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陽節的傳說范文
時間:2023-05-06 18:21:5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重陽節的傳說,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九月初九登高避疫的風俗來源于一個道教傳說。相傳東漢時,汝南縣一位叫 桓景的農村小伙,父母雙全,有妻子兒女。一家人雖不富裕,日子也還過得去。誰知汝河兩岸害起瘟疫,家家戶戶都病倒了,尸首遍地。這一年,桓景的父母也都病死了。
桓景小時候聽大人們說:“汝河里住有瘟魔,每年到人間走走,帶來瘟疫。桓景決心訪師求友學本領戰瘟魔,為民除害。聽說東南山中住著一個名叫費長房的大仙,他收拾行裝,起程進山拜師學藝。
費長房交給桓景一把降妖青龍劍,桓景披星戴月努力習練。轉眼又是一年,那天桓景正在練劍,費長房說:“今年九月九,汝河瘟魔又要出來,快快回鄉為民除害。我給你茱萸葉子一包,酒一瓶,讓你家鄉父老登高避禍。”仙翁說罷,用手一指,一只仙鶴展翅飛來,落在桓景面前。桓景跨上仙鶴向汝南飛去。
回到家鄉,桓景召集鄉親將大仙的話轉告。九月初九那天,他帶領鄉親父老登上了附近的一座山,每人將一片茱萸葉隨身帶上,這樣瘟魔不敢近身。又讓每人喝了一口,不染瘟疫之疾。把鄉親們安排好后,桓景帶著降妖青龍劍回到家里,獨坐屋內,等瘟魔來時交戰降妖。
篇2
相傳在東漢時期,汝河有個瘟魔,只要它一出現,家家就有人病倒,天天有人喪命,這一帶的百姓受盡了瘟魔的蹂躪。
一場瘟疫奪走了青年恒景的父母,他自己也因病差點兒喪了命。病愈之后,他辭別了心愛的妻子和父老鄉親,決心出去訪仙學藝,為民除掉瘟魔。恒景四處訪師尋道,訪遍各地的名山高士,終于打聽到在東方有一座最古老的山,山上有一個法力無邊的仙長,恒景不畏艱險和路途的遙遠,在仙鶴指引下,終于找到了那座高山,找到了那個有著神奇法力的仙長,仙長為他的精神所感動,終于收留了恒景,并且教給他降妖劍術,還贈他一把降妖寶劍。恒景廢寢忘食苦練,終于練出了一身非凡的武藝。
這一天仙長把恒景叫到跟前說:“明天是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來作惡,你本領已經學成,應該回去為民除害了”。仙長送給恒景一包茱萸葉,一盅酒,并且密授避邪用法,讓恒景騎著仙鶴趕回家去。
篇3
重陽節其實是我國的傳統節日之一,而這個節日如今也被定為老人節,今天就一起來了解一下這個節日吧!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準備了2022年重陽節插茱萸的原因_九九重陽節的由來與傳說,歡迎參閱。
重陽節插茱萸是為了什么避災祛邪
重陽節應該是起于漢代,很多書籍都記載了重陽節插茱萸飲酒賞菊登高等活動,并且許多關于重陽節的民間傳說都來自漢代,以此推斷,重陽節的來歷很大可能是與漢代有關。
很多關于重陽節來歷的傳說都和瘟魔有關,不管是“重陽女消滅瘟魔”還是“桓景求道斬殺瘟魔”,最終都是在重陽節這一天消除的災禍,讓人們獲得平安和健康。
茱萸雅號“辟邪翁”,每年農歷九月初九重陽節時,民間采茱萸插戴頭上,亦有用茱萸制成囊佩帶的,俗信能驅邪治病。另外,還有晉代葛洪《西京雜記》中就記載,漢高祖劉邦的寵妃戚夫人于每年九月九日,頭插茱萸,飲酒,食蓬餌,出游歡宴。
古人把茱萸作為祭祀、佩飾、藥用、避邪之物,形成茱萸風俗。古人認為在重陽節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難消災;或佩帶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帶,還有插在頭上的。
重陽節的由來重陽節的由來一:先秦祭饗
重陽的源頭,可追溯到先秦之前。《呂氏春秋》之中《季秋紀》載:“(九月)命家宰,農事備收,舉五種之要。藏帝籍之收于神倉,祗敬必飭。”“是日也,大饗帝,嘗犧牲,告備于天子。”可見當時已有在秋九月農作物豐收之時祭饗天帝、祭祖,以謝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動。
重陽節的由來二:祭祀大火
