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宗元的資料范文

時間:2023-03-18 19:05:5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柳宗元的資料,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柳宗元的資料

篇1

>> 綜合醫院腫瘤科臨床護理帶教體會 腫瘤科護士的化療防護 舒適護理在腫瘤科的應用效果探究 腫瘤科化療患者早期PICC應用與護理 優質護理服務在腫瘤科護理中應用的效果觀察 腫瘤科護理健康教育實踐及體會 腫瘤科開展優質護理服務示范病房的效果評價 優質護理服務在腫瘤科的應用效果觀察 柔性管理理念在腫瘤科護理管理中的應用效果觀察 腫瘤科護理人員分層次??婆嘤柲J降膶嵺`探討 腫瘤科中心靜脈導管感染危險因素的預防和護理 腫瘤科放化療患者醫院感染分布特征及干預措施 綜合性醫院乳腺腫瘤專科的護理安全管理 腫瘤科護理風險管理的現狀與思考 腫瘤科創建無痛病房的護理體會 腫瘤科存在的護理隱患與對策 健康教育在腫瘤科護理中的應用 腫瘤科癌癥患者的心理護理 化療標識在腫瘤科患者化療過程中對護士的影響 晚期腫瘤疼痛患者的綜合性護理干預及效果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l.2014.

[2]諶永毅,彭翠娥.我院腫瘤??谱o士三階梯培養管理體系建立與實踐[J].中國護理管理,2010,10(5):55-57.

[3]吳美華,陳瑜.腫瘤??漆t院新護士規范化培訓方法探討[J].護理學雜志,2008,23(12):60-61.

篇2

閱讀理解是一種受文體制約的思維,或曰“文體思維”。文體是閱讀對話的“契約”、模型和邊界。文體作為文本的外在形式也是對閱讀理解的一種規范。因此,只有切合語境和語體的多元解讀,才是有價值的。對讀者而言,閱讀理解的過程就是按照文本所提供的具體內容或形象,運用頭腦中先于閱讀的某種體裁類型,解讀、接受文本所攜帶的某種語言的、思想的或審美的信息,同時又在它的未定空白處賦予新的含義的過程。閱讀不同文體,看語句和語篇的什么地方,并從這些地方看出什么東西來,是有實質性的區別的。

閱讀課上,教師如何拿捏文體特征與讀者創意之間的度?請大家仔細閱讀下面兩個與“多元有界”有關的教學案例。

【案例一】

《去年的樹》講了這樣一個故事:一只鳥兒和一棵樹是好朋友,鳥兒天天在樹上唱歌。樹呢,也天天站著聽鳥兒唱歌。冬天,鳥兒飛走了,答應樹的要求,明年再唱給他聽??墒牵诙犋B兒回來后,發現只留下樹根了。鳥兒就問樹根,樹哪兒去了。樹根說被伐木人砍了,送到工廠去了。鳥兒又到工廠,問工廠的大門,門說,做成火柴運到村里去了。鳥兒又到村子里,問一個坐在煤油燈旁的小女孩,小女孩說火柴用完了,火柴點燃的燈還亮著。鳥兒睜大眼睛,盯著燈火看了一會兒,就唱起去年的歌給燈火聽,最后看了一會兒就飛走了。

有位教師在引導學生解讀《去年的樹》這個故事的主題時,學生各自發表了獨特的看法。有的說,我體會到要珍惜朋友之間的友情。有的說,我體會到亂砍濫伐樹木,破壞了環境,使得鳥兒沒有居住的地方。我們要保護環境。有的說,我體會到砍樹的人很可惡,不但破壞了自然環境,也破壞了樹木和鳥兒的友誼。有的說,我體會到了樹木很偉大,為了人們能點燃油燈,寧可犧牲自己。有的說,我體會到鳥兒很真誠,它因為自己答應給樹木唱歌,就歷盡艱辛,非找到樹不可……

對這些學生的發言,教師都一一地表示理解、肯定和夸贊。他的想法是,既然新課程強調要多元理解,要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那么,我就應該對學生的發言給予積極的回應。

多元解讀就是隨便解讀嗎?可以不講原則、不講主導傾向嗎?不是的!事實上,多元解讀必須以教材的主體內容為依據,首先必須著眼于教材的整體,不能只見樹木不見森林,不能只抓一點不及其余。如果教師對學生的獨特體驗什么都說對、什么都說好,那么,這就勢必導致學生無所適從,失去正確、全面的價值判斷。

以上五位學生的看法,第二、三、四位學生的見解都是片面的、甚至是錯誤的。作為一個相對完整的、獨立的文本,它的主題一般都是相對明朗的?!度ツ甑臉洹匪磉_的思想感情就是:朋友之間要信守諾言。鳥兒一諾千金,答應明年再為樹木唱歌。為了實現這個承諾,鳥兒無論如何要找到樹,并為它唱歌。至于第一和第五種見解,和信守諾言有著一定的聯系,從多元的角度看,也可以說有一定的道理,但還是不夠準確的。

文本的內涵既是豐富多彩的,又是有主導傾向的。所謂“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這“一千個”就體現了文本內涵的豐富性,但無論如何,一千個也只能是“哈姆雷特”,而不可能成為“林黛玉”“堂吉訶德”,這就是文本的主導傾向。因此,要把握文本的r值取向,首先就是要把握文本的主導傾向。大方向正確了,才談得上多元的、獨特的體驗和理解。

【案例二】

柳宗元寫過一首詩叫《江雪》: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從表面看,這首詩為我們呈現的是一幅寂寥、空靈、凄清的寒江垂釣圖,刻畫的是一位孤傲不群、遺世獨立的漁翁形象。但是大家都知道,一切景語皆為情語。作者借了這景這境,究竟要言說些什么呢?這是需要教師引導學生深究的。

在教學中,當學生讀完全詩之后會提出什么問題呢?這個答案是五花八門的。曾經有學生提出了這樣的質疑:天那么冷,雪那么大,這位漁翁為什么還要出來釣魚呢?對此,有個教師的回答很經典,只用了三個字,是哪三個字呢?就是“你說呢?”這樣回答妙在哪兒呢?把皮球拋給學生,促進學生思考,要是自己沒有準備,也可給自己贏得時間。于是,學生有各種猜測:有的說,可能是老人特別喜愛釣魚吧(興趣說);有的說,可能老人是為了生計的緣故吧(貧困說);有的說,這時候人家都不再出來釣魚了,老人就可以多釣到魚了(清靜說);有的說,可能老人在家吵架了,出來散散心(郁悶說)……

應該說學生的理解是基于自己的生活體驗和思想認識,他們只能到這個層次,無可厚非。但是我們的教學如果只到這個層次,那就辜負了柳宗元的一片苦心。此時,就需要教師做出必要的引導和點撥了。古人說,詩言志,柳宗元寫《江雪》,顯然寄托著他的某種人生見解和理想。這時,教師反問學生:天那么冷,雪那么大,你們覺得這位老人真的在釣魚嗎?這無疑是一個撞擊,學生之前都在順向思考(漁翁在釣魚,他為什么釣魚),教師這樣一反問,就促進學生逆向思考。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面對教師的問題,也許學生一時間不能回答,但誰都清楚,此時無聲勝有聲,學生正處于非常好的狀態,口欲言不能言之,心欲得而不能得之,處于憤悱狀態,“不憤不啟,不悱不發”。此時,教師出手了,呈現了一個課程資源,即有關柳宗元生平情況的簡介:柳宗元,字子厚,唐代河東(今山西省永濟市)人,代宗大歷八年(公元773年)出生于京城長安,憲宗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客死于柳州。著名文學家、思想家,享年不到50歲。柳宗元生于唐朝的動亂年代,從少年時代起就對人民遭受的苦難有一定的了解,對社會現實有一定的認識。20歲那年他考中進士,步入仕途。在為官過程中,柳宗元對政治的黑暗腐敗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逐漸萌發了要求改革的愿望,成為王叔新派的重要人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只有半年時間就以失敗告終,但卻是一次震動全國的進步運動。這次革新,打擊了當時專橫跋扈的宦官和藩鎮割據勢力,利國利民,順應了歷史的發展。革新失敗后,柳宗元被貶為永州(今湖南零陵)司馬。永州地處湖南和廣東交界的地方,偏僻荒涼,人煙稀少。殘酷的政治迫害、艱苦的生活環境,使柳宗元悲憤、憂郁、痛苦,加之幾次無情的火災,嚴重損害了他的健康。但是,貶謫生涯所經受的種種迫害和磨難,并沒有動搖柳宗元的政治理想,在柳州10年期間,柳宗元廣泛研究古往今來關于哲學、政治、歷史、文學等方面的一些重大問題,撰文著書,做出了突出的貢獻。柳宗元的詩,絕大部分是貶官永州以后的作品,寫得精致細密,韻味深長,在簡淡的格調中表現出極其沉郁的感情,《江雪》就是其中的一首。

