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秋天的詩句古詩范文

時間:2023-03-16 13:12:1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關于秋天的詩句古詩,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關于秋天的詩句古詩

篇1

走進生活,放眼自然,稻海金浪,老樹枯藤,四季更替,物事流轉,這一切都浸潤著語文的氣質,飛揚著語文的才情。為何不讓孩子出去走走,聽落葉在腳下淺淺低吟,看大雁在天空款款南飛呢?第五冊第三單元的教學中,我與孩子們一起,進行了以“我們認識的秋天”為主題的語文綜合學習活動。

一、秋詩――古人秋思浸潤語文才情

蕭蕭秋風吹動梧桐樹葉,送來陣陣寒意,宋代詩人葉紹翁用詩的形式表達自己思念家鄉、思念親人的情感。“蕭蕭……”; 而唐代詩人王維在重陽佳節到來時更加思念家鄉的親人,寫出了流傳千古的詩:“獨在……”在老師的引讀下,孩子們充滿感情地背誦了這兩首飽含詩人思念家鄉、思念親人的古詩,營造了走進秋詩的濃濃氛圍。

接著,秋詩小組的學生展示了他們在課外搜集到的關于秋天的古詩。古詩意境幽遠,給人以豐富想象。孩子們先把收集到的古詩抄寫在小黑板上,讀通、讀順詩文,再尋找詩文背后的故事,讀懂詩意。如《楓橋夜泊》是唐代詩人張繼寫的一首流傳千古的詩,而這首詩后面的故事,更加耐人尋味。秋詩小組的學生講述了這個故事,讓全班同學對秋天更是多了一份感悟。在語文教育中,古詩文一直是蒙學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學習古詩文對學生語言材料的積累、情感體驗,以及感受漢語言文字的特點至關重要。

而“詩配畫”的活動是快樂而有收獲的。孩子們把秋天的一處美麗的景色畫下來,做成頭飾,邀請其他小組的成員參與活動,把黑板上描寫秋天的詩句與畫相配。孩子們興趣盎然,爭先恐后,讀詩、想象畫面,參與活動,一氣呵成。一場活動下來,孩子們不僅體會到了參與的快樂,更積累了不少描寫秋天的詩句,感受到了“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美麗圖景。

二、秋景――自然之美熏陶語文韻味

大自然是一切知識的起源,是智慧的起點,更是思維的出發點。在自然中汲取營養,感受自然美的熏陶,是大自然送給語文教學最好的禮物。秋景小組的學生得用課余時間,走出校門,去聞聞花香,聽聽鳥語,放放風箏。他們發現,秋天就在身邊,觸手可及。

在展示匯報時,孩子們的表現真是讓大家耳目一新。王煒斌同學帶上了他在橘子樹旁照的一張照片,并順口吟出:“一年好景君須記,正是橙黃橘綠時。”而陳信有同學展示了他登山時的照片,描述了他在登山時的感受:秋高氣爽,正是登山好時節!秋景小組的學生還把在查找資料時認識的關于秋天的詞語收集下來,與同學們一起分享。

秋天,如此美麗,秋天的詞語,你能靈活使用嗎?秋景小組的學生還排了一個相聲,名為“秋天之最”,把描寫秋天的詞語用得生動鮮活而又讓人捧腹大笑,更是把課堂氣氛推向了――

問蒼天什么季節最忙?秋天,多事之秋;什么季節最公平?秋天,平分秋色;什么季節最簡單?秋天,一葉知秋;什么季節最長?秋天,一日不見如隔三秋;什么季節最爽?秋天,秋高氣爽;什么季節最險?秋天,秋后算賬;什么季節最曖昧?秋天,暗送秋波;什么季節最成功?秋天,春華秋實。祝大家秋天各有收獲、快樂多多!

三、秋話――文字之美浸潤語文學養

秋天是一個多么美麗的季節,走進秋天,孩子們看到了它,聽到了它,感受到了它。課堂上的交流與展示,創設了情境,積累了詞語和詩句,也激發了孩子們的寫作欲望。這時,孩子們對秋天已經有了一個感性的認識,正盼著直抒胸臆、一吐為快呢!這時,我拋出了“當堂訓練”:

寫話練習:借助描寫秋天的詞語、詩句、畫面,運用自己的感官看一看,聽一聽,聞一聞,摸一摸,想一想,描繪你感受到的秋天。

秋天到了, 。秋天真美啊!

篇2

關鍵詞:小學語文 詩歌教學 語文素養

《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中提出,小學階段的教育要指導學生誦讀一定篇目的詩歌,可以通過反復誦讀、品讀鑒賞的方式提高學生對于古詩歌的鑒賞能力。那么,如何在具體的詩歌教學中提高教學的效率呢?

一、在指導朗誦中不斷與讀者心靈相通

中國古典詩歌不僅有著優美的意境,深刻的感情內涵,單單從形式上看來,古典詩歌還有著韻律美,即朗讀起來朗朗上口,唇齒生香。這是由于古詩歌的押韻要求。那么,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要引導學生通過各種形式的朗讀,不斷體會詩歌所表達的情感。

(一)初讀,把握情感基調

一般情況下,在學習一首新的古詩歌時,教師需要指導學生通過預習自主解決生字詞問題,對于低年級的小學生,由于他們自主學習的能力有限,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先學習生字詞,帶學生寫一寫、讀一讀,在此基礎上,再要求學生自主朗讀詩歌,通過初步朗讀,把握詩歌的感情基調,然后用適當的語氣和語調進行朗讀。比如,傷古懷今型的詩歌,學生要讀出沉郁、蒼涼的味道;而豪放派的詩詞,就需要朗讀的聲音比較高昂,讀出豪邁的味道;而婉約派的詩詞,則需要用低緩的語氣,語速也要求慢一些,獨處婉約清新的味道。此外,教師還要指導學生把握詩歌朗讀的節奏、重音等。

(二)播放朗讀錄音或教師范讀,為學生提供正確示范

學生的朗讀技巧需要提高,語文是語言文字的藝術,通過在不斷地朗讀技巧調整的過程中,學生的朗讀更加標準。詩歌感情的把握,就是通過學生對于字的重音調整以及學生語速的把握,通過聲音的調整能夠影響學生對于作者情感的感受。比如,在學習杜甫的《登高》時,一般學生都能通過初步朗讀,把握到詩歌的詩眼是悲字。那么在朗讀時,首先要做到聲音低沉,語速要緩一些。在讀首聯“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時,教師通過帶領學生賞析該句的意象,通過意象的特點分析詩歌的意境,了解該句詩歌該讀出什么樣的感情。由于第一句的詩歌意境比較闊大,學生的聲音低沉,但不應消沉,而應讀出一種蒼涼又磅礴的味道;而在讀頸聯“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時,由于這兩句是傳誦千古的名句,教師要引導學生品味該句詩具體好在哪里。教師可以先帶領學生分析意象,然后截取出意象前的修飾詞,通過這兩個步驟,幫助學生理解詩歌背后蘊含的深刻情感內涵。比如,第二句主要有落木、長江兩個意象,落木給人一種秋天的蕭瑟感,而長江則一般用來比喻為歷史、時間等,落木的修飾詞是無邊、蕭蕭,這就更加渲染了秋天的蕭瑟、悲涼之感;長江的修飾詞是不盡、滾滾,使長江的境界瞬間闊大起來,既有愁緒無邊無盡之感,又從時間的角度賦予作者的憂國憂民情懷以歷史的沉重感。

(三)介紹作者、背景及題材,深入理解詩歌

所謂知人論世,要想解讀作品背后蘊含的作者情感,或者正確理解和朗讀詩歌,都需要對于詩歌的背景有一定的了解。可以說,背景知識以及作者的信息是讀者了解作品的臺階,沒有這一臺階,會使讀者在朗讀詩歌時增加一定難度。一般情況下,詩歌采取情景交融或者托物言志的寫作手法,任何景都是人物心情的反映,沒有脫離人的情而完全是純粹的景和物。因此,教師要想使學生對于詩歌的感情更加了解,就要適當地切入寫作背景、作者生平經歷,甚至還可以介紹作者在同一時期的其他作品,作為對比,了解作者的心路歷程。比如,在學習《登高》這首詩時,杜甫的生活朝代、一生經歷以及當時作這首詩的情況,都對解讀詩歌起著很重要的作用。由于杜甫出生于唐朝中后期,這首詩又作于安史之亂4年之后,當時社會動蕩不安,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在這種情況下,杜甫作為一位愛國主義者,深為百姓的不幸而憂慮,為國家的存亡而憂慮,加之杜甫當時又年老多病,多年的羈旅之苦使他在重陽節登高望遠之時,思想之情更加濃厚,因此,寫下了這首名傳千古的《登高》。

