詠雪詩范文

時間:2023-03-22 09:58:3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詠雪詩,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讀過唐詩的人,又有誰能忘記詩人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中的名句:“北風卷進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詩人采用極其新奇而大膽的比喻,形象鮮明地寫出了飛雪一來勢突然和它的瑰麗,有著恢宏的氣勢,雅致的韻味,顯示詩人樂觀開朗的胸襟,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古代詩人們詠雪,往往是托物言志,借雪抒情。

黃魯直的《踏莎行》這樣描寫雪景 “堆積瓊花、鋪陳柳絮、曉來已沒行人路”,又“飄飄當逐回風舞”,如此雪景作者“對景抒懷,迎風索句”,展現自由浪漫的情懷;坡《江城子》中寫夜雪:“黃昏獨自雨纖纖、曉開簾、玉平檐”,并由此生發“手把梅花東望憶陶潛,雪似古人人擬雪,雖可愛,有人嫌”,表達的是詩人憤世嫉俗的心境;柳子厚的《江雪》“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衰笠翁,獨釣寒江雪”。全詩寥寥20個字,意境開闊,妙在自然,突出了詩人抑郁心情和傲睨一切的性格。此上諸例可見詩人所托之物都是雪,但所抒之懷就巧妙不同了。偉人說得好,噴泉里流出的是血,曾在《自問》詩中自豪地宣稱“酒腸寬似海,詩膽大于天”并深切關心著民生疾苦的唐代詩人劉叉,在《雪車》一詩里是這樣的:“臘令凝綈三十日,繽紛密雪一復一。孰云潤澤在枯核,……餓民凍欲死。”臘神命令鋪上厚氈天地縞戴孝三十日,因此繽紛大雪下了一天又一天;誰說“瑞雪兆豐年”,雪水能滋潤莊稼的枯根呢?市民都被凍死了!面對“小小細細如塵間,輕輕緩緩成撲簌”的雪,詩人不禁怨天憂人:“不恤吾氓?如何連夜瑤花亂?”后文又寫道“官家不知民餒寒,盡驅牛車,盈道載屑玉。載載欲何之?秘藏深宮,以御炎酷。”面對官車載雪之事,詩人又有什么感觸呢?寫到這里,詩人再也按捺不住了,發出了連珠帶炮般的一串責問:“徒能自衛九重間,豈信車轍血,點點盡是農夫哭!”“刀兵喪后,滿野誰為載白骨?遠戍欠乏糧,太倉誰為運紅粟?……”,這一切都是由雪景,雪事生發而來。

古代詩人們詠雪,有動有靜、有虛有實、動靜相應,虛實結合。

“旋撲珠簾過粉墻,輕于柳絮重于霜”(李商隱《對雪二首》)這里是寫雪花紛飛的動態,給人以瀟瀟灑灑之感,寫出了雪的輕柔舒緩;而“寒沙四面平,飛雪千里驚,風斷陰山村樹,霧失交河城”(南朝梁,范云《效古詩》),同樣是寫雪的動態,卻給人以風驟雪猛之感,寫出了雪的暴虐冷酷。寫雪的靜景的有“江山不夜月千里,天里無私玉萬家”(元黃庚《雪》),寫得概括,寫得大氣磅礴;“千峰筍石千珠玉,萬樹松蘿萬朵云”(元稹《南秦雪》),這又把銀妝玉砌的靜態雪景具象化了;“最愛東晴后雪,軟紅光里涌銀山”(楊萬里《雪后晚晴》),也寫靜態,但它是“紅裝素裹,分外妖嬈”,另是一番姿容;“風竹婆娑銀鳳舞,去松偃蹇玉龍寒”(吳澄《詠雪》)寫雪停后的景色,可謂靜中有動,以動寫靜,更是迷人。詠雪的詩有虛有實,虛實結合。陶淵明的“傾耳無希聲,在目皓已潔”,杜甫的“亂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風”等等,都是寫實。而白居易的《夜雪》“已訝衾枕冷,復見窗戶明。夜深知雪重,時聞折竹聲”,訝冷見明,又聞折竹之聲,從而推知“雪重”,則全是使用虛寫了。

運用多種修辭更是詩人們寫雪慣用的手法。

篇2

關鍵詞:意象古詩教學作用

詩歌發展歷史悠久,成就輝煌,尤其是古詩取得的成績,對中國傳統文化乃至世界文化有重要的影響。然而,詩歌走到今天呈下坡趨勢,不能不令人擔憂,看看現當代詩,數量是不少,而質量和讀者量卻遠遠不如過去。人們非但對自己的幼稚做法不為恥,反而對古詩采取冷漠的態度,說長道短,妄加評論。對于這點,又以當代青年教師和學生表現最為突出。在古詩教學時,有的青年教師頭疼不好教,而大部分學生則干脆認為,社會都進步了,還要去.學那些陳舊的“之乎者也”有什么用?況且聽不懂。

學古詩有沒有用?回答是肯定的。它不僅僅在文化上起著承前啟后的作用,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先進的傳統文化,而且是一個國家或民族的政治經濟的反映,時代和社會的寫照。那么,古詩在他們之間發揮著橋梁的作用。至于會出現上述問題,涉及到態度和能力因素。應該指出并非所有當代青年教師和學生都是這樣,但有一點可以肯定,他們中的大多數受這個新社會的影響,對古詩寫作背景及舊社會知之甚少,換句話說,古文根基不扎實,難教難學是可理解的。

既然是能力問題,我們總會有辦法解決的。關鍵態度是否正確,如果端正了教與學的態度,并正確掌握教與學的方法,那么,問題也就不攻自破。據此,我們提倡古詩教學中的意象捕捉法。

闡釋:意象/意象捕捉法

中國人重意境,西方則強調意象。我們之所以選用:“意象/意象捕捉”概念,因為他們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這里為了教學創新,換一個角度,側重詩歌中的意象教學。

“意象”最早見于20世紀初形成的西方意象主義。意象派認為,“意象”既是被感知的客體,也是詩人對它的體念;二者再由準確的不加修飾的詞語表達出來。作為思想內容的載體,詞語本身意義莫大于此。詩歌“只不過是詞語鑲嵌的圖案。”(休姆語)換句話說,龐德在給意象下的定義是:“意象是在一剎那間呈現理智和情感的復合物的東西。”

簡言之,“意象”是由“意”和“象”組成,這里的“象”就是客觀事物,而象外之象就是“意”。意象有著可變的意義,象代數中的符號a,b,x。中國古詩中經常出現“月亮”這個意象,用在不同地方其意義不同。“月亮”可表示思念家鄉,如“抬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也象征純潔的愛情,“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還表示寂寞等意象。因此,捕捉意象法就是在古詩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教給學生一種思維方式,即詩中意象是什么,為什么用這個意象及它想要傳達的是什么,最后要求學生領會詩中的畫面、形象和語言的特色。我們認為,意象捕捉在古詩教學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有利于促進畫面的生成

古詩中出現的意象一般不止一個,而是一連串,且這些意象不是孤立的,是一個相互聯系的有機整體,由顏色深淺、虛實、遠進組成的一幅幅畫。在古詩教學時,老師首先要學生找出其中的意象,然后,指導學生按作者的情感流路把這些意象串聯起來,猶如身臨其鏡。不妨來看兩首詩:

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云腳低。

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

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

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揚陰里白沙堤。

——白居易《淺塘湖春行》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杜甫《登高》前一首,是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時所寫,詩中句句都是意象,處處有景。也處處活動著詩人的身影,移步換景,景中有人,象中有興,情義盎然,如詩如畫.生動表現出詩人對春天的贊美之情,是一曲優美的春的頌歌!教學時,教師應聲明:寫景詩當然需要形象鮮明,突出景色特征,更主要的還應象中有人。而學生也只有在準確的把握意象基礎上,及詩人觀察方向。方可進入詩人的心靈,悟出真諦!后一首,前四句是詩人眼中的環境風物。后四句是詩人抒訴這樣特定的環境風物中的心情。物與人兩組畫相互對應、交織。很多時候,與其說我們是在讀書,不如說是在看畫,看那些一系列魚慣地越過的動態畫面。一個人善于或不善于讀詩,重要的一個區別在于他能否將凝固不動的文字,迅速轉換成活躍飛動的圖畫。學生尤其是中小學生在其智力發展不完全的情況下,好動不好靜。因此,教師應抓住學生這個年齡特征,授之以正確的閱讀方法,對培養學生的能力是很必要的。

詩里絕不能沒有畫面,否則失去了依憑,組織成的靜態畫面.是很難把激動的感受.深微的意緒表現出詩來的,詩歌畫面之所以一般呈現動態,是要發揮”語景”之所長而掩其所短《錢塘湖春行》里出現五個虛詞:“初、誰、漸、才、最”,它們所起的重要作用,就是把一副副畫面從外部串聯在一起,此外,遠漸,俯仰,動靜結合,有力的推動這些畫面加速運動,然而,《登高》基于沒有虛詞,抬頭是“風急天高”。俯仰是“渚青沙白”,全詩主要依靠畫面與畫面平行、對照、引申、補足等方面來實現對列。”“律詩之妙,全在無字外。每上句與下句轉關接縫,皆機竅所在也。”(《藝概》劉熙載引論)

二.有利于理解語言的雙層性

很多優秀古詩具有言意兩層性。“言”超脫了客觀存在而成水中之月,鏡中之象,即所謂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意”則超越了客觀實在的“象”的局限,而且有象外之意,意外之意,即所謂“含不盡之意見于言外”。“意”假于“象”,假“象”而見“意”。表象只是手段,表意只是目的。所謂“詩貴意”(李東陽《蘼堂詩話》)。“象”要形象生動如在眼前,而“意”則要不盡,愈多愈善,使“意”含于“象”。

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

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

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征。

 ——李白《子夜吳歌四首》

李太白《子夜吳歌》,本閨情語,而翼罷征。詩人的意旨是希望朝廷能體貼征伐給唐朝廣大人民造成的痛苦不幸,早日結束不義戰爭。詩歌一開始就以月起興。明月和下面的“秋風”在古詩中都是浸透離情緒的意象。次句描寫千家萬戶搗衣哦之事。詩人的眼中景,耳中聲,無不是長安百姓對征戰親人的思念和牽掛。總之,詩歌意象的有機結合構成明凈凄清的景象,撩人愁緒的氛圍,哀怨動人的形象,產生感人的藝術魅力。“詩猶文也,忌直貴曲。”(施補華《傭說詩》)托物言志,含蓄蘊籍,是中國詩歌的傳統審美特征。“錦城絲管日紛紛,半入江風半入云。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能有幾回聞?”(杜甫《贈花卿》)

“言有盡而意不窮者,天下至言也。”(蘇軾語)韓愈《詠雪贈張籍》中的“穿細時雙透,乘危忽半摧”二句描寫了下雪時雪花的特性:無處不到,能從兩面穿到洗縫,拼命高攀而半途坍塌。詩人觀察落雨細致精確,描寫形象生動,如在眼前。字面上似精工寫雪,實際上含有更深層的意象,那便是對社會上那些善于鉆營、拼命高攀的勢利小人的嘲諷,活畫出他們的嘴臉。詩人的這層意思深藏在模寫雪的“象”之下的,于是這個“象”便不僅僅只是雪之景象了,而且是勢力小人鉆營攀附之象。此外還有,溫庭筠“雞升茅店月,人跡板橋霜。”賈島“怪禽啼曠野,落日恐行人”等。

三.有利于形象的塑造

詩歌具有形象性,一首好的詩歌離不開形象的塑造,優秀古詩更是如此。因此,在教學中,學生應根據詩歌中的意象,在我們頭腦中再現作者詩中所要表達出來的形象。那么,如何再塑詩歌的形象呢?下面介紹兩種方法:

1.比興法的運用。先言他物,以引起歌詠之詞,這是中國古詩詞的傳統方法。從《詩經》到近代,例字可以說不勝枚舉。而杜甫堪稱這方面的楷模。他借物寫人的詩不在少數,作于晚年的《古柏行》就是交口稱贊的名篇。這種寫法一般是先揚后抑,先極言其美,再筆鋒一轉言其不幸之遭遇,形成一個鮮明對照,使讀者在這種不平衡的場景和情感轉換中產生一種特有的審美心理和感受,激越一種感情的震蕩,使人久久難以忘懷,沉浸在與藝術回味之中,達到抒發憤懣、陶冶性情的目的。最易見的,是比擬性語言的運用。“櫻桃小嘴糯米牙”(李季)"人面桃花相映紅”(崔護),只是取其鮮明的色彩進行比較,尚以為嘴巴小得像櫻桃,人的面龐跟桃花一樣紅,那將是多么可怕!比擬當然要求貼切,貼切才能容易為人領會;比擬要求新奇,新奇才能產生突發意外的刺激力。

2.語法的變格。變格是對常格而言。人們在詩歌的創作與欣賞中會時時發現,詩歌中的語法是很難用常格來苛求的。變格中有省略、倒裝、脫節等等,究極變幻。

云想衣裳花相容,春風拂襤露華濃。

若非群玉山頭見,會向瑤臺月下逢。

----李白《清平調三首》其一

雪萊說:“詩的語言的基礎是比喻性,詩的語言揭示的是還沒有任何人覺察的事物的關系,并使其為人永遠不忘。”詩人用無可挑剔的自然美的屬性意象:飄渺的云、國色天香的花去比那具有人間難以企及楊貴妃,為了給人民留以想象的余地,于是才用倒裝法。杜甫的《晴》詩中;“碧知湖外草,紅見海東云。”這一倒裝,是先突出視覺所見彩色,在句中卻是對草、云的形容。倒裝句簡單說來是如何安排字句問題,賀拉斯說過:“在安排字句的時候,要考究,要小心,如果安排得巧妙,家喻戶曉的字,就會取得新義,表達就能盡善盡美。”

我們認為,在古詩教學中,正確掌握并靈活運用意象捕捉法,對于恢復文言教學的應有地位,促進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具有重要得意義。筆者期望,在以后的古詩教學中能有更新更好的方法應用于教學。

參考文獻:

[1]《唐詩藝術技巧分類辭典》宗緒連等編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篇3

貸記卡是真正意義上的信用卡,是一種向持卡人提供消費信貸的付款卡,持卡人不必往卡內存款就可以消費,還享受與發行卡聯網單位的打折、積分等優惠活動,并能持卡優先登機、上火車。根據客戶的資產狀況,發卡行給信用卡賬戶核定了“授信限額”。它的核心特征是持卡人可以使用信用卡付賬,只要不超過“授信限額”即可。一般發卡行每月向持卡人寄送一次賬單,持卡人在收到賬單后的一定限期內,如果選擇付清賬款,則不需支付利息;還可以在最后還款期限內只付最低還款額,以后加付利息。

刷卡消費享有的免息期長短不同。免息期是指交易日到下一個賬單日的天數再加20天,如建設銀行的貸記卡的賬單日分別是每月的7日、17日、27日中的其中一個,假設:某持卡人的賬單日是每月的7號,那么他的還款日就是當月的27日;從上月的8號開始到本月7日他所有的消費都在本月7日記入他的賬單,這期間不收取利息,從7號到當月的27號這20天也不收利息,所以他的免息期就是:從他消費之日到本月7號的天數,再加上20天。到了還款日,你必須把賬單日那天你的所有消費支出全部還清(本月7號以后的可在下月還),否則,你要承擔自消費之日起的全部利息,沒有免息期了。所以搞清楚發卡銀行的“賬單日”和“還款日”,巧打“時間差”,就可最大限度地享受免息待遇了。

貸記卡的發卡銀行在對持卡人的信用狀況進行綜合評定后,授予持卡人一定的信用額度,最高額度可達5萬元。在發卡銀行核定的信用額度內,持卡人無需辦理貸款手續便可消費或定額取現,只要保持良好的信用記錄,信用額度就將循環周轉。如果持卡人消費后不能在免息期內還清,應按銀行的約定繳付最低還款額(一般為消費金額的10%),這樣,就不會被視為惡意透支,并且持卡人又能夠重新使用授信額度。但下欠部分不再享受免息待遇,按每天萬分之五繳納自賬單日至還款日的透支利息;如果不能按時繳付最低還款額,就將被銀行視為惡意透支,并將加收罰息。如果消費支出超出了銀行信用額度,還須按超出部分支付5%的超現費。

綜上可見,使用貸記卡起碼要注意以下三點:一是要建立良好的信用記錄,要知道消費狀況和還款記錄是銀行評估信用的重要依據;二是要冷靜地分析自己的消費行為,為今后的理性消費打下基礎;三是遇有臨時需要高額支出或短期資金需求時,要量力而行,不可超出銀行核定的授信額度。■(王佐理)

篇4

【摘要】 小學數學;引導;情景;學習

數學是一門既抽象又實用的學科,可以說生活中無處不存在數學.如何利用好生活中的數學知識激發小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顯得尤為重要.

小學生思維發展的主要特點是:從以具體形象為主的思維形式逐步過渡到以抽象邏輯為主的思維形式. 但小學生這種抽象邏輯思維在很大程度上仍然與感性經驗相聯系,仍然具有很大成分的具體形象性. 所以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要讓學生多發現生活中的數學,把抽象數學知識具體化,讓學生們不再覺得數學是枯燥乏味的.

一、巧設問題,引入新知識

根據小學生的思維特點,喜歡探索,喜歡問問題,教師可以抓住這個特點,在教學過程中將下一節課的數學知識要點編成一道題讓學生放學后去思考,當然這道思考題是在生活中可以方便找到的. 這樣既激發了學生們探求新知識的愿望,又使學生們感受到數學與生活同在,不是深不可測的難題.

在教“長度單位”這一課之前,我留了一道題,讓學生們去思考什么是長度,長度的單位有哪些,讓同學們準備一些資料第二天上課時用,如量一量家里餐桌的寬度和長度;量一量爸爸或媽媽的身高,量一量釘子長度等. 學生們在接到任務的時候都興高采烈. 第二天的課堂上我沒有先講課,而是讓學生們把昨天留的作業一起討論一下. 同學們都很勇躍發言,關于長度單位的認識不用我講,學生們已經理解得差不多了. 我在課堂上又將知識點講了一下,更加深了學生們的理解,對于長度單位的掌握學生們都學得很牢固.

通過提出課前問題,學生們在學習長度單位一課中表現出積極的學習態度,增加了學生們的學習興趣,將比較抽象的長度概念生活化,了解了量不同的物品使用的長度單位是不一樣的,理解了米、分米、厘米之間的關系. 由此可見,學生們通過對生活的了解,增強了學習數學的興趣,增強了動手能力.

二、結合生活,將數學知識放大

小學生的思維特點就是喜歡圖形圖像,想象力非常豐富,對于干巴巴的數字不感興趣,讓學生們在教室里一節課不走神地去聽教師講課是比較難的事情. 在剛上課的20分鐘內應盡快將本節中的知識要點講完,在學生們思想不在那么集中的時候將數學知識演化成圖形或圖像,讓學生們放松思想將剛才所講的內容進行消化吸收. 教師在舉例的過程中也應結合實際,讓學生們可以更能理解體會知識要點.

在課堂中我會結合一些生活情景把不易理解的數學知識點放大,讓學生們在觀察、實踐中理解數學概念,掌握學習數學的方法,逐步培養學生們分析解決問題的能,提高自主學習的能力.

在學習“角的初步認識”一課中,我首先讓同學們在課堂中找哪些可以叫做角(有桌角,墻角,書角等).再讓學生們總結角的一些特征,學生們通過前邊找角的過程積極性被充分調動,總結出角有兩條邊,這兩條邊相交在一起,我引導學生們,這個點就叫做角的頂點. 我又拿出折尺擺出不同的角,有大有小. 讓學生們拿出三角板觀察直角的特殊性在哪里,有的學生很快就回答出兩條邊是垂直的.

我又讓學生們說出生活中哪里有角,學生們一下子活躍起來,有的說紅領巾有角,有的說買的比薩是切成一角一角的等. 學生們發現生活中到處都有角的存在,對角的認識越來越清晰,角的知識點也很快掌握了,并體會到數學與生活是緊密相聯的. 拓展學習范圍使數學課堂充滿樂趣.

在教材中實踐性比較強的數學知識應盡量讓學生們去接觸,如果學校教學安排比較緊張無法完成實踐課,可以讓學生家長在周末或假期帶孩子去觀察、去實踐,通過結合生活實際,學生們對于新知識的掌握變得更容易.

三、在實際生活中應用數學知識

數學的實用性體現在我們每一天都離不開它,從看時間、買東西等都時時刻刻需要數學知識. 學到的數學知識要讓學生們應用到實際生活中,這樣既便于理解新知識,也使數學的實用性充分體現出來. 數學是一門基礎學科,小學數學對于中學的理科教學都有一定的幫助,所以在小學教學中要培養學生不懼怕數學,對數學知識充滿探索精神.

