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潮教學設計范文
時間:2023-03-23 16:34:2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觀潮教學設計,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認知目標;認真朗讀;學習新詞
第一課時
教學目的:
1、初讀課文,初步了解作者寫錢塘江大潮的寫作順序。
2、學習本課14個生字,正確讀寫“觀潮、據說、籠罩、薄霧、若隱若現、悶雷、水天相接、沸騰、猶如、浩浩蕩蕩、山崩地裂、霎時、余波、風號浪吼、恢復”等詞語。
3、介紹有關擴展資料。
教學重點、難點:
1、初讀課文,初步了解作者寫錢塘江大潮的寫作順序。
2、學習本課生字新詞。
教學過程:
一、談話引入
同學們,你們到過海邊,看過海水漲潮嗎?說說海潮什么樣?(江海漲潮,氣勢宏偉,令人震撼。)
我國的錢塘江大潮自古以來被稱為“天下奇觀”。這里的潮比別處的潮更加宏偉壯觀,潮來時,激起的白浪達數米高,像一座城墻,你們見過這種奇觀嗎?為什么這里的大潮如此的與眾不同?特殊的地理環境形成了特殊的壯麗景象,第22課就寫了一次錢塘江大潮的過程。
二、檢查預習情況
1、檢查生字。
(1)出示“潮、浩、沸、漲”卡片,指名讀,說說共同點。組詞:觀潮、浩浩蕩蕩、沸騰、漲潮......
(2)出示“猶、據、踮、恢”指名讀。組詞:猶如、根據、踮腳、恢復......
(3)出示“罩、薄、崩、霎”,說說特點:上下結構的形聲字。組詞:籠罩、薄霧、山崩地裂、霎時......
(4)出示“悶”:里外結構。組詞:悶雷。讀音:mèn
(5)說說你還有哪個字記不?。磕奈煌瑢W愿意幫助他?
2、朗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通課文中的句子。
三、理清敘述順序
1、讀課文,想想作者是按什么順序來寫錢塘江大潮的?
課文按時間順序來寫大潮,按潮來前、潮來時、潮過后的順序把錢塘潮的景象寫具體的。
2、再讀課文,提出不懂的問題。小組自己解決有關詞語方面的問題。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理解課文內容,了解錢塘江大潮的雄偉、壯觀,激發學生熱愛祖國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2、學習作者有順序、抓特點的觀察方法,培養學生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
3、朗讀課文,背誦課文第三、四自然段。
教學過程:
一、引入談話
錢塘江大潮自古被稱為“天下奇觀”。我們盼望著能親眼看到這一奇景。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第22課《觀潮》。上節課,我們初讀課文了解了什么?在這節課的學習中,我們通過閱讀課文,展開想像的翅膀,感受大自然創造奇異景象。
二、通過預習,我們讀懂什么?提出預習中不懂的問題
三、引導學生理解課文內容
1、潮來前,作者介紹了什么?(板書:籠罩白霧風平浪靜)指導朗讀。
2、潮來了,給你什么樣的感受?從哪感受到的?默讀讀課文,進行畫批。
3、小組合作學習。
(1)交流感受,品讀佳句。
(2)作者又是按怎樣的順序寫潮來時的景象的?
(3)分工進行有語氣地朗讀。
4、反饋交流,教師及時引導、點撥。抓住以下要點,結合學生生活經驗,談自己對詞句獨特的感悟。注意品讀結合:
(1)作者按由遠及近的順序來寫潮來時的景象的。
(2)遠:抓住潮的聲、形來寫潮剛來時的景象:隆隆響聲,像悶雷滾動;水天相接處一條白線。潮雖遠,但氣勢已現。(板書:聲如悶雷遠處白線)讀讀描寫潮的句子。
(3)近:抓住潮的形、聲、色寫出了潮的氣勢之宏偉:白線很快移來,加長、變寬、橫貫江,寫出了潮水由遠及近的變化。(看圖片)“白浪翻滾”、“白色城墻”寫出了潮水的浪頭之高,氣勢越來越大:形如千萬匹戰馬齊頭并進,聲如山崩地裂。(看圖片)(板書:白浪翻滾山崩地裂)(看錄像片斷)指導學生有語氣地朗讀,讀出潮的氣勢:先選擇自己喜歡的句子練讀,再進行賽讀,最后安排齊讀。
(4)指導學生背誦:背自己喜歡的句子。
5、課文中還從哪能看出錢塘潮的氣勢雄偉壯觀?讀第五自然段體會。抓住要點,師適時點撥:
“霎時”時間短暫,潮頭卻已西去,潮水奔騰之快。余波涌來,也使江面風號浪吼,江水平靜后,江水已漲了兩丈來高,都可以看出潮來之猛,氣勢之大。指導學生朗讀。
6、學完課文,你們知道為什么人們稱錢塘潮為“天下奇觀”了嗎?學生談自己的想法。
四、總結
1、我們學完了課文,對錢塘潮有了較深入的了解,深深地被它的壯麗景象所吸引。如果你是小導游,你怎樣向不了解錢塘潮的游客介紹錢塘潮呢?
