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古詩全解范文

時間:2023-03-20 12:41:3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清明古詩全解,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清明古詩全解

篇1

(宋)王禹俏

無花無酒過清明,興味蕭然似野僧。

昨日鄰家乞新火,曉窗分與讀書燈。

2、《蘇堤清明即事》

(宋)吳惟信

梨花風起正清明,游子尋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萬株楊柳屬流鶯。

3、《清明》杜牧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篇2

關鍵詞:清明;忠實;意境

一、 譯文對比與分析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古詩的意思為: 清明節這天細雨紛紛,路上遠行的人好像斷魂一樣迷亂凄涼。向人詢問酒家哪里有,牧童遠遠地指了指杏花村。

這首小詩,用優美生動的語言,描繪了一幅生動形象的雨中問路圖。小牧童的熱情指引,自然會叫詩人道謝連聲;杏花村里那酒店的幌子,更在詩人心頭喚起許多暖意!這首詩整篇是十分通俗的語言,寫得自如之極,毫無經營造作之痕,音節十分和諧圓滿,景象非常清新、生動,而又境界優美、興味隱躍。

1. 譯本1

The Pure Brightness Day

It drizzles thick and fast on the Pure Brightness Day,

I travel with my heart lost in dismay.

“Is there a public house somewhere, cowboy?”

He points at Apricot Village faraway.

(吳鈞陶 譯)

在吳鈞陶英譯的《清明》中,采用的韻律格式為“aaba”,韻腳分別為“Day, dismay, cowboy, faraway”,韻律優美,奠定了全詩的感情基調。在首句中,譯者將清明節翻譯為“the Pure Brightness Day”,此處雖然將清明節的字面意思完全翻譯過來,但是沒有忠實于原文的意思,不能讓讀者完全明白清明節的具體用途,和這首詩的整體意境沒有會很好地融合。“紛紛”是用來形容初春雨滴的“細”與“密”,在生活中,常常會用“細如牛毛”來形容春的雨滴,譯者使用動詞“drizzle”貼切地形容清明時節的毛毛細雨。同時,譯者用“thick”和“fast”來生動形象地描繪出雨滴的“密”與“急”。

第二句中的“欲斷魂”形象地描繪出詩人此時此刻愁苦又無奈的心情。清明這個節日,本來就容易勾起出門在外的人思歸之念,而春雨綿綿,更增添旅途的愁苦和艱辛。譯者用“heart lost in dismay”只描繪行人內心中的沮喪,而沒有貼切地描繪出行人出門在外的思歸之心,以及對天氣糟糕的埋怨之情。并且“travelers”的定義為“a person who changes location”,指的是旅行者。而原文中的“行人”,多指“路上匆匆返回家鄉,準備進行清明掃墓的人”,而不僅僅是旅行的人或者是遷移的人群。顯而易見,譯者將“行人”翻譯為“travelers”,并沒有忠實于詩句的原意。

第三句是詩人在經歷了路途的艱險和天公不作美的情況下,希望能夠找到一家酒館,能夠借酒消除心中的苦悶。譯者將“酒家”翻譯為Public house是Pub(酒館)的意思,然而卻不符合中國的文化背景,顯然不能夠將原詩中的“酒家”的意義表達出來。

第四句中,譯者將“杏花村”翻譯為“Apricot Village”,意思是那個村莊的名字是杏花村。而原詩中“杏花村”指的是“在那天滿杏花的村莊”,因此,譯者此處的翻譯是不恰當的。并且,譯文中的“he”指代并不是非常明確,無法表達出牧童在原詩中的稚嫩、可愛的樣子。但是,“point”形象地描繪出牧童給詩人之路的生動畫面,詩中描繪的一切景象全展現在讀者面前,使讀者仿佛身臨其境。

譯本2

The Mourning Day

A drizzling rain falls like tears on the Mourning Day;

The mourner's heart is going to break on his way.

Where can a wineshop be found to drown his sad hours?

A cowherd points to a cot 'mid apricot flowers.

(許淵沖 譯)

在許淵沖英譯的《清明》中,采用的韻律格式為“aabb”,韻腳分別為“Day, way, hours, flowers”,韻律優美,句型工整,使得讀者朗朗上口。許淵沖將題目《清明》翻譯為“The Mourning Day”,意為“哀悼日”。清明節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也是人們懷念先祖、哀悼逝者的日子,“The Mourning Day”很貼切地表達了哀悼逝者的主題,令讀者一目了然。

在第一句中,譯者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將清明時節的毛毛細雨比喻為“tears”(淚珠),將毛毛細雨視為哀悼逝者的眼淚,非常生動形象地描繪出清明節這一天人們的日常活動,與原詩表達的意思完全吻合。

第二句中的“break”是形容在路上匆忙趕回家的行人的心將要碎了,體現出詩人以及行人心中的哀愁與路途的艱辛,使得讀者體會到“斷魂”的真實感受。

第三句中的“wineshop”使用確切恰當,與原詩中的“酒家”的意義和用途完全一致。同時,“drown his sad hours”意思為度過他難過的時光。也寫出了詩人苦尋酒館的意圖,希望能夠借酒消除內心的哀愁。

第四句中,“cowherd ”的選用非常貼切,意為放牛娃兒。在鄉村的放牛娃兒給詩人指路,該意象的表達非常“接地氣”,更加有助于營造清明時節鄉村生活的清幽氛圍。同時,詩人在譯文中使用“a cot 'mid apricot flowers”描繪出在那開滿滿杏花的村莊里有一家酒館的美妙景象。該譯本與原詩的意思及意境都十分吻合,譯者筆下的譯文充分忠實于詩句原本的意義。

譯本3

In the Rainy Season of Spring

It drizzles endless during the rainy season in spring,

Travelers along the road look gloomy and miserable.

When I ask a shepherd boy where I can find a tavern,

He points at a distant hamlet nestling amidst apricot blossoms.

