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潮課文四年級范文

時間:2023-03-29 18:06:3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觀潮課文四年級,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觀潮課文四年級

篇1

關鍵詞:語文園地;目標方法;歸納提升

本文從對語文園地的認識出發,以人教版語文四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為例,談談語文園地板塊在單元主題中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才能真正讓語文園地教學成為單元教學的提升,真正達到對“語文”的綜合運用。

一、語文園地板塊對于語文學習的意義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在“課程性質與地位”中指出:“語文課程是學生學習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課程,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無處不在,因而,應該讓學生多讀多寫,日積月累,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體會、把握運用語文的規律”。從這個意義上講,語文園地非常具有針對性,也是對篇章的綜合實踐,因此,語文園地的教學就不僅僅局限于簡單的積累運用,更應該從單元的主題出發,將語文園地的教學和課文的教學緊密地聯系起來,渾然一體地共同為單元教學目標服務。

二、語文園地教學在單元教學中的位置

我們都知道,人教版教材中每個單元絕大多數的口語交際課和該單元的習作是與單元的主題緊密相關的。以口語交際課為舞臺,讓學生言之有“趣”。在課文學習過程中積累,在口語交際中交流,在習作中堅持練筆“三部曲”。

人教版四年級語文上冊第一單元是一組以自然奇觀為主題,安排了《觀潮》《雅魯藏布大峽谷》《鳥的天堂》《火燒云》和語文園地。四篇課文都是采用一定的順序,按時間順序的《觀潮》《鳥的天堂》和《火燒云》,按空間順序的《雅魯藏布大峽谷》來進行介紹,而且文中所講的每一處景觀都惟妙惟肖,特點突出。在此基礎上安排的“按一定順序介紹一處自然奇觀”的口語交際和習作以及“邊讀邊想畫面”的“我的發現”則在很大程度上是對四篇課文的綜合應用。

三、如何實現“語文園地”板塊與課文內容在教學上的整體性

1.整體把握單元主題

既然每個單元都有相應的主題,每個模塊的內容都是緊緊圍繞主題進行合理安排,那么,單元主題的教學目標就應該貫穿于每一模塊的語文學習中。這就要求老師在進行備課前,在心中樹立整體把握的意識。人教版四年級語文上冊第一單元的整體教學目標圍繞著“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學會有序地介紹景觀,培養朗讀時想象畫面”,那么,在講授課文時,這三個目標完全可以在隨文講解中得以實現。本單元的四篇課文都可謂是大自然中奇特的景觀,這樣獨特的景觀必定會吸引原本就充滿著好奇的孩子,更讓孩子們間接地感受大自然的神奇與美麗。

同時,四篇課文又是按一定順序描寫的范文,不管是時間順序還是空間順序,都可以讓學生領悟到有序介紹一處景觀或一件事物的技巧與方法。例如,在口語交際的教學中,我們可以從本單元在描寫自然奇觀的四篇文章中尋求幫助,《觀潮》一課按照時間的先后,由遠及近地介紹錢塘江大潮;《火燒云》一課根據火燒云的上來、下去,介紹了大地上萬物顏色的變化和天空中火燒云顏色形狀的變化;《雅魯藏布大峽谷》則從地理位置、成為世界第一大峽谷的原因、大峽谷的奇觀和評價方面進行介紹;《鳥的天堂》則以時間為順序,介紹了兩次經過鳥的天堂親眼所看到的景象,這些都是現成的口語交際指導素材。

因此,語文的學習并不是孤立無援的,而是相互融合的,在課文教學中滲透語文園地的內容,而語文園地的學習進一步鞏固課文教學中所涉及的內容。

2.把語文園地的內容滲透到課文教學中

我們知道單元主題無處不在,它貫穿于單元導讀、閱讀教學、課后練習和語文園地。筆者認為這幾方面的目標多數都是一致的,關鍵是老師如何把這一單元教學目標通過有效的備課,使其在課堂上有效地達成。

多數時間我們都是先上完了幾篇課文,再按順序進入語文園地。可是有時候沒有明確語文園地模塊中的訓練點,在課文的教學中沒有很好地有效落實,那么,園地教學也就成了孤零零的一塊,這樣的效果肯定不好。我認為在平時的課文學習中可以穿插、滲透園地的訓練點,這樣會使語文園地在教學時教師更容易教、學生更容易理解。如:“我的發現”一欄,往往要求孩子們去發現一些規律,如果平時的課堂教師只是零零星星地教,沒有有意識地訓練其中的規律與方法,直接讓學生在課堂中進行毫無聯系的發現,那么就會出現事倍功半的結果,教學效果也會不好的。在人教版四年級語文上冊第一單元語文園地“我的發現”中所訓練的“讀書時要想象畫面”,完全可以在第一課開始就加以訓練。當教學“潮來時”那堤岸上人頭攢動的熱鬧場面與風平浪靜的江面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根據生活經驗來想象當時的情景,并通過不斷地朗讀來強化文字所描述背后的畫面,這樣也會讓學生對錢塘江的印象更加深刻。

3.讓方法的設計助推教學目標的實現

在一節課中,我們必須有明確的目標,通過可操作的方法和果斷恰當的評價來促成目標的達成。語文園地模塊中的口語交際和習作一般都是同一主題的說與寫,而口語交際教學讓學生按要求充分地說就顯得尤其重要。在人教版四年級語文第一單元的口語交際和習作是聯系在一起的,是同一主題、同一素材,這樣的口語交際和習作一定要聯系本單元的四篇課文,因為這四篇課文是特別好的范例。四篇課文的結構、描寫順序都在很大程度上為學生的口語交際、作文,甚至“我的發現”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在每篇閱讀教學中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體會寫景文章的結構,并隨文進行一些相應的模仿練習,讓學生從一定程度上掌握寫景類文章的方法,那么在口語交際、習作的教學中就不會讓其成為孤零零的一塊,也不會與前面的閱讀課堂脫節。學生在說、寫的過程中就能夠有框架、有順序,這樣的連貫就會真正讓語文園地成為單元學習的小結與提升,真正有效地達到我們的教學目標。

