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喚生命范文
時間:2023-04-07 13:21:1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呼喚生命,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一些校園戲劇社團搬演名著或成熟作家的作品,在舞臺設計、演員服化等外部手段上花費了很多心血,在演員表演、聲調處理上也在竭力模仿某些知名演員。然而經常出現的情況是,無論導演還是演員,都沒有根本理解劇作家的創作意圖,沒有沉浸到劇作本身去尋找最本質的內涵,更談不上賦予作品以自己的思考。于是演出的結果可想而知。正如戲劇評論家林克歡所說“現在有種趨勢,就是不按照自己的理解,而是向專業去模仿,這一點與戲劇的初始狀態是有沖突的。”
近年來校園戲劇的原創劇目中有一些先鋒派的作品,以絕對的反傳統戲劇的內容和形式來創作,這些作品沒有戲劇性的語言和情節,甚至連生活中正常的語言邏輯都不存在。與其說他們在學習先鋒派的戲劇家,還不如說是在過分欣賞他們自己。他們從不參加任何校園戲劇演出,幾乎不和其他劇社交流,也從不計較作品能否被觀眾理解和接受。在某高校的BBS上,―位觀眾寫道:“你們的戲我們什么也看不懂,你們走得越來越遠了,我們不知道你們在干什么……”可見,這樣的戲劇作品已遠離了觀眾,一旦喪失了戲劇存在的要素中最重要的觀演關系中的觀眾,戲劇也就不存在了。
由于時間、經驗的限制,一些創作者深知沒有能力來詮釋經典,就在不了解戲劇本質和戲劇規律的情況下,將成熟的作家作品“解構”,或與電影,電視劇,互聯網上的內容和形式隨意地重新組合。有的甚至縮短戲劇的創作流程,匆匆忙忙就將劇目呈演了。
造成上述問題的原因,恐怕是由大學生的心理階段特點所決定的。從心理發展的一般特點采看,大學生處于正在走向成熟而未真正完全成熟的階段,因此他們的心理發展具有明顯的積極心理和消極心理并存的特點。他們情感豐富、精力充沛,對生活充滿了美好的希望,思維水平有了很大提高,開始具有較為全面、深刻、正確的自我意識。然而,處于發展過渡期的大學生一旦把握不好這些積極因素的分寸,或者不及時適應條件的變化,就會顯現出消極的一面。比如,憑著一股熱情參加校園劇社后,在發現實際困難并不如想象的那樣簡單時,有的學生就開始尋找各種理由退縮。戲劇創作是集體的創作,需要齊心協力才能完成。在綜合院校的劇社里,來自不同年級、專業的社員們要安排在相同的時間和地點進行戲劇活動,困難可想而知。因此,一些社員煩躁、不安的性格弱點就很容易顯現出來,進而影響到其他的社員。表面化的模仿,拼盤式的戲劇結構組合,就在這樣的氛圍中應運而生。
一些青年將被視為“異類”作為自己的光榮,認為別人越是看不懂,不能夠理解,越是體現自己的獨特。這種思想反映在戲劇作品上,就成為“不愿有大多人理解”的生澀難懂。大學生有較強的學習能力,對創新,新潮有―種天然的興趣,卻缺乏辨析能力,當前一些“探索戲劇”、“先鋒戲劇”很容易對校園戲劇造成誤導。有些“先鋒”、“探索”演出,放棄了以演員表演為中心而通過堆砌手段展現個人“才華”,并且被媒體炒得沸沸揚揚。校園戲劇極易受到從文本到演出的雙重誤導,甚至可能滑向“玩票”,漠視甚至否定戲劇規律的存在和作用,將戲劇的規律和文學的規律不加以區別,不遵從戲劇規律進行排演,即從一開始就失去了完整的演出意義。
戲劇是集體合作的過程,是團體的藝術。然而,當代大學生很大一部分生活在無憂無慮的環境中,他們在更多時候以個人為中心考慮和處理問題。他們中的一些人是以自我欣賞的態度走上舞臺的,一些人排演戲劇的出發點是為了突出表現自我。不懂得分享的快樂和意義,不了解戲劇團體教育的功能,直接的結果不是中斷創作,就是使作品彌漫著個人化而非個性化的特點。
一臺正常的戲劇演出,如果沒有一定物質基礎的保證是無法完成的。然而,對于高校戲劇社的活動費用,除了個別高校、個別情況外,團委、學生處的撥款是和其他社團相同的。由于校園戲劇的非盈利性質,少量的活動經費不能保證戲劇社的學習,觀摩、交流、排練、演出等活動。很多劇社社員自掏腰包才將活動正常開展至今。學生將有限的時間和精力大量花費到籌款等經濟事宜,留給對戲劇作品本身的理解和排練的能力自然就相對減少了,作品質量隨即也打上了折扣。
對于絕大多數從事校園戲劇的學生來說,戲劇只是愛好,要畢業后真正去從事的,畢竟鳳毛麟角。社會競爭的殘酷,擇業前景的不容樂觀,使許多校園戲劇的愛好者們不得不時刻面對現實。在學業、就業的壓力之下,學生們通常難以集中身心從事戲劇創作。
有經驗的高年級社員的畢業,沒有任何戲劇基礎的低年級社員的加入,四年一次甚至更頻繁的人員更替,都帶給校園戲劇社自身不能解決的問題。
我國的大學生,在中學時代通常沒有基本的戲劇體驗,對舞臺呈現的手段和內容缺乏基礎了解。當他們在校園戲劇排演過程中遭遇到實際問題時,往往束手無策,使演出充滿了業余氣息。這樣的演出使得戲劇的呈現和接受無法正常進行到底,影響了整體創作的質量。
篇2
當聽到和看到小悅悅離世的消息時,我的心情很復雜。既有對人情冷漠的無奈,也有對小悅悅離去的祝福;既有對大家談論此事件的著急,又有對自己無能為力的不安。還好借此約稿之機,談談我對此事件所產生的社會效應之薄見:
首先,此事的產生正好觸碰到我們內心最脆弱的地方。一個幼小生命無辜的遇害,而我們在哀嘆之時,似乎無能為力,這直接會引發我們對這個社會人情冷漠、道德喪失的憤怒,于是各式媒介如電視、報紙、廣播、雜志、網絡,都對小悅悅的離世而惋惜,并對肇事司機予以遣責,望早日繩之以法。
那么,引發我們內心最脆弱的地方是什么呢?就是對人與人之間的冷漠與隔離無能為力之感。似乎我們都處在這個社會中,成為這個冷漠社會的犧牲品。毒奶粉、毒大米、地溝油、無人施救……而只有通過小悅悅犧牲這件事,再次激起大家在絕望中的憤怒。似乎我們只能做到這些,然后生活又會繼續,我們又麻木地活在這個被認為冷漠的世界里,直到下次再出現個小悅悅事件把我們的憤怒激活,過后再回到麻木中……
我們為什么這么討厭冷漠呢?是因為我們內心都是孤獨沒法活了?為了應對內心的孤獨,我們每個人都渴望與他人聯結,就會找到各自談得來、志趣相投的朋友。當我們與人有了這份聯結后,就顯得不再孤獨。聯結就是每個生命內心的渴望。那為什么有了這份渴望我們還會覺得人情淡漠呢?是因為我們很多時候,都指望別人能更主動地與我聯結,或者當自己想與人聯結時,會不會感覺時間不對,麻煩到他(她),那就算了吧;又或者對那人帶著不滿和怨恨,情愿一輩子不理他;又或者覺得對方對我好是理所當然的,還覺得他(她)做得不夠。凡此種種,就造成了我們覺得他人冷漠、社會冷漠的印象。
試問下自己,當我們覺得他人冷漠時,我們自己冷漠嗎?也許你會找到很多理由來為自己解釋,只是,人人都可以反駁說,你都可以冷漠,他人為什么不能冷漠?!社會為什么不能冷漠?!你都可以對他人漠不關心,缺乏關愛,他人為什么不能漠視你?!社會為什么不能漠視你?!因為你我就是社會中的一個細胞,你我就是家中的一份子,你我是怎樣,你我就創造怎樣的家,怎樣的社會!
清醒過來吧,借著小悅悅的犧牲清醒過來,不再活在無能為力的受害者的假象里了!你我渴望聯結,渴望溫暖,渴望愛,為自己的渴望負百分之百的全責。這個社會需要你,這個家需要你,我們需要你!
當你想起誰很長時間沒和你聯系時,請拿起電話;當你想起誰為了愛你而為你默默付出時,請拿起電話;當你想起誰曾幫助過你,請拿起電話;當你想起誰和你有誤會,請拿起電話;當你還在怨恨一位很重要的人,請拿起電話;當你想要別人對你微笑時,請先對他微笑;當你想要別人在你危急時助你,請先助他;當你想要別人給你更多便利時,請先把便利給他。你所為他(她)做的,終將更多的回到你的周圍,因為你在創造屬于你的世界。這個世界是冷漠的還是溫暖的,決定權在你!
在古老的印第安部落,有一個物品叫歸去來兮,當你把它扔出去時,它旋轉一大圈后又會回來。你扔出去的是什么,加倍回來的就是什么。古往今來,所有高貴的靈魂都知道這個秘密,所以他們更愿意給出愛、溫暖、慈悲、喜悅和關懷。
篇3
一、創建對話課堂,實現生命成長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在閱讀教學中,有兩種對話:一是學生與“文本”的對話,一是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對話。前者是學生以“文本”為憑借與作者進行的跨越時空的契合;后者是師生雙方以及學生之間敞開心靈、人格對等的精神交流。“對話”的本質不是把一種觀點強加給另一方,而是一種共享:共享知識、共享智慧、共享人生的意義與價值。對話,昭示著民主、平等,學生與教師一樣,有獨立的人格,有自由的意志,有豐富的內心世界,有舒展生命、表達內心的空間。因此,這需要占課堂主導地位的教師創設一個對話的課堂。一節語文課的教學中,我們如果能清晰地感到師生關系平等,氣氛和諧,在教師的引導下,師生充分展開了思與思的碰撞、心與心的接納、情與情的交融,從而創生出一種情感撞擊后心靈的開闊與敞放,學生在對話中就能夠超越各種束縛、禁錮、定式和依附,就能讓學生感受到自主的尊嚴、心靈成長的愉悅,在交流互動、充滿人文關懷的大背景下實現生命的成長。
二、指導個性化閱讀,激發生命活力
每一個孩子都是一個活生生的個體,有個性,有喜好,有悲傷,有寂寞。每篇課文在不同的讀者眼里有不同的獨特感悟,根據各自的生活體驗也有不同的讀法,可能出現多種感悟。如讀“吃水不忘挖井人,時刻想念”這句話,學生帶著幸福讀出了感恩,帶著懷念讀出了感恩,帶著愛戴讀出了感恩,還帶著謝意讀出了感恩。課堂中,激勵學生表達自己的獨到見解和對語文材料的個人反應,使學生的個性激情飛揚,充滿了生命的活力。
三、注重課堂的生成,捕捉生命的靈性
“從生命的高度看,每一節語文課都應該是不可重復的激情和智慧相伴生成的過程,而不應是預設的一成不變的僵化的程序。不具有生成性的語文課也不具有生命性。”生本是生成的保證,生成是生命的基礎。教學因生成而精彩,因真實而成為不可替代的一段師生生命發展的“流程”。這,看起來是一種教育機智,它的背后,其實是教師先進的教育觀念在支撐。預設是必要的,但生成更為珍貴。只有真正做到以生為本,激活學生自主學習的愿望,鼓勵學生認真深入地思考、大膽自信地交流,尊重學生真實獨特的體驗,才能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斷生成新的認識,充分發揮創造潛能,從而讓課堂富有活力,充滿生命的靈性。
