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交車雜文范文

時間:2023-04-11 01:39:5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公交車雜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公交車雜文

篇1

南方某市一東一西兩個高級住宅區(qū)――鳳凰花園和鳳鳴山莊同時竣工,并對外售樓。鳳凰花園拿出100萬元投付廣告,而鳳鳴山莊則將100萬元資助公交事業(yè),西線公交車由2條線路增加到8條線路。乘客們發(fā)現(xiàn)除車身上噴了鳳鳴山莊畫面外,公交車上還出現(xiàn)了以鳳鳴山莊為背景的彩色車票,車票的背面還印有唐詩,而且是每周一換。一年以后,鳳山莊樓盤銷售一空。而鳳凰花園卻遲遲賣不出去,最終被鳳鳴山莊收購。接著東向的公交線路多了,彩色車票的背面印的是宋詞,鳳凰花園開始搶手了。

上述案例中的營銷模式稱為文化營銷,不難看出,這是一種通過營造濃郁文化氛圍來提升樓盤價值的新特創(chuàng)意銷售,通過唐詩宋詞影響目標客戶群,通過孩子背古詩詞啟動千百個家庭的購買欲望。這種以文化為楔子媒介的迂回營銷,目的是借助文化滲透力傳送目標信息,獲取客戶認知,進而達到旺銷樓盤的初衷。

營銷是一種技巧,更是一種文化。一般的營銷往往是直抒胸臆,而忽略了哄云托月的牽引作用,忽視了客戶從認知到接受過程的興趣培育,這種興趣培育很多時候需要借助特定的文化渲染和導入。一般來說,潛在客戶往往都排斥為賣而賣,沒有任何文化或感彩的直覺推銷,即算是有現(xiàn)實需要的客戶,也是身不由已地被動購買,有時還免不了上當受騙之嫌,更不會為賣方、為產(chǎn)品叫好。所以說,沒有摻雜文化內(nèi)涵的營銷是一種血肉分開的營銷,不可能培育、啟動潛在目標客戶市場,不可能掘進深度銷售領(lǐng)域。

篇2

在一所大學的西門外,背靠著農(nóng)貿(mào)市場有家書店。我把自行車停在路邊,走過青菜葉子和蘆花雞毛,推開玻璃門。那扇門上用不干膠貼著店名:沃土書店。

我喜歡這個地方。它是當年少有的開架式書店,滿架滿架的書隔離了外邊的喧鬧,一臺雙卡錄音機放著克萊德曼的鋼琴曲,一個穿著干凈襯衣的眼鏡哥正站在木梯上理書,回過頭沖我笑笑,說了聲“隨便看”。習慣了當時新華書店里那種“到底買不買?不買就別翻”的待遇,一剎那我有點犯暈。正暈著,就聽見“嗵”的一聲,眼鏡哥從梯子上跳下來,拍了拍手,又問我:“小伙子,你今天不上學嗎?”我跟他說了原委,他說:“哦……那你愿意來幫幫忙嗎?一個月,100塊錢,活不太多,還可以看看書。”他頓了頓:“不過我這里沒什么少兒讀物……”我趕緊連說了幾個“可以”,生怕他反悔。

那天回家路上,我把車子蹬得飛快,還很得瑟地雙手撒開車把,作展翅飛翔狀。

眼鏡哥就是書店的老板。他這兒果然沒有“少兒讀物”,除了一些小說和散文外,許多書名底下印的是對我來說似曾相識卻又遙遠的名字:尼采,叔本華,薩特,房龍,維特根斯坦,李敖,周國平,馮友蘭,李澤厚……我對這一屋子的書充滿敬畏,也充滿好奇。我的工作很簡單,理書,招呼顧客,收錢。大多數(shù)時候店里顧客很少,我得以有大把大把的時間去啃書。尤其是整個城市都昏昏欲睡的午后,窗外的蟬鳴和頭頂上嗡嗡作響的吊扇,把世界襯托得格外安靜。我從書架上抽出一本書,讀幾行,讀到讀不下去的時候,就把它放回原處,再抽出另一本書。在這樣的似懂非懂中,我記得我似乎沒有完整地讀完一本書,卻不知不覺記住了這些名字和不少很拽的名詞。

沃土書店的有趣之處在于,它除了賣書之外,還玩點別的“花樣”。比如有一個書架叫“圖書中轉(zhuǎn)站”,就是顧客可以在這兒賣自己看過的二手書,賣多少錢由書的主人說了算。還有一個架子叫“圖書銀行”,上面也是顧客拿來的書,但不是用來賣,而是用來借閱的,每本書的后面夾著一張紙,借閱過的人可以在上面寫下自己的讀書感言。我特別喜歡看這些各種筆跡的“讀后感”,偶爾和顧客談論起某本書,我就把看來的某些感言“拿來”,權(quán)當自己的看法,其直接后果就是讓他們對我這個剛剛初中畢業(yè)的小屁孩刮目相看。很爽。