有了單元整體教學的有效滲透,方法的指導一定要明確。比如,在“介紹一處自然奇觀”的口語交際中,針對“有序”這個要求,在指導學生時都要讓學生明確“什么是有序”,“在介紹中都有哪些順序”以及“相應的順序會有哪些連接詞”。這樣翔實的指導會讓學生在口語交流方面有章可循,這種牽線搭橋也會降低難度,讓學生說得更充分,更為學生在寫作時有序地介紹景觀提供了依據。同時,一節課的時間有限,我們要根據教學目標,讓學生抓住“你認為最奇特的一部分”進行交流,而且教師引導學生的評價一定要緊扣關鍵要求,不給予溫和、無指向的評價,讓恰當的評價成為教學目標達成的有效途徑。

在一個單元的教學中,不管是閱讀教學,還是語文園地教學,我們都一定要思考“這節課要達到的目標是什么”,“我用什么方法來達成我的教學目標”,而且確保方法的指導一定要具體到位,讓學生的學習具有可操作性。只有這樣,語文園地模塊才不會成為一個單元主體文章學完之后孤零零的“負擔”,而化身成單元學習內容的歸納與提升。

篇2

一、不宜“急進”

“語文味”和“人文味”隨著年級的遞升而螺旋式上升。例如,小學低年級側重于識字寫字和正確朗讀,此階段過多地進行思想教育和人文滲透,既沒有生命力,也不會在學生心底留下多少投射和劃痕;小學三四年級,側重于句段理解、寫作能力和閱讀分析,逐步進行人文層面的熏陶、滲透和滋養;小學高年級,側重于深入的閱讀理解和課外閱讀的擴大,領會作者的表達方式,側重于興趣培養與寫作能力的進一步提高。

二、不可統一

不同的課文有不同的側重點,有的課文感情充沛,適合于情感熏陶,比如,《珍貴的教科書》《秋天的懷念》;有的課文形象生動,適合于審美熏陶,比如,《觀潮》《爬山虎的腳》等;有的文本條理分明,適合于邏輯思維訓練,比如,《只有一個地球》《桂林山水》;有的文本語言豐富,適合于語言品味,比如,《翠鳥》《匆匆》等等。當然也有一些課文,涵蓋了以上多種,這自然需要師生或在取舍中擇其一二,或下大工夫綜合訓練。

三、不可泛濫

盡管課程標準明確提出:“學習的設計應開放、多元,提倡與其他課程相結合,開展跨領域學習。”但是,這并不意味要沖淡語文味。常常看到一些公開課,為了不至于冷場,為了凸顯人文味,音樂、畫畫、舞蹈、視頻等紛紛亮相,所謂語文的“語言品味、朗讀入情和熏陶渲染”反而被擠壓到邊緣地帶。事實上,語文首先姓“語”,而對語言文字的理解和頓悟有時靠音樂、畫畫等是無法完成的。

篇3

【關鍵詞】小學語文 課堂教學 問題及措施

一、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脫離實際,遠離生活

新課改一直要求,要注重課本與生活的結合,理論與實際的聯系。然而在現實的小學語文課堂上缺一直存在者脫離實際,遠離生活的現象。有些課堂教學與現實生活沒有有機結合起來,讓學生很難有真實的體驗。比如,筆者在一次教研活動中聽到有一位老師講的《幸福是什么》這篇童話故事。這位老師制作了非常精美的多媒體課件,課堂全程都是學生看課件上關于課本的內容,并要求學生做筆記。對于四年級的學生而言,缺少生活閱歷,沒有生活經驗,僅僅通過課本無法體會到三個小孩是怎樣做對別人做有益的事情而感到幸福,老師并沒有聯系實際生活。其實生活中,發生在身邊的很多小事,比如借同學文具,幫助了同學,這個時候自己就是幸福的。只有這些發生在學生身上的事情才能讓他們真切地體會到幸福的真正內涵,才能達到課堂效果。

2、流于形式,缺少內容

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越來越多的教學模式層出不窮,花樣百出。很多小學語文教學模式越來越注重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殊不知,有的時候過于重視表面花樣,學生在課堂上并沒有學到實質性的東西,只是停留在表面,走馬觀花。比如,之前大力推行的高效課堂模式,講學生分成若干興趣小組,讓學生進行自主學習,教師只是起到引導作用。然而在實際操作過程中,由于學生層次不一樣,課堂總是流于形式,學生從被動的位置變為主動,一時很難適應。一節課下來,看似課堂上熱熱鬧鬧,但是可能只有少部分學習能力強的學生能夠有所收獲,部分學生可能只是濫竽充數,不知所云。隨著多媒體的流行,越來越多的小學語文老師喜歡使用多媒體教學,殊不知,過度依賴多媒體也存在弊端。多媒體課件內容豐富,學生興趣較高,但是由于播放過快,學生很難快速接收信息,導致教學效果不理想。

3、說教過多,情感缺失

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對于小學生來說非常重要,小學語文是學習其他各學科的基礎。小學語文課堂不同于政治、歷史、地理那么死板的知識。語文是充滿人情味的,需要帶著情感來教學。受傳統模式的影響,很多老教師還是按照以前的教學方式,課堂上一板一眼,只是把學生該記的生詞教讀,該理解的課文內容進行闡述,顯得死氣沉沉,毫無生氣。一個毫無生氣的語文課堂,是失敗的課堂。比如,筆者曾經聽一位老教師講小學課文《觀潮》,他拿起課本就給學生教授了新字,并且梳理了文章大意,分析了課文內容,全程學生只是負責聆聽,做筆記。學生沒有仔細的品味語言,也沒有表達自己對于錢塘江大潮的感受,更不要談從課文中感受到錢塘江大潮的氣勢了,沒有了這種感受自然就無法發自內心地贊美錢塘江大潮了。

二、應對策略

1、學會將課本與實際生活聯系起來

小學語文教學準備的時候就要提前思考好,生活與教學內容的聯系點,只有讓學生有切身的體會,才能與教材中的課文產生共鳴。只有達到這樣學生才能有學習興趣,自然可以達到教師想要的教學效果。比如,有的時候就可以引導學生去回憶生活中跟課文中的相似的情節,讓學生用生活經歷去體會文章,體味最真實的情感。比如在學習人教版四年級上冊的課文《貓》時,教師就可以適時引導學生回家后觀察以下自己家里養的貓或者其他小動物。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切身體會到貓長什么樣子,貓的活動狀態時怎樣的,貓有什么樣的特點。這樣學生才能跟文本的作者產生共鳴,體會到作者對貓的喜愛之情。這樣的語文課才會顯得生機勃勃,充滿活力。

