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規模的海水運動范文
時間:2023-03-17 09:37:4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大規模的海水運動,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一、教材活動分析
1.課標要求
本節對應的課程標準有兩條,一是“運用地圖歸納世界洋流分布規律”;二是“說明洋流對地理環境的影響”。“運用地圖”屬于行為條件,正確應用地圖并解讀地圖信息是學習地理的重要方法,“歸納”、“說明”屬于行為動詞,明確提出學生的學習結果,“世界洋流分布規律” 及“洋流對地理環境的影響”屬于認知內容,是學生學習本節后應掌握的重要知識點。課標的活動建議為“用計算機設計洋流運動的動畫”,此建議難度較大,有一定局限性,并不適合大部分學生,故教師具體實施時,應根據學生實際情況靈活組織課內外地理活動。因此,為實現本節課標要求一定要結合“世界表層洋流的分布圖”、“全球風帶和洋流模式圖”等,通過讀圖、繪圖等活動歸納總結世界洋流分布規律。洋流對地理環境的影響具體體現為洋流對氣候、海洋生物、海洋航行和海洋污染的影響,教師可提供案例供學生小組探討,或學生列舉實例分條論證,培養學生獲取地理信息、分析地理問題以及合作探究的能力。
2.活動剖析
為便于學生理解“世界海洋表層洋流的分布”和“洋流對地理環境的影響”兩部分內容,本節教材同時配套設置1組活動和1個讀圖思考,并提供5幅圖示、1則案例和1份關于厄爾尼諾和拉尼娜現象的延伸閱讀材料。“讀圖思考”部分設置3個問題,通過觀察教材圖3.5“世界表層洋流的分布圖(北半球冬季)”,明確南(北)半球中低緯度海區、中高緯度海區和北印度洋海區的大洋環流方向,了解各洋流的名稱和性質。“活動”部分,通過復習全球風帶的分布,參照圖3.5推導洋流模式,進一步描述全球海洋表層洋流的分布規律。此活動設計符合學生的認知能力和思維水平,重視對學生讀圖、繪圖能力及歸納能力的培養,為課堂教學中開展活動并達成學習目標提供了極大幫助。但“讀圖思考”設置的3個問題概括性較強,學生很難直接得出結論,以致于在“活動”部分難以正確運用地理術語描述洋流分布規律,因此可將教材的“讀圖思考”和“活動”糅合,優化活動過程,把原有問題細化,改為起點低、基礎性強的小問題,逐步引領學生歸納總結世界洋流分布規律。教材提供的案例具體分析了洋流對全球熱量輸送和沿岸氣候的影響,體現了暖流對流經地區有增溫、增濕的作用,寒流對流經地區有降溫、減濕的作用。此案例為學生分析洋流對地理環境的其它影響提供了示例,教師可根據學生實際,引入其它案例或由學生自主提出案例分析洋流對海洋生物、海洋航行和海洋污染的影響,如提出豪華客輪“泰坦尼克”號在紐芬蘭島附近海域撞上冰山最終沉沒的實例,分析洋流攜帶冰山對海洋航行造成的影響。
3.設計思路
基于以上分析,兼顧高考對學生的能力考查,本節教學以活動為中心,轉變學習方式,拓展學生能力,設計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活動,通過自主學習、動手繪圖、讀圖探究和小組探討等活動激發學生對地理現象和地理原理的探究興趣,充分發揮學生主動性,促使學生積極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在合作探究中自主構建地理知識,達成課程標準要求,形成地理學科素養。本節活動設計流程如圖1。
二、活動教學建議
自主學習:等溫線圖判讀洋流性質及流向
【活動內容】自主學習:課前觀看微課視頻“鴨子的傳奇之旅”,閱讀課本以理解洋流的概念和分類,完成活動練習并思考等溫線與洋流流向關系。
【活動目的】洋流的概念和分類較為簡單,學生通過自學即可理解。此部分知識關鍵在等溫線圖中判別洋流性質及其流向,因此設置相應活動練習,一方面可檢測學生對等溫線的判讀情況,另一方面通過洋流與其流經海區水溫的比較使學生加深對暖、寒流概念的理解,從而總結出海水等溫線凸出方向即為洋流流向的規律。
【活動練習】圖2為不同海域的表層海水等溫線圖,圖中虛線甲、乙表示洋流。讀圖完成下列問題:①分別判斷甲、乙所在半球及洋流性質;②在虛線處添加箭頭表示洋流流向。
動手繪圖:掌握世界表層洋流分布規律
【活動內容】按以下四個步驟繪制并分析洋流模式圖:①在圖3全球風帶模式圖中填寫六個風帶的名稱并用箭頭畫出其風向。②參照教材圖3.5,在全球洋流模式圖中補畫箭頭表示洋流流向。③對比洋流模式圖和教材圖3.5回答:以副熱帶為中心的大洋環流,在南、北半球分別呈順時針還是逆時針方向流動?大洋東、西兩側洋流的性質有何不同?北半球中、高緯度地區,以副極地為中心的大洋環流呈順時針還是逆時針方向流動?大洋東、西兩側洋流的性質有何不同?40°S~60°S之間分布的是什么洋流?是暖流還是寒流?④同桌之間相互描述世界海洋表層洋流的分布規律。
【活動目的】通過復習全球風帶的分布,引領學生一邊思考一邊繪圖,理解洋流形成的過程和原因,并歸納總結出世界海洋表層的洋流模式。再將教材圖3.5與洋流模式圖進行對比,逐步引導學生概括、提煉出世界表層洋流分布的一般規律,分別以副熱帶為中心和副極地為中心形成大洋環流。
【活動反思】讓學生主動參與到知識形成過程中,明確地理事物形成的前因后果,有利于學生把握地理事物的本質特征和規律,同時同桌之間互幫互助、相互評議,有利于培養學生用地理語言表達地理事物的能力。
讀圖探究:明確北印度洋季風環流成因
【活動內容】觀察北印度洋海區冬、夏季節的洋流示意圖(圖4),完成活動:①描述不同季節北印度洋海區的季風環流組成和流動方向;②畫出相應季節的盛行風向,并思考季風與洋流的關系;③不同季節索馬里半島沿岸洋流的性質為何不同?
【活動目的】通過讀圖明確北印度洋海區受季風影響,夏季環流系統呈順時針方向流動,冬季呈逆時針方向流動,即“夏順冬逆”的規律;調動已學南亞季風的相關知識,學生容易理解季風洋流的成因;探討索馬里半島沿岸洋流的性質,幫助學生理解上升流,為學習秘魯漁場的成因奠定基礎。
【活動拓展】推測北印度洋季風洋流使馬六甲海峽表層海水流向具有什么樣的季節變化?
小組探討:理解洋流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活動內容】小組合作探究,分析以下案例,各小組搶答并闡述觀點:①閱讀教材P59案例,分析洋流對氣候的影響;②在世界著名漁場分布圖中找出世界四大漁場的位置以及與其相關的洋流名稱,說明漁場分布與洋流的關系;③哥倫布從歐洲去美洲時,走了圖5中A、B兩條不同的路線,有趣的是走距離較短的A路線用了37天,而走距離較長的B路線卻只用了20天,試解釋其原因;④1978年一艘名為“阿摩科?卡迪茲”號的油輪在英吉利海峽附近失事,使22萬噸原油泄入海中。洋流會給這次海上石油污染帶來什么影響?