二、讓詩歌在潛移默化中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篇3

【關鍵詞】 古詩文誦讀;創新意識;鑒賞品味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古詩詞以其精煉的語言,豐富的想象,真摯的情愫傳唱千年不衰,成為中國文化史上一道靚麗的風景線。面對著如此優秀的文化財產,我們應該怎么引導學生在反復的誦讀中走進中國傳統文學的殿堂,體驗古詩文學習的魅力所在呢?經過幾年對中學語文教學實踐的摸索、研究,在品味新課標教學理念的基礎之上,對于中學語文的古詩詞的誦讀我有了一些個人的見解:

一、知人論世,了解作者及寫作背景

“知人”就是要了解作者其人以及作者與作品的關系。詩人的生平、經歷、境遇等都會在詩歌中有所體現,并形成詩人獨特的創作風格和個性,決定著詩歌的特殊主題。如陶淵明的脫俗與田園情結,李白的大氣豪放,王維的生活情趣,李清照的閑適與愁苦。

“論世”就是要了解作者所處的時代環境。詩人自身的經歷與境遇離不開社會政治背景,也就是把詩作與寫作的時代背景聯系起來考察。比如,南北朝時代,北朝戰亂頻繁,加之北方少數民族性格粗獷剽悍,在詩歌中往往表現出尚武精神;南朝社會相對比較安定,故南朝詩多寫男女相思。唐代社會安定,經濟、文化高度繁榮,詩歌題材自然也就豐富多彩,有希望建立軍功的、反映邊塞生活的、描繪山水田園的,等等,達到了我國古代詩歌創作的巔峰。所以學生讀詩之前,要先了解作者的性格以及寫作風格,還要了解詩歌的寫作背景。只有這樣,學生在讀詩之前,已經在大腦中形成對詩歌的整體理解。

二、“一詩四讀”,高效讀詩

誦讀古詩,不能盲目地讀,在了解作者和寫作背景的基礎上,對經典古詩文依照科學的方法進行反復的朗讀、誦讀。

第一,朗讀。朗讀是古詩教學的第一步。在朗讀中營造學詩的氣氛,使學生產生一種美的意識。對朗讀的要求首先是讀音要準確、節奏明朗、停頓自然和諧,更重要的是投入情感,讀得聲情并茂、抑揚頓挫。這就必須對古詩的內容有初步的理解,才能體會到作者所要表達的感情,然后才能有聲有色地讀出來。比如在李白的《行路難》(其一)中必須理解詩人懷才不遇的處境及濟世曠達的胸襟,才能體會這首詩如歌如訴、情感跌宕起伏的內涵,從而讀出李白悲憤中的豪邁、失意中的希望。

第二,悟讀。悟讀是古詩教學的較高階段。學習古詩,通曉大意是前提,沿此路徑繼續體會,解讀其理,從而感悟古詩中的深層內容及情感。這些其實都是對古詩語言或內容的感悟。如在杜甫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層茅”,有自然的環境惡劣想到詩人處境的艱難以及社會的動亂,從而理解詩人寫詩的感情。這還要善于聯想與想像,能夠在自己的腦海中勾畫出一副秋之蕭瑟圖,讓其中的畫面動起來,營造一種身臨其境的氛圍,從而更自然地感悟到古詩的深層意蘊。

第三,品讀。品讀是古詩教學的高級階段,也是最關鍵的環節。要想徹底地走進古詩、親近古詩,就必須在悟讀的基礎上進行品讀。解讀古詩背后的內容和藝術,思考詩人為什么這樣寫,這樣寫的目的是什么?文學最終的目的都要落到人的世界上,所以古詩教學的最終目的同樣要落到人的心靈世界,教化人的思想。如在龔自珍的《己亥雜詩》中,“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這兩句延伸至今天的意思是人應該有一種奉獻意識,世界才足以發展,社會才足以和平。

第四,誦讀。誦讀是積累的最佳方法,也是古詩教學的重要環節。在悟讀、品讀的基礎上再誦讀這些東西,將受益匪淺。作為語文教師必須教會學生自覺地誦讀古詩的方法,讓學生在反復誦讀的基礎上識記這些佳作再次感悟詩的情感,把握詩眼,從而感化人的心靈。

熟讀成誦,古詩要內化在學生的血液里,成為他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成為他們學習語文的重要環節。讀詩,最后成誦,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使得古詩的學習充滿了多姿多彩的趣味。

三、多彩活動,在實踐中感受古詩文的魅力

運用活動的形式進行古詩文的學習可以激發學生的興趣。良好的心境可以使人聯想活躍、思維敏捷、激情勃發。北師大版的教材把同類的詩詞和文章綜合在一起,比如七年級上冊的第二單元是關于秋天的古詩文,七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的古詩文是關于春天的。這種形式有利于組織探究性合作學習,有利于組織活動。

于是,在引導學生古詩文學習時,可采用活動的方法在課堂上解決背誦,有效地督促學生落實這一重點難點。如的《采桑子?重陽》,首先我請一個同學起開頭的第一句“人生易老天難老,歲歲重陽”,然后請他隨意點出下一位接龍的同學,下一位的同學就要背出“今有重陽,戰地黃花分外香”,第三位同學背“一年一度秋風勁,不似春光”……如此類推,以句號停頓為分界,每個同學要背出以上幾位同學的詩句和接下一句,這種靈活又帶點活動性質的背書方式,一方面調動了學生背古詩文的積極性,另一方面也讓學生能夠在愉快、輕松的環境下解決教學的重點難點,減輕了學生的負擔。

篇4

關鍵詞:傳播特點 文化特征 藝術要點 歷史際遇

《古詩十九首》是在漢代民歌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五言詩,它深刻地再現了漢末動蕩不安的大背景下,文人的理想和追求,以及這些不能實現時的失落和絕望。在語言表達方面,《古詩十九首》沒有采用古雅深奧的表達方式,而是大量運用質樸清新、通俗易懂的語言形式,所以不論當時還是現在,讀起來都很生動。加上它所傳達的情感具有共通性,這些很容易讓人產生共鳴。《古詩十九首》是一個詩學傳播的成功典范。

一、《古詩十九首》成功傳播的文化特征

(一)跨時空

沈德潛《說詩語》說:“《古詩十九首》大率逐臣棄妻,朋友闊絕,游子他鄉,死生新故之感。”一部作品能夠成功傳播,它的內容應該是跨越時空的界限而為不同時代的人們所共有,而《古詩十九首》所傳達的人與人之間的生死別離、愛情的離愁和哀怨、友情的淺淡傷感、權力地位的變幻莫測,以及面對這些時人們因無力感而產生的及時行樂、逃避社會現實等心態,這些都是不同時代上演的共同戲碼。正是這些不同時期、不同時代的人們共同親歷的情感和情緒,成為了《古詩十九首》成功傳播的基礎之一。從陶淵明的“人生似幻化,終當歸空無。”李白的“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秦觀的“飄零疏酒盞,離別寬衣帶。人不見,碧云暮合空相對。憶昔西池會,鷺同飛蓋。攜手處,今誰在?”馬致遠的“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到湯顯祖的“臨川四夢”等等,這些都是《古詩十九首》傳播內容的延續。

(二)跨群體

陳祚明《采菽堂詩話》說:“《十九首》所以成為千古至文者,以能言人同有之情也。人情莫不思得志,而得志者有幾?雖處富貴,慊慊猶有不足,況貧賤呼?志不可得,而年命如流,誰不感慨?人情于所愛莫不欲終身相守,然誰不有別離……同有之情,人人各具,則人人本自有詩,但人有情而不能言,即能言而言不能盡,故特推《十九首》以為極致。”富貴者、貧賤者、得志者、不得志者……誰都逃脫不了親情、友情和愛情的唏噓感嘆,這也正是《古詩十九首》至今還能夠感動讀者的原因。

(三)跨文化

《古詩十九首》反映了東漢末年社會大動蕩時期文人的理想和追求、理想和追求幻滅時的痛苦和覺醒。社會的巨大變故導致的文化間的碰撞與融合,身處其間的人們所面臨的各種復雜的感受,不同時代、各色人等卻有著驚人的感同身受!不論是東漢末年的游子和蕩子,還是時至今日的農民工、“海歸”族,不論中國的東漢,還是伊拉克、阿富汗,《古詩十九首》所呈現的是跨文化的傳播信息。

二、古詩十九首成功傳播的藝術要點

(一)意象-集約

意象可以是存在于大自然中的物象,但是這些物象融入了人的情感和情緒,也可以指借助這些自然的物象表達出來的人的主觀情感。人的情感隨著環境的轉換也復雜多變,觀照不同景物的時候也會很自然的使這些這些客觀的景物帶上人的情緒情感,所謂“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即是指這種境況。

