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警機制范文
時間:2023-03-30 19:28:3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預警機制,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公共危機;預警機制;政府責任
目前中國正處于轉型時期,利益和權力將在不同的主體之間進行重新的分配、轉移,形成諸多不穩定因素,我們要站在復雜和綜合的角度上,對危機的性質、狀態和前景有一個比較客觀的把握、估計和預測。政府作為公共權力的人,在公共危機的預警中承擔著不可推卸的責任。本文試圖分析政府在公共危機預警中的責任缺失,以明確政府責任問題,進而在理念上實現由強調公民義務和政府權力到強調公民權利和政府責任的轉變。
一、公共危機預警機制及政府責任
(一)公共危機的概念界定
按照國際社會的一般看法,公共危機是指在社會生活中突然發生的、嚴重危及社會秩序、給社會造成重大損失的事件。而美國學者羅森豪爾特認為,社會公共危機是指“對一個社會系統的基本價值和行為準則架構產生嚴重威脅,并且在時間壓力和不確定性極高的情況下,必須對其作出關鍵決策的事件。”我國學者認為公共危機是由于某些無法預測的因素誘發產生的對公共安全、公共利益形成重大威脅的事件。
(二)公共危機預警機制中的政府責任
公共危機預警機制是指在危機演變的不同階段中,對可能引起危機的各種要素及其所呈現出來的危機信號和危機征兆進行嚴密監測,對其發展趨勢、可能發生的危機類型及其危害程度作出合理科學的估計,并向有關部門發出危機警報的一套運行體系。
建立一個有效的完善的危機預警機制,需要政府做的工作有:
1.建立靈敏、準確的信息監控系統,及時收集相關信息并加以分析處理。
2.制定各種科學意義上的應對控制措施,努力探究危機形成、爆發的一般規律及其解決的一般規律和控制策略。
3.開展政府雇員危機管理培訓和全民危機管理意識教育,增強全社會特別是政府雇員危機管理的意識和技能。
4.在危機的潛伏期和初顯期,政府應對可能導致其爆發的因素做好控制工作,努力把一切苗頭消滅在萌芽之中,化解于爆發之前。
二、我國公共危機預警機制中政府責任缺失的具體表現
(一)危機監測不力
危機預警的一項重要工作就是要對各種潛在風險進行隨時評估,我國現行的政府危機管理體系中就缺少風險評估機制,對危機發生或能發生的外部環境和內部環境因素的調查、評價和預測。再加上沒有靈敏、準確的信息監控系統,未能及時收集相關信息并加以分析處理,缺乏敏銳的危機判斷能力,很難做到對危機的詳細預警分析。
(二)預案粗陋,缺少演練
要做到預案求實,不僅要有危機一旦發生應對各種可能情況的多套行動(遏制危機、處理、消除危機,重建或恢復正常狀態)方案,而且要通過教育、培訓、演練或計算機模擬、培養,提高領導者的指揮能力和群眾的應變能力,檢驗預案的可行性和科學性,使危機一旦發生,預案能夠切實地發揮作用。我國現實存在的問題,不僅是預案粗陋,更重要的是缺乏培訓和演練,停留于應付上級檢查,做表面文章,甚至多發的自然災害和安全事故的預案也是如此。
(三)沒有及時準確地信息
長期以來,一些地方政府和有關部門在信息傳遞方面喜歡欺上瞞下,報喜不報憂,致使內部信息渠道嚴重阻塞或扭曲;與此同時,政府部門缺乏規范、及時的信息披露制度,宣傳主管部門又習慣用計劃經濟的辦法管理大眾傳媒,大眾傳媒缺少必要的法律保護,這諸多原因使大眾傳媒的信息傳遞作用和社會監督作用受到極大限制。再加上各級政府為了“保穩定”,各級官員為了“保烏紗帽”,以及在日常工作生活中過分看重吸引外資、發展旅游等方面的近期局部利益,使得各級政府在預防和救治危機進透明度極差。
三、我國公共危機預警機制中政府責任缺失的原因分析
(一)危機意識淡薄
在全球化背景下,危機的來源發生了變化,不只是戰爭會引發危機,環境、金融、病毒等也成為誘發危機的重要因素。而且,隨著國家與國家之間、城市與城市之間、部門與部門之間聯系的日益緊密,在一定的時間、地點和小概率事件的觸發下都有可能誘發大規模的危機。但是,由于長期以來我國基本上保持著和平穩定的發展勢頭,各級政府部門將主要精力集中于經濟建設,忽視了危機意識的培養。
(二)缺乏有效的溝通協調機制
在我國現行的行政管理體制下,政府職能的劃分不夠清晰,許多事項管理的權力、責任存在嚴重的條塊分割、部門封鎖現象,溝通存在比較明顯的障礙。在這種制度下,各個政府、部門之間的協調非常困難。當危機爆發時,對于一些重大事項誰負責、對誰負責的問題更是難以明確,許多事項往往要由中央政府統一下令才能協調一致,導致了政府應對危機的反應能力大打折扣。
(三)缺乏常規性危機管理部門
危機爆發時,訓練有素的危機管理機構有利于政府作出正確的反應。危機管理機構需要很強的專業性,因此,必須把懂得危機管理的人員組成專業機構固定下來,持續累積信息和經驗。使危機剛出現時,及時控制。而我國現有的政府危機管理體系,主要依賴于各級政府現有行政機構,既缺乏專門機構和完善體系,又缺乏專業人員和應急運作機制,對于危機處理方式經常是遇事就成立一個指揮部或領導小組,具有濃厚的臨時色彩,因此在進行跨部門協調時工作量非常大,效果也不明顯。
(四)法制滯后
法律制度是各種制度中最強硬的一種,它是社會發展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種稀缺資源,同樣地,法制建設也是危機管理制度建設中關鍵的一環。在西方發達國家,危機管理學的一個重要學術成果就體現在立法上,如美國、日本、俄羅斯就有《緊急狀態法》。而我國在危機管理的法制建設則相對滯后,政府在處理危機時仍然習慣于運用人治方式,相對忽視了法治方式。
(五)問責制度缺失
長期以來,我國各級政府把自己視作管理者,把民眾視為被管理者,這種理念必然造成問責制度的缺失。我國政府官員經過授權擁有公共權力,必須接受監督并負有責任。但是實際過程中過于強調官員個人的主觀動機而不論其工作成效,缺乏一種權力與責任對等的意識。有時即便是對責任官員做出了處理,也通常是久拖不決,甚至到最后不了了之。
四、強化公共危機預警機制中的政府責任
預警機制中政府責任缺失的后果是十分嚴重的,一方面導致危機的擴大,增加危機處理成本,另一方面破壞了政府形象,降低了政府的公信力。因此,強化公共危機預警機制中的政府責任勢在必行。
(一)建立敏感的信息系統
1.加強危機管理軟件系統建設。應當利用IT和網絡技術,建立和完善全國性的信息網絡,覆蓋各級各類政府部門、基層自治組織、科研機構、事業單位、非營利團體、民間機構和其他社會組織等,從而在此基礎上建立一個有效的政府信息管理系統,形成自己專用的、暢通的、可靠的信息采集、加工系統。政府危機管理信息系統從靜態上講,包括三個方面的信息庫:涉及各種社會現狀與發展情況的信息庫;危機防治與救治的資源信息庫;危機管理中的技術數據信息庫。從動態上講,政府危機管理信息系統除上幾個方面的信息庫所涉及到的信息收集能力外,還包括高效的信息處理能力。
2.整合外部力量。一方面公共危機預警機制的功能發揮必須有廣大民眾的積極配合,因此必須加強民眾的危機意識和科學精神。從科學決策的角度看,政府應該對危機涉及的各個方面集思廣益,充分發揮智囊機構的作用。他們帶來的是新的視角,新的邏輯,新的對策,他們常常能夠使決策出現柳暗花明的氣象。另一方面在危機管理上,我們要積極爭取國際性的組織和地區性的組織在資金、人員、技術、教育和培訓、以及道義上的支持,同時加強與國際組織在信息方面的溝通。通過全球合作,一方面可以獲得更多的諒解,維護國家的國際形象,一方面可以提高危機管理的效率。
(二)強化危機預警的組織保證
1.建立分權式的組織結構。面對越來越多的決策,分權式組織結構可以讓“下面”或“外面”做出更多的決定,減輕政府做決定的負擔,有利于信息的收集與傳遞,提高危機預警的效率。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政府自身自上而下的行政組織系統,在各省、市、縣、鄉鎮(街道辦事處)都設置專職專業人員負責各種與危機有關的信息的收集、加工、分析和傳播;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社會的力量,吸收各類社會組織尤其是基層自治組織(包括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和社管會)的參與。通過這兩方面的結合,形成一個上下聯動、內外協調的危機應對組織網絡。
2.設立常規性危機管理機構。在中央一級政府這個層面上,應盡快建立起具有會商決策和綜合協調的常設性危機管理機構,并明確各部門的職能和任務,組織有危機處理經驗的專家和政府官員對各類危機開展分析總結工作,在國家安全的高度上制定長期的反危機戰略和應急計劃,并協調各地區、各部門以及各級政府之間的工作,加強他們協同運轉能力。在地方各級政府層面上,地方政府應在上級政府的指導下,設立相應的對口管理部門,并根據本地區不同的實際情況,因地制宜地設置具體的職能部門及組織形式,加強各部門間協調運作和快速反應的能力。
(三)加強制度建設
1.加強緊急狀態立法。我們可以借助國外的危機管理經驗和相關的法律制度,結合國內處理各類危機的經驗,制定出一部統一的適合我國國情的《緊急狀態法》。對危機管理機構的設置及其權力義務、管理機構各職能部門的權力義務、組織運行程序、政府緊急權授予的規定、社會各階層和公眾的責任和義務、緊急管制措施規定、政府社會動員和征調規定、公民權利保障規定、政府信息通報規定、危機處理績效考核、獎勵機制及責任追究等問題作出明確的法律界定。
2.建立行政問責制度。所謂行政問責,是指司法機關、行政機關、社會公眾等對公共行政行為進行質疑。權責對等是“行政問責”制的一個基本原則。它認為官員在接受權力的同時,也就接過了責任。不肯或未能承擔起應有責任,則其便沒有資格或不必再持有權力。它更加強調的是工作效果。實現行政責任的途徑主要有:司法機關追究行政機關及公務員的法律責任;各級黨委行使人事任免權,追究行政首長的領導責任,行政機關對公務員的責任追究;行政相對方的追究。其中行政相對方的追究是構建我國公共危機責任機制中最重要最有力的一環。
【參考文獻】
[1]羅伯特·希斯.危機管理[M].王成,等譯.北京:中信出版社,2001.
