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師論文范文
時間:2023-04-09 21:53:0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律師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師德建設是高校教師隊伍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在當前的高校教師隊伍建設中,學校只重視教師隊伍的職稱結構、學歷結構,強調教師的數量,忽視教師的道德發展,不重視教師在學生道德培養方面做出的努力。在人才引進上更是只注重學歷和科研成果,而沒有將道德素質作為人才引進的一項考核標準。這導致高校教師為了個人私利過分追求學術成就和社會地位,忽視了對自身的道德培養,從而影響了我國高校教師的道德建設。此外,隨著高校招生人數的不斷擴大,高校的教師人數也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增長,總數突破了百萬。在數量如此龐大的教師隊伍中難免混入一些道德素質不高的教師,導致高校教師隊伍頻頻出現種種師德問題。[3]有的教師缺乏愛崗敬業的精神,對教學工作敷衍了事,不積極實施教改;有的教師為了評職稱違反學術道德,抄襲論文;有的教師上完課就走人,沒有與學生溝通與交流,對學生態度冷漠,對學生學習之外的問題不聞不問,典型的只教書卻不育人;有的教師不專心于教學、科研,利用閑暇搞副業;有的教師怕惹事,不敢嚴格管理學生,沒有正確引導學生的不良行為睜只眼閉只眼;有的教師以考試不及格威脅學生,向學生索賄;等等。盡管這種師德敗壞的不正之風只在少數教師中存在,卻給教師的整體形象造成了不良影響,如果不及時整頓教師隊伍,加強師德培育,勢必影響高校的發展。
二、高校教師師德自律的重要性
高校教師師德自律指的是,高校教師在教育教學實踐中自覺地把師德外在的必然要求內化為自己內在的自主要求,形成師心自律;自覺地把師德內在的自主要求外化為師德行為,形成師行自律;實現師心自律與師行自律和諧統一,不斷提升自身的師德境界。[4]我國正處于社會經濟的轉型期,社會經濟體制、勞動者就業方式和人們生活方式的選擇也不再像以前那么單一,這給所有人帶來更為廣泛的社會道德價值選擇空間,教師也有了更多的自由。在這種開放的時代背景下,高校教師師德建設如何把師德規范的必然要求轉化為教師主體內在的自主要求,即讓教師形成師德自律,顯得尤為重要。這就要求每一位高校教師注重師德內化的養成:第一,始終堅持教書育人是自己本職工作的信念。教師只有熱愛自己的教育工作、愛護自己的學生才會努力提升自身的師德水平,提高自己的教學和科研質量。第二,深刻了解師德的本質和內涵。師德形成于心,表現于行。教師只有了解和掌握了師德的真正本質與內涵,才能把道德理論化為自己內在的意識和動力,在平時的工作中將師德表現出來。第三,加強師德內容的學習和實踐。高校教師雖然屬于高級知識分子群體,但學歷的高低和知識的多少并不是與道德成正比的,崇高的道德水平需要在長期的實踐活動中培養和發展。這就要求高校教師在工作中嚴于律己,不斷反省自身的不足,不斷提高自身的師德水平,將師德內化為個人涵養,并應用在實際工作中。道德是一種情操,一種品質,但是也是一門需要實踐的理論。高校教師是具有高學歷、高學識的群體,他們具有成熟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并且通過給學生傳授知識影響學生的成長,具有較高的社會的地位。他們本身能夠自覺形成一定的認知體系,因此,將對道德的認同內化為自身的道德自律較之于他律更能從根本上解決教師的道德滑坡問題。
篇2
關于法官和律師的關系,許多學者認為,二者是一種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的正常的工作交往關系[3]也有人認為他們應當為相互聯合、相互制衡的關系[4].這些提法不無道理。但我認為,這些提法雖不無道理,但還未完全概括兩者的雙互關系,我認為,二者的相互關系應為:相互獨立、彼此尊重、互相合作、互為監督。下面對此分別闡
(一)關于相互獨立
法官是代表國家行使審判權的人員,其在行使審判權過程中必須保持獨立,不受到任何外來的壓力和干預。《法官法》第8條規定:法官享有的權利之一是“依法審判案件不受行政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的干預”,其中“個人的干涉”不僅包括黨政干部、上級領導等人士的干涉,也包括律師及其他個人的干涉。問題在于,律師作為“在野的法曹”,如果能夠干預操有審判大權的法官呢?律師如何能夠影響到法官的獨立呢?對此需要就獨立性問題作全面的理解。實際上“司法獨立”一詞,不僅是指司法不應受到來自行政、社會團體等的干預,而且還應當指司法人員對自我獨立。所謂獨立于自我,是指司法人員在行使審判權時,要除去自我,不受名利、金錢等的誘惑,要去處貪欲、去處惡念、去處私心,不懼權勢,心存正義,公正裁判。總之,要以無私無畏之心進行裁判。可見,獨立性也涉及到法官的倫理道德精神問題。就法官和律師的關系而言,應為一種正當的工作交往關系,而絕不應當形成親密無間關系,甚至發展到金錢交往等不道德甚至非法的關系,否則,法官的獨立審判和裁判的公正便不復存在。
我認為,目前影響法官的獨立審判和公正的因素之一,是某些律師和法官違反職業道德,形成金錢交往關系。一方面,一些律師職業道德低下,在訴訟中不是把主要精力用于研究案情提供證據和適用法律的建議,而是為打贏官司,想方設法打通法院門路,為了賺錢而不擇手段,因請法官吃喝玩樂而出現了所謂“律師”,有的律師整天琢磨同法官拉關系、搞公關[5],有的律師充當腐敗源,利用支付介紹費、咨詢費、案源費、回扣、提成手段腐蝕司法人員,干擾法官的依法辦案,在敗壞社會風氣方面扮演了極不光彩的角色[6].許多律師正面臨一種實在令人痛心的道德危機。另一方面,一些法官違反職業道德,甘愿自我貶低法官的崇高形象,而經常與律師吃吃喝喝,晚上在娛樂場所消磨,有的主動要求律師報銷費用,或向律師介紹案件從而收取費用,或向律師透露合儀庭、審判委員會研究案件的內容,利用職權辦“關系案”、“人情案”、“金錢案”,此種狀況以引起人民群眾的強烈不滿[7].現在社會上廣泛流傳“打官司不如打關系”的說法,律師的作用是攻法院之關,司法的公正性和獨立性受到極大的損害。而律師在人民群眾心中的地位也受短到損害[8].許多人甚至對律師職業的必要性提出懷疑。
我認為,充當“腐敗源”的律師畢竟是極少數人,對這些害群之馬的厭惡,不應影響到對整個律師制度的重要價值的評價和認識。我們需要對整個司法界進行制度和職業道德建設、整頓風紀,對腐敗份子一定要清理出司法隊伍,同時對律師要強化職業道德教育和隊伍素質建設,對一些素質很差的,甘愿充當“腐敗源”的律師也應當清除,絕不能姑息。否則,中國律師的發展將會迷失方向,這無疑對中國法治建設是一個極大的損失。在此基礎上,我們要正確理順法官和律師的關系,法官和律師應當相互獨立、正常交往。我們需要建立一整套制度和職業道德,確保二者之間的獨立性和正當的交往關系。一方面,法官在審判活動中,遵循職業道德、始終保持獨立和公正地位。法官與律師保持獨立,不應受到各種金錢或物質的引誘,法官不得私自會見律師,向當事人指定或介紹律師,或在律師事務所擔任顧問甚至兼職,造成角色混淆。法官也不得要求或接受律師請吃和饋贈錢物,不得以任何名義向律師及律師事務所報銷各種費用,不得要求或接受律師提供娛樂場所進行娛樂等等,這些都應成為法官的基本職業道德。法官更不得與一方的律師沆瀣一氣、徇私枉法。另一方面,律師也應要遵守職業道德、保持職業上的獨立性,努力維護其良好的形象和聲譽。在從事其職業活動時,要獨立與法官,不受司法機關和其他機關的干涉。同時也要與其委托人保持獨立,不得受其委托人意志的左右。在承辦案件中,不得與法官建立不正當聯系。根據我國律師法第35條,律師在職業活動中不得違反規定會見法官,向法官以及其他工作人員請客送禮或者行賄,或指使、誘導當事人行賄。《律師道德規范》第18條規定:“律師不得以影響案件的審理和裁決為目的,與本案審判人員、檢查人員、仲裁人員在非辦公場所接觸,不得向上述人員饋贈錢物,也不得以許諾、回報或提供其他便利等方式,與承辦案件的執法人員進行交易。”律師也不得邀請法官參與娛樂場所的娛樂活動或聘請法官作顧問等等,違反這些規定者,應當受到查處。律師在開拓業務的過程中,也不應當向當事人炫耀和吹噓其與法官的關系,甚至吹噓其與法官的親屬之間的關系,這樣做都使律師喪失了職業方面的獨立人格。只有保持相互的獨立性,才能使司法保持純潔性和公正性。
二、關于相互尊重
法官代表國家行使審判權,對有關糾紛進行裁判,各類糾紛必須依法官的裁決才能最后解決。因而法官的裁判活動和裁判結果應受到充分尊重,尤其是應受到律師的尊重,如果作為法律工作者的律師不能尊重司法的權威性和尊嚴,則很難使當事人和一般民眾產生對司法的敬重和信賴。所以許多國家的法律都要求律師要嚴守法庭紀律,不得損害審判機關的威信和名譽,甚至要求律師在從事職業宣誓時要宣誓尊重法院。律師在庭審中必須尊重法官,因為對法官的尊重不是對某個人的尊重,而是對國家法律的執行者的尊重、對國家司法權的尊重。如《意大利訴訟法典》第89條規定:“在向法庭出示的文件或對法庭所作的陳述中,訴訟當事人和他們的律師不得使用無禮或無根據的言詞”。我國《律師道德規范》第21條也規定:“律師應當遵守法庭、仲裁庭紀律,尊重法官和仲裁員,應當遵守出庭時間,提交法律文書期限及其他與履行職業有關的程序規定。”《律師法》第35條也嚴格禁止律師擾亂法庭、仲裁庭秩序,干擾訴訟、仲裁活動的正常進行。在庭審活動中,也必須向法官忠實作出陳述,不得隱瞞重要事實,提供虛假證據。這些都是基本的職業道德要求。從實踐來看,律師不尊重法官甚至藐視法官的現象并不多見,除了極個別曾經在法院工作過的法官轉任律師職業的人,可能對法官“擺老資格,對法院審判工作強行干涉[9]”,或極個別素質很差的律師對法官出言不遜,甚至污罵法官的情況以外,一般的律師對法官是十分尊重的,甚至出現某些律師因懼怕得罪法官而在法官面前唯唯諾諾、唯命是從的現象。道理很簡單:如果律師不尊重法官,不僅會直接影響律師直接承辦的案件的結果,而且會影響律師的生計,因此從中國現實情況來看,律師對法官的尊重不應成為問題。
在律師和法官的相互尊重方面,目前的主要問題是法官對律師不尊重。此種不尊重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對律師意見的不尊重,甚至無視律師的作用。尤其是受原有的超職權的審判方式的影響,法官過多地行使職權,使律師很難發揮作用。許多法官對律師采取一種“你辯你的、我判我的”,辯歸辯、判歸判,對律師提供的證據和意見,根本不做認真地分析、評價和聽取。二是某些法官對律師的人格不尊重,表現在接待律師時傲慢無禮,在法庭上對律師失言努責,或尖刻嘰評,使律師無地自容,某些法官出庭遲到,更改開庭時間不通知律師和當事人。三是某些法官違反規定,拒絕律師要求閱卷等方面的正當權利,甚至出現在法庭上因律師直言而被轟出法庭的現象。這些行為雖發生在極少數的法官身上,也會造成不良影響。
從律師和法官在法律職業上的相同性及淵源上相同性方面來看,二者之間不應存在上述隔閡。一些學者分析,法官對律師不尊重的主要原因在于我國法官同律師之間在學識、經歷、淵源上的不同導致了他們之間的情感的差異。法官和律師來自于不同的渠道,許多法官未受過專門的法律訓練,這樣“因兩類人員沒有相同的生活經歷和工作背景,也不存在制度化的交流渠道,因而奠定了兩種職業階層互不認同的心理狀態上法官總是比律師更為優越[10]”。此種看法確有一定的道理,但是認為許多法官不能認同律師職業,也不十分確切。一方面,法官的專業素質雖然從總體上不如律師,但許多法官具有不少司法實踐經驗,且法院系統也十分重視業務培訓,經過多年的實踐培訓,許多人已逐漸掌握了必備法律專業知識。律師和法官不存在專業知識上不能溝通的問題。另一方面,由于部分司法人員轉任為律師,或因為許多政法院校和大學法律系的畢業生進入法院,職業上的溝通和所謂“制度化的交流渠道”是存在的,我認為,關鍵的問題在于,不少法官存在著一種不恰當的認識,即認為法官代表國家行使審判權,因此法官是“官”,而律師只是當事人的辯護人或人,是民間人士。官與民之間本不應當有對等。法官是訴訟中的指揮者和裁判者,律師毫無疑問應聽從法官的支配和指揮。在中國這個具有悠久的封建人身依附和官本位的國家,產生上述觀點是不奇怪的。但這種觀點的支配導致了某些法官不能準確理解自身的角色,并在工作上常常對律師不夠尊重。實際上,法官雖為審判人員,但只是中立的第三者,與當事人及其律師之間根本不存在支配和被支配的關系,裁判者是根本不能成為支配者的。至于法官和律師,同為司法工作者,談不上所謂“官”與民的區分。如果存在這種看法,顯然是不妥當的。
律師和法官都是維護國家法治這架馬車的“兩個車輪”,彼此之間應當互相尊重。徐顯明指出:“一般來說,一個社會對法官、檢查官的尊重程度表明法治的程度。相同的道理,法官、檢查官對律師的尊重程度,則表明了這個社會的公正程度。法官如果不尊重律師,法官也不會受到社會的尊重,而法官的受尊重和律師的受尊重,都緣于他們對公正的職業追求[11]”。法官應當充分意識律師職業在法治社會中的極端重要性,充分尊重律師,認真聽取律師的辯護和意見,認真分析律師所提供的各種證據和材料,仔細參考律師提出的法律適用意見。同時對律師的享有的正當權利和人格尊嚴給予充分尊重。對律師應當態度和藹、禮遇,這些都是一個高素質的法官所具有的品德。當然,律師要獲得他人的尊重,首先應當遵守職業道德和紀律,自己尊重自己的人格。