作為古代季節星宿標志的“大火”(即心宿二),在季秋九月隱退,《夏小正》稱“九月內火”,大火星的退隱,不僅使一向以大火星為季節生產與季節生活標識的古人失去了時間的坐標,同時使將大火奉若神明的古人產生莫名的恐懼,火神的休眠意味著漫漫長冬的到來,因此,在“內火”時節,一如其出現時要有迎火儀式那樣,人們要舉行相應的送行祭儀。古代的祭儀情形雖渺茫難曉,但我們還是可以從后世的重陽節儀中尋找到一些古俗遺痕。如江南部分地區有重陽祭灶的習俗,是家居的火神,由此可見古代九月祭祀“大火”的蛛絲馬跡。古人長將重陽與上巳或寒食、九月九與三月三作為對應的春秋大節。漢劉歆《西京雜記》稱:“三月上巳,九月重陽,使女游戲,就此祓禊登高。”上巳、寒食與重陽的對應,是以“大火”出沒為依據的。
重陽節的傳說重陽節的傳說一:辟邪說
南朝梁人吳均之《續齊諧記》載:傳說東漢時,汝南縣里有一個叫桓景的人,他所住的地方突然發生大瘟疫,桓景的父母也因此病死,所以他到東南山拜師學藝,仙人費長房給桓景一把降妖青龍劍。桓景早起晚睡,披星戴月,勤學苦練。一日,費長房說:“九月九日,瘟魔又要來,你可以回去除害。”并且給了他茱萸葉子一包,酒一瓶,讓他家鄉父老登高避禍。于是他便離開回到家鄉,九月九那天,他領著妻子兒女、鄉親父老登上了附近的一座山。把茱萸葉分給大家樣隨身帶上,瘟魔則不敢近身。又把酒倒出來,每人喝了一口,避免染瘟疫。他和瘟魔搏斗,最后殺死了瘟魔。汝河兩岸的百姓,就把九月九登高避禍丶桓景劍刺瘟魔故事一直傳到現在。從那時起,人們就過起重陽節來,有了重九登高的風俗。唐代的《初學記》和宋代的《太平御覽》等多種重要類書都轉述了吳均《續齊諧記》里的這個故事,并認為九月九日登高喝酒,婦女在胳膊上系茱萸囊辟邪去災的習俗由此而來。
重陽節的傳說二:求壽說
篇4
活動目標:
1.了解重陽節的風俗及民族文化含義
2.學會感恩,學會珍惜,學會感激老人。
3.用自己的行動來表達對老人的情感,動手又動腦。
4.培養學生敬重老人,關心老人的良好品質,弘揚中華民族尊老愛幼的優良傳統。
活動準備
1、關于重陽節的傳說故事和有關圖片。
2、事先讓家長和孩子初步了解有關重陽節的有關民俗。
活動過程:
一、談話導入
同學們,你們知道今天是什么日子嗎?前幾天老師給你們布置了一個任務,就是了解重陽節的有關內容,你們都了解了重陽節的哪些內容,誰能來給我們大家說一說?
二、認識重陽節
1.了解重陽節的來歷
通過故事《重陽節由來的傳說》,加深學生對重陽節的了解和認識。
2.介紹重陽節的風俗習慣
金秋送爽,丹桂飄香。農歷九月初九的重陽節,人們有豐富的活動,如登山、賞菊、喝酒、吃重陽糕、插茱萸等等。
3.關于重陽節的詩歌
《采桑子重陽》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王維
《過故人莊》 孟浩然
三、發表感言
播放圖片,發表感想。
(1)我可以為爺爺奶奶做些什么事情?
a.給爺爺奶奶(外公外婆)打一個電話或陪老人吃一頓飯。
b.講一個動人的故事給老人聽。
c.為爺爺奶奶(外公外婆)拍一張幸福照。
d.陪伴老人一起散步。
e.為老人們做一道可口的菜(可以是水果拼盤)。
f.自制一張精致的賀卡表達對他們的美好祝福。
(2)我想對爺爺奶奶說句心里話。
四、活動總結
篇5
又是一年重陽日,重陽習俗知多少
又是一年重陽日,但是對于重陽日的習俗大家又知道多少呢?下面就給大家介紹一些有關重陽節的習俗。
重陽賞秋
重陽節是最好的賞秋時期,中國南方還有些山區村落保留了“曬秋”特色。去鄉村賞民俗、看曬秋,已成為鄉村旅游的一種時尚。“曬秋”是一種典型的農俗現象,具有極強的地域特色。
重陽登高
重陽節一直都有登高的習俗。金秋九月,天高氣爽,這個季節登高遠望可達到心曠神怡的效果,強身健體的作用。
重陽會吃
據史料記載,重陽糕又稱花糕、菊糕、五色糕,制無定法,較為隨意。 九月九日天明時,以片糕搭兒女頭額,口中念念有詞,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講究的重陽糕要作成九層,像座寶塔,上面還作成兩只小羊,以符合重陽(羊)之義。有的還在重陽糕上插一小紅紙旗,并點蠟燭燈。這大概是用“點燈”、“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紅紙旗代替茱萸。當今的重陽糕,仍無固定品種,各地在重陽節吃的松軟糕類都稱之為重陽糕。
重陽賞菊
重陽日,歷來就有賞的風俗,所以古來又稱節。農歷九月俗稱菊月,節日舉辦大會,傾城的人潮赴會賞菊。從三國魏晉以來,重陽聚會飲酒、賞菊賦詩已成時尚。在中國古俗中,象征長壽。
重陽佩茱萸
古代還風行九九插茱萸的習俗,所以又叫做茱萸節。茱萸入藥,可制酒養身祛病。插茱萸和簪在唐代就已經很普遍。茱萸香味濃,有驅蟲去濕、逐風邪的作用,并能消積食,治寒熱。民間認為九月初九也是逢兇之日,多災多難,所以在重陽節人們喜歡佩帶茱萸以辟邪求吉。茱萸因此還被人們稱為“辟邪翁”。
10月28日重陽節:這些習俗你記得多少?