篇2
關鍵詞:企業;財務風險;財務預警機制
企業是我國國民經濟發展的中堅力量,推動企業發展能夠激發我國經濟發展活力,使經濟又好又快發展。財務風險往往存在于企業運營的不同業務環節中,對企業業務活動開展產生深遠影響。受外部市場體制和內部管理機制等因素的影響,財務風險發生概率逐漸增加。若企業對財務風險認知不足,未能采用風險管控措施,將會限制企業的發展。企業為實現高效發展,必須重視財務風險問題、積極采取應對措施,以規避風險。財務預警機制是企業管控財務風險的重要機制,該機制主要將企業財務指標體系作為重點,深入分析企業內部各項財務數據信息,挖掘信息背后蘊含的價值,有效識別風險,并進行風險預警,便于企業及時采取措施應對財務風險。企業應重視財務預警機制的構建,使其成為提高管理水平與核心競爭力、占據市場份額的助力。
1企業財務預警機制的概述
1.1財務預警機制的概念
財務預警機制也稱企業破產預警機制,主要是利用企業內部各項財務指標,對企業財務狀況進行衡量與分析,繼而發出財務預警信號,便于企業掌握當前財務工作中的不足,并及時采取措施,優化財務工作。財務預警機制具有良好的檢測、診斷等功能。財務預警機制在企業中應用較為廣泛,最為常見的使用方法可分為兩種,一種是定性預警,另一種是定量預警。在運營與發展過程中,構建完善的財務預警機制,對企業發展具有推動作用。首先,財務預警機制具有良好的診斷與預測功能,能夠及時發現企業財務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其次,財務預警機制具有一定的預防功能,能夠預防財務風險。最后,財務預警機制具有良好的完善功能,在運行中,企業應結合實際運行情況,不斷完善財務預警機制,以更好地適應企業的發展。財務預警機制通常是由多個小部分組成,如財務預警組織機制、財務信息收集與傳遞機制、財務風險分析系統和財務風險處理系統等。
1.2財務風險預警機制的功能特征
財務管理是企業管理工作中的一項重要環節,企業在開展財務管理工作時,構建完善的財務預警機制,不僅能夠保證企業生產和運營活動的正常開展,還能夠保證企業穩定運行。財務風險預警機制主要具備以下五個方面的功能。1.2.1有效收集不同類型的信息企業在運營過程中,易受多種因素的影響,如政策法律制定、外部市場形勢變化等。企業在開展財務管理工作時,積極構建財務預警機制,能夠收集較為全面的信息,并對收集到的信息展開分析,從而結合企業內部具體的財務信息,開展風險預測和預警工作。信息收集是財務預警機制的基礎功能,也是保證企業正常運轉的功能之一。1.2.2全面監管企業的各項財務活動財務預警機制的運行能夠使企業結合當前運營情況和戰略目標落實情況,調整策略,實現風險規避,保證企業經濟效益的最大化。財務預警機制的運行,能夠實現對企業內部各項財務活動的實時、動態監督,并將目標制定與企業實際運營情況進行對比,分析出現偏差的原因。1.2.3預測財務風險財務風險預測是財務預警機制中的核心功能。財務預警機制在運行時,能夠收集企業內部和外部的多重信息,通過信息深入探析并掌握企業的實際運行情況,發現企業潛在的風險問題,并在此基礎上,結合對企業財務指標的分析,引導企業管理者了解財務風險問題,采取風險管控措施。1.2.4規避風險財務預警機制能通過多重信息分析,及時發現企業運行中的潛在風險,明確風險來源,并將相關信息提供給企業管理者。管理者能夠根據相關信息,制訂風險管控措施,強化風險處理,提高財務管理水平,最終規避風險,確保企業的正常運營和發展。1.2.5行為規范財務預警機制還具有良好的行為規范功能。它能深入分析企業運營中的財務問題,通過風險識別、預警,消除風險,通過日常工作總結,在企業管理中,將日常工作經驗逐步轉化為行為規范和標準,繼而提升企業風險管控能力,避免企業在運營中再次發生類似問題,保障企業的高效發展。
2企業財務預警機制構成內容以及應注意的問題
2.1企業財務預警機制構成內容
2.1.1財務風險預警分析機制在財務風險預警機制構建過程中,為充分發揮該機制的作用和優勢,應當在企業內部設置專門的財務風險預警分析部門,主要負責預警功能管理。同時,還應輔助其他部門,共同推進風險預警工作。企業可引導財務部門與內部審計部門建立協作關系,共同推進預警組織分析工作。預警人員是財務風險預警機制的主體,在機制構建環節,預警人員應充分結合企業發展情況與需求,確保預警機制的構建符合企業的需求。2.1.2信息收集與傳遞機制信息收集與傳遞機制是財務預警機制的重要內容。在財務預警機制的構建環節,強化對信息收集與傳遞機制的構建,能夠及時獲取企業內部和外部市場的數據信息,通過對海量數據進行分析與處理,能夠獲取準確的預警信息,為企業財務工作的調整夯實基礎。2.1.3高效財務風險評價機制首先,在財務預警機制的構建中,重視對財務風險評價機制的構建與完善,有利于企業及時分析并評價內部財務風險問題,判斷財務風險的大小,將更多精力放在對企業影響較大的風險中,以實現對風險的管控與規避;其次,在運營過程中,企業應當充分使用財務風險分析機制,掌握財務風險發生原因及對企業產生的影響;最后,企業可針對不同的風險,采取針對性的管控方案,降低財務風險對企業運營的影響。2.1.4財務風險責任機制企業管理者應重視財務風險管控工作。為提高風險管控質量,促進企業高效發展,管理者可將風險管控責任落實到具體的員工和部門。在此基礎上,企業管理者還可將風險管控與員工績效相結合,制定獎懲制度,充分調動員工參與風險管控的積極性,強化風險管控,從而為企業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
2.2建立財務預警機制應注意的問題
2.2.1完善企業內控制度企業在構建財務預警機制時,應調整并完善內控制度,發揮內控制度的約束與規范作用,以提高財務預警機制的運行質量。在企業內部,內控制度通常會涉及多個部門,在財務預警機制高效運行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企業可以通過完善內控制度,明確不同部門的職責,有效分工,引導員工相互監督,確保工作質量。2.2.2充分協調不同組織之間的關系在企業內部,為保證財務預警機制的高效運行、提高企業財務管理質量,應摒棄傳統的各部門間相互獨立發展的模式,引導各部門間建立協作關系,并強化信息交流,增強企業凝聚力,完善財務工作流程,提高財務預警機制的工作質量,從而為企業提供翔實的財務預警信息,便于企業制訂風險管控方案。此外,協調不同組織之間的關系,有利于企業使用有限資源,實現經濟效益的最大化。
3企業建立財務預警機制的具體步驟
3.1準確識別企業的財務風險
在構建財務預警機制時,首先企業需要準確識別內部財務風險。在日常運營過程中,企業應加強觀察與分析,掌握企業潛在的財務風險。在明確財務風險后,企業需結合多重指標與數據,掌握財務風險誘因,在風險發生前采取措施,以規避風險的發生;其次,企業可對內部資產負債表、現金流量表等會計資料展開解讀與研究,掌握企業可能存在的財務風險,并分析風險發生原因。最后,企業還可通過多重指標間的對比分析,掌握財務風險對企業正常運營產生的影響,從而制訂科學有效的風險應對措施。
3.2正確選擇財務風險預警指標
正確選擇財務風險預警指標是財務預警機制構建的重要內容。首先,企業在構建財務風險預警指標前,應結合企業實際運營情況,分析內部各項數據信息,同時還需要掌握行業發展現狀,將分析結果作為基礎,以推動財務風險預警指標的科學構建。其次,企業在財務風險預警指標構建中,需要將企業實際情況作為基礎,避免出現指標的構建與企業發展不相符的情況,以充分發揮風險預警指標的優勢和作用;最后,企業可結合現有經營狀況和財務狀況,完善指標體系,合理預測潛在風險,以進一步發揮財務預警機制對企業的推動作用。3.3明確企業財務風險預警成員為確保預警機制的科學性和完善性,企業在構建財務預警機制時應明確內部主要成員,以推動財務風險預警工作的有效開展。由于財務風險預警工作是一項較為復雜的工作,涉及內容較多,因而對其成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財務風險預警成員應具備良好的專業性,才能開展預警工作。其內部成員主要從企業內部選擇,不僅包含企業管理者和財務人員,同時還需要邀請企業各部門管理人員加入。科學合理地選擇成員,是實現高效溝通的重要前提。在日常工作中,預警成員可結合預警機制當前存在的問題展開討論,分析企業存在的財務風險,制訂應對方案,以降低財務風險發生的概率。
3.4制訂財務風險預警方案
在財務預警機制的構建中,最后一個環節是制訂財務風險預警方案。針對可能存在的風險問題,提前制訂應對方案,可有效避免出現風險發生后因無法及時應對而導致企業受損的情況。因此,企業應在內部建立財務預警部門,結合企業實際財務狀況、現金流量等數據,通過數據分析企業內部經營現狀和外部環境。在分析完成后,對比分析結果與財務指標,及時掌握企業內部財務風險,深究風險發生原因,并結合企業情況及發展戰略,制訂風險管控方案。此外,企業應充分協調不同部門之間的財務關系,為各部門建立溝通渠道,以便信息共享,發揮部門間的協作優勢,解決財務風險問題。
4企業財務預警機制的建立路徑
4.1樹立良好的財務風險管理意識
在企業運營中,財務風險客觀存在,無法全面消除。為降低財務風險對企業的影響,企業應構建財務預警機制,及時發現風險并解決。在財務預警機制的構建中,企業應從思想意識層面出發,摒棄傳統且落后的管理理念,樹立良好的財務風險管理意識。首先,企業需要掌握財務風險的具體成因。財務風險客觀存在于企業不同的工作環節中,管理者只有制定科學的財務風險管控措施,才能降低財務風險發生概率,減輕財務風險對企業的影響。企業財務風險誘因存在多樣性,若內部環境不完善,財務工作操作不規范,企業整體風險意識不足,就會引發財務風險。新時期,企業應跟隨時展變化,積極轉變思想觀念,同時內部管理者、財務人員均需要對財務風險形成正確認知,增強財務風險識別及防范能力。在日常工作中,企業可深入探究財務風險成因,強化內部管理,降低財務風險發生的概率,實現經濟效益的最大化。其次,企業需要樹立風險意識。財務管理是企業管理的重要內容,通過開展財務管理工作,能夠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促進企業的高效運轉。但企業在開展財務管理工作時,受多重因素影響,易滋生財務風險,影響了企業的生存與發展。對此,企業通過樹立風險意識,在日常工作中規范財務操作,強化內控,能夠有效規避風險。為引導全體員工形成風險意識,企業管理者應積極轉變觀念,樹立正確風險意識,明確財務風險對企業運營產生的危害,正確認知財務風險,以發揮管理者的引導和示范作用,推動員工觀念的轉變。此外,企業還應定期組織培訓、召開座談會,鼓勵員工積極參加,促使員工更新思想觀念,積極參與財務風險管控。由此可見,從思想層面出發,掌握財務風險誘因,樹立財務風險理念,是財務預警機制構建的基礎。
4.2構建財務預警機制指標體系
財務風險指標是財務預警機制的重要組成部分,企業在構建財務預警機制時,應重視指標體系的構建。財務預警機制的構建涉及諸多內容,如財務風險預警指標體系構建、財務風險預警指標模糊處理和不同指標的權重確認等。企業在財務風險預警指標體系構建中,首先,需要確保各項指標的科學性與全面性,確保指標符合企業的實際需求,避免指標出現重復、繁雜等問題進而影響財務預警機制的運行質量。其次,在指標體系構建中,應始終遵循構建原則,完善基本指標體系,如企業盈利能力分析、企業償債能力分析等。若財務指標體系不完善,將會降低財務預警機制的運行效率,難以全面管控企業的財務風險。最后,在指標體系構建中,企業應當突顯出現金流量指標體系的作用。現金流量將對企業生存產生直接影響,將現金流量指標作為財務預警體系的重要指標,可及時明確問題本質,助力企業解決問題。
4.3建立健全風險防范預警機制
通過建立健全風險防范預警機制,能夠推動企業財務預警機制的構建。首先,企業應逐步完善內控制度。在現代型企業中,內控制度是企業的重要管理制度,發揮內控制度的規范性和約束性優勢,能夠促進企業治理、內部管理、責任考核和風險防范等工作的融合,推動不同工作間的相互協調與補充,提高企業管理水平和工作質量。在內部控制體系構建中,企業應重點突出內控作用,對企業內部管理者進行合理分工。在此基礎上,完善機構,如審計部門、預算部門等,為內控體系運行夯實基礎。例如,企業應積極完善預算決算結構,在董事會下設置預算管理委員會,還可結合企業實際情況,制定預算管理制度,規范預算的執行。其次,企業應積極完善財務管理信息化系統。隨著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將高速發展的信息技術與企業財務管理工作相融合,打造財務管理信息化系統,不僅能夠提高財務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質量,還能推動財務預警機制的構建。財務風險主要是企業在開展財務活動中因受多種不確定因素的影響而引發的風險問題。當前,市場競爭十分激烈,企業面臨發展困境。為此,企業需將信息網絡與風險防范預警機制相結合,以信息技術為依托,發揮大數據技術的優勢,構建高效的管理系統,實施數字化管理,及時識別并分辨風險,制訂應對方案,打造良好的辦公環境。企業可通過大量數據信息分析,明確內部經營波動情況與財務危機前兆,及時預警,以發揮財務預警機制的作用。企業在數據信息分析中,不僅需要從內部出發,還應對外部市場與行業展開分析,并以此為基礎,完善財務預警系統,以提高風險防范質量。最后,企業需要做好經營決策工作,管理層在制定戰略目標時,針對財務風險,可提前制訂應對預案,強化風險管控,將風險預警意識滲透到企業各項管理工作中。
5結束語
新形勢下,為從根本上規避財務風險,企業應結合自身發展特點,構建符合企業需求的財務預警機制,通過數據分析,及時發現潛在的風險,并采取應對措施。財務預警機制的建立能夠降低財務風險發生的概率,為企業可持續發展助力。
參考文獻:
[1]邵蕾.企業財務預警機制構建研究[J].大眾投資指南,2021(4):49-50.
