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宗元簡介范文

時間:2023-03-19 02:54:0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柳宗元簡介,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柳宗元簡介

篇1

一:個人的業績

一年的工作中能夠按照公司的規章制度辦事,能完全服從領導的安排,能堅決執行并完成領導布置的任務,工作認真,積極主動,敢于承擔臟活累活,吃苦耐勞。尊重領導,團結同事,禮貌待人。熟悉本職業務流程,業務知識扎實,掌握全面,能保質保時完成工作。遇到不懂的問題能虛心向老員工請教,取人之長補己之短,態度良好。能及時改正錯誤,承擔責任。與同事合作愉快,提高工作效率。虛心接受批評及建議時刻向老員工取經充實自己。生活中與同事相處融洽,樂觀處事,低調做人。

二:剖析

試用期實習一個多月,正式工作3個月,4個月對我而言肯定不能對公司有一個全面細致的了解,所以對工作的制度有抱怨。通過近一年來與同事們相處,我看到了自己的不足。

1、目標不夠明確。往往做一件事到一一時忘記了最終的結果,每個環節都要為結果服務,時間分配略顯不合理。

2、執行力度不夠理想。缺乏工作經驗導致遇到新情況不知所措,以后要注意積累。

3、分辨能力有待提高,多多熟悉業務知識,靈活運用。

4、工作時注意力不夠集中。

三:建議

這一年收獲頗多,感謝公司的悉心培養,老員工的耐心指導,同事們的無私幫助。公司在新員工培訓方面做得很專業很全面,不斷給我們鍛煉的機會,讓我們在反思中進步,并且進行年終的效績考核和個人年終總結,這無疑是一次工作和成長的洗禮。

1、希望今后能多組織專業的培訓,開展網絡培訓平臺,讓新員工通過網絡就能了解業務流程。

2、希望領導能多與員工溝通,讓我們在溝通中不斷成長。

3、希望后勤保障更細致、人性化,能按時讓員工享受到公司的福利。

4、希望物流中心在員工的飲食方面能改善伙食,均衡營養。

四:以后的計劃

篇2

1、了解墓主一生文章震世,輕躁被斥的主要事跡,理解有識之士在封建社會的傾軋中生存的痛苦和憤慨。

2、認識文章夾敘夾議的寫法特點。

3、領會作者概括的"士窮乃見節義"的生活哲理和"文窮而后工"的藝術規律。

文言整理:重點實詞虛詞:因、逮、坐、率、比;古今詞義:證據、出入等。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指導學生讀懂文句,理清文章思路。

教學進程:

一、簡介。

(一)簡介柳宗元。早年為考進士,文以辭采華麗為工。貞元九年(793)中進士,十四年登博學鴻詞科,授集賢殿正字。一度為藍田尉,后入朝為官,積極參與王叔文集團政治革新,遷禮部員外郎。永貞元年(805)九月,革新失敗,貶邵州刺史,十一月加貶永州(今湖南零陵)司馬。元和十年(815)春回京師,又出為柳州(今屬廣西)刺史,政績卓著。十四年十一月逝于任所。被貶期間,寫了大量的山水游記、寓言和人物傳記。山水游記中以“永州八記”最為著稱,其中不但描繪了當地的自然景物的,更融入了遭受政治挫折后內心的苦悶。寓言以《三戒》等最為著名,篇幅短小,文字犀利,極力鞭撻社會丑惡現象。為文主張“文者以明道”,強調文章針砭時弊的作用,致力于文體文風及語言的革新。為人正直,所交皆當世名人。

(二)墓志銘

墓志銘常常由標題、正文和落款三部分組成。

1.標題:一般由死者名和文種名組成。如《柳子厚墓志銘》。

2.正文:一般分為"志""銘"兩部分。"志"用散文,記述死者姓氏、仕履及一生主要事跡;"銘"用韻文,表示對死者的贊頌和哀悼。起先,一般將墓志銘刻石,埋入墓中,后來則立石于墓前,成為墓碑。

3.落款:注明立碑的單位名稱、撰文者姓名,同時署上成文日期。有的墓志銘立碑單位名稱或撰文者個人姓名已寫在標題下,所以落款只注明成文日期即可。

(三)與韓愈的交情。

柳宗元與劉禹錫同屬以王叔文為首的政治集團,又同時被貶,可以說柳宗元與劉禹錫是志同道合。但是,韓愈與柳宗元作為同期為文者,共同倡導古文運動;作為同朝為官者,政治主張和思想信仰卻截然不同。柳在政治態度上屬于變革派,韓則是保守的,他對柳宗元參與以王叔文為首的政治集團所推行的一系列改革,很不贊同,嚴厲指責。柳是信仰佛教的,而韓愈一生以儒家道統觀念的"衛道者"自居,極力排斥佛老,他曾因上《論佛骨表》反對憲宗迎接佛骨進宮供奉而被憲宗命令處死,幸得人相救才免于一死,但被貶到距長安七千六百多里的潮州任刺史,直至穆宗即位才又內召為國子監祭酒。韓柳作為同朝的不同政見者,絲毫沒有影響他們作為朋友和文友的關系。在《柳子厚墓志銘》中,韓愈對柳宗元的業績、人品、文章給予了高度的評價,這實是"和衷共濟"、"和而不同"、"兼容并包"的典范。

(四)本文在“重情義”上處處有所突顯,是文章一條線索。

二、疏通文句。

1、自讀、掌握每段重點詞句(提示如下):

第一段:皇考以事

第二段:逮有子證據率俊杰廉悍踔厲風發屈

第三段:用事者例出務記覽泛濫停蓄

第四段:不足因其教禁質錢子本相侔令書其傭比一歲

第五段:亦在遣中白其大人拜疏以柳易播改刺連州士窮乃見節義亦可以少愧矣。

第六段:勇于為人故坐廢退貴重顧藉推挽窮裔自持

第七段:立然諾盡竟

第八段:嗣

2、朗讀、翻譯全文。

三、理清文章思路

1、思考:文章各段分別寫什么?可分為幾部分?

2、討論:

全文八段,可分為三部分;

(一)(1)寫死者家世。

(二)(2-6)選取柳宗元一生五個主要方面敘寫:少年才俊、出仕被貶、柳州政績、以柳易播及文學成就。

(三)(7-8)寫子厚之死、歸葬及銘辭。

布置作業:通譯全文,整理重點實詞。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重點體會本文議論與敘述相結合的特點,體會柳宗元的為人正直重情的高尚品"以及“士窮乃見節義”的哲理

教學進程:

討論一:文章從哪幾個方面寫柳宗元的為人的?摘出具體語句。(文后練習三)

(一)小結:主要從他為人的品格、學業成就和做官的政績等方面加以介紹。

(二)給你印象最深的是柳宗元怎樣的為人?選取文章精彩語段,說說柳宗元令你敬佩的地方,賞析作者寫人的方法。

1、第五段――以柳易播這一典型事例,柳宗元自身被貶,處境困窘,――據說這次他被貶還是因為劉禹錫寫了一首詩,叫《玄都觀看花詩》,觸怒了執政,柳宗元也跟著倒霉,但柳不但不怨劉,而是關心朋友,真誠體貼到神情――為之“泣”下,舉動――冒死以請,為朋友如此篤情重義,如此舍己為人,怎不讓人感動。難怪作者稱贊之余要借題發揮,寫下一段抨擊世態人情的話。對比柳年輕時“名聲大振,一時皆慕與之交,諸公要人,爭欲令出我門下,交口薦譽之”,現在被斥了,無人愿意出面為他講一句話,世風不古,人情澆薄,世態真真炎涼至極!作者在這里活畫出那些唯利是圖、重利輕義的小人的丑陋嘴臉,出語嚴峻,痛快淋漓。作者雖然對柳宗元參與的改革持反對意見,但不影響他跟柳宗元之間的個人感情。他對柳在重情重義品格高尚這一方面是多么敬重啊!

2、齊讀體會作者寓于其中的感情、感慨、感嘆。

二、貫穿文章諸多材料的主線是什么?文章各段是怎樣體現這一脈絡的?

