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名言給我的啟示范文
時間:2023-03-25 19:37:3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一句名言給我的啟示,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我心中的世園會,我最喜歡的歷史人物,給孔子的一封小一句名言給我的啟示一沒
夕陽的半個臉蛋已經沒入地平線,黃昏夾著習習涼風飄然而至。一句名言給我的啟示一沒
點點的繁星好似顆顆明珠,鑲4嵌在天幕下,閃閃地發著光。青蛙碧綠的身體上布滿了墨綠色的斑點,白白的大肚子像是充過了氣,一鼓一鼓的。
春雨不停地下著,細細的雨絲織成了一張碩大無比的網,從云層里一直垂到地面上,遠處黛色的群山,近處粉紅的桃花,嫩綠的楊樹,柔軟的柳枝,都被籠罩在這張無邊的大網里,這張網是春姑娘巧手織成的紗巾,蓋在天地間,技在群山上。表姐剛來的時候,身穿一件方格襯衣,補了幾塊補丁,腳穿一雙沾著泥土的白涼鞋,走路說話都不敢大聲,我們都說她土里土氣。可是現在,我們不敢說表姐了。你看她穿一件漂亮的上衣,一條緊身牛倉褲,一雙锃亮的高跟鞋,脖子上戴著閃光的金項鏈,肩上披著長長的黑發,顯得神氣大方。回到家里又說又笑,像生活在蜜糖中一樣。的美好家園,感恩父母,感恩老
篇2
當我因考試失誤而氣時餒,面對那鮮紅的“x”,聽著同學們的冷嘲熱諷,看著父母失望的眼光,我哭了,我對自己失去了信心。猛然間,我頭腦中閃過了那句名言——失敗是成功之母!我猛然醒悟:哪個人沒有失敗?摔倒了,再爬起來!于是,我又重新振作了起來,將淚水化著汗水,勤奮學習,不懂就問,終于在又一次的考試中取得了優異的成績。啊!名言,我感謝你!
當我努力去干一件事而屢遭失敗時,我氣極敗壞,將自己關進了小房間里,不住地哭泣,我恨自己,恨自己不爭氣,恨自己不成才,甚至恨父母怎么生個這么笨的我。忽然,一盞明燈在我心頭點亮——失敗是成功之母!我茅塞頓開:不經歷風雨怎么見彩虹?沒有爬不過的高山,沒有闖不過的險灘!于是我擦干眼淚,又繼續干了起來。功夫不負有心人,終于,我成功了!啊!名言,我感謝你!
當我因工作不細致使班級榮譽受到損害時,我羞愧萬分,恨不得一頭鉆進地縫中。悔恨的淚水無聲地在我的臉龐上流淌,我的心也在哭泣,我辜負了老師對我的期望。此時,“失敗是成功之母!”這句名言輕輕扣開我心靈的大門,我豁然開朗:做錯了怕什么?及時改正就行了唄!那以后,我更加努力地工作,后來,我還被評為優秀隊干。啊!名言,我感謝你!
這位好伙伴已陪伴我走過了六個春夏秋冬,幫我闖過了一個又一個的激流險灘。如今,我把它工整地抄下來,貼在書桌前。它將成為我人生旅程中一座不滅的燈塔,永遠指引著我劈波斬浪,駛向成功的彼岸!
篇3
“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讓我明白了一個道理,如果少年時期不好好學習,等到老了在學就遲了。我的鄰居就是這樣。
他和我一起上學,上到了初中時他就輟學了,他一直在他的爸爸媽媽家。而我上完了初中,又上高中、大學……有一天,他的爸爸媽媽就跟他說:“你一直在家也不是個辦法,等到我跟你媽媽老了怎么辦。”于是他就出去找了一個工廠干活,那里很苦。干了沒多久他就辭職了。于是,他就很想學習,但是已經晚了。他就跟那些小混混混在了一起。他們經常去一些商店買了警察的衣服,他們就在107國道上攔截貨車。一輛貨車被攔下了后,他們就說:“你的車超載了,后面超長了。”然后那個司機就交了錢。還有一個車也是一樣,但是司機說:“沒有呀。”他們就把司機身上的2萬塊錢和手機拿走了,他們又怕司機報警就把司機給殺了扔到了山上,然后把他的車開走。最后,當地的村民上山撿樹枝發現了,就報了警。警察10多天就把他們抓住了,他們就坐了牢。
所以大家要好好學習,不要像我的鄰居一樣。
六年級:沈春陽
篇4
園丁們每次修剪葡萄藤時,總會剪去離根太遠的藤和葉,有時還人為的少澆水。按常理,失去了水分的葡萄本會顯出萎靡不振的樣子。但是,葡萄卻恰好相反,翠綠的藤和葉下,一嘟嘟翡翠在風中蕩秋千。見此情景,我不禁想到一句名言——越不容易得到,才顯得越珍貴。忘記了這是出自哪里的。如今開來,這句話到充滿了哲理。是啊,我們每天生活在幸福中,但我們都不知道珍惜幸福。可是,如果有一個從小經歷過顛沛流離的孤兒和我們享受同樣的待遇。那么,他肯定會比我們更加懂得珍惜,因為他曾經渴求過這種生活,但卻沒有得到。所以他一旦得到幸福,必定比我們更加珍惜。
我聽過一個故事,有一個動物園有兩頭河馬,喂養它們的是一個老飼養員。有一天,來了一個新飼養員和他一起養河馬,他們就分別照看一頭河馬,新飼養員給河馬喂營養充足的飼料和水果,并一天喂好幾次。而老飼養員只喂河馬窩頭,但是還等到河馬餓了才給幾個。但是老飼養員的河馬卻比新飼養員的壯……我想,這也是“越不容易得到,才顯得越珍貴”的一個例子吧。
由此,我又想到了另一句名言——失去了才覺得更加可貴。我們現在每天享受著父母的關懷,但正因為得到關懷太容易了,所以每個人都不把父母的關懷當作最好的禮物,反而一味的索取。我們從沒想過,假如有一天,我們的父母都不在了。我們又該去向誰索取呢?又該怎么索取父愛和母愛呢?不要等到失去了才認為可貴。
時間,無限而又緊迫的時間。我們每個人都擁有。只不過老人們已經用去了十之八九的時間,而我們還有十之八九可以用。“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岳飛早就化作了塵土。但這句千古流傳的名言卻是那塵土的忠告。時光匆匆,不要等到失去了才覺得可貴。
