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摩代表作范文

時間:2023-03-22 21:13:3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徐志摩代表作,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美國海明威以后最偉大的短篇小說家,非雷蒙德,卡佛莫屬。譯林出版社目前透露,卡佛的小說集《大教堂》已由譯林出版社引進出版。該社今年還將陸續(xù)出版卡佛的《請你安靜些好嗎》等四部代表作品。

卡佛作品致力于描摹美國平民的生活,表現(xiàn)小人物日常生活的變質(zhì),表現(xiàn)普通人被生活打磨得遍體鱗傷后的孤獨與沉默。失敗不是故事的開始,也不是故事的結束,而是他們故事的全部。

來源:京華時報 作者:卜昌偉

巴金文學院與八位作家簽約

近日,巴金文學院第12屆“諾迪康”杯文學獎頒獎大會暨2009年度簽約作家簽約儀式在成都舉行。麥家的長篇小說集《風聲》、駱平的長篇小說《藍橋》、鄒瑾的散文集《走出心墻》獲獎。袁遠、李牧雨、李蘭、劉小川、索朗仁稱、郭嚴隸、鐘正林、羊子等八位作家與巴金文學院簽訂目標責任書,成為本年度簽約作家。

來源:巴苑

鐵凝會見大江健三郎

1月16日,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席鐵凝在京會見并宴請了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奠言、陳眾議、劉憲平、李錦琦、許金龍等參加了會見。

鐵凝等與大江健三郎就文學創(chuàng)作、寫作與批評的關系以及文化交流等話題進行了充分的交流。莫言和大江健三郎都表示,作為亞洲的優(yōu)秀作家之一,如果到處旅游參加各種社會活動,就出不了好作品,也會名不符實。作家還是應該推掉更多的社會活動回到家里好好進行創(chuàng)作,才不會愧對自己、愧對喜歡自己的讀者。

來源:中國作家網(wǎng) 作者:劉瑚

“芙蓉王”湖南作家網(wǎng)2008年度頒獎慶典在長沙舉行

2009年1月8日,備受關注的“芙蓉王”湖南作家網(wǎng)2008年度十項大獎在文學院賓館閱江樓揭曉。有文學湘軍少將之稱的馬笑泉和80后代表女作家米米七月等十人分獲殊榮,湖南省委宣傳部、省文聯(lián)、省作協(xié)領導羅成琰、唐浩明、龔政文、江學恭及中南大學文學院院長歐陽友權等領導出席慶典并為獲獎者頒獎,活動吸引了湖南省內(nèi)外近百名網(wǎng)友參加,并受到首肯和高度贊揚。

來源:湖南作家網(wǎng) 作者:黃中泉

浙江散文家三門論劍

近日。浙江作家二十余人,在三門就散文創(chuàng)作的諸多話題,進行溝通和交流。

這個名為“浙江散文家三門論劍”的平臺,以提問式的對話,取代通常的講座形式,提問者點題小大由之,被提問者的回答。須以新鮮觀點切入,不可長篇大論,但要言之成理。

簡約平易的探討,涉及的是散文創(chuàng)作中的文化背景、生活積累、社會影響和終極關懷,以及方法論、歷史觀等重要層面,其間除了散文外,還兼及小說詩歌等藝術門類,談者盡興,聽者通透。

“浙江散文家三門論劍”由省作協(xié)散文創(chuàng)委會主辦。臺州市作協(xié)小說創(chuàng)委會和三門縣作家協(xié)會協(xié)辦。

來源:浙江作家網(wǎng)

山東首屆泰山文藝獎(文學創(chuàng)作獎)頒獎

2008年12月31日,山東省作協(xié)首屆泰山文藝獎(文學創(chuàng)作獎)頒獎大會暨首批簽約制作家簽約儀式在濟南隆重舉行。包括長篇小說、中篇小說、短篇小說、詩歌、散文、報告文學、兒童文學、文學評論(理論)8個門類的25件作品獲獎。另外,包括9名小說作家,2名詩歌、散文作家在內(nèi)的11名作家成為省作協(xié)首批簽約制作家。

來源:山東作家網(wǎng)

“星小說”今年投入200萬元搶灘新生代青春文學

天下智慧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總經(jīng)理蔡賢偉最近在北京圖書訂貨會上表示,他們計劃3年內(nèi)投人200萬元作為“星小說”青年作家的創(chuàng)作基金。在由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主辦,北京天下智慧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紅袖添香共同承辦,多家單位協(xié)辦的首屆青春文學大賽頒獎典禮上,蔡賢偉說,2009年他們立志在大賽成功舉辦的基礎之上。打造全新的“星小說”,不僅讓大賽中誕生的文學之星得到持續(xù)的寫作支持,已有成就的優(yōu)秀青年文學作家也將來到“星小說”,領航2009青年文學。

來源:中華讀書報作者:舒晉瑜

韓寒《他的國》上市

近日,韓寒新書《他的國》將在京城各大書店上架,韓寒稱本書是他最好的一部長篇,首印15萬冊,而本書的版稅繼續(xù)高達15%,依然是其出版商至今付出的最高版稅。

《他的國》還沒上市前,盛大文學的一場PK賽就已經(jīng)為其預熱,而幾天前韓寒也在博客上貼出了書封和圖書預計的上市日期。他把本書稱為自己“最好的一部長篇,我尤其喜歡它的結局”。當被問及這本15萬字的韓寒第十部長篇小說好在哪里時,韓寒告訴記者寫完后自己感覺很好,但這只是個人的判斷、很難描述。

來源:上海作家網(wǎng)

“11歲”新概念復賽90后粉墨登場成主流

1月19日下午,“99杯”第11屆全國新概念作文大賽復賽正式拉開序幕。回首第一屆新概念,讓特立獨行的80后粉墨登場,11年后,這個舞臺已正式交接到“90后”手中。據(jù)悉,此次共有5萬人參賽,其中210人進入復賽,“90后”占總復賽人數(shù)的九成以上。與前幾年比賽不同的是,復賽只有一題,即“你不可能在乎的聲音”,“新概念”策劃人趙長天解釋:“題目由各大學提供,評委經(jīng)過4輪投票決定,只有這個得票最多。”

來源:上海作家網(wǎng)

華語文學傳媒大獎啟動

近日,由南方都市報和南都周刊聯(lián)合主辦的第七屆“華語文學傳媒大獎”啟動。此次評獎新成立的提名委員會表示,將更多地關注傳統(tǒng)文學雜志期刊之外的新生的文學力量,比如網(wǎng)絡文學。

據(jù)悉,本屆“華語文學傳媒大獎”成立了提名委員會代替往屆的推薦評委,成員主要由全國著名大學中文系的青年學者構成。在獎項設置上依然為年度杰出作家、年度小說家、年度詩人、年度散文家、年度文學評論家、年度最具潛力新人六個獎項。

篇2

關鍵詞:徐志摩 愛情婚姻 詩歌 浪漫人生

一、徐志摩與張幼儀之間沒有愛情的婚姻

張幼儀是徐志摩的元配夫人,可徐志摩并不愛她。雖然張幼儀出身名門、溫柔賢慧,但徐志摩卻堅決拒絕這門婚事。后來,他在奶奶的苦苦哀求下,忍痛接受了這門婚事,與張幼儀結婚。婚后不久,徐志摩便收拾行李外出讀書,兩人聯(lián)系很少。1920年冬天,張幼儀出國與徐志摩團聚,徐志摩去接她時,有這么一個片斷說明他不愛張幼儀:“三個星期后,輪船終于駛進馬賽港的船碼頭。我斜倚著尾甲板,不耐煩地等著上岸,然后看到徐志摩站在人群里東張西望。就在這時候,我的心涼了一大截。他穿著一件瘦長的黑色毛大衣,脖子上圍了條白絲巾。雖然我從沒看過他穿西裝的樣子,可是我曉得那是他。他的態(tài)度我一眼就看得出來,不會搞錯,因為他是那堆接船的人當中唯一露出不想到那兒的表情的人。”由于他們之間沒有愛,1922年徐志摩與張幼儀在德國柏林離婚,終于結束了這段沒有愛情的婚姻。