(楊憲益、戴乃迭 譯)

在楊憲益、戴乃迭英譯的《清明》中,采用的無韻體詩,句子結構比較完整,句意明了,重在表達原詩的詩意。楊憲益、戴乃迭將題目翻譯為“In the Rainy Season of Spring”,只注重春季的天氣狀況,沒有將清明節的習俗表達出來,使得譯文的重點完全發生改變。

第一句中,“endless”的定義為“seemingly without end”,意思是不知何時停止的,重在描述雨不知何時停止,而沒有表達出清明時節的毛毛細雨,從而更無法表達作者心中的苦悶與路途的艱辛。

第二句中,“gloomy and miserable”只是描述了路上行人的沮喪與不幸,沒有將原詩中的“欲斷魂”的情感基調表達出來,讀者將無法體會性熱的沮喪和不幸與清明節有何關聯。

第三句中,譯者將“牧童”翻譯為“a shepherd boy”,意思是一個牧羊童。原詩中的“牧童”指的是放牛娃兒。僅僅從意思上來說,譯者已經改變了原文中的意象,并沒有忠實于原詩中的“牧童”。

二、譯文分析對比

《清明》是一首即景敘情詩,描寫詩人清明春的雨中所見所感,色彩清淡,心境凄冷,歷來廣為傳誦。整篇是十分通俗的語言,寫得自如之極,毫無經營造作之痕。

在三首譯文中,原詩的動詞分別被譯為“紛紛”(drizzles, falls, drizzles)、“問”(無, 無,ask )、“指”(points, points, points)。譯文1中,吳鈞陶的英譯本雖然韻律優美,但是沒有將原詩中的意境充分表達出來。譯文2中,許淵沖的英譯本不僅將原詩中的意境表達得非常完美,而且用詞得體恰當,充分忠實于原詩所表達的意義。并且譯文韻律優美,句式工整,在寫詩風格上也與原詩高度一致。然而,譯本3中,楊憲益、戴乃迭的英譯本只注重春季的天氣狀況,沒有將清明節的習俗表達出來,使得意象完全發生改變。

三、 結語

通過上述從文體學的角度對《清明》三個譯本的對比與分析,譯者在翻譯的過程中,不僅需要對原詩意思的進行深入的理解,能夠熟練運用翻譯的策略與方法,使得譯文在忠實于原詩的基礎上,能夠達到韻律優美、句型工整的“雅”境界,從而使譯文達到文體得當,使得讀者完全理解譯文及原詩所表達的意思。譯者需要從文體學的角度審視和度量譯文的得體與否,更好地傳播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古詩詞。

[參考文獻]

[1]黃懿. 唐詩省略現象與英文翻譯[J].山東電力高等專科學報,2007(8).

[2]姜莉. 論唐詩英譯的意境傳達[J]. 沈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8).

[3]唐曉華. 淺論唐詩英譯的方法[J]. 讀與寫雜志. 2009(6).

篇3

一、開課“增趣”

前蘇聯教育家烏申斯基提出:“沒有絲毫興趣的強制性學習,將會扼殺學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對于遠離學生生活的古詩教學,教師若能創設良好的學習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課堂教學有趣、有序地進行,將對學生學習古詩產生不可估量的作用。

在教杜牧的《赤壁》時,筆者利用詩句中“銅雀春深鎖二喬”中的“二喬”的典故拋磚引玉,拓展了詩的內容,還讓學生知道了二喬姐妹美麗愛情故事后的酸楚和艱辛,陶冶了學生的性情;在教杜牧《清明》時,筆者引用了介子推的傳說,來拓展學生對清明節文化的深層理解,激發學生對中國傳統節日的研究熱情;在教文天祥的《過零丁洋》時,筆者給學生講述了文天祥“舍生取義,殺身成仁”的故事。不僅了解詩人寫作背景,還培養了學生學習詩人偉大的愛國精神和崇高的民族氣節。

古詩開課教學中,教師可以除了采用上述方法增趣外:還可以采用謎語、藏頭詩、藏尾詩、提問題、設懸念等方法,引發學生興趣,再引導他們學習全詩,教學效果往往會出人意料。

二、課中“添趣”

古詩“文約而意豐”,葉圣陶曾說過:“詩歌的講授,重在陶冶性情,擴展想象。”此時,教師如何使用多種手段,更好擴展學生的想象呢?美讀應該是保持學習古詩興趣是的方法之一。

美讀,也是表情朗讀,目的是使學生“耳醉其音”、“心醉其情”,從而入情、入境、會心。在一次又一次的美讀中品味著詩詞的節奏美,在一次又一次的抑揚頓挫中漸入詞境,就會與作者感情發生強烈的共鳴。一字、一頓、一揮手、一頓足,都是一種傳遞感情的符號,深深印入學生心里。學生們全部神思在美讀中飛翔,情感之花隨美讀綻放。

例如教授《江雪》時,筆者配上憂傷的笛子樂曲,先自己聲情并茂地朗誦,讓學生閉上眼睛靜聽,誘發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寄蜉蝣天地,渺滄海之一粟”把學生帶進一片江雪寒冷的世界中。接著再讓學生扮演詩人的角色,配上音樂反復動情美讀。最后引導學生暢談自己仿佛所看到的,借助想象化語言文字為清涼寒冷的畫面,還原作品當時的情景,使學生更好地走進詩詞的意境、詩人的世界。從而化古人的神氣為自己的神氣,在潛移默化中感染心靈,修身養性,其樂無窮。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古詩詞是一方美麗,是一片真情,是一份雅趣,是一種機智與氣度。只有通過美讀,讓學生走進文本美美地賞,細細地品,深徹地悟,才能使課堂教學靈動起來,才能使學生盡賞語文的風光,汲取生命的營養。

三、課末“補趣”

“大抵童子之情,樂嬉游而憚拘檢。”初中生畢竟抽象思維尚不成熟,重感性輕理性特點明顯。課末“補趣”主要是為了將有限的課堂古詩資源延伸到無限的課外學習活動中去。

(一)描描畫畫,樂趣無窮

常言“詩如畫”。“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一幅大漠特有的塞外風光、令人遐想的美景!詩情畫意,盡在其中。根據古詩詞的這一大特點,筆者在教學中也常讓學生畫畫,讓他們根據理解,發揮想象,把自己認為最好的圖景用他們的筆表現出來。此時,學生們都會異常地興奮,異常地投入。在畫《次北固山下》一詩時,學生用綠粉筆畫下了青山、綠水,用紅粉筆畫出了一輪從海面升起的紅日,綠水中,一只掛帆小舟順風飄行,詩人站立船頭,仰望北歸的大雁……通過畫畫,學生的興趣進一步提高了,同時他們也喜歡根據所畫的畫進行背誦,并且效果奇好,真是一舉兩得。

(二)寫寫練練,提高很快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好記性不如爛筆頭,還應該讓學生學寫詩詞。筆者覺得“身教”大于“言教”,所以我在教學生學習詩詞的時候,經常讓學生仿寫,例如,學清照的詩詞的課上,同學們非常感興趣,講得也非常好,靈機一動,于是我說,既然大家這么喜歡李清照的詞,為什么我們就不能嘗試的學寫一下呢!結果大家把頭低下了,認為太難,不敢嘗試,我說:“清代文人彭端淑在他所作的《為學》中說過這樣一段話:‘天下事有難易乎?為之,則難者亦易矣;不為,則易者亦難矣。’今天老師就給大家做一個示范,嘗試模仿寫一首李清照的《醉花陰》。”于是我把我寫的新版《醉花陰》讀給了學生們。

