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騷課文范文

時間:2023-03-28 20:17:4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離騷課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離騷課文

篇1

一、多重境界的三維展示

簡單地說,文章結構就是指文章在內容層次上的一種安排方式。通過一定程度上的內容劃分對內容結構進行分析,這是對文章結構分析的簡單理解。在進行文學研究時,就不僅僅是要對文章內容進行結構劃分了。每一部文學作品都是由復雜而又多層次的結構組成的,我們每研究一部文學作品都要對它進行多方面的思考,不能過于簡單化。應從不同的視角、不同的側重點出發,來解析其價值,觀察其所構成的不同地域風貌和文化習俗。由于文學作品具有這一復雜、多層次的特點,它不僅為我們提供了一定的觀賞價值,還為我們提供了巨大的研究價值。

離騷》具有復雜、多層次的結構特點。對《離騷》的結構研究應在傳統的結構劃分基礎上進行改進、創新,突破其局限性,從多個方面著手,開發出多個視角,從而使文章的研究構成一個新體系。《離騷》結構鮮明。詩人將自己的真實生活經歷寫入其中,首先,詩人與自己的現實生活進行斗爭,同時又有國破家亡的失意,我們能夠從中體會到詩人自己的情感斗爭。其次,詩人表達了自己的理想遭遇現實的殘酷打擊引發的情感然后,又將自己的情感進一步升華,表達出想去國卻又終究不能離去的情感。

二、心靈力量的極致發揮

有位ト嗽經說過:“生命就是這樣一種差異統一的能力。”在文章中,作者往往會將自己的情感加入其中,通過文字來表達自身的情感。不論是從字面含義看,還是從文章內涵看,我們都能體會到作者心靈深處的感受。文章如若成為一件藝術品,那它將會感染、去震撼人們的心靈。而這件藝術品,它不僅僅是各個部分的簡單組合,更是一種相互依賴、相互依存的整體,我們將在其中得到更大的收獲。偉大的文學、藝術或者哲學作品都能夠帶給人們感染、震撼心靈的效果,用具有凝聚力的結構來表達內心深處波濤洶涌的情感。如此一來,研究者就會形成學術上的一些不同見解,這對于進一步深化我們的文學研究有重要的意義。

例如,在我們將《離騷》的結構清楚地劃分為四個部分的同時,我們也需要倒回去再看看作者的一些心路歷程。作者為我們留下了一條線路,即先是被疏忽,然后到再次被疏忽,最后到自己疏忽,將祖靈界作為一個歸宿。這條線路不僅僅是作者的一個人生經歷,也是一個心。作者的心路歷程又可以轉化為另一條線路,即先是遭遇了一種失敗,然后又遭遇了另一種失敗,緊接著我們還可能看到勝利的曙光,但最后作者主動地選擇了失敗。作者放棄了一種成功,卻又獲得了另一種成功,這讓讀者的心靈受到了極大的震撼,同時也相應地產生了一些疑慮。

三、辯證思維的深層驅動

在我國,文學作品的思維問題一直是一個比較有爭議性的話題。思維有很多種,如形象思維、情感思維、邏輯思維,等等。當這幾種思維形成對立的情況時,我們對文學作品的研究就會受到相應的質疑和挑戰。在一般的詩歌當中,很難發現相應的具有連環性的因果關系,一般的抒情詩當中更是絕無僅有的。在形象思維和情感思維當中,我們所能了解到的是一些讓事物得到發展的表層的關系,而我們自然需要更深層次的一種關系。因此,我們更應該運用辯證的邏輯關系來對詩歌進行鑒賞和分析研究。形象思維與邏輯思維看似矛盾,實則是在一定程度上相互統一的兩種思維,它們都在不同層次中起著不同的重要作用。

例如,在之前的心靈升華的賞析中,我們能夠看得出作者所表現出的心靈情感的變化已經具有非常鮮明的連貫性。在一條心靈線路中可以看出我們的分析研究并未結束。在辯證的邏輯思維中,作者運用否定之否定的邏輯關系,運用一種螺旋式的上升結構進一步升華了文章的邏輯性。我們從中可以看出,在運用形象思維、情感思維和邏輯思維分析研究詩歌時,并不是相互對立的,在一定程度上我們應該將它們結合起來對詩歌進行進一步的鑒賞和分析。這種邏輯思維是一種更深層次的思維,而這種思維方式也是具有推動力的思維方式。

篇2

一、“活”的情景創設

講授古典詩詞,教師一定要摒棄傳統的直接點擊課題或者簡單的讀讀背背課文的導入模式,要在新課程理念指導下,借鑒多種教學資源精心創設“活”的情景,讓傳統的、一成不變的、枯燥乏味的課堂導入變得具體、生動、形象、鮮活、靈動起來,從而滿足青少年學生追求新穎、鮮活、靈動的古典詩詞課堂氛圍的心理需求,激發學生學習古典詩詞的積極性和能動性,享受學習古典詩詞帶來的審美愉悅。創設“活”的課堂導入情境的元素很多,比如詩人創作詩歌的趣聞故事及網絡中與詩歌內容匹配的圖片、音樂、音畫視頻、影視片段、名人朗誦等。這些導入元素,只要我們運用得恰到好處,均可以達到上述效果。

比如,教授《離騷》,上課伊始,播放從網絡下載后精心剪輯的香港鳳凰老電影《屈原》視頻片段供學生觀賞。當學生對電影中的屈原有了一定的了解后,內心的情感受到了激烈的碰撞,學習屈原《離騷》文本的強烈興趣被大大地激發出來,學生不約而同地伴隨著多媒體中播放的背景音樂中誦讀的《離騷》節奏高聲朗讀起來:“帝高陽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攝提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二、“活”的文本細讀

人教版高中語文教材中的古典詩詞篇目眾多、題材豐富、內容豐盈、情感美麗、形式不拘一格。僅就古典詩詞的題材而言,就有山水田園詩、邊塞詩、詠懷詩、詠古詩、詠物詩等。教學時,教師要根據古典詩詞的不同題材、形式、內容、風格、情感等采取豐富多彩的教學方式,引導學生對所學文本中體現的思想感情等進行“活”的細讀。唯有如此,學生才會發現蘊含在古典詩詞文本中的深層意蘊,才有可能在品鑒古典詩詞文本的過程中產生某種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審美愉悅。