【賞】
,是我國名花,也是長壽名花。在“霜降之時,唯此草盛茂”,由于菊的獨特品性,菊成為生命力的象征。
歷來重陽節都有觀賞的風俗,所以在古時重陽節又叫節,人們認為是長壽的象征,重陽節期間很多地方都會舉行大會、展,全城的人都會出動賞菊。
從三國魏晉以來,重陽聚會飲酒、賞菊賦詩成為一種風尚。
【酒】
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陽必飲、祛災祈福的“吉祥酒”,因此,重陽節才一直保留著飲酒的習俗。
九日所釀的酒在古代被視為延年益壽的長命酒。酒有清熱解毒、明目祛風、平肝舒肺、益陰滋腎的藥用價值。
宋人以、茱萸泡酒,名茱萸為“辟邪翁”,為“延壽客”,認為借此二物,可消“陽九之厄”。如今,山東地區仍有民間童謠言:“九月九,九重陽,做酒滿缸香”。
直到明清,酒仍然盛行,在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箋》中仍有記載,是盛行的健身飲料。
【登高】
重陽最重要的節日活動之一,即是登高。故重陽節又叫“登高節”。登高所到之處,沒有劃一的規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
當然人們登高也不單是攀登而已,還要觀賞山上的紅葉野花,并飲酒吃肉,享受一番,使登高與野宴結合起來,更有吸引力。
如隋時孫思邈《千金方·月令》:“重陽日,必以看酒登高遠眺,為時宴之游賞,以暢秋志。酒必采茱萸、菊以泛之,即醉而歸。”
南宋韓元吉《水調歌頭·九日》上片:“今日我重九,莫負開。試尋高處,攜手攝展上崔嵬。放目蒼崖萬仞,云護曉霜成陣,知我與君來。古寺倚修竹,飛檻絕尖埃。”描寫了重陽賞菊及登高觀景的韻致。
由于重陽為秋節,節后草木開始凋零,所以有稱重陽節野游活動為“辭青”,與三月春游“踏青”之說法相對應。
清潘榮陛《帝京歲時紀勝》記:“(重陽)有治看攜酌于各門郊外痛飲終日,謂之‘辭青’。”這也是一個頗有詩意的名稱。
【吃重陽糕】
重陽的飲食之風,除前所述的飲茱萸、酒,吃食品之外,還有好些,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吃糕。
在北方,吃重陽糕之風尤盛。據《西京雜記》載,漢代時已有九月九日吃蓬餌之俗,即最初的重陽糕。
“糙花糕”以粘些香菜葉為標志,中間夾上青果、小棗、核桃仁之類的糙干果。
細花糕有3層、2層不等,每層中間都夾有較細的蜜餞干果,如蘋果脯、桃脯、杏脯、烏棗之類。
金錢花糕與細花糕基本同樣,但個兒較小,如同“金錢”一 般,多是上層府第貴族的食品。
至宋代,吃重陽糕之風大盛了。糕與高諧音,吃糕是為了取吉祥之意義,因而才受到人們的青睞。
【放紙鷂】
放紙鷂是惠州過重陽節的主要習俗。
紙鷂亦現在的風箏,五代之前,北方習慣稱“紙鳶”,南方則多叫“鷂子”,惠州的“紙鷂”稱謂,很明顯的是保留了五代以前的古老名稱,且有“南北混合”的味道。
【佩茱萸·簪】
茱萸是重陽節的重要標志。重陽節時人們還喜歡佩戴。茱萸雅號“辟邪翁”,又名“延壽客”。
茱萸是一種可以做中藥的果實,因為出產于吳地(今江浙一帶)的茱萸質量最好。
茱萸秋后成熟,果實嫩時呈黃色,成熟后變成紫紅色,有溫中、止痛、理氣等功效。
《本草綱目》說它氣味辛辣芳香,性溫熱,可以治寒驅毒。古人認為佩帶茱萸,可以辟邪去災。
重 陽 諺 語
重陽晴,一冬晴;重陽陰,一冬冰。
重陽無雨看立冬,立冬無雨一冬干。
吃了重陽糕,夏衣就打包。
黃,黃種強;香,黃種康;九月九,飲菊酒,人共醉重陽。
九月九,風吹滿天哮。
重 陽 傳 說
九九重陽節是傳說中軒轅黃帝逸仙之日,也是中華兒女慎終追遠、祭拜人文始祖的傳統祭日,那么,重陽節有哪些傳說呢?