四、培養創新精神,發掘生命潛能
愛因斯坦說:“沒有想象力的靈魂,就像沒有望遠鏡的天文臺。”愛因斯坦用他一生的實踐證明了想象力對他的發明創造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看來,為人師者沒有理由將文本看死,應當充分挖掘語文教材蘊涵的創新教育因素,積極引導學生進行思維訓練,培養學生的創造想象能力。要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我們可以從以下兩方面入手:(1)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抓住課文中的語言凝練處、空白處、省略處,讓學生對人物的言、行、心理、外貌或故事的結局等展開想象。(2)培養學生的求異思維。在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大膽提出自己的見解,展開不同意見的爭論,打破盲目順從、迷信書本、被動地聽講、被動地回答問題的局面,使學生的思維突破常規和經驗的禁錮,不斷產生新的答案,真正進入到“創造”的世界。還應注意激勵、拓展問題、逆向思維、移植、開放想象等多種方法的運用,真正使學生探索學習,逐步形成創造精神的良好個性。
篇4
關鍵詞:教學、語言、真實
教學語言是教師的職業語言,它是一種什么也代替不了的影響學生心靈的工具。課堂教學的語言應呼喚生命的真諦。
何謂生命的真諦?有人認為生命的真諦在努力付出,有人認為生命的真諦在真誠服務,也有人主張生命的真諦在超越升華……我則認為生命的真諦應該明白我為什么活著,怎樣活著才會使生命更有意義。
現在的學生似乎對生命的意義不清楚,因為他們每天都在享受著父母的疼愛,他們根本不用想我為什么活著,似乎他們的活著就是為父母,因而才會出現一些學生包括已成年的學生遇到一些坎坷或挫折就失去了承受的能力。在大學校園里跳樓的事件時常發生,其實,這是教育的悲哀,更是我們教育工作者的悲哀。然而這些,教師在實際的教學工作中似乎并沒有注意到。
作為一名教育工作的管理者,應注意引導和提升教師的語言藝術。特別是如何使課堂教學語言更具有影響力和創造力,更能喚起學生對生命的感悟,感受生活的美好。在師生的默默交流中,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的抗挫折的能力。
一、教學語言的真實性
所謂語言的真實性就是不隱瞞、不臆造,怎么想就怎么說。說話人所表達的,是他內心所想的,即“言為心聲”,而不是心口不一或口是心非。簡單地說,真實也就是說真話、表真情、達真意。
教學語言的真實性體現在學生從不懂到懂、不會到會、模糊到清晰、錯誤到正確、失敗到成功的過程;體現在教師的循循善誘、鼓勵幫助、規范訓練;體現在師生之間語言的交流、思維火化的碰撞。這些語言的交流無不表達學生內心的情感世界。學生情感真實地流露,更能使教師及時地了解學生心里的情緒變化,特別是學生學習上的困難,更容易發現。這時教師可以根據情況去調整學生的心態,幫助學生戰勝困難。這樣教師的教學語言藝術就顯得尤為重要了,它不僅可以豐富學生的知識,啟迪學生的智慧,引起學生的美感,更是學生人生成功與否的關鍵。
二、教學語言的情感性。
教學語言必須感情充沛,體現教師對祖國、對事業、對學生的熱愛。“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寓理于情,情理交融。教師通過語言用自己的情感激發學生的情感,用自己的生命之火去點亮學生的心靈之火。教師用自己的心融化學生的心,用自己的靈魂鑄造學生的靈魂,用自己的人格塑造學生的人格。教師在教學中,用動情的語言打開學生稚嫩的心扉,讓真、善、美的甘露浸潤學生的心田。總之,教學的語言富有情感性是它的特質。
三、教師語言的趣味性
每節課40分鐘,學生一天至少在學校要上六節課,對于生性好動、好奇的小學生來說,仍是一種難耐的“煎熬”。如果教師的語言枯燥乏味,也是對學生身心的一種摧殘。針對這種現象,教師應正確駕馭好課堂語言,盡量用通俗、易懂、生動、有趣的課堂語言來彌補教學內容本身的呆板、枯燥,使學生能從無趣的課堂中得到樂趣。這就要求廣大教師應該多學習一些語言的藝術,如看一看《演講與口才》這類的期刊,以此豐富和提升自己的語言。
四、教學語言的幽默性
篇5
泥石流俗稱“走蛟”“出龍”“蛟龍”,是暴雨、洪水將含有沙石的松軟的土質山體飽和稀釋后卷走而形成的洪流,泥石流大多伴隨洪水而發生。它與一般洪水的區別是洪流中含有大量的泥沙、石塊等固體碎屑物,因此它比洪水更具有破壞力。當泥石流即將來臨時,我們應如何判斷、應對呢?
思考
其實,歷史上,舟曲森林茂密。但長期的森林砍伐,導致植被被嚴重破壞,舟曲的水土保持能力變得越來越差,無雨則旱,有雨成澇,一旦下雨,泥沙俱下,便形成了泥石流。舟曲自然生態系統的調節能力和涵養水分的條件已經喪失。
科學與經濟的發展給人類社會帶來了巨大的進步,可是當人類經濟活動違反自然規律時,必然遭到大自然的報復。甘肅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給我們當頭棒喝――保護環境就是保護我們自己!