篇4

【關鍵詞】閱讀 古代詩歌 民俗

一、了解民俗可以消除我們的誤解

比如李白的《靜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這首詩千古傳頌,但其中的“床”究竟是不是我們平日里所認為的坐具或臥具呢?非也。在古代的農村,一般是聚族而居,在打曬莊稼的禾場上,一般都有公用的水井,為了安全起見,于水井四周圍以欄桿或籬笆。這水井的“欄桿或籬笆”便是詩中所謂的“床”。每到黃昏,月亮東升,如在夏季,便有老人在井邊納涼閑話。

二、了解民俗可以使我們更透徹地理解詩歌內容

杜牧《清明》詩云:“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意境迷蒙動人。有人曾說:“這首詩的好處,好在不講出‘欲斷魂’究竟是怎么一回事。他不說,且叫你去領會。然而,“欲斷魂”三字到底該如何“領會”?春雨的意象一般連接著清新、愉悅,生命力,此處卻分明透出“行人”的黯然神傷。這正是古代村社生活的風俗所致。福建《建陽縣志》中載:“請明日宜晴惡雨,晴則麥熟棉花熟。”湖南《新天縣志》中說:“是日宜晴,俗云清明晴,萬物成。”又甘肅《寧州志》云:“清明前后,夜雨無麥。”可見,在農人心中,最忌諱清明下雨,認為下雨對農作物不利。若是對古代村社生活毫無了解,自然無法領會詩中唐代農人“欲斷魂”的心思:詩中的“欲斷魂”與“祭祖”無關,關乎民俗生活。再如孟郊的《登科后》:“昔日齷齪不足夸,今朝放蕩思無涯。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曾兩度落第的孟郊看花時為何會有“春風得意”之感?依唐制,在秋季舉行進士科考試,次年春天發榜,新進士有雁塔題名、宴集曲江、杏園之殊。這時牡丹正開,新進士策馬賞花,自然掩飾不住心中的狂喜。

三、關注民俗還可以從詩歌中了解當時的社會風俗

如唐代詩人慣于從日常生活中汲取詩情,因此詩中往往透露當時的市井風俗。如劉駕《上巳日》:“上巳曲江濱,喧于市朝路。相尋不見者,此地皆相遇。”此時上巳日(三月初三)已演變為市民社會中單純踏青春游的節日,此詩不僅記錄了都人上巳踴躍游春的繁華場面,而且點染出市民人格中熱愛生活,肯定生命的昂揚氣象。唐代以后,詩歌的描寫內容逐漸平民化,由貴族階層轉到了市井生活,市井風情在詩歌領域有了更豐富的展現。明代唐寅的《閶門即事》就以贊賞的口吻歌唱蘇州熱鬧非凡的市井生活:“世間樂土是吳中,中有閶門更擅雄。翠袖三千樓上下,黃金百萬水西東。五更市買何曾絕,四遠方言總不同。若使畫師描作畫,畫師應道畫難工。”熱鬧的集市,華麗的建筑。來自四面八方的人流,構成了一幅畫圖難工的市井圖。

四、關注民俗能更深入地走進作者的內心世界

陰歷八月十五為中秋節,民間以天上月圓為佳節,反映了人們希望團圓的心理。人們于秋高氣爽、桂子飄香的中秋時節,食月餅賞月光,以示“天上月圓,地上人圓”之意,天文與人事相合。中秋佳節所包含的傳統文化內涵,所凝聚的民族文化心理結構和情感結構,其豐富性可能僅次于春節。古典詩詞以中秋為題的作品難以勝計。而了解了這點,就能更完整地解讀蘇軾的詞作《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宋神宗熙寧九年(1076),蘇軾時任密州刺史,中秋之日他舉首望月,不禁懷念起弟弟蘇轍來,中秋月圓,是親人團聚之日,可此時兄弟二人天各一方,無法聚首,思念之情油然而生,于是飲酒賞月之際,詞人浮想連翩,揮筆寫下這首傳頌不衰的中秋詞:“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常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本篇歷來被推崇為中秋詞的絕唱。

總之,了解詩詞中的民俗能夠消除我們的誤解,使我們更透徹地理解詩歌內容,了解當時的社會風俗,從而更深入的走進作者的內心世界,因此,詩詞賞析應在對民俗有一定了解的基礎上進行。

參考文獻:

[1]韓烈文.古詩教學的民俗視角[J].成都教育學院學報. 2006(01).

篇5

這說明,如果沒有對作品的透徹領悟,便不可能有真正的鑒賞。“經驗豐富的人讀書用兩只眼睛,一只眼睛看到紙面上的話,另一只眼睛看到紙的背面。”歌德的名言一語道破了古詩詞鑒賞的真諦。

從宏觀來講,古詩詞專題的考查,可能會從以下幾個方向命題:

1.對于唐、宋、元三代作品的考查,要引起重視。就文學水平而言,在唐、宋、元三代期間,古詩詞達到了一個頂峰,也創造了后人無法企及的成就,其中的典型作品,代表性的作家,雖然經歷了千考萬考的淘漉,但依然要引起我們大家的重視。

2.對于“非頂級詩人”以及他們的作品,要引起重視。所謂“頂級詩人”與“非頂級詩人”是相對而言的。一般而言,它是相對于出現在學生閱讀視野中的頻率以及學生對他們的熟悉程度而言的。

從微觀上來講,還要重視以下幾個方面:

1.對關鍵詞語的考查。對關鍵詞語的考查又稱為“煉字”題,有兩種考查形式,一是指定分析某個句子中的某個詞,要求分析其表達作用。二是要求考生指出某個句子中哪個詞最具表現力,并對其作用進行賞析。從考查形式上看,單純考查對關鍵詞的語義理解的題目很少,它一般是與表達手法、表達技巧、思想情感等結合在一起綜合考查的,這就要求我們具有借助一字(詞)領悟全篇的能力,具有透過一字(詞)弄清作者所采用的表現手法、表達技巧、所要表達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2.對意象賞析的考查。意象是組成作品的重要元素,詩歌正是通過意象來表達作者的人生志趣、價值情感和思想取向的,所以只有把握作者選取某意象的意圖,弄清楚作者在某一意象上的寄寓,才能清晰地看到意象的價值,進而能夠準確地領悟作品的意境,領會整首詩的價值。

3.對景情關系的考查。對寫景詩而言,景情關系是最為重要的關系。作者通過狀寫景物傳達情感,景物色調的晦與明、陰與暗,景物狀態的動與靜,景物現狀的宏大與纖細,景物距離上的遠與近等,都與詩人的情感取向有著直接的關聯。因此,在古詩詞鑒賞中,歷來重視對景情關系的考查,或著眼于整體設題,或立足于局部設題,或從意趣方面設題,或從寫景特點上設題,靈活有致,給人以新穎的感覺。

