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傳統文化的作文范文

時間:2023-03-29 15:11:5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關于傳統文化的作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關于傳統文化的作文

篇1

2、然而,中華民族傳統禮儀文化是中國人民幾千年處理人際關系的實踐結晶,是人與人間行為規范的準則。

3、楊時與他的學友游酢為求的正確答案一起去老師家請教。時值隆冬,天寒地凍,來到程家時,適逢老師在打坐養神,楊時二人不敢驚動老師,就恭恭敬敬地立在門外,等候老師醒來。老師一覺醒來,從窗口發現侍立在風雪中的楊時,只見他遍身披雪,腳下雪已有一尺多厚了。此后,“程門立雪”的故事就成了尊師重道的千古美談。

4、唐朝貞觀年間,西域回綸國是大唐的藩國。一次,回綸國為了表示對大唐的友好,派使者帶一批珍寶見唐王,其中最珍貴的是白天鵝。途中,白天鵝不慎飛走,使者只拔下幾片鵝毛卻沒能抓住白天鵝,使者在擔心害怕之下把鵝毛獻給了唐太宗。唐太宗并沒有怪罪他,反而覺得他忠誠老實,不辱使命。從此“千里送鵝毛,禮輕情意重”的故事干為流傳開來。

篇2

關鍵詞:中醫 傳統文化 調查 圖書館

以古代多學科知識為背景的中醫學,體現了科學性與人文性的豐富內涵,具有很強的人文特征,綜合了中華傳統文化的精華。中醫藥大學生傳統文化的底蘊和修養是學好中醫學專業的基礎和條件。中醫藥高等教育要培養堅持中醫傳統理念,具備傳統醫學知識和技能的中醫人才,培養真正把握中國傳統思維方法,真正體悟中醫真諦和實踐中醫的人才,就要形成具有中醫藥特色的教育模式。提高中醫藥大學生傳統文化素質是中醫教育體系中重要的內容。然而,實際教育中重視西醫、輕視中醫,重視專業業務、輕人文素質,重西方時尚文化、輕中國傳統文化的狀況令人堪憂,中醫藥大學生存在專業思想不牢固、中國傳統文化缺失、中醫思維未養成,中醫技能不熟練,文字書寫錯別字多,不工整,標點不規范,語法邏輯混亂,語言表述的知識膚淺、語詞匱乏及條理不清等缺乏“文化”的現象普遍存在,嚴重影響了中醫藥高等人才的培養和中醫文化的繼承和發揚。

圖書館是高校文化教育的重要機構,在提高中醫藥大學生傳統文化素質教育中發揮著應有的作用。為了進一步了解學生的現狀,有的放矢地開展工作,2011年4月,我們三校圖書館對云南中醫學院(簡稱云中)、湖南中醫藥大學(簡稱湖中)、長春中醫藥大學(簡稱長中)學生進行問卷調查,調查結果對于幫助圖書館制定輔助和促進教學的方案和措施,尋找更多的有效途徑和手段加強中醫藥大學生中國傳統文化素質教育,有一定的參考意義。以下就調查結果和如何發揮圖書館應有的作用等問題作分析和思考。

1 調查問卷情況分析

此次調查主要針對學生在中國傳統文化素質方面的基礎和認識,以及欠缺和需求的方面,獲取知識的途徑等設置問題,三校共發出問卷900份,每校300份,收回825份,其中云中294份,湖中300份,長中231份。理科學生占55.6%,文科學生占41.57%,調查的幾個主要問題結果如下:

1.1 “進入大學前你對中國傳統文化知識的了解”選項中,有3.27%的人選擇“系統豐富”,20.46%的人選擇“較為豐富”,64.29%的人選擇“常識性了解”,11.99%人感到“非常欠缺”。說明新生進入中醫藥院校時與專業相關的文化積淀明顯薄弱,不足以滿足中醫藥專業學習的需要。

1.2 “你認為中醫學與中國傳統文化的關系”選項中,認為“非常緊密不可分割”的有56.92%,認為“有一定關系”的占38.96%,認為“沒有關系”的占4.13%。說明多數學生對此問題的認識較為明確,但還有極少數學生對中醫的學科特征認識不清。

1.3 “你認為你目前了解的中國傳統文化知識對學習中醫學”選項中,49.88%的人“比較欠缺”,8.76%的人“非常欠缺”,34.67%的人“能觸類旁通”,只有6.69%的人認為“已經足夠”。在“你對中國傳統文化知識的需求”項,14.8%的人“非常需要”,53.31%的人“還想深入了解”,29.96%的人“需要,但不知道怎么學習,學習哪些”,只有1.93%的人“不需要”。以上說明多數學生能夠感到自身此方面知識的欠缺,有普遍的學習需求,值得注意的是,不少學生想學習,但不知道怎么學,學習哪些。這為我們教育者提出了問題,應當篩選出中醫藥大學生必須學習和了解的傳統文化知識,并開辟學習的途徑和方法幫助他們獲取知識。

1.4 “在專業課學習中,授課老師滲透中國傳統文化內容”的情況,13.84%的學生感到“很注重、經常性”,61.25%的學生感到“一般性、內容不多”,有23.33%的學生感到“很少”,還有1.69%的學生感到“從來沒有”。這說明專業課教學中滲透中國傳統文化的內容雖然有,但還不夠,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課時緊,不允許教師展開更多教材外的內容,考試也不會涉及;還有教師的教學意識不夠強,自身知識底蘊不夠豐富,收放自如的能力有限等原因。

1.5 “你現在獲得中國傳統文化方面知識的主要途徑是什么”,37.2%的人是通過“閱讀書報雜志”,31.64%的人是在“專業類課程學習中”,15.17%的人是在“人文社科類課堂教學中”,還有12.09%的人是通過“其他途徑”獲得。說明學生通過自主學習獲得相關知識的比例不低,圖書館應當是他們學習資料的主要提供者。

1.6 “你最熟悉的中國傳統文化是以哪一方面的內容”,按比例高低依次是:古代詩歌占37.73%,古代歷史占28.42%,古代文學占17.29%,古代哲學占11.85%,書法占3.14%,無興趣不了解的占1.57%。說明學生從幼兒教育階段到大學前教育階段接觸到的以唐詩宋詞為代表的古代文學藝術作品相對較多,比較熟悉;義務教育階段學習過中國古代史。對于與中醫學有很深淵源關系的古代哲學知識反映出非常缺乏,是大學階段需要重點加強的內容,不成“大儒”,將難成“大醫”。

在三校學生的調查中,也發現了一些差異,各校在調查中比例較高的選項有:長中學生在“進入大學前對中國傳統文化知識的了解”認為“系統豐富”和“較為豐富”的共有126人,占本校被測的54.55%;云中有49人感到“非常欠缺”,占本校被測人數的16.67%。“進入大學后你對中國傳統文化知識增加”的情況,湖中有93人認為“幾乎沒有增加”,占本校被測的31%。“在專業課學習,授課老師滲透中國傳統文化的內容”情況,湖中有118個學生認為“很少”,占本校被測人數的39.3%。“對中國傳統文化知識的需求”,云中最多,56人表示“非常需要”,占本校被測人數的18.67%。“你現在獲得中國傳統文化方面知識的主要途徑”,湖中有165人是通過閱讀書報雜志,占本校被測人數的55%,長中有136人主要是從專業類課程中獲得,占本校被測人數的58.87%。云中有8人對中國傳統文化無興趣,占本校被測人數的8.27%。

