螳螂捕蟬文言文范文
時間:2023-03-31 09:03:3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螳螂捕蟬文言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吳王要攻打荊地,警告左右大臣說:“誰敢勸阻就處死誰!”一個年輕侍從官員想要勸吳王卻不敢,便每天拿著彈弓、彈丸在后花園轉來轉去,露水濕透他的衣鞋,接連三個早上都像這樣。吳王覺得奇怪:“你為什么要像這樣打濕衣服呢?”侍衛(wèi)對吳王回答道:“園里有一棵樹,樹上有一只蟬。
蟬停留在高高的樹上一邊放聲地叫著一邊吸飲著露水,卻不知道有只螳螂在自己的身后;螳螂彎曲著身體貼在樹上,想撲上去獵取它,但卻不知道有只黃雀在自己身旁;黃雀伸長脖子想要啄食螳螂,卻不知道有個人舉著彈弓在樹下要射它。
這三個家伙,都極力想要得到它們眼前的利益,卻沒有考慮到它們身后有隱伏的禍患。”吳王聽后,說:“好啊!”隨后取消了這次軍事行動。
2、原文
篇2
對于文言文的學習,為什么很多學生總是付出努力卻屢考屢敗呢?關鍵是方法不對。方法不對,功夫自然白費。那究竟怎樣才能快速提高學生的文言文閱讀能力呢?
一、了解寫作背景,正確把握文意
任何故事的發(fā)生都有一定的社會背景,對于這些知識的了解,能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內容,掌握文章所要表達的中心。例如:《曹劌論戰(zhàn)》講述的是歷史上著名的“長勺之戰(zhàn)”的故事,要想學好這篇文章,就要了解當時的背景。首先我們要讓學生知道春秋時代的有關內容,其次要了解這次戰(zhàn)爭發(fā)生的前因后果。通過搜集整理我們知道了:這場戰(zhàn)爭發(fā)生在春秋時代兩個鄰國——齊與魯之間,齊強魯弱,齊大魯小。戰(zhàn)爭的導火線是齊國的內亂,齊襄公被殺,齊桓公繼位,他立即攻打魯國,迫使魯國殺死其弟公子糾,但還不罷休,在魯莊公十年又出兵攻打魯國,故事大概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展開的。故事的結局是魯國在曹劌的出色指揮下,在長勺把強大的齊國打敗了。了解了這些,學生才能知道魯國當時面臨的形式,才能知道“長勺之戰(zhàn)”這個以弱勝強的戰(zhàn)例對魯國的重大意義,才會了解戰(zhàn)爭勝敗的關鍵。
二、要掌握閱讀文言文合理的方法和步驟
1、反復朗讀全文,了解概貌。
對于文言文的學習,我們首先要反復通讀,在熟悉全文的基礎上直接感受文章內容,“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嘛!對此,我認為要做好以下幾點:①掃除字詞障礙;②斷清句子層意;③按照標點符號朗讀;④把不懂的字、詞、句標出來,以便在剩下的時間中查閱解釋。
2、在通讀的基礎上疏通文本、讀懂意義。
文言文距現在的時間很久遠,有不少字詞的意義、句子的用法也與現代詞句的用法有很大的差異,所以學生在閱讀古代文章時要想很準確地疏通原文,既忠于原文、字通句順、沒有語病,又能生動、形象、完美地表達原文的寫作風格,正確把握文意,并能做出初步的分析和評價,就必須提高自己的綜合分析能力。
(1)掌握古漢語字、詞、句、章的基礎知識。比如:“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此句中的“犧牲”是指豬、牛、羊等,“加”是“虛報”,“信”是“實情”。
它們的意義都與現代漢語的意思有所不同,只有把握了這些不同點,才能更好地理解原文。
(2)掌握廣泛的天文、地理、歷史等知識。如《出師表》中:“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要想理解此句的內蘊,必須知道魏蜀吳三國鼎立的格局以及白帝城托孤的那一段歷史。
(3)在疏通的時候,要注意把省略的成分補上,把倒裝的句子順過來;遵循以直譯為主的原則,直譯與意譯相結合。對于不需要翻譯的不要勉強翻譯,比如國名、地名、人名、帝號、年號、器物號等等。對此,我認為要做好以下幾點:①掌握通假字在文中的運用;②掌握詞性的活用現象,即名詞活用作動詞,形容詞、動詞的意動、使動用法,名詞作狀語等;③掌握古今異義;④掌握常用文言虛詞的各種用法;⑤掌握一些特殊句式的用法;⑥掌握一詞多義的現象。這些是學習文言文較難的一點,只有正確地把握文本的整體內容,才能依據詞的多個選項來選擇它恰當的意義。例如《公輸》中的句子:“善哉。雖然,公輸盤為我為云梯,必取宋。”此處的“然”在文言文中大概有“語氣詞”、“這樣”、“然而、可是”等意思。“為”有“替、給”、“做、是”、“表疑問”、“呢”等含義。只有通過上下文的連貫才能準確地翻譯這個句子,即:“好呀!雖然這樣,公輸盤替我造好了云梯,(我)一定要攻打宋國。”