三、關于相互合作
所謂相互合作,是指法官和律師在保障法律的正確實施、維護公民和法人的合法權益、實現裁判的公正方面,應當密切切合作,積極協作。我們已經探討了律師在保障裁判公正和司法正義中的作用,由此表明法官的審判活動絕對需要律師的配合。法官的思考方式應是“兼聽則明”,其作出的大多數裁決應是在對薄公堂、兩造辯論的基礎上作出的,律師的意見毫無疑問對法官的正確裁判有著極大的幫助,但實現此種配合,首先需要在制度上要充分發揮律師的作用。在原有的超職權式的庭審方式中,律師的作用受到嚴重的壓抑,而隨著我國庭審方式的改革,尤其是新的刑事訴訟法引入了對抗制的庭審方式,而修改后的民事訴訟法也強調當事人的舉證責任、處分自由和調解自愿,這些都為律師充分發揮其在法律知識方面的聰明才智提供了舞臺。律師應當把主要精力放在案件的研究、提供證據、提出法律適用的建議以及自身的法律知識的培養方面,而絕不應當把主要精力用于所謂與法官拉關系,搞攻關上。從制度上發揮律師對司法裁判的配合作用,還應當在許多方面作出完善。例如,應當從制度上要求法官在判決書詳寫理由、回答律師提出的意見、對律師在法庭上的辯護意見應當在卷宗中詳細記載等。只有從程序上不斷完善,才可以充分發揮律師的作用。
律師在發揮配合作用的同時,應當隨時以追求法律的實現和正義為目標,而不能為了追求金錢而屈從于委托人、被告人的非法的要求。律師與當事人之間也應保持適當的距離。不能與當事人之間完全成為金錢的雇傭關系,成為當事人不當要求的傳聲筒,律師不得故意曲解法律、無理攪三分、甚至縱容當事人作偽證,混同“訟棍”之列。如果律師不能追求法律的實現和正義,則律師根本不能發揮其應有的配合公正裁判的作用。同時也敗壞了律師的形象。當然,我們強調律師與法官之間的相互配合,絕不是說兩者意見應完全同一。法官只能聽取律師的意見,而不能唯律師意見是從。同時法官也不能強求律師與其意見一致。個別地方的法官無視律師的訴訟地位,片面強調律師應與審判、公正機關的配合,要求律師的辯護意見必須保持在或判決的范圍內,這是極不妥當的。這不僅未能發揮配合的效果,反而有害于司法的公正。
我國審判方式方興未艾,隨著審判方式改革的力度加強以及其他司法改革措施的實施,律師在審判中的作用將更為突出,其在配合法官公正裁判方面的作用也會更為顯著。
四、關于相互監督
如前所述,律師制度設立的作用之一在于對法官行使審判權實行某種制衡,盡管由于法官握有審判權,而律師作為當事人的辯護人或人,其制衡作用難以有效的發揮,但這樣的制衡作用仍然是必不可少的。一方面,需要從制度上促使法官在裁判過程中充分尊重律師的意見,另一方面,在監督法官正當行使裁判權、確保司法廉法和公正方面,應當充分發揮律師協會的作用。以美國為例,美國律師協會(ABA)為規范法官的司法行為,專門為法官制訂了《司法行為守則》,該守則成為法官的職業道德規范,法官違反職業道德規范,律師協會可向有關紀律懲戒機構檢舉或指控。而法官的選舉、任命、留任等,都要聽取律師協會的意見。因為外界一般并不深知法官的情況,而律師協會對此極為了解,因此律師協會的意見具有極為重要的作用。在我國,目前各級律師協會在對律師的組織和管理方面尚未發揮出積極的作用,更談不上對法官的司法行為進行監督了。但是從長遠來看,發揮律師協會在監督司法行為方面的作用仍然是必要的。
關于法官對律師職業活動的監督,目前尚未引起高度的重視。不少人認為,目前律師的地位與法官相比相差很大,如果使法官享有監督律師的權力,則更會加劇兩者的地位差距。我認為,按照權力相互制衡的原理,法官對律師的制衡是以律師自身或通過律師協會可以對法官進行制衡為前提的。由于法官與律師之間不存在著任何支配關系和隸屬關系,因此不存在單方面的權力制約問題,因此既然律師可以或通過律師協會制約法官,法官當然享有對律師的活動進行制約的權力。而建立這樣一種相互制衡的機制,正是廉法司法、保障司法公正的必要手段。
法官對律師的監督,主要應體現在對律師是否遵守法定的訴訟程序,以及是否遵守職業道德方面的監督。遵守法定的訴訟程序是律師應盡的基本義務。律師如果違反職業道德,如亂收費、收費后不提供必要的服務、向法官行賄或要求當事人向法官行賄、提供虛假證據、藐視法庭等,法官是最為了解的,因此,對違反職業道德行為的律師,法官應當主動向司法行政管理部門和律師協會檢舉,一旦查證屬實,應當給予紀律處分,情節嚴重的,應吊銷執照[12].我們認為法官對違反職業道德的律師應有權向有關機構提出處理意見,但在這方面,不應當向英美國家那樣賦予法院直接懲戒律師的權力[13],因為中國的法官與律師之間的關系與英美國家的情況完全不同,使法院享有懲戒律師的權力,將會嚴重妨礙法官和律師之間的權力平衡,影響律師的自主性和獨立性。
值得注意的是,在我國一些地方的法院與當地司法行政部門共同制訂法官與律師廉潔執法、職業的具體準則,并規定了檢查監督制度[14],毫無疑問,這是互相監督的具體的重要步驟,但關鍵問題,如果保證這是行為準則能夠得到有效的遵守,律師和法官能夠真正在文明執法、公正執法和廉潔勤政方面相互進行有效的監督。
[注釋]
[1]法官法第2條。
[2]律師法第2條。
[3]丁燮富:“正確處理法官和律師的關系”載《律師與法制》97,8.
[4]參見張思之:《律師,公正與調解》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1987年版,第54頁。
[5]參見杜鋼健:《中國律師的當代命運》第136頁,第145頁。改革,1997年。
[6]參見杜鋼健:《中國律師的當代命運》第136頁,第145頁。改革,1997年。
[7]蔡定劍“走向法治,敢問路在何方”第402頁。載劉海年主編:《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第402頁,中國法治出版社,1996年版。
[8]丁燮富:“正確處理法官與律師的關系”
[9]參見杜鋼健、李軒:《中國律師的當代命運》第134、261頁。
[10]杜鋼健、李軒:《中國律師的當代命運》第194頁。
[11]徐顯明:“試論法治構成要件”載劉海年第233頁。
[12]參見:“厲行司法改革、維護司法公正”,栽《法學評論》1998年第4期。
篇3
[論文內容提要]收視率為什么從“科學化手段”演變為“萬惡之源”?其深層次原因在于“把所有可以證實的社會生活側面都盡量簡單化和量化、把無法證實的社會生活方面置諸不顧”的管理思路。本文從理論的角度剖析由此帶來的不良影響,并在分析基礎上提出對從業者與電視節目評價價值系統重構的原則。
如果從觀念演變史的角度考察收視率,我們會發現:當初人們認為“收視率……是電視臺實現管理和決策科學化的有效手段”、“收視率……成為衡量節目質量的重要方法”,短短幾年,情況已經演變為“造成中國電視的文化混亂和理性迷失的市場原因,萬惡之源是中國的收視率”。有學者對北京地區283位新聞從業者的問卷調查發現(其中電視從業者占50.8%),大多數從業者認為“‘市場競爭的壓力’、和‘收視率/發行量/閱讀率壓力’對喉舌取向是負影響”。
同樣是收視率,為何前后評價迥異?本文試圖探討當下收視率評價觀念嬗變背后的深層次原因。
一、收視率是什么
收視率是什么?借用一家之言:“所謂收視率,是指收看某一節目的人數(或家戶數)在擁有電視機的總人口(或家戶)中的百分比。”由此可見,收視率只是一些數據、指標等,是人們運用的工具,是人們手中的指揮棒。
二、收視率為什么淪為批判對象
如何運用收視率這一工具,通常由運用之人在實際運用過程中的觀念或動機系統所決定的。即實際有什么需要,收視率就有可能被怎么用。美國社會學家庫利認為:“一個價值系統就是一個實際的行為的觀念或動機系統……”,而價值系統一定程度上又取決于實際的需要。
收視率的實際需要即電視臺管理的需要、評價的需要。基于這些實際需要自然會形成評價價值系統。“可以說,近代社會的優勢價值是普遍主義的業績本位價值,即業績價值。這種價值觀念促進了經濟活動……”,根據這一原理,便不難發現收視率其實被作為業績價值系統中的重要指標使用,并且,收視率作為業績價值衡量標準后,客觀上確實不同程度地促進電視臺的經濟活動。久之,收視率被作為整個電視界追逐的惟一目標。
問題的關鍵是:為什么電視臺都會走上以收視率(業績價值)作為強勢的評價手段的道路?并進一步提出:為什么會恰恰選中收視率作為衡量業績價值的標準,而不是其他手段?比如,專家評價、同行評價等,其深層次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曼海姆在評價西方文明危機特征時指出:“在社會生活層次上,這種‘危機’則既體現為自私自利、惟利是圖的傾向大行其道,全面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也體現為人們以實證主義和惟理智主義(或者說惟科學主義)的眼光看待一切,把所有可以‘證實的’社會生活側面都盡量簡單化和量化,同時把無法‘證實的’社會生活方面置諸不顧。”正是這種思路使電視臺管理者與廣告商把收視率作為強勢評價標準。
三、片面強調收視率帶來的影響
從理論層面上分析,片面地以收視率為主要指標建立起來的業績價值評價體系,會在實踐中帶來不良影響。因為業績價值與傳統價值觀念不同,“它無法限制欲望的擴張。在這個意義上,業績價值給社會體系的‘動機調整’活動制造了一個難題,這便是所謂的‘無序的問題’”。即業績價值能促進電視臺的經濟收入,但不能抑制電視臺無限度的追求經濟利益的沖動,而后者會帶來所謂的“無序問題”。
根據價值社會學的原理:“可將無序分為個人性無序和社會性無序。”結合傳播實踐,個人性無序大體上又可分為兩類,一類是:“價值內在化不充分時會產生個人性無序。……例如當它與傳統價值沖突,不能達到一定水平時,個人便陷入無序狀態”。這里的“價值內在化不充分”,具體指的是業績價值觀念(即以收視率為惟一追求目標的現有價值觀念),被某些從業者吸收、接受得不夠充分。但業績價值觀念對從業者來講,又確實是不得不遵循的強勢價值觀念,由此與傳統價值觀形成沖突便在所難免。通俗來講,為了獲得高收視率,從業者有時需要迎合大眾,而自身的傳統價值觀對這樣的做法又有排斥心理,于是當事人往往會表現為遲疑、懷疑、矛盾等心理。
另一類個人性無序則與之不同,“即使個性體系的價值內在化要件得到滿足,因業績價值在本質上具有無法被社會體系完全制度化一面,當期望一次次落空時,個人也會陷入無序狀態”。也就是說,即便業績價值完全占據一個人的價值體系,不存在與傳統價值觀沖突的問題,也就是只要收視率高怎么干都行,管它低俗不低俗,這樣的人同樣也有個人性無序問題,原因在于“個人的有機心理構造,不存在限制追求幸福快樂等欲望的機制”。通俗來講,一個人賺再多的錢也不會滿足,不知道多少是盡頭,因此,這類人內心也處于無序狀態。綜上所述,由于收視率的強勢評價價值標準的引導,導致了從業者處于或內心焦灼或因單一追求利益而得不到滿足的心理無序狀態,這是職業傳播者的一種非正常心理狀態。
值得注意的是,同樣都表現為個人性無序的電視從業者,上述兩類人其實有著本質區別。因此,對制造低俗化節目的電視從業人員,批判的時候應該區別對待。
另外,還需要探討一下有關社會性無序的問題,社會性無序又是怎么一回事呢?“當價值的制度化不夠充分時,就會產生社會性無序。”具體到電視傳播而言,就是指社會對電視節目某些方面的評價要求基本處于無統制狀態。通俗來講,社會性無序在該問題上的具體表現為:由于受“無法量化衡量的便置諸不顧”的管理思路影響,社會對電視節目低俗化相應的管理、制約機制有所缺乏,在“收視率為惟一追逐目標”的內力推動下。一些電視節目便不惜以低俗化為代價換取高收視率。
四、重構評價價值系統
根據社會性無序和個人性無序所帶來的問題,需要分別反思與重構現有的評價價值系統。從理論層面上分析,針對從業者個人的評價價值系統,重構原則可以參照庫利有關競爭精神所闡述的原理,評價價值系統分為低層次激勵價值評價系統與高層次激勵價值評價系統。庫利指出:“我不想忽視或貶低金錢動機。作為一種對生活中更直觀的資源進行控制的象征,金錢在引導和刺激我們的努力方面,扮演了一個很重要的角色。”由此可見,為了有較高的工作效率,以金錢作為一定的激勵手段,使人們努力工作,這在一定程度上是可行的。“但是這種動機對人類本性更高層次的激勵是不夠的。大部分的時候它們以一種膚淺的方式控制著我們,如果允許金錢動機誘導而不是跟隨我們人格中深層次律動的話,它將使我們降格為貪婪者和物質主義者。如果它成為人們行為的唯一的或者是主要的主導方式,則此人顯然是一個可憐蟲。”庫利顯然認為光有金錢激勵的手段是不夠的,解決這一問題的辦法便是應該有一個高層次的激勵機制與低層次激勵機制相配套。高層次激勵機制主要的指向是:希望通過評價價值體系的調整,從而引導從業者樂于為公眾生活作貢獻的精神狀態,在競爭的場域下,也可稱之為貢獻性競爭。因為“真正在支持并激勵著他們的是他們希望他們在為公眾生活作貢獻。對醫生、工程師、科學工作者而言,同樣如此,我們希望對律師、記者、政府官員而言也能如此”。這種貢獻性競爭精神狀態的倡導便彌補了單一的金錢激勵機制存在的不足。
篇4
論文關鍵詞 建筑作品侵權 工程建設 建筑設計
一、建筑作品是否被侵權之事實基礎
在我國目前的立法及司法實踐中,建筑作品的著作權問題非常復雜,表現為:法律規定抽象操作性不強;很多問題無法可依;司法部門的實踐經驗不夠,可供參照借鑒的類似案例極少;專業性極強,牽涉建筑學、法學、司法鑒定學等綜合交叉問題。這些可以從接受媒體采訪的法律專業人士的表態可以看出,例如重慶麗達律師事務所一名不愿具名的律師表示:“對于建筑設計維權,我國目前還沒出臺專門的法律,SOHO中國的這一案例僅僅適用《著作權法》,但建筑設計專業性非常強,需要有相當水準的專業人士來參與,在審理過程中非常復雜。”有其他法律專業人士表達了類似觀點。