2 以圖書館為主導,搭建中國傳統文化學習平臺

對于調查反映出的狀況,是早已存在的,稍作搜索便可得知。同道們在擔憂的同時,不斷發出呼吁和建議,不少高校一直在努力,優化課程設置,盡可能地開設《中國傳統文化與中醫學》等相關課程,加強教材和教師隊伍建設,營造濃郁的校園文化氛圍等等。對學生進行中國傳統文化教育,是一項長期的系統工程,必須形成教育體系,全方位、多途徑地培養與中醫學相適應的文化素質。但以教學計劃和課程設置為主體的體系構架,要徹底創新和改革,面臨著諸多矛盾和沖突,在五年的本科教育中,同時要完成中醫和西醫二個不同文化背景的教學內容,課程科目多,課時滿,有的學校甚至不得已將中醫四大經典課程壓縮,很多重要內容講不深學不透,若要再增加傳統人文課程幾乎沒有空間。那么,要努力彌補教育的缺失,除了對現有課程進行優化、教材改革、師資建設等,還應將著重點放在學生課堂之外的自主學習上挖掘潛力。作為擁有諸多資源的圖書館,在學生課外學習活動中應當發揮應有的作用,搭建中國傳統文化學習平臺,在傳播中華傳統文化的同時,作為課堂教學的重要補充,豐富學生的傳統文化知識和系統提升學生傳統文化素質,為專業學習夯實基礎。

2.1 圖書館的優勢和條件

人文修養既是大學生的基本要求,也是學好中醫藥專業的重要條件。系統全面地組織學生自主學習,圖書館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義不容辭。組織學生學習并非完全要求圖書館員站到講臺上去授課,而是充分利用各種優勢和手段,通過篩選、整合、加工資源,制作分門別類的“學習庫”;組織開展各種綜合學習活動來提高學生的中國傳統文化素質,具有可操作性和良好的效果預期。

資源優勢:中國傳統文化的內容浩如煙海,孕育和熏陶中醫學的不僅有哲學、歷史、文學,還有天文、地理、社會、宗教、軍事等。在教學計劃中不可能設置大量的課程來學習這些內容,學校的師資也有限,只有通過課堂之外的學習來補充和提高,這些學習資料在圖書館大多都有館藏,并且可以根據需要不斷補充和建全。信息載體的多元化,如圖書、期刊、視頻、圖片、課件等,學生根據自己的需要自由選擇。在問卷調查中,40.81%的學生是通過閱讀書報獲得相關傳統文化知識,反饋出圖書館資源是滿足學生學習的主要信息源。尤其是近幾年專業公司開發的學習視頻庫,如《超星名師講壇》、《網上報告廳》等,其中很多國內一流專家學者的講座,任何一所學校都不可能聚集所有,視頻庫卻足不出戶就能接觸到高水平的教學,應將這些優質資源整合為我們的網絡課程內容供學生學習。

網絡和信息優勢:每個圖書館都有自已的局域網,所有的館藏資源都可以通過不同的檢索入口查詢借閱。圖書館本身作為信息中心,收集和信息是常項工作,圖書館在整合館藏資源的同時,及時收集網絡虛擬資源,信息傳播最快。圖書館的信息管理職能要為提高資源的利用率提供技術支持。

環境優勢和多功能:圖書館是學校最具學習氛圍的場所,很多學校近幾年陸續地建成新館,功能全面、合理分區,滿足學生不同的學習需要,普遍設有書報閱覽室、自修室、電子閱覽室、學術報告廳、展覽區、檢索課教室、討論區,以及專題研究室、書吧等,是一個綜合的文化建筑體,在這里開展各種靜態和動態的學習活動容易產生廣泛效應和良好效果。

公益優勢:圖書館的資源為全校師生共用共享,能夠滿足不同層次讀者的需要,各專業、各年級的學生可同在一室學習,跨學院跨專業的師生也容易在這里匯聚交流。圖書館應當充當起聯系師生、學生之間的橋梁作用,聯系資源與需求者的紐帶作用,即傳統意義的“為人找書”“為書找人”。圖書館開辦各種形式的文化學習活動能惠及全校學生,信息傳遞最快,媒體手段最多,參與面最廣,受眾面最大。

2.2 圖書館搭建中國傳統文化學習平臺的主要內容

在圖書館網站上專設“中國傳統文化自主學習平臺”,其中的內容包括:

(1)根據專業學習的需要,篩選出對中醫藥具有重要影射作用以及中醫藥大學生必需具備的知識內容,編成《中醫藥大學生必讀傳統文化推薦書目》、《館藏中醫文化書目提要數據庫》等,放在網站上供學生查詢,方便借閱,并且要求在校學習期間應當達到一定的借閱數量。在整理館藏的基礎上,提高圖書的利用率,同時還能發現館藏不足,進而有目的的補充。

(2)將不同載體的資源整合制作成一個個專題資料庫和“立體化學習庫”,開設網上學習課堂。以文獻的種類建設特色庫,如“中醫文化期刊全文數據庫”、“傳統文化素質教育專家講壇視頻庫”;以學科內容建設專題庫,如根據中醫學的多學科內涵特點,建設中國古代哲學、歷史、文學、詩歌、古代天文、地理、歷算、古代軍事等學習庫,充分利用海量的互聯網資源,通過圖書館后臺的搜索、整序、鏈接,以專題目錄網提供給用戶,各取所需;匯集“中國傳統文化知識網站”,方便瀏覽。建設網絡考試題庫和考試平臺,隨機組卷考試。

2.3 圖書館組織開展形式多樣的文化學習活動

配合網上自主平臺的學習,圖書館要盡可能多地開展專題讀書活動,活躍學習氣氛、提高學習興趣、檢驗學習效果。如“讀名著,品中醫”活動,將作品中的有關疾病知識、醫林人物、養生防病等內容挖掘出來,譬如讀過《紅樓夢》之后找出其中的中藥方劑和藥名,并分析處方用藥時的人文意境;讀過《三國》之后聯系思考周瑜、曹操、華佗等人物情節中的中醫藥治病知識;在唐詩中學習中醫藥知識;讀《孫子兵法》等聯系想象“中醫方劑君臣佐使配伍、用藥如用兵”等戰略思想。通過品讀文學作品,不僅能直接學習到古代醫學知識,還能充分感受到“醫藝同源”和中醫藥學的多學科背景,彰顯出中國文化的無窮魅力。

圍繞中醫古典醫籍開展教學輔助活動。以中醫四大經典為代表的古典醫籍是中醫大學生的必修課,其中孕含的醫理醫道和文字的音韻美是中華文化的高度結合,對經典的熟讀熟記也是學好經典、用好經典的基礎,圖書館聯合相關的教學部門組織開展圍繞經典的課外活動非常有意義,如經典條文、段落的誦讀比賽,知識競賽、書法比賽等等,加深、加強學習的效果,學生將受益終生。

圖書館專辟宣傳欄、文化墻展示傳統文化的內容,適時更新,使人們一進入中醫藥院校圖書館就能感受到獨特的文化氛圍。還可通過館辦刊物、舉辦講座、學術報告、讀者報告會、展覽會等多種途徑和方式豐富學生的文化知識。

2.4 學習效果的管理和認定

目前高校普遍實行學分制,學生的自主學習完全能夠象選修課一樣納入學分制管理。自主學習并非自由學習,需要制定學習的范圍任務,并建立考核機制。圖書館聯合教學管理部門,制定相關的管理辦法,將學生傳統文化素質教育列入教學計劃,學習的方式以自主學習為主,根據學生網上學習的時數和完成相關的測試情況、借閱推薦書目的數量、積極參加專題讀書活動考勤、學習競賽的得獎情況等,各項綜合計算學分,自主性和規定性相結合,才能達到一定的效果。