【活動目的】通過小組合作探討方式分析教師提供的典型案例,對原理進行印證,理解洋流對氣候、海洋生物、航洋航行和海洋污染的影響,培養學生分析和探討地理問題的能力。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搶答,旨在調節課堂氛圍,提高學習激情,鼓勵學生大膽表述觀點。
篇2
只有知識才是力量,只有知識能使我們誠實地愛人,尊重人的勞動,由衷地贊賞無間斷的偉大勞動的美好成果;只有知識才能使我們成為具有堅強精神的、誠實的、有理性的人;下面小編給大家分享一些高中地理關于水的知識點,希望能夠幫助大家,歡迎閱讀!
高中地理關于水的知識1第1課時 自然界的水體和河流專題
一、相互聯系的水體
(一)水的存在形式及分布
1.氣態水:數量最少,分布最廣。
2.固態水:分布高緯、高山和特殊條件存在。
3.液態水:數量最多,分布次之。
(二)地球上的水體:海洋水、陸地水、大汽水,其中海洋水最主要,占全球的水量的96.53%。
(三)陸地上的水體:河流水、湖泊水、沼澤水、土壤水、地下水、冰川水、生物水。冰川水為主體。
(四)人類利用的主要淡水資源:河流水、淡水湖泊水、淺層地下水。
二、陸地水體的相互關系(其它水體與河流的關系)
(一)冰川水補給是單向的,冰川水可以補給任何水體,但是其他水體不能直接補給冰川
(二)其他水體可以相互補給
(三)河流和湖泊水、地下水的補給關系
1.河流水與湖泊水之間相互補給關系
2.湖泊水與地下水的補給關系
(四).冰川——是地球上淡水的主體約占地球淡水總儲量的2/3,人類利用的還不多。
1.大陸冰川分布:兩極地區(南極和格陵蘭島)
2.山岳冰川分布:高大山脈的山頂
(五)地下水
1.地下水的來源:大氣降水、河湖水補給、凝結水
2.地下水的類型:潛水和承壓水的區別
(3)地下水利用中的問題
①干旱或半干旱地區,大水漫灌,地下潛水水位上升造成土壤鹽漬化;
②過量開采地下水,形成地下漏斗,并引起地面下沉,沿海海水入侵,地下水水質變壞;
③污染造成地下水水質變壞。
(4)保護措施
①保護補給區的自然環境,防止水污染;
②適量開采,防止過度,避免形成漏斗區;
③及時人工回灌,填補地下漏斗區;
④有灌有排,科學灌溉。
三.河流
(一)河流水的主要補給類型:大氣降水、高山冰川融水、季節性的積雪融水、湖泊水、地下水
(二)河流流量影響因素
1.氣候:根據氣候類型判讀流經地區降水量與蒸發量關系,是地形的迎風坡還是背風坡;
2.內流河主要看降雪量和溫度決定下的冰雪融化量;
3.流域(集水)面積大小,面積越大,流量越大;
4.根據水系是否龐大,判讀支流的多少,支流多匯集水量大;
(三)河流徑流的變化變化特點:
1.雨水補給型:河流徑流隨降水量的變化而變化,降水量的季節和年際變化大,徑流量的季節和年際變化也較大,水旱災害也比較頻繁;
2.積雪冰川融水補給型:河流徑流隨氣溫變化而變化,流量的季節變化大,夏季流量大,冬季流量小,甚至斷流,但流量的年際變化小
3.湖泊水地下水補給型:徑流量穩定而可靠,且與河流互補,即湖泊對河水流量有調蓄作用。
(四)典型地區河流流量過程曲線的分析
1.東部季風區:南方河流流量大,汛期長;北方河流流量小,汛期短;
2.西北內陸地區:降水稀少,蒸發和下滲強,流量小;汛期在氣溫最高的7、8月份,冬季流量小或出現斷流;流量還有日變化;
3.東北地區:4、5月份形成第一次汛期(春汛);
7、8月份東南季風帶來降雨,河流又出現第二次汛期(夏汛);冬季氣溫低,河流封凍,小河流會斷流。
4.西南喀斯特地區:溶洞、暗河等發育,河流與地下水關系密切,補給量穩定可靠,徑流量一般變化比較小。
5.長江中下游地區:6月受江淮準靜止鋒帶來的梅雨影響形成汛期,7、8月受副高帶來的伏旱影響形成枯水期,9、10月鋒面雨帶南移又會有一次小汛期;
6.華北地區:降水集中在7、8月,故汛期為7、8月或稍晚一些時間;
由于冬、春降水少,枯水期出現在12、1、2月份(春旱)。
7.季風氣候和草原氣候的降水屬夏雨型,汛期在夏季;地中海氣候的降水屬冬雨型,汛期在冬季;
(五)斷流的原因:
1.在溫帶干旱地區:以冰川補給的河流,在冬季由于氣溫低冰雪未融化而斷流;
2.半干旱半濕潤地區:①自然:降水少、干旱、蒸發大、滲漏嚴重;
3.人為:河流中上游工農業生活大量用水而斷流;
(六)河流含沙量多少:
①降水強度:暴雨頻率;
②植被:覆蓋率高低,主要受人類活動影響較大;
③土壤:疏松程度,一般黃土高原含沙量大;
④地形:坡度越大,含沙量越大。
(七)河流凌汛(初春秋末)生成條件:
1.成因:
①最冷月氣溫在0℃以下,有結冰期(溫帶季風氣候和溫帶大陸性氣候,極地氣候)
②較低緯度流向較高緯度。
2.對策:一是汛情通報,做好預防工作;
二是炸掉堵塞的冰壩。
(八)分析河流水能豐富的原因
①河流的落差(階梯過渡地帶,山地),一般落差越大,水流越急,水力資源越豐富。
②河流水量的大小(看降水量的多少、流域面積的大小、蒸發量的大小),一般水量越大,徑流越穩定,水力資源越豐富。
(九)評價河流的航運價值:
(1)自然條件:
①地形——平原地形,地勢平坦,水流平緩,航運條件好。
山地為主,地形崎嶇,水流急促,航運條件差。
②氣候——降水豐富且均勻,河流流量大,流量季節變化小, 航運條件好。
降水少且變率大,河流流量小,流量季節變化大, 航運條件差。
③水文——河網密布,通航里程長;河道寬闊平直;冰期短;植被覆蓋率高,含沙量小,航道不易淤積,使用時間長,航運條件好,反之較差。
(2)社會經濟條件:
④水運本身的優點(運量大,投資省,運費低反之,就是有航運條件再好,流域內人口稀少,經濟發達落后,運輸的需求量小,也不具備海運價值,如:亞馬孫河。
⑤流域內人口稠密,經濟發達,聯系密集,運輸量大,航運價值高。
⑥水運與其他交通運輸方式聯系;⑦流域的資源開發、工農業情況(如答“黃金水道”);
(十)河流水系
(1)河流水系特征的描述
①發源地、注入地、干流長短、流向自--向--流、流域面積大小、河網形態、密度
②支流數量及其形態:支流多少、支流排列形狀(常見的水系形狀有向心狀(塔里木盆地)、放射狀(海南島)、扇形、樹枝狀、平行狀、格子狀、網狀、對稱和不對稱),或主要分布在河流北(南、東、西)岸,湖泊的數量及分布等
③河道曲直情況、寬窄、深淺、高低(即為河床特征)、落差或峽谷分布
④上中下游的劃分及各段河道特征。
(十一)河流水文特征:
①河流的內(外)流區、河流補給類型(大氣降水、冰川融水、積雪融水、地下水補給)
②年徑流量:大小、季節變化、年際變化、有無斷流——以雨水補給的外流河主要由降水決定:降水量的多少、降水季節變化、流域面積大小;以冰川融水補給的內流河由氣溫決定。
③汛期(水位):有無明顯汛期,一個還是兩個,汛期在什么季節,水位高低,水位變化的大小——取決于河流補給類型、補給時間長短、水利工程、湖泊調蓄作用
④含沙量:大或小——地面坡度,土壤的疏松程度,植被覆蓋狀況,降水強度(集中程度或暴雨發生頻率)等
