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后感五年級下冊范文

時間:2023-04-01 11:16:5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讀后感五年級下冊,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讀后感五年級下冊

篇1

讀了論語通譯,雖然不能看了古文就知道如何翻譯成現代文,但是在注釋的幫助下也能明白孔子所想告訴我們的。覺得十分感慨,孔子在那時就能明白的這些道理,為什么那么多的人到現在都還不明白。

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學而篇第一》了。“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這句話翻譯過來就是:不擔心別人不了解自己,只憂慮自己不理解別人。是啊,現實生活中,人人都需要理解,個個都渴望理解。人們視理解為溝通感情的紐帶和聯系心靈的橋梁。大家都希望人與人的相處應該多一點寬容和尊重,多一點容忍和諒解。但是,世界何其大,人生何其復雜。若時時都想得到別人的理解,恐怕是不可能吧。因為,人生沒有相同的路,每個人都不一樣,兩個思想志趣不同的人對待同一件事,兩種價值取向相異的人看待同一個問題,要彼此理解不是強人所難嗎?人不是從一個模子里造就出來的,你有另人頭痛的事,我也有。我們彼此都渴望理解,可又用自己的要求去看別人,去苛求別人,于是我們之間有了“墻”,于是你苦惱,我也苦惱。可是,人們有沒有想過,許許多多的小事,為什么一定要他人明白,一定要他人理解?其實,面對種種的不理解,只要我們給他一個微笑,用寬闊的胸懷去面對,不被理解又何妨?

商鞅是行變法,落得“五馬分尸”的結局;達爾文在說物種進化的時候被人們罵成瘋子;助人為樂的雷峰經常被人嘲笑,他們這些舉動,又有誰能理解?如果他們一味的追求理解,又怎么?I衛真理?他們最初不被接受,是因為他們的追求走在了時代的前列;他們最終名垂青史,是因為他們敢于在不理解的目光中昂首向前。在現實中,有多少人能明白“理解”這個東西。他們可以追求別人的理解,以別人的議論為自己的主題,以別人的言談作為自己追求的目標,以別人的反應來調整自己的行為方式,甚至要去討好別人,為了所謂的理解,寫了一些優柔寡斷毫無逐漸的可笑人生。他們真的知道理解嗎,他們覺得他們真的是在理解別人,并換取別人的理解嗎,不是這樣的。

理解不僅僅只是你需要別人來理解你,根本就不是同路人為什么要逼迫別人理解你,難道是為了得到別人的同情和憐憫?這樣作難道不會太悲哀了嗎?于是,終日沉浸在觀察別人對自己的態度之中,優柔寡斷,碌碌無為。不再努力改造自己的生活,不再努力實現自己的價值,卻只是追求理解。理解不是牽強的,是需要別人有和你相同的東西然后互相共鳴而產生的。就算不被理解,又有什么關系,只要我們能在某些方面理解了別人,想必別人也一定能理解你的吧。孔子很早就這么說過了,不擔心別人呢不了解自己,只憂慮自己不理解別人。

大千世界,蕓蕓眾生,人不光為理解而活!

篇2

小學語文要求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無法抽出大量的課堂時間,培養學生的語文寫作能力。通過在小學語文課堂上進行小練筆的教學方式,將文字的訓練與閱讀理解相結合,讓學生掌握讀寫結合技巧,提升寫作能力。

【關鍵詞】

小學 語文課堂 小練筆

小學生的語文作業中,完成得較為困難的就是寫作,長此以往,學生對寫作會產生恐懼心理。教師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如何降低學生對寫作的抵觸心理,訓練學生的筆感,是教師教授小學語文的首要責任。通過小練筆教學,訓練學生的寫作能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能夠主動的將想要表達的情感書寫出來。在課堂上,通過對課文情感的理解,進行寫作訓練,實現小練筆教學目的的同時,提升了學生的學習理解能力。