“回風動地起,秋草萋已綠”中的“秋草”讓人想到秋天衰敗的景象,聯想到生命的易逝。其它如朝露、北風、南枝、松柏、澗石、白楊、松柏這些大自然的意象與廣闊的大自然相比,顯得渺小、孤單和凄清,就像人在宇宙中一樣,難以把握自己的命運。同是在這首詩里的“思為雙飛燕,銜泥巢君屋”中的“雙飛燕”則是感情甚篤的夫妻的意象。在《客從遠方來》中有“文彩雙鴛鴦,裁為合歡被”的詩句,“鴛鴦”“合歡”都是夫妻的意象。

總之,《古詩十九首》以最經濟的寫法寫出了人生的情緒和感嘆。意象是這些情緒和感嘆得以傳達的最主要手段。這些意象不僅讓《古詩十九首》表現出簡約、形象的特點,同時對后代文人尤其是唐詩宋詞情感的表達有著非常好的學習作用。

(二)情結-共有

《古詩十九首》之所以傳唱至今,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其所要傳達的情緒情感是跨越了時間和空間的。我們可以看懂美國的商業大片,也能欣賞莎士比亞的戲劇,我們能讀懂《詩經》,也為海子感嘆唏噓……《古詩十九首》所反映的情感很豐富,但其中的離別思念之情、感物傷懷、追求功名而不得的失落和幻滅之感等等,這些情緒、情結古今中外都是相同的。

(三)體式-兼通

從《古詩十九首》開始,五言詩成為了古今通用的文學樣式。集約形象的意象、清新自然的筆法、言近旨遠的藝術效果,這些都是歷代文人和研究者津津樂道的地方。這里僅以疊字的運用為例。

疊字,古時叫做“重言”或“復字”,它兼有雙聲和疊韻的修辭作用,所以,詩詞曲賦、小說、散文、對聯別喜歡大量運用這種語言形式。“青青河畔草”十句中連用了六個疊字:“青青河畔草,郁郁園中柳。盈盈樓上女,皎皎當窗牖,娥娥紅粉妝,纖纖出素手。”這些疊字的運用不僅使“河畔草”、“園中柳”、“樓上女”有了顏色、姿態的形象美感,而且極富音樂美感,使作品讀起來音調和諧、節奏鮮明。

疊詞的運用,中國現實主義文學源頭《詩經》中就有“關關”、“坎坎”、“嚶嚶”等疊音擬聲詞,不論是傳世的文學作品,還是普通人交流的方言土語,都有大量疊字的身影。比如東北話中就有著豐富的疊音詞,“噌噌的:形容速度快。六十多歲的人了,走起路來還噌噌的”等等。

三、古詩十九首成功傳播的歷史際遇

(一)中古開幕

詩經、楚辭作為中國古代詩歌早期原點的兩種不同形態,對作為中國詩歌經典的《古詩十九首》的形成具有重大意義。自此以后,無原始典籍的意義,后來典籍永遠無垂范作用。

中古時代,既不是原始典籍垂范,又不是唐宋后成為經典,可從古詩十九首找到內在機制、發展之路。《古詩十九首》具有開山的原創性,最具有中古時段的一種研究的典范作用。

詩經:孔子解釋詩經:“ 《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從政治、倫理的高度對《詩經》進行了闡釋,把《詩經》變成了教化的工具。

楚辭:與《詩經》不同,它突破了政治倫理的意識形態,表現除了極強的個體化。

漢樂府:采風自老百姓,既配樂,下情上達,經過了文人、藝人加工提煉由俗到雅,由雅到俗的過程。《詩經》被孔子政治化,楚辭是由貴族屈原把地域文化變為個體化創作進而輻射全國的文化樣態。樂府是集中詩經精神在新的背景下的闡發,詩經中風、小雅的在中古時代兩漢背景下又一次重復性的再創造,樂府與詩經風、小雅有相似性,仍無法掩蓋樂府模仿詩經。

前古時期的詩歌不論詩經還是楚辭,都是不自覺的創作,但到了《古詩十九首》已經看到了創作意識的覺醒,在作品中看到了字詞句的有意識的選擇和錘煉。從此,詩歌不單表意言情,而且富有了文學美的表達形式。

(二)詩史傳導

歷代文史學家,都給予《古詩十九首》很高的評價,稱它為“一字千金”、“五言之冠冕”,或更推之為“風余詩母”,視作《詩經》以后影響我國詩歌發展的最重要的作品,它在中國文學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漢初的四言詩繼承了《詩經》的形式,但內容決定形式。東漢末年的動蕩不安讓文人的思想更加活躍也更加混亂,舊有的形式沒辦法表現這些豐富的內容,文人就尋求新的民歌形式來代替它。所以東漢初年便出現了文人創作的五言詩。至于藝術技巧,漢末文人的五言詩是和學習樂府民歌分不開的。無論語言風格、比興手法等深受樂府民歌的影響并日益成熟。同時,它是漢代詩歌由民間文學過渡到文人創作的并出現繁榮的一個重要轉折點,它將五言抒情古詩發展為一個獨立的體系,并為五言詩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三)心理津渡

《古詩十九首》基本上是游子思婦之辭,即使是這樣的詩句,在《古詩十九首》里表現的也是角度多樣、字表平淡、感情熾熱而真摯的。夫妻愛人之間的思念之情不在遮遮掩掩、羞羞答答。“客從遠方來,遺我一端綺。相去萬余里,故人心尚爾。文彩雙鴛鴦,裁為合歡被。著以長相思,緣以結不解。以膠投漆中,誰能別離此。”漢末的文人有了從女性角度與女性溝通的意識。《涉江采芙蓉》就是這樣的一個作品。“涉江采芙蓉,蘭澤多芳草。采之欲遺誰,所思在遠道。還顧望舊鄉,長路漫浩浩。同心而離居,憂傷以終老。”從遠離家鄉的男子的角度寫了一位漂泊異地的失意者懷念妻子的愁苦之情。生命很快就會走向衰老死亡,應立刻進取保得聲名與榮祿。《生年不滿百》首在奉勸我們不要太執著,一切都是不可期的未知數,“晝短苦夜長,何不秉燭游”。情緒的豐富性、表述這些情緒的多角度與藝術手法的多樣性,在《古詩十九首》里非常地常見。心理開放、審美開放的特點也是它流傳不衰的原因。

四、結論

《古詩十九首》能夠成功傳播,與它傳播內容的跨時代、跨群體、跨文化有關。內容的可傳播性同時需要與之相匹配的藝術形式,集約的意象、共有的情結和兼通的體式這些成為《古詩十九首》成功傳播不可或缺的藝術要點。時勢造英雄,一部作品的成功傳播業離不開時勢因素。

篇5

一、關于景物描寫

一切景語皆情語。情與景是詩歌創作的兩個要素,情因景生,景以情合,二者緊密聯系,密不可分,只有二者相互融合才能產生美妙的詩歌意境。

古人寫詩往往“詩中有畫,畫中有詩”。關注景物描寫,要求我們能用自己的語言把詩歌中的意象、所營造的意境描繪出來,展現詩中畫面;或者立足詩歌意象(景物)描寫,調動生活經驗和閱讀積累,廣泛展開聯想和想象,在腦海中復活詩歌意境,讓靜態詩意轉化成動態圖景,像放電影一樣從腦海中閃過。

描繪畫面要注意兩點:一是要抓住景物特征,用優美語言再現詩歌意境;二是用自己的語言進行描繪,切忌直接引用。

比如,閱讀李白的《秋登宣城謝朓北樓》

江城如畫里,山晚望晴空。兩水夾明鏡,雙橋落彩虹。

人煙寒橘柚,秋色老梧桐。誰念北樓上,臨風懷謝公。

(1)這首詩中,最能體現秋天特點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2)“兩水夾明鏡,雙橋落彩虹”最能體現江城的美,請說說這兩句詩好在何處。

第(1)題考查對景物描寫特點的理解,詩的第五、六兩句在隨意點染中勾勒出一個深秋的輪廓,深深地透露出季節和環境的氣氛。不僅寫秋景,而且寫出了秋意。

第(2)題考查對佳句的賞析。解答這種題目應該從句式、修辭的角度加以評析。表述的格式一般是“……”運用了“……” 修辭手法,接著講清它的表達效果。如:“兩水夾明鏡,雙橋落彩虹”構成對偶,句式工整;以“明鏡”喻“兩水”,寫出秋水的清澈、晶瑩;以“彩虹”喻“雙橋”,寫出雙橋之美。一個“夾”字,寫出二溪合流繞城的情景:雙橋好似彩虹,這“彩虹”的影子落入了“明鏡”之中;一個“落”字,將天上與水中聯系起來。