篇2
新課程標準下的語文課堂,應該是充滿魅力與創意、充滿生命與活力的。著名思想教育家李燕杰說:“教育科學發展到一定程度,必須強調教育藝術化,籍以增強它的磁性,增強教育魅力與實踐性。”很顯然,魅力教學是教育科學發展到一定程度時必須實行的一種教學模式。魅力教學是“寓教于樂”的具體體現,是教師教書育人課堂藝術的具體反應。一個具有魅力的語文教師,他的課堂教學就應該水到渠成,有著春雨潤物細無聲、楊柳風吹面不寒的味道,從而在學生心目中就會起到潛移默化的效果。雖說,課堂教學的組織大多是取決于教師的靈活反應與巧妙地教學設計,但是,對于多樣化的教學手段對課堂組織的輔助作用,我們也是無可厚非的。多媒體課件作為電化教育最為普遍的手段之一,對于魅力語文課堂的教學實施確實具有立竿見影的輔助作用。
一、豐富的媒體資源可以幫助創設美好的課堂情境
捷克教育家夸美紐斯說:“一切知識都是從感官開始的?!睂τ谡谇髮W的學生而言,特別是處于小學階段的孩子,形象思維占據了大的優勢,所以,如何創設符合課文需求的課堂情境成了現代教師經常思索的問題。我們要善于利用現代化教學中的圖片、視頻、音頻,來充分調動學生的感官,給他們同時施以多種感官刺激,有利于創設具體情境,幫助教師帶領學生迅速進入情境,為后面分析課文進行鋪墊。
例如四年級上冊的《觀潮》一課,絕大多數學生沒見過真正的錢塘江,可以課上放一段錢塘江潮涌的視頻,讓學生伴隨浪潮的聲音朗讀課文,仿佛面臨大江,靜觀潮起潮落,能夠有效地將學生帶入情境,更好的理解課文,更加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并且感悟到作者觀潮時的心潮澎湃,滿懷敬畏之情。又如《月光曲》一文,我們如果沒有讓學生聽到那優美動聽的曲子,他們也很難想象出貝多芬當時創作這部《月光曲》的來源。所以在教學時我們可以在背景音樂《月光曲》的牽引下,慢慢引出整個故事情節,最后以唯美的大海夜景、星月交輝為謝幕,將會帶給學生一種區別與傳統教學的全新視覺和精神的雙重享受。還有五年級的《草船借箭》一課,我們可以直接用影視再現的手法,將影視中的故事與課文中的描寫進行對比,找出描述手法的不同,將《三國演義》中的經典故事進行深刻解析,在故事情景再現的情境下,不僅學習了課文,積累了知識,同時也讓學生們感受到了文學名著的魅力。
二、多彩的網絡資源可以再現學生所未知的事物
我們可以利用多彩的網絡資源搜索到課文中所出現的學生所未知的事物。在屏幕中具體地展示學生沒見過、頭腦中沒有形象的東西,可以開闊學生眼界,讓學生聽到、看到更多更美的東西,才有助于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興趣與創意,加深對課文的印象,因此非常利于學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文章。
例如三年級下冊的《翠鳥》這節課,部分學生只在電視上看到過翠鳥,大多數人都沒見過,通過對課文的學習,頭腦中也只有基本的翠鳥的形象,或者是僅限于課文插圖,這時就需要利用多媒體來展示一些翠鳥生活的圖片和視頻,這樣才有助于學生了解和感受翠鳥的可愛形象。
一年級的小學生剛從幼兒園“轉型”,對于傳統的教學模式很容易產生排斥,正因為這一特點,一年級的語文課本中所選課文都是生動且易懂,淺顯又不失深刻的道理,如《兩只小獅子》、《烏鴉喝水》等課文。還有二年級開始學的寓言故事,都具有短小精悍的特點,我們可以利用網絡資源,將這些小故事通過小短片的方式呈現出來,將會極大地吸引孩子們的注意力,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
三、強大的技術手段可以細化基礎知識的傳遞
對于語文教師來說,對于漢語基礎知識的教導在學生學習的初期是非常重要的。只有掌握好基礎的知識與語法特點,才有助于今后進行大量文學閱讀與思想感悟。因此,處于學習初級階段的基礎成了知識金字塔的地基。怎樣才能將這些知識系統而又詳細地傳授給學生呢?采用傳統的教學方法顯然已經跟不上社會進步的步伐了。而多媒體技術中強大的技術手段可以通過科學的方法將知識細化,使之更加清楚、形象生動。例如:小學低段中的拼音教學,教師在指導發音的過程中,若是加上媒體視頻,則可以讓學生更加清晰地看到發音的嘴型與音準,從而避免了個別學生上課聽不清或看不清的盲點。對于拼音拼讀的熟練程度,如兩拼音、三拼音的連讀等,也可以通過展示更多的拼讀練習來幫助學生更深刻地掌握規律。
篇3
關鍵詞:小學 語文 教學 激發 思考
一、樹立新理念
二十一世紀,是一個競爭無處不在的時代,而各種競爭歸根到底都是人才的競爭、為此,作為一位從事小學語文教育的工作者,必須放開胸襟,重塑教師形象,樹立新理念!
