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項羽本紀范文

時間:2023-03-15 13:23:2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史記項羽本紀,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項羽有太多的遺憾,或者說本該成為英雄的人卻無法成為真正的英雄。但他在亂世中綻放了未有的光華,他的傳奇讓人覺得劉邦、韓信只能做亂世的配角。

在巨鹿,面對秦軍,是他率領江東的子弟以少勝多,震懾諸侯,我仿佛看到了血染征衣的項羽揮戈于千軍萬馬,楚軍的吶喊響徹云霄,看書從未有過這樣真實的感覺,不知是司馬遷傳神的筆抑或是那喊聲本存在于虛空之中。鉅鹿是他的一個起點,那時起,他注定是楚人的驕傲,“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的誓言在項羽的振臂間得到應驗。

面對危難,置之死地而后生,不退縮終將成功,是項羽為人們所立的榜樣。

四年的楚漢相爭在垓下之圍時本預言著傳奇的隕滅,但項羽卻在這終點又舞出了眩目的光華,只是這個終點注定成為楚人的遺憾。霸王別姬不免英雄氣短,兒女情長,四面楚歌,重重之圍,項羽在諸侯的眼皮下率眾突圍,也只有項羽才有這份膽氣。二十八騎的東城決戰,盡顯英雄霸氣,這是只有他才有的自負,只是一句“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卻沒有了“力拔山兮氣蓋世”所有的霸氣,若非如此,那一天的夕陽也必將是血染的。

烏江自刎,項羽拋開屬于他的一切——天下、美人、駿馬。戰神一般的人便如此躺在烏江岸邊,他的血流進烏江,讓這江水有了靈魂,江水的咆哮,掀起的白濤,沖去了夕陽下的最后的殘戈……

舍生取義是項羽離開亂世的方式,自負毀了一切是項羽留下的警示。

烏江流水,歷史在那里留下最耀目的一筆,也留下項羽的遺憾,項羽讓我有了許多的感受,不知是感動多于惋惜亦或是惋惜多于感動,總認為他不該如此消亡,他不該龍袍加身,九州方圓自在民心。他的身旁有熱血的江東子弟,有虞姬,有烏騅,他本可騎馬追風。他的自負讓人羨慕,但風中的低語卻訴說著自負所帶來的危難,項羽的死是歷史的遺憾,他未能有完美的結局,畢竟這不是故事,無法有善變的結局。項羽的血流入家鄉的水,這水的一旁是他曾經守護的地方,而他也將在這縈繞千年,不禁為他嘆息,不禁責問歷史為何選擇了劉邦,但我只是站在歷史長河的邊緣,無論這里多么洶涌,多么絢爛,我都是一個過客,無法涉足去改變命運的輪跡,亂世的光華似乎就在瞬間,烏江流水已滔滔而去,只是未曾驚醒了沉睡的霸王。

篇2

關鍵詞:小學教育;體育本科專業項目;課程設計

課程改革集中地反映了時代和社會對人才培養方面的需求,只有做好課程改革,才能實現不同時代和社會的培養目標。本文首先介紹了我國“小學教育”本科專業體育課程發展歷史以及專業定位,參考發達國家的課程改革經驗,嘗試從課程設計的不同階段、概念取向以及結構層次等方面進行深入的探索,為我國小學體育本科專業的體育課程改革和建設提供重要的依據和參考。

一、本科小學教育專業的歷史及定位

(一)本科小學教育專業的發展歷史自1980年至今,我國小學教育專業的發展歷史可以用三個詞語進行概括:從無到有、從試點到普遍、從不完善到相對完善。具體來說,小學教育專業經歷了三個階段:民間協作實驗階段、國家立項階段、深化提高實驗階段。小學教師的培養對應的也經歷了三個不同的時期,每一個時期,因為社會時代被寄給你不同,培養模式、培養方式、培養層次、培養機構等都有著很大的差別。各階段小學教師具體的培養層次和課程方案見表1。

(二)本科小學教育專業的定位本科小學教育創始初期,首先面臨的問題就是定位問題,只有做好定位,才能為教師培養指明方向。因為小學教師專業具有一定的復雜性,所以小學教育專業的定位也呈現出相應的層次性,具體表現為不同的高效,在培養教師的過程中的側重點是不一樣的,比如重點師范大學面向全國范圍,教育定位是復合型教師,旨在培養優秀教育工作者以及創新型專任教師。一般師范院校和綜合院校面向各個省內,教育定位是培養具有發展潛力的高素質教師,旨在培養具備一定教研和管理能力,具備扎實的基礎知識的各個課程的教師。

二、發達國家小學教育本科專業體育課程設計的特征

(一)重視職業能力培養教師的職業能力包含兩方面內容:學術基礎;對教育學性質、教學方法整體性的認知。比如,目前法國在培養體育教師的時候,應用的主要培養模式為:定向和非定向相互結合的模式,小學體育教師先要通過大學學習,掌握基礎知識,學習期滿后,經過相關機構的考核和認定,只有考核認定合格的才能進行師范培訓,然后上崗教學。

(二)重視教學實踐和國內相比,國外教師教育的理念就是,教育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實踐,所以教師教育過程非常重視教學實踐,具體來說,教育理論知識是教育工作者從業的基礎性知識,而知識指向的終極目標就是專業實踐。比如,目前英國小學體育教師教育培養時,比較重視大學和中小學之間的關系,旨在通過綜合大學體育教育對擔負起中小學體育教育的任務,針對綜合大學和中小學,制定共同的教學計劃,旨在提高學生的教學能力。

(三)體現了較高的專業化水平目前,諸多教育發達國家的教師培養目標都是教師教育的專業化培養。為了提高教師的專業性,國外大學開始提升教師培養層次和延長教師培養時間。使得小學教育本科專業體育課程設計的內容更加豐富,課時量也有所增加,在教學設計中,教學研究成為最終重要的內容,極大程度地提高了教育工作的專業性。

三、小學教育體育本科專業項目課程設計概念取向

(一)學術性取向學術性取向認為教學的過程不僅是傳遞知識的過程,更是培養能力的額過程,同時也強調了教師培養工作的重要性,只有教師掌握的知識越專業、越全面越扎實,代表教師的教學素養水平和教學能力就越高。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教育也在想著全球化的方向發展,目前,很多國家的教師教育機構都比較重視學術性取向,他們認為,素養水平低、學術知識淺薄的學生往往也不能成為優秀的教師,目前我國三年制專科學歷的小學教師培養就比較重視學術性取向,表現在培養教師的過程中,將基礎知識,技能的掌握作為主要的培養目標。

(二)師范性取向在過去,教師大多都是生活或生產技術的傳播者,教學過程中比較依靠他人設計好的課程。到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一些發達國家開始認識到,專業的教育工作者不僅要具備扎實的課堂教學知識,還應該具備知識傳授的方法和技巧,只有具備良好的技能和技巧,教師才具備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古人云:“給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也反映出,即使在古代,我國就已經開始重視傳授學習方法的教育。1990年后,我國各大教育機構開始重視教學技能、教學方法的培養,旨在提升教師的綜合素養水平,但是整個過程卻沒有體現出教師教育“師范性”培養。

(三)運動健康取向在新一輪的課程改革中,“健康第一”指導思想已經形成,教材也突出了健康教育和體育教育的重要性。在這樣的背景下,小學體育教師教育課程內容也愈發向著多樣性、選擇性、趣味性和健康行的方向發展。

四、小學教育本科專業體育課程實施對策

(一)課程設計綜合化目前,幾乎全球范圍內的教育領域都已經形成這樣的共識:必須持續推進教師專業化發展,該共識的形成也推動了各個國家新型教育制度和教育理念的建立。在專業化要求下,小學教育往往具有較強的綜合性,教師不僅要具備相應的專業知識、學科知識,教育知識,還要具有綜合化的知識結構。因此,在設計小學教育本科專業體育課程的時候,必須圍繞示范性和學術性相互統一的觀點,同時確保教學內容可以覆蓋課堂教學知識、體育教學方法、教學技能以及教育專業知識等。

(二)課程設計針對性我國范圍內,小學教育本科專業具有定向在小學、定格為本科、定性為示范的特點,在設計課程的時候,必須綜合考慮小學教育本科專業的特點,再結合基礎教育改革的當前要求,本著滿足小學生發展需求為根本,加強學校之間的聯系,以校為本,確保可以設計出,符合小學生身心發展,符合學校發展的教育課程。

(三)課程設計自主化我國幅員遼闊,不同的地區,地理環境,人文環境、氣候條件都具有較差的差異,所以,不同地區的學校的體育教育傳統項目也有所不同,這些都會對體育課程設計的過程產生較大的影響。在這樣的背景下,各個地區在設計體育課程的時候,注意從教學實踐出發,根據自身優勢和特點,靈活的設計符合地區發展的課程,確保可以培養出符合社會時展需求的各種人才。

(四)課程設計實踐化專業型的教師不僅要具備較強的反思能力,還應該是教育工作的實踐者,通過不同的反思,實踐,豐富自身專業教育知識,提升自身教學能力。所以,在設計小學教育本科專業體育課程的過程中,必須堅持理論教育和實踐教育相結合的原則,確保學生既可以掌握專業基礎知識,又可以具備高水平的教學實踐能力。在具體操作上,教育實習也不能集中在同一個時間段,注意分若干個階段進行,在形式上,可以通過責任實習、現場實習以及參觀實習的形式,有效提高學生教學適應能力。

篇3

 

 