篇3

筆者就考場記敘文寫作的源頭,將從以下四個方面進行闡述:我們每天的一言一行一悟;我們腳下這塊土地上的傳統文化;報紙、電視、網絡上的熱點新聞;同年級學生的作文素材。

【關鍵詞】

考場作文 寫作 素材

就記敘文的內容和存在問題而言,筆者發現:一是所寫的內容低幼、老套。親情方面,寫父母為我做好美味的飯菜、送來熱騰騰的牛奶;深夜極端天氣情況下,送我上醫院;雨天打傘等等。同學間鬧矛盾了,如何化解;誰學習刻苦,并為我補習功課等等。二是寫歷史人物、文學作品中的人物,但明顯感覺到,學生故作高深,其實他對這些人物并不了解甚至曲解了某些歷史人物。三是沒有具體的內容,泛泛而談,看上去文字很多,用了一長串排比句、比喻句、反問句,甚至排比段,可謂辭藻華麗,其實是無病,不知所云。誠然,這些考場作文是糟糕的,得不到高分的。那么,學生們是不是真的限于生活圈子的狹小而導致作文寫作內容的枯竭呢?其實,我們有很多途徑可以使記敘文寫作的源頭活水汩汩而來,并且能沁人心脾,使人耳目一新,產生心靈的震顫。

源頭活水之一:我們每天的一言一行一悟

有些學生說:“我們的生活單調枯燥,幾乎每天都是三點一線,哪有新鮮事,大事。”但有沒有感人的事,動情的事呢?臧克家在《生活知識和在生活的感受》一文中說:“生活知識和對生活的感受,是寫作最基本、最重要的兩條。”是的,生活的海洋中,各種語調的話語、各種細微習慣性的動作、內心瞬間的一顫,時時在我們身上、在我們周圍上演。

如一位學生是這樣描述自己的班主任語文老師:晚自習的鈴聲響起前的兩三分鐘,一個一米八左右的魁梧黑影準時出現在我們教室的后門,一雙小眼睛透過厚厚的鏡片默默地掃視著整個教室,然后慢慢從后門走向前門,左手拿著車鑰匙,右手撫摸著自己的啤酒肚,嘴里重復著“現在,要把白天上課的內容在腦海里好好整理整理”這句我們耳熟能詳的話。這樣就把一個敬業負責任的班主任形象刻畫了出來,而這只是寫班主任在晚自習開始時的巡查,也可以寫班主任在其他時間段的教學狀況,也可以寫其他教師的言行,還可以寫班上同學的言行等等,這都是我們的寫作源泉。我們每天的一言一行一悟,需要用日記本及時記錄下來,考試前翻一翻,或者對以前的內容進行豐富和再加工,這樣考試時,在素材方面的選擇就可以游刃有余,內容就會比他人更充實、真實、新鮮,表達的感情就會比他人真實、細膩、深刻。

“作文來源于生活”,要抓住每一天,觀察每一天,記住每一天,尋找“源頭活水”。

源頭活水之二:我們腳下這塊土地上的傳統文化

我們每個人腳下都有一塊土地,在這塊土地上有自然物產,有人類祖輩的足跡、生活習慣、文化傳統,有些至今為我們所用,但我們熟視無睹,有的被我們遺忘,我們要重新撿拾,要珍惜它、保護它。

如果我們把腳下這塊土地上的傳統文化寫進我們的作文,也算是對我們鄉土文化的珍惜吧,同時能豐富我們的寫作素材。有一位畢業班的語文教師,在《記敘文素材的選擇與積累》專題訓練中,讓學生查一查、寫一寫家鄉的傳統文化特色,學生經過上網查詢和通過祖輩們的描述,了解了家鄉“即將消失的行業――灶花工”,后來江蘇高考作文是《憂與愛》,有一些學生根據積累的素材,寫了對家鄉傳統文化的愛和對家鄉傳統文化即將消失而感到的憂。這一題材比大部分考生寫父母之間的憂與愛新鮮多了。其實,活水是有的,要多挖渠。

源頭活水之三:報紙電視網絡上的熱點新聞

現代社會是一個信息化的社會,學生不能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我們當代學生的視野應放遠于國內國際社會,要做社會之人。

社會的高度信息化,也充斥著很多不良信息,特別是網絡,我們要用慧心慧眼去識別,筆者建議,可以看一些電視節目,如《新聞周刊》《新聞調查》《世界周刊》等,同時教師要做適當的引導,如果學生把自己關注到的熱點能恰如其分地運用到作文中,不僅會令人耳目一新,更會讓人感到學生不是死讀書。

當然,學生關注社會熱點不僅僅是為了作文考試,每個人都有必要關注社會熱點,從社會熱點中可以了解到很多關于日常生活的大小事情,也可以豐富自己,提高自身素養,使生活更幸福,社會更和諧。

源頭活水之四:同年級學生的作文素材

我們在教學實踐中,常把有亮點的學生作文印發給本年級全體學生,這不是讓學生互相抄作文,相反,它能起到鼓勵優勝者寫出更美、更優秀的作文,還能讓大家互相學習,互補優勢,互相收獲。

正如在第二點中講到的那個畢業班語文教師,其實他這項查一查、寫一寫我們家鄉的傳統文化特色的活動是在某個班級搞的,學生寫好后,挑了幾篇優秀的作文印發給全年級學生,而在高考作文《憂與愛》中,原創者沒有運用這一素材,而其他班上的學生根據自己的審題,在考場作文中運用了這一素材。

篇4

自古皆貴中華,中國文化歷史悠長,優秀的傳統文化也在我們身邊,并且被我們完好的傳承下來。下面給大家分享一些關于高三議論文傳統文化作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高三議論文傳統文化1靜悄悄的新年像極了一個普通的周末。

昔日的年畫、鞭炮和祭祖活動了無影蹤,中國人最傳統的新年文化似乎已逐漸被一次年夜飯、一臺春晚和幾條拜年的短信所取代。然而,安靜的新年只是中國傳統文化流失的一個表現。當韓國的端午祭申遺成功,當我們內蒙古族的馬頭琴成為蒙古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當成影戲成了印度尼西亞的“傳統”,當埃及和韓國在爭奪中國造紙術的發明權時,每一個中國人都應當在情人節的玫瑰和圣誕節的鈴聲中覺醒。我們應當重新回顧中國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那昔日的輝煌為什么如此輕易的被我們遺忘?那些正在一日日流失的中國傳統文化的出路究竟在何方?

中華的文化有深厚的歷史背景,那是幾千年來的沉淀和積聚,每一次的民俗民風都有著其最獨特的傳說和文化背景,每一個節目都有上古的史載和存在流傳的價值。西方簡明快捷的文化似乎更易被接受,但中國文化的橫深和縱深是不容許被遺忘和取代的。在經濟平穩快速增長的時代背景之下,每一個中國人,每一個華夏兒女都有責任深思中國傳統文化得以保存并流傳的方法。在某種意義上,那是中華民族得以穩站世界民族之林的出路,那是一個以禮治國的民族得以豐富和充實的出路。

雖然那瑰寶仍以痛心的速度流失著,但我們還是看到關注的目光正移向它們。

舉世矚目的奧運會開幕式便是的例證,在那次盛會上,我們看到了千人擊缶的恢宏場面,我們聽到了“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的古誦,我們被昆曲的悠揚感動,我們被活字印刷術的精妙而懾服。張藝謀傾盡心血向世界展示了一個文化悠遠的東方古國,也向每一個中華兒女訴說了傳統文化的價值和珍貴。

當越來越多的省份開始把民俗民風申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當新年的鐘聲敲響時我們又可以聽到喜慶的鞭炮聲和飛舞的秧歌彩帶時,當在傳統節日里我們都有機會去重溫過去的習俗時,我們有理由相信,中國傳統文化的出路不再是個讓人永遠擔憂的問題,中華兒女終會將每一個傳說每一處風俗留給后人,手手相承。

我們看到中國傳統文化的出路通向光明。

那靜悄悄的新年,有了鞭炮的祝福,有了廟會的歡慶,有了昔日的味道。

高三議論文傳統文化2如今相對開放的國際環境,使得各種地域文化交匯融合,過各種洋節日的中國人也越來越多,這使得中國的傳統節日漸漸地不被重視。現今保護中國傳統文化是我們每個人肩負著的使命。

