無減。歐美債務危機陰霾不散,國際市場風險不斷加大,全球貿易增速回落。面臨如此嚴重風險,中國必須時刻關注國際經濟形勢,積極應對,合理實施對外戰略措施。
1. 優化出口結構、提升產品核心競爭力,穩住老市場
歐盟、美國一直以來是我國兩大貿易伙伴,也是我國主要出口市場。在歐洲市場萎縮、美國市場剛剛復蘇的背景下,中國必須依據國際市場變化趨勢優化出口產品結構,提升產品核心競爭力。歷史以來,中國出口產品以勞動密集型為主,成本低廉的國際競爭優勢為中國經濟增長作出巨大貢獻,但是,目前中國產品在外國市場的占有率已經很高,在被金融風暴席卷的國際市場中,低端產品的銷售呈現停滯不前的狀態。為適應國際市場變化、滿足國際市場消費需求,中國企業必須進行產品結構的轉型,正如業內人士所說,在此特殊背景下,中國企業必須重新定位產品,打造自主品牌。應該逐步擺脫對廉價、低利潤率產品的依賴,向附加值更高的制成品轉變,不斷提高產品品質、科技含量,營造品牌,把勞動、技術、資本進行聯系和創新,提升產品檔次,從而增強國際競爭力,穩住歐盟等國際主要市場。
2. 積極開拓新興市場
當下,歐洲已成為中國出口最大拖累。降低對歐美地區的貿易依賴成為中國進出口增長的良好出路。盡管從絕對量上,新興市場短期內還不能取代歐美國家的重要地位,但長期來看努力開發新興市場來彌補傳統市場缺口是有有效的、可行的。近年來,新興市場經濟發展較快,巴西、東盟、印度、俄羅斯、南非等國已成為中國出口最大的支撐。相對于歐、美、日等發達國家,中國有低勞動力成本和大型國有企業的低資本成本的優勢,出口商品低廉,有助于刺激發展中國家的消費需求,從而拉動中國出口的增長。
3. 對外貿易戰略的轉變
以出口為導向是中國傳統貿易戰略方針。為了鼓勵出口,中國政府實施多項優惠政策,如:出口補貼,出口退稅等。這些措施在擴大出口的同時,也給國民經濟的發展帶來了許多負面影響。在現如今的國際形勢下,不惜代價促進出口、關注貿易順差的戰略模式已不再適宜。中國必須盡快實現數量增長向質量增長的轉變,更加重視提升產品國際競爭力、國民福利水平和保持貿易平衡等。
4. 政策性支持的不斷完善
面對當今國際市場格局,中國政府已清楚意識到拉動投資、以出口為導向的貿易策略不利于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為支持產業結構的調整,促進企業科研創新,中國應積極采用財政政策,不斷出臺鼓勵和限制措施,以促進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包括:制定實施支持循環經濟發展的財政政策、健全生態補償機制、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支持發展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加大支持科技體制改革與投入力度、支持自主創新、完善財稅扶持政策、引導企業增加科技投入、建立促進企業自主創新的財稅制度。
5. 積極應對貿易保護主義、妥善處理貿易摩擦
受國際金融危機的深層次影響和歐洲債務危機的雙重壓力,全球經濟恢復遲緩,保護主義明顯抬頭。以歐盟為例,歐盟將其失業問題與中國出口相聯系,將中國作為替罪羊,接二連三地向中國實施貿易保護主義,直指中國產品的不安全性等問題。面對貿易保護主義的抬頭,如不積極應對,中國出口勢必深受其害。一方面,中國應提升產品質量和附加值,合理調整出口產品產業結構,站穩國際市場地位,另一方面,應進一步加大外貿交涉力度、采取法律辯護、公關游說等多種方法積極應對。2011年中國河北興茂輪胎有限公司的標志性勝訴就是一個成功案例。
6.穩中求進,擴大內需
歐債危機仍在蔓延深化,面對國際經濟的下行風險,中國應更好的利用國內條件維持經濟的增長。投資、消費和出口是拉動GDP增長的三大動力,考慮中國國內經濟形勢和國情特點,消費具有平穩優勢。擴大內需可以在改善人民的生活的同時,降低經濟增長對國際市場的依賴。
參考文獻:
[1] 中國海關總署網站 統計數據http:///publish/portal0/ 2012年7月16日訪問.
[2] 搜狐財經網網站 統計數據http:// 2012年7月16日訪問.
[3] 韓秀云.中歐貿易現狀及問題分析:國際貿易[J],國際商務,2013(2).
[4] 周穎.中歐貿易:重返快車道[J],中國海關,2011(6).