學生了解了柳宗元的背景資料之后,對《江雪》這首詩的內涵和主旨就有了新的更為深刻的解讀。有的說,柳宗元借這首詩是要告訴人們,他的內心非常非常孤獨。因為,學生發現這首詩的每一句話的第一個字連在一起就是“千萬孤獨”。有的說,這首詩表面上寫漁翁,實際上寫的就是柳宗元自己。他不怕寒冷,不怕孤寂,堅持釣魚,說明他并沒有放棄自己的人生追求。有的說,其實這個漁翁不是在釣魚,而是在釣一個春天。你想,既然冬天已經到了,那么,春天還會遠嗎?

本詩的詩眼是“釣”,“釣”是什么?就是一種文化――東方人的文化、中國人特有的文化。這個文化里有隱忍、永不言敗、靜觀其變、等待時機、反思人生……柳宗元就是這樣一個漁翁,漁翁就是柳宗元。不管怎么樣,時機未到,就靜觀其變,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但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乎。學生對柳宗元生平了解之后,對“釣”這種特有的智慧和情懷就有了自己獨特且有創意的感悟。其解讀顯然已經和前面的解讀不可同日而語了。知其人,論其世,依照了詩歌文體特征,尊重了學生創意理解。這樣多元有界地解讀文本,的確精彩!

以上兩個案例都是文學性文本的解讀案例。其實,我們還應該認識到,很多實用性文本的解讀并不需要創意解讀。比如說明文,主要要求學生準確地理解文章的主要內容,把握事物特點。其中包括正確理解字詞句的含義,理出文章的大概內容、邏輯結構,迅速從文章搜索、檢取和篩選真實信息,據此作出準確的選擇和回答。那么,準確地理解和規范地表達是這類文章閱讀的要求和評價標準。因此,閱讀此類文章的時候,讀者必須清楚這類文本有界的范圍比文學性文本更明確,必須忠實于文本,遵循文章的闡述,從文中提取信息,形成對文章描述對象和事理的完整的、合理的、準確的認知,不需要對文章內容做“漫無邊際”的假設與創新。

篇3

一、扣準詩眼,“雪”中覓景

《江雪》前句不著一個雪字,而見大雪。這其中的畫面豐富而多彩,課堂上學生用自己的想象和獨特的語言串聯起詩歌中的意象,重現了詩人眼中之景。在藝術作品中,絕不會有“純粹”的風景詩或風景畫,總是或多或少地反映作者的感情和現實內容,正所謂“一切景語皆情語也”。這首詩,也不例外。

師:“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币粋€雪字說明當時在下雪,找得很準。有時候詩中沒有雪,其實也是寫雪。你能找到嗎?

生:“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边@一句也是寫雪。

師:眼光獨特,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正因為下了雪,所以鳥兒不見了蹤跡,路上也沒有了行人的蹤影。

師:你看到了什么畫面?雪在哪些地方?

生:下著大雪,鳥兒全部絕跡,都躲進窩里或者飛回南方,不再出來。

生:小路上落滿了積雪,沒有一個腳印,行人的蹤跡也消失了。

生:群山被雪覆蓋,像穿了件白色的棉襖。

生:房屋全變白了,像童話世界里的雪房子。

生:江面一片白茫茫的,雪把岸邊的樹木染白了,簡直是瓊枝玉樹。

師:(示圖)你看,這樣的雪景讓你想到了哪些成語?

生:冰天雪地、天寒地凍。

生:大雪紛飛、銀裝素裹。

生:粉妝玉砌。

師:現在你輕輕步入這樣的畫面,走進這樣的環境,心中有什么感覺?

生:我覺得很寒冷,心中有點凄涼。

生:我一人在這雪白的天地間,感覺很孤獨,很冷清。

師:詩人在這句詩中僅用兩個字就寫出了這樣的感覺,你找到了嗎?

生:“絕”和“滅”。

理解古詩特定意象的含義,就是讀懂古詩的鑰匙和密碼。詩中一個“雪”字揭示了本詩的環境基調,扣住“江雪”向全詩輻射,帶動了對全詩的品讀,避免逐字逐句講解的生硬與繁瑣。找“雪”、品“雪”的過程,實則是帶領學生一步步解詩意、入詩境的過程,為后面的悟詩情奠定基礎。

二、扣準詩眼,“釣”中窺意

詩中看似最不合理的一個情節是“寒江獨釣”,在結了冰的江面上垂釣是多么不合情理,而這恰恰是這首詩的精妙之筆。課上得引發學生思考,走進詩文背后,去觸摸詩人心境。

師:千山萬徑,一片雪白;飛鳥絕跡,人蹤淹滅。在這樣空曠而又凄涼的背景之下,卻有一位漁翁,獨自一人,默默垂釣。此時此刻,你有什么想問問漁翁嗎?

生:這么冷的天,老漁翁你為什么不在家。偏偏跑到江上釣魚呢?

生:這種天氣根本釣不到魚呀,你為什么還要釣呢?

師:老師跟你們一樣,甚至每一個讀者都有這樣的疑問,其實這問題得問柳宗元,柳宗元是在什么背景下創作《江雪》的呢?讓我們一起走進他的生活、他的世界。(生讀背景資料)

師:了解了作者的創作背景,你對詩中的老翁又有了什么新的理解,他其實就是誰的化身?

生:這個老漁翁其實就是柳宗元自己的化身。

生:他在借漁翁抒發自己的情感。

師:剛才的問題你是不是解開了呢?為什么在這樣寒冷凄清的環境中獨釣?

生:我想他是在釣“理想”呢,心中的理想無法實現,所以他寒江獨釣。

生:他這么孤獨,沒有親朋好友,是在釣友情,在垂釣中排遣心中的寂寞。

生:因為喪母之痛無人傾訴,他在釣思念呢。

生:他在釣知音,也許只有江中的魚兒愿意聽他說心里話。

生:也許是在釣春天,這么冷,他在期待明年春天的到來,所以他在堅持。

師:說得真好!你們是柳宗元的知音!再把四句詩的第一個字連起來讀讀。

生:千萬孤獨。

師:多么深,多么重,多么沉的孤獨??!柳宗元把自己的心境,把自己的孤獨、期待、堅守隱藏在了這首詩中,他不同流合污,堅持著創作,堅守著理想。

《江雪》是柳宗元謫居永州期間寫的,“獨釣寒江雪”的深意和禪味,就是在這種環境中釀造的。詩中的情和景融洽無間,幽寂寒冷、冰天雪地的世界,與詩人內心的孤凄之情融為一體,形成物我兩忘的境界。但由于古詩詞內容的時空跨度太大,再加上古代的社會制度、生活方式、風俗習慣、生產和交通工具等,作者的社會經歷,文化教養,情趣愛好,這些都不同于現代,而四年級學生的閱歷背景又太淺,生活經歷、經驗、理解能力有限,因此教師要準確把握作品情感,必須對寫作背景等有充分的了解,創設打通文本與學生之間距離的情境,讓學生有真切的感受,進入文本,真切感受古詩詞字里行間所蘊含的意義。

三、比較閱讀,培養能力

在《江雪》的教學中,我補充了王士禎的《題秋江獨釣圖》,通過比較閱讀,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出示王士禎的《題秋江獨釣圖》。

一蓑一笠一扁舟,

一丈絲綸一寸鉤。

一曲高歌一樽酒,

一人獨釣一江秋。

學生自由讀,教師指名讀。

師:通過朗讀你看到了什么?