中國的傳統和文明需要傳承。這些傳統節日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生存和發展的產物。現在的中國人,未來的中國人,若是無法了解自己的祖先和民族的發展,輕視這些傳統和文明,那么這樣的中國人也就失去了屬于自己的特色。

中國的傳統節日和中華民族數千年來形成的品性的緊密聯系,也使得中國的傳統節日不容被西化。中秋節寄托了游子對家的思念;端午節展現了耕作的勞動人民對豐收的喜悅;清明節表達了親人對逝去者的哀思;新年則體現了人民向往和平快樂生活的樸素愿望。這些節日背后所存在的意義,是任何一個洋節日無法替代的。

因此,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提倡保護重視中國的傳統節日。清明,端午從原來沒有節假日變成了休假一天,電視媒體也日益加大了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宣傳,提高人們的了解和重視程度。

在這個受到外來文化強烈沖擊的21世紀,我們太多地關注于西方萬圣節的南瓜;情人節的玫瑰;圣誕節的白胡子老人。從而忽略了新年的“福”字,端午的艾草,中秋的月餅,對于我們每一個中國人來說這都是一種本土文化的丟失,沒有了這些文化和傳統,我們也將丟失自己的信仰,失去自己的特色。

身處于現今社會的我們依然要懂得不崇洋媚外的道理。外國的傳統和特色往往不適合擁有古老歷史的中國。就像君主立憲制不適用于中國;刀叉無法成為中國人吃飯的主要工具;直接的說話方式無法改變中國人的婉轉一樣,洋節日也不應該成為中國人的節日。

一個民族的傳統節日,是歷史文化在千百年里長期積淀和凝聚之后又經后人總結和實踐而成的,從種種節日風俗里,后世的人們可以清晰地體驗到先民生活的歷史文化圖景。當承載著民族傳統文化的節日不再受重視,節日的文化內涵漸漸被遺忘,中國“文明古國”的盛譽也將不復存在。

我們需要加強對傳統節日的宣傳與弘揚,從自身做起,保護中國的傳統文化。

高三議論文傳統文化3傳統文化如同民族的靈魂,蘊含著不屈的希望與力量;傳統文化是民族發展的原動力,給人們勇攀高峰的斗志與毅力;傳統文化仿佛是一座溝通世界的橋梁,傳遞給世界溫暖與色彩。因此,我想說:讓我們共同守護我們的傳統文化吧!

最近名為“全世界最有影響力的前十二名文化大國”的調查結果已經揭曉。中國以擁有眾多的優秀傳統文化位居第二名,這個好消息令大家歡欣不已。但當我們靜下心來與擁有眾多備受歡迎的現代文化的美國作比較時,我們的優勢在于我們歷史悠久的傳統文化。然而在我們的傳統文化被很多外國朋友欣賞的時候,我們自身是否足夠重視它呢?如果我們不能很好地傳承傳統文化,這難道不是我們民族的悲哀嗎?

現實情況值得社會擔憂。如今很多國人特別是青少年朋友,他們對外來文化有高度的認同。于是我們不再對“哈韓”、“哈日”感到大驚小怪,不再對好萊塢影片感到陌生。其實,感受、學習外國文化的精華并沒有錯。但過分的關注與模仿必將導致對傳統文化的漠視。可以說,外來文化已經對我們的傳統文化產生了沖擊。這種現狀值得我們關注。

令人欣慰的是,越來越多的人已經懂得守護我們的傳統文化的重要性。例如作家馮驥才實地考察并用所寫文章表達了呼吁人們保護傳統文化的迫切心聲。他說:“民間藝術是民族情感與精神的載體之一,普查與記錄是為了見證與記載一種歷史精神。”是啊。倘若我們失去了珍貴的傳統文化,我們的內心會不會時常感受到一種不能訴說的苦衷呢?更讓我們感到欣慰的是政府的未雨綢繆。為了引導人們重視傳統文化,國家設立了清明、端午、中秋三個傳統節日,守護傳統文化的決心不言而喻。是的,我們不想再看到自己的傳統節日被別的國家搶先申請注冊的事情重演。為此,我們有責任、有義務守護我們的傳統文化。讓它在世界的舞臺上展現耀眼的光彩。

高三議論文傳統文化4“很有feeling!”“好歡型啊!”目前,像這樣將英文直接嵌入漢語,似乎已成為國人的一種習慣,而漢英夾雜再遇上網絡,就形成更為荒誕的語言風格。因此,我們應該凈化漢語,重視漢語發展,傳承中華文化。

語言不僅僅是交流工具,更是一個民族思維方式的載體,語言的純潔性事關一國的凝聚力及軟實力。我們最初是太想與國際接軌了,可過多地接“英語”的軌,卻并未搭上真正的“國際”班車,就像“邯鄲學步”的壽陵子,非但沒有學好,還忘了自己的本真。

文化是民族發展的命脈,是民族獨立的象征。國亡了,可以復;文化消失了,這個民族就很難在世上立足。猶太民族在歷遭受了那么多的苦難,卻依然生生不息,就是因為他們一直捍衛著自己的文化。而文明古國古巴比倫的消失,吉普賽民族的消亡,關鍵原因就是民族文化的喪失。

漢語表達英語化,漢字書寫錯字連篇,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基礎,漢語的沒落,已經嚴重影響了國學的傳承。假如有一天,我們再不能感受“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遼闊;假如有一天,我們再無法欣賞“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的雄渾;假如有一天,我們再不能理解“仁義禮智信”——那就叫做“數典忘祖”!

因此,重視漢語發展,傳承中華文化,勢在必行。

值得慶幸的是,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了這些,開始嘗試改變:“漢字聽寫”“高考加大語文權重”“學校開設國學課”,一時之間,在弘揚傳統文化的旗幟下,“國學熱”成為一道獨特的風景,讓我們看到了傳統文化復興的希望。

但“熱”這個詞讓我又有些隱憂。因為“熱”就意味“一時”,意味“潮流”,意味“盲從”,而復興傳統文化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不是辦幾所國學院、讀幾本經典書籍就能做到的。中小學中,引導學生“讀經”成為時尚,30所學校引進臺灣國學教材,卻都未考慮是否適用。作為教育者,我們不能在“老路”上翻撿“寶貝”,到別人家借家具用,應該放出眼光運用智慧,尋求一條適合我們自己的國學發展之路。

有人曾說,文化是國家發展的根系,根深才能葉茂。為這棵樹施肥澆水,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讓我們動腦、用心,幫助人們重溫經典,擁抱中華傳統文化。

高三議論文傳統文化5中華,是一條金光閃閃的巨龍,她孕育了所有的炎黃子孫,而經歷過千百年時間的洗禮后,又傳承給炎黃子孫許多精神上的文化!

愛國詩人陸游說“位卑未敢望憂國”。是啊,從古至今,有許多人,他們熱愛祖國,為祖國而奮斗。岳飛是一名抗金英雄,正是由他帶領的岳家軍,使金軍發出“撼山易,撼岳家軍難”的哀嘆。而詩人文天祥面對元軍寧死不屈,以身殉國,表現了崇高的民族氣節,他的偉大精神將永垂不朽!

孝悌友愛,也是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做到的。孝順父母,尊敬長輩,更是一件首要的事。例如東漢時期的孝子黃香,他幫助父親料理家事,還在寒冷的夜晚用體溫溫暖父親冰冷的床。而黃香的孝行讓我在感動之余多了幾分敬佩。

當然,孝悌友愛很重要,尊師重教卻也不可缺少,老師教給我們知識,也幫我們養成使我們終身受益的好習慣。他很敬重他的老師徐特立,不僅請徐老吃飯,還送給徐老在當時很珍貴的呢子大衣和暖水瓶,給我留下了深刻的記憶!

從小,父母就教育我們講誠信,上學后,老師也要求我們誠實守信,不欺騙他人。一個人,如果沒有誠信,甚至無法在社會上立足!由此可見,誠信是多么重要!