一棟建筑物的形成一般要經歷三個環節:建筑圖紙的設計——建筑模型的制作——建筑物的施工,相應地,與建筑物有關的產品一般也有三個:建筑圖紙、建筑模型和建筑物,但這三部分并非都是我國《著作權法》意義上的“建筑作品”。根據我國現行《著作權法實施條例》第4條第9款規定:“建筑作品,是指以建筑物或者構筑物形式表現的有審美意義的作品。”從該規定可以看出,在我國現行法律的規定中,建筑作品的保護范圍只能及于建筑物本身,即已經建成(或即將建成)的建筑物實物,并不包括圖紙和模型;也不包括建筑材料、技術方案,且只涉及外觀,包括線條、裝飾、色彩等,而不涉及建筑物的內部特征和裝潢。
從以上規定可以看出,只有建成的建筑物實物才能被稱為“建筑作品”,值得注意的是,在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審理“北京保時捷中心”與“泰赫雅特中心”案(該案被稱為“中國建筑作品著作權第一案”)中,涉案的原告建筑和被告的建筑均為已建成的建筑物。因此,本筆者認為,建筑作品是否被侵權之事實基礎為有實體建筑構造物體只存在。
二、建筑圖紙及建筑效果圖著作權侵權分析
即使某一建筑物不侵犯“另一建筑物”的“建筑作品”著作權,但并不能因此完全排除“該建筑”侵權,因為還涉及是否侵犯建筑圖及效果圖的著作的問題。“建筑圖紙不是“建筑作品”只是表明其不能以“建筑作品”作為起訴的依據,但建筑圖紙本身仍然可以作為起訴的依據,因為在我國法律中,建筑圖紙是與建筑作品并列受保護對象。根據我國現行《著作權法實施條例》第4條第12款規定:“圖形作品,是指為施工、生產繪制的工程設計圖、產品設計圖、以及反映地理現象的作品。”據此規定,建筑圖紙可以成為獨立的一種作品(保護對象)。就本而言,建筑圖紙包括設計圖,效果展示圖以及各種示意圖。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建筑圖紙都可以成為著作權法意義上的被稱為“作品”的建筑圖,只有那些具有獨創性的和獨特的藝術美感的建筑圖才能成為法律所保護的建筑圖。要成為受保護的建筑圖的基本的要求是:第一,是自己做出來的,而不是抄襲別人的;第二,確實有藝術性的美感;第三,必須是獨特的,沒有相同或者類似的存在。關于獨創性,根據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知識產權庭陳錦川庭長的理解:獨創性是指為作者獨立創作,非竊取他人的,且要包含作者的判斷。他將該理解進一步運用到“北京保時捷中心”與“泰赫雅特中心”案中,認為,雙方當事人對于涉案保時捷建筑系獨立完成并無爭議,爭議的是該建筑是否包含創作者對于該建筑的美學構思或判斷。司空見慣的純粹以實用為目的而建造的“火柴盒式”樓房、根據常規設計建造的樓房、建筑工地中為建筑工人臨時搭建的工棚等,因外觀簡單、形狀普通而缺乏獨創性不構成建筑作品。本案中,法院綜合分析了北京保時捷中心的特征,認定該建筑具有獨特的外觀和造型,富有美感,具有獨創性,屬于建筑作品。
三、侵犯建筑作品著作權界定方法分析
(一)分析該建筑作品是否為:獨立思想之表達
分析某一建筑作品是否屬于著作權法保護之范圍,我們首先應當分析該建筑作品是否為獨立思想表達之結晶,即,該建筑作品的創作不受其他已經、已經公開建筑作品創作之影響。
(二)分析該建筑作品創作源泉是否獨立
當某一建筑作品屬于著作權法保護之范疇時,分析另一受到法律之保護的建筑作品是否侵犯了他人的建筑作品的著作權,我們應當分析判斷該建筑作品的創作源泉是否具有獨立性,即,此建筑作品的源泉不同于他建筑作品的創作源泉。
(三)過濾“公有表達”
某些建筑作品中雖然相同但又都是屬于公有領域中的內容師應當刪除出去,即使這些內容不再是思想本身,而是“思想的表達”。因為公有領域的內容,必須留給大眾自由使用,其本身不受著作權法保護,無著作權可言。同時如果屬于公有領域的東西也反映了其不具備獨創性,因此不能成為受保護的對象。比如,海南鳳凰島、巴薩羅那阿格巴、倫敦市政廳、瑞士再保險公司大樓、臺北鵝卵石、河南人壽大廈、重慶茶山等,特別是河南人壽大廈和鳳凰島的外形與涉案造型極為相似。這些表達都是公有領域的資源,任何人均可使用。
在建筑作品侵權案中經常會涉及到功能性設計以及為功能所決定的外觀的問題,因此除了過濾掉屬于公共領域的“公有表達”以外,還應當過濾掉建筑中因實用性、功能性和技術材料、技術方法而產生的外觀表達。受結構力學和使用功能的限制,建筑作品的可創作的空間非常小,法律只保護獨特的藝術部分。而“流線型、點狀式、尖錐形的建筑”的外觀造型具有實用功能,不能成為著作權的客體。
(四)“接觸+實質性相似”
即只有有證據證明某建筑作品實際接觸了“另一建筑作品”,并且二者在實質上具備了“相似性”,才能談得上建筑作品紙著作權侵權的問題。
關于“接觸”的認定,除了面對面實際到現場接觸外,在現代傳媒發達的背景下,通過電視臺、報紙、網絡等其他公共媒體的方式披露圖紙內容,一般也可以推定為“接觸”。關于“實質性相似”的認定,這是一個極具專業性的判斷,即使法院的審判人員也無法判斷,需要建筑領域的專家來判斷,司法實踐中一般的做法是法院如果無法判斷會委托專業機構出具司法鑒定結論,對是否實質相似做出判斷。
篇5
去年九月美國財長斯諾訪華及G7會議結束后,有關人民幣升值的爭論似乎平靜了許多。但是,升值的壓力并未因爭論的平靜而減弱。官方統計資料顯示:今年上半年,在對美貿易順差有所減少的情況下,中央銀行外匯儲備新增約600億美元,扣除FDI和貿易順差,大約又有300億的短期投機資本流入,加上去年600億美元,一年半時間,共900億美元的熱錢流入。此外,民間還有近2000億的美元資產。這將帶來通漲壓力。
日前美國聯邦儲備局再次加息0.25%,這當然是好消息,因為這似乎加大了中國調整利息的空間,看著這幾個月CPI的走向,主流觀點都在預期加息。但這是一個危險的信號。
二.人民幣匯率預期的經濟學分析
人民幣是否升值,以下是幾個主要幾個因素:人民幣被低估的程度、通貨膨脹的預期以及目前人民幣與美元的利率差。根據張斌(世界經濟黃皮書:2003-2004年世界經濟形勢分析與預測)用H-P濾波法估算,近幾年人民幣年平均升值2.6%,2003年上半年被低估6-10%,按此推算,至今年七月約被低估了11%左右,這是較為保守的估計;張欣(美國托雷多大學教授)的計算為22.5%;另有一些學者表示可能低估了30%以上。綜合的分析表明:人民幣被低估了15~20%是客觀存在的。
目前,亞洲外匯市場的人民幣離岸一年期無本金交割合約(CNYNDF)的貼水為2300點(相當于1美元兌8.05人民幣)附近,說明市場對人民幣升值預期依然很強。
人民幣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是1.98%(扣除利息稅為1.58%),而美元聯邦基準利率經過六月份以來的三次加息,已達到了1.75%,已稍為超過了人民幣,但如果考慮境內美元一年期存款利率,以及人民幣的一年期貸款利率5.31%,利率差異依然存在。當然,利率差異的縮小,正好弱化升值預期,給匯率的調整創造絕好的機會。共900億的短期美元投機熱錢和民間近2000億美元潛在換匯風險,僅僅依靠中央銀行買入后用短期債券(央行票據?)來對沖是無法化解的。國內的通貨膨脹預期高達到4~6%并有強化的趨勢。這兩方面都支持人民幣升值。
鑒于人民幣在資本項下是管制的,從匯率理論來說,維持人民幣匯率穩定是可以做到的。但如果保持人民幣不升值,其升值壓力就會并正在通過通貨膨脹釋放出來:國家統計局公布的居民的消費品價格指數(CPI)在六、七、八連續三個月達到5%,能源和主要工業原材料也明顯上漲。
通漲的危害大家都知道,在所有經濟學的教科書里都找得到:總之是有人歡樂有人愁。老百姓要遭殃,表面上受益的是作為最大的債務人的政府,但最后經濟會受到嚴重打擊,不會有贏家。
三.匯率調整促進經濟持續增長:中國經濟不需著陸
軟著陸原指是航天器在返回地面時依靠外部裝置(如減速傘)降低飛行速度,從而實現安全著陸。但是,經濟在起飛,強行讓它著陸會帶來很大的效率損失。治理經濟過熱(如果說存在的話)要對癥下藥,而不是動不動就進行經濟迫降。這好比一個人發熱了,不管是肺炎還是感冒,把人放進冰窖里一凍,表面上是退燒了,炎癥并沒有消除(我稱之為冰窖效應)。結果,人鬧得奄奄一息,也許還落下了更嚴重的痼疾。
上半年政府在對經濟進行宏觀調控,使用貨幣政策后又采取了行政手段,在市場上引起了軒然大波。現在經濟學家們又在爭論能否實現軟著陸,其中樊剛和原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李揚的爭論很有代表性。但也有學者(如湯敏,亞洲開發銀行中國代表處首席經濟學家)認為:爭論硬著陸還是軟著陸沒有意義,因為沒有統一的客觀標準。顯然,僅僅通過GDP的增長率來判斷一國經濟無疑是十分片面的。而且,不管是硬著陸還是軟著陸,說到底,就是損害經濟的發展(而不是增長)。
另一方面,我們一談到宏觀調控,不是放松就是收緊銀根,隔幾年就得采取“著陸”措施的怪圈,結果一放一收,最后的風險通通集聚到金融系統。都說現在是經濟過熱(不管是表達成局部過熱還是結構性過熱),什么是過熱?只有出現市場的非理性過度投資或消費(經濟泡沫),才可以認為是過熱。中國經濟經歷了數年的低迷和通貨緊縮,現在有了投資機會,熱一點很正常,市場會自動調節。
我認為,現階段中國經濟沒有過熱(徐滇慶教授也持同樣觀點---本文未經徐教授審閱,文責自擔),也無須著陸。只要把基礎貨幣管住(當然同時也要把地方政府的非市場行為管住),就能讓經濟暢快地飛翔。反過來說,如果管不住貨幣(匯率不動),又要降溫,就會出現類似冰窖效應的問題:經濟是涼下來了,而金融系統更加積重難返,金融危機或恐悄然而至。
四.匯率調整—先解決匯率形成機制還是適時調整匯率?有學者認為:匯率穩定自身就是一個財富,是值得追求的宏觀經濟目標。目前的首要任務是加快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的改革,然后才是匯率的變化。他比喻:假設人民幣一次升值到位,幾年后(哪用得著幾年!---筆者注)基本面發生變化后又會面臨同樣的問題。
我想打個比方:這好比消防隊員在火災現場拿著消防龍頭,突然發現還沒有編制好救火的程序,于是回到消防局去編寫程序。等程序編好了,房子也早被燒毀了。這個比方未必恰當,但卻說明一點,有些事情是不能等的,否則會帶來很大的代價。
國際上通用的匯率形成機制就那么幾種方法,沒有那一種是完美的。東亞主要經濟體在97年金融危機后都放棄了釘住美元的匯率制度,轉為更加靈活的匯率安排,當時也得到了IMF和眾多經濟學家的好評。但是事隔不久,又向釘住美元匯率制回歸了;世界上有不少采取釘住一籃子貨幣的國家,最終又放棄了,而轉向了較為固定的貨幣局制度或靈活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因為后者受國內財政和貨幣政策的約束力更強,有利于治理國內的通貨膨脹。
實際上,采取什么樣的匯率安排,對一個經濟體在不同的發展時期以及所面臨的國內國際經濟環境下,可能有不同的選擇。同時,匯率穩定的內涵應當是人民幣匯率的水平能大致反映實際均衡匯率的趨勢性發展而不是僅僅是匯率標牌上顯示的數字。過去匯率都曾嚴重地偏離實際均衡匯率,并制約了經濟的健康發展,后來不是都調整過來了嗎?難道那反而損害了匯率的穩定嗎?恰恰相反!如果匯率的水平不能反映實際均衡匯率,那就會傷害人民幣本身,也就損害了經濟的發展。這可不是“值得追求的宏觀經濟目標”吧。
在《東亞匯率兩難和世界美元本位》一書中,麥金農教授曾論述了美元作為東亞貨幣本位的主張及其對于減小匯率波動、維持金融穩定的作用。這對我們是很有啟示的。人民幣在升值后繼續采取釘住美元并放寬管理浮動的范圍應當是可行的。
一句話,不能因為要探索和完善人民幣的匯率形成機制,而忽視匯率調整的實際需求。
五.人民幣升值對經濟的影響
人民幣升值對對經濟的影響可以分為短期和長期。最直接的影響可能是減少外部需求和出口,并影響短期經濟增長目標。但實際的影響有多大,對各經濟體會有很大的區別。這要看中國與貿易伙伴國的進口彈性和出口彈性。舉例來說,美國對中國的出口依賴性很大,人民幣幅度不大的升值(如10%),應不足以使美國的供應商撇開中國而尋求替代出口國,因此,人民幣適度升值后,中國對美國出口以美元計算的收入減少有限,甚至增加。對日貿易的影響也許大一些,但也在某種程度上改善貿易結構(特別是有利于限制一些資源性出口)有所幫助。即便是貿易順差有所減少,也許是一件好事,因為恰恰為人民幣的相對穩定提供了一個國際收支平衡基礎。
還有一個影響是:可能造成貿易部門和非貿易部門的結構性調整所帶來的短期失業。但中國的單位勞動工資水平很低,匯率的有限升值,不會改變勞動力成本比較優勢,失業的壓力不大。進一步講,匯率政策就其本身的性質而言是宏觀經濟穩定的工具,而不是促進就業的的政策。在過去的一個時期,匯率政策曾經起了促進就業的作用,但它實際上是通過對整個價格體系的扭曲來來實現局部的政策目標的,而這會帶來更大的資源錯誤配置(何帆,張斌:《如何應對人民幣升值壓力》,2004)。
另外就是目前持有的美元外匯儲備縮水。但即使人民幣不升值,現在持有的美元資產的利率都很低,而美國已進入加息周期,這些以及不斷增加的美元資產都要貶值,損失也將不小。
總體而言,人民幣匯率的調整將有利于國內經濟資源的最優化配置,平衡國際收支,從而有效地避免貨幣或金融危機。
六.美元加息了,人民幣要跟隨么?
