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數學教學反思范文
時間:2023-03-25 19:53:1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初一數學教學反思,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一、生活化數學,一個不可忽視的激趣點
實踐證明,利用初中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讓他們體會到數學在生活中的應用價值,往往能振奮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挖掘他們內在的學習潛力.其實,初中數學課本里好多章節的編排都能緊密聯系生活實際,這給我們的教學提供了很大的方便,比如學習《圓》(見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九年級上冊第二十四章),可以從生活中常見的圓的圖形入手,像自行車輪子、呼啦圈、十五的月亮、一圓的銀幣等;本來學生對圓就有較深的印象,教師只要稍加點撥,學生就更會興致盎然,這時,教師再要求學生觀察畫圓的過程說出圓的形成,并由此引入新知,學生就能很快地進入角色.遇到較為抽象的知識,教師更是需要從生活中舉例,讓學生感到學習這樣的知識能派上用場,學習起來積極性才高.比如學習《二元一次方程組》(同上,見七年級下冊第八章《二元一次方程組》),這個知識點看上去不太好理解,學生也可能會望而生畏,但是,如果能以生活化問題引入情況就大不相同了,教學時,我先出了這樣一道題:我國古代數學著作《孫子算經》中有“雞兔同籠”問題:“今有雞兔同籠,上有三十五頭,下有九十四足,問雞兔各幾何?”這在小學里可以用算術的方法,但是,如果讓你用二元一次方程組表示題中的數量關系,你會嗎?
這道題其實暗示了這樣兩點:1.雞兔同籠問題,不僅用算術可解,二元一次方程組同樣可解,而且會更簡單便捷.2.粗看上去,二元一次方程組比較抽象,實際上與現實生活緊密相關,是解決生活中數學問題的又一種方法.教師只要點明了這兩點,學生學習勁頭就上來了.我在反思筆記中曾這樣記述:“變抽象為具體,使數學教學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這種方法符合初中數學課程標準的理念,也符合初中學生的學習心理.”
二、點名誰發言,切切不可忽略弱勢群體
孔子的因材施教方法告訴我們,每個學生的智力發展是不完全一樣的,教師應該針對學生的具體情況進行不同的教學.《初中數學課程標準》在“實施建議”中也強調指出:“每個學生數學思維發展速度極其成熟程度是各不相同的,也是難以預料的.”對“另一些學生,數學能力發展較慢,學習上遇到困難較多,教師應熱情關心他們的學習,幫助他們進步,讓他們的學習步子放緩一些,要求適當降低些.”這些話對我觸動很大,實際教學中,我們看到不少學生由于成績上的落后,導致了思想上的自卑,如果教師在教學中再給他們不平等的待遇,勢必給這一弱勢群體更大的壓力,如此反復,造成了惡性循環,不僅影響到他們的學習成績,還有可能影響到學生一生的前途.這樣的例子在學校里應該并非是個例.我在教學中點名學生發言時從來不忽略弱勢群體,從來不給弱勢群體任何批評,即使他們確實有錯誤.因為我知道,“人最本質的需要是渴望被肯定”(美國心理學家詹姆士).有次講《三視圖》(同上,《數學》九年級下冊第二十九章《投影與視圖》),我要求學生到黑板上畫出半球和圓錐的三視圖.有個后進生舉手后又立刻縮回,我就請他來做這道題.雖然到最后他也只畫對了一半,但我還是表揚了他的進步和勇敢.在教學筆記中,我這樣寫:“當時舉手的有優等生、中等生,我偏偏選他答題,就因為他是后進生.后進生需要鼓勵,請他答題本身就是鼓勵,做對了一半還是鼓勵,鼓勵他自信自立自強.對待每一位要求發言的后進生都應該這樣.”
篇2
下面讓我們一起討論一下 初 中 課 改 數 學 學 習 下 的 分化反思。
(一)學習數學的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的原因
主要表現為學習目的不明確,不求上進,對數學學習失去興趣和信心,注意力分散,上課不認真聽講,思維反映遲慢,情緒消極,作業拖拉,敷衍了事,甚至出現抄襲現象;學習效率低下,學習成績差,考試作弊,違規違紀,對老師的批評和教育無動于衷,甚至產生逆反心理和對抗情緒,導致自暴自棄。缺乏學習數學的興趣和學習意志薄弱是造成分化的主要內在心理因素。對于初中學生來說,學習的積極性主要取決于學習興趣和克服學習困難的毅力。學習意志是為了實現學習目標而努力克服困難的心理活動,是學習能動性的重要體現。學習活動總是與不斷克服學習困難相聯系的,與小學階段的學習相比,初中數學難度加深,教學方式的變化也比較大,教師輔導減少,學生學習的獨立性增強。在中小銜接過程中有的學生適應性強,有的學生適應性差,表現出學習情感脆弱、意志不夠堅強,抵制不了一些網絡游戲的影響。在學習中,一遇到困難和挫折就退縮,甚至喪失信心,導致學習成績下降。
(二)知識、技能掌握不牢,不系統,沒有形成較好的數學認知結構,不能為繼續學習提供必要的認知基礎
相比小學數學而言,初中數學教材結構的邏輯性、系統性更強。首先表現在教材知識的銜接上,前面所學的知識往往是后邊學習的基礎;其次還表現在掌握數學知識的技能技巧上,新的技能技巧形成都必須借助于已有的技能技巧。因此,如果學生對前面所學的內容達不到規定的要求,不能及時掌握知識,形成技能,就造成了連續學習過程中的薄弱環節,跟不上集體學習的進程,導致學習分化。
(三)思維過程、方式和學習方法不適應初中數學學習要求
初中階段是數學學習分化最明顯的階段。一個重要原因是初中階段數學課程對學生抽象邏輯思維能力要求有了明顯提高。而初中學生正處于由直觀形象思維為主向以抽象邏輯思維為主過渡的又一個關鍵期,沒有形成比較成熟的抽象邏輯思維方式,而且學生個體差異也比較大,有的抽象邏輯思維能力發展快一些,有的則慢一些,因此表現出數學學習接受能力的差異。除了年齡特征因素以外,更重要的是教師沒有很好地根據學生的實際和教學要求去組織教學活動,指導學生掌握有效的學習方法,促進學生抽象邏輯思維的發展,提高學習能力和學習適應性。初中數學出現了許多復雜的概念、公式、定理等。只靠機械的記憶和直觀思維是不能完成的。小學習題與例題基本相似,而中學的習題與例題相比變化較大,即使學生上課聽懂了,反應稍慢的同學課后仍不會做題。所以學生感到中學課程難度太大,稍一分心就不明白了。
針對以上對數學學習分化產生原因的分析,在教學中我們要注重研究控制數學學習分化教學對策,以下談談筆者在多年教學實踐中總結的控制數學學習分化的有效教學行為。
(一)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興趣是推動學生學習的動力,學生如果能在學習數學中產生興趣,就會形成較強的求知欲,就能積極主動地學習。數學新課程標準更加重視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可以說,教學的最高境界就是讓學生始終保持學習數學的興趣。做到這一點,他的教學成績一定是正態分布的,如果說有一點分化的話,那也是向優秀的方向分化。培養學生數學學習興趣的教學行為很多:1、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積極主動參與教學活動。2、備課時充分考慮數學學習困難生的需要,專為他們設計一些簡單問題(這里要防止優秀生“搶食”),并讓其體驗到成功的愉悅。3、充分認識小組合作學習的作用,創設一個適度的學習競賽環境。4、發揮趣味數學的作用。5、提高教師自身的教學藝術等等。
(二)教會學生學習 有一部分后進生在數學上費工夫不少,但學習成績總不理想,這是學習不適應性的重要表現之一。教師要加強對學生的學習指導,一方面要有意識地培養學生正確的數學學習觀念;另一方面是在教學過程中加強學法指導和學習心理輔導。
(三)在數學教學過程中加強抽象邏輯思維的訓練和培養。
篇3
【關鍵詞】初中數學 以惑教學 方法 實驗 反思
“以惑教學”是一種很好的教學模式,尤其能夠在初中數學課程的教學中發揮積極的教學輔助功效。教師可以透過激發學生的疑惑來實現教學導入,并且以此為知識教學的有效鋪墊。好的問題不僅能夠讓學生的好奇心與求知欲充分被調動起來,還能夠很好的激發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們更為靈活的展開對于知識的有效應用。這才是高效的課堂教學中應當收獲的教學成效。