“中國信義媽媽”李雪英,她打工7年為兒子還債75萬!有人說她傻,兒子欠的債務,母親沒必要承擔。她卻堅定地說:“怎么可以欠人家的債呢?咱一定要還!“李雪英四處找工作,一干就是7年,她最終還清了欠款。她的事跡一經傳出,便感動和影響了無數人!

“外甥有理打得舅”講得是包公的故事,他便是明禮守法的典范,他斷案時務求公正,不畏強權,不徇私情,包拯的從舅仗勢霸占田產,不僅被包拯沒收了田產,還被包拯打了一頓。所以,我們要積極學習他剛正不阿,執法嚴明的精神!

我們每個人也都應該勤學勵志,歷史學家司馬光少時好學,他做了一個“警枕”,只要晚上讀書枕在“警枕”上一睡著,他就會馬上驚醒。還有西漢時的匡衡,鑿壁借光只為了讀書,那么微弱的燈光卻使匡衡讀得津津有味,我們現在坐在寬敞明亮的教室里,難道不應該好好學習嗎?

篇5

為弘揚我國傳統文化節日,在春節元宵節期間全市開展了豐富的群眾文化生活,市文明委下發了《關于在春節、元宵節期間深入開展“我們的節日”主題活動的通知》壇文委[2016]2號文,全市各機關、企事業單位、社區、村鎮結合實際,開展了豐富的節慶活動,總結如下:

2月23日下午,2016全國龍騰獅躍鬧元宵暨玉湖社區第九屆元宵文化藝術節文藝演出在玉湖果蔬批發市場廣場精彩上演,本次活動由市政府、73315部隊主辦,市文體旅游新聞出版局、湖濱街道玉湖社區居委會、市文化館承辦,市武術協會、南音藝術家協會、閩南什音協會、金凱圣醒獅團、盧厝獅陣武術館協辦,營造了“熱烈、祥和、喜慶”的歡度元宵佳節的氣氛。

我市利用元宵佳節舉辦文化藝術節,是“我們的節日”系列活動之一。本屆元宵文化藝術節系列活動除傳統項目外,還有玉湖社區居委會、玉湖文化促進會、玉湖歷史人文研究會主辦或承辦的“玉湖杯”第三屆新湖中心小學現場作文比賽;施能獅書畫作品展;“玉湖杯”石獅市第七屆元宵學生燈謎精英賽;金沙庵民俗小吃展示活動;歡度元宵海內外南音社團大會唱等。

本屆元宵文化藝術節亮點紛呈,充分弘揚傳統文化藝術,全面展演南音、高甲戲、籠吹、什音、武術等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展示民俗小吃。活動表演和參演人數達500多人,香港、澳門、臺灣等地南音藝人也參加了南音大會唱活動。

篇6

活動內容:

1. 采用傳統的私塾教學方式,請大學教授講授《論語》《孟子》《禮》《易》《大學》和《中庸》等《四書五經》內容;

2. 了解國學的精神,學習傳統教學禮儀,以示國學之尊嚴與神圣;

3. 參觀湖湘文化代表性景點:岳麓山、王船山故里、南岳衡山、故里、毛同志故居等,了解湖湘文化傳承發展的基本脈絡;

4. 組織“國學仲夏夜”晚會。

五、活動地點:

岳麓書院、王船山故居、南岳衡山、故里富厚堂、韶山毛同志故居

六、合作形式:

1.由政府某部門和電視合主辦(提供媒體預熱和全程跟蹤報道、征文活動)

2.湖南長沙惠通旅行社和常德風光旅行社共同承辦(組織、策劃、協調、聯絡)

3. 由某企業及活動涉及到的景區協辦,并提供獎品。(可以邀請某企業冠名,就此次活動舉辦“xx”杯繪畫、攝影、作文大賽,由該企業提供獎品,景區提供當地接待服務)

協辦單位利益:

1. 在景區辦國學教育夏令營讓人們覺得很新奇,有看點,適當炒作能夠起到很好的轟動效果;為旅游景區制造廣告廣告效應,

2. 提升景區文化內涵,尤其是把瀕臨“死亡”的文化變成“活”的文化,使得景區的文化元素將不但不會消磨,并將促使其具備恒久的文化魅力和品位。

3. 辦國學教育夏令營能夠直接吸引許多客源,如文化朝圣者、修學者、交流者、好奇者、研究者等。

4. 便于景區尋找更多炒作題目,如學術交流會、各種文化盛會、文化節及其他相關文化活動,只要有了文化內涵,炒作是很容易的事情。而炒作的最大受益這就是景區無疑;

5. 冠名或贊助單位可以享受媒體提供的廣告宣傳,宣傳方案另由電視臺出。

七、具體活動時間:

XX年暑假期間

八、旅行收獲:

活動結束后,可以要求學員把這一次的收獲、體驗、心得、感受整理成自己的作品(繪畫、作文、攝影等),并作為一個留念,可向媒體推薦優秀作品、參加評比活動,贊助單位提供獎品。

九、經費的組成:

住宿:

門票:

用餐:

車費:

導游:

禮保:

成本合計: 報價:

十、行程安排:

“麥當勞”式的西方文化在入侵,“韓流”式的外來文化在涌入,傳統美德正在淡忘、祖宗的價值觀念正在喪失,如果我們的后代都淡泊了對文化、對民族的責任感,沒有了文化自豪感,我們的社會還能前進嗎?明天我們民族的出路在哪里?我們的民族性將在哪里尋找?作為中華民族子孫,有責任和義務,去傳承和發揚傳統文化精神,并以此為榮。只有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西方文化進行碰撞,有機結合,才能產生巨大的民族創造力。

XX’湖湘國學大講堂夏令營

岳麓懷古、船山尋夢、富厚堂沉思、韶山仰懷

主辦單位:湖南衛視 ******

承辦單位:湖南長沙**旅行社 常德**旅行社

協辦單位:**景區 **景點 **公司

一、行程安排:7月7日出發

d1、整隊出發,預備課:從國恥日說起

學生所在地集合出發,長沙全天接站,然后分班(四十人為一班),安排班主任和輔導教師。晚上講第一堂預備課,從國恥日說起,引入民族文化與民族命運課題

今日講授:《論民族文化與民族命運》 住湖南師大學生公寓

篇7

六年級元宵節作文范文一元宵節今天是元宵節,我和媽媽去新一佳購物廣場買湯圓,我們來到面食區,看到了一個大牌子,牌子上寫著:“20XX年2月27日到20XX年2月28日,舉行包湯圓大賽,自愿報名,自己包的可以帶走,有獎品,先到先得,送完為止。”我看了之后問媽媽:“媽媽,你會不會包湯圓?”媽媽說:“會包啊!

”我高興的說:“那你今天能不能參加這個比賽,我今天想嘗嘗你包的湯圓好不好吃。”媽媽說:“好吧,今天就讓你常常我包的湯圓怎么樣。”我們來到報名處,看到那里站滿了許許多多正在包湯圓的人,我問服務員:“中午還可以報名嗎?”服務員說:“中午不可以報名了,下午吧。”我盼望著,盼望著,終于到了三點,我和媽媽走到新一佳購物廣場,來到了報名處,我們報了名,我拿了一點面給媽媽,又拿了一點給自己,我學著媽媽的樣子包了起來,第一個,我拿了一張面皮,小心的把豆沙放到里面,揉了起來,結果做成了個“花湯圓”,經過教訓,我漸漸的包的好了起來。

我們包了二十幾個湯圓,看到自己包的湯圓,我特別高興,我們帶著湯圓和禮品,回到了家。

六年級元宵節作文范文二元宵節到了,家家戶戶掛燈籠、燃煙花、放鞭炮這是為什么呢?我帶著這個問題,到書本中去找答案。

我花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找到了答案。原來,有一位獵人無意中打死了一只神鳥,天上的玉帝聽到了這件事情,大發雷廷,打算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三天燒掉凡間所有的畜生。天上有一位善良的仙女,她聽到了玉帝的話,馬上來到凡間,把這件事告訴了人類,人類聽了非常著急。這時,一位老人說:“我們在這三天家家戶戶掛滿了燈籠,燃放煙花,手拿火把。”到了這幾天玉帝看見人間火光沖天,就以為大火正在熊熊燃燒呢……