在我國2000年的《農業科技發展綱要》中,將數字農業放在農業信息技術的首要位置,引起了人們的普遍關注。本文試圖談談對數字農業的認識、存在的問題和建設數字農業的基本設想,以供參考。 

 

1對數字農業的認識 

 

數字農業(digital agriculture)就是用數字化技術,按人類需要的目標,對農業所涉及的對象和全過程進行數字化和可視化的表達、設計、控制和管理。其本質是把信息技術作為農業生產力要素,將工業可控生產和計算機輔助設計的思想引入農業,通過計算機、地學空間、網絡通訊、電子工程技術與農業的融合,在數字水平上對農業生產、管理、經營、流通、服務以及農業資源環境等領域進行數字化設計、可視化表達和智能化控制,使農業按照人類的需求目標發展[1]。 

有的學者認為[2],數字農業是“數字地球”在農業領域的延伸。正如“數字地球”的概念一樣,數字農業這一概念體現了數據和技術的綜合集成。數字農業可以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數字農業,即信息化農業,包括農業要素(生物要素、環境要素、技術要素、社會經濟要素等)、農業過程(生產、管理、儲運、流通等)的數字化、網絡化、自動化以及智能化,形成數字驅動的農業生產管理體系。狹義的數字農業,是以農業空間信息機理為基礎的、以“3S”技術為支撐的農業系統空間信息技術體系。 

事實上數字農業是一個學術性很強的綜合概念。近年來,與數字農業技術體系有關的理論基礎和應用技術研究,已經成為主要發達國家發展高新技術農業的側重點,成為極其活躍的科技創新領域。數字農業是一項集農業科學、地球科學、信息科學、計算機科學、空間對地觀測、數字通訊、環境科學等眾多學科理論與技術于一體的現代科學體系,是由理論、技術和工程構成的三位一體的龐大系統工程。數字農業是對有關農業資源(植物、動物、土地等)、技術(品種、栽培、病蟲害防治、開發利用等)、環境、經濟等各類數據的獲取、存貯、處理、分析、查詢、預測與決策支持系統的總稱。數字農業是信息技術在農業中應用的高級階段,是農業信息化的必由之路;農業信息化、智能化、精確化與數字化將是信息技術在農業中應用的結果。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保障我國的食物安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在于推動農業科技的發展,創造條件進行一次新的技術革命,促使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促使粗放生產向集約化經營轉變。可以預言,數字農業及其相關技術的快速發展和推廣應用,必將成為新世紀農業科技革命不可缺少的重要內容,必將推動農業向高產、優質、高效及可持續方向發展,在帶動廣大農民致富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3]。 

 

2存在的問題 

 

2.1農業信息化水平較低 

收集信息、處理信息、傳播信息的軟硬件設備與網絡體系不健全;已開發的大量農業經濟信息系統、農作物病蟲害數據庫、作物品種資源管理數據庫系統、農業土壤系統分類數據庫系統等大多不涉及空間維度,難以適應當前對空間數據信息的需求;對于來源多種多樣、格式也不盡相同的各種數據的實時性、地域性、綜合性處理還需作出很多努力。 

2.2農業信息化意識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不強 

一方面,許多基層農技人員和廣大農業從業者,知識老化,整體素質有待進一步提高,對于利用現代技術,收集、處理、利用農業信息的意識和能力不強;另一方面,農業信息加工處理的技術人員缺乏,當前,就連最基本的能夠及時、準確地提供農產品供需信息,對網絡信息進行收集、整理,分析市場形勢,回復網絡用戶的電子郵件,解答疑問等方面的人才也不多,更談不上能夠滿足數字農業發展對于人才的需求。

2.3農業信息化效益不明顯 

數字農業還剛剛起步,在國內總體上尚處于探索階段,實用性、普遍性的技術應用還很少,直接帶來的經濟效益還沒有很好地顯現出來。 

2.4農業信息數據的管理和標準化工作有待進一步加強 

地理信息系統(GIS)以及其他農業信息管理系統為了完成某種分析工作所要求的各種農業數據往往格式與結構不同,而且往往掌握在不同的管理部門或研究機構中。因此,未來建立在網絡上的農業地理信息系統要具備獲取和分析分布式存儲數據的能力,也就是說我們要使所謂的WebGIS能夠協同處理來自不同組織和機構的農業數據[2]。 

 

3建設數字農業的基本設想 

 

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和科技進步,臺州在數字網絡建設、原始數字化數據積累、數字化信息采集及其處理等 

方面的工作已有一定的基礎,起動發展數字農業不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借鑒許多學者的研究結果[4,5],提出建設臺州數字農業的基本設想,就是要在臺州已有農業信息化建設成果基礎上,建立可視化的臺州農業地理信息系統,構建直觀形象的農業信息管理與輔助決策視頻體系,實現農業信息的現代化綜合管理、分析、共享和,徹底改造臺州傳統的農業管理模式,全面提升臺州農業工作的信息化和現代化水平。 

3.1整合已有的農業信息 

在國家、省級信息基礎設施建設的基礎上,以各級農業部門為依托,建設中央一省一市縣信息骨干網絡系統,形成一個功能完善、性能優良的農業綜合信息網絡系統,并與其他網絡互聯,成為一個全方位的農業資源和經濟信息網絡系統。 

3.2信息表達要直觀、形象,并要實現信息系統的聯網 

把市內的地形、地貌、交通、村鎮、行政區劃等基礎地理信息以及耕地分布、土壤類型、種植結構、水肥狀況、農作物生長發育、氣象、病蟲害、農民知識、鄉鎮企業、農業法律法規等各種農業信息以圖形圖像等直觀形象的可視化電子地圖與相關信息的形式在投影視頻系統上進行顯示和表達,隨著數字農業的發展,逐步做到與省級、國家級類似的信息系統進行交互式查詢等。 

3.3強化對科研、管理等的服務工作 

通過對基礎地理信息和農業專題信息的空間分析、網絡分析和追蹤分析等,實現農業科研、管理和決策人員在全市三維農業電子模型上,對農業生產中的現象、過程進行模擬,高效、直觀、形象地為農業工作的規劃、設計、建設、經營、管理、服務、決策等提供科學依據。 

 

4參考文獻 

篇4

[關鍵詞]職業教育教育改革能力本位

政府的政策鼓勵與社會對高技能人才的強大需求,促使中國職業教育環境發生了重大變化,職業教育成效大幅提高。面對高技能人才培養的大好機遇,積極探索職業教育規律,創新教學體制、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深化職業教育教學改革,是職業院校可持續發展的有效途徑,正成為職業教育的熱點和難點問題,堅持能力本位是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的基本價值取向。

一、樹立能力本位的教改理念

能力本位CBE(competencybasededucation)是一種現代職業教育理念,與傳統的學科本位或知識本位教育有較大區別,它強調培養學生的綜合職業能力。能力本位職業教育理念產生于20世紀60年代,它是提倡以能力為基礎的職業教育體系,對世界職業教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其理念最初來源于二戰后美國對退役人員的訓練,60年代用于美國職業教育的師資培訓,后傳到加拿大,我國于90年代初從加拿大引進。80年代逐漸推廣到歐亞及澳洲等許多國家,80年代中后期,主要的英聯邦國家,如英國、澳大利亞等先后根據能力本位職業教育理念重新構建了本國的職業教育體系,把能力本位職業教育理念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

長期以來,我國各類教育受前蘇聯教育家凱洛夫的教育理論影響,形成了“以教為主”的學科本位或知識本位的教學模式。職業教育也沒有完全擺脫這種重知識輕素能、重理論輕方法、重應試輕應用、重占有輕創新的教學模式的影響。

只有轉變觀念,樹立能力本位的教改理念,把能力作為職業教育的基本衡量尺度,把能力培養作為教育教學的根本目標,把能力本位作為教育教學改革的基本價值取向,正確把握能力本位的實質,避免把能力本位等同于技能培養或者是簡單地理解為職業能力,只有真正理解能力本位強調學習結果,而不考慮學習過程;評價實際的工作能力,而不是學術性的學習結果;個別化評價等內涵,我們才能夠把握能力本位的實質,才能真正實現教育教學改革的有效性。

二、構建能力本位的課程體系

職業學校要改變學科教育中重學術、輕技術,重理論、輕應用,重知識、輕能力的培養模式,就必須擯棄以知識本位為代表的教學理念,打破學科型課程體系,實施課程開發,構建能力本位的課程體系。

職業學校的專業課程最初都是由普通高校的課程簡化或壓縮而成,文化課程則主要從普通高中移植而來。由于職業學校的培養目標和生源狀況與這兩類學校有很大差異,因此職業學校必須從自身實際出發,堅持以就業為導向、以能力為本位,以崗位需要和職業標準為依據,開發滿足學生職業生涯發展需求、突出能力培養的課程體系。

構建能力本位的課程體系,必須擺脫學科本位的課程思想,開發綜合課程體系。充分調研企業對本專業崗位綜合能力的要求,與相關企業的工程技術人員一起,進行工作分析,把實際工作要求作為設置課程和確定課程內容的根本依據,明確教學目標,設置相關課程,確定課程內容,建立能力本位的課程體系。

構建能力本位的課程體系,要密切校企合作。校企雙方共同分析工作任務,共同確定人才知識能力結構,共同設計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學校應在企業的指導下,在市場調查及預測的基礎上,以企業主干技術為核心,以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基本理論與技術載體為框架,建立綜合性學科體系。校企的進一步合作,還可以擴展到教學與科研領域,教師可以定期到企業鍛煉,學校可以聘請企業中經驗豐富的技術人員作為兼職教師,校企可以合作進行科學研究,解決生產中的實際問題。