生:詩人在江中的一葉扁舟上喝酒,垂釣,唱歌。

生:秋色宜人,詩人在悠然自得地獨自垂釣。

師:同樣都在“獨釣”,與《江雪》有什么不一樣?

生:時間不同,一個是秋季,一個是寒冬。

生:他們兩人的感覺不一樣。

師:怎么不一樣?

生:一個是默默垂釣,另一個除了釣魚還唱歌,喝酒。

生:王士禎看起來瀟灑自在,很快樂,是在享受垂釣,享受生活。

生:柳宗元很孤獨,是寂寞冷清的感覺,與王士禎心情不同。

篇4

古詩詞是傳統文化的精髓,向來是語文課程的重要內容,成為語文教師啟發兒童詩情,點燃兒童詩意的重要憑借。老師們重視古詩詞的教學,形成了諸如“明詩意、入詩境、品詩情”或“知詩人、解詩題、明詩意、悟詩情、背詩文”等學習古詩詞的方法,在學生學會自主閱讀古詩詞的策略上下了不少功夫。

比如唐朝文學家柳宗元的五絕《江雪》,老師們一般會按照“明詩意、入詩境、品詩情”的方法,安排這樣三個環節:一是帶領學生讀讀說說,通過理解“絕”“滅”“蓑笠”等詞語來了解整首詩的大致意思;二是從“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來體會詩中所寫的雪之大,再抓住這樣一種環境下老翁還獨自一人在釣魚,領悟環境反襯下的老翁的孤獨;最后是老師或者由學生介紹作者柳宗元的生平,寫作這首詩的背景,從而幫助學生體悟詩中所傳達出來的詩人的孤寂凄清的內心世界。

這樣的教學比較扎實,學生對詩意把握詩情體會也都比較到位了。但是,這樣的課堂總感覺在童心與詩心之間隔著什么,學生的詩意詩情把握顯得過于“理性”,甚至不免帶著貼標簽與猜度教師迎合教師的嫌疑。

是誦讀的問題嗎?

是的?!段男牡颀?樂府》中說:“詩為樂心,聲為樂體?!睂τ诠旁娫~來說,聲律就是它的性格,依據所用聲韻的不同、節奏的起伏,古詩詞就像人的性格一樣,或慷慨、或奔放、或內斂、或沉郁,氣韻獨特。學習詩歌,就像通過性格來認識人,詩歌的聲韻節奏是不可忽視的。所以,沈德潛說:“詩,以聲為用者也。”

語文老師都注意到了詩詞的誦讀,一般都會在學習詩詞中安排誦讀環節的。比如《江雪》,一般的朗讀總是這樣的:

千山――鳥飛絕――

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

獨釣――寒江雪――

可這種誦讀,除了拖長音調或者再模仿性的加點搖頭晃腦以外,與白話文的朗讀有什么不同呢?古詩詞與音樂有著密切的聯系,所謂“聲依永,律和聲”,說的就是古詩詞必須依據一定的聲、韻、調來創作。因此,古詩詞的誦讀與白話文的朗讀就有很大的不同,要用被稱為吟誦的這種獨特的朗誦方法。

如果從吟誦的角度分析,我們會發現柳宗元在《江雪》中使用了一種比較少見的仄聲入韻,而且“絕”“滅”“雪”還都是入聲字。入聲字讀起來短促驟止,吟誦起來有一種凝滯峻切的韻味。往往是這樣來吟誦的:

千山――鳥飛絕,

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

獨釣寒江――雪。

“山”“蹤”“舟”“江”是平聲字,且位于“二、四”的位置,要讀得緩慢悠長。“絕”“滅”“雪”就要讀得短而急。

在學生基本把握了詩意,對詩中的孤獨之情有所體會之后,讓學生自由誦讀。然后我說:“這首詩還有一種讀法,請同學們聽聽看,說說自己又有了什么不同的感受?”我按照平長仄短的規律,并結合這首五絕的入聲字入韻的特點把詩歌吟誦了一遍。學生感覺老師的停頓、節奏與延長音的處理與大家習慣的讀法不同。談到這種吟誦引發了什么感受時,有學生說,好像詩中不僅有孤獨,還有一種堅決的感覺。也有學生說好像感覺孤獨寂寞中還有一點果斷,無所畏懼的味道。這是一個契機,兒童憑著聲音的直覺已經接近了詩心,不僅感受到了詩人的孤獨,也在聲音中朦朧覺察到詩人的頑強與傲然。

此時,我適時補充了柳宗元被貶永州后所經受的種種迫害和磨難,以及他在《答周君巢餌藥久壽書》信中所明確表示的:“雖萬受擯棄,不更乎其內”的資料,再讓學生們聽徐健順先生的吟唱音頻。此時,在古韻古調的抑揚頓挫中,孩子們閃亮的眸子里分明洋溢著一種別樣的光芒。這一刻,詩心借助聲音與童心實現了聯結。

有時,吟唱同一詩人不同的作品,不僅能幫助學生穎悟詩情,還能在直覺中感受到作品的不同風格。蘇教版第九冊有辛棄疾的詞《清平樂?村居》。這首詞寥寥數語,卻寫得樸素而溫暖,充溢著生活的煙火風趣,展現了辛棄疾這位以豪放詞著稱的詞家的另一更具人情味的一面。

為了凸顯這首詞的婉約清麗之韻味,我結合《古詩文誦讀》中辛棄疾的《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進行了對比性的誦讀?!镀脐囎印房犊肋~,寫夢境中的沙場馳騁,音調鏗鏘激昂。而結句“可憐白發生”,聲調纏綿蒼涼,充溢著詩人內心的悲憤與無奈。《清平樂》,音調輕松活潑,上片每句分別是四、五、七、六字,下片每句都是六個字,節奏起伏有致,契合詩人內心的愉悅與寧靜。

我吟誦《破陣子》,學生誦讀《清平樂》,然后師生交換詞誦讀。兩首詞音調對比鮮明,學生基本都能自然而然地采用適合兩首詞的情感與意境的聲音進行誦讀。尤其是“醉里吳音相媚好”和“醉里挑燈看劍”兩句,都有“醉里”,卻“醉”得那般不同。怎么誦讀呢?學生說,“醉里吳音相媚好”寫的是白發翁媼親熱地聊著家常,要讀得親切,聲音柔和;而“醉里挑燈看劍”寫的是酒后在燈下看寶劍,劍光閃閃,應該有壯士的英雄之氣,要讀得豪邁一點。

讀得親切、柔和,讀得豪邁,誦讀的斟酌體察中其實就是對詩心的叩動。英雄的豪邁與渴望安寧的柔腸也就在聲音長與短、高與低的對比中交融在童心之中了。

國學大師胡小石先生曾一襲飄逸的長袍,手持長劍,一邊講一邊吟誦屈原的《楚辭》。臺上,先生神游象外;臺下,學生浸于詩境渾然忘我。據說胡小石一次講授柳宗元的《酬曹侍御過象縣見寄》,講著講著,便情不自禁地唱了起來:“破額山前碧玉流,騷人遙駐木蘭舟。春風無限瀟湘意,欲采蘋花不自由?!背艘槐?,又唱一遍。如此五六遍之后,胡小石把書一擲,對大家說:“你們走吧,我什么都告訴你們了?!?/p>

篇5

第一次執教對象是給四年級的學生。

教學實錄:

師:張志和不僅是詩人、畫家,還精通音律。16歲,寫折子給皇帝,寫的是治國良方,皇帝很喜歡,賜名“志和”,后來因事被貶官,從此再也不做官,隱居在太湖一帶,扁舟垂釣,自稱“煙波釣徒”。他的哥哥張松齡怕弟弟隱居不回家,就作了一首詞。

(出示:《和答弟志和漁父歌》:樂是風波釣是閑,草堂松徑已勝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風浪起且須還。)

師:這樣吧,我當哥哥,你們就是張志和。咱們來一次作詩和詩吧。

師:樂是風波釣是閑,草堂松徑已勝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風浪起且須還。

生: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青若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師:狂風浪起且須還。

生:斜風細雨不須歸。

師:且須還哪!

生:不須歸呀!