哦,我恍然大悟。原來這就是元宵節掛燈籠、放煙花的緣由啊!祖國的每一個傳統文化里都藏著一個神奇的傳說啊!我深深地又一次陶醉在祖國優秀的傳統文化里。

明年元宵節,我一定要親自掛上燈籠,燃放煙花,讓我們家團團圓圓,紅紅火火過上一年又一年。

六年級元宵節作文范文三今天,是元宵佳節。到了晚上,我們照例要去看一年一度的煙花和燈展。

路上有些人在放煙花,我們看了一會兒。所以遲到了,但煙花不會等我們的。我們到時煙花已經開始燃放了。我們挑了一個好地方,開始看。煙花是從文化宮上放的。這些美麗的煙花把黑夜照得如同白晝,彩色的火球飛騰著,連續不斷,交映在天空的煙花中綻放。這此煙花簡直像在春天里互相爭芳斗艷的鮮花一樣,令人賞心悅目。夜空的滴滴金雨與地上開放的朵朵銀花匯成了一片歡樂的海洋。有的四射的煙火,組成孔雀開屏的樣子。有的煙花是圓的,密布在天孔中,像星星還眨呀眨的。

篇8

關鍵詞:滲透 傳承 弘揚

在語文教學中,教師不僅要教授學生以知識,也應滲透文化教育,讓學生了解優秀的民俗文化,感受民俗文化之美,培養學生的民族精神,傳承民俗文化。所以,在平時的語文教學中,教師在教授語文知識,分析民俗文化現象時,還需充分挖掘優秀民俗文化的內涵,巧妙滲透民俗文化的內涵與價值。在語文教學中滲透佤文化,既是對語文教學內容的趣味性,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又能培養學生民族精神的必要措施。有些學生與其說是不熱愛自己的家鄉民俗文化,還不如說是對其不了解,為了傳承和弘揚佤文化,避免下一代孩子不了解自己家鄉的淵源文化,在語文教學中滲透佤文化是勢在必行的,讓學生在學中了解自己家鄉的佤文化,為滄源打造佤文化奠定堅實的基礎。

語文是最富人文性的,如何在語文教學中滲透佤文化教育,是滄源縣人民對我們教育工作者提出的的迫切要求。

一、挖掘教材中可以滲透的環節

生于斯長于斯的孩子們面對熟悉的家鄉,也許并不能真正領略家鄉之美,不能了解佤族是一個神圣而又神秘的民族,對于在語文教學中滲透佤文化就變成了我們備課時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上每一課前我會認真專研教材,及時發現課文中可以滲透的環節,認真備課把佤文化靈巧的滲透在與之相對應的地方,讓孩子在無意識中去了解。如:在教學《畫家鄉》時,我會提前備好課,收集一些關于佤族特色的圖片,讓學生在感知中去去完成這幅畫,可謂是教學與滲透兩不誤。

二、扣住“口語交際”,深入了解佤文化

口語交際是一種教學策略和方式,是聽話、說話能力在實際交往中應用,聽話、說話是口語交際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更不能把這一環節忽略掉,要把握好每一個能利用的資源把佤文化滲透其中,如:在六年級下冊了解家鄉的口語交際中,我把學生分成五組,讓他們分別從衣、食、住、節日、民俗民風中去收集素材,整理資料,做成幻燈片,讓每個小組在課堂上做交流,這樣既能讓學生提高說、做能力,又能讓學生了解佤族特有的特色,從而真正喜歡上這個神秘而又熱情的民族。

三、在作文教學中達到提高

篇9

【關鍵詞】農村普通高中;語文教學;文化常識

一、引言

對文化常識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對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尤其是我國優秀傳統文化常識,讓學生認識和了解這些優秀傳統文化常識,有利于不斷提高學生的道德修養,以及增強學生弘揚和傳承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意識。伴隨著新課程改革不斷推進和素質教育全面開展,文化常識作為考查學生語文能力的重要內容之一,實現語文教學中對文化知識的滲透,促使學生透徹了解民族精神,重視在語文教學中實現對學困生人格的培養,促進學困生身心健康發展,成為現階段語文教學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

二、當前農村普通高中語文教學存在的問題

(一)人格教育的缺失

縱觀現階段語文教學現狀可見,理論教育重于素質教育,素質教育沒有落實到位,使得人格教育缺失。2015年的高考全國卷出現對文化常識的考查的題型,而2016年教育部在《關于2017年普通高考考試大綱修訂內容的通知》中,明文指出增加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常識的考核內容。受考試制度的影響,語文教師教學中更加關注學生的理論文化知識教學,以期通過理論知識訓練,鞏固基礎知識,提高學生的語文水平,使學生在考試中取得良好的成績。素質教育的忽視和人格教育的缺失,對培養學生健全人格形成了極為不利的影響,也不利于學生身心健康發展。

(二)教師“重講授輕體驗”占主導地位

語文教學中健全學生人格,需要著重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團隊合作能力等各項能力和綜合素質,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但實際語文教學過程中,受傳統教學思想的影響,教師普遍習慣重理論教學,“重講授輕體驗”占主導地位,學生的主體地位得不到充分的體現,學生沒有真正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對語文教學內容的理解和掌握不夠深刻,就會對提高學生語文水平形成不利影響。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需要我們的學生――年輕一代真正深入體會,才能自然而然生出民族自豪感,才能從內心深處真正熱愛我們的民族以及文化。申遺成功的“二十四節氣”,我們的學生可能都記不全,更不知節氣的由來,更難主動去了解它,認可它作為我們民族文化的深層意義。現今,我們的學生,我們的社會興起過洋節,如圣誕節、復活節……但對于我們的傳統節日卻毫不關心,這種現象不得不引起我們的反思。語文作為一門工具性與人文性統一的課程,更應該在課堂教學中滲透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的精髓部分。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實現師生角色的轉變是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

(三)教材利用度不高

農村普通高中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圍繞課本教材展開教學活動,堅持應試思想,注重提高學生理論知識水平,對課本教材利用度比較低。高中課時比較緊張,教師為了在有限教學時間內完成教學任務,盡可能壓縮課堂教學,省下更多的時間進行復習。教師通常會引導學生快速學習課文內容,對于古代文言文僅以原文翻譯、串講、重點詞解釋等形式展開,對于現代文教學則是由學生自主學習完成,學生僅僅理解課本教材呈現的內容,而且只是了解課文內容大體含義和其表達的思想感情。在平時的授課中,教師很容易忽略文化常識這個知識點,或是照本宣科一語帶過,沒有足夠的重視,沒有著重讓學生感受到中華文化的魅力。由于缺乏對課本教材內容的深入了解,學生對文化常識理解程度不深,學生認識不到學習語文的重要性和樂趣,對語文學習缺乏興趣,對提高學生學習水平形成了不利影響。同時,學生無法從文化常識中汲取營養,也不利于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對推動素質教育的發展形成了嚴重的阻礙。

三、高中語文教學中滲透文化常識的基本途徑

高中語文教材中涉及諸多文化常識相關內容,例如豐富的優秀文化典籍,《史記》《漢書》《后漢書》《詩經》等等。讓學生深入了解這些優秀傳統文化常識,對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和道德品質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為此,高中語文教學對文化常識進行滲透,必須深層次發掘語文教材中的文化常識素材,結合語文學科教學特點,加強與學生實際生活的聯系,從而真正實現文化常識滲透高中語文教學的重要目標。

