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陽節的詩詞范文

時間:2023-03-29 01:05:2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重陽節的詩詞,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重陽節的詩詞

篇1

九日

耿湋



重陽寒寺滿秋梧,客在南樓顧老夫。

步蹇強登游藻井,發稀那更插茱萸。

橫空過雨千峰出,大野新霜萬葉枯。

更望尊中酒,殷勤能得幾回沽。

奉和九月九日登慈恩寺浮圖應制

解琬



瑞塔臨初地,金輿幸上方。

空邊有清凈,覺處無馨香。

雨霽微塵斂,風秋定水涼。

茲辰采仙菊,薦壽慶重陽。







重陽山居

司空圖



此身逃難入鄉關,八度重陽在舊山。

籬菊亂來成爛熳,家僮常得解登攀。

年隨歷日三分盡,醉伴浮生一片閑。

滿目秋光還似鏡,殷勤為我照衰顏。







九日陪崔郎中北山宴

嚴維



上客南臺至,重陽此會文。

菊芳寒露洗,杯翠夕陽曛。

務簡人同醉,溪閑鳥自群。

府中官最小,唯有孟參軍。







踏莎行

辛棄疾



夜月樓臺,

秋香院宇。

笑吟吟地人來去。

是誰秋到便凄涼,

當年宋玉悲如許。



隨分杯盤,

等閑歌舞。

問他有甚堪悲處。

思量卻也有悲時,

重陽節近多風雨。







瑞鷓鴣

葛立方



井梧葉葉秋風晚。

東籬點點金錢滿。

開急為重陽。

日烘深院香。



幽姿無眾草。

莫恨生非早。

嚼蕊傍池臺。

壽公桑落杯。





南鄉子 重九涵輝樓呈徐君猷

蘇軾



霜降水痕收,淺碧鱗鱗露遠洲。

酒力漸消風力軟,颼颼,破帽多情卻戀頭。

佳節若為梧酬,但把清尊斷送秋。

萬事到頭都是夢,休休,明日黃花蝶也愁。





九日次韻王鞏

蘇軾



我醉欲眠君罷休,已教従事到青州。

鬢霜饒我三千丈,詩律輸君一百籌。

聞道郎君閉東閣,且容老子上南樓。

相逢不用忙歸去,明日黃花蝶也愁。





九日黃樓作

蘇軾



去年重陽不可說,南城夜半千漚發。

水穿城下作雷鳴,泥滿城頭飛雨滑。

黃花白酒無人問,日暮歸來洗靴襪。

豈知還復有今年,把盞對花容一呷。

莫嫌酒薄紅粉陋,終勝泥中事鍬鍤{校本作“千柄鍤”}。

黃樓新成壁未干,清河已落霜初殺。

朝來白露{校本作“霧”}如細雨,南山不見千尋剎。

樓前便作海茫茫,樓下空聞櫓鴉軋。

薄寒中人老可畏,熱酒澆腸氣先壓。

煙消日出見漁村,遠水鱗鱗山齾齾。

詩人猛士雜龍虎,(坐客三十余人,多知名之士。)楚舞吳歌亂鵝鴨。

一杯相屬君勿辭,此境何殊泛清霅。





九日齊山登高

杜牧



江涵秋影雁初飛,與客攜壺上翠微。

塵世難逢開口笑,須插滿頭歸。

但將酩酊酬佳節,不作登臨恨落暉。

古往今來只如此,牛山何必獨沾衣。





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王維



篇2

金秋送爽,丹桂飄香。再過幾天,就是農歷九月初九重陽節,我不由得想起了唐代詩人王維的詩句:“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農歷九月九日,是我國傳統的節日重陽節,是個值得慶賀的吉利日子。九九重陽,與“久久”同音,含有長久長壽之意,同時秋季也是收獲的黃金季節,所以人們對這個節日歷來有著特殊的感情,唐詩宋詞中有不少賀重陽、詠的詩詞佳作。

今天的重陽節,又被賦予了新的含義。1989年,我國把每年農歷九月九日定為老人節,傳統與現代巧妙地結合,成為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老人節。在這個屬于老年人的節日即將來臨之際,我們祝愿所有的爺爺奶奶生活愉快、健康長壽!

尊老愛幼,自古以來就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我們還有在重陽節祭祖的習俗。老一輩為了我們國家的強盛,為了下一代能過上富裕安康的生活,他們艱苦創業、辛勤勞動了幾十年,創造了大量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精心哺育和照料我們,使我們茁壯成長。如今他們老了,理應受到全社會的尊敬和照顧。所以我們應當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尊老敬老的優良傳統。

尊老敬老絕不是重陽節一天的事,應該是在日常生活中,幫助老人解決生活的困難,多給老人一些心理慰藉。因此,我提議,每一位共青團員和青少年學生都要用實際行動向老人們獻上我們的一份心意,為自己的爺爺奶奶或者鄰居老人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比如幫他們洗衣、洗碗、掃地、疊被,多為他們著想,少讓他們做那些本來應該是我們自己做的事,把好吃讓給他們,把有趣的事告訴他們,對鄰居長輩有禮貌,外出禮讓老人。

篇3

看下文你就知道啦!