一、教學情境的良好引入
以惑教學需要循序漸進的展開,首先,教師要有效的實現教學情境的導入,這是以惑教學能夠很好的展開的基礎。教師可以透過一個話題的創設或者是一個相關的生活場景的呈現來引入課堂教學的主題,并且在過程中有效的引發相關的問題讓學生們思考,這也是將“惑”很好的提出的一個有效的方法。在進行以惑教學時一定要凸顯學生的教學主體性,最好能夠讓學生們自己去發現問題,或者是幫學生們構建相關的認知沖突,這樣的教學過程才能夠更好的活躍學生的思維,讓以惑教學能夠進一步得到深入。只有在良好的教學情境下大家對于課堂教學的參與積極性才會更高,這樣才能更好的展開后續的提出問題乃至解決問題的教學。
在以惑教學正式展開前,首先需要教師為學生創設出適合數學學習的場景,誘導學生們對數學問題產生疑問。例如,教師在向學生傳授《三角形基本知識》的時候,可以這樣進行導入:同學們,大家覺得生活中有什么樣的物體是三角形的呢?這時候,同學們就開始分組討論,大家透過平時對于生活中的觀察紛紛列舉了生活中的各種三角形的案例。大家對于三角形的認知程度在一點點積累,教學導入的效果已經很好的得以實現。
二、“疑惑”的有效提出
隨后需要進行的便是以惑教學的核心環節,即問題的提出。以怎樣的方式提出問題這一點非常重要,這也是以惑教學能否收獲好的教學成效的一個重要決定因素。教師要在前面的教學鋪墊的作用下很好的將學生的思維引發到課堂教學的核心問題上來,并且要保障問題提出的方式易于被學生們接受。同時,對于問題的引出也要注重方法,并且問題的難易程度要有合理的把控。問題最好能夠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同時,在難度上也是學生們能夠理解,并且可以很好的鍛煉大家思維的問題類型。這樣的導入環節才是好的教學開端,進而讓以惑教學能夠收獲更好的教學成效。只有以最為合適的方式將問題提出才能夠讓大家更明確的對于問題進行思考與探究,進而更好的獲知這部分教學重點。
仍然以上述內容的教學為例,在學生們紛紛列舉了生活中常見的三角形后,教師可以進一步向學生發問,可以拿出事先準備好的教具來檢驗學生的認知情況:上面哪些是三角形?學生們就會回答指出哪些是三角形。教師要適時給予學生們一些肯定與鼓勵,并且進一步引出核心問題:同學們很注意觀察生活,那么有沒有同學能解釋一下,為什么其他的圖形不是三角形呢?向學生提問的目的就是讓學生對判斷三角形條件的相關概念產生興趣。教師在實際教學中要選擇難度適中的“惑”,如果“惑”太難,學生思考起來就會相當吃力,也不利于教學目標的實現。如果“惑”太簡單,學生覺得解決起來沒有挑戰性,也不利于教學目標的實現。只有讓疑惑在充分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的同時也很好的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這樣的問題才是以惑教學中好的問題范例,并且能夠輔助學生們對于這部分知識有更好的理解與吸收。
三、問題的合理解答
以惑教學的最后一個部分便是在教師的輔助下學生們很好的找到問題的答案,這也是學生知識獲取的環節所在。在個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重對于學生的引導,不能是教師將知識主動的傳輸或者灌輸給大家,而是應當鼓勵大家自己積極的去探索與發現。這樣才能夠更好的引發學生的自主學習,并且讓大家的理解能力與分析能力都得到非常有效的鍛煉。只有在自主獲取的基礎上學生們對于這部分知識的印象才會更深,對于這部分教學內容的掌握也會更為牢固。
問題的解答過程主要由以下環節所構成:研究憤啟研究發現解惑。環節中的“研究”指的是學生主動的去尋找解決問題的方式。“憤”指的是學生想要盡快解決問題但是還沒有充分把問題弄明白的心里狀態,學生產生這種心理的時候,教師就應當對學生進行及時的啟發。鼓勵學生遇到困難不要放棄思考,要對問題進行深入性的探究。經過教師的鼓勵,學生能夠在原有基礎上對問題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但卻沒有辦法用具體的語言加以表達,這就說明學生進入到了“悱”的階段。在這時候,教師再進一步的對學生進行引導。隨著學生的思路逐漸開闊起來,并且輔以更有效的研究,學生們慢慢會發現其中的一些核心內容,對于這部分知識終于能夠理解清楚,疑惑也就被解除,知識獲取過程完整的得以實現。
【參考文獻】
[1] 彭勇. 初中數學“問題解決”教學的實踐與研究[D]. 廣州大學,2012.
篇4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理解一位數除整十、整百、整千數的口算方法,學會正確、熟練地進行計算。
2.注重培養學生的遷移類推能力及口頭表達能力。
3.使學生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能運用所學知識解決日常生活中的簡單問題。
教學重、難點:掌握口算除法的方法,正確進行口算。理解口算除法的算理。
教學設想:
“口算除法”是“除數是一位數的除法”這一單元的起始課。在學習本課之前,學生已經具備表內除法和一位數乘整十、整百數的口算經驗,這些經驗是幫助學生解答除數是一位數口算除法的基礎。同時它也為本單元學習估算、筆算,乃至后續學數是多位數的除法奠定了扎實的基礎,在整數除法的教學內容中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口算除法在生活中具有極強的應用價值,所以在教學設計時,我將口算除法與學生生活、解決問題緊密相連,使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探究算法時,我又引導學生通過獨立思考、操作、交流等活動激活已存儲的口算經驗,并將它靈活運用到新的情境中。
教學過程:
一、 溝通舊知,建立聯系
師:同學們,我們先進行幾輪口算接力賽怎么樣?看哪組做得又快又準。(課件出示口算題。)
6÷3= 8÷4= 48÷6= 21÷7= 6÷2= 35÷5=
9÷3= 2÷2= 16÷8= 24÷6= 27÷9= 45÷9=
師:同學們積極性可真高,相信這節課上你一定會有精彩的表現。
二、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師:春天到了,我校的紅領巾種植園又開始忙碌起來了。快來看看,今年我們都準備種哪幾種蔬菜呢?(課件出示圖片。)
生:西紅柿、黃瓜、辣椒、菠菜。
師:學校已經將菜籽買了回來,同學們請看屏幕(課件出示),從圖中你獲得了哪些數學信息?
生:西紅柿籽60粒,黃瓜籽600粒,辣椒籽240粒,菠菜種子124粒。(板書。)
師:非常好!學校準備把這些西紅柿籽平均分給我們三年級的3個班來種,把辣椒和黃瓜平均分給四年級和五年級。此時你最想知道什么?
生1:三年級每班分得西紅柿籽多少粒?
生2:四年級每班分得辣椒籽多少粒?
生3:五年級每班分得黃瓜籽多少粒?(師板書問題。)
師:你能根據題意列出算式來嗎?
生:60÷3= 240÷3= 600÷3= (板書。)
師:觀察這3個除法算式,你發現什么了?
生:除數都是一位數。
生:被除數都是整十、整百數。
師:這種除法以前學過嗎?
生:沒有。
師:那好,這節課我們就來共同學習“除數是一位數的口算除法”。(板書課題。)
三、合作探究,解決問題
師:現在老師給你們一個選擇的機會,這3個算式中,你想最先算哪一個?
生:(不假思索地)60÷3。
師:真被老師猜中了!那你打算怎樣算呢?先思考一下,想好后就把你的方法說給同桌聽一聽,如果暫時沒想出來也不要緊,拿出手中的小棒擺一擺,相信聰明的你一定會找到答案。(生動手操作,同桌交流。)
師:同學們想好了嗎?誰來說說你是怎樣想的?
生1:我是這樣操作的:我把60粒種子看做60根小棒,10根一捆總共是6捆。把6捆平均分成3份,每份得2捆,也就是20根。(生說師用多媒體配合演示操作過程。)
師:同學們看清楚了嗎?當思考遇到障礙時,借助工具是一種很好的辦法。
生2:根據我們以前所學的表內除法,6÷3=2,6個十除以3就得2個十,2個十就是20。
師:真是善于思考的孩子!他說的方法你們聽明白了嗎?你覺得這種方法怎樣?(很簡單)下面同桌合作把這種方法練習說一遍。(生合作說算法。)
師:誰愿意結合你的理解再來說一說?(指名說。)還有其他方法嗎?