師:弟弟啊,為何不歸?(指名說)

師:是啊,張志和在太湖邊上修了一座茅草屋,他每天清晨打開窗,就可以看到“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他每天出門時,也可以看到“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他過的是“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這樣的生活啊。

他早就厭倦了朝廷的爭斗,流連于山水之間,據他的好朋友顏真卿記載,張志和的漁鉤是沒有魚餌的。釣魚要放魚餌,魚餌放了,魚才會上鉤,沒有魚餌,釣得到魚嗎?鱖魚會上鉤嗎?

張志和卻說,他釣著了很多很多。他釣著了什么呢?

生:心情,

師:對,心情,什么樣的心情呢?

生:悠閑、自在。

師:我們恍然大悟,張志和垂釣,釣來清閑,飄逸。也只有這樣清閑飄逸的心,才會寫出這樣的千古絕唱,讓我們再來誦讀。(配樂)

第二次執教的對象是六年級的學生。

教學實錄如下:

師:垂釣,正是有這樣豐富的內涵,所以,就有很多寫垂釣的詩歌。

(課件出示:絕句 柳宗元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配情景圖))

師:請大家讀一讀。

學生齊讀

師:你的腦中一定有了很多問號。

生:為什么詩人要在大雪天去釣魚?

生:他在這樣的天氣釣魚,能釣到嗎?

生:他釣魚時的心情又是什么樣的呢?

師:大家問得很好,我們就來想一想,詩人的心情是什么樣的?

生:我們剛學的《漁歌子》,詩人在美麗的春天垂釣,有美麗的景色,那是自由自在。這首詩詩人在大雪中獨自垂釣,應該不是很開心吧?

生:我從“孤舟”“獨釣”這兩個詞中,感覺他好像很孤獨,因為沒有人陪伴他。

生:嚴寒的冬天,人們應該在家避寒,他去釣魚,一定是因為孤獨、郁悶。

師:同學們說得真好,的確,詩人柳宗元在這首詩中表達的就是孤獨、郁悶的心情。你看,同樣是釣魚,表達的心情卻不一樣。像張志和一樣,他的生命經歷不同,對“垂釣”也有不同的體驗,所以就有了這些耐人尋味、發人深省的詩歌。要讀懂這些詩歌,我們得聯系詩人的生活經歷。我們再來讀讀這首詩。

【教學反思】

同一首詞,因為面對不同年齡的學生,在進行拓展的時候,就有了不同的設計,但都收到很好的教學效果。從中我們也深刻地悟道一些教學的原理。

一、語文拓展因生而異

上面的兩個拓展,都是循著《漁歌子》這首詞生發出來的,都是為了幫助學生理解詞義,為了拓寬學生的閱讀面。第一個拓展,因為四年級的學生理解能力較低,所以采用b讀的方式,拓展閱讀《和答弟志和漁父歌》,讓學生感受到詩人不愿歸去的心情,體會詩人悠閑自在的心情。第二個拓展,是拓展閱讀《江雪》,理解《江雪》中的情感,就只能是面對六年級的學生,因為他們有了一定的理解能力,有一定的梯度,可以激起他們的學習興趣。如果不考慮年齡的因素,隨意安排拓展,有可能會讓學生無所適從,達不到拓展的目的。

二、語文拓展有根有據

說到拓展,有時讓人茫然,不知如何拓展,會出現盲目的拓展。其實,語文的拓展是有依據的。語文的拓展源于教材,因為教材是課程標準的體現,是學生學習語文的載體、憑借。我們進行拓展,是拓寬語文學習的面,是把學生從有限的教材學習引向廣闊的資源學習。所以這種拓展,就要以教材為依據,進行鏈接,這樣才不至于成為“無本之木”。如上面的拓展,第一個是從《漁歌子》的作者引出的他哥哥的《和答弟志和漁父歌》,第二個則是從理解主題引出柳宗元的《江雪》。

三、語文拓展有邊有岸

面對一些漫無邊際的語文拓展,甚至有些學校,把語文拓展作為特色,大量地給學生拓展無限多的語文資料,以致大大超過教材本身的數倍,給學生的學習帶來難度,增加了學生的課業負擔。這就背離了拓展的初衷。我感覺拓展一定要有限度。這個限度,就是綜合考慮學生的學習能力、學習時間等因素,有限度地進行拓展。

四、語文拓展非富多彩

語文拓展學習應該豐富多彩,有文章拓展閱讀、有實踐活動拓展、有學習交流、有動手體驗等。這樣讓語文的趣味性顯現出來,使學生真正地喜歡語文,體會到學習語文的快樂。

新修訂的語文課程標準把拓展作為重要一點提出,我們應該積極探索語文拓展的有效策略,設計一些切實的案例,方便一線老師學習借鑒。

參考文獻:

篇6

中等職業學校的培養目標是直接在經濟建設第一線工作的高素質的勞動者,顯然各行各業高素質的勞動者也應具備經營管理的必要知識和能力,隨著我國經濟改革不斷深入,經濟不斷發展,管理問題可謂無時無處不存在,因此中等職業學校要按照經濟建設和人才市場需求設置專業,開設課程,培養具有中等職業教育知識和技能的勞動者,具有綜合素質和能力,直接在第一線工作的應用型人才,而各類專業開設管理課程確有必要。中等職業學校開設的管理課要適應學校培養目標的需要,要按學校專業培養目標改革課程、教材、教學。

管理課應當成為學校改革和發展中各類專業的專業基礎課、必修課。而作為管理課教師應當努力使自己的學科成為學生最喜愛、最有興趣的學科,案例教學法在管理課程中的運用就能很好地起到生動課堂分氛圍,增強課堂效果在目的。

二、案例教學法的意義

案例教學法強調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合作學習,由真實案例所提供的問題,幫助學習者將所學的內容與真實的生活連結,希望引發學生的內在學習動機,強化學習者主動參與的學習行為,使學生能學以致用。在教學活動中,教師是引導者、協助者,而學生是學習的主導者,老師的角色是在討論過程中降低學生的困難度,避免學生因知識不足或缺乏人生經驗而無法進行討論。因此教師有兩個最重要的工作,一是協助學生搜集數據,提供主要數據或至少要指出的資料方向;二是在學生討論例題時,能引導學生回到案例的情境中。進行案例教學法重要的關鍵是希望學生能假想,當自己身處案例角色時,自己會如何做?因此,案例教學法不僅影響學生的學習,同時也影響教師的教學;不僅可以傳播新信息,還可以培養學生高層次的思考能力、問題解決的能力及決策能力。

三、案例教學法的實踐運用

我在給學生講到管理者的素質這一內容時,提到了政治思想素質、知識素質、能力素質、心理素質、身體素質等幾個方面,為了讓學生理解一個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各方面素質在管理活動中所起的作用,我在課堂中穿插了以下兩個案例。

案例一:曲突徒薪

1.老師導入:管理者的心理素質有:觀察力、理解力、記憶力、想象力、性格應豁達、仔細、有自知之明并且能夠根據情況的變化隨機應變。下面我給大家講一個“曲突徒薪”的故事。

2.故事陳述:有位客人到某人家里做客,看見主人家的灶上煙囪是直的,旁邊又有很多木材??腿烁嬖V主人說,煙囪要改曲,木材須移去,否則將來可能會有火災,主人聽了沒有作任何表示。不久主人家里果然失火,四周的鄰居趕緊跑來救火,最后火被撲滅了,于是主人烹羊宰牛,宴請四鄰,以酬謝他們救火的功勞,但并沒有請當初建議他將木材移走,煙囪改曲的人。有人對主人說:“如果當初聽了那位先生的話,今天也不用準備筵席,而且沒有火災的損失,現在論功行賞,原先給你建議的人沒有被感恩,而救火的人卻是座上客,真是很奇怪的事呢!”主人頓時省悟,趕緊去邀請當初給予建議的那個客人來喝酒。

3.學生獨立思考,三分鐘后,抽查一些學生,了解他們對此故事的理解和看法。

4.教師總結管理心得:一般人認為,足以擺平或解決企業經營過程中的各種棘手問題的人,就是優秀的管理者,其實這是有待討論的。俗話說:“預防重于治療”,能防患于未然之前,更勝于治亂于已成之后,由此可見,企業問題的預防者,其實是優于企業問題的解決者。