提示;以朋友之義為主線:

第一段寫死者家世中對其父柳鎮強調了兩點:一是孝道,這與下文對劉禹錫母親的關切相呼應;二是剛直,表明品格,這是暗為柳宗元參與王叔文改革辯白。

第二段,寫他俊杰廉悍,踔厲風發,率常屈其座人等語,都寫暗示他的為人正直磊落。

第三段,寫他驟升,遠貶。升,不是柳鉆營得來,得罪用事者,一貶再貶,同樣不是他的過錯。寫他的為人正直。

第四段,寫他設計贖歸奴婢,關心百姓疾苦,寫他給衡、湘地區士子口講指畫為文,寫他關心人,樂助人的品性。

第六段,寫他少年勇于為人,坐廢退,沒人舉之,沒人推挽,暗寫他不愿與權貴交結,沒人提攜,“故卒死于窮裔,材不為世用,道不行于時。”

第七段并非閑筆,回應了前面議論交誼的話,裴行立和盧遵在費用和人力方面的幫助,緊扣朋友之義這一主線,比襯柳生前為人之正直,借以鞭撻世俗的丑惡風習,使文章更進一步,突出了文章主旨。

第8段銘文語短情深,因為死者生前曾以無后為憂,而死后孩子又特別小;所以銘文是對死者最大的安慰,同樣表現作者對柳的一往情深。

三、略議文學創作的規律“文窮而后工”這一規律。

作者說“雖使子厚得所愿,為將相于一時,以彼易此,孰得孰失,必有能辨之者。”你能“辨之”嗎?和同學交流你的意見。

作者是傾向于“為將相于一時”未必是得。如果被排斥的時間不長,如果困厄不沉重,柳未必能下苦功學習,寄情于文章,取得流傳于后世的成就,這是毫無疑問的。司馬遷說過,富貴而名摩滅者,不可勝數,唯倜儻非常之人稱焉。說的正是這一道理。文窮而后工,這是文藝創作的一條規律。歷史多少豪杰志士的成就證明了這一點,你能舉出一些例子嗎?

――屈原、蘇軾、梅堯臣、曹雪芹等等。

篇3

馮廣龍(1989-),男,漢族,吉林省吉林市人,在讀研究生,北京體育大學,體育教育訓練學專業,研究方向:乒乓球。

摘要:柳宗元《江雪》的意境美在于全詩籠罩著一種“孤寒”“沉郁”的藝術氛圍,將人帶入一種“蒼涼孤寂”“凄清悲壯”“極靜沉郁”“空明幻滅”的審美境界,這些特質與柳宗元多舛的人生際遇和獨特的精神氣質緊密融合,為我們呈現了一曲冷到骨髓,靜到幻滅的短歌離騷,讓人讀之深感其情。

關鍵詞:柳宗元、人生際遇、《江雪》、意境美

柳公短短20字,讓我讀到了刻骨的蒼涼,仿佛走近了一場生命的悲歌,讀來字字千斤,每個字都是冰封玉裹,涼透心神,這字句不管落入誰的心中,都會擲地有聲,引起一陣鈍痛。這種感覺讓你不敢輕易的形容,因為它不同于屈子行至汨羅江畔的長歌當哭,不同于阮籍的窮途末路,大慟而還,這些淚和痛在柳公這里已經風干了,沉淀了,大劫大難過后的,是不悲不慟,無情無緒。于是詩現于紙端,呈現的是雪景,投射的是心境: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翻開中國的文人史,與柳公有同樣遭遇的人,不在少數,面對浩劫,每個人都表現出了不同的情緒,光有悲痛,也許只會引來片刻同情,能流傳千年,痛徹古今的,只剩那些具有悲劇精神的人格,因為它內含崇高,幸好柳宗元是其中的一個。讀《江雪》,心中有痛,卻區別于哀,有悲,卻無憐。此詩剛入眼簾,便覺得寒氣逼人,像極了柳公彼刻的遭遇和心境。也正是這種經歷和由此衍生出來的性格,使這首詩具有了獨特的意境。學術界對《江雪》一詩早有了深入探討,存在五種比較有代表性的觀點,分別是“清高孤傲說”、 “佛禪說”、“政治批判說”、 “希望援引說”、“抗爭說”,在此不贅述。受以上觀點啟發,筆者認為這首詩可以透視出詩人被貶后那種微妙復雜的心理變化過程,由此產生了不同層次的意境美,在這里,筆者將對其意境美進行嘗試分析。

一、 初為貶謫人:蒼涼孤寂之美

蘇軾評王維詩說:“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畫中有詩。”但凡好的詩放在面前,眼前都會自然的現出畫面,王昌齡的“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一吟出口,一幅蒼涼壯美的圖景就展現在我們面前,再無可替換之句,《江雪》讀來讓人也有類似的感覺。一個“千山”,一個“萬徑”,如此遼闊的空間圍繞在老人的眼前身后,填充這千山萬徑之中的是茫茫的天空,皚皚的江雪,除了灰色的樹枝與偶爾露出的石色外,真是天地一色,這正符合了柳公的藝術風格,灰、白兩色是主色調。這樣一個大的背景中,置于中心的卻是一翁一舟一釣桿,讓人感到格外的蒼涼空曠,仿佛天地間只剩下了一點。消失了鳥跡人蹤,為什么還要寫?是因為它們曾經存在過,又在老人的注視下消失了,也許出生就一直生活在荒漠之中的人,伴著大漠孤煙也不會有什么不適,不會有荒涼感,但是感受過繁華的人,一旦繁華褪盡,留下的必然是難解的蒼涼,像是由喧鬧熱烈的夏進入蒼涼沉寂的秋,柳公便是如此,只是他更加徹底,直接進入了冬。

中國文人與政治關系很緊密也很微妙,榮辱沉浮對文人的創作動機和風格都有深刻的影響,讓人無法回避,這種影響在柳宗元這里體現得尤為激烈,一朝被貶,萬死投荒,由從前的身居要位,赫一時到體驗“錐心泣血之痛,長歌當哭之哀”,這一切使他身心俱疲。革新失敗后,柳宗元先是被貶邵州刺史,而后又道貶永州司馬,所謂的貶所,是一個遠離繁華中心的偏僻角落,我們不難想象,柳公不僅要忍受自然環境的惡劣,還要遭受他人的惡語相向。在那里,他成了一個被驅逐,被拋棄的“罪人”,他的生命價值也無法體現。由此產生的荒廢感、悲戚感是濃重難解的。一向溫潤的湘南盡然漫天大雪,天意也好,巧合也罷,這一切仿佛已經準備好了,等待柳公的出現,等待他把一切述于筆端。恐怕沒有這場大雪,他的處境也猶如立于風雪之中,孤寂無援了吧。

二、 縱難逢君恩:凄清悲壯之美

孤舟、老翁,于大雪封山、天寒地凍之中現出了這兩個形象,讓你只能遠遠觀望,老人周圍似乎環繞著凜然不可侵犯的氣場。透過背影使人仿佛看到了那倔強的眼神透漏出幾分凄迷,那骨節分明的雙手緊緊握住釣竿,有執著,有不甘。有人說這是一個被神化、被美化了的漁翁形象,但我更傾向于把他看成是一個海明威似的硬漢形象。在奇寒徹骨的天氣里獨釣,像有人猜想得那樣,大雪覆江,若果真有魚,釣者又豈獨翁?冰封的江面,舟又何用?若意不在魚,釣者所為何?若不聯系柳公的遭遇,這些著實讓人有些迷惑。

當朝掌權者對柳公可謂恨之入骨,先是兩度被貶,而后再次聲明“縱逢恩赦,不在量移之限”,多么嚴厲的懲罰,一朝歸去,難有歸期,可縱使難遇君恩,柳公也沒有像屈子一樣以死殉志,他選擇了生,而且那樣倔強的活著,就像海明威筆下的老人,與兇猛的大魚和咆哮的大海斗爭著,甚至是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充滿了悲劇感,那空空的吊鉤是抗議也是明志,是一種對清白的守護,這一點他和屈子是相似的,“雖九死而猶未悔”,這是文人身上獨特的因子,因此那詩也會縈繞在你心頭久久難以忘懷。和柳宗元同時被貶的劉禹錫也曾寫詩明志,縱使再度遭貶,也不改初衷。這種精神在任何一個國度,任何一個年代都是不可或缺的,少了它,就少了脊梁,柳公可以那么執著的活,還在于他相信自己是對的,曾經深受歡迎的改革,民心所向的制度,只因為換了主人就被否定,讓每個有正義感有責任感的人都難以接受,有些人選擇的是以死明志,如蘇格拉底,哥白尼;有人選擇活著,亦如司馬遷,柳宗元,無論是怎樣的選擇都給我們一種悲壯峭拔之感。這獨釣的老翁,筆直的脊梁,縱然有些凄涼,有些悲壯,卻沒有人會認為他不美。或許某個失路之人也會在冰天雪地里踏歌而和這首短歌。