比如,學習《離騷》,我們可以根據其文本篇幅長、意蘊豐富、情感深沉、語言精美、場景跨度大、藝術形象多等美學特質,引導學生細讀全詩和孫芳的研究文章《〈離騷〉詩題兼情感內蘊再探》,辨析、揣摩、理解文題“離騷”的含義是“作者遭遇憂愁而寫成的詩句”之意。引導學生細讀全詩和尤佳的《〈離騷〉的主旨和藝術特色》等學術論文,整體感受詩歌的豐富意蘊和唯美主旨是忠君和愛國、憂國和憂民等。引導學生細讀文本和王悅的《〈離騷〉人物形象及其蘊含思想探析》等學術論文,感知、理解、鑒賞詩歌中的人物群像,比如文學性人物形象前王、前修等,神話類人物形象堯、舜、桀等。引導學生細品詩歌的結構和文虎林的《〈離騷〉的結構解讀》等學術論文,領略《離騷》的音樂美、韻律美、節奏美等。

三、“活”的環節銜接

新課程理念要求高中古典詩詞教學過程是一個由不同環節組成的既行云流水一般又環環相扣、渾然一體的有機整體。故此,講古典詩詞,我們還必須講究教學環節之間合情合理、恰到好處的銜接藝術,因為,它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良好的銜接往往從上一個教學環節出發,又順水推舟地勾連出下一個教學環節的內容,如此,學生就可以在“潤物細無聲”中溫故知新,此為其一。其次,可以提高古典詩詞課堂的教學效率。因為教師具有一定藝術意蘊和藝術魅力的古典詩詞課堂教學環節銜接語,原本就是滋潤學生心靈的甘泉和引導學生走進古典詩詞文本的金鑰匙。

比如講《離騷》,在上課伊始“活”的情境導入后,我們可以采用具有濃濃詩意的語言將情境導入過渡到對《離騷》文本的解讀:“剛才大家品鑒了影視作品中的屈原形象,現在我們該品鑒屈原在《離騷》中塑造的詩人自我形象了。”當學生高聲誦讀、品鑒了《離騷》中塑造的屈原自我形象和眾多的人物群像后,教師就可順水推舟地說:“《離騷》距今雖然已經兩千多年,但卻一直膾炙人口,同學們想探究其中的奧秘嗎?”這么簡簡單單的一句點撥和過渡的話語,就把學生非常自然地引向了下一個教學環節――鑒賞《離騷》所蘊含的豐富的詩意美和獨特的藝術風格等。

四、“活”的課堂結語

如果把高中古典詩詞課堂教學比作是一出師生同臺演出的精美獨幕話劇的話,那么,課前“活”的情景創設、課中“活”的文本細品等教學環節就是這出話劇的序幕、開端、發展和,而課尾的結語則是這出話劇的結局與落幕。多年的教學實踐證明:相對于課前的情景創設、課中的文本解讀等而言,課尾的結語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每次課堂教學接近課尾時,學生往往出現注意力不集中、急盼下課鈴聲響的現象。所以,我們應根據德國實驗心理學家、實驗學習心理學的創始人艾賓浩斯的遺忘規律,在一堂課的最后階段繼續調動學生學習古典詩詞的積極性,使古典詩詞教學的課堂結尾再次呈現,為古典詩詞課堂教學畫上一個美麗的句號。

《離騷》課尾時,可以深沉緩慢的語調說:“為了紀念我國歷史上這位以死殉國的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請同學們在中央音樂學院黃河教授創作的《離騷》揚琴背景音樂中再次極富表情地大聲誦讀屈原的《離騷》。”學生在與《離騷》文本的再次神交中迎來了下課鈴聲。

篇3

一、關注生命,提供一些生命的參照,引導學生思考生命

高中生充滿生命的張力,但由于缺乏一定的社會閱歷,因而不可避免地出現了生命意識淡薄等諸多心理問題。為此,在學習一些富有生命意識的課文時,要充分利用這些課文中的人物形象作為參照,引導學生關注生命,思考人生。

沈從文先生的小說《邊城》中的翠翠,天真善良,溫柔清純,和外公相依為命。雖然有外公無微不至的照顧,但翠翠的內心卻無比孤獨,因為外公并不能真正理解她作為一個青春少女的情懷。因此,可以借翠翠的形象引導學生對自身生命的關注,思考自己的人生。《藥》中的兩個人物夏瑜和華小栓,一個為了“天下是我們大家的天下”的人生理念,而獻出了寶貴的生命,一個因迷信“人血饅頭”的功效而命喪黃泉。可以通過這兩個人物的對比,引導學生思考生命的價值,關注生命的價值取舍。

在我們充分利用文學作品中人物形象的教育作用的同時,也不能忽略哲理散文對學生生命意義的關注。趙鑫珊的《人是什么》,馮友蘭的《人生的境界》,都在倡導理性化地關注生命,思考人生。通過學習,可以引導學生認識到生命的意義在不斷地工作,人必須把握好現時。鮑鵬山的《莊子:在我們無路可走的時候》,則含蓄地告訴人們:當我們無路可走的時候應該看看莊子,學學莊子。因為莊子代表了人們無路可走時的一種外冷內熱、心智極高的人生形象,從而引導學生在任何時候都不要灰心喪氣: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二、思考生命,借助一些生命的參照,引導學生善待生命

青春少年處在人生的花季,也處在人生的雨季。在成長過程中,他們也有煩惱;在學習和社會生活中,他們也有困惑,甚至會迷失人生的方向。在教學中,要通過一些具有生命意識的課文,借助一些生命的參照,幫助學生堅定信念,樹立信心,使他們有理想,有追求,為他們的生命確立一個支點,引導學生善待生命。

史鐵生在生命最燦爛的季節,雙腿殘疾,是命運給他開了一個殘酷的玩笑;當成功就要到來的時刻,他的母親卻永遠離他而去了,他是多么的不幸啊!他思考生死,思考生命。他感悟到:“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個必然會降臨的節日。”人生關鍵的問題是怎樣活,“只是因為我活著,我才不得不寫作”。寫作是史鐵生活下去的精神支柱,是他生命存在的理想的明證。史鐵生讓充滿劫難的生命活得輝煌燦爛。司馬遷遭受宮刑,在求生不能、求死不得的情況下,隱忍茍活,忍辱負重,終于寫出了被魯迅贊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巨著《史記》。讀完《報任安書》,學生就會明白,完成《史記》是司馬遷善待生命的最好回報。