4.對思想情感的考查。作者寫作的最終目的是表達自己的思想情感,閱讀鑒賞正是要通過作者筆下的景物看作者究竟要表達什么,并從中獲得情感上的體驗與審美上的愉悅。考試命題極為重視這樣的題目,千變萬化,不離其宗,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5.對手法及語言的考查。作者寫景、敘事、狀物需要借助一定的表現手法,仔細品味這樣的手法同樣能讓鑒賞者獲得美的享受。手法技巧、思想情感等離不開語言,對語言的賞析,在藝術層面上考察詩歌,能夠檢驗出學生感悟語言的能力。

我們應當從三個方面加強自己的古詩詞鑒賞能力:

1.多讀。劉勰說得好:“觀千劍而后識器,操千曲而后曉聲。”鑒賞古詩詞需要具備多方面的知識,如語言文字知識、古詩詞技巧知識、作家作品知識以及必備的社會科學知識等。所有這些,只有靠廣泛閱讀才能獲得。古人也說:“好詩不厭百回讀”“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這些都強調了多讀的重要性。

2.多賞。要多看名家賞析的文章,或優秀的鑒賞名篇。只要帶著分析、批判的眼光去看,對提高自己的古詩詞鑒賞能力是有很大幫助的。

3.多練。清代的唐彪曾經說過:“讀書而無評注,即偶能窺其微妙,日后終至茫然,故評注不可以已也。”因此,每次閱讀古詩詞時,若能自己堅持寫一些眉批、夾批和總評之類的評語,對于訓練思維,提高鑒賞能力是大有裨益的。

一、考查語言

易:解說語言的表層含義

難:分析語言的深層含義

1.煉字型

一般提問:這首詩中最生動傳神的是哪個字?為什么?

變式提問:某字歷來為人稱道,你認為它好在哪里?

答題步驟:指出該字,解釋該字的含義(表層、深層),描述該字所在詩句的景象,揭示作者傳達的深層情感,評價其表達效果(突出了……作用)。

答題套路:某字在詩中的意思是( ),生動形象地寫出了( )的情景,淋漓盡致地表達了作者( )的情感。

2.一詞統領全詩型

一般提問:某詞是全詩的關鍵,為什么?

答題步驟:該詞對表達感情、突出主旨的作用(內容上);該詞在結構上、表達效果上的作用(形式上)。

3.分析語言特色

一般提問:這首詩在語言上有何特色?

變式提問:請分析這首詩的語言風格(談談此詩的語言藝術)。

答題步驟:點明語言特色(明確、簡練);結合相關詩句分析(具體);分析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情感(具體)。

答題套路:這首詩的語言特點是( ),如( ),這種風格很好地表達了作者( )的情感。

小結:檢測語言時,先解說表層含義,即從字面意義入手,描述該字所在詩句表現的景象;再分析深層含義,即揭示作者傳達的深層情感,突出主旨;最后評價以上形式所具有的作用,也就是表達效果。答題時依序答出,避免遺漏;依據詩作具體情況適當減少項目,不牽強附會,強加于“詩”。

二、考查意象

易:確認意象的特點

難:分析意象的寓意(分析意境型)

一般提問:這首詩營造了一種怎樣的意境?

變式提問:這首詩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情感?

答題步驟:描繪詩中的畫面,概括氛圍特點(準確),分析思想感情(具體)。

答題套路:這首詩描繪了一幅( )的畫面,營造了一種( )的氛圍,從而表達了作者( )的情感(心情,心境)。

三、考查內容和情感

易:檢測層次內容

一般提問:這首詩寫了幾個層次?請簡要分析。

答題步驟:指出具體是幾個層次;分別解析層次內容。

難:檢測中心意思(分析全詩情感)

一般提問:這首詩體現了作者什么樣的思想感情?

變式提問:有人這樣認為,有人那樣認為,你覺得呢?請說出理由。

答題步驟:表述自己的觀點(明確),用原詩句證明此觀點(具體)。

答題套路:我認為( ),原因是( )(從原詩中找到理由并分條陳述)。

四、考查表達手法

易:識斷表達手法

難:識斷并分析表達技巧

一般提問:這首詩用了怎樣的表現手法?

變式提問:請分析這首詩的表現技巧。(或作者是如何抒發自己情感的?有何效果?)

答題步驟:指出用了何種手法;結合具體詩句,加以闡釋;分析表達效果。

答題套路:首詩用了( )的表現手法(藝術手法,修辭手法),如( ),從而突出了(強調了,更有效地表達了……)作者( )的情感(心情,心境)。

五、特別注意:以對比鑒賞的形式考查

易:有明確提示的比較

難:無明確提示的比較

一般提問:對兩首詩或詞進行內容與主題、方法等方面的對比;或者與學過的課文詩句的對比。

變式提問:請說出兩首詩詞在某方面的相同點或不同點。

答題步驟:確認問題的角度或找出相關的比較點;結合原詩中具體語句分別進行分析,分條做答。

菩薩蠻

韋 莊

人人盡說江南好,游人只合①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畫船聽雨眠。

壚邊②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還鄉,還鄉須斷腸。

[注]①合:該。②壚(lú)邊:指酒家。壚,舊時酒店前放酒甕的土臺子。

賞析

這首詞直寫江南之美,曲寫對家鄉的思戀。首句說“人人盡說江南好”,“我”呢?沒說。這一點只要與白居易的《憶江南》中的“江南好,風景舊曾諳”一比較,就很容易察覺韋莊的內心之思。這江南的美是印在白居易的內心深處的,而韋莊只是聽他人說的罷了。次句“游人只合江南老”,這游人是誰呢?當然包含作者在內了。“只合”含有無限凄愴,意謂天下喪亂,游人漂泊,雖有鄉不得還,雖有家不得歸,唯有羈滯江南,以待終老。以下幾句,直接夸贊江南之美。“春水碧于天”極寫江南的景色之美;“畫船聽雨眠”寫江南生活之美;“壚邊人似月,皓腕凝霜雪”寫江南人之美。不過,江南是美,可那畢竟不是我的家鄉啊。結尾兩句“未老莫還鄉,還鄉須斷腸。”急轉直下,哀傷之情,感人肺腑。江南縱然美好,那不是“我”的久留之地,“我”的心依然屬于故鄉。然而,現在是有家不能歸,即便回家,那離亂的慘景,也會讓人柔腸寸斷。

就表達技巧方面說,這首詩運用了白描的手法。如寫江南之美的“春水碧于天,畫船聽雨眠”,運用了襯托的手法,如正面極力贊頌江南之美,實則襯托了作者滯留他鄉內心之苦及對家鄉的思念,還有對家鄉遭受戰亂后荒涼慘狀的哀傷。在修辭方面有比喻,如“壚邊人似月,皓腕凝霜雪。”從人物形象描寫方面說,有兩個比喻,一是江南的美女,二是作者。