篇5
關鍵詞 引力模型;緊密度;互補性;貿易潛力;中歐自貿區
[中圖分類號]F75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1673-0461(2017)05-0047-06
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以來,國際政治、經濟形勢發生了深刻的變化。第一,英國的“脫歐”公投,在世界范圍內掀起了一陣巨浪,英國“脫歐”是在動蕩的世界中再添一把火,尤其對正處于經濟增長乏力的歐盟來說更是帶來了巨大的不確定性。第二,全球經濟復蘇緩慢,全球貿易增速趨緩,國際貿易保護主義所有抬頭,貿易爭端不斷。自金融危機以來,中國的對外貿易增幅出現下滑,面對復雜多變的國際政治、經濟形勢,加快自由貿易談判進程是中國對外貿易的優先選項,中國已先后與多個國家和地區展開了雙邊和多邊自由貿易談判,并與多個國家簽訂了自貿協定。目前中國已簽署了14個自由貿易協定,涉及22個國家和地區。自2013年以來,中國先后與歐洲非歐盟國家冰島、瑞士簽署了自由貿易協定,這加快了中國與歐盟間展開自由貿易協定的談判步伐。目前,學術界和政界都在密切注視著這一動向,雙邊的智庫機構已經開展了相關的前期研究。當前歐盟是中國的第一大貿易伙伴,中國是歐盟的第二大貿易伙伴,在當前復雜多變的國際形勢下,研究中歐之間的貿易發展狀況及未來發展潛力是十分必要的。本文將在對中歐之間貿易發展現狀,尤其是雙邊貿易的緊密程度和互補性進行系統分析的基礎上,通過貿易引力模型分析雙邊的貿易發展潛力。
一、文獻基礎
貿易在塑造世界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貿易的發展是一國或地區乃至全球經濟保持穩定發展的重要力量。貿易發展潛力是衡量國家或地區間貿易發展前景的重要概念,經濟學家通過引力模型來分析和預測雙邊或多邊貿易發展規模,分析影響雙邊貿易發展的決定因素,引力模型已經成為分析貿易發展潛力的重要工具。Tinbergen(1962)[1]和Poyhonen( 1963)[2]將萬有引力概念引入到國際貿易領域的研究中,構建了用于分析兩國或地區間貿易的“引力模型”。最簡單的貿易引力模型(gravity model)認為兩國或地區間的貿易量與彼此之間的空間距離負相關,與雙方的經濟總量正相關,即兩國間距離越遠,雙邊貿易額就越低;兩國的經濟體量越大,貿易額越大。之后貿易引力模型得到不斷擴展,人口變量、貿易協定、貿易限制、共同語言、邊界等變量也被引入到模型之中。Nilsson(2000)和Egger(2002)將貿易引力模型估算出的雙邊貿易估計值稱為“貿易潛力”(Trade Potential)[3]。這種方法具有含義明確,簡單直觀的優點。
隨著中國對外開放進程的加快以及在世界貿易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中國與其它國家(或地區)間的貿易發展狀況和發展潛力也受到了學術界的廣泛關注,許多學者將引力模型應用于研究中國在雙邊和多邊貿易中的潛力上。林玲等(2004)運用貿易引力模型,對中國的對外貿易進行了實證分析,得出了中國的對外貿易發展潛力有限的結論[4];盛斌等(2004)運用貿易引力模型研究了中國與主要發達國家和主要新興經濟體的出口貿易流量的決定,對中國40個主要貿易伙伴的出口潛力進行了估算,認為中國出口在總體是“貿易過度”[5];周念利(2010)通過擴展的貿易引力模型對中國雙邊貿易進行了實證分析,并測算了中國的貿易出口潛力[6];郝景芳等(2012)對近10年的引力模型的新進展進行了系統的分析,并運用最新的貿易引力模型對中國的對外貿易進行了實證分析[7];金綴橋等(2015)通過貿易結合度和互補性指數分析了中韓之間的貿易現狀,并通過引力模型實證的分析了中韓之間的貿易潛力[8];王亮等(2016)對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國家的貿易緊密度和互補性進行了分析,并通過隨機前沿引力模型估計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國家的貿易發展潛力和影響因素[9]。部分學者對中國與歐盟之間貿易進行了分析,燕春蓉等(2010)通過貿易強度指數和出口相似性指數對1999~2006年間中國與歐盟新老成員的貿易狀況進行分析,認為中國與歐盟新成員的貿易潛力大于老成員國[10]。也有學者對簽署自由貿易協定對中國對外貿易的影響進行了研究,尹翔碩等(2011)分析了和中國已經簽署和正在談判的FTA國家或地區間的雙邊貿易密集度、距離因素及貿易互補性[11]。
二、中國與歐盟間的貿易發展現狀
中國與歐盟之間一直保持著良好的關系,尤其是在經貿領域,歐盟是中國最為重要的貿易伙伴,是中國第一大貿易伙伴,中國也一直是歐盟重要的貿易伙伴國。
(一)中國與歐盟間的經濟、貿易發展情況
中國與歐盟作為當今世界兩大主要經濟體,雙邊貿易總量保持較高水平。2015年歐盟的GDP合計達到16.2萬億美元,即使扣除掉剛剛“脫歐”的英國,其GDP規模仍然達到13.38萬億美元①;2015年中國GDP達到10.86萬億美元,人均GDP為7 922美元②。2015年中歐之間貿易總額達到5 659億美元,其中中國進口2 093億美元,出口3 566億美元,中歐貿易占中國進出口總額的12.3%。中國是歐盟最大的貿易進口國,是歐盟第二大貿易伙伴國,中國占歐盟貿易總額的比重達到14.8%(見表1)。
篇6
【關鍵詞】中歐貿易;經濟與就業
一、中歐貿易概況