一、仿寫訓練

小學語文的教材中,充滿了情感色彩,表達情感所運用的寫作技巧是教師在課堂上應教授學生的。小學生富有超強的模仿能力,對文中寫作手法進行模仿練習是小學生學習寫作的重要訓練手段,為學生獨立寫作奠定基礎。借助教材內容指導學生進行仿寫,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提高學生寫作能力,開拓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在教授蘇教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第三課《廬山的云霧》時,教師將文中所運用的描寫廬山云霧的手法教授給學生,在“那些籠罩在山頭的云霧,就像是戴在山頂上的白色絨帽;那些纏繞在半山的云霧,又像是系在山腰間的一條條玉帶”中所運用的“那些……就像是……”的寫作手法,讓學生通過對身邊事物的觀察,進行寫作訓練。從而幫助學生將文中所學到的習作手法運用到實踐的寫作過程中。

二、擴寫訓練

在小學語文教材中,部分內容書寫的較為含蓄,簡練,并沒有將文章中所要表達的內容,充分的表達出來,這也為學生留下了延伸和想象的空間。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應找出文中所省略的表達手法,以及情境描述不全面的地方,讓學生對其進行潤色,通過學生對原有進行擴寫,將原有的情景內容豐富起來,以此來促進學生表達能力水平的提高。但擴寫內容要尋找一些相對簡單的原文,引導學生運用寫作手法豐富原文,加深學生對文章的理解,發展學生的開創性思維。比如在教授蘇教版小學語文四年級語文上冊第七單元,第二十三課《霧凇》時,文中將樹木上存在的霧凇比喻成銀線、銀條。讓學生通過對冬天里樹木上霧凇的觀察,以自己的理解方式對霧凇進行描寫,有的學生會將霧凇比喻成白色的梨花,認為霧凇籠罩在樹木的景象與梨樹開滿枝椏的景象極其相似;有的學生將霧凇比喻成衣服,為冬天的樹木穿上了新裝。學生通過自身的想象對霧凇進行描述,不僅豐富了原有的文章內容,還提升學生的開創性思維能力。通過這種方式,培養了學生觀察事物的能力,提升了學生的寫作水平。

在結尾處續寫文章是小練筆方法的一種,很多課文在結尾處留有余地,教師可以借助教材,引導學生續寫文章,在教授蘇教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第十七課《愛如茉莉》時,文章的最后只是通過對茉莉的描寫抒發了作者的心情。讓學生對文章的中心思想表示自己的見解,教師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續寫《愛如茉莉》的結尾,將父母之間的愛,用文字的形式表達出來。通過這種方式,不僅提升了學生的寫作能力,還提高了學生閱讀理解能力。

三、寫讀后感

蘇教版教材中充滿了人文氣息,課文中表達真情實感的故事內容占主導地位,向學生傳達美好的世間情感,對學生的道德情感進行熏陶,這類課文是訓練學生小練筆的重點文章。通過小練筆教學方法,讓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將文中所體現的情感展現出來,讓學生將閱讀文章時所領悟的情感,以文字的形式表達出來。寫讀后感可以感受教材內容中精髓,也可以幫助學生在寫作中獲取更好的題材。讀后感主要體現在“感”字,通過閱讀文章,感受文中的意義,隨著文章內容,有感而發。教師在教授蘇教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第六課《最后的姿勢》時,讓學生通讀課文,在文中感受譚老師在地震來臨時的思想感情,在教學樓即將坍塌的瞬間,他是用自己的身體,用最后的姿勢保護了自己4位學生。將課文中所要表達的中心思想讓學生自己去領會,寫讀后感。讓學生通過自己對課文中情感的理解,用自己的方式表達出來。

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教授學生將課文中比喻的手法記錄下來,在寫作時,可以引用課文中精彩詞句。在蘇教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第十二課《桂花雨》時,文中“桂花紛紛落下來,落得我們滿頭滿身,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課文這種將桂花飄落的情境比喻成了下雨,學生在寫作時在寫到鮮花飄落的情景時也可以比喻成下雨。教師將文中出現的比喻、排比、擬人等寫作手法挖掘出來,讓學生進行小練筆訓練。