辦法
篇6
一、激趣引疑,催發互動意識
學習離不開動機、愿望和需求。對學生來說,學習興趣是構成學習動機的最現實最活躍的成分。因此,互動式語文教學要在“趣”上做文章,創設情境,以情激趣,并從教學的具體內容出發,從師生的實際情況出發,把握課堂互動的最佳時機,充分發揮課堂互動的優勢。
學生主動參與教學活動,是獲取知識的決定因素。要想達到多向交流的效果,學生就要改掉“等”的被動學習習慣,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全過程,從中獲取知識,增強能力。學生還要大膽的質疑課本,敢于說不同于別人的話,敢于提不同于別人的問題,敢于想不同于別人的辦法,學會觀察,學會思考,學會表達,學會解決問題,學會合作交流,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激趣誘疑是增強互動意識、培養自主探究能力的起點,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金鑰匙”。實踐證明,在課堂教學中注重激趣誘疑,能激發學生“我要學”的積極性,從根本上改變等待教師傳授知識的狀況,消除學習上的依賴心理,使學生由被動學習者變為主動探索者,把學習的潛力充分挖掘出來,從而誘發師生、生生互動,為精彩課堂的演繹拉開序幕。
二、創設情境,營造互動氛圍
課堂教學中的情境分為兩種:一是由教材引發的情境;二是屬于學習者的心理情境。心理情境,主要指競爭心理和合作心理。心理情境大體屬于非智力因素,在互動教學中主要包括“三感三心”,即責任感,義務感,榮譽感;自尊心,自信心,好勝心,及群體合作心理。它們能使學生產生良好的學習情緒,形成學習動力。通過情境作用于認知,形成“情境――認知――情境――認知”的縱向互動;情境間還產生橫向互動,即教材情境與心理情境互動,增強課堂互動的綜合性,就是互動教學特色之所在。
在語文互動教學過程中,可通過引導對教材情景的感受與體驗,創設情景交融的情境,實現教材與心理情境橫向互動,使學生的求知活動達到更深的層次,使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達到。例如《我與地壇》教學時,可以課前放閻維文的歌曲《母親》FLASH創設情境,打出但丁的名言“世界上最美的聲音,那就是母親的呼喚。”在緩緩歌聲中抒情導入,而后配樂范讀課文,配樂“燭光里的微笑”,動情地朗誦緊抓住學生的心。這就是多重情境的交錯作用。
師生間產生感情的共鳴與特定的情境、心境有關。渲染課堂氣氛,創設情境尤為重要。語文教師的情緒和精神狀態,直接影響課堂氣氛和學生精神狀態。要保持樂觀的情緒和昂揚的精神狀態,從而刺激學生的興奮神經,為學生的創造性活動提供廣闊的思維場所。要在每節課開始一、二分鐘內,誘發學生的興奮點,吸引住學生。這猶如小提琴演奏,弓一上弦,第一個音符就定下了樂曲的基調;又如下棋,一著出動,就直接關系全盤的輸贏。
三、探究合作,拓展互動范圍
我國教育社會學者何浩峰在《簡論課堂互動教學設計》中論及,“課堂教學過程就是一個人際互動過程。”這種人際互動,具體指在課堂這一特定情境下,發生在師生間、學生間的一切交互作用和影響,是師生各自人際互動系統中的一種特殊的形式。由此,我們認為,在語文教學活動中,應該采取這種以學生發展為本,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學會學習的“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學習個體與教學中介的互動,強化人與環境的交互影響,產生教學共振,達到提高教學效果”的梯次互動課堂教學模式。
梯次互動教學倡導多向交往、動態生成,整個教學過程動靜交替,有強有弱,在民主和諧的氛圍中激勵學生自己發現和解決問題,促使學生更多地獨立思考和進行創造性活動。在教學中,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的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生學。把教學的要求變為學生自身學習的需要,將被動學習變成每個學生積極參與、動眼、動手、動腦、動口的學習活動。在課堂的互動中,通過感知、體驗、合作、表達來體現師生、生生之間的相互交流,感受成功的愉快,拓寬知識面,使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學習的主人。
小組學習是梯次互動課堂教學中最重要的一種形式。無論是課前預習,還是課堂上的討論和展示都是以小組學習的形式來進行,教師以參與者的角色一起投入,及時表揚善于合作探究的小組,從而提高小組學習的交流功能。小組學習過程中,每個學生都有自己明確的學習任務,有獨立自覺和相互交流的機會,最大限度地擴大了參與面,充分發揮了師生間、生生間的相互交流、協作功能。教師適時點撥,亦為學生自主學習指明了方向,能創設探究情景,促成新學習資源的生成,從而有效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創新能力。
綜上所言,語文課堂教學,就是教師和學生的共同勞動。這種勞動的成功,首先是由師生關系來確定的。把教學視為一種交往和互動,是抓住教學活動中的主要矛盾,尋求教學改革突破性進展的一個重要方面,將會使我們的課堂教學更加切實、高效。
四、梯次評價,增強互動效果
卡耐基曾說過:“使一個人發揮最大能力的方法是贊美和鼓勵。”這就是說,教師要以恰當的評價行為,捕捉學生的閃光點,讓學生體驗成功的快樂,形成良好的生生、師生互動過程。一句樸素的贊美、一道鼓勵的目光、一次表現機會的給予,都能幫學生樹立信心,使整個教學過程沉浸在和諧、優美的氛圍中,從而產生思想的碰撞,形成新穎的觀點。
篇7
關鍵詞:生態文明;環境保護;泰安市
1 研究背景
