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技術產品范文

時間:2023-03-27 23:10:4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新技術產品,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新技術產品

篇1

英文名稱:China New Technologies and Products

主管單位: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部

主辦單位:中國民營科技促進會

出版周期:半月

出版地址:北京市

種:中文

本:16開

國際刊號:1673-9957

國內刊號:11-5601/T

郵發代號:

發行范圍:國內外統一發行

創刊時間:1993

期刊收錄:

核心期刊:

期刊榮譽:

聯系方式

篇2

長期以來,由于意識形態的分歧和害怕中國的崛起,美國在經濟、科技、政治等方面對中國進行極力的壓制,對于中國高新技術產品的出口嚴格管制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相關統計數據顯示,美國對中國的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總額在美國的高新技術出口總額中的比重逐年下降,且近十多年這一下降速度還在加快。毫無疑問,目前美國在高新技術貿易出口上的管制是限制中美高新技術產品貿易的主要障礙,這將不利于中美的技術交流和合作,進而也不利于中美貿易伙伴國關系的建立。

2中美高新技術產品貿易的發展建議

2.1加快科技創新,占據高新技術產品貿易價值鏈高端環節

我國的高新技術產品貿易一直處于在產業價值鏈的低端,從而造成了我國在國際高新技術產品貿易中角色可替代性高,這一直是我國高新技術產品貿易的死穴,若我國不改變目前在高新技術產品貿易中的被動地位,這將會喪失提高我國國際貿易水平的極佳機遇。因此,我們要樹立專利意識,加大科技研發投入,增強我國高技術產業的創新能力,加快高新技術的發展步伐,占據高新技術產品貿易價值鏈高端環節,改變目前不公平的中美高新技術產品貿易現狀。

2.2調整貿易結構,改變我國高新技術產品出口三個單一化

目前,我國的高新技術產品出口有三個單一化:第一,高新技術產品貿易出口行業單一化,主要集中于計算機和通訊電子產品領域;第二,高新技術產品貿易出口區域單一化,就目前來說,東部沿海地區是我國高新技術產品貿易出口的主要區域,廣大的中西部參與度非常低;第三,高新技術產品貿易出口主體單一化,外資企業在我國的高新技術出口貿易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這不利于我國國內企業的轉型升級。因此,政府應該積極調整貿易結構,多扶持一些我國技術水平低,但在國民經濟中極具基礎地位的行業,鼓勵他們參與到國際貿易的競爭中來,培養一批技術水平高、涉及領域廣、品牌效應好的高新技術企業,徹底改變我國目前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的三個單一化,從而促進我國高新技術產品貿易的持續發展。

2.3敢于挑戰管制,抵制美國對華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的歧視

一直以來,美國對華高新技術產品出口都存在歧視,這不斷增加了兩國之間的高新技術產品的貿易成本,而且還增加了兩國之間的貿易摩擦,破壞了中美之間良好的貿易環境。應對美國對華的高新技術出口管制,我國醫改從各個層面進行抵制:首先,政府應該借助各種國際貿易合作組織的力量,通過建立雙邊貿易合作機制,對美國針對中國高新技術出口的不公平待遇進行交涉和談判,積極爭取自身的合法權益;其次,高新技術企業要聯合起來,組成行業聯盟,增強自身的談判能力,統籌處理好高新技術產品貿易的摩擦。

3結語

篇3

關鍵詞:高新技術產品;營銷問題;創新策略

科技的進步,帶動了高新技術產品的大量研發與生產,各種各樣的手機、數碼相機、筆記本電腦、平板等等,日益充斥人們的工作和生活。但問題也隨之而來,大量新產品的開發為其營銷帶來了新挑戰,本文將從高新技術產品的特征、市場營銷中存在的問題,探究創新營銷策略的方法。

一、高新技術產品的特征

(一)產品特征

一是精尖技術背景決定其產品的高密集、高集成、高滲透和創新性的特征;二是高新技術產品凝聚的知識、服務、文化等附加值極高;三是具有生產成本不斷降低,而研發、技術支持及服務成本在不斷加大的特點;四是高新技術產品的風險非常高,但其收益也較高;五是產品的生命周期不穩定;六是產品設計越來越精致小巧,具有個性化;七是越來越強調 “綠色”概念,倡導健康、自然理念。

(二)市場特征

首先,市場需求上,消費者普遍注重產品的品牌和服務等外在因素,追求個性化產品,導致產品市場需求的不確定性;其次,市場競爭方面,跟隨高新技術發展的腳步,高新技術產品更新換代非常快,造成速度取勝的競爭局面,但依然受限約于傳統市場既定的技術標準,遵循過往路徑,導致市場競爭異常激烈。

二、高新技術產品營銷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一)難以預測市場需求

受高新技術復雜性的影響,消費者很難一下子全面了解產品的特性及其功能,很多人都停留在知之甚少的層面,很少能夠真正完全掌握新產品各種功能的應用,導致對高新技術產品的價值不清楚。因此,能夠反饋回企業的市場信息量很難精確把握,企業對新產品的下一步定位和發展方向難以做到客觀準確的評估,未來的發展受到影響。此外,受高新技術產品變化速度極快的特點的影響,企業也很難準確評估下一步可能發生的變化,憑借過去針對傳統產品靜態的統計方法更是很難準確統計出來,與此同時 ,高新技術產品以創造市場為主的營銷模式,也很難精準的預測產品的市場需求。

(二)企業沒能充分把握市場需求

企業過于重視產品,而沒有對客戶的需求引起足夠重視,忽視市場需求的變化,導致沒能準確而科學地定位產品營銷策略,甚至閉門造車,以致出現經營困難。尤其是一些具有高超技術水平的企業,技術占主導地位的現象更是普遍。這些企業對技術的絕對優勢過于自信,更有甚者把技術作為決定成功的唯一要素,這種片面甚至偏激的觀念直接影響了營銷策略的科學性和實效性,沒有建立在客觀實際需求上的營銷策略勢必難以真正發揮其作用。

(三)產品生命周期形態不合理

高新技術產品投入期不長,但是成長期與成熟期都很長,其衰退期就更為緩慢,如此一來,企業憑借產品的生命力,就可以很快將成本收回,甚至得到豐厚的利潤。相比一般的產品,高新技術產品的生命周期形態沒有那么理想。主要體現在:

首先,前期投入需要較長的時間。高新技術產品高超的技術含量,非比尋常,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消費者對其價值和功能的全面了解,進而影響消費者心理上的接受,以致短時間內難以做出購買的決定。

其次,產品成熟維持的時間并不長。因為高新技術創新往往以波浪般的模式向前推進,呈現一浪更比一浪高的局面。所以,很多高新技術產品剛走向市場,很可能就會迎來別的新產品相抗衡,形成激烈競爭,面臨新挑戰,換言之,也是新機遇。是機遇還是挑戰,取決于企業的態度和抉擇。

再次,產品更新速度快。由于市場客戶的不穩定性,加之新產品的不斷出現,直接影響了一款高新技術新產品的壽命,有可能剛走向市場不多久就面臨被淘汰的危險。

三、創新高新技術產品營銷策略

第一,進一步理解與把握完整的產品概念,也就是要對核心產品、基礎產品、期望產品和潛在產品四個方面有一個全新的認識和了解。高新技術企業不僅僅需要科學準確地判斷高新技術產品的關鍵利益點,還要完美地設計出產品相應的配套功能、結構、外形等,同時還需要把精力用在期望產品和產品的附加值上,從而凸顯自家產品的整體性價比,讓消費者對企業推出的高新技術新產品有一個全新的認識和很好的用戶體驗,提高消費者對企業的認知度和信任度,進而培養潛在客戶,為企業提供更大的利潤空間。第二,企業要不斷調查研究收集市場消費者的普遍喜好和需求,不斷調整設計和研發方向,通過不斷加強技術水平的基礎上,不斷開發出更多適應市場需求變化的新產品,以期搶占市場。第三,嚴把質量關,重視產品的內外在質量。企業的高新技術產品,不管是在設計、工藝還是生產環節上,都應該嚴格落實責任制,明確責任,具體到人,確保產品質量的絕對可靠。此外,相應的售后服務質量也要有所保障,不斷跟蹤產品用戶的體驗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問題,做好記錄和總結,為企業進一步完善改進提供依據。第四,注重個性化設計和制作,滿足消費者不同層面的個性要求,拓展市場份額。第五,樹立品牌意識,高新技術產品的用戶非常看重產品的質量是否過關,企業的技術水平和各種服務工作是否相匹配,品牌就是這一切的承載者,因為技術先進的高新技術產品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復雜化操作,這樣一來,消費者就特別注重產品企業的相應服務是否完善。

結語

市場化的高新技術產品,其被市場所接受和認可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企業相應的營銷手段和策略是否科學新穎,而一份完美的營銷策略建立在與市場發展密切聯系的基礎之上,所以,好的營銷策略必須要將管理經驗和營銷實際科學整合,在實踐中不斷探索獨具特色的營銷管理策略。

參考文獻:

[1]譚攀.高新技術企業的若干營銷問題思考[J].決策咨詢,2014(03):90-92.

[2]金雨廷.高新技術企業市場營銷管理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企業科技與發展,2013(02):1-3.

[3]王靈衡.高新技術產品營銷中標準的重要性[J].才智,2013(15):4.

篇4

第二條省科委是全省高新技術產品認定工作的主管機關,負責本辦法的實施。

第三條高新技術產品必須具備以下條件:

1、屬于國家制定《火炬計劃重點支持技術領域指南》及我省制定的《高新技術范圍細目》(見附件)內的產品。

2、高新技術產品的技術水平應達到:

A類:在全國范圍內第一次試制生產的產品,在技術、工藝、質量、性能等方面達到或接近國際水平。

B類:在全省范圍內第一次試制生產的產品,在技術、工藝、質量、性能等方面達到國內先進水平。

C類:產品在技術、工藝、質量、性能等方面達到國際或國內先進水平。

3、產品生產技術是成熟的。

自行研制開發的產品,應正式通過同行業專家參加的鑒定(或視同鑒定);

引進國內技術生產的產品除有鑒定證書外,應有正式技術轉讓合同;

引進國外技術生產的產品應有正式合同或生產許可證;

三資企業生產出口產品,應有出口合同;

專利技術產品應有樣品(或樣機),并有法定檢測部門的檢測報告;

計算機軟件產品應達到工程化、標準化、商品化程度。

4、產品原料及技術裝備有保障,已投入或近期內能投入批量生產,形成一定的經濟規模。

5、產品市場廣闊,經濟效益顯著。

第四條高新技術產品的認定程序:

1、凡申報高新技術產品的企業,可向所在市地科委、鄭州、洛陽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管委會提出書面申請。

2、經市地科委、開發區管委會初審合格,簽署意見,加蓋公章后報省科委。

3、經審核合格后認定的高新技術產品,應到稅務、海關、外經委等部門登記或備案。

第五條已被認定的高新技術產品,應到稅務、海關、外經委等部門登記或備案。

第六條被認定的高新技術產品有效期五年,技術周期較長的高新技術產品經批準可延長至七年。

第七條省級火炬計劃項目產品及被認定的A、B類高新技術產品、經省稅務局審核同意后納入省級新產品免稅名單的,給予兩年免征產品稅、增值稅的優惠。

國家級火炬計劃項目產品及A類高新技術產品,還可通過省科委上報國家科委,經國家稅務局審核同意后納入新產品減免稅名單的,給予三年以內減征或免征產品稅、增值稅的優惠。

依上述規定減免稅期滿后,對其中確定仍有困難,需要繼續加以扶持的產品,由省科委嚴格審核確認并列出清單、送省稅務局審核批準后,要再給予適當減免稅照顧。

已被認定的高新技術產品不定期可享受國家和省規定的其它優惠政策。

篇5

第一節 論文研究背景 1

第二節 論文研究方法 1

第三節 國內外相關研究綜述 2

第二章 技術創新與出口競爭力指標說明 4

第一節   變量選擇說明 4

第二節 變量說明 4

一、R&D投入 4

二、專利授權量 4

第三節 因變量選擇說明 5

第四節 總結 5

第三章 技術創新與出口競爭力數據分析 6

一、R&D投入分析 6

二、專利相關數據分析 6

三、高科技產品進出口額分析 7

第四章 技術創新對高新技術產業影響的實證分析 9

第一節 模型設立 9

第二節  技術創新與出口競爭力的相關性分析 10

第三節   回歸性分析 10

一、技術創新對浙江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競爭力的回歸分析 10

二、R&D投入與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競爭力的回歸分析 11

三、專利授于量與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競爭力的回歸分析 11

第四節 結論分析 12

第五章 提高出口競爭力的相關政策 13

參考文獻 15

致  謝 16

 