三、愁緒實難消:極靜沉郁之美

關于這首詩的意境有人認為“太鬧”因為它用了“飛”“絕”“滅”“釣”等動詞,反而讓人覺得整個畫面過于喧囂,還有人認為柳公當時的處境,心懷悲憤之情也是不可能走入安靜平和的心態,所以他的詩不同于陶淵明那份從容自然。筆者認為正是因為這一點不像成就了柳宗元獨特的風格。他的激憤源于他的執著和責任感,這才是柳宗元。

細細體會,這首詩讀來的確讓人感到一種“靜”,卻不是安靜,更像是一種靜止,一種停滯,就像是電影畫面突然間的定格。失去了聲音和顏色。王維的“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讓人感到靜,是一種安靜和寂靜,帶給我們的是一種輕松,一份安然。但是讀《江雪》卻沒有這種感覺,雖有漁翁在,卻感受不到一絲呼吸,或是一點心跳,像是冷極了那種緊縮,使人艱于呼吸。就像走進了另一個極端的“呼嘯山莊”有的不是瘋狂壓抑,是一種郁結靜止。“一切景語皆情語”又想起王國維這句話來,也只有具備了這種心境的人才能緣情而發吧。

柳宗元可以選擇執著于自己的信念和理想,卻也免不了悲情愁緒的纏繞,他也想向前人那樣在游山玩水當中排解自己心中的郁結,可是,從他的山水游記中我們讀到的卻不是豁達超然,反而是濃的化不開的愁緒。他的《小石潭記》中的八字足以概括他的感受“凄神寒骨,悄愴幽邃”,可見荒涼之感深刻,不是游山玩水可以排遣的。他也想在佛禪中找到自己感情的皈依,可是他的詩還是出賣了他,塵愿未了,如何參禪?

翻看中國的文人史,也許你會覺得柳公活得沒有陶淵明、蘇軾那樣坦然超脫。但是看柳公的經歷,他這種抑郁是有理由的,同時被貶,柳宗元所忍受的身心折磨是非常人能比的,蘇軾雖然幾度被貶,但是從當時的境況來看當時的統治者對他并沒有過于嚴厲的苛責,周圍的人對他的態度也是尊敬的。陶淵明本性使然,樂于田園生活,可見他還有選擇的自由,這一切在柳宗元這里是不同的,他沒有自由,甚至連奔喪都不允許,“春風無限瀟湘意,欲采蘋花不自由”這應該就是他內心的寫照。劉禹錫之母過世,還可以蒙恩準離,可柳宗元沒有得到這項恩赦,望母離去,他也只能止步悲傷,這貶所更像囚禁之地,好的山水也成了牢籠,更何況窮山惡水。長期的激憤郁結心中,無法排解,而后凝結,像極了這首詩的畫面,停滯,壓抑。

四、片刻也忘情:空明幻滅之美

如果把這首詩僅僅看成是柳宗元人生際遇的外在體現,我覺得還不夠,多才如柳宗元,“子厚少精敏,無不通達。……雋杰廉悍,議論證據今古,出人經史百子,掉厲風發,率常屈其座人,名聲大振,一時皆慕與之交,諸公要人爭欲令出我門下,交口薦譽之”(《柳子原墓志銘》)。如此出眾的人物,對于人生的各種可能性,應該不無思考,雖總是愁緒難解,但也少不了對人生的頓悟,如果說《小石潭記》可以看做他偶爾輕松而得,那《江雪》也應該算是他片刻頓悟之作了。詩中所用“絕”“滅”“孤”“獨”等字眼,使人有一種幻滅之感,配上那晶瑩雪,更讓人感到一種空明澄澈的美。鬢白身衰,獨釣江中,才得片刻忘情。恰似《紅樓夢》中那句“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凈”,這倒含一絲禪機了,半世歲月,此刻成空。茫茫天宇,皚皚大地,這漁翁稱得上遺世獨立了。

綜上所述,《江雪》包含著不同層次的意境美,柳宗元以他獨特的藝術風格融合自己的人生感受為我們呈現了這首史詩般的短歌,純凈開闊。萬籟俱寂的天地中,我們俯瞰到的是一個飽經憂患,卻依舊孤直潔凈的靈魂,這人可比屈子,這詩可與《離騷》對讀,我們是何等幸運,能夠吟誦這顆由先人于痛苦中凝聚的珍珠。這首詩作為柳宗元的壓卷之詩,當之不愧。(作者單位:吉林師范大學中國古代文學專業)

參考文獻

[1]柳河東全集〔M〕.北京:中國書店,1991.

[2]馬其耗.韓昌黎文集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3]李君怡.柳宗元《江雪》“冷寂”的意境美與悲劇精神[J].藝術學院學報,2010(1):42-45.

篇4

[關鍵詞] 文體;同題異體;對照

一、引言

中國文學作品浩如煙海,博大精深。對于同一事件、同一題材、同一情懷,文人墨客們會用不同的文體去反復表現,這就構成了龐大的同題異體(表現相同題材的不同文體)類文本。如果我們把這類內核指向同一而外在異彩紛呈的作品放在一起進行觀照和教學,就能較容易地探尋出互相指涉的文本的文體意義價值,這樣就能從作品去陳推新的形式創新中,

去感受審美上的重光增華,從而較快速簡便地進行文學審美教學。

二、古詩文“同題異體”對照式教學的實施

文學作品的文體特征主要體現在文本結構、文體風格、社會功能這三部分。我們可以從這三方面入手,以對照設置的方式,引導學生弄清同題異體文本的內涵,理解文章思想內容,感受文體獨特之美。

1、文本結構之參互對舉設置

文體不同,對文章結構的要求也是不同的,作家總是要找到最適合的結構來組織材料。以《西廂記?長亭送別》為例,它的結構特點有兩個:一是雙線結構,交叉推進。二是一折一整體,曲、白、科相結合。如果單單就課本分析,學生是很難感知劇本文體的高明之處的。為此,有必要追本溯源,去尋找同題材異體制的作品進行對舉設置。《西廂記》起源于唐元稹的《鶯鶯傳》,經歷代文人改造,至元代王實甫而達藝術的巔峰。我們就以《鶯鶯傳》為課堂教學的切入點。

首先,對兩部作品內容對舉梳理。《鶯鶯傳》顯然是張生對鶯鶯始亂終棄、兩人各自成家的愛情悲劇。以此切入,學生就能一下子抓住王實甫的改造點:劇中人物更明確了各自的立場;文本的主要沖突轉化為青年男女追求愛情自由婚姻自主與封建禮教的深刻矛盾。在這種結構的變化中,學生自能領悟到課本所蘊含的人物形象和思想情感之美。

其次,對兩部作品的送別場面參互歸納。關于張生和崔鶯鶯的分別,唐傳奇只有寥寥50字,而王實甫則大加渲染,以整整一折的篇幅來展現。為表現一對戀人被迫分離時內心的痛苦和怨恨,作者充分借助“曲”的形式來展現人物的內心獨白,鶯鶯連唱“端正好”等十九曲,充分展現她對愛情的執著、對功名的淡泊、對命運的悲哀和抗爭。文章也以“科白”的形式展現人物微妙的情緒變化。可以說,曲、科、白相結合的舞臺戲劇表現使人物的沖突在一種獨特的形式中巧妙地得到發展,大大增強了戲劇的抒情性,也使學生充分感悟到課本展現出的元曲的意境之美、語言之美。

