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端午的古詩范文
時間:2023-04-07 22:10:2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關于端午的古詩,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唐 文秀
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和端午
北宋 張耒
競渡深悲千載冤,忠魂一去詎能還。
國亡身殞今何有,只留離騷在世間。
已酉端午
明 貝瓊
風雨端陽生晦冥,汨羅無處吊英靈。
海榴花發應相笑,無酒淵明亦獨醒。
端午感興
宋 文天祥
流棹西來恨未銷,魚龍寂寞暗風潮。
楚人猶自貪兒戲,江上年年奪錦標。
謝張仲謀端午送巧作
宋 黃庭堅
君家玉女從小見,聞道如今畫不成。
翦裁似借天女手,萱草石榴偏眼明。
同州端午
唐 殷堯藩
鶴發垂肩尺許長,離家三十五端陽。
兒童見說深驚訝,卻問何方是故鄉。
端午感興
宋 文天祥
當年忠血墮讒波,千古荊人祭汨羅。
風雨天涯芳草夢,江山如此故都何。
午日處州禁競渡
明 湯顯祖
獨寫菖蒲竹葉杯,蓬城芳草踏初回。
情知不向甌江死,舟楫何勞吊屈來。
有關于端午節的古詩 端午古詩五月五日北宋 梅堯臣
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
何嘗奈讒謗,徒欲卻蛟龍。
未泯生前恨,而追沒后蹤。
沅湘碧潭水,應自照千峰。
端午古詩乙卯重五詩宋 陸游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兩髻,艾束著危冠。
舊俗方儲藥,羸軀亦點丹。
日斜吾事畢,一笑向杯盤。
端午古詩浣溪沙宋 蘇軾
輕汗微微透碧紈。明朝端午浴芳蘭。
流香漲膩滿晴川。彩線輕纏紅玉臂,
小符斜掛綠云鬟。佳人相見一千年。
端午古詩端午日唐 殷堯藩
少年佳節倍多情,老去誰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趨習俗,但祈蒲酒話升平。
鬢絲日日添頭白,榴錦年年照眼明。
千載賢愚同瞬息,幾人湮沒幾垂名。
端午古詩和中甫端午韻不依次宋 文天祥
黃茅古道外,羸馬發南州。
有客嗤齊魯,何人念楚囚。
歲年付流水,風雨滿滄洲。
手把菖莆看,黑頭非所求。
端午古詩五日(選一)唐 陳子龍
吳天五月水悠悠,極目煙云靜不收。
拾翠有人盧女艷,弄潮幾部阿童游。
珠簾枕簟芙蓉浦,畫槳琴箏笮艋舟。
擬向龍樓窺殿腳,可憐江北海西頭。
端午古詩競渡詩唐 盧肇
石溪久住思端午,館驛樓前看發機。
鼙鼓動時雷隱隱,獸頭凌處雪微微。
沖波突出人齊喊,躍浪爭先鳥退飛。
向道是龍剛不信,果然奪得錦標歸。
端午古詩岳州端午日送人游郴連唐 徐夤
五月巴陵值積陰,送君千里客于郴。
北風吹雨黃梅落,西日過湖青草深。
競渡岸傍人掛錦,采芳城上女遺簪。
九嶷云闊蒼梧暗,與說重華舊德音。
端午古詩五絲 唐褚朝陽
越人傳楚俗,截竹競縈絲。水底深休也,日中還賀之。
章施文勝質,列匹美于姬。錦繡侔新段,羔羊寢舊詩。
但夸端午節,誰薦屈原祠。把酒時伸奠,汨羅空遠而。
端午古詩端午日賜衣唐 杜甫
宮衣亦有名,端午被恩榮。細葛含風軟,香羅疊雪輕。
自天題處濕,當暑著來清。意內稱長短,終身荷圣情。
端午古詩端午唐 李隆基
端午臨中夏,時清日復長。鹽梅已佐鼎,曲糵且傳觴。
事古人留跡,年深縷積長。當軒知槿茂,向水覺蘆香。
億兆同歸壽,群公共保昌。忠貞如不替,貽厥后昆芳。
關于描寫端午節的古詩詞 端午詩詞午日觀競渡明 邊貢
共駭群龍水上游,不知原是木蘭舟。
云旗獵獵翻青漢,雷鼓嘈嘈殷碧流。
屈子冤魂終古在,楚鄉遺俗至今留。
江亭暇日堪高會,醉諷離騷不解愁。
同樣是競渡,在不同人的眼里,卻有著不同的熱鬧與郁憤。
端午詩詞競渡曲唐 劉禹錫
沅江五月平堤流,邑人相將浮彩舟。靈均何年歌已矣,哀謠振楫從此起。
楊桴擊節雷闐闐,亂流齊進聲轟然。蛟龍得雨鬐鬣動,螮蝀飲河形影聯。
刺史臨流褰翠幃,揭竿命爵分雄雌。先鳴馀勇爭鼓舞,未至銜枚顏色沮。
百勝本自有前期,一飛由來無定所。風俗如狂重此時,縱觀云委江之湄。
彩旗夾岸照蛟室,羅襪凌波呈水嬉。曲終人散空愁暮,招屈亭前水東注。
端午詩詞惜別行,送向卿進奉端午御衣之上都唐 杜甫
肅宗昔在靈武城,指揮猛將收咸京。
向公泣血灑行殿,佐佑卿相乾坤平。
逆胡冥寞隨煙燼,卿家兄弟功名震。
麒麟圖畫鴻雁行,紫極出入黃金印。
尚書勛業超千古,雄鎮荊州繼吾祖。
裁縫云霧成御衣,拜跪題封向端午。
向卿將命寸心赤,青山落日江潮白。
卿到朝廷說老翁,漂零已是滄浪客。
端午詩詞端午遍游諸寺得禪字宋 蘇軾
肩輿任所適,遇勝輒留連。
焚香引幽步,酌茗開靜筵。
微雨止還作,小窗幽更妍。
盆山不見日,草木自蒼然。
忽登最高塔,眼界窮大千。
卞峰照城郭,震澤浮云天。
深沉既可喜,曠蕩亦所便。
幽尋未云畢,墟落生晚煙。
歸來記所歷,耿耿清不眠。
道人亦未寢,孤燈同夜禪。
端午詩詞端午游真如遲適遠従子由在酒局宋 蘇軾
一與子由別,卻數七端午。身隨彩絲系,心與昌歜苦。
今年匹馬來,佳節日夜數。兒童喜我至,典衣具雞黍。
水餅既懷鄉,飯筒仍愍楚。謂言必一醉,快作西川語。
寧知是官身,糟曲困熏者。獨攜三子出,古剎訪禪祖。
高談付梁羅,詩律到阿虎。歸來一調笑,慰此長齟齬。
端午詩詞到官病倦未嘗會客毛正仲惠茶乃以端午小集石宋 蘇軾
我生亦何須,一飽萬想滅。胡為設方丈,養此膚寸舌。
爾來又衰病,過午食輒噎。繆為淮海帥,每愧廚傳缺。
爨無欲清人,奉使免內熱。空煩赤泥印,遠致紫玉玦。
為君伐羔豚,歌舞菰黍節。禪窗麗午景,蜀井出冰雪。
坐客皆可人,鼎器手自潔。金釵候湯眼,魚蟹亦應訣。
遂令色香味,一日備三絕。報君不虛授,知我非輕啜。
端午詩詞端午三殿宴群臣探得神字唐 李隆基
五月符天數,五音調夏鈞。
舊來傳五日,無事不稱神。
穴枕通靈氣,長絲續命人。
四時花競巧,九子粽爭新。
方殿臨華節,圓宮宴雅臣。
篇2
一、 創設語文教學情境,品傳統文化意蘊
隨著新課改的深入發展,對于傳統文化的教育越來越受到重視。初中語文教師應該積極創設語文教學情境,讓初中生在教學情境中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找到傳承傳統文化的動力。同時,初中語文教師還要努力提高教學水平,為初中生樹立榜樣,帶領初中生共同品味傳統文化的意蘊,增強初中生的綜合實力。