孤 桐

王安石

天質自森森,孤高幾百尋。

凌霄不屈己,得地本虛心。

歲老根彌壯,陽驕葉更陰。

明時思解慍①,愿斫五弦琴②。

[注]①明時:政治清明的時代。慍,疾苦、怨憤。②桐木是造琴的上好材料。據《孔子家語》記載:帝舜曾一面彈著五弦琴,一面唱“南風之薰(溫暖)兮,可以解吾民之慍兮”。另據《后漢書·蔡邕傳》記載,吳地人用桐木燒火做飯,蔡邕從火里搶出一根桐木,用它做了一把琴,因琴尾部的木材被燒焦,故稱焦尾琴,琴聲特別優美。

賞析

這是一首典型的托物言志詩。作者通過對根深葉茂、孤高挺直的孤桐的贊頌,表現了自己正直不屈、磨難越多斗志越堅的品格,也表達了報效明主的決心和獻身精神。

首聯描寫了孤桐的茂密和孤高。這種特質雖是外在的,但它是與生俱來的,是不可改變的。為頷聯和頸聯的描寫打下了基礎。

頷聯由外在的描寫過渡到對其內在品質的揭示,突出了孤桐巋然屹立,偉岸不屈,虛心汲取的品性。“虛心”一語雙關,既是孤桐內心空通的真實寫照,也是自我品性的表白。

頸聯繼續刻畫孤桐的本性,老當益壯,無所畏懼。歲月的磨煉更能彰顯它的堅強,驕陽的烤灼更能表現它頑強與旺盛的生命力。

尾聯卒章顯志,借用典故表達心愿:即愿在清明之世,盡自己所能,甚至不惜粉身碎骨,也要通過變法革新,幫助皇帝消除民眾的不滿情緒,創造一個和諧安定的社會。

整首詩運用擬人手法描寫孤桐,借孤桐來表達自己的心愿。作者對孤桐的描寫,既是寫實,也是自比。

題破山寺后禪院

常 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竹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

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

萬籟此俱寂,但余鐘磬音。

賞析

這首詩描寫了禪院幽靜、空寂、和悅的美妙境界,委婉含蓄地表達了作者寄情山水,向往佛門,厭世嫉俗的情懷。

首聯使用白描的手法。一個“照”字,不但描寫了光照大地的自然之景,也暗示了作者在光照山林的景象中所蘊涵的對廟宇的贊美之情。

頷聯描寫通向寺后禪院幽深的小路,禪房所處環境幽靜迷人,這樣美妙的意境,給人以純凈愉悅之感,喚起身臨其境者的深切回味,讓人驚嘆、陶醉、忘卻塵緣俗情。

頸聯精煉扼要,含意深切動人。“悅”字突出了秀美的山色使鳥的性情為之歡愉,“空”字突出了潭水的清澈,臨潭顧影,使人心中的俗念消除凈盡。這兩個字精煉傳神,表現了環境的幽靜,寫出了人的心情與水光山色相應的純凈怡悅。寓意深長,發人深思。

尾聯以動襯靜,以鐘磬之聲襯托破山寺后禪院環境的幽雅、清靜。這悠揚而洪亮的佛音引導人們進入超凡脫俗的境界。顯然,作者欣賞這禪院幽美絕世的居處,領略這空門忘情塵俗的意境,寄托著自己遁世無門的情懷。

這首詩語言風格淳樸淡雅,構思精妙,寓情于景,意境幽遠純凈,讀來真的是“心也可以清”了。

一、閱讀下面的詩歌,回答后面的問題。

宿云夢館[注]

歐陽修

北雁來時歲欲昏,私書歸夢杳難分。

井桐葉落池荷盡,一夜西窗雨不聞。

[注]歐陽修曾因“朋黨”之罪出放外任,這首詩是他外放時途經云夢驛館之作。

1.這首詩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情感?結合第一、二句詩做簡要分析。

答:

2.這首詩的第四句化用了哪位作者的名句,這樣寫有何作用?

答:

二、閱讀下面的詩歌,回答后面的問題。

宿建德江

孟浩然

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

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

請簡析本詩所營造的意境。

答:

三、閱讀下面的詩歌,回答后面的問題。

夜 雪

白居易

已訝衾枕冷,復見窗戶明。

夜深知雪重,時聞折竹聲。

作者是如何表現“夜雪”這一主題的。

答:

四、閱讀下面的詩歌,回答后面的問題。

待儲光羲不至

王 維

重門朝已啟,起坐聽車聲。

要欲①聞清佩,方將出戶迎。

晚鐘鳴上苑,疏雨過春城。

了自②不相顧,臨堂空復情③。

[注]①要欲:好像。②了自:已經明了。③空復情:自多情。

1.作者根據什么判斷友人儲光羲不會再來看望自己?請結合作品簡要分析。

答:

2.全詩表達了一種什么樣的感情?作者是通過哪些具體細節來表達的?

答:

五、閱讀下面的詩歌,回答后面的問題。

送別杜審言

宋之問

臥病人事絕,嗟君萬里行。

河橋不相送,江樹遠含情。

別路追孫楚,維舟吊屈平。

可惜龍泉劍,流落在豐城。

1.請對首聯中的“嗟”字進行賞析。

答:

2.后四句用典,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答:

六、閱讀下面的詩歌,回答后面的問題。

西 樓

曾 鞏

海浪如云去卻回,北風吹起數聲雷。

朱樓四面鉤疏箔,臥看千山急雨來。

1.詩的前兩句描寫了怎樣的畫面,各從什么角度描寫?

答:

2.詩的三、四句,表達了作者怎樣的內心世界?請簡要分析。

答:

七、閱讀下面的詩歌,回答后面的問題。

白 梅

王 冕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塵。

忽然一夜清香發,散作乾坤萬里春。

1.在這首詩中,作者塑造的主要形象是什么?突出了它的哪些特征?

答:

2.作者主要運用了哪些寫作手法?作者借此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答:

八、閱讀下面的詩歌,回答后面的問題。

訴衷情

陸 游

當年萬里覓封侯,匹馬戍梁州。關河夢斷何處,塵暗舊貂裘。

胡未滅,鬢先秋,淚空流。此生誰料,心在天山,身老滄洲[注]。

[注]滄洲,水邊,古時隱者所居之地。陸游晚年居于紹興鏡湖邊的三山。

請簡析本詞的人物形象。

答:

九、閱讀下面的詩歌,回答后面的問題。

富春至嚴陵山水甚佳

紀 昀

濃似春云淡似煙,參差綠到大江邊。

斜陽流水推篷坐,翠色隨人欲上船。

1.本詩運用了 和 的手法寫出了山水翠綠的情趣。

2.本詩有“斜陽流水推篷坐,翠色隨人欲上船”,王維有“坐看蒼苔色,欲上人衣來”(《書事》)。兩位作者都寫出了對山水的新奇獨特感受。你喜歡哪一句?為什么?