(一)深入發掘語文教材中的文化常識素材

深入l掘高中語文教材可以發現,語文教材中蘊藏著非常多的文化常識。例如北宋文壇四大家“王安石、歐陽修、蘇軾、黃庭堅”,“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史記》,“竹林七賢”嵇康、阮籍、山濤、向秀、阮咸、王戎、劉伶,等等。如果不注重學生的體驗、領悟,學生停留于表面的認識,為應付考試死記硬背,不利于文化常識的真正滲透與傳播。讓學生認識和了解這些文化常識,加深學生對優秀傳統文化常識的了解,可以使學生切身感受到中華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不僅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文化修養和道德品質,對提高學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為此,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這些文化常識進行深入剖析,促使學生進一步了解這些文化常識。以“北宋四大家”之一的蘇軾的作品為例,選其作品《赤壁賦》展開討論。這篇文章蘇軾以獨特的筆觸,將其人生觀娓娓道來,既包含人生短促無常的悲觀情緒,也包含隨緣而安的人生態度和忘情塵世的灑脫。課堂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深層次發掘漢語文化的豐富內涵,提煉出促進學生情感認知能力和人格健全的因素,確保學生真正理解教學語文教學內容表達的深刻內涵和感情,不斷提高學生的情感認知能力。同時,教師要求學生自主學習課文,找出課文中描寫優美的句子。如“白露橫江,水光接天”“飲酒樂甚,扣舷而歌”等,通過鑒賞這些富有畫面感的句子,能夠提高學生的情感認知能力和鑒賞能力。同時,學生在鑒賞審美時,還能夠深刻感受到語文學科的魅力,從而實現語文教學中轉化學困生和學困生人格培養的重要目標。除此之外,通過文化作品了解文化常識,還要求學生對其語言進行了解。例如《赤壁賦》一文先后呈現出了樂-悲-樂的感情變化,這種變化體現于課文的字里行間,這就需要學生深刻理解和感受語言表達的藝術和魅力。所以,讓學生了解優秀傳統文化常識,既是新課標的基本要求,也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目標。

(二)增與生活實際的聯系

農村高中語文教學中滲透文化常識,要求教師必須深層次發掘語文教學的基本要求和文化常識的基本內涵,加強與學生實際生活的聯系,通過在實際生活中滲透文化常識,不斷加深學生對文化常識的理解,實現培養學生健康人格和提升綜合素質的重要目標。為此,教師要認識到家庭教育在學生學習生涯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做好與學生家長的溝通交流工作,讓家長充分認識到文化環境和氛圍的重要作用,積極參與到培養學生健全人格中來。首先,營造舒適的家庭氛圍,形成家庭閱讀的良好氛圍,由學生閱讀包含人文精神的課外讀物和語文教材內容,不斷提高學生的情感認知能力,進而真正實現培養學生形成健康人格的重要目標。挖掘《蘭亭集序》《赤壁賦》中的干支紀年法,地支與十二生肖之間的聯系,我們的現實生活中有些日歷上也標有干支和生肖,這可加深學生對我們古人的聰明才智的敬佩,加深民族自豪感。《孔雀東南飛》中“奄奄黃昏后,寂寂人定初”中的“黃昏”“人定”是古時十二個時辰計時法中天色計時法,對應十二地支計時法。其次,通過學生家長及時反饋學生家庭學習態度,家長人格教育方式等,促使教師及時調整教學方案,不斷提高學生學習水平,加深學生對文化常識的理解,從而真正實現文化常識滲透于高中語文教學的重要目標。如《鴻門宴》中項羽高居尊位,在現實生活中宴請賓客,有主客的位置之分,有以老為尊。而在工作會議的安排當中,也有上司和下屬位置之分。文化常識,古已有之,延續至今,無處不在。學習和積累文化常識,在現實生活中做有一個素質有文化的人。

(三)讓學生自主嘗試挖掘文化常識

高中語文教學中滲透文化常識,不斷加深學生對文化常識的認識和理解,必須發揮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在實踐教學活動中,利用自己對文化常識的認識和理解,靈活解決實際問題,從而真正實現加深學生對文化常識理解的重要目標。高中語文教材中優秀傳統文化常識,蘊藏的知識量比較多,而且都需要學生深刻的理解和掌握。例如,考試中常見的古代文化常識有“科舉制之前如何選拔官員?”“科舉制的名稱”“古代節日習俗”等等,要了解這些文化常識,學生就必須對此進行深入研究。如“科舉制之前通過察舉、征辟和孝廉的方式選拔官員”,古代節日習俗中春節要貼春聯、燃鞭炮、掛年畫、耍龍燈,元宵猜燈謎、吃元宵,中秋賞月、吃月餅等。天文歷法當中的有干支紀年法,年號紀年法,地支和十二生肖的關系,申遺成功的二十四節氣等,如《蘭亭集序》中的“永和九年,歲在癸丑”。又如《赤壁賦》中的“壬戌之秋,七月既望”,干支紀年法在現在還在使用。古代對人的稱謂有多種情況,其中可稱官名,如王羲之曾任右軍將軍,故稱“王右軍”;也可幾項兼稱,如先稱籍貫,再稱姓、名,后稱字,如《游褒禪山記》中的“廬陵蕭君圭君玉”。古人有“山南水北為陽,山北水南為陰”的說法,這與中國古代陰陽學說和中原地區地理及太陽照射有關,被太陽照射為陽,反之則為陰。《游褒禪山記》中的“華陽洞”即在華山的南面。了解這些文化常識,就可以加深學生對中華民族的了解,對提高學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讓學生對優秀傳統文化常識形成深刻的了解,學生自發將這些文化常識應用于寫作中,對提高學生寫作水平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如學生在寫作中將蘇軾《赤壁賦》中關于人生感悟的描寫原句用于作文中,就可以增強作文的可讀性,實現語文教學中滲透文化常識的重要目標。所以,對作文教學的重要性形成充分的認識,通過對課本教材內容的學習,教師可以有目的、有針對性地布置寫作任務,仔細檢查學生寫作情況,總結出學生語文知識常識性錯誤,同時有計劃地向學生講授文化常識,使得學生充分認識到文化常識的重要性,積極參與文化常識學習活動,潛移默化地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品質,進而真正實現培養學生健全人格和提高綜合素質的重要目標。

四、結論

綜上所述,高中教育教學改革中大力推進素質教育,重視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和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充分發揮出語文學科的重要作用,在語文學科教學中適當滲透文化常識,不斷提高學生的文化水平,加深學生對文化常識的掌握和理解,促使學生在學習優秀傳統文化的同時,實現培養健全人格的重要目標。

【參考文獻】

[1]徐付娥,左君.尊重學生人格,關注學困生的發展――淺談對學困生的轉化[J].新課程(小學),2015(01):24.

[2]劉江.玉璞需雕琢鐵杵可磨針――數學“學困生”的人格矯治[J].中學教學參考,2011(10):67.

[3]穆占財.如何提高農村初中學困生的語文水平――以威寧縣保家中學為例[D].貴陽:貴州師范大學,2014.

[4]李祖惠.淺析小學語文學困生閱讀能力低下的原因及培養策略[J].速讀(中旬),2016(08):336.