生3:把60個位上的0擋住不看,用6÷3=2,再把0添上,就是20。
師:大家認為這種方法可以嗎?(可以。)這道題被除數的末位是0,如果是其他數字,先擋住不看,除完再添上行不行?(那就不行了。)
師:其實,剛才同學說的這幾種方法有相同之處,你發現了嗎?
生:他們都是想把60看做6個十去除以一位數。
師:非常好,把整十數看做幾個十去除以一位數,這樣算起來就簡單多了。還有其他方法嗎?
生4:想乘法:因為20×3=60,所以60÷3=20。
師:很好!你能夠運用乘除法之間的關系來思考,方法也不錯。同學們想出了這么多方法,你最喜歡用哪種?(生答略)實際運用時,我們一定要選擇最實用、最快捷的一種。
師:60÷3我們會算了,那么剩下的算式中,你還想立刻去算哪一個?
生:600÷3。
師:說說為什么想算它?
生:因為它和60÷3很像,方法應該是一樣的。
師:你們又被老師猜中了!那么這回你能很快地說出算法嗎?
生1:把600看成6個百,用6個百除以3得2個百,就是200。
生2:想200×3=600,所以600÷3=200。
師:真不錯,你們無形之中就用到了剛剛學到的口算方法,這就是知識的遷移。
師:下面每位同學都選擇一種你喜歡的方法把這道題的口算過程練習說一說吧!(生自由練說。)
師:會計算60÷3和600÷3了,那么類似的除法題你還想計算哪個?說說方法?
生:我想計算80÷4, 8個十除以4得2個十,也就是20,因此80÷4=20。
生:我想計算900÷3,9個百除以3得3個百,也就是300,所以900÷3=300。
生:我想出一道題考考大家,5000÷5= ?
…………
師:同學們表現可真不錯!老師這里也為你們準備了幾道,我們一起來算一算,看誰反應最快。(屏幕出示口算題。)
40÷4 800÷4 6000÷2 500÷5 700÷7 200÷4
(生依次回答。)
師:說說200÷4你是怎么想的?
生:我想如果把200看成2個百除以4不夠除,就想到看前兩位20,我們可以把200看成20個十,除以4就得5個十,也就是50。
師:你可真了不起!把200看成20個十,用20個十去除以4,想法真是太巧妙了,把掌聲送給他。
師:有了前面的學習基礎,我們再來看240÷3。你們剛才為什么不選擇先算它呢?
生:第一眼看這道題時感覺有點難。
師:現在再來仔細看一看(停頓片刻),它還能不能把你們難倒了?(不能!)
師:那就嘗試解決一下吧!先靜靜地思考,然后將你的口算方法帶到小組中去交流!
(生小組交流算法,師巡視。)
匯報:小組1:我們組想出了兩種方法。第一種是把240看成24個十,用24個十除以3得到了8個十,就是80。第二種方法是想:24÷3=8,所以240÷3=80。我們小組經過討論覺得這兩種方法道理是一樣的,就把它們理解為一種。
師:非常好,經過小組合作達成一致,而且對算法進行了整理、歸納,你們的合作非常有效。
小組2:我們組來補充一種,因為3×80=240,所以240÷3=80。
師:不錯!同學們說的都非常有道理,真是合作力量大。
師:那么這道例題與前兩道相比有什么不一樣嗎?
生:240÷3,口算時用被除數的最高位除以除數不夠除,須要用被除數的前兩位去除以除數。
師:是呀,“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只要我們用心思考,每道題都會想出解決的辦法來。
師:像這樣的除法算式,你還想到了哪個?說出來考考大家。
生:120÷6= 我想請小鑫來回答。
生:320÷8= 我想請小陽同學來回答。
…………
師:同學們的口算思路可真清晰。現在抬頭看一看黑板,剛才你們提出的3個分菜籽的問題都順利解決了嗎?(解決了。)
師:那么我們分得的結果是怎樣的?
生:三年級每班分得西紅柿籽20粒,四年級每班分得辣椒籽80粒,五年級每班分得黃瓜籽200粒。
師:你覺得自己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表現怎樣啊?
生1:我能夠根據題意提出問題。
生2:我能夠積極思考問題、想出口算的方法。
生3:我口算的速度快而且準確,我對自己的表現非常滿意。
師:是啊,同學們不光善于思考、善于合作,還善于總結,老師真是太欣賞你們了!
四、運用方法,鞏固提升
師:其實老師今天帶來的信息都是總務處的王主任提供給我的。他還向我透露要在全校范圍內公開招聘紅領巾種植園的小園長。計算速度快、實踐能力強的同學將會被優先考慮。老師打算先在班內選拔,你們想不想試一試?(想!)
如果能闖過以下幾關,你的夢想就有可能實現了!加油啊!
第一關:我是口算小能手。(口算卡搶答。)
80÷2= 30÷6= 240÷8= 800÷2= 40÷2=
700÷7= 3200÷4= 400÷8= 8000÷2= 6300÷9=
師:同學們真是太厲害了,一批口算小能手已經在你們中間產生了!
第二關:塔中秘密我知道。
師:(出示3個塔)這里有3座神奇的寶塔,塔中藏著秘密,想不想最先發現?同學們把書翻到15頁,先在書中寫出3個塔中算式的結果,邊寫邊思考你能發現什么規律?(學生先說得數,再交流找規律。)
生1:我發現同一個塔上的除數都是同一個數。
生2:塔上被除數的“0”一個比一個多。
生3:得數的“0”也是一個比一個多。
師:其實你們已經找出塔上算式的規律了,只是說得還不夠準確。我們應該說:在除數不變的情況下,被除數擴大幾倍,商也同時擴大相同的倍數。恭喜你們,這一輪又順利過關了!
第三關:數學史實齊分享。
師:有一位符號朋友,整節課一直在伴隨著我們,它是誰呀?(課件出示:除號)關于除號的知識,你都了解哪些?
生1:書中向我們介紹:除號是三百多年前一個瑞士人首先使用的,用一條橫線把兩個圓點分開,恰好表示了平均分的意思。
生2:我還知道公元前二千多年前,古巴比倫人就用過“倒數表”把除數表示成六十進位制的小數,通過乘以除數的倒數來做除法。
生3:關于除法的符號,阿拉伯人曾用過兩個數之間加一條短線的方法表示相除。1631年,數學家奧特雷德也曾設想過用符號“∶”表示除法,但沒有推廣開來。
師:同學們可真有本領,收集到了這么多資料,聽了幾位同學的介紹,你有什么感受嗎?
…………
師:是啊,小小的除號凝聚了先人的智慧和對數學的思考,相信我們站在先人的肩膀上一定會看得更高、望得更遠。
第四關:實踐應用我最棒。
師:生活中處處有除法,同學們請看:“學校運來160盆花,準備擺放在4個花壇里,平均每個花壇里放幾盆?”你能運用所學知識解決一下嗎?
生(口答):160÷4=40(盆) 答:平均每個花壇放40盆。
師:三年三班舉行跳繩比賽,小豪同學3分鐘跳了270個,你知道他平均每分鐘跳多少個嗎?
生(口答):270÷3=90(個) 他平均每分鐘跳90個。
師:生活中還有哪些問題可以用我們今天所學的知識來解決?將它口述出來并列式解答!
出示:( )÷( )=( )
生1:媽媽買了兩箱牛奶共花了120元,平均每箱牛奶多少元?
120÷2=60(元)
生2:操場上有140人站隊,總共站成7排,每排站多少人?
140÷7=20(人)
…………
師:同學們的表現可真不錯!這幾關你都順利通過了嗎?下課以后趕快到老師這報名吧!
五、全課小結,暢談收獲
師:同學們,短暫的一節課就要結束了,你們過得開心嗎?能說說你的收獲嗎?
生1:我學會了除數是一位數的除法的口算方法。
生2:我第一個發現了寶塔中的秘密。
生3:我知道了運用本節課的知識可以解決許多生活中的問題。
生4:我感覺到了數學就在我們的身邊,我們離數學很近很近。
師:正像同學們說的那樣,生活離不開數學,數學也離不開生活,就讓我們一起在生活中學習數學,在數學中體驗生活吧!這節課上到這里,下課!