我國與歐盟之間的經貿往來,源自于1975年雙方正式建立外交關系,并于1978年簽訂了第一份貿易協議,該協議于1985年由“歐洲經濟共同體與中華人民共和國貿易暨經濟協議”所取代,成為歐盟與中國雙方合作的基礎。在此之后我國與歐盟一直維持密切的經貿關系,中歐雙邊貿易得到了快速發展,特別是中國與歐盟15國的貿易額更是發展迅速,占中國與歐盟27國貿易額的90%以上。而自2001年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后,雙方的經貿關系也更加頻繁。據中國海關統計,1995年中國與歐盟商品貿易總額僅為403億美元,2010年增加到4345億美元,增長近11倍。其中中國對歐盟的商品出口總額由191億美元增加到2755億美元,在中國商品出口總額的比重由12.83%增加到17.46%。擴大后的歐盟與中國的貿易總額一舉超過日本,歐盟成為中國的第一大貿易伙伴。根據歐盟統計局的數據顯示,歐盟對中國的商品出口總額由192億美元增加到1431億美元,增長6倍有余,在歐盟商品總出口中的比重由2.56%提高到7.19%。對于歐盟而言,中國是僅次于美國的第二大貿易伙伴。除此之外,中歐雙方經貿合作領域也在不斷拓寬,逐漸實現了中歐雙方在國際市場上的資源、產品優勢互補。有關專家均認為,目前,中歐經濟貿易關系已經進入“歷史最好時期”。
表1 中國—歐盟貿易統計
(單位:億美元)
二、中歐貿易對經濟的影響
我國必須從戰略高度上認識并重視對歐盟的貿易,歐盟組織發展一方面在深化經濟集團的組織化水平;另一方面在不斷地擴大其市場容量的規模與潛力,已經成為當今世界市場中令人矚目的一個經濟體。歐盟的經濟發展較為平穩,與美國、日本經濟狀況相比,提高了在我國出口市場中的潛力地位。正確認識歐盟市場在我國出口貿易發展中的地位是開拓歐盟市場戰略的關鍵。要保持我國經濟和對外貿易的高速增長,沒有歐盟市場的支撐是無法想像的,要在戰略高度上重視歐盟市場的開拓,確認歐盟市場對我國出口市場的戰略性支撐地位。為此,必須調整我國對歐盟的貿易政策導向,提高歐盟市場在我國發展對外貿易中的戰略地位。歐盟同樣也可以從雙邊貿易中獲益。通過將產業轉移到中國,歐盟企業利用中國廉價的勞動力,在中國生產產品后再返銷歐洲市場,獲取高額的利潤。歐盟從中國進口大量物美價廉的產品降低了中間商、銷售商的成本。歐盟從中國進口的商品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歐盟相關產業的不足,提高了歐盟市場的有效供給,彌補了消費缺口,有效地抑制了通貨膨脹的發生,為物價的穩定做出了貢獻。在中歐貿易不斷發展的過程中,歐盟也有對我國出口商品所采取不公正待遇,數量限制是一種直接違背世界貿易組織規則的貿易保護措施,而這一措施在雙邊貿易關系中是不受約束的。反傾銷問題愈演愈烈,發展成為雙邊貿易中最為突出的問題之一。雙方應該從戰略伙伴的高度看待這一問題,切忌因為急于求成而激化雙方在這一問題上的矛盾,破壞雙邊貿易的良好氛圍,努力將這一問題對雙邊經貿關系的不利影響降到最低點。近些年來,我國政府大力呼吁國內企業積極應訴,越來越多的企業也已經意識到這個問題,開始進行有組織的應訴。在處理貿易摩擦問題時,世界貿易組織為我國提供了一個全球化的制度環境,作為世界貿易組織的成員,可以啟動爭端解決機制,維護我國的貿易利益。
三、中歐貿易對就業的影響
中國是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歐盟是世界上最大的發達國家集團,中歐經貿關系有著廣泛的互補性,潛力巨大。我國與歐盟貿易將在一個穩定的體制框架內獲得積極的發展,我國已經明確把歐盟作為出口的三個主要市場之一。通過貿易活動不僅促進了我國經濟發展也解決了很多人的就業問題,在對外銷售產品的同時還可以輸出勞動力,緩解國內市場的壓力。
篇7
金融危機導致全球最重要的歐美國家消費市場快速萎縮,跨國公司拓展海外市場的需求更為迫切。為了降低成本、拓展全球最大的潛在消費市場,跨國公司與中國企業技術合作的動力增強。2009年初,美國把對華高科技出口的逐項審查調整為向我國民用企業發放執照;2009年10月,作為第二十屆中美商貿聯委會會議的重要成果之一,美方承諾在進行出口管制體制改革進程中,將與中方合作,妥善解決中方關注的放寬對華出口管制問題。歐盟也加強了與我國在大型客機、民用核能和磁懸浮等領域的技術合作。橫亙在歐美發達國家與中國之間的技術貿易壁壘有所弱化。
一、金融危機為利用高新技術外商投資帶來難得機遇
美國數十年來堅持對中國進行的高科技出口管制,目的很明確,就是要保持對中國的科技優勢,尤其是軍事技術優勢,維持美國的霸權地位,然而這項政策的后果卻是大大制約了美國對華貿易,加大了美方貿易逆差,而且使歐盟取代美國成為中國最大的技術進口來源,日本緊隨其后,美國僅排在第三位。隨著國際政治環境和全球經濟環境的變化,美國政府不得不重新評估其高科技出口管制政策。2007年下半年金融危機爆發以來,西方國家經濟經歷了百年不遇的經濟衰退,跨國公司不得不進行戰略調整,以求在金融海嘯中贏得生機。在這場源自西方的重大經濟結構和產業戰略調整中,處于工業化快速發展時期的中國,無疑成為承接新的國際產業轉移的熱土。
(一)跨國公司延長在華投資產業鏈,優化地區和產業布局。
為占領市場、拓展業務,跨國公司縮短了產品研發和推廣周期,在全球收縮業務的同時,增加了對華投資,延長了在華投資的產業鏈,重點是擴大高技術含量的生產流程,以期通過技術水平的提升增強產品競爭力。
美國超成半導體公司(AMD)計劃在2009年把新加坡工廠三分之二的設備轉移至蘇州工業園,其中包括所有的高技術生產能力,使得蘇州工廠的芯片生產能力從AMD全球總量的30%增長到70%。同為電腦處理器制造商的英特爾公司(Intel),2008年凈利潤下降九成,在全球關閉八家工廠的同時,計劃增加在大連新工廠的投資,使其能夠生產最先進的新品,并同時向在上海的投資性公司——英特爾中國有限公司追加1.1億美元的注冊資本。
三洋能源為了應對中國對鎳鎘電池生產的限制,把原本在日本生產的愛樂普(Enloop)鎳氫電池的生產線轉移到蘇州,并加大營銷宣傳。運營總部位于上海的全球第三大專業通路商聯強國際(SYNNEX)財務總監表示,公司非常看好中國市場,2009年預計在華增資1億美元,加強區域布局和網絡建設,為二到三年后經濟復蘇做好準備。
(二)跨國公司加強在華總部建設,提高技術研發力量。
金融危機條件下,跨國公司為提高企業運營效率,不得不重新配置全球資源,重點是加強了對生產加工業務密集的中國市場的總部建設和研發中心建設。隨公司業務重點轉移對高層管理人員和技術人員進行調整,中國在跨國公司全球戰略資源配置中的地位更加重要。截至2008年底,外商在上海累計設立總部經濟機構676家,比2007年末增加了184家,其中“《財富》世界500強”中已有60家在上海設立了地區總部。