葡萄藤,你可以告訴我們太多,太多。但是,你終究還是離不開時間的安排。塵土,也許只是我們這些人的歸宿。平庸和偉大是由時間來證明的。
越不容易得到,才顯得越珍貴。
篇5
803班趙仁同學,是出了名的“懶王”,經常拖欠作業,以前代過他課的所有科任老師都拿他沒辦法。對此,新任班主任老師特意請我為他出謀劃策。開學的第二天,我第一次走進趙仁所在的班級上課時,就給大家布置了一道作業:要求他們拿出練習本,在封頁上工整的寫上自己的名字后,再翻開本子在第一頁工整的寫上自己最喜歡的一句名言警句。大家不知道我葫蘆里賣的什么藥,也就不敢怠慢,都認真的完成了任務,就連趙仁也一點沒敢懈怠的按要求完成了任務。我還特意觀察了他寫字的情景,神情專注,一點也看不出他的“懶性”,當時我心中感到一絲欣慰:孺子可教也!作業本交上來了,我特意把趙仁同學的本子找出來,在他的本子上留下了我的肺腑之言:“小趙,你的字兒寫得真棒!給老師一種美的享受,老師真誠的希望你以后在作業時一直這樣認真的寫下去好嗎?你能按照老師的要求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嗎?老師期待你的行動,我相信你能行!”。第二天本子發下去后,同學們都好奇而興奮的打開了自己的本子,許多同學看見我在他們的本子上的留言,露出了滿意的微笑。我又注意觀察了趙仁的舉動:只見他的手不停的摸索自己的本子,眼睛還不時瞅瞅他周圍的同學,好像不敢打開自己本子似的。我心里感到納悶:這是為什么呢?我犯難了,他有什么心結呢?于是我走到他身邊笑著對他說:“怎么不想知道老師對你的最初印象嗎?請你大膽的打開本子看看好嗎?”,這時我看他遲疑了一下終于還是打開了本子,很快的瀏覽了我給他的留言,隨后膽怯的給了我一個不經意的笑。第二天我便收到了趙仁寫給我的信:
尊敬的龔老師:
你好!昨天我讀了你給我的真情留言,我很感動!說老實話我特害怕看老師在我的本子上的留言,因此我就經常不交作業來逃避。(我想:原來是這個原因不交本子,好家伙不交本子你還有理啦!),您一定想知道我害怕看老師留言的原因吧!那脆告訴你吧。那是在一次語文課上,語文老師給我們講了《坐井觀天》這故事后,設計了一道培養創新思維的題目:以《青蛙跳出井口后》為題,自己編寫一段故事。我拿出作文本這樣寫道:“青蛙跳出井口后,看了看外面,覺得還是井里好……”剛寫道這兒就下課了,等我上廁所回來,好心的同桌說“你的本子我幫你交了”。我傻眼了“我的故事還沒寫完呢,等著挨訓吧!”。一節課后本子發下來了,我翻開本子一看“放你娘的臭狗屁”幾個鮮紅的大字深深的刺傷了我的心!我雖然做好了挨咒的準備,但我萬萬沒想到老師會這樣罵我……讀到這里我再也讀不下去了,我的心被震撼了!不言而喻,這位老師的做法也太過分了,深深的傷害了趙仁同學的自尊,使他產生了嚴重的恐懼心理,后來我們通過相互的真情留言,我了解到他故事的下文是這樣構思的:“原來青蛙跳出井口放眼望去,只見高大的煙囪冒出滾滾濃煙;小河里流淌著烏黑發臭的污水;空氣中彌漫著嗆人的氣味。昔日的小伙伴小魚、小蝦、小蟹都不見了,只剩下青蛙孤零零的一個,它很害怕,它覺得還是井里安全可靠,于是又跳回到井里。”我的心再一次被震撼了,這是多么獨到的觀點呀,一朵創新的火花還未來得及綻放就熄滅了,隨之消失的還有學生那盞微弱的自信之燈。
篇6
一、信念導航自我成長
管理最好的方法是傳導信念、樹立目標。將理想與智慧的種子播灑在學生心田,充滿想象地期待希望的田野百花盛開。
阿基米德有一句名言:給我一個支點,我就能撬動地球。這個支點,就是信念。俗話又說:沒有到不了的目的地,只有邁不動的雙腿。理想信念往往能催生出個體無限的能量,使之爆發出無窮的活力。
1.種下理想的種子,樹立高遠的目標。
每接手一屆學生,我做的首要工作就是教育學生要有大理想、大境界、懷,做高素質的人。因為一個人的理想明確與否,往往決定他的行動力的大小;一個人境界的大小,往往決定他的思維方式;一個人胸懷的大小,往往決定他的追求方向。
(1)鼓勵優秀的學生努力走向卓越。
“優秀的人才理應追求卓越。”我把這句話種進每一個優秀的學生的心里,提醒他們時時嚴格要求自己,有更高遠的追求。于是,像遲到、曠課、不上操、打架、罵人、不遵守校規班規等等事情從來不會發生在我的學生身上,因為他們的目標在前方,在更大更高更遠的地方。因為有了追求卓越的目標,他們會在學習上更加努力,追求更優秀的成績;在參加活動上更加踴躍,追求全面發展的個性;在做事上更加精益求精,追求更完美的結果;在為人上更加善解人意,追求更開闊的胸襟。
案例:李書豪進京
我班的李書豪是今年清華大學新百年領軍計劃中我校唯一的推薦學生。他憑借優秀的人品和學識,毫無爭議地得到這個珍貴的推薦名額。只要面試合格,就可享受線下60分錄取,加30分選專業的優惠。
2011年的12月17日參加面試,16日報到。
面試前,我和他一起分析考情,進行了充分的資料準備,臨出發前,我從儀容儀表、考場狀態等方面給了他提示。面試前一天晚上,我給已到北京的李書豪打了電話,對他進行了鼓勵,他自信滿滿,狀態極好。第二天面試一結束,他就給我打回了電話,高興的告訴我面試狀況很好,得到考官肯定。他回來后,我跟他進行了推心置腹的談話。我說,你上清華肯定沒有任何懸念了,還有更高的追求嗎?是輕松度過后面的日子,還是要繼續拼搏奮斗?聽說清華最好的專業是經濟與金融國際班,你有打算嗎?
李書豪激動地說:“老師,我喜歡金融,就想學這個專業!”我語重心長地說:聽說這個專業很牛,2011年的文理狀元選這個專業的居多,看來你是仍需努力啊!李書豪沉思片刻,毫不猶豫地說:“老師,我還會像以前一樣努力的!”