通過同題異體的文本的參互對舉,領悟到文本之所以是此構建而非彼構建的原因所在,學生就能夠在此基礎上,充分感知到不同結構的選擇所蘊含的美學意蘊。

2、文體風格之體照對比設置

文學作品內在特性所表現出的相對穩定的外在印記,就是文體的風格。從文體風格入手進行教學,是最容易接近文本特質的一種方法。以《秋聲賦》為例。賦的文體風格是鋪陳,即鋪采文、體物寫志。相比于詩詞曲等文體,賦這種體裁對學生而言已經很陌生。如果不能以賦文鮮明的風格為抓手實施教學,是很難落實教材的設計目標的。歐陽修在創作此文的宋仁宗嘉四年,也寫了一首詩《夜聞秋聲有感》。這首詩的內容、結構、主旨,和《秋聲賦》有很大的相似性。它具備了同題異體的文本對應條件。我們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對這兩部作品進行體照對比。

(1)秋聲之比:詩歌寫聲句子為:“夜半群動息,有風生樹端。颯然飄我衣,起坐為長嘆。”可見聲音不大,變化不多。文賦寫聲句子為:“初淅瀝以蕭颯,忽奔騰而砰湃;如波濤夜驚,風雨驟至。其觸于物也,錚錚,金鐵皆鳴;又如赴敵之兵,銜枚疾走,不聞號令,但聞人馬之行聲。”可見聲音由遠而近、由小而大、繁復多變。文賦之描繪“聲色宛然,變態百出。”

(2)秋意之比:詩歌寫意句子為:“苦暑君勿厭,初涼君勿歡。暑在物猶盛,涼歸歲將寒。清霜忽以飛,零露亦。霜露本無情。”突出秋之悲。文賦先描繪“色容氣意”之秋狀,再挖掘秋的內涵,如象征“刑官”“兵象”“商聲”等。文賦用222字來借題發揮,大事渲染。

(3)秋情之比:詩歌寫情句子為:“櫛發變新白,監容銷故丹。風埃共侵迫,心志亦摧殘。”流露出年華易逝、萬事悲愁的悲情和心靈疲倦、銳氣消磨的悲意。文賦不僅有與詩歌相同的情感流露,如“百憂感其心,萬物勞其形”“宜其渥然丹者為槁木,黟然黑者為星星”,更蘊含著漸趨保守、急流勇退的思想和豁達大度、與人無爭的哲學,如“奈何以非金石之質,欲與草木而爭榮?念誰為之戕賊,亦何恨乎秋聲”。文賦的情感體悟更復雜多變,一唱三嘆。

設置這三方面的比照,能夠使學生較容易地明白了文賦的風格特點:描寫窮形盡相,盡顯鋪敘之美;內容旁逸斜出,盡顯鋪展之美;情感一詠三嘆,盡顯鋪揚之美。一言以蔽之,它反映出了人在思維方面所能追求的極致。這樣的同題異構設置,就充分彰顯了文體之美。

3、社會功能之指向對應設置

社會功能是文體產生的一個基本方式,它是制約并辨析文本體制的主要依據。從文本功能這一角度切入教學,恰是追本溯源的一種有效方法。我們以韓愈的《柳子厚墓志銘》為例進行分析。墓志銘是一種特定的文體,在內容和章法上都有固定格式。為了便于學生理解掌握這種特殊的文體,也可以采用設置同題異體的方式切入教學。傳記文體和墓志銘都為敘事類文本,所以以《新唐書?柳宗元傳》和本指向對應設置。可以從以下三方面入手:

(1)敘事內容的對設。傳記采用順敘手法結構柳宗元的生平事跡。墓志銘對墓主的介紹和傳記是一致的,但顯然,墓志銘開頭列舉柳宗元上世勛業,結尾寫歸葬、銘詞及其子嗣,這是傳記一筆帶過,甚而不提的。可見墓志銘從內容上除了對死者一生的德行功名有一個完整的介紹外,還需著重敘述死者的世系爵里,交代死者的后人。

(2)敘事方式的對設。傳記以純敘事的方式介紹柳宗元的生平,只在最后有一段贊言,體現傳記文體的特點。而墓志銘在敘事的同時以議論的方式表現對死者的看法和態度。如第五段寫“以柳易播”,韓愈筆鋒一轉,把世俗交情感慨議論一番。第六段又把柳宗元的經歷坎坷與文章必傳于世議論一番。可見墓志銘采用夾敘夾議的方式結構文本,更方便表達對死者的贊揚。

(3)情感態度的對設。傳記對柳宗元生平事跡的記錄較為清晰,對事件的解釋更為客觀。如對影響巨大的王叔文改革,傳記是這樣寫的:“善王叔文、韋執誼,二人者奇其才。及得政,引內禁近,與計事,擢禮部員外郎,欲大進用。俄而叔文敗,貶韶州刺史,不半道,貶永州司馬。”而韓愈在政治上與柳宗元屬于不同派系,特別是和王叔文的政敵宦官俱文珍關系融洽,所以他是這樣來寫王叔文改革事件的:“貞元十九年,由藍田尉拜監察御史。順宗即位,拜禮部員外郎。遇用事者得罪,例出為刺史。未至,又例貶永州司馬。”韓愈對柳宗元被貶原因記敘較為模糊,表明了他對在朝的同僚的回護。還有,對柳宗元貶后無人援助之事,韓愈也是用曲筆的。可是韓愈又對世俗人情的淡泊進行無情的譏諷,對柳宗元急人之難的深情厚誼大加贊賞。這些都可以看出他內心的矛盾之處。這種婉曲手法恰恰是符合墓志銘的表達的,“蓋古人有功德材行志義之美者,懼后世不知,則必銘而見之”①,至于對死者的不滿,于情于禮都需諱飾的。這也是墓志銘的功能性表現。

通過同題異體的指向對應設置,墓志銘對死者德善功勛的論列,既重敘事又重議論的相得益彰的表達,揚美不稱惡的取舍,都得到逐層展示。也正是通過這樣的手段,唐代社會的禮儀文化、柳宗元的形象特點、“士窮乃見節義”的生活哲理,得到一一呈現。

三、結語

同題異體對照設置的應用是非常廣泛的,作用也是顯著的。通過不同文體的文章之間的比較,可以貼近文章最本色、最原生態的的部位,做出切中肯綮的分析;也能把握好文本中個性和共性的關系,了解到哪些是屬于個體創作的特質,哪些是作品具有的普遍意義,從而更好提升教學的有效值;也能培養學生的良好的文體意識,使之形成一定的鑒賞能力并用于寫作等實踐中。更關鍵的是,結構的選擇、風格的凸顯、功能的體認,都能使學生了解不同文體的內在特質,通過內在的情理提升自己的審美感知,進入真善美的境界。這也是文體教學的根本所在。

注釋:

①曾鞏《寄歐陽舍人書》

參考文獻:

[1]郗文倩著《中國古代文體功能研究》.

篇5

一、系統介紹,使學生全面了解作者

語文教學中,針對不同文章的作者,我們應區別對待。對那些在中華民族文化史或中國文學史上有重要影響的作者,我們一定要系統介紹,力爭使學生對作者有全面了解。因此我們在介紹作者時,不妨借鑒傳統方法:名、字、號、籍貫、思想、作品、地位……。例如講《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林黛玉進賈府》時對孔子、曹雪芹的介紹。其他諸如對孟子、韓愈、蒲松齡的介紹。此方面大家較為熟悉,不再贅述。

二、溫故知新,注意知識的前后貫通

作為一名高中教師,我們不僅要熟悉高中教材,而且對小學、初中教材也要“觀其大略”,只有對小學、初中教材“觀其大略”,我們才能對學生的基礎,上課環節的安排了然于胸,才能上課的時候做到心中有數。如此介紹作者的時候,我們才能將知識更好的發酵、融會貫通。例如講《三戒》時介紹作者柳宗元,我是這樣安排的:1、前面講《赤壁賦》的時候我們熟悉了唐宋家,誰能說出唐宋家中唐朝的兩位是誰。2、在初中的時候,我們學過柳宗元的哪些作品。3、《江雪》的題材是詩歌,《小石潭記》的題材是游記,我們今天學習的《三戒》呢。再如講《茶館》、《祝福》時對老舍、魯迅的介紹,我們都可以用此方法。既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發揮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又復蘇了學生的記憶,溫故而知新。