同時,隨著在華研發中心的設立和產業鏈的延伸,跨國公司對管理和技術的要求提高,高級管理人員和專業技術人員大量進入中國。隨著跨國公司業務在中國的快速提升和發展,其在中國本土人才的培養和工業裝備技術水平的提升方面,發揮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三)我國產業振興迫切需要高新技術外資。
金融危機爆發以來,我國政府制定實施了規模宏大的經濟振興計劃,一方面加大了基礎設施和基礎產業的投入,為新一輪經濟快速增加奠定了必要的物質基礎;另一方面制定了包括汽車、紡織、裝備制造、船舶、電子信息、鋼鐵、石化、輕工、有色金屬以及物流業十個重點產業調整振興規劃,其中重點是加強科技創新,支持自主創新產品推廣應用,發揮科技對產業振興的支撐作用,促進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在十大產業振興計劃實施過程中,如何發揮外商投資的作用,既是充分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的重要方面,也是利用高新技術產業外國投資的重要機遇。
二、新形勢下加大利用高新技術外資的幾個著力點
當前,國際國內形勢有利于加快利用高新技術產業外資,我國各級政府應從長計議,精心謀劃,做到定位準確、政策到位、服務跟上,切實抓住難得的機遇期,加快高新技術產業利用外資的步伐,提高質量水平,為我國產業結構調整、克服內外需不足的眼前困難,做出應有的貢獻。
(一)用全球視野謀劃我國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和利用外資的總體戰略規劃。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政府高度重視吸收高新技術產業外資工作,在全國設立了數十個國家級高新產業園區,各地方政府也設有本地區的高新技術產業園,對促進高新技術產業利用外資、帶動技術進步和產業升級,發揮了積極作用。然而,隨著我國經濟快速發展,承接國際產業轉移形成的新的經濟帶和產業帶正在梯度北移,原有的高新產業園區功能落后,作用減退。因此,各級政府應該站在世界角度謀劃后危機時代我國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和利用外資的總體戰略,整合國家級和地方各級高新技術產業園區的資源和功能,提升高新區要素聚集的質量,為擴大吸收高新產業外資打造更加有利的環境,進而全面推動我國高新產業發展,推動結構升級。
(二)保持財稅、土地等政策的穩定性和可預見性。
近年來,我國政府進行了多輪外資政策調整,外資優惠政策逐步取消,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中國對外資的吸引力,而金融危機導致的全球流動性不足使得各國吸收外資更為積極,我國吸收外資的政策競爭力減弱。外資企業紛紛表示政策的變動較快且不可琢磨,很難制訂相應的企業長期戰略,無法系統規劃和梯次投入,甚至出現經營用地在合同期內都被收回的情況。創新是產業進步的重要動力,但大多數技術和研發投資的回收期較長,投資風險較大,金融危機導致的資金鏈收緊必然減弱企業研發的動力。國內外的理論和實踐證明,投資政策的穩定性,是企業選擇投資東道國的重要前提條件之一。我國只有進一步提高外資政策的穩定性,才能更加從容、穩健地吸收高新產業外國投資,進而實現產業結構升級的目標。
(三)整合資源,因地制宜提升外資利用質量。
高新技術產業外商投資強度大,單位面積產值高,對經濟貢獻大,對基礎設施和投資環境都有較高的要求。新形勢下各級特殊監管區在中國利用外資中的戰略定位和作用需要重新認定,要避免各高新區和經濟技術開發區在產業門類上的趨同化發展模式。依靠開發區吸收外資需要從粗放型向集約型發展。各地區應該根據自身地理位置、資源物產、金融環境、人力資源、產業結構等要素稟賦特點,有針對性地吸收高新產業外資,實現差異化發展,形成合理的產業布局,避免一擁而上和盲目招商,為外資提供全流程的呵護服務,營造更加有利的營商環境。
(四)對高新技術企業的優惠財稅支持和重點扶持安排。
利用2009年的結構性減稅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在對高新技術企業給予所得稅優惠的同時,對重點行業大型跨國公司研發類投資免征購置設備增值稅。上海商委反映現有享受高新技術優惠政策的企業尚不足制造業總量的百分之一,政策的作用很小。應提高對高新技術企業認定的科學性,增加高新技術企業的覆蓋率,充分考慮金融危機下企業的發展,對業務增長率等評定指標暫緩考慮。通過一定比例的財政扶持鼓勵高新技術設備的進口和技術引進。
(五)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力度。
高新技術產業利用外資的重要風險之一就是知識產權保護問題。盡管在過去十年來我國保護知識產權取得重大進展,但是在許多方面還有不足。因此,新形勢下促進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必須用好知識產權這柄“雙刃劍”,加大知識產權的保護力度,增加知識產權的侵權成本。把握歐美放松技術出口管制的機遇,引導企業技術水平的引進和升級。同時,建立健全知識產權的市場交易機制,縮短知識產權交易的審核周期,發展有公信力的知識產權估值機構,減少企業知識產權交易和應用的成本,提高企業參與知識產權交易的積極性。
(六)加強國際合作,促進內外交流。
毫無疑問,吸收高新產業外資不是一廂情愿的事情,既要加大與技術發達國家政府的溝通和磋商,減少技術引進的壁壘,又要加強國內外產業層面的交流與合作,增進了解,拓展合作的領域、方式和發展空間。盡管美國政府已經松動了對華技術出口管制,但另一方面又在立法、清單管理、機構設置、部門協調、多邊體系等諸多方面,進一步強化了對華出口管制力度。這其中還包括了“視同出口”管制。美政府規定,中國學者和研究人員在接觸美國敏感知識和技術時,必須申請“視同出口”許可證。其范圍既包括在美中國公民,也包括可能將敏感技術攜帶來華的外國公司。美國商務部還專門成立了“視同出口建議委員會”,向商務部長建議如何強化包括中國在內的“視同出口”管制。同時,美國還加強了對違規的本國和外國企業與個人的懲處,包括嚴懲所謂涉嫌對華出售敏感技術的國內企業和個人,加強對外國公司的制裁,刻意炒作所謂“涉華間諜案”。因此,我國政府相關部門要加大對外交涉力度,營造更加有利于吸收高新技術產業外資的外部環境。在產業層面,要加強中外企業和行業協會的交流與合作,共同尋找高新產業合作的新途徑,例如在外資較為集中的重點區域中心積極發展總部經濟,有效承接外資研發中心轉移和技術資源的流入,引導外資風險投資參與科學技術研發活動,提升相關行業的整體技術水平。鼓勵科研機構與外資企業開展科學研究、人員培訓等多方面的合作。