【傳說一:求壽說】
漢劉歆《西京雜記》記載:
漢高祖劉邦的愛妾戚夫人被呂后害死後,戚夫人的侍女賈佩蘭也被驅逐出宮,嫁給扶風人段儒,閑談時曾提到她在宮廷時,每年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餌,飲酒,以辟邪延壽。相傳自此時起,有了重陽節求壽之俗。
【傳說二:辟邪說】
南朝梁人吳均之《續齊諧記》載:
傳說東漢時,汝南縣里有一個叫桓景的人,他所住的地方突然發生大瘟疫,桓景的父母也因此病死,所以他到東南山拜師學藝,仙人費長房給桓景一把降妖青龍劍。桓景早起晚睡,披星戴月,勤學苦練。
一日,費長房說:“九月九日,瘟魔又要來,你可以回去除害。”并且給了他茱萸葉子一包,酒一瓶,讓他家鄉父老登高避禍。
于是他便離開回到家鄉,九月九那天,他領著妻子兒女、鄉親父老登上了附近的一座山。把茱萸葉分給大家樣隨身帶上,瘟魔則不敢近身。又把酒倒出來,每人喝了一口,避免染瘟疫。他和瘟魔搏斗,最后殺死了瘟魔。
為了紀念除魔的日子,每到九月初九,人們就把茱萸插到高處,灑上酒,慢慢的,這個風俗也就流傳了下來。
篇6
動主題
重陽節敬老周活動
活動目標
1、通過本次活動,使學生知道,孝敬長輩、尊敬老人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我們要繼承和發揚這個優良傳統。
2、教育學生尊老愛老不能只停留在口頭上,而要落實在行動上,在活動中發現敬老的可貴、培養敬老的本領、養成敬老的習慣。
活動準備
1、搜集有關重陽節的傳說故事、風俗習慣。
2、好好觀察爺爺(奶奶)一天的活動。
活動過程
一、九月九日話重陽(周二)
1、請小朋友們講一講搜集到的有關重陽節的傳說故事。(恒景的故事、敬老日的確立)
2、請小朋友們聊一聊重陽節的風俗傳統。(賞、喝酒,登高遠眺,插茱萸葉,做重陽糕。)
二、我讓爺爺(奶奶)笑一笑(周四、五)
1、小朋友們交流一下觀察知道的爺爺奶奶一天的活動情況,并談談自己的感受。(很辛苦、很勤勞、很節約、很關愛自己等等)
2、請小朋友講一個爺爺或奶奶的故事,借故事來夸夸自己的好爺爺、好奶奶。
3、重陽節來臨,請小朋友做一件事,讓他們可以開心的笑一笑。比如:送一件自己親手做的禮物:奶奶的肖像畫、書法作品、賀年卡;幫他們做件家務事:洗洗碗、掃掃地、錘錘背;還可以演奏樂曲、講個笑話等等,各展所長,只要老人笑得開心。(寫好活動日記)
三、我陪爺爺(奶奶)去登山(周六)
在休息日陪爺爺奶奶去錫惠公園賞、爬惠山,讓他們過個愉快難忘的重陽節。(借日記寫下所見、所聽、所感)
四、《小小健康寶典》(周日~)
1、通過詢問、觀察發現爺爺奶奶身上的不適與疾病。
2、每位小朋友搜集有關老人身體保健方面的小知識。
3、與老師一起裝訂成冊,送給爺爺奶奶,祝他們健康長壽。
篇7
重陽節的民間習俗賞菊
,又叫黃花,屬菊科,品種繁多。我國是的故鄉,自古培種就很普遍。菊是長壽之花,又為文人們贊美作凌霜不屈的象征,所以人們愛它、贊它,故常舉辦大型的菊展。菊展自然多在重陽舉行,因為菊與重陽關系太深了;因此,重陽又稱節,而又稱九花。賞菊也就成了重陽節習俗的組成部分。宋代《東京夢華錄》卷八:“九月重陽,都下賞菊,有數種。其黃、白色蕊者蓮房曰‘萬齡菊’,粉紅色曰‘桃花菊’,白而檀心曰‘木香菊’,黃色而圓者‘金齡菊’,純白而大者曰‘喜容菊’。無處無之”。
登高
重陽最重要的節日活動之一,即是登高。故重陽節又叫“登高節”。登高所到之處,沒有劃一的規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
當然人們登高也不單是攀登而已,還要觀賞山上的紅葉野花,并飲酒吃肉,享受一番,使登高與野宴結合起來,更有吸引力。如隋時孫思邈《千金方·月令》:“重陽日,必以看酒登高遠眺,為時宴之游賞,以暢秋志。酒必采茱萸、菊以泛之,即醉而歸。”記隋代風俗,已與后世近似。在南宋的《夢粱錄》卷五載:“日月梭飛,轉盼重陽。……是日‘孟嘉登龍山落帽,淵明向東籬賞菊’,正是故事。”南宋韓元吉《水調歌頭·九日》上片:“今日我重九,莫負開。試尋高處,攜手攝展上崔嵬。放目蒼崖萬仞,云護曉霜成陣,知我與君來。古寺倚修竹,飛檻絕尖埃。”描寫了重陽賞菊及登高觀景的韻致。