2、回歸教材本身,豐富教學內容

在新課改的促進之下,固然出現了很多新的教學模式。但是不管模式怎樣變,作為小學語文教師,在對待語文文本解讀時的態度應對始終如一。課堂模式的變化,依然離不開教材本身,只有在課堂上引導學生深度挖掘教材的內涵、內容,才能達到很好的教學效果。比如,在推行高效課堂教學模式時,我們應當循序漸進,讓學生慢慢適應新的教學模式,而不是做一些表面工作,適得其反。對于逐漸流行的多媒體教學模式,深受教師的喜愛。它確實利于課堂教學的效果,但是作為小學語文教師,在使用多媒體教學的過程中應當關注學生接收情況,不要過多分散學生注意力,還是要讓學生回歸課本,掌握必要的知識內容,避免走馬觀花,流于表面。必要的時候,也要讓課件暫停,教師走到學生中間,與學生進行近距離的情感交流。這樣的小學語文課堂才能顯得更加的豐富多彩而又不失本質。

3、講“語文味”,重情感體驗

我們既不能把語文課上成單純的語言文字訓練課,也不能將語文課上成“貼標簽”式的思想品德教育。我們應該講“語文味”,在語言文字訓練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積極正確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說到底,就是強調學生的“體驗”。真正的小學語文課堂應當是充滿活力的課堂。師生之間應該有情感的交流,學生跟文本之間也有交流。比如在學習人教版四年級《幸福是什么》一課時,教師就可以積極引導學生講述以下自己了解到的幸福,發生在自己身邊的幸福故事。如果發生冷場的情況,教師還可以講述自己的經歷給學生啟發。學生這個時候就會結合生活實際,暢所欲言,達到與文本的共鳴,從而深刻地體會到幸福的真正內涵。這樣的小學語文課堂才是真正的有“語文味”的課堂。

讓小學語文課堂充滿情感,充滿“語文味”應當是我們最終的目標。

【參考文獻】

[1]崔殿東.新時期小學語文教學改革初探[J].課程教育研究, 2013(14).

篇4

一、創新意識的培養——鼓勵與眾不同

托爾斯泰說:“如果學生在學校學習的結果使自己什么也不會創造,那么他的一生將永遠是模仿和抄襲。”托爾斯泰的說法雖然有點絕對,畢竟讓學生學會創造的不只有學校這一種途徑,但是從中我們可以體會到學校的確是教育的主陣地。因此,學校有責任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讓學生能創新、會創新。

1.鼓勵學生有好奇心——敢想。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著一切,推動著進步,并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

一位教師在執教一年級《語文園地(二)》時,讓學生為“田”組個詞,許多小朋友都想到了“田地”。教師鼓勵學生再想想。一個學生眼睛一亮,高高地舉起了小手,說:“大田。”學生們一聽,都感到很好奇:“怎么從來沒聽說過呀?”教師先是一楞,而后點了點頭,示意那個學生繼續說。那個學生說:“田有大有小,大的田就是‘大田’。”其他學生聽了之后,也都點頭表示贊同。有個學生還興奮地說:“照這樣理解,還有‘小田’。”

當孩子好奇的時候,正是開竅之時,教師何樂而不為呢?

2.鼓勵學生放開膽子——敢說。教師在鼓勵學生敢想的同時,還要鼓勵學生大膽說出自己的新想法。

一位教師在講解三年級語文測試卷時,講到“漂亮”的反義詞,許多學生都說“難看”。教師發現有個學生寫了“臭美”,可是他不敢說。于是教師就鼓勵那個學生勇敢地說出來,還走到他身邊,側耳傾聽。那個學生說:“我認為‘臭美’也可以。我是通過給‘漂亮’造句想到的。‘女孩子穿上裙子很漂亮。’然后我往反方向想了一句:‘如果男孩子穿上裙子,就是臭美。’”教師認為,這是從語感上來理解“漂亮”這個詞的,“臭美”應該算是“不漂亮”,所以肯定了那個學生的看法。

二、創新價值的取向——追求心悅誠服

教師在鼓勵學生敢想、敢說的同時,還要注重對學生的價值取向進行正確引導。

1.換個角度再想想。一位教師在執教四年級《觀潮》一文時,很多學生都只能從“江潮還沒有來,海塘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大家昂首東望,等著,盼著”來感受人們等待錢塘江大潮時的焦急心情。有個學生換了個角度創造性地理解了人們的焦急心情:“我從人們的兩次‘沸騰’感受到了人們等待錢塘江大潮時的焦急心情。一次是人們聽到遠處傳來的悶雷滾動般的響聲之后的‘人聲鼎沸’,一次是人們見到水天相接處出現了一條白線時的‘沸騰’。可見,人們聽到江潮來時的聲音、看到江潮來時的情景是多么興奮,從而可以想象之前人們等待時是何等的焦急!”

這種換個角度思考的創造性理解,讓人們本已定向的思維豁然開朗,難道還怕人們不心悅誠服嗎?

2.多元理解鑒真金。一位教師在教四年級《羅盛教》一文時,有個學生創造性地提出了一個問題:“從跳進冰里到救出小孩,羅盛教才花了吸兩口氣的時間,我感覺羅盛教救出小孩很輕松!”這個學生的想法與眾不同,教師首先給予了肯定:“你的想法很特別!”接著,教師拋出了研讀專題:“這短短的兩口氣的時間對于救人是顯得輕松呢,還是顯得不簡單?”學生們首先仔細研讀課文,然后小組交流,集思廣益,從惡劣的環境、現狀的聯想、形勢的緊急等方面來考慮,最后形成共識:這兩口氣的時間雖然很短,但是更體現了羅盛教救人的不容易。