案例二:發揮自己的特長

1.老師導入:管理者的能力素質主要包括:創新能力、決策能力、應變能力、組織指揮能力、、協調能力、溝通交流能力等。管理者要有魄力和獨創精神,善于積極開拓新的活動領域;善于發現問題,大家都知道唐代詩人柳宗元寫出了很多膾炙人口的好詩,下面我給大家講一個他生活中的小故事。

有一個木匠出身的人,連自己的床壞了都不會修而求助于他人,足見他斧鑿鋸刨的技能是何等的差??蓜e人說他卻能夠建造房屋,柳宗元對此將信將疑。后來,柳宗元在一個很大的造屋工地上又看到了這位木匠,只見他發號施令,操持若定,眾多工匠在他的指揮下發揮各自奮力做事,有條不紊,秩序井然,柳宗元大為驚嘆。對這位木匠應當怎么看?如果看先前就說他不是一位好的木匠,而把他貶得一文不值,那無疑是埋沒了一位出色的工程管理者。

3.學生分小組討論,五分鐘后每小組學生派一名代表發言,圍繞管理者的素質這一知識點,說出本組成員的結論和對故事的理解。

4.教師總結管理心得:從這個故事可以悟出這樣一個道理——若先看一個人的長處,就能使其充分施展才能,實現他的價值;若先看一個人的短處,長處和優勢就容易被掩蓋和忽視。從管理者的角度來說,則說明領導并不需要事必躬親,也不必事事精通,他的主要工作是協調統籌安排工作,讓下屬各得其所,各司其責,這樣才能完成好總的企業目標。

通過對以上兩個案例的分析、討論總結,加強了學生對所學理論的理解,提高了學生理解、分析問題的能力,鍛煉了他們獨立思考能力和團隊合作精神,課堂氛圍也變得輕松了。

篇7

“選修”的課程內容由各學校根據情況自主選擇,學校為此可以提供豐富多樣的學習內容和途徑,擴大學生的選擇空間。而學分制強調課程的彈性化,為學生提供多樣化的課程。從功能上說,高中語文選修課在幫助學生掌握基礎知識和技能的基礎上,對語文學習的某些領域進行較為深入的探究,對學生增長知識、提高能力、掌握方法、培養情感有很重要的作用。

選修課內容是豐富多彩的,這就決定了教學方法也是多種多樣的。為了提高選修課程教學的實效性,教師需根據不同類型的選修課,確定教學重點,選擇相應的教學方法。溫儒敏教授在論著《溫儒敏論語文教育》中指出:“選修課教學方法應當更加注意引導式、啟發式、討論式,以學生閱讀為主,教師適當講析引導,可以看成是閱讀型教學?!被诖死碚摚瑸榇龠M學生閱讀,我認為,在選擇選修課的教學方法時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一、更新觀念,改變過去“以教師為中心”的傳統教法

傳統教學中的主要特點是以教師為中心,教師高高在上地“宣講”,學生恭恭敬敬地“傾聽”。這種“填鴨式”的教學,使學生完全處于一種被動接受狀態,會泯滅個性,扼殺創造天賦。選修課的“修”字,應該是指讓學生自主“修學”。高中語文選修課強調學生的“個性發展”,強調學生的“自主研修”,更強調教師的“促進作用”而不是“傳遞作用”。學生是閱讀的主體,沒有學生的積極主動參與,單純的傳授式的課文分析與選修課的設計初衷是背道而馳的,所以教師要把主動權還給學生,引導學生開展自主閱讀,讓他們潛心地讀、主動地讀、專心地讀、興致勃勃地讀、個性化地讀。教師要營造平等、和諧的課堂生態環境,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和獨立性、創造性,積極鼓勵通過批判閱讀、多元解讀,培養問題意識,指導學生學會發現問題,敢于提出問題,并引導他們通過合作探究的方式有效地解決問題。要改變凝滯的課堂,首先我們就要改變僵化的教學方法。要相信學生的能力,點燃學生智慧的火花,把課堂還給學生,給學生一個施展自己的平臺。在新課改的要求下,結合教學實際,抓住高中語文新課程改革的大好機會,對部分課文如擴展閱讀類,我大膽轉變語文教育教學理念,開始嘗試一種全新的文言文課堂教學方式——“模擬教師上課”。在教師示范課后,讓學生走上講臺,角色轉換為教師,新鮮有趣,學生上臺積極主動,調動了學習探究課本的積極性,同時也在教法中悟出了學法。

二、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大膽取舍與整合

對于教材,教師可以創造性地利用,選修課程的性質決定了選修課的文章并不是每篇必讀,每篇必教。舉一反三、觸類旁通、掌握技巧與方法是學生最重要的目標,也是教師備課的主要策略。《唐宋散文選讀》和《唐詩宋詞元曲》一個單元有多篇詩文,教學只需起到示范作用即可;一個單元有多種詩體,教學只需選擇經典的篇章講解。像《中國小說欣賞》《中外傳記作品選讀》里的作品,由于教學時間有限,可讓學生自由確定幾篇精讀篇目,其他則略讀、瀏覽、速讀,提高閱讀效率。教師的目的是通過指導示范,讓學生學會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形成知識體系。整合,即依據主題、藝術手法或其他標準對教材的某一專題進行調序、刪減或補充以重新組合。既可以是同類文本或反差較大的文本的共性閱讀賞析或比較閱讀賞析,又可以打破原來的單元或專題界限,通過調整順序,選擇相關篇目另行組成單元或專題。如《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模塊中收入了李煜、蘇軾、李清照、姜夔、周邦彥等詩人的《虞美人》《新城道中》《一剪梅》《揚州慢》《蘇幕遮》,教學時則可以重新構建“豪放與婉約之比較”的專題,當然其他作家如辛棄疾、晏殊等人的作品也可以引進來;可以把屈原的《湘夫人》《國殤》,杜甫《蜀相》《旅夜書懷》《閣夜》,高適的《燕歌行》,陸游的《書憤》聚合在一起組成“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詩歌專題;可以王維的《積雨輞川莊作》、孟浩然的《夜歸鹿門歌》為核心,結合他們的其他作品和祖詠、儲光羲、裴迪、常建等詩人的作品,建構“唐代山水田園詩歌”專題。為豐富學生的學習資源,開闊學生的學習視野,教師還可以把教材之外的作品納入教學范圍,另行組建專題。如教學《中國小說欣賞》,可以指導學生在教材的九個專題之外建構描寫多彩校園生活的“校園小說”,把喻杉的《女大學生宿舍》、饒雪漫的《按時長大》、韓寒的《三重門》置于這一主題下;可以建構以科幻小說為主體的“科幻世界”,把葉永烈的《小靈通漫游未來》、劉慈欣的《流浪地球》、王晉康的《亞當回歸》吸收進來;還可以海巖、周梅森等作家的作品為主體,建構“法制天地”系列?!吨型鈧饔涀髌愤x讀》選取了有關、杜甫、貝多芬、魯迅、達爾文、馬克思、沈從文、楊振寧、蒙哥馬利、比爾·蓋茨等10篇中外傳記,但唯獨沒有中國古代的傳記作品,教學中可以把二十四史中相關的政治家、軍事家、藝術家、文學家、科學家等納入教學的視野?;幢庇性S多文化名人,如桓譚、嵇康等,在學習《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時,我指導學生建構了“淮北名賢”的新專題,很受學生歡迎。

三、在教學過程中重視情感的交流

沒有情感的教育是失敗的,沒有情感的課堂是痛苦的,古代詩歌與散文中大多蘊含著豐富的感情,而且這些感情真摯而感人,如“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的報國壯志,“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的自信,“兒寒乎,欲食乎”的濃濃親情?!鞍驳脧V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告訴我們要胸懷寬廣,仁義滿懷,心憂天下;“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則告訴我們做人要有高尚的情操。這些名句中的情感是詩人人格魅力的再現,教師在教學中可以反復強化這些詩句的情感,在潛移默化中促進學生身心和諧發展,讓學生在教學過程中體驗到人格的魅力,進而確定學生的人生定位。