由于重陽為秋節,節后草木開始凋零,所以有稱重陽節野游活動為“辭青”,與三月春游“踏青”之說法相對應。清潘榮陛《帝京歲時紀勝》記:“(重陽)有治看攜酌于各門郊外痛飲終日,謂之‘辭青’。”這也是一個頗有詩意的名稱。
佩茱萸·簪
重陽節有佩茱萸的風俗,因此又被稱為“茱萸節”。茱萸是重陽節的重要標志。重陽節時人們還喜歡佩戴。茱萸雅號“辟邪翁”,又名“延壽客”。
茱萸是一種可以做中藥的果實,因為出產于吳地(今江浙一帶)的茱萸質量最好,因而又叫吳茱萸,也叫越椒或艾子,它是一種常綠小喬木,樹幾乎可以長到一丈多高,葉為羽狀復葉,初夏開綠白色的小花,結實似椒子;秋后成熟。果實嫩時呈黃色,成熟后變成紫紅色,有溫中、止痛、理氣等功效。茱萸葉還可治霍亂,根可以殺蟲。《本草綱目》說它氣味辛辣芳香,性溫熱,可以治寒驅毒。古人認為佩帶茱萸,可以辟邪去災。
放紙鷂
放紙鷂是惠州過重陽節的主要習俗。換句話說,惠州民間過重陽節是以放紙鷂為主要特征的。此習,除惠州流傳的民謠中有敘述以外,光緒《惠州府志》亦有記述。
紙鷂亦現在的風箏。風箏是五代以后的稱謂,五代之前,北方習慣稱“紙鳶”,南方則多叫“鷂子”,惠州的“紙鷂”稱謂很明顯的是保留了五代以前的古老名稱,且有“南北混合”的味道。
重陽節食俗吃重陽糕
重陽的飲食之風,除前所述的飲茱萸、酒,吃食品之外,還有好些,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吃糕。在北方,吃重陽糕之風尤盛。
據《西京雜記》載,漢代時已有九月九日吃蓬餌之俗,即最初的重陽糕。餌,即古代之糕。《周禮》載餌用作祭祀或在宴會上食用。漢代又記有黍糕,可能與今天的糕已差不遠。蓬餌,想必也類似于黍糕之類。至宋代,吃重陽糕之風大盛了。糕與高諧音,吃糕是為了取吉祥之意義,因而才受到人們的青睞。
重陽糕又稱花糕、菊糕、五色糕,制無定法,較為隨意,有“糙花糕”、“細花糕”和“金錢花糕”。
粘些香菜葉以為標志,中間夾上青果、小棗、核桃仁之類的糙干果;細花糕 有3層、2層不等,每層中間都夾有較細的蜜餞干果,如蘋果脯、桃脯、杏 脯、烏棗之類;金錢花糕與細花糕基本同樣,但個兒較小,如同“金錢”一 般,多是上層府第貴族的食品。
據說,早年不家用發面餅夾上棗,栗諸果的, 或以江米、黃米面蒸成粘糕餅,似“上金”、“下銀”的花糕。
飲菊酒
,是我國名花,也是長壽名花。在“霜降之時,唯此草盛茂”,由于菊的獨特品性,菊成為生命力的象征。
早在屈原筆下,就已有“夕餐秋菊之落英”之句,即服食瓣。漢代就已有了酒。魏時曹五曾在重陽贈菊給鐘蹈,祝他長壽。晉代葛洪在《抱樸子》中記河南南陽山中人家,因飲了遍生的甘谷水而延年益壽的事。梁簡文帝《采菊篇》中則有“相呼提筐采菊珠,朝起露濕沾羅懦”之句,亦采菊釀酒之舉。直到明清,酒仍然盛行,在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箋》中仍有記載,是盛行的健身飲料。
重陽佳節,我國有飲酒的傳統習俗。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陽必飲、祛災祈福的“吉祥酒”。
重陽節習俗禁忌重陽節最重要的活動是登高,這里面其實有著與現今說法完全迥異的含義。古時傳說這是離開平日生活的環境,躲避兇氣的捕捉。因為相傳這一天會有瘟氣降臨,人們要離開自己的家,盡可能到高處去,才能平安。因此重陽節里的祝福是“身體健康”或“全家平安”,而不能說“節日快樂”。
忌行。男女交合必以時,才能達到陰陽調和。否則,陰陽不調,不利于后代的繁衍,還會生出許多禍患。“重九"是陽數之巔峰,過后則轉為陰數,所以禁忌一切冒失的行為,小心慎行,也在禁忌之列。
忌煮飯。過去傳說”重陽不蒸粑,老虎要咬媽“。重陽節是老人節,過節這天要讓老母休息,不能因做飯而勞累。當時沒能把這個道理講清楚,就拿這個俗語來嚇唬人。
篇8
“九日龍山飲,黃花笑逐臣。醉看風落帽,舞愛月留人。”一千多年前的九月初九日,詩人李白登上龍山,與好友同飲酒,秋風落帽,秋月留人,讓李白暫時忘卻了朝堂之上、俗世之中的煩惱,得以神游仙境。
重陽節正式成為一個民俗節日是始于唐朝,然而一千多年后的今天,人們已經慢慢忘記了重陽節的一些延續千年的傳統,這也許是因為很多人不太了解這個節日背后防疫、驅邪、避災的意義。