三、緊扣課文,把握作者創作心境

課堂教學中,任一教學環節的安排,無不是為學生理解課文服務,作者簡介也不例外。這就要求我們簡介作者時務必準確把握作者創作時的心境。例如講《陳情表》時,對李密創作心境的把握:一方面作為蜀國舊臣,由于種種原因李密不愿到晉任職;一方面晉武帝詔書特下,催逼緊急,李密進退兩難,所以才寫《陳情表》借侍奉祖母之虛來掩蓋自己辭不奉詔之實。再如對“創造社”巨子郁達夫創作《故都的秋》時心境的把握:1921年9月——1933年3月郁達夫曾用相當大的精力參加左翼文化活動,1931年2月在槍殺柔石等“左聯”5位青年作家的同時,對郁達夫也發出了警告,并對其秘密監視。因他曾先后參加“中國自由大同盟”、“左聯”、“中國民權保障同盟”等組織,積極參加各種進步活動與抗日活動,1933年4月,在越來越嚴重的政治迫害與經濟壓力之下,他終于從“文化戰場”上海移居杭州。在杭州期間,郁達夫試圖從山水自然中尋求解脫,去排遣心中的苦悶與寂寞。才于1934年7月不遠千里、北上故都去飽嘗故都的秋味。同樣余秋雨創作《廢墟》時的心境,朱自清筆耕《荷塘月色》時的況味都是我們所不應忽視的。

四、以點代面、突出人物主要事跡

作者簡介時,對一些次重量級作家或非文藝性作品的作者,不必事無巨細、面面俱到。只要以點代面、突出人物主要事跡即可。例如講《鄧稼先》,只要突出楊振寧是“諾貝爾獎”獲得者即可;講《合歡樹》,只要突出史鐵生20歲即雙腿癱瘓,身殘志堅,輪椅上不懈奮斗的事跡即可;講《讀〈伊索寓言〉》,只要突出錢鐘書博學多才,蛋好吃(指《圍城》),何必見雞(指錢鐘書)的事跡即可。如此簡介作者,雖然是粗筆勾勒、繪其輪廓,但作者的形象已形神畢肖,躍然紙上,如一副大寫意的中國畫。幫助學生對課文的理解還是能夠起到應有的作用的。

五、獨劈蹊徑,潤物無聲激勵學生

語文教學固然知識的傳授、聽說能力的培養是第一要務,但語文教學也是促進學生德育教育的一個重要陣地。在課堂上我們如何避免空洞的說教,如風行水上,如春風化雨潤物無聲去激勵學生呢?巧妙的對作者介紹,也不啻為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例如講《提醒幸福》時對畢淑敏的簡介,許多人也許會忽略其1952年出生于新疆,中學時就讀于北京外國語學院附屬學校,1969年應征入伍,在阿里當兵11年,1980年轉業回北京的人生簡歷,其實這難道不暗合了古人“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真諦?講科普文《伯格曼法則在北極》對兩級考察科學家位夢華的介紹:他是最先登上南極大陸的少數幾個中國人之一,是第一個在北極越冬的中國科學家,1995年作為總領隊,率領中國科學考察隊首次把五星紅旗插上北極點。其實這難道不詮釋了“劍鋒利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的要義?司馬遷宮刑之《史記》,蒲松齡落第之《聊齋志異》皆可為激勵學生之典型。

六、 吐故納新,語言力求生動新穎

篇6

【關鍵詞】促進;動態;生成;構建;散文;精彩課堂

構建和諧、愉快、動態、精彩的語文散文教學課堂,是每個語文教師和學生的共同心愿。因為在和諧、快樂、動態、精彩的語文散文教學課堂中,學生即能夠輕松愉快學到知識,又能夠受到美麗精彩的語文散文教學氛圍的熏陶。那么,怎樣才能有效地構建和諧、愉快、富有動態的精彩的語文散文教學課堂呢?

一、精心設計導入,激發學習興趣

俗話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因為良好的開端可以很快地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可以激發學生對將要學習的精美的散文產生極大的學習興趣,可以點燃學生對將要品味的精美的散文文本的學習熱情。那么,如何才能創設語文散文課堂教學的良好開端呢?實踐證明:用音樂導入語文散文課堂教學,可以達到上述目的。

因為,音樂不僅可以調動學生的聽覺等器官,激活學生的多向思維能力,還有助于觸發學生學習語文散文的興奮點,激發學生寫作散文的靈感與想象力,點燃學生多維思考的火花。所以,用音樂來渲染語文散文教學的課前情境,更容易引導學生進入特定的、愉悅的語文散文教學情境中,提高學生對詩意般精美的散文的感悟和審美體驗,加深學生對文章主旨的領會,增強散文文本中所蘊含的美的因素對學生的審美教育功能,進而構建精彩的語文散文教學課堂。

比如,教學周敦頤的《愛蓮說》時,當同學們愉悅地欣賞了賈鵬芳的二胡名曲《睡蓮》后,就非常自覺地、抑揚頓挫地吟誦起了周敦頤的《愛蓮說》:“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這期間,有的同學一邊朗讀一邊聯系文末的注釋翻譯課文,有的同學一邊誦讀一邊查閱與《愛蓮說》相關的輔導資料,有的同學邊朗誦邊寫寫畫畫……就這樣,我只是通過賈鵬芳一首優美的二胡獨奏就把學生的思緒從課外的散漫中很快地吸引到對經典美文《愛蓮說》“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之“花之君子”之美的審美品鑒中了。如此,則為學生營造了一個美麗、和諧、快樂、高雅、充滿動態美和濃濃詩意美的語文散文教學課堂氛圍,并為構建精彩的語文散文教學課堂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二、精心設計問題情境,引發學習興趣

古希臘學者亞里士多德說:“思維自疑問和驚奇開始。”古語也云:“學起于思,思源于疑。”這都說明思維是從問題開始的。事實證明也是如此:同學們一旦遇到了問題,他們的認知心理和情感心理便會自發地活躍起來。因此,語文散文教學時,我們應該盡可能地預設一些難度適中、數量適度的預習題讓學生思考、討論、交流等,以此激發學生產生解決問題的強烈欲望,讓學生在尋找這些問題的答案的過程中通過傾聽、思考、品鑒等一系列思維活動后得以完成一系列的學習任務,并在此過程中受到精美的散文在文章主旨、藝術、審美教育功能等多方面的熏陶與體驗,繼之為構建精彩的語文散文教學課堂創造良好的條件。比如,在教學柳宗元的《小石潭記》時,在引導學生借助文末的注釋和手中的工具書疏通了文意并整體感知課文的內容及主旨后,我在白板上出示了下列兩道預設題供同學們思考:

(1)我去永州參觀過現實中的小石潭,發現它遠非柳宗元筆下的《小石潭記》清幽美麗。請問,柳宗元為什么要把一個非常普通的自然景觀描寫得那么美麗清幽?

(2)柳宗元與劉禹錫是唐代同一時代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詩人,同是永貞革新運動的核心人物。在他們參與的永貞革新失敗后,兩人同時被朝廷貶謫,但是,為什么劉禹錫的詩歌和散文一直充滿著積極、樂觀、向上的情調,而柳宗元的散文與詩歌卻常常籠罩著一種揮之不去的憂傷與寂寞之情?

頓時,同學們紛紛開動腦筋竭力思考上述問題的答案。有的同學上查閱自備的輔導資料,有的同學相互間低聲探討上述問題的答案……頓時,課堂氣氛顯得異常活躍起來,同學們爭先恐后地發表自己對上述問題的獨特見解,有的同學們說“柳宗元筆下的《小石潭記》之清幽美麗勝過現實中的小石潭,是因為前者是融合了作者主觀審美意愿的文學藝術作品,而后者是天造地設的純粹的自然景觀”;有的同學說“柳宗元與劉禹錫雖然同時代同才華同命運,但其散文詩歌的風格與情調不同,是因為兩人的個性不同使然”……聽了同學們的精彩發言,我深深感到:精心設計問題營造散文教學的課堂情境,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可以構建精彩的語文散文教學課堂。

三、創設想象空間,激發學生創作欲望

美國著名教育家托拉斯提倡創新教育必須要給學生提供必要的學習線索與尋求答案的信息,必須給學生創設想象與聯想、推測與預料等課堂空間,讓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在教師有意的“留白”中達到充分的發展與提高,從而培養學生具有豐富的、獨特的創造性思維,激發學生再創作的強烈欲望。在語文教學中,散文因其語言的高度凝練與意象的高度集中而給教師為學生創設豐富的想象空間、激發學生強烈的再創作欲望提供了不可替代的、寶貴的資源。教學散文時,充分利用這一資源,不僅有利于激發學生豐富的想象力與再創作欲望,還可以因之構建精彩的語文散文教學課堂。