反思:
本課在教學時,我主要體現了以下理念:
首先,貫穿始終的生活化情境拉近了數學與學生的距離。本節課我以紅領巾種植園的情境引入,通過競選紅領巾種植園小園長的活動,組織學生參與多種形式的練習,最后以解決生活中的除法問題結束本課,使學生切實感覺到了數學來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
其次,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了充分的發揮。探究算法時,引導學生通過獨立思考、操作、交流等活動激發學生參與的欲望和熱情。我讓學生自主選擇喜歡的算式先來計算,由易到難符合學生的學習規律;當匯報出現多種方法時,我又讓學生選擇喜歡的方法進行計算,尊重學生的情感體驗。課堂上我通過師生交流、生生交流,小組討論、同桌合作,給學生提供自主的活動空間和交流機會,使學生在自主的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中,體會數學學習的樂趣,同時獲得了成功的喜悅。
再次,教學中注重數學學習方法的引導。我多次引導學生運用遷移的規律進行學習。其中有舊知到新知的遷移,新知之間的遷移,例題與相關練習題的遷移。學生不但掌握了學習數學的方法,還提高了類推的能力。同時在反復練習說算理、根據例題自主出題、總結算式規律、交流數學資料以及口述生活中的除法問題等相關的活動中,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均得到了很好的鍛煉。
最后,習題設計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學生掌握口算方法后,多種形式的練習便是提高學生口算能力的保證。本課中為了讓學生對練習始終保持新鮮感,我設計了多種隨機的練習形式。比如,老師出題學生搶答,學生出題全班答,學生出題指名答,還有鞏固環節中的“我是口算小能手”、“塔中秘密我知道”等內容的設計都是為了讓全班學生積極參與,使每個學生都有練習的機會,從而達到有效鞏固所學知識的目的。
篇5
關鍵詞:設計 色彩 教學
設計學科源于20世紀20年代,經過大半個世紀的不斷探索和大量的設計藝術實踐,目前,已形成了一套完整系統的教學體系。
但是,在設計色彩的教學方面,我們明確地認識到,作為真實地描繪物象色彩的訓練,設計專業所要達到的目的并非寫實。設計本身的特質,決定了設計的色彩更多的是創造與構成,因此,色彩的形成語言是作為基礎課程安排在低年級的基礎學習中,并且分為兩個階段進行教學:寫生色彩系統學和抽象色彩構成學。對寫生色彩要有不同于傳統寫實繪畫的訓練要求,寫生色彩系統與抽象色彩系統形成了互補的關系,并且在實際的寫生中有意識地將二者結合起來,這就形成了設計專業色彩教學的基本思路。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始終強調主觀的色彩感受與強化,并且將感受鮮明地通過色彩設計加以表達。
一、寫生色彩系統學
設計色彩寫生的表現形式多種多樣。作為設計專業的色彩基礎訓練,要求我們在一定的色彩理論基礎上,結合藝術實踐,熟練掌握一般的色彩表現形式與方法。我們將色彩寫生課分為兩個階段實施:具象色彩寫生和歸納色彩寫生。兩個階段同以寫生的方式進行。前一階段是通過對自然色彩的認識和感受來豐富學生的視覺色彩感知、拓寬色域,提高學生的審美規律的認識;后一階段以自然形、色為依托,以意取象、以藝造象,從而激發學生對藝術本質的探索與創造,鍛煉學生駕馭色彩、表現自我的能力。
1.具象色彩寫生。色彩表現是通過自然與情感的融合來實現的。在寫生剛開始階段,要強調大膽放開的色彩寫生,多畫小幅色彩稿,目的不在于一開始就進入深入的刻畫,而是注重大體的色彩印象的把握,大的色塊的概括。開始還要留意色調、色相和基本形,不要根據所謂的色彩條則和原則進行,應更多的注重你所觀察到和感受到的東西,然后無顧果斷地畫。在寫生過程中,最好不要失掉你所感受到的第一印象。它往往是你感受的真實反映。對于色彩訓練而言,在初始寫生時不要過多顧及形的具體表現,要專心致志地去觀察色彩變化的美感。這樣就不會被物象的形態轉移了注意力,這是開始訓練色彩的有效方法之一。之后,還要通過知覺認識自然色彩、掌握色彩之間組合的方式、面積、對比方式以及色調呈現的效果。這樣就可以比較理性地認識色譜中的同類色,對比色的色彩結構關系,在不斷的寫生作業中加以感性地發揮。
隨著寫生訓練的不斷深入,在以上的初始寫生基礎上,要從整體色調出發,表現寫生色彩的豐富性,深入體會色彩微妙變化的美。也就是對物象的各種色素進行分割,在物象大的色塊里面尋找更加豐富多變的漸進色變化,微弱的對比色變化,平面的色彩逐漸結合物象成立體的形態表現,明暗冷暖的色彩表現。通過繁復的色彩處理在主導趨勢的色調中尋探飽和度、冷暖度、明度及色相的階梯變化,使之能夠形成一個關系明晰的色群結構。
2.歸納色彩寫生。歸納是手法,也是技巧、觀念和思維方式。傳統的裝飾畫與現代繪畫的裝飾性無不源于歸納的方法。色彩歸納通過概括、提煉、限色所形成的裝飾效果是必然的。歸納色彩寫生應分為三個課題進行:寫實性歸納寫生、平面性歸納寫生和意象性歸納寫生,循序漸進、逐一展開。
⑴寫實性歸納寫生。寫實性色彩歸納是以色彩寫生為基礎把自然彩加以概括和強化,在一定程度上擺脫對自然色彩關系的完全依賴,以表達作者的主觀意愿和感情,并用理想化為手法和浪漫的情調去用色彩。寫實性色彩歸納是以具象表現到抽象表現過度的開端。它一方面尊重了寫實色彩的客觀性,即:以客觀物象的形態,色彩關系為表現依據。另一方面,它又注重對客觀物象的主觀性與概括性的表現,通過形與色的簡化處理,建立卷面的秩序感,形成既有一定具象特征,又有某種裝飾意味的卷面效果。
寫實性歸納表現方法有二種:塊面表現法和點線表現法。前者是在保持客觀物象的主體感、光感、空間感的基礎上,以形、色合一為原則,對豐富的形、色關系通過概括做局部性有限度的歸納,并采取平涂的手法加以平面化的處理,形成色階的變化,效果如塊面狀。塊面表現的塊是指具有立體感的整體;而面是指局部性的轉折面,每一個面都是經過形、色歸類后所具有典型色彩的特征。因此,色塊的變化也隨形體的轉變、推移而形成色階。后者是點、線都是造型的基礎要素。點和線都可以單獨使用,并以限色為基本原則,在制作中要精心編排、步驟清晰。
⑵平面性歸納寫生。平面性色彩歸納是一種追求具有平面感的色彩表現形式,是在錯綜復雜的自然色彩中,有選擇地對色彩進行概括與提煉的理性思維方式。通過對構圖、形態、色彩等規律的研究,化冗繁為簡單、化立體為平面、化寫實為夸張。平面性色彩歸納淡化了自然色彩的逼真感,強調個性化的色彩認識與感受,達到加強色彩設計意識的目的。
為了突出畫面的平面感,需要改變常規的觀察認識習慣,以突破三維空間的限制。為了達到單純、強烈的色彩效果,除了對用色數量加以一定限制外,常以大面積的平涂手法加以表現。另外,對于某些影響色彩感覺的因素,諸如色塊面積、形狀和位置等因素,要加以適當的處理。
平面性色彩歸納表現方法主要有:平涂表現法、肌理表現法和其他表現方法。平涂表現法:即:以色彩干凈利落、涂平涂勻為特點,運用不同的平涂手法也能產生畫面不同的效果。肌理表現法:即以平面化效果為基本規范,運用不同的筆法創造不同的畫面效果,如:平蹭、濕染、點、刮、擦等手法。
⑶意象性歸納寫生。“意象”的概念出自中國傳統美學理論,是指一種“以意表象、以象達意”的藝術境界。
在藝術創作中,是指介于具象和抽象之間的某種主觀情感意愿與客觀物象交融而成的心理形象。意象性別色彩歸納階段是在有限的時內,展開對裝飾性色彩的無限藝術表現的創作性探索。也就是說,在色彩歸納的基礎上,拓展自由想象的空間,探索運用各種形式語言表現的可能性、可行性,創造既有裝飾美感又有獨特風格樣式的藝術畫面。
意象色彩歸納常用的手法是舍棄客觀物象的具體形狀,提取某些色彩元素來加以組合、創造、或通過多客觀物象以具象到抽象的演變,以達到表情達意的效果。在表現形式上,憑借點、線、面和色彩、肌理等抽象形式組合畫面,抒發感情,追求畫面的韻律和節奏,從而引發人們的審美感受。
二、抽象色彩構成學