[2]高楊.企業財務預警機制研究[J].商訊,2019(28):34-35.
[3]拓步嬌.中小企業財務預警機制研究[J].西部皮革,2018,40(24):51.
篇3
關鍵詞:退學試讀;預警機制;探索與實踐
近年來我國高等教育規模急劇擴大,一定程度上造成教育質量的下降。學分制的引進充分體現了“以學生為中心”的現代教育理念。但高校擴招和學分制改革在使大部分學子受益的同時,也使一些學習基礎較差的學生難以完成學業。天津師范大學學籍管理條例中規定:一學期內不及格課程達到16學分或各學期累計不及格課程達到30學分者,應當退學。條例中還規定:凡因學習成績不及格而達到退學條件者,允許其申請自費試讀。怎樣減少退學試讀學生的數量,這對教學管理工作者提出更高的要求。學院按照學校要求,結合實際情況,經過多次談論和研究,制定出一套退學試讀預警機制。
一、設立退學試讀預警機制的目的
(一)促使學生由填鴨式被動學習變為開放式主動學習。許多學生無法掌握主動學習的方法,面對大學自由自在的環境,學生不能及時調整自我,逐漸喪失自我約束能力,沉迷網絡和交友,遲到曠課成為家常便飯,成績不合格也習以為常。如果不實施預警機制,此類學生很可能在大一結束時就面臨退學的后果。
(二)學分制使得學習變為“個性化定制”,學生可以依據自己的興趣和時間選擇課程。這種轉變往往使他們手足無措,不知道如何安排自己的學習進度,學生不能合理規劃必修課和選修課,到了畢業時才發現自己畢業學分的可怕缺口。
預警機制的主要作用是防患于未然,由“結果處理”變為“過程預防”,在學生未達到退學試讀條件前,給予提醒和警示,采取各種措施糾正學生的學習態度。
二、退學試讀預警機制的內容
(一)任課教師預警。任課教師在第一節課就強調:凡是缺勤三分之一課時者,不允許參加該門課程的期末考試。此外,任課教師記錄課堂出勤,并及時向教學辦教師反饋,教學辦將遲到曠課次數多的學生情況及時向班主任反應。但由于任課教師不會每節課點名,因此情況反映不夠全面。
(二)班主任預警。班主任會不定期到課堂進行出勤抽查,課下與各宿舍長進行座談,了解每位學生的生活狀況。根據經驗,缺勤次數多者往往會沉迷網絡,在宿舍過著黑白顛倒的生活。通過座談,班主任也會發現其他情況,比如有些家庭困難學生逃課去校外兼職,有些學生因思想和心理問題在宿舍表現出孤僻不合群現象,這類學生往往會考試不及格。每個學期初,班主任老師會得到教學辦反饋的學生成績單,班主任會根據成績情況分別找個人談話,及時發現問題,與學生和家長溝通。
(三)學習委員預警。每個班的學委負責點名,記錄遲到、早退、曠課、請假等詳細情況,并于每周二上交上周記錄。教學辦教師通過查看記錄表發現某些同學出勤的異常情況,然后與相關學生進行談話。但是學習委員的這個記錄表有可能不夠客觀,學委會礙著面子或者同學關系等主觀因素,使得記錄數據有偏頗。
(四)學生會預警。學習部的學生不定期去課堂抽查出勤,并將情況反饋給教學辦。
(五)退學試讀預警。2010年,學院經過認真研究和詳細討論,按照學校要求,結合學院實際情況執行以下規定:1.凡一學期內不及格課程達到16學分或各學期累計不及格課程達到30學分者(簡稱為“16/30”),可向學院申請試讀,且由學生本人攜帶學生證和身份證到學院教學辦公室填寫申請表,并由學生家長和學生本人簽字,否則按照自愿接受退學處理。試讀滿一年未達標者,根據實際情況進行退學或延長試讀期處理。學院向家長寄發《退學/試讀送達書》和《學生成績單》。2.對于一學期內不及格課程達到10學分或各學期累計不及格課程達到20學分者(簡稱為“10/20”),學院將向家長寄發《退學/試讀預警送達書》和《學生成績單》。在規定中,第2條是警鐘也是緩沖,通過學生、家長、教師三方聯動,共同努力避免學生走向退學試讀的道路。如果沒有第2條,學生家長可能接受不了自己孩子即將退學試讀的處理,也沒有給予學生和家長補救的機會。如果有些學生無視警告,無視教師和家長的努力,那么按照第1條處理,該生進入試讀階段。我院建立退學試讀預警機制,是從源頭著手,盡力避免學生進入試讀階段,一旦從根源發現問題,師生家長多方聯動,為學生制定階段學習計劃,采取積極主動的措施。
我院自2010年9月開始實施退學試讀預警新機制,對象為天津師范大學計算機與信息工程學院2007~2009級的學生。以2008級學生的數據為例,達到“10/20”學分的人數為35人,達到“16/30”學分的人數為24人,經過一年的努力,2011年9月兩個數據分別為12和12,人數大幅減少,這說明在退學試讀預警機制的實施下,大部分學生認識到自己學業問題的嚴重性后,在一年內努力調整心態,通過教師的幫助積極制定學習計劃,迎頭趕上,走出了學習的困境。我院已連續三年實施預警機制,這套機制在實踐中不斷完善和改進,相信以后會有更多的學生受益于這套機制,順利完成學業走向社會。
參考文獻:
[1]王帆,王慧.高校學籍預警機制的探索與實踐[J].高教與經濟,2012,(09):41-43.