二、徐志摩與林徽因之間美麗的愛情故事

林徽因出生書香門第,家人都是受過良好教育的。徐志摩和林徽因在英國通過林徽因的父親相識。當時徐志摩正面臨婚變,而林徽因正是情竇未開的少女,她對徐志摩更多的是傾慕之情,但徐志摩的感情正處脆弱的低谷期,經(jīng)不起異性曖昧的觸動。可在婚姻抉擇的關鍵時刻,林徽因是理性的,她始終不能相信詩人瞬間迸發(fā)的熱情,最終嫁給了梁思成。人生的游戲就是如此,得不到的永遠是最美好的。在林徽因婚后的歲月里,盡管梁思成對她百般寵愛,內(nèi)心卻從未停止對徐志摩的思念。徐志摩最終為趕赴北京聽一場林徽因的演講而搭機撞山葬送了生命。據(jù)說徐志摩死后,梁思成從失事地點給林徽因帶回了一塊未燒焦的木塊,林徽因一直將其系掛于床前。林徽因伴著床前的這塊飛機殘骸終其一生。

三、徐志摩與陸小曼之間理想中的完美婚姻

林徽因與梁思成結婚后,徐志摩灰心到了極點。就是在這時候,徐志摩遇到了同樣忍淚度日的陸小曼。陸小曼與徐志摩在一起,有許多共同語言,他們可以談詩,可以談文學,徐志摩會討陸小曼喜歡,而她的丈夫王賡忙于工作,無暇顧及陸小曼,最終他們離婚了。而后徐志摩和陸小曼頂著巨大的家庭和社會輿論的壓力舉行了婚禮,在沒有得到親朋好友祝福的婚姻,注定是不幸福的。在種種矛盾中,徐志摩形容自己的創(chuàng)作陷入了“窮、窘、枯、干”的境地。后來,徐志摩的父親徐申如出于對陸小曼吸毒、玩樂表示極度不滿,在經(jīng)濟上與他們夫婦一刀兩斷。徐志摩完美的現(xiàn)實追求,終落在社交名媛陸小曼身上。

徐志摩除了他浪漫的愛情與婚姻,還有他浪漫的文字。

四、徐志摩浪漫的文字

(一)浪漫的詩歌

徐志摩1920年秋入倫敦大學政治經(jīng)濟學院,與陳源、英國作家威爾斯等人相識,開始對文學產(chǎn)生出極大的興趣。1921年結識了林長民、林徽因父女,后經(jīng)英國學者狄更生介紹,以特別資格入劍橋大學皇家學院,接近真正的康橋生活。康橋,從此成為徐志摩人生新的起點。在康橋,他的心靈得到深層的蕩滌,他寄情于山水,傾聽自然,康河的靈性默默地滋養(yǎng)了他胸襟和情懷。在康橋,徐志摩一面沉醉在“康河的柔波”里,一面與英國的作家學者們產(chǎn)生了精神上的交流。1922年秋徐志摩回國,他滿懷英國康橋式的人和理想,期望在中國實現(xiàn)他的理想主義。他的代表作《再別康橋》音節(jié)抑揚合度,聲調(diào)回環(huán)反復,全詩在藝術上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境地。《再別康橋》正是有了曲折幽深的意境、低吟回環(huán)的節(jié)奏、周密的技巧和嚴整的格律而被傳誦下去,成為名篇佳作。

(二)浪漫的散文

徐志摩浪漫的情思還表現(xiàn)在他的散文中。比如《翡冷翠山居閑話》在徐志摩的散文中,也許是寫得最酣暢的了。文中寫一次遠足,即便只是偶爾的放松,留給記憶也是難忘的。在這里,真是怎么想怎么做都有一種暢適。大自然復蘇了人的天性,人生就沒有必要再帶上一幅面具。徐志摩是那么的喜歡走進自然中去,實在是借此發(fā)現(xiàn)了內(nèi)心的自然。不過作為詩人的他是很任性的,也不想束縛自己。如《海灘上種花》一文中所說,我們失去的只是一種單純的信仰和愉快的童貞,這才自以為聰明地想到了現(xiàn)實中的種種不可能,卻忘了還有可能在人道的海灘上種鮮花。花不可能種活,但種花的精神不死,所以不能說詩人是過于天真了,其實倒很執(zhí)著。

(三)浪漫的書信

徐志摩的書信中最出名的當然是他寫給陸小曼的情書《愛眉小札》。徐志摩是個典型的理想浪漫主義者,他的愛是轟轟烈烈、恣肆的。對他而言,愛是血液里的火,心臟里的熱情,生命存在的理由。愛必須是熱烈、激情的愛,才能讓他完全感覺到自己是因為在愛而存在的。在《愛眉小札》中,徐志摩的喜、怒、哀、樂都是因為陸小曼,是因為他在愛陸小曼。《愛眉小札》中徐志摩多次提到要陸小曼陪他一起死,如:“眉呀,我心肝的眉呀,你快來伴我死去吧!”可想而知,在徐志摩看來為情而死是愛情最完美的結局。

五、徐志摩的理想悲劇

如果說徐志摩與張幼儀之間沒有愛情的婚姻,讓他感到痛苦與無奈,那么林徽因重道德勝于愛情則給他帶來的就全部是痛苦,而他和陸小曼的婚姻是生命的另一次痛苦的開始。在我看過的許多情感電視和小說中,最真實的婚姻莫過于“一把青菜兩條魚”式的平淡婚姻。過于浪漫,過于完美的婚姻是不會長久的。當激情的潮水退去后,現(xiàn)實生活中的柴米油鹽攪拌出的種種矛盾會沖淡當初的感情。如果徐志摩沒有死于空難,我想他與陸小曼的婚姻也不會長久。他把他的婚姻設計成同他的詩文一樣浪漫、完美,現(xiàn)實生活告訴我們這是不可能的。正因為這樣,徐志摩從一開始就是不清醒的。可以說他在這個婆娑的世界里受盡情苦的折磨。因此他最后只能: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云彩……

這也許就是一個浪漫主義詩人的愛情和命運。

參考文獻:

(1)/f?kz=135910180

(2)《徐志摩詩集》內(nèi)蒙古文化出版社

(3)《志摩的詩》 徐志摩著 中國畫報出版社

篇3

關鍵詞:再別康橋;象征意義;云彩;金柳;青荇;天上虹

一、云彩

這首詩中,多次對云彩提及,在詩的第一節(jié)和第七節(jié)都有提到,云彩在詩歌中的象征意義是飄逸和灑脫,在第一小節(jié)中詩人寫到“我輕輕的招手,作別天邊的云彩”,這句話表面上表現(xiàn)的是詩人的灑脫與不羈,但是統(tǒng)攬全篇可以看出詩人內(nèi)心強烈的不舍,正是表面表現(xiàn)出來的灑脫與不羈與內(nèi)心的強烈不舍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對于詩人內(nèi)心的惆悵更加的突出了。詩人對于康橋的戀戀不舍不僅僅是與母校的告別,更是對于康橋理想和康橋文化的告別,康橋給詩人的影響時非常大的,所以詩人與康橋的告別不可能是灑脫的,所以巧妙地運用了“云彩”這一意象,表面上表達詩人的灑脫,實則更加濃烈的表現(xiàn)出了詩人內(nèi)心的不舍。

二、金柳

詩人運用了擬人的手法描寫了河邊的金柳“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陽中的新娘”,刻畫了在康橋的美景下,柳枝在夕陽的照射下隨著微風輕輕的搖擺,柳樹的倒影映在了河面上,河面上波光粼粼,柳樹的倒影像是一位美麗的新娘,通過這個細節(jié)生動的描寫,可以看出康橋在詩人心目中的地位是如此重要,橋的一景一物都是那么的美好,都是那么的動人,面對著如此美好動人的康橋,詩人又怎能舍得離開,在古代的送別詩中“柳”是非常常見的意象,在古時候,人們有折柳送別的習慣,而詩人恰到好處的借用了柳這一意向?qū)⒆约簩禈虻臐鉂獠簧崤c留戀之情表達的額非常到位。

三、笙簫

笙和簫都是我國的傳統(tǒng)樂器,演奏時聲色圓潤但是聲音越非常低沉,適合對于比較凄涼的音樂進行演奏,在我國古代的詩歌中要渲染悲涼和凄慘的氛圍時,詩人通常喜歡用笙簫來進行渲染,徐志摩寫到“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別離的笙簫”,詩人馬上就要離開康橋了,離開這個對于自己有著特殊意義和深遠影響的地方,但是在此時他卻不能用歌聲表達自己的內(nèi)心,只能是靜悄悄的離開,“悄悄是別離的笙簫”悄悄一詞表面上看是沒有任何聲音,是安靜的,但是“笙簫”卻將詩人內(nèi)心的心聲描寫的淋漓盡致,通過對環(huán)境異常寂靜的描寫,更加深刻的表現(xiàn)出了詩人的不舍與惆悵,襯托出內(nèi)心深處的波濤放翻涌,即使詩人的內(nèi)心對于康橋有萬般不舍,但是還是不得不離開康橋,環(huán)境明明是寂靜沉默的,但是詩人卻用“笙簫”來進行表達,可以看出詩人內(nèi)心的傷感與低沉。