我知道,李書豪有了新的目標,他的心態很快就會平靜下來,會更加踏實地走下去。
(2)為后進生重塑形象。
學生身上有毛病很正常,有毛病的學生才是正常的學生。關鍵是我們要引導他們把毛病改掉,甚至轉化成為優點,幫助他們重塑自身形象。通過引導他們明確奮斗方向,喚起他們內心的榮譽感、尊嚴感、成就感。
一個哲學家說:要想鏟除曠野里的雜草,方法只有一個,那就是種上莊稼;要想鏟除靈魂里的雜草,最好的方法,就是用美德去占據它。
有了奮斗的目標,就有了學習的動力;有了前進的方向,就有了向上的積極性,毛病自然就會漸漸改正,甚至成為優點長處。
案例:年羹堯
相傳清代名將年羹堯是漢軍鑲黃旗子弟,幼時非常頑劣。他父親前后為他請了好幾個老師,都被他打跑了。
此后很長一段時間沒有人敢去應聘教他。最后有一個當地的老師是隱士——有說是顧亭林的兄弟(顧亭林雖然一生不做清朝的官,從事反清的地下活動,但為了同胞的福祉,還是叫別人出來做些事)——自愿任教。
開始,年羹堯的父親說明了自己兒子的頑劣。老先生說沒關系,唯一的條件是一個較大的花園,不要設門,而且圍墻要加高。教學就這樣開始了。年羹堯最初想將這位老師打跑,不料老先生武功很高,打又打他不著,卻什么也不教他,只管自己吹笛。到了晚上,老先生運用他高強的輕功,一躍出了圍墻,在外逍遙半天,又飄然跳了回來。年羹堯對這位老師一點辦法都沒有。
年羹堯覺得這個老師真牛,他也想做這樣牛的人。于是他要求學吹笛,學武功,學讀書。老先生就先教他吹笛,利用吹笛來使他養氣。此后老先生才開始慢慢教他讀書和武功。
后來老先生因為有自己的私事,一定要離開。臨走時說,很可惜,這孩子的品質還沒有完全變過來。雖然如此,年羹堯已經夠得上是文武雙全了,所以后來成了平藏的名將。而他以后對自己孩子的老師,非常尊敬,同時選擇老師也很嚴格。有一副對聯:“不敬師尊,天誅地滅;誤人子弟,男盜女。”就是他寫了貼在家里的。
這個例子給了我很大的啟示。
篇7
[關鍵詞]:圖畫書 圖畫書教學 主題活動
圖畫書作為一種兒童讀物,已經有上百年的歷史,學者們公推1658年捷克教育學家夸美紐斯所編寫的《世界圖解》為第一本兒童圖畫書,而我國鄭振鐸先生在1922年創辦的兒童文學讀物——《兒童世界》,可以被視為我國圖畫書的開端之作。進入21世紀,圖畫書已進入一個輝煌的時代,越來越多的有識之士認識到圖畫書的意義和作用,認識到兒童文學對兒童教育的巨大而深刻的影響,紛紛推出各種各樣的圖畫書,以滿足兒童的閱讀需求,至此,圖畫書世界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
在目前國內,有許多幼兒園漸漸會把一些優秀的圖畫書融入到本園的園本課程中,許多的教師也開始將圖畫書帶入課堂,進行實踐活動,有些人會將圖畫書閱讀與早期閱讀劃上等號,把對圖畫書的研究并入早期閱讀的研究范疇中,所以,從網上搜尋的資料上來看,單純將圖畫書閱讀作為主體來研究的還較少。
一、圖畫書教學融入到日常開展的幼兒園主題活動中的意義
(一)圖畫書的引入補充了現有主題活動的閱讀素材
據了解,上海目前大多數幼兒園都使用“學習”“生活”“游戲”“運動”這套教師參考用書。自己作為一名平時在教學中側重語言領域的老師,在開展實施主題活動過程中,許多故事的取材都會借鑒于“學習”活動參考用書,而參考用書中的這些故事素材不可謂不經典,如小班“小兔乖乖”主題下的“小兔乖乖”,中班“春天來了”主題下的“桃樹下的小白兔”,大班“我是中國人”主題下的“月亮船”等等,一說起這些經典的幼兒故事,許多幼兒教師都會耳熟能詳甚至脫口而出,這些故事的確值得我們代代傳授下去,而且在多媒體蓬勃發展的當下,這些傳統的經典故事也早已從泛黃的插圖年代轉化為制作精良的Flas,為我們平時教學所需。但我們不免又會在心里發出這樣的感概:難道年復一年除了這些故事可用,在這些主題下就沒有其他的故事內容帶給孩子們了嗎?
(二)圖畫書的引入拓寬了培養幼兒情感的途徑
在主題活動的進行中,本著以幼兒發展為本的理念,時刻注意培養幼兒積極的態度和情緒情感。日本的松居直先生曾指出:圖畫書閱讀對幼兒的發展具有全面的價值,提高幼兒語言和交流能力,培養積極的態度和情緒情感,發展想像思維能力,增強幼兒的審美能力,促進幼兒注意力與意志力的保持,為幼兒的身心發展創造條件。
當故事的大結局畫面出現,活動漸入尾聲后,就如同電影散場,觀眾還依依不舍離席一樣,孩子們還沉浸在故事中,意猶未盡。尤其從后半部分,鐵軌追趕開始,緊張的節奏緊緊吸引住了幼兒,并不斷投入其中。幼兒的投入程度,非簡單地點頭或搖頭,而是每個人不同的臉部表情和肢體動作,是各自內心體驗的真情流露。幼兒的情感是發自內心的,而這種真實情感的自然流露正是本次活動的目標達成,即感受一份感人至深的舔犢之情。
(三)圖畫書的引入為實際解決孩子的問題行為提供便捷
在主題開展的過程中,時常會伴隨出現一些發生在孩子身上的問題行為,這也是幼兒的年齡特點所決定的。
如在中班開展“分享”教育的時候,前期發現班級孩子中有這樣的現象產生:許多孩子都曾在不同的活動場合說出同一句話“把XX給我,要不我就不跟你玩了。”更有甚者:“快給我呀,要不我叫XXX也不跟你玩了。”孩子們的脫口而出和不容商量的語氣使的該年齡段幼兒“以自我為中心”的現象顯得尤為突出,再加上班中眾多男孩子的奧特曼情結,時而會出現一些攻擊性的場面,不和諧之音常常會出現,一度成為棘手的問題等待我去解決,傳統的說教或批評顯然無濟于事,孩子們是無法體會分享的快樂和認識到分享的真正意義之所在。如何讓說“不跟你玩”的孩子試圖去了解如果你真的選擇離開玩伴,你真的會快樂嗎?如何教會孩子可以學著用重新制定游戲規則的方式去化解矛盾?如何能減少一些男孩子中的攻擊呢?