抽象色彩構成是在20世紀隨著現代藝術和設計藝的興起逐漸形成的一個全新的色彩系統,它與平面構成、立體構成一道被人們簡稱為“三大構成”,是現代設計藝術的基礎。抽象色彩構成注重色塊之間的對比與和諧,不強調現實的具體性表達和細節的再現,而是將物象歸納成比較平面化的圖象,色彩也減弱了立體性的明暗關系,只要追求色塊冷暖的對比和同類色的和諧過渡,這一點也是基于設計本身的特質,即:色塊與色調的表現重于物象的細微色彩的再現。同寫生色彩不同的是,這個階段的色彩概括更加主動,而非現實色調的概括,色彩設計的平面化更加強烈。色彩與圖形的結合更加緊密,形式感更強。即使有現實的基本形存在,也會出現非寫實的裝飾色彩的效果。
色彩在現實中可以依據物質的材料加以實現,材料本身的特質增加著色彩的性質,表面肌理一起構成完整的色彩,也就是說,只有通過材料這個載體,色彩才能得以體現。如果將相同的色彩配置方案使用在經過不同的表面處理的材料上,就會呈現出不同的色彩效果。因此,在抽象色彩構成中,作者對材料的選擇至關重要,只有運用恰當的材料來表現抽象色彩的意圖,才能概括獲得準確的色彩效果。而合理與巧妙地運用材料和色彩的組合是提升抽象色彩構成的一種方法,它能起到既豐富色彩變化又保持整體一致的作用。而巧妙地利用色彩的材質的搭配,有時比單純的色彩變化更能達到良好的視覺教學效果。
總而言之,無論是寫生色彩學還是抽象色彩構成學,都是人們在社會生活實踐和長期教學實踐中,由于不同的需要和觀念的更新,經過長期發展演變而來的學問。他們以不同的視點來觀察色彩、分析色彩、表現色彩,從不同的角度發揮著不同的教學作用。在一些繪畫作品中,一定程度上運用了裝飾色彩或色彩構成的原理及表現方法。同樣,在現代設計藝術領域中也常采用寫生色彩的表現方法來傳達設計色彩意圖。運用寫生色彩的認識原理來支持和擴展抽象色彩構成體系。為適應設計專業對色彩教學訓練的需求,以寫生色彩學的認識論為切入點,以啟發和開拓人們的色彩創意為目的,在色彩表現方式上力求多樣化,使之能更好的達到教學訓練目的。
[課題項目:本文系江西省高等學校教學研究省級立項課題《現代視覺藝術設計專業基礎繪畫教學的反思與突破研究》的階段性成果之一,(項目編號JXJG―07―14―13)。]
參考文獻:
[1]周信華、胡家康編著:《色彩基礎與應用》,東華大學出版社,2006。
[2]孫為平主編:《色彩歸納寫生》,北京工藝美術出版社,2004。
[3]周至禹主編:《設計色彩》,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4]張繼渝編著:《設計色彩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04。
[5]張 梅、梁 軍、盧 巖編著:《新設計色彩》,化學工業出版社,2005。
[6]趙國志編著:《色彩構成沈陽》,遼寧美術出版社,2003。
篇6
考;書寫;記憶
〔中圖分類號〕 G633.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2)15—0079—01
學生進入初中后,由于剛從小學的“襁褓”里解脫出來,因而在學習的習慣上存在著很強的依賴性。小學科目少,內容淺,到中學后科目增加,內容加深、拓寬,一部分學生因學習不得法而成為后進生。因此,如何對初一學生進行學法指導,值得我們數學教育工作者去思考、研究,下面是筆者在數學教學實踐中對學生進行學法指導的幾點體會。
一、善于讀書,是提高能力的關鍵
調查發現,當前初一學生學習數學存在的一個嚴重問題,就是不善于讀數學書,他們往往沿用小學的學習方法,死記硬背,這樣既沒讀懂弄透,又使其自學能力和實際應用能力得不到很好的訓練。因此,重視讀法指導對提高初一學生的學習能力至關重要。那么,怎樣指導學生去讀書呢?教學中,在學生學會對數學語言進行“翻譯”之后,教師應指導學生學會以下讀書方法:一是粗讀,即先瀏覽整個內容的枝干,然后邊讀、邊勾、邊畫、邊圈,粗略了解教材的內容及其重、難點,對不理解的地方打上記號,以便求教于老師或同學;二是細讀,即根據每章節的學習要求,仔細閱讀教材內容,理解數學概念、公式、法則、思想方法的實質及其因果關系,把握重點,突破難點;三是研讀,即帶著發展的觀點研討知識的來龍去脈、結構關系、編排意圖,并歸納要點,把書讀“薄”,以形成知識網絡,完善認知結構。當學生掌握了這些讀書方法,形成穩固的習慣之后,就能從根本上改變學習方式,從而提高學習效率。
二、勤于思考,是探求真理的鑰匙
學習離不開思維,善思則學得活,效率高,不善思則學得死,效果差。可見,科學的思維方法是掌握好知識的前提,教學經驗表明,初一學生常常固守小學算術中的思維定勢,思路狹窄,這不利于他們的后繼學習,因此,重視對學生進行思法指導是初一數學教學的重要一環。
在進行思法指導時,教師應著力于以下幾點:①從學生思維的“最近發展區”入手來開展啟發式教學,培養學生積極、主動思考的習慣,使學生常想、多思、善解;②通過創設問題情境來開展探究式教學,培養學生追根溯源思索的習慣,使學生學會深思;③通過挖掘“問題鏈”來開展變式訓練,培養學生觀察、比較、分析、化歸、推理、概括的能力,使學生善思;④從回顧解題策略、方法的優劣來開展評價,讓學生去分析,使學生學會反思。此外,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還應善于暴露自己的思維過程,留下一定的思維時間和空間,使學生學會“思在知識的轉折點,思在問題的疑難處,思在真理的探求中”,從而達到啟思悟理,融會貫通的目的。
三、規范書寫,是提高思維嚴謹性、邏輯性的途徑
學生在解題(特別是證明幾何題)時,在書寫上往往存在著條理不清、邏輯混亂的問題,其原因之一是教師在教學中不重視寫法指導,因此,重視對初一學生進行寫法指導是非常必要的。
指導寫法,一是要教會學生將文字語言轉化為數學符號語言,因為數學符號是數學演算的前提;二是要使學生在推理的同時學會書寫表達,讓學生在反復訓練中熟練掌握常用的書寫格式;三是要教會學生根據已知條件來分析、作圖,正確地將文字語言轉化為直觀圖形,以便利用數形結合來解決問題。這樣多形式、分層次地進行強化訓練,能使學生在注意嚴謹性、邏輯性的過程中形成正確的書寫習慣。
四、靈活記憶,是學好數學的基石
篇7
關鍵詞:觀察能力;初中數學;抽象概念
初中數學是一個整體。初二的難點最多,初三的考點最多。相對而言,初一數學知識點雖然很多,但都比較簡單。很多同學在學校里的學習中感受不到壓力,慢慢積累了很多小問題,這些問題在進入初二,遇到困難(如學科的增加、難度的加深)后,就凸顯出來。
很多同學對概念和公式不夠重視,這類問題反映在三個方面:一是對概念的理解只是停留在文字表面,對概念的特殊情況重視不夠。二是對概念和公式一味的死記硬背,缺乏與實際題目的聯系。三是一部分同學不重視對數學公式的記憶。記憶是理解的基礎。
首先,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有利于實現數學教學的目標。其次,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有利于全面提高學生數學素質。再次,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有利于提高學生數學學習質量和課堂教學效率。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如:發現式教學法、討論式教學法、疑問式教學法、分層教學法及暗示法等,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自覺性,培養學生觀察問題的欲望與能力,從而培養學生的觀察力。同時,積極地利用多元化的教學手段,尤其是電腦多媒體在教學中的運用,通過聲音、圖片等多種表現形式,不僅能增大課堂教學容量,優化教學結構,實現資源共享,還能增強學生興趣,激發探索精神。比如,在學習函數、立幾、解幾等內容時,能做到靜動結合,給學生以質感、美感。如在學習立體幾何中旋轉體時,利用現代技術演示旋轉體的形成過程,這樣,就將抽象概念轉化為形象直觀的三維動畫。學生易于接受、印象深、效果好。如果能根據課堂內容,通過讓學生自己設計制作課件等,不僅能提高實踐能力,而且有利于創新思維的培養,使學生對定義、定理、公式等數學知識的觀察變得更加容易。
培養創新型的人才就應該培養對問題良好的觀察能力,使其在這種能力的前提下更好地學習今后的數學知識,以便今后在社會的工作生活中可以游刃有余,遇到問題能迎刃而解。
參考文獻:
[1]林良為.新課程背景下初中數學多元化教學的反思[J].新課程:教育學術,2011(5).