中國經濟建設取得了飛速的發現和進步,但環境惡化是所付出的重大代價之一。黨的十已強調生態文明建設的不可遲緩,必須真切的落實行動,進一步推進社會主義文明建設,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環境資源是我國經濟領域和生活領域的重要資源,我國環境總體狀況形式還很嚴峻,考驗著環境的承受能力的同時也制約著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在環境污染嚴重的當下,生態文明、低碳生活雖已成為文明語,但落實實踐力量仍顯得薄弱無力。隨著發展經濟社會和深入人類社會的實踐中,人們清醒地意識到以破壞生態和污染環境來謀取短暫的經濟繁榮的無限危害性。然而,即使如此,人們更多的是有具有生態文明意識,卻不為其實施行動。近年來,環保建設前進的步伐日益沉重,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生態文明觀念樹立不夠牢固,呼吁保護環境的力量還不夠強大。想要更為全面的生態文明建設,就需要加強全社會對環境保護的重視,引導人們構建生態化的思維方式,為創造“新環境”而努力實踐。在1995―2015年,山東省泰安市多次被評為全國衛生城市,并且2013年泰安市“藍繁”天數204天,居全省內陸城市第一。因此作者將泰安市居民作為此次調研的主要對象。
2 調查結果與數據分析
2.1 被調查者年齡層
作者利用網絡調查和分發問卷的方式,隨機調查了676個人。參與者年齡分布情況如下:年齡在25周歲以下的有393人,25~50周歲的有211人,50周歲以上的有72人。
2.2 被調查者對生態文明基本認知
2.2.1被調查者中,聽說過生態文明建設這一概念的人數占79.14%,20.86%的人則表示沒有。這一結果說明建設生態文明的宣傳力度還需加強,爭取普及到每一個人。
2.2.2在是否對生態文明現狀滿意這一項調查中,其中123人覺得非常滿意,占18.20%;215人比較滿意,占31.80%;338人認為不滿意,達50%。以上事實表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刻不容緩,“生態文明建設是民意所在民心所向。”
2.2.3參與調查的居民對當地污染程度的了解情況:經調查,只有7.54%的參與調查的人非常了解當地的污染程度,65.98%的人對此了解一些,24.11%的調查者不是很清楚,而剩余2.54%的調查者表示從來不關心,這小部分人也是生態文明建設中的阻力。數據表明只有讓所有人都關注生態與環保,全民才能積極投入到生態文明建設中來。調查者建議有關部門積極推進污染分類及處理工作,幫助居民提高環保意識。
2.2.4調查者對泰安市本地污染源進行調查,當地居民認為生活垃圾占的比重最大42.60%,其次是空氣污染32.84%,水和噪音污染占比例相當,分別占14.50%、10.06%。所以筆者倡導人們生活垃圾不要隨意丟棄,并建議重工業工廠盡量遠離城區及居民居住區。
2.3 調查結果分析
經研究分析,就發展經濟與建設生態文明來說,55%的人們希望能同時進行,這也說明了現代人還是希望發展經濟與建設生態文明可以共存,莫誤入“先發展,后治理”的道路。在生態文明史誰的責任的問題上,大家還是說出了自己的心聲,75%的數據反應出社會大眾都認為生態文明的建設是人類共同的責任。責任與義務共存,體現了當代人身上所存在的良好品德。接著,作者對“重視生態環境問題是一種跟風現象還是一種必然”進行調查,數據結果也引起了的反思:66.96%人傾向于這是一種必然,也有不小的比重認為還是一種跟風行為或是一種模式。這從另一方面告訴讀者,部分人只是在空喊口號,空搞形式,沒有從真正意義上講對生態文明的建設付諸于實踐。
2.4 采取措施
筆者就676名泰安市民關于生態文明建設會做出哪種措施調查發現,身邊出現不文明現象時,想辦法阻止的人數占52.57%,向有關部問反映的人有24.74%,認為與自己無關和看自己心情參與環保的人數占22.69%。筆者認為,在沒有強制措施的情況下,大多數人對生態文明建設仍抱有非常積極的態度,如果有相關法律法規出臺的話,那么生態文明建設將更加的完善。
3 討論
本文在選題方面,選取了生態文明典型城市――泰安市,該選題對最后進行分析結果的統計是非常有效的。當然,每個地區的生態環境會有所差異,人們對生態文明建設的認知也有所不同。所以,作者選取了經濟發展水平不同地區的人,獲取大量數據以能夠得到更為精確的結論。
21世紀的中國,伴隨改革開放和工業化取得偉大成就,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突出矛盾和問題,出現資源全面短缺、環境污染持續惡化、生態系統退化和破壞嚴重的形勢。泰安市作為我國生態環境發展的前沿城市,城市建設應當把發展經濟保護環境相結合,實現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本次研究重點就是找出阻礙生態文明發展的因素并尋求相關策略。
本研究對泰山游客,泰安的城市及農村居民包括商場顧客、當地醫院的醫務人員和看病群眾、中小學生,對不同年齡階段的人進行了676份問卷調查,問卷形式包括書面問卷和網絡問卷兩種方式,采用11個問題涉及三個方面以保證數據的客觀性、廣泛性、嚴謹性。
通過研究調查筆者發現:
(1)隨著環保部門工作力度的不斷加強和對生態文明的大力宣傳,生態文明建設取得了突破性的效果。
(2)“生態文明”一詞雖然在2005年已被總書記首次提出,但是在今天農村基層群眾特別是中老年人仍對生態文明這一概念非常模糊。
(3)大部分人都能認識到生態文明的重要性,但是缺乏貢獻自己力量的途徑,雖然有相關政策不斷的出臺和實施但是并沒有具體到個人的政策,使很多人心有余而力不足。
作者在進行問卷調查的過程中對被調查者同時進行了生態文明的宣傳,尤其是對生態文明不太了解的人,之后特意到多所中小學進行了生動有趣的宣講活動。讓孩子們學習,掌握生態環保基本常識,從小樹立生態協調發展觀念。
生態教育宣傳是增強公民生態意識的有效途徑,因此,當前生態文明建設需要加大宣傳力度并出臺有關政策把個人利益與生態文明聯系起來,以調動群眾積極性,實現生態文明的飛速發展。