篇5

具jù體tǐ說shuō來lái,分fēn為wéi問wèn候hòu語yǔ、迎yín送sòn語yǔ、致zhì謝xiè語yǔ、謝xiè罪zuì語yǔ和hé應yìn答dá語yǔ等děn。

問候語

問wèn候hòu語yǔ,也yě就jiù是shì在zài見jiàn面miàn時shí打dǎ個è招zhāo呼hū用yòn的de語yǔ言yán。表biǎo示shì對duì對duì方fān的de關uān心xīn。這zhè是shì最zuì起qǐ碼mǎ的de禮lǐ貌mào常chán識shí。通tōn過uò問wèn候hòu使shǐ對duì方fān感ǎn到dào親qīn切qiè、自zì然rán,讓ràn對duì方fān對duì你nǐ產chǎn生shēn好hǎo感ǎn。

從cón時shí間jiān上shng看kàn,早zǎo上shàn見jiàn面miàn時shí說shuō“您nín早zǎo”、“您nín好hǎo”、“老lǎo師shī好hǎo”,或huò“早zǎo上shàn好hǎo”等děn,下xià午wǔ見jiàn面miàn時shí說shuō“下xià午wǔ好hǎo”或huò“您nín好hǎo”,晚wǎn上shàn見jiàn面miàn時shí說shuō“晚wǎn上shàn好hǎo”或huò“您nín好hǎo”。

問wèn候hòu還hái要yào看kàn場chǎn合hé,不bù同tón的de場chǎn合hé有yǒu不bù同tón的de招zhāo呼hū方fān式shì。比bǐ如rú,有yǒu些xiē場chǎn合hé使shǐ人rén不bù好hǎo回huí答dá或huò不bú便biàn回huí答dá,就jiù不bú要yào說shuō得de很hěn具jù體tǐ,用yòn“您nín好hǎo”或huò“你nǐ好hǎo”就jiù可kě以yǐ了le。如rú果uǒ在zài廁cè所suǒ里lǐ碰pèn到dào熟shóu人rén問wèn一yí句jù“你nǐ吃chī過uò了le嗎m”會huì讓ràn人rén難nán堪kān的de。

篇6

加強直觀教學和實際操作活動已成為當前小學數學教學改革的趨勢。由于操作活動的需要,學具伴隨著教材進入了課堂,成為兒童學習數學知識的工具之一。在小學低年級數學教學中需要哪些學具和如何運用這些學具來學習數學知識呢?下面談點粗淺的看法。

一、常用的學具及其功能

根據低年級小學數學教材的內容和兒童的年齡特點,常用的學具有以下幾種:

1.實物圖畫、數學、符號、幾何圖形卡片(或塑料片)。將兒童喜愛的小動物(如小鳥、小兔、小雞、小鴨、蝴蝶等)、熟悉的花草、水果圖案(如紅花、黃花、蘋果、梨、桃、五角星等)繪在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圓形等卡片上。(如圖(1))

數學塑料片有:0—20這20個數的塑料片。(如圖(2))

符號塑料片有:運算符號片和關系符號。(如圖(3))

2.小棒。

小棒有單根的,有成捆的(示意圖(如圖4)),用來學習認數和計算。

(附圖{圖})

(1)(2)(3)(4)

3.計數器或計數表(如下圖),用來學習百以內、萬以內數的讀法和寫法。

(附圖{圖})

4.口算練習卡片。這種卡片可根據各冊的口算內容和教學要求進行編制。如第一冊的口算練習卡可編制如下:

(1)(2)(3)學完6以內數的加減法:學完10以內數的加減法:學完20以內進位加法和退位減法:

2+3=6+4=9+3=

6-2=10-8=17-9=

1+5=3+7=4+8=

5-3=9-4=11-6=

6-4=10-3=7+6=

3+0=5+5=15-7=………………

利用以上卡片上的試題,可讓學生定時地進行練習,以提高計算能力。

5.圓形口算練習板

(附圖{圖})

可根據不同的口算內容制作不同的練習板。用它進行口算練習,不僅能提高學生口算能力,而且能激發學習興趣。如上圖的表內乘法口算練習板。制作時,先將兩個圓形剪下來,然后切掉大圓中帶有陰影的長方形,把小圓(右邊的)放在下面,用大頭針或鐵絲在“·”處釘住,使兩個圓都可轉動。這樣就可進行口算練習了。

6.鐘面和七巧板

自做一個鐘面模型(如下圖(1)),幫助學生認識時間單位時、分、秒。

(附圖{圖})

(1)

七巧板是我國一種傳統的拼板玩具。由7塊形狀不同的板塊組成(其中等腰直角三角形5個,正方形一個、平行四邊形一個)(如下圖(2))。用它可以拼組各種各樣的圖形。通過拼擺,能加深學生對已學的各種幾何圖形的特征的認識,同時豐富想象力,培養空間觀念,提高學習興趣。

(附圖{圖})

(2)

7.釘子板

釘子板又叫幾何平板。它是用一塊正方形的木板或塑料板制成。正面等分成若干個小正方形(一般是16個、25個、121個),每一個小正方形的每個頂點都釘著一個釘子。可以用皮筋圈在釘子上圍成各種圖形,如下圖。釘子板操作方便,變化快,用途廣,便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去觀察、認識平面圖形的特征。

(附圖{圖})

8.奎遜耐彩條

奎遜耐彩條是一種結構性強、近三十年來國外廣泛使用的小學數學學具。它是由比利時的一位叫喬治·奎遜耐的小學校長設計出來的。這套學具由10種彩色木條組成。每根彩條的橫截面都是邊長1厘米的正方形。10種彩條的顏色分別是白色、紅色、淺綠色、紫色、黃色、深綠色、黑色、藍色、咖啡、橙色,所對應的長度分別是1厘米、2厘米、……10厘米(如下圖)奎遜耐彩條在小學各年級都可使用。學生通過操作,可以理解所學的概念、法則的意義等。

(附圖{圖})

二、學具的主要使用方法

在小學低年級數學教學中,學具的種類較多,不同結構的學具功能有所不同,如何使用好這些學具,使之真正達到既幫助學生掌握數學知識又發展他的能力的效果呢?下面簡述一些學具的主要使用方法。為敘述的方便,按數學內容進行簡述。

1.數的認識和計算

在低年級數的概念和計算教學中,可選用的學具有各種幾何形狀的塑料片、數字、符號卡片、小棒和奎遜耐彩條。還有計數器、計數表、口算練習卡片和口算練習板等。

運用這些學具,可表示數概念和運算意義、法則等。如,學習基數和序數的含義時,可用不同的幾何圖形塑料片進行操作活動。學生擺出然后教師提問:“一共擺了幾個圖片?”“從左往右數,第5個圖片是什么形?”學生擺完后,對著擺好的圖片敘述:“一共擺了5個圖片。”(理解數5的基數含義)“從左往右數,第5個圖片是正方形(理解數5的序數含義)。通過擺、說這兩個環節,理解了一個數所表示的兩種不同的含義。

(附圖{圖})

又如學習數的組成時,可用彩條進行操作,使學生探索出數的組成規律,并能很快地記住某一數的組成。如用彩條擺出7的組成:

(附圖{圖})

學生通過自己操作,能有序地發現7的組成有以下6種:

6和1,5和2,4和3,3和4,2和5,1和6。

在教學百以內、萬以內數的讀寫時,把計數表和奎遜耐彩條結合起來使用,效果更好,這便于學生在較短的時間內學習計數單位、數位等易混的概念,同時掌握讀、寫數的基本法則。如,用彩條表示數2103。

(附圖{圖})

又如學習乘法的含義時,用奎遜耐彩條讓學生進行如下操作:

3個22+2+2

4個33+3+3+3

5個44+4+4+4+4

(附圖{圖})

3根紅色彩條表示2+2+2,4根淺綠色彩條表示3+3+3+3,5根紫色彩條表示4+4+4+4+4。這些操作活動都表示同數連加。學生通過操作,在頭腦中便形成了一個個同數連加的模型,這時候,教師引出乘法概念便水到渠成了。

2+2+2是3個2相加,用2×3表示;

3+3+3+3是4個3相加,用3×4表示;

4+4+4+4+4是5個4相加,用4×5表示。

由此概括出乘法的含義:

“乘法是求幾個相同加數和的簡便運算”。

又如學習有余數除法時,用彩條擺:10里面有幾個3?還乘幾?