三、精講分析,把握作者的寫作目的
對于文章要認真分析:對于敘事的要了解敘事的層次,把握文章的主旨;對于寫人的要把握人物形象和性格;對于寫物的要了解物的特點等。要把握作者的寫作意圖,領會文章的寫作特點,掌握語言藝術及寫作風格,并作出符合文意的評價。
四、課內與課外相結合,拓寬學生的知識視野
對于文言文的學了要學好課內以外,還要注意“課外功夫”:(一)要多讀一些與課文有關或相似的文章,以補充課內的不足。例如《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中:“故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而死于安樂也。”可以補充《史記》內容:“越王勾踐反國,乃苦身焦思,置身于坐,坐臥即仰膽,飲食亦嘗膽也。曰:‘女忘稽之恥邪?’”以臥薪嘗膽來幫助學生理解“生于憂患,死于憂患”的內涵。(二)搜集成語、典故、寓言等文言故事來拓寬自己的視野,借以幫助加深對文本的理解,如狐假虎威、刻舟求劍、螳螂捕蟬黃雀在后等等。
總之,中學生學習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是朗讀、背誦、搜集整理、積累和貫通,在感悟和運用中做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只有這樣,才能取得最好的效果。要努力培養(yǎng)學生閱讀文言文的興趣,進而才能不斷地提高中學生閱讀文言文的能力,提升學生的欣賞品味和審美情趣。
參考文獻
篇3
一、左手知識,右手智慧
在文言文教學中,語文老師們常常面臨文言知識和古文智慧的背離,尤其是對于學習能力較弱的學生,我們可能更傾向于告訴他們“之乎者也”各種詞義的解釋,而忽視了對古人智慧的講解和領會。就像攀巖的雙手,因為應試的需要,我們急于抓住他們的左手,攙扶著他們前行,而事實上,沒有一個人可以單手站上險峻秀美的最高峰。在事與愿違中,我們看到學生學習語文的熱情在減退,他們對古文字的整體感受能力在逐步下降,而記憶文言詞語的解釋與意義也成為一件枯燥耗時的事情。
如何才能回歸文本,感受文言之美呢?不久前,香港中文大學獨立時代雜志社舉辦的微情書征文大賽中,一等獎是一首菱形分布的《百字令》情書,古典意味較濃,在網絡上年輕人中迅速流傳。這個現象再次說明,中國人特別是中國的年輕人,并沒有喪失對古文的熱情,甚至有的還情有獨鐘。然而,這樣的熱情更需要我們的教師去發(fā)現并且點燃。
一次班會課,有學生推薦全班欣賞了一部印度電影《三傻大鬧寶萊塢》,印度語原聲,中文字幕。字幕出現得很快,有的文字來不及看完就過去了,但這并沒有影響到學生的觀影熱情,看完后,他們還寫下了精彩的影評。當時我就在想,外文電影和文言文閱讀都存在一定的文字障礙,可無論字幕出現多快,光影所展現的故事總能吸引學生,如果學生懷有同樣的熱情來學習文言文,一定會事半功倍。
一個對文字藝術無比熱愛的老師,在教學生時,他會自然而然地渴望把自己的熱情傳遞出去,會迫不及待地把這種藝術最能打動他的地方、最絢麗耀眼的部分展示給學生,會和學生分享自己對古文的熱愛之情。此刻的老師集編劇、導演和演員于一身,他的評委是學生,最高獎賞是課上舍不得眨眼的追隨目光,以及被激發(fā)后課外獨自徜徉古籍的熱情。
二、直面困惑,欣然解構
熱情點燃后,我們要用多種方式啟發(fā)學生持續(xù)主動地學習。古代先哲對天人合一、古今之變等有很多振聾發(fā)聵的論述,可是在教學中,我們往往把一些高考的知識點告訴學生,忽略了學生主體對知識的解構。講授法固然是授課的一種重要方法,但遇到文言文,這種看起來最便捷的方法可能是低效或者無效的。筆者以為,越是有難度的內容,越應該讓學生主動去發(fā)現,帶著一顆好奇心,尋找并體驗學習過程的樂趣。
上世紀50年代末,布魯納提出發(fā)現學習理論,認為教學生學習任何科目,都應著眼于啟發(fā)學生主動去求取知識與組織知識。我們的教學活動也應當激發(fā)學生的認知興趣,使學生對學習新知識本身產生比較強烈的愿望,從而促使他們積極地參與學習。