(七)打造科學、統一、穩健的制度標準。
篇8
關鍵詞:中國;歐盟;貿易關系;問題對策
中圖分類號:F740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7)010-0-01
中國和歐盟分別作為是世界兩大重要的經濟體之一,彼此之間保持著長期穩定的貿易關系。整體來看,兩者的貿易關系仍處于良好且不斷向前發展的狀態,但是其中也存在著一些矛盾和摩擦,不利于中歐雙方的經貿關系的進一步深化和發展;同時“一帶一路”戰略又為中歐貿易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本文將從中國和歐盟貿易關系的現狀入手,重點分析影響兩者之間關系發展的因素,為推動中國和歐盟之間貿易關系發展提供一定的理論參考。
一、中國和歐盟的貿易關系現狀
我國與歐盟貿易關系的始于20世紀90年代,并在這十幾年間得到了快速的發展。
從貿易額來看,數據顯示,2014年中國與歐盟間貨物貿易達4672億歐元,其中歐盟對中國進口額增長了8%,高達3024億歐元,創造了新的歷史記錄對中國的出口額增長了11%,達到1647億歐元,與十年前相比,增長了三倍。中國是歐盟第二大貿易伙伴,僅排在美國之后,2014年中歐貨物貿易額占歐盟對外貿易總額的14%。2016年,僅前九個月,歐盟與我國之間的進出口貿易總額就達到了4178.1億美元。近年來,中國一直是歐盟第二大出口市場和第一大進口來源地。由此可見,我國與歐盟之間的貿易一直于穩定快速發展的狀態,合作在不斷加強和深入,我國在歐盟的對外貿易中有著十分重要的位置。
另外,從中國與歐盟的貿易結構來看,彼此之間的合作也在不斷加強。我國對歐盟從最初的更多傳統商品的出口和成本設備的進口,逐漸變得更加多樣化。同時,歐盟在我國的投資也在不斷地向大規模、大范圍、多形式以及高技術含量的方向發展,特別是在汽車等方面的企業的進駐,不斷加強對我國的經濟發展的影響,而我國對歐盟的進出口貿易也同樣在不同程度地影響著歐盟以及各個國家的經濟。
二、中國與歐盟貿易關系發展中存在的不利因素
1.我國與一些歐盟成員國在國際貿易中存在競爭
任何經濟組織都會存在一定的排他性,再加上新加入歐盟的一些中東歐國家與我國的貿易結構和經濟發展上存在一定的相似性,在國際貿易當中就存在了較大的競爭關系,這樣一來難免會在貿易中出現摩擦和沖突,而這些國家作為歐盟的內部成員在對組織內部成員的貿易中必然更占優勢,從而必然影響到我國與歐盟這一經濟體的貿易合作和發展關系。
2.歐盟對我國實施反傾銷、設置綠色貿易壁壘
自對外開放以來,我國在國際貿易特別是在出口貿易上迅速發展,躍居世界第二大貿易國。由于我國出口商品在質量優勢外還存在著較強的價格優勢,進入歐盟市場后,使其同類產品在市場競爭中處于不利的地位。為了進行地方保護,一方面,歐盟不斷采用反傾銷手段,通過征收高額的反傾銷來限制我國商品的進入歐盟市場;另一方面,歐盟以保護環境和資源為理由,搬出繁瑣的環境保護法律和標準,向出口國征收高額的環境進口稅,以限制我國產品的出口,減弱我國的出口貿易競爭力,以達到降低對本國商品和行業的不利影響的目的。這些都嚴重阻礙了我國與歐盟之間的貿易發展。
3.不斷擴大的貿易逆差
近年來,我國與歐盟的進出口貿易額不斷增長,歐洲對我國的貿易逆差也在不斷擴大,在2011年就已經達到了2112以億美元,且在近幾年穩定增長。這種貿易嚴重失衡的情況無疑刺激到了歐盟,使其強烈要求我國采取一定的措施,來進行平衡當前貿易局面。一方面我國對歐盟的這種貿易順差對我國的經濟發展是一種重要的拉動力,但有成為了歐盟變本加厲地對我國進行貿易制裁的由頭,使雙方不斷發生貿易摩擦。
三、促進中國與歐盟貿易關系進一步發展的對策
通過對制約中歐兩國貿易關系發展的因素的研究,本文將從以下幾方面提出相應的對策和建議,以幫助兩者之間的貿易關系獲得新的發展。
1.調整貿易結構,進行出口產品升級
我國和一些中東歐國家在出口產品上存在競爭的主要原因是,我國的出口商品中工業制成品占據了較大的比例,這種工業制成品的技術含量不高,很容易和一些發展中的歐盟國家出現同類型產品,從而產生競爭。因此我國可以在鞏固我國與歐盟的現有的貿易關系的基礎上,調整我國的出口結構,對歐盟的出口貿易轉向高端制造、信息通訊產業以及環保等更高層次和更新的領域,不僅可以減少雙方的貿易摩擦,也提升了我國出口貿易的競爭力。
2.把握“一帶一路”戰略機遇,推進自貿區建設
通過構建自貿區、加強區域合作來降低貿易壁壘的威脅,已經成為全球各國推動自身對外貿易發展的重要途徑。我國提出的“一帶一路”發展戰略中,也要重新打造新絲綢之路經濟帶,歐盟各國大都處在這一經濟帶上,這樣一些就為我國與歐盟帶來更為緊密的合作關系,而歐盟想要打造的里斯本-符拉迪沃斯托克自貿區,與我國的發展需求相一致,可以借助雙方發展合作戰略的實施,來推送中國-歐盟自貿區的建設,以推動雙方在更加深入、更大范圍的合作。
3.注意協調合作關系,妥善處理貿易摩擦
由于歐盟對我國的貿易逆差的持續穩定增長,使得歐盟對我國頻繁使用和增加貿易壁壘和保護措施,導致貿易摩擦也呈現不斷上升的趨勢。面對這種情況,一方面,我國要加強對貿易環境的研究,盡可能地防止貿易爭端的出現,減少對方對我國實施貿易制裁的理由和機會,采取一定措施在不影響我國經濟增長的情況下,協調雙方貿易關系;另一方面,我國面對已經產生的貿易摩擦和歐盟的貿易制裁,也需要采取妥善的措施進行處理,可以學習“光伏”案中我方有效控制雙方摩擦以及危機化解的經驗,建立快速反應機制,妥善解決已經產生的矛盾,使中國與歐盟雙方的貿易關系能夠順利發展下去。
參考文獻:
[1]王旭峰.中國與歐盟雙邊貿易分析[J].合作經濟與科技,2016(18).