咦,萌多多提著大包小包,這是要去哪兒呀?原來,重陽節到了,萌多多帶著自家親戚與轉小圈一起坐上重陽號快車,開始了一段美妙的旅行。

一路上,大家又是唱又是跳,這不,他們正在圍桌背誦與重陽節有關的詩詞呢!可憐轉小圈一句也不會,快來看看你能不能做轉小圈的老師,教會他這些詩詞,幫助他擺脫尷(gān)尬(gà)的局面。

沖天香陣透長安,_________。

獨在異鄉為異客,___________________。

人生易老天難老,歲歲重陽,今又重陽,__________。

簾卷西風,___________。

開軒(xuān)面場圃,把酒話桑麻。待到重陽日,__________。

重陽節早在戰國時期就已經形成,與除夕、清明、中元并稱“中國傳統四大祭祖節日”。大家喜歡在這一天登高遠眺、觀賞、遍插茱(zhū)萸(yú)、吃重陽糕、飲酒。萌多多一行來到園,園里有各種各樣爭奇斗艷的,哇,這個蛋糕也好漂亮。萌多多好奇地問:“為什么蛋糕上有個‘茶’字?”轉小圈眨眨眼:“這個我以前在圖書館看過資料,自古以來,老人長壽都有雅稱,60是花甲,70是,70-90是,77是喜壽,因為草書“喜”看上去像77,88是壽,99是壽。轉小圈可沒有把答案都告訴萌多多呦!原來他是想讓萌多多自己去查資料。

我們也試著去查閱一下資料吧!接著,轉小圈又開始賣弄了,你看這個“茶”字,上面的草字頭分開就是兩個“十”,下面像“八十八”,加起來是多少?”“108!”萌多多答道。轉小圈狡黠一笑:“我猜今年是壽星的‘茶’壽,所以,蛋糕上有‘茶’字。”“真是聰明又愛動腦筋的小朋友!既然猜對了,就和我一起分享這個蛋糕吧!” 旁邊一直默默觀察的老人突然說道。

嗯――蛋糕甜甜的,還有的隱隱清香呢!萌多多的爺爺捋捋白胡子,也要考考大家:今天是重陽節,昨天是什么日子呢?“ 昨天不是10月8日嘛!難道還是特殊的日子啊?”萌多多撓撓頭說。爺爺笑瞇瞇地說:“今年的重陽節前一天是10月8日,也是寒露呦,意思是比‘白露’更冷,‘寒露寒露,遍地冷露’。”爺爺接著又搖頭晃腦地說:“古人根據太陽的位置變化,將一年分成24段,以反映四季、氣溫等情況,這就是二十四節氣。”轉小圈大聲說:“我會背二十四節氣歌!”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

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上半年是六廿一,下半年來八廿三,

每月兩節日期定,最多不差一二天。

爺爺捂著嘴笑:“轉小圈呀轉小圈,你真是讀錯音大王。”原來,轉小圈讀錯了這些字,這些字的正確讀音你知道嗎?

驚蟄(chóng zhé) 處(chǔ chù)暑

芒種(zhǒng zhòng) 秋分(fēn fèn)

篇4

重陽節作文范文一

九月九日重陽節到了。重陽節有一種傳統,喜歡晚餐湊在一起吃。幾家約好,把吃食端到一桌上。夜幕降臨,燈光閃耀,人們飲著酒、二鍋頭,吃著豐盛的飯菜,歡聚暢談,交流情感。一張張笑臉,一陣陣笑語沖出狹小的房間,大家互相祝福著健康長壽、事事平安,處處洋溢著祥和的氣氛。

重陽那天,人們有敬老的風習,各家晚輩都要給上了年紀的老人多一些體貼。除了專給他們做些可口的吃食外,分家另過的親屬須慰問老者,出了嫁的閨女一早要回娘家探望父母,以報答養育之恩。有條件的人家,還要陪老人去看看熱鬧兒逛逛

重陽節之時,正值秋風送爽,天高云淡的季節。到空曠之處放風箏,不但簡便易行,也是很受人喜歡的一種娛樂活動。

如今,時代早已變遷,昔日重陽節“又見花糕處處忙”的景象也已不見。但時逢佳節吉日,不由得又想起在庭院吃著花糕,喝著清茶說笑聊天的溫馨,思念童年一起歡笑玩耍的小伙伴。不知不覺當中想起的詩詞:人生易老天難老,歲歲重陽,今又重陽,戰地黃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風勁,不似春光,勝似春光,寥廓江天萬里霜。

重陽節作文范文二

九月初九重陽節,老人們的節日。這一天里,人們會對老人百般呵護,也會做對老人有利的事。

在這一天里,有些單位或公司會對敬老院贈送各種保健用品,他們也不管老人們用不用得上,反正也能為公司賺點名譽。這也是一種浮夸,沽名釣譽可不好。

我們作為爺爺奶奶的孫子孫女,也要為他(她)們做貢獻。有時我們為他們的貢獻可以是捶捶背,捏捏腿,也可以是一句問候的話,都能表達對他們的尊重。爺爺奶奶們有好吃的都先給我們,她們沒有不準時接我們放學的時候,他們把每個月的養老費都給我們買零食,他們寧可自己不買衣服也要把錢給我們。