構建能力本位的課程體系,應避免僅僅對學科內容進行簡單增刪的改良主義做法,必須堅持以能力培養為主線、以技能訓練為軸心,打破工程學基礎觀,確立生物學基礎觀,確定符合能力本位要求的培養目標,編寫教學計劃與大綱,重新整合課程,建立能力本位的綜合課程體系。

構建能力本位的課程體系,還應緊密結合職業技能鑒定,依據職業標準開發課程內容,并且關注學生職業生涯發展,以高于職業標準的教學內容來滿足學生終身發展的需要。

三、建立能力本位的辦學模式

創新學校管理體制,堅持以人為本,建立多層次、多形式的彈性辦學模式,有利于實現能力本位的辦學理念。

各職業院校要積極適應市場需要,廣泛開展技工學歷教育、職前培訓、再就業培訓等多層次多形式的辦學模式。結合學分制,實行彈性學制,提倡工學交替,根據培訓者的實際情況,開展短、中、長期相結合的培訓方式,構建終身教育的職業教育體系。改革課堂教學模式,采用項目教學和模塊式教學方法,建立能力本位的辦學模式。

建立能力本位的辦學模式必須堅持以人為本,一是辦學模式的確立要以方便和滿足培訓者為出發點。二是要在能力本位的職業教育中,張揚人的個性,將培訓者的可持續性發展作為職業教育的基本出發點。把培訓技能與人文素質教育有機結合,把培養技能與培養學習能力有機結合,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教會學生“認知”、“做事”、“共同

生活”和“生存”。四、實行能力本位的教學方法

在能力本位教育中,教學方法同樣是影響教學質量的重要因素。教學方法是否合理、科學,將直接影響教學效果。能力本位教育的教學方式著重培養學生的關鍵能力,應該同時兼顧知識、技能、情感三個基本要素,不可失之偏頗。

職業教育在強調能力、注重技能的同時,不排斥知識的傳授。一方面,在新經濟條件下,勞動力需要具備很強的適應能力,提高學生文化水平,拓寬專業面,能夠迅速遷移所學知識,適應新行業或職業的要求。另一方面,知識、技能、行為三者之間彼此存在著遷移現象,知識、能力和素質之間互相依賴、互相促進,知識的提高能夠促進技能和行為的養成,知識的提高也能夠提升能力和素質水平。

滿足能力本位教學要求的教學方法有許多,其中強調心、腦、手并用,教、學、做結合的職業行動導向型教學法,是能力本位教學方法的正確選擇之一。

職業行動導向型教學法是以學生為中心、以活動為導向、以能力為本位的教學方法。它要求教師創設一種類似于工作實際的學習環境和氣氛,通過行為的引導,使學生在活動中通過小組合作學習,心、腦、手并用,教、學、做結合,身體力行獲取知識與技能,提高學習興趣,培養創新思維,形成關鍵能力。

關鍵能力是20世紀80年代由德國職業教育界提出,分為專業能力、社會能力和方法能力,主要包括運用工作方法的能力、學習的能力、交流與合作的能力、創新能力以及獨立性與責任意識等。

篇5

【關鍵詞】掙值法;建筑施工項目;成本控制

一、引言

建筑行業是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之一,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是近年來,建筑行業的發展勢頭顯得更加迅猛[1];2008年金融危機后,我國政府斥資4萬億陸續投入到基礎設施建設必然會為建筑行業帶來更大的機遇。

然而,隨著世界經濟的一體化的深入,建筑行業面臨著來自國內外的競爭壓力。為了承接工程,很多建筑企業使盡渾身解數,采取“壓價”、“低利”、“微利”、甚至“無利”來參加競標,這樣的結果導致行業盈利空間越來越小,建筑企業經濟效益明顯下滑,嚴重危及到建筑企業的生存和發展[2]。由此看來降低成本、提高利潤在建筑行業顯得尤為重要。

本文首先選取HN公司為實例,實地調研該公司XX注水站項目成本控制的現狀,在借鑒國內外先進經驗的基礎上運用掙值分析法深度剖析存在的問題,找出問題產生的原因,及時采取措施加強成本控制、工程進度管理。

二、國內外研究現狀

(一)國外研究現狀

(1)國外關于成本控制理論的研究現狀

國外關于成本控制研究大致經歷了萌芽、形成、發展和成熟四個階段;成本控制的核心由最初的成本核算到成本節約到后來的成本控制,過渡到全面成本控制,直至現在的戰略成本控制[3]。

(2)國外關于掙值法的研究現狀

Solomonetal(2007)在研究掙值指標的過程中加入了技術績效指標和系統工程以及風險管理的方法,目的是為了提高掙值管理分析的可靠性和精確度[4]。Leuetal(2008)將數理統計方法引入到了掙值管理中,深入討論在統計過程控制技術在項目成本和進度的運用。

(二)國內研究現狀

(1)國內關于成本控制理論的研究現狀

從20世紀80年代起,我國逐漸吸收并借鑒國際先進的成本控制理論和方法,并在建筑行業施工項目該領域做出一些貢獻。

根據成本控制的重心內容不同大致分為以下四個階段:第一,傳統成本控制階段,第二,現代成本控制階段,第三,作業成本控制階段,最后、價值鏈成本控制階段。

(2)國內關于掙值法的研究現狀

戚安邦在《項目掙值分析方法中的錯誤與解決方案》中指出:在掙值分析中,項目完工成本的預測方法和絕對差異分析方法存在著一些問題和不足,并針對這些問題和局限性提出了相應的解決方案[5]。余曉鐘、劉險峰(2007)在《項目掙值分析指標體系的進一步完善》一文中指出,在掙值分析法中,成本偏差的概念定義不是很準確,應當將成本偏差改為單位成本偏差[6]。

(三)小結

綜上所述,在理論方面,國內學者側重于階段性成本控制研究,缺乏系統性。在成本控制方法研究上,多數建筑企業使用單因數的偏差分析法,該方法用于建筑項目成本控制不能全面反映項目執行的真實情況。而掙值法是集合項目工程、成本進度管理的重要方法,能夠全面衡量和反映項目進展狀況。

三、掙值法的介紹及實例分析

(一)HN公司成本控制現狀

HN公司經歷十幾年的發展,規模逐漸擴大,業務也拓寬,但該公司成本控制管理暴露出問題。主要表現在:該公司只重視事后成本控制,缺乏全過程的成本控制。該公司相關部門缺乏成本控制意識,僅注重工程的完工進度而對成本、利潤管理不強。該公司施工項目成本預算編制流于形式,項目成本分解不到位,崗位職責不明確,不能對成本進行有效的監督和控制。該公司缺乏一套系統成本控制方法,大量基礎數據不能及時的收集、整理、傳遞,公司不能及時把握成本變化狀況。

(二)掙值法介紹

掙值法是它主要考慮技術、進度、成本等不確定因素存在的風險,通過引入中間變量(掙值)來分析目標實施與目標期望之間進度偏差、成本偏差,在分析偏差的基礎上采用糾偏措施,對成本進度進行有效的控制。掙值法指標體系包括三個參數、兩個差異、兩個績效指數、兩個預測變量。

(1)擬完工計劃成本BCWS,又叫計劃價值,該指標可以預算出某一時點應當完成的工作的計劃成本,它量化了整個項目計劃要完成的工作,該值是衡量按進度計劃應完成的工作量。

(2)已完工作量的計劃成本BCWP,該指標可以預算出某一時點己經完成的工作所需要投入資金的累計值,它既能反映項目工程實際進度狀況,又能反映成本控制情況。

(3)完成工作實際費用ACWP,該指標可以預算出完成工作實際消耗的價值金額。

成本差異:CV=BCWP-ACWP,都是實際完成的任務,比較預算成本和實際成本之差。

進度差異:SV=BCWP-BCWS,都是預算成本,比較實際完成的任務和計劃中應完成的任務;SV0,表明實際完成工作量大于計劃工程量,反映進度超前。

項目開始前,必須對整個工期內怎樣和何時使用資金做出預算和計劃。項目開始后,監督實際成本和工作績效,以確保成本、進度在控制范圍之內,具體步驟如下:制定預算和計劃成本,實地調研項目的實際成本,計算掙值,計算成本偏差,最后對其偏差進行分析。

(三)掙值法在XX注水站項目中的運用

XX注水工程項目位于站位于陜西省定邊縣姬源鄉,總占地面積4000平方米,該工程總建筑面積2600平方米,計劃工期是185天,實際工期是150天,合同價款是795萬元。注水工程項目的具體功能:該工程項目內有注水泵房12間,配電室1間,值班室1間,加藥房1間,工具房1間,倒班點宿舍25間,廚房、衛生間各一間,擔負著周圍30個井場的污水過濾凈化回注及井區部員工的生活后供應。

為了便于掙值法在XX注水站施工項目中的研究,首先按照該工程特點具體細分為以下單位工程:基礎工程、主體工程、屋面工程、裝修工程、暖氣工程、通風與空調工程、給排水工程、消防工程、強弱電工程。

該注水站項目工程的成本與進度偏差分析,如表1所示。

第一個月成本進度分析:CV0,表明掙值大于計劃值,反映出該項目此時進度比計劃稍微提前。因此,在今后的項目實施過程中,要適當采取合適的辦法加強對成本的控制。

第二個月成本進度分析:CV0,表明掙值大于計劃值,反映出該項目此時進度比計劃稍微提前。其原因:在第一個月的項目成本進度管理中沒有引起有關部門的足夠重視引起的;此外,由于剛步入第二個階段,各種材料的消耗的增加導致出現超支的局面。

第三個月成本進度分析:CV>0,表示掙值大于實際成本,反映出此時項目成本略有超支;SV

第四個月成本進度分析:CV>0,表示掙值大于實際成本,反映出此時項目成本略有超支;SV

第五個月成本進度分析:CV>0,表示掙值大于實際成本,反映出此時項目成本略有超支;SV>0,表明掙值大于計劃值,反映出該項目此時進度比計劃稍微提前;由于加強了有效的控制力度,項目成本更低。進度也由原來的落后變為超前于計劃,說明對進度的控制也收到了效果。

四、結束語

本文以該項目實際成本現狀為切入點利用掙值分析法對其進行分析,通過研究發現掙值法是集成施工項目進度管理和成本費用管理的一種重要方法,該方法克服了項目成本控制和進度控制因彼此孤立帶來的一些偏差,它能夠全面綜合衡量和反映施工項目進展情況。

參考文獻:

[1]高俊生.施工企業成本管理的幾個關鍵問題[J].中國科技信息,2008(1):11-16.