【結 語】

小學語文課本內容擁有豐富的情感故事,教師將小練筆教學模式應用到課堂上,提升了學生的寫作水平,教師根據課文的寫作特點,將教材中訓練點挖掘出來,結合訓練,實現小練筆教學的重要作用。幫助學生提升寫作能力的同時,也加強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能力,提高學習效率,保證小學語文的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卓紅華. 小學語文課堂小練筆時機的選擇【J】. 教學與管理,2014(26)

篇3

關鍵詞:閱讀;習作方法;有效結合

閱讀與習作有機結合是一個古老而又新鮮的話題。語文課程標準給閱讀和習作之間搭上了一座很好的橋梁,它強調:“在寫話中樂于運用閱讀和生活中學到的詞語,在習作中運用自己平時積累的語言材料,特別是有新鮮感的詞句,復述敘事性作品的大意”。

新課標以這種綱領性的方式為讀和寫教學指出了一條清晰的道路,從中我們可以鮮明地發現閱讀和寫作之間這種不可分割的關系,良好的閱讀能讓寫變得有內容、有思路、有方法,可以豐富學生見聞,形成獨特的個人感受。閱讀與寫作的結合,是語文新課標所倡導的一種教學理念,是提高學生語文實踐能力的一種基本手段,也是實現“美麗轉身”的魅力體現。

因此,把握各個學段“閱讀”和“寫作”的關鍵,就在于能融會貫通,整合考慮分析,充分做好“讀寫結合”的理論準備。新一輪的語文教學改革要求把教學側重點放在學習方法的指導上,這又給傳統的“讀寫結合”增添了新的色彩。

通過一年來“閱讀與習作有機結合”的課題研討活動讓我對這一課題有了許多新的認識,在日常語文教學過程中除了通過閱讀積累習作素材以外,教師更應該抓住文本盡可能多的對學生進行各種習作方法的指導。例如,通過對蘇教版五年級下冊《大江保衛戰》一文中“點面結合”習作方法的認識與指導,使學生了解到可以用這種方法來描寫一個結構合理、層次鮮明的畫面,有了這樣的思路學生才能將心中的素材以“點面結合”的結構進行組織。

再如,蘇教版三年級下冊《恐龍》一文讓學生第一次了解到說明方法,教師引導并適當寫話練習,讓學生通過實踐了解到可以用多種方法來介紹某種事物,而通過這些方法可以讓描述更生動、形象、準確。又如蘇教版四年級上冊《掌聲》一文通過語言、神態、動作、心理等多方面的描寫來記述一件事情的經過,教師抓住點來引導學生便不難掌握記事文章。所以說,有效閱讀不僅能提供給習作必要的素材,更重要的是提供方法上的指導。在研討期間,夏老師對于閱讀與習作教學思路總結中提出的三點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即切入點、結合點、訓練點。

在閱讀教學中找準切入點,與相應的習作方法結合,然后引導學生實踐訓練,言簡意賅,行之有效。在教研過程中,我深深體會到有效閱讀在習作內容中發揮的巨大作用,學生心中有詞、有句、有方法才能將生動優美的語言有效地組合成美麗的篇章。

閱讀與習作有機結合應該是提高學生習作水平和閱讀能力甚至語文素養最重要的舉措之一。閱讀與習作有機結合,我認為可以從激發興趣、方法指導、加強練習三個方面來把握。

一、激發興趣

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要想使閱讀與習作有機 結合必須培養學生樂讀、愛寫、善表達的習慣,使閱讀的內容安排、組織形式等盡可能地滿足學生的心理、生理特征,使學生樂讀、愛讀,使閱讀成為學生生活中的一種樂趣。

二、方法指導

不管是閱讀還是習作,教師必須做好方法上的指導,除了課堂上的閱讀教學,課外閱讀的略讀、精讀,做讀書筆記、寫讀后感、相關習作方法的鏈接等等都是十分重要的,學生只有真正掌握這些方法才能行之有效地進行閱讀并將讀中所獲應用到寫作當中。再者寫作方面方法指導也不能忽視,續寫、仿寫、感言等等,隨時讀、隨時指導、隨時寫。