⑤結冰期:有無、長短——取決于溫度冬季是否低于0℃;是否有凌汛(兩條件:有結冰期和低緯流向高緯)
⑥流速快慢 :上游山區河段,一般地勢起伏大、河流落差大、流速快,多水能資源;中下游平原河段,一般地勢平坦、流速慢,航運條件好;
注意:外流河上述①——⑥條均要描述,內流河僅描述①②兩條。
(十二)河流流向的判讀方法
常見的的判定方法有如下幾方面:
1、根據一條等高線的彎曲,判定河流流向
河流在山谷中流動,河流流經處的地勢比兩側低。只要知道一條等高線的彎曲狀況,就可以確定河流的流向,即河流流向與等高線的彎曲方向相反。
2、根據一組等潛水位線,判定河流流向
潛水位線的數值大小可以反映地勢的高低,即潛水位線的數值大表明地勢較高即河流從等潛水位線高值指向低值。
潛水位線的彎曲可以反映河流與潛水的互補關系:垂直等潛水位線,由高值指向低值,可判定其互補關系。
3、根據湖泊或水庫上下游的水位變化曲線,判定河流流向
湖泊或水庫對河流徑流有調節作用,使得湖泊或水庫下游的河流年經流量比較穩定,所以水位變化曲線的起伏較小。
4、根據城市的合理規劃圖判定河流流向
城市合理規劃最主要的是處理好工業區與住宅區的區位,需清潔水源的工廠(如自來水廠,酒廠,食品廠等)應位于居民區上游地區;產生水污染的工廠(如電鍍廠,化工廠)應位于居民區下游地區;高級住宅區往往位于地勢較高的上游等。
5、根據河床的深淺判定河流流向
在河岸彎曲處,由于受水流的沖刷,凹岸河床較深,而凸岸往往形成河漫灘,即河床較淺;在河岸平直處,由于受地轉偏向力的作用,北半球右岸河床較深,左岸則較淺,南半球正好相反。
高中地理關于水的知識2自然界的水循環
一.水循環的含義及類型
(一)概念:自然界的水在水圈、大氣圈、巖石圈、生物圈四大圈層中通過各個環節連續運動的過程。
(二)類型和過程:
1.海陸間大循環:海洋水蒸發水汽輸送降水下滲徑流(地表徑流、地下徑流)大海;
2.陸地內循環:陸地蒸發(蒸騰)水汽輸送降水下滲徑流(地表徑流、地下徑流)陸地;
3.海上內循環:海洋蒸發降水。
(三)意義
1.維護全球水熱的動態平衡,緩解不同緯度水熱收支不平衡的矛盾;
2.使陸地淡資源水不斷更新;
3.聯系四大圈層和海陸間紐帶,使地表各圈層之間、海陸之間實現物質遷移和能量轉換。
(四)人類活動影響水循環
1.人類活動改變地表徑流:引河湖水灌溉、修建水庫、跨流域調水、填河造陸、圍湖造田
2.影響地下水:人工回灌、抽取地下水
3.影響局部降水:人工降雨
4.影響蒸發:植樹造林、修建水庫
5.影響下滲:城市路面硬化、植被破壞。
高中地理關于水的知識3大規模的海水運動
一、海水的運動形式及因素
(一)海水的運動形式
1.波浪:風浪和海嘯
2.潮汐:日月引力下海水有周期性的運動,一天兩次,白天為潮、晚上為汐。
3.洋流:洋流又叫海流,是指大洋表層海水常年大規模沿一定方向進行的較為穩定的流動。
(二)影響洋流的因素:
1.盛行風:大氣運動和近近地面風帶。
是形成洋流的主要動力,洋流分布與盛行風風帶分布是一致,如圖所示。
2.海陸分布:陸地形狀和地轉偏向力,其中地轉偏向力影響洋流的運動方向。
3.海水密度和補償作用:如秘魯寒流。
二、洋流的類型
(一)按性質分類(南半球的西風漂流是寒流,而北半球的西風漂流是暖流)
1.暖流:從水溫高的海區流向水溫低的海區的洋流。
2.寒流:從水溫低的海區流向水溫高的海區的洋流。
寒暖流的區別方法:東西向洋流中,中低緯度的是暖流,中高緯度的是寒流;南北向洋流中由較低緯度流向較高緯度的洋流是暖流(索馬里暖流除外,因為它是向岸風作用下的下沉流),由較高緯度流向較低緯度的洋流為寒流(索馬里寒流除外,因為它是離岸風作用下的上升流);
3.洋流與等溫線的關系:洋流的判讀方法
①根據海水等溫線的分布規律確定南、北半球:海水等溫線的數值自北向南逐漸增大為北半球;如果海水等溫線的數值自北向南逐漸變小為南半球;
②確定洋流流向:等溫線的凸出方向就是洋流方向。
③確定洋流性質:如果海水等溫線向高緯凸出(北半球向北、南半球向南),說明洋流水溫比流經海區溫度高,則該洋流為暖流;如果海水等溫線向低緯凸出(北半球向南,南半球向北),說明洋流水溫比流經海區溫度低,則該洋流為寒流。
④根據洋流流向、性質、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確定洋流名稱。
(二)按照成因分:風海流、密度流、補償流
1.風海流:盛行風吹拂海面,推動海水運動而形成。
如:赤道暖流、西風漂流、北大西洋暖流
2.補償流:風力和密度差生的洋流,使海水流出海區海平面下降,流入海區平面上升,相鄰海區相互補給的洋流。
如:本格拉寒流、秘魯寒流、西澳大利亞寒流、索馬里寒流。
3.密度流:由于海水的溫度、鹽度不同,影響起海水密度不同,引起的海水運動。
(1)發生地區:封閉海區-開闊海區之間
(2)海水的流動方向:表層:低密度-高密度;底層;高密度-低密度。
(3)主要發生區域:直布羅陀海峽、蘇伊士運河、曼德海峽、霍爾木茲海峽等地區。
三、世界海洋表層洋流的分布及規律
(一)世界表層洋流分布
(二)洋流的分布規律:
1.南北半球中低緯海區,形成以副熱帶為中心的反氣旋型大洋環流。
(1)方向:北半球呈順時針方向流動,南半球呈逆時針方向流動。
(2)洋流性質:東寒西暖。
2.北半球中高緯度海區,形成以副極地為中心的氣旋型大洋環流,呈逆時針方向流動,大洋東岸是暖流,大洋西岸是寒流。
3.南半球中緯度海區,受西風影響(風海流),形成規模很大、自西向東流(南極上空看為順時針)環繞地球的西風漂流(性質是寒流)。
4.北印度洋海區,由于受季風影響,形成季風洋流(冬逆夏順)。
四、洋流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一)洋流對氣候的影響
1.維持全球熱量和水分平衡,促進高、低緯度間熱量和水分的輸送和交換;
2.對大陸沿岸氣候的影響:①暖流對大陸沿岸有增溫增濕的作用②寒流對大陸沿岸有降溫減濕的作用
(二)對海洋生物資源和漁場分布有顯著影響
1.漁場形成的區位條件:(溫帶、大陸架、寒暖流交匯、上升流及河流入海口附近)。
A.溫帶海域:溫帶地區季節變化顯著,冬季表層海水和底部海水發生交換時,上泛的底部海水含有豐富的營養鹽類,浮游生物眾多;
B.地形:面積廣闊的大陸架(水溫高,陽光充足,光合作用強,餌料豐富)
C.河口處:河流帶來豐富的營養鹽類,有利于浮游生物繁殖,餌料豐富
D.洋流:寒暖流交匯處或離岸風導致的上升流補償流處,海水上泛,將海底營養物質帶至表層,餌料豐富。
2.世界著名漁場的分布——世界四大漁場成因
(三)對海洋航行的影響
1.順流可節省
燃料,加快速度,逆洋流航行速度慢——最佳航線的選擇
例如,我國明朝鄭和曾七次下西洋,他總是選擇冬季從我國出發冬季出發。一是此時我國東南沿岸地區吹偏北風,順風行船;二是北印度洋海區盛行東北風,海水自東向西流,船隊順風順水而行。次年夏季反航,也是利用了順水航行的道理;