篇4
[關鍵詞] 公共安全;公共危機;預警機制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4 . 12. 064
[中圖分類號] D0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 - 0194(2014)12- 0103- 02
0 引 言
當前社會進入到一個利益結構多元化,利益差別擴大化以及利益關系顯性化的轉型時期,社會的迅速變遷和發展使得人類社會已經進入一個“風險”甚至“高風險”的社會,社會公共安全問題直接降低了人們的幸福感和安全感。社會公共安全預警機制是公共安全管理過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社會突發性事件(公共危機)管理過程的一個子系統。目前我國學者對公共安全問題的研究集中在公共安全的治理方面,大多偏向研究公共危機的預警機制,缺乏專門針對社會公共安全的預警機制新設計。本文主要思想是設計一整套系統的公共安全預警機制,為我國社會公共安全預警機制的建立提供一定的理論借鑒,有效地提高公共安全管理的水平。
1 社會公共安全預警機制的設計
社會安全預警管理必須高度重視預防工作[1],傳統的公共危機預警機制是由預警信息搜集子系統、預警信息分析和評估子系統、危機預測子系統、危機預警指標子系統、危機警報子系統、危機預控對策子系統等6個子系統構成[2]。由于社會公共安全的特殊性,本文對社會公共安全預警機制設計應該包括以下方面。
1.1 風險源追溯機制
風險源追溯主要是政府相關部門應該對社會公共安全問題可能發生的自然風險源、人為風險源、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交織在一起形成的風險源進行溯源分析。社會公共安全預警管理要求各部門、各單位和各社會組織聯系本部門本單位本組織的工作和發展實際,及時準確地發現社會中公共安全隱患和風險源。同時進行信息收集以便準確及時地預測到可能發生危機的征兆,進而采取有效的措施進行規避和控制。
1.2 動員保障機制
政府的相關單位通過電視、廣播、互聯網等媒體暢通信息的渠道,成立國家門戶網站,提供專門的信息服務:建設單一、便利的公共安全管理信息網站。最后實行預警信息制度,建立健全安全匯報制度,讓廣大公眾參與風險防范工作,進行各種演練(如安保反恐演練、平安志愿者演練)和風險防范的宣傳活動。
1.3 監測預警機制
對各種因素和安全問題的表象分級(風險等級)、分類(不同人群)、分區(不同區域)實施嚴密監測,及時掌握社會公共安全變化的一手材料。建立高度靈敏、準確的信息監測系統,充分利用現代化的技術檢測手段,對可能發生的各種因素和表象進行監測,預測其演變、發展和趨勢。加快交通、公共、氣象、市政、環保、地震等專業部門的數字化監測基礎設施建設,明確規定各層級匯報公共安全信息的時間期限,以及特大的公共安全問題的特殊匯報方式和責任的追究機制。
1.4 分析評估機制
首先是環境評估,對可能或已經引發危機的經濟社會環境進行評價和預測。其次是通過對監測信息的分析和評估,掌握客觀環境的發展趨勢和動態,敏銳地察覺環境的各種變化,當出現不利因素時,能及時有效地采取措施,趨利避害,各部門及時識別評價組織中的薄弱環節以及外界和內部的不確定性因素,觀察、捕捉組織出現公共安全問題前的征兆性信號,及早進行必要的防范,也要確保組織的薄弱環節不會轉變為危機。
1.5 會商決策機制
應急決策時社會安全事件應急管理的先導[3],會商決策在公共安全預警機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社會公共安全管理涉及公安、消防、交通等各部門和其他相關單位。各機構針對各類安全相關部門進行會商,討論相互協作、在各自職權范圍內全面有序地展開社會風險防范和社會安保。橫向的各部門之間以及縱向政府間直接的協調配合方面要做到銜接,以最優最有成效的會商決策來管理公共安全。
1.6 指揮處置機制
整合各部門各支應急處置力量,加強應急指揮體系建設,完善應急處置預案,并組織開展實戰演練,盡快建立應急與預警管理合一的常設機構,其主要的功能是社會安全預警和應急管理,在平時發揮預警預報、監測監控、專業咨詢、安全教育和業務指導,制訂危機應對方案,協調各部門、機構的應急處置,針對已經發生的安全事件權威的調配資源,在安全事件處理完后發揮協調相關部門的作用,
1.7 溝通監督機制
社會公共安全預警管理各相關部門分別就相關措施與社會公共安全管理機構溝通與交流、提出預警和補救意見和建議,確保各種信息真實、及時、準確,并按時間節點向社會公共安全管理機制機構送報相關材料。各公共安全管理部門之間進行溝通交流、信息共享,并對每個部門是否履行職責相互監督,確保整個預警系統的活力,遇到險情能夠快速做出反應,溝通監督機制是提效的機制,也是內部糾錯機制之一。
1.8 反饋審核機制
篇5
進入新世紀以來,隨著人民群眾文化程度的普遍提高和對精神生活需求的不斷增長,我國的出版產業得到蓬勃的發展,多年來各類出版物的發行量始終居高不下。據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的數據顯示,2015年年底我國共有圖書出版社584家,全年出版的圖書、期刊、報紙和音像產品等出版物達到550.6億冊(份、張),其中圖書出版數量為86.6億冊,占總數的15.7%;各類期刊28.8億冊,占比5.2%;報紙為430.1億份,占比78.1%,全國出版行業總營業收入達到21655.9億元,較2014增長8.5%。在此背景下,伴隨著我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逐步走向深入,在市場經濟的大潮中,各類出版社在政府政策的指引下紛紛實現成功轉型,由事業單位轉為企業化運營,并且隨著國外資本和民營資本的大量涌入,各類新興媒體也粉墨登場,國內的出版行業正經歷著巨大的變革。在經濟體制改革的推動下,我國出版企業面臨的市場競爭也日趨激烈,經營風險愈加突出,稍有不慎就有可能陷入財務危機的困境,作為出版企業的管理者,必須清醒地識別企業的財務風險,運營過程中有效化解財務風險,才能實現企業長期的穩定發展。因此,管理者增強風險防范意識,建立有效的企業財務風險預警機制,提高企業財務管理水平,是企業保持長期可持續發展的必經之路。
2出版企業的財務風險分析
財務風險是指企業的財務活動在無法預料或者難以控制的因素影響下,使得企業的實際收益和預期收益發生偏離,從而發生損失的可能性。出版企業的財務風險是由于出版企業在各種不可預期的因素作用下,企業收益偏離預期,并對出版企業未來的盈利能力和生存發展將會產生不利影響的可能性。出版行業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在市場經濟的環境下除了要追求自身的經濟利益最大化,還承載著文化傳播功能的社會義務,在追求盈利和履行社會義務的過程中,面臨著各種各樣的財務風險和經營危機。企業要有效地預防和控制財務風險,就必須首先對出版企業的財務風險進行分類識別,分析各類財務風險的特點,最大限度地降低企業發生損失的可能性。根據出版企業日常的財務活動,可以將財務風險分為籌資風險、投資風險、債務風險、現金流量風險、資金回收風險和收益分配風險等。
2.1出版企業的籌資風險
籌資風險是指由于外部經濟環境或者市場供需結構發生了變化,在企業籌集資金過程中所發生的財務成果的不確定性。我國出版企業的顯著優勢在于擁有優越的人力資源和智力因素,劣勢在于一般的企業規模較小,自有資金不足,在籌資環節可用于抵押固定資產數量較少,由此可能導致在企業運營或新增項目的關鍵時期,企業無法籌集到足夠的資金而導致運營受阻或者項目失敗。此外,企業的資金結構不合理,資產負債率過高,嚴格的還款期限和高額的利息支出等因素也會導致企業陷入經常性的財務危機,影響企業外在形象和財務信譽。
2.2出版企業的投資風險
投資風險是由于企業內外各種不確定因素所導致企業的投資報酬率未能達到預期目標,從而進一步影響企業償債能力和盈利水平的財務風險。在日常運營過程中,出版企業為了使資本得到保值增值,將暫時閑置的資金進行投資,對投資項目的論證不充分或者決策不科學,國家政策法規等外在因素影響將導致投資項目不能按時投產,致使投入資金和收益不能按時收回,由此影響出版企業的正常運營和償債能力。
2.3出版企業的債務風險
債務風險是指由于企業不合理的負債規模和不合適的債務產生方式所引起企業的收益偏離預期結果的可能性。出版企業籌集的資金主要來源于兩個渠道,一個是企業自有資金或盈余資本,另一個是從銀行或其他債權人借來的信用貸款或從其他債權人借來的外債。適度的負債經營可以通過財務杠桿作用提高企業的資產利潤率,同時可以起到抵稅作用,但是一旦企業的資產負債率超出正常范圍,就會導致企業的財務狀況惡化,固定的利息支出就會降低企業的利潤,減少企業所有者的收益。尤其是困境中的企業將面臨破產的風險。
2.4出版企業的現金流量風險
現金流量風險是指企業的相關資產不能夠正常地按照需要轉化為現金,從而進一步導致企業無法履行償債義務的可能性。在出版企業的正常經營狀況下,需要留存一定數量的流動現金用以支出正常的資料采購、人員工資以及各項辦公和管理費用,但是在生產經營過程中,由于市場上的各種不確定因素,可能會出現紙張等原材料占用資金較大,或者圖書存貨周轉過慢造成資金時滯,將影響企業的日常業務開支和償還債務,企業將面臨入不敷出的財務危機。
2.5出版企業的資金回收風險
資金回收風險是指企業產品售出之后能否從成品資金轉化為貨幣資金在金額和時間上的不確定性。目前我國的一些出版企業為了提高自己產品的市場占有率,在缺乏對新客戶的信用評定的前提下,大量采取賒銷的方式搶占市場,尤其是部分企業簡單地以職工圖書的發行數量作為業績考核的主要指標,使得市場銷售人員為了追求自身利益,只顧圖書或報刊產品的銷售數量而忽視客戶的資信狀況,這樣造成大量的應收賬款不能按時收回,形成企業的資金回收風險。另外,大量的壞賬死賬,也是誘發企業現金流量風險的重要因素。
2.6出版企業的收益分配風險
收益分配風險是指企業的收益分配可能給未來的生產經營和發展業務帶來的不確定性影響。出版企業的收益分配是企業財務收益在不同主體之間的分配,但如果收益的確認或分配時間不當,則很容易產生分配風險。在收益的確認方面,如果出版企業出于短期的利益考慮,在賬面上虛增收益或者虛增成本,則可能一方面帶來當期的可分配利潤增加或者少交營業稅費,另一方面導致企業資金的提前流出而引起財務風險。如果收益的分配與企業發展階段不相適應,在企業的困難時期,多分收益將影響企業的償債能力;少分或不分利潤則可能挫傷企業所有者的投資積極性,容易引發新一輪的籌資困難和財務危機。
3出版企業財務風險預警機制的構建
建立出版企業財務風險預警機制,必須首先建立以信息化為基礎的企業財務預警系統,對企業在經營過程中的各個環節所潛在的風險進行實時監控,在系統中設定資產負債率、資產利潤率等財務指標的預警區間來觀測和識別風險,然后通過定性或定量的方法來分析風險大小,最后再進一步采取有效措施減少風險損失。
3.1財務風險預警系統的指標體系