篇5

關鍵詞:小學語文;組合學習;應用

小組組合學習,即以小組為單位進行的合作性學習,是指學生為了完成共同的學習任務,在自主思考的基礎上,以學習小組為單位,表達自己的思考過程和結果并進行互相交流,使小組內的每個成員都能參與進來,將大家的思路進行整理總結的一種互學習方式。但同時為了避免小組組合學習的無效性、拖延性,教師應結合具體教學內容,僅對具有合作需要的問題開展小組組合學習,使小組組合學習可以達到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合理應用。

一、把握需要合作的學習時機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并不是所有的學習內容都需要采取小組組合的學習方式。實際教學中,在保持高效率學習時,應該注意培養小學生獨立思考的習慣,對能通過個人努力得到解決的問題請小學生獨立完成。只有當他們經過獨立思考還無法徹底解決問題時,再予以小組討論,避免做無用功。由于每個人擁有的知識和其他信息是不同的,當學生需要聚集他們的個人小知識組合成更多信息量時,小組組合學習才能發揮更大功效。比如,教師舉辦成語接龍比賽,由教師提出首個成語“一鳴驚人”。由于小學生知識儲備不足,往往一個人只能接兩三個成語,這時候可以以小組組內形式完成成語接龍并記錄,再進行組間的比拼,比較哪個小組的接龍接得最多。在成語接龍的游戲比賽中,把握了小組組合的學習時機,大家在相互交流中學到了更多成語,彌補了個人成語儲備量的不足,點燃了課堂氣氛,做到了小組組合學習的合理應用。

二、科學組建學習小組,合理選擇合作形式

考慮到教學內容和學習任務難易度的不同,有些小問題同桌之間就能討論;難度較大的問題就需要組建更加科學合理的小組來解決。從便利性出發,很多課堂實行了自由組合或者前后排同學四人組合小組的分組方式,沒有考慮到學生的個體差異,造成了課堂學生資源和時間資源的浪費,沒有做到對小組組合學習方式的合理應用。分組時我們應從小組組合的有效性考慮,結合學生的學習能力、思考能力、表達能力、性格差異和見識的寬廣度等因素,使組合的小組內部可以優勢互補,用不同的思維方式和看法促進小組內信息量的擴大,保障討論的有效性。比如,在四年級上冊課文《鳥的天堂》一課中,文章中五次提到了鳥的天堂,那為什么有的加了引號,有的沒有加呢?同桌討論的方式不一定能適用這樣的問題。在組建討論小組時,應保證每個小組都有人有能力經過思考討論理解這個問題,有組員可以用清晰的語句把他們的思考表達出來,幫助組中的學困生徹底理解加引號和不加引號的區別。在大家的交流中,學生在表達自己思考結果的同時訓練了表達能力,小組內的優差結合又能保證學困生不被忽視和邊緣化,達到整個小組的互利共贏,使小組組合獲取成效。

三、把控課堂進程

教師應按照教學內容和學習任務的難易程度,結合學生的認知能力,在課前想好不同問題的討論時長以及如何組建小組,節省課堂上的安排時間,做到對本堂課進程的整體把握。如果對合作學習時間估計不足,會導致學生小組討論的無效性,學生在緊張的時間內得不出問題的思考答案,在討論結束時還處于一種半迷惑狀態;時間估計過長,又會造成學生交頭接耳、暢聊八卦等與課堂無關的東西,久而久之,學生會對小組組合學習的形式抱有不滿或不嚴肅態度,達不到預設的教學期望。因此,教師把控課堂進程,安排好學生小組學習的時間,給出時間限制。在培養學生時間觀念的同時,實現小組組合學習的有效應用。

以《觀潮》的課堂教學為例,課前老師應該規劃好哪些問題需要小組組合討論以及討論的形式和時長:

1.課文預習,閱讀文章,標注段落,勾畫出生字詞。時長1分半,個人閱讀;

2.找出描寫潮來前、潮來時、潮來后的對應段落,分別用一個詞語概括人們的心情。時長2分鐘。因為任務簡單,同桌兩人討論即可。

3.選擇學生呈現討論結果,老師點評之后,引導學生發現這幾段的寫作順序:潮來前―潮來時―潮來后。時長3分鐘。

4.請有觀潮經歷的學生舉手,選擇兩名同學,請他們以這種順序,講述他們的觀潮經歷。時長共3分鐘。如果學生沒有這種經歷,則換成老師講述觀潮見聞。

5.速讀“潮來時”,找出你最喜歡的描寫潮水的句子,并說明理由。時長8分鐘,小組組合學習。對這個任務可以進行差優結合,大家都具有選擇愛好句子的能力,但學困生不一定能清楚地說出喜歡的理由,所以小組內明確分工,一部分學生找出句子,語言表達能力和分析力好的學生來描述喜歡的理由。

6.請小組代表回答問題。老師在PPT上呈現這些句子,引導學生觀察潮來時作者描寫的視角是由遠及近的。時長8分鐘。

7.畫出文中描寫潮水樣子和聲音的詞語,先由學生個人默讀勾畫半分鐘,再由小組內組合整理。老師根據學生回答,做好板書,鼓勵學生借鑒,從視覺聽覺觀察描寫生活現象。共用時長3分鐘。

篇6

教科書一直是學校語文教育的主要課程資源,面對這一最重要的課程資源,我們應與時俱進,不能僅僅局限于語文課本的知識,而應該引導學生利用已有的知識與經驗,在把握語文課本資源的基礎上,適當適時地向課外延伸。1.在整冊文本的基礎上適當增加一些篇目,達到鞏固、補充語文知識和提高語文能力的目的。以人教版語文第十二冊為例,課本共有32篇課文,其中精讀課文14篇,略讀課文12篇,選讀課文6篇。每個單元都有語文知識和能力的訓練點,并且這些訓練點的排列有一定的規律,由易到難,循序漸進。經過對這些訓練點的研究和分析,教師可在教學時增補一些相關內容,如《沁園春•雪》、《論語•述而》、《閣夜》、《揠苗助長》、《守株待兔》、《智子疑鄰》、《精衛填海》、《荷塘月色》、《背影》、《海的女兒》、《丑小鴨》、《天方夜譚》、《西游記》、《三國演義》、《水滸傳》、《魯濱孫漂流記》等。2.把同類的文本有效結合,組合成一個大單元。這種歸類遵循的原則不是單一的,可以是內容同類,可以是寫作方法同類,也可以是表達的情感同類,通過比較閱讀讓學生更深層次、更大范圍地理解文本,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教學《匆匆》一文時,把本冊的《長歌行》并入一塊學習,還可引入一些有關惜時的名篇,如《時光老人的禮物》、《明日歌》等,組合成一個關于珍惜時間的名家名篇的大單元,讓學生充分閱讀,并布置學生搜集大量惜時名言,營造很好的氛圍,讓學生充分體驗到時間的寶貴和浪費時間的可恥。