篇8
一、問題的背景
在多年的數學教學中發現這樣的現象:有的學生小學成績很好,可上了初中成績卻明顯下降。教學實踐證明,這是由于小學高年級和初一的數學教學在教材內容、教學方式、教學要求等方面都存在著明顯的差距(或嚴重的脫節)。現行中學數學教材內容深、知識點多,思維難度大、教學速度快,課堂容量大。相對而言,現行小學數學教材內容淺,知識點少,講課速度慢,教學形式多樣。故而,相當一部分的小學畢業生升入中學后面對巨大的變化,自然感到學習吃力,難以適應,隨著教學內容的增加、教學難度的加大以及失敗次數的增多,學生對學習數學的興趣與愿望逐漸減退,甚至產生畏難和抵觸情緒,最終造成大批學生的“分化”與“滑坡”。
通過大量的社會、家長,學生,教師等方面的談話、訪問,問卷 調查發現:
⒈有的家長和小學教師說:xxx 學生在五年(或六年)級時數學成績很好的,到了初中就數學成績怎么低了?
⒉ 有的初中數學教師說:xxx 學生剛進初中時數學成績都在前幾名,到了初二就數學數學成績怎么下降了?
⒊有的家長和初中教師說:他們在小學時把數學死記硬背,根本就沒把基礎知識掌握好,連簡單的分數四側運算都不會。
⒋有的家長、教師、學生和社會上的人說:
①小學剛畢業到初中他們不適應了。
②小學數學和初中數學根本就不一樣了,所以理解難了。
⒌小學升初中是學生學習生涯中的一大跨越,學習生活環境。
二、銜接教學方法
銜接的內容
①從小學數學數的分類引入初一有理數的概念。
②在初一數學教學過程中滲透分數四則運算等小學數學基礎知識和重點內容,提高有理數運算方法與能力。
③在數學教學對數學知識學習過程中,要求學生認識小學數學與初中數學之間的密切關系,提高學生對數學知識重要性的認識。主要是用字母表示數與數的運算,分配律與正式的加減運算,應用題的運算與列方程或方程組解應用題的方法。④結合課程內容進行數學實踐活動課,提高學生對初中數學實際意義的認識。主要是組織學生進行測量與繪圖,制作簡單幾何模型,理解平面幾何圖形與空間幾何圖形之間的關系和區別,實踐幾何體的認識過程,認識公式與公式的推理方法等活動。把握教師的主導地位,做好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學習評價的銜接;堅持學生的主體地位,做好學習動機、學習興趣、學習能力的銜接;并注意師生交往的銜接。
問題創設與有效課堂教學
――實踐與探索《二次函數與一元二次方程》教學案例與反思
泉州一中 吳婉萍
隨著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有效課堂教學備受人們的關注,新課程強調,教學是教與學的交往與互動,師生雙方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啟發,相互補充,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與學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經驗和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體驗與觀念;豐富教學內容,求得新的發現,從而達到共識、共享、共進,實現教學相長與共同發展。著名科學家亞里士多德曾指出:“思維從問題驚訝開始”。因而有效課堂教學必須從問題創設開始,而問題的創設一方面源于教材,另一方面源于學生,但更需要教師的再加工。問題設計的適度、適合大多數學生知識,能力水準的“最近發展區”,就會激發學生的興趣,誘發學習動力,思維積極性也就自然產生,從而創設互動、互惠的教學關系,使課堂教學優化。現以《二次函數與一元二次方程》為案例,談談自己的具體做法與反思。
一、教材背景與目標
《二次函數與一元一次方程》選自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華東師大版)第九冊(下)第26章《二次函數》第三節實踐與探索問題3。通過課堂教學,使學生經歷探索二次函數與一元二次方程的關系過程,體會方程與函數之間的關系,理解二次函數與軸交點的橫坐標即為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經歷用圖象法求一元二次方程近似根的過程,獲得用圖象法求方程近似根的體驗,能夠利用二次函數求一元二次方程的近似根;同時培養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解決問題的能力。并體會到通過實踐、探索,從而獲得成功的喜悅。
二、案例流程
(一)創設情境
師:這章節主要學習什么內容?
生:二次函數
師:我們知道,二次函數是描述現實世界中兩個變量之間關系的一種重要數學模型,它在實際問題中應用甚廣,你能舉例說明嗎?
生1:拱橋隧道問題;
生2:噴泉設計問題;
生3:物體運動問題;
生4:幾何圖形變化問題;
篇9
關鍵詞:初一數學;數學教學;數學學習;指導方法
新課標背景下,學生數學學習必須講究方法。教學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學生的學習態度和學習方法。特別是初一年級學生,在小學階段學習科目少、知識內容淺,并多以教師教為主,學生所需要的學習方法簡單。
進入中學后,科目增加、內容拓寬、知識深化,尤其是數學從具體發展到抽象,從文字發展到符號,由靜態發展到動態……學生認知結構發生根本變化。加之一部分學生還未脫離教師的“哺乳”時期,沒有自覺攝取的能力,致使有些學生因不會學習或學不得法而成績逐漸下降,久而久之失去學習信心和興趣,開始陷入厭學的困境。這也往往是初二階段學生明顯出現“兩極分化”的原因。因此重視對初一學生數學學習方法的指導是非常必要的。
一、初一學生學習數學存在問題
(一)初一學生數學焦慮的調查。
在第一學期教學工作中,我觀察到一部分學生害怕記數學公式,對證明題嚴格的推理過程感到頭疼;常常在做題時咬筆尖,在草稿紙上胡寫亂畫,或呈抓耳撓腮狀;對數學考試更是感到恐懼。學習心理學的相關研究表明,這一部分學生存在數學焦慮。
為了解中學生數學焦慮的情況,我在所任教的中學選取初一年級的兩個班作了一次有關數學焦慮的問卷調查。調查內容:主要調查學生對負性評價焦慮、數學知識焦慮、數學課堂焦慮、數學作業焦慮、數學考試焦慮、生活情景焦慮。
調查結果得出數據分析方法如下:對問卷中每道題的5個答案依次附上1、2、3、4、5分,然后將各題所得的分數加起來,對總分進行標準化,最后得出的值就作為數學焦慮的程度值。將這組數據輸入計算機,利用SPSS統計分析軟件進行數據處理,得出不同程度數學焦慮的界定范圍,它們依次是:2.9以上屬于高度數學焦慮;2.02~2.9屬于中度數學焦慮;2.02以下統稱為低度數學焦慮。最后得出這樣一個結論:大部分中學生存在中度以上的數學焦慮,并且高度數學焦慮者占有37.5%的比例。
對數學學習有高度焦慮感的學生因為有很強的學習動機,迫切希望在短時期內提高學習成績,常常過高估計數學材料的困難,擔心自己不能順利完成學習任務。于是他們總是處在“備戰”狀態,精神過于緊張,對學習產生較多的負面影響。例如一個參加考試的學生如果處于高度焦慮狀態,就可能會將試題看錯或作錯誤解釋,也許還會忘記重要內容,這樣答出的試卷就不能反映出他的真實水平。
(二)對過度數學焦慮的認識有以下幾種觀點。
1.過度數學焦慮是一種疾病,是由數學而產生的一種恐懼情緒。
2.過度數學焦慮是某些人遇到數學問題時所產生的驚慌失措、無助感、思維混亂等不良反應。
3.過度數學焦慮是對數學情境而產生的一種特殊焦慮體驗。
4.數學焦慮是由數學問題和情景而引起的病態恐懼癥,是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產生的恐懼感,急躁感等不良的情緒反應。
對數學學習低度焦慮的學生在學習數學的時候,注意力不集中,不夠興奮,對數學成績采取漠不關心的態度。
數學學習焦慮普遍被認為是一種消極的認知、消極的情緒。它對學生的數學成績具有一定的負面影響,有數學學習焦慮的學生上課時容易出現注意力不集中,作業敷衍了事,不思進取等情況,應該徹底消除。