九九重陽的名稱來自于道家的陰陽學說。古人相信世間萬物皆有陰陽,數字中以六為陰而九為陽,九月九日為重九,也就是重陽。在這一天,因為陽氣已經走到了盡頭,陰氣就要開始上升,陰氣又會帶來邪氣和病氣,于是人們就要在這一天驅邪防疫。重陽節的很多習俗,如飲酒、戴茱萸等,都是為了幫助人們順應自然,用自然的方法來抵抗疫病邪祟的侵襲。
傳說中的起源
東漢時期有個青年人叫桓景,他曾經跟隨仙人費長房學道,在學成下山之前,費長房叮囑他說:“你的家鄉汝南有疫病肆虐,九月九日這一天,災難將降臨到你的家中,那時你務必要提前準備好紅色錦囊,在錦囊中放入茱萸,并帶上酒,和家人一起登上高山,這樣你們就能夠避免災禍。”到九月九日那一天,桓景將茱萸錦囊分給家人,然后叫他們每人喝一口酒,瘟魔果然就不敢近身了。桓景等人在山上待了一日,晚上回到家中,看到家中的牛馬牲畜全都暴病而死,從此中原凡是有疫病流行的地區,都會在重陽這一天佩戴茱萸、飲酒、登高避禍。
在陜西一帶也流傳著一個故事,更詳細地說明了重陽節為什么要登高。相傳在驪山腳下住著一家農戶,這天男主人從田地回來,遇見一名趕路的算卦先生,天色已晚,算卦先生錯過了旅店,想要在男子家中借住一宿。雖然農戶家中貧窮、屋宇窄小,男主人仍然接待了他。到了第二天,算命先生臨別時留下一句話:“到得九月九,須往高處走。”男主人不明白這句話是什么意思,但想算命先生精通天文易數,他的話一定有高深的道理。于是到了九月九日這一天,就帶著全家老小,登上驪山高峰游玩。等到傍晚下山后,發現自家所處的山溝全部被暴漲的河水淹沒了。從此驪山附近的人,到九月九日這一天,全都會闔家登山以避邪祟。
驅邪祛病的習俗
這些傳說都有其現實的根據和道理,重陽節正值秋冬之交,氣候的轉變會帶來疾病的侵襲。對此,古人的辦法是用傳統草藥來預防疾病。明代醫學家李時珍說可“治頭風、明耳目、去瘺癉、治百病”。茱萸性溫熱,可以驅寒解毒。所以人們在重陽節就開始佩戴茱萸、飲酒。
篇9
節日傳播是以人為載體的動態傳播,這是民俗傳播最大的一個特點。重陽節登高、賞菊等節俗的傳播均以人為主體,特別是在大眾傳播到來之前,重陽節俗的傳播主要依靠人際傳播。在當代社會,重陽節的傳播具備了人類傳播的所有類型。
(一)人內傳播
人內傳播是個人接受外部信息并自我進行信息處理的活動,是其他一切傳播活動的基礎。從辯證唯物主義觀點來看,人內傳播就是個人內部意識、思維或心理活動。節日的傳播都會涉及個人的意識、思維或心理,特別是節俗中的崇拜、禁忌、吉祥物等都體現出強烈的好惡、飽含特定的期望。重陽節的佩茱萸、飲酒、吃重陽糕的節俗中就蘊含了強烈的消災避禍、祈求長壽的期望。茱萸雅號“辟邪翁”,辟惡氣,抵御初寒。九月,晚秋的寒氣會侵害身體。在古代常被視為鬼魅惡氣,茱萸能夠驅風逐邪、消積驅寒便在民間成為驅病療疾的巫術用品。重陽節佩茱萸,以驅邪求吉。又名“延壽客”,因在百花開盡時綻放,有生命力的象征,又因本有延年益壽的藥用功能,人們對此包涵了健康長壽的愿望。重陽糕,取“糕”與“高”的諧音,有生長、向上、進步、高升的象征。作為節日食品,最早是慶祝秋糧豐收、喜嘗新糧的用意,之后民間才有了登高吃糕,取步步登高的吉祥之意。
(二)人際傳播
人際傳播是個人與個人之間的信息傳播活動。重陽節登高、賞菊、佩茱萸、飲酒、吃重陽糕、求長壽等節俗以及伴隨這些節俗所產生的尊老敬老的文化精神都是依靠人際傳播的方式進行,例如神話、傳說、民間故事等口耳相傳的方式。這種傳播既有時間上代代相傳的縱向傳承,又有空間上同代人之間的橫向傳播。“黃,黃種強;香,黃種康;九月九,飲菊酒,人共醉重陽”和“重陽無雨一冬晴”的歌謠俗語傳播了重陽節飲菊酒、放風箏的風俗和重陽這天占卜天氣的風俗。
(三)群體傳播
日本社會學家巖原勉認為“群體傳播就是將共同目標和協作意愿加以連接和實現的過程”⑤。我們每一個人都生活在家庭、朋友、團體、企業或是自發形成的社會群體之中并進行著信息傳播活動。重陽節中的群體傳播首屬以家庭為單位的傳播活動。壯族將農歷九月九日稱為“祝壽節”,這一天子孫要為老人祝壽,殺雞宰鴨置壽糧缸,此外出嫁的女兒在這一天拎來新米為娘家補糧缸,老人還做粽子,送給子孫和親戚,表示大家一起共享福壽。2012年10月21日,在西安舉行的壬辰年長安漢服重陽節雅集活動向世人展示了傳統的敬老祝壽禮,全家身著漢服祭祖、上香、上供、祭酒,兒子為父親穿新履、獻壽桃,孫女向爺爺跪拜行禮、獻壽面。此外,我國很多地區都有重陽祭祖的習俗,且以群體傳播為表現。中華民族是炎黃子孫,重陽這天小到每家每戶大到村舍、部落或是氏族都要舉行祭祀軒轅黃帝和神農炎帝的活動。例如,陜西黃帝陵所在地黃陵縣,每年九月九日,宜君、洛川、富縣和黃陵四縣的百姓全家出動,攜幼扶老,抬著祭品,從四面八方匯聚到黃帝廟前,跪拜供奉、上香燒紙、灑酒祭奠,虔誠祭祀黃帝,此活動一直傳承至今。謁陵掃墓,尋根問祖,寄托了海內外炎黃子孫對祖國統一、民族昌盛的共同心愿。