二、豐富故事的情節,延伸文本

課堂閱讀教學應該把學生帶向古代文化,帶向現代文化,帶向中華文化,帶向世界文化。

三、抓住“空白”,放飛想象

語文教材選編的課文都是文質兼美的優秀作品,編者或作者當然會使用含蓄的藝術手法,獲取“言猶盡而意無窮”的境界。在語文教學中,如果教師激發學生用想象填補這些空白,想象文中人物的言行和心理,想象故事情節中的細節和結局等,進行適度的拓展,就能放飛學生的想象,幫助學生擺脫思維的僵化和呆滯,促進思維能力的發展。例如《春筍》一課中有這樣一句話:“一聲春雷,喚醒了春筍。”教學時,我便引導學生想象:雷公公會怎樣喚醒春筍呢?學生紛紛喊起來:“春筍,快醒醒,春天來了。”“小燕子已經來了,正在給他們唱歌呢!”“快出來吧,春筍,大家都在迎著春風使勁生長呢!”接著,我說:“這樣一喊,春筍們便迫不及待、爭先恐后地從泥土里冒出來了。這時它們會看到什么,聽到什么,又會做些什么呢?”學生爭先恐后地舉手發言。這樣調動了學生的生活體驗,將靜態的語言文字激活為一幅幅生動鮮活的圖畫,使學生在興趣盎然中說,在入情入境中演,在聲情并茂中讀,有效理解文章的意境,品味文字的魅力,受到情感的熏陶。

四、加強學科知識滲透

篇7

關鍵詞:小學信息技術;教學

一、現代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重要位置及其優越性

在教學中充分利用現代遠程教育設備,合理開發利用其直觀性、實驗性能,使教學更加直觀更加有興趣性地達到傳授知識的目的。長期以來,在農村小學教育教學工作中,我們一直在做這方面的努力。從一個教師一本教科書、一支粉筆、一塊黑板的“說課式”進行教學,用藝術的手段扮演著不同的角色,在講臺上,上演著“獨角戲”,更準確的說是“單口相聲”的角色;再后來教師開始使用一些簡單的教具,進行一些探討性的教學,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績,這就說明了直觀教學的效果的理想。現代的信息技術現在深受教師和學生的歡迎,它的直觀性、實驗性教學對學生全面進行素質教育起到了推動作用。

小學現代遠程教育設備的利用效果高于傳統教學教具,把它與良好的學習情景結合,為學生獲取知識奠定了基礎。當教師根據教案精心設計編排了教學課件,在課前周密細致的準備好,就能極大的提高課堂上的教學效率。在課堂上,教師只要有步驟有部署地因勢利導,靈活利用遠程教育設備,就能使課堂教學進行得生動、活潑、見成效。例如講四年級語文《觀潮》一課時,講到描寫潮來時的壯觀景象時,如果用填鴨式地讓學生在沉悶的冥思苦想中對課文進行想象,教師根據課文內容給學生講解,即盡沙啞的嗓門大聲提醒課文這樣那樣的精彩,學生們沒有親眼見到過,也是很難想象出當時的壯觀景象的。如果在短時間內里,使學生看到當時清晰的畫面,逼真的錄像,再配上音樂,學生就會有置身其中的感受大潮的雄偉壯觀。還有,只要我們一按鼠標,那些早就準備好的標準的識字,抑揚頓挫的課文朗讀、精彩的課文背景畫面,就招之即來,揮之即去了。這樣從中既贏得了教學時間,又提高了教學效果。更增添了課堂教學的直觀性。

二、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教學,目標明朗化,教學設計豐富化,教學方法多樣化

以往的教學,教師只能靠一本教材,一本教參,和教師自身的能力水平去理解教學內容,制定相應的教學目標,采取有限的教學方法,設計固化的教學方案。現在教參的幫助和自己的理解雖然是有限的,但教學資源的信息化、網絡化解決了這些問題。面對教學中的任何一個課題,你都可以在信息資源庫和網絡上找到許多個解決方案和答案,其中有一線教師的,也有名師專家的,他們科學合理、全面恰當的分析與設計,目標明確,設計精煉,方法多樣,這不僅節約了教師大量的背寫教案的時間與精力,開闊了教師的設計教學的視野與思維,更重要的是我們通過學習理解、綜合分析,找到適合自己和學生實際的教學方案。

三、信息技術的運用,可分散教學難點,突破教學重點,促進學生知識內化

小學生遇到知識重、y點往往不容易解決。這時運用信息技術輔助教學,創設情景,把學生的視覺、聽覺等協同利用起來,促進心理內化,加深學生對重難點的理解,從而達到其它教學手段達不到的效果。例如:遠程教育資源課件人教版一年級至六年級語文,每一課幾乎都有識字flash的動畫制作,生字各種筆畫順序都以動畫的形式展現出來,且讀音規范清楚,這樣既規范了老師的書寫和讀音,又給學生樹立了樣板,在教授過程中,學生注意力集中,學習興趣很濃效果好,且大大節省了教師備課的時間。當然,這就要求教師必須十分熟悉信息技術教學環節,要提前熟悉教學資源或者利用現有的條件,上網查閱資料,充分準備,自己制作多媒體課件,用來分散教學中的難點,突破教學重點。

四、利用遠程資源,學習知識廣泛化,教學實效素質化

豐富的教學資源,高效的教學手段,新課標理念下的教師素質,為學生的學習展現了另一片天空。面對一字、一詞、一物、一景,教師不再是單一的說教,不再是簡單的展示,而是深刻的、實質性的理解與領悟。聽了一節《荷花》的公開課,我是以一個《荷花網站》的教學為載體,這個網站上不僅有我們的教材中的所有的荷花的場景,而且把祖國大江南北的荷花美景盡收其中,再加上歷代文人墨客對于荷花的描述與贊美,使學生感受的不僅僅是文中那狹隘的、生硬的片片荷葉,而是充滿大自然氣息的、充滿文化韻味的、充滿靈氣的美麗的荷花。如果這些脫離網絡,脫離現代教育技術是無法完成的。