答:

十、閱讀下面的詩歌,回答后面的問題。

如夢令

嚴 蕊

道是梨花不是;道是杏花不是。白白與紅紅,別是東風情味。

曾記,曾記,人在武陵微醉。

昭君怨

鄭 域

道是春來花未,道是雪來香異。竹外一枝斜,野人家。

冷落竹籬茅舍,富貴正堂瓊榭。兩地不同栽,一般開。

1.按照字數的多少分類,這兩首詞均屬于

。《如夢令》和《昭君怨》分別是這兩首詞的 。

2.仔細品讀這兩首詞,試分析嚴蕊的詞和鄭域的詞抒寫的各是什么事物?并簡要說說理由。

答:

3.請分別就這兩首詞表達的感情和運用的寫法談談你的看法。

答:

十一、閱讀下面的詩歌,回答后面的問題。

賦得暮雨送李曹

韋應物

楚江微雨里,建業暮鐘時。

漠漠①帆來重,冥冥②鳥去遲。

海門③深不見,浦樹遠含滋。

相送情無限,沾襟比散絲④。

[注]①漠漠:水氣迷茫的樣子。②冥冥:天色昏暗的樣子。③海門:長江入海處,在今江蘇省海門市。④散絲:指細雨,這里喻流淚。

1.詩的題目為《賦得暮雨送李曹》,請結合首聯簡要分析作者是如何切題的?

答:

2.請簡要分析頸聯、尾聯如何給我們營造出一幅富有情意的畫面?

答:

十二、閱讀下面的詩歌,回答后面的問題。

野 步

趙 翼

峭寒催換木棉裘,倚杖郊原作近游。

最是秋風管閑事,紅他楓葉白人頭。

1.本詩塑造了怎樣的野步者的形象?

答:

篇6

當前的語文教學是圍繞落實新課標而展開的,要更新觀念,改革教育內容和教育方法,必須把語文教學放在中華傳統文化的大環境里來認識,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真正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進而推進語文課改走向深入。在教學過程中,語文教師要摒棄傳統的逐句逐段、細嚼慢品的教學模式,找準接觸點,在理解文章內容的同時,對文中涉及的傳統文化進行合適的拓展講解。課堂上,教師要充分啟發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閱歷等主體經驗,激發學生學習傳統文化的欲望,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將自己的體驗、感受,用自己語言表達出來。

二、積極挖掘傳統文化的豐富內涵,融之于人文教育

孔子說:“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體現了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知行合一觀:中國儒家文化所講的“力行近于仁”,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行重知輕”的認識論思想,這與實踐具有某種一致性。重視人的精神生活:孟子提出“充實之謂美”,并認為“富貴不能,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這是對人格的根本要求。愛國主義精神:古人云:“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體現追求真理,勇于奉獻的精神:古人在談到對真理的追求時,認為“朝聞道,夕死可矣”,宣揚“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精神。團結互助,尊老愛幼的倫理規范:古人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要想讓民族文化資源鮮活永恒,還必須在外在世俗力量的基礎上,尋找孕育內在驅動力的平臺———國家層面的國民教育和微觀層面的個人修行。國民教育讓民族文化資源獲得廣泛認可的社會價值尺度,并成為國家文化價值觀的組成部分;而個人化的修身齊家,則讓民族文化的因子潛入百姓日常生活,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三、重視和加強學生的古詩文誦讀

古詩文是我們中華民族文化的精華,千百年來,膾炙人口,百讀不厭。它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人,很多卓有成就的學者都感慨得益于古詩文的誦讀。

1.教師精心挑選,也可以由學生推薦古典優秀詩詞、散文,內容的安排可根據季節、課文等進行靈活調整。

2.語文教研組在全校開展每周一詩一詞或一文的誦讀活動。語文組全體教師每學期每人承擔一次,利用學校的校園廣播和信息設備對學生進行范讀、領讀、背誦、作家推介、作品賞析等。

3.編寫學生早讀文本,內容可涉及古代神話、寓言故事、唐詩、宋詞、散文、對聯、現當代詩歌、國外優秀詩篇等。教師可以利用早讀、晨讀的時間引導學生誦讀、背誦、賞析。

4.每學期可以舉行一到兩次的大型的全校性的經典誦讀活動,如《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詩經》《楚辭》,讓學生在準備的過程中和活動時的隆重氛圍中感受傳統文化的神韻和內涵。

5.把古詩文誦讀活動與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推出的“中華傳統經典誦讀工程”聯系起來,站在“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的理論高度,來認識古詩文誦讀的意義,激發學生作為炎黃子孫的自豪之情,最大限度地培育學生的人文精神。

四、傳承人文精神要重視提倡快樂閱讀

篇7

【關鍵詞】地理與語文地理思維教師素質詩詞諺語

【中圖分類號】G420

中學地理學科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學科,是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等多種知識綜合的學科。正如著名科學家錢學森所言,是一個“開放的復雜性系統”。多種學科相互聯系,影響很大。因此,中學地理課的教學就要求教師博覽群書,廣泛涉獵多學科的知識。中學地理教材中蘊含的語文知識比較多,在地理課教學中緊扣教學內容,挖掘地理課中的語文知識,有意穿插一些生動的語文知識,能培養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促進地理知識的掌握。

一、在地理課堂教學語言中恰當引用一些古詩文

古詩文精煉的用詞、形象的描述,不僅能很好地體現教師的教學意圖,而且以傳統文化所特有的親和性會使學生更易理解和接受。流暢而優美的教學語言、活躍而主動的學習氣氛,教學的藝術和教學的目標都會在這一過程中得以實現。

例如,在講月相這一內容時可以這樣引入:坡在他的詞中曾這樣寫道:“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悲歡離合,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此詞寄托了詩人美好的愿望,詩中所提到的“月的圓缺”的變化,我們在地理學中稱其為“月相”……又如,可以用“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白居易《大林寺桃花》)來使學生形象地理解氣溫的垂直變化和自然帶的垂直變化;用諺語“清明前后,種瓜點豆”來說明農業生產的季節性,用“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來形容快行冷鋒之快等等。

二、在地理教學中滲透語文知識,可以培養學生地理思維

教育是一項巨大而系統的工程,它需要各學科的分工與合作,而培養學生思維能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則是每一門學科每一個教師所負有的不可推卸的責任。學生在教師的指示下,對教師提出的語文知識從地理角度去分析、思考,去體會和理解其中蘊含的地理現象、地理意義,對培養學生宏觀、辯證、縝密的地理思維是大為有益的。并且,原本的語文知識,現在被創新地運用到了地理課堂中,新的接受環境和新的思考角度定會給學生以創新的啟示。