第一章 引言

第一節 論文研究背景

進入.21世紀以來,以信息技術、知識經濟的迅猛發展為主要標志的知識經濟革命正席卷全球,高新技術產業已成為知識經濟時代的支柱產業。我國計劃從.2005年到2020年力爭使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年均增長13%以上,到2020年,高新技術產品出口達到4500億美元,占全國出口總額的比重達到45%左右。這充分表明,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已成為拉動我國外貿出口增長的主導力量。

制約我國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競爭力的因素有許多,如實際有效匯率、出口退稅、技術創新以及外商直接投資等。分析之對我國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競爭力的影響程度,對于明確經濟調控目標、科學制定高新技術產品出口貿易發展戰略、改善我國國際貿易條件、增加國際競爭力具有重要理論和現實意義。

近年來,浙江省牢固樹立并認真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把技術創新放在先導地位,積極實施科技強省戰略,大力推進科技進步與自主創新,為推動浙江省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做出了積極的貢獻。2007年,全社會科技投入達到500億元,比2006年增長22.6%,其中全社會R&D經費投入占全省生產總值的比重創歷史新高,達到1.52%。發明專利申請量9532件、授權量2213件,分別比2006年增長14.39%和55.41%,位居全國第2位。這些表明浙江省不僅是民營經濟大省同時也是科技大省、創新大省。本文以浙江為例,著重分析技術創新對我國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競爭力的影響,并提出了促進我國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發展和提升競爭力的建議。

第二節 論文研究方法

一、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相結合

本文對于技術創新和出口競爭力相關概念的闡釋,以及對國內外技術創新與出口競爭力的分析的是研究中定性分析的部分。而技術創新指標體系與出口競爭力指標體系的建立以及對兩者關系進行的實證檢驗則是通過定量分析來完成的。論證過程中,把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緊密的結合起來,使兩者優勢互補,體現本研究的可操作性和科學性。

二、圖表分析與回歸分析法相結合

本文對技術創新指標體系與高新技術競爭力指標進行了回歸分析并且在實證分析的過程中,穿插了大量的圖表對數據進行描述分析。

三、文獻研究與實地資料收集相結合

文獻研究是本論文研究的一個重要方法。正是建立在對文獻的閱讀和論證的基礎上,才可以提出相關觀點。與此同時,就一些相關的年鑒及統計資料進行收集,重視數據對本論文觀點的支持。

第三節 國內外相關研究綜述

近年來技術創新與出口競爭力的研究呈現多元化趨勢,國外對技術創新和出口競爭力的研究主要如下:

Rasiah(2003)通過對2001年馬來西亞和泰國71個企業電子產品出口數據的分析,發現單從技術創新對出口的影響看,企業R&D投入強度和工藝創新對兩個國家電子產品的出口起促進作用。Loannidis and Chreyer(1997)以出口份額和相對出口價格比作為衡量出口競爭力的變量,以相對R&D存量投入作為衡量技術創新的變量,分析了1977-1990年10個OECD國家22個制造行業的技術創新對其出口競爭力的影響,結果顯示技術創新對制造業的出口競爭力具有很大的促進作用,但是不同的行業存在差異。Stemand Masku(1981)以R&D經費投入強度、科學家與工程師比重作為衡量技術創新的變量,運用美國制造業數據,分析了1960-1970年技術創新對美國制造業凈出口的影響,得出技術創新對美國制造業的凈出口有很大的促進作用。

當然也有不同得結論。Narufaand Wakelin(1998)以相對人均出口份額作為出口競爭力指標,采用人均專利授權量、相對人均FDI,相對人力資本等變量,分析了41個發展中國家和工業化國家技術創新對其出口競爭力的影響。結果顯示,對發展中國家來說,相對人均專利授予量對其出口競爭力影響為負。同樣Uchklaand Cook(2005)文中也得出,對菲律賓和印度尼西亞等東亞國家來說,顯示性技術優勢指數對比較優勢指數的影響不顯著而且系數基本為負。

從國外關于技術創新對發展中國家出口關系的研究中可以發現,對于這個問題,對發展中國家的研究往往得出兩種不同的結論,這其中雖然有樣本選取,國家選取和指標選取等方面的問題,但從中還是可以看出,技術創新對發展中國家出口的影響帶有不確定性,而且關系偏弱。

國內相關的研究起步較晚,相關的文獻也比較少。通過查找和閱讀國內權威和核心期刊上相關的文章,歸納了幾篇具有代表意義的觀點。

1999年賴明勇、王建華等人就技術創新對我國工業制成品國際競爭力的作用進行了實證研究,證明技術創新對勞動密集型產業出口競爭力的影響作用不顯著,而長期內對資本密集型產業的出口競爭力影響顯著,尤其是對化學工業、電子及通訊制造業的影響顯著。2000年孫文建和黃渝祥提出技術創新是中國經濟新的增長點,他們認為技術創新是推動產業結構高度化的主要動力;是啟動市場需求,使經濟走出低谷的重要力量;是提高我國國有企業競爭力的唯一出路;是擴大我國對外貿易,增加外部需求的重要途徑。姚利民、方妙杰(2007)以R&D經費投入強度和每億元總產值擁有的專利數作為衡量技術創新的寫作碩士論文指標,以出口依存度和單位勞動出口作為衡量出口貿易的指標,考察2004年技術創新對中國31個地區的出口貿易的影響。結果顯示,技術創新對出口貿易有著顯著的正的效應,技術創新己經成為中國出口優勢的一種重要源泉。

也有不同的結論。魏龍、李麗娟(2005)以R&D經費投入強度,科技活動內部支出強度,科技活動人員 比重和從業人員人均擁有專利申請數量作為衡量技術創新的指標,以高技術產品出口占工業制成品比重作為衡量出口競爭力的指標,運用計量方法,分析了1995-2002年技術創新對中國高技術產品出口的影響。分析結果顯示,總體而言,技術創新對高技術產品出口增長有一定影響,但不是很顯著,技術創新還沒有在促進中國高技術產品出口增長方面發揮應有的作用。沈亞軍、王寧(2006)通過采用R&D強度、專利申請數和R&D人員比重這些代表技術創新的變量對中國高技術產品出口競爭力的影響進行分析,得出了同樣的結論。

 跟國外研究發展中國家的情況相似,對中國來說,技術創新對出口的影響也帶有不確定性,不同方法、不同對象、不同指標也會得出不同得結論。

 

第二章 技術創新與出口競爭力指標說明

第一節   變量選擇說明

高新技術產業是技術密集型產業,技術水平的高低直接決定著產品的競爭力。與傳統產業比較而言,高新技術產業的高成長、高滲透、高效益、高智力、高競爭、高風險等特征決定了其特有的發展規律:從技術到產品的周期短,產品更新換代速度快;以人才、技術為本,以創新性、獨占性取勝等。高新技術產品的技術特征也就是它的優勢所在,這種競爭優勢來源于技術創新。

在對技術創新能力進行實證研究時,首要的問題就是如何衡量技術創新能力,通常從投入和產出兩個角度分別選取指標。目前,投入角度廣泛采用的是有關R&D的指標,而產出角度廣泛采用的是專利授權量和創新項目數等。這些指標各自都存在一些缺陷,例如專利授權量有時并不能反映出技術創新的真實情況,可能出現企業為避免對手使用專利申請的披露信息而選擇不申請等情況,導致官方統計有出入。但在沒有其他更好的選擇情況下,選用這些指標仍然不失為一個次優選擇。

因此,在考察技術創新對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的影響時,本文選取浙江省研發經費投入R&D作為投入變量,專利授權量作為產出變量,代表技術創新能力,來考察技術創新對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的影響。

第二節 變量說明

一、R&D投入

R&D  即Research And Development研究與試驗發展 ,指在科學技術領域,為增加知識總量,以及運用這些知識去創造新的應用進行的系統的創造性的活動,包括基礎研究、應用研究、試驗發展三類活動。國際上通常采用R&D活動的規模和強度指標反映一國的科技實力和核心競爭力。根據OECD界定的范圍,只有 R&D投入強度明顯高于其他產業的那些產業才是高技術產業。

二、專利授權量

授予專利權的發明和實用新型,應當具備新穎性、創造性和實用性。

新穎性,是指在申請日以前沒有同樣的發明或者實用新型在國內外出版物上公開發表過、在國內公開使用過或者以其他方式為公眾所知,也沒有同樣的發明或者實用新型由他人向國務院專利行政部門提出過申請并且記載在申請日以后公布的專利申請文件中。

創造性,是指同申請日以前已有的技術相比,該發明有突出的實質性特點和顯著的進步,該實用新型有實質性特點和進步。

實用性,是指該發明或者實用新型能夠制造或者使用,并且能夠產生積極效果。

第三節 因變量選擇說明

        進出口數據為基礎來分析評價國際競爭力的方法很多,如國際市場占有率、凈出口、貿易競爭力指數、產業內貿易指數、顯性比較優勢、相對國際競爭力指數、出口產品質量升級指數、出口商品結構轉換率、競爭優勢變差指數等。下面主要介紹下貿易競爭力指數:

貿易競爭力指數是指(TCI指數-Trade Competition Index)是衡量產品的國際競爭力的重要指標,它是指一個國家某類產品的貿易差額與該國該類產

品的貿易總額之比。計算公式為:

                                                         TCI=(Ei-Ii)/(Ei+Ii)

其中Ei表示i產品的出口額,Ii表示i產品的進口額。競爭力系數是衡量一國產業國際競爭力強弱的重要指標:一般認為,競爭力系數在1~0.5表示競爭力強,0.5~0之間表示競爭力較強,-0.5~0之間表示競爭力很弱

第四節 總結

        本文以貿易競爭力指數TCI為因變量,選取浙江省研發經費投入R&D作為投入變量,專利授權量作為產出變量,代表創新能力,分別記為RD和PA。分析技術創新對浙江高新技術產品出口貿易競爭力的影響程度。在對浙江高新技術產品出口貿易競爭力進行描述性統計的基礎上,進行相關及回歸分析。為了保證變量的平穩性,本文將變量分別進行對數處理,取對數后的變量對原方程的解釋程度不會產生影響。

 

第三章 技術創新與出口競爭力數據分析

一、R&D投入分析

樣本數據采用浙江省科學技術廳的2003-2008年R&D的投入數據及其占GDP比重的數據,并從浙江省科技統計網上獲得2002年的相關數據數據。具體見表3-1.