三、善待生命,借助好的典型,引導學生珍愛生命

語文教材中,無論是作品中塑造的一些成功的典型人物,還是作者自身,他們都是最好的學習典型。

魯迅的小說《祝福》中的祥林嫂,勤勞質樸,但在封建禮教等落后思想及各種勢力的逼迫下,一步一步走向了死亡。以祥林嫂為參照,反省自身,學生就會懂得更應珍惜現在所擁有的一切,讓生命煥發出光彩。《一碗陽春面》中的母子三人,面對厄運,三人合吃一碗陽春面,“頭碰頭”,合力抗掙,終于迎來命運的轉機。海倫•凱勒身有殘疾,但她并不因此而抱怨命運,厭棄生命。在《假如給我三天光明》中,海倫•凱勒以感人的、富有詩意的情懷表達了對生命的熱愛和對生命的珍惜,表現出堅韌不拔的意志和超越苦難的精神。在文中,作者處處拿自己跟健全的人作對比,具有規勸世人的意味。

作品教育人,作品的作者,同樣也是教育學生珍愛生命的最好教材。《假如給我三天光明》的作者海倫•凱勒就是如此。借助海倫•凱勒的人生作為一個典型,不能不給學生以強烈的震撼與啟迪。三天,在作者眼里等同于全部生命。三天對于正常人不是很平常嗎?健全的人還會讓平常的日子總是平淡嗎?《史記》的作者司馬遷,因替李陵辯護,慘遭奇恥大辱,身廢名敗。但是他忍辱負重,執著于信念,終于著就信史照耀塵寰,為世人留下了寶貴的歷史文獻、精彩的文學經典――《史記》。魯迅贊譽《史記》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不僅是贊頌作品,更是褒揚作者司馬遷。學習出自《史記》的《鴻門宴》和《廉頗藺相如列傳》這兩篇課文時,作者司馬遷對項羽的贊頌,對藺相如榮辱觀的評價,是司馬遷對生命最有價值的詮釋,其本人就是值得學習的典型。還有編著《詩經》的孔子,因身處困厄之境而寫成《春秋》;遭遇不信任而被流放、寫就千古名篇《離騷》的屈原,高唱“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面對逆境,善待生命,成就一番事業的詩人、作家,不勝枚舉,他們自身就是很好的學習楷模。

如果說一般的正常人很難體會到海倫•凱勒的生活感受,那么請看當代世界思想文化名人羅蘭是如何看待生命的。在《我為何而生》一文中,這位偉人的自我結論是:“對愛情的渴望,對知識的追求,對人類苦難不可遏制的同情心,這三種單純而又無比強烈的感情支配著我的一生。”西方現代主義的一些文學作品也富有生命意識,如《變形記》表現了人的異化,《等待戈多》表現了生命的虛無。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習這些課文,就能更加透徹地理解人生的含義,從而更加珍愛自己的生命。

篇4

新課改以后的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教材,在選編古代詩詞時不僅在《語文2》到《語文3》三冊教材中按時間先后順序編排,而且具體到每一冊教材中,“古詩詞閱讀與鑒賞”單元所入選的4篇課文也都是按照作者作品的時間先后順序編排的,具體如下:

1.先秦――南北朝時期

《語文2》中的古詩詞閱讀與鑒賞單元分別選取了從先秦至南北朝時期的《詩經》兩首(《衛風?氓》、《小雅?采薇》)、《離騷》、《孔雀東南飛(并序)》、詩三首(《涉江采芙蓉》、《短歌行》、《歸園田居(其一)》)4篇課文。從詩歌的兩大源頭――先秦時期主要代表北方文化的體現現實主義的《詩經》和代表南方文化的體現浪漫主義的《楚辭》說起;到漢樂府敘事詩的巔峰之作――我國古代文學史上最早的一首長篇敘事詩《孔雀東南飛(并序)》,再到東漢時期廣泛流傳的《古詩十九首》中的作品《涉江采芙蓉》;最后到代表兩種截然不同的生命價值觀的曹操《短歌行》和陶淵明《歸園田居(其一)》,按時間先后順序讓學生感受到不同題材的詩歌的不同情感體驗,了解詩歌的源頭并感受詩歌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初步領略詩歌的特點和魅力,培養學生對學習詩歌的濃厚興趣。

2.唐代

《語文3》的“古詩詞閱讀與鑒賞”單元分別選取了盛唐時期李白的《蜀道難》、杜甫短詩三首(《秋興八首(其一)》、《詠懷古跡(其三)》、《登高》),中唐時期代表詩人白居易的《琵琶行(并序)》,晚唐時期李商隱詩的兩首詩作(《錦瑟》、《馬嵬(其二)》),共編4篇課文。唐代是詩歌發展的巔峰時期,這一時代孕育了一大批非常有才華的詩人,也盛產了大量精美詩作,所以編者安排了一個單元的空間讓學生充分領略唐詩的魅力。李白是“詩仙”,其《蜀道難》最能體現他豪放開闊、想象瑰麗的浪漫主義特點;杜甫是“詩圣”,其入選的三首古詩皆是即景感懷的詩作,代表的是與李白截然相反的沉郁頓挫、憂國憂民的現實主義詩風;白居易善寫長詩,同時是新樂府運動的先驅,提出文章合“為時”、“為事”而作,其《琵琶行》就是他的敘事長詩代表作;李商隱是在唐詩的發展上另辟蹊徑的一位詩人,有善寫七律,所選編的兩首詩作正是最能代表他綺麗綿密格調的七律詩。

3.宋代

《語文4》的“古詩詞閱讀與鑒賞”單元分別選取了北宋初年柳永的《望海潮》和《雨霖鈴》,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和《定風波》,南宋時期辛棄疾的《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和《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跨越兩宋的女詞人李清照的《醉花陰》和《聲聲慢》。宋代是詞發展的鼎盛時期,這一時期出現了大量詞人和大量優秀詞作,但大都可分為婉約派和豪放派兩種詞風。柳永是第一個打破了五代花間詞風的詞人,也是第一個大量寫“長調”的人,他長于鋪敘,多用俗語,所選的兩篇作品是最能體現他的婉約詞風的作品;大開豪放之風,不拘聲律、自由奔放,形成了一種豪放的新詞風,所選兩首作品也是他這一詞風的體現;辛棄疾在蘇軾的豪放之風上更添宏偉氣魄,這與他撫時感事的愛國情懷是無法割分的,他的詞作發展了散文化的句法;最后是跨越了兩個時代宋詞史上的奇葩,女詞人李清照,所選的兩首作品是體現她婉約詞風的作品。