四、青荇

“青荇”的意象是美女的象征,青荇又叫荇菜,它的葉子的形狀是橢圓型,漂浮在水面上,根生在水底,因為它的形態(tài)與荷花相似,所以又被人們成為水荷花,在《詩經(jīng)》中多次被引用到,用荷花來比喻人,荷花是鮮艷嬌媚的,也是形容女子的容貌嬌媚,明亮動人。從這個層面上來看荷花用來比喻沒人,那么青荇也是用來比喻美人的,《再別康橋》對于青荇的描述是這樣的,“軟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搖,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條水草。”詩歌將青荇比喻為人,給沒有生命的青荇賦予上鮮活的生機,通過擬人的描寫將青荇描寫的淋漓盡致,情誼深重,這種柔情似水、輕盈的姿態(tài),特別像是一位美麗的含情脈脈的女子在跟情人送別時表現(xiàn)出的姿態(tài),徐志摩巧妙的利用青荇,生動的描寫出了自己對于母校的眷戀與不舍,就像是對待情人的不舍那般真切。

五、天上虹和波光

天上虹同樣也是對于美女的象征,無論是在中國還是在西方,彩虹都被比喻為美女、女神,在中國古代彩虹常常被看做是陰陽結合的象征,在民間彩虹也通常被稱作美人的象征。徐志摩在《再別康橋》中這樣描述道“那榆陰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間,沉淀著彩虹似的夢。”用天上虹比喻潭水,用天上虹比喻自己的夢想,將譚和夢通過天上虹巧妙地結合在了一起,渲染的氣氛是豐富多彩、瑰麗多姿的,天上虹即使絢麗多彩又是破碎飄零的,表現(xiàn)出了詩人的凄涼的心境,自己遺失在康橋的美好是無法挽回的,所以這里的天上虹將女性幽怨和柔美的敏感內(nèi)心表現(xiàn)的淋漓盡致。“波光”是由于太陽的折射作用在水面上產(chǎn)生的,它雖然是美麗奪目的,但是畢竟是幻影,所以很難把握,詩人利用波光構建了一幅縹緲的、神秘的景色,通過對于更加絢麗、美妙的場景的描寫更加反襯詩人內(nèi)心深處的孤寂,這兩種感情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六、結語

綜上所述,《再別康橋》在表達感情的時候,巧妙地運用了意象表達的意思,這就是詩人對于康橋。對于母校的那份戀戀不舍的感情。在徐志摩先生的筆下,云彩的飄逸高潔,金柳的美麗燦爛,青荇的華麗嬌媚,彩虹的絢麗多彩,將先生的母校描寫的美麗無比,借助這些意象更加深刻的表現(xiàn)出詩人對于母校的熱愛之情。

參考文獻:

篇4

一.探尋創(chuàng)作之源

“詩”者皆為感于物而作,是心靈的映現(xiàn)。“古典詩”以“思無邪”的詩觀,表達溫柔敦厚、哀而不怨,強調(diào)在“可解與不可解之間”。“現(xiàn)代詩”強調(diào)自由開放的精神,以直率的情境陳述,進行“可感與不可感之間”的溝通。

在徐志摩的《再別康橋》一詩中,“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我輕輕的招手/作別西天的云彩……”宛如一曲優(yōu)雅動聽的輕音樂,在感情的宣泄、意境的營造、節(jié)奏的追求和形式的探究等諸多方面,為后世留下了珍貴的啟迪。這跳躍的文字又常常將讀者帶入清波蕩漾的康橋,看作者所看之美景,感作者所感之情懷。在《追憶志摩》中曾經(jīng)說過:“他的人生觀真是一種單純的信仰,這里面只有三個大字:一個是愛,一個是自由,一個是美。他夢想這三個理想的條件能夠匯合在一個人生里,這是他的單純信仰。他的一生的歷史,只是他追求這單純的信仰的實現(xiàn)歷史。”

作為一首抒發(fā)作者康橋情節(jié)心境的詩歌《再別康橋》,作者在詩中用深情的筆觸去編制絢麗的色彩進而融合愜意的心情,向世人呈現(xiàn)了自己一顆向往愛、自由、美的赤子之心。在初中語文教學的課堂上,如何引導學生去深切體會作者的內(nèi)心情感世界?文學欣賞是讀者通過文字的意象表述,依靠個人經(jīng)驗的一個精神感受活動或過程。然而每一首詩歌對每一位讀者都有不同的距離,即“詩距”。詩有時代,地域,語境等文化特色,這是大的方面的‘詩距’;而讀者有不同的文學修養(yǎng),不同的年齡,不同的性別以及不同的文化背景,這是小方面的“詩距”。常說,一首詩歌讀起來很親近,很感人,能產(chǎn)生共鳴,這就是說“詩距”小,也有很多詩讀起來感覺內(nèi)容和自己離的很遠,比如讀古詩大多都有這種疏遠感,那么,如何才能讓只有十幾歲的初中學生縮小和作者在時代、背景、年齡方面的“詩距”呢?這就需要教師引領學生探尋作者的創(chuàng)作之源,達到一種感同身受的作用,也為進一步仔細解讀詩歌打下基礎。

康橋是英國著名劍橋大學的所在地,也是英國文化、學術的孕育地。1920年秋,徐志摩經(jīng)美國到倫敦,在劍橋大學、倫敦大學學習。1922年上半年由劍橋大學皇家學院特別生轉(zhuǎn)為正式研究生,過了半年的正式生生活后,8月中旬回國。這段英倫求學生涯成為徐志摩一生的轉(zhuǎn)折點。他從一個封閉的國度奔入一個全新的自由的領域,如同饑渴的人找到了水源,朝拜的信徒抵達了圣地,徐志摩的心靈受到了極大的震撼。康橋秀麗的風景,深厚的文化底蘊給徐志摩印下了美好的回憶。正是因為康橋,徐志摩的生命經(jīng)受了甜蜜的洗禮。用徐志摩自己的話說:“我的眼是康橋教我睜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橋給我撥動的,我的自我意識是康橋給我胚胎的。”在這里,他開始步入文學的殿堂,正是康河的水開啟了他的靈性,喚醒了在他心中的詩人的天命。徐志摩的知名度,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康橋才得以成就的,康橋是徐志摩一生的情結。詩人把康橋評價為“汝永為我精神依戀之鄉(xiāng)”。

二.聆聽音樂之美

詩歌是語言的藝術,談到詩歌的音樂性,大家常有兩種解釋:一曰“內(nèi)在的音樂性”,這是描述詩歌內(nèi)容蘊含的節(jié)奏美感和旋律美感。一曰“外在的音樂性”,它指詩歌語言在聽覺上的節(jié)奏美感和旋律美感。關于詩歌的音樂美,聞一多先生在《冬夜評論》中這樣說:“聲和音的本體是文字里內(nèi)含的質(zhì)素;這個質(zhì)素發(fā)之于詩歌藝術,則為節(jié)奏、平仄、韻、雙聲、疊韻等表象。尋常的言語差不多沒有表現(xiàn)這種潛伏的可能性力量,厚載情感的語言才有這種力量。詩是被熱烈的情感蒸發(fā)了的水氣之凝結,所以能將這種潛伏的美十足的充分的表現(xiàn)出來”。也就是說詩歌的音樂性應該是內(nèi)外統(tǒng)一的。

《再別康橋》全詩一共七節(jié),每行大致6或8個字,大致三頓,音節(jié)長短不一。全詩做到自然換韻,音節(jié)錯落有致,詩行整齊勻稱,聲調(diào)回環(huán)往復,隨情變韻,乎仄聲交替使用讀起來抑揚頓挫,卻少了些跳躍性,使得詩歌舒紆婉轉(zhuǎn)節(jié)奏鮮明和諧,猶如“潤物細無聲”的夜雨輕輕敲打在人的心田,形成流動感極富音樂性。“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我輕輕的招手,作別西天的云彩。”“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來;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云彩。”實現(xiàn)了首節(jié)和尾節(jié),語意相似節(jié)奏相同,一首一尾借助《詩經(jīng)》反復渲染的表達方式,其感相似其情相應,巧妙組合出節(jié)奏感和旋律美。詩中第二節(jié)前兩句描繪了河畔的金柳,后兩句采用層進深化情感。第三節(jié)則承第二節(jié)所寫的“波光”來寫“水底的青荇”詩行本身的音節(jié)和旋律。都顯得非常自然和諧。雙聲詞“艷影”、“ 榆蔭”、“清泉”及“蕩漾”、“招搖”、“斑斕”等雙聲疊韻詞的運用,使整首詩富有節(jié)奏感,感情是不至于大悲或者大喜,輕柔中略帶平和的心境透過這樣如吟如唱的詩句全然展現(xiàn)在世人面前,其實可以發(fā)現(xiàn)《再別康橋》的音樂美和詩歌的建筑美是緊密相連的不可分割的兩個部分,音樂之美是建立在建筑之美的形式上的。在中學課堂上,詩歌的音樂美正需要學生在老師的引領下不斷地去誦讀,讀出詩歌的美和靈魂,讓課堂在輕歌曼舞中舒展起來。