參考文獻
[1]肖揚生態文明與環境保護發展研究(X2)[期刊論文]-科技資訊2011(17)
[2]選自主席十關于生態文明建設內容部分講話。
[3]秦飛生態文明從娃娃抓起(G631)(中國校外教育)2014年32期190頁
篇8
2013年1月中旬,我國中東部大部分地區被霧霾天氣籠罩,其中,華北地區為“重災區”。受污染物擴散條件惡化影響,北京等城市已連續數天空氣質量六級嚴重污染。連續大范圍的霧霾天氣給人們交通出行和健康帶來不利影響,群眾談“霾”色變。隨著多地遭遇“霾”伏,關于霧霾天氣的成因、危害和采取區域協同機制共同治理大氣污染,切實提高空氣環境質量和群眾安全感,大力推進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呼喚日益強烈。
【學科鏈接】
一、空氣污染是霧霾天氣形成的主因
霧霾天氣形成的自然因素主要有三點:一是近地面空氣相對濕度比較大;二是沒有明顯的空氣流動,風力較小,大氣層比較穩定;三是天空晴朗少云,有利于夜間的輻射降溫,使得近地面原本濕度比較高的空氣飽和凝結形成霧。
近期我國中東部地區出現的霧霾天氣主要由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可吸入顆粒物三部分組成。前兩者為氣態污染物,最后一項可吸人顆粒物才是加重霧霾天氣污染的罪魁禍首。它既是一種污染物,又是重金屬、多環芳烴等有毒物質的載體。這些有毒顆粒物主要來自五個方面:首先是汽車尾氣,使用柴油的大型車是排放PM2.5的“重犯”,使用汽油的小型車雖然排放的是氣態污染物,比如氮氧化物等,但是碰上大霧天氣,也很容易轉化為二次顆粒污染物,加重霧霾;其次是北方冬季燒煤供暖排放廢氣產生的大量煙塵顆粒;第三是工業生產和建材生產窯爐燃燒排放的廢氣;第四是建筑工地和道路交通產生的揚塵;第五是農民燃燒秸稈產生的煙霧。受人口、機動車數量龐大和城市建設開工面積大等因素影響,城市污染物排放量很大,同時由于大城市高樓大廈密密麻麻,出現“靜風”現象,不利于空氣污染物擴散稀釋,再加上冬季北半球太陽輻射減弱,地面長波輻射量大于吸收量,地表溫度降低,出現“逆溫”現象,使得低層水汽和污染物無法向高空擴散,空氣污染加重。因此,1月的強霧霾事件是異常天氣形勢造成的中東部地區大氣穩定、人為污染排放、浮塵和豐富水汽共同作用的結果。
二、霧霾天氣產生的危害
霧或霾是一種災害性天氣,霧的存在會降低空氣透明度,使能見度降低到1000米以內,對公路、鐵路、航空、航運等產生重要影響。一方面造成交通暫時性的中斷,影響客、貨流的正常運輸,另一方面加劇城市交通擁堵和環境污染。酸霧天氣會使河湖水、大氣、土壤酸化,影響生物和農作物生長,腐蝕建筑物和供電、通信系統,嚴重制約人類活動。大范圍持久的霧霾天氣會影響生態環境,給人體健康帶來較大危害。據研究,霧霾天氣的主要成分是可吸入顆粒物污染,而PM2.5可以直達人體肺部,由肺泡進入血液循環系統,然后經過肝腎器官,再送遍全身,大氣中PM2.5超標直接導致人們心血管疾病和肺癌發病率的上升。
三、治理霧霾天氣的有效方法
要真正有效治理霧霾天氣及其產生的危害,必須構建區域大氣質量監測、分析研究和科學管理的平臺推進區域聯防聯控的協同治理機制。具體可以從四方面人手:一是環保部門通過現代技術手段透徹了解區域內部污染源的數量、類型和對城市產生的影響,再通過網絡、微博、電視、廣播等渠道空氣質量信息,提醒公民進行戶外運動時的相關注意事項;二是加大對水泥、鋼鐵、冶金、化工、建材等重污染產業污染物排放的實時監控,并適時采取減排應急方案控制排放;三是加強霧霾天氣的交通安全管理工作,提高油品質量,完善交通路況,在城市建設、園林綠化招投標過程中落實環保理念;四是建議公眾共同參與減排活動,盡量公交出行,低碳生活。
四、十面“霾”伏呼喚我國的生態文明
據統計,我國東部發達地區已形成黃淮海平原、長三角、珠三角、長江河谷(川渝到武漢)四大灰霾區,而且灰霾天增加到幾乎一年200天,嚴重危害人類的生產和生活。我國政府為實現生態文明要重點做好三方面工作:
一是通過開源節流應對能源危機。通過多渠道進口石油,建立能源戰略儲備,國內跨區域調配能源,加大國內煤炭、油氣等常規的勘探與開采,開發太陽能、地熱能、風能、海洋能、核能以及生物能等綠色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完善有利于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法律和政策,落實節能減排工作的責任制,開發和推廣節約、替代、循環利用等先進適用技術,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建設科學合理的能源資源利用體系。
二是倡導“綠色GDP”,轉變發展模式。發展循環經濟,實施清潔生產,推廣生態農業;要加強生態環境保護,重點加強水、大氣、土壤等污染防治,改善城鄉人居環境;加強水利、林業、草原建設,加強荒漠化、石漠化治理,促進生態修復,增強區域可持續發展能力。
三是鼓勵公眾綠色消費,追求環保、健康和適度消費的全新生活理念和消費模式。綠色消費內涵不只是消費綠色產品,而是包括節約資源、減少污染,綠色生活、環保選購,重復使用、多次利用,分類回收、循環再生,保護自然、萬物共存等五個方面。
【跟蹤訓練】
閱讀相關材料,回答下列問題。
材料一 PM2.5是指大氣中直徑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顆粒物,也稱為可入肺顆粒物,是被忽視的致命“殺手”。PM2.5指數已經成為測控空氣污染程度的重要指數。
材料二長江中下游地區示意圖
1、2014年青奧會將在圖中A城舉行,但A城目前PM2.5超標嚴重,那么,PM2.5主要來源于_______。
2、一般而言,大氣中的PM2.5濃度除與污染源有關外,還會受哪些氣象因素影響?如何影響?
3、圖中C城由于過度開采地下水導致了地面沉降和水質惡化,如何才能防止地面沉降?