比如講初中語文《論語》十則,《論語》是記錄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書,共20篇,是儒家經典著作之一,也是培養初中生傳統文化的重要材料。內容上以教育為主,包括哲學、歷史、政治、經濟、藝術、宗教等方面。從中可以看出許多當時社會的政治生活情況,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們的人格修養、治學態度和處世方法。我利用多媒體創設了教學情境,給初中生播放孔子講學的視頻和圖片資料,讓初中生沉浸在具體的情境中,從而更好地配合語文教師完成教學任務。然后我還會與學生進行雙邊互動,從課文中找出自己最喜歡的成語、格言和警句,并說出理由。而且諸如“學而時習之”和“溫故而知新”之類的名言更是包含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需要初中生聯系實際,指導自己的言行,品味傳統文化的意蘊。
二、挖掘語文教材,發揮傳統文化價值
初中語文教材中的很多課文都與傳統文化緊密相連,需要語文教師深入挖掘教材,找到語文教材與傳統文化的契合點,秉承“以學生為本”的教學理念,真正發揮傳統文化的價值和魅力。但是在實際教學中很多初中語文教師只注重培養初中生的傳統文化知識,而忽視了對學生傳統文化“人文性”的指導。
比如講初中語文《范進中舉》時,我不斷地進行課型調整和創新,以創設出生動活潑、通俗易懂的教學方式來吸引初中生的注意力。首先我讓初中生通讀全文,激發他們學習語文的熱情,先把故事情節告訴學生,引起學生的好奇心。然后帶領初中生感受范進中舉喜極而瘋及中舉前后生活遭遇的變化,從而讓初中生理解科舉制度腐蝕讀書人靈魂,摧殘人才,敗壞社會風氣的現實。通過本節課的教學,應該將讀書的樂趣傳遞給學生,不要學習范進,他讀書不是為了求知,而是為了求取功名利祿。讀書,在他那里已經變味了。在新時期,雖然科舉制度已經不存在了,但是這種毒害依然存在,我們必須時時以范進為鑒,更好地審視自我。
三、聯系傳統節日,滲透傳統文化
傳統節日是中華民族的習俗,是對傳統文化的重要體現。初中語文教師在教學中要聯系傳統節日,更好地向初中生滲透傳統文化的觀念,從而使傳統文化深入學生心中,逐步提升自己的文化修養和道德品質。比如在過端午節的時候,教師可以讓初中生去回顧經歷過哪些端午節的習俗。這時初中生都比較積極,有的說端午節要吃粽子,有的說端午節要賽龍舟,還有的說端午節要選艾葉等。然后讓初中生上網去查找資料,搜尋關于端午節的來歷和哪些人物與端午節有關等。這時初中生會說與端午節有關的屈原,伍子胥。接下來我會讓初中生分小組討論,總結關于他們的生平事跡,并最終每個小組由一人進行總結發言。我還會帶領小學生觀看端午節的視頻,讓學生感受到我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對于這樣一個傳統節日,通過初中生查詢資料、分組探究、實踐體驗,讓初中生的實踐能力和思維能力得到有效鍛煉,也在節日的氣氛中優化初中生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四、組織拓展活動,豐富文化生活
要想向初中生滲透傳統文化的豐富內涵,教師還要善于組織語文拓展活動,豐富初中生的文化生活,讓初中生在實踐活動中增強對傳統文化的熱愛,鍛煉初中生的文化品位。同時,還要鼓勵初中生多閱讀一些文言文或者古詩詞等,如閱讀柳宗元的《小石潭記》,感受作者在貶居生活中孤獨悲涼的心境。閱讀范仲淹的《岳陽樓記》,掌握“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人生境界。
篇3
農歷五月初五,是中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幼兒園為了迎接端午節,開展了“濃情端午粽葉飄香”主題活動,讓孩子們更真實地感受到這個中國特有的節日的氣氛,感受端午節傳統文化。以下是為大家整理的喜迎端午節總結報告資料,提供參考,歡迎你的閱讀。
喜迎端午節總結報告一
農歷五月初五,是中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___幼兒園為了迎接端午節,開展了“濃情端午粽葉飄香”主題活動,讓孩子們更真實地感受到這個中國特有的節日的氣氛,感受端午節傳統文化。
教師們經過課件展示,繪聲繪色地講述了兩千年前的愛國詩人屈原這個歷史人物與“端午節”的淵源,引導孩子們了解了有關“端午節”的知識,加深了他們對傳統節日和中國古代歷史人物的印象。
同時,各班還開展了豐富多彩、形式多種多樣的“端午美食分享”活動,大家一邊品嘗粽子、一邊朗誦著端午的兒歌,分外香甜可口。教師們組織了孩子們開展了“賽龍舟”、“包粽子”等游戲……,并將自我設計的香包送給了小班的弟弟妹妹,大家共享傳統節日帶來的樂趣。端午節活動總結。
為弘揚祖國優秀的傳統文化,更好的引導學生了解傳統文化節日,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激發學生的愛國熱忱。今日上午,在中國傳統節日端午節即將到來之際,我校三年一班開展了端午到粽香飄主題班會活動。
活動中,同學們紛紛拿出課前搜集的資料,有的經過誦讀端午節的相關古詩,來了解屈原的愛國主義精神,有的經過故事的形式了解了端午節這一傳統節日的來歷風俗。還有的經過圖片的展示來解說端午的趣聞……真可謂“八仙過海,各顯神通”。
經過這樣的活動,將了解民俗文化與歡度傳統節日融為一體,豐富了同學們的精神世界,增強了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
為弘揚祖國優秀的傳統文化,我園各個班級展開引導學生了解傳統文化節日的活動,并且針對端午節3天假期各個班級進行了假期安全教育。
活動中,有的經過圖片的展示來解說端午節的習俗,有的經過故事的形式了解了端午節這一傳統節日的由來以及傳說,有的經過誦讀端午節的相關古詩,來了解屈原的愛國主義精神。端午節活動總結。
針對交通安全問題、防溺水、防騙、防中暑等問題對幼兒進行了安全教育
經過這一活動,讓孩子更加了解我國端午節傳統文化,豐富孩子們的愛國主義情操。期望同學們能過一個健康、安全、歡樂的端午節。
喜迎端午節總結報告二
針對學生們這樣對端午假期的關注,校方決定經過這次的端午活動來激勵同學們的努力意識,一改最近這懶散的風氣。在經過周密的計劃之后,___中學端午節活動,在端午的前一周正式開始了。
一、活動資料
為了弘揚節日精神,讓同學們不是光是為了假期才記住這個節日的名字,在活動當天,在各班舉行端午節故事、知識演講會,有各班語文教師或班主任主持或點評。