三、加強練習

在學生有了一定的閱讀積累,掌握了較多的寫作方法后,就適合拓展練習。比如:有些課文重記敘,輕描寫,語言簡潔,給學生許多想象的空間。教師在閱讀教學時可引導學生合理想象,進行練筆,不僅能豐富學生的想象力,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而且還能幫助學生深入理解課文,激發學生的創作積極性。

篇4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5)06―0046―01

目前,傳承和發揚博大精深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得到了國人的高度重視,成為增強我國文化軟實力的最強音。對此,學校要把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與現代教育充分結合起來,在傳授優秀傳統文化的同時,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講仁愛、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的時代價值,肩負起培育具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接班人的重大責任。

一、挖掘教材,高奏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交響曲”

語文教材的字里行間無不流淌著濃濃的、鮮活的中華民族文化的血液,并以豐富多彩的形式呈現了優秀傳統文化。如,五年級下冊的第五單元“走進名著”,編選了《史記》中的《將相和》、《三國演義》中的《草船借箭》等,集中體現了中國古典名著中的傳統文化。在教學中,教師應引導學生以其為載體,不斷深究、挖掘、豐富和感受古典名著的魅力,增長智慧。在實施這些教學內容時,教師要引導學生穿越時空,和圣者、智者對話,和先驅者、跋涉者交流,感受偉人的內心、深邃的思想、超凡的智慧和非凡的創造力。

二、誦讀經典,高奏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和諧曲”

《三字經》是我國古代兒童的啟蒙用書,已經流傳了千年之久,達到了家喻戶曉的程度。教師應組織學生開展學習《三字經》的系列活動,讓學生借助《三字經》來親近祖國的傳統文化。首先,讓學生背誦《三字經》,爛熟于心、出口成章。其次,講故事,借古誨今,啟發學生領悟故事中的道理。再次談感想,“思往事,心潮涌”,由學生選擇《三字經》中自己最感動的一句話寫讀后感、談啟發。最后,進行《三字經》知識競賽,內容可涉及到背誦、接龍、講故事、談啟發、講釋義等。學生為了能在競賽中取勝,便會主動潛心于這方面的積累、搜集、整理,這不但豐富了學生的課余生活,而且增強了學生課外閱讀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三、積累運用,高奏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協奏曲”

優秀的古詩詞不但情趣兼備,易于誦記,而且能啟迪人的心智,真正讓人一輩子受用,因此教師應正確引導學生對古詩詞進行積累和吟誦。

從三年級開始,每人準備一個古詩詞的積累本,然后印發小學生必背古詩詞的目錄,在語文課前五分鐘開展背詩、賽詩、對詩比賽;利用雙休日讓學生和家長一起賽詩、對詩,把這一活動通過家校互動得以推廣和延續。同時,教師還應引導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特長給古詩詞配畫,以達到理智和詩情的融合,以潤澤和滋養學生的心田,從而使學生的審美能力和文化素養得到不斷提升。此外,以考試的形式著重考查學生古詩詞積累的量和面,讓學生進一步體味到傳統文化的神奇魅力和獨特內涵,再次提升學生積累古詩文的興趣和積極性。

四、結合節日,高奏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奮進曲”

作為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豐富的傳統節日是中國文化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每一個節日都有它的歷史淵源、美妙傳說、獨特情趣和深廣的群眾基礎,它們反映了民族的傳統習慣、道德風尚和宗教觀念,寄托著整個民族的憧憬,是千百年來一個個歲月長途中的歡樂盛會。在教學中緊緊抓住傳統節日的教育契機,組織系列主題教育活動,發揚光大我們的傳統節日文化遺產,培養學生的民族精神和對學生進行傳統文化教育。這樣,能使學生融會貫通地體驗我國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從而使學生在自己的品行上打下弘揚民族精神的烙印。