將圖畫書教學引入到實際解決孩子的問題行為上,有時圖文并茂的圖畫語言勝過了教師繁瑣空洞的說教,更能啟發幼兒思考。
(四)圖畫書的引入讓每個孩子展現出個性
圖畫書作為一種豐富、有趣的信息符號載體,其生動的視覺表現能夠使幼兒不受文字的約束,激發想象,喚起對所視對象的興趣和情感。這為幼兒提供了一個廣闊的思維空間,對幼兒的想象力、觀察力、記憶力、創造力及邏輯能力等諸多思維能力都有極大作用。相比傳統的故事素材,如《小兔乖乖》,幾乎所有的孩子都會表現出對小兔的喜愛和對大灰狼的害怕憎惡,又比如《金色的房子》,孩子們都會對小姑娘起初自私的表現表示出不認同再到后面認識到大家在一起玩才開心的道理。
二、圖畫書教學在幼兒園主題活動中運用的啟示
(一)廣泛涉獵是將圖畫書運用于幼兒園主題活動中的前提
大家都知道有這樣一句耳熟能詳的俗語:“要給他人一杯水,自己首先要有一桶水。”又有一句話我們也常常會掛在嘴邊:“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對于想嘗試圖畫書教學的老師來說,這兩句話同樣受用。首先,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師首先要對圖畫書感興趣,要正確認識圖畫書,圖畫書不僅僅是幼兒的讀物,更是成年人甚至是老年人的精神食糧。而目前,的確在成人世界中存在有這樣的誤區:認為圖畫書是孩子們看的,大人看是幼稚,是小兒科。如果抱有這樣的心態,是很難開展好這樣工作的。教師應自己先沉下心來利用課余時間閱讀圖畫書。
(二)用心解讀奠定了圖畫書與主題活動聯系的基礎
這里我不禁又想起一句名言:“一千個人眼里會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對于圖畫書閱讀而言也是一樣,在每一個人,包括成人和幼兒心中,不同的人讀圖畫書會有不同的感悟,每個人的解讀也不一樣,這也正是圖畫書適合各年齡,各階層人看的原因,哪怕同一個在人生的不同階段去讀同一本繪本,理解和感受也是不一樣的,比如《愛心樹》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作為將圖畫書用于在幼兒園平時的主題活動中開展教學,就要充分挖掘圖畫書中的內容與主題目標和主題經驗的之間的聯系。 比如《爺爺一定有辦法》這本圖畫書,如果放在中班主題《我愛我家》之小站點“我愛爺爺奶奶”下,就應該挖掘書中爺爺愛我的情感,通過故事情節引導幼兒感受爺爺對我的愛。而如果將繪本置于中班《常見的工具》之小站點“剪刀”下,就應該把目光關注到通過工具剪刀、針線等,將一塊布奇妙地變成了各種其他有用的東西,引起幼兒對于工具探索的興趣。
篇8
鑄造靈魂 敬畏生命 價值回歸
教育者要有宗教情懷,常懷博愛、敬畏、虔誠、精進之心。基督教根本上在于靈魂的某些特定態度,在于我們的道德存在的某種特定習慣。所謂皈依,按照基督教的理解,其實關鍵不在于恪守特定的一套信念和具體的信條,真正的皈依要使整個靈魂轉向一個非常不同的方向,以此讓整個靈魂改變它的立場、姿態,從而改變靈魂對世界的觀照,最終激起一種深層的轉向。[1]基督的教義給我們的教育者以啟示:教育的終極目標是要努力使靈魂轉向。
一、重建精神家園:鑄造靈魂的導向
學生原本的學習目的是求得最佳發展,當下卻變成了虛榮心,只是為了求得他人的看重和考試的成績;原本應該逐漸進入富有內涵的整體,當下卻變成了僅僅學習一些可能有用的知識;原本是理想的陶冶,當下卻不過是通過考試學一些可能很快就會遺忘的知識。雅斯貝爾斯提出愉悅情感、凈化靈魂的教育理念對我們教育工作有著耐人尋味的啟發意義:我們平時更多關注的是德育的針對性、實效性,但恰恰忽視了德育的超越性:超越現實、超越功利。對時代問題而言,我們要超越(否定和克服)經濟至上、物質主義的弊端;對學校德育而言,我們要超越(批判)指導思想上的機械適應論。德育的超越性,是指精神道義對物質功利的超越,是可能對現實的超越。[2]
德育過程的關節點不是傳授道德知識,也不在于訓練道德行為,而在于培養道德信念。我們當前的教育教學:重機械說教,輕情感體驗;重物質刺激,輕精神引領;重上級評價,輕內涵建設。理想與信仰的缺失使一些學生處于靈魂飄浮之中,心靈枯槁,人文失落,誠信不再,人格分離。重建學校精神家園,成為鑄造靈魂的導向:筑夢、追夢、圓夢。
教育者不是簡單地從事于訓練一個人,而是從事于適當的社會生活的形成。每個教育者應當認識到他所從事職業的尊嚴,明確自己的定位:社會公仆,專門從事于維持正常的社會秩序,致力于正確的社會生長。如此,教育者才稱得上是真正的上帝代言人,真正的天國引路人。引導學生進入超人的精神世界,進而提高和塑造他們的精神生活:在我的心靈長入結構分明的整個世界的過程中,自身也就形成某種結構并得到造就。“56號教室”的主人公雷夫說過:教師不要太完美,不要太看重自己,也不要做“圣徒”,只有這樣,學生才會信任你。
在雅斯貝爾斯看來,其實蘇格拉底和孔子這兩位教育家的教育思想和方式,是有很多的共同點的。他們與學生之間都是一種平等的關系,都使用“善意的爭辯”,循循善誘,使學生獲得真理(“道”)。蘇格拉底式的教育使“雙方均可自由地思索”,在教師與學生的對話與論辯中,學生獲得了強烈的求知欲――對真理執著探求的動力。他自己對真、善、美的弘揚,對理性信念的堅守,深深地影響著他的學生們,從而使他們堅定不移地追求真理,守衛自己的靈魂與精神家園。
教育是整體精神成長的過程。雅斯貝爾斯認為,教育不只是獲得知識,技能的活動,而且是師生共同參與的精神生活。也就是說,教育過程首先是“個體精神成長的過程,然后才成為科學獲知過程的”部分。因為,“科學中根本不存在作為立身之本和對終極價值叩問的東西,因此也就沒有絕對價值可言”。教育作為整體精神成長的過程,是促進人的知、情、意和諧發展的過程。教師通過人的精神美感去陶冶學生的精神,學生通過感受不同教師精神世界的豐富、富足,根據自身的個性和天賦主動而有選擇性地塑造完整的精神世界。
二、培育虔敬信仰:鑄造靈魂的關鍵
雅斯貝爾斯認為:“教育必須有信仰,沒有信仰的教育不是教育,而只是教育的技術而已。”信仰缺失,將引來誠信危機、功利主義泛濫、應試教育盛行。真正的教育是精神的創生和靈魂的感召,只有基于崇高信仰和堅定信念的行為,才具有感染力和感召力,才能推動人、鼓舞人,才能喚起受教育者對未來的期盼、憧憬和向往,才能在受教育者心中催生信念。人對信仰的追求,是一種對終極價值的需求,是超越個人有限性的追求。受教育者有了明確而堅定的信仰,就有了具備接受或拒絕各種思想和行為的能力,形成自己解釋環境、采取行動的能力。信仰雖然不能兌換金幣,但它卻是無形的精神財富,可以引領人格升華,使個性堅強、行為持久、態度真誠、意志集中。
基督徒的德性與虔敬并不在于實質的運作,而在于內在的精神狀況。因此,他會被驅使去持續地監督自我,又因為他有義務始終保持對自己良知的審察,所以他必須學會怎樣去質問自己、分析自己、檢省自己的動機。教育的至高境界又何嘗不是使受教育者懷揣虔敬之心,在執著信仰的驅使下逐步形成自我教育的人格,不斷反思自我、從而實現內省、慎獨、超越自我。