有一次,我回奶奶家,一進門,爺爺就嚷嚷著要給我買零食吃,我再三推辭,最后爺爺還是轉身下樓買去了。

歸根結底就是要理解老人,尊敬老人。想想哪個老人不想得到晚輩的重視與尊重呢?我們可以從身邊的老人做起,用自己一點一滴的愛去感動他們。

我想,我們不能就一天對老人好,要讓每一天都像重陽節一樣,讓老人們生活在快樂幸福的環境里,老人們需要愛,來自我們晚輩的愛。

重陽節作文范文三

重陽節是老人的節日。重陽節里,我們應該給老人送上一句祝福,遞上一張賀卡。在那個重陽節里,我做了這樣一件事。

重陽節到了,我尋思著要給爺爺奶奶送什么禮物。一邊的小王啟發我:“重陽糕怎么樣?”我想了想,裝出生氣的樣子:“拜托,我爺爺奶奶又不在上海,寄過去不發霉才怪呢!”突然,一個念頭清晰地從我腦海中閃過:有了!

我急忙跑回家,翻箱倒柜地找出了兩張精美的信紙和一只小魚暖手袋。我記得奶奶曾說過,她一到冬天就怕冷,手腳冰涼,要是我給了奶奶一只暖手袋,奶奶的手腳就不會冷了。

接著,我攤開精美的信紙,在上面寫滿了我的祝福和一直想對爺爺奶奶說的話。我的真心,裝滿了兩張薄薄的信紙。我署上自己的名字,把信裝進了信封,我要把我的思念和敬愛,送向遠方的爺爺奶奶的家……

小魚暖手袋被我用一個裝禮品的盒子包了起來,又在盒子四周圍上了金絲帶。傍晚,在爸爸的幫助下,我把禮物和信寄了出去,也把我的牽掛寄了出去。我堅信爺爺奶奶收到我的禮物,必然是開心與激動的……

看了重陽節作文的人還看

1.關于重陽節的作文600字

2.關于重陽節的作文

3.關于重陽節的作文

4.重陽節敬老作文600字

篇5

重陽農歷時間九九重陽,因為與“久久”同音,九在數字中又是最大數,有長久長壽的含意,況且秋季也是一年收獲的黃金季節,重陽佳節,寓意深遠,人們對此節歷來有著特殊的感情,唐詩宋詞中有不少賀重陽,詠的詩詞佳作。

重陽節習俗1 登高

先有登高的習俗,金秋九月,天高氣爽,這個季節登高遠望可達到心曠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早在西漢,《長安志》中就有漢代京城九月九日時人們游玩觀景之記載。

2 吃重陽糕

重陽糕又稱花糕、菊糕、五色糕,制無定法,較為隨意。農歷九月九日天明時,以片糕搭兒女頭額,口中念念有詞,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講究的重陽糕要做成九層,像座寶塔,上面還做成兩只小羊,以符合重陽(羊)之義。有的還在重陽糕上插一小紅紙旗,并點蠟燭燈。這大概是用“點燈”、“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紅紙旗代替茱萸。當今的重陽糕,仍無固定品種,各地在重陽節吃的松軟糕類都稱之為重陽糕。

3 賞菊

重陽日,歷來就有賞的風俗,所以古來又稱節。農歷九月俗稱菊月,節日舉辦大會,傾城的人潮赴會賞菊。從三國魏晉以來,重陽聚會飲酒、賞菊賦詩已成時尚。在漢族古俗中,象征長壽。

4 飲酒

重陽佳節,中國有飲酒的傳統習俗。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陽必飲、祛災祈福的“吉祥酒”。漢代就已有了酒。魏時曹丕曾在重陽贈菊給鐘繇,祝他長壽。晉代葛洪在《抱樸子》中記河南南陽山中人家,因飲了遍生的甘谷水而延年益壽的事。梁簡文帝《采菊篇》中則有“相呼提筐采菊珠,朝起露濕沾羅懦”之句,亦采菊釀酒之舉。直到明清,酒仍然盛行,在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箋》中仍有記載,是盛行的健身飲料。

5 佩茱萸

古代還風行九九插茱萸的習俗,所以又叫做茱萸節。茱萸入藥,可制酒養身祛病。插茱萸和簪在唐代就已經很普遍。茱萸香味濃,有驅蟲去濕、逐風邪的作用,并能消積食,治寒熱。民間認為九月初九也是逢兇之日,多災多難,所以在重陽節人們喜歡佩帶茱萸以辟邪求吉。茱萸因此還被人們稱為“辟邪翁”。

重陽節各地習俗江蘇省:重陽節,南京人家以五色紙鑿成斜面形,連綴成旗,插于庭中。長洲縣重陽節吃一種叫做“駱駝蹄”的面食。無錫縣重陽節吃重陽糕、九品羹。

安徽省:銅陵縣以九日重陽為龍燭會,以迎山神。削竹馬為戲,據說可以驅逐瘟疫。

湖北省:武昌縣于重陽日釀酒,據說此所釀之酒最為清洌,且久藏不壞。應城縣重陽節是還愿的日期,甚家皆于此日祭拜方社田祖之神。

篇6

甲:在這金秋送爽,金桂飄香,碩果累累的時節,我們迎來了又一個九九重陽節,迎來了老人們自己的節日。

已:今天,我們學校非常榮幸的邀請到教育戰線的老前輩們歡聚一堂共度這美好的時光。

甲:九九重陽節祝各位老前輩重陽節快樂,健康長壽,萬事好意!