(四)組織傳播
組織傳播就是以組織為主體的信息傳播活動。重陽節時各機關單位、各民間組織、村落等都會舉行形式多樣的活動,包括登高、放風箏、文藝表演等。例如,2012年10月19日,徐州市僑聯組織九十多名老歸僑、老僑眷及僑聯老干部等僑界老人在云龍山舉辦“九九重陽登高”活動,老人們在活動中一起交流談心,相互詢問身體情況和家庭生活情況,共同探討人生,欣賞沿途風景,強身健體的同時還傳承了重陽節的登高習俗。(五)大眾傳播大眾傳播是專業化的媒介組織運用先進的傳播技術和產業化手段,以社會上一般大眾為對象而進行的大規模的信息生產和傳播活動。如今,報紙、電視、互聯網等大眾媒介成為以重陽節為代表的中國傳統節日傳播的重要載體,大眾媒介的相互作用使節日以全方位、立體式的傳播形式展現,并讓人們置身其中。1.電視。中央電視臺在2012年重陽節以“尊老、敬老、愛老”為主題,全方位報道我國老年人的生存狀況,喚起全社會對老年人的關注,傾力打造了多檔特別節目,例如:央視綜藝頻道的《九九艷陽天》;新聞頻道與綜合頻道并機播出的新聞公益行動《我的父親母親》重陽節特別節目;中文國際頻道播出的《重陽時節的養生秘訣》等。2.報紙。《北京晚報》在2012年重陽節的前一天刊登了《重陽節央視直播十小時》一文,介紹央視推出的系列節目播出的時間和內容。《武漢晚報》發起“重陽節我和父母照張相”活動,通過一張張照片,定格幸福的瞬間,向社會傳遞敬老愛老的社會正能量,央視對此進行了報道。3.互聯網。央視網CCTV-民俗頻道-重陽節,以專題形式包括重陽溯源、重陽新聞、節俗細說、傳說歌謠、網友話重陽五個版塊向人們傳播重陽節的知識和文化。央視科教頻道推出的《今又重陽》節目不僅在電視上播出,在互聯網上也以專題頁的形式出現,包括節目介紹、邊看邊聊、視頻回放、圖說重陽節等版塊,網友通過網絡觀看節目,以微博留言的方式參與到節目和重陽節中去。中國新聞網報道了“西安舉行重陽傳統敬老祝壽禮,老人穿漢服過節”的新聞,以大幅高清的組圖向人們展示活動現場的情況及重陽傳統禮節,大秦網在秦人故事版塊下對此也做了轉載和報道。
二、重陽節的傳播功能
從重陽節的傳播內容和形式上看,其功能主要包括審美娛樂功能、倫理宣傳功能、社會協調功能。
(一)審美娛樂功能
“傳統節慶中的獨特娛樂功能,隨著人們觀念的變化與升華,農事性節日的禮儀、習俗和節慶方式逐漸融會了多重的社會意識與目的,其內容與習俗也趨于豐富、繁雜,變得極具娛樂性與趣味性。”⑥如今,重陽節消災延壽的原始意義逐漸弱化,人們更注重節日期間的審美娛樂。節時,各地舉辦登高活動,特別是老年人的登山健身活動。金秋九月,天高氣爽,登高遠望可達到心曠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無論是年輕人還是老年人經常登高游樂,也必能健康長壽。此外,一些公園和游樂場也會在這天舉辦形式各異的展,供人們觀賞游樂。喜歡詩詞歌賦的人們,在重陽這天還會繼承唐代重陽詩會的情志,開展賞菊賦詩活動,別有一番審美情趣。
(二)倫理宣傳功能
自“獨尊儒術”后,儒家倫理思想長期占據中國社會主流意識形態的地位。重陽節所傳播的敬老祝壽、尋根問祖的倫理觀念與上文提到的儒家孝文化是分不開的,崇拜和紀念祖先成為重陽節節慶信仰的核心。古代家族成員在重陽這天聚在一起焚香祭拜家族先人,兒孫向家中最年長者跪拜獻壽,通過儀式強化家庭倫理觀念,此習俗至今仍有所保留。自古以來,民眾都要在重陽節這一天舉行盛大的炎帝陵祭祖大典,謁陵掃墓,尋根問祖。如今,重陽節尊老、敬老、愛老的節俗內涵依靠豐富的傳播手段成為當代社會倫理觀念的重要內容。家庭中,子女要孝順父母長輩,在外要關愛、尊敬老人。可以說,從古至今,重陽節在傳播其節俗時都進行著家族宗親倫理觀念的宣傳、強化和傳播。
篇10
九九重陽凝聚了中華民族千秋萬代“老吾老”的濃濃深情和生生不息的民族風范。下面是小編給大家帶來的2020重陽節各地民間傳統習俗及來源大全。希望大家喜歡!