三.感悟意境之美

在中國的詩歌藝術理論中,意境是指作者的主觀情意與客觀物境相交融而形成的藝術境界。在現(xiàn)在的語文課堂,如何去引領學生感悟詩歌的意境美?我們往往采用的是客觀的逐句分析,或者是籠統(tǒng)的大意概括,急切地想將這些前人總結出來的理論,以一種理性的手段灌輸?shù)綄W生的腦海中,這些粗暴的方式一方面有損于學生對本首詩歌的理解,另一方面也不利于以后對詩歌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在我看來老師的任務就是引導學生通過朗讀去營造一種氛圍,這種朗讀可以是學生個人的,也可以是學生集體的。例如文中第六段: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別離的/笙簫;夏蟲/也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橋!笙簫:多指世俗的歡樂。如:唐·曹唐《小游仙詩》:“忽聞下界笙簫曲,斜倚紅鸞笑不休。”宋·張子野《清平樂》詞:“曲池斜度鸞橋,西園一片笙簫。”清·袁于令《西樓記·砥志》:“那知我粉冷絮塵,脂凍桃花,不理舊時笙簫。”這笙簫是于別離之時奏響的哀樂,在這音樂中作者壓抑內(nèi)心淡淡的哀愁,與心愛的康橋揮手作別,詩人沉默,康橋不語,不愿別離不得不別離,這讓人無可奈何的生活怎能容詩人肆意放歌?詩人揮別的豈止是康橋,更是埋藏在康河柔波當中的對愛、自由、理想的最求。“輕輕”、“悄悄”、“沉默”所表現(xiàn)出來的感情,豐富但不沉重,留戀但不纏綿,深摯但不張揚。著名畫家徐悲鴻曾經(jīng)說過“凡美所以感動人心者,絕不能離乎人之意想,意深者動深人,意淺者動淺人。”《再別康橋》這首詩籠罩著一種寂靜的氛圍,是“繪幽靜之景色,狀寧謐之心境”。這沉默的氛圍,成為詩人離愁別緒的陪襯,達到了“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深邃意境。詩作更加富于詩情畫意,動人情懷。

篇5

一、現(xiàn)代詩歌教學現(xiàn)狀分析

1.教材選編存在嚴重偏廢

2010年人教版高中語文教材,選入的篇目總共三篇:徐志摩的《再別康橋》,戴望舒的《雨巷》和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從篇目上看,高中必修五本教材,共66課,而現(xiàn)代詩歌只有兩課三首,所占比重只有3%左右。2012年修訂的人教版新課標初中語文6冊課本,入選古詩詞,包括課外背誦的總共89首,而現(xiàn)代新詩僅11首。中學語文教材選編,厚古薄今傾向非常明顯。

2.高考對新詩考查的缺失

首先,是高考作文對新詩的回避。長期以來高考作文都有“文體不限,詩歌除外”的規(guī)定,這就給學生一種誤導:詩是和高考無關的。甚至連一道論述性文題,本來很難寫成詩,也還要強調(diào)“詩歌除外”,為什么不規(guī)定其他某種文體除外呢?這正是導致現(xiàn)代新詩長期不被重視的原因。以這樣的方式暗中抑制學生對現(xiàn)代詩歌的重視,甚至喜愛,是極其不合理的。其次,是閱讀理解對新詩的回避。命題者認為高考閱讀理解考新詩不合適,理由是意蘊太深,考生不容易把握。而忽視新詩的考查,則導致學生更加不重視新詩。我們認為,相對于小說和散文,新詩自有其他文體不能比擬的意蘊和美感。比如,北島的經(jīng)典一字詩《生活》只有一個“網(wǎng)”字,卻充滿了無限的意蘊。讓學生解讀這樣的詩歌,更能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性,更能激發(fā)學生的想象空間,更能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3.新詩解讀理論滯后與教學方法單一

由教材缺失和高考不重視帶來的現(xiàn)代新詩教學現(xiàn)狀,就是教學上的不重視,具體表現(xiàn)在三個方面。

首先,部分中學語文教師,對現(xiàn)代詩歌的認識有很多局限,對現(xiàn)代詩歌存在一定審美隔膜,從而在教學中普遍認為有些現(xiàn)代新詩過于朦朧和晦澀。他們不能真正走進詩歌的內(nèi)核,體會不到詩歌豐富的內(nèi)蘊,只能照本宣科,流于“應付”,自然不可能引領學生走進現(xiàn)代詩歌的美學世界。譬如,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看似平實質(zhì)樸、明白如話,可真正讀懂并不容易。一般解讀多定位在“抒發(fā)了詩人對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上,而聯(lián)系詩人的身世際遇、生存狀況,按照“新批評”理論進行深層解讀時,卻認為這首詩是海子棄世時的臨終讖語。“從明天起,做一個幸福的人”,意味著今天并不幸福,當“明天”隔夜又成了今天,于是“幸福”就成了人生可望而不可即的永遠的追求。面對大海,按理說應該是波濤洶涌、或蔚藍壯闊的雄渾景象,而詩人感受到的卻是“春暖花開”的幻象,一種遙不可及的幻境而已。因此,詩歌所表達的是一種錯雜、多層、甚至矛盾的情感體驗:孩子式的天真與成人的現(xiàn)實感,對幸福的向往與幸福的實際遙遠,對塵世的留戀與“棄世”的決斷,日常的人倫細節(jié)與超現(xiàn)實的高蹈追求,自我的沉溺與和他人的真切關聯(lián)。所有這一切,都隨著詩行的起伏,被納入到一種有機的情感結構當中,也正因為如此,這首樸素的短詩才一唱三嘆,綿長而真摯。

其次,中學語文教師普遍缺乏一種語文本位、文學本位意識,解讀理論嚴重滯后,沒有把詩歌作為詩歌來教,“重意義、輕審美”,甚至把詩歌審美賞析上成簡單的思想教育課,脫離了文學和詩歌本身,也脫離了語文學科自身的教學目標和要求。長期來,中學語文教學的“通病”就是偏重思想教育,忽視并脫離語文本身的教學目標。在教學詩歌時也如此,主要目的在于指出一首詩的思想意義,而且對其思想意義的理解又過于簡單;更有甚者,在多年來的慣性作用下,依然把文學教學、詩歌教學政治化、意識形態(tài)化。這樣就使詩歌失去了本身的美感,顯得枯燥乏味。

再次,課堂教學方法單一滯后。因為教師沒有真正走進詩歌,教學只能走過場,有的根本放棄新詩教學;有的即使教學,也只是讀讀詩作,介紹作者,講講背景,讓學生記一記詩歌主旨之類而已。這樣教學新詩對學生毫無吸引力。所以,詩歌教學的空間還遠遠沒有拓展,語文課堂離“詩教”的傳統(tǒng)愈來愈遠。比如,我們閱讀《再別康僑》,就得先理解游學康橋是徐志摩一生的轉(zhuǎn)折點,了解1922年前后徐志摩曾在康橋度過了一段美好的時光。可是教師在教學中就寥寥幾句,說他曾經(jīng)留學劍橋,然后就再無補充,那么,學生又怎能理解徐志摩對于康橋的深沉眷戀呢?