二、關于思想感情

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有兩點,一是知人論詩,即了解詩人的身世經歷,這主要靠平時的積累。學生在平時的學習過程中要用心聆聽老師的介紹,同時自己也要主動查閱有關作家、作品的背景資料。二是根據詩歌情境氛圍的特點來分析詩人或詩中主人公的思想感情。一般可表述為:欣喜,歡快,激動,悲憤,哀傷,憂國憂民,堅守節操,贊美之情,仰慕之情,惜別之情,依戀之情,豪邁之情,閑適恬淡之情,政治失意、抑郁不得志,等等。

還以上面的《秋登宣城謝朓北樓》為例,問:說說尾聯流露出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此題考查對這首詩表達的思想感情的理解。值得注意的是“誰念”兩個字。“懷謝公”的“懷”是李白自指,“誰念”的“念”是指別人。兩句的意思,是慨嘆自己“臨風懷謝公”的心情沒有誰能夠理解。這就不是一般的懷古了。李白在長安為權貴所排擠、棄官而去之后,政治上一直處于失意之中,過著飄蕩四方的流浪生活。其中的抑郁和感傷,特別是秋風蕭瑟的時節,他那寂寞的心情是可以想象的。此題參考答案:“詩人政治失意的苦悶與寂寞之情。詩人找不到出路,只得寄情山水,緬懷古人,這種復雜的情感卻無人理解。”

三、關于藝術手法

明確詩詞的藝術手法有助于理解詩詞的思想感情,這對我們提高欣賞品味和審美情趣都有重要意義。

近年來,詩詞鑒賞題涉及的藝術手法主要有以下幾種:(1)動靜互襯法。如:“萬籟此俱寂”與“但余鐘磬音”是否矛盾?(2)虛實結合技巧。如:談談“琴瑟友之”與“鐘鼓樂之”的藝術效果。(3)情景交融運用。如:陶淵明的《飲酒》在藝術上情、景、理三者渾然交融,就這點作簡要的分析。(4)言有盡而意無窮(含蓄空白技巧)。如:談談“山回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的藝術效果。(5)用典。如:“親射虎,看孫郎”的典故是怎么回事,作者在這里用這個典故有什么作用?(6)想象。如:談談“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的藝術效果。

藝術手法當然不止這些,還有象征、襯托、對比等,它們也不是單一的、孤立的,而是有交叉、有融合的,在復習備考時,我們有必要對各種藝術手法及其表達效果做到心中有數。做到這一點,我們面對各種題型的詩詞賞析都可以應付自如了。

另外,解答時使用一些術語也是必不可少的。如,分析詩句作用:深化意境、升華主旨、意境幽遠、耐人尋味等;分析詩歌語言特色:清新雋永、委婉含蓄、樸實無華、華美綺麗、明白曉暢、簡練生動、雄渾豪放等。

如道潛的《秋江》:

赤葉楓林落酒旗,白沙洲渚陽已微。

數聲柔櫓蒼茫外,何處江村人夜歸?

問題:試從“實”與“虛”的角度對這首詩進行賞析。

這首詩前三句為“實”寫,末句為“虛”寫。前兩句從視覺角度寫絢爛的秋江暮景;第三句從聽覺角度寫蒼茫中的柔櫓聲聲,以上三句似畫境,勝樂聲,但句句寫“實”。結句冷然一問,卻是憑空想象,是虛筆,但從景聯想到人,由實而虛,卻使意境更悠遠空靈。

當然,鑒賞古詩詞的方法、角度多種多樣,但都需要我們用心靈去感悟。下面就用趙健峰詩作《用心感悟》的最后幾句作為文章的結尾吧。

用心感悟每一個難忘的瞬間,

讓美麗的眼睛伴著發現;

篇6

我是武漢市實驗幼兒園的何磊,

我很愛幼兒園的孩子們。但是當自己做了母親之后,我覺得我對他們的愛還遠遠不夠。

盧梭說過“在幼兒教育的源頭。丟下一朵鮮花,它會香飄萬里”。在工作中,我總在不斷地反思自己:我丟下了鮮花嗎?

“你真正的生命是你的思想。”教育的真義就是價值的引導和自主構建的統一。思想的創生是一種精神的歷險,需要膽識、勇氣和寬容。從教25年來。我一直努力地踐行“童本”的教育理念,并將這一理念逐步落實在自我的教育行為之中。

解讀童心――以兒童為本。培養個性兒童。教育最核心的職能是促進個體的發展。兒童的世界不只為成人期做準備,應根據兒童生命、精神的本性充分體現其獨立價值的存在,促進兒童和諧、自主、富有個性地發展,

感受童真――以兒童為本,共構精神家園。發展意味著個體自主建構內部質的變化,意味著能切實感受到自我心靈力量的增長。尊重兒童天真、淳樸、活潑的生命自然狀態:理解兒童共生共榮、共同成長的需求;共構童趣、自由、和諧的精神家園。

以兒童的發展為本――“解讀童心,感受童真”,,重視生活,關注生活中的孩子:了解生活,讓孩子在生活中學習與獲得:感悟生活,讓孩子在生活中運用已有的知識與技能。

本期關鍵詞:相似聯想視覺藝術構圖 線條 審美經驗和體驗

活動目標

1 喜歡參加水粉畫美術活動,感受用水粉作畫帶來的樂趣。

2 能遷移生活經驗,運用相似聯想描畫秋天。 3 能用黑色的線條進行創作,大膽發揮想象力、創造力。

活動準備

1 教具和學具的準備:白色土布5米,海綿墊子兩塊(拼在一起和白色土布大小相似,課前大面積潑上橙色、藍色、黃色、紅色、綠色等,海綿潑色之后將白色土布覆蓋在上面),鞋套每人一雙(課前穿上),一次性桌布、排筆各若干。水粉顏料,丙烯顏料,香水。 2 樂曲三首:《世紀秋雨》《郊游》《森林狂想曲》。 3 知識經驗準備:幼兒感受過秋天的季節特征,學過有關秋天的兒歌或詩句、歌曲等:有畫水粉畫的前期經驗。

活動過程

一、準備部分:欣賞、感受

(一)欣賞樂曲,描述感受

1 幼兒欣賞歌曲《世紀秋雨》,感受秋天的季節特征。

師:現在是什么季節?

師:今天老師帶來一首關于秋天的音樂請大家一起欣賞,你們仔細聽聽音樂里的秋天是什么樣的?你們聽到了什么?仿佛又看到了什么?聞到了什么?

2 請幼兒閉上眼睛完整地傾聽一遍音樂。(在幼兒欣賞音樂時教師噴一點桂花香水)

3 引導幼兒講述自己的感受。

師:音樂中你們聽到了什么?(流水聲、小鳥叫聲等)

師:秋天,小河里有什么動物在玩呢?(小魚、烏龜、螃蟹,教師講解一下螃蟹的樣子)

師:秋天里還有什么動物飛到南方去過冬?

教師小結:秋天來了。小河的水潺潺地流動著,小魚、小烏龜在水里快活地游戲著,就連四處橫行的螃蟹也從河里跑出來找小魚、小烏龜玩,天空中有一群排著“人”字形的大雁往南飛,飛到暖和的南方去過冬。

師:你們還聞到了什么?(桂花香)

師:秋天還有哪些花開呢?

師:秋天也是水果豐收的季節,有哪些水果是我們秋天才能吃到的呢?它們是什么顏色的呢? (二)說說秋天的詩、秋天的歌、秋天的舞

師:有誰能說說關于秋天水果的兒歌或者詩歌。如兒歌《秋的畫報》:黃澄澄的梨,紅彤彤的棗,金燦燦的蘋果,亮晶晶的葡萄,風娃娃鉆進樹林,在翻著秋的畫報。詩歌: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師:何老師前段時間吃了一種食物(做動作)。對了,就是螃蟹。秋天有一句話――橘黃蟹肥。

教師小結:原來秋天是這么美好!有香氣撲鼻的桂花,各種顏色的,還有各種顏色的水果和好吃的螃蟹。說到這我還想問問小朋友,你知道有哪些描寫秋天的歌曲啊?你們可以唱一唱、跳一跳嗎?(幼兒邊唱邊跳《秋天多么美》)

師:啊,跳得好極了!我也想跳了,我想邀請你們和我一塊在這塊布上跳。你們愿意嗎?