2.寒、暖流交匯處或冬季暖流上空多海霧,對海上航行不利。
3.流從兩極帶來的冰山對航行不利。
(四)對近海污染的影響;加快凈化速度(有利);擴大污染范圍(不利)。
(五)鹽場形成的區位條件答題模式:
1.氣候:降水量少,晴朗光照充足,氣溫高、多風蒸發旺盛。
2.地形:沿海地形平坦,適于曬鹽的泥質海灘。
(六)海霧的形成及分布:
(一)形成:海霧是由海面的低層大氣中水汽凝結,通常是白色,能見度在1米以下。
(二)海霧的分布及季節
1.寒暖流交匯處形成全球
篇3
關鍵詞:設計思維;高中地理;實驗教學
引言
地理學是研究自然和人文現象,以及它們之間相互關系的學科。地理實驗是地理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有很強的操作性與直觀性。地理實驗教學能極大程度地激發學生的科學興趣、培養嚴謹的學科作風,切合素質教育要求。基于此,本文將對地理實驗教學的實施進行探析。
一、地理實驗教學的現狀
近幾十年,美、英、日等發達國家注重實驗教學在地理課堂中的實踐運用,出臺了專門針對實驗教學的政策,出版了較為權威的專用實驗教材,借此保證實驗教學的有效實施。在我國,因實驗教學起步較晚,尚未形成完整的配套實驗教材,多數學校缺少開展地理實驗的器具與環境,部分教師的實操能力有限,造成目前地理教學不能切實開展各種實驗活動。僅有的少數地理實驗活動,不僅內容淺化、活動單一、目標含糊,而且基本上是教師主宰著整個實驗過程,學生被動完成教師指定的觀察任務,缺少思考與創造。
二、設計思維下的地理實驗教學思路
1987年,彼得羅伊在DesignThinking一書中描述了建筑師和城市規劃者在做設計時用到的設計方法論,“設計思維”概念由此確定。設計思維是一種新的理念,旨在培養學生像設計師一樣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復雜問題,契合了我國創新人才培養的需求[1]。根據《普通高中地理學科課程標準(2017年版)》倡導的“教學過程重實踐”基本理念,筆者結合以往的教學經驗,以“模擬洋流運動”為例,嘗試在高中地理教學實驗中改進EDIPT設計思維過程,從確定主題、明確認知、實驗設計、實踐操作、總結評價五個環節研究地理實驗教學。
三、設計思維下地理實驗教學的應用探討
(一)確定主題此環節一般由教師把控,教師需要認真研讀課程標準與教材,選定實驗方向,明確實驗原理,確定教學目標與素養要求。例如,“大規模的海水運動”這一節的教學目標是:運用地圖,歸納世界洋流分布規律,說明洋流對地理環境的影響。因此明確實驗方向——通過人為手段模擬洋流運動,據此分析其形成原因,實驗的原理應盡可能與事實相吻合。實驗主題的確定可由學生自主選擇,擺脫傳統地理實驗,即采用“教師出示主題—步驟指導—學生操作—結論反饋”的流程,能更大程度地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主動性與科學興趣。
(二)明確認知地理實驗活動主要關注學生學習過程中的難點,通過實驗解決學生的認知問題,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印象。所以,了解學生已有認知,分析學生學習特征,是開展地理實驗前的必要舉措[2]。這個過程的落實便于教師對整個實驗課堂進行掌控,以保證地理實驗的有效進行。例如,“大規模的海水運動”一課中,洋流形成的主要動力、與風向的關系以及上升補償流形成原因都是學習難點,所以整個實驗圍繞“洋流成因”設計知識鏈:洋流的主要動力盛行風帶風向與洋流運動方向的關系陸地輪廓的影響拓展延伸(上升補償流的形成)。其中,盛行風帶與地轉偏向力是學生所熟悉的知識,可在實驗前加深鞏固,強化印象,讓學生明確認知,做好實驗前的知識儲備。
(三)實驗設計實驗教學中,教師應當注重以下以學生為主體的設計環節。(1)列出問題涉及的變量,厘清變量關系(有數據要求的地理實驗如河流的含沙量、流量等),如果問題難度值偏大,那這個變量關系就必須由教師提供。(2)引導學生做出合理假設。但要注意,這些假設通常是實驗所依據的科學原理或者是其反例,單純的觀測類實驗并不需要假設。(3)生生或師生互動交流,建議六人為一組交流闡述假設理由,可以。(4)學生撰寫實驗操作步驟,教師輔助。如果實驗難度稍大,可以先由教師提供一些熟知的實驗方法或教學視頻,學生在此基礎上進行器具或方法的改動創新,列出實驗步驟。模擬洋流運動實驗中,筆者先給出碎紙模擬表層洋流運動實驗(如圖1上),這只能體現赤道附近盛行風對洋流形成的影響與實際的風帶有區別,提示學生可以進一步完善風帶(如圖1下)。在撰寫過程中,學生對器具的使用、環流的形成個數都進行了改進,使實驗與課本中的洋流模式圖、現實世界的表層洋流運動更為接近。最后,學生通過小組合作撰寫出實驗操作步驟。(1)準備實驗器材:橢圓形水槽、碎紙片(或魚食等易漂浮于水面的小物品)、吸管。(2)明確實驗目的:了解世界表層洋流運動的原因。(3)實施實驗步驟:①橢圓形水槽底部標注赤道、兩極,水槽注滿水,撒上碎紙屑(魚食等易浮物品);②通過吸管向代表赤道和北半球中緯度的水面吹風(類似于低緯信風和中緯西風);③在表格中記錄現象,并分析其原因。
(四)實踐操作依據實驗步驟流程操作,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現有能力和實驗安全要求,選擇合適的儀器,指導學生小組操作,觀察產生現象,記錄實驗數據、分析實驗結果、思考產生的原因,整理最終結論。一般情況下,中學地理驗證性實驗的結論與實驗的假設是相吻合的。但要注意,因為一些地理現象是自然界大范圍的,所以在進行實驗室小范圍模擬時會出現偏差,如地轉偏向力在洋流形成過程中的作用就無法在小尺度的水槽中體現。學生在記錄實驗結論時往往容易忽略,因此,教師要起指引作用,引導學生發現問題,比較實驗與實際的區別。
(五)總結評價總結評價是地理實驗教學實施的重要環節,可以反映師生的教與學狀況,使教師更好地了解學生的學習程度[3]。在模擬洋流運動的實驗中,筆者初擬了簡潔的實驗過程性評價單,以百分制從實驗學習目標、實驗問題假設、對假設進行論證、注意事項、撰寫實驗步驟、規范操作實驗、分析處理數據或現象、總結正確結論、理論知識掌握、參與小組合作這十個方面進行評價,對整個學習過程起到導向、管理、診斷、激勵的作用。
結語
綜上所述,設計思維下的五個教學環節重新構建了地理實驗教學中教與學模式的靈活框架形式,與地理學科其他教學方式相輔相成,對培養學生的學科技能起到了重要作用。五個環節要以教師本身的學科素養為基石,所以筆者將繼續學習、深入探究,以期提出更適合目前地理教學的實驗教學方法。
[參考文獻]
[1]劉蘇梅,曹恒來,丁婧.“設計思維”理念下的信息技術教學——以“網站LOGO的設計”為例[J].江蘇教育,2018(91):52-55.