二、現(xiàn)代詩歌美學價值敘錄

培根說:“讀詩可以使人靈秀。”新詩和古詩一樣,不但能陶冶情操,提高文學審美情趣,而且能培養(yǎng)良好的文化素養(yǎng)。但是,新詩和古詩又是有著極大差別的。這種差別不僅體現(xiàn)在形式上,還體現(xiàn)在思想內(nèi)容和藝術手法上。

形式上,新詩采用的是更接近我們語言環(huán)境的詩歌語言,在形式上更加自由,不拘泥于格律。那么,對中學生來說,嘗試創(chuàng)作新詩,遠比創(chuàng)作古詩來得容易。

內(nèi)容上,古詩以對國家的憂思、對家鄉(xiāng)的思念、對朋友的離情等為主,而新詩所表現(xiàn)的內(nèi)容取材更廣,而且更加注重作者自身的情感變化。比如,徐志摩的《再別康橋》,選取他所熟悉的事物進行創(chuàng)作,那么,這種關注個人本身的寫作理念,就拉近了學生與詩歌的距離,他們也可以學習詩人,帶上一副詩意的眼睛去觀察周遭的事物。這對于學生的審美能力提升,是大有益處的。

思想上,新詩是“五四”文化思潮后漸漸興起的,經(jīng)歷了“自由、民主”思想的洗禮。有別于古詩所承載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新詩更加注重個人的情感價值,崇尚自由,重視創(chuàng)作個體的內(nèi)心變化。當然,因為時代不同,有的詩歌也承載了一定的教化功能,但是更多的優(yōu)秀的詩歌所表現(xiàn)的思想自由對于塑造一個完整的人,具有重大意義。從這個層面上來說,新詩更有利于激發(fā)學生探索自己的內(nèi)心世界,形成獨立的人生價值觀。

藝術手法上,新詩受西方詩歌的影響,吸收了一些不同于中國古典詩歌的藝術手法。現(xiàn)代詩歌的各種藝術表現(xiàn)手法更容易被學生理解、接受和仿效。譬如,聞一多在《死水》中,借鑒西方現(xiàn)代派始祖之一的波德萊爾“以丑為美”的主張和技巧,營造一種反諷的氛圍,批判丑惡和骯臟。詩人選用翡翠、桃花、羅綺、云霞等華麗詞語描寫一溝死水,將丑惡寫得很美艷。美與丑交織,形成巨大反差,造成新穎獨特的表達效果。

三、現(xiàn)代詩歌教學改進建議

作為一線語文教師,我們沒有辦法改變高考的形式,也不能根據(jù)自己的喜好去左右教材的編寫,但是,面對目前現(xiàn)代新詩教學的偏廢,我們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加以改進,拓展新詩的教學空間。

1.用好教材,探尋多樣教法

盡管教材中新詩的入選不能盡如人意,但是,我們還是應該充分利用好現(xiàn)行教材。教材選篇不多,我們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進行課外拓展,將課外的詩歌跟課文結合起來對比著講授,以此來加深對課文的理解,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另外,在詩歌教學中,要重視朗讀,以讀代講,讓學生在朗讀中體味詩人的情感。而不是由老師強行貼上一個情感標簽,形成一種固定的解讀模式,宜不斷探尋教學方法,更新解讀理論。

2.擴充選文,拓展閱讀空間

只講讀教材上的篇目是遠遠不夠的,教學時,適當補充一些課外的詩歌作品,或者跟教材的文本相關,或者是師生根據(jù)喜好自主選擇。例如,在蘇教版的詩歌單元,就可以給學生補充相關的課外詩歌作品:教學食指的《相信未來》,補充食指的《這是四點零八分的北京》《熱愛生命》;講授語文讀本中的《回答》時,可補充顧城的《遠和近》《一代人》等,以及其他朦朧派詩人的代表作品;教學鄭愁予的《錯誤》,可補充介紹其他臺灣詩人,如洛夫及其代表作。

3.重視選修,開展讀寫活動

篇6

To be honest, I know that Sun Li didn't learn from the lotus lake. When I was in junior high school, a good friend once introduced me to see Sun Li's "iron wood biography", saying that this work can even compete with Hemingway's "the old man and the sea". For some reasons at that time, I missed a good book. So, this time I met his representative work Lotus Lake, I read it carefully. The result surprised me a little. This article full of human beauty made me read it for the second time.

且先不談他的文學造詣,讓我佩服的是他的文學審美角度,獨樹一幟。抗戰(zhàn)時期,當別人都在壯懷激烈時,他卻以人性的角度去處理激烈的抗日題材,包蓄了人情味,寫得那么柔和,那么美。

Let's not talk about his literary attainments first. What I admire is his unique literary aesthetic angle. In the period of Anti Japanese War, when other people were strong and vigorous, he dealt with the fierce Anti Japanese them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uman nature, including human feelings, so soft and beautiful.

在學習孫犁的作品時,我還特地去查找了一下他其他的一些作品閱讀。給我印象最深的是他的長篇小說《風云初記》中的一段話,精妙地概括他作品特點:“寫,卻沒有多少刀光劍影,而且竟用了好幾百字,細微入微地描寫那樣的時空里,一朵瓜蔓上的稚花如何靜靜地開放自己。”可以想像,那將是怎樣的一個場景——大概只能用“奇特”來形容了吧!

While studying Sun Li's works, I went to look up some of his other works and read them. What impresses me most is a passage in his novel the first record of the storm, which summari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is works subtly: "when we write about the Anti Japanese War, we don't have many swords and swords, and we use hundreds of words to describe how a young flower on a vine can quietly open itself in such a time and space." As you can imagine, what kind of scene it will be - it can only be described as "strange"!

再回過頭來說說他的文學造詣吧!很高!這是發(fā)自內(nèi)心由衷的贊嘆。他的文字沒有張愛玲的“冷傲孤寂”,也沒有徐志摩的“煽情精致”,但卻有一種小家碧玉的親切,清新可人。

Let's go back to his literary attainments! Very high! This is a heartfelt admiration from the heart. His writing is not "aloof and lonely" by Eileen Chang, nor "sensational and delicate" by Xu Zhimo, but it has a kind of amiable and fresh Jasper.

在整篇《荷花淀》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文中的第三節(jié),尤其是那句“水面上籠起一層薄薄透明的霧,風吹過來,帶著新鮮的荷花,荷葉香”。品讀那細膩溫情的文字,不禁讓我想起《荷塘月色》中的那句“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渺茫的歌聲似的”。那刻,好像真的屢屢清香隨風撲面而來……或許,這就是他的文字傳神,清秀飄逸的獨特風格吧!

What impresses me most in the whole "Lotus Lake" is the third section of the article, especially the sentence "there is a thin transparent mist on the water surface, the wind blows over, with fresh lotus, lotus leaf fragrance". Reading the delicate and tender words, I can't help but think of the sentence in the moonlight in the lotus pond: "where the breeze passes, it brings wisps of fragrance, like a distant song.". At that moment, it seems that the fragrance comes with the wind Maybe, this is his unique style of vivid and elegant writing!

而且文中人物的刻畫細膩生動,個性鮮明,語言對白質(zhì)樸,處處流淌的是貼近生活,真實感人的生活場景……

Moreover, the characters in the article are portrayed in a delicate and vivid way, with distinct personality and simple dialogue. What flows everywhere is a real and moving life scene close to life

篇7

1.《 》,春秋末期孫武所作,是中國現(xiàn)存最早的兵書,也是世界古代第一兵書。

2.傅雷,現(xiàn)代________家,外國文學研究家,一生致力于法國文學的翻譯介紹,譯著在國內(nèi)外享有很高聲譽,以________(作家名)的名著譯作最為。

3.《哀郢》,屈原的代表作之一,選自《 》(九歌/九章),寫于公元前278年________國攻破楚國都城郢后楚頃襄王東遷、百姓離難的日子里。

4.徐志摩,浙江海寧人,現(xiàn)代作家。其最為人所稱道的詩是詩人第二次離開英國劍橋(又稱康橋)大學時所作的《 》。

5.荀子,戰(zhàn)國末期趙國人,我國古代杰出的________(唯心/唯物)主義思想家、教育家。主要著述有《 》。

二、選擇題(每小題3分,共計30分)

1."王徒好其言,不能用其實"中的"徒"的意思是:( )

A、白白地 B、僅僅 C、徒弟 D、空

2."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此句中的"遂"應解釋為:( )

A、順便 B、于是 C、索性 D、干脆

3. "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為文以志。"( )

(1) 此句中"為"應解釋為:( )

A、充當 B、做 C、變成 D、是

(2) 此句中的"志"應解釋為:( )

A、志愿 B、記錄 C、標志 D、志士

4."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此句唐詩的作者是:( )

A、李白 B、杜甫 C、韓愈 D、杜牧

5.分辨下列語句中"發(fā)"字的用法(將對應當答案編號填入括號內(nèi)):

(1) 明朝散發(fā)弄扁舟( )

(2) 早發(fā)白帝城( )

(3) 當春乃發(fā)生( )

(4) 一發(fā)而不可收拾( )