已:在過去的歲月里,你們為教育工作作出了突出的貢獻,現在你們雖然退居二線了,但仍然關心著教育事業,為耿圩小學的教育工作獻計獻策,我們學校的全體師生向你們致以崇高的敬意!

甲:今天的重陽節,被賦予了新的含義,在1989年,我國把每年的九月九日定為老人節,傳統與現代巧妙地結合,成為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老年人的節日。

已:是啊!人間情,最深數親情。親情是母親油燈下熬白的雙鬢,是父親肩頭扛著的行李。

甲:親情是暮色中那一雙祈盼的眼睛,盛滿的全是思念的淚水;

已:親情是千里外那幾聲輕輕的叮嚀,串起的都是牽掛的音符。

合:親情啊,她是孟郊詩中的“慈母線”,她是朱自清筆下的“背影”,她是焦波鏡頭中的“我的父親母親”。甲:萬物會隨時間而模糊,可深刻在親人皺紋里的親情卻不會模糊;

已:萬事會隨空間而淡忘,可烙印在親人老繭中的親情卻不會淡忘。

甲:一個尊老敬老愛老的人是一個高尚的人。

已:一個尊老敬老愛老的家庭是溫暖的家庭。

甲:一個尊老敬老愛老的社會是文明向上的社會。

合:讓我們一起加入尊敬前輩的行列吧!讓一個個小小的好習慣支撐起閃光的美德;讓一個個默默的美德支撐起深厚的修養;讓我們用深刻的思想這一撇和堅實的行動這一捺,共同支撐起不俗不凡的“人”字。

甲:九九重陽里的九與“久久”同音,九在數字中又是最大數,有長久長壽的含意。

已:況且秋季也是一年收獲的黃金季節,重陽佳節,寓意深遠,人們對此節歷來有著特殊的感情,留下了不少關于重陽的詩詞佳作。

……

學生合:敬愛的爺爺、奶奶

老師合:尊敬的老前輩們

甲:是您們勤勤懇懇,兢兢業業,無私奉獻,把美好的年華、熱情和精力都貢獻給了祖國。

已:您們的精神將永遠激勵著我們前進。

學生1:有一首重陽節賦 寫得特別好: 九九重陽金光照,

學生2:萬紫千紅大地明。

甲:人老不失戎馬志, 余熱生輝耀九重。

已:振興九洲心不老,祝與青松永同齡。

篇7

重陽節大家對于這個節日最多的了解就是,這是一個關于老年人的節日,但在古時重陽節并不是老年節,那么重陽節的四重含義是什么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準備了2022重陽節的四重含義,歡迎參閱。

重陽節的四重含義是什么敬老——重陽日是新時代中國的“老人節”

九九重陽,九九與“久久”同音,自然容易被賦予長久長壽的含義,西漢時候人們就開始在此時設宴求壽。**年農歷九月九日被定為老人節,倡導全社會樹立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風氣。這可以說是重陽節在新時代中國的新表現形式,將重陽節的意義,從先人轉向了今人,從歷史轉到了當下。

從歷史文化傳承來說,尊老敬老愛老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別的民族咱們不管不論,但是中華民族之所以是中華民族,之所以血濃于水,之所以歷盡滄桑生生不息,之所以“人情味”非常濃厚,尊老敬老愛老是一個重要方面。

孝道——重陽是對中華孝傳統的一大承載

對于重陽節的意義,將中華敬老傳統加以深化和外延,發見的正是作為中華傳統根本之一的孝道。中國諸子百家思想雖各異,但無不注重孝道。如今中國可謂每一寸肌膚對孝道都充滿了饑渴。

感恩——重陽中包含最大的普世價值

將重陽節所蘊含的深層內涵進行最大化地推而廣之,所得到的最廣泛、最普適的價值,便是“感恩”。由祭祖、敬老、孝親開始,感恩的精神更是能夠遍被所有人中,所有的善心、善意和善行。

敬祖——重陽是中國四大祭祖節日之一

中國人有慎終追遠的傳統,過節總不會忘記祭拜死去的先人。供奉食物或鮮花以表心意,是中國普遍采用的儀式,祭祖的形式或許因宗教信仰而不同,但紀念祖先的意義卻是相同的。

家庭祭祀活動最主要的內容之一。按照民間的觀念,自己的祖先和天、地、神、佛一樣是應該認真頂禮膜拜的。因為列祖列宗的“在天之靈”,時時刻刻的在關心和注視著后代的子孫們,塵世的人要通過祭祀來祈求和報答他們的庇護和保佑。