1、轉換教師角色
教師應從一個傳授者轉化為促進著,從一個管理者轉化為引導者,從居高臨下轉化為平等首席。在教學過程中再不能包辦代替,不能做過多限制,要把學生的自主學習貫穿全程,讓全體學生參加,開發每個學生的潛能。
2、樹立語文大觀
"語文小天地,天地大舞臺"。母語學習和生活有著十分密切的聯系,生活中有得天獨厚的學習母語的條件和資源。社會處處都有語文,處處用到語文,要讓學生在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中增長才干,學習語文。
3、給語文定性位
修訂版"大綱"指出,語文最重要的是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小語是義務教育階段的一個基礎學科,是個人學習的基礎,是民族的根。學生學習語文主要是為了掌握這個工具。
總之,三維的語文目標,新的學習方式,新的評價觀等正確、先進的教育思想,要不斷地學習,勇于實踐,堅決摒棄應試教育觀念,樹立素質教育思想。根據語文的教育特點,根據兒童學習語文的規律,以求在小學階段打好語文基礎,全面提高語文素養,涂好做人的底色。
二、走進新課堂
我曾經這樣講語文:照本宣科,接著抓雙基,然后一問到底……不管怎樣變,總是牽著學生的鼻子走,機械、呆板、狹隘…… 悄然間,我開始啟發學生自主讀書,隨文識字,學習朗讀;接著致力于導讀,讓學生學會獨立思考,讓學生的"讀"的目的性更明確,更科學,更有效;漸漸的,開始提倡合作研討探索創新的學習方式。在課堂上我努力做到"三不":一不教眼中沒人的課;二不上打句號的課;三不滿足于教材、教參,要為學生創設積極參與、人人參與、主動發現、主動探究、合作互動、相互促進的學習環境。我千方百計把興趣帶進課堂,把時間還給學生,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把課堂還給學生。
1、強化朗讀
語文教學的根本目標就是致力于學生的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使學生獲得基本的語文素養。而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需要支點,這個支點就是讀書。古人也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在教學中,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努力實現以讀促思,以讀促悟,以讀促記,以讀促說,以讀促寫。首先讓學生初讀,認讀生字、熟悉生詞,讀正確、讀通順,了解大意,提出不懂的問題。接著教師引讀,整體把握課文或理清思路或抓住主要內容,在整體把握的同時培養分析、概括的能力。然后根據提出的問題,結合教學設計中的預設,明確教學重點并以問題整合的形式引導學生學習:一般指對重點部分的理解、品讀,或體會關鍵語句在表達上的作用與效果,或領悟文章基本的表達方法,或側重培養學生某一方面的能力,掌握某一方面的學習方法。最后對課文賞讀,積累語言,嘗試運用。
2、質疑問難
讀書的過程必然要理解課文內容,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從而受到教育和影響,這就要讀進去,讀進去最好的途徑就是問。問要作用與讀書,作用于觀察思維,作用于語言文字,作用于感情的熏陶……這就要教師在學生不易看出的要緊處、關鍵處、精密處作些適當的點撥、講解,即千方百計創設一種問題的態勢,讓學生從過去無意識生疑變成有意識發問,逐漸地發展為愛問、善問,始終保持一顆積極的渴望探究之心去讀書,品詞析句,高質量地完成閱讀教學的任務。
《草原》一課的"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為什么?《觀潮》一課的"為什么八月十八是一年一度的觀潮日?"《愛我中華》一課的"愛我中華"反復出現表達了什么?《落花生》一課的爸爸為什么要談花生的好處?……
像這種具有思維價值,又有一定思維容量的問題舉不勝舉。問題是打開思維閘門的鑰匙,能讓學生在親歷中充分體會學習過程中的困惑與求索、發現與創造、成功與快樂,是語文真正起到對人精神的引領,對智慧的開拓,對真、善、美的追求的作用,提升學生生命的質量。
三、作業新布置
作業作為教學的基本環節,是一種有目的、有指導、有組織的學習活動。他有助于所學知識的鞏固、深化,有益于技能、智力和創造才能的發展,是提高學生素質的重要載體??蓚鹘y的作業形式呆板,內容枯燥,要求劃一,評價單一,遠遠不能適應新課標,不能有效、全面地發展學生的各項能力。為了讓學生在作業中獲得樂趣,掌握知識,提高能力,我大膽探索作業的新布置。
1、分層布置
一個班級的學生,千差萬別,要根據不同學生的實際布置作業,最基礎的是字詞句段地抄寫、理解和運用;再是閱讀理解;然后是讀寫結合,搜集資料的拓展練習。過去是一刀切,好得吃不飽,有困難的學生總是完不成,整天被作業搞得抬不起頭,老師家長為他們發愁,還沒什么效果。現在分層布置,使不同的學生都能在自己的基礎上有所收獲,有所進步和提高,增強了所有學生做作業的信心,培養了興趣。
2、轉換角色