這是一個似是而非的問題。過去,人民幣實行的是實際上的釘住美元的固定匯率制,人民幣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貨幣政策的獨立性,并形成了一種操作慣性。殊不知,美國的經濟周期和中國(如果承認存在經濟周期的話)是不同的。美國這幾年一直都在利率低位運行,現在經濟已經復蘇,當然可以溫和加息。但這時候人民幣加息是不明智的。加息表面上是為了應對通貨膨脹的壓力,但結果卻會適得其反。因為通貨膨脹的根源在于:短期投機美元的持續流入而導致的基礎貨幣增長過快(一季度廣義貨幣M2的增速大于物價和GDP的增速之和約6個百分點,M2與GDP的比例目前堪稱世界之最,給中國經濟埋下了金融風險的地雷),加息無疑將加劇這種趨勢,而把通貨膨脹這把火煽的更旺。況且,央行近期兩次上調準備金率及其他的行政措施收效都不明顯,說明市場并不認同。根本的解決方法就是調整匯率,到時候也許利率不必調整,或只需調整一點就夠了。
七.匯率機制的形成與中央銀行的獨立性
這說到了一個更為深層次的問題。
匯率機制的形成也在一定程度上取決于中央銀行的獨立性。自1995年《中國人民銀行法》頒布后,中央銀行在法律上獲得了一定的獨立性。但在實際運作中,仍然無法作出獨立的貨幣政策決策。維護貨幣的穩定性和促進經濟的增長都被確定為中央銀行的目標,但事實上,我國的貨幣政策仍未能擺脫對經濟增長目標的依附,并承擔部分財政職能。由于中央銀行的獨立性低,維護貨幣(物價)穩定的目標很難達到。自79年以來,中國經歷了四次經濟周期,波動的幅度一次比一次大,而且每一次經濟的波動都是以經濟的急速下滑結束的。而幾乎每一次調整都來自政府意志方面的壓力,央行還沒有足夠的獨立性根據自己的判斷來制定貨幣政策(蔡志剛:《中央銀行的獨立性性與貨幣政策》,2003)。
在這種情況下,匯率的形成機制管用么?無怪乎周小川說,他已經沒有貨幣調控工具可用!你不讓他調匯率,他能做什么呢?
篇6
提起旅游業,人們想到的往往是國際旅游業。其實,國內旅游業也是旅游業中一個極其重要的組成部分。從理論和實踐的結合上,深刻認識國內旅游業的地位、作用及其發展條件,對于發展我國旅游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國內旅游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
國內旅游是社會公民一種重要的消費形式,其發展是一個國家國民生活水平提高的象征。我國國內旅游發展到今天已經有了一定的規模和影響,但從總的方面看,仍處于一種自發無序的狀態。要改變這種狀況,使國內旅游盡快發展起來,首先必須提高對國內旅游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認識。
第一,發展國內旅游業具有回籠貨幣,促進市場繁榮,保證國民經濟穩定發展的作用。
以來,我國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很快,居民購買力大大增強。1980年底,全國居民積余購買力僅為804億元,1985年就增加到2500億元,1990年則增加到7034億元。十年內,平均每年增長25%。如此巨大的積余購買力,一方面反映了城鄉居民收入的增加,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也是穩定市場、穩定社會的隱患。如何引導好居民積余購買力是保證國民經濟穩定發展的一個重要問題。目前,證券投資、高檔耐用消費品消費已成為引導居民積余購買力的重要途徑,但都不能完全解決居民積余購買力的貨幣回籠問題。近幾年,居民證券投資有較大發展。但由于投資市場的發育還處于初始階段,將居民積余購買力引向投資的規模還是有限的,消費品市場中高檔耐用消費品對于吸納居民積余購買力起了很大的作用。但近幾年又趨飽和狀態。在證券投資、高檔耐用消費品都難以完全緩解居民積余購買力的壓力的情況下,發展國內旅游業,大量吸納消費資金,回籠貨幣已成為引導居民積余購買力的又一重要途徑。據世界旅游組織統計,1990年全世界國內旅游收入達2.4萬億美元,加上國際旅游收入總計達2.65萬億美元,與能源、汽車制造等重要產業并駕齊驅,已成為世界經濟中三個最大的產業之一,我國國內旅游業近幾年發展也相當快,經濟效益也不斷提高。“七五”期間,我國國內旅游者共13.9億人次,年均2.7億人次,收入753億元,年均收入150.6億元。1992年,國內旅游人數達到3.3億人次,回籠貨幣則達到250億元。實踐證明,適當引導人們的旅游消費,發展國內旅游業確實不失為一種回籠貨幣、減少市場壓力、促進國民經濟發展的有效途徑。
第二,發展國內旅游業可以提供更多的勞動就業機會。旅游業是一項綜合性極強的服務行業。要滿足旅游者多方面的需要,就要發展相應的直接間接的提供服務的行業。據測算,旅游業每增加一個直接就業人數,社會間接就業人數就可增加5個以上。因此,發展旅游業促進第三產業的發展,可以為人們提供大量的工作崗位。
第三,發展國內旅游業還可以促進其他產業的發展,改善國民經濟結構。
旅游業的發展,必須既建立在一定物質資料生產發展基礎上,同時又能促進經濟部門的發展,起著改善國民經濟的作用。這是因為旅游業的發展能刺激旅游者的消費,從而可以形成和擴大新的消費市場。要滿足因旅游業的發展而擴大的消費,就要增加生產擴大服務。由于旅游而刺激的消費,是一種較高水平的消費,對消費品和服務的要求,無論是從質量上還是從數量上說都比較高。在更新換代方面,某些旅游消費品的周期更短,這就對生產和服務部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旅游消費這種新形式就成了推動生產發展的新動力,為其他部門、行業開辟新的生產門路提供了可能。同時,旅游業的發展還會促進各種經濟信息的交流,為新產業的產生提供了條件。國內旅游業這些作用都能促進國民經濟結構的調整和改善。
第四,發展國內旅游還可以振興繁榮地方經濟。
我國地大物博,旅游資源非常豐富。各地都可以從本地實際出發,因地制宜發展國內旅游業,促進本地經濟的發展。特別是一些經濟水平較低而旅游資源又較豐富的地區,通過發展國內旅游業繁榮本地經濟是一條較好的路子。陜西省漢中地區的南鄭縣,曾經是一個長期吃國家財政補貼的貧困縣,但近年來,工農業總產值卻躍居漢中地區之首,成為全省財政收入突破5000萬元的縣之一。實現這一巨大變化的原因之一,是這幾年南鄭縣新開辟了一個南湖風景區,大力發展旅游業。貴州黃果樹瀑布附近的村寨農舍,過去多是低矮簡陋的石板房,村民中不少人靠政府救濟過日子。這幾年隨著游客增多,各種旅游服務設施都建起來了,過去與經商無緣的農民,現在也做起了生意,有的還發了大財。1988年該鎮儲蓄達418萬元,成了有名的萬元戶鎮。旅游業不僅對落后地區的經濟有較大的推動作用,對發達地區的經濟的推動作用也很明顯。如歐美一些大部市、亞洲四小龍的騰飛等,旅游業都起了重要作用。1991年上海對從事國內旅游業的旅行社提出“三個一”的要求,即吸引每一個淤客在上海多住一晚,旅游檔次提高一檔,多購物一百元。通過工作,1992年上半年國內游客在滬逗留時間達2一3天。大部分住進了二星賓館,少數還住進了三星賓館,在滬購物人均達900元。如果進上海的外地人口中有十分之一通過工作能達到這個水平,將會是上百億的消費,這對上海商業、輕紡工業等將會形成巨大的推動力。
第五,發展國內旅游業還可為國家建設積累資金,對提高全社會的經濟效益有積極作用。
大力發展國內旅游業,鼓勵人們在旅游方面多消費,將會給國家、社會實現更多的利潤,從而為國家經濟建設積累資金。同時,由于旅游業具有特殊的產業功能,發展旅游業所產生的乘數效應對提高全社會的經濟效益作用更為明顯。按照我國目前國內旅游一年3億人次的規模,以1991年對赴京旅游者調查測算,以每次旅游消費606元來計算,國內旅游收入則可達1818億元,約等于我國1990年國民生產總值17400億元的10.45%,按目前我國消費水平計算,每1元的直接收入可以產生3.03元的總經濟效益,那么1818億元的直接經濟收入將產生5508.5的總經濟效益,可見,通過發展國內旅游業提高社會經濟效益,確實是一項具有積極作用的重要措施。
第六,發展國內旅游業有利于國民文化交流,解放思想,更新觀念,促進精神文明建設,提高生活質量。
首先,發展國內旅游是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的重要途徑。隨著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要求旅游的愿望越來越強烈,出門旅游的人數與日俱增,發展國內旅游業就成為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的不可缺少的途徑。其次,發展國內旅游業對于激發人民的愛國主義熱情,增進人們的身體健康,提高生活質量具有較大的作用。旅游者游覽祖國錦繡山河和名勝古跡,對其開闊眼界,陶冶情操,擴大信息交流,增強身心健康都有積極的作用。尤其是在青少年中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國內旅游發揮的作用更為明顯。過去開展的“夏令營”學習周等活動,寓思想教育和傳授知識于旅游之中,使青少年學到了書本上學不到的知識,激發了青少年振興中華的熱情,這些形式可以為發展國內旅游所惜鑒。再次,發展內旅游還可以促進思想觀念的更新,從而提高人民的素質。國內旅游發展所形成的游客流是信息流、觀念流的載體。這些信息、觀念、思維、生活方式的傳播,可以起著打破當地封閉保守思想、引發思維觀念更新的作用。中國社會經濟落后的一個重要原因,是閉塞、愚昧的觀念阻礙了社會的進步。通過發展國內旅游業,強化人們之間的思想文化交流,更新思想觀念,其意義比因發展旅游所獲得的經濟效益要深遠得多。至于國內旅游業對精神文明建設的作用,已經越來越為人們所認識。前世界旅游組織主席阿瑟霍洛德認為:“我們必須盡一切努力把旅游維持在最高文化水準和精神水準上,我們必須把旅游組織起來,使它不僅成為不錯的經營,而且成為一個創造更加文明、更加和平的世界的良機。”這確是一既適用于國際旅游,同樣適用于國內旅游的真知灼見。綜上所述,國內旅游業是一項具有特殊作用的行業。無論對于社會主義物質文明還是精神文明建設都有十分重要的促進作用。因此,發展國內旅游業應當引起社會各界特別是旅游界的充分重視。
二、國內旅游業與國際旅游業的關系
發展國內旅游業,除了要提高其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認識外,還要正確認識和處理好國內旅游與國際旅游的關系。
人類旅游行為是由國內旅游和國際旅游兩大部分構成的。兩者的關系可以用兩句話來表達:國內旅游是國際旅游的基礎和先導;國際旅游是國內旅游的延伸和發展。發展旅游業離不開國內旅游。在這里只要側重分析一下國內旅游業與整個旅游業的關系,它與國際旅游業的關系就比較明確了。
首先,國內旅游業是旅游業的先導。一般來講,一個國家的旅游業,首先是從國內旅游業發展起來的。人們的旅游行為,從出游的方向和范圍來看,首先是從中短途旅游即國內旅游開始的。當本國或本地經濟發展到一定水平以后,才開始轉向國際旅游和長途旅游。盡管我國基于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選擇了優先發展國際旅游業的道路,以達到刺激經濟吸納外幣的目的。但國內旅游的先導作用仍然是不能抹煞的。其次,國內旅游是整個旅游業的基礎和主體。據世界旅游組織近幾年的統計,國內旅游人數占世界旅游人數的90%以上,其收入也將近占世界旅游收入的90%。美國每年出國旅游人次與國內旅游人次之比為1:100;英國在80年代中期每年的國內旅游人次,也占全國當年出游人次總量的86%。據我國國家旅游局統計,1990年來華入境人數2100萬,創匯109億元,而同期據不完全統計,國內旅客達2.8億人次,回籠貨幣170億元。1992年,來華旅游入境人數上升到3811,5萬人,外匯收入39.4億美元,而同期國內旅游人數已達3,3億人次,回籠貨幣252億元。因此,無論是考察旅游的供求,旅游服務設施的硬件、軟件,還是比較旅游人數和收入所占的比例,都充分證明國內旅游是整個旅游業的基礎和主導。再次,國內旅游還是調節旅游市場,提高旅游設施利用率的重要手段。國際旅游市場常常因為政治、經濟或季節性的原因而產生波動。國內旅游則可在國際旅游市場發生波動時彌補、調節旅游設施利用率、解決交通工具的閑置和飽和等問題。注意利用國內旅游的調節手段,可以防止國際國內兩個市場發展的比例失調,以免造成旅游經濟單純依賴國際市場而無回旋余地的局面。再就是發展國內旅游業,還可以適當控制本國出國人數,縮小旅游收支逆差。美國過去旅游逆差較為突出,近年來,政府大力開展熱愛紐約活動,并利用建國200周年紀念活動,吸引本國人在國內旅游。瑞士也是出于同一目的,提出了“還是在本國度假更方便妥當”的口號。