針對文本內容,如果有與之相關的故事,我一定不會忽略并適當取舍。如在學習《高祖本紀》時,講到高祖的出生時有這樣的介紹:“其先劉媼嘗息大澤之陂,夢與神遇。是時雷電晦冥,太公往視,見蛟龍于其上。已而有身,遂產高祖。”我們就可以結合傳說華胥踩巨人腳印生伏羲、玄鳥生商等故事,分析神話傳說在文章中的作用,既激發(fā)起學生的閱讀興趣,也補充拓展了相關知識。
另外,可以結合一些活動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學期初,我告訴學生學習完《〈史記〉選讀》后,會組織課本劇表演,希望大家能夠將課本的知識掌握好,并且補充了解未被選入課文的相關故事,全面了解人物,選擇典型故事,自編自導課本劇。學生的熱情一下子被點燃,學習時很認真,還在課后補充查閱了相關史料,對文本的解讀更為深入。期末匯報演出,以小組為單位,每組表演一出課本劇,內容豐富多彩,有鴻門宴、淮陰侯列傳、荊軻刺秦和衛(wèi)娘清歌等等,劇本編寫立足課本,尊重歷史,情節(jié)緊湊,“演員們”大段地背誦《史記》里面的語句。我們還邀請了全班家長前來觀看,家長們對孩子們的演出給予了極大肯定。
在學習時,還要多進行賞識教育,增強學生的信心。知識是什么?只是我們對世界的一種解釋,一種符號。在文言文教學中,除了必須掌握的文言常識,應避免形而上學,呵護學生們對文言文的敏感度。如學習《淮陰侯列傳》,讀到“趙王、成安君陳余聞漢且襲之也”時,我請一位同學翻譯這句話。學生站起來怯生生地說:“不會。”我問:“哪里不會呢?哪個詞成了你理解的障礙?”他回答:“且。”我說:“如果此處用個括號,讓你填詞,根據上下文語境應該填什么?”他低著頭小聲猜測“并且”“況且”,又搖了搖頭說道:“按照上下文意義應該是將要吧?”我當即稱贊了他,并鼓勵全班同學,要有語境意識,遇到陌生的實詞,可以聯系上下文大膽猜測,相信自己的語感。漸漸地,學生推斷文言實詞虛詞的能力逐步提高,對學習文言文越來越有信心。
我所任教的班級是美術班,在教學中,偶爾也會結合他們的專業(yè)特點進行教學。如在學習《項羽本紀》的時候,我讓學生課前閱讀,把自己心中的英雄形象畫出來,再結合故事,畫幾幅插畫。學生們通過閱讀文字,把對文本的解構付諸于線條,打通了藝術形式之間的隔膜。
三、做中有學,怡然建構
建構主義認為:學生并不是空著腦袋走進教室的,他們是靈動的個體,教師要善于利用學生以往的經驗,使之愉快地接受新知識的學習。教學的藝術主要就表現為在學生自身的學習經驗與教學內容之間建立一個點或者搭一座橋,讓學生從這一點出發(fā)獨立地開辟前行的路。
要善假于物,夯實文言基礎。文言文的語言背景是古代文化,如果對古代文化知之甚少,空談語言,也是徒勞。如翻譯“吳太宰嚭貪”一句,很多學生無從下手,因為他們不知道太宰是官職。所以,在教學中,我讓學生人手一本《古代漢語辭典》和《文言文基礎知識手冊》,了解古代文字的常見用法和古代文化常識,通過課前預習、課堂上查閱陌生字詞以及課后積累整理等方法,夯實文言基礎。
要合作探究,攻克惑之不解。剛開始,學生疲于思考,求知的好奇心變成了功利的等待記錄答案。面對老師的提問,大多在觀望,更不用說自己主動提問了。對于教師而言,哪怕課堂沉悶一點,哪怕冷場,也要給學生獨立發(fā)現問題的時間,讓他們運用原有認知經驗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要相信他們。在學習中,我讓學生把讀不懂的語句畫出來,思考為什么這個地方會有閱讀障礙,是哪個字或者哪種語言現象讓你困惑,把難點縮小,然后,大家在商討中攻克難關。這樣,學生們通過討論就可以解決很多問題,享受思考的快樂,體驗探究帶來的成就感。我再進行簡單的總結和落實,效果很好。我們還一起總結了一些文言現象的符號:通假字用等號,古今異義用三角號,詞類活用畫小圓圈,判斷句畫橫線,被動句畫波浪線等,慢慢地,我們的課堂進程也越來越順暢。
要學以致用,錘煉文言語言。語言文字是表情達意的工具,必須要常用。學習了幾篇傳記之后,我布置學生為自己的父母或好朋友寫一段傳記。學生們興致很高,如有學生寫自己的爸爸:“韋掌柜樹中者,浙江東陽人也。忠于事親,其孝為鄉(xiāng)人所道。而近年此人衰老甚急,性情變化如云雨,諫言咸無道入其法耳。吾不禁喟然太息曰:父不父則無道,天下之大過也。”“吾父,肚如谷垛。少時,吾長以為蹦蹦床,取樂于此。常于無人時,展其歌喉,堪比狼嚎,家慈常呵之。其不以為然。曰:爾目光微淺,嘗有人千金買我一唱,吾斷然拒之門外。而今爾等反責于我,實為可笑。家慈與吾面面相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