本次的演講活動十分的熱烈,在班級的演講中,應對自我的同學大部分學生們都能勇敢的站上臺發言,這不僅僅宣揚了端午節的傳統知識,還鍛煉了學生們的口才、交流本事、敢于上臺的勇氣。讓同學能在各方面進取的發展。
要求各班的黑板報在放假之前準備好,以端午節為題,以屈原的愛國精神為主要資料。由宣傳部學生去檢查和評分。
以屈原的愛國精神為主題的黑板報在教師后面掛著,當同學們閑下來欣賞黑板報的時候,不經能夠感受到端午的氣氛,還能感受到到愛國的精神。對同學們的精神成長十分有幫忙,也為學校端午節增添了一番風味。
在放假離開學校前進行例行的假日大掃除,這次的到掃除更為嚴格,要求每個學生都認真參與,對于發現的沒參與衛生的同學進行記錄和扣除操行分處理。
本次的大掃除抓的比平時更嚴格,同學們對這次的掃除也更加的認真,基本每個人都能進取的參與到學校的打掃中。這不僅僅讓我們的學校變得更干凈整潔,也讓同學們一改之前只想著假期的慵懶氛圍,好好的認識到勞動的意義。
二、總結和不足
本次的端午節活動舉行的十分成功,既改良了之前的不良氣氛,有帶動了同學們的精氣神,讓___中學更加散發著活力的氣息。
可是在關于這次的活動參與方面,依然有許多同學沒能參與其中,其中沒能參與勞動而是躲懶的同學最為嚴重,校方在徹查以后對這些同學進行了嚴厲的教育和處罰,期望他們再之后能夠痛改自我這種懶惰行為。
喜迎端午節總結報告三
端午棕飄香,五月初五這個日子總是那么的惹人關注,無論是香甜的粽子,還是熱鬧的龍舟,都是我們所期待的。端午做為我們民族的傳統節日之一,各地都會熱鬧的開展各項活動,可是在學校里學習的同學們由于每一天都沉浸在學習里,似乎沒有在意這樣的傳統節日,沒有參加傳統節日的意識。為了在學校傳播傳統節日端午節的知識,弘揚學生們的愛國精神,本次___學校特地準備了豐富的端午活動讓全校的師生一齊參加,將學校的嚴謹的氣氛中帶入一些端午的氣息。
一、節日準備
這次的節日活動校方已經籌備已久,早在端午節到來的前兩周就已經將校內的宣傳欄更換成宣傳端午的知識欄目,在前段時間里常能看見有同學再宣傳欄前佇立,認真的閱讀端午節的信息,潛移默化的就將端午的知識傳播進學生當中,對端午節的宣傳起到了不少作用。
在學校活動開始前一周學校準備的粽子就已經準備好,包粽子的糯米也已經提前發放給各班的班主任,各班的端午節黑板報和廣播稿也已經檢查上交,一切皆以準備妥當。
二、節日活動
本次的端午節特選在端午節假期的前一天,各班的班主任早就在前一天放學把班級的教室安排好,然后在各班自主的進行包粽子活動,除了“講述端午節習俗和故事”、“愛國詩人屈原”、“包粽子”三個活動外,其余時間由各班隨意組織各自的班級活動,也可從預備方案中挑選。最終在活動結束以后,由班主任或包的好的教師來指導各班級的同學包粽子。
在活動的這天所有的班級的教師都十分的熱鬧,校長等領導在巡查的時候也表示十分的滿意這次的活動氣氛。
三、活動結尾
本次的活動基本圓滿結束,同學們在離開時都將自我做的粽子帶回家送給父母,在收到的端午節活動心得和家長評語中本次的活動都得到了十分高的評價,更有不少家長提議多進行這樣的活動。
篇4
早期閱讀非常重要,它不僅僅體現在增大小學生的識字量,更體現在對小學生做人做事的影響上。繪本讀寫繪教育,應該讓學生們多讀些真正的中國繪本,讓學生們從小認同中國的文化,中國的傳讓;讓學生們從小回歸傳統,了解中國的傳統知識。基于以上原因,今年,我校開設了“傳統節日繪本閱讀”作為學校的校本課程,讓學生看看有關中國傳統節日的中國繪本,從小對本民族、本國的文化有強烈的認同感。
中國的傳統節日形式多樣,內容豐富,是我們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傳統節日的形成過程,是一個民族或國家的歷史文化長期積淀凝聚的過程,我們以中國的六個傳統節日: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為突破口,選擇了三套圖書,鄭勤硯主編的的?繪本中華故事:傳統節日篇?、風笛美術著的?中國結 中國節?、毛毛蟲童書館的?中國傳統節日故事?作為學生必讀書目,?龍年的故事?、?團圓?、《元宵燈》、《荷燈照夜人》、《小莉的中秋節》等中國原創圖書為選讀書目,老師結合節日古詩詞、節日傳說及習俗等,讓學生們了解相關節日的知識;學生們提前搜集相關的節日知識,并在組內交流;在最后的拓展階段,學生可用繪畫、剪紙等形式呈現相關節日的傳說、故事、童謠、故事等。
一、繪本閱讀與傳統文化相結合
春節是最“中國”的節日,我們把這個節日的閱讀定位在“知民俗”上。通過閱讀,學生們知道了正月初七是人勝日,是孩子日,是小孩的節日!知道了初一拜年的時候,要左手握右手作揖拜年。初五,吃水餃的時候,要咬破水餃,這樣才能破五,把不好的事都破壞掉。而初八呢,是谷日,也就是谷子的生日,這天如果天氣晴朗的話,稻谷就會豐收。甚至學生們還背過了一個順口溜,正月初一,雞日;初二,狗日;初三,豬日;初四,羊日;初五,牛日;初六,馬日;初七,人日。這些關于春節的民俗,很多都在歲月中被遺忘,而今讓學生們重新了解,他們對春節的認識也會更加深刻。
二、繪本閱讀與寫繪活動相結合
讀,然后寫繪是小學生喜愛的活動方式。節日主題的讀寫繪,開啟了學生們兒童思維想象的空間,將繪畫語言與口頭語言結合,豐富發展了學生們的想象與表達能力。在讀完有關元宵節的繪本后,學生們用圖文結合、連環畫、圖配文、文配圖等形式,展開想像,用一幅幅充滿趣味的圖畫和生動的語言,講述了自己對于元宵節的理解。有的學生還進行了“詩情畫意”的詩配畫活動,用七彩畫筆描繪出了古詩的意境。“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月倒流梢頭,人約黃昏后。”、“院校正看采蓮船,寶馬香車拾墜鈿。風雨夜歸人散盡,孤燈猶喚賣湯元。”“眾里尋他千百度,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有的學生還畫出了元宵節看燈會、猜燈謎、踩高蹺、舞獅子的情景。讀寫繪將學生的閱讀、情感、思維、表達整合為一體。
三、繪本閱讀與習俗活動相結合
清明節時,正是通過閱讀,我們才知道蹴鞠活動是清明節的一項重要民俗活動。這讓學生們的家鄉自豪感油然而出。因為我們臨淄正是蹴鞠的起源地,“臨淄重蹴鞠,曲城好擊刺”,蹴鞠是古代清明節人們喜愛的一項傳統游戲,它起源于臨淄,從唐代開始,臨淄就盛行在清明時節外出踢蹴鞠。在繪本閱讀的拓展階段,老師為學生們講解了蹴鞠的溯源、歷史軼事和傳承意義,以此讓學生了解清明節的中國傳統習俗,感受蹴鞠文化、領略足球魅力。同時學校還將這一清明節的傳統風俗與學校的陽光體育結合起來,創編了仿古蹴鞠韻律操,學生在大課間跳起蹴鞠操,以“鞠”為樂,既鍛煉了身體又學習了本土的傳統體育項目,達到了育心、育體、育智的目的。