二、基本部分:舞蹈后聯想作畫

(一)彩色足跡

1 播放音樂《郊游》,師生一起在棉布上隨音樂“舞蹈”,棉布上留下了彩色足跡。

2 舞蹈過程中教師有目的地指導幼兒。觀察踩踏出來的色塊。

師:你們看。白布現在有什么變化沒有?

師:有哪些顏色呢?(紅色、綠色、藍色、橙色、黃色――五顏六色)

(二)豐富感受,展開相似聯想

1 展開相似聯想。

教師根據畫面提問,引導幼兒展開相似聯想。

哪一塊是橙色?――秋天里什么東西是橙色的呢?

哪一塊是藍色?――秋天里什么東西是藍色的呢?

哪一塊是黃色?――秋天里什么東西是黃色的呢?

哪一塊是紅色?――秋天里什么東西是紅色的呢?

2 教師提出作畫的要求。

幼兒根據棉布上的足跡進一步展開相似聯想。

師:啊,我終于明白了,秋天有這么多漂亮的顏色。我們把剛才說的都畫下來好嗎?

師:今天我們畫畫用丙烯顏料還有小排筆,你們是第一次用,老師有個要求你們可要聽好了。用小排筆沾上顏料之后,要在杯子的旁邊舔一舔、刮一刮,然后再開始畫。 3 幼兒自由作畫。 活動要求:幼兒先想一想棉布上的舞蹈足跡像什么,然后用黑色的丙烯顏料,在印有足跡的棉布上進行相似聯想勾畫或添畫秋天的景象。

教師指導:鼓勵幼兒根據足跡的形狀,大膽地進行相似聯想并用黑色線條勾畫,再說出自己所畫的秋天。

三、結束部分:相互評價,體驗成功

教師展示幼兒作品,引導幼兒欣賞并評價。

1 幼兒相互評價作品,說說自己最喜歡作品的哪個部分?為什么?

2 教師評價總結。如“我今天非常高興,我喜歡黃顏色的這一塊,因為小朋友把它想象成××,線條很流暢,構圖也很美。我還喜歡藍色的這一塊……”

3 師:秋天,真是一個豐收的季節。

活動反思

教育不僅要把真善美的東西傳遞給孩子,還要順應兒童的自然發展,讓兒童快樂地玩,就是我們常常說的“教育應還原它的原點――點化和潤澤生命”。本次活動的設計和開展基于以下的思考:

1 以相似聯想為依托,打開幼兒想象之門。相似聯想是開啟幼兒創造性想象的一把金鑰匙。幼兒每天說的兒歌以及古詩,如“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等,經常用到相似聯想。相似聯想是在不同的形象和事物之間,找出相同的部分,利用事物之間的本質和共同性來孕育一個新的創意。本次活動,我以顏色作為一個思維的維度,擴散幼兒的想象和操作。當幼兒踩出黃色時,就會追問:秋天有什么是黃色的?看到黃色,你會想到什么?由此調動幼兒已有的知識經驗,運用相似聯想,去建構新知識,獲得新的情感體驗和感受。

2 范畫和范畫的意義。幼兒的美術表現力、創造力以及審美體驗,來源于幼兒對生活的觀察與感悟,藝術來源于生活,最后又還原于生活。前期幼兒已積累了相當多的關于秋天的審美體驗,如何讓孩子將這“秋天的審美體驗”表現出來,是此次教學活動的關鍵。是需要范畫還是不需要范畫?還是只需要范畫的某幾個元素?我在課前做過多次實踐,最后決定此次教學活動不選用任何范畫,只需要立足于幼兒的年齡特點,將日常審美經驗和欣賞活動以及幼兒的創造力有機地結合。以達到教無定法,學無定法,只要得法的效果。

篇7

關鍵詞:詩歌;情感;意象分析

一、緒論

(一)論文選題的理由和意義

詩歌具有認識、教育和審美三種功能。其中,審美功能是詩歌的重要功能。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就是要讓學生在學習古典詩歌學習中體會古人對人生、對世界的思考和感悟。論文結合中國古典詩歌具體鑒賞,提出意象解讀的基本方法。從尋找意象性語言,了解意象的構成材料,串聯意象,領悟詩歌意蘊等四個方面探討如何尋找詩歌意象。從意象具體形象的感知和對詩人情感感知兩個方面尋求感知意象的途徑。在尋找到意象、感知意象的基礎上分析解讀意象,尋找意象包含的豐富藝術含義,以達到走進詩人的內心,更好了解詩人情感的目的。

(二)國內關于該課題的研究現狀及趨勢

中國是一個詩歌的王國,“意象”這一概念最早可見于《周易》之中。伴隨著詩歌在中國的發展,詩人、評論家對于詩歌意象的解讀也在不斷的深入和發展之中,成果豐富。比較有名的是曹魏時代的王弼探討“意”“象”“言”三者之間的關系。

二、以考題為例分析詩歌鑒賞題的意象

(一)【2012年涼山高考】閱讀下面古詩,按要求回答問題。

望月有感

白居易

自河南經亂,關內阻饑,兄弟離散,各在一處。因望月有感,聊書所懷,寄上浮梁大兄、於潛七兄、烏江十五兄,兼示符離及下弟妹。

時難年荒世業①空,弟兄羈旅②各西東。

田園寥落③干戈④后,骨肉流離道路中。

吊影分為千里雁,辭根散作九秋⑤蓬。

共看明月應垂淚,一夜鄉心五處同。

【注釋】:①世業:世代傳下的產業。②羈旅:猶漂泊。③寥落:冷落。④干戈:本是兩種武器,這里指戰爭。⑤九秋:秋天。

(1)請指出詩歌的頸聯有哪些意象?

(2)“吊影分為千里雁,辭根散作九秋蓬”詩句除了運用對偶,還運用了比喻,請結合全詩對該句比喻修辭的作用作具體分析。

這考題涉及分析詩詞的意象白居易詩中“千里雁”一喻,將與親人分離后孤單的自己比作在千里遷徙中落單的孤雁,形象生動地表現了作者的孤獨感,有形影相吊之意。“九秋蓬”一喻,將在荒年、戰亂中離散的兄弟姐妹比作散飛的蓬草,表達了作者對故鄉和親人的相思之情,深化了骨肉分離而自傷孤寂的感情,詩人借溪水抒發了去國離鄉的愁苦情懷。

(二)歸納古典詩歌鑒賞意象解讀的基本方法

1.尋找意向性語言

鑒賞詩歌、解讀意象的第一步是要找到詩歌中的意象,詩人腦海中飄搖不定的情思找到了寄托的物象,從而形成腦海中的意象。而意象的物質外殼則是語言,語言使其固定下來,是意象的載體。因此,在尋找意象實質上是尋找意象性語言。

通過意象性語言,在頭腦中將意象還原成一幅幅生動形象的畫面,走進詩人構建的藝術世界,完成與詩人心與心的對話,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例如,我們看到的蘭花是表象,而“蘭花深山中,憩憩吐幽蘭。”的“蘭花”是意象,這里的蘭花,不僅僅是我們看到的蘭花,而且抒發了詩人懷才不遇的情感。

2.了解意象的構成材料

(1)物象

物象,是指詩歌中的名詞性物象,是可感、具體的。物象承擔意象表意功能在詩歌中是常見的。

(2)事象

事象,是指在詩中交待事由,并且這些事語中夾雜著詩人的情感。在抒情詩中,有時交待事情是為了抒感,若只是抽象地交待事情,那么這不能算是事象,只能算是事語。事象,是把記事和抒情連接在一起,事中有情,情中有事。

(3)情象

詩人的“情”應該怎么抒發呢?除了上文提出的用物象來表達情感,那么直抒胸臆的詩作又是如何表達的?人的情感必然要流露在外,可以通過姿態、動作、神態等表達。這些情態為情象的建立提供了依據。

(4)理象

詩人的思想中有時不僅僅有情感活動,也有理性思想活動。思想活動如果脫離的情感而自行表達時,就有了理念。以蘇拭《題西林壁》為例:“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這兩句是情與理的相融,借助自然景物來表達意理,這是理象的一種類型。

3.串聯意象,領悟詩歌意蘊

詩歌中意象一般以單個意象和整體意象兩種形態出現于文學作品中,單個意象是文學作品中最基本的藝術形象,而整體意象則是一串意象構成的有機的整體畫面。詩歌的意象美常常體現在詩歌的組合上,因此在鑒賞詩歌時,要把握詩歌整體意象,避免孤立地解讀單個意象,通過聯想和想象,將意象串聯起來,進行整體解讀,這樣才能感受詩歌的整體審美效應。

中國是詩歌的國度,古典詩詞更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從詩經、楚辭、漢樂府到唐詩、宋詞、元曲都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最美篇章,是中華民族的藝術瑰寶,更是世界文化寶庫中一顆璀璨的明珠。詩歌博大精深,單靠以上方法不一定能真正掌握其精髓,筆者只是希望通過自己的點滴感悟對學生分析詩歌意象題能有所幫助。

篇8

《艾青詩選》是近代詩人艾青的詩歌選集,收錄了艾青創作于二十世紀三十年代至七十年代末的作品,那么你知道《艾青詩選》的讀后感要怎么寫嗎?小編在這給大家帶來《艾青詩選》心得體會600字范文初中2021年7篇,歡迎大家借鑒參考!