A、發(fā)生 B、出發(fā) C、發(fā)表 D頭發(fā) E、發(fā)展

6."天行有常"中"常"的意思是:( )

A、規(guī)律 B、常常 C、長 D、往往

三、翻譯題(將下列文字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共計24分)

令既具(商鞅的新法令已經(jīng)寫好了),未布(頒布)。恐民只不信己,乃立三丈之木于國都市(市場)南門,募民有能徙置(移到)北門者,予(賞賜)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復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輒(立刻)予五十金,以明(表明)不欺。卒(最終)下令。

——《史記。商君列傳》

四、簡答題(10分)

簡述《左忠毅公逸事》一文的主題思想。

五、鑒賞分析題(20分)

試分析李白《宣州謝眺樓餞別校書叔云》一詩。

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

長風萬里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

蓬萊文章建安骨,中間小謝又清發(fā)。

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覽明月。

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銷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fā)弄扁舟。

六、作文(50分)

(略)

參考答案:

一、填空題(每空2分,共計16分)

1.孫子兵法

2.翻譯,巴爾扎克

3.九章,秦

4.再別康橋

5.唯物,荀子

二、選擇題(每小題3分,共計30分)

1. B

2. B

3. (1)B (2)B

4. C

5.(1)D (2)B (3) A (4) C

6.A

三、翻譯題(將下列文字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共計24分)

參考答案:商鞅的新法令已經(jīng)寫好了,還沒有頒布。恐怕百姓不相信自己,于是便在國都市場的南門立起了一根三丈長的木頭,招募民眾有能把木頭移到北門的,賞賜十金,民眾覺得這事很奇怪,沒有人敢去移動。于是又說:"能夠移到北門的人,賞賜五十金。"有一個人把木頭移走了,立刻就賞賜他五十金,以表明不欺騙民眾。隨后就頒布了新法。(本答案僅供參考)

四、簡答題(10分)

參考答案:

《左忠毅公逸事》一文通過記敘左光斗以國事為重、舍生取義的兩件事,以傳神的筆觸突出了人物的精神風貌和思想品格。(本答案僅供參考)

五、鑒賞分析題(20分)

篇8

1. 從商代的甲骨文到今天的楷書,漢字的形體有一個逐漸演變的過程。這種演變可以分為兩大階段,就是___________階段和___________階段。

2. 漢字有獨體字與合體字之分,漢字的構成有“六書”之說,即象形、指事、會意、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 。

3. 漢字各種書體的代表性作品大多是靠碑帖保存下來的,如歐陽詢的《九成宮醴泉銘》(___________)、顏真卿的《多寶塔》(___________)、懷素的《自敘帖》(___________)等。(在括號里寫出書體名稱)

4. 對聯(lián)由 和___________組合而成,要求對仗工整,音節(jié)協(xié)調(diào)。對聯(lián)無論長短,上聯(lián)最后一個字必須是___________ 聲,下聯(lián)最后一個字必須是___________聲。

5. 對聯(lián)張貼時,要按照傳統(tǒng)習慣,上聯(lián)在___________,下聯(lián)在___________ ,左右以面對欣賞者為分別。

6. 《論語》成書于___________之際,是記載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書。《論語》集中體現(xiàn)了孔子在___________ 、倫理、哲學、___________ 等方面的思想,是___________ 家最重要的經(jīng)典著作。

7. 孔子,名丘,字___________ ,___________ 國人,春秋末期偉大的思想家和___________ ,___________ 的創(chuàng)始人。

8. 狄更斯是享有世界聲譽的___________(國別)小說家,也是唯一可以與___________比肩的英語作家。代表作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老古玩店》《艱難時世》《雙城記》《遠大前程》等。

9. 《大衛(wèi)?科波菲爾》是“___________ 體”長篇小說,以大衛(wèi)的成長史為小說的___________。小說中的房東密考伯夫婦是那種“債多不用愁、樂天知命”的性格成為文學中的典型,稱做“___________主義”。

10. 《吶喊》是魯迅的一部___________ 結集,收錄了魯迅在1918年~1922年間所寫的14篇小說,其中,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 等小說皆為魯迅的代表作。

11. 魯迅的小說是中國現(xiàn)代白話小說的奠基之作和經(jīng)典之作,其《吶喊》中的中篇小說___________ 不僅是中國的名著,同樣也是世界的名著。

二、選擇題(18分,每小題3分)

1. 下列八句詩可以組成四副對聯(lián),請選出組合正確的一組( )

①萬里傷心嚴譴日 ②竹直心虛乃我友

③水淡性泊是我?guī)?④不盡長江滾滾來

⑤藍水遠從千澗落 ⑥百年垂死中興時

⑦無邊落木蕭蕭下 ⑧玉山高并兩峰寒

A. ①⑥/⑤⑧ B. ①④/⑤⑥

C. ②③/⑦⑧ D. ③⑥/⑦④

2. 孔子第77代嫡孫孔德成旅居臺灣,他給在大陸的二姐寫了一副對聯(lián),上聯(lián)是“風雨一杯酒”,請為它選出下聯(lián)( )

A. 天涯共此時 B. 羈危百年身

C. 江山萬里心 D. 千里共嬋娟

3. 下列有關文學常識和文學名著內(nèi)容的表述,有誤的一項是( )

A. 孔子授徒講學,開創(chuàng)了私人講學之風,打破了“學在官府”的傳統(tǒng),進一步促進了學術文化的下移,對我國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做出了重大貢獻。

B. 王羲之,東晉“書圣”,文學家。其書法“飄若浮云,矯若驚龍”,被稱為“天下第一楷書”。

C. 狄更斯的小說具有十分明確的道德意圖,處處體現(xiàn)著民主思想。《大衛(wèi)?科波菲爾》塑造了一系列勞動人民的正面形象,首先是大衛(wèi)的保姆佩葛蒂。

D. 《記念劉和珍君》《小狗包弟》《再別康橋》《雨巷》《大堰河――我的保姆》的作者分別是魯迅、巴金、徐志摩、戴望舒、艾青。

4. 下列有關文學常識和文學名著內(nèi)容的表述,有誤的一項是( )

A. 對聯(lián)是詩詞曲賦等之外的一種傳統(tǒng)文學樣式,它由駢文和律詩的形式演變而成,形成于唐宋,盛行于明清,可謂源遠流長。

B. 有些漢語的新詞語是隨著新事物、新現(xiàn)象、新觀念的出現(xiàn)而產(chǎn)生的,如“義工”,指自愿參加義務性公益活動的人,這種公益活動就是社會上出現(xiàn)的新事物。

C. 《論語》有12700余字,簡明扼要,內(nèi)涵豐富,其思想的核心是“仁政”。

D. 《大衛(wèi)?科波菲爾》包含了作家本人的許多生活事實。但狄更斯沒有采用“紀實”的方法,而是把他們都“化用”了,創(chuàng)造出新的藝術形象。

5. 下列有關文學常識和文學名著內(nèi)容的表述,有誤的一項是( )

A. 對聯(lián)“一門父子三詞客,千古文章四大家”贊頌的是北宋著名文學家“三蘇”,即蘇洵、蘇軾、蘇轍。

B. 經(jīng)孔子整理的典籍有《詩》《書》等,他還將魯《春秋》加以刪改,成為我國第一部編年體史書。

C. 春秋戰(zhàn)國時期,學術繁榮,呈現(xiàn)出百家爭鳴的局面,其中以儒、道、墨、名、法五個學派最為著名,儒家雖為顯學之首,但并不立于一尊的地位。

D. 《大衛(wèi)?科波菲爾》采用第二人稱敘事。大衛(wèi)童年的篇章是世界文學中的珍品,每一個讀者都會從天真無邪的大衛(wèi)身上喚回對自己童年的回憶。

6. 下列對《大衛(wèi)?科波菲爾》作者、思想內(nèi)容和藝術成就的說明,錯誤的一項是( )

A. 這部小說是是19世紀法國批判現(xiàn)實主義大師狄更斯的一部具有強烈自傳色彩的小說。

B. 小說通過主人公大衛(wèi)一生的悲歡離合的敘寫,多層面地揭示了當時社會的真實面貌,突出地表現(xiàn)了金錢對婚姻、家庭和社會的腐蝕作用。

C. 《大衛(wèi)?科波菲爾》在藝術上的魅力,不僅在于它有曲折生動的結構和跌宕起伏的情節(jié),而且還在于它有一種現(xiàn)實的生活氣息和抒情的敘事風格。

D. 《大衛(wèi)?科波菲爾》的細節(jié)刻畫十分生動傳神,環(huán)境描寫也很有功力,尤其是亞摩斯那場海上風暴,寫得氣勢磅礴,生動逼真,令人有身臨其境之感。

三、運用題(50分)