四、繪本閱讀與實踐活動相結合
篇5
關鍵詞:小學語文;綜合性學習;挖掘資源;綜合信息;語文綜合素養
語文綜合性學習是指以語文課程的整合為基點,加強語文課程與其他課程的聯系,強調語文學習與生活的結合,以促進語文素養的整體推進。它是一種語文學習活動,是一種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學習方式,其目的是加強學生“語文知識的綜合利用、聽說讀寫的整體發展、語文課程和其他課程的溝通、書本學習與實踐活動的緊密結合,”
那么,如何有效地開展語文綜合性學習呢?我結合自己的學習、探索與教學實踐談幾點粗淺的體會:
一、充分挖掘教材資源,有機滲透綜合性學習
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教材的選文以促進學生的發展為中心,更多地考慮學生聯系社會生活,拓寬學生的視野,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綜合性學習可以成為閱讀教學的有機組成部分,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學習語文,使學生的知識、能力、態度、價值觀得到協調發展。專題性課外閱讀綜合性學習活動,不僅可以拓寬學生的視野,使學生受到經典文化的熏陶,而且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及主動探究、自學自育的能力。
二、融入自然世界,激活綜合性學習
大自然神奇而美麗,讓人神往,我們可以充分利用自然資源,開展生動活潑的綜合性學習。我做這樣的活動是很多的,很多可以有計劃的進行。但還有一些是不能有計劃的。比如常年難見一次的大霧,難得看到的雨后彩虹,幾年都難得下的一場大雪……遇到這種情況,我絕不會失去這樣一次機會,抓住時機讓學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妙與神奇,感受歡樂共享的感覺,增加一些感性認識,難道不是更重要嗎?
三、關注社會生活,深入開展綜合性學習
標準指出,“培養學生對世界事物的好奇心,產生強烈的探究興趣,具有問題意識,這是綜合性學習的前提。”“語文學習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綜合性學習的目標要和學生的實際生活相聯系,設計的活動應該密切聯系自己身邊的、大家共同關注的問題,學習和生活中感興趣的話題。
端午節是國家新增的法定節日,臨近端午節,我和學生一起開展了饒有興趣的話說端午節的綜合性學習活動。
首先是圍繞端午節學生提出了許多自己想探究的問題:端午節的來歷、端午節的習俗有哪些?端午節為啥要包粽子?要賽龍舟?懸艾葉菖蒲?為什么要把端午節定為法定節假日?根據孩子們的問題,學生自由結合組成了探究小組,他們利用各種途徑自己查找資料,解決問題。最后以小組成果展示的形式交流自己的成果。這次成果展示可是讓學生了解了不少的關于端午節的知識。
最讓學生激動的還是包粽子比賽,我把學生分成組,各組分工合作,包括上街采購了棕葉、糯米、蜜棗等東西。學習包粽子的方法,有些同學回家向家長請教,有的學習網上包的步驟,有的是從書本上學習的,包好后生火煮粽子,最后是成果展示、小組品嘗:呵,花樣還不少,有蜜棗餡的,花生的,哈密瓜的、五仁……真是品種繁多,樣子也是多種多樣,有的方,有的圓,有的做得圓不圓錐不錐方不方的,可是同學們吃的都很高興,因為他們吃上了自己親自動手做的粽子,還知道了“看事容易做事難”的深刻道理。也深刻體會到了平時父母在家的辛苦。端午節也是中國的傳統節日,立為法定節日,更好地弘揚中國文化,學生對這次活動的感受尤為深刻,因為他們在活動中學習了如何用心地體味生活。
四、調動各種信息來源,持續生成綜合性學習
《標準》指出:“各地區都蘊藏著自然、社會、人文等多種語文課程資源。要有強烈的資源意識,去努力開發,積極利用。”充分利用學校、家庭和社會等教育資源,開展綜合性活動,拓寬學生的學習空間,增加學生的語文實踐機會。
不經意間,春的腳步已來到人間,面對大自然賦予的春天美景,面對社會諸多關注的環保問題,我設計了《走進春天》這節語文實踐活動課。
1 深入了解春天各種植物的變化。結合學過的教材和古詩收集關于春天各種植物的資料,最具有代表意義的植物都有哪些?讓學生談談“春天哪些植物最美,最能給春天增添生機?”鼓勵學生大膽地說。然后,播放春天各種植物復蘇的美麗畫面或者錄像,加深了解春天到了,植物都有哪些變化。是植物給我們創造了美麗的環境。給學生滲透多植樹的意識。
2 贊美春天。學生通過單獨準備、自主合作等方式,以不同的形式贊美春天:①演唱歌曲《春天
篇6
關鍵詞:傳統節日 教育資源 德育活動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672-1578(2017)04-0224-01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教育者意識到傳統節日是一種重要的教育資源。與傳統節日相關的各種教育活動應運而生,如清明網上祭英烈,重陽節向身邊的老人送祝福等。然而這些活動卻呈現形式化、低效化、樣板化等趨勢。究其原因,無外乎以下幾種。
1 活動低效的原因
1.1 為了活動而活動
創建文明城市或文明學校,或是其他與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有關的檢查,都會涉及傳統節日教育這個領域。于是,同傳統節日相關的德育活動很多時候都淪為迎檢的規定性動作。節日小報,征文繪畫,演講比賽,故事會等活動看似精彩紛呈,可是目的卻不是為了通過傳統節日這個載體,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而是為了照幾張照片,寫一份總結。目標出現偏差,效果就會很差。長此以往,教師、學生一遇到傳統節日就感覺“亞歷山大”,苦不堪言。
1.2 傳統節日教育氛圍的缺失
很多有識之士感慨,當下的中國,傳統節日靜悄悄,反倒是一些洋節日很熱鬧。圣誕節,萬圣節之類的節日,鋪天蓋地都是媒體或商家的宣傳。近年來“光棍節”之類的節日也紛至沓來。而清明、端午、中秋節,媒體關注的往往是高速免費,景區擁擠之類的話題。傳統節日僅憑學校深挖其德育價值,效果就會大打折扣。
1.3 樣板化的活動,無法吸引學生主動參與