在教學過程中要重視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唐宋散文家們都是各具風格、充滿魅力的人物。讓學生能把自己的喜怒哀樂,在課堂上真情流露,與主人公共命運,與作者形成情感的交流與對話,以情來陶冶學生,以情來激勵學生。如學習柳宗元的《小石城山記》時,我在解答完本文的兩個難點后,讓學生思考:“假如柳宗元坐上時空穿梭機,來到我們教室,向你傾訴他的滿腹怨憤,你準備怎么勸慰他?”結果學生紛紛舉手發言,課堂氣氛非?;钴S,大部分同學都說出了“是金子總會發光的!”來安慰柳宗元。如學習蘇軾《后赤壁賦》時,除了可以聯系之前學過的《赤壁賦》之外,還可以讓學生走進蘇軾這一大文豪的世界。著重介紹蘇軾在仕途上的三次重大挫折。與學生展開討論:“你是蘇軾,你會怎么辦?”讓學生嘗試走進蘇軾的內心世界,試著了解當一個人遇到如此大的打擊之后,是如何找到心靈的出口的。讓學生學習文章,不只是為了錘煉文字,更是得到一種生命的體驗。引導學生思考,當自己遇到挫折的時候,甚至覺得絕望的時候,應該如何為自己的心靈開一扇窗口。情感既是教育的目標,又是教育的手段。比如通過屈原《離騷》中的香草美人,我們可以知道做人要有高潔的情操。通過鑒賞《夢游天姥吟留別》,我們可以了解李白蔑視權貴的精神及追求自由的個性。而通過鑒賞分析詩歌中的各種形象,學生能有針對性地確立正確的價值取向??傊?,在教學中,教師應該努力挖掘古代詩歌散文中的情感因素,并不斷加強學生人文素質教育,培養既有知識更有精神的文化人,培養學生對真善美的向往,對理想和未來的追求,對自然與人生的關懷,從而讓學生在詩歌學習中鑄造高尚完美的人格。

四、“落實”與“花招”并重

《唐宋散文選讀》中所有的課文都是文言文,難度比現代文要大,學生對此易產生厭倦心理。單一的教學模式容易讓學生厭倦,而多變的教學又讓學生琢磨不透,不能形成規律,無“法”可依,所以需要不斷思考和改進教學,既需要像做菜一樣變換花樣,引起學生的求知欲望,又要形成一定的格局和習慣,讓學生覺得有規律可循。

例如每課的文言知識、虛詞、實詞、句式等,用比較固定的形式落實。包括課前的預習翻譯,課堂上的教學與課后的歸納總結。三者缺一不可,堅持積累。有時潛心研究一些變化,讓學生有新的感覺。有些課文可以單獨教學,有些課文可以讓學生運用自己曾經學過的知識加以聯系學習。

篇8

[關鍵詞]權德輿;生平資料;詩文創作;意境說

[中圖分類號]I207.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3115(2010)04-0055-02

權德輿,字載之,天水略陽人,中唐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一生經歷了唐肅宗、代宗、德宗、順宗、憲宗五代,非進士出身卻先后出任大理評事、攝監察御史、太常博士、起居舍人、中書舍人、禮部侍郎、兵部、禮部侍郎、禮部尚書,后至平章事,與李藩同作相。

權德輿為政寬和,關心人民疾苦,敢于譏排奸佞,善于選拔賢良。凡三掌貢舉,“考定賢良,草澤之士升名者十七人”,“擢進士第七十有二”,“登輔相之位者前后十人,其他徵鎮岳牧文昌掖垣之選,不可悉數”。權德輿不僅是中唐著名的政治家,還是一位頗負盛名的文學家。他學識淵博、眾體兼長,是繼包佶文之后的又一代文壇宗師,也是古文運動的先驅者。他對中唐的政治做出了有益的貢獻,同樣對中唐文學的發展也起了承前啟后的推動作用。權德輿主盟文壇20多年,有大量詩文傳世,其詩文創作文筆雅健,“雖動止無外飾,其醞藉風流,自然可慕,貞元、元和間為縉紳羽儀”,儼然一代文宗,先后主盟德、憲二朝,其詩文成就頗受時人推崇。楊嗣復稱其詩文“獨步當時,人人心伏”。韓愈贊其“行世祖之,文世師之”。 由此可見時人對權德輿的高度評價。

與唐代其他文人相比,有關權德輿的資料頗為豐富,主要保存在《新唐書》和《舊唐書》中。權德輿主盟文壇20多年,其間有大量詩文傳世。這些詩文或體物寫志,或詠物懷古,或唱和酬贈,有相當一部分生平資料保存在他自己的作品中。此外,與他同時或稍后的許多文士對他的生平也有記載。《唐才子傳》和《全唐文》中也保留了權德輿的一些生平資料,不過,學者們往往在這些資料中更側重運用《新唐書》和《舊唐書》所載的內容。

據《新唐書》和《舊唐書》記載,權德輿少年早慧,經、史、子、集無不諳熟于心,“集思經術,無不貫綜”,“公生三歲,知變四聲,四歲能為詩,七歲而貞孝公卒”。“德輿生四歲,能囑詩;七歲居父喪,以孝聞;十五為文數百篇,編為《童蒙集》十卷,名聲日大。”“德宗聞其雅名,征為太常博士,轉左補闕……”他4歲能吟詩,15歲為文數百篇,“未冠,以文章稱諸儒間。德宗聞其才,詔為太常博士,改左補闕”。權德輿小小年紀就以文章著稱諸儒間,這誠然與他的勤奮苦學分不開,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到了家族氛圍的熏陶。

權德輿出生于仕宦之家,其家族有著濃厚的學術氛圍。他的祖先曾長期為歷代王朝著名的官吏。父親權皋進士及第后做過臨清縣尉;“安史之亂”后,經高適表薦為大理評事,繼而玄宗慕其名而任為監察御史。唐肅宗也聞其名而征召其起居舍人。由于種種原因,權皋對以上征召均未到任,不久就病逝了,當時權德輿只有7歲。權皋在以德行節操贏得了時人的尊重,當時的知名人士李華、顏真卿、韓洄都為之傾慕。權氏家族家風純正,家族內部有著濃厚的學術氣氛。這一切都給權德輿的順利成長及仕途上進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憑著自身的聰慧及家族名望的影響,權德輿的仕途一帆風順。貞元八年(792),他抵京任太常博士,同年六月遷左補闕,十年(794),擢起居舍人,十五年(799),除中書舍人,十八年(802),拜吏部侍郎。貞元元年(785),與宰相崔造之女完婚。雖“身不由科第”,但貞元后期既以吏部侍郎的身份三典貢舉,在元和朝中已位至卿相。其中經他知貢舉登進士科的有柳宗元、劉禹錫等。白居易、元稹于本年登制科。柳宗元,貞元八年(792)應進士考,遂拜謁權載之,并有《上權德輿補闕溫卷決進退啟》,言辭懇切、委婉陳情。第二年柳宗元進士及第,這與權德輿的揄揚不無關系。

權德輿生活的時代正是“安史之亂”后的中唐時期,宦官專權,藩鎮割據,邊陲不寧,各種社會矛盾和統治階級內部矛盾日益尖銳。權德輿在矛盾百出、斗爭復雜、形勢險惡的政治環境中秉公持正,不畏邪惡,對唐王朝的政治穩定做出了有益的貢獻。首先,他關心人民疾苦,主張輕賦稅、節開支,認為“伏以人為邦本,食為人天,務求便安,以去冗費”。其次,他善于選拔賢良,“不以其人布衣不用”。在選拔人才上任人惟賢,不以員拘,“擢進士七十有二,登輔相之位者前后十人”。雖身逢亂世,但他一生為官清廉,備受時人愛戴。

權德輿不僅是剛直持正的官吏,還是諸體皆備的文學家,他“自始學至老,未曾一日去書不觀”。在從政的同時,他始終堅持詩文創作。現存權氏文集分為碑銘、墓志銘、議論、記、集序、策、問、書、表、狀等,共40卷,428篇。其中公文占文集的大部分,權氏詩作10卷,共計有337題397首,另有賦作4篇。