中國數千年來承襲了祭祖的傳統,其中有著多重心理作用,其中至為重要的一種,便是受儒家影響,飲水思源,因孝敬而祭祖。

重陽節的習俗賞菊

,又叫黃花,屬菊科,品種繁多。我國是的故鄉,自古培種就很普遍。菊是長壽之花,又為文人們贊美作凌霜不屈的象征,所以人們愛它、贊它,故常舉辦大型的菊展。菊展自然多在重陽舉行,因為菊與重陽關系太深了;因此,重陽又稱節,而又稱九花。賞菊也就成了重陽節習俗的組成部分。宋代《東京夢華錄》卷八:“九月重陽,都下賞菊,有數種。其黃、白色蕊者蓮房曰‘萬齡菊’,粉紅色曰‘桃花菊’,白而檀心曰‘木香菊’,黃色而圓者‘金齡菊’,純白而大者曰‘喜容菊’。無處無之”。

登高

重陽最重要的節日活動之一,即是登高。故重陽節又叫“登高節”。登高所到之處,沒有劃一的規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

佩茱萸·簪

重陽節有佩茱萸的風俗,因此又被稱為“茱萸節”。茱萸是重陽節的重要標志。重陽節時人們還喜歡佩戴。茱萸雅號“辟邪翁”,又名“延壽客”。

放紙鷂

放紙鷂是惠州過重陽節的主要習俗。換句話說,惠州民間過重陽節是以放紙鷂為主要特征的。此習,除惠州流傳的民謠中有敘述以外,光緒《惠州府志》亦有記述。

吃重陽糕

重陽的飲食之風,最有名的就是吃糕。在北方,吃重陽糕之風尤盛。重陽糕又稱花糕、菊糕、五色糕,制無定法,較為隨意,有“糙花糕”、“細花糕”和“金錢花糕”。

據《西京雜記》載,漢代時已有九月九日吃蓬餌之俗,即最初的重陽糕。餌,即古代之糕。《周禮》載餌用作祭祀或在宴會上食用。

飲菊酒

重陽佳節,我國有飲酒的傳統習俗。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陽必飲、祛災祈福的“吉祥酒”。

我國釀制酒,早在漢魏時期就已盛行。據《西京雜記》載稱“舒時,并采莖葉,雜黍為釀之,至來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飲焉,故謂之酒。”

重陽節的來歷:農歷九月九日,為傳統的重陽節。因為古老的《易經》中把“六”定為陰數,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日月并陽,兩九相重,故而叫重陽,也叫重九,古人認為是個值得慶賀的吉利日子,并且從很早就開始過此節日。

慶祝重陽節的活動多彩浪漫,一般包括出游賞景、登高遠眺、觀賞、遍插茱萸、吃重陽糕、飲酒等活動。

九九重陽,因為與“久久”同音,九在數字中又是最大數,有長久長壽的含意,況且秋季也是一年收獲的黃金季節,重陽佳節,寓意深遠,人們對此節歷來有著特殊的感情,唐詩宋詞中有不少賀重陽,詠的詩詞佳作。

篇8

99重陽節來歷農歷九月九日,為傳統的重陽節。因為古老的《易經》中把“六”定為陰數,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日月并陽,兩九相重,故而叫重陽,也叫重九,古人認為是個值得慶賀的吉利日子,并且從很早就開始過此節日。

慶祝重陽節的活動多彩浪漫,一般包括出游賞景、登高遠眺、觀賞、遍插茱萸、吃重陽糕、飲酒等活動。

九九重陽,因為與“久久”同音,九在數字中又是最大數,有長久長壽的含意,況且秋季也是一年收獲的黃金季節,重陽佳節,寓意深遠,人們對此節歷來有著特殊的感情,唐詩宋詞中有不少賀重陽,詠的詩詞佳作。

今天的重陽節,被賦予了新的含義,在1989年,我國把每年的九月九日定為老人節,傳統與現代巧妙地結合,成為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老年人的節日。全國各機關、團體、街道,往往都在此時組織從工作崗位上退下來的老人們秋游賞景,或臨水玩樂,或登山健體,讓身心都沐浴在大自然的懷抱里;不少家庭的晚輩也會攙扶著年老的長輩到郊外活動或為老人準備一些可口的飲食。

重陽節食品:重陽糕的由來后人在重陽節這一天,還有吃“重陽糕”的習慣。那是由于沒有山的地方無高可登,有人就由登高想到了吃糕。以吃糕代替登高,表示步步升高。因為專在重陽吃,就被命名為“重陽糕”。唐時,因為劉禹錫在做詩的時候不敢用“糕”字,以致重陽節又多了一個典故,叫做“題糕”。《邵氏聞見后錄》載:“劉夢得作《九日》詩,欲用‘糕’字,以《五經》中無之,輟不復為。”這樣,才被宋祁開玩笑說:“劉郎不敢題糕字,虛負詩中一代豪。”