有一位特級教師陳日亮曾說:“語文主要不是教‘是什么’,而是教‘怎么樣’的學科,即過程與方法。”該版教材在呈現了古詩歌“是什么”的同時,也通過每一單元的詩歌特點呈現了“怎么樣”教和學的可能。最后主要就該教材的單元模塊設計做歸納。

1.單元設計

該教材的每一個古詩詞單元都是選取了某一時期的作品,集中鑒賞;在學習這一單元的課文之前,每個單元都設置了單元導讀,使學生在學習之前對該單元的學習內容有了初步了解和整體把握。導讀不僅介紹了本單元的詩詞特點,而且提供了許多學習方法及在學習中需要注意的問題;這樣的設計不僅能使師生更好地把握學習重點,還能對整個單元詩歌的學習起到高屋建瓴的作用。

2.課文設計

課文設計主要是將原文客觀地編排在教材當中,但該版教材還在詩文的邊頁穿插了一些相關圖片,有詩人畫像,有詩中情境等,這樣直觀的視覺設計有利于學生對詩歌的理解和閱讀興趣的激發;由于古詩詞的年代久遠,與現代白話文有相當差異性,教材還在原文較難理解的地方分別依次編了標注,然后在原文下方做出了注釋,注釋內容不僅涉及作品創作背景、作者簡介、詩作出處等,還解釋了文中一些生僻字、通假字、多義詞等,這樣的編寫不但有助于輔助學生自主閱讀和對課文的理解,而且有助于節省教師教學的時間。

3.課后設計

篇5

在和煦的陽光下,細細品味著書中司馬遷完成《史記》的艱辛,我心里的感觸如江水般連綿不斷,思緒不停地纏繞在我心頭……

讀完了這篇課文,“堅持不懈,發憤圖強”這八個字便在我的腦海中涌現出來。司馬遷為了自己兒時的志愿,為了完成父親臨終前的囑托,即使受了酷刑,他也毫不放棄,堅持寫完了這部前無古人的《史記》,他的舉動是多么令人震驚啊!

想到這里,無數偉大的壯烈形象又浮現在我眼前:屈原為了國家的利益,盡管遭到了放逐,但還是頑強地寫完了《離騷》這部巨著;左丘雖然瞎了眼,失去了光明,但仍越過重重障礙,寫出了《左傳》;越王勾踐每日臥薪嘗膽,忍辱負重,終于東山再起,復興了自己的國家……他們都憑著自己的毅力,自己的信念,干出了一番大事業!

篇6

【關鍵詞】高中語文 古典詩詞 情感教育

一、高中語文古典詩詞教學中情感教育不到位的原因

1.語文課堂教學過于呆板和功利

受到高考的應試壓力影響,不少高中語文教師教學古典詩詞的方式顯得呆板單一和過于功利性,一定程度上扼殺了學生們學習古詩詞的激情。有的高中語文教師在課堂教學時,非常重視講授古典詩詞的考試重點,重視其工具性的特點,卻忽略了古典詩詞蘊含的深刻的人文性,把那么美的古典詩詞分析成了一句句重難點的文言句子、古今異義、詞類活用、句子翻譯等等。同時,在教學的方式和手段上缺乏靈活性,總是簡單地進行逐字講解,教師在臺上“滔滔不絕”,學生在臺下低頭“快快抄寫”,把古典詩詞的鑒賞課變成了文言文的讀寫課,課堂氣氛沉悶,學生也變得功利和浮躁,難以體會古典詩詞的情愫。

2.忽視了高中生與古代作家間的時代距離

古典詩詞雖蘊含深刻,但由于時代久遠,那種時代的“代溝”就橫亙在高中學生與古代作家間。無論是作品的形式,還是內容的表達,都會給現代的高中生帶來一種距離感,一種陌生感,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往往不能簡單、直接地理解作家所處的時代背景和人生經歷,更難以直接明了作家通過作品所表達的情感及為何要表達這種情感的緣由。同時,古詩詞的字面理解、押韻對偶等方面對高中生來說,都是較難理解的,障礙較多。這本就需要高中語文教師在教學時進行精心的引導,但仍有不少教師卻忽視了這個問題,導致學生不能真正理解作品的情感表達。例如,在教學《離騷》這首楚辭時,雖然《離騷》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國古代文學史上最長的一首浪漫主義的政治抒情詩,但由于“楚辭”興起于戰國時期,年代久矣,這樣的“楚辭體”、“騷體”對高中生來說很是陌生,理解起來也有障礙。如果教師在課堂教學的時候沒有加以注意和恰當的引導,對于課文《離騷》節選部分的學習,學生是難以真正理解和體會到詩人自述身世、品質、政治理想及自己的忠誠不為君王理解的苦悶之情,表現了屈原堅持“美政”、至死不悔的高尚節操,抒發了詩人憂國憂民、獻身理想的愛國情感的。

二、將情感教育有效地滲透到高中語文古典詩詞教學的策略

1.提高教師個人教學專業素質

高中語文教師要有效將情感教育滲透到高中語文古典詩詞教學中,作為古詩詞情感教育的實施者,就不能單靠空洞的說教,還應該有扎實的教育教學專業技能,良好的個人教學魅力,要深入鉆研教材和教學資料,挖掘閱讀教材中更深層次的情感因素。同時,教師要靈巧地借助自己的引導,為學生與古典詩詞間搭建一個良好的橋梁,讓學生們可以真正地接觸到那些經歷了時間洗禮的璀璨的古典作品,豐富學生們對古典詩詞的知識信息,感悟其中所包含的情感。例如,在教學李白的《夢游天姥吟留別》時,教師要先深入研究這首詩的特點,理解李白的思想性格,了解詩歌所表現出的詩人的情懷,深入賞析李白詩歌的藝術特色,想想學生怎樣會更容易理解學習詩歌的表現手法,領會詩歌的美質和其中蘊含的深刻情感。教師要從學生的角度出發,想想學生怎樣才能更好地超越時間和文體的隔閡,有效地學習這首詩,進而設計教學活動。如此一來,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才能確切地體會到,李白“夢游”是通過一個離奇變幻、自由壯偉的極樂夢境,表達自己對自由樂土的向往和對理想境界的熱烈追求。神仙世界的五彩繽紛,反襯出人間社會的極端丑惡,詩人借此表達對黑暗現實的強烈不滿和憎惡。也正是這種追求自由的內心要求,使詩人蔑視權貴,唱出了時代的最強音。