篇4
【關鍵詞】 多媒體 切入點 網絡
【中圖分類號】 G4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6-5962(2012)11(a)-0243-01
1 前言
地理教學活動,是以學生為中心的地理教學,需要多種方法、多種渠道并配合教師嚴密的教學組織從而構成的一個行之有效的教學環境。與傳統的教學手段比較,多媒體教學在營造這種高效的教學環境時有著很大的優勢。
2 選擇媒體的切入點
2.1 敘述地理現象和地理規律的內容,可選用計算機作輔助教學,通過計算機進行人機對話、師生對話,以利于因材施教,幫助學生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
2.2 對學生難以理解的抽象知識,可利用計算機進行動畫模擬過程演示,達到突破難點、掌握重點的目的。
2.3 對于各種地理事物、地理現象和地理事件的呈現,可用電視錄像,達到視聽結合的效果。
3 多媒體技術在不同地理教學內容中的應用
地理學科內容涉及面廣,大到宏觀宇宙,小到微觀世界,有學生能直觀感受的地理特征,也有較抽象難以理解的地理現象。在教學中,教師除了運用自身生動的語言和其他直觀教具刺激學生,以強化學生的“學”之外,多媒體的輔助教學則更顯其獨特的優勢。
3.1 關于綜合性強的教學內容
地理是一門跨文理兩科的綜合性很強的學科,同時其內部的各地理要素間也有著很強的綜合性。有些地理事物是由多種紛繁蕪雜的地理要素相互聯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對于這類內容,應該利用多媒體構建出整個知識結構,清晰知識層次,將知識的內在聯系直觀的體現出來,使學生從宏觀上把握,再從細節上理解記憶。
例如:在講“大規模的海水運動”的時候,既要講全球洋流模式,又要分析各地不同洋流的成因及性質,還要分析其與大氣環流的關系,內容較多。因此,可以先用多媒體展示全球風帶分布圖,再以此為基礎分析構建全球洋流模式圖,先讓學生從總體上把握,并理解兩者間的關系,然后通過細節圖和模擬動畫逐個分析各地洋流的性質及其與地形、溫度、風向等多重因素的關系。
3.2 關于空間性強的教學內容
空間性強的地理教學內容,往往是學生看不清、聽不見、摸不著、感知不深、想像不到、理解不透的事物和現象。而多媒體組合,能通過多種渠道、多種方式,刺激學生的多種感觀分析器進行學習,從而建立地理事物的空間觀念。
還是以“大規模的海水運動”為例。在講世界表層洋流的分布時,可導入世界輪廓圖,然后用動畫箭頭顯示洋流流向,并用不同色彩表示洋流的冷暖性質,給學生建立清晰的空間概念。
對于高一“行星地球”這個章節難度較大,多媒體的模擬動畫更能表現出抽象的各種天體運動特點和規律。
3.3 關于理論性強的教學內容
地理教學中,有許多基本理論是從歷史角度或空間角度對地理事物的高度抽象概括,這些理論往往脫離學生的實踐,很容易使學生覺得枯燥乏味,缺乏興趣。為此,我們可以借助多媒體組合的優勢,讓學生在輕松的氛圍中獲取知識。例如:在講密度流時,可以模擬二戰時德國潛水艇利用洋流神秘的潛入潛出地中海的情況,讓學生從故事中強化記憶密度流的形成及分布。
3.4 關于區域性強的教學內容
區域性是地理學科的重要特征之一。由于地球上各地的實際情況大有不同,因此我們在教學過程中除了構建整體性理論,還必須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據統計,就人教版必修三教材中,地理事物的區域分布圖就有39幅,如果配合地理區域圖和圖文并茂的解說,以及大量區域性特征的演示,有助于學生建立區域性概念。
4 如何應用多媒體輔助教學的幾點建議
心理學認為,學習情境是指學習者認識自己和學習過程以實現學習目標的環境。學生只有對該學科產生了興趣,才能有探求新知的欲望,而這種興趣的激起,則在很大程度上要靠教師所創設的教學情境。因此,教師可根據教學內容,用多媒體創設新奇的教學情境,一開始就抓住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主體性學習意識,喚起學生旺盛的求知欲,使學生盡快的融人課堂教學情景之中。由于課堂上要完成的學習任務各有所異,媒體所要體現的側重點也不盡相同,因此我們必須根據實際情況來選擇我們所以運用的媒體和媒體的表現方式。大概總結有這樣幾種做法:
4.1 知識檢測型
由計算機來考核學生的情況,并通過交互給出學生沒有理解的知識點的解析,同時給出知識掌握的評價標準,使學生做到對自己的學習狀況心中有數。通常我們可以通過自測型地理題庫、智能型地理題庫試卷生成系統等方式來完成。
4.2 模擬實驗型、智能開發型
利用媒體模擬某些地理現象,構建地理環境,然后讓學習者分析討論地理原理,這樣做遠比空洞的講解或簡單的圖示要生動直觀。我們甚至可以將地理信息系統、虛擬現實技術和網絡技術應用進去,讓學生自己去找資源,去粗取精的歸納總結,最后提出更好的見解。例如,模擬天體的運行、天氣系統的形成,海陸的變遷等現實生活中無法看到的現象,特別適合開發學生的地理知識的靈活運用和實際應用能力。
4.3 趣味游戲型
我們可以利用計算機甚至攝像機等其他媒體創設一種帶有競爭性的學習環境,把地理的科學性、趣味性和教育性融于一體,能大大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科學的動機,起到“寓教于樂”的效果。
篇5
【關鍵詞】高中地理科學作業設計策略
一、針對學生疑問設計專項地理練習