蘇格拉底的教育思想流傳了2400多年,至今仍閃爍著循循善誘的睿智光芒:在充分尊重受教育者人格的前提下使受教育者獨立思考、苦苦求索、透徹頓悟,最終靈魂得以轉向,虔敬信仰得以培育。反思我們今天的教育教學,師生在人格上平等了么?學生的潛能得到開發了嗎?獨立個性得到尊重了嗎?創造性得到培育了嗎?靈魂轉向了嗎?在一些所謂的課改實驗區,假大空的所謂經驗報告,各路前來指導的所謂專家,作秀的課堂、變相的灌輸、虛假的“課堂討論”令人痛心疾首。北師大顧明遠教授曾大聲疾呼:要向反教育行為作斗爭!學校是師生共同擁有的精神家園,我們需要的是在平等的空間對話而不是“獨白”,是在融洽的氛圍中自由交流而不是居高臨下地“命令”,是在預設中的師生真情互動、共同生成而不是機械被動的照單“接收”。弘揚主體教育思想,“重建有魅力的德育,讓德育回歸生活本真,重構有氣息的課堂,讓課堂煥發生命的活力”成為時代的呼喚。
三、反諷喚醒催產:鑄造靈魂的藝術
蘇格拉底的“催產術”教育原則,正是順應人的靈魂的需要,通過對話和反諷來喚醒學生內在的潛在力,促使學生從內部產生一種自動的力量,逐漸自我認識知識、探索道德。雅斯貝爾斯認為蘇格拉底的對話是一種深入靈魂深處的對話,在錯綜復雜的困惑中被迫去自我思考,教師指出尋求答案的方法,提出一連串的問題,而且不回避答疑。因此,對話不僅形成了師生交互性的關系,而且也使知識轉變為學生個人的認識,使學生的精神受到對話的啟迪和引導。
蘇格拉底從不給學生現成的答案,而讓學生自己通過探索去做結論。他讓那些自以為是的人意識到自己的無知,并讓他發現真知,因此人們從內心深處得到那些自以為還不知道,實際上都早已具有的知識。因此可以說,知識必須自我認識,自我認識只能被喚醒,而不像轉讓貨物。一個人一旦有了自我認識,就會重新記憶起仿佛很久以前曾經知道的東西。我們在教育教學實踐中要借鑒蘇格拉底的“產婆術”,教育工作者要甘于做接生員,而不要代替別人生孩子。要善于在循循善誘、隨風潛入的意境中讓學生產生困惑、迷茫、羞愧、痛楚、反思,頓悟、驚喜,在長期的“接生”過程中喚醒靈感,鑄造靈魂,堅定信仰,讓學生自我體驗、自我認識、自我教育,自我實現,淡化“好勝心”、“功利心”,強化“好奇心”、“平常心”,深刻領會知識的精髓,這才是更高的教育境界。
激發、培育學生探索奧秘的興趣,是教師教育教學的著力點。興趣是伴隨個體成長的能力信號及其表征,教師需要經常細心觀察學生的興趣和興奮點,對興趣和興奮點既不能放任也不能壓抑,要予以及時、持續的關注。倘若放任興趣,無異于用暫時的東西替代永久的東西;倘若壓抑興趣,就是壓抑心智的好奇性、靈敏性、創造性,進而可能導致興趣僵化。
蒙臺梭利說過:“假如他(兒童)犯了錯誤,教師必須不去糾正他,不過必須把他的告誡擱起來,在別的時間再處理……在做錯之后保持沉默,讓兒童的意識清晰起來,下一步的教育就可以有效地沿著最初的步驟進行下去。”兒童是自己教育自己,因為他看到了自己的錯誤,改正了這些錯誤。[3]
四、體驗終極幸福:鑄造靈魂的至善
具有高尚的人生境界的教育者所面對的可能是極為平庸的生活,但他們卻能處處覓得審美的對象,從中獲得愉悅,他們也可能面對著各種挫折甚至悲壯的處境,但他們的崇高德性和浩然正氣卻能使他們獲得一種心馳神往、蕩氣回腸的崇高感、神圣感和自由自主感等人生終極的幸福體驗。
處于這種人生境界的人從不斷的自我超越中感受到人生的本質力量以及意志的自由,在他們身上達到合目的與合規律的統一,外在的規范責任跟內在的意志、欲望的融合,從而做到道德意志與宇宙秩序的和諧,對他來說,人生不再是一種負擔、一種義務,而是一種自在的自然過程,怡然自得,輕松自如,“從心所欲而不逾矩”。
教師肩負培養民族未來的崇高使命,我們要胸懷虔敬之心,追求一種高尚的人生境界:審美愉悅。朱光潛有一句名言:“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業。”看淡功名利祿,懷揣教育夢想,把教育當作崇高事業來追求而不是僅僅當作謀生的手段來應付。看到一個個鮮活的、富有個性的生命與我們一同成長、成功、成熟時,我們的內心是何等幸福!
五、愛心甘露滋養:鑄造靈魂的旋律
靈魂教育的主旋律是愛,有了一份堅定而博大的愛心,我們就會充分尊重每一個生命的個體,聆聽孩子的不同聲音,感受孩子的喜怒哀樂,以自己的關懷使一棵棵稚嫩小苗成長為經受風雨的大樹,幸福地與孩子們一同仰望那天空的蔚藍。
愛在教育中具有重要的意義。它把生命提升到真正存在的境界,是教育的原動力。首先,它有助于實現人的最大潛能,達到自我升華。因為升華、實現潛能、成為你自己是愛的三個維度,同時又是愛在成為自己的過程中不可分割、不可缺少的部分;其次,有助于學生認識一切事物。愛在彼此存在中實現,一個真實的自我和另一個真實的自我在彼此互愛中聯系起來,這樣,一切事物才能在存在的光輝中敞亮。
六、碰撞感化守望:鑄造靈魂的途徑
教育是靈魂的碰撞,而非理智知識和認識的堆積。雅斯貝爾斯認為教育本身意味著: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
“大別山師魂”――華中師大學子汪金權老師有一句名言:“教師的守望就是學生的希望”。汪金權放棄優越的條件自愿到條件艱苦的大別山當了一名鄉村中學教師,一干就是20多年,并且多年來堅持把自己的工資用于資助貧困學生。正是這些可敬可佩的“師魂”們對靈魂的碰撞和喚醒,才使眾多的孩子心靈深處燃起了希望之火。
教育者為了在所有無法避免的挫折和失望前不喪失信心,他們需要一種極大的內在穩定性和在此基礎上建立起來的耐心。耐心是教育者的一大美德,沒有耐心是一大缺陷。有些學生由于不太聰明或缺失練習,因而沒有能按時完成作業;有些學生沒有取得預期的進步;有些學生盡管有改正錯誤的良好意愿但屢有反復,此時教育者往往不耐煩。教育者如果發脾氣就會葬送一切,他的努力就會付之東流。[4]
適時“等待”是必要的,它意味著尊重兒童發展的規律而不是揠苗助長。當然也不能坐失良機,時機一旦成熟就要循循善誘、觸及靈魂。
七、成就精神貴族:鑄造靈魂的愿景
教育者的重要工作在于養成學生的風度,鑄造學生的靈魂,培養學生良好的習慣、德行與智慧,進而賦予學生以人世的見識。在于使學生喜愛并模仿優良的、值得贊頌的行為;當學生躬行實踐時,賦予他以力量和進取精神。雅斯貝爾斯的教育思想關注人與人之間靈魂的交流和生命的體悟,強調人的主體性價值的張揚,注重生命信仰與精神陶冶在教育中的作用,揭示了教育對生命本原追問和超越的本真意義。
――――――――
參考文獻
[1] 愛彌爾.涂爾干.教育思想的演進.李康,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2] 杜時忠.德育十論.哈爾濱:黑龍江教育出版社,2003.
[3] 約翰?杜威.學校與社會明日之學校.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4] O?F?博爾諾夫.教育人類學.李其龍,譯.上海:華東師大出版社,1999.