2.革新教學觀念和古典詩詞的課堂教學手段

高中語文教師要有效將情感教育滲透于高中語文古典詩詞教學中,需擺正自己的心態,更新教育教學的理念,與時俱進,以學生為本,重視人文性。此外,還要改進課堂教學方法,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陶冶情感。將教師個人的情感融入古典詩詞的境界中,切身去體會,取得一種和諧統一。這樣,可以讓自己在教學時通過生動的語言和表情等營造特定的氛圍,將古典詩詞中的情感與現在高中學生的情感體驗溝通起來,誘發學生的情感共鳴。教師還可以通過反復吟誦和現代多媒體技術,促進聯想,視聽結合,激活思維,讓學生體驗和豐盈情感。例如,在教學《琵琶行》這個作品時,教師要營造一種良好的教學氛圍,可以在導入部分,一邊徐徐說來:“《琵琶行》這首詩早在白居易在世時就已經風行全國。”唐憲宗在吊唁白居易的詩中曾寫道:“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滿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愴然。”到了清代,學者張維平也盛贊此詩,他在詩中寫道:“楓葉荻花何處尋,江州城外柳陰陰。開源伐取無人繼,一曲琵琶唱到今。”這些都形象的說明《琵琶行》這首詩流傳之遠,影響之大。與此同時,通過多媒體播放視頻:關于白居易的個人介紹,重點介紹進諫貶謫、文學主張、新樂府運動及代表作,以突出介紹重點,便于學生感知詩人,理解課文。這樣讓學生邊看邊思考,通過想象去感受那樣的一種“同病相憐”的苦悶。

【參考文獻】

[1] 文娟. 中學文言文教學中對學生古典情懷的培養[J]. 成都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8(08).

篇7

關鍵詞:高中語文;審美教育;分析

語文作為學科屬性以及實際教學應用來看,語文的作用并不單單的局限于此,它不單單是一種工具性的教學手段,還是培養學生審美教育和人格良好發展的重要學科。通過高中語文的學習,學生可以學到中華民族悠久而又燦爛的歷史文化、古今中外經典的文學作品以及先賢的深刻思想,都會潛移默化地對學生的心理、審美以及價值觀產生積極的影響。

一、科學選擇語文教學內容

在語文教學過程中,除了必須的文學現當代史介紹以及作家個人生平、作品風格解析外,授課教師還可以對教學內容進行有意識的選擇。通過對道德感染力強、蘊含著深厚的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內容進行深度講解,使學生能夠深層次的解讀和領悟中華民族文化的內涵,感受語文獨特魅力,以達到提高學生審美能力和人文素養的目的。例如,在學習戴望舒的《雨巷》時讀道:“我希望逢著一個丁香一樣的結著愁怨的姑娘。”要加深語氣,這句話是一句象征性的意象。表達了當時黑暗的社會,在革命中失敗的人和朦朧的、時有時無的希望,還能表達出作者既迷惘感傷又有期待的情懷,給人一種幽深的美感。教師在朗誦的時候加深語氣,把學生帶到那種意境中去,學生就更能理解透課文,從而也使學生感受到語文的獨特魅力。

二、采用多媒體教學技術

多媒體在現代教學過程中的重要輔助作用已經被廣大教師所認可。在教授學生語文課程中,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多媒體大容量、易于檢索、畫面、文字、聲音等全方位展示的功能,進行相關內容的講解,進而提高教學效率。在語文教學中,多媒體的主要功能是將苦澀、冗雜的課堂內容變得直接而形象,這一點在對古典名著的教學以及古詩詞講解過程中的作用非常明顯。例如,在進行魯迅《祝福》、孫犁《荷花淀》、屈原《離騷》的學習過程中,授課教師可以通過播放相關影視資料以及精美的PPT創設相關學習意境,使學生了解到學習對象所處的客觀社會條件,并在感覺器官的刺激下,準確地領會到作品中所蘊含的深刻內涵,加深對課文的理解,深化思想。

語文教學中涵蓋的知識層出不窮,學習興趣和創新能力以及審美能力都在其中,學習興趣是要培養的,創新能力和審美能力更是需要教師引導和培養的。

參考文獻:

篇8

【論文關鍵詞】閱讀教學 想象能力 創新能力

【論文摘要】研究性閱讀教學的優勢在于提高閱讀鑒賞力、閱讀遷移力和閱讀創造力這些高層次的閱讀能力,它能使教學中固有的師生“傳承”教學模式得到根本性的改造,讓學生從令人幾近窒息的接受性學習中解放出來,時刻保持較好的學習動機,讓學生在閱讀中充分融入自我、張揚個性、讀活作品、品出境界。

一直以來,高中語文在學科教學中都處于尷尬的境地,學生沒有閱讀的興趣,被動地接受標準答案,教學過程忽略學生的主體認知感受,文本解讀支離破碎,忽視學生審美情操和健全人格的塑造,學生缺乏語文素養的積淀。教育部頒發的《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提出:“高中學生身心發展漸趨成熟,已具有一定的閱讀表達能力和知識文化積累,促進他們探究能力的發展應成為高中語文課程的重要任務。”

一、與文本對話,張開想象的翅膀,領悟文本內涵

入選語文教材的文章,其作者的人生閱歷、文化底蘊、思考背景、語言修養等都和學生自己的經歷和積累有著巨大差距,有時甚至是難以逾越。因此,鑒賞文學作品,必須要從作品本身出發,通過與作家、作品“對話”,碰撞出激越的思維火花,充分發揮學生的理解力和想象力去解讀課文或閱讀材料,用自己的經驗、情感、生活理念去尋求對文學作品的解讀。