一直以來,老師布置作業,學生按時完成,似乎天經地義,然而這樣的作業,對學生而言,是被動接受,外在強加。為了調動學生做作業的積極性、自覺性和主動性,為了變"要我做"為"我要做",我大膽地指導學生自己給自己布置作業。效果很好,大多數學生都能根據自己的實際,根據課文內容給自己布置恰當的、適量的作業。一些優秀學生更是如魚得水,從課外書、電視、報刊等渠道吸收了很多新穎的作業形式:字方面有編自迷,有部首偏旁連線組字,有一字"開花"擴詞的,還有編一段話填寫多音字的等等;詞方面的有詞語搭配,詞語改錯,詞語補充等;句段篇方面更是精彩,有創意的問題,有看插圖寫話,有根據課文內容的繪畫,還有如何朗讀的練習。他們寫讀后感,根據課文內容設計詞語填空,續寫《牛郎織女》,仿寫《桂林山水》……誰看了他們的作業都會驚喜萬分,贊嘆不已!而且由于是自己給自己布置的作業,他們積極性很高,樂此不疲。
篇4
關鍵詞:信息技術 小學語文 課堂教學 整合
隨著科學技術日新月異,以計算機為代表的現代信息技術已成為人們日常生活和學習的得力助手。由于信息技術在教學領域的靈活使用,傳統的教學呈現出了嶄新的局面。
一、 運用信息技術,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針對小學生的心理特征,小學語文教學可以創設鮮活生動的學習情境,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過程中。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的整合,使信息技術的功能,尤其是試聽功能得到了有效的利用,它將語文知識以隨機性、靈活性、全方位、整體化的方式形象地呈現給學生,激發了學生的好奇心,激起了學生的求知欲。例如,《可愛的西沙群島》一文,描寫了南海上的一群美麗的島嶼。對于北方的大多數學生來說,從未見過海島,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借助多媒體,從多個角度、多個場景向學生展示島嶼的美麗風光,師生一起欣賞。隨著畫面的出現,響起了音樂,并開始了配樂誦讀,學生的興致高漲。五光十色、瑰麗無比的海水令學生陶醉,搖曳多姿、形態各異的魚兒令學生欣喜。信息技術在教學過程中的運用打破了時空的阻隔,將學生帶到了美麗的島嶼,欣賞了從未見過的美景。學生興致甚高。
二、運用信息技術,突破教學重難點,提高教學效率
我國古代大教育家荀子早已提出:“不聞不若聞之,聞之不若見之?!庇纱丝梢?,聞和見是教學的基礎。雖然在小學語文課本中也有許多插圖,可以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但是畢竟篇幅有限,立體感不強。這時若借助現代教育技術,通過直觀、形象的感官刺激,就能有效地化抽象為具體,使學生獲得豐富生動的感性知識,突破教材中的重點和難點。例如,在學習《翠鳥》一課時,雖然學生都知道第三自然段是寫翠鳥行動的敏捷,但是對于具體從哪些語句能夠看出翠鳥行動的敏捷,學生卻找不全。他們一般會很快找出“像箭一樣飛過去”一句,但不一定能找出“難以逃脫”“銳利”“叼起”“只有葦桿還在搖晃,水波還在蕩漾”等關鍵詞句。此時適時地使用視頻演示翠鳥叼魚的情景,使學生如同置身于當時的情景之中,切實感受到翠鳥的動作是那么敏捷,再反復朗讀課文,找出關鍵詞句,仔細品味作者用詞的準確、生動、形象。可見,適時地運用現代教育技術能夠增強教學的直觀性,把抽象的文字描述演變為生動的畫面展示,讓學生在視覺形象的作用下,清晰感受作者準確、生動的語言運用,教材中的重點、難點也就迎刃而解了。
三、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拓展課堂空間,提高教學效率
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教師可以一改以往主要靠一張嘴、一塊黑板、一支粉筆傳授知識的傳統模式,打破封閉式的死水一潭的教學狀態,將古今中外、天南海北的信息拿來為課堂所用。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教師可以適時地補充與教學內容相關的圖文資料,隨時展現在課堂中,這樣就大大拓展了課堂教學空間,加大了課堂教學容量,40分鐘的上課時間便被充分利用起來。例如《觀潮》一課描述了海寧鹽官鎮所見的“一線潮”。對于這“一線潮”文中如此描述:“潮來之時像一條白線,像一道白色的墻,像千萬匹白色的戰馬?!笔聦嵣?,文中描述的只不過是錢塘江大潮的某一個場景,還有回頭潮等。備課時,教師可以利用網上豐富的資源,不僅讓教學變得富有知識性與趣味性,同時也可以增加教師的知識儲備,改善師生關系。教學過程中,教師憑借信息媒介,以多樣化的手段展示教學內容,教師教得輕松,學生學得快樂,將寓教于樂變成了現實,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學效率大大提高。
四、運用信息技術,提高審美情趣,陶冶情操
審美感知是人對于能夠引起愉悅的事物完整形象的反映。審美過程的起點是感知美,例如:鮮明亮麗的色彩,和諧動聽的聲音,學生對此有一種與生俱來的喜愛偏向。根據此特點,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創設特定的情境,將文章中的形象、事物以影像、動畫的形式展現出來,學生通過感覺認識審美對象,從而產生美的情感,陶冶美的情操。例如,在學習《美麗的南沙群島》一課時,教師為了突出主題,表達出學生對祖國的熱愛,在學習結束時,利用課件展示了祖國的大好河山及各地的美景,引導學生根據直觀圖片感受祖國的美好,激發學生對祖國的熱愛之情。