例如,在講中國地理不同溫度帶生長不同的果樹時,可以引用《晏子使楚》中的句子:“淮南的柑橘又大又甜,可是橘樹一種到淮北,就只能結又小又苦的枳”,我們能不能用這節課學習的知識來解釋一下呢?(橘樹適宜在亞熱帶生長,也就是“淮南”,一旦移植到“淮”北,即暖溫帶,不適宜其生長,所以只能結“又小又苦”的枳。)學生有熟悉的語文知識,這時又用地理知識解釋了這一課本中描述的現象,很有成就感。同時,教師因勢利導:地理科和很多學科關系都非常密切,希望同學們在學習其他學科時,也能恰當地運用地理知識來解釋一些現象。這樣又培養了學生的地理思維能力。

不僅在課堂上我們可以聯系語文,而且可以在練習中滲透,從而培養學習地理思維。如“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中,“天上”是指_________,“海”是指________。“坐地日行八萬里,巡天遙看一千河”指的地區是:___________

三、在地理教學中滲透語文知識,有助于提高地理教師素質

在地理教學中運用語文知識,這是對地理教師素質的一個更高的要求。而教師在運用的過程中,會促使自身去關注、研究、積累語文知識,這在無形之中就提高了自身素質,這是一個教學相長的過程,其意義是不言而喻的。正如《禮記•學記》中所說:“雖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是故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知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強也。”并且,在人文關懷極其貧乏的當今社會,我們卻可以借助地理課堂、借助地理知識的傳授過程,讓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溫情”有所體悟,其將起的積極作用是可以預見的。所以,我們現在所要做的就是自覺地去留意、發掘詩文、俗語中的地理現象、地理意義,并中教學中恰當地運用,使我們的地理教學方式更“儒雅”一些,更“活潑”一些,更“豐富”一些,更“人文”一些。

四、在地理教學中運用語文知識要注意的幾點

1、所運用的古詩文一般要淺顯易懂,最好是學生熟悉的,否則在講解詩文、解釋詞意就要費上許多口舌,將影響教學的流暢與進度。

2、運用語文知識必須要適時、恰當、不要刻意牽強,否則有些嘩眾取寵、故意賣弄之嫌。

當然,如果能以各種方式發動學生去尋找、發掘、收集語文中的地理現象、地理意義,則不僅能提高學生學習、運用地理知識的能力,而且還能培養學生對我國傳統文化的興趣,那將是一個多么令人欣喜的場面!所謂的素質教育、創新教育都將會在這兒得到或多或少的體現。

五、供參考運用的部分詩詞、民謠、諺語

作為一名地理老師也要經常多角度地搜集一些富含地理知識的詩詞、民謠、諺語等。筆者在多年的地理教學中,搜集了一部分詩詞、民謠、諺語,供大家參考。

1、“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中的“天上”是指巴顏喀拉山,“海”是指渤海

2、“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是指長江的上游地區

3、“黃梅時節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反映我國春末夏初的時節,其降雨類型屬于鋒面雨中準靜止鋒

4、“日中萬影正,夕中萬影傾”直觀地描繪了太陽高度的周日變化規律

5、“早穿皮襖午穿紗,圍著火爐吃西瓜”所描述的是我國西北內陸的溫帶大陸性氣候特征之一,說明其日溫差大

6、“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中的“陰晴圓缺”指的是月相變化規律

7、“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中的“春風”一詞是指來源于太平洋上的東南季風

8、“日似金丸,月似金盤”形象地反映了由于日地月三者距離差異,導致日月形狀、大小的變化規律

9、“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描繪的是橫斷山區的自然景觀,是氣候和植被垂直變化的形象寫照

10、“風吹草低見牛羊”,“淺草才能沒馬吃”,“一川碎石大如斗”,“風沙茫茫大如天”,描繪的是我國西北從東到西的自然景觀,反映的是水平自然帶的規律:由于從東到西的水份遞減,形成了草原――荒漠草原――荒漠的自然帶景觀

【參考文獻】

篇8

鶴詠先生主張以生活滋養筆墨,涵養藝術精神,認為“畫者當從心意”,當“澄懷靜慮思象外,解衣般 尋高遠”,以“悟”“靜”求得 “心物融合”、“心中渴望的意境”。青少年時期起,在研習古代大師們傳統水墨技法、飽讀傳統文學藝術哲學的同時,即常常走出案堂,徜徉于大自然,搜尋奇峰逸云、林泉高致,常思于生活,常溺于精神,師從造化,了然于胸,執著于繪畫而不以為寂寞枯苦,乃至“胸中勃勃,遂有畫意”,常常提筆一氣呵成,畫勢貫通,水暈墨彰悉有根底,生機氣韻沉穩俊逸,節律靜穆靈秀外溢。

“穩放扁舟去,江天自有涯”。鶴詠先生從近三年的畫作中撿出數十幅畫作,在山東省市文聯、美協的大力支持下,舉辦了他人生中的第一個個展。應該說這是他 “自修心性、自修功德”的“悟墨”功課。因為這三年他帶領的劇院創演京劇《項羽》,參加了第十屆中國藝術節并榮獲“文華大獎特別獎”,他親自設計的舞臺美術榮獲了“文華獎舞臺美術獎”。“云去空山青,云來空山白”、“云開巫峽千峰出”、“雨后千山”、“雨色峰姿”等等畫作,更是先生心志深自外延,以詩點畫,以畫達意,淡然禪意又不失山水自然的力量,那是一種氣勢激越崢嶸積淀后的力量。繪一座山峰,承載的是一顆淡泊之心,不喜不怒的自我修養。最愛其中云起蒼茫中潤透的紫色,煙嵐滋養的山巒奇峰有了生命的色彩,與幽谷泉聲相映成趣,那是真情真意追逐生命中的一份坦然和積極心緒,淡若無痕、淡久彌香的人生味道。“筆格之高下也如人品,筆墨雖出于手,實根于心。鄙吝滿懷,安得超逸之致,矜清未釋,何來沖穆? ”(惲壽平《南田畫跋》)

古人言畫,“遠觀于勢,近觀于筆墨 ”。畫勢是由畫面的布局、設色組成的。畫面中的每一個“形色 ”、每一組“形色 ”之間的相互呼應、對比所傳達出的整幅畫的靈性。組成畫面的這些“形色”性靈相通,畫也就有了靈魂、神韻。用墨、用筆的力度、著色,是否充分準確地表達出畫家的心意、畫意以及“形意”。前者類似于詩詞歌賦中的“綱目”,后者則具體到“造詞以達意”,即山水畫中的“筆筆達意”,凝練而傳神。而無論生機、氣韻,還是神韻、化境,終究是通過畫中“形色”傳達出來,這需要畫家具備優秀的觀察力、概括力和表達能力,也就是常說的基本功;神韻則“功夫在畫外”:畫家的藝術修養、人生歷練以及天賦。兩者完全才能夠創作出氣質俱盛、形神兼備的作品。