如講授《荷塘月色》第三段時,我請學生用簡明生動的語言勾勒出一個荷葉亭亭、荷花艷艷、荷香裊裊的境界,變課文的“此情此景”為“我情我景”,并讓學生閉上眼睛,在腦海中勾勒荷塘情景,讓學生仿佛置身在月下荷塘的景色之中,從而領略到這段文字的景物美、語言美和情操美。如果不激發學生的想象,不在中間作適當的點撥,那么文章的精彩就難以被學生發現。

二、融入現實生活,引導學生進行創造性學習

在語文教學中,我們應把語文教學放在社會生活的大背景下,引導學生進行創造性學習,提高創新能力。如學習《阿Q正傳》一文,分析完阿Q的性格后,我對學生提問:魯迅筆下的阿Q是哪個時代的縮影,我們的現實生活中還有沒有這樣的人物,怎么看待這種阿Q精神?有學生理解阿Q的精神勝利法不失為一道心靈雞湯,當考試失利的時候經常自我安慰:題目太簡單了不適合我。有學生認為精神勝利法是一種樂觀豁達,比如皇明太陽能集團就是用精神勝利法啟發員工,激勵員工,使企業做大做強。

語文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語文教學應與生活相聯系,結合學生的實際生活和原有的知識基礎,將課文中的生活畫面、人物的喜怒哀樂與學生的情感相銜接,以使學生產生共鳴,與作者共同感悟生活與人生。這樣也是為了調動一切積極因素使學生的認識能力、聯想能力、創新思維在潛移默化中得到培養。

三、借助網絡輔助教學,拓展學生閱讀空間

魯迅先生說過:“沒有興趣的學習,無異于一種苦役;沒有興趣的地方,就沒有智慧和靈感。”利用多媒體技術,集音頻、視頻、圖像、文字于一體,非常利于制造氛圍、培養學生閱讀的興趣。 轉貼于

(一)文本情境延伸,更好地感悟語言文字,獲得美感與享受。講授《雨巷》一課時,先通過圖片演示漂亮的丁香花,并配上古代關于丁香的詩歌,讓學生通過直觀形象的畫面去感受、去感嘆丁香的漂亮和丁香花本身所帶的“愁”的象征意義。靜止的文本完全“活”起來了,亦能刺激學生的感官從而引起情感上的共鳴,進入感知體驗的思維活躍狀態。《祝福》《邊城》等教材選編小說均被改編成了電影,在教學過程中,我們采取觀賞電影與閱讀文本相結合的方式解讀小說人物,解讀小說寄寓的思想內涵和語言的精彩,同時也評析演員的表演。改變過去單一的文本品讀方式,而學生對這種多維的教學模式更感興趣,對教材的研究也更加深入。

(二)引導學生利用網絡,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閱讀的能力。再如講授屈原的《離騷》時,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認識作者,我們布置了一道探究題《走進屈原》,內容可以涉及屈原的生平、作品、對屈原的認識、有關屈原的習俗、傳說等方方面面。學生通過看書、網上查閱等方式,自主查找資料,學生甚至能對屈原的作品娓娓道來,對屈原在創作《離騷》時的心境描摹得入情入理,這樣既擴大了課堂教學的容量、提高了效率,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也得到進一步提高。

四、進行閱讀針對訓練,總結解題思路

高三階段,文本閱讀直接為高考答題服務,這就要求學生把已錘煉到手的閱讀技能遷移實踐,針對高考閱讀題進行探究性閱讀訓練。就探究性閱讀教學的課堂組織形式來說,它應該是合作探索型課堂模式。在這種課堂教學模式中,學生的提問會很多,師生問答不能是簡單的對錯判定,而應該是合作式討論。此時要繼續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使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情趣。這樣才能更好地把自由發展的空間放給學生,讓學生多方位展現問題思考的角度,使他們的個性和特長得到充分地發展,創新思維能力得到更快的提高。

在研究性閱讀教學過程中,只要重視質疑、重視方法指導、重視創新,努力做到學生的探究與老師的點撥結合、學生的自主探究與合作學習相結合、課內與課外相結合、學與用相結合,一定能使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提高閱讀理解能力和語文素養。

參考文獻

[1]王榮生.語文科課程論基礎.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369.

篇9

一、目前高考語文復習存在認識上的誤區和錯誤做法

從目前復習現狀來看,各地普遍存在重視復習資料而輕視教材課本的現象,甚至有人認為,現在的高考,基本上是考課外的知識,重在考查考生的語文能力,只要用好復習資料,讀不讀課本關系不大。很多地方的高考復習,也往往會走進一些誤區:(1)片面追求課外知識及課外練習而丟棄課本;(2)所做的課外迎考試題與課內知識脫節;(3)重視重復練習而輕視課本閱讀能力的培養。主要表現在:對課文不重視,甚至到了高三復習階段,為了節省時間去進行系統復習,連高中必修選修課本也忽略甚至完全拋棄;有的也只是蜻蜓點水地過一遍,沒有深入復習閱讀課本,或者復習了卻沒有抓落實,及時檢查鞏固不到位;還有的只一味地做大量的強化訓練題,模擬試題、仿真題、壓軸題滿天飛,結果昏頭轉向,備考復習效果差。

二、高考真題和教材課本的密切關系

高考語文試題很具有導向性,近幾年的高考語文試卷與課文結合緊密。從高考的語基、閱讀、語言綜合運用、作文等題目中我們都可以找到試題與教材的結合點,即“試題在課外,答案在課內”。下面以近幾年江西高考語文卷為例說明高考卷和教材的緊密聯系。

1.(2013年江西卷第14題)詩歌鑒賞題:閱讀下面一首宋詞,完成后面的題目。

水調歌頭?壬子被召,端仁相餞席上作

辛棄疾

長恨復長恨,裁作短歌行。何人為我楚舞,聽我楚狂聲?余既滋蘭九畹,又樹蕙之百畝,秋菊更餐英。門外滄浪水,可以濯吾纓。

一杯酒,問何似,身后名?人間萬事,毫發常重泰山輕。悲莫悲生離別,樂莫樂新相識,兒女古今情。富貴非吾事,歸與白鷗盟。

(1)概括“蘭”“蕙”“菊”三種意象的共同內涵。(2分)