[2]段榮福.淺談施工企業成本控制[J].管理科學,2008(4).

[3]陳克庸.施工企業的成本控制[J].管理縱橫,2007(8).

[4]韓址清.基于現代價值鏈理論的成本控制[D].山東農業大學博士論文,2009.

篇6

【關鍵詞】孔子 以人為本 哲學思想

一、人本教育哲學思想的理解

人本,即以人為本,“以人為本”是一種價值取向,最根本的在于尊重人,以人為先。它以充分的發揮人的潛能為己任,以拓展知識、培養健全人格的培養為目的。孔子,名丘,字仲尼,是我國春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以人為本”是孔子教育哲學思想在他教育實踐中一以貫之的一種思想,并且對于當代的教育有著深遠的影響。

作為新課改的教育理念,“以人為本”教育哲學思想的主要內容包括:“人類社會的任何活動都要以滿足人的生存和發展為目的,它強調人是自然、社會、自身的主體”。作為一名基層教育工作者要在教學過程中體現“以生為本”的教育思想理念。孔子“以人為本”的教育哲學思想為我們的教學研究中提供了思路,指明了方向。

二、孔子人本教育哲學思想的闡釋

(一)人本哲學思想的教育主體

人本哲學思想的教育主體提倡“有教無類”,在春秋以前,只有王公貴族的胄子才有資格學習,有資格接受教育。梁朝的皇侃認為,不分貴賤種族以及貧富,每個人都可以入學接受教育。孔子對向他拜師學藝的弟子表示:“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嘗誨焉。”實際上,他的弟子來自各個國家,分布十分廣闊。他的弟子身份復雜,來自于不同的階層.有平民百姓、商人,還有貴族出身。弟子顏回,窮居陋巷且簞食瓢飲;子路,卞之野人以黎藿為食;曾參,三天不生火且十年不做衣服;子貢,靠投機販賣為業,此外,還有孟懿子以及司馬牛等人。當時也有人對此表示不理解,產生了種種疑問。南郭惠子曾嘲笑子貢,子貢說:“君子正身以俟,欲來者不距(拒),欲去者不止,且夫良醫之門多病人?木隱栝之側多枉木,是以雜也。”m然孔子的弟子眾多,但是良莠不齊,并且教之成才,這說明孔子作為教育家具有寬廣博大的胸懷和高超的教育能力。

孔子的私學也成為當時最具規模、培養人才最多、最具社會影響的一所私學。“有教無類”這一辦學理念是與歷史前進潮流同步的進步思想,這些都對中華民族文化的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

(二)人本哲學思想的教育內容

孔子的教育內容十分廣泛。教學內容主要為“六藝”,包括“御、射、書、數、禮、樂”。即射箭、騎馬駕車的能力;認字與自然博物常識;一般的數學常識以及對日、月、年記錄的歷法知識;“八卦”也可以看作是“數”教的內容。“禮”的教育用于維護各種人倫與道德規范;“樂”即通過音樂、舞蹈、詩歌等藝術方式,“禮”與“樂”相輔相成,一同完成德育的任務。可見,孔子十分看重學生的身心發展。至于“六經”,“子以四教:文、行、忠、信。”“文”是歷代文獻類文科課程;“行”是品德修行;“忠”屬政事,即教育學生要為社會做事并且應當盡忠職守;“信”即為人之道,是人際交往時應該遵守的道德行為規范,也屬于思想品德方面課程的范疇。在孔子所教的范圍里,德育的內容是重中之重,“仁、禮”是孔子德育的最高理想,“孝、悌”是孔子道德教育的中心和出發點,而“泛愛眾”則是他的終極目標與歸宿。

(三)人本哲學思想的教育方法

孔子的一生以教學為主,雖然孔子在政治方面并沒有取得過多的成就,但是在教學方面卻有著舉足輕重的貢獻。長時間的教學實踐,使得孔子積累了豐富的教學經驗。這些經驗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第一方面是教老師如何去教,而另一方面則是教學生如何去學。

有關老師教的問題,孔子提出啟發誘導、循序漸進和因材施教兩個教學原則。“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老師的啟發式教學要以學生獨立思考問題為出發點。循序漸進,即教會學生學習按一定的順序來學習,由淺入深,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二者相互結合,來實現“舉一隅不以三隅反”這一效果。因材施教,就是要求老師能夠按照學生的個性特征來教學,能夠了解學生的特長。因材施教這個教學原則,為我國培養了大批有用的人才。

有關學生學習的問題,孔子強調學習要學思結合,知行統一。孔子認為,學習雖然重要,但也要注重思考,“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學習時不僅要通過別人的傳授學習,也要有自己的思考,強調學思并重。孔子反對只思不學,或是只學不思,他曾說“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于此同時,孔子還強調了學以致用的學習方法,要求學生學習后應當用于實踐,最終達到舉一反三、靈活運用的效果。

三、孔子人本教育哲學思想的具體實踐

當代教育更是以“以人為本”的教育哲學思想作為教育教學的出發點,在具體的教育實踐中,更要全面貫徹這種教育哲學思想。

(1)加強師德學習,行為世范。良好的師德是作為教師最基本的準則,要樹立良好的職業形象、品德形象,必須具有積極的精神狀態、嚴謹的思想作風以及平易近人的教師特征。

(2)改善工作理念,服務為先。良好的溝通是解決問題的最重要方式。老師應當允許學生犯錯。讓學生感受到老師對他的關心。多和家長進行溝通,根據學生特點為家長提供更有針對性的教育方法,讓學生和家長都對你給予信任。

(3)改變觀念,客觀評價學生。教師在對學生進行評價時,要轉變傳統的教學觀念和評價方式,要注重學生的能力、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評價,要與每個學生的特點相結合,以孔子的“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為原則,建立促進學生發展的評價方式。

綜上所述,孔子的人本教育哲學思想對當代教育的發展和完善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和價值,我們要學會更新教育理念、創新教師的教學方式以及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將“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貫徹到底,推動我國教育事業科學更好發展。

篇7

1影響方式

日本此次大地震對中國經濟和產業的影響可以分為直接影響和間接影響。直接影響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是中方企業在日本地震災區的直接財產和投資損失,不過從報道上看,這部分很少甚至沒有。另一方面,由于我國作為日本近鄰,日本最大貿易伙伴之一,日本國內因地震而造成的基礎設施毀壞、交通體系陷入混亂,汽車、鋼鐵、半導體等工業企業停產等,勢必會對我國與日本的進出口貿易帶來直接影響,進而影響到我國經濟增長和產業的發展。

其間接影響主要包括三個方面。

第一,此次地震以及隨之而來的次生災害給日本帶來了極大的經濟損失,令本就脆弱的日本經濟雪上加霜。作為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經濟體和本輪貨幣泛濫的發動機之一,日本經濟增速的下滑勢必會引發外界對其拖累全球經濟復蘇的擔憂,從而影響我國經濟增長的外部環境。

第二,日本為應對震后金融市場可能出現的資金不足局面而注入大量資金,這不僅會進一步惡化日本財政狀況,還會影響到日元匯率,進而影響人民幣匯率和全球金融市場的穩定。

第三,日本震后肯定會對一些產業進行重建、布局和整合,而且災區重建工作需要大量的原材料、基礎設施以及勞動力等,作為全世界最大建材、鋼鐵生產國,全球建筑市場最大的國家和名列前茅的建筑工程服務輸出國,中國應該會對日本的災后重建產生一定影響。