篇10

又是一年一度的中秋佳節。媽媽正在廚房里做著菜,姐姐和爸爸在看電視,我在外面望著天。

滿天都是烏云,還下著蒙蒙細雨。我望了好久,也不見天有一絲光亮,心里好像少了什么。“吃飯啦!”媽媽喊著。臨走時,我向天空拋去最后一眼,依然沒有一點亮光。我低頭凝思:是不是月亮不開心?盛了飯,夾了菜,我邊吃飯邊望著外面,依舊沒看見月亮的影子。我固執的這樣望著天盯了好久,還別說!真出現了那么丁點亮光!我篤定那就是我心心念念的月光。此刻,那絲光時隱時現,好像舞女的綢緞飛在天上,有時近,有時遠,給人一種摸不透的感覺。

這時,我不禁想到在邊疆駐守的軍人。在這個合家團圓的時候,他們仍然孤身一人。鐵血軍人并不冷血,他們也有血有肉,也要愛的呵護。那遠在天邊的軍嫂就像嫦娥,而后羿就是駐守邊疆的軍人。軍人通過月亮來寄托對親人的思念。現在好了,能寄托思念的東西也沒了,一定不太開心。再說宋代詩人蘇軾,與弟弟從小形影不離,但有一年他被迫與弟弟離別,就在這一年的中秋之夜他寫下了一首膾炙人口的詞《水調歌頭·中秋》,寫下了千古佳句:“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看,對著月光思念,何時何地都有。月亮,快點出來吧,盡情灑下你思念的光。

中秋這個特定的節日,月亮這個美麗的星球,月光這道思念的清輝,此刻寄托著多少人美好的意愿啊。

2020關于精選中秋節假日作文經典(二):隔云層賞月亮

中秋佳節即將到來,在吟誦無數寄托相思、抒發感悟的詠月名作時,我們心中那股相思、團圓之情便愈加濃烈。

古往今來,中秋節就是中華民間傳統的盛大節日,只要是個中國人,就注定了八月十五,舉頭望月與天涯共此時。當人們和家團聚,賞月、游湖之時就賦予了中秋節這樣的意義,把人間溫情與風物美景聯系起來,讓人們感受到和家團員的溫馨、幸福與快樂,同時帶給離鄉背井的游子以濃濃的鄉愁。

記得在《東京夢華筆》中曾描繪出“笙歌遠聞千里,嬉戲連坐圣曉”的熱鬧景象,這正是古人向往團圓、慶團圓的形象體現,對于現在的我們過中秋可謂是多姿多彩。你可以選擇放煙火,朗朗月下,火樹銀花,普天同慶;可以選擇游公園,桂花飄香,月色纏繞于那暗香浮動的枝頭,在腳下灑落點點銀光;可以選擇江邊漫步,明月當空,江風清洌,煙波浩淼,月光如碧水中的銀螺般給人清新之感,或者干脆呆在家里,在輕柔的音樂里,吃幾樣精細菜肴,嘗點月餅,憑盒賞月,月光傾城的榮美必將充溢你的胸懷,詩云:“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中秋之夜更能讓我們體會到“明月照千里”的廣博至美,于是月光又賜予人們一份思索:遠寄鄉思!不論遠在天涯海角,只要能沐浴到月光,念親思鄉之情便融入到那一抹通的月光,借著月心之橋將祈禱傳遞到遠方的家中,愿親人更好,家鄉更美,一切更幸福,同時,在皓月中游子也能讀出遠方的牽掛與問候。

談到這里,還不得不提一提久負盛名的中秋月餅。東坡曾贊嘆道“小餅如嚼月,中有怡如酥”現如今的月餅更是琳瑯滿目,花式齊全,但不論如何翻新,不變的是它圓圓滿滿的外形,象征著家庭溫馨和美,家人團圓共聚,所以說呀,大家可千萬別小看了這一枚枚朋餅,它不僅僅凝聚著制作人的心血與汗水,更是古往今來華夏兒女渴望人月共團圓,天人和諧的縮影,同時也彰顯了中華民族取之不盡的文化源泉!

有人說思念像中秋的滿月,牽掛似漫天的繁星,在這歡樂的節日到來之前,我愿借著柔柔的風,譜上長長的祝福,讓它輕輕飄進所有人的心中!最后祝愿全校師生中秋佳節和家團圓,幸福美滿。

2020關于精選中秋節假日作文推薦(三):今夜無月

今天,是一年一度的中秋佳節,家家戶戶都在一起,心情地享受著家人團聚的天倫之樂,當然,我也不例外。

原本以為,今天的天上,除了廖廖無幾的星星以外,還會有一輪圓圓的明月,于是,我傻傻地等著,耐心地等著……

“今天的月姑娘格外害羞,她應該不會出來了吧!”妹妹眨巴著兩只水汪汪的大眼睛,天真地說:“姐姐,我們還是不要再等了吧!不過,今天的月亮為什么這樣害羞呀?”妹妹仍然用她那閃光的大眼睛看著我。

我想得入了迷。雖然沒有月亮,但我仍然可以清楚地想像出:嫦娥姐姐在那清冷的月宮里,聽著《忘憂曲》翩翩起舞。隱隱約約,會產生一絲幻覺,聽到有后翼的叫聲,頓時,她后悔萬千,抱著心愛的玉兔,吃著各路神仙送來的美味月餅。想著曾經和后翼在一起的分分秒秒,快樂無比,她覺得當神仙的日子遠遠不比和后翼在一起時光美好!只見她情不自禁地流下了淚水……

“姐姐,姐姐,你要想什么呢?”妹妹打斷了我的思緒。于是我又不得不回到現實中。輕輕地對妹妹說:“你看,在天上,有一位美麗的仙女姐姐,她的名字叫嫦娥,一個人住在清冷的月宮里,只有許多小白兔陪她……

深夜,我入睡了,夢見吳剛哥哥來接我了,嫦娥姐姐還給我吃月餅呢!

2020關于精選中秋節假日作文熱門(四):變味的中秋節

“中秋節”是我們中華民族古老的傳統節日,我們中國人已經不知道過了多少年的“中秋節”了,然而,近年來的“中秋”似乎過的(得)“變味”了。

“中秋節”有許多的傳統習俗,比如:吃月餅、賞月。想象一家人其樂融融的坐在一起一邊吃著月餅,一邊賞月,一邊聊天兒,是何等的天倫之樂。然而,這似乎只是我心中的“中秋”,我可從來沒這么過過“中秋節”。我印象中的“中秋節”好像就是一家人坐在一起吃頓飯就算完了,一點意思都沒有。

說到賞月,我倒是自己一個人坐在陽臺上獨自“欣賞”過“中秋”皎潔的月光,望著一輪明月,我不禁思考:難道我們的“中秋節”會不斷的變成一頓晚餐?享受合家團圓之樂會變成大家一起吃頓飯?這種過“中秋”的方法似乎十分的膚淺和無聊。

我們國家在今年將“中秋節”規定為法定節日的目的,不就是希望我們的國民不要淡化了對傳統節日的期待和享受、理解我們的傳統文化,但是,在現在看來,似乎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對節日的期待這一點是達到了,不過原因可不是期待與家人團聚,或是去感受傳統節日給我們帶來的歡樂,而是去期待終于可以放假了,不用再上班、上學了。這與國家原先設立這個法定節日的初衷背道而馳。

我們的“中秋”正在不斷的“變味”,我們的傳統文化正在不斷喪失,正當國外的“洋節”席卷中華大地之時,我們堅決不能拋棄我們的傳統、我們流傳了千百年的文化。我們年輕人應該行動起來了,當我們的傳統文化正在慢慢淡化的時候,我們一定要將他(它)“奪”回來。讓我們泱泱大國的古老文化為后人留下無窮的財富。

2020關于精選中秋節假日作文最新(五):中秋節夜景

今天是農歷八月十五,也是我國的傳統節日——中秋節。

中秋之夜,月亮顯得格外圓,也特別亮。家家戶戶都喜歡座在一起,一邊賞月,一邊吃月餅,據說吃月餅像征著合家團圓,幾百年來我的家鄉一直有這一傳統風俗。

今天晚上,我們一家便早早聚集在陽臺上,一邊賞月,一邊吃著月餅。桌上的月餅各式各樣,有豆沙月餅、水果月餅、火肉月餅……還放著各種糖果。月亮漸漸地升上了中天,金色的圓月仿佛像一個大月餅,微風吹拂著我們的頭發,像媽媽的手在輕輕地撫摸著我的頭,這時勞動了一天的外婆開始為我們講起了“吳剛劃桂”、“嫦娥奔月”、“玉兔搗藥”等許多神話故事。聽聽外婆的故事,看看天上的圓月,我覺得自己也仿佛進入了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