在建立預警機制過程中,首先需要設定能夠反映出企業的盈利水平、償債能力、運營水平以及發展能力等方面信息的風險預警指標體系,然后再根據每項指標在出版企業中的重要程度分配權重。結合我國現階段出版企業的特點,在專家訪談和文獻調研的基礎上,本文擬定出如下財務風險預警指標。
3.1.1資產利潤率
出版企業的資產利潤率是指企業在一段時間內所實現的利潤在當期的平均資產占用額中所占的比率。計算公式為:
資產利潤率=(利潤總額/資產平均占有額)100%
該項指標數值越大,表明企業的資產運營效率越好,管理水平越高,抵御財務風險的能力就越強。
3.1.2資產負債率
資產負債率是指企業期末的負債總額占資產總額的百分比,表示企業總資產中通過負債籌集的比例,該指標可以反映出版企業負債水平以及債權人發放貸款的安全程度。其計算公式為:
資產負債率=(負債總額/資產總額)100%
該項比值越小(一般達到50%以下),表明企業的償債能力就越強,但考慮到出版行業特點,該項指標的正常區間范圍是40%60%。
3.1.3現金流量債務比率
現金流量債務比率是指企業日常經營中的現金流量與債務總額的比值,反映出版企業當期可以使用現金清償債務的程度。其計算公式為:
現金流量債務比率=經營現金流量/債務總額
一般情況下,該項比率越高,企業承擔債務的能力就越強,同時反映出版企業目前的最大付息能力。
3.1.4應收賬款周轉率
應收賬款周轉率是指企業在一段時間內(通常是一個會計年度)的應收賬款可以轉化為現金的平均次數,該項指標可以用來衡量出版企業應收賬款的流動程度。其計算公式為:
應收賬款周轉率=(賒銷收入凈額/應收賬款平均余額)100%
通常情況下,出版企業的應收賬款周轉率越高,表明收賬速度越快,資產流動性和短期償債能力就越強。
3.1.5存貨周轉率
存貨周轉率是企業在一段時期主營業務成本占平均存貨余額的比率,該指標可以反映出版企業存貨的周轉速度,其計算公式為:
存貨周轉率=銷售(營業)成本/平均存貨
該項指標數值越大,表明出版企業存貨周轉速度越快,存貨的資金占用水平越低,資金的流動性就越強。
3.1.6主營業務收入增長率
主營業務收入增長率是指企業一段時期主營業務收入和上期主營業務收入之間的差值與上期主營業務收入的比值,該項指標可以反映企業銷售額的增長幅度,其計算公式為:
主營業務收入增長率=(本期主營業務收入-上期主要業務收入)/上期主營業務收入100%。
一般情況下該項指標數值越高,表明出版企業的增長勢頭越旺,考慮到行業特點,如果企業主營業務收入的增長率在低于-30%,就表明公司的主營業務已經出現大幅下滑,隨之產生財務預警信號。
3.1.7成本費用利潤率
成本費用利潤率是指企業在一定時期內的利潤總額與成本費用總額之間的比率,該項指標反映出版企業每花費一元的成本費用所獲得利潤的數額,體現出版企業的日常經營耗費所對應的經營成果。其計算公式為:
成本費用利潤率=(利潤總額/成本費用總額)100%
依據出版行業特點,通常情況下該項指標數值越大,表明企業利潤越高,體現企業的經濟效益就越好。
3.1.8凈資產收益率
凈資產收益率是指企業的利潤總額與企業平均股東權益的比值,該指標可以用來衡量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和企業自有資本的獲利能力。其計算公式為:
凈資產收益率=(凈利潤/平均凈資產)100%
通常情況下,出版企業的該指標數值越大,表明企業通過投資所帶來的經濟收益越高;反之,出版企業所有者權益的獲利能力就越弱。
3.2企業財務風險預警的應對策略
出版企業的財務預警指標體系建立之后,主要工作就是要對整個指標體系進行綜合監控,根據每個財務指標的數值表現,實時地采取措施來應對風險。在具體的操作過程中可運用定性和定量兩種手段進行監控和應對,實踐中也經常是兩種方法結合使用。
3.2.1定性預警監測方法
定性預警方法是分析監測人員主要憑借自身經驗對財務指標進行分析判斷的財務預警方法,在現實中常用的方法有標準化調查法、四階段癥狀分析法、三個月資金周轉表法和流程圖法等等。定性預警分析法主要是通過分析者個人的主觀經驗對企業的財務狀況進行判斷和預測,可以更加直觀地描述具體財務指標的經營狀況和發展趨勢。如果監測到企業連續幾個周期出現資不抵債、經營虧損或者存貨及應收賬款周轉率明顯放慢,就可發出企業將發生財務危機的預警信號。
3.2.2定量預警監測方法
定量預警方法是根據財務預警指標體系的數據表現,通過收集樣本數據進行具體的統計分析,并在此基礎上建立數量分析模型進行量化預警,在具體實踐中又可分為單變量模型和多變量模型。單變量模型是根據單項指標的財務數據變化情況對企業的財務狀況進行預測,該方法優點是易于觀測、操作簡單,但缺點也非常突出,主要表現為單項財務指標所反映的財務狀況比較片面,在同一時期運用不同的指標監測數據,可能會得出相反的結論。企業的管理層也容易避重就輕傳遞虛假信息等等。
多變量模型是將多項財務指標通過加權匯總構造線性函數公式的形式來預測和評價企業的財務風險的一種量化分析模型,模型建立起來之后,在實踐中只需將選定的多項財務比率輸入模型中的變量,該模型就會計算出一個數據結果,分析者根據輸出結果即可判斷企業面臨的財務風險大小。比較典型的是1968年美國學者愛德華阿特曼(Edward Altman)教授的Z計分模型,該模型的表達式為:Z=0.012X1+0.014X2+0.033X3+0.006X4+0.999X5
其中變量X1表示一段時期新增流動負債與期末總資產的比值,X2表示期末留存收益與期末總資產的比值,X3表示稅息前的利潤與期末總資產的比值,X4表示期末股東權益的市值與期末總負債的比值,X5表示本期銷售收入與期末總資產的比值。如果計算結果Z2.675,表明企業的財務狀況良好;1.812.675,說明企業財務狀況不夠穩定;如果出現Z1.81,就表示企業面臨著嚴重的財務危機。多變量模型是從宏觀角度綜合運用多個財務比率來衡量企業財務風險,相比較單變量模型而言,該模型更能夠全方位地反映企業的經營狀態,得出的結論也相對更加貼近實際情況。具體的分析方法又包括多變量方差分析、主成分分析、因子分析、線性結構方程、多維量表分析和Logit對數線性模型等等。
篇6
一、確定潛在對象
每個人的身心發展水平不同,決定了在惡性事件來臨之時會有不同的反應。要建立預警措施,首先應該確定預警方案所面對的對象。對最有可能在災難等重大事件來臨之時發生應激的人,需給予力度更大的預防措施。而對于其他發病概率相對較小的人群,則給與適當的保健措施即可。確定哪一種人的發病概率較高則成為了本預警模型的第一個難點。
現今的確定個人心理堅強程度多是采用 SCL-90、生活滿意度等量表,對于現在的心理狀態進行測量,但是這樣的測量方式一方面都是在災難沒有發生的時候測量的,并不能對重大災難過后的心理狀況進行準確的測量;另一方面,這些量表都是更關注主觀感受的量表,人的主觀感受的測量會因為當時的心情、環境等因素出現“假陽性”。個人的主觀感受并不具備統一的參照標準,因此對于特定事件的測量,必須關注其引起的外顯行為。建立預警模型的第一步首先應該是建立恰當行之有效的評判機制。下面給出一種可能的建立評判機制的方式:
尋找盡可能多的以前發生過的應激失敗的人的案例,歸納分析其中能夠影響應激情況的因素,以及會潛在的引發應激失衡的問題,進行因素分析,確定決定性因素,然后根據這些因素,制作一系列標準化量表,對各種群體的人們進行測量后確定對象,對有心理危機的群體進行心理干預。
當然,這種確定影響因子的方式只是筆者構想的方式之一,對于其可行性的論證還需要很多實驗和統計分析的方法進行支撐,還有其他很多種方式可以適用于確定影響因子。對于這些內容的論述還需要很多的篇幅,而本文旨在對整個模型進行綜述,因此相關細節在這里就不贅述了。
二、干預方式
本模型的第二個難點就是如何建立可行的,能夠實用的預警機制。預警模型的基本原理是將注意力集中在產生應激問題的前提條件上,增加解決問題的方法和能力,預防應激反應的不良后果。現今的方式多是采用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輔導的方式,然而這種方式還沒有形成完善的體系,導致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技術含量和信息含量普遍較低。因此良好的干預模型的建立的應該是成系統化的,完善的構建一種體制。
1. 建立監控系統
對潛在可能發生應激行為問題的人員進行定期的訪問,監控其心理狀態,建立類似身體檢查的定期的心理狀態檢查機制。實時分析心理情況,例如,在對某個人的內心波動以及相應的行為反應的定期監控中,分析災難性事件的強度和不良性反應的程度之間的線性關系,對其趨勢進行預測,探討每個人心理承受能力的閾限值,采用合適的方法使閾限值不斷的提高,達到增強應激能力的效果。這個監控系統的建立需要全社會各界一起努力,臨床心理學的發展依賴于各種社會機制的共同發展。這個監控系統,不僅需要強大的財力物力支持,還需要臨床心理工作者具有較高的學術水平,能夠快速的分析出心理數據背后的問題。
2. 提高心理臨界點
1)通過普及的心理輔導讓大家不斷的認清自我,了解自己的心理弱點,不斷的直面這個弱點。通過厭惡療法等方法使得自我的內心更加頑強。2)建立完善的家庭責任制,以家庭為單位,促進家庭成員之間的彼此更加了解。完善的家庭支持系統可以給人們提供最強大的精神支柱,使得在災難來臨的時候可以順利的度過超過自己承受閾限的心理困境。因此,促進整個社會的和諧,人與人之間的鼓勵和支持,可以提升整個社會的應激能力。這就是為什么中國發生汶川地震的時候全中國的人民可以眾志成城,度過難關。而美國發生印尼海嘯之時,政府還在糾結于責任歸屬而置百萬難民于不顧。3)提升全民的心理健康意識。我國的心理健康一直處于不被重視,不被接受的位置,越來越多的群體處于高危的亞健康狀態,亞健康狀態的群體,應激能力比其健康狀態下降很多,不利于其順利的度過應激過程。因此對于全社會亞健康狀態的重視成為了建立和諧的應激預警機制不可忽視的重要因素。
3. 社會保障機制良好的社會保障機制
能夠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按照馬斯洛的需要的層次理論的觀點。好的生活質量可以提高人們對于心理狀態的重視。良好的教育加深人們對自我的認識,只有越來越讓人們體會到安全感的社會,才能真正的實現全民心理健康,不斷的減少犯罪,減少行為偏差。
4 總體上講
總體上講,就是要建立一個宏觀上全社會范圍內的心理保健體系,在各大醫院開設心理門診,安排群眾定期的心理檢查,應用完善的心理檢查機制,檢查各項指標并預測其趨勢。不斷地提高心理臨界點,提高心理承受能力的閾限值。在微觀范圍內,強調家庭的作用,鼓勵家庭和團體之間的相互幫助,相互鼓勵,建立以布朗分布倫納的生態系統理論為理論基礎的全民心理建設,最終實現心理情況的良好監控。
三、補救措施
再好的預警機制也難免出現紕漏,因此建立快速高效的事后補救措施變得十分的重要。即,在預警機制沒有正確的預測并防止不良的社會應激事件的發生的情況下,采用合適的方式使事情造成的結果所造成的傷害減低到最低。現今有的一些方式主要有:
①平衡模式。即對個體在應激事件下的心理失衡狀態進行干預,目的是使當事者重新獲得心理平衡;②認知模式。認為應激導致心理傷害的主要原因是當事者對應激事件進行了錯誤思維,干預目的是使當事者重新獲得理性思維和自我肯定,從而對應激事件進行控制;③心理轉變模式。是將個體應對方式與社會支持資源結合起來,從而使當事者解決問題時能有更多的選擇機會和方式。
篇7
【關鍵詞】高校經費 財務預警機制 財務風險
一、引言
1999年高等教育改革,把高校的財務管理從無風險管理轉變為風險管理,國家主要是想高校在辦學資金籌集、教育經費的使用等方面,能夠擁有自己的自。但是,現實中很多的高校并沒有好好地利用這個“自”,他們仍然存在著財務狀況失衡、投資失控,債務包袱沉重,資金困難等等辦學缺失,辦學效果不僅沒有得到改善反而更加影響了辦學效益。
二、高校財務風險及高校財務預警機制含義和相關研究
高校財務風險,是在高校的運營過程之中,因某些不可預料或控制的因素影響,所造成的財務成果和預期成果之間的差距。
(一)高校財務風險分析
為了適應經濟社會的發展和人才的需要,大部分高校開始進行大規模擴招學生。學生生源的擴大部分性地緩解了高校的融資還款狀況,雖然有些高校因貸款問題而導致破產的說法過激,但實際上沉重的本息還款壓力確實已經導致某學高校辦學的舉步維艱。目前部分高校已存在嚴重的財務風險,極有可能引發社會風險。
(二)高校財務風險的類型
以當前的高校管理實況,可將存在的財務風險類型分為:校辦產業財務風險、高校舉債發展的債務風險和高校財務狀況總體失衡風險三大類。(1)高校債務風險,主要是指高校向銀行等金融機構舉債過度或舉債不良所造成的對教學科研、人才穩定等的不良影響或可能性;(2)高校財務狀況總體失衡風險,主要是指高校在中長期平衡過程中出現的財務狀況的失衡現象。高校不同于社會上的企業單位,因為沒有交稿負債率,所以它不會出現資不抵債或是破產的現象;(3)校辦產業風險,則主要考慮的是與學校產業相關的連帶責任風險,有關產業之所以會導致學校財務出現風險,主要愿意為作為主要投資者的學校,需對校辦產業負責,如果校辦產業破產清算,那么學校也會負有連帶責任。
三、高校存在財務風險的主要原因
(一)財務風險的重要原因為政府投入不足
最近幾年以來,很多高校財力入不敷出,高校財務營運風險加劇。究其原因主要為:部門高校的管理者與財務工作者,盲目追求不符合自身實際情況的發展,未實現對學校財務承受能力的正確測算,未科學地實現資金的合理運用。
立足于當前形勢,可發現學校產生財務風險的最直接因素表現在:某些盲目、巨額貸款所產生的沉重本息還款壓力和負面影響,形成對學校財務管理正常運轉的強烈沖擊。
(二)高校財務風險產生的客觀因素
不確定性的學費預期收入狀況。客觀來講,科學理性的負債是可以促進學校的事業發展的,因為學費及住宿費等收入完全可以逐步償還對學校基本建設、教學設備等的成本投入。然而現實中的一些客觀原因,比如:學費拖欠情況嚴重、錄取學生的報到率下降等狀況,導致難以如期完成高校的預算收入,也給學校的收支平衡造成了致命的打擊,促使了財務風險的出現;
(三)風險意識淡薄、管理弱化則是形成財務風險的主觀因素
首先,計劃經濟辦學模式長期影響著學校的決策者思想,使得學校一直以來并未真正樹立起風險意識,缺少科學論證,所以面向銀行的融資貸款具有很大的隨意性;其次,大多數高校在管理中著實存在薄弱環節,比如大量教學設備與儀器等的閑置或較低利用率、工程建設的籌資貸款等,都給財務帶來了極大的風險和隱患。
四、高校財務風險的防范策略
政府應不斷加強對高校的投資力度;學校應不斷提升債務償還能力,開源節流,增加收支,重視現金結余;高校貸款問題的產生是擴招后教育資源嚴重短缺與政府投入不足之間的矛盾所致,是我國高等教育發展特定時期的特殊產物,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在高校最近幾年的財務管理實踐中可以發現,其增加學校資金流入量的重點渠道為財政收入、收費、校辦產業收入、科研收入以及聯合辦學收入。
1.合理控制高校規模,取得最佳辦學效益。高校應以“內涵式”發展道路為主,合理擴大現有辦學規模,充分挖掘現有潛力,以實現最佳的辦學效益。
2.高校財務預警機制的建立。充分利用現有的財務和會計數據,對高校財力資源配置狀況實現全面系統地分析,良好的財務總體實力,檢查和緩解學校的財務風險,從而建立專門的指標體系和預警系統。
五、結論
本文通過對高校的風險的現狀、原因、類型進行分析,在此基礎上從介紹財務預警的內涵入手,進而寫到財務預警的構建, 指出應該注意的一些問題。建立高效財務預警機制對于把握高校財務狀況,加強宏觀管理,對于高等學校自身加強理財,預測風險,科學決策,統籌調度,合理運用資金,保證平衡,均具有重要的先現實意義。但是高校財務預警的研究還很少,需要的相關財務數據不易得到,不利于高校財務預警的研究的進一步發展。
參考文獻
[1] 來俊軍.當前高校財務風險的成因及化解對策[J].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05):200-201.
[2] 任喜雨.高校財務風險的現狀、成因及對策思考[J].管理參考,2008(13):62-63.
[3] 渠蘇平.高校財務風險防范措施芻議[J].財會通訊(理財版),2007(10):89.
[4] 邱真,肖惠海.談高校財務風險及其防控[J].江西理工大學學報,2008(04):76-78.
篇8
關鍵詞:卷煙;消耗;工藝損耗;預警機制;SPC
卷煙生產過程中,提高加工的穩定性,達到用較少的投入生產穩定的高質量產品的目的,一直是各個卷煙企業孜孜以求的目標,也是2003版《卷煙工藝規范》的總體原則之一[1]。當原料消耗達到或者小于企業指標之后,應當有效控制原料消耗,進一步降低過程原料總損耗率,本文借鑒采取預警機制,運用現代統計過程控制技術,對卷煙生產過程中原料消耗進行監控,并采取一定的預警措施,選取卷煙生產過程中的關鍵消耗控制點,將卷煙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工藝損耗點逐一進行監控,達到穩定和控制過程損耗的目的。文章介紹了西昌分廠在消耗控制過程中嘗試應用預警機制在消耗管理中的一些措施和方法。
1 消耗預警機制的導入
預警機制即預先警告的制度,具體到卷煙生產的工藝損耗控制,是指由能及時、準確地提示工藝損耗升高的前兆,并能及時提供警示的機構、制度、信息、采取動作等構成的預警系統,其作用在于提前處理卷煙生產過程中的工藝性損耗超出正常范圍,并采取及時調查處理,變事后分析為主動控制。
預警機制的建立步驟主要是預警原理的導入、關鍵控制因子的選取、適當統計技術的導入、預警標準的建立、信息處理庫的建立等。
1.1 預警原理的導入
設置的消耗控制標準,對應不同的處理動作。區域設置為綠區(正常區域)、黃區(提醒關注區域)、橙區(預警區域,反饋信息,需采取措施)、紅區(異常區域,反饋信息,必須調查情況,進行整改)示意圖如1:
1.2 關鍵控制因子的選取
本企業對卷煙加工過程中消耗統計中具有準確計量的關鍵工序的消耗數據作為關鍵控制因子,其中制絲工段工藝損耗CTQ(按牌號批次)選取了5個關鍵因子,包含原料來料重量、松散回潮前重量、葉絲干燥工序來料重量、干燥后凈葉絲量、加香前煙絲重量;制梗絲工段工藝損耗CTQ(按牌號批次)3個包含水洗梗前電子秤重量、加料來料重量、加香前梗絲,卷包工段損耗CTQ(按日期)5個,包含單箱梗簽(kg/5萬支)、單箱塵(kg/5萬支)、單箱末(kg/5萬支)、單箱廢煙(kg/5萬支),卷包產量等。
1.3 統計技術工具的導入
傳統控制管理方式中,常采用預控圖的方式進行。預控圖(PRE-Control),又叫彩虹圖,是一種基于規格界限來控制過程的簡單運算法則圖,作為小批量制程管理工具,預控圖只是假設生產過程中產品的質量特性是可測量和可調整的,它并未假設為某一分布和穩定的分布,以規格限設置控制限,警戒區設計在規格限內。在工藝損耗沒有具體的控制限的情況下,很顯然該工具不適用,但可以借鑒其控制區域的設置,對各個關鍵控制因子進行SPC,SPC是英文Statistical Process Control的縮寫,即統計過程控制。顧名思義,就是為了貫徹預防原則,應用統計方法對過程中的各個階段進行監控,從而達到改進與保證產品質量的目的[1]。控制圖是SPC技術的主要工具,是對過程質量特性值進行測定、記錄并應用其進行控制的一種應用統計方法設計的圖[2,3]。
消耗控制中,為跟蹤批次數據波動情況,可采用(Xbar-R)控制圖,并將與預警機制中的A、B、C、D區域對應,根據數據對應區間,進行相應動作,當數據進入預警區域,對各區信息反饋給相關人員。
1.4 預警標準的建立
建立的步驟為:(1)采集穩定狀態下至少25批次的物料累計量;(2)分別對累計量采用(Xbar-R)控制圖進行分析判斷,過程判穩后計算其對應的控制界限;(3)將分析用控制圖的控制界限延長,作為控制用控制圖的控制界限和消耗預警的相關標準。
1.5 信息處理庫
根據設定報警線(可調整),對超限部分進行信息反饋至相關人員。相關人員接受相關信息后,對消耗超出A區(正常區域)以外的數據進行判定。每一次調查分析的結果都作為后續工作的經驗加以留存,同樣作為是否變更標準的判斷依據。
2 實例分析與討論
文章選擇了本加工企業某牌號某月份生產的25批次卷煙的出絲率,進行統計過程控制分析。
從移動極差控制圖上可以看出,采集的25個數據相鄰兩點極差沒有超出控制上限,由此說明數據呈現穩定狀態,可以作為該流程下的代表性數據。從均值控制圖中可以看出對應的控制標準為:正常范圍在4421kg-4558kg內,提醒關注區域在4558-4626 kg和4353kg-4421kg內,預警區域在4626kg-4695 kg和4284kg-4421kg內,異常區域為大于4695kg和小于4284kg。
在操作人員、生產設備、來料配方、生產流程、工藝參數、生產環境等沒有發生較大改動的情況下,以上區間可以作為判斷該工序物料是否穩定的標準。根據檢測到的數據所屬區域進行相應的動作,采取的措施需要立即歸檔,作為下一次參考的依據。值得注意的是,超出控制上下限的特殊原因的變異需要進行區分,比如檢測數據超出4695kg和4284kg的上下控制限,應當立即開展調查,進行原因分析與對應整改措施,一旦涉及相應"人機料法環"等的改變,相應的控制標準應當發生調整。
3 結束語
借鑒SPC在質量方面的運用,對應消耗預警機制的控制區域,建立了一套過程消耗評價系統,解決了消耗控制中沒有標準的問題,提高了生產流程中主要工序點的物料重量控制水平,不失為挖潛降耗潛力的一種有效手段。下一步,本企業擬通過實現數據共享平臺建設,并配套完善各項基礎制度建設,使得各專業管理人員相互協同,及時處理卷煙生產過程中出現的消耗波動問題。
參考文獻
[1]國家煙草專賣局.卷煙工藝規范[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3.
[2]楊文士.全面質量管理基本知識(第四版)[M].北京:中國科技出版社,1997.
[3]楊懋 .統計分析技術在ISO9000中的應用[M].北京:中國計量出版社,1996.