地理作業的基本作用就是要檢測學生的學習成果與不足,所以高中地理教師應該轉變“重量不重質”的不良觀念,根據學生們在課堂學習中所表現的不足來設計專項地理練習,確保每一輪地理練習都能及時鞏固學生的現有地理學科能力,不斷提升高中生的地理應試能力,有效豐富高中生的解題經驗。就如在“大規模的海水運動”一課教學中,學生們就在課堂上學習了世界洋流的分布規律及其對地理環境的具體影響。在課堂結尾階段,我利用課堂檢測與課堂小結匯總了學生們的學習不足,發現本班學生對等溫線的識讀與應用、世界洋流的分布規律等重點知識依然存有疑問。于是,我就專門針對這兩個知識點設計了地理作業,希望學生們可以根據等溫線來判斷暖流與寒流問題,然后根據洋流性質與分布規律來判斷某個地區的自然環境,以便幫助學生重點突破學習難點。
二、針對學生差異設計分層地理作業
常規的高中地理教師通常會以統一的地理作業布置練習任務,然后再制定統一的作業收繳時間。然而,多元智能理論已經指出每個人的顯性智能結構不同,高中生的認知能力發育水平不同,難以應付同樣難度、同等數量的地理作業。如果一味強求統一步調,那么會大大挫傷高中生的練習自信。對此,高中地理教師應該要設計分層地理作業,尊重學生差異,滿足學生個性化練習需求。就如在“河流地貌的發育”一課教學中,本班學生便表現出了不同的學習優勢。比如,本班少部分學生的理解能力、想象能力等思維能力發育比較成熟,能夠根據流水作用的侵蝕形式分析具體的地表形態,還能結合流水運動規律分析堆積地貌的形成與特征。因此,我在設計地理作業時,就以河流堆積地貌示意圖與河谷演變過程設計了河流侵蝕地貌的相關問題,鼓勵學生自主分析沖擊平原的形成原因。但是,還有一部分學生的讀圖識圖能力較差,難以理解侵蝕地貌與堆積地貌的形成原理,所以我將作業重點放在了本課重要概念內容之中,鼓勵學生靈活應用本課重點概念。
篇6
興趣是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的最好動力。地理作為一門綜合性較強的學科,不僅要求學生具有豐富的空間想象力,還需要學生擁有良好的語言理解和表達能力,因而在學習過程中,學生往往覺得地理枯燥乏味,無法引起學習興趣。為此,教師在設計編制導時必須增加導學案的趣味性。比如在編制“大規模海水運動”這一課程內容時,教師可通過加入具有趣味性的案例來引起學生注意,令學生在好奇之下不由自主投入到學習中:漂流瓶是大家熟悉的事物,成功漂洋過海的漂流瓶卻并不多見,然而在2012年8月29日,英國蘇格蘭一對母女卻在海灘上撿到了一個漂流瓶,發現里面有一張用中文寫著祝福話語的紙條。以此讓學生發散思維,回答這個來自中國的漂流瓶是如何通過重重阻擾去到英國的。
二、中學地理教學中學案導學的運用
1.課程預習
作為一種圍繞學生而展開的教學模式,學案導學要求學生使用比普通教學模式更多的時間來進行課程前的預習,從而縮短教師消耗在講授教材內容的時間,使師生能有更多時間共同對教材內容進行思考和討論。教師應提前將導學案發給學生,讓學生結合自身對課文的理解,按照導學案上所列要求完成練習,如遇到不明白的地方則劃上標志,以在課堂上進行討論。通過這種預習方式,一是能夠讓學生將現有知識與新的知識聯系在一起,方便了解各個章節的學習重點;二是能夠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使學生養成主動閱讀教材,主動找出問題,主動分析問題、主動解決問題和總結重點的良好學習習慣。
2.課程討論
學案導學法中,課程討論起到了承上啟下的教學作用。為此,教師在開始施教前,應首先檢驗學生的預習成果,而后根據導學案內容排除過于簡單的問題,將具有爭議性的問題交給學生討論。具體方式為:在確保學生切實完成課程預習的基礎上,按照座位次序將全班學生分成數個小組,每個小組以合作的方式針對教師給予的教材難點展開討論和學習。討論結束后,教師選出大多數學生難以理解的內容,經由課程講解消除學生疑惑。
3.課程講解
在學生通過課程預習與課程討論之后,留下的問題往往即是教材難點,為方便學生理解知識,教師應做好課程講解的充分準備。講解過程中,教師需注意邏輯清晰,保證用語簡練,避免出現學生聽見卻沒聽懂的現象。同時,教師講解時還應注意貼近現實,結合實際,把舊知識與新知識聯系起來,將問題變得淺顯易懂。最后,教師需確保課程講解具有啟迪性,并保證學生在學習中時刻處于主體地位,讓學生在受教師指點后自行總結出一套規律,進而從中找到解決問題的方式,提高自主學習能力。
篇7
美國心理學家苛勒的“領悟說”強調,人類的學習,不是對個別刺激做個別反應,而是對整個情境做有組織的反應,領悟是解決問題的關鍵所在。領悟重在“悟” 。 “悟”的過程是學生對不懂的地方進行質疑,反思自己思維方法上的不足,尋思產生錯誤的原因,最后自悟定型學習內容和學習方法。 “悟”的形式是學生對知識理解和方法運用進行質疑、深思與自悟,側重于訓練批判性、準確性的思維品質。然而,領悟并非與生俱來,它是一個心理過程,是一種高層次的學習活動,是與教育培養密切聯系的。如何在高中地理教學中讓學生能最大限度的領悟,本文將在以下五個方面探討領悟教學在課堂中的操作與實踐。
一、入境啟悟
好的情境創設,是打開學生興趣之門的鑰匙。那就為一堂好課奠定了堅實的基調。激起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使之進入最佳的求知狀態。在人教版必修二教材“人口遷移”新授課中,筆者進行了如下情境創設:
師:在座的同學們在日常生活中有沒有這樣的感受——如今在常州的大街小巷說普通話的人越來越多?
生:是的,公共場合說常州話的越來越少了。
師:那大家有沒有想過為什么呢?