《艾青詩選》心得體會600字1早就聽說艾青是著名的詩人,閱讀這本《艾青詩選》時在猜想,他的詩是非常豪邁?還是像徐志摩的一樣委婉?都無從得知。這次就以一種未知的心態看完了這本書,心中不禁激起朵朵漣漪。

艾青是中國現當代文學史上的著名詩人,艾青的是既有古風又有現韻。把中華上下幾千年的語言文化完美的結合在一起,化成一種藍色的憂郁,雖說我可能喜歡樂觀話得豁達的詩,可艾青的一生經過很多波折,可艾青的詩更多的是對祖國的熱愛與報效之心。從中提煉出詩人憂國憂民大情懷。

我很喜歡艾青的現代詩總覺得那些充滿滄桑的文字。讓人讀起來熱血沸騰,任時光荏苒,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這句是在記憶里永存。

讀完《艾青詩選》這一本書讓我記憶最深的就是《我愛這土地》。艾青寫這首詩時正難國內當頭,這首詩寫出了艾青的憂郁。他的憂郁源自于農民的苦難,這里有濃烈的愛國之情。

作者用一只鳥的形象開頭,在個體上面的渺小,短暫與大地生命的博大。永恒之間,是為表達自己對土地最真摯深沉的愛。把自己想象成是一只鳥,永遠不知疲倦地圍繞著祖國大地飛翔,永遠不停歇的為祖國大地而歌唱。

天降大任于斯人也,作為祖國的未來,我們應該積極適應時展的要求。我們也要像艾青那樣愛祖國,樹立民族自尊心與自信心,銳意進取,自強不息,艱苦奮斗,頑強拼搏。真正把愛國之志變成報國之行。而我們目前能夠做到的,唯有努力學習,樹立信心,堅信自己的力量,要保函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雄心壯志。

一生關心勞動者生活的艾青是重要的事,我想我得到的不僅僅是那個時代的悲慘生活照,更多的是關于那個時代的思考,以及我現在生活的思考,會深思,就算少了盼望,我也會努力盼望我以后的理想生活。

少年興則國興,少年強則國強。今天為振興中華而勤奮努力,明天為創造祖國輝煌未來貢獻自己的力量。

《艾青詩選》心得體會600字2艾青的詩是古詩的和這首詩的外套的完美結合。它通常能夠是我的開放,小幽默地描繪它。在他的詩中,現在有一個安靜流動的藍色憂郁。我愛艾青的詩,因為詩這種藍色的憂郁。是第一個擔心和擔心的世界,經過音樂和音樂的世界的懺悔精神,鍛煉出了詩人對我的大感受;所以痛苦不是因為自己的私人,所以悲傷不是因為自己的利益。

如果我是一只鳥,我應該用一根嘶嘶的喉嚨唱歌,這根喉嚨被風暴打了;為什么我的眼睛常常含有淚水,因為我深愛這片土地。詩人的感情從自己的悲傷出來,會去哪里?中國的文化土產生了對祖國,人民和光的這樣一個答案。

人們的土地被棲息,作為詩人的心的形象自發地出現。曲元的香草美,杜甫的國家在山川和河流,城市春天深植被。感覺當花飛濺,恨其他鳥驚。。不是因為時事的艱辛和選擇精神逃避,不是因為食物和水果,擔心整天吃沒有魚。也許無處不在,永遠不會是一生,但我仍然會站在那里,微笑,看著大海(艾青礁)。詩人走出了未來的內心經驗,與古國的未來,未來和憂慮。你不能想象詩人的肩負荷的力量,他想要把更多的責任給世界作為他的職責。這是中國知識分子和思想基礎的來源。

我愛艾青的詩,因其詩歌充滿語言緊張。艾青的詩經常是上半年或直接的,或者激情澎湃,但往往是詩的最后使用表達方式達到詩的,然后在的窗簾調用。這經常產生一種已經做出的話,沒有感覺,所以留下的聲音,三天無休止。好的!

我愛艾青的詩,從艾青的廣義;我愛艾青的詩,因其天然天成,有最大的方式,是深入的文化積累,徹底消化產品;我愛艾青的詩,因為我和詩人一樣,愛這片土地和太陽。

《艾青詩選》心得體會600字3艾青作為中國現代代表詩人之一,對我國現代詩歌的發展具有重大的作用和貢獻。他曾任第三屆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

艾青的詩歌創作具有必須的時代背景和生活經歷,幼年時被父母視為克星的他被寄養至“大堰河”保姆家中。由于在父母那里感受不到作為兒子的疼愛,反而得到大堰河濃濃的愛意和關心,從小感染農民的純樸和憂郁,在他以后的創作生涯中烙下了深深的烙印。所以他將自我作為兒子的深情寄托到大葉荷身上。于是在他創作的初期,他的成名作《大堰河—我的保姆》中,表達了對大葉荷的深深的懷念以及對她不幸身世的描述。

艾青創作還受西方哲學和文學影響。在詩歌中,他將現實主義主義手法和象征手法結合起來,吸收世界詩藝的營養,大大提高了其豐富性。同時他又深植于民族的土壤,感情熾熱,結合了革命浪漫主義詩風和現實主義本色,極富革命戰斗精神。

艾青在其創作中具有鮮明的藝術特色,其獨特的審美意象,憂郁和崇高之情,反映民族杯具性境遇。追求感受力的統一,善于捕捉意象、色彩渲染增加形象鮮明性,具有散文美,融匯光彩和音樂的律動。遞進排比句式,首尾呼應的手法。“太陽”和“土地”是艾青詩歌中兩大中心意象,是其創作的核心和支柱。在他的創作生涯中,艾青把自我對于祖國和廣大農民的深切關心賦予在諸多作品中,他與勞苦大眾一齊同呼吸共命運,可謂憂國憂民。他的憂郁就是農民的憂郁,他的憤懣就是農民的憤懣。而他對“太陽”的不懈追求和向往,也表現了他對這一個時代的憂慮,他期望光明、春天的到來,能夠帶領深陷黑暗中的人民走向黎明。兩個意象互相映襯,完美融合,到達現實與夢想的交匯,民族與世界提高思潮的統一。

艾青融合個人悲歡于時代悲歡中,反映自我名族和人民的苦難與命運,對舊社會的仇恨和詛咒,這是艾青創作的思想主旨。

《艾青詩選》心得體會600字4最近我閱讀了艾青的《向太陽》,作者寫下這首詩距此刻也有半個世紀了。作為《向太陽》當年的一個虔誠而年少的讀者,我仍能感覺到應對太陽來臨時詩人內心的澎湃,仍能深切地體會到詩人當年創作這首長詩時的崇高而激越的情感。這或許就是艾略特所說的"歷史意識又包含一種領悟,不但要理解過去的過去性,并且還要理解過去的現存性。"

幾十年來,在我國的詩壇上,有許多轟動一時的詩,往往不到幾年就失去了它的"現存性",這種短命的詩,多半是屬于缺乏藝術真誠和功利性強的制作。最近十多年也出現了不少這類短期效應的詩作。《向太陽》所以能成為一首經得住歷史嚴格刪汰的詩,正是由于它能使當今的讀者領悟到歷史的現存性和深刻的人生啟示。

在這一章節中,作者由昨日寫到嶄新的一天,太陽就象征著一種新的開始,一種解脫,一種釋放,一種期望。回想那段艱難的抗戰時期,國家,城市,村莊,小至以個人,都生活在水深火熱和黑暗之中。那個時期的人們向往太陽,向往太陽所象征的自由與解脫。最終有一天,初升的那輪太陽,發出了耀眼,卻又溫暖的光,人們最終獲得了自由,他們也虔誠的祈禱,這抹陽光能永不泯滅,給他們的后代,給炎黃子孫留下用他們殷紅的鮮血與蠟黃的皮膚混合成的,橘黃色的,太陽光。所以,作者說,太陽,是美麗的,也是永恒的。