比如,在教學陶淵明的 《桃花源記?序》時,在引導學生借助文末的注釋、手中的工具書或者網絡等輔助資源疏通文意、整體感知作品的主要內容和作者在作品中所寄予的美好愿望后,我引導學生按要求完成下列問題:

陶淵明的《桃花源記?序》看似散文,其實有著詩歌一般凝練的語言和跳躍的故事情節。故此,請同學們在這篇散文的任意一個段落選擇任意一句或者幾句話進行合情合理的、充滿詩情畫意的補白。

一時間,有的同學翻閱教輔資料,有同學的查閱文末的注釋和課后的練習提示,有的同學邊看書邊做筆記,有的同學竊竊私語相互爭辯,有的同學蹙眉思考,有的同學喜笑顏開……其表情真是應有盡有,百態盡妍。課堂氛圍也經歷了從“靜悄悄”到“熱鬧鬧”再到“喜洋洋”三個有趣的變化過程。不用說,在“留白”的10分鐘學生暢所欲言的精彩補白中,許多同學精彩的補白贏得了我和同學們一陣又一陣熱烈的、持久的掌聲。

可見,在語文散文教學時,教師有意創設供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與聯想的空間,不僅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發散性思維,促進學生自覺學習的積極性,還可以激發學生對文本再創作的強烈欲望,構建精彩的語文散文教學課堂。

四、師生快樂分享,增加學生幸福指數

教育家夏尊認為:“教育沒有情感,沒有愛,就如同池塘沒有水。沒有水就不能成其為池塘,沒有情感,沒有愛,也就沒有教育。”此話極為正確。在我們的滬教版語文教材中,幾乎每篇散文中都蘊含著美麗的情感和深情真摯的關愛,都能夠給予學生美的情感的熏陶與誠摯的愛的感受,都能夠讓同學們在散文的學習過程中感受到至美,感受到關愛,感受到快樂,感受到愉悅,感受到幸福。這時教師就應該及時與學生分享這份快樂與幸福,讓學生的這種發自內心的快樂與幸福外化為整個語文散文教學課堂的快樂與幸福。

比如,在教學李漢榮的《山中訪友》時,很多同學都被作者熱愛自然、崇尚山水的美好感情所感染,都被作者依次拜訪的德高望重的老橋、青翠的樹林、親切的山泉姐姐等產生了極大的關愛之情,對文章中表現出的我們應該把大自然中的動植物當作人類最親密的朋友一般善待和我們要保護我們的動植物朋友的主題深表認同,紛紛舉手發言說:我們的動植物朋友生存的家園在一天一天地縮小,我們的動植物朋友的品種與數量在一天一天地減少。我長大后,一定要考上全球最著名的環保大學,大學畢業后一定要做個環保專家,每天從事教育人們愛護動植物、保護動植物家園的環保工作,我要讓所有的人都知道:愛護動植物,保護動植物的家園,就是愛護我們人類自己,就是保護我們人類自己的精神家園與物質家園。

對此,我不僅極為贊賞同學們這種崇高的環境保護美德,極為贊賞同學們對我們的動植物朋友的深切關懷和誠摯熱愛之情,還極為誠懇地對同學們說:“希望將來當上了環衛專家的某位同學,千萬不要忘記將這個大快人心的好消息告訴我與同學們,因為我與同學們也非常迫切地希望與你一道參加環境保護宣傳活動。”我的話音剛落,教室里頓時響起了熱烈而又持久的掌聲。不用說,我與同學們又共同創設了一堂精彩的語文散文教學課。

五、生生快樂分享,營造輕松快樂氛圍

語文散文教學中,教師還應該給學生創設生生之間快樂分享預習成果、探究成果等平臺。因為,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快樂分享,不僅可以起到節省課堂教學時間、促進學生與學生之間互相協作、相互交流、互相學習等作用,還可以增強學生之間的友誼,培養學生之間合作互助、共同探究的學習精神,還可以增加語文散文課堂教學的生動性和愉悅性,讓學生在輕松、快樂、動態、精彩的語文散文教學課堂中習得知識,體味散文中所蘊含著的濃濃詩意。

無需置疑,預習的過程是學生自讀、自感、自悟、自我升華的獨立思考、自主學習的過程,是學生運用已有知識去探索和發現新的學習元素的過程。在預習過程中,不同性格愛好的同學、不同學習成績的同學、不同鑒賞水平和審美品位的同學對新的學習對象的理解、感悟、品鑒等肯定不盡相同。鑒于此,新的散文課文教學前,我們如果能夠布置適量的、難度相當的、具有一定開放性的預習題供同學們預習,而且在上課伊始就給予同學們展示自己預習成果的機會,那么,一定能夠營造輕松活潑的、精彩美麗的語文散文教學課堂氛圍。

六,多媒體相助,營造快樂課堂氛圍

在語文散文教學中,運用多媒體設施輔助教學已經成為教學活動中必不可少的一個重要環節。因為在語文散文課堂教學活動中,教師運用多媒體設施輔助教學,可以使教學形式和教學方式變得靈活多樣,可以在極短的時間內將精美的散文中蘊含的豐富的抽象的美的意象、美的情感、美的形象等具體化、形象化,從而讓學生在聽覺和視覺的盛宴中體味蘊含在散文中的美的因素,繼而產生妙不可言的審美體驗,從而構建精美的語文散文教學課堂。

比如,在教學劉成章的《安塞腰鼓》時,為了讓同學們能夠更具體的感受安塞腰鼓所具有的激蕩著激昂的生命激情和磅礴力量的獨特的藝術風格,我將在網絡精選的林楓、高清激情朗誦的的音畫視頻安插到我制作的《安塞腰鼓》中,讓同學們在音畫朗誦視頻課件中真實地、具體地感受到安塞腰鼓的雄渾壯美等審美特質。如此,則不僅讓語文散文教學課堂更加豐富多彩,更重要的是讓同學們在這賞心悅目的視覺、聽覺盛宴中進行了一次愉快的西北藝術之旅。

綜上所述,只要我們在散文教學中,能夠遵循語文散文的教學規律精心設計課前導入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精心設計問題情境引發學生學習興趣、精心創設想象空間激發學生創作欲望、精心創設師生分享快樂的平臺增加學生幸福指數、精心構建生生分享快樂的平臺營造學生相互交流的輕松快樂的氛圍、多媒體相助營造快樂課堂氛圍等,就有可能構建詩意般的精彩的語文散文教學課堂。

參考文獻:

[1]許智勇.促進學生參與,提高課堂教學效果[J].職教通訊,2011年08月

[2]洪慶陽.創設情景,促進學生參與課堂教學[J].新課程(下),2012年10月

[3]徐霞.構建高效課堂模式,提高課堂效率[J].新作文(教育教學研究),2008年19期

篇7

關鍵詞:“信達雅”;“化境說”

“信達雅”是清代著名翻譯家嚴復提出的翻譯標準。在他看來,“信”即忠實于原文;“達”指譯文通順流暢;“雅”指譯文典雅、有文采。作為一種宏觀上的翻譯指導標準,“信達雅”廣為流傳,得到眾多譯者的支持。

“化境說”是錢鐘書先生從漢代文字學家許慎的《說文解字》中的一段訓詁文字引申出來的。它以“化”為中心,強調翻譯的忠實性。在錢鐘書看來,入化的翻譯應該忠實且神似于原作,不因語言差異表現出生硬牽強的痕跡,同時完全保留原作的風格韻味。

唐詩和宋詞蘊涵著的深沉的思想、挺拔的風骨、婉約的情致,以其卓越的思想性和藝術性,成為中國文學寶庫中兩顆熠熠生輝的明珠。唐詩和宋詞的翻譯應努力保留上述文學特征。

按照“信達雅”的翻譯標準,唐詩宋詞的翻譯僅僅做到“信”和“達”是遠遠不夠的,更需要做到“雅”,否則會損失原文的文學性。而且,為了保持原文的文學性,有時“信達雅”三者會產生沖突,需要譯者獨辟蹊徑,采用創造性的譯法。

當代著名翻譯家許淵沖先生將“化境說”簡單具體化,提出翻譯中國詩詞要傳達原文的意美、音美、形美的主張,在翻譯中實現這三美就基本完成了“化境”的過程。

下面就以許淵沖先生的兩篇譯作為例,談談詩詞英譯如何做到“信達雅”和“化境”。

唐代詩人柳宗元的名作《江雪》中寫道: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這是柳宗元被貶到永州之后寫的詩。寥寥數筆,勾畫出一幅天寒地凍,老翁獨處孤舟,默然垂釣的畫面。仔細品味,作者其實是借寒江獨釣的漁翁,抒發自己孤獨郁悶的心情,表達一種遺世獨立、峻潔孤高的人生境界。

許淵沖將其譯為:

From hill to hill no bird in flight;

From path to path no man in sight.