一到節日就辦小報,搜集相關的節日資料。活動不考慮學生的年齡、心理特點和個體差異等因素,往往是一些樣板化的活動。通過調查發現,低年級學生參加傳統節日活動的興趣要遠高于高年級學生。
如今的教育現狀是,傳統節日教育越來越“受寵”,可相關的德育活動卻收效不明顯。究其原因,就是這些活動脫離學生的實際情況,不以學生為中心,是一些“假冒偽劣”德育活動。給予上面的思考,筆者所在學校在挖掘傳統節日教育資源,開展德育活動時,努力使活動豐富起來,同時代接軌,同學生的學情接軌,收到了較好的活動效果,并總結出學校挖掘傳統節日教育資源的幾種有效途徑。
2 挖掘傳統節日教育資源的有效途徑
2.1 整合資源,把傳統節日同其他教育資源結合起來
傳統節日的教育資源確實值得我們去挖掘。但教育者要善于運用智慧,把挖掘到的傳統節日資源同其他教育資源整合起來。豐富活動內涵,更新活動形式。
今年清明節,一所小學的幾百名學生,開展了“清明遠足祭英烈,感家鄉之美”主題活動。活動中,學生從學校徒步幾公里到烈士陵園。輔導員精心設計行走路線,讓學生在途中能欣賞到家鄉的新美景、新變化。把愛家鄉和祭英烈融合在一起,不進行空洞的說教,讓學生用眼睛去看,用心的思考,今日的幸福生活同革命先烈的關系。學生在活動中,不僅受到了教育,還鍛煉了身體。在途中,師生在一起講故事,背詩句,唱歌曲,增進了師生間的情誼。這個活動,就是在挖掘清明節這一傳統節日資源的同時,整合熱愛家鄉、春游、師生互動等資源。活動自始至終,學生興趣高漲,收效顯著。
2.2 學生主體,立足學生的實際情況開展活動
新課程改革以來,學生主體已經成為教育者的共識。因此,在開展傳統節日類主題活動時,也必須充分體現這一點,立足學生實際情況,開展活動。
學校在端午節期間,充分挖掘端午節的教育資源,結合端午節的特點和內涵,列出了端午節開展的活動清單。如:“粽葉飄香”包粽子比賽、觀看龍舟比賽、端午歌謠傳唱、織香袋等。不過有一點不同于以往,就是這些活動如同超市中的商品,是供學生自主選擇。學生可以自行選擇清單中的某項活動,也可以開展清單中沒有的活動。端午節期間,學校的端午節活動精彩紛呈,學生們根據自己的情況開展活動。有的同學在家包好粽子,送到社會福利院;有的同學上網查閱資料,在班級進行科普講座,從科學角度分析懸艾草、掛菖蒲、佩香囊、飲雄黃酒等端午傳統習俗;有的同學在班級誦讀屈原的作品,分享自己的感受。活動形式之多,效果之好,超出了輔導老師的預料。學生在參與自主活動時,體會到端午節蘊涵的意義,激發了愛國愛鄉情懷。
2.3 家校合作,讓更多的人成為教育者
上文列舉挖掘傳統節日教育資源的困惑時,有一條是傳統節日教育氛圍的缺失。作為一名教師,我們很難去改變社會大環境,但我們可以通過自己的智慧和努力,改善學生家庭教育的小環境。要想改善家庭傳統節日教育的氛圍,就需要家校合作,讓家長成為學校教育的同盟軍。在開展傳統節日類主題活動中,家長的教育作用要遠遠大于老師。
中秋節是闔家團圓的節日。在中秋節時,某班就通過班級家長委員會,給家長布置了一個“作業”:和孩子一起吃月餅、賞月亮、話家常。也可以講講關于月亮的故事或教給學生一些有關月亮、中秋的古詩。在這個家校合作的中秋活動中,學生了解了中秋節的文化內涵,增進了和家長的親子關系。這樣就把挖掘中秋節教育資源的任務落到了實處。
文化內涵深厚的傳統節日,對于教育者來說,確實是寶貴的教育資源。教育者一定不能為了活動而活動,一定要立足于學生的發展,整合多種教育資源,充分發揮學生的自覺主動性,充分依靠家長,只有這樣,傳統節日才能成為好的教育資源,為教育所用。
⒖嘉南祝
篇7
[關鍵詞]民俗文化;語文課堂;意義
[中圖分類號] G63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058(2017)03-0014-01
民俗文化作為最大眾化的文化,是所有文化孕育和萌芽的起點。民俗文化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和人文價值綻放在我國的文化叢林之中。由于網絡文化和外來文化的沖擊,近年來民俗文化的生存現狀堪憂,很多民俗文化已走向沒落。尋求民俗文化的重振之路,無疑需要從最基本的學校教育入手,由此我們開始提倡民俗文化走進語文課堂。民俗文化走進語文課堂是保護民俗文化的需要,是提高學生語文綜合水平的需要,更是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的需要。
一、有利于繼承和弘揚民俗文化,增強學生的民俗文化保護意識
我國的民俗文化經歷了漫長的歷史積淀,聚集了幾千年來廣大人民群眾的智慧與精神力量。語文教師將這些優秀的民俗文化引進課堂中,使學生能夠聽聞更多的奇聞逸事,開闊眼界,增加知識量。例如,在魯迅先生的《祝福》中,我們可以看到大量關于婚娶、祭祀、節日、服飾、飲食等的描寫。教師可以適當對這些民俗文化進行拓展以增加學生的見聞,在課程中引入《三字經》《弟子規》《論語》等中華傳統經典,發揮其德育功能,培養學生優秀的道德品質,使學生能夠更加直觀地感受中華傳統文化的魅力,增強民族文化自信,從而強化保護民俗文化的意識。學生群體是民俗文化最重要的繼承者與發揚者,將民俗文化引進課堂是迎合時代潮流的重要舉措,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二、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促進全面發展
語文綜合素養絕不僅限于對課本知識的掌握與學習,它上到天文地理,下到歷史文學,涵蓋的范圍十分廣泛。目前,我國各個年級的語文教學模式都還是緊扣課本進行分析與背誦,學生的語文素養普遍偏低,掌握的知識量十分有限。將民俗文化引進課堂無疑是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一條行之有效的途徑。例如,學生在學習屈原的詩作《離騷》時,教師可以結合當時的時代背景,講述經歷史沉淀而形成的端午節文化,對端午的各項習俗進行討論,使學生對于屈原和端午文化有更深厚的理解。民俗文化與語文教學的結合使學生增加了民間藝術、時令節氣、傳統禮儀、天文地理、歲時歷法等涉及生活方方面面的知識,拓寬了學生的視野,增加了學生的知識量,優化了學生的知識結構。
三、可豐富語文課程資源,具有較高的教育價值