(附圖{圖})

通過擺彩條,學生直觀地看到10里面有3個3,還剩1,列式是:10÷3=3……1。這樣,使學生自然地從數學模型過渡到數學計算式,對其中的算理理解得較透切。

2.應用題

在學習應用題的最初階段,為了使學生理解題中的數量關系,選用的學具一般是各種幾何形體的塑料片(或卡片),小棒和奎遜耐彩條。用卡片、小棒等進行操作的活動在教學參考書上已有介紹,這里著重介紹如何用彩條來進行操作。如第二冊教學兩數相差關系的應用題:

“學校里養了12只白兔,7只黑兔。白兔比黑兔多幾只?”(用彩條擺)

(附圖{圖})

一根橙色條(表示10)和一根紅色條(表示2)連起來,表示12只白兔,一根黑色條(表示7)表示7只黑兔。求白兔比黑兔多幾只,就是求這兩行彩條的長度差。從圖上可清楚地看到,上面一行彩條比下面一行長了一截,因此可將上面一行的彩條分為兩部分:一部分和下面一行同樣長,另一部分是比下面一行長的,只要去掉同樣長的一段,剩下的就是比下面長的一段,也就是白兔比黑兔多的只數。

通過操作,學生從具體數學模型領悟到抽象的數量關系,逐步學會解答相差關系應用的分析方法。

另外,彩條在學習倍數關系的應用題和兩步應用題中,都可作為幫助學生分析數量關系的工具。在此不一一舉例了。

3.幾何初步知識

在低年級學習幾何初步知識時,需準備的學具有各種形狀的圖形卡片和實物。如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圓形的實物或卡片;長方體、正方體、圓柱體、球體的實物或模型;還有奎遜耐彩條、釘子板和七巧板等。這里著重談談奎遜耐彩條和七巧板的使用。

(1)指導學生在奎遜耐彩條的6個面上找出長方形和正方形。

(2)用4個白色方塊擺成不同的長方體。“”版權所有

(附圖{圖})

(3)用8個白色方塊擺一個長方體或正方體。

(附圖{圖})

(4)用4根紅色彩條(表示2)擺一個正方體,用9根淺綠彩條(表示3)擺一個正方體,用5根黃色條(表示5)擺一個長方體等。

(附圖{圖})

(5)運用七巧板除可拼成課本上所示的圖形外,還可拼成許多有趣的圖形。如:

篇7

“感”是把學生置于熟悉的情境中感受新的問題,鼓勵學生調集已有的知識或方法去解決問題.這個熟悉的情境就是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知識經驗.

“知”是解決新問題的過程中再形成新的知識、方法或理念.

“用”是用剛掌握的“知”去解決問題,即時達到初步的熟識和熟練.而在用的過程中引導學生發現新的現象和新的規律,這又會產生新的知識.

二、摩擦力教學中“感―知―用”教學模式的運用

1.第一個循環――認識摩擦的種類

“感”:參與活動,體驗摩擦.

活動:(1)拔河比賽:金屬棒一端有水,請兩名學生各握一端對拉.

其他同學注意觀察兩端手與棒的運動情況,思考棒對手是否有力的作用,學生會聯想到自己在拔河比賽中的手的感受.

(2)把手放在桌面,用力向前推,先是保持靜止,再滑動.談談兩種情況手的感受,桌面對手是否有阻礙的作用.

“知”:師生互動,認識摩擦.

師:上述活動中手都會受到與它接觸的物體施加給手的一個力――摩擦力.每次活動中的兩種情況手與接觸物體之間的運動情況是否相同呢?

生:不相同,有運動和靜止兩種情況.

師:(定性分析)兩個接觸物體間,運動時受到的摩擦為滑動摩擦;兩個接觸物體間,靜止時受到的摩擦為靜摩擦.介紹滾動摩擦.

把學生原有的知識經驗作為新知識的生長點,引導學習者從原有的知識經驗中,生長新的知識經驗.知道了生活中的摩擦,可以分為三種.

“用”:運用新知,判斷摩擦.

判斷下列情況中,地面對物體是否有摩擦作用?如果物體受到摩擦,屬于哪種摩擦?

靜止在地面的講桌;推講桌不動;推講桌滑動;滾動的車輪;吊車吊木箱在空中水平移動.

2.第二個循環――歸納摩擦力的定義.

“感”:搜集事例,從多方面認識摩擦.

師:思考生活中還有哪些情況物體受滑動摩擦? 能否給滑動摩擦下個定義?(點撥:以擦黑板為例,板擦與黑板之間是否接觸,作用點在什么位置,是運動還是靜止).

生:討論回答.(教師補充)

“知”:歸納分析,定義摩擦.

強調:滑動摩擦力發生在接觸面之間,與相對運動的方向相反.

師:根據滑動摩擦的定義,能否給靜摩擦下個定義呢?

生:討論回答,教師補充.

“用”:分析實例,理解摩擦.

判斷下列情況中,物體受到摩擦力的情況?摩擦力的方向?

解析 ①通過比較圖1和圖2 兩種情況,理解相對運動的趨勢含義.

②判斷靜摩擦力的方法.假如“光滑”法(又稱解除法):可假設接觸面是光滑的,看物體間是否會發生相對運動(趨勢).

③圖4學生比較難理解.“相對運動”指物體相對皮帶而言,而不是物體相對地面.讓學生回憶自己到超市時,隨電梯一起向上運動時的情境,讓物理走進生活.

通過上述習題分析,使學生“重新”理解摩擦力,對摩擦力有了更加深刻地認識.糾正了大多數學生所認為:“摩擦力是阻力”、“摩擦力的方向與物體運動的方向相反”、“運動的物體只受靜摩擦”等似是而非的感性的經驗.但是,對于相對運動和靜摩擦力的方向的判斷是難點,僅通過一節課并不能完全糾正片面地認識,在今后的學習中還需進一步補充和鞏固.

3.第三個循環――探究滑動摩擦力的大小.

“感”:提出問題,猜想摩擦.

師:小車在桌面上向右運動時,桌面對小車的摩擦力向左.解決了摩擦力的方向和作用點,再來重點研究摩擦力的大小,請同學們猜想一下滑動摩擦力的大小可能跟哪些因素有關呢?

生:(討論、猜想)滑動摩擦力的大小可能跟接觸面、重力、速度、接觸面的面積……

師:摩擦力可能跟這些因素有關,要研究跟其中一個因素的關系應采用什么方法進行研究?

生:(討論回答)控制變量法.

師:要研究摩擦力的大小是否跟這些因素有關,首先應該測出摩擦力的大小,那么如何測木塊在桌面上滑動時所受摩擦力的大小呢?用什么方法.