古時,重陽糕十分講究,糕上嵌以蜜餞、棗脯。初起,風力正緊,又是放風箏的良好季節。故人們于此時,都紛紛出游到郊野放風箏。古代重陽節還是騎馬練兵、講武習射的節日。《禮記·月令》里就記載著古代帝王九月狩獵練武的制度。南北朝時,規定重陽節是軍事操練的節日。據《南齊書》上說,宋武帝劉裕篡晉建立王朝前,在今徐州之地,重陽節騎馬登項羽戲馬臺,即位以后就規定九月九日為騎馬射箭、檢閱軍隊的日期。

相傳,現在流行的重陽糕,就是從當年發給三軍士兵的干糧演化而來的。唐德宗時,曾規定以“二朔”、“上巳”、“九月九”為歲時三節令。從那時起,重陽節的習俗活動,更是普及全國。在重陽登高的同時,唐德宗還鼓勵人民講武習射,鍛煉騎術。此風一直沿襲到清代。直至民國,當時曾衍用重陽登高習武的意義,定九月九日為“體育節”。

過去,重陽節要接已出嫁的女兒回家過節,故又稱“女兒節”。九月九日,正巧二九相逢,“九”又與長久的“久”同音,是長壽的象征,所以我國政府近年又把九月九日定為“老人節”,也稱“敬老節”。在我國,尊老敬老蔚然成風,尊敬老人,孝敬老人歷來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這種傳統美德也體現在節令風俗中。重陽的飲食之風,除前所述的飲茱萸、酒,吃食品之外,還有好些,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吃糕。在北方,吃重陽糕之風尤盛。

重陽節故事據《西京雜記》載,漢代時已有九月九日吃蓬餌之俗,即最初的重陽糕。餌,即古代之糕。《周禮》載餌用作祭祀或在宴會上食用。漢代又記有黍糕,可能與今天的糕已差不遠。蓬餌,想必也類似于黍糕之類。至宋代,吃重陽糕之風大盛了。糕與高諧音,吃糕是為了取吉祥之意義,因而才受到人們的青睞。

篇9

關鍵詞:語文教學 詩詞歌賦 豐富

中國是一個詩的國度,有數以萬計膾炙人口的詩詞歌賦,它們猶如一顆顆閃亮的珍珠,光彩奪目。語文教學,不僅要引導學生熟讀、背誦、鑒賞和運用教材中的詩詞,還要善于運用詩詞歌賦來豐富語文課堂,從廣度和深度上開發詩詞歌賦在語文教學中的作用。那么,詩詞歌賦如何同語文教學結合,又怎樣發揮其作用呢?

一、渲染意境,激發興趣

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詩歌是藝術創作的結晶,它追求情景交融的美妙意境。講課前,利用三五分鐘指導學生抄錄背誦有關的詩詞,不僅利用點滴時間傳授了知識,且書聲瑯瑯,情緒昂揚,營造了課堂上應有的文學氣氛,讓學生領略這妙不可言的意境美,使學生從心理上把語文課同其他課區別開來,有利于集中注意力,上好語文課。同時,多次這樣訓練,潛移默化、熏陶感染,可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例如,語文教學中師生依靠詩情畫意作畫,教師的深情范讀,相配的古典名畫,都能讓學生體會到課文中的詩情畫意,激起學生對民族文化的敬仰之情。

二、拓展閱讀,補充課文

課改提出的新理念,“不能教教材,而要教材教”,即要創造性地理解、使用教材,積極開展課程資源,靈活運用多種教學策略。利用詩詞歌賦同課文在內容上的聯系,適時引入教學環節,作為課文的補充,以利于加深理解課文內容。

學習《南州六月荔枝丹》,將白居易的《荔枝圖序》抄錄給學生,引導學生深入認識比喻說明法的特點及由整體到局部的說明順序,還可使學生了解:古人早已對荔枝不耐貯藏有真切的認識、生動的記載,體會課文引用古詩文的準確、精妙。學習《秋色賦》,把歐陽修的《秋聲賦》印發給學生。通過閱讀,引導學生將峻青筆下絢麗多彩的秋色同古人筆下肅殺悲涼的秋景加以對比,從而體會出課文作者寫秋色的時代特征,有利于領會文章主旨。

上述兩例,前者可在課文講讀后抄錄補充,以印證體會;后者在講課前印發補充,以對比認識。有些詩詞歌賦,根據需要,亦可在講課過程中補充。

三、立足詩詞,培養素養

素養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這里有一個量的積累。在大語文觀理念的指導下,語文教學應運用詩詞歌賦來致力于培養學生的文學氣質、詩學素養,對語言文學的敏感力、洞察力,使學生徜徉在語文的海洋里,領悟語言文字之精妙。由于詩詞歌賦短小精悍,有好些詩詞在孩提時代學生就已經會背誦,教師應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積累,加以引導,激活興趣。

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有些課文,涉及作者的思想淵源或人物的精神品德。這時,有必要借用詩詞歌賦的素養追根溯源,使學生從思想本質上認識作者的人格、情操、愛憎,以更準確地領悟課文的主題,體會文章的感情。例如,學習陶淵明的詩《歸園田居》《飲酒》,可同時學習作者的《五柳先生傳》,使學生了解作者的處世態度,以盡快地把握詩的主題。