篇9
關鍵詞:突發公共事件 預警機制 網格 網格化管理
The Research on Early-warning Mechanism of Public Affairs in Emergency
Xiaoning ZHU, Hejun YUAN
Abstract: Information plays a key role in early-warning mechanism in terms of emergent public affairs.Information indexing,identifying and sharing straightly play a part in efficiency of emergence management.With rapid development of Grid concept,griddization management centering 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put forwards a series of new thinking and method to deal with complicated problems that happens to management.Griddization management applied in earl-warming system,featuring advantages of forward-looking, integrity,and multi-dimensional openness, has been acted as an important approach to improving and accomplishing our early-warning mechanism of public affairs in emergency
Keywords: Public affairs in emergency, Early-warning Mechanism, Grid, Griddization management
突發公共事件預警是當前全社會關注的焦點,也是政府應急管理中首先需要解決的難點問題。雖然政府已經投入了大量的資源進行了應對突發公共事件的準備,但是由于預警機制上的不完善使得應該取得的成效與預期之間存在巨大的差距。“已往的危機事件描述與經驗總結的方法在復雜的危機面前顯得乏力”, 要建立健全突發公共事件預警機制還需要有新思想、新方法、新技術的支持。網格作為現代信息技術發展的最新前沿概念之一,是為解決復雜性問題而發展出的先進的知識體系,它的出現將對突發公共事件的預警產生深刻影響。筆者深入分析突發公共事件預警中的“信息缺失”問題,結合網格化管理的優勢,提出構建基于網格化管理的突發公共事件預警機制構建的思路。
一、網格、網格化管理的概述
網格( Grid) 是繼互聯網之后,近年來在國際上興起的一項信息組織與處理方式的革命,其產生是為了實現“讓人們像用電和水一樣方便、快捷地獲取和使用計算和信息資源”的宏偉目標。Forte 和Keelman 對“網格”作了這樣的描述[2 ] :網格是構筑在互聯網上的一組新興技術,它將高速互聯網、高性能計算機、大型數據庫、傳感器、遠程設備等融為一體,實現計算資源、存儲資源、信息資源、知識資源等的全面共享,消除信息孤島和資源孤島。我們知道互聯網是一個分散管理的結構體系,任何人和機構都可以獨自在網絡上隨意地信息,其結果便是各類型的垃圾信息充斥了整個網絡,而真正有價值的信息反而難以被發現和利用。
網格以分布式系統為基礎,借助共享、虛擬、反饋、協同等機制和手段將離散地分布在網絡上的信息存儲、信息計算和信息分析能力有機地整合為一體。網格本質上體現的是“部分之和大于整體”的思想。按照網格的構想,早期互聯網上最被人們所詬病的“信息孤島”、“信息垃圾”等問題有望能夠得到根本性解決,信息能夠更加便捷地被發現、檢索、存儲和使用,使滿足人類在巨量資源配置和大型管理活動中對信息的需要成為可能。
實際上網格技術早在互聯網技術風靡全球之時就已浮現出來,世界各大國特別是信息技術第一大國美國更是投入巨大資源進行相關的研究。世界各國網格項目的實施為各國的科學家解決世界性的難題提供了全球化的信息資源平臺,網格已經成為世界各國在重大科學研究領域中的關鍵基礎設施。在這個信息資源全面共享的平臺上,復雜性問題不再由單一的個人或機構單獨來解決,而是由整個網格提供的各種管理機制來輔助所有參與者共同完成。隨著網格平臺作為一個國家基礎信息設施,其建立和發展將極大地提高人們利用信息的能力,從根本上改變人們在管理活動中使用信息的思維和手段。
在理論研究者認識到網格的極大價值的同時,社會管理的實踐者同樣也敏感地意識到網格的實踐意義。“網格化”城市管理、“網格化”治理、“網格化”社區管理、“網格化”市場監管、“網格化”巡邏防控等在網格思想的啟示下得以實現。所謂“網格化管理”的管理模式的出現極大地改變了人們對傳統管理的認識和理解。網格化管理的理念是指將管理對象按照一定的標準劃分成若干網格單元,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和各網格單元間的協調機制,使各個網格之間能有效地進行信息交流,透明地共享組織的資源,以最終達到整合組織資源、提高管理效率的現代化管理思想。傳統管理中由于受到通訊手段的制約,管理活動局限在條塊狀的管理體系中“小問題”往往由于受到管理寬度和成本的限制而“不可能”得到解決 ,許多“小問題”被人為地忽視而最終積累為“大問題”,結果是解決“大問題”難度更大且成本也更高。與傳統管理思維相比,網格化管理在信息管理平臺的基礎上,依靠制度、行政和技術等多種手段相結合,對管理活動中產生的問題及早發現、及時反饋,并有針對性地進行處理和解決,網格化管理的這種精細化的特點極大提升了管理的范圍和深度。
筆者認為,網格化管理可以理解為人們為解決復雜性問題而發展出來的知識體系,其既包括一套先進的信息技術也包括一種全新的管理思維,利用信息技術整合各種資源構成一個巨大的有機的管理系統。鑒于社會管理要解決的問題將會越來越復雜,網格化管理的出現正好契合了管理思維向整體的、全面的管理轉變的大方向。
二、突發公共事件預警中的“不確定性”問題
所謂突發公共事件預警,是指在社會順境狀態下公共危機管理者在危機潛伏階段所進行的一切有效預防、警示工作,其目的是識警防患,超前預控,防患于未然。突發公共事件預警工作實際上都是在事件還未爆發的常態管理中進行,所要管理的對象并未形成,還很不明顯,預警主要依賴警源、警情、警兆等信息。信息在突發公共事件預警過程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信息的檢索、甄別與共享都直接影響整個應急管理效能的高低。與傳統管理對象最主要的不同是“不確定性”,突發公共事件的形成是由于多因素共同作用的復雜過程,即包括了事件本身的因素,也包括了事件之外的因素。因此,有效的預警關鍵取決于信息的完備性以及信息處理方法的完備性。
事實上,突發公共事件的爆發都不完全是偶然因素造成的,其中包含了諸多的必然性,人總可以發揮自身的能動性一定程度上避免事件的發生。大多數的突發公共事件的事后調查證明,任何一次重大突發公共事件都不是完全沒有任何征兆的,以震驚世界的9 ?11 事件為例,早在幾年前美國情報機構就有10 多次機會可以阻止悲劇的發生。“正如辯證唯物主義所指出的,任何社會過程與社會結構的存在都非偶然因素作用的結果,它的生成、演化等有其自身的規律性”,突發公共事件產生和發展同樣存在規律性和必然性。這些規律性和必然性的存在是突發公共事件預警的理論基礎。
突發公共事件一般可以劃分為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公共衛生事件和社會安全事件四大類,不同類別的警源按照國務院各個應急部門的職責劃分,歸屬于不同的主管部門。級別上講,包括I 級(特別重大)、II 級(重大) 、III 級(較大) 、IV 級(一般) ,不同級別的突發公共事件根據分級負責的原則由不同級別的政府機構進行管理。按照政府部門職能分,又可以分為專門的應急管理部門、具有一定應急管理職能的部門和輔助應急管理的部門。可見,預警在物理上處于極度分散的狀態,在橫向上涉及幾乎所有各級所有的政府部門,在縱向上分屬于各級政府負責。由于突發公共事件涉及到規模龐大、結構復雜的組織體系,使得信息在這之間的傳遞過程復雜、環節多、責任不明確,信息在傳遞過程中被耗損,結果是復雜性、動態性、交叉性的突發公共事件得不到預警。
造成突發公共事件的不確定性的實質是關于突發公共事件的確定性信息可能極度分散在各處,而要從海量的信息中識別出這些真正有價值的信息極其困難,突發公共事件“似乎”是不確定的。“不確定性的存在,其實質上來源于信息的缺失,現實中的不可預見性導致了信息的不可靠或不完備,無法提供決策所需的基礎”,當決策信息缺失的條件下,按照傳統管理思維設計的突發公共事件的預警體系難以真正有效地發揮其應有的價值。實際上,我國很多專業領域的預測技術上并不滯后,建國以來各類防災減災組織體系也相當完善,但是在應對突發公共事件實踐中卻沒有發揮預想的成效。而傳統政府常態管理中的信息組織和處理難以適應突發公共事件預警中新的需要,在政府傳統的日常信息管理機制基礎上建立的應急管理體系也難以真正發揮出應有的作用。可見,突發公共事件的不確定性既有其本身的不可預見性的原因,也有機制上的不完備性的原因,而機制上對信息處理體系、方法的不完備更加強了突發公共事件的不確定性。
三、將網格化管理引入突發公共事件預警中的可行性
突發公共事件預警應該以解決“信息缺失”為突破口,尤其需要新思想、新技術、新方法的支持,才能保證預警中信息的完備性。網格化管理運用于突發公共事件預警的價值在于其本身是處理復雜性問題的有效方法,又能從根本上解決了“信息缺失”的問題,把突發公共事件的不確定性最大程度地“轉化”為確定性,使得原有的、按傳統的思維設計各種預警模型、方法和系統能夠被重新激活,用現代科技和理念形成一體化的網格化突發公共事件預警機制超越傳統的預警機制。其優勢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 前瞻性
網格化管理運用到預警中的前瞻性主要是指在突發公共事件還處于萌芽狀態時就能夠被發現并得到處理。在以往的管理中,從某種程度上可以說帶有相當多的“運動式”或“突擊式”的傳統管理成分,即便有一些“長效的”制度性措施,但由于缺乏監管和落實的力度,也不免流于形式。[8]網格化管理的體系下將管理對象劃分為網格單元來對日常管理中的“小問題”進行處理,網格單元內的處理情況能夠隨時被監控和獲知,任何細小的可能導致突發公共事件的潛在隱患被提前解除掉。網格化管理“由于具有這種趨于前饋性的快速控制機制,它可以在事情處于萌芽狀態時就及時發現”, 與事后反饋性的預警相比,網格化預警具有提前預判的能力,能夠把對突發公共事件的預測和處理提前到事件爆發之前,這種前瞻式的特質可以從根本上避免事后預警所造成的準備時間短、管理混亂、成本高等弊端,可以徹底地改變預警中被動的、遲鈍的局面,為突發公共事件預警機制的完善提供最為有力的保證。