二、指導學生學習數學方法與策略
根據學生學習的焦慮度、學習存在的問題和學習數學的環節等方面,從宏觀上對學習方法進行分層次、分步驟指導。
(一)把握起始階段教學,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1.提升教師素質。
新課標下要求教師個人素質越來越高。既要有領導者的組織指導能力,更重要的是要有被學生欣賞佩服的魅力,只有學生配合你,信任你,喜歡你,教師才能輕松駕御課堂,做到應付自如,高效率完成教學目標。
2.要充分把握起始階段的教學。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這是新教材編寫者的指導思想。七年級學生翻開剛拿到的數學課本后,一般都感覺新奇、有趣,想學好數學的求知欲較為迫切。因此,教師要不惜花費時間,深下功夫,讓學生在學習的起始階段留下深刻的印象,產生濃厚的興趣。
如在教學第一章時,可讓學生參與部分實驗。在本章結束后,可以利用課外活動舉辦一次自由形式的討論,在討論的過程中,可以設計學生對數學難學嗎、有用嗎?數學是不是都這樣有趣?對基礎弱的能不能學好?對各種問題展開討論,以誘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又如在教學第一章中“展開與折疊”時,讓學生倆倆一組互相制作,同學們積極的認真畫、剪、疊,又互相驗證:畫的時候要注意邊與邊之間的關系。再如在教學截一個幾何體時,可利用切豆腐的方法,化難為易,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初一年級數學起始階段的教學,側重消除學生害怕的心理、提高學習興趣上做文章,以數學的趣味性、教學的藝術性給學生以感染,使其像磁鐵上的鐵屑離不開磁鐵一樣,向往著教師,向往著本學科。
3.提高課堂教學的生動性、趣味性。
初一年級數學比較貼進生活實際,具有很強的知識性、現實性和趣味性。因此,它以豐富的內容提供教學中誘發學生情趣和動機的酵母。新教材還抓住了初一年級學生情緒易變、起伏較大的心理、生理特點,要求以“活的東西去教活的學生”(陶行知先生語),來培養學生持久的學習興趣,全面提高他們的素質和能力。
4.注重直觀教學,誘法激趣。
初中生正處于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的階段。在數學上,他們比較喜歡認識具體和形象的事物。重計算,輕概念,重記憶,輕理解。如用“字母表示數”由于字母在表示數字上的任意性和不確定性,具有“代”和“變”的抽象性,他們原有的對數的認識就感到不太適應,所以教師根據這一思維特征對數學概念的引入法則的說明,特別注意加強直觀形象和具體的教學,把教學內容處理成符合學生原有認識上的東西,用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數軸”概念的教學,教師是拿著實物溫度計上課,溫度計上有刻度,根據溫度計上液面不同位置就可以讀出不同的數,測量不同的溫度;與溫度計類似,我們可以在一條直線上畫刻度,標出讀數和方向,用直線上的點表示正數、負數和0,那么這樣的直線叫什么?于是引出了數軸的定義,這樣的講解生動具體使學生看有實物,想有形象,記有特征不但使他們學得有感、記得牢固,而且使他們理解得也較為準確和深刻。這樣處理教材的例子是相當多的,任課老師都加以充分利用,取得較好的課堂教學效果。同時教師也注意到直觀形象教學的局限性,不能監用,要特別注意類比的事物與新的概念法則間的內在聯系,慎重考慮他們之間比較的科學性。
(二)采用多種方法進行指導。
1.預習方法的指導。
預習是學習的一個重要的環節。然而,初一學生卻不善于預習,也不知道預習起什么作用,預習僅是流于形式,草草看一遍,看不出問題和疑點等。因此,教師在指導學生預習時應要求學生做到:一粗讀,先粗略瀏覽教材的有關內容,掌握本節知識的概貌。二細讀,對重要概念、公式、法則、定理反復閱讀、體會、思考,注意知識的形成過程,對難以理解的概念作出記號,以便帶著疑問去聽課。方法上可采用隨課預習或單元預習。預習前教師先布置預習提綱,使學生有的放矢。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指導學生學會讀書的方法,做到眼到、口到、心到、手到。新學一個章節內容,先粗粗讀一遍,即瀏覽本章節所學內容的枝干,然后一邊讀一邊勾,粗略懂得教材的內容及其重點、難點所在,對不理解的地方打上記號。然后細細的讀,即根據每章節后的學習要求,仔細閱讀教材內容,理解數學概念、公式、法則、思想方法的實質及其因果關系,把握重點、突破難點。再次帶著研究者的態度去讀,即帶著發展的觀點研討知識的來龍去脈、結構關系、編排意圖,并歸納要點,把書讀“懂”,并形成知識網絡,完善認識結構,當學生掌握了這三種讀法,形成習慣之后,就能從本質上改變其學習方式,提高學習效率了。方法上可采用隨課預習或單元預習。預習前教師先布置預習提綱,使學生有的放矢。實踐證明,養成良好的預習習慣,能使學生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同時能逐漸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實踐證明,養成良好的預習習慣,能使學生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同時能逐漸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2.聽課方法的指導。
聽課是獲得知識的主要途徑。然而,初一年級新生往往對課程增多、課堂學習容量加大不適應,顧此失彼、精力分散,使聽課效率下降。因此,重視聽法指導,使他們學會聽,是提高學習效率的關鍵。數學教學中,首先應培養學生學習思想專注、專心聽講,激活其原認識結構,并使學生的信息接受與教師的信息輸出協調一致,從而獲得最佳學習效果。其次,要培養學生會聽,注意聽教師每節課強調的學習重點,注意聽對定理、公式、法則的引入與推導的方法和過程,注意聽對例題關鍵部分的提示和處理方法,注意聽對疑難問題的解釋及一節課最后的小結,這樣,讓學生抓住重、難點,沿著知識的發生發展的過程來聽課,不僅能提高聽課效率,而且能使其由“聽會”轉變為“會聽”。
作為教師,在聽課方法的指導方面要處理好“聽”、“思”、“記”的關系。
“聽”是直接用感官接受知識,應指導學生在聽的過程中注意:
(1)聽每節課的學習要求。
(2)聽知識引人及知識形成過程。
(3)聽懂重點、難點剖析(尤其是預習中的疑點)。
(4)聽例題解法的思路和數學思想方法的體現。
(5)聽好課后小結。教師講課要重點突出,層次分明,要注意防止“注入式”、“滿堂灌”,一定掌握最佳講授時間,使學生聽之有效。
“思”是指學生思維。沒有思維,就發揮不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在思維方法指導時,應使學生注意:
(1)多思、勤思,隨聽隨思。
(2)深思,即追根溯源地思考,善于大膽提出問題。
(3)善思,由聽和觀察去聯想、猜想、歸納。
(4)樹立批判意識,學會反思。可以說“聽”是“思”的基儲關鍵,“思”是“聽”的深化,是學習方法的核心和本質的內容,會思維才會學習。
“記”是指學生課堂筆記。初一學生一般不會合理記筆記,通常是教師黑板上寫什么學生就抄什么,往往是用“記”代替“聽”和“思”。有的筆記雖然記得很全,但收效甚微。因此在指導學生作筆記時應要求學生:
(1)記筆記服從聽講,要掌握記錄時機。
(2)記要點、記疑問、記解題思路和方法。
(3)記小結、記課后思考題。使學生明確“記”是為“聽”和“思”服務的。
告訴學生:只要掌握好了這三者的關系,就能使課堂這一數學學習主要環節達到較完美的境界。
課堂學習指導是學法中最重要的。同時還要結合不同的授課內容進行相應的學法指導。
3.思考方法的指導。