生:國家大力推廣,外來來常人員越來越多,普通話是交流的需要。
師:本節課我們就來一起探究與我們息息相關的社會現象——人口遷移。
筆者對上述教學過程分析如下:人口遷移是當今中國社會一個普遍存在的社會現象,然而對于一個市區重點高中的同學來說,來自家庭關于人口遷移的直接體驗相對較少,創設一個貼近學生生活的情境就顯得尤為重要。普通話既是一種官方語言,又是一種天天使用的語言工具,每個學生都有使用的經歷,因此也有深層探究的內在驅動。對后續人口遷移教學的展開提供了一個真實的環境。用地理的視角激發學生學習的原動力,正所謂教者胸有境,入境始于親。
二、分析促悟
通過入境啟悟,學生或處于一種“智力上的困窘狀態”或形成了對學科知識的強烈探究欲。此時教師可以根據課程標準教學資源,要求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像科學家發現真理一樣,通過自己的探索和學習、發現事物變化的起因和內部聯系,從中找出規律,形成概念,并在過程中體驗和發現。學生的分析能力與分析意識在高中地理課堂中缺失是當前課堂一大特點。究其原因,和筆者所在城市中學地理學科地位有關。學生進入高中,對待地理學科的態度得不到有效轉變,還是平時走馬觀花,考試前臨時突擊。這種背景下,想讓學生在地理課堂中分析起來,領悟到知識技能之外的課程目標就需要老師精心設計,科學引領。課堂教學在此時可以發問與學生追問并舉,教師適當搭設教學支架,破解學科難點。
在人教版必修一“大規模的海水運動”的教學過程中,學生學習完洋流按性質的分類之后,教師通過實驗來演示:表層水體是如何運動的。設計如下實驗。
1、實驗用材:一個透明水槽代表海洋;兩個電吹風模擬盛行風。
2、實驗步驟:①將透明水槽裝滿水;②將電吹風固定在水槽上下兩段的一側,使風從左上角和右下角吹至水面;③水槽邊緣滴下一滴藍色墨水。
教師設問:當電吹風開啟,水槽里表層水體將如何運動?(啟發猜想,分析促悟)
筆者分析該實驗現象本身較為簡單,不需要學生對實驗的最終結果做深入探究,但該實驗能促成學生仔細觀察,激發猜想,思維遷移。為下面世界洋流的分布規律的解釋提供很好的實驗樣本。通過該實驗,學生洋流的動力來源有了更直觀的感受。教師在此時提問:世界表層海水規律與剛才實驗有異同點嗎?學生在學習完氣壓帶風帶相關知識后,結合試驗提供的直觀材料,能夠進行深層次的分析。學生結合提問與現有的認知水平,深入分析影響表層洋流的因素,得出盛行風向、地轉偏向力、海陸分布是主要影響因素。為本節內容下一個重點世界表層洋流分布規律作了較好的鋪墊,有利于該知識點進一步的分析促悟。所謂分析好,大有益。
三、涵泳自悟
篇8
一、多元智能理論概述
多元智能理論是由美國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霍華德•加德納所提出,加德納對智能定義包括三個層面:智能是在單元或者多元文化環境中解決問題并有創造意識的能力;是人們能夠在生活中面對問題情景并解決各種問題的能力;是人們在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時候不斷積累新知識的能力。依據智能的歷史性、生物性、所具有的特定符號系統和文化作品成果四項指標,他可將智能分成8種不同的類型,即語言智能、邏輯數理智能、空間智能、身體運動智能、音樂智能、人際關系智能、內省智能、自然探索智能。
二、高中地理教學設計引入多元智能理論的必要性
當今世界有競爭力的人才已經不僅僅是高學歷的人,而是要求綜合素質較高的人,其素質除了知識儲備,還有與人溝通的能力、與人合作的能力,將理論付諸實踐的能力等。社會對人才要求的發展對當今的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更加多元化,多元智能理論為中學教育改革提供了很好的理論基礎。高中地理教學設計主要包括學情分析、教學目標設計、教學方法與模式的選擇以及教學評價,而這些環節如果從多元智能的角度考量,可以對傳統教學設計進行補充。第一,傳統的學情分析是對學生現有的知識結構、能力狀況、思維特點、認知狀態和發展規律等進行分析,通常是對年級、班級的學生群體進行的分析,而多元智能指導下的學情分析,首先分析班級學生群體的智能優勢,如哪些學生的邏輯數理智能占優勢,哪些學生的語言智能水平更優,還有一些同學在音樂、身體運動智能等方面有更高的天賦。然后教師在教學時根據學生個性差異,設計恰當的智能組合,提升教學效益。第二,傳統教育觀念認為教學主要是培養知識與技能,而忽視了學習知識的過程、使用的方法以及在學習過程中產生的情感、態度體驗、價值觀沖擊。基于多元智能理論的教學目標可以直接從各個智能出發進行設計,還能夠打破教學目標缺乏層次性的現狀,靈活設計出使不同程度學生在一節課后或者一段學習都有所進步、能夠達到自己層次水平的目標,以滿足不同智能優勢、不同智能水平的學生的學習需求。第三,多元智能理論能夠為教師的教學打開思路。首先,它改變了傳統的教學觀與師生觀,讓教師意識到其實每個學生都是“聰明”的,只是聰明的地方存在差異。教學過程中因材施教、因人而異,設計出多樣化的學習活動,安排多種形式的學習材料,這樣教學效果的必然更加。其次,多元智能為教學地理提供了多元化的學習路徑。教師在分析某一知識點時,可以靈活變化,例如可以直接閱讀段落學生的語言智能,也可以啟發想象讓其發揮空間智能,或者出示圖表分析,發揮學生數理邏輯方面的智能等。也可以放開手,讓學生自由選擇自己優勢智能路徑學習,即“條條大道通羅馬”。第四,教學評價的標準也可以是多元化的。多元智能視角下的評價標準不僅可以對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的達成進行全面的測量,并且其更加注重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標準,更能發揮評價本身的價值———促進學生的進步。
三、基于多元智能理論的教學設計舉例
篇9
江蘇省常州市安家中學徐鋒教師回答:
1.用生活經驗擦亮學生智慧的雙眼
學生的學是建立在一定生活經驗之上,對于學習地理教學中那些相對獨立、前后聯系少、本質屬性較隱蔽的知識,更需依賴學生的生活經驗,從中提煉出新知“生長點”,讓學生通過觀察、分析、比較引入新知,開啟高效課堂。
例如,“鋒與天氣”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學生生活中常見天氣過程的生活經驗。本地區每年6、7月份的梅雨或12月份的降溫天氣,引導學生思考“天氣過程中有什么樣的顯著特征”,讓學生根據自身經驗回顧天氣變化過程,發現天氣變化特點。啟發學生思考“這兩種天氣變化可能是由什么原因引起”,讓學生結合平時自己見到的一些現象進行解釋,從而引入冷氣團和暖氣團的相互運動規律。再讓學生思考“這些天氣變化過程有什么顯著差異”,學生找到規律、發現區別并得出結論。這樣的教學引入賦予學生學習的意義,促進學生理解生活與地理的關系,并展示教師教學藝術的巧妙,可激活學生進一步學習欲望。
2.用軼聞趣事聚焦學生分散的思緒
在教學過程中,有時到了上課時間,學生還是氣喘吁吁、汗流浹背、精神分散、給教學帶來難度。這時比較好的處理方法就是利用一些學生比較喜歡的故事引入課堂教學,利用學生比較愛聽故事的心理聚焦學生思維,開啟高效課堂。
例如,高中地理必修一“行星地球”部分可以介紹宇宙探索過程的故事:行星中海王星的發現、外星人的探索,以及我國航天事業的發展等。“地球上的大氣”部分可以引入歷史故事:三國故事火燒葫蘆峪、借東風,馬緯度的故事等。“大規模的海水運動”可用“我國洛陽漂流瓶”、“一萬中國鴨子大軍入侵英國”等故事集中學生注意力,活躍課堂氣氛,讓學生感到地理學習有趣,有意變被動為主動,積極有效地學習。