篇9
無法滿足
2007 年,這個2000 萬俱樂部里最多產的明星將有三部新片輪番轟炸,包括《鬼面騎士》、《預見未來》、《磨坊》。盡管之前的《鬼面騎士》得到的評價一般,但是一樣獲得了巨額票房,尼古拉斯? 凱奇的個人魅力是最主要的原因之一。
他似乎是天生的演員,他的眼神是憂郁的,里面有嬰兒般的無助,而且永遠顯得無辜。他適合演被冤枉的、被拋棄的、受過心理創傷而依舊執著的所有成熟男人,且越命苦越演得好。只要有他,再爛的片子也能從頭看到尾,我們的眼睛會不自覺地不斷給他特寫,無論他在屏幕上的哪個小角落露出幾厘米的一張小臉。
在凱奇憑《逃離拉斯維加斯》里落魄的編劇BEN 獲得奧斯卡影帝且成為動作電影英雄之前,他被視為是最狂野、最怪異的演員,他可以在各種奇異的電影中展露個人演技,接著又在商業的賣座電影中遭到影評人痛批,然后,再藉著和大導演合作的機會挽回了些許聲譽。
對于片約來者不拒的說法,凱奇不以為意,他說:“在開始演戲的時候,我就像是一個無政府主義者,我只對拍攝像《我心狂野》和《吸血鬼之吻》這樣的電影有興趣,那種角色有點造反意味,就像朋克搖滾和另類音樂的表達方式一樣, 我完全忽視了這個工業的另一面,但其實我后來學會平衡的理由是因為我其實也可以和像布萊恩? 狄帕瑪或史柯西斯這樣的導演合作,如此一來,我也同樣地兼顧到電影工作的另一面,但這明顯地讓我發現, 你愈有相當的名氣,你就愈想保持,所以可以這樣說,我其實是個無法滿足于自己成就的人!”
他已經43歲,并且開始有禿頂的跡象,但他從不擔心自己會被好萊塢遺棄,“實話告訴你,作為一個演員,我不用靠這張臉。在容貌上我處于某個平衡點,但我不是布拉德? 彼特,因此我只依靠我自己的演技,當然也并不是說容貌好的演員就不需要演技,我之所以能有今天這種地位,靠的就是我花在演戲上的工夫要比在別的方面多得多。為了一個好的角色,我可以付出靈魂。”
為了演好角色,尼古拉斯? 凱奇曾經掉了兩顆牙齒,甚至還生吃過蟑螂。他要求自己要像鮑勃? 丹佛嗑了藥拉手風琴一樣演戲。“我17 歲就開始拍片,經歷過各種挫折,心中難免有許多憤怒,但是將這些憤怒化為演技,是很好的發泄渠道。”
只想靠自己
這個德國人和意大利人的后裔,中學時代便將表演視作最大的夢想,“當我穿著我表哥的衣服,踏上校車時,我告訴他們我不是我自己,而是我的表哥。大家都相信了,我想,從這之后我就知道我能表演了”。
凱奇有實現夢想的極為便利的條件,他出生在一個顯赫家庭,他的父親是前舊金山大學文學院院長奧古斯特? 科波拉,他的叔叔是以《教父》和《現代啟示錄》等片聞名于世的大導演弗朗西斯? 科波拉。他也確實是憑借叔叔電影里的角色踏出了第一步,但為了不沾這個龐大家族的光,他很早就把名字從“尼古拉斯? 科波拉”改成現在這個樣子(凱奇取自漫畫人物歷史上第一個黑白英雄魯克?凱奇),“尼古拉斯? 科波拉這個名字其實帶給我很多困擾。我沒有辦法像平常人一樣去參加試鏡,這個名字帶給我的包袱太大了。所有的家庭成員對于我改名換姓的舉動感到很難過,也頗不以為然,可是我要證明我不靠這個姓也可以在這一行出人頭地。” 而在事隔多年以后,凱奇坦承:“我的內心還是很‘科波拉’的,我與家族中每個人的感情都很好。”
受他那個演戲沒怎么出名、改行做了導演卻蜚聲國際的堂妹索菲亞? 科波拉的影響,凱奇決定自己當導演。他的處女作是《索尼》(《好男也變鴨》),顯然從我們對這個名字的陌生度來看,這個嘗試并不成功。男主人公迷離狀態下的掙扎、狂躁的重金屬搖滾、邊緣階層的生活⋯⋯熟悉的讓人無法不聯想到大衛? 林奇的《我心狂野》,也難怪,當初凱奇就是那部片子的主演。當然這也可以作為挑毛病人的口實:該片精神層面上太像林奇,而影像上的創意卻又達不到林奇那么美輪美奐。不過你不能忽視另一點,大衛? 林奇的影片在當代電影導演里好歹都算是一個極端,拿他做標準去衡量別的導演,未免有點發燒友的一相情愿。
事實此片的視覺效果并不差,而且作為導演,尼古拉斯? 凱奇用功的著力點不在鏡頭,而在表演。新人詹姆斯? 弗蘭克雖然長得介乎馬特? 迪龍和年輕時代的貝爾蒙多,但舉手投足,還是有那么一點尼古拉斯? 凱奇招牌式的沉淪和瘋狂。或者凱奇設計“索尼”這個形象,潛意識里還是把他當作該由自己出演的角色。后來考慮到這個主人公的職業是“鴨”,必須是個討女人喜歡的小白臉,這才“讓”給弗蘭克來演。
而且即便本片的劇情主線是在講述一個“鴨”試圖改變自己人生的努力與惶惑,故事仍算不得新鮮。畢竟這十多年來,邊緣人生、底層生活、草根情結⋯⋯多多少少都已被“獨立電影”玩熟玩爛,甚至玩成了垃圾,讓觀眾開始逆反。凱奇卻能把這個基本上已接近俗套的主題處理得新鮮、流暢、讓人好奇,說明了他在電影敘事上還是有一手的。科波拉家族的人本來就沒幾個是吃素的,何況是在做演員和結婚上都“喪心病狂”的凱奇呢!
雖然另一個好萊塢瘋子西恩? 潘說過,凱奇自打《逃離拉斯維加斯》獲奧斯卡獎以后,便開始成為了一個“墮落”的演員,他這幾年的演藝生涯似乎也這么證明了,但從《索尼》這部導演處女作來看,凱奇翻身的機會不能說一點兒沒有。至少我們已經感覺到,在好萊塢這個黃金打造的泥坑里,那個叫尼古拉斯? 凱奇的人還在痛苦地掙扎。
或許,他想掙扎成尼古拉斯?科波拉吧。
情場高手
和起伏不定的演藝事業相比,凱奇的私生活永遠都停留在, 他的感情世界, 比他演過的角色都多姿多彩。在他20 歲出頭的時候,他與珍妮? 懷特約會了兩年, 繼而換成烏瑪? 瑟曼,其后與模特克里斯蒂娜? 弗爾頓同居數年, 并生下兒子魏斯頓, 但他始終沒娶克里斯蒂娜, 而魏斯頓今年已經13歲。
最廣為流傳的佳話是,80 年代初, 當凱奇第一次遇到帕翠西亞? 阿奎特的時候, 就當即跪下求婚。阿奎特起先只是覺得好玩,于是列下一堆要求讓凱奇滿足她, 當凱奇真的一項一項完成之后, 阿奎特開始害怕了, 于是故意避開凱奇。“女人只愛玫瑰及珠寶,但他只懂用金錢利誘。”這曾經是阿奎特形容凱奇最經典的一句名言,但多年之后,當他們再次相遇的時候,兩個人還是結婚了。然而阿奎特只拴住了凱奇6 年,雖然離婚后凱奇一度后悔,要求復合,但聰明的她沒有回頭。
2002 年8 月,凱奇和貓王之女麗莎結婚,轟動全球,不過他們的婚姻只維持了不到4 個月就一拍兩散。不是性格不合、生活失調、品位差異嚴重,尼古拉斯? 凱奇要求離婚的理由是“她居然要賣掉我的400 本漫畫”。
是的, 這個怪人是個超級漫畫迷,并對一些古老書籍有相當的興趣和熱情;另外,他還愛收集摩托車,并熱愛著賽車運動,對他來講,那是一種另類的安定神經的做法。“在我們的生活里有太多讓人焦慮的壓力,而這比喝酒或吃鎮定劑好太多了,如果你在賽車場賽兩個小時的車,開時速超過160 邁的車子奔馳,還能試著保住性命,你就不會去想太多其他的問題,雖然這有些諷刺!”