2. 綜合性
網格化管理中信息的組織是多維度的,不同類別的海量信息隨時可以通過信息技術被快速地整合起來。突發公共事件預警是一個綜合性的決策過程,不僅需要準確預測出事件發生的概率,更要對事件的發展趨勢和影響進行推測和評估。這一過程需要收集到大量的、多角度、多方面的信息,使用到復雜的數學模型和仿真系統來進行推演,以找出最佳的應對方案。只有對預警結果有了合理的評估,才能合理確定預警的等級和采取相應的預案和措施,才能平滑地過渡到應急管理的下一個環節。網格化管理的優勢在于,通過先進的建模技術、數據庫技術、網絡技術、人工智能等對海量信息進行收集和分析,智能化形成不同方案組合為預警提供科學的支持。在快速綜合大量信息前提下,預警過程中在應急預案的基礎上形成更加貼近實戰的方案,保證的預警信息更加具有針對性和明示性。
3. 立體性
網格化管理的立體性是指網格單元之間在不同層面上、不同區域間都可以通過信息技術直接的聯系起來。由于信息傳遞在危機爆發時往往是紛繁復雜的,信息在傳遞過程中不免會被扭曲,甚至會被人為的隱瞞和謊報,使得上級部門和其他部門不能夠準確獲知事態的危險程度,更別說做出準確的預警。立體化的信息溝通渠道就保證了指揮機構、相關部門與在事件爆發的第一時間就可以直接獲知,信息的來源是最快捷、最準確的,從而避免了預警信息在傳遞過程中受到不必要的阻礙和削弱。
4. 開放性
網格化管理的開放性體現在能夠使公眾充分參與的預警中,形成全社會共同構成的預警網絡。突發公共事件的預警主要考驗的是政府的能力,但政府的能力畢竟是有限的,還是非常有必要借助公眾的力量。從應對SARS、禽流感等公共危機的經驗來看,由于突發公共事件與公眾的切身利益緊密相關,公眾往往能夠更早發現政府不易發現的潛在危機,公眾的舉報是預警信息的重要來源。網格化管理的開放性在于通過對公眾舉報的警情、警兆的真實記錄和及時回應,實實在在地提高公眾參與的積極性和參與感。
四、基于網格化管理的突發公共事件預警機制的框架及特點
無論是在日常管理體系中增設應急管理機構,還是在應急管理體系中增設日常管理機構都是成本高昂的,最終都容易導致機構的迅速膨脹和效率降低。結合網格化管理的優勢,我們歸納出完善我國突發公共事件預警機制構建的基本思路:充分發揮網格化管理在信息組織上的前瞻性、綜合性、立體性和開放性的優勢,按照“平戰結合”的基本原則,完善日常管理中各項與預警有關的機制,通過高度信息化各種相關資源,構建一套全面整合的、全過程的突發公共事件預警機制。
突發公共事件預警機制中一般包括了監控、預測、評估、警示四項內容。這四項之間的相互關系可以對應突發公共事件被人所認識的不斷深入的過程:監控對應處于萌芽狀態出現警兆的突發事件;預測對應已經顯現的突發事件;評估對應已經確認的突發事件;警示對應對明確的、即將發生的突發事件。在網格化管理框架的支持下這四個環節構成一個覆蓋從日常管理到應急管理有序轉換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信息需要逐漸從分散狀態向集中狀態過渡,實現日常管理中物理分散、邏輯分散向應急管理的物理分散、邏輯集中過渡。(見圖1)
1. 無縫化的監控
對警源進行的全面的、全時段的監控是有效預警的基本前提,監控所得到的警源的相關數據是預警過程中所需信息的最初來源。對警源監控的重點在于根據信息合理的配置監控資源,保證一旦出現緊急情況能夠第一時間對現場情況進行評價和控制。(1) 應該對警源高度的信息化、數字化,按照“分類管理、分級負責、屬地管理”的原則建立不同類別、不同地域的警源信息系統,對警源監控的數據進行標準化、規范化的數字存儲。(2) 對于綜合性、交叉性強的突發公共事件的信息通過網絡充分共享,提高監控信息的利用效率。(3) 對監控過程中信息的處理過程建立相應的激勵機制,對及時和完整處理的機構和人員進行獎勵。(4) 除了要主動出擊,而且也要充分發揮網格平臺的開放性優勢,充分調動非政府組織和公眾的積極性,通過建立政府信息網格,提供相應的舉報和處理的渠道。
2. 超前化的預測
雖然目前還不可能完全準確的預測出突發公共事件,但還是可以通過長期預測方法對一段時間內的突發公共事件的整體概率進行預測,預測還是能夠在突發公共事件預警中的發揮作用。長期預測依賴的是科學的預測模型和詳實的預測數據,越是有長期的歷史數據越能夠提前對突發公共事件進行預測。在網格化管理條件下可以通過以下方法提高預測有效性: (1) 建立對互聯網上信息的檢索和分析機制,充分利用互聯網上海量的信息和數據。(2) 通過網格技術和數據庫技術進行數據收集、數據挖掘和數據分析,根據歷史信息自動化的處理對當前突發公共事件爆發的概率進行長期預測。(3) 將預測方法和模型信息化,借助網格平臺提供的強大計算能力,長期進行社會運行狀態的預測,根據預測結果對日常管理進行相應的調整。
3. 綜合化的評估
預警中的評估屬于事前評估的范疇,是一項綜合性決策的過程,也是突發公共事件預警機制中的核心組成部分。評估的目的是根據實際情況對進行多大范圍的預警、多高級別的預警、如何啟動應急預案等問題進行判定。除了對事件本身情況的掌握,也需要充分了解當時當地的實際情況。(1) 通過網格平臺借助政府各部門的信息系統,特別是地理信息系統,對突發事件的威脅的范圍和程度作充分的評估。(2) 可以利用網格的計算能力和信息對突發事件的演變過程進行推演,結合預先制定的應急預案,找出其適合的有針對性的應對方案。(3) 通過網格平臺集中應急管理專家和各行業的專家對事件進行定性的評估。
篇10
一、對高職專業進行預警的必要性
目前高職專業的設置存在很多的問題,嚴重地制約了高職畢業生的就業率。主要表現如下:
1.與本科專業存在重復,專業定位不強。高職的專業設置從名稱、專業教材和任課的教師等方面和本科院校存在著雷同。我國高職院校專業設置有的名稱雖然進行了改變,但是實際學生采納的教材和本科之間的差異性較小,有的高職教材雖然名稱變化了,而編制的內容沒有體現出與本科教材的差異,某種程度上還不如本科教材完整、嚴謹。任課的教師在企業的實踐上不足,在專業教授的方式方法上難以擺脫傳統的理論教學模式,雙師型人才難以從數量和質量上滿足學校的需求。這些因素都造成了高職畢業生的社會適應性難以和本科生進行競爭,只能夠從事較簡單的工作。職位的遷移性不強。在畢業時難以對專業的需求變化作出較靈活的適應。另外一方面,高職類院校在:專業方向設置上和其他院校存在著雷同,沒有特色。在大專業存在人員需求飽和的狀態下,對特色專業方向的人才需求依舊難以得到滿足。
2.過度注重特色專業建設,應對需求變化靈活度不夠。目前,我國大多數的高職院校為了突出自己的學校特色,吸引生源,花很多的時間和精力進行特色專業、精品課程建設。花在就業和專業發展調研上的精力卻不足,因此,導致學生在經過三年的培養后,走進社會才發現自己的專業學習很難適應社會的需求。另外一方面,部分高職院校,開設的專業具有明顯的行業特色,還有的是傳統專業和特色專業。但是這些專業,有的因為產業結構的調整和職業崗位需求的變化,而業率不高。
我國部分高職專業設置上,有一些成功的做法,比如上海等地的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而這種人才培養模式忽略了人才的可遷移性的變化能力。存在過度地關注具體的企業需求,而對行業的整體變化不做具體分析的問題,因此,某種程度上存在未來行業變化。職業的遷移能力和其他企業的適應性。
3.專業走向、學生選擇及就業存在時滯問題。部分高職專業課程的設置與學生職業的選擇缺乏匹配。將錄取新生報到率及畢業生就業率作為專業測評內容的同時,通常難以全面考慮到時間的滯后性,在三年的培養期內,產業的變化,行業的發展、經濟因素,都直接影響到就業的情況變化。在對專業的市場調研的基礎上,對專業的需求進行的預測往往難以在畢業時保持相應的匹配。
以上問題直接制約著高職畢業生的就業狀況,因此,需要在分析制約高職專業的發展因素基礎上,進行構建高職專業預警指標。
二、高職專業預警指標分析
影響高職專業的因素有很多,其中行業的發展狀況、職業發展的趨勢、崗位的就業狀態是對高職專業設置具有較強影響力的指標。
1.行業發展狀況。行業發展的興衰變化,直接影響到專業學生的就業情況。專業的設置和行業的需求具有直接的聯系。行業發展的產業鏈條的長短變化,以及產業的升級換代的速度,都會左右企業對人才的需求。
2.職業發展變化趨勢。職業的發展也有一定的趨向性,在職業的發展變化過程中,對職業的從業人員的素質要求、知識技能的要求,都會影響到高職專業人才的培養。專業設置的課程內容、體系和職業的行業的遷移能力都有很大的關聯。
3.崗位的就業狀態。崗位的就業狀態是對專業市場的需求的直接預警,需要高估關注就業的形勢同時,來對影響就業的動態進行深入分析。現在高職學校在緊跟就業的形式,但是對影響就業的因素分析不足。
三、高職專業預警機制的建立
1.根據行業發展來確定專業走向。行業發展的情況,決定了未來對專業人才需求的數量和要求。在影響行業發展的因素中,產業結構的調整、市場的需求變化是直接制約行業發展的要素。因此,在確定專業的走向時,除了兼顧目前的市場需求狀態,還需要從長遠的角度上深度研究未來的行業發展動向,來確定未來的大專業走向,同時結合國家的產業結構的調整來調節短期的專業設置規模,根據市場需求來設置專業的課程內容和課程體系。只有這樣,才能夠保證未來的專業不因短期的需求變化出現調整的失誤。
2.關注熱門專業的同時更要多關注冷門專業的供求走向。目前市場的人才需求在鼓吹人才需求的熱門專業,讓很多學校跟風進行熱門專業設置。反而對短期內處于冷門狀態的專業大家競相限制,而導致在三年后,學生畢業時出現熱門專業供應過剩,出現難就業狀態;而原來的冷門專業因為供應不足,出現容易就業的反差。因此,學校要在關注熱門專業的時候,要嚴格控制熱門專業的人數和方向,要做到少而精,避開和其他院校專業設置雷同之處。對冷門專業的需求量關注的同時,需要關注企業對冷門專業的新需求,使得冷門專業的設置在延續學校的專業優勢和產業成熟性的同時有所創新。比如現在江蘇省對冷門的電焊工的需求處于較旺的狀態。那么學校就需要結合自己的原有專業設置情況,并結合江蘇的產業發展,來設定自己的電焊類專業。
3.招生的預警系統啟動。學校的專業設置和學校的預期有關的同時,另一方面也和考生的選擇有關。許多需求過剩的專業,比如會計,學校預期限制招收數量的同時,考生在專業選擇的時候依舊選擇。所以出現了專業人才供應過剩的情況難以控制。因此學校在招生過程中,需要將行業的需求狀況信息作為主要的宣傳點。引導考生正確對待專業選擇。同時學校也要盡可能地將專業選擇在入學一年后啟動,提前進行社會實踐環節的訓練,讓學生從實際企業需求的狀況中來了解專業的發展。此外鼓勵多專業的修學機制,為以后的社會需求拓展自己的能力,規避單一專業需求不佳帶給學生的就業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