據以上分析,發展旅游業不能忽視國內旅游,要正確處理好兩者的關系,促進整個旅游業健康持續地發展。
三、發展國內旅游業的條件
八十年代中后期,我國旅游界曾認為,國內旅游尚未形成規模和條件,不宜大力提倡和發展。近十年過去了,我國發展國內旅游的條件已經有了很大變化。首先,經濟的發展,國民收入的提高,為國內旅游的發展奠定了經濟基礎。
根據世界公認的經驗數據,當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到300美元時,居民就產生了國內旅游的動機;達到1000美元時,就想到近國旅游;達到3000美元時,就想到遠國旅游。目前,我國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大約為340美元,雖僅僅是越過產生國內旅游動機的界限,但由于我國各地經濟發展水平差異較大,閩粵、江浙一帶以及其他沿海商品經濟發達地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更為顯著些。這些地區的國內旅游需求比其他地區必定會強些。同時,從全國的儲蓄余額看,至1991年底,城鄉居民儲蓄余額已達9100多億元,已經具備了產生國內旅游動機的基本經濟條件。這些情況證明,客觀上發展國內旅游業的條件已經基本具備。其次,我國豐富的
旅游資源是發展國內旅游業的重要條件。再次,我國帶薪假期和每周44小時工作制度的實施,為發展國內旅游提供了閑假時間的條件。產生旅游行為的重要茶件之一,是人們要有足夠的閑瑕時間。經濟發達國家由于實行了帶薪假期和每周40小時工作制,加上擁有較多的法定節日,使國民有較多的閑暇時間為外出旅游提供了條件。再有,經過最近十多年的發展,我國旅游業已經初具規模,具有了足夠的發展旅游的設備條件。據國家旅游局統計,我國擁有涉外飯店已2354座,客房35.10萬間,床位73.77萬張,這些設施為1985年的3,3倍。此外,交通運輸方面,到1989年底止,全國運輸客運量為791373萬人,其中鐵路113805萬人,公路644508萬人,水運31778萬人,航空128300萬人。通訊方面,1989年全國范圍共有載波電報機5306臺,電傳打字機33379臺,傳真機2600臺,電話交換機容量17-037481門,電話機1083275部。這些硬件,除交通仍為“瓶頸”外,其它方面已經比以前大大改善。許多旅游接待點已經出現了旅游設施過剩和淡季吃不飽的現象。這些設備的接待能力與數量更為龐大的國內旅游設施結合起來,將形成更大的接待能力。最后,經旅行社組織的國內游客人數劇增,說明國內有組織的旅游市場已經形成了一定的規模。據國家旅游局對全國2456家經營國內旅游業務的二、三旅行社的統計,1992年共組級接待國內游客2821萬人,是上年的6.66倍,與當年全國有組織地接待海外旅游者相比,國內旅游都大大超過了。這標志著我國國內旅游業已從過去基本上自發旅游的狀況轉向了通過旅行社有組織地旅游,同時也標志著我國國內旅游市場已經基本形成,我國發展國內旅游業的條件已經基本具備。
四、采取切實有效措施,大力發展國內旅游業
按照我國經濟發展戰略的要求,本世紀末要實現國民生產總值翻兩番,而根據近幾年的情況,很可能要提前三年實現這一目標。隨著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旅游的需求越來越強烈。對此,我們要積極引導,早作準備,保證國內旅游的健康發展。
第一,加深對國內旅游業在國民經濟中地位作用的認識。在過去較長一段時間,我國對國內旅游實行“不提倡、不宣傳、不反對”的政策,后雖逐漸提到議事日程上來,但有關部門對國內旅游的需求仍未能引起足夠的重視,缺乏必要的計劃和切實的指導。今后,應當利用理論研討會、報刊宣傳等形式,宣傳國內旅游的地位、作用及其發展條件等,使國內旅游經濟發展規劃得以有計劃、有步驟地實現。在產業結構調整中,要切實把國內旅游業作為重點支持的對象;在具體政策上,要對重點旅游基礎設施、重點旅游景點的建設和修復以及重要旅游商品的生產,在信貸、資金、利率、稅收等方面予以優惠,創造國內旅游業大力發展的條件。
第二,確立適度發展國內旅游業和加強國內旅游基礎設施建設并舉的方針,積極實現國內旅游的均衡發展。國內旅游需要大發展,但又受到交通能力的制約,以鐵路為例,全國有2萬多公里的線路“帶病”運作;有200O多輛30年代制造的客車仍在超期服役。大部分通往旅游熱點城市的鐵路超負荷50%運行。交通瓶頸制約的情況還十分嚴重。面對這種情況,一方面,國內旅游的發展要與交通狀況相適應。近期內應提倡短線旅游,適當組織長線旅游。另一方面,又要加緊基礎設施建設,對短線產業應當采取積極發展的方式加以平衡。
第三,加強宏觀管理,積極協調和解決好國內、國際旅游的矛盾。國內旅游與國際旅游既是統一的又有矛盾的一面。改革開放以來,大批境外旅游者涌入我國,隨著經濟的發展和國民生活的改善,國內旅游亦呈上升趨勢,有的旅游熱點國內游人與境外游人之比高達70:1,因而產生了一些矛盾。對這個矛盾應當采取積極的方式加以解決。一方面要加強行業管理和旅游市場管理,主動實現國內旅游與國際旅游的結合、協調和分流。另一方面,進一步開發當地旅游景點和新的旅游景點和旅游路線,提倡近距旅游及新旅游路線,減少旅游熱點的壓力。
篇7
1.1認識錯誤的概念刑法中的認識錯誤,是指行為人對自己的行為在刑法上的認識與客觀實際情況存在不正確的認識。行為人發生這種錯誤時,就產生了是否阻卻故意的問題。[1]故意與過失是認識因素的范疇,行為人的認識因素不同,故意或過失會影響到行為人的意志因素,進而影響到犯罪行為的罪過形式。
1.2認識錯誤的分類我們知道,認識錯誤及其對刑事責任的影響關系密切。故意或過失作為認識因素的兩個方面,認識正確與否直接影響到刑事責任的承擔。可見,在發生認識錯誤的場合下對行為人的刑事責任追究理應有所不同。因而就有了認識錯誤的分類。我國刑法理論采取傳統的分類方法,把認識錯誤分為法律上認識的錯誤和事實上認識的錯誤。[2]
2認識錯誤對刑事責任的影響
2.1法律認識錯誤及刑事責任法律認識錯誤,有學者稱之為“違法性錯誤”。本文采納“法律認識錯誤”的說法,是指行為人對自己的行為在法律上是否構成犯罪、構成何種犯罪及刑事處罰存在不正確的認識。法律認識錯誤通常包括以下三種情況:
2.1.1想象犯罪行為不構成犯罪,行為人誤認為構成犯罪,即刑法理論上通常所說的“幻覺犯”。這種認識錯誤不影響行為的性質,即行為人是無罪的。
2.1.2想象不犯罪行為在法律上規定為犯罪,而行為人誤認為自己的行為不構成犯罪。這種認識錯誤不影響對行為性質的認定,即行為人的行為性質是按照法律的規定來處理,而不是以行為人的意志為轉移。
2.1.3行為人對自己實施的行為在罪名和罪數、量刑輕重有不正確的理解行為人認識到自己的行為已構成犯罪,但對其行為觸犯了何種罪名,應當被處以怎樣的刑罰,存在不正確的理解。筆者認為這種錯誤認識并不影響其犯罪的性質和危害程度,既不影響定罪,也不影響量刑,司法機關按照他實際構成的犯罪及危害程度定罪量刑即可。
2.2法律認識錯誤對刑事責任的影響關于法律認識錯誤對刑事責任的影響,在刑法理論上存在否定說與肯定說二種學說。否定說認為“不知法不免除法律責任”。筆者贊同“不知法不可免責”的觀點,不承認法律認識錯誤可以阻卻刑事責任。總之,筆者認為,法律上的認識錯誤,不論上述列舉的何種情況,都不影響對其行為性質的認定和追究其刑事責任,對法律認識錯誤的處理原則是:不免責,按照法律的規定定罪量刑即可。
2.3事實認識錯誤與刑事責任所謂事實認識錯誤,是指行為人對其行為的事實狀況的錯誤認識。事實認識錯誤可能對行為人的刑事責任產生不同的影響。本文試圖從客體的認識錯誤、對行為性質、犯罪對象錯誤、犯罪手段錯誤、打擊錯誤、因果關系認識錯誤[3]。五個分類對事實認識錯誤及其刑事責任進行論述。
2.3.1客體的認識錯誤客體認識錯誤,是指行為人對侵害的客體的認識與實際情況不符合。客體認識錯誤可能影響罪過形式、犯罪的既遂與未遂,甚至可能影響犯罪的成立。
2.3.2犯罪對象的認識錯誤所謂犯罪對象錯誤,是指行為人預想加害的對象與實際加害的對象不一致。
對行為對象的認識錯誤,有以下幾種情況:①誤把甲對象作為乙對象加以侵害,而二者體現相同的社會關系。②誤把甲對象作為乙對象加以侵害,而二者體現的社會關系不同。③誤將犯罪對象作為非犯罪對象加以侵害。④誤將非犯罪對象作為犯罪對象加以侵害。
2.3.3行為認識錯誤行為認識錯誤是指行為人對自己行為的性質或方式的認識與實際情況不符合。行為認識錯誤主要包括兩種情況:第一,行為性質認識錯誤。第二,行為方法認識錯誤。即行為人實施行為時對自己所采取的方法產生不正確認識,從而影響危害結果的發生。
2.3.4犯罪手段的認識錯誤指行為人對自己所采用的犯罪手段的認識錯誤。主要包括以下三種情況:①行為人所使用的手段本來會發生危害結果,但行為人誤認為不會發生危害結果。②行為人本欲使用會發生危害結果的手段,但由于認識錯誤而使用了不會發生危害結果的手段。③行為人所使用的手段根本不可能導致危害結果的發生,但行為人因為愚昧無知而誤認為該手段可以導致危害結果的發生。
2.3.5打擊錯誤打擊錯誤,也稱行為誤差,是指行為人對自己意欲侵害的某一對象實施侵害行為,由于行為本身的差誤,導致行為人所欲攻擊的對象與實際受害的對象不一致。筆者認為,如果這種打擊超出了同一犯罪的法定構成要件,就不能認定為同一犯罪,而應在主客觀相統一的范圍內認定犯罪。
2.3.6因果關系認識錯誤因果關系認識錯誤,即行為人對其所實施的危害行為和造成的結果之間的因果關系的實際發展進程的認識錯誤。因果關系的認識錯誤主要包括以下四種情況:①危害結果雖然發生,但并不是按照行為人對因果關系的發展所預見的進程來實現的情況(有學者稱為狹義的因果關系的錯誤)。②行為人實施了甲、乙兩個行為,傷害結果是由乙行為造成的,行為人卻誤認為是甲行為造成的(有學者稱為事前的故意)。③犯罪結果已經因行為人的危害行為沒有故意地實施了可能產生一定結果的行為后,才產生故意,其后放任事態的自然發展,導致了結果發生(有學者稱事后故意)。④犯罪構成的提前實現,是指提前實現了行為人所預想的結果。筆者認為,要認定這種行為是否成立故意犯罪既遂,關鍵在于行為人在實施第一行為時,是否已經著手實行,如果能得出肯定結論,則應認定為故意犯罪既遂,如果得出否定結論,則否認故意犯罪既遂。
2.4事實認識錯誤對刑事責任的影響關于事實認識錯誤對刑事責任的影響,理論上大致有三種學說:具體的符合說、法定的符合說、抽象的符合說。理論和實踐中的通說是“法定的符合說”。依此學說,只要侵害的是同一性質的法益或在構成要件上相一致,就成立了故意。通過上述分類分析,當發生事實認識錯誤的情況下,行為人如何承擔罪責?因為筆者承認事實認識錯誤可以阻卻刑事責任,故筆者認為,根據我國實際情況,對于具體事實錯誤的處理,可以利用法定符合說;而在抽象事實錯誤的場合下,應堅持“主客觀相統一”的原則。當實際的犯罪事實較重而行為人沒有認識到其重時,應依輕罪處理;當客觀犯罪行為輕時,則一律依輕罪處罰。
關于認識錯誤,我國雖然沒有明確規定,但作為一種理論,在司法實踐中得到承認的。對于具體事實錯誤的處理,可以利用法定符合說,而對抽象事實認識錯誤的場合,則應堅持主客觀一致的原則,既反對只根據行為人的主觀想象定罪,也不能單憑客觀后果而歸罪。對于法律認識錯誤的處理,就我國的國情,仍應堅持“不知法律不免責”的傳統原則,反對“不知者無罪”的肯定說。
摘要:本文對刑法上認識錯誤的概念、分類及歷史沿革進行了介紹,并詳細論述了認識錯誤與刑事責任的關系,對認識錯誤對刑事責任的影響提出了一些個人的見解,以期達到深化認識錯誤理論的目的。
關鍵詞:法律認識錯誤事實認識錯誤刑事責任關系
參考文獻:
[1]張明楷.《外國刑法綱要》.清華大學出版社1999版.第220頁.