五、采用信息技術,培養發散思維
篇5
關鍵詞:小學語文 提高 效率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效率已是當前小學語文教師面臨的一個緊迫任務。下面,我將根據自己的教學實踐,談談自己的膚淺看法。
一、抓好課前預習
預習是學生對課文的知識事先做個先知先覺的過程,學生預習時會動眼、動腦、動手、動口,對于困惑或疑問的知識點會有深刻的印象,學生往往經歷了一個自動獲得知識、解決疑難的過程。學生帶著疑問上課就會主動探求問題的答案,再加上教師的正確引導,更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欲,變被動接受為主動探索。如學生在預習《草船借箭》一課時,對諸葛亮的神機妙算欽佩不已的同時也產生了幾個疑問:為什么諸葛亮去借箭的時候故意一邊擂鼓一邊吶喊?為什么諸葛亮知道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來?為什么諸葛亮只要二十條船,不要多點或少一點的船?……因此,學生帶著強烈的求知欲在上課時迫不及待地要求解決。在集體討論和教師點撥中,學生對諸葛亮的神機妙算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順利地解決了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學生養成預習的習慣,課堂上就能節省時間,有利于教師優化課堂教學,更有助于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二、做好充分的課前準備
大量的事實證明,凡優秀的教師,在課前都會很認真地做好課前準備。有的反復修改教學設計方案,有的細細斟酌考慮,他們所做的教學設計方案,許多都成了青年教師學習參考的材料。因此,備好課是搞好教學的基礎之基礎。語文教學尤其要重視備課,因為只有深入鉆研教材、精心設計課堂教學,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只有了解學生的情況,知道學生該學什么,才能弄清自己該教什么、該怎樣教。可以說,一堂課就是一盤棋,我們要下好這盤棋,就得在踏上講臺之前有一盤計劃,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在課堂上靈活應對,才能保證課堂教學目標的順利完成。
三、創設和諧的氛圍
教學過程是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心靈碰撞的過程,不光是知識的傳遞,更是情感的交流、合作的運用,因此,我主張教師本身首先是一團火,并把這一團火化成對學生的情和愛帶進課堂,尊重、理解、寬容學生,讓學生從教師的熱情服務中、關心與尊重中體會到溫暖與期望、激勵與鼓舞,進而感到老師可親、可信。
教師要因“學”論“教”,設計教的過程,課堂上打破學生圍著老師轉、老師圍著教案轉,而是教師根據學生學習的需要,設計教的過程。
四、重視朗讀訓練
閱讀教學的第一步是讀文。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注重閱讀教學中的朗讀指導,是每個語文教師應盡的職責。要提高學生的朗讀水平,教師的范讀十分重要。當然教師范讀時要讓學生邊聽邊想、邊看邊畫,正確聽出節奏、停頓和速度,聽出輕重緩急,讓學生進入意境。像《給予是快樂》、《去年的樹》這類課文,通過朗讀就能體會文中的思想感情,激發學生的同情之心;像《火燒云》、《觀潮》、《鳥的天堂》等這類文字優美的課文,更要讓學生用恰當的語調、語速有感情地朗讀,在朗讀中體會課文的思想感情,積累優美詞句,受到美的熏陶,產生愛國之情。在閱讀教學中,課文中的重點段,有些詞語很準確,有些句子含義深刻,對表現中心思想作用較大。指導學生朗讀理解好這些詞語、句段,可以幫助學生深入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朗讀不但可以感受語言文字的韻律美,而且能在有限的時間里感受文中的思想美、情感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以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當然,朗讀的形式也要多樣化,可引導學生自由讀、小組讀、同桌互讀、比賽讀等,讓學生在讀中理解、讀中體會。
五、培養邊讀書邊思考的習慣
良好的讀書習慣是提高閱讀能力和教學效率的重要途徑之一。要讓學生真正進入文本與作者對話,明白文本的主旨,從更深的層次理解文段,老師要讓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學會聯系上下文、聯系生活、聯系有關背景資料進行深入理解。如閱讀《匆匆》這篇課文,讀懂了作者從八千多個日日夜夜中產生的感受,可以聯想到自己度過的四五千個日日夜夜,從而與作者的感受產生共鳴,也悟出一些道理。在閱讀的同時,要讓學生學會抓住重點詞句體會作者的感情,通過動筆畫一畫、寫一寫、與同學議一議,加深對文本的理解。只有養成了邊讀書邊思考的習慣,學生的閱讀能力才會有大幅度的提高,我們的課堂才會真正具有實效性。
六、運用多種教學手段
篇6