除創作了大量的應用文、唱和、酬贈、送別詩外,權氏還有許多優美的古文傳世。古文在其文學創作中成就最大。尤其他的議論文,文辭優美,氣勢恢弘,《兩漢辯亡論》、《醉說》、《答客問》、《酷吏傳議》、《世祖封不義侯議》等,都是典范之作。其中《兩漢辯亡論》廣征博引、言辭犀利,氣勢直逼賈誼《過秦論》?!皣L著論,辨漢所以亡,西京以張禹,東京以胡廣,大指有補于世”,文中直陳政弊,褒貶分明。尤為值得注意的是,他在文學創作中提出了許多獨到的見解。詩歌方面,他主張詩歌創作應“意境結合”,即要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追求恬淡自然的意境。他的文學主張集中反映在其作品中。他在《夏雨率成呈邑中諸公》中寫道:“片云飛暮雨,瀟灑小亭閑。細響疏蕪里,微涼坐臥間。已深池際水,更綠枕前山。未敢勞車馬,柴扉且閉關?!卑酌璧氖址ê吞竦恼Z言,使作者平靜、安逸的內心世界和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溢于言表?!杜c沈十九拾遺同游棲霞寺上方于亮上院會宿》:“古殿煙霞夕,深山松桂熏。巖花點寒溜,石磴掃春云。共宿東林夜,清猿徹曙開。”古殿、煙霞、深山、猿啼,靜中有動、動中有靜,構成了一幅清幽、閑適的畫面?;粜駯|先生在《權德輿詩集》第11頁寫道:“特別是有關詩歌意境的論述,王達津先生認為,在中國詩歌理論發展史上,是權德輿首先把詩的意和境結合起來并從而形成詩歌意境說的(《光明日報》所載《權德輿與中唐詩的‘意境’說》一文,1985年1月1日)。這確是值得我們重視和研究的一個新課題。”權德輿第一次把“意”和“境”結合在一起,完整地表述出了意境的含義,從而給文學創作賦予了巨大的美學價值,使意境在古典文學創作中折射出迷人的光芒。這是權德輿對意境說的最大貢獻,也是他之所以能超越同時代其他文人的地方。后來劉禹錫的“境生于象外”直接受此影響。不僅如此,他還提出了詩歌創作理論,強調詩歌要繼承漢樂府的“感于哀樂,緣事而發”的傳統,即詩歌創作一定要“發乎情,止乎禮”,要緣情而發,有真情實感,不做空洞的無病。如他的《舟行夜泊》:“瀟瀟落葉送殘秋,寂寞寒波急冥流。今夜不知何處泊,斷猿晴月引孤舟?!边@首詩真實地反映了權德輿早期處于矛盾彷徨中的心境,氣勢雄渾、壯闊,大有盛唐詩風。嚴羽《滄浪詩話》評之曰:“有絕似盛唐音,有似韋蘇州、劉長卿之處?!逼浯?在文章創作方面,他最早繼承發揚漢魏風骨,提出文章要“文從字順”、”氣盛言宜”,主張為文要“尚氣、尚禮、有簡、有通”,所謂“氣”、“理”,指的是文章所表現的氣勢和論述的道理,所謂“簡”、“通”,是說文章的語言文字要力求簡約、暢通。這四者靈活應用,即可達到“文質彬彬”,只有這樣才能達到內容與形式的統一??傊?權德輿提倡為文要追求平易的文風和充實的內容等。他提出的這些觀點,無疑對中唐時期的古文運動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后世很多評論家把權德輿作為古文運動的先驅和大家確實是準確的。

客觀來說,由于受當時社會生活條件的影響,權德輿的詩歌創作有很大的局限性:題材狹窄,大都是應酬、唱和、送別之作,反映的社會現實遠遠不足。尤其是對于中唐社會的種種矛盾和人民生活的艱難和痛苦都沒有在詩歌中得到表現和反映。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其詩文作品從側面反映出當時士大夫群體的社會習俗以及時代風尚,有一定的文獻價值和史料價值,其中也不乏一些文辭優美、清新淡雅的唱和、送別之作,很有研究價值。

總之,權德輿的詩在中唐詩的發展進程中上承盛唐余音,下啟中唐詩風;其文開中唐韓柳古文運動之先河。中唐文壇尊其為“詩文大家”,推其為“盟主”、“宗匠”,他的確當之無愧。

[參考文獻]

[1]清?董誥等.全唐文[M].北京:中華書局,1985.

篇9

關鍵詞:初中學段 文言文教學 學生主體地位 合作學習

我國是具有五千年文明的古國,而文言文更是傳承我國歷史與文化的載體,加強文言文的綜合素養無論過去還是今天,都具有無可估量的價值與意義。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強化文言文的作用,著力提升全民族文言文的素養顯然是對歷史和未來負起神圣的責任。因此強化而非弱化文言文教學,可以培養學生的歷史使命感,可以激發學生實現中華民族復興中國夢的正能量,可謂功莫大焉。

教學實踐中我們卻不難發現,與其他學科相比,由于學生沒有相應的知識積累,又遠離古人的語言環境,加之當今社會輿論急功近利不良風氣的漠然暗示,使得初中語文的文言文教學成為一塊難啃的硬骨頭。因此,文言文課堂教學費時多,花費精力多,卻很難取得預期的效果,成為師生共同的“雷區”和畏途,招致教師和學生,煩惱多多,怨氣多多。這種情形真的就無藥可救嗎?其實不然,在我看來只要轉變觀念,給予文言文教學足夠的重視,積極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學模式,必然會有效促進初中生的文言文能力,進而增強全民族的文言文能力,讓我們的國粹煥發嶄新的活力。

然而,我們卻發現教學環節中很多教師抱殘守缺,墨守成規,不是千方百計激發學生的興趣,想方設法去積極改進課堂教學的模式,而是自怨自艾,裹足不前。教學環節方面數十年如一日地因循著陳舊落后的課堂模式,無視學生的興趣,漠視學生的主體地位,課堂教學過程中讓學生成為一個毫無關聯的受眾,其結果必然會讓課堂變得索然無味,讓學生變得毫無主見、毫無創新能力。長此以往,這樣的文言文教學既浪費了師生的時間,又敗壞了師生學習的信心與興趣,實在令人痛惜。

在有識之士們奮力疾呼下,新課程改革應運而生,三五年間便為各學段各學科的課堂注入了強勁的活力,確立了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從而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取得不俗的成績,得到各界的肯定與好評。

實踐表明,新課程背景下的合作學習模式對激發初中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同樣具有十分突出的價值,完全可以使其在文言文教學中發揮更大的作用,借此全力提升初中生文言文的綜合素養,接續起中華民族燦爛的文明血脈,步伐穩健地走向明媚的未來。

教師在教學實踐環節運用何種教學模式,首先要取決于它的有效性。

在我看來,任何一種教學模式的運用教師都要做到深謀遠慮,有的放矢,隨機應變,收放自如。連續幾年的教學實踐表明,只要將合作學習模式運用得當,初中學段的文言文教學自然會激發出學生學習文言文的熱情,取得出乎預料的成效。

教學實踐我注意到,其他很多兄弟學校的教師在語文的文言文教學中也廣泛運用了合作學習模式,但并沒有取得預期的效果。事后通過交流探討,我意識到之所以出現這樣的情況,是因為這些教師沒有充分認識合作學習的重大意義,為了運用合作學習模式而運用,沒有處理好教學目標的明確性與課堂氛圍的趣味性之間的關系。其外在表現就是課堂上要么就是缺乏明確的目標指引,師生盲人瞎馬;要么過分強調了教學目標,教師無視文言文的人文品質,不懂得營造積極活躍的課堂氛圍,將自己所有的精力用來處理一個又一個枯燥而無用的問題,使學生對文言文學習失去應有的興趣。

將合作學習模式運用于文言文教學有一個從陌生到熟悉,從自發到自覺的過程。偶然間我發現了自己往日講授柳宗元《小石潭記》的教學反思筆記,我意識到當時課堂氣氛極為低迷,學生參與度很低,并沒有收到很好的效果。調查問卷中我才明白,許多學生之所以對《小石潭記》這篇文章沒有興趣,是源于他們對柳宗元知之甚少,既不知道柳宗元的生活背景,更不知道柳宗元的人生經歷、心路歷程,由于“與世隔絕”,他們甚至對美好的自然界亦熟視無睹、麻木不仁,從而無法進入古人的話語環境。