   表3-1 2002-2008年浙江省科技活動經費投入及其占GDP的比重

名稱 單位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R&D投入 億元 57.65 77.76 115.55 163.29 224.03 286.32 345.76

占GDP比重 % 0.74 0.83 0.99 1.22 1.42 1.52 1.61

資料來源: 浙江省科學技術廳和浙江省科技統計網

從表中我們可以發現,從2002年開始浙江省R&D經費投入增加迅速, 2008年的R&D經費支出是2002年的近6倍,R&D投入是科技發展和技術創新的財力保證。R&D經費總量的擴大,表明浙江省各創新主體執行R&D的能力在提高,反映了浙江省創新能力水平的提高。2008年,浙江省R&D經費支出占GDP的比重為1.61%,比2002年提高0.87個百分點,比重首次超過全國平均水平。R&D經費支出占GDP比重和GDP是目前國際通用的衡量科技活動規模、科技投入水平和科技創新能力高低的重要指標。它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一個區域的經濟增長潛力和科學發展的能力。

雖然浙江省的研發投入占生產總值的比重一直呈上升態勢,但總體來看,仍然偏低。2008年,全省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投入345.76億元,占生產總值的比例為1.61%,僅高于全國1.54%的平均水平0.07個百分點,不僅與發達國家(一般占GDP的3%)比差距很大,而且與上海(2.59%)、陜西(2.09%)、江蘇(1.92%)等省市相比也存在較大距離,在長三角中是最低的。從此,我們可以看到雖然我們的創新投入在大幅度增加但任然不夠。

二、專利相關數據分析

與其他產業相比,高技術產業是真正建立在知識產權基礎上的新產業。沒有知識產權就沒有高技術產業。要提高我國高新技術產品的國際市場競爭力,就 必須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在技術上有獨創性的高科技產品。近年來,浙江高技術產業的專利申請呈不斷增加的趨勢。截止2004年底止,我省累計申請專利137876件,授予專利權85770件,分別位居全國第三位和第二位。2004年專利申請量達25294件,授權量15249件,分別比2003年增長17.9%和5.9%,其中申請發明專利3581件、實用新型專利8980件、外觀設計專利12733件,分別占申請總量的14.2%、35.5%和50.3%。由此我們可以發現,自有專利主要以外觀設計和實用新型為主,兩者所占比例達85.8%而發明專利僅占比例僅為14.2%,相比之下,國外申請以發明專利為主,其所占比例達到了86.9%。這一狀況反映了我國科技發展所面臨的缺乏核心技術和關鍵技術的問題。這主要是因為我國高技術產業中自主開發的技術和產品較少,而且所從事的貿易形式多是來料加工貿易和進料加工貿易。具體數據見表3-2

表3-2  2003-2008年浙江省相關專利情況

名稱 單位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專利申請量合計 件 21463 25294 43221 52980 68933 89965

發明申請量 件 2751 3581 6776 8333 9532 12063

實用新型申請量 件 7750 8980 12723 15940 19270 25168

外觀設計申請量 件 10962 12733 23722 28707 40131 52734

專利授權量合計 件 14402 15249 19056 30968 42069 52955

發明授權量 件 429 785 1110 1424 2213 3269

實用新型授權量 件 4947 5492 6778 10503 16108 20002

外觀設計授權量 件 9026 8972 11168 19041 23748 29684

                                                                                                         資料來源:浙江省科學技術廳

三、高科技產品進出口額分析

 通過數據查找,高新技術產品進出口額如下表3-3.

  表3-3  浙江省高新技術產品進出口額

                                                               (單位:億美元)

年份 高新技術產品出口Ei 高新技術產品進口Ii Ei-Ii Ei+Ii TCI

2002 80.89    

2003 121.10    

2004 38.71 46.09 -7.32 84.8 -0.086

2005 60.20 46.08 14.12 106.28 0.133

2006 101.70 67.44 34.26 169.14 0.203

2007 101.77 50.26 51.51 152.03 0.339

2008 106.47 56.20 50.27 162.67 0.309

資料來源:浙江省對外貿易經濟合作廳

       從表3-3可以得知,2002年的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僅為80.89億美元,到2008年,浙江的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已達106.47億美元,6年間浙江的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年增長率高達31.62%,并且浙江高新技術產品出口額占外貿出口額的比重不斷上升,這都體現出了浙江高新技術產品對外貿出口的貢獻率和拉動作用。但同時我們也應該看到,最近幾年浙江的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增長速度有所放緩,低于6年來來的平均增長率。

       貿易競爭力系數是衡量產業國際競爭力強弱的重要指標。從表中可知,我省的國際競爭力是逐年提高。從2005年開始扭轉了長期在高新技術產品貿易中的逆差局面,首次實現了高新技術產品出口順差,其金額為14.12億美元,從此我省 的高新技術產品貿易踏上貿易順差的道路。

 

第四章 技術創新對高新技術產業影響的實證分析

第一節 模型設立

設立技術創新與高技術產業的線性回歸模型如下:

Y=t+Ax1+bx2+c

其中Y代表TCI,X1代表LN(RD),X2代表LN(PA)

在此模型中,因變量Y表示浙江省高新技術產品貿易競爭力指數即TCI;X1表示LN(RD),即R&D的投入量取對數后的值,用來描述R&D的投入對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的影響;X2代表LN(PA),即專利授予量取對數后的值,是用來描述專利授予量對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的影響。對變量進行對數處理是為了避免異方差的影響。

         根據浙江省科學技術廳和浙江省科技統計網,獲得了變量數據。具體見表4-1。

表4-1  2002-2008年浙江省研發經費投入(RD)與專利授權量(PA)

年份 R&D支出(億元) 專利授權量(件) LN(RD) LN(PA)

2002 57.65 10479 4.05439 9.25713

2003 77.76 14402 4.35363 9.57512

2004 115.55 15249 4.74970 9.63227

2005 163.29 19056 5.09553 9.85514

2006 224.03 30968 5.41178 10.34071

2007 286.32 42069 5.65711 10.64707

2008 345.76 52955 5.84574 10.87720

資料來源:浙江省科學技術廳,浙江省統計局

         根據對外貿易合作廳,獲得應變量數據。見表4-2

  表4-2  浙江省高新技術產品貿易競爭力指數

                                                                        (單位:億美元)

年份 高新技術產品出口Ei 高新技術產品進口Ii TCI

2002 80.89  

2003 121.10  

2004 38.71 46.09 -0.086

2005 60.20 46.08 0.133

2006 101.70 67.44 0.203

2007 101.77 50.26 0.339

2008 106.47 56.20 0.309

資料來源:浙江省對外貿易經濟合作廳

        由于一些條件限制找不到2002,2003年高新技術產品的進口額的數據,所以相關分析主要針對2004-2008年。

  第二節  技術創新與出口競爭力的相關性分析

我們對出口競爭力與R&D的投入及專利授權量進行相關系數分析,結果見下表4-1:

表4-1 技術創新與高新技術出口競爭力相關系數關系

 Y X1 X2

Y 1 0.959490 0.925720

X1 0.959490 1 0.991372

X2 0.925720 0.991372 1

從表中我們可以看到,出口競爭力與R&D的投入及專利授權量的相關系數分別為0.959490和0.925720.相關系數均較大,尤其是R&D的投入,相關性更加突出。

第三節   回歸性分析

一、技術創新對浙江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競爭力的回歸分析

根據設定的線性回歸計量模型,利用EVIEWS軟件,采用普通最小二乘估計(OLS),得出R&D投入與專利授權量對浙江高新技術產品出口貿易的影響的回歸分析結果,如下表所示:

表4-2 R&D投入與專利授權量對浙江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競爭力的影響回歸分析結果

變量 回歸系數 標準差 T統計值 Prob.

X1 0.941532 0.426039 2.209964 0.1577

X2 -0.481740 0.357080 -1.349110 0.3097

c 0.088249 1.438468 0.061349 0.9567

R的平方為0.958442        調整后的R的平方0.916884

F統計值 23.06269          Prob(F)為0.041558

Durbin-Watson 統計量  2.535955

        由表可以得出的回歸方程如下:

Y=0.941532X1-0.481740X2+0.088249

從表中數據我們可以發現其決定系數為0.958442,R的平方越接近1,說明其擬和優度越好。F檢驗結果為0.041558,說明在5%的水平下,X1和X2聯合起來對Y是顯著的。但X1得T檢驗結果和X2的T檢驗結果都說明X1,X2對Y不顯著。兩者之間存在矛盾。再加上X2的回歸系數是負數,通過上面的了解我們可知其與現實不符,說明其存在多重共線性。我們可以通過從每個變量對Y的影響進行分析。

二、R&D投入與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競爭力的回歸分析 

我們先建立X1與Y的一元線性模型如下:

                                       Y=dX1+f

   利用EVIEWS軟件,對其進行回歸分析的結果如下表 :

 表4-3 R&D投入對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競爭力影響的回歸分析結果

變量 回歸系數 標準差 T統計值 Prob.

X1 0.371717 0.063018 5.898630 0.0097

C -1.809820 0.338172 -5.351768 0.0128

R的平方為0.920622       調整后的R的平方0.894163

F統計值 34.79384        Prob(F)為0.009728

Durbin-Watson 統計量  2.453068

由表可以得出的回歸方程如下:

                Y=0.371717X1-1.809820

通過回歸分析我們發現R的平方為0.920622,說明在排除其他因素的前提下,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競爭力變化的92.06%,都可以由R&D投入來解釋,越接近1,說明其擬合優度越好。T檢驗結果為0.0097<0.05,說明R&D投入對出口競爭力的影響是顯著的。我們還可以從x1的回歸系數發現R&D投入對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競爭力存在正影響,并且R&D投入每增加一個百分點,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競爭力提高0.371717個百分點。

三、專利授于量與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競爭力的回歸分析

如4.22我們建立X2與Y的一元線性模型如下:

                                       Y=gX1+h

   利用EVIEWS軟件,對兩者進行回歸分析的結果如下表:

 表4-4  專利授予量對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競爭力影響的回歸分析結果

變量 回歸系數 標準差 T統計值 Prob.

X2 0.300585 0.070902 4.239444 0.0240

C -2.907554 0.728953 -3.988670 0.0282

R的平方為0.856958      調整后的R的平方0.809278

F統計值 17.97288     Prob(F)為0.024029

Durbin-Watson 統計量  2.461629

得出的回歸方程如下:

                Y=0.300585X2-2.907554

   通過上表我們可知R的平方為0.856958,說明在不考率因素的前提下,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競爭力變化的85.70%,都可以由專利授予量來解釋,越接近1,說明其擬合優度越好。T檢驗結果為0.0240<0.05,說明在5%的顯著水平下,專利授予量對出口競爭力的影響是顯著的。我們還可以從x2的回歸系數發現專利授予量對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競爭力存在正影響,即專利授予量每增加一個百分點,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競爭力提高0.300585個百分點。

第四節 結論分析

通過上文的回歸分析我們可以發現R&D投入,專利授權量與我省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競爭力之間存在高度的相關性。并且兩者對高新技術產品出口都有促進作用。以下用理論分析方法對技術創新能提高我省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競爭力的原因做出了分析。

一般決定一國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國際競爭力的主要因素有兩個:一是與貿易伙伴國間的相對價格;二是產品自身的優勢。相對價格優勢是因一國出口產品價格低于其貿易伙伴國產品的價格所形成的競爭優勢,主要由一國的資源稟賦以及其使用效率決定。產品自身優勢是因一國出口產品由于其自身特征而比競爭對手的相關產品能更好的滿足消費者的需求所形成的競爭優勢。

然而決定一國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國際競爭力的相對價格和產品優勢與技術創新緊密相關,也就是說技術創新能夠影響到產品及其相對價格。雖然制約產品價格的因素很多,但產品的生產成本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制約因素。一般來說,產品的生產成本決定著產品的定價,所以企業的生產成本越低,產品價格就會相對別的相關產品價格越低,從而在產品出口中才能擁有價格競爭上的優勢。而技術創新能提高勞動生產率,實現產品規模生產,降低產品生產成本。發達國家出口的資源消耗低、技術附加值高科技產品在其整個出口貿易中,占據主導地位,從總體上來說存在著生產成本方面的比較優勢。而產品優勢則主要表現在產品的質量、功能差異性與品牌上,眾所周知,產品質量與技術創新密不可分,產品質量的高低與技術含量成正相關關系。另外,國際貿易中的高新技術產品的新穎性、獨特性、高性能性、高技術含量性等等,與不斷增加研發投入,不斷采用新技術、新材料和新設備來實現技術創新緊密相關。