五、繼承本土文化,高奏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變奏曲”

篇5

關鍵詞:小學語文;語文教學;過渡教學

中圖分類號:G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7)06-0035-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7.06.018

以往的小學語文教學與初中語文教學的聯系并不大,這樣也就忽視了小學高年級語文教學的過渡教學。然而近年來小初銜接嚴重脫節的現象日益顯著,絕大多數小學生在升入初中后,無法良好地理解初中語文教學內容,逐漸失去了學習語文的興趣,導致初中語文教學質量和效果不理想。因此,小學語文教師要重視小學高年級語文教學的過渡教學,為小學生進入初中打下良好的學習基礎。

一、樹立小學高年級語文教學的過渡教學意識

在以往的小學高年級語文教學中幾乎沒有對小學生進行過渡教學,而且以往的小學語文教學與初中語文教學在知識方面也沒有太大聯系,其教學內容也有明顯的區別。因此,小學語文教學具有階段性的教學特征,這一特征在學生進入六年級之后表現得尤為明顯,由于小學語文教師對成績非常重視,在日常的語文教學中一味地趕超教學進度,將大把的時間用在小學語文的復習課程中,對小學語文的全部知識點進行梳理,為全面復習做好準備,然后對學生進行知識點的反復練習,讓學生牢固掌握所有的知識點,在復習中做到“點水不漏”,這樣一來學生的成績是有了顯著提高,教師也認為是為學生的小學階段畫上了圓滿的句號。然而這樣的小學高年級語文教學毫無創新可言,這樣的復習知識對過去所學知識的機械重復,同樣也只是讓學生帶著高分成績進入初中。小學語文的作用主要是為學生打下堅實的知識基礎,但是還要注意的是在為學生奠定知識基礎的同時還要注重學習的延展性,尤其是知識的過渡性與持續性。我們通過初中的語文教材不難發現它與小學語文有著本質的區別,在知識難度和形式等方面都有很大差異。就這種情況看,小學語文成績較好的學生進入初中后語文成績嚴重下滑的現象就有了解釋。所以,教師要改變傳統的語文教學觀念,樹立正確的過渡教學觀念,讓學生能夠在進入初中后快速適應初中的語文教學方式。

二、在小學高年級語文教學中融入初中語文教學方式

小學語文課程教學的內容量并不大,教學進度也不快,關于重點的知識內容教師都會重點講解,并且會要求學生進行反復練習,教師給學生布置的家庭作業都比較具有針對性,教師也會對學生的家庭作業進行細致的批改,讓每個學生都能夠將所學習的知識點進行全面掌握。在中考時,語文考試的內容并不多而且難易程度也適中,學生只要在平時的學習中對知識點進行反復練習,對知識掌握的牢固,然后將所學習的知識認真作答,拿到好成績是不太困難的。然而,初中語文教學內容難度加大,知識點增多,不僅要求學生背誦和記憶,還要求學生對教學內容進行更加深入地理解,教學速度也逐漸加快,由于教學內容多,很多知識點都是一帶而過,教師給學生布置的家庭作業量明顯加大,教師在進行批改時也只是粗略批閱。在初中考試中,語文考試的內容多,難度加大,而且考試時間也非常有限。要想讓小學生在進入初中后能夠快速適應初中語文教學,就必須將小學語文教學與過渡教學相結合。例如,人教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所學習的修改病句中,教師可以增加“主、謂、賓、定、狀、補”等語法知識,讓學生能夠提前為修改病句做準備。再如,人教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下冊所學的《石灰吟》中運用的是托物言志的方式,然而在小學語文中沒有涉及這一知識點,教師只能解釋為借物喻人,實際上這樣的做法是不正確的,教師不能給學生先入為主的印象,錯誤地引導學生,讓學生進入初中再改正。