當前我國語文課程教學的取材范圍較窄,僅限于古詩詞、文言文和名人名家的文章。這些范圍有限的取材不利于學生發散思維的培養,更無法有效地激發學生的想象力與創造力。民俗文化涵蓋了衣食住行、人文地理、語言、科學、宗教、藝術等多個領域的內容,有力地彌補了當前語文課程資源的不足。如老舍的《茶館》既描寫了當時的社會風貌,又將中國茶文化的民俗特色描寫到極致。這些優秀文化歷久彌新,既保留了優秀的元素,又糅合了時代的發展,具有極高的教育價值,適合走進語文課堂,發揮其應有的價值。
四、有利于輔助語文教學,創新教學模式
篇8
關鍵詞:初中;語文教學;傳統文化
目前,正處于初中階段成長時期的學生,其自身文化底蘊、知識體系尚未發展成熟,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識和感受還并不深刻。所以,作為傳統文化傳承與弘揚最為重要的載體之一,初中語文教學應擔任著滲透傳統文化,將傳統文化發揚光大,深化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理解等重任,積極采取有效措施,將傳統文化滲透到語文教學活動全過程,培育學生形成深厚的人文底蘊,養成博大的民族情懷。
一、初中語文教學中的傳統文化內容概述
語文教材作為傳承中華傳統文化,弘揚中華優良美德的重要載體,其中所承載的傳統文化內容是語文教學活動開展、教學大綱擬定的重要依據,也是實現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開展傳統文化教育活動的關鍵性因素。初中語文教學中蘊含的傳統文化內容,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便是“中國文字”,是體現我國社會文明發展的重要標志,是體現中國傳統文化與傳統文化內涵最直接的方式之一,也是傳統文化精神表述的重要依據。初中語文教材中所呈現的“詩、詞、曲、賦、散文”等經典文學作品,都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種體現,承載著我國悠久歷史發展進程中極為重要的精神文明理念與精神財富,是傳統文化的精髓所在。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讓學生通過學習初中語文教材中蘊含的經典文化內容,可使其充分感受到傳統文化所蘊含的魅力,了解到我國歷史文明的意義與偉大,從而形成自主傳承傳統文化的優良美德。另外,初中語文教材中創作的《孫權勸學》《木蘭詩》《陳太丘與友期行》等課文,內含著我國傳統文化最主要的精神文明,也就是“禮儀”,這一精神文明的存在,對于提升初中學生社會交際能力,培養其良好道德品質有著極其重要的幫助,是傳統文化內容滲透最有價值意義的一種體現。
二、初中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的意義解析
傳統文化是最能體現我國獨特民族特色與民族精神,弘揚歷史發展遺留的重要思想、文化精神與藝術寶藏的重要依據,是社會與國家不斷前進、不斷發展的永恒動力。作為傳統文化傳承與弘揚的載體,初中語文教學在素質教育理念背景下,實現傳統文化內涵與精神的滲透,已成為初中語文教學改革不可忽視的關鍵所在。因為初中階段的學生正處于心理、生理、思想等方面共同發展的時期,世界觀、人生觀與價值觀尚未發展成熟,其是明辨是非能力也處于形成和發展階段。所以在此階段將傳統文化滲透于初中語文教學中,對于培養學生語文素養與綜合品質,幫助其形成優良品德,促進學生身心全面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另外,與傳統的初中語文教學活動相比,傳統文化的滲透讓語文教學內容、形式變得更加豐富,更有助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促使其身心投入語文教學活動當中,從而起到陶冶學生思想情操、形成良好語文素養、培養學生成為社會所需高素質人才等關鍵性作用。由此可見,傳統文化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滲透,意義重大且勢在必行。
三、初中語文教學中傳統文化的滲透策略研究
(一)深入挖掘教學素材中的傳統文化內容,培養學生學習情感目前,初中語文教材在編寫過程中,編入較多與傳統文化息息相關的內容編目,如七年級的《論語》《木蘭詩》《游山西村》;八年級的《核舟記》《孟子》;九年級的《桃花源記》、《岳陽樓記》《屈原》等,這些文章都是極具代表性的傳統文化篇目,里面的名言名句都體現著我國悠久的歷史文化。所以,在初中語文教材中滲透傳統文化,僅可通過精心篩選,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文化內涵,對教材中與傳統文化相關的字、句、詞、篇和所表達的主旨等方面,進行深度與廣度的挖掘、探究,便可實現傳統文化的教育與傳承和初中語文教學有機結合,起到良好的傳統文教育熏陶作用。同時,為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引導學生身心融入傳統文化的學習當中,初中語文教師要時刻將學生放到主體地位,以豐富學生知識技能、培養學生良好思想品德等方面為切入點,通過詳細解讀、注釋理解文本內容,引導學生在學習文本知識與傳統文化內涵的同時,深入研究文章內所撰寫的主角性格志趣和精神風貌,并掌握文言語言樸素簡練的寫作特點等。這樣一來,不僅可實現傳統文化的滲透,深化學生對傳統文化內涵與意義的理解,還可培養學生的良好寫作能力,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
(二)充分發揮課堂教學主渠道的作用,真正落實傳統文化教育利用課堂教學這一渠道,落實傳統文化教育,初中語文教師首先可通過開展傳統文化作品的誦讀活動,讓學生通過對凝聚著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篇章、國學經典,進行自由誦讀、咀嚼體悟,完成對中華傳統文化精髓的吸收與消化,以提高學生人文精神和道德素養,實現傳統文化外化于身、內化于行,鑄造人格的支柱,在無形中實現對傳統文化思想精髓的傳承。其次,還應大力倡導讀書活動,結合本階段學生年齡特點與個性喜好,為學生推薦一些名人傳記、課外讀物等,要求其必須認真閱讀,并做好讀書筆記,比如,為學生擬定讀書計劃,每學期至少組織參與一次讀書交流會,利用假期時間,將一些中國古典名著作為作業布置給學生,并要求學生撰寫讀后感,在上課時期進行朗讀等,并為表現優異者先進典型獎、實物獎等,以激勵學生自主閱讀。其次,還可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第二課堂教學活動,如開展以傳播傳統優秀文化為目的的專題講座、傳統文化知識競賽、古詩文交流會、觀看優秀歷史人物事跡影視作品討論會、組織參觀歷史人物紀念館、歷史文化遺跡等,都是傳承傳統文化、開展傳統文化教育的好方法。