最近凱奇又結婚了,1994 年他曾在電影《傾城佳話》(It Could Happan ToYou)中扮演一個向酒店女服務員求婚的彩票中獎者,這次他就像片中人物一樣娶了一個女招待。這個剛剛20 歲的叫麗絲的女孩長得像極了劉玉玲,在認識凱奇之前,居住在貧民區,并在圣費蘭島附近的壽司店“歌舞伎”里工作。
凱奇對她一見鐘情,他們經過了極短的戀愛后決定結婚,當然誰能拒絕凱奇的求婚?他們戀愛中的某一天是這樣的:搭凱奇的私人飛機去法國吃一頓晚餐,然后在愛麗絲的工作時間前一分鐘把她送回壽司店。這個灰姑娘穿上了水晶鞋, 于是希望12 點的鐘聲永遠都不要敲響。但除了上帝,誰又能做到呢?凱奇也不能。
我要證明我不靠這個姓也可以在這一行出人頭地,但我的內心還是很“科波拉”的。
尼古拉斯?凱奇
出生地:加利福尼亞,長海灘
生日:1964 年1 月7 日(星期二)
星座:摩羯座
身高:183 厘米
家人:父親August Coppola
舊金山大學比較文學教授
母親Joy Vogelsang 舞蹈家
叔父Francis Ford Coppola
《教父》導演
祖父Camine Coppola
NBC 首席吹笛手
想合作的導演:昆汀塔倫狄諾( 黑色 追緝令)
想演的角色:教父中的吉米坎Jimmy Caan、吸血鬼德古拉Dracula
想做的事:自己打造一部車子、開音 樂公司、開漫畫公司
喜歡的收集:漫畫書、古典火車
喜歡的文學名著:俄國作家陀思妥耶
夫斯基之《卡拉馬佐夫兄弟》
喜歡的文學角色:吸血鬼德古拉
Dracula
篇10
紀實是真實嗎?
真實是電視紀錄片的本質屬性,它要求把現實生活的存在方式和本質意義通過創作者的創作活動體現到作品中。在以非虛構的方式來對待現實生活的創作中,創作者的體現方式則是多種多樣的。
紀實,首先是一種美學風格,是一種與真實的關系。
風格,是對現實生活進行藝術觀照的方式,是藝術形式的組織類型。它帶給人們的不是現實本身的信息,而是藝術對現實的折射程度和性質的信息。面對同樣的現實,不同創作者會用不同的折射方式。
伊文思曾在1987年論述過:“對于紀錄片的看法和要求,各個國家都不相同。例如在法國,并不那么嚴格地要求它的基礎必須是真實的,只要和故事片不同,就可以稱為紀錄片。”1事實如此,法國、德國、日本等國家把紀錄片的范圍放得很寬,為了敘述某一件事的過程,可以用演員來扮演,可以虛構故事情節。在《萬里長城》中,我們看到了日本漂流民的身影,在《金字塔》里又出現了古埃及大臣和王子的摸樣;我們甚至在中國的紀錄片家族中也尋找到了扮演的角色,《南京血證》里再現當年巧藏珍貴影集的過程;《故宮》一片,編導則向觀眾展示了清王朝皇室活動及日常起居,并輔以大量虛擬動畫場景;《大國崛起》里這種手法的普及應用更是俯仰皆是。可以說,在當今的電視紀錄片大潮中,扮演、虛構情節等“務虛”的創作手法已漸為圈內人士所關注,并引起諸多的爭論。其實,這個話題隨著紀錄片的產生發展就一直伴其左右,只是近幾年來,紀實之風尤盛,當看慣搶拍,偷拍,跟拍的節目又忽地一下子冒出許多擺拍來,難怪一些人士接受不了。
電視,這個現代電子媒介,正以一日千里的速度發展,它的觸角遍及千家萬戶,它的影響力、權威性也與日俱增。傳播學上講究雙向交流,講究受眾論,效果論,總之是十分注重傳播方式和結果,尤其是后者。那么,對于紀錄片的編導者來說,無論前期怎樣殫思竭慮觀眾是不得而知也不感興趣,觀眾只看到最終的節目成品,并由此產生聯想,啟發或受到某種感觸。于是,這就需要編導們要把節目做的好看、耐看,尤其是如今電視劇一統天下,文藝娛樂節目五花八門,紀錄片若要爭得一分天下,必須在信息量、知識性、趣味性、及畫面造型上下功夫。這就又回到前面提到的“必要的虛構與恰當的扮演。”
藝術真實,指藝術作品通過藝術形象反映社會生活時所達到的正確性。藝術真實一方面要求藝術作品中細節的真實,同時更要求達到本質的真實。藝術是社會生活經過藝術家改造、加工的產物。藝術虛構的特點決定了藝術的真實不同于生活的真實。生活的真實是一種客觀存在,藝術的真實則是往往是可能存在的真實。它既受客觀真實的檢驗,同時也要受人們主觀認可的真實標準的檢驗。從另一個意義上,也可以稱藝術真實是藝術作品與客觀生活、與觀眾的主觀認可中建立起來的一種真實的對應關系。
藝術的真實一方面是可能的真實,另一方面也是可信的真實。在不同類型的藝術作品中,人們對它的要求也有所不同。在新聞性紀錄片中,人們更多的要求它與客觀社會的直接的對應,要求它細節到過程、從事件到人物都逼真于實際生活。紀錄真實環境真實時間里發生的真人真事。對于新聞紀錄片“四真”原則,匈牙利電影美學家貝拉*巴拉茲說:“在紀錄片里,‘藝術’不在于虛構,而在于發現,藝術家必須在經驗世界的廣闊天地中發掘出最有特征意義的、最有趣的、最可塑造的和最有表現力的東西。”2伊文思不止一次說:“紀錄片把現在的事紀錄下來,就成為將來的歷史。”3這在一定程度上就揭示了紀錄片的真實性和文獻性的直接關系。
在藝術性紀錄片中,人們則會更多的從主觀感情與可能性上來要求它的真實程度,而不會在外在形態和細節等方面去要求它逼真于客觀生活。之所以產生這種情況,是因為人們在長期的創作,欣賞中,已根據不同的方法,風格,通過無數次的反復,建立起來的一種對于藝術真實的默契關系。其中情感的真實與邏輯的真實是極其重要的。在明顯的虛構段落中,情感的真實是獲得觀眾認同的最重要的保證,邏輯的真實主要是指人物的心理行為軌跡上的可信性。藝術不排除偶然,虛構和獨特的想象,但它總是以可理解為基礎的。《故宮》一片中有許多模擬表演及動畫再現當年皇室祭祀、迎娶、登基活動的場面,稍有常識的觀眾一定不會認為這是歷史實景,雖然都是在同一地點同一環境中。記得美國的埃里克*巴爾諾在《世界紀錄電影》中曾指出:“真實感和權威性是紀錄片的命運所系,無論動機如何,對于利用它的人來說,這兩點是引誘力,也是對事實進行啟發或者欺騙的力量源泉。”4