3.用地理實驗撥動學生寧靜的心弦
抽象的地理知識廣泛存在于客觀事物之中。這一特性,決定地理教學中引入實驗的可能和必要,可充分利用現有條件,把新知的發生、發展過程寓于學生的實驗或者教師的演示之中以引入新知,開啟高效課堂。
例如,“水土流失”的教學,可設計實驗讓學生探討水土流失的影響因素。在幾個平底盤里,放置從學校同一區域挖取的方形土塊,再準備一些磚塊、草皮和水。先把兩個平底盤的一端分別擱在不同高度的磚塊上,使平底盤保持不同的傾斜程度,然后請兩位同學從同一高度灑水,其他同學觀察相同強度和相同雨量的雨水對兩種地表的影響,思考問題“造成不同程度水土流失的原因”。再把另兩個平底盤的一端分別擱在相同高度的磚塊上,其中一個平底盤的土塊上覆蓋草皮,然后請兩位同學從同一高度灑水,其他同學觀察相同強度和相同雨量的雨水對兩種地表的影響,繼續思考“造成不同程度水土流失的原因”。最后用另兩個平底盤的一端分別擱在相同高度的磚塊上,然后請兩位同學從同一高度灑水,其中一位同學灑的水要足夠多些,其他同學觀察相同強度和相同坡度下的雨水對兩種地表的影響,并思考“造成不同程度水土流失的原因”。同一問題,在不同實驗步驟下學生得出多個結論,既教會學生“水土流失的影響因素”,又可培養學生科學探究的方法。
4.用地理新聞引發學生科學的探索
地理新聞即是日常生活中與地理知識關系密切的報道,教師啟發學生閱讀新聞,設計相應的學習任務或探究性題目,讓學生圍繞具體任務或問題,充分解讀新聞中的地理知識,以小組合作為組織形式,在學習過程中進行科學探究,形成一種體驗和感受,可達到內化理解之目的,開啟高效課堂。
篇10
關鍵詞:實驗;過用;錯用;濫用
中圖分類號:G633.5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674-9324(2012)09-0270-02
地理實驗是指教師與學生使用一定的設備或材料,通過模擬地理現象的發生、發展過程,或通過制作、操作和觀察模型來認識、了解地理事物的特征、規律、成因和原理的一系列操作或活動。它能夠直觀、形象的模擬、展示抽象的地理事物或地理演變過程,高度濃縮地展示人們認識和發現某一知識、原理的過程,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便于學生在較短的時間內理解并掌握大量的、深奧的知識;它能夠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激發學生的創新精神,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為學生日后的學習、生活打下堅實的基礎。
《高中地理新課程標準(實驗)》在基本理念方面提出“重視對地理問題的探究。倡導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開展地理觀測、地理考察、地理實驗、地理調查和地理專題研究等實踐活動”,在課程目標“知識與技能”方面要求“學會獨立或合作進行地理觀測、地理實驗、地理調查”,更是把地理實驗提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近幾年高考指揮棒對地理實驗的傾斜也使得地理實驗幾乎在一夜之間進駐了地理課堂。對此,我們在充分利用地理實驗為課堂教學服務的時候,不得不預防以下幾種傾向:
一、過用地理實驗
過用地理實驗指的是在地理教學中過多的使用地理實驗,不是為了教學而實驗,而是為了實驗而實驗,似乎不使用實驗便不足以顯示其教學之新。像那些較為簡單的教學內容,像那些學生已經學過的教學內容,像那些學生已有生活基礎的教學內容,教師只要稍加點撥,稍加引導,便能夠喚起學生的已有經驗,輕松而簡單地學好這些知識。而有的老師偏偏不走這最正常也最簡單的道路,非得將簡單問題復雜化,將這些簡明易懂的內容設計成為極為復雜的實驗,使學生原本可以一目了然的知識變得似懂非懂,使原本簡潔明了的教學流程變得復雜繁瑣,非但起不到形象直觀、激發興趣、提高能力的作用,反而使學生迷迷糊糊,失了興趣,挫傷了學習的積極性,學不好應學的知識。能積極地運用地理實驗進行教學本是好事,但如果過用地理實驗,不該用的也用,那就成了為實驗而實驗,就算不上是好事了。
二、錯用地理實驗
錯用地理實驗是指觀念的錯誤。一是認為地理實驗可以解決一切問題,二是堅決奉行“拿來主義”,照搬原有實驗。不可否認,地理實驗具有直觀形象、一目了然、易于理解等特點,但這并不代表地理實驗可以解決一切問題,并不代表無論多么復雜的問題都可以通過地理實輕而易舉地解決。畢竟,模擬不是真實,不是所有的現象都能夠模擬出來,也不是所有模擬出來的東西都能夠揭示它所應該揭示的原理。因為,有些地理現象的產生需要漫長的時間和廣闊的空間,而短時間的實驗并不能揭示這一特點;有些地理現象的模擬對場地、器材、設備等要求較高,而多數學校并不具備這些條件,若以他物代替,則很可能導致實驗現象不明顯,揭示原理不清楚等后果,難以達到預期效果。如有的教師在教學“大規模的海水運動”時,把繩子比作等溫線,把水的流動比作洋流的運動來做“洋流流向與等溫線彎曲關系”的實驗,得出“洋流流向與等溫線彎曲的方向保持一致”的結論,學生起初興致很高,最后卻迷迷糊糊,似懂非懂。原因就在于實驗中教師用繩子比作等溫線,而學生只知繩子與等溫線外形相似,卻不知內在有何相似,并不能真正解決完問題,難以達到預期的效果。因而,我們切不可想當然的認為實驗可以解決一切復雜問題。除此之外,對于原有實驗我們也不可堅決奉行“拿來主義”,全盤應用。隨著社會的發展,時代的進步,有些實驗已不再規范,有些實驗則已過時,還有些實驗進行的條件并不具備,如果只是一味的照搬原來的實驗,不加修改地應用原有的實驗,不結合學生、學校的條件親手做一做實驗,則很可能非但達不到預期效果,還會出現操作性或知識性錯誤。
三、濫用地理實驗
濫用地理實驗是指不加選擇、不加節制的使用地理實驗:只要有,我就用;沒有,變變形式我也要用。地理實驗并不是新生事物,但它是在課程標準和高考指揮棒的雙重傾斜下開始升溫的,原有的、現成的地理實驗并不是很多,因而,有些教師為了顯示其課堂教學之新,只要是在教材、教參或其他資料中發現了地理實驗,就視為珍寶,全部采用。至于這個實驗是否符合學生的實際情況、知識基礎,是否與課堂教學內容密切相關,是否具有針對性,能夠突出本課教學重點、突破本課教學難點,他們好像并不太在意。最終只能是浪費師生大量的時間與精力,卻偏離了教學目標,偏離了本課主題,起不到其應有的效果。還有的老師,求“驗”心切,沒有實驗,那就變變形式來創造實驗,如將課本中學生通過自主思考、合作討論就可以解決的的“思考”“活動”等環節改編為實驗。更有甚者,為了使自己的課堂中有實驗,采取一種有名無實的形式化做法,將課本中的“案例”等環節冠以“實驗”之名,以示自己的課堂教學中并不缺少“實驗”這一環節,這種做法在公開課中尤為多見。可想而知,這種形式化的假實驗絕不會對教學起到多大的輔助作用,反而有可能使教學模式單一化,降低教學效果。
地理實驗就是地理課堂教學中的一支提神劑、強化劑,用好了它,就會豐富我們的課堂教學模式,提高我們的課堂教學效率,使學生學的更感性、更直觀、更主動,理解的更容易、更透徹、更深刻。但是,地理實驗并不是無所不能的靈丹妙藥,并不是包治百病的良草仙丹,它同其他任何事物一樣具有兩面性、特定性,有它使用的范圍和條件,我們切不可過用、錯用、濫用地理實驗,不可為了實驗而實驗,不可使實驗僅僅流于形式。我們要真正的動起來,選擇適合的課題,準備合適的器材與材料,與學生一起來做實驗。
參考文獻:
[1]張進.用興趣引導學生走進數學課堂[J].學苑教育,20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