五、發揮動靜結合的優勢,增進理解記憶

篇8

(江蘇省洪澤縣岔河鎮中心小學,223111)

教學目標是預期的教學結果,是教學行為的指向與教學評價的尺度。

正如美國教育學者克拉克所說:“教學目標是目前達不到的事物,是努力爭取的、向之前進的、將要產生的新事物。”教師根據教學目標來組織和推進教學進程,學生也是在教學目標的框架內去積累、去體驗、去感悟、去成長的。因此,教師應深入鉆研教材,善于在教材的“密林”深處發現文本的教學價值,制訂適切的教學目標。然而,筆者近年來深入語文課堂發現,

不少教學目標中存在弱化“學”的現象,值得我們關注。

一、反思:教學目標怎樣弱化了“學”?

(一)教師本位強勢

教學目標是對學習者通過教學能做什么的一種明確的、具體的表述。因此,教學目標中的行為主體應該是學生,而非教師。諸如“(1)通過研讀文本第2段,使學生懂得熟能生巧的道理。(2)培養學生學習古詩詞的興趣”等教學目標,陷入了“教師主體”的誤區,導致“學生主體”的缺失。

(二)目標表述籠統

有些教學目標只是簡單羅列了所教課文涉及的字詞句篇等方面的知識點,至于教師怎樣去教,學生如何去學,學完后要掌握到什么程度,通過何種方式去檢測,沒有作任何闡述。這樣的教學目標,籠統含糊,形同虛設,失去了對課堂教學的行為導向作用。

(三)語文本體失落

一位教師設計的《觀潮》第二課時教學目標為:(1)理解部分詞語的意思,整體感知課文的大致內容,引導學生認識“潮汐”的成因及其相關知識。(2)了解錢塘江大潮雄偉壯麗的自然景觀,增強熱愛祖國壯美河山的情感。這兩條目標中,所述內容更多地指向自然現象,出現“泛語文”的傾向,容易造成學習內容的錯位。

若能從文章結構、語言表達等方面感知“潮來前、潮來時、潮退后”的不同景象,品味語言文字的魅力以及作者的表達方法,這樣的教學目標才是適切的。

(四)目標層次缺失

從學習者的角度來說,學生的學習基礎有所差別,教師制訂教學目標時,若沒有對學習內容、學生程度和學習效果作出任何分層要求,勢必造成教無所依、學無所從、學后無所測的混亂局面。尤為突出的是,不少教學目標注重對語文知識、技能的要求,卻忽視對情感態度的關注,內容單一,缺乏層次。

(五)教學目標越位

目標越位在低年級閱讀教學的目標

制訂中尤為明顯。聽低年級的課,我們常感到“低段教學高段化”。課堂上,教師花大量精力

頻繁地問答,旨在深度挖掘文本內容,而用在識字、學詞、寫字上的時間很少,用在指導學生正確地朗讀課文上的時間也很少。此外,還存在嚴重的課時“越位”現象,即本該在第二課時學習的內容被提前到第一課時,而應該在第一課時落實的目標卻被忽視。

不難看出,許多教師在制訂教學目標時都弱化了學生的“學”,沒有站在學生當前“學的需要”以及可持續發展所應具備的語文綜合素養的高度來考慮,未能充分發揮教學目標的引學、評學功能,很大程度上削弱了教學的有效性。基于“學”的教學目標設置,要求教師能在深入鉆研教材的基礎上,以學生“學”的起點為起點,以學生“學”的狀態為狀態,以學生“學”的進度為進度,以學生“學”的發展為發展,制訂適切的教學目標。

二、探尋:如何對教學目標中的“學”進行施救?

(一)路徑探尋

1.把握原則,在教學目標中凸顯“學”。

第一,科學性原則。一是關注“學的需要”。

長期以來,對學生“學的需要”的分析一直被忽視。事實上,學習成果主要取決于學生這一學習主體,掌握了學習主體的需要,制訂教學目標時才不至于“盲人摸象”。

教師在設置教學目標之前,不僅要對學生原有知識、技能、學習方式及學習環境等因素進行調研,還應對學生的心理特征加以分析,把學生的“學的需要”,作為制訂教學目標的第一要素。二是落實“因材施教”。學生對學習的需求千差萬別,因此,教學目標的制訂要考慮個體差異,考慮到目標的“上限”和“下限”。教學目標的“上限”,是為學有余力的學生設定的最高教學標準;教學目標的“下限”,是每個學生都必須達到的一般要求。如此彈性設置,才能盡可能地讓每個學生都以不同方式、在不同程度上達到既定目標。

第二,階段性原則。《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的“課程目標”是九年一貫整體設計的,在“總目標”之下,按一至二年級、

三至四年級、五至六年級、七至九年級這4個學段,分別提出具體的“階段目標”。因而,教學目標的制訂要在課程目標的指引下,逐步通過課時目標實現單元目標,再通過單元目標實現年級階段目標,最終通過階段目標實現課程目標。由此看來,教師應根據學生的情況確定應該達到的年級階段目標,然后制訂一學期、一學年甚至兩學年的教學規劃。

第三,側重性原則。一節課的教學目標不應過多,要明確、具體。教師應當著眼學生獲取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既要關注學生學了什么,又要留意學生運用所學的語文知識和技能,發展了什么情感態度,提升了什么學習策略。當然,對于不同的教學內容,教學目標的側重點應有所不同——有些課可能知識和技能的成分多一點,有些課則較利于對學生進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培養。

第四,可測性原則。教學是否成功有效,一方面看教師是否完成了教學任務,更重要的是看學生在一堂課中收獲了什么、收獲了多少。因此,在制訂教學目標時,教師對學生的識記、理解、分析、歸納、綜合等行為要求上,要有具體、明確的評價標準和評估依據,便于教師在教學活動結束后,檢測出學生“會和不會”、“能和不能”的學習行為。