2影響程度

(1)大地震將導致日本經濟增速下滑,短期內會加深全球經濟持續復蘇的不確定性,但長期看影響不大。市場預期日本需求因此放緩,國際油價、基本金屬價格以及農產品價格普遍走低。預計進入災后重建階段后,需求才會緩慢恢復。日本地震對全球石油市場將有重大影響。地震導致很多工廠停產,城市斷電,石油需求被天災暫時抑制。由于福島核電站面臨核泄漏危機,日本國內有多座核電站被緊急關閉,電力供應急劇下降,核電恢復需要一段時間。由于核電在日本國內電力供應中占比很高,隨著救災和重建工作的開展,燃油發電和燃氣發電將帶動油氣需求回升。核泄漏陰影導致世界許多國家開始排查核電站安全隱患,進而也將影響各國的核能發展計劃。一些在計劃中的核電項目可能因此被推遲或取消,安全級別提升或不同技術路線的選擇可能增加核電項目的成本,非核能源,特別是傳統的油氣資源將受到更大依賴。雖然目前精確的災后統計還沒有公布,但人員傷亡、基礎設施毀損和大量工廠停產,顯然已對日本經濟造成損傷。經濟學家預計此次地震所帶來的損失可能高達10萬億日元,導致日本今年的GDP增幅減少3個百分點,GDP受到的最大沖擊將集中在4—6月份。短期內肯定會影響到日本與歐洲、美國、中國等國的進出口貿易以及旅游業等,影響全球經濟復蘇過程。不過,由于目前全球經濟復蘇的動力源在新興國家和歐洲、美國等地,日本經濟還是處于從通貨緊縮向逐步復蘇轉變中,且整個日本東北地區占日本經濟的比重約為8%,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不大。2010年,日本經濟增長了3.9%,為20年來的最快增速。而與之前的3個月相比,上一季度的國內生產總值實際上萎縮了0.3%。而且,從以前的經驗看,災后大規模重建工作往往會抵消自然災害所造成的負面影響,例如1995年阪神大地震給日本制造業和交通運輸造成了嚴重影響,據稱損失達到2000億美元,占當時日本GDP的2.5%,但在強勁的重建需求推動下,日本經濟卻在半年內得以恢復。摩根大通、花旗銀行等機構預計,隨著重建工作的加快,日本經濟今年余下時間將強勢反彈。

(2)大地震將對全球以及中國金融市場產生深遠影響,增加不確定性因素。地震爆發當日,亞太股市在尾盤急挫,歐洲主要股市也出現下跌。外匯市場劇烈波動,日元大跌,但隨后在日元資本回流本國市場的預期下出現大漲。美元下跌,美元兌日元匯率上漲。由于避險資金大量涌入,歐洲和新興市場國家政府債券受到青睞,國際黃金價格走高。相對而言,亞太市場受影響最大,歐洲市場次之,美洲市場基本沒有受到影響。目前最大的不確定因素是核泄漏危機的程度。如果核電站只是輕微受損,金融市場不會受到很大沖擊;如果發生類似于前蘇聯切爾諾貝利核電站核泄漏事故那樣的大災難,預計全球金融市場將陷入恐慌,并出現劇烈動蕩。為穩定震后金融市場及滿足金融機構不斷上升的資金需求,日本央行決定將通過同日操作向貨幣市場累計注入23萬億日元的額外流動性,創歷史最高記錄。這種大規模注資行為不僅會惡化日本當前的財政狀況,長遠看還會影響到日元匯率,進而影響它的全球替代品之一的人民幣匯率和全球金融市場的穩定。不僅如此,為滿足地震救災和受災地區公共建設工程融資的需求,將使政府不得不投入大量資金,承受更大的財政壓力。但從現實情況看,無論是債務總額與GDP之比、財政赤字與GDP之比,還是國債依存度,目前日本都是世界發達國家中最差的國家,財政與債務已經岌岌可危,政府沒有充足的財力用于規模重建。再加上地震災區企業大量停產導致財政收入減少,全球又正處于脆弱的危機修復期,總需求低迷,同樣飽受高債務、高失業率困擾的美國、歐洲經濟體很難拿出資金來支持日本。這樣的話,在2011財政年度,日本政府在收入方面勢必更加依賴新債券發行(而非稅收),這將是連續第三年出現這種局面。一旦日本政府發行巨額國債,日本財政狀況將更加惡化,日本的信用等級可能進一步下降,中國此前曾大量買入的日本國債存在一定的風險。與此同時,由于未來日本可能調整投資策略,如通過大量拋售手中持有的美國國債的方式來實現海外資本回流,用于支撐本國國債和本土災后重建。日本海外資本流向的改變將使美國和歐洲債市出現新的動蕩,全球可能步入一個高風險的債務動蕩期。在外匯市場方面,由于市場預期日本將持續實施寬松貨幣政策,以及預計在全球廣泛流通的日元將會回到日本幫助重建,再加上日本投資者避險情緒激增,大舉購入日元,導致日元急升,美元兌日元大幅下挫。

(3)大地震對中國產業和對外經濟貿易有較大影響。地震導致日本許多地區的基礎設施遭到嚴重破壞,一些城市幾乎要在廢墟上重建,日本一些大企業也被迫停產。預計地震將導致日本國民經濟出現下滑,惡化國內債務問題,打擊經濟的復蘇勢頭,甚至引發連鎖反應,出現金融動蕩或經濟危機,全球經濟也將因此放緩復蘇步伐,中國對日出口將受到嚴重影響。考慮到目前中東局勢的發展、惡化,不排除世界經濟二次探底的可能性。即便按照最樂觀的估計,日本經濟的恢復也需要一年。特別值得指出的是,此次地震可能推動日本制造業在日本國內以及全球的重新布局。由于日本是一個地震多發的國家,經常會給一些產業帶來致命性的毀壞或沖擊。經過這次慘痛的教訓,一些原本留在國內,或者被政府強制要求不準轉移到外國去的生產廠商今后在進行全球產業布局和整合時,肯定會有所調整,不排除將一些技術含量較高的制造業轉移到成本較低而自然災害相對少的國家去。這種產業轉移可以說不是由市場逼出來的,而是面對大自然災害所不得不為之。因此,這種產業轉移技術含量要比原來的產業轉移高得多。

篇8

【關鍵詞】計算機 網絡安全

1 網絡概述

1.1 什么是計算機網絡

計算機網絡是指通過已經定義的操作系統,管理軟件的管理下,遵循各種網絡的協議,主要用于資源共享和信息傳遞的計算機系統,其包含兩個部分,一部分是具有獨立功能的多臺計算機和它們的外部設備,另一部分是通信線路,用于將這些計算機連接起來。

計算機網絡結合了計算機技術與通信技術,涉及的領域非常廣泛,包括計算機領域內的硬件與軟件部分。

1.2 計算機網絡的特點

1.2.1 數據通信

計算機網絡和通過提供服務的方式來實現網絡中不同實體的數據通信,比如傳真,電子郵件,電子數據交換,電子公告牌,遠程登錄和瀏覽器等。

1.2.2 資源共享

計算機網絡的資源共享是指在網絡中的所有實體都可以訪問其他實體的全部或部分的硬件和軟件資源。

1.2.3 提高計算機的可靠性和可用性

在計算機網絡中,資源共享帶來的問題也很多,在單機完成任務時,如果發生故障等情況,則會產生很多損失,而在網絡環境下,多臺計算機互聯進行資源共享,在一臺計算機發生了故障時,其他計算機可以代替它繼續完成任務,所以當發生了一臺或幾臺計算機故障時,不會導致整個系統癱瘓,提高了系統運行的可靠性;單機運行任務時,如果任務很繁重,運行效率不高,而在多臺計算機互聯的情況下,資源共享的同時不同的計算機可以同時協作運行單項任務,減少了每一個計算機的負擔,并且增大了系統運行的效率。增大了每一臺計算機的可用性。

1.2.4 分布式處理

分布式處理是指通過算法將大型的綜合性問題交給不同的計算機同時進行處理,用戶可以根據需要合理選擇網絡資源,就近快速的進行計算。

2 網絡安全概述

2.1 網絡安全的概念

國際標準化組織ISO將“計算機安全”定義為“為數據處理系統建立和采取的技術和管理的安全保護,保護計算機硬件,軟件數據不因偶然和惡意的原因而遭到破壞、更改和泄露”。該定義包含了物理和邏輯安全兩部分,網絡安全本質上是信息安全的引申。

2.2 網絡安全問題的原因

伴隨通信技術的發展,網絡面臨著多樣化的安全威脅,比如網絡結構存在缺陷,軟件存在漏洞被利用,一些惡意攻擊等都會對網絡造成破壞。影響網絡安全的因素主要包括軟件的脆弱性,數據庫管理的漏洞,人員。

軟件的脆弱性是指在高復雜的軟件中,軟件設計者再設計這個軟件時,無法精確預料到軟件運行時的狀態和系統的狀態,也無法精確的預測在不同的系統狀態下軟件的執行會產生什么樣的結果。因此不可避免的產生漏洞的情況。而在操作系統中,同樣存在各種各樣的漏洞,一旦被人利用,這些漏洞均會導致信息失竊,破壞計算機的情況。

數據庫管理的漏洞是指由于存在多個客戶端,對數據庫的訪問是大量的,數據庫管理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存在問題,從而導致的漏洞。

人員也是威脅網絡安全的一大原因,現在已經有越來越多的人對黑客的技術感到興趣,并用來實施攻擊網絡,通過系統的漏洞非法入侵他人的計算機。

除此之外,在網絡上進行互聯需要遵循各種各樣的網絡協議,比如TCP/IP協議等,但這些協議的誕生的目的是為了網絡的開放性與共享,而忽略了對安全性的考慮,所以容易被利用產生漏洞,從而對網絡安全造成威脅。

2.3 目前網絡安全的防范對策

2.3.1 訪問控制

訪問權限的控制實現網絡安全防護的重要措施,其是在身份認證的基礎上,防止非法用戶進入系統及防止合法用戶對系統資源的非法使用。它的基本目的是防止未授權的用戶對受保護資源的非法訪問,保證合法用戶的正常訪問。