綜上所述,技術創新是我國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競爭力提升的關鍵因素。特別是在經濟全球化日益顯著的今天,國際市場上的科技競爭越來越激烈,我國只有依靠技術創新,研究和開發新產品、新工藝,才能實現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的價格和非價格競爭力優勢,才能在國際市場中立于之地,才能獲得更大的利潤和市場份額。

 

第五章 提高出口競爭力的相關政策

從上面的分析中我們知道技術創新對出口競爭力有促進作用,要提高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競爭力,我們要從技術創新角度出發。以下是針對技術創新提出的幾點擴大我國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的政策建議:

一、加強技術引進中的二次創新

       我國是發展中國家,長期以來,高新技術是靠從發達國家的引進。但是我國技術引進的有效利用并不是很好,其主要表現在高新技術引進后的消化、吸收和改造不足,從而導致了較高的引進成本,不利于我國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競爭力的提升。于是我國應在技術引進后模仿、吸收和消化的基礎上重點加強引進技術的二次創新,這樣既能提高我國的生產技術,增強我國的生產能力,又能更有效地實現技術引進的價值,減少重復引進現象,降低我國高新技術產品生產的成本,有利于促進我國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競爭優勢的形成。

二、大力發展自主創新

       我國應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的自主創新,因為沒有自主創新,我國高新技術產業就擺脫不了對發達國家技術的依賴,也趕超不了技術經濟強大的發達國家,我國更加成不了國際上的貿易強國;沒有技術創新,我國高新技術企業就不能夠擁有自己的核心技術和自主知識產權,我國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就缺乏品牌競爭力,從而只能在出口貿易中獲取微薄的加工利潤。所以,我國在引進、模仿、消化、吸收改進發達國家先進技術的同時,應積極發展技術自主創新,開展自主創新研究開發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高新技術的產品。只有這樣才能從根本上克服我國高新技術產品的技術競爭劣勢。

三、明確出口企業技術創新的主體地位

我國的自主創新和研發,主要集中在高校和國立科研機構,企業的技術創新地位不是很明確。但是我國高校長期以來只是起到一個知識傳播者的作用,與實際運用知識的企業聯系較少。而我國的國立科研機構雖然在技術與知識創新方面具有相當強的實力,但是在研發時缺乏市場導向性,從而使得科研成果的有效轉化率不高。企業是國民經濟中的基本單位,它最貼近市場,也最了解市場的需求,只有提高了我國出口企業的自主創新與研發能力,才能不斷增強我國的整體技術創新能力。所以明確企業的技術創新主體地位迫在眉睫,只有把產學研結合起來 ,出口企業才能更有效地配置高新技術資源,把研究開發中取得的技術成果優勢轉化為產品優勢,進而轉化為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的競爭優勢,促使我國高新技術產品的出口。

四、提高人力資本的質量

人力資本作為科技發展的基礎,是科技成果轉化為社會生產力的關鍵因素之一,因為人力資本水平的提高,不僅可以使經貿發展中既有的資本存量發揮更大的作用,還可以使技術模仿能力和二次創新能力增強。所以我國應大力發展人力資本,提高人力資本的質量,在高等教育大眾化的同時,應重點提升研究生教育的質量和水平,建立研究生、博士生導師約束機制。

五、加強國家的政策支持力度

我國應繼續實施“科技興貿”戰略,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擴大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利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促進我國產業結構升級,優化我國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結構,提高我國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國際競爭力的同時,還應不斷的提供必要的財政金融支持,加大研究與開發經費的投入,建立完善的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商會機制,進一步簡化出國人員審批手續,加強高新技術產品出口保障制度,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建立、健全促進自主創新的政策體系等,進一步增強我國高新技術產業的自主創新能力,擴大我國高新技術產品的出口。

 

【參考文獻】

[1] 余道先,劉海云. 我國自主創新能力對出口貿易的影響研究——基于專利授權量的實證[J]. 國際貿易問題, 2008,(03) .

[2] 林琳. 技術創新、貿易競爭優勢與出口績效的實證研究——以山東省為例[J]. 國際貿易問題, 2008,(11) .

[3] 高書麗,阮鈴雯. 技術創新對我國出口貿易影響的實證研究[J]. 經濟前沿, 2009,(05) .

[4] 高書麗,阮鈴雯. 技術創新對我國出口貿易的影響研究[J]. 商場現代化, 2009,(05).

[5] 姚利民,方妙杰. 技術創新促進中國出口貿易的實證研究[J]. 國際商務研究, 2007,(03)

[6] 魏龍,李麗娟. 技術創新對中國高技術產品出口影響的實證分析[J]. 國際貿易問題, 2005,(12) .

[7] 朱海燕. 我國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存在的問題與解決措施[J]. 現代企業, 2008,(12)

[8] 張明喜. 我國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R&D投入的貢獻研究——基于Panel Data的經驗分析[J]. 研究與發展管理, 2010,(01)

[9] 趙峰. 企業高新技術創新項目R&D績效評價研究[J]. 中國科技論壇, 2009,(02). 

[10] 張濟建, 李香春. R&D投入對高新技術企業業績的影響[J]. 江蘇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9,(02)

[11] 李冬琴. 浙江R&D投入對經濟增長貢獻的實證研究[J]. 企業經濟, 2009,(03)

[12]傅家驥.技術創新學[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8:17一20

[13]王瑞旺,徐至展.高技術與高技術產業[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1996:3l一49.

[14]傅家雷,雷家嘯.技術創新—中國企業發展之路「M.北京:企業管理出版社,1992:189一224

[15]刑以群,周建華.高技術企業經營管理論〔M〕.浙江:浙江大學出版社,2000:25一33

[16]約瑟夫.熊彼特著,何畏等譯.經濟發展理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

[17]王雨生.中國高技術產業化的出路廠[M].北京:中國宇航出版社,2003:12一26

[18]呂徽.高技術產業政策與實踐[M].北京:中國發展出版社,2003:42一44

[19]胡志堅.國家創新系統理論分析與國際比較[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172一195.

[20] 李瑜. 中國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現狀及對策建議[D].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 2006 . 

[21] 謝封光. 我國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競爭力分析[D]. 同濟大學, 2006 .

[22] 徐佳澍. 技術創新與中國對外貿易競爭力的研究[D]. 沈陽工業大學, 2009 .

[23] 李慶華. 技術創新與我國高新技術產品出口貿易問題分析[D]. 吉林大學, 2009

[24] 王麗. 以技術創新推進北京高技術產業發展[D]. 首都師范大學, 2008 .

[25] 黃曉懿. 我國高技術產業R&D績效研究[D]. 四川農業大學, 2008.

[26]Lev,B.andSougiannis,T.The capitalization and value-relevance of R&D. JournalofAccountingandEconomics. 1996, :107-138 .

[27]Rothwell,R.Towards the fifth-generation innovation process. International Marketing Review. 1994, (11) :7-31 .

.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1998, (11) :184-203 .

[29]Jensen, R, and M Thursby.A strategy approach to the product life cycle.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1986, (21) :269-284 .

致  謝

四年的讀書生活在這個季節即將劃上一個句號,而于我的人生卻只是一個逗號,我將面對又一次征程的開始。四年的求學生涯在師長、親友的大力支持下,走得辛苦卻也收獲滿囊,在論文即將付梓之際,敲下“致謝”兩個字,心中無限感慨。

感謝恩師李洪教授對我的嚴格要求和悉心指導,導師淵博的學識、非凡的氣質、敬業的工作作風、獨特的人格魅力,始終感染著我、激勵著我,這些都將成為寶貴的財富讓我享用終身。從論文題目的選定到論文寫作的指導,經由您悉心的點撥,再經思考后的領悟,常常讓我有“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感謝我的爸爸媽媽,你們的鼓勵和支持,使我能安心完成學業而無后顧之憂,你們是我最堅強的后盾。焉得諼草,言樹之背,養育之恩,無以回報,你們永遠健康快樂是我最大的心愿。

感謝我親愛的同學和室友,因為認識你們,讓我大學的生活更加美好。

感謝學校為我提供了豐富的參考資料,讓我在寫論文的過程中得到更多的啟發。

篇6

論文關鍵詞:高新,出口,競爭力,安徽

近年來,在國家政策支持和企業創新奮進下,安徽省高新技術產業發展迅猛,高新技術產品出口規模提升,結構優化,出口額占對外貿易總額的比重不斷增加。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競爭力作為高新技術產業國際競爭力的最直接表現,決定了一個國家或地區參與國際分工的地位,決定了貿易產品的結構優化,決定了對外貿易發展的前景。因此,加強對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競爭力研究十分必要、也很重要,本文在概括安徽省高新技術產品出口情況后,利用TCI指數、MI指數和GL指數測度了安徽省高新產品出口的貿易競爭力、比較優勢和產業內貿易情況,并得出結論,最后提出了擴大高新產品出口規模和優化出口結構的政策建議。

一、安徽省高新技術產品出口概況

近年來安徽省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呈現出跨越發展態勢,出口產品和企業集中度較高,一批有競爭力的骨干企業和拳頭產品涌現出來,帶動了全省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競爭力的提升。

(一)高新產品出口跨越式發展。安徽省高新技術產品出口額從1995年的1.2億美元國際貿易論文,發展到2009年的15億美元,年均增長高達19.7%。出口額占全省總額比重從1995年的7.6%提高到2009年的16.9%。高新產品出口額的年均增幅遠高于同期全省GDP的增長速度,通過高新產品出口,拉動了我省精細化工、汽車配件等產業的發展,為省內產業升級、技術更新提供了強大的推動力。

(二)產品集中度較高。安徽省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的產品集中度較高。2009年全省出口的高新技術產品中,全鋼子午線輪胎、鍍鋅板等新材料出口4.9億美元,占高新產品出口額32.6%,生物醫藥及器械出口4.6億美元,占高新產品出口額30.6%,電子信息產品出口2.9億美元,占高新產品出口額19%,光機電一體化1.5億美元,占高新產品出口額10.1%。高新產品出口呈現產業集聚現象,產品集中度不斷提高核心期刊目錄。高新產品的九大類產品中,以上四類產品出口額占總額高達92%。

(三)出口企業集中度高。2009年安徽省高新技術產品出口中,佳通乘用子午線輪胎、豐原集團、華文國際、華安進出口、水泥研究院等20家骨干企業累計出口10.4億美元,占全省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總額的70%。戶均出口規模達到5000萬美元以上,隨著出口企業發展壯大,其抵御國際市場風險能力也日益增強。

(四)出口主體性質多元化。全省高新產品出口中,國有、外資、集體民營企業三分天下。外商投資企業高新技術產品出口5.4億美元,占全省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總額的36%,國有企業出口5.3億美元,占全省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總額35%,集體民營企業出口4.3億美元,占全省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總額29%。

二、安徽省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競爭力研究

隨著全省高新技術產品規模的不斷提升,優化出口產品結構,提高出口產品競爭力逐步提上議事日程,首先要做的是摸清家底,掌握全省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的競爭力現狀,下面將從TCI、MI和GL三大指數,詳細分析近年來安徽高新技術產品分類競爭力情況,以期做到了解全省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競爭力情況,進而揚長避短,全力推動高新技術產品提升出口競爭力。

(一)使用貿易競爭力指數衡量[1]。貿易競爭力指數(TCI:Trade CompetitionIndex)是判斷一國或地區的某種產品在國際市場上是否具有相對競爭優勢的衡量指數。其計算公式為TCI=(Xi-Mi)/(Xi+Mi)。其中:Xi和Mi分別表示一個國家或地區在一定時期內產業i的出口額和進口額。TCI指數取值范圍為-1≤TCI≤1國際貿易論文,當0≤TCI≤1時,意味著該產品具有較強的國際競爭力,當-1≤TCI≤0,意味著該產品國際競爭力較弱。

表1列出了安徽省高新技術產業九類產品在2003-2009年的TCI指數:

表1:2003-2009年安徽省高新技術產品TCI指數

產品名稱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高新技術產品

0.017

0.14

0.239

0.156

0.371

0.363

0.368

其中:

電子信息

0.615

0.683

0.617

0.111

0.579

0.425

0.541

軟件

1

1

1

1

1

航空航天

-0.98

-0.87

-0.963

-0.97

-0.854

-0.776

-0.594

光機電一體化

-0.672

-0.586

-0.592

-0.437

-0.406

-0.338

-0.274

生物醫療器械

0.358

0.463

0.558

0.513

0.66

0.633

0.651

新材料

0.332

0.419

0.537

0.746

0.793

0.653

0.699

新能源

-0.581

-0.458

-0.442

-0.226

-0.033

0.038

-0.113

環保與海洋

-0.494

-0.007

0.157

-0.407

-0.362

0.261

-0.227

現代農業

-1

0.963

0.91

0.736

0.978

0.997

-0.492

數據來源:根據安徽省商務廳進出口數據整理而得。

通過表1,可以看出,安徽省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具有一定的國際競爭力,2003年至2009年間,TCI指數均大于0,處于0≤TCI≤0.4區間。仔細觀察可以發現,除2006年外,其余年份,TCI指數呈現逐年走高態勢,這意味著全省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的競爭力在不斷提升。但也應清醒地看到,安徽省高新技術產品TCI指數從細分的產品類別來看,9大類產品中,有航空航天、光機電一體化、新能源、環保與海洋等多類產品TCI指數長期處于≤0狀態,說明這些產品的出口競爭力還相當弱,全省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的TCI指數之所以趨于正數,表現為具有一定的出口競爭力,主要得益于新材料(歷年TCI指數平均數大于0.5)、生物醫療器械(歷年TCI指數平均數大于0.5)所表現出來的較強出口競爭力的支撐。由此可見,安徽省高新技術產品出口雖然總體具備一定國際競爭力,但從產品大類內部來看,發展還極其不平衡,要提升全省高新技術產品的出口國際競爭力,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二)使用Michaely指數衡量。我們引用Michaely指數(MI指數)來衡量與測度安徽省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的比較優勢和國際競爭力,Michaely指數測度公式可以表示為:。其中,MIij表示j經濟體在商品i上的Michaely指數;Xij,Mij分別表示j經濟體商品i的出口額和進口額;表示j經濟體m種商品的出口總額;表示j經濟體m種商品的進口總額。MI指數的變動區間為[-1,1],0≤MI≤1時,意味著產品具有比較優勢,-1≤MI≤0時,意味著產品具有比較劣勢。

表2:2003-2009年安徽省高新技術產品MI指數

產品名稱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高新技術產品

-0.005407

0.01775

0.0323

0.012469

0.0657

0.067

0.066099

其中:

電子信息

0.022859

0.02632

0.0175

-0.00024

0.0113

0.0093

0.019484

軟件

0.0005

0.000382

0.0003

0.0002

0.000215

航空航天

-0.009079

-0.004

-0.003

-0.01622

-0.002

-0.001

-0.00139

光機電一體化

-0.054121

-0.0589

-0.045

-0.0331

-0.028

-0.025

-0.022339

生物醫療器械

0.033839

0.03649

0.0342

0.02634

0.0322

0.0392

0.037236

新材料

0.028404

0.03327

0.0409

0.05342

0.0572

0.0459

0.042217

新能源

-0.019132

-0.0149

-0.013

-0.00677

-0.003

-0.002

-0.006506

環境保護與海洋

-0.008138

-0.0009

0.0003

-0.01144

-0.002

0.0007

-0.002767

現代農業

-0.000042

0.00039

0.0001

0.000093

0.0003

0.0005

-0.000052

數據來源:根據安徽省商務廳進出口數據整理而得。

從表2不難看出,2003年至2009年安徽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的MI指數一直大于0國際貿易論文,表明全省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具有一定比較優勢核心期刊目錄。但從表2不難看出,歷年的高新產品MI指數都沒有突破0.1,這說明全省的高新產品出口的比較優勢相當微弱。此外,從分商品大類來看,全省仍然有航空航天、光機電一體化、環保與海洋、新能源四大類高新產品MI指數長期處于負值,意味著這四類產品仍然處于比較劣勢。與TCI指數有相似之處,全省高新產品的MI指數推高,得益于新材料和生物醫療器械的比較優勢,而這兩類產品與前面的光機電一體化等產品相比,附加值、技術含量均低于前者,因此,安徽省高新技術產品出口MI指數雖然為正數,但其含金量不高,要真正實現高新產品比較優勢,還必須下大力氣培育提高光機電一體化等產品的比較優勢。

(三)使用產業內貿易指數(GL指數)衡量。20世紀60年代產業內貿易研究興起以來,Verdoorn、Grubel和Lloyd(1975)[2]、Krugman(1979)[3]、Falvey等人分別對產業內貿易的成因及利益進行了理論探討,并對產業內貿易的水平進行了大量的測量和比較,進而推動了新貿易理論的形成與發展。本文運用國際上通用的評價產業內貿易的指標——1975年由格魯貝爾和勞埃德給出的產業內貿易指數來衡量安徽省高新產品出口的產業間貿易和產業內貿易情況,具體計算公式為:GL=1-∣Xi-Mi∣/(Xi+Mi)。其中,Xi和Mi分別表示一個國家或地區在一定時期內產業i的出口額和進口額[4]。GL指數在0與1之間變動,0表示完全的產業間貿易,1表示完全的產業內貿易。通常以0.5為界限,GL指數大于0.5的是產業內貿易,反之為產業間貿易[5]。

從表3容易看出,安徽省高新技術產品出口2003-2009年的GL指數均大于0.5,說明高新產品出口屬于產業內貿易。但值得一提的是,從具體分類來看,生物醫療器械和新材料2003、2004年的GL指數均大于0.5,屬于產業內貿易,之后的2005至2009年的GL指數一直小于0.5,屬于產業間貿易。高新技術產品的九大類產品中,只有上述兩類可以歸為產業間貿易,其余七類應該是以產業內貿易為主。總體來看,全省高新技術產品出口主要表現為產業內貿易。

表3:2003-2009年安徽省高新技術產品GL指數

產品名稱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高新技術產品

0.983403

0.86049

0.7611

0.843624

0.6286

0.6371

0.632064

其中:

電子信息

0.385455

0.3168

0.3831

0.889392

0.4211

0.5752

0.459202

軟件

航空航天

0.01952

0.12985

0.0372

0.029712

0.1463

0.2235

0.405757

光機電一體化

0.327773

0.41409

0.4078

0.562543

0.5943

0.6623

0.726384

生物醫療器械

0.641564

0.53672

0.442

0.487371

0.3397

0.3672

0.349209

新材料

0.667619

0.58097

0.4625

0.254209

0.2066

0.3473

0.300748

新能源

0.418554

0.54222

0.5579

0.773805

0.967

0.9617

0.886751

環境保護與海洋

0.506302

0.99276

0.8433

0.59336

0.6383

0.7393

0.77261

現代農業

0.03727

0.0896

0.263736

0.0215

0.0034

0.507937

數據來源:根據安徽省商務廳進出口數據整理而得。

三、幾個簡短結論

由上文的數量分析國際貿易論文,可以得出以下三個簡短的結論:第一,從貿易競爭力指數(TCI)來看,安徽省高新技術產品具備一定競爭力,并呈現逐年走強態勢。但高新產品出口中,內部發展不均衡,光機電一體化等大類商品貿易競爭力仍然不足。第二,從Michaely指數來看,安徽省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具有一定比較優勢,亦呈現逐步走高態勢,主要體現在電子信息產品、生物醫藥、新材料等高新產品出口上。第三,從產業內貿易指數(GL)來看,安徽省高新技術產品出口仍然是產業內貿易為主,除了生物醫藥、新材料兩大類產品,其余七類均表現為產業內貿易。總體來說,安徽省高新技術產品出口規模在不斷提升,但其內部結構還有待進一步優化,要真正提升其出口競爭力、出口比較優勢和改變目前的產業內貿易現狀,還有漫長而艱辛的道路要走。

四、政策建議

通過前文分析,可以得知,目前安徽省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具有一定競爭力,特別是部分新材料、生物醫藥產品優勢明顯,但要實現高新產品整體競爭力的提升,還要進一步加強光機電一體化等產品的出口競爭力培育。產品的出口競爭力培育的內在因素是企業自身的研發、創新和市場開拓,與此同時,政府的積極引導也將起到重要作用,下面本文將就政府層面可以做的工作提出四點建議。

(一)用足用好政策資金。促進企業形成創新動力,增加企業科研投入,做好研發項目儲備,制定科研項目標準,發揮政策資金促進效應。對各項鼓勵政策,落實到位,跟蹤問效,確保成效核心期刊目錄。以合蕪蚌地區為重點,落實國家和省級財政資金支持企業開展研發項目國際貿易論文,發揮政策資金的引導作用,促進企業自主創新,提升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競爭力。

(二)加快基地集群建設。抓好國家級基地建設,增強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增長后勁。安徽省蚌埠市國家級科技興貿精細化工出口創新基地于2006年獲批,目前發展態勢良好,2009年基地內企業的出口逆勢上揚,今后要繼續在加強組織領導、爭取政策資金支持、建立公共服務平臺、做好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發展中長期規劃、擴大進出口銀行優惠信貸等多方面,加強國家級出口創新基地建設。努力提高檸檬酸、對氨基苯酚、賴氨酸、L乳酸、香蘭素等一批產品出口競爭力,用好國家級出口基地的金子招牌,擴大基地內企業出口規模。

(三)搞好融資服務工作。企業融資難是制約外向型科技企業發展的難題,要繼續大力推動進出口銀行對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的信貸支持力度,擴大使用進出口銀行小企業統借統還優惠貸款業務,增加統借統還試點縣(市)數量。不斷降低企業融資成本,開創新的擔保方式,與省擔保集團加強合作交流,為科技企業出口提供資金保障。

(四)開展出口市場開拓。積極組織好企業參加知名的境外電子信息、醫藥化工展等,如德國柏林的電子消費展,阿根廷的醫藥原料展等。推動企業積極開拓新興市場、鞏固傳統市場。帶著產品,走出國門,參與競爭。

參考文獻

[1]王分棉.北京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競爭力動態分析[J]中國科技論壇,2007,(5).

[2]Grubel,H,G. and Lloyd,P.J.(1975),Intra-industry Trade:The Theory and Measurement ofInternational Trade in Differentiated Products,Macmillan,London.

[3]Krugman,P(1979),“Increasing Returns,MonopolisticCompetition and International Trade”,Journal ofInternational Economics,Vol.9.