為了真正將文言文課堂教學的效果落到實處,我在講授《小石潭記》一課時打破過去要求學生必須課前預習課文的做法,讓學生帶著全新的審美感受進入課文,讓他們自由自主地呼吸文章的墨香,我隨機改變合作學習小組的分工,讓他們去體會不同角色。課堂上,我讓過去完成字詞的第一小組來講述文章的寫作背景,讓搜集寫作相關資料的第二小組來品味課文,讓過去梳理文脈的第三小組來歸納閱讀感受。面對臨時突變的任務,學生們在第一時間里表現得極為不適,但在我及時而充分的干預激勵下,學生躍躍欲試,精神亢奮,最終把各自的任務完成得異常圓滿,讓自己的心靈和靈魂完全融入了自然和文章創設的氛圍中,在一片“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日光下徹,影布石上”的瑯瑯書聲里學生們從這篇千古名文中感受到了濃郁蓬勃的美感,讀懂了古代士大夫身上抑郁流淌的文氣,認識到了人生暫停與進取間的辯證關系,使各自的能力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

篇10

關鍵詞:語文課堂;動態生成;教學效率

正文:

生成,是對教學過程生動可變性的概括,生成的教學過程是一個漸進的、多層次和多角度的非線性序列,它不可能百分之百按既定的軌道運行,常常會生成一些意料之外的新信息、新情境、新思維和新方法,尤其是當師生雙方的主動性、積極性得到充分的發揮時,實際的教學過程要比預定的生動、活潑、豐富得多。那么,我們如何才能擁有一雙慧眼,及時將富有價值的生成資源,理智地納入課堂臨場設計的范疇之中,讓動態生成變得有效呢?這就需要掌握一些基本策略。

新課程關注人的全面發展,語文課堂也應以此為出發點,突破預期目標和既定計劃的限制,走向生成、走向開放,促進課堂教學的動態生成。教師要努力捕捉課堂的生成點,順學而導,順學而教,使課堂成為一個生機勃勃的動態過程,讓我們的課堂不僅閃耀著理性的光輝,而且躍動著人性的魅力。

一、在充分質疑中生成

在教學過程中倡導“動態生成”觀念,就要著眼于學生作為整體的人的成長,站在人生發展的制高點上對其動態生成進行智慧的選擇和高超的把握。教師不是機械地按原先設定的一種思路進行教學,而應在課堂特定的動態環境下,根據學生的質疑問難,及時調整預設的教學思路,促使課堂的動態生成,提高課堂教學實效。

教學柳宗元的《江雪》一課時,有一位學生提出:“這么冷的天,那個老翁為什么還在江上釣魚?”老師鼓勵學生大膽地設想原因。有的學生認為他家里窮,以捕魚為生,天冷也要來釣魚;有的學生認為他是個釣魚愛好者,所以也就顧不上天冷了;有的學生認為老翁遇上什么傷心事了;還有的學生提出可能是他犯了什么錯誤,用釣魚排遣心中的郁悶。面對學生“自由發揮”的答案,老師沒有馬上加以評判,而是給學生提供了事先準備好的柳宗元生平簡介。當學生讀完柳宗元生平簡介后,對課文有了新的理解。有的學生認為這首詩是柳宗元被貶永州時寫的,詩人是在借“蓑笠翁”表達自己的心情。 如果從學生已有的人生閱歷來看,學生一開始的感悟無疑是獨到的,而且是可以理解的,但對于《江雪》這樣一首寄托了詩人擺脫世俗、超然物外思想情感的詩篇來說,這樣的感悟無疑是淺薄的。語文教學不僅要珍視學生的獨特體驗,而且應該提高學生的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面對學生的“誤讀”,教師沒有強作解釋,把學生思維生拉硬扯到自己的思路上去,而是通過詩人生平資料的補充介紹,以“外援”打開學生的視野,在了解詩人身世的基礎上,與詩人心靈往來,產生了較為合理的感悟。

“學貴有疑”,在閱讀教學中,學生們在深入感悟中,經常會產生不少疑問。當在課堂上面對生成的問題,我們教師要有捕捉確定語文綜合性學習主題的意識,要善待學生提出的各種疑問,引導學生從這些疑問中發現具有探究價值的主題,從中捕捉這些生成的資源,點亮學生思維的火花。

教學《狐貍和烏鴉》這一課,其中第二小節是這樣的,“有一天,烏鴉飛出去給他的孩子找吃的。他找到一片肉,叼了回來,站在窩旁邊的樹枝上,心里很高興?!辈涣蠈W生的自主學習與課文大相徑庭。有的說:“烏鴉已經飛到窩旁邊的樹枝上,干嗎不到窩里去喂小烏鴉,偏要等狐貍來騙他?”有的說:“這時窩里的小烏鴉肯定會呱呱大叫,急著要媽媽喂食,烏鴉媽媽怎么會有心思去跟狐貍聊天?”顯然,這是老師在備課時預設不到的情況。一個何不讓大家來改課文的念頭產生了,便順水推舟說:“大家說得有點道理,課文是人寫的,如果不妥當,當然也可以修改。你們覺得怎樣改才合理?”于是,孩子們更來勁了,多數意見認為,可以改成“烏鴉飛累了,停歇在半路的一棵樹上,心里很高興。一只狐貍跑過來……” 教材不是神圣的,有時候也會出現一些錯誤。作為一則寓言來說,《狐貍和烏鴉》雖然是想象出來的故事,但也要符合事物發展的內在邏輯,合乎“常理”。從教學現場來看,學生所言鑿鑿,合情合理,面對這樣的“意外”,老師一方面要尊重文本,同時也要勇于超越文本,憑借自己良好的語言積累,做出妥善的判斷,順著學生的思路為教材提出合適的修改意見,而沒有必要為維護所謂的“權威”,而抹殺學生思維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二、在出乎意外中生成

教師總是處于意想不到的課堂情境中,要學會關注學生的一言一行,甚至一個意外,一個惡作劇……并能馬上作出積極反應,因時而變,因情而作,這樣才能及時修正偏差或重新將課堂引向具有教育意義的方向上來,促使課堂的動態生成。

在教學《掌聲》一課時,學習了同學們給了英子兩次“熱烈而持久的掌聲”的部分內容時,一名男生旁若無人似的自言自語:英子真怪,連聲“謝謝”也不說,就一搖一晃地走下了講臺。同學們聽了先是一愣,然后也唧唧喳喳地議論開了。我略一思索,急忙抓住這一出乎意料的生成點,引導學生拓展想象:假如英子說話了,會說些什么?假如同學們說話了,會說些什么?學生們在小組里津津樂道,有的說,英子會說:“同學們,謝謝你們,是你們的掌聲給了我信心和力量,是你們的掌聲給了我成功和快樂!”有的說,英子會說:“同學們,謝謝你們鼓舞了我,激勵了我,樹立了我的自信心!”有的說,同學們會對英子說:“走自己的路,讓別人去說吧!”有的說,同學們會對英子說:“天無絕人之路,敢拼就會贏!”有的說,同學們會對英子說:“自信人生二百年會當擊水三千里?!庇械恼f,同學們會對英子說:“我們最高原則:不論對任何困難,都決不屈服?!睂W生們在想象中恰切地運用了名言,感悟多么深刻呀!

三、在個性朗讀中生成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讓學生有充分的時間讀,在讀中整體感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在初步理解基礎上的表達性朗讀,要留夠時間,讓學生試讀、練讀,讀出感覺,讀出味道,讀出情趣,喚起了學生更為深切的情感體驗,充分體現了教師對學生情感與態度的關注。

“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古人在長期的閱讀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感悟的經驗,其核心是注重讀。在閱讀教學中,我們必須突出以學生為主體的誦讀活動,讓“讀”成為課堂的主線。同時,還應加強對學生讀的指導,從而讓學生通過“讀”感知課文的內容,通過“讀”體會課文包涵的思想感情,通過“讀”來品味、揣摩和理解語言的文字內涵,體會語言文字的表達方式和技巧。

語文教學中的意料之外的生成,確有不同凡響的學習效果。在教學中一定要很好利用意料之外的生成,并積極引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