2.3.2 防火墻

防火墻常被安裝內部受保護的網絡連接到外部 Internet 的結點上, 用于邏輯隔離內部網絡和外部網絡。它的主要功能有掃描通信數據并對攻擊進行過濾;通過關閉端口禁止特殊站點的訪問;統計網絡使用情況,提高安全性。

2.3.3 數據加密

數據加密是保護傳輸的信息不被篡改的重要措施,將傳送的信息進行加密,以密文的形式在網絡上進行傳輸,極大的提高了數據傳輸的可靠性。

3 網絡安全的發展

計算機網絡的目的是資源共享,提高計算機的可用性和可靠性,但是開放互聯的理念必

會帶來安全問題,無論是因外部原因的網絡癱瘓還是因人員攻擊產生的問題都會使網絡產生很大的損失。

計算機網絡發展至今,網絡安全已經越來越受到重視,從訪問控制保證授權用戶對合法資源的正常訪問,在到防火墻和數據加密來保證數據傳輸的正確性,網絡安全已經能得到初步的保證,但是由于軟件的脆弱性,漏洞是永遠存在的,只有定時檢查計算機運行情況和網絡情況,及時更新軟件和系統才能基本保證網絡的安全。

目前網絡的訪問控制,防火墻和數據加密已經相對成熟,隨著新的安全威脅的不斷誕生,也將會有新的措施來保證網絡的安全。

3.1 入侵檢測

入侵檢測是繼“防火墻”、“數據加密”等傳統安全保護方法之后的 新一代安全保障技術。入侵檢測是指通過計算機網絡或計算機系統中 的若干關鍵點收集信息并對其進行分析,從中發現網絡或系統中是否 有違反安全策略的行為和遭到攻擊的跡象,同時做出響應。

3.2 虛擬專用網

移動辦公和單位合作伙伴的通信需求日益強烈,通過虛擬專用網進行互聯保證網絡安全也是未來的發展方向。

4 結束語

網絡帶給人們便利的同時也面臨著各種各樣的威脅與問題,只有正視網絡安全問題才能保證互聯網的安全運行,保證其的正常工作。

參考文獻

[1]陳霜霜.計算機網絡安全的研究與探討[J].SCIENCE&TELENOLOGY INFORMATION, 2011(35):136-137.

[2]王文壽,王珂.網管員必備寶典[J].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

[3]黃傳河,杜瑞穎,張滬寅.網絡安全[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4:2-289.

[4]賈冰.計算機網絡安全漏洞及應對措施[J].科技信息(學術研究),2007(19).

篇9

【關鍵詞】《史記》;《漢書》;語言;比較

司馬遷的《史記》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班固的《漢書》是我國第一部斷代史。兩部歷史散文巨著可謂是兩漢史學上的“雙子星座”,也是中國史學史乃至文學史上的兩座高峰。《漢書》中所寫的西漢二百三十年歷史中,關于漢武帝以前的史事,基本上依照《史記》,其中有五十多篇人物傳記就是依照《史記》的原文增刪改易而成的。本文選擇《史記》中的《項羽本紀》、《呂太后本紀》和《漢書》中的《項籍傳》、《高后紀》的重疊部分作對比,從語言的角度具體描寫兩書的差別,并淺析這些差別所反映的語言現象和思想現象。

關于項羽,司馬遷把他列入了本紀中,其中詳細而精彩的描寫使得《項羽本紀》成為了《史記》中最精彩的篇章之一。而對于中國的第一個女統治者呂后,司馬遷也將她列入本紀,對其進行了詳細的描述。班固則把項羽放在了人物傳記中,并在傳中大量刪減了《史記?項羽本紀》中的精彩部分――鴻門宴,只留幾語交待,而詳寫在《高帝紀》中。對呂后的描述也分別放在了《高后紀》和《外戚傳》中。《漢書》大多沿用了《史記》的原文,但有增有刪,在內容上有取舍,在文字上有改動,其中有包括動詞、代詞、名詞等同義詞的替換,用字的差異以及句式的差異等方面。[以下出現的例句,均選自(漢)司馬遷著《史記》中華書局1959年版和(漢)班固撰《漢書》中華書局1962年版,例句后的數字是句子出現的頁碼。詞的排序按照首字音序排序。

(一)同義詞的替換

1.同義動詞的替換

在對《史記》的《項羽本紀》、《呂太后本紀》與《漢書》的《項籍傳》、《高帝紀》(鴻門宴)、《高后紀》、《外戚傳》的重疊部分的對比中,共發現了19例同義動詞的替換,舉例如下。

(1)從――歸

“從”和“歸”都有歸順、歸附的意思。“從”是跟隨的意思,引申為歸順。“歸”是回家的意思,引申為歸附,歸屬,匯聚。在《史記?項羽本紀》中有這樣一句:“項梁曰:‘田假為與國之王,窮來從我,不忍殺之。’”(302)在《漢書?項籍傳》中寫為:“梁曰:‘田假與國之王,窮來歸我,不忍殺。’”(1800)《漢書》用“歸”替代了《史記》中的“從”。

(2)觀――視

“視”和“觀”都是“看”的意思,但“視”是指一般地看,粗略地看,而“觀”字,《說文解字》解作“諦視”,即注視,有目的地看。《史記?呂太后本紀》中“居數日,召孝惠帝觀人彘”(397)一句,在《漢書?外戚傳》中寫為:“居數月,乃召惠帝視‘人彘’。”(3938)《漢書?外戚傳》用“視”字替換了《史記》中的“觀”字。

(3)烹――斬

“烹”是古代一種酷刑,用鼎來煮殺人,引申為殺、消滅。“斬”指砍斷,引申為殺。“烹”和“斬”都有殺的意思,表示結束生命的方式,但“烹”字在語氣上更重,方式上也表示得更為具體。如在《史記?項羽本紀》中有這樣一句:“項王聞之,烹說者。”(315)在《漢書?項籍傳》中寫為:“羽聞之,斬韓生。”(1808)。

2.同義名詞的替換

在《史記》和《漢書》描述項羽、呂后的篇目中,共有9例同義名詞替換的類型,舉例如下。

(1)兵――軍

“兵”一般指武器,又指持兵器的人,泛指軍隊。“軍”則是一個集體名詞,指軍隊。《史記?項羽本紀》中“兵未戰而先見敗徵,此可謂知兵矣”(304)一句,在《漢書?項籍傳》中寫為“軍未戰先見敗徵,可謂知兵矣”。(1802)

(2)病――疾

疾、病是同義詞,但兩者又有區別。“病”常指病得很重,“疾”則常指一般的生病。在《史記?呂太后本紀》中有一句:“今皇帝病久不已,失惑亂,不能繼嗣奉宗廟祭祀,不可屬天下,其代之。”(403)在《漢書?高后紀》寫為:“今皇帝疾久不已,乃失惑昏亂,不能繼嗣奉宗廟,守祭祀,不可屬天下。其議代之。”(98)《史記》用了“病”字,《漢書》則用了“疾”字。但在這里,“病”和“疾”并沒有很明顯的區分意義。

(3)――斧

這里《史記》中用了“”字,《漢書》則用了“斧”字。“”原指切草的刀,即鍘刀。“斧”原指斧子,伐木的工具,又指一種古代的兵器。《史記?項羽本紀》中“此孰與身伏質”(308)一句,在《漢書?項籍傳》中寫為“孰與身伏斧質”。(1805)質、斧質,都指斬人的刑具。

3.同義代詞的替換

在《史記》和《漢書》描述項羽、呂后的篇目中,共有6例代詞替換的類型,舉例如下。

(1)汝/而――乃

“汝”、“而”、“乃”都是第二人稱代詞。在《史記?項羽本紀》中有這樣一句:陳嬰母謂嬰曰:“自我為汝家婦,未嘗聞汝之先古之有貴者。”(298)在《漢書?項籍傳》中寫為:“嬰母謂嬰曰:‘自吾為乃家婦,聞先故未曾貴。’”(1798)這里《史記》用了“汝”字,而《漢書》則用了“乃”字。《史記?項羽本紀》中還有這樣一句:漢王曰:“吾與項羽俱北面受命懷王,曰‘約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則幸分我一羹。”(328)《漢書?項籍傳》中則寫為:“漢王曰:‘吾與若俱北面受命懷王,約為兄弟,吾翁即汝翁。必欲亨乃翁,幸分我一羹。’”(1815)這里《漢書》用“乃”字替換了《史記》中的“而”字。

(2)我――吾/己

“我”、“吾”、“己”都屬于第一人稱代詞,“己”是自己的意思。《史記?項羽本紀》中有這樣一句:“陳嬰母謂嬰曰:‘自我為汝家婦,未嘗聞汝之先古之有貴者。’”(298)在《漢書?項籍傳》中寫為:“嬰母謂嬰曰:‘自吾為乃家婦,聞先故未曾貴。’”(1798)這里《史記》中用了“我”字,《漢書》中則用了“吾”字。而在《史記?呂太后本紀》有這樣一句:“孝惠為人仁弱,高祖以為不類我。”(395)《漢書?外戚傳》則寫為:“太子為人仁弱,高祖以為不類己。”(3937)《史記》中用“我”字,《漢書》則用了“己”字。在上古漢語里,“我”可以作主語、賓語、定語,“吾”可以作主語、定語,但一般不用作賓語。