1. 下面是美國作家斯諾在魯迅先生逝世后撰寫的一幅挽聯(lián)散句,請調(diào)整還原對聯(lián),只填序號。(4分)

①文壇從此感彷徨

②譯書尚未成功

③先生已經(jīng)作古

④驚聞隕星

⑤痛憶舊雨

⑥中國何人領吶喊

上聯(lián):______________________下聯(lián):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一次,浙江大學校長竺可楨參加學校的聯(lián)歡會,主持人臨時加了一項“校長訓話”。竺可楨風趣地說:“訓”字從“言”從“川”;“言”者,說話也;“川”者,河也;此時此地,要說話,必定是信口開河的。請從“研”“抱”“舒”“劣”四字中任選一個,根據(jù)下面的示例,從字形出發(fā),寫出兩個妙解漢字的句子。(6分)

示例:尖――上“小”下“大”,先“小”后“大”。做學問要循序漸進,注重積累;“大”是“小”的基礎,“小”是“大”的精華,只專不博根底淺,只博不專無建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從下列新詞新語中任選兩個做適當解釋。(10分)

麥霸、宅男宅女、雷人、杯具、菜鳥、丁克家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名著閱讀。閱讀下面《論語》中的句子,然后自擬一句人生格言。(10分)

①“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為政》

②“巧言令色,鮮矣仁!”《學而》

③“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子罕》

④“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季氏》

請你選擇其中一個句子,把你讀后的感悟用一句格言表達出來。要求:觀點明確,語言精練,富有含義。不超過20字。

我選擇的是第(___________)句。

自擬格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論語》云:“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請根據(jù)其意蘊,聯(lián)系自己的生活,仿照示例,另寫三個句子,使之構成排比。(10分)

示例:面對紛繁的人世,請多一分思索,不要主觀臆斷,為表象所迷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參照示例,用一句話點評下列文學名著。(10分)

示例1:《紅樓夢》――封建末世的百科全書。

示例2:《家》――個正在崩潰的封建社會的縮影。

篇9

20年代后的新詩,清理地基、重建大廈是其面臨的最為迫切的任務。這時的詩壇分為以聞一多和徐志摩所代表的新格律詩派和以李金發(fā)為代表的象征派。新格律詩派的領軍人物——聞一多,他一方面將五四新詩運動中的探索精神傳承下來,另一方面反思了在這場運動中脫離中國傳統(tǒng)詩文化、盲目追求西化的傾向。審視聞一多的詩歌的意象藝術軌跡,我們可以清楚發(fā)現(xiàn),他先是回歸意象傳統(tǒng),再試圖突破意象傳統(tǒng),用西方意象派、象征主義的詩學與藝術經(jīng)驗改造中國傳統(tǒng)意象藝術,最終建立了一個象征主義和浪漫主義相融合的現(xiàn)代意象體系。以李金發(fā)為代表的象征派,他提倡應該向西方印象主義藝術、象征主義藝術學習,實現(xiàn)與西方現(xiàn)代主義詩歌的接軌。李金發(fā)在他的詩歌創(chuàng)作中融入了西方詩歌的象征主義意象。當他開始象征主義現(xiàn)代詩的創(chuàng)作時,似乎是專門在巴黎街頭拾取那些丑怪的病態(tài)意象,而這些意象中內(nèi)蘊的又無不是一些悲傷的生命體驗。從李金發(fā)的詩集《微雨》中,我們看到的是寂寞蕭索、孤單冷清的意象,而不再是贊頌大自然鬼斧神工和諧優(yōu)美的景象。李金發(fā)對現(xiàn)代文學詩歌意象的又一發(fā)展,是他最早從詩的本質(zhì)意義上自覺地將象征引入中國詩歌意象,建立起了中國詩歌的象征意象范疇。縱觀20年代詩歌意象藝術的發(fā)展歷程,我們發(fā)現(xiàn)總體上現(xiàn)代意象構建還是以古代詩歌的意象藝術為對照物,初期白話新詩是一個與古代詩歌的意象傳統(tǒng)糾結的起始期,之后以郭沫若為代表試圖從傳統(tǒng)意象體系中突破,新格律派又重新審視回應傳統(tǒng),以李金發(fā)為代表的象征派又再一次叛逆?zhèn)鹘y(tǒng)意象。這些曲折的嘗試構成了新詩意象的現(xiàn)代性蛻變與誕生過程。

二、詩歌意象藝術的進一步發(fā)展

經(jīng)過20年代起起伏伏的多元探索,進入30年代后,現(xiàn)代詩歌意象藝術在反思與開拓中進一步發(fā)展。以戴望舒、何其芳為代表的現(xiàn)代派詩歌,既受到了英美意象派詩歌的影響,又接受了法國象征主義文學主張。他們的現(xiàn)代派詩歌表現(xiàn)出一種氛圍美和意境美,既注重突出意象個體的鮮明特征,又追求整個已經(jīng)的渾然天成,既有意象的朦朧含蓄、意味深長,又盡量不陽春白雪、曲高和寡。他們使用意象不是為了表達地更加清楚、直接,而主要是為了用意象暗示性地表現(xiàn)現(xiàn)實生活、現(xiàn)代情緒的復雜性。像戴望舒的《印象》,詩中用深谷、煙水、青色、古井這些并列的意象,營造了一種空靈寂寞的意境和渺遠的意緒,是東方詩有的感傷的意境,逐漸形成了自身獨有的氣質(zhì)和特色。的爆發(fā),催生了一批將詩歌意象根植于現(xiàn)實的生存的土壤的詩人,這其中艾青是最成功的代表。他給30年代的詩歌意象藝術注入了新的氣息。艾青詩歌的主題主要集中在“光明”、“斗爭”和“苦難”上,在意象的表達上主要借助于“土地”和“太陽”。這兩個意象是艾青多年顛沛流離生活的寫照,蘊含了他對生活的自身感悟,體現(xiàn)了他的詩歌與現(xiàn)實生活、時代精神的密切聯(lián)系。“土地”意象體現(xiàn)了艾青對飽受戰(zhàn)爭苦難的祖國、對食不果腹辛勤勞作的農(nóng)民的深沉的愛;“太陽”意象體現(xiàn)了他對祖國美好明天的向往以及對和平的渴望。艾青把意象藝術根植于民族土壤里,將時代精神與對藝術美的追求統(tǒng)一起來,探索了一條象征主義、現(xiàn)實主義和浪漫主義有機結合的道路,進一步推動了中國現(xiàn)代文學詩歌意象藝術的發(fā)展。通過對上述30年代詩歌意象藝術特征的闡述,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在這一階段中國古代傳統(tǒng)詩歌意象與西方現(xiàn)代詩歌意象實現(xiàn)了自覺兼容。這種兼容從意象的審美方式、生成方式、思維特征直到形態(tài)選擇,使現(xiàn)代文學詩歌意象藝術完成了跨越式的發(fā)展。

三、詩歌意象藝術的成熟

40年代詩歌意象的發(fā)展,主要體現(xiàn)在七月詩派、馮至、九葉派對意象藝術的探索中,代表了中國現(xiàn)代意象藝術成熟期的成就。七月派的意象藝術,自覺繼承了艾青、田間的現(xiàn)實主義詩風傳統(tǒng),同時更加強調(diào)時代性色彩與主體的情感化體驗傾向,融入了更加鮮明的現(xiàn)實斗爭生活的個人情緒,提升了現(xiàn)實主義詩歌意象藝術的境界。如代表詩人綠原在《復仇的哲學》寫道:“貧窮的鋸子/鋸著/我們的頸項;/饑餓的大風車/碾榨著/我們的干燥的肉渣。”將鋸子說成貧窮的,將大風車說成饑餓的,在對現(xiàn)實的記錄中蘊含了深刻的反省精神。馮至的由27首詩歌組成的詩集《十四行集》,是中國現(xiàn)代詩歌文學意象藝術的巔峰代表作之一。馮至的詩歌沒有直接描繪戰(zhàn)爭生活,也沒有太多的現(xiàn)實生活色彩,他僅僅通過日常事物表達自己的個人感受,也是從更高的境界中引發(fā)人們對人生價值的思考和生命的意義。如其《十四行集》第十六首,“站在山巔,化身為遠景,化成平原,化成蹊徑”,在意象表達上,主客體是一種物我合一、天人合一的關系,我們與“遠景”、“平原”、“蹊徑”融為一體。這首詩既飽含了豐富的人生哲理,又展現(xiàn)了辯證的意象藝術。馮至的詩將二三十年代的詩歌意象得以升華,又為九葉派奠定了堅實的基礎。40年代的九葉派繼承了卞之琳、馮至的智性化詩風,在現(xiàn)代主義詩歌意象廣度和深度雙向發(fā)展中,把詩歌現(xiàn)代化意象推進到了一個新的高度。九葉詩派很少將對于現(xiàn)實人生的個人感受用傳統(tǒng)的意象體系表現(xiàn),他們強調(diào)貼近現(xiàn)實,但是并沒有將現(xiàn)實狹窄化,現(xiàn)實既包括生活現(xiàn)實又包括心靈現(xiàn)實。這一意象的擴展是詩境的擴展,若想要表達某種情緒,應該采取隱晦的、旁敲側(cè)擊的方式,避免平鋪直敘,通過對與這一情緒有緊密關聯(lián)的客觀事物的描述,引起人們的豐富想象,實現(xiàn)表達情緒的目的。這種擴展增加了詩歌的戲劇性色彩,擴大了人們的感知能力,能夠更加有效地、自然地表現(xiàn)詩作者復雜的人生經(jīng)驗。