篇9
關鍵詞:經濟增長;單位根檢驗;協整檢驗;中歐貿易
中圖分類號:F74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1)04-0144-02
一、文獻綜述
國內外一直有對外貿易與經濟增長的關系的研究并提出不同理論。亞當?斯密從國際貿易帶來國際分工的角度研究,認為國際貿易有利于國民經濟的增長。大衛?李嘉圖從貿易對一國利潤率的影響來說明對外貿易促進經濟增長。古典經濟學家中對外貿易發展理論闡述最完整的經濟學家約翰?穆勒認為,對外貿易能夠帶來直接和間接的經濟效應。以羅默為代表的內生增長理論則著重從技術擴散和規模經濟的角度支持 國際貿易促進經濟增長的觀點。
然而對外貿易能否促進經濟增長一直備受爭議。經實證分析,有三種不同的觀點:對外貿易促進經濟增長、阻礙經濟增長、不一定對經濟增長有作用。佟家棟較早地探討了進口與經濟增長的關系,認為不同時期進口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度是不同的,但總體上進口增長對經濟增長有促進作用;楊全發將巴拉薩建立的模型代入中國數據進行檢驗,發現出口對于經濟增長具有正向促進作用。
二、中歐貿易發展概況
改革開放促進了中國和歐洲貿易的快速發展,2001年中國加入WTO進一步推動了中國歐洲貿易的發展。2005―2006年間,雖然出現紡織品爭端和皮鞋反傾銷案糾紛,但是中國歐洲貿易關系一直處于比較友好的階段。2009年受到美國金融危機的影響,歐盟開始對中國出口商品進行反傾銷和反補貼調查,使中國出口嚴重受阻。中國對外貿易依存度較高,其健康持續發展尤為重要。對外貿易是拉動中國GDP增長的重要力量,對中國經濟的增長起到顯著作用。因此研究中國歐洲貿易對中國具有重大的戰略意義和經濟意義。
三、中國歐洲貿易與中國經濟增長關系的計量分析
歐洲作為中國較大的進出口貿易伙伴之一,促進了中國經濟的增長。為此,本文主要研究中國對歐洲進口、出口和中國經濟增長之間可能存在的長期穩定關系。協整分析是近來宏觀經濟學中常用的一個分析工具,主要研究兩個或多個非平穩時間序列經濟變量之間可能存在的長期均衡關系。在協整分析之后本文還對時間序列經濟變量進行了Granger因果檢驗。
(一)數據選取
本文選取了三個經濟變量,y代表中國GDP指數(按1978年為基期,價格等于100計算),x1代表中國向歐洲出口貿易總額(單位:萬元),x2代表中國從歐洲進口貿易總額(單位:萬元)。在實證分析中所用到的1986―2008年中國GDP指數、中國對歐洲出口貿易總額和進口貿易總額數據均出自于歷年《中國統計年鑒》。為了消除進口和出口數據中可能存在的異方差現象,對以上數據取對數,變換為lny、lnx1、lnx2,變換后不改變原來的時間序列的協整關系和短期調整模式。實證分析所用軟件為Eview 5。
(二)平穩性分析
直接對時間序列變量進行協整分析可能會存在謬誤相關或謬誤回歸等問題,因此首先要對經濟變量進行平穩性分析。為了從理論上準確的檢驗時間序列的平穩性,并判斷差分的階數,本文對經濟變量進行單位根檢驗。
表1lny、lnx1、lnx2 的ADF 單位根檢驗
由表1可以看出,lny、lnx1、lnx2 這三個時間序列都存在單位根,是非平穩序列。而lny、lnx1、lnx2 序列的ADF 統計量絕對值均大于在1 %顯著水平下臨界值的絕對值,即不存在單位根,是平穩序列。因此可以檢驗三個變量之間是否存在協整關系。
(三)協整檢驗
一般用Johansen極大似然估計法和E-G 兩步法對時間序列進行協整檢驗。對兩個或多個自變量進行協整檢驗時,Johansen極大似然估計法比E-G兩步法效果好,因此本文利用Johansen極大似然估計法對lny、lnx1、lnx2進行協整檢驗。
表2 Johansen檢驗結果(滯后期為3)
*注:該檢驗只有截距項沒有趨勢項。
從表2可以看出,在5%的顯著性水平有零個協整向量的假設下,拒絕了lny、lnx1、lnx2三者之間不存在協整關系的原假設,即三者之間肯定有協整關系。而在在5%的顯著性水平至少有一個協整向量的假設下,接受了原假設,即三者之間有1個協整關系。所以三個變量之間存在很強的長期均衡關系。
(四)格蘭杰因果關系檢驗
協整檢驗只能說明各經濟變量之間存在長期的穩定關系,但不能說明各變量之間是否具有因果關系及其關系的方向。因此,本文用格蘭杰因果關系檢驗來說明中國經濟增長和中國對歐洲進出口之間是否存在因果關系。
從表3可以看出,在滯后期為1,10%的顯著性水平下,lnx2既是lnx1的格蘭杰原因,又是其結果,lny既是lnx1的格蘭杰原因,又是其結果,lny是lnx2的格蘭杰原因而非結果。這說明中國對歐洲的進口和出口互相促進,中國經濟的增長與中國對歐洲的出口互相促進,中國經濟的增長能夠促進中國對歐洲的進口。
四、結論與對策建議
通過對中國GDP指數、中國對歐洲出口額、進口額進行協整分析和格蘭杰因果檢驗得出如下結論:
1.盡管中國GDP指數、中國對歐洲出口總額和進口總額都是非平穩的,但是他們的差分都是平穩的,并且存在唯一的協整關系,這說明三者之間存在長期動態均衡關系。
2.上述三個變量之間的因果關系檢驗表明:中國從歐洲進口貿易可以促進中國經濟的增長,這基本符合古典經濟學的出口導向理論和中國現實的國情;中國經濟增長可以促進中國對歐洲出口貿易,說明中國經濟增長已經實現對歐洲出口增長的規模經濟。
因此,中國要改善產業結構,加快產業結結構優化升級,多元化出口,確保中國歐洲之間的貿易健康有序進行;中國應加大對歐洲出口的支出力度,同時保持進口的同步的增長。由第三部分檢驗可知擴大對歐洲出口能夠有效促進中國經濟的增長,而且中國對歐洲出口和進口相互影響,所以在擴大對歐洲貿易出口的同時要保持進口規模的同步增長。
參考文獻:
[1]丁原洪.歐盟的困惑于中歐關系 [J].國際問題研究,2006,(4):20-23.