篇8
一、傳統匯率理論及其局限性評述
西方經濟學家在長期進行深入研究中,從不同角度闡述匯率的決定及其波動,提出了幾種典型的匯率理論:
1.國際借貸理論(TheoryOfInternationalIndebtedness),又稱國際收支理論。該理論由英國學者葛遜(GeorgeGoschen)于1861年提出。他認為匯率是由外匯的供給和需求決定的,而外匯的供給和需求是由國際借貸所產生的,因此國際借貸關系是影響匯率變化的主要因素。這里所講的國際借貸關系不僅包括貿易往來,還包括資本的輸出和輸入。國際借貸分為固定借貸和流動借貸,前者指借貸關系已經形成但尚未進入實際支付階段的借貸;后者指已經進入支付階段的借貸。國際借貸說認為只有流動借貸相等時,外匯供求也相等,外匯匯率保持穩定;當流動債權大于流動債務時,外匯供大于求,外匯匯率下跌;當流動債權小于流動債務時,外匯供小于求,外匯匯率上升。葛遜的理論第一次較為系統地從國際收支的角度解釋外匯供求的變化,分析了匯率波動的原因,因此他的理論又稱為國際收支說或外匯供求說。這一理論產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的金本位貨幣制度時期。從目前的角度看,國際收支仍然是影響匯率變化最直接最重要的基本因素之一。筆者認為從國際收支角度分析影響匯率的因素很具有現實性,在經濟金融全球化時代,國際收支對匯率的影響越來越大,根據國際收支中細致的結構分析,更有可能看出一個國家匯率的基本走勢和主要影響因素。
2.購買力平價說(TheoryofPurchasingPowerParity),簡稱PPP理論。1916年瑞典經濟學家卡塞爾(GustavCassel)在總結前人學術理論的基礎上,系統地提出:兩國貨幣的匯率主要是由兩國貨幣的購買力決定的。購買力平價說分為兩種形式:絕對購買力平價(AbsolutePPP)和相對購買力平價(RelativePPP)。絕對購買力平價認為:一國貨幣的價值及對它的需求是由單位貨幣在國內所能買到的商品和勞務的量決定的,即由它的購買力決定的,因此兩國貨幣之間的匯率可以表示為兩國貨幣的購買力之比。而購買力的大小是通過物價水平體現出來的。根據這一關系式,本國物價的上漲將意味著本國貨幣相對外國貨幣的貶值。相對購買力平價彌補了絕對購買力平價一些不足的方面。它的主要觀點可以簡單地表述為:兩國貨幣的匯率水平將根據兩國通脹率的差異而進行相應的調整。它表明兩國間的相對通貨膨脹決定兩種貨幣間的均衡匯率。從總體上看,購買力平價理論至今仍受到西方經濟學者的重視,在基礎分析中被廣泛地應用于預測匯率走勢的數學模型。筆者認為購買力平價理論實際上是傳統實物經濟理論,不是現代金融經濟理論。現代金融經濟時代,經濟已經基本上實現貨幣化,并且在國與國之間流動著巨額資本,包括很多以短期投資套利的“熱錢”,而以貨幣購買力為基礎計算所謂的匯率是不現實的。現實情況是,匯率本身也可作為貨幣購買力的一個測量標準。而且匯率和通貨膨脹率也有密切關系,二者相互影響。一般情況下,匯率對通貨膨脹率的影響力度遠遠大于通貨膨脹率對匯率的影響力度。因此,購買力平價理論基本上只有理論上的意義,對于現實匯率走勢分析和匯率政策的制訂指導意義不大。
3.利率平價說(TheoryofInterestRateParity)。由英國經濟學家凱恩斯于1923年首先提出,解釋了利率水平的差異直接影響短期資本在國際間的流動,從而引起匯率的變化。投資者為獲得較高的收益,會把資金從利率較低的國家轉向利率較高的國家,資金的流人將使利率較高國家的貨幣匯率上升。凱恩斯的學說解釋了貨幣市場上的利率差異同即期匯率、遠期匯率之間的關系。實際上,遠期匯率的推導過程就是應用了利率平價的理論。雖然該理論的前提假設上存在一定的缺陷,因為資本流動不僅僅受利率影響,還考慮很多其他因素,但是利率平價說直接考慮利率對匯率影響,從資本流動的角度研究匯率的變化,奠定了現代匯率理論的基礎。該理論很大程度上說明了市場經濟相對較發達的國家之間資本流動對于利率的敏感性,利率變動引起資本流動,進而影響?正率變動。這個因果鏈條對于發達國家直接資本套利影響匯率的分析具有一定的現實性。
4.資產市場分析理論(AssetMarketApproach)。布雷頓森林體系解體后,匯率穩定的物質基礎“金平價”不存在了,與此同時,各國政府紛紛實行金融自由化政策,逐步取消了短期資本流動的限制,大量短期資本在國際市場上進行頻繁的套利活動,國際游資頻繁移動與匯率的波動交互影響,沒有貿易背景的純粹跨國金融交易在數量上已大大超過國際貿易而占據主要地位,金融深化的國際進程大大加強。針對這種國際經濟的巨大變化,人們提出了資產市場分析理論。資產市場分析法更強調資產市場的存量均衡對匯率的決定性作用,并從資產市場的角度來考察匯率,認為匯率變動是為了實現兩國資產市場的存量均衡,均衡匯率即是兩國資產存量的供求都達到均衡時的兩國貨幣的相對價格。可以說,這種理論嚴格的理論前提假定,如資本完全流動、預期合理、沒有交易成本的完全資產市場等又與匯率決定的一些現實因素脫軌。另外,用傳統的存量均衡分析方法思考匯率問題,無疑又落入純粹模型分析的尷尬境地,這個模型對于現實匯率分析借鑒意義仍然不大。
二、范式轉換:從均衡匯率分析到市場匯率分析
傳統匯率分析范式具有的一個特征是:強調某一項因素后而構建出理論模型,然后根據這種模式測算均衡、合理的匯率水平,最后圍繞這種匯率水平來制訂匯率政策。對于高于均衡匯率的市場匯率,就認為有可能匯率高估;低于均衡匯率的市場匯率,則認為有可能匯率低估。各種名目繁多的匯率理論由于所包括的自變量不同,計算出的均衡匯率水平也會有差異,也使得現實中關注匯率問題的人有點“云山霧罩”。實際匯率問題是一個復雜的經濟現象,絕不能簡單用模型來測算匯率。在經濟金融全球化時代,對于現實匯率的分析筆者有以下一些新看法:
1.均衡匯率分析范式的局限性
均衡匯率的概念是新古典經濟學提出的均衡價格概念在匯率領域中的具體運用,均衡匯率代表供求力量達到均衡狀態的匯率水平。然而,正如均衡價格的概念一樣,其理論意義強于實際意義。在現實商品世界中,由于商品存在非同質性、信息不對稱性等,均衡價格幾乎就不存在。均衡分析是靜態的分析方法,在真正分析商品價格走勢時,幾乎毫無用途。所有商品的價格基本上都在變動狀態之中,所謂的均衡價格實際也在上下浮動,因此商品均衡價格概念的意義不大。同樣,匯率是貨幣之間的相對價格,對于特定的貨幣而言,雖然具有高度同質性,但是由于影響匯率的因素眾多,而且匯率對不同因素具有不同的價格彈性,因此,所謂“均衡匯率”就僅僅具有理論意義。對于需要兌換外匯的機構和個人而言,關注的僅僅是兌換之日的外匯牌價,不會關注什么是均衡匯率;對于從事外匯交易的金融機構或企業而言,關注的是影響匯率的諸多因素以及對匯率走勢的影響趨勢,也不是購買力平價理論決定的均衡匯率;對于一個國家的[
政府和外匯管理部門而言,關注的是匯率走勢對于實質經濟部門特別是從事國家貿易與投資的本國企業的影響,理論上的均衡匯率基本沒有參考意義。
筆者認為,均衡匯率分析僅僅具有理論價值。影響匯率的因素很復雜,數量眾多。如果說存在一種與實際情況相靠近的匯率分析方法的話,那么,只能是現實的市場分析方法。匯率分析必須從外匯市場供求雙方力量對比著手,對影響雙方理論消漲的因素進行具體分析,并致力于說明匯率變動對實質經濟的影響才是研究匯率理論的基本課題。以該目的為出發點,考察上述傳統匯率理論,只有國際借貸理論與利率平價理論對實際匯率分析有幫助,而購買力平價理論和資本市場分析理論僅僅具有理論意義,后兩個理論所用的“均衡分析”方法根本上就僅在抽象邏輯上兜圈子,對于實際匯率的決定因素分析猶如“隔靴搔癢”。因此,均衡分析方法宜讓位于市場分析方法。
2.市場匯率分析范式的有效性和分析重點
如果要放棄均衡匯率的分析方法,而運用市場匯率的分析方法,一個必須的前提是區別購買貨幣的動機。同時要明確,貨幣既是交易媒介,代表商品購買力,也是一種價值保值增值的金融資產。貨幣可以用于消費,也可以作為資產來投資甚至投機。在外匯市場上,交易對象都是其他國家的貨幣,分析貨幣之間比價,自然要分析人們購買貨幣的動機。在外匯市場上,無論哪種機構從事外匯交易,都有一定的動機。這種動機大體上可以劃分為用于消費和用于投資,也就是說,購買外匯無非就是消費動機和投資動機。用于消費,就是把外匯看作是購買力,為了用外匯購買國外的商品和服務;而用于投資,就是把外匯看作是一種可投資的資產,為了賺取匯率升降的差價。在外匯市場上,持有這兩種動機的機構和個人都存在。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全球外匯市場已經成為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真正實現了全天候的交易,外匯市場相對其他商品市場而言,是最接近完全市場模型的一種市場。于是出現了專門從事外匯投機的各種機構,帶來了“熱錢”,在全球外匯市場上尋找投機機會,成為影響匯率的一股重要力量。另外,即使不從事投機的一些政府和商業機構,如果他們手中持有大量的外匯資產,他們也會把閑置的外匯資產用于長期投資,賺取投資收益。因此,當今時代對于外匯市場上投資動機的力量要予以充分的研究與重視。對于消費動機的購匯力量,基本上可以有穩定的發展趨勢來用于分析,例如,一個國家國際收支中經常項目下的外匯收支,除非發生突發性事件如戰爭等,基本上可以預測;而對于投機動機的外匯交易而言,由于其隱蔽性很強,行動方式和規律較難預知,會給匯率監控帶來很大的困難。
對于一個國家外匯管理部門而言,分析消費動機和投機動機這兩種力量在外匯市場上的參與程度與力量規模最為關鍵。國家干預匯率的基點也在于抑止外匯投機,防止外匯投機造成匯率不穩定乃至匯率制度崩潰給整個國民經濟帶來負面影響。這種負面影響輕則影響國家的外貿和投資發展,重則導致金融危機,危害國家經濟安全。
3.影響市場匯率的主要因素
較比均衡匯率分析方法,市場匯率分析方法更關注影響匯率水平的實際因素。市場分析方法并不預先設定所謂合理的均衡匯率,而是認為市場匯率總是處于變動過程中,不存在均衡匯率。其變動方向要受外匯市場上參與主體因素的多寡、先后及力度的影響。并且判斷這些因素對匯率走勢影響更為重要,而不是根據這些因素計算出一個根本不存在的“均衡匯率”。大體上,按照其對短期內市場匯率的影響力度,筆者認為有以下因素必須考慮:
突發性事件。包括所有不可預知的一些突然發生的事件,如戰爭、政府更迭、政策突變、金融危機、突然發生的天災等。這些因素對于消費和投機兩種動機的外匯市場主體都有很大影響,對于匯率水平影響也很大。這類事件具有偶然性,不經常發生,而一旦發生就會對匯率產生巨大沖擊。
利率變動。匯率是兩個國家貨幣之間的兌換比率,兩國中央銀行基準性利率變動就會對匯率產生重要影響。利率走強的一國其貨幣自然有趨于堅挺的趨勢,反之亦然。
國際投機資本動向。國際投機資本一般以投資基金形式出現在外匯市場上,在那些過早實行資本項目下自由兌換制度的國家,如果實質經濟出現漏洞,就給他們利用金融體系缺陷進行外匯投機創造了機會。他們對匯率的影響十分巨大,因為他們持有巨額資本。一般的結果是導致這個國家貨幣被拋售,最終匯率會一路狂跌,使該國家經濟和金融處于崩潰狀態。
匯率政策。一個國家外匯管理部門會有一個強或弱的匯率指導政策,這取決于該國家經濟金融的實力與金融制度包括外匯制度的健全性。發達國家的匯率政策較比發展中國家的匯率政策強制性要弱,而發展中國家一般會選擇匯率干預政策,以便更好地利用國際貿易與國際投資來促進本國經濟發展。因此,如果要分析一個國家的匯率水平,首先要分析這個國家外匯管理部門的匯率政策。這是影響匯率走勢的一個現實因素。當外匯管理部門認為外幣幣值需要提升的時候,一般會拋售本國貨幣,反之則作相反操作。匯率政策對匯率的影響完全是人為的,不存在合理的均衡水平,匯率政策的影響力要看國家國際儲備實力與匯率制度,只要把匯率水平定在可以操控的水平線上,都可以認為是合理的。只小過不同匯率水平對于國內各個行業的企業影響不同而已。