(2)指出“聽我楚狂聲”和“富貴非吾事”典故的出處。詞人借它們分別表達了什么情思?(6分)

這道詩歌鑒賞題考查考生對課文的熟悉程度。下面幾個方面直接或間接考查課本:(1)“聽我楚狂聲”和“富貴非吾事”活用了課本上的兩個典故,它們分別出自《先秦諸子選讀》中的《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一文和必修5陶淵明的《歸去來兮辭》一文。(2)“蘭”“蕙”“菊”這三個意象在必修2屈原的《離騷》和選修本《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的《湘夫人》一文中都可以找到依據。《離騷》中涉及的是“蘭”“蕙”這兩個意象,課文“既替余以蕙兮”有“蕙”的意象,課文注解為:“蕙,香草名,也叫‘薰草’,俗名‘佩蘭’。……蕙,攬,比喻高尚的德行。”“蘭”的意象在屈原《湘夫人》一文中,原文為:“疏石蘭兮為芳”,又有注解:石蘭,香草名。至于“菊”的意象在課文中例證很多,必修5陶淵明的《歸去來兮辭》中就有“三徑就荒,松菊猶存”,“菊”因為純潔脫俗,備受陶淵明的鐘情。2012年江西詩歌鑒賞題考了“楊柳”“飛絮”兩個意象,這兩個意象在課文多處有明顯的痕跡,如柳永的《雨霖鈴》中就有“楊柳岸,曉風殘月”之句,表達的是離別思念之情。(3)南宋愛國詞人辛棄疾是必修4重點介紹的豪放派詞人,他的詞風格沉雄豪壯,善于活用典故,熟悉了辛棄疾,對閱讀理解他的作品很有幫助。

2.從2011年開始,江西高考的古詩文默寫就明確規定只默寫課本上要求背誦的古代詩歌散文,這本身就是重視教材,回歸課本的指揮棒。

3.大閱讀選取了黃永玉的散文《平常的沈從文》。考生閱讀這篇散文應該順風順水,因為沈從文的文章風格,他的為人幽默風趣,以及他卓越的才華和從容瀟灑的人生態度,我們在高中語文必修5拜讀他的《邊城》時就已經熟稔了。這是高考題要求我們重視課本中名家名篇的一個導向。

4.語言綜合運用題更明顯。以2013年江西高考語言綜合運用題為證:請按以下要求寫一段說明性文字,介紹你所學過的高中語文課本《先秦諸子選讀》。這道題,直接考查考生對選修課本的掌握程度,可謂“明目張膽”地高舉了回歸課本的旗幟,導向明顯,不能忽視。

5.江西卷客觀選擇題中,每年都鮮明地體現回歸課本的導向,特別是字音字形題,相當一部分內容是來自課本的注解。

如:2012年的字音題:

謚(shì)號 熟稔(rěn) 青荇(xìng) 錙(zī)銖必較

整飭(chì) 優渥(wò) 監生(jiàn) 執拗(niù)

2013年的字音題:

蟊(máo)賊 湍(tuān)急 模棱(léng)兩可

載(zài)體 涔(cén)涔 慍(yùn)色

畏葸(xǐ) 殞身不恤(xù)

字形題:回溯 皇天后土 影碟 殘羹冷炙 金碧輝煌 城闕 編纂 惻隱

6.文言文的考查和課本結合很緊密。每年的文言文考題選文在教材外,但考查的知識點都在教材內,答案也在教材上可以找到。如2012年江西高考文言文就考了“給、勞、勝、籍”,2013年考了“從事、工、質、昏”等實詞,這些實詞在課文中都能找到影子。文言文的復習,要回歸到教材課文的梳理上來,回歸到課本常用實詞、虛詞、句式的歸納整理上來。

三、高考語文復習回歸教材、重視課本的有效方法

1.思想上高度重視,認識上一步到位,態度上回歸本位。高考語文復習從一開始就要在思想上有回歸課本的強烈意識,制定周密的復習計劃,把課本的復習納入高考語文三輪復習的全過程,采取雙軌并行的復習路線,即一條線選擇利用復習資料根據高考題型進行系統復習,另一條線回歸課本,有計劃地復習課本,積累語文基礎知識,培養閱讀能力。語文高考要求考生掌握基礎知識和提高語文素養,必然要抓綱務本,以教學大綱和教材為主要依據。因為大綱是老師組織教學活動和學生進行有效學習的依據,是語文評估和考試命題的依據;課本是聯系教、學、考的紐帶,是訓練并形成各種能力的重要憑借。脫離大綱、架空課本復習,如同無水之源,是絕對不利于掌握知識、提高語文能力的。

2.充分保證語文復習時課本的復習時間不落空。具體做法是第一輪復習每節課安排20分鐘時間復習課本,對必修選修的九冊課本進行全面的系統復習,不留死角,根據體裁的不同歸納整理,分門別類,有條理地積累知識,夯實基礎,培養能力。第二輪復習還要每節課安排時間再提煉課本,進行橫向縱向比較,比如把課本中《過秦論》《阿房宮賦》《六國論》三篇課文比較閱讀,把陶淵明的《歸園田居》和《歸去來兮辭》一起理解,積累實詞虛詞名句,提煉作者的不同觀點,培養閱讀能力。

3.利用課本積累基礎知識,夯實基礎。近幾年的高考試題,第一板塊是對語文基礎知識的考查,這是一個難點,沒有對課本的復習掌握,沒有時間的投入,沒有一個穩定的牢固的記憶,基礎就夯不實。落實就是生命,該記的要記牢,考試才有源頭活水,如字音、字形,如成語的積累,近義詞的辨析,文言實詞的記憶。盡管表面上默寫題就8分,但這是基本分,大家都應能得到的分數,得不到就太遺憾了。字音、字形、熟語、近義詞的復習一定要利用課本。我們的做法是,利用優秀的學生分別按必修1到必修5再到選修課本的順序提煉概括字音、字形、熟語、近義詞,打印出來,發給每個學生,讓學生根據復習課本的進度去識記鞏固,然后定時聽寫。這種訓練表面看是為了解決語文基礎知識這幾道題,實際上是爭取語文考試成績優良的基礎。