三、注重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和良好的學習習慣

教師要注重引導和培養小學高年級學生的學習能力和良好的學習習慣。第一,要培養學生專心認真的習慣,在課堂上能夠集中注意力,遵守課堂紀律。第二,引導學生進行閱讀,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并且指導學生在閱讀的同時將重點詞匯進行標注,將運用的手法批注在旁邊,甚至可以用簡潔的語言對文章進行評析或者寫下自己的讀后感受。第三,培養學生自覺完成家庭作業的習慣,不需要家長監督就能夠保質保量地完成。第四,培養學生的語言組織能力和溝通交流的能力,培養學生說話的膽量,讓學生能夠大方得體地說話,并對學生提出要求,讓他們說恰當的話、說禮貌的話,讓學生形成自主思考的習慣。第五,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讓學生形成寫日記的習慣,摘抄一些美文中的詞句,積累文學素材。第六,指導學生恰當利用參考書和工具書,在平時的學習中遇到一些問題時,要學會自己查閱參考書和工具書解決問題。

四、增加小學語文教師與初中語文教師的交流機會

小學與初中是完全不同的獨立教育場所,所以,小學語文教師與初中語文教師能夠交流的機會也相對較少,這就嚴重地影響了小學高年級語文教學的過渡教學,而且小初語文教學銜接有一定的難度,只有將小學與初中有機聯系起來,建立小初語文教學銜接交流制度,將過渡教學作為一項改革內容讓中小學教師進行討論與交流,還可以組織開展中小學生教師關于過渡教學的交流會、座談會等等,邀請教師到小學和初中聽課,通過相互聽課去了解雙方的教學思路和教學方法,這樣就能夠給小學教師學習和借鑒的機會,讓小學教師能夠更好地完成小初語文過渡教學。

參考文獻:

篇6

【關鍵詞】小學語文 創新 教學

“教育是知識創新 、傳播和應用的主要基地 ,也是培養創新精神和創新人才的搖籃。 ”小學語文教學,在創新教育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語文作為一門重要的基礎學科,一方面是人們交際的工具,另一方面又是我國悠久歷史文化的載體。語文教學如何培養創新人才,培養創新能力,已成為迫在眉睫的重大課題。語文要加強創新素質教育,首先要立足于課堂教學。 語文教學必須注重培養學生聽、說、讀、寫能力。 當今,從信息社會的角度看課堂教學,就是培養學生掌握、分析、運用、傳播信息的綜合能力。為了使學生適應信息時代的要求,我們必須通過培養創新意識,深化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改革,有效提高教學質量,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1激發創造興趣,鼓勵創新精神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如果沒有學習的愿望,那么我們的全部計劃、探索都會落空。沒有求知欲,沒有學校。 因此,他向全體教師建議,珍惜孩子的好奇心、求知欲和創造的火花,要使學習具有思想、感情、創造、美和游戲的鮮艷色彩。成為孩子們深感興趣又富有吸引力的事情,增強孩子們的信心,使他們獲得取得成功的鼓舞力。在教學過程中,我們要積極探索新知的欲望。 例如在教學《司馬光》、《烏鴉喝水》這樣的課文時,教師可以精心設計這樣的啟發性問題:如果你遇到司馬光這樣的情況,該怎么辦?你能幫烏鴉想出別的辦法嗎? 結果小同學七嘴八舌,爭辯激烈,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正是在這種熱烈討論中受到了鍛煉。再如在開始教學漢語拼音時,每個字母都遍成一句兒歌,便于學生記住他們的音和形,如“小姐姐愛唱歌,張大嘴巴aaa,小姐姐聽廣播,右下半圓bbb,” 這樣不僅讓學生對漢語拼音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也使學生的語言能力得到了發展。在課文教學中,教師要徹底改變過去一灌到底的方法,讓學生睜大眼睛發現,發現好的詞語,發現好的句子,好的描寫,每一個發現都是學生自己的收獲,特別是對語文基礎不太好的學生,更多關注些,尊重他們的人格,激勵其上進,盡量捕捉其“閃光點”給予表揚,使之振奮精神。