審美教育是指以陶冶人的情感,培養人的審美能力為目的的一種教育。語文教學的審美性,主要體現在揭示教學內容的內在美,教學設計的情境美,教師的語言美、教態美,師生情感融合、共鳴美等。語文教學內容中包含著生動豐富的文字美,變化有致的結構美,尤其蘊涵著動人心魂的人物形象美。在語言文字的訓練過程中,在閱讀教學中,在傳播知識的同時,使學生受到美的熏陶,培養學生健康積極、美好高尚的情操和審美素養。下面,我談談自己是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體現審美意識的。
1品詞析句,分析情境,引導學生理解課文鑒賞美。
“濃縮的往往都是精華”,教學中要善于引導學生在品味好詞語、分析句式、句意中去發現美、品體美,鑒賞美。如《海上日出》文中對日出過程的描寫,對不同情況下,太陽的形狀、光亮、色彩、動態及周圍事物的狀態描寫都十分準確、生動、傳神,作者抓住景物的特點,寫出景物的個性。從不同角度、不同側面展開描寫。把日出的過程寫得細,儀態萬象。語言生動、形象。運用比喻、擬人、借代、映襯等多種修辭手法。詞語選擇運用都十分恰當,耐人尋味。無限情態盡在眼前。通過閱讀欣賞,品詞析句,引導學生了解自然所表現出令人贊嘆的美,繼而使學生熱愛自然的情感得到升華。
2模擬現場,創設情境,引導學生從整體上感受美。
“情”包蘊在課文內容中,“境”是課文內容所構成的整體畫面。教學時,模擬現場,或者親臨現場,創設情境,學生通過感官,置身豐富、逼真的氣氛中,可以驅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教師可以通過生動的講述,精彩的畫面,直觀形象的表演,以及電教設備的運用,創設一種審美意境,引起學生心靈上的共鳴,使學生產生一種強烈的掌握語言藝術、領會文章意境的欲望。例如《觀潮》一課可以通過播放錢江潮的電視錄像,把錢塘江大潮來時那洶涌澎湃、氣壯山河的宏偉氣勢淋漓盡致地展現在學生面前,使學生形象地理解課文,進而領悟大自然的奧秘與力量。如在《圓明園的毀滅》教學中,利用多媒體概括地介紹圓明園的總體面貌,通過圓明園四十景,為學生提供豐富的信息資源,讓學生感受圓明園的美,通過安排英法聯軍犯下滔天罪行的視頻信息和圓明園的斷壁殘垣的記實圖片,讓學生在一種至美到至惡的情景中產生強烈震撼,迅速投入到一種極度激昂悲憤的情緒中,真正了解到“落后就挨打”的道理,進而將內心的憤怒和傷痛轉化為積極向上的情感追求。
3感情朗讀,帶入情境,激發學生的審美情感。
朗讀是語文教學中至關重要的一個環節。教師應重視朗讀,充分發揮朗讀對理解課文內容、發揮語言陶冶情感的作用。通過朗讀使學生體會語言文字的韻律美,同時把語言文字化作鮮明的視覺形象再現在學生面前,喚起學生的想象,讓學生與作者、與文章產生共鳴,激發學生情感中真、善、美的因素,情感得到美的感召和升華。例如:朗讀《草原》一文,可以了解到草原的天很藍,地很綠,是色彩美;有馬牛羊在草原上吃草、嬉戲,是動態美;蒙古族人穿著各色袍子,騎馬飛奔幾十里外迎客,蒙古包內熱情待客,以及表演歌舞、摔跤,是草原人特有的傳統美。學生可以閉目遐想,自己腦海中所呈現出“美麗草原”的景象。又如《一個中國孩子的呼聲》一文飽含著一個孩子失去親人的悲憤和對和平無比渴望的真摯情感,通過模仿讀,讓學生有真切的體會,引起強烈的情感共鳴,使聽者也感人肺腑、催人淚下。教師要重視范讀,范讀飽含著濃縮了的個人體會和獨特感受,它可以把課文準確的詞語概念,生動的修辭手段,感人的描寫抒情、優美的韻律節奏充分表現出來,給學生以具體的啟迪。不但輔助了講解,而且起到美育的作用。
4剖析形象,駕馭情境,激發學生追求高尚品質精神美。
一個感人的形象,可以激發起千百萬人向善向上的崇高信念;一個丑惡的形象,能讓千百萬人痛斥丑惡,憎恨虛假。形象越鮮明,對學生思想影響就越強烈、越深刻。學生受到了美好的形象的感染,必然能誘感的產生,從而萌生一種學習人物內心美好的激情與行為。老師要在言傳身教中時刻把握科學的審美標準,引導學生理解美的實質,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樹立正確的審美觀點,分辨美與丑、判斷善與惡、識別真與偽,陶冶兒童的情操,進而追求美。例如:在出示昂首挺胸舍身炸暗堡圖片時,分析品味神態的剛毅、動作的果斷、目光的堅毅、話語的激昂,體現了一位杰出的戰斗英雄,誓死衛國的光輝形象。通過對人物形象的剖析,喚起學生愛國報國的美好愿望,也使學生感到真正的英雄形象的力量。又如《田忌賽馬》,故事簡單,但孫臏、田忌、齊威王三人形象生動鮮明,栩栩如生,而同樣的馬給不同人物運用對比中產生不同的結果,其中蘊涵著深深的做人哲理。因此,美的事物、人物、景物,不完全在表層,尤其是人物的內心世界的美,其美的實質,往往是蘊涵在字里行間的,教師必須啟發、幫助學生理解文章所表達的思想美。
5啟發想象,再現情境,訓練學生表達美、創造美。
篇7
“新課標”的制訂為解決問題指出了方向,但從當前語文教學的現實看,似乎離開問題的解決尚有較大距離。出現了形形的無效教學:
1.瞄準考試,苦苦操練,讀寫能力,每況愈下。
2.問問答答,熱熱鬧鬧,套路陳舊,思維僵化。
3.死摳課文,畫地自限,煩瑣分析,勞而無功。
4.引經據典,主義先行,食洋不化,離土傷根。
5.電腦操作,手忙腳亂,以圖代讀,架空文本。
以上五種無效教學,第4、5種是在課程改革過程中出現的新的傾向。正確解讀新課程的某些關鍵詞,有助于糾正這些傾向,從而實現有效教學。
教師應當如何來提高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呢?