[2]賈瑞霞.中國與歐盟貿易關系:現狀與展望[J].和平與發展,2008,(3):10-12.
[3]張彬.歐洲經濟一體化的貿易效應對中歐貿易的影響探析[J].國際貿易問題,2008,(5):12-14.
篇10
[關鍵詞]英國脫歐;引力模型;自由貿易
[DOI]10.13939/ki.zgsc.2017.10.018
1 引 言
2016年6月23日,英國公投決定“脫歐”。根據關稅同盟理論中的貿易創造和貿易轉移效應,英國脫歐會使得英國和歐盟間的貿易量減小,使得非歐盟國家與英國的貿易量增大。如果這一理論在現實中成立,那么從整體上看,英國脫歐就會有利于中英貿易發展。事實是否真的如此?英國脫歐對中國對外貿易來說是否是真正的利好消息?在中國與英國貿易聯系緊密、全球經濟疲軟、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的背景下,深入研究英國脫歐對中英貿易的影響方向至關重要。這樣方能及時有效地應對英國脫歐對中國對外貿易產生的多方面影響,并抓準時機為未來擴大中英貿易、中歐貿易創造良好條件。
英國是我國重要的貿易伙伴,學界對中英間的貿易往來也做了較多的研究。但從已有的文獻來看,目前學界對中英貿易的研究鮮少利用引力模型對中英貿易進行實證研究,另外,引力模型在現實中運用廣泛,而文章嘗試利用引力模型進行實證分析,一定程度上可以彌補些許不足。
同時,目前學界對英國脫歐的研究僅限于定性分析,定量研究不足。自英國脫歐以來,討論英國脫歐對中國的影響的文獻也大量涌現,涉及金融、農業、貿易、政治等多個領域。研究英國脫歐對貿易領域的影響雖也不少,但主要是進行數據的描述統計和基本的定性分析。例如,江清云、張磊(2016)認為英國脫歐會引發國際貿易風險和經濟不確定性,會迫使企業調整貿易策略。陳澤華(2016)認為英國脫歐使得英鎊匯率下跌,有助于縮小長期以來中英貨物貿易的順差和服務貿易的逆差。樊西玉、何群(2016)認為英國脫歐是啟動中英自貿協定談判的重要契機。雖然學界研究英國脫歐對中國的影響涉及多個領域,但存在深度不足和缺少實證檢驗的問題。文章嘗試對英國脫歐產生的影響進行定量分析,以期用事實說明英國脫歐會對中國產生怎樣的影響。
2 理論模型
引力模型由物理學中的引力模型發展而來,由丁伯根首次提出。引力模型均能從克魯格曼的壟斷競爭模型、傳統的H-O模型、李嘉圖模型和Melitz模型中推導而出,具有堅實的理論基礎,因此被廣泛運用于分析國家間貿易量的影響因素和發展潛力。基本的引力模型認為,兩國間的貿易量與兩國的國民需求成正比,與兩國的距離成反比。兩國的國民需求可以用兩國的GDP來衡量。其基本形式為:
Xij=GSiMjΦij
Xij:i到j的出口價值。
Mj:進口國所有的特定因素,表征進口國總需求。
Si:出口國所有的特定因素,表征出口國總供給愿望。
G:與i和j無關的變量,例如世界自由化程度。
Φij:表征出口國i進入j國市場的難易程度。
為了檢驗英國脫歐對中英貿易量的影響是否顯著,文章利用引力模型作為基本的分析工具,在考慮了影響雙邊貿易量的關鍵因素后,納入英國脫歐這一突發的事件因素Bothnonine,更加科學客觀地評價英國脫歐對中英貿易的影響。
文章選取了中英進出口總額作為被解釋變量,代表了中英貿易量。選取中、英兩國GDP、英鎊兌人民幣匯率、中英相對貿易成本、代表英國脫歐的虛擬變量作為解釋變量。為消除異方差,本文對中、英兩國進出口總額,中、英兩國GDP和中、英兩國的相對貿易成本分別取對數,并構建了以下模型:
lnXce=β0+β1lnGDPc+β2lnGDPe+β3lncost+β4Bothnonine
中、英兩國的GDP數據來自中經網統計數據庫,分別記作GDPe和GDPc。由各國GDP數據的統計單位最小的是季度數據,由于英國脫歐發生僅有半年時間,若使用季度數據則數據量太少,即使是月度數據,目前更新的數據量也不到五個。因此,文章利用計量軟件Eviews中的frequency conversion―Quadratic-match Sum低頻調整到高頻的方法,估算出兩國GDP的周度數據,以實現增加樣本量的目的。另外,由于估算出的GDP數據單位不同,需要利用匯率將GDP數據統一換算成以人民幣為單位的數據。根據引力模型的基本原理,一國GDP越高,需求和供給就越大,雙邊貿易量也就越大,因此,β1、β2預期為正值。
中、英兩國的進出口總額數據也來自中經網統計數據庫,記為Xce。月度進出口總額數據轉化成周度數據的方法與GDP數據的轉化方法一樣。進出口總額單位為千美元,也需要利用匯率將其轉化成人民幣單位。
出口國i進入j國市場的難易程度可認為是i國與j國的相對貿易成本即cost。如果一國周圍有其他貿易大國那么該國與距離較遠的貿易小國的貿易量會較小。在時期較短的情況下,貿易量的變化多是需求行為變化所引起的,生產方的變化需要一定的時間。而消費者信心指數(CCI)能夠很好地代表需求行為的變化和世界經濟的景氣情況。在文章中,運用兩國間的加權距離即兩國間的地理距離除以兩國GDP占世界GDP的份額a與兩國消費者信心指數占世界消費者信心指數的份額b的乘積即ab的加權來代表兩國間的相對貿易成本。即貿易成本:
cost=distab a=GDPc+GDPeGDPW b=CCIc+CCIeCCIW