篇10

小學一年級,我的外公送了我人生的第一本書,內(nèi)容已忘,只記得它是彩色的,圖畫書,它使我萌生了對故事和色彩的神往。

三年級時,父母帶我去鎮(zhèn)上,給我買了《365夜》,魯兵主編,黑色封面。經(jīng)常能想起這本書,之前一直如獲至寶地保存著,可惜的是,搬家時,所有書都愣是讓大人裝到了一個大麻袋,之后搬到新家,我卻怎么都不能從那麻袋里找回我的《365夜》了,有時興起,會在網(wǎng)上搜這本書,可以搜到這樣的介紹:“《365夜》(故事),使幼兒讀物突破了只供孩子自己閱讀的框框,首創(chuàng)了由父母讀給孩子聽的幼兒讀物。這部書一出版就受到社會的歡迎和輿論的重視,在1981年獲全國兒童讀物優(yōu)秀一等獎。在城市家庭中影響頗大,成為普遍備用的書。”不過,那時我已不是幼兒,書是自己讀的,以我看來,這本書不僅惠及“城市家庭”,對“農(nóng)村”孩子也會“影響頗大”。

此外,若說小學時代對我“影響頗大”的,還有:經(jīng)語文老師介紹,訂閱《中國少年報》兩三年,它打開了我的眼界,那時的我,不但愛看書,也喜歡開始寫點關于書的殘思斷想了。

兒時的我,愛上書以后,便特別喜歡去外婆家,外公的床底下,一個大紙箱里,藏著大量的連環(huán)畫,包括《西游記》、《三國演義》、《水滸傳》、《濟公傳奇》、《隋唐演義》、《三毛流浪記》等等,那時的外公,現(xiàn)在想來,很是重男輕女,表哥要看連環(huán)畫,向來是可以隨便拿的,我卻不行,看本書,還得向外公寫借條,一星期為限,到期不還下星期還沒得借,也正是如此,我對看書,更是如饑似渴,直到看光了那一紙箱子的連環(huán)畫,記得那時外公還封了我個“小人書大王”,經(jīng)常拿我當教材教育我的那些哥哥姐姐要多看書。

小學四年級,我和班里的幾個同學步行到離家還有點遠的光明橋頭,是為第一次出門買書,記得想買一本與語文課本配套的“詞語手冊”,記得那時作業(yè)總有一項叫“解詞”,有了“詞語手冊”,就不怕有解不了的詞了。到了橋頭,找到了書店,卻沒買到書,只好失望而歸。回到家,看到母親買來一本書,竟是“小學生詞語手冊”,囊括了小學語文所有詞語,著實讓我轉(zhuǎn)了好一陣子。這也算較早的教輔書了,那時課本之外也就一冊“雙基”(基礎知識與基礎訓練)而已,不像現(xiàn)在這般殘酷。大概也是這一年,我還是和那幾個同學,步行到七八里外的紅山買書,沒找到書店,卻在一地攤買了幾本,除《小學生字典》外,竟有《古代詩詞》、《李白縱橫探》,那時的水平,著實還看不懂,卻滿心歡喜的買回來了,一直看了好幾年才略懂。可惜的是,這兩本書也都于搬家時丟了。如今的地攤是一年不如一年了,城里也經(jīng)常可以看到一些賣書的攤位,但都時一些時鮮的雜志罷了。 

再一次記得是五六年級了,暑假,我和另一同學,共駕一輛自行車,去十余里外的坎山鎮(zhèn),在那里的新華書店和門外的書刊亭買了好些書,多半是些作文選之類的,看看別人刊登的文章都是怎么寫來著,自己也開始想投個稿之類的了。

除了買書,必須提及的還有我的表哥。那時他自己雖不怎愛看書,但讀書時,卻經(jīng)常在學校圖書室借了一些書給我看,特別是《綠野仙蹤》,講的是小女孩多羅茜和獅子、稻草人、鐵皮人結伴尋訪奧茨國魔術師的故事,而今又買這本書讀給班里的孩子們聽,讀著聽著,仍覺特別親切。表哥還訂了《少年文藝》,每一期都帶給我看,因此一當周末,我就去問他雜志來了么。此外,我還讀過表哥借來的《萌芽》雜志,也零散購買過《兒童文學》、《少年文藝》、《巨人》,以及《山海經(jīng)》等書刊。那段日子,那些書本,讓我度過了愉悅的年少時光。

初中時,訂《春筍報》,時朦朧詩、現(xiàn)代派正火,一撥追逐風潮的文學少年也赤膊上陣,吞吐了一些新異蹊蹺的文字,我也常常眼球發(fā)熱,并摩拳試之。不記得什么時候了,曾郵購過《五人詩選》和一本朦朧詩研究著作,喜歡一切有關朦朧的東西,那時和班里同學去照相店拍幾張藝術照都拍成朦朧的,朦朧的書,朦朧的歲月啊!

高中,忽神往“哲學”,專門去買了盧梭《懺悔錄》(那時還把懺讀作纖)后來又買叔本華的《意欲與人生之間的痛苦》及朱光潛《美學書簡》,這三本書的具體內(nèi)容憶模糊不清,但足以讓終生難忘,至少我開始接觸“欲望、痛苦、悲劇、詩意、生存、美感、審美”等等這些借得珍惜的詞。

有高燥,也有淺鮮,所以迷過一陣子席慕蓉,抄過幾首汪國真,買過席的《寫給幸福》和一本詩選,汪的一本《年輕的風》,都已不知去向,但席叫我至今喜愛桐花,汪讓我記著“沒有比人更高的山”,倘有人讓你惦著一種花、念出一句詩,足矣。

大學,借讀王國維《人間詞話》,做了大量摘記,雖只意會了一點皮毛,像“有我之境”,“無我之境”,“三種境界”,卻也深植于心。在大學附近的小書店里購《飄》、《百年孤獨》、《簡·愛》,品嘗外國小說的魅力,再次翻讀高中時買的《懺悔錄》,始知“懺悔”的魅力。

大二時,受吳教授指點,借周國平《尼采:在世紀的轉(zhuǎn)折點上》,又讀尼采《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因此盯上了尼采,也盯上了周國平,后又在校內(nèi)地攤購得周國平《只有一個人生》,這些書讓我懂得自省、自明、自信。想當年對尼、周真乃饑不擇食,求其書其文亦不厭不倦,哪怕見到他們的只言片語,也要復印了,待到尼、周的書遍布街市,我似乎再未正經(jīng)翻閱過。

或是這一年,曾購林語堂、梁實秋、、周作人、徐志摩等人散文集,嘆過去“大師”太多,購賈平凹自選集之《閑人》、《油月亮》,又嘆當今代“大家”太少。

那幾年還讀了加繆的《局外人》和馬爾克斯的《霍亂時期的愛情》,想及“荒謬”與“非人”、愛與永恒,我寫下一句話:“有意味的小說形式就是意味著多種可能”。

大學時,還補習過“古典”,主要是“四書”及《老子》等。選讀或重讀了莎士比亞悲喜劇代表作,卡夫卡小說(《地洞》、《城堡》),米蘭·昆德拉《為了告別的聚會》,都足以終生難忘。

工作后,購書越來越少,讀書也越來越毛,記憶特別深刻的真的不多了。能想到的有:《卡夫卡全集》,《小王子》,余華《許三觀賣血記》,赫拉巴爾《過于喧囂的孤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