思考一,提高教師個人素養
教師是提高課堂教學實效性的決定因素。因此在教書育人過程中,教師要擺正心態,敬業樂業。正如于漪老師所說的:“能有機會對學生進行漢語教育,應該說是一種幸?!?。
作為新時代的教師,首先它表現在對教育事業的忠誠上,熱愛教育事業是搞好教育工作的基本前提。反之,就會很大程度上失去工作的動力,失去起碼的責任心,把自己的勞動視為一種痛苦,當然也不可能去進行創造性的勞動。作為新時代的教師必須精通所教學科的基礎知識,熟悉學科的基本結構和部分知識之間的聯系,了解學科的發展和最新研究成果,還應具備一定的科研能力、廣博的文化修養。要不斷地更新知識,用自己昨天的知識教今天的學生,來迎接新的教育挑戰顯然是行不通的,這就要求我們不斷地提高自己的專業水平和理論水平,多注意吸收一些新的教學理念,多閱讀一些關于教學專著不斷充實自我,提高自己的個人素養。
思考二,在備課上下功夫。
在課程改革的今天,我們只有課前備好課,上課才能更好地去調控學生的動態,才能調動學生積極地參與學習活動的興趣。
首先要備書本備教材。備好教材是搞好教學的基礎,教師只有深入鉆研教材,精心設計課堂教學,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要想備好課最基本的要求是:明確教學目標,掌握課文重點,把握教學難點。課堂教學目標明確,可以有效地克服教學中的隨意性和盲目性,加強教學的針對性。明確教學的重點是什么,就可以避免眉毛胡子一把抓,當詳則詳,當略則略,主次分明。抓住課文的難點,教學設計的形式,問題的處理方式才不會單一,語文的課堂才會豐富有趣,才會是一個完美的知識殿堂。
其次,更要備好學生。學生才是課堂真正的主人,教師備好的課能否為學生所接受,是一個需要在實踐中檢驗的問題,因此,教師在備好教材的同時必須備好學生。要深入了解每個學生的認知特點、知識儲備和對學習新知識的興趣、動機、情感狀況等。只有對這些情況有所了解,才能更好地因材施教。尤其要把握好提問藝術,課堂提問,問題不宜過難或過易。問題太難,學生無從下手,可望而不可及,長此以往學生容易喪失信心和興趣,影響課堂效率。問題過易,學生不用思考便能回答,不具挑戰性,即使答對,也無成功感,同樣也會影響課堂效率。因此,教師在設置問題、提出問題時要全面了解每一位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讓不同程度的學生回答不同難度的問題,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獲得成功的體驗,從而樹立起學習的自信和保持濃厚的興趣。另外,學生回答問題的答案可能多種多樣,無論學生回答正確與否,教師都應對學生獨特的思維方式及時肯定,對學生能提出問題應以表揚,讓學生體味教師贊賞的愉悅。這就能讓學生更主動、更積極、更專心地學習語文,從而提高課堂效率。
思考三,創設學習情境
怎樣創設情境才更具有實效性呢?首先,情境創設要有針對性。情境的創設都應以學生感興趣的故事和事件,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為背景出發,只要學生有關的表象浮現,其相應的情緒、情感就會出現,非自覺性、無意識性的積累、記憶由此激發,學生的學習和自主探究的欲望自然增強。其次,情境的創設要有趣味性。趣味即生動活潑,要讓學生在他們的年齡階段能有情緒情感體會,趣味才能名副其實,從而獲得探究的樂趣、知識的樂趣、創造的樂趣。
在教學《觀潮》時,我首先播放一段海潮拍打礁石的錄音,然后問:“同學們,這是什么聲音?”此時學生紛紛猜測,有些準確地說出是海浪聲。接著我投影一張廣州市沿江路大鐘樓附近大人小孩趁珠江漲潮漫過河堤時嬉水的照片,然后問學生說說照片的內容。學生馬上來勁,有的還說自己也去過照片中的地方。我看時機成熟了,馬上問:“你們到過海邊,看過海水漲潮嗎?海潮什么樣?”學生你一言我一語就說開了。我進一步問:“你們見過激起的白浪達數米高,像一座城墻的浪潮嗎?”這時學生的興趣被激發起來,“這節課讓我們一起去認識自古以來被稱為‘天下奇觀’——我國的錢塘江大潮。”情境創設水到渠成,播放錢塘江大潮的錄像時,學生被宏偉壯觀的浪潮深深地吸引住了,最后我讓學生帶著為什么這里的大潮如此的與眾不同?課文中是怎樣描寫的呢?這些問題閱讀課文,學生馬上翻開書去尋找答案,課文的學習也就在情境的創設中自然而然地開始。
思考四,激發學習積極性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習的主動來自興趣,而興趣則可以培養。教與學是師生雙邊的關系,教要得法,學要主動。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說過:“學習最好的刺激源是對學習材料的興趣?!闭n本固然是學習材料,但不是唯一的學習材料,教師的任務之一是在立足課本的基礎上,有效整合各種資源,優化學習材料。講得生動,妙趣橫生,學生百聽不厭,回味無窮;講得教條,枯燥無味,學生呆若木雞,事倍功半。