篇7

第一條為規范新產品新技術鑒定驗收工作,強化技術創新管理,促進先進適用新產品的生產和新技術的有效推廣應用,根據《國家技術創新計劃管理辦法》、《新產品新技術鑒定驗收管理辦法》以及《江蘇省新產品新技術鑒定實施細則(試行)》,結合我市具體情況,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新產品、新技術鑒定驗收是指政府經濟管理部門組織有關專家,按照規定的形式和程序,對技術創新活動中新產品、新技術的主要性能、技術水平、試(投)產或在生產中試(使)用的可行性、市場前景、社會經濟效益等進行綜合審查評價,作出相應的結論,并頒發《新產品新技術鑒定證書》。

第三條新產品是指采用新技術原理、新設計構思研制生產,或結構、材質、工藝等某一方面有所突破或較原產品有明顯改進,從而顯著提高了產品性能或擴大了使用功能,并對提高經濟效益具有一定作用,在一定區域或行業范圍內具有先進性、新穎性和適用性的產品。

第四條新技術是指產品生產過程中采用新的技術原理、新設計構思及新工藝裝備等,對提高生產效率、降低生產成本、改善生產環境、提高產品質量以及節能降耗等某一方面較原技術有明顯改進,達到實用程度并對提高經濟效益具有一定作用的技術。

第五條南京市經濟委員會(以下簡稱市經委)歸口管理全市企業新產品、新技術的鑒定驗收工作。

第二章鑒定驗收的范圍和原則

第六條企業開發的新產品、新技術,項目開發單位要求組織鑒定的,按照本辦法進行鑒定驗收。

列入國家、省、市經濟管理部門技術創新計劃并獲得財政資金補助的新產品、新技術開發應用項目,須按照本辦法進行鑒定驗收。

第七條對于醫藥、醫療器械、食品、農藥、計量器具、壓力容器等涉及人身和社會安全以及國家需要嚴格控制產品質量和其他國家有特殊規定的新產品、新技術,鑒定驗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執行。

第八條新產品、新技術鑒定驗收結論是審查批準產品投產、申領生產許可證(準產證)、組織技術推廣應用和轉讓、參加重大項目招投標、獲得獎勵以及享受有關扶持政策的依據。

第九條新產品、新技術鑒定具體分為新技術鑒定、新產品樣品鑒定和新產品投產鑒定三類。

第三章新技術鑒定的內容、條件和技術文件資料

第十條新技術鑒定的主要內容:

(一)、審查提供鑒定的技術文件資料的完整性、正確性、統一性;

(二)、審查新技術的各項技術指標是否符合技術任務書的要求,評價其技術水平;

(三)、審查新技術推廣應用所需的條件是否具備,安全、衛生、環保是否符合要求。

第十一條申請新技術鑒定應具備的條件:

(一)、已完成技術任務書規定的研究任務,新技術經過與相關技術的對比測試。

(二)、具備技術鑒定所需的全套技術文件資料。

(三)、新技術應用過程已執行環保、安全、衛生等有關規定。

(四)、符合規定的鑒定申報程序。

第十二條申請新技術鑒定應提供的技術文件資料:

(一)、鑒定驗收工作大綱:應寫出新技術名稱、規格型號、研制單位、項目來源、鑒定性質、鑒定依據、鑒定內容以及鑒定驗收的組織與主持單位等。

(二)、技術任務書:提出技術指標,要解決的技術問題,進度安排及責任人。

(三)、技術總結:主要內容為技術方案概述、技術指標與國內外同類技術的對比,技術成熟程度,各項技術難點的解決方法及結論,尚存技術問題及解決方案,研制時間及進度。

(四)、技術經濟分析報告:評價本技術方案的經濟性。包括技術開發投入總額、成本、利潤、社會效益、國內外市場競爭能力分析,進一步技術開發和產業化的投入及內容。

(五)、技術條件:國家標準,或行業標準,或經技術質量監督部門審查備案的企業標準,或用戶要求的技術經濟指標(需附簽訂的協議或合同)。

(六)、技術測試報告:法定檢測機構出具的檢測報告,或用戶出具的檢測報告,或鑒定委員會專家現場檢測出具的檢測報告,或在鑒定委員會專家監督下企業質檢部門出具的檢測報告。以上檢測報告用于鑒定驗收的有效期為一年。

(七)、其他:

1、涉及到鑒定結論在國內先進以上水平的,須出具查新報告。

2、涉及到列入國家、省、市經濟管理部門技術創新計劃并獲得財政資金補助的新產品、新技術開發應用項目驗收的,須出具社會中介機構審計的投資財務決算書。

3、涉及到環保、勞保、安全、衛生的,須出具相應的法定檢測報告或證明。

第四章新產品樣品鑒定的內容、條件和技術文件資料

第十三條新產品樣品鑒定的主要內容:

(一)、審查提供鑒定的技術文件資料的完整性、正確性、統一性;

(二)、審查樣品的各項技術指標是否符合產品技術條件,評價其技術水平;

(三)、考核新產品試產所需的條件是否具備,安全、衛生、環保是否符合要求。

第十四條申請新產品樣品鑒定應具備的條件:

(一)、已完成樣品試制計劃,樣品經法定檢測單位檢測。

(二)、具備樣品鑒定所需的全套技術文件資料。

(三)、樣品已執行環保、安全、衛生等有關規定。

(四)、符合規定的鑒定申報程序。

第十五條申請新產品樣品鑒定應提供的技術文件資料:

(一)、鑒定驗收工作大綱:應寫出新產品名稱、規格型號、試制單位、項目來源、鑒定性質、鑒定依據、鑒定內容以及鑒定驗收的組織與主持單位等。

(二)、計劃任務書:提出試制數量、進度安排、責任人、資金的籌措與使用。

(三)、技術任務書:提出樣品要達到的技術指標,技術文件要達到的要求;試制過程中要解決的技術問題,進度安排及責任人。

(四)、試制總結:主要內容為項目來源,市場前景分析預測;試制數量和時間;試制各階段解決的問題;尚存在的問題及解決方案。

(五)、技術總結:主要內容為試制技術方案概述、樣品的各項技術指標,各項技術問題的解決方法及結論,尚存技術問題及解決方案,研制時間及進度。

(六)、技術經濟分析報告:評價本技術方案的經濟性。包括技術開發投入總額、成本、利潤、社會效益、國內外市場競爭能力分析,進一步技術開發和產業化的投入及內容。

(七)、技術條件:國家標準,或行業標準,或經技術質量監督部門審查備案的企業標準,或用戶要求的技術經濟指標(需附簽訂的協議或合同)。

(八)、檢測報告:法定檢測機構出具的檢測報告。檢測報告用于鑒定驗收的有效期為一年。

(九)、標準化審查報告:主要寫清新產品的種類、用途、特點;標準化系數及經濟效果;貫徹各類標準及法令、法規的情況,未予貫徹哪些標準及原因和相應的過渡辦法;標準化綜合評價及結論(含與國際標準對照程度)。

(十)、產品圖樣:需要產品圖樣用于指導生產和訂貨的新產品應提供全套設計圖樣和產品零部件明細表及外購、外協件匯總表備查。

(十一)、工藝文件:加工工藝、裝配工藝、操作規程、檢驗規程、配方概要及工藝流程等。

(十二)、其他:

1、涉及到鑒定結論在國內先進以上水平的,須出具查新報告。

2、涉及到列入國家、省、市經濟管理部門技術創新計劃并獲得財政資金補助的新產品、新技術開發應用項目驗收的,須出具社會中介機構審計的投資財務決算書。

3、涉及到環保、勞保、安全、衛生的,須出具相應的法定檢測報告或證明。

第五章新產品投產鑒定的內容、條件和技術文件資料

第十六條新產品投產鑒定的主要內容:

(一)、審查生產管理用技術文件資料的完整性、正確性、統一性,評價是否符合國家有關技術基礎標準,作出是否可以指導批量生產的結論;

(二)、審查試制產品是否符合產品標準及相關技術標準,評價其先進性;

(三)、審查生產設備、工藝工裝、檢測手段是否具備,安全、衛生、環保是否符合要求。

第十七條申請新產品投產鑒定應具備的條件:

(一)、已完成項目開發任務或試產計劃,試產的新產品已經法定檢測單位按產品標準進行過全項型式試驗,經2家以上用戶試用。

(二)、具備投產鑒定所需的全套技術文件資料。

(三)、具備投產所需的工藝裝備、產品出廠的測試設備及相關的原材料、外購、外協件檢驗設備。

(四)、產品及其生產過程已執行環保、安全、衛生等有關規定。

(五)、符合規定的鑒定申報程序。

第十八條申請新產品投產鑒定應提供的技術文件資料:

(一)、鑒定驗收工作大綱:應寫出新產品名稱、規格型號、試制單位、項目來源、鑒定性質、鑒定依據、鑒定內容以及鑒定驗收的組織與主持單位等。

(二)、計劃任務書:提出試產數量、進度安排、責任人、資金的籌措與使用。

(三)、技術任務書:提出試制產品要達到的技術指標,技術文件要達到的要求,設備、工裝、檢測手段要達到的要求,試產過程中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各階段進度安排及責任人。

(四)、試制總結:主要內容為項目來源,市場前景分析預測;試制數量和時間、試驗數量和時間、試用數量和時間;試制各階段解決的問題;尚存在的問題及解決方案。

(五)、技術總結:主要內容為試制技術方案概述、試制產品各項技術指標,各項技術問題的解決方法及結論,尚存技術問題及解決方案,研制時間及進度。

(六)、技術經濟分析報告:評價本技術方案的經濟性。包括技術開發投入總額、成本、利潤、社會效益、國內外市場競爭能力分析,進一步技術開發和產業化的投入及內容。

(七)、產品標準:國家標準,或行業標準,或經技術質量監督部門審查備案的企業標準。

(八)、檢測報告:法定檢測機構出具的抽樣檢測報告(全項型式試驗)。檢測報告用于鑒定驗收的有效期為一年。

(九)、標準化審查報告:主要寫清新產品的種類、用途、特點;標準化系數及經濟效果;貫徹各類標準及法令、法規的情況,未予貫徹哪些標準及原因和相應的過渡辦法;標準化綜合評價及結論(含與國際標準對照程度)。

(十)、用戶使用報告:分析用戶使用過程中產品的技術性能,評價是否滿足用戶的技術要求。須提供2家以上用戶提供的使用報告。

(十一)、產品圖樣:需要產品圖樣用于指導生產和訂貨的新產品應提供全套設計圖樣和產品零部件明細表及外購、外協件匯總表備查。

(十二)、全套工藝文件:加工工藝、裝配工藝、操作規程、檢驗規程、配方概要及工藝流程等。

(十三)、其他:

1、涉及到鑒定結論在國內先進以上水平的,須出具查新報告。

2、涉及到列入國家、省、市經濟管理部門技術創新計劃并獲得財政資金補助的新產品、新技術開發應用項目驗收的,須出具社會中介機構審計的投資財務決算書。

3、涉及到環保、勞保、安全、衛生的,須出具相應的法定檢測報告或證明。

第六章鑒定驗收的組織和管理

第十九條鑒定驗收工作實行分級管理:

(一)、列入國家、省級技術創新計劃的新產品、新技術開發項目,由國家、省經濟管理部門組織鑒定,并由國家、省經濟管理部門統一編號核發鑒定驗收證書。

(二)、列入市級技術創新計劃的新產品、新技術開發項目,以及計劃外的新產品、新技術,企業可申請省經貿委或市經委組織鑒定驗收工作,并由省經貿委或市經委統一編號核發鑒定驗收證書。

(三)、國家、省級鑒定,市經委可接受委托主持鑒定;市級鑒定,由市經委直接主持鑒定或委托縣區計經局主持鑒定。

第二十條鑒定的申請:

新產品、新技術開發單位申請填寫《新產品新技術鑒定驗收申請表》(見附件一)一式三份、全套鑒定驗收技術文件資料和《新產品新技術鑒定證書(草案)》(見附件二)各一份,經企業主管部門初審并簽署意見后報市經委;

部、省、市直屬企業直接向市經委申請。

第二十一條鑒定申請的審批:

市經委收到企業鑒定申請表和鑒定技術文件資料后,在10個工作日內對全套鑒定技術文件資料進行審查,并作出是否受理的答復。經審查合格后,分下列兩種情況對鑒定作出安排:

(一)、對于申請省級以上新產品、新技術鑒定的,轉報省經貿委審批;

(二)、對于申請市級新產品、新技術鑒定的,由市經委確定鑒定類別、主持單位、鑒定委員會成員以及鑒定時間。

第二十二條鑒定委員會的組成及主要職責:

鑒定委員會由鑒定組織單位組織七至十五位(單數)技術經濟專家組成。專家必須具有高級職稱。項目開發單位的人員原則上不得進入鑒定委員會。

鑒定委員會負責鑒定的技術評議過程,并最后形成鑒定結論及證書報批文件。

第二十三條鑒定會議議程:

(一)、鑒定主持單位主持:宣布鑒定委員會成員名單和主任委員;

(二)、鑒定委員會主任委員主持:

1、由新產品、新技術開發單位宣讀有關鑒定技術文件資料。

2、專家進行現場考察、觀看演示或監督檢測。

3、專家質疑:專家根據已審查的鑒定技術文件資料,提出質疑,新產品開發單位必須據實給予回答。

4、專家評議:由鑒定委員會獨立評議,起草鑒定意見。鑒定組織主持單位列席會議,了解評議情況,但不發表評價意見。新產品、新技術開發單位原則上應回避專家評議會議。

5、鑒定委員會意見內容應包括:是否完成項目計劃或合同書要求的指標,技術資料是否齊全、完整、正確、統一并符合規定,新產品的創新性、先進性和成熟程度,投產(推廣)的條件、價值與前景,存在的問題和改進意見。

6、鑒定委員會評議未通過的,鑒定委員會應寫出未通過的理由。

7、主任委員在鑒定委員會意見原稿上簽字,全體專家在鑒定委員會委員簽字欄簽字。

(三)、鑒定主持單位主持:由鑒定委員會主任委員宣讀鑒定意見。

第二十四條鑒定證書的審批:

篇8

[關鍵詞]高新技術產品 出口 問題 對策

[中圖分類號]F74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5349(2011)09-0115-01

一、高新技術產品的定義

國際貿易是商品和勞務的國際轉移。高新技術產品是指符合一個國家高新技術重點范圍、技術領域和產品參考目錄的全新型產品或國內首次生產的改進型產品,或屬創新產品等,具較高的技術含量、良好的經濟效益和廣闊的市場前景。高新技術產品貿易就是符合上述要求的商品和勞務的國際轉移。

二、中國對美國高新技術產品貿易存在的問題

(一)缺乏自主創新能力,自主品牌較少

2009年1月至5月,外資企業高新技術產品出口達1101.4億美元,同比增長24.1%,占我國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總額的87.8%。2010年該比重持續增長,這就表明,外資企業在我國對美國的高新技術產品出口中的主要地位,其比重也在不斷地攀升,盡管我國也在不斷發展,但主要問題是自主品牌少,創新能力不夠。

(二)貿易順差逐年擴大,摩擦和糾紛壓力日增

貿易順差是指在特定年度一國出口貿易總額大于進口貿易總額。由于“貿易轉移”效應的影響,中美高新技術產品貿易由逆差轉為順差。2008年中對美的高新技術產品貿易順差為148億美元,2009年為224億,2010年為308億。從以上數據可以看出,中國對美國的高新技術產品的貿易順差呈逐年擴大的趨勢,順差的金額逐年增加,這也使摩擦和糾紛的壓力日益突出。

(三)美元持續貶值,嚴重影響加工貿易企業的出口

近年來,美元的持續貶值,嚴重影響了我國加工貿易企業的出口。一方面,美元的貶值會使以美元為單位的原料成本上升,我國企業為了保證利潤的幅度,就會采取各種措施來降低制造成本。另一方面,美元的貶值使得美國會采取一些保護措施甚至是單邊主義政策來調整國內經濟,這些措施很有可能就是針對中國這個貿易大國,從而使得我國貿易企業的出口矛盾加劇。

三、解決中美高新技術產品貿易問題的對策

(一)實施“科技興貿”戰略

有效地利用出口政策的導向作用,營造科技興貿的良好外部環境,加快出口融資和出口信用保險體系建設,確定全方位的、多層次的、多元化的市場營銷戰略;分析國際的需求,結合我國的技術優勢,確定優先的行業和領域;建立創造園,為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的擴大提供快捷途徑。此外,我們應即時擴充中國進出口銀行的資本金規模,增加進出口銀行的業務范圍,加強出口信貸、出口信用保險和對外擔保等優惠政策對高技術產品出口的支持力度,以增強高技術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優勢。

(二)我國要提升高新技術產業鏈的整體競爭力

高新技術產業鏈是一個包含價值鏈、企業鏈、供需鏈和空間鏈四個維度的概念。這四個維度在相互對接的均衡過程中形成了產業鏈這種“對接機制”是產業鏈形成的內模式,作為一種客觀規律,它像一只“無形之手”調控著產業鏈的形成。要提高高新技術產業鏈的整體競爭力,就要形成該產業的核心競爭力。在知識經濟的今天,知識是關鍵資源。正如美國管理大師彼得德魯克所指出的那樣,知識是惟一有意義的一項資源。因此我們要不斷地掌握和學習該新技術方面的知識,建立起以知識為核心的競爭力。高新技術產業鏈的發展需要對整個產業發展狀況進行科學分析,制定科學的區域高新技術產業鏈發展規劃,包括目標、方案、步驟、重點及保證措施等。這樣對我國高新技術產品出口有很大的益處。

(三)優化貿易環境,加大人才培養

我們要優化貿易環境,建立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提高引進技術的有效性,可針對我國引進工作中所暴露出來的問題提出如下對策:加強對技術引進的宏觀調控;提高通過外資途徑引進技術的有效性;探索技術引進新模式;重視在技術引進基礎上的消化吸收。增強企業自主創新,企業既是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主體,也是技術創新的主體。我們應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增強企業知識產權保護意識,建立有利于企業技術創新的激勵機制,加大對技術創新的人力、財力投入等,增強企業自主創新能力。此外還要加大高新技術產業人才的培養,優化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的出口產品結構。

【參考文獻】

[1]王桂新,沈建法.中國地級以上城市綜合競爭力研究[J].復旦大學學報,2007年版,第53頁.

[2]羅雙臨.中國高新技術產品貿易研究[M].中國物價出版社,2005年版,第109頁.

篇9

關鍵詞:金融危機;支柱產業;高新技術產品;遼寧省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09)24-0017-01

一、石化高新技術產品持續增長

近年來,我省石化工業加快結構調整,煉油化工一體化水平不斷提升,行業的整體實力明顯增強。2008年石化高新技術產品實現連續增長,全年實現產值1 785.2億元,比上年增長了30.1%,增速高于上年1.7個百分點;在全省高新技術產品產值中的比重達到23.3%,比上年增長了0.5個百分點。

石油加工及煉焦行業穩中有升,高新技術產品實現的產值、增加值和銷售收入在石化行業中均居于榜首,全年高新技術產品產值增長了35.8%,比上年增加了6.7個百分點;高新技術產品增加值的增長速度達到176.3%,是“十一五”以來的新高;高新技術產品增加值率達到39.8%,在各行業中居于首位。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業增長速度減緩,2008年高新技術產品產值和增加值的增長速度為近四年來的最低點,分別比上年減少了1.1和18.1個百分點;高新技術產品產值在全省高新技術產品產值和工業增加值中的比重持續下降,分別為8.7%和42.5%,比上年各減少了0.5和5.2個百分點;出口形勢也不容樂觀。

二、冶金行業高新技術產品增長質量持續下降

2008年,金融危機導致市場需求減少,鋼材價格下降,產品產量縮減,這給冶金工業發展帶來一定影響。全年冶金高新技術產品實現產值1 024.1億元,完成增加值262.9億元,分別僅占全省高新技術產品的13.4%和13.1%;高新技術產品產值和增加值的增長速度減慢,分別較上年下降了17.6和25.3個百分點。標志行業增長質量的產品增加值率持續下降,2008年為25.7%,較上年下降了2.1個百分點。金融危機致使新技術產品出口形勢嚴峻,出口銷售收入僅占行業銷售收入的9.3%,本溪鋼鐵集團持續無產品出口狀態,撫順新鋼鐵有限公司和遼寧忠旺集團有限公司2008年出口銷售收入較上年分別減少了81.1%和21.6%。

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依舊是冶金行業中的龍頭老大,全年高新技術產品實現的產值、增加值和銷售收入分別占冶金行業的73.7%、73.3%和74.9%。由于受金融危機的影響,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增長速度明顯減緩,高新技術產品產值和增加值的增長速度分別為40.5%和20.2%,較上年各減少了18.4和40.8個百分點。位于行業第二位的有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增速也減慢,全年高新技術產品產值增長速度為12.9%,較上年下降了29.1個百分點;高新技術產品增加值的增長速度為26.5%,較2005年下降了近200個百分點。

三、先進裝備制造業出現下滑

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是先進裝備制造業中規模最大的子行業,行業整體出現了下滑,全年實現的產值、增加值和銷售收入分別占先進裝備制造業的28.0%、21.1%和28.0%,分別比上年下降了1.7%、4.8%和2.9%。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是全行業中持續增長的子行業,且增幅較大,全年高新技術產品實現的產值比上年增長了45.9%;完成的增加值較上年增長了94.7%;銷售收入在各類子行業中穩居第二位;出口產品實現的銷售收入最多,為全行業出口產品銷售收入的42.2%。儀器儀表及文化、辦公用機械制造業是全行業中規模最小的子行業,金融危機中其增長速度銳減,高新技術產品產值和增加值的增長速度分別比上年減少了26和56.8個百分點。

四、對遼寧三大支柱產業發展的建議

石化行業應大力發展石油化工、精細化工等子行業,大力開發高新技術產品,如用于航空、航天、汽車、船舶、建筑、電器設備和基礎設施建設等行業的通用塑料的改性,發展環境友好材料以及特種纖維復合材料等。

篇10

Viscose fiber has the largest output and widest application among the regenerated cellulose fibers. Nowadays, China viscose fiber industry confronted with some challenges such as excessively rapid growth of productivity, shortage of raw material and rise of cost. This article comprehensively analysed the differences on viscose fiber quality requirements at home and abroad and introduced the experiences on new technology and product development. Furthermore, some universal technical matters were studied.

最近,國家工業和信息化部了《粘膠纖維行業準入條件》(2010年6月1日實施),提出粘膠纖維行業生產企業的布局、工藝和裝備要求、質量與管理、新建和改擴建項目資源消耗指標、環境保護、職業安全衛生與社會責任、監督與管理等 7 個方面的規范化管理準則,為促進粘膠纖維產業的結構調整和升級,防止低水平重復建設,減少資源浪費,推進節能、減排和淘汰落后產能作出了明確的規定和限制。

我國粘膠纖維自20世紀50年展至今,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在“做大、做強”理念的指引下,產量已居世界首位;在“加快對引進技術消化吸收”方面已做到大部分設備國產化;在“節能、減排”方面也取得了明顯的效果;在“自主創新”的引領下,各個企業研發了不少新技術,生產了多種差別化、功能性的新產品,有了很大的進步。這無疑極大地推動了粘膠纖維的健康發展,但同時行業內仍存在不少問題,有的是長期存在的根本性問題,必須認真地面對,才能全面協調和穩步成長。

1粘膠短纖維的基本質量要求

我國粘膠短纖維執行國標GB/T 14463 ― 2008,但用戶關心的指標并沒有在此新標準中列出,即使是列出的指標數據,用戶對此也有不同意見。表 1 列出了國內外粘膠短纖維的一些質量指標參數。

經過市場調研,國內用戶反映的質量問題主要有如下幾個方面。

(1)纖維手感

粘膠短纖維手感要求柔軟,手抓握纖維時,耳邊會聽到吱吱響聲,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響聲太大,纖維發澀,但如果沒有響聲,則纖維抱合性能差,這些都與纖維的成形結構及截面形狀有關,也與含油量和油劑的質量有關,它會影響原料的可紡性,產生斷頭或條干不均勻。

(2)纖維外觀

要求纖維松散而不雜亂,色澤一致,反差均勻,白度高。

(3)纖維含濕率

纖維含水均勻,標準回潮率 13%(可折算),纖維無濕團或濕塊,濕纖維根本不能上機,用戶必須把纖維包打開晾干后才能使用。

(4)纖維纖度

常規產品纖度以 1.67 dtex為主,有的用戶希望使用細旦產品如 1.33 dtex和 1.11 dtex,具體可根據用戶要求的纖度規格訂合同。

(5)纖維長度

我國粘膠短纖維(棉型)的長度規格為 1.67 dtex× 38 mm,有的用戶希望能長一些為好,國外同樣纖度條件下的長度有 38、39、40、44 和 50 mm不等,可供選擇,應按照用戶的要求簽訂合同。