1.吃重陽糕
大家都知道中秋節要吃月餅,然而知道重陽節要吃重陽糕的人,卻少之甚少。重陽糕與年糕相比較,前者要小得多。重陽糕是以米粉、豆粉為原料,外加栗子、杏仁等作為餡,制成糕點。后來人們為增加美感,將重陽糕制作成各種顏色的糕點,并在糕點上撒上桂花。因此重陽糕也有桂花糕之稱。
2.登高、插茱萸
重陽節又叫"登高節"。從詩句"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中可知,重陽節登高、插茱萸的風俗習慣早在唐代時期盛行。古時候的人們認為,在重陽節的這一天登高能夠躲避兇邪;佩戴茱萸所制成的香囊能夠消除災難。如今消災避難的寓意慢慢淡化,僅存過節的歡慶,而重陽節爬山登高的習俗仍然被沿用。
3.賞菊、飲酒
每年的重陽節恰逢是盛開的金秋,詩人陶淵明以愛菊、詩酒出名。于是,后人效仿他并召集文人雅士賞菊、宴飲暢談,故重陽賞菊、品酒的風俗由此而來。
4.拜祭祖先
珠三角地區有著重陽節祭掃祖墓、紀念先人的習俗,而福建沿海地區不僅有"三月小清明,重陽大清明"之說,而且每年九月初九也是媽祖離世的日子,信奉媽祖的人們也紛紛到媽祖廟祭祀、拜拜以求得庇佑。因此,這些地區的人們十分重視重陽節祭祖的風俗。
5.艾葉水洗澡
重陽節也叫老人節,年輕的人會將重陽糕贈送給長輩品嘗,而長輩們就會將事前準備好的艾葉回贈給他們,并讓他們在這一天用艾葉水洗澡,除去身上的兇邪。現代醫學也指出,用艾葉水能夠有效地驅除痱熱,避免蚊蟲叮咬。目前,海南的部分地區還存在著用艾葉水洗澡的風俗習慣。
重陽節各地的傳統習俗
【浙江省】
紹興府重陽節互相拜訪,除非親友家有喪事,才往靈前哭拜。桐廬縣九月九日備豬羊以祖,稱為秋祭。同時也在重陽節綁粽子,互相饋贈,稱為重陽粽。
【四川省】
舊時南溪縣讀書人于此日在龍騰山岑山樓聚會,紀念詩人岑參,稱為“岑公會”。民間舊俗,重陽前后要以糯米蒸酒,制醪糟。俗話說:“重陽蒸酒,香甜可口”。
【廣東省】
連川重陽,童男童女皆至城外相聚答歌,州人圍觀。南雄府九月九日請茅山道士建王母會,想求取子嗣的青年婦女都會前來參加。陽江市重陽節放紙鳶,并系藤弓于其上,在半空中聲音十分嘹亮。臨高縣民重陽節早起,大家齊聲高喊"趕山貓",以此為安和富利之吉兆。
【陜西省】
西鄉縣重陽節,親友以、菊糕相饋贈。士子以詩酒相賞。據說婦女此日以口采茱萸,可以治心疼。
【江蘇省】
重陽節,南京人家以五色紙鑿成斜面形,連綴成旗,插于庭中。長洲縣重陽節吃一種叫做“駱駝蹄”的面食。無錫縣重陽節吃重陽糕、九品羹。
重陽節的來源
九九重陽凝聚了中華民族千秋萬代“老吾老”的濃濃深情和生生不息的民族風范。1989年,中國政府將農歷九月初九正式定為“中國老人節”、“敬老節”,重陽節成為一個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節日。2012年12月28日,《老年人權益保障法》進一步在法律上明確規定,每年農歷九月初九作為老年節,并于2013年7月1日起實施。因此重陽節這天又是“敬老日”、“敬老節”或“老年節”、“老人節”。
重陽節期間,中國各地會舉辦豐富多彩的節日主題活動和敬老愛老志愿服務活動,大力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努力營造尊敬老年人、關愛老年人的社會氛圍。
重陽節傳說
南朝梁人吳均之《續齊諧記》載:傳說東漢時,汝南縣里有一個叫桓景的人,他所住的地方突然發生大瘟疫,桓景的父母也因此病死,所以他到東南山拜師學藝,仙人費長房給桓景一把降妖青龍劍。桓景早起晚睡,披星戴月,勤學苦練。一日,費長房說:「九月九日,瘟魔又要來,你可以回去除害。并且給了他茱萸葉子一包,酒一瓶,讓他家鄉父老登高避禍。於是他便離開回到家鄉,九月九那天,他領著妻子兒女丶鄉親父老登上了附近的一座山。把茱萸葉分給大家樣隨身帶上,瘟魔則不敢近身。又把酒倒出來,每人喝了一口,避免染瘟疫。他和瘟魔搏斗,最後殺死了瘟魔。汝河兩岸的百姓,就把九月九登高避禍丶桓景劍刺瘟魔故事一直傳到現在。從那時起,人們就過起重陽節來,有了重九登高的風俗。唐代的《初學記》和宋代的《太平御覽》等多種重要類書都轉述了吳均《續齊諧記》里的這個故事,并認為九月九日登高喝酒,婦女在胳膊上系茱萸囊辟邪去災的習俗由此而來。
王勃的《滕王閣序》就是在重陽節這一天寫出來的。當時王勃的父親擔任交趾令,王勃前往探視父親,九月九日路過南昌時,洪州州牧閻伯嶼正在重修的滕王閣中宴請賓客及部屬,他想夸耀女婿吳子章(孟學士)的才氣,便事先拿出紙筆請賓客動筆作序,所有的賓客都知道他的用意,沒有人敢作。卻不料王勃事先并不知道州牧的用心,於是毫不謙讓接過紙筆。州牧原本心中十分生氣,立即派人在旁邊看王勃書寫,誰知道王勃才氣不凡,蓄積已久的心情完全發泄出來,文章越寫越好,當寫到「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詞句時,忍不住拍案叫絕,王勃從此一舉名震詩壇。
重陽節氣象諺語
重陽晴,一冬凌;重陽陰,一冬溫(京)
重陽晴,一冬晴;重陽陰,一冬冰(蘇)
重陽無雨一冬晴(蘇、浙、鄂等)
重陽無雨,九月無霜(皖)
重陽無雨,冬至多雨(湘)
重陽無雨看立冬,立冬無雨一冬干(贛)
重陽無雨看冬至,冬至無雨晴一冬(閩)
- 上一篇:溝通的技巧
- 下一篇:房地產開發經營管理條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