第五,動態性原則。教學活動是一個師生互動的動態過程,課堂是學生“生長”知識和靈性的地方,學生的語文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是逐步積累、提升和發展的。教師應以動態發展的眼光來制訂教學目標,并根據學習主體完成目標的質量和速度,不斷調整目標內容。

2.準確表述,在教學目標中落實“學”。

美國學者馬杰認為,為了克服傳統教學目標的含糊性,應避免用描述內在心理狀態的術語來陳述,而要用描述行為的術語來陳述。他指出,好的行為目標應具有3個要素:(1)說明通過教學后學生能做什么(或說什么)。(2)規定學生行為產生的條件。(3)規定符合要求的作業標準。具體來說,陳述教學目標必須符合3個基本要求:(1)教學目標陳述的是學生的學習結果(言語信息、智慧技能、認知策略、動作技能和情感態度),而不是教師做什么,“引導”、“培養”、“組織”之類描述教師教學行為的動詞,不應出現在教學目標中。(2)教學目標的陳述要力求明確、具體,可觀察、可測量,盡量避免用諸如“體會”、“感悟”等含糊的語言。(3)教學目標的陳述應反映學習結果的層次性。新課程理念倡導三維目標的整合,因此,不能單獨分列出“知識與技能”目標、“過程與方法”目標、“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目標必須體現融合,層次清楚,重點突出。這樣的教學目標,教師看后,便能準確把握“教什么”、“怎樣教”和“教到什么程度”;學生看后,就能明確“學什么”、“如何學”和“學到什么程度”。

(二)案例剖析

下面,再通過一位教師制訂的《橋》一課教學目標具體剖析。

教學目標內容如下:

(1)認識6個生字,會寫14個生字。能正確讀寫“咆哮、狂奔、獰笑、擁戴、清瘦、沙啞、放肆、豹子、、攙扶、祭奠、亂哄哄、勢不可當、跌跌撞撞”等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理解課文內容,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

(4)領悟課文在表達上的特點。

應該說,目標(1)準確而具體地提出了這一課識字、寫字的目標,具有側重性和可測性。目標(2)也做到了這一點。目標(3)和目標(4)雖然準確,但很籠統,側重性和可測性較差。學生學習這一課,的確要做到“理解課文內容,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但是“理解”和“體會”都是內隱性行為動詞,只有通過學生的外顯行為才能檢測學生是否理解到位了、體會到位了。而且,這樣的目標幾乎是萬能的,在閱讀教學中,哪一課都可以用得上。我們知道,《橋》一課的課后“習題2”是:“課文里的老漢是個怎樣的人?你是從哪些地方感受到的?”只要學生能說出答案,不就知道了他是不是理解了課文內容,是不是體會到了文章的思想感情?所以目標(3)不妨改為:“能理解課文內容,說說課文里的老漢是個怎樣的人,自己是從哪些地方感受到的。”如果再加上“過程與方法”目標,還可以表述為:“能認真讀書和進行交流,說說課文里的老漢是個怎樣的人,自己是從哪些方面感受到的。”同樣,目標(4)也可以改為:“能找出并說說課文表達上的特色,和同學交流這樣寫的好處。”這樣的目標更具體、明確,更可測、可評。

*

本文系江蘇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2013年度立項課題《構建小學語文“成長課堂”的研究》的階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參考文獻:

篇9

一、適時精辟點撥

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與教者自身的思維是息息相關的,所以,教師在課堂的教學中應注意抓住每一個有利的契機,適時點撥,一步一步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而要在有限的時間內實現閱讀教學最優化,教師可以抓住題眼,或者是提綱挈領的關鍵字詞、句子入手。

教學《觀潮》一課,為了讓學生自主地探究了解到錢塘江大潮的成因,在講到“江面很平靜,越往東越寬,在雨后的陽關下籠罩著一層薄霧”一句時,筆者首先通過比較讓學生抓住重點語句“越往東越寬”。然后要學生根據這個語句來試著畫錢塘江的形狀。最后,再拋出這樣的問題:聯系圖和你所查找的資料,你知道了什么·(外寬內窄的地形是錢塘江大潮的重要成因。)就這樣,在教師有目的的引導下,學生一點一滴地挖掘到了文章的關鍵所在。簡單而有層次的“三步曲”,一步一步調動起學生閱讀的興趣和潛在的思維,又為學生獨立突破課文的重難點給出一種思維的示范。而精講善問大大精簡了教師在課堂上的活動,學生在這一教學過程中不但獲取了知識,更是嘗到了自主學習成功的喜悅。

二、引導大膽思維

愛因斯坦指出:“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為重要。”提問可以教會學生思考,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縱觀我們的一切教學活動,可以說都是以提出問題為出發點又以解決問題為歸宿的,而自主地質疑、解疑更是一堂體現訓練探究能力和創新思維能力課中重要的教學環節。質疑是發現,有發現就是主動思維成功的一半。此外,還得具備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才能到達成功的彼岸。

教學《爬山虎的腳》第二課時,學生圍繞著爬山虎的腳進行了質疑:“爬山虎的腳長什么樣兒·”“爬山虎的腳怎么爬·”老師覺得學生提到的問題都切合了文章的重點,具有價值。而當學生產生了問題意識,就會產生解決問題的需要和強烈的內驅力,就會積極地調動觀察力、注意力、記憶力、想象力、思維力及動手操作能力。于是,教師鼓勵學生就解決問題的辦法展開討論,學生們各抒己見:多數人認為可以從文中找出重點的語句,這是最簡單的解決方式;有的認為要通過觀察實物(課前為每個學生準備了一截爬山虎),最終通過匯報、評議獲得了答案。整個過程,教師只是在適當的時候,鼓勵學生大膽的思維,去獲得解決問題的方法。可見,對問題的解決絕不能滿足得到的“結果”,還要把工夫下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才能真正讓學生積極思維,學會思維,運用方法,解決問題。

三、張開想象翅膀

如果說思維是一對翅膀,那么想象就是羽翼下的清風。愛因斯坦說過: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社會的進步,成為知識進化的源泉。同時人們對美好愿望的追求,往往能迸發出思維的火花。