學生從細微處體會教師對他們的尊重和關懷,這樣學生心情舒暢,課堂上學生敢于大膽開口,師生在教學中產生和諧的共鳴,增進了相互的情感交流,充分調動了他們的學習興趣。教學中不僅要激發求知興趣, 還要鼓勵學生的創造精神。在上課時讓學生發表見解,對顯示思維活動的過程,思維過程的展現與評議,可以打破傳統封閉型的教學方式,教會學生思考,要多問學生:“你是怎么想的?”“你是怎樣想到的?”以充分展示思維過程,從而不斷的排除障礙,克服思維定勢,理順思路。調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的積極性,提高創造能力,積極鼓勵學生自辟蹊徑,善于發現學生思維的閃光點,使學生的頭腦經常閃現出創造的火花。

2運用求異法,進行多向思維訓練

求異法是分析解決問題時不拘一般的原則和方法。不滿足已知的結論,而運用與眾不同的思維方式,標新立異地提出自己新見解的一種方法。教學中,運用求異法,能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創造力。因此,教學不應求同過多,而應盡量引導學生用發散的眼光多方位的審視文章的立意、題材、結構和語言,盡量讓學生發揮自己的想象力,有自己獨特的見解。同時強調在課堂上進行多元化思維訓練,鼓勵學生針對同一問題提出不同的見解。例如在 《司馬光》 教學時有位教師提出了這樣的問題:“除了這樣方法,你還能想出更好的方法嗎?”這個問題激起了學生們的好奇心,大家七嘴八舌,積極講自己獨特的見解,把整節課的氣氛推向。

3加強教學與實踐的聯合

教材中有著豐富的知識,然而這些知識若不能應用于實踐當中就好比一潭死水,學生沒有實際的體驗,不僅無法使學生的思維得以拓展,還會使學生的思維受到禁錮,再豐富的書本資料也無任何實際意義。在傳統的教學中,學生都會受到課堂教學局限性的制約,就好比籠中之鳥,有翅膀有飛的欲望也有飛的能力,但是由于受到牢籠的禁錮不能展翅,長此以往必會影響其飛行能力。在新課程的改革下,作為課堂主導地位教師應該引導學生走出教材,積極貼近大自然與社會,在實際生活中體驗課本中所講的話語,這樣才能幫助學生更加深刻的理解到課文的思想。

4人文精神是語文教學創新的目的

所謂人文精神,指的是在歷史中形成和發展的,由人類優秀文化積淀、凝聚、孕育而成的。語文教育作為國語,作為一門基礎的學科,以塑造學生人文精神為己任,以人的自由創造和全面發展、自我完善為目的,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質。小學語文蘇教版五年級下冊中,安排了一系列豐富人文內涵的課文,發揮了語文教科書育人的功能。比如有表現祖國燦爛民族文化的《秦兵馬俑》,有表現大無畏英雄氣概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的《七律·》,有充滿生活情趣,再現多彩童年生活的《我和祖父的園子》、《月光啟蒙》。在教學《夢圓飛天》時,我指導學生讀楊利偉在太空中說的話,讀到盡興時,問學生有什么感受。我看到他們臉上洋溢著勝利的喜悅和無限的自豪,其中一個男生大聲說感受到楊利偉非常愛自己的國家,這正是我要聽到的答案。上完課文后我布置學生寫讀后感,在學生的作文本里,他們自然流露出純真、愛國、積極向上的人文精神。小學語文教學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有了高品質的人文修養指導,德才兼備的創造型人才也指日可待了。

總之,新課程改革下的創新教育要將學生的創造性作為前提,創新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使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創新意識受到開發與啟迪。在當前的教育形式中,創新教育已是必然,這項任務任重且道遠,特別是處于啟蒙教育階段的小學教師,從小鍛煉學生的創新思維直至創新成為學生的一種習慣。因此,作為小學語文教師首先要為學生做好創新的表率,不斷地提高自身的語文素養與內涵,并積累更多的文學知識,這樣才能夠給予學生充分正確的引導。

參考文獻

[1]張翠.淺議小學語文教學創新能力的培養[J].科海故事博覽.科教創新,200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