數學學習是初一學習者在原有數學認知結構基礎上,通過新舊知識之間的“同化”或“順應”,形成新的數學認知結構的過程。由于這種“同化”或“順應”的工作最終必須由每個學習者相對獨立地完成。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老師對學生要進行思法指導,教師應著力于以下幾點:
(1)從學生思維的“最近發展區”入手來開展啟發式教學,培養學生積極主動思考,使學生會思考。
(2)從創設問題情境來開展探索式教學,培養學生追根究底的思考習慣,使學生學會深思。
(3)從挖掘“問題鏈”來開展變式訓練,培養學生觀察、比較、分析、歸納、推理、概括的能力,使學生學會善思。
(4)從回顧解題策略、方法的優劣來開展評價,培養學生去分析,使學生學會反思。還有就是我們在教學過程中還應善于暴露思維過程,留下一定的思維時間與空間,使學生“思在知識的轉折點、思在問題的疑難處、思在矛盾的解決上,思在真理的探索中”,使學生達到融會貫通的境界。
4.復習鞏固及完成作業方法的指導。
完成作業是對一天學習情況的檢驗。然而,初一學生課后往往容易急于完成書面作業,忽視必要的鞏固、記憶、復習。
以致出現照例題模仿、套公式解題的現象,造成為交作業而做作業,起不到作業的練習鞏固、深化理解知識的應有作用。為此在這個環節的學法指導上要求學生每天先閱讀教材,結合筆記記錄的重點、難點,回顧課堂講授的知識、方法,同時記憶公式、定理(記憶方法有類比記憶、聯想記憶、直觀記憶等)。然后獨立完成作業,解題后再反思。在作業書寫方面也應注意“寫法”指導,要求學生書寫格式要規范、條理要清楚。初一學生做到這點很困難。指導時應教會學生。
(1)如何將文字語言轉化為符號語言。
(2)如何將推理思考過程用文字書寫表達。
(3)正確地由條件畫出圖形。這里教師的示范作用極為重要,開始可有意讓學生模仿、訓練,逐步使學生養成良好的書寫習慣,這對今后的學習和工作都十分重要。
5.數學寫法的指導。
數學解題書寫的方法很重要。而初一年級新生在解題書寫上往往存在著條理不清,邏輯混亂等問題。比如在學習乘、除、乘方的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時,下列這些錯誤學生很容易犯,(-3)2=-32,(2×3)2=2×32,(3\\4)2=32\\4等等。還有在學習有理數的混合運算時會出現這樣的情況,8-8×(3\\2)2=0×9\\4=1,這主要是我們在教學中不大重視對學生進行寫法指導。在教學中老師要及時糾正學生易犯的錯誤。比如①要教會學生將文字語言轉化為數學符號語言,還要注意數學符號中數學演算的前提條件;②要將學生在推理的同時學會書寫表達,讓學生在反復訓練中熟練掌握常用的書寫格式;③要訓練學生根據已知條件來分析作圖,正確地將文字語言轉化為直觀圖形,以便更好的利用數形結合解決問題。這樣經過多形式、多層次去強化訓練,讓學生過好分析關、書寫關,使學生在注意嚴謹性、邏輯性的過程中形成正確的書寫習慣。
6.記憶方法的指導。
掌握一定的記憶方法,才能記得牢,記得準。教師指導學生如何克服遺忘,用科學的方法記憶數學知識,這對學生來說是很有益處的。初中新生由于正處在初級的邏輯思維階段,識記知識時機械記憶的成分較多,理解記憶的成分較少,這就不能適應初中學生的新要求。因此,重視對學生進行記憶方法指導,這是初中數學教學的必然要求。教學中,首先要重視改革教學方法,拋棄滿堂灌,以避免學生“消化不良”,其次要善于結合數學實際,教給學生相應的方法。比如①理解記憶法,因為理解的東西才能記得準,記得牢,所以必須“先懂后記”。②簡化記憶法,簡化記憶方法分兩類,一類是把文字“濃縮”之后記憶,另一類是用字母符號表達抽象記憶。③形象記憶法,內容形象、直觀、記憶就深刻、難忘,把知識形象化能幫助記憶。④對比記憶法,“有對比才有鑒別”把相類似的問題放在一起找出區別與聯系,分清異同,增強記憶效果。⑤口訣記憶法,將數學知識編成“順口溜”,生動有趣,印象深刻,不易遺忘。⑥系統記憶法,建立一個完整的知識體系,便于整體上掌握知識,可用關系圖來幫助記憶。此外,我們還應該讓學生明確各種記憶方法。
7.小結或總結方法的指導。
善于總結才能提高。教師在進行單元小結或學期總結時,初一學生容易依賴老師,習慣教師帶著復結。我認為從初一開始就應培養學生學會自己總結的方法。在具體指導時可給出復結的途徑。要做到一看:看書、看筆記、看習題,通過看,回憶、熟悉所學內容;二列:列出相關的知識點,標出重點、難點,列出各知識點之間的關系,這相當于寫出總結要點;三做:在此基礎上有目的、有重點、有選擇地解一些各種檔次、類型的習題,通過解題再反饋,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最后歸納出體現所學知識的各種題型及解題方法。應該說學會總結是數學學習的最高層次。
還可以采用學生總結與教師總結應該結合。當然,教師總結更應達到精煉、達到提高教學的目的,以便使學生水平向更高層方向發展。
總之,新課標下的數學教學要求每一位教師都要不斷加強學習,提高自身教育教學能力,不斷更新自己,才能跟上時代節奏,做一個合格的新課程的實施者。對初一年級新生數學學習方法的指導,必須與教學改革同步進行,協調開展,持之以恒。要理論聯系實際,因人而異,因材施教,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參考文獻
篇10
首先,作為教師要想成為“名師”必須精通所任學科的專業基礎知識和廣泛的文化修養。
俗話說“要使學生有一碗水,教師首先要有一桶水”,而且這桶水要不斷的更新,才能在教學中做到推陳出新。當然,名師不僅要靠自己的名氣來吸引學生,還要使自己的專業基礎知識更加精湛、雄厚。而且,在教學中,還要能夠運用自己嫻熟的基礎知識把一個復雜的問題簡單化,使學生更容易掌握。例如,八年級學習分式的基本性質,可以讓學生類比分數的基本性質去記憶和運用。這就把新知識與舊的知識聯系起來理解,使學生輕松掌握。又如解決四邊形的問題可以把它轉化為三角形問題來解決等、再比如解三元一次方程組可以先消元把三元變為二元再把二元變為一元,最終轉化為一元一次方程來解決等。
其次,要成為“名師”還要學會不斷反思、總結與積累,要不然永遠只能做一名教書匠而不能成為一個真正的教育家。
課堂教學歷來被稱為“遺憾的藝術”,教案初成往往難以發現毛病,授課之后教學設計的疏漏不找自現。所以在每一堂課結束后,要進行認真的教后反思。
(1)總結成功的經驗抓住亮點:每堂課總有成功之處教師要做教學的有心人,堅持把教學中稍縱即逝的閃光點記錄下來并長期積累,教學經驗自然日益豐富。
(2)學會查找失敗的原因:無論課前設計如何周到完善,但在實際教學操作過程中也不可能做到盡善盡美,難免會有疏漏之處,甚至出現知識性的錯誤等。課后要靜下心來認真反思,仔細分析查找根源,尋求對策避免重犯使教學日益完善。
(3)記錄學生反饋的情況:教師要善于觀察和捕捉學生反饋的信息,把學生在學習中遇到的困難和普遍存在的問題記錄來,以利于有針對性地改進教學。同時要把學生在課堂上發表的獨到見解及時記錄在案,師生相互學習可以實現教學相長。最后作為“名師”還要學會與學生多進行心靈的溝通,教授他們學習的方法和技巧,培養他們大膽質疑的習慣遇到問題要多問幾個“為什么”,以培養他們的探究意識和發散思維的能力,可以提高他們學習數學的興趣。只有這樣學生才能“親其師,信其道”。
但是,在平時的教學中我們會發現有些老師雖然水平很高,但教學成績卻不太理想。分析其原因會發現教師雖然認真的講,學生卻沒有真正認真的去聽、去記、去做。俗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 ”,所以這個時候需要發揮點“嚴師”威力來。通過這些年的教學工作也悟出了一點點嚴師出高徒的含義,“嚴師”首先要嚴格要求自己的言行舉止,以身作則。俗話說“己身不正,何以正人”。所以我在嚴格要求學生的同時也在嚴格要求自己。
- 上一篇:嬰幼兒故事
- 下一篇:喬布斯在斯坦福大學畢業典禮上的演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