A lonely fisherman afloat,

Is fishing snow in lonely boat.

譯文再現了原文的意境美和語言美。原詩的“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兩句對仗工整,譯文“From hill to hill no bird in flight;From path to path no man in sight.”兩句也是遙遙相對,不僅采用相同的句式,而且flight和sight押韻。“千山”“萬徑”都是夸張語,許先生巧妙地譯為“From hill to hill”,“From path to path”,不僅保持了對仗,而且保留了夸張的修辭效果。“A lonely fisherman afloat,Is fishing snow in lonely boat.”中原文的“孤”和“獨”都被翻譯成lonely,這是有所失。但許先生巧妙地加入原文字面意思中沒有的afloat一詞,不僅符合英語表達習慣,和下一句的boat押韻,而且暗示作者的遺世獨立、漂泊不定。

許先生將漢語特殊的語言現象巧妙轉換為英語的語言現象,實現三美齊全,基本做到了“化境”。盡管細節上有所改變,但基本保留了原文的意境和詩意,尤其許先生以創補失體現了這位翻譯大家的深厚功底和藝術造詣。“化境”對于譯者來說的確不易,所以“化境”是翻譯中的最高理想,應該是每一個譯者奮斗的目標。

《聲聲慢?尋尋覓覓》是宋代女詞人李清照的作品。作品通過描寫殘秋所見、所聞、所感,抒發自己因國破家亡、天涯淪落而產生的孤寂落寞、悲涼愁苦的心緒,具有濃厚的時代色彩。開頭連下十四個疊字,“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形象地抒寫了作者孤獨寂寞的憂郁情緒和動蕩不安的心境。

許淵沖將其譯為:

I look for what I miss,I know not what it is,I feel so sad,so drear,so lonely,without cheer.

為了對應原詩的疊字,許先生重復使用主語I,重復使用what引導的賓語從句,重復使用so,這些創造性的譯法使得譯詩最大化地還原了原詩的意境,譯詩本身也不失為一首音美和形美兼具的好詩。

總之,“信達雅”和“化境”是我們在翻譯時追求的目標。翻g唐詩宋詞時,對于“信達雅”和“化境”的追求又有著具體靈活的解釋。“信達雅”是我們應遵循的基本原則,“化境”則是我們不斷追求的最高境界。

參考文獻:

[1]許鈞.翻譯概論[M].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9:243.

[2]鄭海凌.錢鐘書化境說的創新意識[M].北京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1,(3):71.

[3]何其莘,仲偉合,許鈞.翻譯概論[M].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9.

[4]李明.翻譯批評與賞析[M].武漢大學出版社,2006.

[5]何其莘,仲偉合,許鈞.高級文學翻譯[M].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9.

篇8

一、嘗試自學,探究規律

“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小學語文教學要實現從“要我學”到“我要學”的轉變。這節課教學的每一部分都是讓學生嘗試在前,學生能學會的就不教,確實不能學會的也先學后教。教師讓學生嘗試朗讀,嘗試講詩意,嘗試自己解答疑難,學生的積極性很高。這說明小學生盡管年齡小,但也有自學的能力,何況他們已經學過不少古詩,并非“白紙一張”,我們完全可以放手讓他們自己學習。對學生的學習潛力估計太低,處處不放心,實在是不必要的。

自學,也要提高“含金量”,這個“含金量”就要讓學生從中領悟一些語言文字的規律,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拿這節課來說,教師把“虛指”與“倒置”作為古詩學習的知識點和方法,讓學生在試講的過程中感悟學習古詩的方法,就使教材的教育價值得到更深的發掘。

二、自主感悟,多元解讀

古人早已認識到“詩無達詁”,也就是說沒有惟一正確的解釋。一首好詩,正因為可以作多種理解,才讓人覺得回味無窮。同時,由于讀者的人生經歷不同以及文化背景的差異,對作品也會有不同的解釋。這一節課上,在“這么冷的天,那個老翁為什么還在江上釣魚”這個問題上,鼓勵學生提出多種假設,就是為了讓學生探討答案的多樣性。這種對作品的多元解讀,有利于學生從小就形成一種觀念:問題的答案不只一個,解決問題的方法有很多種。這對學生的人生會產生積極的影響。

尊重多元解讀,又要重視價值取向,這是閱讀教學必須注意的兩個側面。拿“這么冷的天,那個老翁為什么還在江上釣魚”來說,學生有那么多的答案,有好有壞,教師不能簡單地全部肯定,而宜加以引導分辨。顯然,“養家糊口”的解釋不僅缺乏詩意,也有悖詩人的本意。教師在適當的時候才出示柳宗元的簡介,然后讓學生聯系詩人的經歷來解讀文本,使學生對這首詩的理解達到了新的深度。

三、比較閱讀,深入感悟

學習的過程要讓學生主動經歷,學習的結果要讓學生自主梳理。學完《江雪》后,要求學生自我小結,對知識進行回顧和整理。在小結的基礎上,再推出清代詩人王士禎的《題秋江獨釣圖》,讓學生比較閱讀。這種同一題材不同意境的作品閱讀,不僅拓展了學生的視野,而且讓學生學會比較,更加深入地感悟作品的人文內涵,起到了一舉多得的作用。

篇9

審視我們周圍的學校課堂教學,很多教師熱衷于課堂的新穎和繁華,與真實、樸素、有效的課堂漸行漸遠。表現為偏離本質,課堂在彎路中游離目標,導致教學程序的繁瑣、教學指令的模糊、教學主線的缺失等。追求時髦,課堂在形式中虛耗成本,導致學習方式與教學行為的繁瑣和無度,教學資源和教學活動的嚴重浪費。因此,還語文教學“簡約而不簡單”的本色,是對時下課堂浮華現象和錯位之風的一種撥亂反正,是還課堂之真實性、有效性、生態型的一種教學本真的探索。

二、簡約有效課堂教學的概念解析

關于“簡約”這一理念,老子曰:“少則得,多則惑。”《易經》則曰:“乾以易知,坤以簡能,易簡而天下之理得矣!”宋代蘇軾則認為“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清鄭板橋有 “刪繁就簡三秋樹,領異標新二月花”。這里都包含著古人智慧大道。語文教育界崔巒先生倡導“簡簡單單教語文”。我認為,簡約有效教學就是要在課堂中盡量排除一些形式化的、不必要的東西,以時間、精力、資源的“下限”,去換取質量、效果、品質的“上限”,使教師和學生在低消耗、低成本的教學過程中獲得教學的最優化和效果的最大化。東北師范大學馬云鵬教授指出:教學之本質在于深入淺出。

三、簡約有效課堂教學的策略探尋

(一)有的放矢,制定簡約明了的教學目標

新課標提出了三個維度的目標――知識能力、方法過程、情感態度價值觀,從語文學習的角度說,三個維度是一個整體,情感態度價值觀寓于知識能力的學習之中,而不是游離于知識能力的學習之外。認識“三維”本是“一體”,有助于簡化頭緒,使目標簡明。因此我們的教學目標不應追求多方面的全面開花,而應根據文本的表達形式和人文意蘊,找準一節課要解決的一個或兩個問題,確立相對集中的,切合學生認知規律的教學目標。

(二)以簡馭繁,探尋簡約有效的教學設計

國家級名師吳正憲老師提出教學設計要比課堂教學展示還要重要,要圍繞化繁為簡這一中心工作,通過對教學程序、教學主線與板塊設計等手段,尋求簡約設計的有效途徑和最佳途徑,實現教學的簡約回歸。