【參考答案】
1、大量燃燒化石燃料,任意排放汽車尾氣,工地建設的揚塵和農民燃燒秸稈產生的煙霧
2、大氣中PM2.5濃度還與風速、氣溫、降水等因素有關。
風速:風速較大時,可以降低PM2.5濃度;反之,PM2.5容易積聚。
氣溫:近地面氣溫較高時,大氣對流作用加劇,可以降低PM2.5濃度;反之。大氣出現逆溫層時,PM2.5不易擴散。
篇9
關鍵詞:企業生命 社會責任 環境
企業的社會責任泛指企業對股東、對員工、對社會、對自然環境應承擔的有利于社會長期發展的義務。企業的社會責任既是歷史的產物,又處于與時俱進的演繹中。它具有適度性和階段性的特征,不同生命周期階段的企業,其履行社會責任的廣度和深度均有所不同。
一、企業生命和社會責任
我國企業的發展一般都經歷了創業期、成長期、成熟期和蛻變轉型期四個階段。在某一特定階段,企業是否承擔了相應的社會責任,是企業持續發展的關鍵。樹立一種與現代企業制度相適應的具有全新社會內涵的深刻而廣泛的責任觀,培養企業的長期競爭力已成為企業界的共識。在國際上,是否履行社會責任已成為企業能否進入全球市場的關鍵。
1.創業期:要依法生產和經營。處于“創業期”的企業建立不久,組織是小規模的、企業的人力、物力、財力都比較薄弱。只有履行了這個基本的社會責任,企業才有能力承擔更多具體的社會責任。
2.成長期:基于利益相關者的社會責任擴散。在這個階段,企業要對員工的權益給予充分的關注與保障,生產高質量的產品以保證消費者的利益。
3.成熟期:鍛造以責任信念為基礎,多層次、全方位的履行模式。經歷了成長階段的磨煉,企業各個方面日趨成熟其社會責任的目標也將隨之擴展升華到道義層。這就要求企業要以責任信念為基礎,打造優質企業文化。
4.衰退期和蛻變期:此時的企業進入了另外一個更加復雜的求生存期,利益沖突加劇,各種問題接踵而至,雖然已經形成的規模和影響力使企業面臨外部壓力仍然很大,但也不能忽視了應承擔的社會責任。
企業不管處在哪一個生命周期,在再生產和獲取利潤的同時,都在一定的社會環境中生產,不可避免地與周圍的環境產生互動,離開周圍環境企業將無法生存。因此,企業不能對社會問題熟視無睹,企業活動應對社會負責。事實證明,社會責任會大幅提高企業競爭力。以豐田公司為例:豐田公司為了適應美國日益嚴格的環境保護法規,積極投身于汽車節能技術的研究與開發,于2006年推出了省油節能的混合動力車PRIUS,一經上市便取得了很好的銷售成績,奠定了其在混合動力車銷售方面的霸主地位,其所獲得的經濟效益必定不菲。再如杜邦公司,他就是憑著環保理念,從一個36萬美元的小作坊成長為年銷售240億美元的跨國企業。
綜上所述,社會責任提升了企業的競爭力,就要求企業超越將利潤作為唯一目標的觀念,強調企業生產過程中對人的價值的關注,強調對消費者、環境和社會的貢獻。而在諸多的社會責任中,企業社會責任的核心內容之一則是環境保護問題。
二、企業發展與環境保護
自然環境的健康是企業健康發展的前提,企業參與保護環境并不意味著生產成本的上升,企業利潤的下降,應積極的響應環保法規有助于取得技術領先優勢,擴大企業的知名度,提高企業的社會影響力,從而增加企業的競爭力。
科學發展觀的內涵非常豐富,其中一個重要內容就是可持續發展,要求處理好其與企業發展,經濟增長與環境保護的關系。處理好可實現“雙贏”,處理不好則兩敗俱傷。這一關系可以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良好的生態環境和充足的自然資源是企業發展的基礎和條件。企業發展的最終目的是富民強國,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良好的環境是高質量生活的必要條件,而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有悖于促進企業持續經營的初衷。嚴重的環境污染和資源短缺,反過來會制約企業發展,甚至制約一些產業的發展,影響企業發展的質量和效益。
其次,企業管理不善或增長方式不當是造成環境污染、資源枯竭、生態破壞的重要原因。據統計,我國的工業企業污染占總污染的70%,而其中50%的污染是因企業的管理不善造成的。加上房地產業的毀林開發、養殖業的過度放牧、種植業的陡坡種糧等,更加劇了環境的惡化。粗放式的經濟發展方式,把環境成本外部化,不考慮資源更新的速度及生態服務價值。低成本的工業擴張,是造成環境嚴重污染和資源浪費、短缺的根源所在。
第三,發展企業要有可持續性。我們不僅要考慮當代人發展的需要,也要考慮子孫后展的需要,給后代人留下良好的環境條件是我們必須負起的歷史責任。
第四,環境問題是發展帶來的也只有通過發展才能加以解決。環境問題的產生和解決與企業發展階段和技術進步程度密切相關,只有在企業發展的同時,重視環境保護問題,才能使問題得到妥善解決。
三、結語
企業對環境保護的認識問題,從根本上說是如何把握“發展”與“投入”的關系問題。企業“發展” 與環境保護 “投入”的關系就好比是一個人和他血管里的血液。一個健康的人適量的獻血并不只是輸出。科學研究表明這樣反而能促使細胞的再生,起到更新血液的作用,能使他身體更強健。隨著經濟的發展,許多企業出于自身的短暫利益,忽視環境保護,而采取一種掠奪式生產方式,直接和潛在的環境危害非常嚴重。要想延長企業的生命周期,環境保護是基本的目標,企業必須拋棄短視觀點、樹立科學發展觀,堅持在投入后求生存、促發展,在生存和發展中加大投入。這也是企業社會責任之所在和必然要求。積極地把環保投入的這份社會責任擔當起來,中國的企業必將以嶄新的姿態和更強大的生命力應對來自國內外的競爭。
參考文獻:
[1]陳佳貴.關于企業生命周期與企業蛻變的探討.中國工業經濟,1995
[2]陳志昂,陸偉.企業社會責任三角模型.經濟管理,2003
[3]高維義,解科范.企業生命周期及其風險分析.貴州示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1
篇10