學完《新型玻璃》一課,學生深深地被高科技所帶來的新事物吸引住了,于是教師趁熱打鐵,給學生留了這樣一道練習:通過課文的學習,你想發明什么樣的新型玻璃·學生模仿課文,聯系了生活中的許多不便之處,寫出了許多有創意的答案,如為解決灰塵污染而設想的“吸塵玻璃”,能愉悅身心的“音樂玻璃”,高層建筑中能應急逃生的“樓梯玻璃”……一個個富有新意的設想,令教師也深為嘆服。學生思維能力的廣闊有時是教師無法估量的,關鍵的是教師必須找到適時的,有利的引導契機,巧妙設點,這樣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如今的閱讀教學已不再是對文本意義的生搬硬套,而應該將重心轉移到研究讀者如何以自己的方式領會、充實以及重構文本意義上。

四、拓展延伸課外

要提高閱讀能力,光靠課堂教學幾十篇課文是遠遠不夠的。我們必須通過閱讀教學,激發學生在課外主動找讀物看的興趣。教材無非就是個例子,教師應當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讓這個例子發揮出最大的引領作用。

篇10

的確,作業是鞏固教學效果的具體而有效的措施,也是反饋教學效果的重要途徑之一。所以,老師們適當布置一些課堂作業和課外作業是很有必要的。但是,現在老師們發現學校各個班級均有部分學生不能按時自覺完成作業,或是完成作業也是很費盡力氣。對于他們來說,按時完成作業是一種生理上乃至精神上的負擔;對老師們來說,學生們不能按時完成作業也是就一件心情很不愉快的事情。

我觀察到我們學校的常規作業當中,有些語文作業,不是直接抄寫生字,就是直接抄寫詞語。布置的作業多是重復機械性的,同時作業對每個學生都是一樣的量、一樣的要求,很少注重對學生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訓練。這樣不但嚴重抑制了學生做作業的興趣和積極性,而且也限制了學生的個性能力發展。

為了能了解清楚學生們按時完成作業的情況和效率,我對本班學生的語文作業完成情況做了以下五種測試:

測試一:時間2014年12月26日,內容是:第一課《觀潮》,作業有三題,第一題是:看拼音寫漢字。第二題是:請把正確的讀音或詞語選出來。第三題是:把下列的詞語恰當地搭配起來。時間定為12分鐘。也許是因為第一次測試的原因,測試作業的學生有48人,只有28人能按時完成,還有20人沒有完成作業,按時完成率為58%,效果很不理想。

測試二:時間2014年12月30日,內容是:《大顯身手》期末測試二的第一題:看拼音寫詞語。第二題:按要求填空。題量少,內容也少,完成時間定為15分鐘。此次作業測試共有49人參加,按時完成45人,未按時完成4人。這次作業完成效率相比上次有了極大提高,按時完成率為91%。

測試三:時間2014年12月31日,第三次我安排學生在放學后的課余時間完成,屬于課外作業。題量適中,時間為半天。內容是:第一題:請改正下列詞語的錯別字。第二題:加偏旁組成新字再組詞。第三題:選詞填空。測試學生49人,按時完成43人,還有6人寫沒有完。作業完成效率為88%,較第二次測試效率相對下降了些。

測試四:時間2015年1月1-3日,第四次測試我又安排在元旦假期完成,題型大多為抄寫句段,抄寫內容比較多,時間為3天。內容是:第一題:按要求寫句子。第二題:回顧學過的課文并填空。第三題:選擇正確的答案把序號填在括號里。本次參加測試學生有49人,結果只有37人按時完成,12人沒有按時完成作業,按時完成率下降到75%。

測試五:我分了兩個作業層次,擬讓學生自選完成。作業層次一的第一題:將下列詞語補充完整。第二題:選詞填到下面的一段話里。(作業層次一其實是由中下水平的學生完成)。作業層次二,是在作業作業層次一的基礎上增加第三題:根據要求改寫句子。(作業層次二可以由中上水平的學生完成)。時間定為18分鐘,這一次的測試學生49人,按時完成49人,作業完成效率為100%,作業正確率也有所提高。

經過這五次測試作業以及平時的常規作業結果分析,我初步發現了以下問題所在:

一是、我面對的是一群基礎不同,智力水平不同,知識學習消化有快慢的學生。我所教的四年級(3)班,在本學期是個新組合的班級,學生們來自不同班級、不同村點,各個學生的學習情況難免有較大差別。如本學期開學初,有個幾個學生連自己的姓名都不能正確地書寫,比如,來自徠周村的駱貴寶同學,在作業簿上寫的名字是這樣的:“駱”寫成“馬各”,“貴”寫得讓人大跌眼鏡,上部寫成躺著的“日”,下部是“見”字,“寶”字也很特殊,寶蓋頭全包住玉字了,樣子差不多像“閏”字。

二是、那些未能按時完成作業的學生,多數因為在三年級以前就經常寫錯字了。以本班從村點新插班進來的王苗為例:從我個人的感覺分析,王苗以前在一到三年級的時候,寫字的強化訓練可能已經被嚴重忽略了,因此轉到中心校來,寫的字才會這么不規范。而且錯誤連篇。和王苗一樣寫錯字有好多的學生,如王志文、陸麗苗、黃倍倍等共有22人,所以我一時都難于讓他們糾正過來,畢竟教學是全方位的,循序漸進的過程。對于經常寫錯字的學生,我平時都會抽出時間來讓他們定時定量去糾正寫錯的字,必須讓他們在課余時間,把那些經常挨寫錯的字,以及寫不工整的字給糾正回來,多抄練寫,以至熟手為止。從王苗的第一次作業,與期中作業的縱向對比看,寫字錯誤率已相對減少了許多。這也是我今后必須要強化學生訓練的重中之中。

以上問題找到了,解決的措施就會迎刃而解了。榱四苡行У靨岣哐生們按時完成作業及作業的正確性,我在本班進行了新的作業布置實施方案,我布置作業同時,特別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依據學生個人本身的能力、愛好和興趣設計和選擇作業。基礎差的學生,讓他們選擇理解和運用方面的習題做,必須要多練習才能更好地掌握運用知識,學習基礎好的學生,可以讓他們在已經理解掌握的基礎上,適當選擇題型難度大點的內容去練習,做一些難度大點的有挑戰性的習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