說明:測量摩擦力時,物體怎樣運動?為什么勻速?怎樣判斷?教師應及時參與討論,并找出研究問題的方法――轉換法.

“知”:實驗探究,決定摩擦.

教師演示,讓學生注意觀察彈簧秤的示數的大小情況.

師:通過觀察甲圖實驗(接觸面粗糙程度不同)中彈簧示數的大小關系,得出什么結論?

生:接觸面越粗糙,彈簧秤讀數越大.說明:滑動摩擦力大小與接觸面的粗糙程度有關,且成正比關系.

師:通過觀察乙圖實驗(壓力不同)中彈簧示數的大小關系,得出什么結論?

生:重力越大,彈簧秤讀數越大.說明:滑動摩擦力大小與重力大小有關,且成正比關系.

師:(教師充當優秀學生的角色參與討論)老師對摩擦力和重力有關有疑問,認為不大確切.為什么呢?

演示:圖6實驗,第2次實驗時用手向下按木塊,增大壓力,來糾正學生上述觀點.得出:摩擦力與正壓力有關,且成正比關系.正壓力不一定等于物體的重力.

師:通過觀察丙圖實驗(物體間接觸面積大小不同)中彈簧示數的大小關系,得出什么結論?

生:彈簧秤讀數相同.說明:滑動摩擦力大小與物體間接觸面積的大小無關.

對于教學中一些難以理解或難以描述的物理情景,通過實驗可以讓學生一目了然.一個物理實驗就是一個完整的物理圖景.讓學生親眼看一些物理現象或親手做一些物理實驗,然后與理論學習相互對照、驗證,可以加深理解,便于形成正確的物理圖景.教學中要加強實驗的教學,必要地增設一些演示實驗,既要求學生記住通過實驗抽象出來的規律,又要學生能口頭描述實驗的步驟和產生的現象,引導學生自覺地將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

“用”:實際應用,鞏固摩擦.

師:根據影響滑動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生活中如何增大或減小摩擦呢?

生:改變接觸面的粗糙程度和正壓力的大小.

師:推動教室的講桌是比較費力的,如果在講桌下面安裝四個輪子,是否可以省力呢?

生:(根據生活經驗)可以省力.

師:實際上是桌子和地面間的摩擦力種類發生了改變.

生:把滑動摩擦力變為滾動摩擦力.

師:壓力一定情況下,滑動摩擦力遠小于滾動摩擦力.這也是生活中常用的減小摩擦力的方法.

思考:下列事例中,怎樣改變摩擦力大小?

1.冬季冰雪封路時,卡車車輪上要裝上防滑鏈;

2.自行車的車胎上常刻有凸凹不平的花紋;

3.為了防止活動皮帶打滑,要把皮帶拉緊些;

4.在拔河比賽中,運動員常穿運動鞋.

三、“感―知―用”教學模式的優越性和局限性

使用“感―知―用”教學模式能有效地改革單一的學習方式,有效地將學生置于積極的學習狀態中,發展學生的思維品質,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使用它能大大地提高課堂效益,解決內容多和課時少的矛盾,這是“感―知―用”教學模式最大的優越性.“感―知―用”教學模式也有一定的局限性,表現:

篇8

關鍵詞:對分課堂;醫用化學;教學實踐

高校開展教學不單單是對學生進行知識灌輸,更要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獨立思考能力。對分課堂教學模式不僅能使教師課上完成理論知識講授,還給學生留出了足夠的自主學習時間;在課堂討論過程中不僅能使教師深化教學內容,還能促進師生間的有效溝通以及學生團隊協作意識的培養。該教學模式充分滿足了我國高校教學模式改革的需求,對提升教學質量具有重要意義。

1對分課堂的概念及優勢

1.1對分課堂的概念

對分課堂教學模式是由普林斯頓心理學博士及復旦大學教授張學新提出來的,通過將傳統講授式和討論式教學模式相結合,有效解決了高校教學中出現的問題。該模式的核心觀念是對課堂時間進行劃分,一部分用于教師講授,另一部分則留給學生進行討論學習,其特點是突出課堂中學生討論過程。對分課堂教學模式將傳統課堂教學過程分為3部分,即講授—內化吸收—討論。目前,對分課堂教學模式在我國引起了廣泛的關注,也進行了諸多教學實踐,實踐表明,對分課堂教學模式是對傳統課堂教學的一種深層次變革,能夠有效解決高校傳統課堂教學中的難題,提升教學質量[1]。

1.2對分課堂的優勢

與傳統課堂講授教學模式相比,對分課堂教學模式具有協調課堂學習時間的優勢。對分課堂教學模式將討論時間和講授時間錯開,使學生有一周時間自主進行學習安排,促進知識的內化吸收,在此基礎上提出問題并針對問題展開討論,這對學生探索精神與思維能力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然而,對分課堂不同于討論課堂。討論課堂主要通過問題討論來激發學生學習主動性,從而提升學習積極性,學生需在課前對教學內容進行充分預習。目前我國高校課程安排非常緊湊,學生充分預習很難實現。同時討論課堂討論時間居多,講授時間較少,教師的作用未能充分發揮[2]。在對分課堂中,教師對知識的基礎概念、框架以及學習重點進行講授,學生對章節內容有了基本了解,降低了課后學習難度。學生課后可按照自己的學習程度有效進行吸收與內化,在后續課堂上對所學內容進行分組討論,同時與教師和同學進行深層次的交流互動。對分課堂通過講授—內化吸收—討論3個階段性的學習,加深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深化了教學內容,有效促進了教學質量的提升,營造了活躍的課堂氣氛,同時提高了學生學習積極性。

2醫用化學教學現狀及優化策略

2.1醫用化學教學現狀

在醫用化學教學過程中發現,目前學生缺乏學習積極性,課上被動聽課、記錄,缺少發現問題能力和探索精神,普遍存有應試心理,同時師生之間缺乏有效交流與溝通。在教育體制不斷改革的背景下,醫學教學形式發生了極大變化,醫用化學教學形式也隨之變化[3]。目前,醫學理論課時逐漸被壓縮,教材不斷更新改版,教學內容變化快,而教學又要追求知識的完整性與系統性,從而導致不斷膨脹的課程內容和有限的課時之間的矛盾日益突出,教師完全按照教學大綱進行教學很難完成教學任務。因此,改變傳統課堂講授模式對解決醫用化學教學過程中的難題具有重要意義,是有效提升醫用化學教學效果的重要途徑。

2.2優化醫用化學教學的策略

改變醫用化學教學現狀主要是對教學模式進行改革,在教學模式改革中,翻轉課堂與慕課得到了普遍關注。前者主要是學生課下學習教學視頻,隨后進行課堂討論,要求學生具備較強自控能力。同時翻轉課堂需制作大量的視頻課件,要求任課教師具備較好資源掌控能力及技術,但因高校教師教學科研雙重壓力,翻轉課堂未能得到較大范圍的應用。后者則是通過互聯網對課堂進行虛擬構建,教師面對的是成千上萬的世界各地的學生,規模龐大且開放程度高。然而,慕課規模過大,很難實現師生之間有效的溝通交流。同時,該模式不僅需要進行大量的視頻制作工作,還必須有強大的網絡服務作為后臺支撐,人力投入和資金投入都相對較大,大部分高校難以承擔,推廣難度較大[4]。對分課堂主要針對教學過程進行改革,資金投入較少,具有很強的經濟適用性,任何學校都可以開展。對分課堂不僅汲取了傳統課堂講授教學模式的精髓,還結合了研究、討論、參與以及合作等多種學習模式的優點;不僅有效激發了學生學習積極性與學習興趣,還促進了學生創造能力和思維能力的培養;同時改變了教師低水平機械教學現狀,提高了教學水平和課堂質量。因此,對分課堂教學模式符合我國高校課程改革需求,并從根本上優化了課堂教學方案,是教育改革的新思路。