中心連續7屆榮獲上海市寶山區文明單位榮譽稱號,先后獲得上海市平安示范單位、上海市衛生計生系統文明單位、上海市衛生計生工作先進集體、寶山區文明單位、寶山區先進集體及寶山區衛生和計劃生育系統三八紅旗集體等榮譽稱號。中心切實做到關愛生命,奉獻愛心,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得到了各級政府及部門的好評,也得到了社區居民和患者及家屬的認可。
1 夯實基礎抓社區服務 凝心聚力保百姓健康
1.1 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提升社區衛生服務效能
一是努力推進社區衛生服務綜合改革。細化標化工作量,開展“1+1+1”簽約及居民處方延伸試點工作,推進“醫養結合”,建立以全面預算為導向的工作機制。二是推進信息化建設和應用,實現信息惠民。三是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鞏固全國基層中醫藥工作先進單位復核評估成果,提升中醫藥健康管理在基本公共衛生服務中的作用。
1.2 加大公共衛生體系建設,提升公共衛生保障能力
一是全面落實重大公共l生服務項目及各項傳染病防治措施,提高防控能力,保障公共衛生安全。二是加強慢性病防治與健康促進工作,采取有力的防治措施,遏制慢性病日益增長的趨勢,維護人民健康。三是做好婦幼保健及愛國衛生運動等工作,提高社區居民的健康意識和文明意識。
1.3 加強監督管理,提高醫療服務水平和質量
一是加強醫療服務和醫療質量安全管理。定期開展業務知識培訓;加大質量管控,持續質量改進;加強院內感染控制。二是嚴格臨床藥事管理和基本藥物制度。開展抗菌藥物臨床應用專項治理;貫徹落實國家和上海市基本藥物制度;加強臨床藥品使用監管及藥品不良反應和醫療器械不良事件報告。
2 舒緩療護暖生命余暉 砥礪前行創和諧醫院
2.1 病區設置和人員配備
2012年,中心被上海市政府列為“舒緩療護(臨終關懷)”實事項目試點單位,開設了舒緩療護病房,病區總建筑面積為637.13 m2,設床位12張。病區區域獨立、布局合理,同時開設了舒緩療護門診,為轄區的癌癥晚期患者提供“居家寧養”、“舒緩療護”服務。
中心舒緩療護病房設于4樓,區域獨立,總建筑面積637.13 m2,規范設置病房、護士站、治療室、處置室、談心室(評估室)、家屬陪伴室、關懷室、醫務人員辦公室、配膳室、沐浴室和日常活動場所等3大功能區(即服務區、管理區、生活輔助區)、11室,開放床位12張。每個病室均配備獨立衛生設施,每床建筑面積為53 m2。
舒緩療護病房配備了7名醫師,7名護士,其中主治醫師4名、住院醫師3名;主管護師1名、護師4名。另有護工3人、1支舒緩療護紅十字志愿者隊伍。中心居家舒緩療護配備了1名全科執業醫師,1名注冊護士。
中心有效利用區內醫療聯合體專家資源,聘請交通大學附屬第九人民醫院北院(原寶鋼醫院)、曙光醫院寶山分院腫瘤科、神經內科、心血管內科和呼吸內科等專家,每周一次進行專家查房,提供技術支撐。
2.2 注重溝通疏導,提高服務能力
在對患者提供舒緩服務的同時,醫務人員對家屬開展生活照料技能與方法培訓。糖尿病合并右足潰爛的張老太,84歲,因在家中護理不當,右足潰爛見骨,惡臭彌漫,情緒極度低落,醫護人員對其進行了精心護理,并適時向家屬傳授護理經驗,使患者足部情況逐步好轉。有時患者胃口不好,醫護人員會和家屬共同研究食譜,幫助家屬正確了解患者疾病現狀,保證患者的營養攝入,在家屬共同參與照護下,使患者狀況緩解。
舒緩療護要讓患者生命的最后階段活得有尊嚴、無痛苦,讓患者安寧,讓家屬坦然,不留遺憾。王先生嗜賭成性,輸光了自己的積蓄和母親的房子,兄弟姐妹與他斷絕了關系,更不幸的是他又被確診為肝癌晚期。細心的護士無意間得知他依然想念家人,便通過多種渠道找到他的老母親,一次次的溝通,不懈的努力,終于促成了十年后的母子重逢,彌留時的王先生帶著笑容、沒有了遺憾。
中心也高度重視醫務人員的心理健康問題,制定了壓力舒緩制度,每季度召開一次茶話會、談心會,每半年組織一次外出郊游或參觀學習,充實醫務人員生活。同時制定了考核獎懲制度,績效分配向舒緩療護崗位傾斜。中心先后安排6名醫務人員參加了上海市政府實事舒緩療護項目醫護人員心理疏導培訓、選派1名青年骨干參加國家心理咨詢師學習。
2.3 拓展服務內涵,培育紅十字服務文化
舒緩療護體現了對生命的尊重,展現了愛與善,這也與紅十字“人道、博愛、奉獻”的精神相一致。中心于1992年冠名為寶山區紅十字護理院,作為區內唯一一家紅十字冠名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不斷發揚和傳承著這一理念和精神。
在舒緩療護工作開展過程中,中心將每月25日作為志愿者服務日,設立了流動愛心病床,志愿者根據患者需求開展有針對性的志愿服務活動,與舒緩療護患者聊天、讀報,為他們開展生活護理、心理護理等。
中心充分借助紅十字會這一平臺,將舒緩療護患者納入區紅十字會護理用品免費配送對象范圍內,開展為舒緩療護患者免費配送尿墊、尿片、尿褲、濕紙巾等護理用品,項目開展以來,共累計免費發放護理用品金額5萬余元。
2.4 拓展宣傳渠道,擴大社會影響
中心通過電子顯示屏、宣傳畫廊、社區公示欄、自制宣傳折頁等多種形式廣泛開展宣傳,將公眾生死教育與家庭醫生、社區講課、健康教育、“紅十字日”宣傳等形式有機結合,努力提升社區居民對舒緩療護知識的知曉率。2015年共開展講課近10次,參與居民320余人次,發放宣傳資料近2 000份。同時中心有針對性的為轄區內腫瘤俱樂部成員開展免費體檢,2015年共30余人接受體檢。每年中心領導及相關條線人員還參與腫瘤俱樂部的春節聯歡會,感受到了他們樂觀和積極向上的精神。
對舒緩療護服務對象,中心還制定了滿意度調查表,確定調查項目及內容,每月定期進行滿意度測評。在臨終關懷質量指數督導調查日,對臨終患者及其家屬開展滿意度調查,患者及家屬滿意度均達到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