首要的是教師態度和藹、語言幽默。前蘇聯教育家斯維特洛夫說過:“幽默是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從需要層次理論看,中學階段的學生心智正處于發展階段,有極強的安全和愛的需要,老師和藹的態度能清除學生的畏懼感,幽默風趣、繪聲繪色的語言能給學生帶來歡愉,由心底對你產生敬佩,學生的聽課興趣就在這不經意間調動起來了。其次是要設置好問題。語文閱讀教學中,精當的、具有啟發性和探索性的問題,切合學生與課文實際的問題,非常有助于點燃學生思想的火花,掀起感情波瀾,調動其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提高閱讀教學效率。對于閱讀教學,所提問題既不能過于淺白,沒有思考的余地,又不能太艱深,讓人難以琢磨,無從下手。太淺白,索然無味,提不起學習興致;太艱深,學生答不了,不僅達不到教學目的,反而易挫傷其學習的積極性,事與愿違。因此緊扣教學重點設計的有效問題,才會提高學生思維的針對性,提高閱讀效果。例如,我教學《羚羊木雕》一文時,在精讀階段,設計了這樣一些問題:在事件進行的過程中,你認為誰的做法對,誰的做法不對,為什么?作者的思想傾向于誰?怎樣才能避免這樣的事發生?這幾個問題層層遞進,引導學生突破文章的重難點??偨Y階段,我采用歸結式提問:學習這篇文章對我們的生活有怎樣的現實意義?學生總結了文章內容,聯系自己的生活積累,談出自己的見解,這樣就將學生的思維提升到了一定的高度。這樣的問題設計才是有效的,體現了閱讀教學思維的有效性。
思考五,注重教法學法
我們常說:“教學有法,教無定法”。這就是說,教學的法則、規律是比較穩定的,而教學的具體方法是變化不定的。首先,根據教學目的選擇教學方法。教學方法是實現教學目的的手段,是為實現教學目的服務的。方法選用得當就能實現教學目的,就能提高課堂效率。其次,可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選擇教法。任何教學活動總是與教學對象緊密聯系在一起的。不同的對象,教學方法也就不同。
再次,根據教師本人的風格選擇教法。每個教師的個性、氣質、素養、專長等不同,在教學中表現出的風格就不同。一種好的教法未必每個教師使用都有效,這也是有些教師模仿別人往往不成功的道理。所以,教師要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教法。
思考六,處理生成與預設關系
課堂因生命而美麗,教學因生成而精彩。新課程改革非常關注和提倡課中的動態生成,因為教學過程本身是一個動態建構的過程,教學過程中存在著很多不確定性因素,從而構成了師生共同參與、共同創造的空間,構成了課堂教學中的動態生成的美。因而動態生成的課堂,必定是一個真實的課堂,是學生思維開放的課堂,更是閃動著學生靈性的“活”的課堂。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要集中精力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態和反應,著眼于學生真實的學情,不拘泥于預案,憑借自己豐富的教育積淀和智慧,順應學生發展的需求去創造性地實施,靈活調整教學思路和教學方法,將教師教的思路與學生學的思路動態地融合在一起,在對話中生成,在生成中引導,在引導中感悟。
例如:在教學《貓》這一課時,當講到小貓在老舍先生的稿紙上印上幾朵小梅花,老舍先生覺得很美是為什么時,突然有一位學生說:“老師,我認為那不美,把本子弄臟了?!蔽覜]有回避,而是順著追問:“是啊,明明把本子弄臟了,為什么老舍先生還覺得貓的腳印就梅花裝飾著他的稿紙呢,這是怎樣的感情?”學生被我引導著朝“老舍先生對貓的感情”這個方向思考,終于明白了老舍先生因為喜愛貓,所以愛屋及烏,連帶喜歡小貓的淘氣。這樣“節外生枝”的課堂生成,不僅保護了學生質疑問難的意識,而且讓他們享受到學習的喜悅,所以說課堂生成的教學不僅是教師教學機智的體現,更是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和效率的體現。但是,動態生成也并不否定預設的重要性,他們之間也并不是互相排斥的。相反,課堂精心預設是有效課堂教學的重要前提。因為教學首先是一個有目標、有計劃、有組織的活動,教師必須在課前對自己的教學內容、教學策略有一個清晰、理性地思考和安排。同時,課堂又具有不確定性和可變性,其間許多教學細節是教師無法預測的。在備課時,教師就需要預設操縱性強、有“彈性”的教案,為教學中師生的互動共振、精彩生成留出充分的余地。因此,我們在強調和追求生成的同時,絕對不能忽視預設的價值,應讓預設和生成都熠熠生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