在紀錄風格的紀錄片中出現扮演,應該說是對于紀錄片創作時空的一大突破。因為,紀實不是目的,紀實是為了最終產生感染觀眾的藝術效果。在以往的創作中,對于歷史時空的展現多采用歷史圖片、舊影像資料、當事人或見證人言語回憶等手法。然而,電視這一大眾媒介的最大特點就在于表現活動具像,我們應努力發揮自己的特長,盡可能給觀眾提供一種認識世界,觀照自我的可能和舞臺。前蘇聯的勒瓦爾拉莫夫等人也主張可以允許用故事片扮演的手法來拍紀錄片:“在個別情況下使用演員可能不至于破壞嚴肅的真實性”,“至于按照事件或事實的真實情況,邀請當時事件的參加者在真正是當時的環境和順序下把它們再現出來,這都是另一回事。”5
當然,我們并無意倡導在紀錄片中大量運用這種“務虛”的方式,但適當地、恰如其分地整理和構成事實、追求真實,應當無可厚非。問題的關鍵在于觀眾對扮演的允許度上。日本NHK放送文化研究所在日本國內挑選了120人進行隨機問卷調查。對于扮演的允許度的調查結果顯示:“紀錄片是依據事實獲得了主題后的一種創作品。其中既有演出也有再現,它們是以逼近本質的程度的多少為大前提而存在的。作為傳播的內容,欲對其進行證實時,直接利用的材料必須是事實,因此,如果扮演僅僅是為了促進理解的話是可以存在的,這對觀眾來說也是必要的。”6
藝術的創作手法是多種多樣,而觀眾也需要風格各異的節目滿足不同層次的需求,對于創作者來講,處理好扮演的分寸及真實與虛構的銜接,筆者認為是極其關鍵的。
扮演、模擬再現與真實紀錄是紀錄片創作中虛與實關系的一個重要方面。另一方面,即便是在真實紀錄的過程中,即展現生活現實原生態的過程中,也要講究虛與實。
虛實論是中國古典美學的重要理論,認為天地萬物以及一切藝術和審美活動都是虛實的統一。從我國的審美傳統看,藝術創作中強調要使“實”的描寫能夠引導人產生某種想象,從而構成一個“虛”的境界。
意境,是中國古典美學中具有民族特色的范疇之一,“指的是詩、畫、戲曲以及園林等門類藝術中借匠心獨運的藝術手法熔鑄所成情景交融,虛實統
一、能深刻表現宇宙生機或人生真諦,從而使審美主體之身心超越感性具體,物我貫通,當下進入無比廣闊空間的那種藝術化環境。”7這里重點是強調虛的作用。老莊的“大音希聲、大象無形”,笪重光的“虛實相生,無畫處皆成妙鏡”,劉禹錫的“境生于象外”都是講要通過具體的藝術描寫引發人的聯想,在象外構成一個虛的境界。《老子》云: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微。意思是說,道既具有“無”(虛)的屬性,又具有“有”(實)的屬性。
從藝術和現實的角度來講,藝術創作就是借助可視形象解釋歷史,闡明抉擇,寄托自己的情感。現實生活是一切藝術的源泉,這個意義上說,藝術都是寫“實”的,那么中國美學家何以提出化實為虛的問題呢,這是因為藝術并非機械地復制生活,它有賴于創作主體和欣賞主體各種心理因素的積極介入。清方土庶在《天慵庵隨筆》中說:“山川草木,造化自然,此實境也;畫家因心境造境,明乎道心,此虛鏡也,故以實帶虛,以虛明實。”8
從觀眾的角度講,人們的接受欲望,并不是僅僅要看到一些生活表象,而更多的是要求從一部作品中感受和發現某種能引起共鳴的東西。那么通過生活表象去接觸及觀眾的內心,通過自然環境去營造心理環境,就成為藝術表現的重要任務。克拉考爾認為,“現實生活的存在是一種含義模糊的存在,在影片中也應具有一些含義模糊的鏡頭,以便去觸發各種不同的心情,轉而表現某些物象,使它們處于一種暗示性的模糊狀態。”9這種暗示與觸發是為了給觀眾提供體驗的可能性,這種體驗又可以去引發想象,可以以本能的認同去引發心理的認同。但《望長城》恰恰在這一點上留下了諸多的遺憾,從拍攝方法和敘事方式講,它的確精到地體現了紀實的本性,可以當之無愧地成為中國電視紀錄片中的佼佼者。但作為藝術創作,則顯得功力欠缺。許多段落,除人物活動的自然真實促進了觀眾的本能認同外,很少能從整體上觸發觀眾的想象,誘發觀眾的心理活動認同,有些段落為了紀實冗長拖沓,甚至缺少必要的鋪墊和交代。任何事物都不應走極端,否則,“紀實”就有可能成為“隨意”和“淺薄“的代名詞。
紀錄片來源于生活,但以為紀錄片就完全等同于生活肯定是不科學的。伊文思打過這樣一個地方,他說:“實際上這也就跟石料對于一個建筑家和雕塑家一樣,石料本身并沒有藝術價值,經過建筑家和雕塑家的加工,才成為藝術品。同樣生活也只是素材,而不是藝術品本身,藝術開始于素材的選擇。現實生活需要經過選擇、剪接,才能形成一部具有藝術價值的影片。”10
首先可以“化實為虛”。通過對表現對象形聲結構及運動形態的描述,借助隱含于物象之中的隱喻、類比、暗示等藝術表現因素,去引導人們產生一種必然的心理聯想從而使實在之物傳達出一種虛的境界,使實的內容與虛的意境成為渾然一體的完整的藝術形象。比如《沙與海》中打沙棗的長鏡頭,正是這種象征對生命的愛惜與渴望,由實境而聯想產生的虛境,才構成了完整的藝術形象,對觀眾才具有長久的吸引力和震撼力。在當下的創作中,出現了一股“跟拍跟拍再跟拍”的“自然主義”潮流。一個長鏡頭拍下來,記錄了無任何新意、巧意、視覺沖擊力、心理感召力的“生活原始狀態”,什么搬東西、洗衣服、尋找某人等等這些內容的確是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但把它編排在節目中就必須賦予這些活動以新的、獨特的內涵,讓觀眾感覺到正是這些生活的方方面面才形成主人公的個性化語言、行為,是表現人物的必不可少的成分才行。否則,一味的“紀實”,只給觀眾看到“類語言”、“類行為”這些人們早已司空見慣的東西,其實在某種意義上是對紀錄片本質屬性的一種歪曲、誤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