在太陽下,詩人已完全超越了自身的一切痛苦的回憶,為我們展示出一片太陽光照之下的以往蠕動著痛苦靈魂的大自然的完美景象,歌頌了受傷戰士的高大的形象,詩人說,他“比拿破侖的銅像更漂亮”,因為這是陽光下最真實的姿態。廣場上,人們高喊,“看我們我們笑的向太陽”。少女們背著募捐袋,唱著清新的歌,太陽照著她們的,驕傲的突起的胸脯,和袒露著的兩臂,他們,她們,在陽光下,沐浴著午后的陽光,享受著陽光,珍惜著陽光。

這些發自胸腔的語言與歌聲,沒有任何渲染和夸張,痛苦已成為過去,平平實實的自白,更能使讀者能從詩的冷凝的情境中感觸到歷史的沉重和濃濃的抒情氣韻。

生命內部殘留的酸痛,只說明必須掙扎好久才能站立起來。這些誰都能真切理解的生理和心理的感覺都切切實實能引起讀者許多聯想和思考,因而使平實的詩句有了很大的張力和重力。事實上,這種交織著昨夜的傷痛和迎接黎明的生命蘇醒時帶淚的歡欣,絕不能認為只屬于以往是囚徒的詩人自我對人生的回顧。應當看作是一個為了拯救民族的危難和命運與千千萬萬祖國的兒女們奔走抗爭的赤子的心聲。

那個時期的人們,格外珍惜陽光,不是因為那時候的天氣不好,而是這陽光,是他們所奮斗而來的,而此刻的我們,在陽光的呵護下,是否也做到了珍惜陽光呢

我想這也就是愛國的意義,珍惜前人所留下的,發揚此刻所擁有的,就是為了,讓這抹陽光,照耀的更加絢麗,燦爛,耀眼。

《艾青詩選》心得體會600字5艾青,浙江金華人,曾在鄉下的保姆家中寄養因此對土地和民眾產生了依戀的感情。他的求學之路比較坎坷因與父親的意愿相違背而被中斷學費。在他早期的作品中大多流露出一種沮喪憤懣的情緒,在他一段習畫的經歷中他所形成的色彩感和立體感的思維方式對他后來的詩歌創作產生了比較大的影響。

這本詩選在內容中介紹并闡述了他們的觀點。他們認為1937---1941年是艾青創作的期,也是他最高藝術成就的集中體現,而早期和后期作品則是鋪墊,過渡和結束。詩選基于客觀評價期作品選用較多,早期和后期更像是扮演著一種陪襯的角色。雖然這種取舍讓本書看起來有點失衡但作者的藝術成就也會更加突出。詩選也著重挑選作者抗戰時期的短詩,短詩的地位在作者的一生當中不容忽視。

在導讀中了解到二十世紀四十年代末因為各種復雜的原因,艾青的詩歌進入了一個較長的停滯期,沉悶期雖然這期間也創作了不少作品但大多價值不高。進入新時期之后艾青重新復出創作出了很多影響很大的詩篇。而與他期創作的作品相比進入晚年期的這些詩篇感情比較沉郁,內斂,深沉手法更為樸素自然,缺點就是藝術感染力沒有以前那樣強烈了。

讀完這本詩選我發現艾青的詩擅長用色彩感強烈,立體感鮮明的畫家眼睛和藝術手法,與大地,太陽北方廣袤的泥土,民眾痛苦的臉色等意象結合。艾青與大多數早期現代派詩人不同也有益于某些鄉土派詩人。艾青創作的題材,緊貼民族和民眾情感,具有史詩眼光和視野,他也善于捕捉重大歷史事件和時代情緒,借以概括中國某一特殊時期的整體感受和思想感情,傳達出中華民族最強烈的內心情緒。

艾青是一個一直在文學道路上奮斗的人有過沉淀但他又重新綻放光彩我們在學習上也要學習他的這股沖勁。

《艾青詩選》心得體會600字6我很喜歡艾青的現代詞,總覺得原本滄桑的文字我很喜歡艾青的現代詞,總覺得原本滄桑的文字依舊富有活力,時光飛逝,“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這句詩孕育滋養了幾代人,經久不衰。

我出生在北方,艾青生于浙江金華,屬于南方,但他卻對異鄉疆域的北方充滿熱愛。讀著他的《北方》,仿佛已置身于蒼茫的北國土地上,厚厚的黃土地給我帶來沉重感,我只身站在無垠的荒漠上,望著從更遠的北方吹來的無情的風,正肆虐地帶來貧窮與饑餓,當時的風很寒冷,但不是刺骨,卻給人帶來透徹心扉的冰涼。遠處的村莊、山坡、河岸、頹垣與荒冢都在,感嘆這個時代的悲哀與不易。我最終看到了,北方人民臉上是些什么,是無奈,是痛苦……那種從內心深處的痛苦和對光明社會的企盼。

我順著作者的筆處,見到了北方人民的不幸與災難、無奈與痛苦,見到了不愿看到戰爭與磨難、渴望和平的廣大勞動人民,也體現出了他強烈的愛國之情。

盡管這片土地上充滿貧瘠與痛苦,但它是經過了盡管這片土地上充滿貧瘠與痛苦,但它是經過了五千年的洗禮,這上頭有我們祖先不屈不撓的精神,還有哺育中華兒女的黃河,古老的國土,古老的河流,養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國人。“這是為我所愛的、世界上最艱苦的、與最古老的種族。文字很簡短,卻深深震憾著我,因為它承載的是那個時代中國廣大群眾的精神與信念,寄托著北國明天的和平曙光。

作者以筆為槍,以紙為戰場,猛烈抨擊侵犯我中華土地者,以博愛之心真實反應出農民的不易與艱苦,正是他的愛國愛民之心,他的詩詞才值得被千秋萬代所傳唱,頌揚!

我要思考那個時代以及我此刻的生話,就算缺少或沒有艾青的'博愛與企盼,北方人也會繼承先祖信仰,勇敢地生活下去,我也要學會勇敢、堅強,努力奮斗,到達夢想的生活!

《艾青詩選》心得體會600字7午后,一縷風吹來,帶來了遠方田野的味道,帶來了夢中陽光的明媚,坐下來,靜品一首艾青先生的《光的贊歌》,感人至深……

“暴風雨中的雷聲特別響,烏云深處的閃電特別亮,只有通過漫長的黑夜,才能噴涌出火紅的太陽”。是啊,那個時代,中國農村亙古的陰郁與農民無休止的勞頓,讓他怎能不對未來美好生活有著執著的信念,又怎能不對那照耀四方的光明有著深深的眷戀。因為有了光明,艾青看到了“楊花飛絮的春天”,看到了“百花爭妍”的夏天,看到了“金果滿園”秋天,看到了“大雪紛飛的冬天……看到了中國未來的希望。光明的存在是偉大的,是威嚴的,它坦蕩的照射人間的一切,任何貪婪無厭的人在光明的照射下便會原形畢露。光明也是無私的,世間萬物在它的滋潤下,蓬勃生長,它帶領著我們從愚昧走向智慧,從落后走向崛起,從迷茫走向希望。不只是這樣,中國人民在它的照耀下,將從小康社會走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篇9

“和諧”是指相互間配合得適當和勻稱,和諧社會是指構成社會的各個部分、各種要素處于一種相互協調的狀態,是一種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協調發展的社會。和諧社會包括三個方面:人與自然的和諧;人與人之間的和諧;人內心的和諧。我國早在秦朝時就很重視社會的和諧發展。1975年在湖北云夢11號墓中出土了大量竹簡,竹簡上刻著《田律》,上面有這樣的規定:從春季2月開始,不準進山砍伐林木;不準堵塞林間小道;不到夏季不準入山采樵,燒草木炭;不準捕捉幼鳥或掏鳥蛋;不準捕殺魚龜;不準設置誘捕鳥獸的網罩和陷阱。這些禁令,到7月才能解除。如今,“和諧”已越來越為人們所重視,并正在成為人們自覺的行動理念。

美文掃描一

寂寞紅柳

山 谷

車一過托克遜,就進入了塔克拉瑪干大沙漠,除腳下一條黑色的柏油路,兩旁和天盡頭都是浩瀚無際的黃沙,近處是黃褐色的塊狀戈壁,稍遠處是連綿起伏的沙丘,彌漫著沒有任何生命跡象的一片死寂。汽車朝瀚海深處駛去,臨近塔里木河流域,驀地鉆出一株兩株、一叢兩叢胡楊林,枯槁的樹干和頂端的新綠,在荒漠中挺出一片片綠陰,讓人眼睛為之一亮,瞪大雙眼仔細觀察,還見匍匐在沙丘的地表上有一層翠色,車漸漸駛近,方辨識出那是一叢叢蓬勃的細柳一般的植物,中間蓬松起嫩紫的新紅,像姑娘臉上剛剛洇開來的胭脂痕。