綜上所述,分析現實匯率變動走勢的關鍵在于分析現實影響匯率的因素。這些現實因素都是通過影響外匯市場上供求雙方力量對比而發揮影響的。這些現實市場因素應當能說明匯率基本走勢,而不是分析理論上并不存在的均衡匯率。作為貨幣對外價格,匯率總是處于變動中。對于一個國家匯率監管部門而言,利用自己獨特的監管地位,完全可以得到外匯市場上供求雙方的機構情況、外匯交易的資金規模,甚至可以判斷這些資金的交易動機和操作手法,對于外匯市場上的異常舉動時刻給予監視與關注,在自己可以調控的匯率水平范圍內予以恰當的匯率調整。這種調整是動用外匯平準基金參與市場交易的方式來進行的,不是采取外匯管制方式人為規定匯率水平。基本結論是:較比經常變動的匯率而言,相對穩定的匯率水平對于一個國家國際貿易和國際投資的積極影響更大,更能減少貿易和投資的匯率風險。因此,國家理應對匯率水平有所影響,至于具體的匯率水平定在何處也沒有絕對的標準,不存在所謂均衡的匯率,不同匯率水平對于不同利益集團影響也不同,關鍵看國家匯率政策的指向。國家調控匯率水平不應當只從行業和利益集團角度,而應當關注匯率變動對總體國民經濟和金融安全的沖擊。凡是有可能造成很大負面影響的匯率政策變動,都應當謹慎從事。如果把握不準但又擔心風險,就以靜制動,以不變應萬變,以保持目前匯率穩定為上策。
以上因素都是短期因素,是決定短期市場匯率的主要因素。如果考察一個國家匯率的長期走勢,筆者認為經常項目走勢、經濟發展前景、金融制度健全性等是主要因素,但這也僅僅是趨勢分析,沒有所謂的長期均衡匯率可以計算。用購買力平價理論測算長期均衡匯率甚至預測匯率走勢,對于現實匯率政策的制訂幫助不會很大。
三、人民幣匯率政策及匯率制度選擇
從2002年開始,國外一些官員及政客從自身利益出發對人民幣匯率進行攻擊,甚至還通過此事對中國的貨幣體系和匯率制度進行指責。同時,一些投資機構和國際企業也遙相呼應,人民幣匯率再度成為國內外經濟界談論的熱點。
1.制訂匯率政策首先考慮我國利益
正如上面已經論證的結論那樣,不存在理論均衡匯率,只存在[來
現實市場匯率。不同匯率水平之間的合理性的差別要依賴于觀察的角度。對于一個利益集團有利和合理的匯率變動不一定對另外一個利益集團就有利,國家外匯監管部門所要考慮的就是總體國民經濟和金融的穩定持續發展,而不是個別利益集團乃至其他任何國家的利益。對于人民幣匯率變動的影響如果沒有較前文筆者所論述的因素更為異常的影響,就應當保持現在匯率水平穩定,而不是輕易變動。1997年在亞洲金融危機爆發,周邊許多國家貨幣大幅度貶值的情況下,我國頂住巨大壓力,堅持人民幣不貶值,保持匯率穩定,對抵御金融危機,為亞洲乃至世界金融和經濟的穩定作出了巨大貢獻。那時,不貶值是為了國家利益,現在不升值也是為了國家利益。在匯率變動上一定要慎之又慎。日本日元升值的前車之鑒不容忽視。上世紀70年代布雷頓森林體系解體后,日元開始實行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日元兌美元匯率從360:1的固定低點升值至240:1.但美國政府對日元幣值如此大幅上升仍很不滿意,并委派財政部長貝克于1985年9月22日英、法、前西德、日四國財長達成“廣場協議”,核心內容就是通過對外匯市場的共同干預,促使其他4國貨幣,尤其是日元和德國馬克升值。迫于美方壓力,日本政府和日本銀行“忠實”履行了“廣場協議”,此后日元被迫大幅升值,所產生的直接后果就是日本的對外貿易受到嚴重打擊,以致嚴重依賴外需的日本經濟很快陷入了一場“日元升值蕭條”。到20世紀90年代初,日元升值引發的經濟泡沫突然破滅,日本經濟由此陷入空前嚴重的衰退之中,迄今仍未能從衰退中徹底走出。1971年主導日元升值的大藏大臣被人暗殺,也成為日元升值的犧牲品。
因此,目前中國堅持人民幣不升值,保持人民幣匯率基本穩定,從根本上說是為了維護國家利益,也是為維護中國和世界經濟金融穩定而作出的重大抉擇。中國經濟健康持續發展也最終有利于周邊國家和地區的經濟和金融穩定發展。
2.匯率決定權是我國的一部分
匯率根本上決定于市場供求,但是,這種供求力量可以被許多因素所影響,其中一些因素不以真實貿易和投資為背景,是投機套利資金,所以,對于這些國際熱錢的投機操作應當于以監控和回擊。匯率水平很大程度上受國家外匯政策影響,國家考慮具體匯率水平首先要考慮本國經濟金融安全的利益,而不是從個別利益集團和其他國家政治壓力來考慮。正如貨幣制度是一個國家需要控制的根本制度那樣,匯率決定權也是國家的一部分。匯率水平由外匯監管部門根據具體情況,決定具體水平和浮動范圍,對于國際上其他國家的壓力和指責不應大驚小怪,因為他們也是站在自己利益的立場上說話。匯率決定權由國家獨立自主加以控制是天經地義之事,不容其他國家指手畫腳。匯率什么水平合理,什么時候變動完全由國家獨立判斷操作,標準就是一個:維護國家的對外經貿和投資利益。
篇9
1制約西南鋁發展的約束條件
西南鋁民品市場在哪里?顧客在哪里?走出營銷困境的道路在哪里?西南鋁企業的生存發展不是由國企性質決定的,而是由市場說了算,歸根到底是由完全成本說了算。如果完全成本沒有競爭力,不管國企曾經多輝煌、名聲多顯赫,照樣會被淘汰出局。制約西南鋁發展的約束條件和市場瓶頸見表1。
1.1營銷觀念
沒真正轉變在計劃經濟根深蒂固的一些國企,對買方市場仍然奉行傳統的生產觀念、產品觀念和推銷觀念,但是當今處在市場經濟的轉型時期,由于產品供過于求,賣方市場出現了“生意難做”的問題[3];還有一些國企對買方市場措手無策,隨大流盲目地推銷產品,其結果是產品庫存大量積壓,應收賬款急劇增加,資金周轉出現困難,逐漸地迫使這些企業陷入停產或半停產狀態。
1.2未全力配合營銷部門
面對新形勢,西南鋁必須突破發展的約束條件和市場瓶頸,克服職能部門未全力配合營銷部門,營銷優勢得不到全面利用,整體營銷職能大打折扣,許多問題不能得到及時有效的解決,該決策的問題不能及時決策,或決策緩慢,嚴重挫傷營銷人員的工作積極性[2],導致營銷部門的盲目指揮,造成營銷工作缺乏方向,營銷業績得不到快速提升。
1.3缺乏長遠的營銷戰略
沒有戰略的企業,最后很可能迷失方向。有戰略者得天下,如真誠的“海爾”、永固的“長城”、絢麗的“長虹”、高飛的“小天鵝”,毫不屈服的“樂凱”,這些企業都為西南鋁企業樹立了榜樣,現在,西南鋁猶如鋁加工行業的“航母”,太需要長遠戰略規劃的時候。
1.4開發新市場能力欠佳
就開發新市場來說,市場行為完全受市場機制的調節和指導,企業是主角。多數國企僅僅盯著大用戶需求,而忽視了對小用戶“投資需求”的開發,國企不僅要考慮注重大用戶,而且也要考慮怎樣帶動小用戶致富,使小用戶在認識到工業化好處的同時,也開發和培育出小用戶的市場,獲取小用戶的投資回報[4]。市場開發是企業自下而上發展的重要環節,而許多國企正是因為處于這樣或那樣的誤區,而不能做到合理地開發、積極地培育,從而失去舉手可得的“新蛋糕”民品市場。
1.5忽視了營銷網絡功能
一位營銷專家曾經說過,“市場是銷售網絡加上品牌影響力”。網絡如同人體的血管,銷售完成資金的循環,滋潤企業的成長,其中任何部分的病變,都可能損傷企業的肌體,乃至企業的生命[2]。在當今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多數企業并沒有在市場網絡上下過功夫,只重視生產和銷售,這樣,不僅浪費營銷資源,而且無法取得突破性的最佳營銷業績。
2“適應開放型市場”的競爭策略
針對西南鋁民品發展的約束條件和市場瓶頸,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的思路,適應開放型市場規律,實施產品結構調整,利用有限產出能力,保障高附加值民品,積極組織生產、技術、銷售為一體開發小組,優化民品道次加工率,改進產品性能,提高技術含量,開發市場新領域,廣泛收集信息進行市場調研,重點開發附加值高等產品,增強工廠的“造血”機能[4],達到產能結構合理調整的目標,開拓“市場前景廣、發展潛力大、附加值高”民品市場,實現最佳組合營銷方針目標。
2.1確立整體市場營銷觀念
西南鋁根據民品市場開發需要,完善銷售組織體系、市場信息渠道體系、目標計劃管理體系,明確銷售管理層次及其職責、工作標準和工作流程,建立科學、實戰的營銷組織機構,將目標市場與銷售管理人員、經銷商、市場信息以最佳方式組織起來,充分發揮西南鋁企業的整體攻防能力,最大限度地占領市場,確立西南鋁整體營銷觀念,使所有部門和營銷人員緊密協作,周中理:適應開放型市場掌握營銷主動權用真誠加深客戶情感,從而贏得客戶的好評和信賴,贏得更大的市場份額[3],共同實現生產經營業績。
2.1.1市場營銷——不存在最好的產品“最好的產品”不是產品本身,而是人們對產品觀念的反映,產品不會有最好的,只有更好的。如果只有“最好的產品”,而沒有更好的產品[5],產品就不會向前發展,就不會有更新換代。“最好的產品”只是在客戶頭腦中的認知,西南鋁針對這種認知的形成來籌劃營銷策略,才能夠掌握生產及營銷的主動權[3],認可一種產品是不是“最好的產品”,主要來自于客戶,特別是潛在用戶的試制,相當多的客戶是通過各種傳媒來認識“最好的產品”。
2.1.2價格低廉——產品不一定就暢銷“價格低廉的產品一定會暢銷”這句話只說對了一半。因為有的民品是如此,而有的民品卻并非如此,需要根據不同的情況而定,有些價格低廉的民品之所以不暢銷,原因很多。外國人的商業意識比中國人要成熟而濃厚得多,他們十分重視廣告的作用,深信“誰的廣告做得好,誰的產品就會暢銷”[1]。西南鋁民品客戶也比較重視宣傳,如果廣告做得不好,即使物美價廉,也不會認同,也不會購買,更談不上民品暢銷。
2.1.3市場取勝——重在培育用戶觀念眾所周知,“李寧”牌服裝是品牌服裝,它是利用體操王子李寧的名氣樹立的品牌,穿“李寧”牌服裝就是穿品牌,引導和培育了客戶的觀念。西南鋁企業在開發民品時,只有被客戶認可后才是成功的,要讓客戶認可,就要引導和培育客戶的觀念,逐漸在客戶的觀念中樹立“西南鋁”品牌作用。西南鋁企業創立品牌,把質量創新作為西南鋁企業的生命和品牌根基,在質量管理上“下功夫”、“上檔次”,只有這樣,“西南鋁”品牌民品市場才可以走在市場競爭的前列。
2.2樹立辯證買方市場觀念
買方市場帶來市場競爭的巨大壓力,也給西南鋁企業生產經營帶來了良好的機遇,可以充分享受買方市場用戶的偏愛和供求信息,可以充分得到“貨比三家”挑選的第一手資料[6],不僅可以講質量,而且可以談價格,買方市場帶來的市場空隙,提供了破土而出的希望,利用優質低廉的民品,逐漸地適應買方市場,才能抓住買賣雙方市場帶來的機遇,在市場競爭中求生存、求發展。
2.3堅持科技占領市場份額
當今市場競爭的一個主要內容是科技競爭。在這方面,西南鋁企業通過技術創新,廣泛采用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不斷改進產品設計,開發新產品,加快技術改造的步伐,吸收先進技術,并予以創新,在提高產品質量上下功夫,更好地滿足客戶的需求。經濟專家們斷言:“市場的競爭將主要表現為科技之間的競爭”[2]。品牌競爭已成為西南鋁企業進入民品市場的“敲門磚”,這是由于客戶對新產品的認識逐步加深,對選擇產品的條件更為苛刻,這樣就加劇了鋁加工企業之間的市場競爭。當前有的企業尚未意識到科技戰略的重要性,只要看到別人生產什么,自己就生產什么,沒有自己的特色,更沒有為社會做貢獻的“拳頭產品”和科技創新的“國防正能量產品”。
2.4制定合理實務營銷政策