還有一個“融智會”。當時眼鏡哥從一本臺版書的影印本里看來了一種叫“頭腦激蕩法”的東西,說白了就是幾個人坐下來,圍繞某個議題各自發(fā)表看法,相互啟發(fā)。眼鏡哥說,書店不只是一個賣書的地方,更應該是一個思想集散地,應該把有頭腦的人湊在一起互相激蕩激蕩。“融智會”上,各色人等來來往往,“核心成員”除了眼鏡哥和我,還有:一位“路燈管理局”的領(lǐng)導,據(jù)說還是市政協(xié)委員;這位“領(lǐng)導叔”19歲的女兒,大學生“蘿莉姐”;附近一家國有紡織印染廠的青年工人,高高瘦瘦的“瘦猴哥”。

我已經(jīng)記不太清我們這些有頭腦的人在那個夏天都激蕩出了些啥。只記得,眼鏡哥熱衷于人生宇宙這樣的大問題,瘦猴哥更關(guān)心國家、民族的命運,領(lǐng)導叔對青年們的熱忱表示了極大的贊賞,但建議大家要腳踏實地地從“小問題”入手,比如公交車的擁擠、城市路燈的損壞等等,蘿莉姐酷愛外國小說,而我……更像一個打醬油的。

對我來說,“融智會”最大的意義是結(jié)識了幾個不把我當小孩的朋友,尤其是瘦猴哥和蘿莉姐。 “只有改變?nèi)说乃枷耄拍芨淖兩鐣!毖坨R哥的眼鏡片熠熠發(fā)光。瘦猴哥騰地站起來,從兜里掏出一盤磁帶,塞進雙卡錄音機里。“我們應該聽這個,”他說,又拍了拍我的肩膀,“你應該聽聽這個!”一個嘶啞的聲音響起:“聽說過,沒見過,兩萬五千里,有的說,沒的做,怎知不容易……”那晚我知道了這種音樂叫“搖滾”,這首歌叫《新路上的搖滾》,唱歌的人叫崔健。瘦猴哥跟著崔健一起唱,手舞足蹈,唱到處,突然一個轉(zhuǎn)身沖出門去……等他回來的時候,已經(jīng)成了一個徹頭徹尾的“濕人”,手里還拎著一捆啤酒。

那個雨夜過后一個多星期的一天傍晚,他興沖沖地跑到店里來找我,告訴我崔健要來本城開演唱會,票價卻是無論我或他都承受不起的。“但是咱們有別的事可以做!”他神秘兮兮地說。等我下班,他拉上我,兩個人一起騎著車大街小巷地轉(zhuǎn)悠。“看——”瘦猴哥突然停下來,指給我看。一堵磚墻上貼著崔健演唱會的海報,紅黑相間的頭像,帶著那個時代特有的“不服氣”,下面一行字:新路上的搖滾。原來,他拉我一起來做的事,就是——揭海報!我們花了一個小時,四處搜索,成功地揭下了四五張完整無缺的海報,帶著一點做賊心虛,以及得手后的快樂。我分到了兩張戰(zhàn)利品。我把一張貼在家里,另一張貼在店里。

第二個月開始了。眼鏡哥沒有要結(jié)束聘期的意思,也沒有結(jié)算工資的意思,我當然也樂得繼續(xù)留下來。有一天,眼鏡哥出去進書,店里來了一對拎著大包的老夫婦,進門見到我時神情有點詫異,巡視了一圈后,面色鐵青。

他們就是眼鏡哥的父母。接下去的半個月里,發(fā)生了許多變化。眼鏡哥來店的次數(shù)越來越少,話也越來越少,而二老長期坐鎮(zhèn)。 “圖書銀行”沒了,那個架子上塞滿了用來出租的武俠、言情,其中很多書名和封面看得我臉紅。

那天一上班,眼鏡哥一臉凝重地把我叫到店門口的街旁,小聲地問:“老實告訴我,你是不是偷書了?”我大驚,一句話都說不出來。過了一會兒,我才明白是怎么回事。原來,前一天一位顧客拿了幾本魯迅雜文集過來,要放在“圖書中轉(zhuǎn)站”出售,他給這些書定的價格很便宜。我很喜歡,等他一走,我就自己掏錢,按標價買下了它們,把錢放進收銀臺抽屜,把書裝進自己的包里……聽完我的解釋,又一起核對了銷售記錄和賬款后,確認我是無辜的,眼鏡哥什么都沒說。午飯后,小庫房里隱約傳來一陣刻意壓低的爭執(zhí)聲,過了一會兒,眼鏡哥走了出來,他遞給我一個信封,說了聲“對不起”,就轉(zhuǎn)身出門離開了。我打開信封,里面是幾張鈔票,我以為會是150塊錢,數(shù)了數(shù),發(fā)現(xiàn)只有60元。

我一直把那個信封攥在手上,倔強地堅持到結(jié)束這一天的工作。我沒有直接回家,騎著車轉(zhuǎn)了一圈又一圈,禁不住哭出了聲音。

第二天我沒去上班。事實上,從此我再也沒去過沃土書店,甚至也避免從那條路上經(jīng)過。我買了兩盤崔健的磁帶。我的同學們都“解放”了,我到處找人去玩,聊天,踢球,去公園劃船。那年夏天有很多雷陣雨,雨停之后陽光燦爛。我沒錯過拍畢業(yè)照,我向每個人推薦崔健的歌,“你應該聽聽這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