同行的新疆朋友告訴我們,這是紅柳。

端詳這在大漠荒野中也不失昂揚的一分笑意,禁不住怦然心動,一股熱流在胸中回蕩,久久難以釋懷。這樣身處險惡環境中的自在、散漫同時不失美好的生命,兀地讓人想起刑場上的視死如歸,想起身處絕境之中的從容鎮定,想起蠻荒之遠的處變不驚,也讓人聯想起壯漢胸前素手的撫摸,想起干涸心田清泉的滋潤……

我不知道有無關于紅柳的民間傳說,如果依我猜想,她該是俠骨柔腸的女子寧死不屈的靈魂的再現。她要在這天地之間,留下她的凄情哀婉,她的絕唱,在甩下一串瀟灑和浪漫后,昂起頭嫣然一笑,毅然決然地走向天涯,走向大漠深處。她依舊年年歲歲開花,在藍天曠野中,在無人注目欣賞的孤城絕域,以自己的一腔濃情照耀天地,將微笑將柔情留存在天地方圓之中。

我看見了紅柳的嫵媚,那一抹于深綠叢中散發出來的美麗,粉紫的細細的葉子,襯出柳枝的翠綠和曠野的落寞,那一份頑強、專注,讓每一個多看她兩眼的人生出無限的愛憐和敬意。她把她的驚人的美麗和執著、倔犟,留在這天地之間,寧愿與大漠瀚海相伴,也不在煩囂的江南內地水草豐茂之處流連,那兒有著太多的是非和說不清道不明的拉拉扯扯,有太多的勾心斗角和朋比為奸,只是為了占有一丁點的蠅頭微利,一丁點的風光名頭,從而攪得內心不得安寧。在這個世界上,沒有比心靈的安靜使人更為高貴和脫俗的了。紅柳安心在這寂寞之中。

這荒漠瀚海,可是紅柳們的天地啊,她的微笑,她的爽朗,她的高傲,是天地之間的另一種顏色和性格。

(選自《新華日報》)

探究練習

1.文章最后一段中的“她的微笑”與第____自然段照應,“微笑”一詞實際上表現了紅柳怎樣的品格?

2.文章最后一段中的“她的高傲”與第自然段照應,這里的“高傲”實際上表現了紅柳怎樣的品格?

3.下列句子與文旨不符合的一項是()

A.文章以物喻人,從多方面揭示紅柳的特質,實際上是贊頌具有紅柳精神的人,體現出作者內心與大自然的和諧。

B.“像姑娘臉上剛剛洇開來的胭脂痕”這一比喻形象地表現了紅柳絢麗嫵媚之柔美。

C.紅柳不生長在“江南內地水草豐茂”之處,是因為她不適應那里的地域特點。

D.第五自然段稱紅柳“心靈安靜”不是指清靜無為,而是指遠離“勾心斗角”“拉拉扯扯”的高貴與脫俗。

4.從文中找出一處表現紅柳不畏艱苦豪爽之美的比喻句。

5.文章敘述、描寫、議論、抒情相結合,試找出文中一處直抒胸臆的句子。

美文掃描二

蠟 梅

余秋雨

依我看來,這枝蠟梅確也當得起病人們的執迷。各種雜樹亂枝在它身邊讓開了,它大模大樣地站在一片空地間,讓人們可以看清它的全部姿態。枝干虬曲蒼勁,黑黑地纏滿了歲月的皺紋,光看這枝干,好像早就枯死,只在這里伸展著一個悲愴的歷史造型。實在難以想象,就在這樣的枝干頂端,猛地一下涌出那么多鮮活的生命。花瓣黃得不夾一絲混濁,輕得沒有質地,只剩片片色彩,嬌怯而透明。整個院子不再有其他色彩,好像葉落枝黃地鬧了一個秋天,天寒地凍地鬧了一個冬天,全是在為這枝蠟梅鋪墊。梅瓣在寒風中微微顫動,這種顫動能把整個鉛藍色的天空搖撼,病人們不再厭惡冬天,在蠟梅跟前,大家全部懂了,天底下的至色至香,只能與清寒相伴隨。這里的美學概念只剩下一個詞:冷艷。

它每天都要增加幾朵,于是,計算花朵和花蕾,成了幾個病房的大事。爭論是經常發生的,爭執不下了就一起到花之前仔細數點。這種情況發生在夜里,病人們甚至會披衣起床,在寒夜月色下把頭埋在花之間。月光下的蠟梅尤顯圣潔,四周暗暗的,唯有晶瑩的花瓣與明月遙遙相對。清香和夜氣一拌和,沁人心脾。

(選自《余秋雨文集》,有刪節)

探究練習

1.簡述下列各句中黑體詞的表現力。

①天寒地凍地鬧了一個冬天。

②……猛地一下涌出那么多鮮活的生命。

2.這篇文章借物抒情,托物寓理,從多方面展示高尚的人生觀、價值觀。仿照示例,請從其他角度概括本文寓意。

示例:“苦樂觀”:天寒地凍,“四周暗暗”,蠟梅“好像早就枯死”,但卻堅持“在寒風中微微顫動”,以能報春和給人“至色至香”為樂。

3.余秋雨的文章寫的是“病中看梅”。病人是一個特殊的群體,蠟梅使病人們悟到什么,從而實現了心靈的坦然與和諧?這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來?試作簡述。

4.古詩中寫到蠟梅的色與香的也有不少,試舉出一首。

5.“俏也不爭春,只把春來報。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這是誰寫的詩句?這兩句詩與這篇文章寫到的蠟梅的哪些品格相通?

美文掃描三

傾 聽

程自然

有一種表達,無須笑語盈盈,卻讓我們感到心曠神怡;有一種寬慰,無須金玉良言,卻讓我們喜逢柳暗花明;

它沒有紅杏枝頭春意盎然的“鬧”意,也沒有“萬綠叢中一點紅”的標新立異,更沒有“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的超凡脫俗,卻有著讓你功成名就時的微笑,黯然神傷時的緘默。

它,就是傾聽。

有這樣一些人,他們似乎無所不知,到哪兒都能侃侃而談,但卻沒有誰愿意和他交流。當你和他走近,你會發現:他只會說話,卻絲毫不懂傾聽,和他說話,不能平等,沒有尊重。

不是嗎?仔細想想,我們在交際的過程中,太注重自己怎么說,卻忽略了對交流者的傾聽:別人津津樂道時,我們無動于衷;別人哭訴衷腸時,我們冷眼旁觀;別人傷心落淚時,我們故言他物;別人無助傷感時,我們隨意敷衍。這就是我們的交流,在親人朋友最需要傾聽的時候,我們沒有留下足夠的心理空間,只給了他們匆匆的背影,所以他們回報我們的,也只有漸疏漸遠的身影和溫情不再的冷漠。

其實,幫助別人無須什么“赴湯蹈火,在所不辭”,也許只須“此時無聲勝有聲”:別人高興時,報以會心的微笑;別人悲傷時,和他一起憂愁;;別人沉默時,和他一起緘默走過……此時,你給予親朋好友的往往不只是陪伴,更是真誠的尊重和理解,這些才是最安全的溫馨的避風港灣。

很多時候,稍縱即逝的機遇,心結難解的朋友,心有隔膜的親人,各奔東西的戀人,那糾葛的起因,往往就因為你不會傾聽,就因為你“左耳進右耳出”的敷衍和心不在焉的話語。

傾聽與傾訴,不是相互獨立、毫不相干的兩極,而是鯤鵬的兩只翅膀,只有它們的完美結合,才能扶搖直上九萬里。通過傾聽,我們會擺脫“不知有漢,”的閉塞,不再囿于一己之私的狹隘貝殼,潛入浩瀚的深海。通過傾聽,我們不斷知道:山外有山,人外有人;通過傾聽,我們還能感受人類生生不息的創造、快速發展的時代和遠方異族的靈慧;我們也慢慢懂得人人都有不幸,苦難也并非只會降臨和棲息在你的屋檐。

親愛的朋友,意識到了傾聽的巨大魔力,那么,現在就開始行動吧:用真誠的心去傾聽你的朋友、你的親人乃至整個世界的聲音。如果你做到了,你將會因此而變得更加睿智和富有內涵,你的生活也會因此而更加幸福快樂。

(選自《演講與口才》)

探究練習

1.文章中有一句話概括了作者的主要觀點,請找出這句話。

2.在第八段的橫線上填上四個字的一句話,使句子完整,所填的這句話出自________寫的《__________》。

3.說說你對下面句子的理解:

傾聽與傾訴,不是相互獨立毫不相干的兩極,而是鯤鵬的兩只翅膀,只有它們的完美結合,才能扶搖直上九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