4、同義副詞的替換

在《史記》和《漢書》描述項羽、呂后的篇目中,共有8例副詞替換的類型,舉例如下。

(1)常――長

“常”指永久的、固定的。“長”與“短”相對,引申為時間久,又用為副詞,表示長遠地。《史記?項羽本紀》中“孤特獨立而欲常存”(308)一句,在《漢書?項籍傳》中寫為“孤立而欲長存”。(1805)這里《史記》中用了“常”字,而《漢書》則用了“長”字。

(2)竟――卒

“竟”表示“完畢、終了”,引申為終于。“卒”也表示“終、完畢、結束”,又意為“終于”。《史記?項羽本紀》中“攻城略地,不可勝計,而竟賜死”(308)一句,在《漢書?項籍傳》中寫為:“攻城略地,不可勝計,而卒賜死。”(1805)

(3)即――則

“即”也是“則”的意思。在《史記?項羽本紀》中“公徐行即免死,疾行則及禍”(303)一句,在《漢書?項籍傳》中寫為:“公徐行則免死,疾行則及禍。”(1801)“即”表示“則”的意義在后世很少用。

5、同義形容詞的替換

同義形容詞的替換在對比中出現了2例,如下例:

苦――罷

“苦”指勞苦,辛苦。“罷”通“疲”,“疲勞、疲乏”的意思。《史記?項羽本紀》中“愿與漢王挑戰決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為也”(328)一句,在《漢書?項籍傳》中寫為“愿與王挑戰,決雌雄,毋徒罷天下之民父子為也”。(1815)在這里《史記》用“苦”字,《漢書》則用“罷”字。

(二)用字的差異

1、通假現象

在對比中,共發現了10例通假現象,舉例如下。

(1)伏――服

《史記?項羽本紀》中“眾乃皆伏”(297)一句,在《漢書?項籍傳》中寫為“眾乃皆服”。(1797)在這里“伏”通“服”字,有敬佩、信服之意。在《史記?項羽本紀》中還有一句:“騎皆伏曰:‘如大王言’。”(335)在《漢書?項籍傳》中寫為:“騎皆服曰:‘如大王言。’”(1818)

(2)蹂――

《史記?項羽本紀》中“余騎相蹂踐爭項王”(336)一句,在《漢書?項籍傳》中寫為“亂相蹈羽相殺者數十人”。(1820)這里《史記》用“蹂”,《漢書》寫作 “”。“蹂”是“踐踏”的意思。“”原指車的外周,這里通“蹂”。

(3)示――視

《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傳以示美人及左右。”(2440)《漢書》用“視”,在這里通“示”。“示”本是使看的意思,所以能用“視”字表示。《漢書》多以“視”為“示”,如《漢書?高帝紀》中:“亦視項羽無東意”。(29)

2、用詞的差異

在對《史記》的《項羽本紀》、《呂太后本紀》與《漢書》的《項籍傳》、《高帝紀》(鴻門宴)、《高后紀》、《外戚傳》的重疊部分的對比中,共發現了19例用字不同的現象,其中包括使用雙音節字和單音節字的不同,描述上的不同,以及感彩上的不同等,舉例如下。

(1)敢――能

《史記?項羽本紀》中:“樓煩欲射之,項王目叱之,樓煩目不敢視,手不敢發,遂走還入壁,不敢復出。”(328)在《漢書?項籍傳》中寫為:“樓煩欲射,羽目叱之。樓煩目不能視,手不能發,走還入壁,不敢復出。”(1816)《史記》用“敢”字,《漢書》則用“能”字。“敢”是敢于的意思,“能”是能夠的意思。在這個句子中,“不能發”比“不敢發”表示的程度更深。

(2)黎民――海內

《史記?呂太后本紀》中“史太公曰:‘孝惠皇帝、高后之時,黎民得離戰國之苦。’”(412)一句,在《漢書?高后紀》寫為“贊曰:孝惠、高后之時,海內得離戰國之苦。”(104)《史記》用“黎民”,《漢書》則用“海內”。用“黎民”著重于百姓,有以民為本的思想,而用“海內”則著重于國家,有以國為本的思想。

(3)破――屠

《史記?項羽本紀》中“又聞沛公已破咸陽”(310)一句,在《漢書?項籍傳》中寫為:“聞沛公已屠咸陽。”(1808)《史記》用“破”字,《漢書》則用“屠”字。“破”指打敗、攻克,而“屠”則指屠殺,大量殘殺。“屠”在感彩上屬貶義詞。

在對《史記》中的《項羽本紀》、《呂太后本紀》和《漢書》中的《項籍傳》、《高帝紀》(鴻門宴)、《高后紀》、《外戚傳》重疊部分的語言對比中,主要發現有以上描述的幾類差別,包括有動詞、名詞、副詞和形容詞的同義替換現象,通假替換現象,以及用詞不同的現象等。在兩書的這些差別中,我們不難發現,《漢書》在記述相同一段歷史上承襲了《史記》的內容,但兩書的文字語言風格有著各自的特色,而從兩書不同的語言風格中,我們可以看出作者的一些歷史觀點和思想傾向。

(一)班固寫《漢書》參照了《史記》的內容,但在語言風格上又有區別

在對《史記》和《漢書》比較的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到,班固在寫相同的一段歷史時,幾乎照搬了《史記》的內容,沿襲了《史記》的體例,多用《史記》的文字,但在此基礎上又有所增刪改易。如在用詞上,《漢書》常使用同義詞、通假字作替換,在一些句子中改易《史記》句中的詞語;在句式上也有著一些語法和描述上的差別。班固雖然參照了《史記》,但在改易的過程中卻使《漢書》的語言風格和思想與《史記》有著區別。

在語言上,《史記》善于錘煉語言,對人物的立身行事、神情口吻皆能隨物賦形,顯其神韻,語言生動形象。而《漢書》行文則拘謹、簡略,語言顯得冷靜客觀。如《史記?項羽本紀》中:“楚戰士無不一以當十,楚兵呼聲動天,諸侯軍無不人人惴恐。于是已破秦軍,項羽召見諸侯將,入轅門,無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視。”(307)《漢書?項籍傳》寫:“楚戰士無不一當十,呼聲動天,諸侯軍人人惴恐。于是楚軍已破秦軍,羽見諸侯將,入轅門,膝行而前,莫敢仰視。”(1804)司馬遷一連用三個“無不”,把項羽的勇猛雄威寫得淋漓盡致,氣勢磅礴。又如鴻門宴中,《史記?項羽本紀》寫:“范增數目項王,舉所佩玉以示之者三,項王默然不應。”(312)《漢書?高帝紀》寫:“范增數目羽擊沛公,羽不應。”(26)《史記》中“舉所佩玉以示之者三”一句就生動地寫出了范增當時急切的心情。而《漢書》描述這三句時所用的語言都只是客觀地陳述,不如《史記》生動傳神。

除此之外,《史記》常常在敘事中,以直接或間接方式,加入了作者的主觀論斷,而語言也較為口語化。而《漢書》則比較嚴謹地敘述史事,語言也較為書面化。這些與作者以及成書的背景都有關系。司馬遷寫《史記》目的是“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是私人的著述,所以書中往往直接抒發個人見解、評論以及喜怒之情。班固寫《漢書》則是奉詔修史,主要取材于政府檔案,如詔書、奏議、文人學著等,而他又因生活在專制壓迫和思想統治更加嚴重的時代,這體現在語言上就是嚴謹、拘謹。

(二)從兩書用詞在感彩上的區別看作者的思想傾向

由于司馬遷和班固生活的年代不同,社會環境也有著差別,所以從《史記》和《漢書》語言的使用上也可以看出兩位作者的一些思想傾向。如《史記?項羽本紀》“項羽由是始為諸侯上將軍,諸侯皆屬焉”(30)一句,《漢書?項籍傳》寫為“兵皆屬焉”。(1804)“諸侯”皆屬項羽和“兵”皆屬項羽又有著不同的意義,“諸侯”的地位比“兵”高,“諸侯皆屬項羽”可看出司馬遷筆下的項羽在地位上就比班固筆下的項羽地位要高。司馬遷肯定了項羽在秦王朝斗爭中的功績,所以將他列入了本紀。而班固則把項羽放入人物傳記中寫,這是為了更加突出劉邦的統治地位。

《史記?項羽本紀》中:“張良曰:‘臣為韓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義,不可不語。’”(311)《漢書?高帝紀》寫為:“良曰:‘臣為韓王送沛公,不可不告,亡去不義。’”(25)“語”和“告”雖然都是“告訴”的意思,但對上級只能用“告”,這里可以看出班固筆下對沛公的尊敬。在《史記?項羽本紀》中又有這樣兩句:“又聞沛公已破咸陽”(310)、“四月,漢皆已入彭城”(321),在《漢書?項籍傳》中寫為:“聞沛公已屠咸陽”(1808)、“漢王皆已破彭城”(1802)。《漢書》用的“屠”和“破”字比《史記》用的“破”和“入”字語氣上更重,程度上更深。從這兩例,我們可以看出《史記》有時候對劉邦的評價又比《漢書》更為謹慎。

在《史記?呂太后本紀》中“居數日,乃召孝惠帝觀人彘”(397)一句,在《漢書?外戚傳》中寫為:“居數月,乃召惠帝視‘人彘’。”(3938)這里《漢書》用的“觀”字比《史記》用的“視”字更具有目的性。又如《史記?呂太后本紀》中“太后遂斷戚夫人手足,去眼,耳,飲藥,使居廁中”(397)一句,在《漢書?高后紀》寫為“太后遂斷戚夫人手足,去眼熏耳,飲藥,使居鞠域中”。(3938)這里《史記》用“廁”字表示呂太后直接讓戚夫人處于豬圈中,而《漢書》用“鞠域”在表示上比較文雅,說呂太后只是讓戚夫人處于窟室。