3對分課堂在醫用化學教學中的應用

醫用化學是一門基礎課程,課程本身具備系統性與完整性,但每個專業對該課程有特定的學習要求,因此必須結合學生特點和專業特征進行個性化教學。在醫用化學教學中實行對分課堂教學模式,能激發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促進教學質量的提升,從而解決醫用化學教學過程中的難題。

3.1對分課堂實施步驟與過程

(1)實施步驟:醫用化學課程共48學時,實驗課16學時,理論課32學時。其中理論課每周一和周三各一次,一次安排2學時,每學時為50min。按照對分課堂教學模式,第二周在班級內部設立8個學習小組,每組5~6人,選出組內發言人和組長。要求每組有3~4名非醫學專業學生,安排其擔任該討論小組的發言人或組長。因每周只進行2次課,且課程間隔時間短,針對此種情況我們設置了大、小兩個交流討論環節。周一進行大交流討論環節,此時教師安排1學時時間讓學生就上周授課內容展開交流討論,分享學習體會、心得,并且提出相關問題,與小組成員或教師一起分析解決。教師對學生進行抽查提問,并對任務完成情況進行檢查,以此了解各組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掌握程度。另外1學時則由教師講授新課程知識的概念、框架以及重點內容,學生認真聽講后進行課本閱讀和資料查找,進而吸收、內化。教師布置作業深化課堂教學內容,為下次課堂分組討論做充分準備。周三開展小交流討論環節,因學習的課程較多,學生對知識的消化程度相對較低且提問較少,所以教師安排1/3的課堂時間進行小組討論,和學生一起對上次課內容進行復習鞏固,同時分析解決小組課后復習中遇到的難題。安排另外2/3的課堂時間進行新知識講解,在下周一再進行大交流討論環節。(2)實施過程:開課之初,教師將教學大綱發到學生手中,使學生初步了解本學期學習內容。教師課上講解重點、難點內容,學生課后閱讀材料并完成相關作業和筆記記錄,有目的地依據教師提供的教學大綱要求進行復習,對遇到的難題進行總結,以備交流討論。討論時間為20~40min,主要圍繞重要概念的回顧、重點掌握、難點解析等分享見解、展示個性、開闊視野以及鍛煉合作能力等。交流討論環節主要為組內、組間、全班交流,教師抽查提問,各組代表提問,展示作業及教師進行總結,等等。

3.2對分課堂教學評價

對分課堂教學模式更加重視過程性評價,通過多元化評價方式評定學生平時成績,促進了其參與課堂的積極性,激發了對課程的學習興趣。在對分課堂教學模式下,作業布置應起到督促學生課后復習的作用,同時教師應準備小部分綜合性強且具有開放性的題目,以為下次討論提供素材[5]。課堂中,組織學生交流討論,促進組間、組內的互助協作,共同完成課堂作業。在進行課堂提問時,著重了解非醫學專業學生知識掌握情況。考核方式為8次作業,每次作業的最高得分為2分,主動提問與積極回答問題最高可獲得8分。期末考試選擇閉卷方式進行,總分50分。考試的主要內容為課堂講授重點、課下吸收的知識以及課堂小組討論的核心內容、必須掌握的內容等。

4結語

綜上所述,通過應用對分課堂教學模式,對課堂時間做出合理分配,實現了教師引導學生學習的目的,同時有效促進了學生快速進入學習狀態,提高了對新知識的接收速度。對分課堂教學模式激發了學生學習興趣,增加了師生互動,對學生學習效果有改善作用,說明該模式具有重要的推廣價值。

參考文獻:

[1]趙培亮,馬豫峰,游文瑋.案例教學法在醫用化學實驗教學中的實踐與體會[J].廣東化工,2014,2(3):122.

[2]劉明秋.“對分課堂”教學模式在微生物學教學中的應用[J].微生物學通報,2016,3(4):730-734.

[3]宋建平,王紅斌.“對分課堂”教學模式在有機化學課程教學中的運用[J].文山學院學報,2016,2(3):83-85.

[4]王飛,陳慧慧.醫用化學課程的教學改革探究[J].廣州化工,2016,10(18):223-224.

篇9

一、課堂內外聯系教學

課堂教學是學校教學活動的主體,課堂教學應摒棄傳統的教學模式,在課內滲透社會生活中的化學,并使其緊密結合教學內容和進度來進行,只有這樣才能鞏固課內知識,同時也能及時拓展課外知識,使課內、外知識有機地結合起來,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沒有累贅感,反而覺得所學知識更豐富,實用性更強。例如,在“氮和磷”的教學中,以“我們每時每刻都在氮氣的包圍之中”的現實場景引入氮氣的物理性質,說明氮氣的化學性質不活潑,進而引出氮氣的分子結構和化學性質。也可以講述在打雷閃電時氮分子與氧分子分裂為原子,原子重新組合成一氧化氮分子的場景,介紹了后續幾個反應后,得出諺語——“雷雨發莊稼”的結論。在講到NO的毒性時,補充NO作為信使分子在生命過程中的重要功能,讓學生帶著驚訝的情緒對NO產生了新的認識。

通過緊密結合教材基礎知識或重點知識的應用性知識的補充、討論與交流,一方面可以使學生從化學的角度逐步認識自然與環境的關系,分析有關的社會現象,培養學生聯系生活、社會中的化學問題的意識,另一方面可以提供給學生未來發展所需要的基礎的化學知識和技能,培養學生運用化學知識和科學方法分析和解決簡單問題的能力。

二、進行熱點滲透教學

教學過程中為學生提供與學習內容相關的各種情景素材如化學史料,日常生活中生動的自然現象和化學事實等,能夠強化學生對化學與生活有關、對生活有用的意識,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如現行高中化學教材中“人類保護臭氧層的行動”,這既是一個自然科學問題,也是一個“人文意識”問題,圍繞“從電冰箱的普及與換代到臭氧層”開展探究,指導學生查閱文獻,訪問網站,獲得知識。在講授重金屬汞的性質時,可以結合生活實際討論其危害,講述汞蒸汽對人體的危害可以使學生們認識到用行動防止汞污染的重要性,例如怎樣清理破碎的水銀溫度計、如何處理含汞的廢舊電池、廢日光燈管等,使學生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這使化學教學更貼近于社會實踐,同學們在學習過程中會覺得所學知識富有時代感,具有實用價值,有助于培養學生對未來的人文關懷,將自然科學融入整個人類文化的背景中思考和分析。