(6)長度偏差率

我國為 ±6.0%,用戶認為此偏差范圍太大,希望在3.0% 以下。

(7)疵點

粘膠塊、粗纖維、硬纖維、并絲、損傷纖維、異形纖維等疵點,用戶在清花、梳棉過程中不易除去,在紡紗機上不但會降低紗線品質,而且會損壞紡紗機零件。

(8)超長纖維和倍長纖維

倍長纖維有時長達 0.5 m,會嚴重損壞紡紗機零件。

(9)強度和伸長率及伸長率變異系數

粘膠短纖生產商往往看重強度而不重視伸長率,但事實上對于紡紗廠來說,伸長率的重要性大于強度。紡紗廠首先要求伸長率達到標準,然后要求伸長率變異系數盡量小。如果伸長率變異系數不合格,強度的變異系數也不會合格。因此,應在保證伸長率指標合格的條件下提高強度,而不是為了提高強度,增加紡絲的牽伸率,這樣反而降低了伸長率。

(10)染色均勻度

之前很多人認為粘膠短纖維不存在染色均勻度有差異的問題,認為其在染色加工中經過多次翻動混合后自然就均勻了,其實不然。由于生產中每批粘膠纖維的工藝有偏差,紡練工藝也難免有波動,因此會產生批與批之間的質量差異,即使生產批號相同,在純紡產品的吸色性和顯色性上也會暴露出明顯差別。染色均勻度問題是對粘膠短纖維新的考驗。

2粘膠長絲的基本質量要求

我國粘膠長絲的質量執行國標GB/T 13758 ― 2008,但國際市場對其質量要求的主要指標有 5 項,包括染色均勻度、干斷裂伸長率、干斷裂伸長率變異系數、毛絲及沸水收縮率(表 2)。而纖維的強度并不是主要指標,一般都能達到要求。

國內外粘膠長絲產品的質量差距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1)上述質量指標中以染色均勻度和外觀疵點毛絲指標最不易達到。染色均勻度方面,目前國內只有少數工廠的優等品能達到灰卡 4 級,個別工廠只有少量產品能達到灰卡5 級,但并不穩定;外觀疵點毛絲方面,國內指標規定優等品 ≤ 0.5 個/1 萬m,實際上也只有少數工廠能做到,至于國際市場要求毛絲 ≤ 3 個/100 萬m,目前國內尚無一家企業能達到如此高的水平。表面上看來要達到此指標似乎不大可能,但日本和歐洲的一些廠商確實能做到。

毛絲意味著單絲斷裂,在織綢過程中斷絲要打結頭,不但損傷綢面質量,還要增加勞動用工。要從大批的絲餅中挑選出無疵點的絲,無疑需要花費較多的勞動力,因此國際市場對染色均勻度和毛絲疵點極為挑剔。

(2)目前我國的粘膠長絲產品主要有兩種,一種是半連續離心式紡絲,生產絲餅,每 3 個絲餅絡成 1 個絲筒,絲的伸長率 ≥ 18%,沸水收縮率 ≤ 1.5%,適用于針織加工,基本符合日本織綢業的使用要求,但絲餅內外層纖維的纖度和染色性能存在一定差異,打成絲筒后,無法挑選出,因此外商寧愿采購絲餅,也不愿意要絲筒;另一種是連續式紡絲直接成筒,絲條在烘干時張力大,其伸長率偏低,一般為14% ~ 17%,沸水收縮率約為 5%,適用于機織。

(3)我國粘膠長絲以 133.3 dtex/30 f規格的居多,單絲纖度大都為 4 D,3 D或 2 D的很少,市場上還未出現 1 D的產品。細旦絲的柔軟性好,如意大利SNIA公司連續紡生產的規格為 133.3 dtex/60 f的產品,德國ENKA公司纖度為64 dtex/94 f的連續紡產品。

(4)目前我國粘膠長絲出口售價偏低,只及國際同類產品價格的 60% 左右。據統計,2009年我國出口粘膠長絲59 232 t,總金額約 24 111 萬美元,平均每噸售價僅 4 070 美元,而國際市場上粘膠長絲優級品每噸售價達 7 000 ~8 000 美元,相差甚大。

3新技術、新產品信息和發展趨勢

據統計,2009年我國粘膠纖維的產量為 151 萬t,約占我國化纖總產量的 5.54%,世界粘膠纖維總產量的 60%。近年來因棉花供給不足,粘膠短纖維走俏,產能猛增,造成原料漿粕漲價,殃及粘膠長絲企業虧損。

粘膠纖維本身具有染色鮮艷、吸濕性佳、穿著舒適等特性,為了滿足市場需要,生產差別化和功能性纖維是非常必要的,但應持有國家或國際承認的質量鑒定證書,避免過分夸大和炒作。

經調查,目前我國能生產的差別化、功能性纖維主要包括:消光絲、半消光絲、有色絲、異形截面纖維、扁平絲、細旦絲、粗旦絲、仿毛型卷曲纖維、超短纖維(2 ~ 3 mm)、非織造布用纖維、高白度纖維、高卷曲纖維、高強低伸纖維、低強高伸纖維、高濕模量(HWM)纖維、抗菌纖維、抗紫外線纖維、遠紅外纖維、熱防護(阻燃)纖維、陶瓷粉纖維、珍珠粉(蚌殼粉)纖維、麥飯石纖維、竹炭纖維、智能調溫纖 維等。

上述產品要真正做到精益求精,達到國際水平,得到用戶的廣泛接受,需經受市場的長期考驗。下面重點介紹幾種纖維。

3.1高濕模量纖維

普通粘膠纖維的濕模量較低,濕態下受力易發生變形,因而尺寸穩定性差,將其改性后使其濕模量提高到與棉纖維相近的水平甚至超過棉纖維,成為高濕模量纖維。

Polynosic(虎木棉)是高濕模量纖維的一個品牌。20世紀60年代日本為提高粘膠短纖維的濕強度和尺寸穩定性,開發了Polynosic。其后我國從日本大量進口這種纖維,并將其稱為“富強纖維”。Polynosic以高聚合度(1 000左右)木漿為原料,經堿化,加入變性劑,堿纖維素不經過老成,直接黃化,二硫化碳用量高達 50% ~ 60%,制得的粘膠黏度為 200 ~ 300 s,熟成度鹽值也極高,用低酸、高鋅、低鹽、低溫的紡絲浴,玻璃制的噴絲頭低速紡絲,經多次牽伸后緩慢成形,生成高強、低伸、高濕模量和耐堿的纖維。2004年,我國丹東化纖股份有限公司引進了日本東洋紡Polynosic的生產技術,并建設了年產能 1.5 萬t的生產線,成品纖維的物理指標均達到了東洋紡的標準,但由于下游用戶在配套紡織產品的開發上未能跟上,市場沒有打開,生產不到1 年,就改作生產普通粘膠纖維了。

Modal(莫代爾)是20世紀70年代由奧地利Lenzing(蘭精)公司研究開發的高濕模量短纖維,該產品以聚合度為800的櫸木溶解漿為原料,堿化時加入變性劑,然后進行老成、黃化(二硫化碳用量為 30% ~ 40%),粘膠含堿量高(堿纖比為 0.9 ~ 1.0),粘膠黏度約為 100 ~ 150 s,熟成度鹽值也較高,在酸濃度中等、高鋅、中硫酸鈉紡絲浴中低速紡絲,紡絲速度約 20 ~ 30 m/min,經高倍緩慢牽伸和高溫二浴處理后,形成結晶度和取向度高于Polynosic的超分子結構。據稱與Polynosic相比,其強度雖略低,但能控制伸長率和鉤接強度,因此克服了纖維的脆性,提高了耐磨性能,在同等條件下,這兩種纖維的織物經過 20 次洗滌后比較,Modal纖維不發生損裂。

據蘭精公司資料,細旦Modal(纖度為 1.0 和 1.3 dtex)的濕模量達 6 cN/tex(根據BISFA的定義,在伸長 5% 的條件下測得)。另外,Modal的外觀質量優于精梳棉。

3.2阻燃纖維

阻燃介質包括鹵素(溴、氯)阻燃劑、含磷阻燃劑,氫氧化合物和氧化合物無機阻燃劑,含苯有機物阻燃劑,聚硅酸阻燃劑以及生態阻燃劑等多種類別。其應用方法基本有兩種,一是將阻燃劑浸涂在織物的表面,這種方法操作起來比較復雜,且整理均勻性較差,另外某些阻燃劑還具有毒性;另一種是在人造纖維的生產過程中,將阻燃劑混合溶解于原液內,使其在紡絲成形時滲透到纖維中,用這種方法得到的纖維阻燃性能較均勻,但生產技術較復雜。一般情況下,纖維在植入阻燃介質后,其強度只及原來的 70% 左右,使用價值會在一定程度上降低。

芬蘭Kemira公司開發的阻燃纖維Visil®,通過改性粘膠工藝制得,其SiO2含量為 30% ~ 33%,纖維強度為 1.2 ~ 1.7 cN/dtex,伸長率 22% ~ 27%,織物重量 200 ~ 600 g/m2,極限氧指數(LOI)根據不同織物重量可從 27.5% ~ 28%不等。

蘭精公司的阻燃纖維Lenzing FR® 以櫸木溶解漿為原料,加入含磷系列阻燃劑,通過Modal加工工藝,提升了纖維的強度、伸長率和濕模量,同時使得阻燃助劑在纖維中持久有效,在燃燒時不發生熔滴,LOI值達到 28%。蘭精公司表示,將Lenzing FR® 與芳綸混紡制成的各種防護服的防護效果極佳。蘭精熱防護纖維的性能指標如表 3 所示。

國內研究阻燃粘膠纖維已有 20 多年的歷史,探索了共混法和浸涂法等技術,現已有一定規模的生產和少量出口,所用阻燃劑有焦磷酸酯類有機物系列和SiO2無機物系列等多種。阻燃劑的分散性、粒徑大小、加入量、注入方法和分布狀況是影響纖維成形與可紡性的重要因素,當前需提高國產阻燃劑的性能,在紡絲時應注意防止阻燃劑沉積于紡絲浴中,要穩定工藝,提高纖維強度并進一步開拓市場。

3.3抗菌、消臭纖維

在粘膠纖維中添加抗菌劑和消臭劑,其加工織物可獲得一定的抗菌和消臭功能。此類纖維制品必須對人體安全可靠,抗菌、消臭效果明顯,且耐洗滌。抗菌劑主要有芳香族鹵素化合物、有機硅季銨鹽類和有機氮化物等多種。適用于粘膠纖維的抗菌、消臭劑的代表產品為日本制的銀系類化合物及酵素類化合物,如氧化酶型和過氧化酶型化合物等。抗菌劑和消臭劑可混合同時注入紡前粘膠中使用,以獲得雙重效果,其加工紡織物的抗菌和消臭性能取得技術權威部門的檢測認證和證明,并在經過較長時間的實際應用后仍能保持。

3.4竹漿粘膠纖維

為解決粘膠纖維原料的不足,積極開發竹材溶解漿是當前的熱門話題。我國在20世紀50年代曾經試驗用慈竹和黃竹制造溶解漿,由于竹材收集難度較大,且當時沒有配套的堿回收技術,污水處理難以達標而作罷。60年代印度Birla集團下屬的Grasim公司從瑞典和德國引進相關技術將竹材制成了溶解漿,產能為 5 萬t/a。這種工藝中大小竹材都能用,直徑最粗的可達 20 cm,且廢堿黑液經堿回收裝置處理后可達標排放。但該公司認為竹材溶解漿的質量不及桉樹溶解漿(主要指戊糖和灰分高,去髓較難,反應性能和可紡性差),因此將其與桉樹溶解漿混合使用,只能用于生產粘膠短纖維,不適宜用于加工長絲。據悉,2007年印度的這家工廠因設備運轉使用期已滿而停產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