由上述例子可見,《史記》和《漢書》在一些句子中的用詞在感彩上有著區別,而正是這些詞語,體現出了司馬遷和班固對人物的不同評價和個人的思想傾向:司馬遷寫《史記》更加具有個人強烈的感彩,不回避漢代的最高統治者,在文章中通過語言直接對人物產生自己的評判;而班固寫《漢書》受所處環境的影響,凡是記載皇帝及其他統治者的言辭都十分謹慎,一味地歌功頌德,思想浸透著封建意識。

(三)《史記》、《漢書》中的同義詞替換現象,可以為同義詞的研究提供參照

篇10

論文關鍵詞:個體知識分享;計劃行為理論;組織社會資本;影響機理

1引言

個體知識分享并不是自然發生的,它是個體在復雜環境影響下產生的行為。許多學者基于心理學、社會學和經濟學理論對其進行了研究。鑒于知識分享的社會化性質,基于社會學理論的研究受到較多關注,人們利用社會交換理論、社會資本理論等對知識分享進行了大量的研究。社會資本理論認為組織社會資本能夠通過更成功的集體行動創造價值,影響組織內資源交換的數量和范圍,并通過影響知識交換和整合的動機、機會和能力影響智力資本的創造。那么,組織社會資本通過何種路徑以及如何影響知識分享動機的產生,在現有的文獻中并未做詳盡說明。本文借助計劃行為理論對行為產生的心理學解釋,說明組織社會資本影響知識分享的原理和過程。

2個體知識分享行為產生的心理學闡釋

個體是否分享他們工作中的知識,取決于他們的知識分享態度,行為態度影響行為意圖從而影響行為,因此應研究影響個體知識分享態度的因素。知識分享不會自然發生,個體致力于知識分享的意愿是持續知識分享行為的關鍵,因此個體知識分享的意愿或動機成為行為發生的源泉和起點,知識分享研究的重要部分是識別何種刺激能促使個體產生分享知識的意愿。個體行為意愿在心理學中有許多探討,計劃行為理論(theory ofplannedbehavior,tpb)克服了期望理論、理性行動理論(theoryofrationalaction,tra)等的缺陷,系統全面地分析了個體意愿的產生。

tpb是在tra之后由ajzen[11991年創立,它彌補了tra假設的缺陷,期望能夠對個體行為的預測及解釋更具適當性。根據tpb,影響行為的因素是行為意愿,而意愿又受行為態度、主觀規范和知覺行為控制的影響。其中,行為態度是個體對執行某特定行為喜愛或不喜愛程度的評價,它受行為信念影響;行為信念是個體擁有的行為結果發生的可能性及對結果的評價。主觀規范是指個體在決定是否執行某特定行為時所感知的社會壓力,它反映外部環境對個體行為決策的影響,受社會標準規范的影響。知覺行為控制是個體感知的執行某特定行為時的難易程度,它反映個體對促進或阻礙行為執行的因素的知覺。當個體認為掌握的資源與機會越多,所預期的阻礙就會越少,則知覺行為控制就越強。

根據影響行為態度、主觀規范和知覺行為控制的因素,如果個體所在的社會群體在價值觀念、主觀規范、共同信念等方面認可知識分享行為,個體感知的外部因素(組織規范、價值觀念、組織結構、組織氣氛、組織支持等)能夠支持、促進知識分享行為,行為者認為通過該行為實現目標的概率大而且結果不會對自己不利,則個體的行為態度、主觀規范和知覺行為控制就越正向,從而就越有利于知識分享意愿和行為的產生。

3組織社會資本影響知識分享的路徑分析

3.1組織社會資本

由于對社會資本研究的主體和視角不同而產生了不同的概念表述。leana等2002年認為社會資本是一種共有資源而非某個體或團體所控制,組織層面的社會資本是企業內反映社會關系特點的資源,它通過成員層次的共同目標和共享信任實現,通過有效的集體行動創造價值,是有益于組織(為組織創造價值)和員工(提高技能)的一種資產ⅲ。該觀點同時強調社會資本的公共物品性和私人物品性。adler等認為社會資本因關注主體內部還是外部的關系的不同而不同,員工企業內社會資本對員工來說是外部的但對企業來說是內部的,內外觀點不是相互排斥的。集體內部“膠粘”(bonding)而成的社會資本,是內部成員或群體間的組織內聯系結構,能夠增強集體凝聚力,促進對集體目標的追求。

本文借鑒leana等1998年的定義,認為組織社會資本是反映組織內社會關系特點的資源。它通過組織成員的共同目標和共享信任實現,同時擁有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的特征,既有利于組織也有利于個人。它既有“膠粘”而成的社會資本性質,能夠給予集體凝聚力,促進集體目標的追求和實現,又有強聯系的特征,利于組織內復雜信息和隱性知識的傳遞。

3.2影晌路徑及模型建立

1998年nahapiet等從社會資本自身特性出發,將其劃分為3個維度:結構維度、關系維度和認知維度。結構維度是把社會系統和關系網絡作為一個整體,描繪個體或單位間的聯系模式,說明可以聯系誰及怎樣聯系,重點分析網絡特點如聯系的強弱、網絡的密度、中心性、互動等。關系維度則描述了人們通過長期過程發展起來的信任、認可、認同的人際關系網絡,強調影響行為的特殊關系比如尊敬、友誼、信任、共享等,說明整個網絡聯系的本質和質量。認知維度是指網絡成員間的共享語言、編碼、價值觀念等,有助于成員進行更有效的溝通和交流,能促進利于整體目標的個體或群體行為。這3個維度的劃分為社會資本在組織理論和管理學中的應用提供了一個清晰的分析和測量框架哺],是檢驗組織內社會資本的一個非常理想的模型。

組織是由眾多節點構成的網絡(內部網絡),員工、部門等節點在正式關系的基礎上形成了非正式的社會關系網絡,構成了組織社會資本。組織社會資本同樣可從結構維度、關系維度和認知維度進行分析。結構維度表示組織內節點的聯系模式、網絡密度和互動強度,關系維度表示成員問、成員與組織問的信任程度和聯結性(associability),認知維度則是組織成員的共享語言、編碼、價值觀及愿景。組織社會資本的3個維度構成并說明了組織內的社會關系環境,它們通過對行為信念、標準規范和知覺行為控制的影響進而影響知識分享意愿及行為的產生,如圖1所示。

4組織社會資本影響知識分享的具體過程 

4.1結構維度對知識分享的影響

結構維度是由雙邊互動和多邊互動形成的網絡,互動是結構資本形成的基礎。互動為信息流動和信息獲取提供了機會和渠道。通過互動,知識發出者可以了解組織、同事和上級對知識分享行為的看法,判斷組織和上級對知識分享的贊成程度以及給予的評價和獎酬、個人分享知識后的得失情況,從而形成對該行為的好與壞的判斷。經常和親近的社會互動還可以促進互相了解和理解,分享共同的信息,形成共同的觀點,達成對知識分享的共識。互動關系不僅交換與工作有關的信息和資源(如任務建議和戰略信息),還會傳播與組織有關的集體規范、上級支持、組織支持等信息,利于形成個體與組織一致的主觀規范和價值觀念。另外,互動增加的溝通機會,可以降低知識發出者的知識發出成本和接受者的搜尋成本,提高個體感知的環境支持及控制水平,提高個體通過行為實現目標的概率。因此,結構維度從態度、規范和感知等不同方面促進分享意愿的產生。

4.2關系維度對知識分享的影響

關系維度說明了整個網絡關系的質量,其核心是信任關系和聯結性。由于知識分享的風險及成本,知識發出者會判斷知識分享行為的影響。互信關系可以減少發出者對分享伙伴機會主義行為的恐懼,增加對方的可預測性,不必擔心別人占他的好處,從而提高知識分享的信念,改變知識分享態度。coleman曾指出,社會資本會促使人們在信任的基礎上付出自己的幫助和行為,并相信未來會得到回報。如果沒有一定程度的信任,組織就不會存在。同時,互信關系利于形成對事物的共同判斷,產生共同信念和規范。共同信念和規范可以促進組織成員大膽地說明自己的想法,勇敢地從事有利于組織的行為而不必擔心環境會產生副作用。互信關系可以使下級信任和感知到組織和主管的能力、品德,感知到組織制度的公正性及對個體行為的支持,進而提高感知的行為控制強度。聯結性是個體將個人目標服從或聯結于集體目標的程度。個體不僅有接受共同目標的意愿,而且還有定義共同目標的能力。良好的聯結性使個體行為更符合組織的要求,進而得到更多組織支持,個體知覺行為控制增強。

4.3認知維度對知識分享的影響

認知維度主要是共享愿景和語言。共享愿景體現了員工共同的目標和期望,可以避免成員交流與溝通中的誤解。在共同目標和期望下,員工更愿意成為工作伙伴,不會害怕某人對利益的追求而傷害自己,使個體對行為結果產生積極判斷,并產生積極的分享態度。

語言和編碼是溝通、交流和信息交換的首要工具,可以減少溝通障礙。它們也是對外界環境進行評價的工具,共享的語言和編碼有助于雙方對共享知識進行評價,了解雙方的知識供需,減少雙方行為時間,提高雙方的知識分享興趣。共享語言和編碼還可以提高雙方的知識傳遞能力和吸收能力,提高個體知覺行為控制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