三、進行生活與化學關系專題教學

高中化學專題教學能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可拓展學生的知識面,具體教學形式可以將生活中的化學與書本中的化學的聯系以專題講座的形式介紹給學生,介紹化學的過去、現在和未來,介紹世界高新技術發展的動態與趨勢,介紹化學在高新科技領域中的作用,介紹化學與其它學科之間的相互滲透,介紹化學與社會的關系,如健康、保健、能源、資源、環境等社會問題。例如可以向學生講解當前化學合成材料的發展概況,人類已經可以制造出可以替代人體多個部位的化學材料。

四、與生活中化學知識相關的實驗探究教學

化學實驗是進行科學研究的重要手段,是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的有效途徑,在化學實驗的基礎上,學生從具體的形象思維轉入抽象的邏輯思維,從而提高理性認識。化學實驗還可以培養學生謹慎的科學態度,以貼近生活和發生在身邊的化學現象為素材,組織探究實驗活動,既培養學生學習化學興趣,又使學生感受到化學在國民經濟及生活中的實際運用。例如選取日常生活的素材可進行“鮮果中維生素C的還原性”、“自制肥皂與肥皂的洗滌作用”、“用生活中的材料制作簡易電池”、“溫度對加酶洗衣粉的洗滌效果的影響”等實驗。選取與化學有關的社會問題為實驗內容可進行“用氧化還原滴定法或電化學分析法測定污水中的化學耗氧量”、“用淀粉自制吸水材料,并進行模擬保水試驗”等實驗。通過化學實驗來解釋和解決日常生活和社會實際問題,對于拓展化學實驗的功能,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和價值。

五、進行與生活有關的論文寫作教學

布置學生撰寫小論文或課題報告,探討實驗中的問題或寫出自己的體會。教師向學生介紹撰寫小論文的基本要求和方法,從學生實際出發,文字能力不做高要求,只要論據能說明論題,條理清楚,說得明白就達到了要求。例如,將“糖類”設計成主題為“糖類與生活”的拓展課,課前充分發動學生積極參與,提出他們感興趣的課題,引導他們提煉成“糖在生活中的分布”、“血液中的葡萄糖”、“糖與糖尿病”、“糖與減肥”、“糖與健康”等小課題。然后把全班學生組合成幾個組進行專題研究,同學們查找資料、走訪調查、統計數據、進行實驗,在組內充分交流討論的基礎上,形成課題報告。

篇10

關鍵詞: 小學數學教學 高效實用 返璞歸真

有效課堂是一種理念,更是一種價值追求和教學實踐模式。無論教學如何改革,“有效的課堂”都應該是我們永恒的追求。有效性是指學習投入時間、精力與收獲之間的關系,并有長效與短效之分。如何取得長效,即“后勁”?就是要有機會讓學生真正經歷數學化;在學習過程中積淀解決問題的思路與方法; 提供學生喜歡的數學,持續調動他們學習數學的積極性;有助于數學課程目標的實現。歸根到底,教學有效性就是在教學活動中,教師采用各種方式和手段,用最少的時間、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盡可能好的教學效果,實現特定的教學目標,滿足社會和個人的教育價值需求而組織實施的活動。那么,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怎樣才能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使課堂不僅有效,而且高效呢?

近年來筆者參加不少關于課改的論證會、示范課。通過聽課欣喜地“感受”到了課程改革所帶來的新“氣息”,聆聽了教師與新課程一起成長的“感人故事”。有效的課堂教學“可磨、可學、可練、可研”。下面選擇片段供大家借鑒、探討。

一、情境創設——高效實用、返璞歸真

好的教學情境能夠吸引學生的“眼球”,能夠讓師生處在很好的互動之中,能夠更大程度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從而提高教學質量。但不論如何創設教學情境,情境創設應注意以下兩點。

(一)情境創設簡潔化。一位特級教師曾說:“創設情境不要過分,不要沉迷其中。”對此,我也有同感。如一位老師教學“兩位數乘一位數”時,開頭部分所創設的情境就很簡潔,讓人感覺不累贅。請看:

師:小朋友們,你們喜歡動物嗎?

生:喜歡。

師:今天我們就到動物園去看看——

然后老師就組織學生進行必要的口算和筆算,以及新知教學。這樣的情境創設沒有那些“誘人的廢話”,寥寥幾句就將學生帶入了學習活動中。

(二)情境創設實用化。情境創設的目的就是“吸引學生,服務教學,提高效益”。因而創設實用的教學情境就很重要。比如:泗洪縣興洪雙語年輕教師蔡敏執教“認識小數”時,設計了能激活學生生活經驗的情境:呈現超市買東西的情境,讓學生聽導購阿姨播報商品優惠信息。然后,立足于此,引導學生認識整數部分是0的小數。這樣的情境創設雖然沒有什么“花”的東西,但很實用。其實,一節課時間本來就少,我們一定要“珍惜”40分鐘,讓40分鐘能夠發揮更大的效能——也就是“高效教學”。

二、媒體使用——高效實用、返璞歸真

教學媒體在課堂教學中“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無可厚非”。我們必須明確教學媒體不是“萬能”的,該由“人”做的事情還是要由“人”來做。特別是需要學生通過操作實踐才能“獲得”的知識點,還是由學生“摸石頭過河”的好。如一位老師執教“軸對稱圖形”,就很好地借助多媒體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又很好地把握了多媒體使用的“度”,沒有濫用多媒體。他是這樣處理的:

(一)充分感受生活中的對稱現象。

感受:教師首先借助多媒體給學生提供身邊感興趣的物體,給學生強有力的吸引,鼓勵學生歸納整理這些物體外形的共同特征,初步感知對稱。

列舉:接著給學生一定的思考、交流時間,鼓勵學生從自己的生活經驗出發,列舉一些生活中對稱的物體。

(二)師生共同探討軸對稱圖形的特征。

1.畫:通過畫出對稱物體,得到平面圖形,研究平面圖形的對稱性。

2.分:教師收集大量圖片(包括不對稱圖形),讓學生分類,初步感知平面圖形的對稱性。

3.研:學生通過猜測、動手實踐、小組合作等系列活動,進一步感知平面圖形的對稱性,在對怎樣對稱的研究中讓學生發現軸對稱及其特征。

(三)識別、創造軸對稱圖形。

1.識別:觀察一些幾何圖形,讓學生通過觀察、猜測、操作去識別軸對稱圖形,加深對軸對稱圖形的認識。

2.設計:給出一些材料(剪刀、彩紙、白紙、水彩、格子紙等),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充分發揮自己的創造力,設計出各種美麗的軸對稱圖形。并通過多媒體展示學生的成果。

(四)總結回味,課后延伸。

欣賞:引導學生看黑板,體會對稱美。課件播放:眼睛的對稱,讓我們看物體更加準確;耳朵的對稱,讓我們聽聲音更加清晰,有立體感;蜻蜓的對稱是為了平衡的需要,人們受到啟發設計出來的飛機才平穩飛翔在藍天……

拓展:同學們回去后,仔細觀察我們身邊的對稱現象,每人設計制作出一個更美的軸對稱圖形,裝點我們的教室,讓我們的生活更美好。

從上面的教學流程來看,老師很好地貫徹了《課標》精神,既讓多媒體發揮了作用,又讓學生的自主探究落到了實處。教學中,教師能夠注重學生的活動,鼓勵每個學生親自實踐、積極思考,體會活動的樂趣,在良好的學習氛圍中,培養了學生的空間觀念和動手能力。

參考文獻:

[1]數學課程標準.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