(三)關注中國傳統節日,利用傳統節日實現傳統文化的滲透利用中國傳統節日,實現對傳統文化的傳承與開展傳統文化教育,可利用語文研究性學習或綜合型學習的教學方式,通過挖掘春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等傳統節日蘊含的深厚傳統文化元素,進行傳統文化教育。并在此過程中,事先安排一個較長的周期,讓學生從查詢資料到實踐體驗,在實踐體驗中學習語文和傳統文化知識,在營造節日氛圍的過程中去探究、去體驗、去感受獨特的民族風情與精神文化內涵,以起到良好的文化傳承作用。例如,在端午節即將來臨之際,為增進學生對端午節的深刻理解,而并非僅停留在片面的理解,讓學生感受鄉土文化的獨特魅力,初中語文教師可引導學生以小組合作的形式,組織開展以“傳統節日——端午節”為主題的綜合型學習活動,讓各大學習小組分別調查研究端午節的地方習俗與活動形式、各地端午節的民俗特色、有關于端午節的詩詞歌賦、端午節的起源傳說等。并進行收集、整理,在上課時發表演講,講述自己對端午節背后蘊含的傳統文化大意了解,講述有關于端午節的趣事等,以便增進對傳統節日——端午節的了解,實現傳統文化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滲透。
篇9
關鍵詞:閱讀心向;閱讀期待;高中古典詩歌
古典詩歌,是中華民族寶貴的文化遺產,是語文教材的重要組成部分。高中語文教學以培養學生審美、探究能力為目標,偏重于對基礎知識的運用。教學大綱要求學生通過學習語文提高整體把握文本內容,歸納總結文章要點,獨立進行閱讀材料分析、判斷的能力。在高中語文教學實踐活動中,教師除了引導學生朗誦、理解、記憶、運用古典詩歌外,還應加強對學生鑒賞、聯想等能力的培養。這對高中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擅長開發、利用教學資源,開闊學生視野,拓寬學生古典詩歌知識的深度、廣度。
一、解讀“閱讀心向”“閱讀期待”的內涵
筆者根據文獻資料,并結合教學實踐,對“閱讀心向”“閱讀期待”的內涵進行了整理、內化。
(一)閱讀心向
閱讀心向,即閱讀心理的傾向,主要包括閱讀愿望、閱讀動機、閱讀心境、閱讀興趣四個部分。積極向上的閱讀心向是提高閱讀效率的必要條件。學生在進行語文閱讀之前,做好“主動接受”的心理準備,是促進語文教學的關鍵點。語文教師應注重培養學生的積極閱讀心向,進而使其養成主動閱讀的習慣、態度。
(二)閱讀期待
閱讀期待從心理學角度屬于迫切求知,閱讀者開始閱讀之前就已經在內心深處對情景、期望進行了預設。讀者的知識水平、個人喜好、鑒賞水平等能夠在閱讀期待中得到充分的體現。
閱讀期待蘊含了擬定期待、實現期待兩個過程。教師可以通過設置懸念、提出問題等環節,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進而促使學生主動參與閱讀。
二、“閱讀心向”“閱讀期待”理論優化高中古典詩歌教學實踐中的應用策略
(一)“閱讀心向”的應用策略
1.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引起學生的心理需求
學生的心理需求一般受認知、寫作、審美等因素的影響,教師可以有針對性地刺激學生。
(1)認知欲。認知在心理學中是指通過形成概念、知覺、判斷或想象等心理活動來獲取知識的過程,即個體思維進行信息處理的心理功能。高中語文教師可以抓住學生的認知心理開展教學。例如,在教學屈原的《離騷》時,教師可以播放端午節吃粽子、劃龍舟的視頻,從而調動學生的認知興趣,接著引入屈原與端午節的淵源故事。
(2)引導學生創作的欲望。在進行古詩學習前,教師可以設置一個主題供學生自行創作。然后,學生將自己的創作與已有的古典詩歌進行比較。這種做法提高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3)審美欲。審美能力的培養是高中語文教學的目標之一。教師應該合理利用教學資源,激發學生的審美動機,進而促進學習。筆者在《觀滄海》的教學活動中充分利用了這一點。在開始詩歌學習前,首先播放了風平浪靜時大海的波浪聲音、海鷗的叫聲、游輪的汽笛聲,為學生營造了幽靜、安逸的氛圍,促使學生心中對大海產生神往之情,進而引導學生鑒賞《觀滄海》。
2.培養學生的參與感
學生消極學習的狀態一直得不到改善,歸根結底,都是“填鴨式”教學模式造成的結果。“閱讀心向”的建立,離不開學生積極主動的心態。在教學實踐中,教師應轉變教學模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積極性。例如,在教學杜甫詩歌《望岳》時,我先讓學生分享了爬山(最好是泰山)的趣事及感受。當他們沉浸在分享的熱鬧氛圍里時,我適時引導:“今天老師帶領大家學習杜甫的《望岳》,看看大詩人杜甫爬山時會有怎樣的領悟。”
(二)“閱讀期待”的應用策略
1.提高學生對閱讀期待表述的能力
學生可以不同程度地構建閱讀期待,但不一定能順暢、完整地表述出來。教師在課堂上應尊重學生設立閱讀情景的能力,并為他們提供交流的平臺。比如,在教學《蒹葭》時,可以要求學生對這種詩歌的意境進行描繪,而后進行深入學習,進一步體會《蒹葭》的語境美。
2.為學生精選課外學習資料,提高閱讀期待的開放性
經研究表明,學生的知識水平決定著其閱讀期待的層次高低。學生通過擴大閱讀范圍,可以深化原有的閱讀期待。比如,在白居易的《錢塘湖春行》教學實踐中,筆者做了一個實驗:將學生分為兩組,第一組只能參考教材產生閱讀期待,第二組還可參考我給他們配備的關于錢塘湖美景的圖冊。結果證明,第二組的閱讀期待要比第一組的更加生動、翔實。
“閱讀心向”“閱讀期待”理論在高中古典詩歌教學中發揮著不可比擬的作用。希望廣大高中語文教師加大對學生積極閱讀心向的培養力度,進而提高學生閱讀的深度、廣度。
篇10
甲:老師們,同學們,大家好。伴隨著熟悉的樂曲聲,紅領巾廣播站現在開始播音。 本期廣播站為您安排的是中秋節趣話專題欄目。
乙:歡迎你的收聽。
甲:我是_____
乙:我是_____。
甲:再過10天就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中秋節,在這里我們預祝全校師生中秋快樂,合家團圓,萬事如意!