四、聯系體會,借鑒練筆

不妨先來看一個頗有趣味的現象:老版高中課文第一冊第一課《荷塘月色》中,引用了南朝樂府詩《西洲曲》;第二課《長江三峽》,引用了杜甫《夔州歌》《詠懷古跡》和古代歌謠;第三課《雨中登泰山》,引用了《詩經》的句子、杜甫的《望岳》、宋之問的《桂陽三日述懷》。一個單元,三篇課文,篇篇都引用詩詞歌賦。是偶然現象嗎?不是。打開每天的報刊雜志,你會發現不少文章是以古人詩句做題目的;看看電影電視預告欄,你也會發現有些片名與古人詩句不無關系。這說明了古代詩詞歌賦的優秀篇什,是古人千錘百煉的成果,具有很強的表現力,是能使文章生色的。

詩詞歌賦篇幅雖短小,但同樣有起承轉合,有完整的結構,有格局,有意境。在寫作教學中,用它做范例,具有簡潔、方便的特點。比如寫《一個振奮人心的消息》之類的作文題,我們就可以拿杜甫的《聞官軍收河南河北》一詩做例子,思考如何組織材料,如何布局謀篇。如果寫《送別》之類的作文題,則可以拿李白的《贈汪倫》為例,夾敘夾議,寫景抒情相結合。

五、了解民俗,積淀底蘊

古詩詞歌賦距離學生遙遠,有很多詩詞都有當時的特定歷史背景和風俗民情,反映了我國民俗節日的來歷及有關情景。適逢民俗節日,可向學生介紹有關的詩詞,吟詠背誦,借以了解民俗節日的情況,以增長知識、開闊視野、積淀底蘊。

篇10

農歷九月九日為我國傳統的重陽節,又稱“老人節”。《易經》曾把“六”定為陰數,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日月并陽,兩九相重,故而叫重陽,也叫重九。重陽節早在戰國時期就已經形成,到了唐代,重陽被正式定為民間的節日,此后歷朝歷代沿襲至今。重陽又稱“踏秋”與三月三日“踏春”皆是家族傾室而出,重陽這天所有親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災”,插茱萸、賞。自魏晉重陽氣氛日漸濃郁,為歷代文人墨客吟詠最多的幾個傳統節日之一。

重陽節歷史悠久,由于年代久遠,節日的形成不易考察明確。關于重陽的源頭,可追溯到先秦之前。《呂氏春秋》之中《季秋紀》載:“(九月)命家宰,農事備收,舉五種之要。藏帝籍之收于神倉,祗敬必飭。”“是日也,大饗帝,嘗犧牲,告備于天子。”可見當時已有在秋九月農作物豐收之時祭饗天帝、祭祖,以謝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動。漢代,《西京雜記》中記西漢時的宮人賈佩蘭稱:“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餌,飲酒,云令人長壽。”相傳自此時起,有了重陽節求壽之俗。這是受古代巫師(后為道士)追求長生,采集藥物服用的影響。同時還有大型飲宴活動,是由先秦時慶豐收之宴飲發展而來的。《荊楚歲時記》云:“九月九日,四民并籍野飲宴。”隋杜公瞻注云:“九月九日宴會,未知起于何代,然自駐至宋未改。”求長壽及飲宴,構成了重陽節的基礎。三國時,魏文帝曹丕《九日與鐘繇書》說:“歲往月來,忽復九月九日。九為陽數,而日月并應,倍嘉其名,以為宜于長久,故以享宴高會。”可見當時節俗已定型了。重陽節主題,是求長壽、戴茱萸、釀菊酒、賞菊、釀酒及祭掃酒業神等。在流傳至今后又添加了敬老等內涵,更具有意義,另外有登高野宴活動及各種游戲等。重陽節的原型之一是古代的祭祀大火的儀式。作為古代季節星宿標志的“大火”(即心宿二),在季秋九月隱退,《夏小正》稱“九月內火”,大火星的退隱,不僅使一向以大火星為季節生產與季節生活標識的古人失去了時間的坐標,同時使將大火奉若神明的古人產生莫名的恐懼,火神的休眠意味著漫漫長冬的到來,因此,在“內火”時節,一如其出現時要有迎火儀式那樣,人們要舉行相應的送行祭儀。古代的祭儀情形雖渺茫難曉,但我們還是可以從后世的重陽節儀中尋找到一些古俗遺痕。如江南部分地區有重陽祭灶的習俗,是家居的火神,由此可見古代九月祭祀“大火”的蛛絲馬跡。古人長將重陽與上巳或寒食、九月九與三月三作為對應的春秋大節。漢劉歆《西京雜記》稱:“三月上巳,九月重陽,使女游戲,就此祓禊登高。”上巳、寒食與重陽的對應,是以“大火”出沒為依據的。隨著人們謀生技術的進步,人們對時間有了新的認識,“火歷”讓位于一般歷法。九月祭火的儀式衰亡,但人們對九月因陽氣的衰減而引起的自然物侯變化仍然有著特殊的感受,因此登高避忌的古俗依舊傳城,雖然世人已有了新的解釋。重陽在民眾生活中成為夏冬交接的時間界標。如果說上巳、寒食是人們渡過漫長冬季后出室暢游的春節,那么重陽大約是在秋寒新至、人民即將隱居時的具有儀式意義的秋游,所以民俗有上巳“踏青”,重陽“辭青”。重陽節俗就圍繞著人們的這一時季感受展開。