人員推銷是人類最古老的推銷手段,當今的推銷人員除了產品銷售這一作用外,他們可以了解和熟悉顧客的需求動向,及時地向顧客提供西南鋁企業的產品,介紹顧客所需的各類服務,利用直接接觸市場和客戶,進行市場調研和情報收集,從而為高層管理人員進行決策提供依據。可見,銷售人員在市場營銷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著中營銷大師曾經說過:“沒有推銷不出去的產品,只有推銷不出去產品的推銷員”[4],所以西南鋁應當根據企業的實際出發,制定相應的營銷政策,調動銷售人員的工作積極性。
2.5建立科學高效營銷網絡
隨著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營銷網絡可以促進產品流通。西南鋁企業營銷意識的增強,網絡也被賦予了營銷推廣的重要職能。創立西南鋁企業的營銷網絡,針對客戶的需求進行網絡市場細分,根據網絡市場的特點、目標及營銷資源的具體情況確定市場細分變量,深入市場整合營銷資源,加強各細分市場的網絡聯系,形成高效的網絡營銷體系。
3“以市場為導向”的競爭策略
既是機遇,更是挑戰。買方市場帶來市場競爭巨大壓力的同時,也給西南鋁生產經營帶來良好的機遇,可以充分得到買方市場用戶的偏愛和供求信息,得到“貨比三家”挑選的第一手資料,不僅可以講質量,而且可以談價格,利用優質低廉的民品,逐漸地適應買方市場,在市場競爭中求生存、求發展。適應開放型市場、“以市場為導向”的競爭策略如下。
3.1同質差異競爭策略
西南鋁發揮鋁加工行業排頭兵的優勢,推行差異化戰略具備更嫻熟的營銷技巧,建立在科學的市場細分和顧客的需求差異上,有足夠的實力品牌影響和調節市場需求,選擇為顧客特別重視的幾個特點,包括質量、功能、商標、包裝、服務等區別競爭產品[3],使西南鋁處于“同質差異”的領先地位,從而建立差異化、別具一格的創新營銷形象,以獲取高額利潤,創造出西南鋁更加輝煌的業績。
3.2戰略聯盟競爭策略
戰略聯盟反映了一種適應市場環境變化的新型競爭觀念,它以一種合作的態度來對待競爭者,達到共同的戰略目標而結成的一種聯盟。西南鋁戰略聯盟的競爭策略是:聯盟成員各自發揮自己的競爭優勢,相互合作,共擔風險,通過建立雙方的信任關系,實現優勢互補,借助對方來加強各自的競爭力,在合作的基礎上展開競爭,不斷提高競爭的水平,完成共同的戰略目標。
3.3情感營銷競爭策略
情感營銷觀念強調把顧客當“朋友”或“親人”而不是“上帝”,通過建立一種親情關系[6],把西南鋁與顧客之間的距離最大限度地縮短,通過與顧客做朋友,而使顧客成為西南鋁企業的永遠“朋友”。當顧客成為西南鋁企業的“朋友”時,西南鋁企業的“產品投資”,過渡到“感情投資”換取顧客的“貨幣投資”。
4“掌握營銷主動權”的競爭策略
在“大市場、大營銷”的觀念指導下,西南鋁致力于“用戶至上”為營銷宗旨,堅持“市場優先”的原則,發現并創造客戶的需求,抓住買賣雙方市場帶來的機遇,掌握市場營銷主動權,開發推廣客戶急需提供的產品,滿足客戶需求,做好售前、售中和售后服務,提升西南鋁企業整體核心競爭力。適應開放型市場、“掌握營銷主動權”的競爭策略是:
4.1市場創新競爭策略
根據客戶多層次、多樣化的需求,為市場創新提供廣闊空間。市場創新是西南鋁企業營銷的先導,以市場創新為指導,把民品市場與創新市場需求有機結合,大力開發創新市場,盡力滿足客戶的創新需求。市場創新不是去搶“蛋糕”,而是去做新的“蛋糕”[2]。
4.2產品創新競爭策略
“產品常新,企業長青”,這是鋁加工企業界流行的一句格言,它告訴我們只有不斷進行產品創新,才能永葆企業生命力。西南鋁企業營銷部門在民品開發過程中,產品創新應從民品整體概念出發,按照國家標準、國際標準進行創新,符合ISO9000、ISO14000等國際認證標準的要求,以客戶要求為最終標準,力求使民品最大限度地滿足客戶需要。西南鋁企業根據時代的發展和競爭的變化,適時推出新品種、新品牌,以變應變,對品牌的設計和使用加以更新,不斷加速民品的更新換代,產品創新服務能夠給客戶帶來更大的利益和更好的滿足[3]。
4.3方法創新競爭策略
西南鋁企業在營銷實踐中,提出新的營銷方法,靈活地調整營銷策劃,適應和滿足個性化客戶民品需求,改變以往高度統一的集中管理,實行面向客戶的專人管理,建立以信息網絡為中介的、生產者與客戶密切聯系的“外訂內制”的產銷模式[5],比競爭對手以更低的成本、更快的速度,開發獨特產品、發展獨特技術和施展獨特創新競爭方法。
4.4企業核心競爭策略
西南鋁企業核心對增強競爭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從本質上講,西南鋁企業核心內在的精神及管理協調整合能力,是西南鋁核心對外部環境所表現出來的一種生存能力,是各種競爭力的最優化,是西南鋁企業核心發展最持久的決定因素。西南鋁企業核心對西南鋁的成長壯大起到極大的作用,用企業核心文化激活生產力,增強西南鋁企業整體凝聚力、執行力和創造力。西南鋁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可分為三個層面:企業文化、企業理念和企業價值觀,體現出西南鋁企業核心整體形象和“正能量”。
5結論
篇10
(一)景觀設計在城市道路中的應用
對于我國綠色城市來說,城市道路作為城市基礎性設施,在景觀設計中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一般來說,綠色城市的景觀設計中,道路景觀植物主要是以片植或者群植的方式,借助不同種類的樹種,設計出具有城市特色的道路景觀。北方很多城市可以選擇柳樹、楊樹作為基調,在不同的路段選擇常綠喬木作為主背景,并搭配合適數量的開花小喬木或者灌木,借此形成具有城市特色的植物景觀。在城市道路的設計中,要注意樹種間的相似性,比如,在顏色和形態上要統一,并在線條、比例以及質感上求變化,這樣不僅可以顯示出設計本身的多樣性,而且有體現出綠色城市自然生態的核心主題。同時,在設計技巧上切忌過分造作,在空間上注意層次有序,色調輕快,突出道路景觀的整體感覺,與周圍建筑及公路保持畫面完整。特別要注意的是在綠帶的設計中,要充分結合城市的本身人文文化,加入一些與主題相關的設計理念,使得植物的景觀主線與人文相融。比如,可以設計一些反應當地文化的小型廣場或長廊,增加綠色城市道路景觀的藝術性,這也在很大程度反映出城市的精神面貌和文化水準。
(二)景觀設計在廣場上的應用
城市的開放空間是主要的景觀設計部分,也是城市設計的主要研究對象,近些年,我國很多城市注重城市廣場的景觀設計,以改變人們的生存空間和生活環境。一般來說,城市廣場以平面形和空間型兩種形式為主,對廣場空間進行合理的劃分,可以形成不同感官的活動空間,來滿足居民的心理需求。綠植在廣場的設計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綠化可以使廣場空間更加層次分明,保持空間的尺度感,并襯托出周圍建筑的面貌和體量特征。一方面,在城市廣場的邊界和廣場道路的周圍種植綠植,可利用喬灌木和花壇,起到分割空間的作用,保持整體的完整性;另一方面,在廣場特定的空間,如以運動、游戲、休閑為主題的動態空間里,可用不同樹種進行空間的限定。同時,對廣場的綠化配置設計要注意因地制宜的原則,由于不同氣候特征對人們生活的影響不同,使得城市間存在不同的氣候和文化差異。因此,城市廣場的景觀設計要根據不同地區的氣候采取不同的設計方式。比如,在氣候干燥的北方城市,廣場空間應用大片的草坪為主,樹木則選用四季常青的松柏;而在炎熱多雨的南方城市,廣場空間可以用冠幅較寬的植物,起到遮蔭的效果。在城市廣場的景觀設計中,還可以運用水為載體,設計諸如噴泉、水池等人工造景,不僅在視覺上與植物、建筑保持空間關聯,同時又起到劃分空間、活躍景觀設計理念的作用。
(三)景觀設計在景觀小品上的應用
在城市景觀設計中,景觀小品也對整個景觀設計起到點睛的作用,特別是隨著城市景觀設計的發展,景觀小品除了雕塑、汀步等傳統形式外,綠色雕塑也成為構建綠色城市的又一設計亮點。這不僅是景觀設計行業的全新概念,也為居民創造舒適、新奇的綠化景觀提供了新的方向。綠色雕塑也就是植物造型設計,通過不同的植物材料進行定向的修剪、定植、栽培等工藝,融于其他的景觀設計因素中,創造出各種色彩美和幾何美,這種綠色雕塑在城市景觀設計中成為一種新型的表現形式。一般會把植物造型的自然面貌展現出來,并與城市生態特點相結合,以突出其個性,同時要注重整體的景觀布局,突出小品的神韻和氣勢。比如,在南方杭州這樣的綠色城市中,在城市道路、公園里可以添置一些動物形象或人物形象的綠色造型,這不僅為單調的景物增添了生機活力,而且會烘托出整個景觀設計的真實效果。再如,把城市的大街小巷中的垃圾箱換成不同造型的綠色雕塑垃圾桶,使城市各處皆為綠色,這也更為環保和生態。
(四)景觀設計在色彩上的應用
城市景觀設計中,色彩占有極為重要的作用,綠色城市尤為注意色彩的選擇,要圍繞景觀環境的季節和時間變化進行設計和運用,并把形、明暗、質感、遠近的視覺因素綜合化,使其具有美的形態。在城市景觀設計中,色彩不單單是固定不變的,為了使它富有變化以滿足人們對生活的審美需要,可以利用色彩的塑造力使周圍建筑、小品等成為景觀的聚焦標識。比如,在城市廣場或公園門口處擺設一些組合圖案的植物花卉造型,利用色彩的強烈視覺感受可以突出重點,并給人強烈的沖擊感和鮮活力,特別是對一些重要節日的色彩設計上,鮮艷的色彩設計可以襯托出節日的強烈氣氛。但是要注意無論色彩在景觀設計的構成中多么重要,都要與景觀周圍的環境互相協調。同時,在色彩運用上要與景觀大環境的色調保持一致,在色調的平衡和層次的處理上,要以大面積的范圍來考慮,在大部分的景觀設計中,如城市中央公園、道路都是以綠色為基調,而景觀設計中的其他元素,如建筑、水體、景觀小品等出現的色彩則是作為點綴色出現的。在景觀設計的色彩設計過程中,如果發現色彩比較單一或者對比較強時,可以添加其他顏色進行中和平衡,使色彩趨向柔和。因此,不管是以綠色為主色調,還是以其他顏色作為背景,在城市景觀色彩的設計上都要滿足色彩學的基本原理,并合理運用色彩在景觀各因素之間的關系,來創造和諧、美好的城市景觀色彩。
二、綠色城市景觀設計的發展趨勢
縱觀當今城市景觀設計,都與綠色密切相聯,城市建筑、廣場、道路等,都離不開綠色城市這一主題,為了滿足這一目標,景觀設計師隨即需要展開新的反思和創新。隨著城市化的發展,城市景觀設計要求整體上的表現完整,它反應出城市本身的歷史文化和審美認知,如果在未來沒有良好的城市景觀設計,即便建筑形式多樣化,城市規劃布局嚴密,也很難展現出綠色城市這一主要主旨,也很難產生感彩上的城市魅力。城市景觀設計的核心便是生態景觀設計,要樹立符合現代綠色城市發展要求的設計理念,要不斷改善城市功能和形象,逐漸走上生態建設的道路。再以城市生態景觀環境為基礎的條件下,使景觀設計同城市建設達到美化城市和促進經濟的目的,真正實現綠色城市生態化趨勢。還要立足于現代城市的整體發展方向,尋求一個規劃長遠的目標,應用現代先進的科技和材料,加以工藝程序,不斷降低城市規劃的成本浪費,提高景觀規劃的功能性和高效性,以節能、環保、綠化為口號,增強城市的經濟活力。這就要求景觀設計師們把現代城市的設計理念同城市的生態環境相結合,多層次地對城市景觀建設出謀劃策,發揮景觀設計對城市的推動作用。此外,面對不斷發展的城市環境,在景觀設計上要遵循科學性的持續發展戰略,使科學與藝術相結合,合理配置植物,適地適樹,努力形成綠色城市個性化的景觀特色,達到綠色城市理想的景觀綠化、審美需求的效果。
三、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