乙:中秋節一直以來被喻為最有人情味、最詩情畫意的一個節日。人們常說,每逢佳節倍思親。中秋時節對親人的思念當然會更深切,尤其是當一輪明月高高掛起的時刻。 甲:考考你,你知道為什么要叫中秋節呢?
乙:這個可不難,在我國,農歷的7、8、9三個月為秋季,農歷8月15——我國傳統的中秋佳節,正好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稱為中秋。
甲:那為什么有人又稱它團圓節呢?
乙:因為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它幾個月的滿月更圓、更明亮。人們仰望天空中如玉如盤的朗朗明月,自然會期盼家人團聚。遠在他鄉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對故鄉和親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稱“團圓節”。
甲:還真難不倒你呀!古往今來,人們常用月亮的圓缺來形容“悲歡離合”,客居他鄉的游子,更是以月來寄托深情。你知道哪些有關的詩詞嗎?
乙:唐代詩人李白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杜甫的“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宋代王安石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等詩句,都是千古絕唱。
甲:你知道得可真多!那你知道有關中秋的傳說故事嗎?
乙:中秋節與元宵節和端午節并稱為我國三大傳統佳節。究中秋節之來源,與“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等神話傳說有著密切的關系。
甲:哇!還有神化故事呀!那你給我們講講吧!
乙:好!我給大家講一講“嫦娥奔月”的故事吧!
相傳,遠古時候天上有十個太陽,曬得莊稼枯死,民不聊生,一個名叫后羿的英雄,力大無窮,他一氣射下九個太陽,并嚴令最后一個太陽按時起落,為民造福。后羿因此受到百姓的尊敬和愛戴,王母娘娘也賜給了他一包長生藥,他把不死藥交給了自己的妻子——嫦娥珍藏。不料被小人蓬蒙看見了,趁后羿不在家,他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藥。在危急之時,嫦娥當機立斷吞下藥,身子立時飄離地面、沖出窗口,向天上飛去,成為月亮中的神仙。百姓們聞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紛紛在月下擺設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
甲:聽完了如此凄美感人的故事,讓我們一起來聽聽關于中秋節的歌曲吧!
《花好月圓》
甲:接下來我們再來說說國外中秋節趣話吧!。
乙:中秋節并非中華民族所獨有,許多國家也有類似中國傳統習俗的形形的中秋節,而且非常奇特有趣。泰國人將一年一度的中秋節稱為“祈月節”。中秋之夜,家家戶戶都用甘蔗扎拱門,在拜月方桌上供奉觀音菩薩和八仙的圖像或塑像,八仙桌上的供品主要是壽桃而非月餅。
甲:日本人稱中秋節為“月圓節”,而且這樣的節日有兩個,除農歷八月十五日外,九月十三日也是。節日這天,成千上萬的居民都穿上富有民族特色的服裝,吟唱吆喝,扶老攜幼,抬著神龕到廟里去進香。孩子們還到野外采集象征吉祥如意的野草裝飾家門,迎來幸福;晚上全家聚集在院子里,擺上瓜果、米團子等供奉月神,然后分食、賞月,聆聽老人講述關于月亮的神話。
乙:朝鮮的中秋節稱為“秋文節”,也叫“秋夕”、“嘉徘”。這一天,他們以松餅為節日食物,家家蒸食并互相饋送。松餅形如半月,用米粉制成,內餡是豆沙、棗泥等,因蒸時墊有松毛而得名。到了晚上,一邊賞月,一邊進行拔河比賽、摔跤比賽,或者表演歌舞。年輕的姑娘們穿上色彩繽紛的節日盛裝,歡聚在大樹下做“布倫河”游戲(即蕩秋千)。
甲:伊朗稱中秋為“麥赫爾干節”。這天是伊朗太陽歷七月十六日。節日期間,人們都以品嘗各種豐收果實為樂,隆重的慶祝活動持續6天方才結束。
乙:老撾稱中秋節為“月福節”。每逢中秋節到來時,男女老少也有賞月的風俗。夜晚,青年男女翩翩起舞,通宵達旦。
甲:接下來我們再來談談中秋的習俗吧
俗話中有:“八月十五月正圓,中秋月餅香又甜”。每年這個時候,我都會和爸爸媽媽一起賞月吃月餅呢!
乙:說到吃月餅,我口水都流出來了。那你知道我們如何在賞月、品嘗月餅的同時注意健康嗎?
甲:專家提示:月餅應與清茶搭配,清茶有助消化,又解油膩;若與汽水、可樂或果汁搭配,則不利健康。專家提醒糖尿病患者,即使是“無糖月餅”,仍然不能多吃。專家還指出,老年人和嬰幼兒消化能力較差,過多食用月餅會加重脾胃負擔,引起消化不良和腹瀉等。而肥胖的人,一般都有潛在的糖、脂代謝異常和動脈硬化問題,也要像糖尿病人一樣,少吃月餅為宜。
乙:哦!謝謝你給我們講的的月餅健康吃法。相信大家會注意的。中秋佳節快來了,我們將要欣賞到皎潔的月光,品嘗到香甜的月餅,最后,我們再為老師、同學們送出祝福,怎么樣?
甲:好!請聽我們的美好祝福吧!
齊:送一個圓圓的餅,獻一顆圓圓的心,寄一份圓圓的情,圓一個圓圓的夢。祝老師和同學們中秋節快樂!
甲:時間過得真快,又到說再見的時候了。
乙:希望你們能喜歡我們的節目!
甲:最后讓我們在歌聲中說再見吧!
三、音樂欣賞
現在將為您送上的是一首由古詩改編的歌曲《水調歌頭》
播放《水調歌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