中、英兩國的距離dist數據來自Jon Havemans 建立的世界貿易統計數據庫,以中、英兩國首都的距離代表中、英兩國距離。由于由世界銀行公布的世界GDP的數據只有年度數據,因此本文尋求另外的辦法來估計世界GDP。由于歐元區、美國、日本、中國的GDP在世界GDP中占有較大比重,因此文章利用中經網統計數據庫中的歐元區、美國、日本、英國的支出法計算的GDP(不變價)和國家統計局公布的中國支出法計算的GDP(不變價)的加總作為世界GDP。需要說明的是,只有在計算兩國的相對貿易成本時利用的GDP均是消除通貨膨脹后的,即不變價的GDP。構建的引力模型中的解變量――中英GDP的對數均沒有經過通貨膨脹的調整,原因是中英進出口總額的數據沒有經過通脹的調整,為保持前后統一而故意為之。而消費者信心指數(標準值=100)的相關數據也來源于中經網統計數據庫,用歐元區、美國、日本、中國、英國五大國的消費者信心指數的加總來代表世界消費者信心指數。消費者信心指數的頻度調整方法與匯率的調整方法一樣。當中、英兩國的消費者信心指數所占份額越大,中英貿易成本就會越小,中英貿易量會越大。這與中、英兩國的GDP份額對中英貿易量的影響方向是一致的。一般來說,貿易成本越大,兩國的貿易量越小,因此變量lncost的系數值預期為負值。
二值虛擬變量Bothnonine代表英國脫歐這一事件的發生。當Bothnonine=1時,意味著英國脫歐,中英均不屬于歐盟。當Bothnonine=0時,意味著英國仍屬于歐盟。由于歐盟內部存在優惠的貿易政策,當英國脫歐后,英國不再享受相關的優惠政策。因此預計英國脫歐后,英國和歐盟的貿易量會減小,英國和中國的貿易量會增大,即虛擬變量Bothnonine的符號預期為正號,代表英國脫歐后貿易的轉出效應。
3 實證分析
3.1 平穩性檢驗
在回歸之前,我們需要對變量的平穩性進行檢驗。采用ADF單位根檢驗方法,對模型中的所有變量(除虛擬變量外)進行檢驗,檢驗結果如表2所示。從檢驗結果可以看出,變量、lnGDPc、lnGDPe、lnXce,都是平穩的時間序列。而變量lncost無法滿足平穩性條件。在不滿足平穩性條件下,我們無法得到無偏且一致的OLS估計量,因此有必要對原來的模型進行修正。
3.2 模型修正
文章修正模型的方法是運用lncost的一階差分來取代lncost,即運用變量Δlncost來取代lncost。一般來說,當Δlncost增加,即后一期的lncost減去前一期的lncost差值增加時,即預期的相對貿易成本增加,則雙邊貿易量會下降。且經過平穩性檢驗后,變量Δlncost是平穩的。因此,修正后的模型如下,其中變量Δlncost的預期符號為負數。
回歸結果顯示兩國的貿易量與兩國的GDP正相關。對于中、英兩國來說,英國的GDP若增加1%,中英貿易量就會約增加0.7151%;中國的GDP若增加1%,中英貿易量就會約增加0.36%。這表明了對英國來說,中國是英國重要的貿易伙伴。中國GDP的增長對中英貿易量的拉動性較小的原因主要是與英國相比,美國、日本、歐盟是聯系更加緊密的貿易伙伴,這也意味著中英貿易存在著巨大的發展空間,有較大的貿易潛力。當預期的相對貿易成本增加一單位時,則中英貿易量會約減少727.3%,這表明了從減少相對貿易成本角度來提高中英貿易量不失為明智選擇。
英國脫歐對中英貿易的發展來說或許是一個契機。從回歸結果可以看到,虛擬變量Bothnonine的回歸系數接近0.155,且統計性顯著。這意味著英國脫歐對中英貿易量有一定的促進作用。這主要是因為英國脫歐本質上就是英國不再享有與歐盟國家進行貿易的優惠政策,英國和歐盟國家的貿易量減少,減少的一部分貿易額轉移到了中英貿易中來,實現了貿易的轉出。
3.3 序列相關性檢驗
由于時間序列數據一般會存在序列相P性,但序列相關的存在并不影響OLS估計量的無偏性和一致性。為了對數據和現實有更加準確和完善的理解,我們仍有必要進行序列相關性檢驗。
根據修正模型,通過檢驗我們可以發現,我們獲得的數據存在著顯著的序列相關,殘差與殘差滯后項的相關性大于0.9。利用Newey程序對一階序列相關進行處理,回歸后得到的變量均具有顯著性,P值小于0.020,回歸得到的系數與OLS回歸得到的系數相近。具體結果如表3所示。
3.4 小結
在本節中,我們利用已有的數據進行了實證分析。可以發現,中英貿易量與中、英兩國的GDP正相關,兩國GDP的增長對雙邊貿易量的增長具有顯著的拉動作用,兩國的相對貿易成本對雙邊貿易量的增長具有負向影響。同時,文章感興趣的要點――英國脫歐對中英貿易量的影響方向符合我們的預期,即英國脫歐有利于促進中英貿易量的增加,其主要原因是英國脫歐后英歐貿易存在轉出效應,中英貿易存在貿易創造效應。
4 結 論
根據前文的定性和定量分析,我們可以得到以下結論:
中英貿易量的決定機制符合引力模型的思想。中英貿易量與中、英兩國的GDP總量正相關,兩國GDP總量的提高有助于拉動中英雙邊的貿易增長,兩國的相對貿易成本的增加不利于雙邊貿易的增長。英國脫歐會增加中英雙方間的貿易總量。英國脫歐使得英國不再享有也無須給予歐盟國家的優惠的貿易政策,因此英國脫歐會使得英歐貿易量減少,減少的貿易量會轉移到其他國家。對于中國來說,英國脫歐對中英貿易量的增加具有顯著的促進作用。英國脫歐是中英貿易合作進一步深化的契機,中英雙方應抓準時機,為釋放中英貿易潛力、促進中英貿易發展提供政策保障。
參考文獻:
[1]江清云,張磊.英國脫歐對國際投資貿易影響幾何?[J].WTO經濟導刊,2016(7):5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