4.作文素材的提取離不開教材,課本是獲取高考作文的豐富素材庫。高考改卷老師最喜歡的素材,一是從課本上精心挖掘出來的人、事、物,一是從現實中提煉出來的時鮮素材。歷年的高考作文題均可以從教材中找到直接、間接的寫作材料,找到分析問題的方法,獲得有益的借鑒或啟示。語文教材,為我們提供了大量文質兼美的典范文章,這里涵蓋了人類歷史上一切優秀的文學名著,涌現了一大批的文化巨匠,可謂是“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為我們的寫作提供了生動的素材。同學們在寫作時總是感到素材太少,從而導致“言之無文”。其實,我們的課本就是一個巨大的材料寶藏。同學們如果能靈活運用好我們課文中的素材,定能克服作文應試時“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問題,也可以增加文章的文學內涵及文化底蘊。

5.重視誦讀教材中的名篇名段,借此來提高閱讀能力。語文高考概括起來就考查考生三方面的能力:語文基礎知識的運用能力,對各類文章的閱讀能力以及寫作能力。閱讀能力培養的根本在課本。語文教材中的各類文章是經過專家們精心挑選的經典作品,是我們閱讀的優秀范本,這里體裁齊全,流派多樣,寫作手法萬般,涵蓋了古今中外的優秀作品。復習中,要注意回歸課本,即對課文中優秀篇章文段的思想主題、藝術技巧、結構思路等都要很好地把握,并要針對性地設計較典型的遷移訓練以提高語文知識的運用能力。

篇10

一、心理承受力的教育。要教育青年學生正確面對挫折,正視失敗。在困難面前不能喪失信心,應該勇敢的在失敗中崛起。這時,一顆能夠承受挫折,堅強的心靈就極為重要了。歷史上,偉大詩人屈原數次被陷害、罷官、放逐,但他仍舊不改初衷,提倡“美政”;被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史記》就是司馬遷在受腐刑之后完成的;《指南錄后續》中文天祥18次面臨危險境遇,仍矢志不渝:這些都是直面慘淡人生的范例。

二、勤奮向上的教育,青少年學生求知欲強,渴望探索外部世界。在對新知識的追求過程中勤奮是必不可少的。讓我們看一看那些成功的典例:《墨池記》中王羲之“臨池學書,池水盡黑,而后世之人莫能及也”;《送東陽馬生序》中“我”“執經叩問,行深山巨谷中,不嗜衣飾豪華”終有所為;荀子的《勸學》一文就是勸勉大家要勤奮學習,鍥而不舍,以量變求質變的。

三、增強意志力的教育。只有決心而沒有毅力,做什么都不會成功。勤奮+決心+意志力=成功。古人登山“入之愈深,見之愈奇”,他們乘風雪,登滑石,攀高峰,終于領略雪中泰山之趣味。這些都啟示我們:擁有非凡的意志力,堅定的信心,就有可能收獲到更多更好的麥穗。

四、謙虛謹慎的教育。謙虛使人進步,只有時刻保持謙虛的胸懷,才會更容易發現自己的不足,從而取得進步。《伶官傳》中指出“滿招損,謙受益”,提倡謙虛的精神。《石鐘山記》中作者考察了石鐘山山名的由來,這種謙虛謹慎的態度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五、正確人生觀的教育。高中學生已經在思考人生目的,幫助他們形成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對他們今后走入社會大有裨益。《項鏈》中馬蒂爾德的人生觀是不可取得,《假如給我三天光明》中海倫凱勒的積極樂觀的對待生活的態度才是正確的。

那么如何在語文教學中,尤其是在課堂教學中,進行有效的滲透,使之“潤物細無聲”地促進學生的心理發展呢?教學中我嘗試了以下一些方法:

1、中心拓展法。主要是講清文意,以此為中心,進行拓展。這主要是針對文言文。只有學生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才有可能以此為輻射點,進行聯想。如:《伶官傳序》中論述了人事的作用,所謂的人事就是人的主觀努力。文中指出“滿招損,謙受益”、“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其意都是說要謙虛謹慎,人的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以此為意,讓學生聯想還有哪些名言闡述了此道理。經過思考,學生列出了“三人行必有我師”,“業精于勤而荒于嬉”“為治則難者亦易矣,不為則易者亦難矣”等名言警句,通過這種方式學生不僅積累了語言,而且明白了事在人為的道理。當學生明白命運的咽喉在自己手中時,就會抓住機遇,用行動改變未來。

2、比較法。將兩種不同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不同側面進行比較,從比較中得出正確的結論。既可以同類課文中比較,也可在不同課文中比較。既可以比較相同處,也可以比較不同處。《送東陽馬生序》中可比較“我”與“諸生”的學習條件和學習結果的不同,讓學生明白勤奮的重要性。將《裝在套子里的人》中的別里科夫和《斷魂槍》中的沙子龍比較,學生很快就發現他們實際上是一種人:在新事物面前固步自封,膽小怕事,沙子龍還有點慨嘆自己的武藝過時;別里科夫則一味維護舊事物。這兩種態度都是不可取的,正確的作法是要適應時展,盡快接受新事物。輕松的比較中,學生的心理逐漸走向成熟。

3、辯證分析法。高中學生已具有一定辯證能力,能夠在教師的引導下較為客觀的評價周圍的人和事。在教授《項鏈》時,對于女主人瑪蒂爾德,學生最初形成了兩種極端化思想:一種認為她無可厚非,另一種認為她太不值得了。在同學們的爭論中,我引導大家運用辯證唯物主義觀點來評論她。經過一番討論,同學們在某些方面達成共識:可以理解她的虛榮心,畢竟人往高處走,但她那種人生來就是享樂的觀點是不對的,人生還應有更崇高的追求;肯定了她靠自己誠實的勞動償還債務的能力,認識到了她在面對不幸時性格堅強果斷的一面。這樣,學生不僅更深刻認識了瑪蒂爾德這人個,而且也領悟到人生的意義不在于享樂,明白了要通過正當手段來改善自己的生活境遇。

4、背景分析法。了解背景材料可以幫助學生了解作者的創作目的、創作動機、創作中的艱辛,從而加深對文章內容、思想的理解。許多名篇巨著往往是“不平則鳴”“憂憤”的產物。“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寫出這段名言的作者司馬遷學習了前輩們堅強勇敢地面對生活的態度,創作了《史記》,這是一部令史學界和文學界都震驚的奇書。可是其創作過程異常艱難,許多學生都想象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