1.整合策略。課堂要簡約,首先就必須整合,把繁雜整合成簡要,把彎道整合成直路,把長線整合成短線,問題整合了,學生在課堂上讀書、思考、積累、運用的時間就會得到保證,教學效率就會提高。我在今年5月3日“富陽――平湖兩市高效課堂研討活動中”教學柳宗元的《小石潭記》一二兩段時,整合設計了這樣一個情境體驗問題:假如我把哈利波特能夠變形的魔法石給你,你最想變成柳宗元筆下的哪種景物?是“石”、“樹”還是“魚”?從課堂效果看,學生的生成非常精彩。

2.主線策略。“教學主線”設計在“簡化頭緒、突出重點”方面具有獨特的優越性。北京李衛東名師在《鄒忌諷齊王納諫》教學時,請學生根據課文內容口頭創編“門庭若市”的成語故事。他將一般老師慣常所做的解讀課題、簡介作者、介紹背景、誦讀課文、感知整體等多個教學環節濃縮在這一精當的教學主線之中,用一條教學主線就替代了繁多的教學環節,完成了對全文的整體感知,既有“刪繁就簡三秋樹”的簡潔之妙,又有“領異標新二月花”的新穎之美。

(1)從課程的角度設計

郭初陽老師在執教《伊索寓言》時,他從1.0版《開玩笑的牧人》這個幾乎是家喻戶曉的經典寓言拓展開,創作了兩篇寓言2.0版《說真話的牧人》和3.0版《發出聲音的牧人》,把課堂還給學生,用幽默風趣的話語喚起學生思維和情感的升華。

(2)從品析的角度設計

浙江省語文名師吳積興老師教學《小石潭記》時,巧妙地扣住文章標題,帶動了全篇的閱讀。所設計的教學主線是:“小石潭記”四個字,字字在課文中都有“文章”。請同學們從標題中任選一個字,分別用“小”“石”“潭”“記”來說話,說說課文哪些內容能夠分別表現這四個字。這種教學設計顯得大氣,給學生深入地研讀課文提供了一個廣闊的平臺。

(3)從探究的角度設計

李鎮西教學《曹劌論戰》:文中哪些地方表現了曹劌的“遠謀”?《口技》:這篇課文可用一個“善”字拎起,“善”在哪里?怎樣寫“善”?這幾條教學主線的設計是李老師精細閱讀課文與精心思考教學的結果。每一條主線都可以起到“牽一發而動全身”的作用。嘉興市語文教研員徐玉根老師在秀洲區新塍中學“下水課堂”時,教學《湖心亭看雪》一文,他帶領學生探雪中“癡景”,究張岱“癡情”,走進了古人張岱的心靈深處,正如他在《語文教學通訊》中發表的文章《在期待中點燃學生的探究之火》一樣,學生的思維被徹底打開,課堂的生成非常精彩。

3.板塊策略。板塊策略就是在科學、精準的教學目標的引領下,將一節課的教學內容及教學過程分為幾個明顯的而彼此密切關聯的教學“板塊”,即教學的過程、教學的內容呈“板塊”狀并列而又一步一步地逐層深入。我在2012年3月參加嘉興市名師送教秀洲區新塍中學時,教學《好嘴楊巴》時設計了這樣三個板塊:①好嘴楊巴――“好”在……②好嘴楊巴――“好”嗎?③好嘴楊巴――更“好”!三大板塊,使課堂簡潔、清晰、流暢。 4.圖式策略。圖式法是以精煉的語言、圖片,象征性的圖式符號來表達教學步驟間的邏輯關系和教學流程等。在教學《狼》時,北京名師李衛東采用觀看四幅圖片來推進復述情節、把握形象等課堂教學活動,從課堂的效果看,反響還是非常好的。在教學《“諾曼底號”遇難記》一課中,他通過媒體播放沉船時的影片,洶涌的海水霎時涌進船艙,吞沒一切,甲板上的人群慌作一團的景象深深地印在了學生的心里。

(三)以少勝多,確定簡約有效的教學內容

篇10

一、畫面呈現,有“想”而讀

蘇教版語文教材每篇課文都配有聯系密切的插圖,這些插圖不僅畫面充滿童趣,而且色彩鮮艷,讓人賞心悅目。借助電教手段,如制作課件,適時運用插圖配合朗讀,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對畫面產生喜愛之情,激發朗讀的欲望,從而收到良好的朗讀效果。

請看《江雪》這首古詩的教學。

師:(出示畫面)面對這樣的畫面,你有什么疑問?

生:這么冷的天,那個老翁為什么還在江上釣魚?難道他不怕冷嗎?

師:請大家大膽地設想一下原因。

生:因為家里窮,他以捕魚為生。

生:可能老翁想鳥都飛完了,這下沒人和自己搶了。

生:老翁想獨自享受這一份清靜。

……

師:看來大家的理解都不相同。那么,究竟哪一種比較吻合作者的心境呢,讓我們看一看柳宗元的簡介。(出示簡介)

師:現在你比較贊同哪一種理解,或者有什么新的看法?

生:我感到詩人是在借這個“蓑笠翁”表達自己孤傲的心情。

師:作者那種孤傲的心境與此情此景一起構成了一幅生動的畫面。同學們,看著畫面,你能把此刻的心情通過朗讀表現出來嗎?試試看。

(生讀略)

詩講究意象,想象豐富,跳躍性比較大,如果理解時僅僅依賴學生的想象和對語言的感受力,學習時比一般文章要困難一些。在上述教學片段中,教師利用音樂、圖像等多種教學手段為學生的學習提供臺階,以圖畫的展現、音樂的渲染將他們帶入情境,一步一步走入詩中,讀詩、聯想、悟情。

二、語境渲染,有“情”而讀

在初學課文時,學生由于認識水平和生活經驗的差異,朗讀時難免把握不好文章的情感。教師要引導學生用兩條視線讀書:一條是生理視線,即眼睛的視線;一條是心理視線,即心靈的視線。讓學生通過多種感官,把符號、語音、意義、表象等有機結合,使語言文字所表述的內容在朗讀中融合成完整、連續的生活畫卷,在頭腦中活動起來。在教學古詩《春日偶成》時,我引導學生在創設的具體語境中朗讀。

師:欣賞到這么美的景致,你高興嗎?讓我們一起贊美這美好的春光吧。(生齊讀第一、二句)

師:詩人每日埋頭書卷,在翰墨飄香里尋章摘句,難得有空閑欣賞這春意盎然的景物,讓我們帶著愉悅的心情再觀賞這明麗的春色。(生齊讀第一、二句)

師:詩人忙于做學問,從來沒有發現春天是這樣美好,他可能一路走來,拈著胡須,笑意盈盈。還可能引吭高歌——(生齊讀第一、二句)

……

師:這首詩第一、二句寫景,第三、四句抒情,表現了詩人內心獨有的快樂。用上一句老話來評價,這便是情景交融!

這一教學片段由景到樂,描繪了詩人穿行在美麗的鮮花、柳樹叢中的景象,表現了詩人陶醉在大好春光之中,繼而由景生情。最后教師總結歸納出“情景交融”,學生對整首詩的理解也就更深刻了。在品讀過程中適時引導學生體會作者的情感,扣住“樂”字感受詩人當時的情緒,有情感地朗讀。

三、情感升華,有“感”而讀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這句話闡明了反復閱讀的重要性。小學生的認識和情感水平決定了朗讀是閱讀教學中最經常、最重要的訓練。因此,教師在指導古詩朗讀時要把朗讀與理解緊密結合在一起。學生在朗讀中做到眼到、口到并不困難,而要達到心到則不容易。這就需要教師巧妙指點。如教《黃鶴樓送別》文,我是這樣設計的:岸邊楊柳依依,目送孟浩然的船越去越遠,煙花含情,李白再也按捺不住心中的激動,吟出一首名詩——《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學到這兒,這首詩的意思大家懂了嗎?說說對詩句的理解。學生交流后,又問:“老師有個疑惑,長江自古以來就是交通要道,尤其在古代,為何詩中寫江面只有一孤帆呢?當學生明白了孤帆包含了詩人對孟浩然的深情后,再讓他們在配樂中讀讀這首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