重陽節又稱登高節。在這一天,人們登高望遠,思念親人。正如詩中所說:“每逢佳節倍思親。”那么重陽節是怎么來的呢?原來,我國古代把九叫做“陽數”,農歷九月九日,兩九相重,都是陽數,因此稱為“重陽”。重陽節來源于道教的一個神仙故事:東漢時,汝南縣里有一個叫桓景的農村小伙子,父母雙全,妻子兒女一大家。日子雖然不算好,半菜半糧也能過得去。誰知不幸的事兒來了。汝河兩岸害起了瘟疫,家家戶戶都病倒了,尸首遍地沒人埋。這一年,桓景的父母也都病死了。桓景小時候聽大人們說:“汝河里住有一個瘟魔,每年都要出來到人間走走。它走到哪里就把瘟疫帶到哪里。桓景決心訪師求友學本領,戰瘟魔,為民除害。聽說東南山中住著一個名叫費長房的大仙,他就收拾行裝,起程進山拜師學藝。費長房給桓景一把降妖青龍劍。桓景早起晚睡,披星戴月,不分晝夜地練開了。轉眼又是一年,那天桓景正在練劍,費長房走到跟前說:“今年九月九,汝河瘟魔又要出來。你趕緊回鄉為民除害。我給你茱萸葉子一包,酒一瓶,讓你家鄉父老登高避禍。”桓景回到家鄉,召集鄉親。把大仙的話給大伙兒說了。九月九那天,他領著妻子兒女、鄉親父老登上了附近的一座山。把茱萸葉子每人分了一片,說這樣隨身帶上,瘟魔不敢近身。又把酒倒出來,每人啄了一口,說喝了酒,不染瘟疫之疾。他把鄉親們安排好,就帶著他的降妖青龍劍回到家里,獨坐屋內,單等瘟魔來時交戰降妖。不大一會兒,只聽汝河怒吼,怪風旋起。瘟魔出水走上岸來,穿過村莊,走千家串萬戶也不見一個人,忽然抬頭見人們都在高高的山上歡聚。它竄到山下,只覺得酒氣刺鼻,茱萸沖肺,不敢近前登山,就又回身向村里走去。只見一個人正在屋中端坐。就吼叫一聲向前撲去。桓景一見瘟魔撲來,急忙舞劍迎戰。斗了幾個回合,瘟魔戰他不過,拔腿就跑,桓景“嗖”的一聲把降妖青龍劍拋出,只見寶劍閃著寒光向瘟魔追去,穿心透肺把瘟魔扎倒在地。此后,汝河兩岸的百姓,再也不受瘟魔的侵害了。人們把九月九登高避禍、桓景劍刺瘟魔的事,父傳子,子傳孫,一直傳到現在。從那時起,人們就過起重陽節來,有了重九登高的風俗。“歷九月九日,為傳統的重陽節。重陽節又稱為"雙九節"、"老人節"。因為古老的《易經》中把“六”定為陰數,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日月并陽,兩九相重,故而叫重陽,也叫重九,古人認為是個值得慶賀的吉利日子,并且從很早就開始過此節日。慶祝重陽節的活動多彩浪漫,一般包括出游賞景、登高遠眺、觀賞、遍插茱萸、吃重陽糕、飲酒等活動。九九重陽,因為與“久久”同音,九在數字中又是最大數,有長久長壽的含義,況且秋季也是一年收獲的黃金季節,重陽佳節,寓意深遠,人們對此節歷來有著特殊的感情,唐詩宋詞中有不少賀重陽,詠的詩詞。

重陽節首先有登高的習俗,金秋九月,天高氣爽,這個季節登高遠望可達到心曠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和登高相聯系的有吃重陽糕的風俗。高和糕諧音,作為節日食品,最早是慶祝秋糧豐收,喜嘗新糧的用意,以后民間才有了登高吃糕,取步步高的吉祥之意。重陽日,歷來就有賞的風俗,所以古來又稱節。農歷九月俗稱菊月,節日舉辦大會,傾城的人潮赴會賞菊。從三國魏晉以來,重陽聚會飲酒、賞菊賦詩已成時尚。在漢族古俗中,象征長壽。古代還風行九九插茱萸的習俗,所以又叫做茱萸節。茱萸入藥,可制酒養身祛病。在民俗觀念中,九九重陽,因為與“久久”同音,包含有生命長久、健康長壽的寓意。1989年,我國把每年的農歷九月九日定為老人節,倡導全社會樹立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風氣,重陽節又多了一層新含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