鶴詠先生寫意山水好深遠,畫勢清明:畫面構圖大多簡潔,畫幅主要以前后兩組“景”進行布局,前景“勾畫”深入,后景簡約抽象,以淡墨渲染;前景常留白,其視覺的虛空感、面積、形體的狹長以及傾斜方向與后景的相對的實、連續、水平相應相合,由此具有了哲學意義上的審美或者智慧。簡約的追求、神似的造型筆法,點染皴的音樂節奏般的交互運用,畫意詩意悠然而出。古詩有“平仄”,但是詩意卻不是平仄工整后隨之就有了的。一幅詩意的畫,也絕不僅僅有技巧就夠了。能夠讓觀者感受到“物我兩忘”的“詩意”,更加地需要畫家的個人修養和主觀表達。簡勝于繁,繁復容易,簡約難,仿佛詩詞的遣詞造句,需要持久不斷的修為和歷練。鶴詠先生以山水為載體,簡約而真切、盡情盡意地抒寫了或淡泊、或酣暢、或濃郁、或清明的亦入世亦出世的坦蕩情懷。看似隨意的每一筆墨,每一留白,疏密有間,簡練蒼勁,皆形色備具、意味雋永。

篇9

一、指導思想

以“十七大”精神和科學發展觀為統領,以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和社會主義榮辱觀為導向,建設良好的校風、教風、學風,以優化、美化校園文化環境為重點,以豐富多彩、積極向上的校園文化活動為載體,形成厚重的校園文化積淀和清新的校園文明風尚,使學生在日常學習生活中接受先進文化的熏陶和文明風尚的感染,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健康成長。

二、學校文化建設的總體目標

1、在先進的辦學理念指導下,著力打造以物質文化為外殼、制度文化為支柱、精神文化為核心的學校文化;

2、以主題活動為目標,培植學校教育的團隊文化、學習文化、教研文化;

3、以班級文化、外部形象文化為切入點,建立學校文化顯性外形;

4、以校本教研為途徑,以課堂為主陣地,實現教師隊伍專業化;以美化、綠化、凈化、亮化為載體,實現校園環境園林化;以素質教育為突破口,實現教育質量優質化。

三、基本內容

(一)精神文化:

圍繞“快樂學習 健康成長”辦學育人理念,堅持“讓每一位教師身心愉悅地工作,讓每個孩子健康快樂成長,讓學校成為師生學習的樂園、成長的搖籃、精神的家園”的教育理念,強化“崇德、尚學、自強、創新”的校訓教育,形成“新 實 活 樂”的良好校風。要求教師樹立“愛崗、精業、嚴謹、求實”的教風,形成“誠實團結 勤奮 向上”學風,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以素質教育為中心,以教育科研為先導,走科研興校之路,把桐溪學校辦成小而精致、富有特色的學校。

1、負責人:大隊輔導員、各班班主任

2、時間:貫穿于每學期的具體活動時間[課~件]

3、實施措施:

(1)以正確的班級輿論感染學生。營造一種既相互競爭又團結協作的班級氣氛,讓班集體內師生之間、同學之間相互信任,關系和諧,正氣上升,優秀的學生感到自豪,落后的學生奮起直追,每個人的創造性、積極性都得到贊揚和呵護,主體性得到充分發展。

(2)融洽的同學關系。同學之間團結友愛、互相鼓勵、互相關懷。

(3)出色的日常表現。學生在禮儀、衛生、紀律等日常管理各方面表現成績優異。

(4)豐富的班級活動。開展建設班級品牌、富有創新性的班隊活動。班級品牌,也就是班級特色,是班級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讓每一位集體成員都參與其中,反映其共同的愿望,呈現自己的風格。同時在樹品牌的過程中,不斷提升師生的人文底蘊,實現班級管理的育人功能。

(二)制度文化

1、負責人:書記

2、時間:2011年2月

3、實施措施:在學校現有一系列的規章制度的基礎上,重新予以修訂和完善。要體現體制、規章、規范、模式及其操作,通過對學校成員的行為進行規范、引導和約束,使制度為師生所認可和踐行。學校在擬定各項規章制度后,經過教師討論修訂后匯編成冊予以執行。近期主要工作:結合《桐溪小學教職工績效考核實施細則》和《桐溪小學校園文化建設實施方案》要求,修訂好適合我校實際的教學常規管理制度、教師考評制度、建立校本教研制度、建立教師學習制度,豐富學校各種崗位職責。

【1】

(三)課程文化

1、負責人:教導主任

2、時間:長期

3、實施措施:按照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要求,開全課程,開足課時,按照素質教育的要求,注重音、體、美、綜合實踐等學科的教學及活動的開展,注重在學科中挖掘體現學校文化的內容;探索、形成體現學校文化的校本課程體系,內涵不斷豐富,發揮良好的作用,重視環境文化開發,體現學校文化特征,突出環境育人功能。

(四)師生文化

1、教師文化:

(1)負責人:工會主席

(2)時間:2011年2月及長期

(3)實施措施:教師服裝要整潔、大方、莊重、態度要和藹可親,經歷充沛,舉止適度;當學生向教師行禮問好時,教師要微笑致意,并同時說“你好”;注重教師職業道德建設,搭建教師全面成長的活動平臺;關注教師心理健康,定期開展活動。

2、學生文化:

(1)負責人:少先隊輔導員

(2)時間:2011年2月及長期

(3)實施措施:根據《桐溪小學一日常規》規范學生的各種行為;成立小記者、文學社等學生社團;成立校園廣播站、校報、校刊等學生活動陣地;重大節日開展主題教育活動;成立各種興趣小組,活動開展正常化;形成學校具有特色的學生文化氣息。

3、師生德育陣地。

(1)負責人: 少先隊輔導員

(2)時間:長期

(3)實施措施:規范升國旗、升校旗程序,搭建師生形象展示平臺,通過升國旗、升校旗展示師生形象,把我們優秀的教師展示給同學,把名學生展示出來。充分發揮升國旗、升校旗作為師生德育陣地的作用,激發愛國情懷,陶冶師生情操,強化師生的責任意識和榮譽感。

(五)物質文化:

1、外部環境:

(1)負責人:總務主任

(2)時間:2011年2月

(3)實施措施:

一是處室標志清晰美觀。多媒體室、電腦室、儀器室、音樂室、圖書室等,學校規模雖小,處室齊全,采用三棱柱銅標志,雅致、美觀。

二是校園內教育牌、提示牌、提醒牌,醒目美觀,處處體現著教育與文化內涵。校園大門金燦燦的銅字校牌,進入大門看到兩塊明顯的教育牌,《小學生守則十條》和《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進入小門臺是校宣傳欄,進入樓梯看到提醒牌教育牌。如:上下樓梯請勿擁擠,語言文明 禮貌待人,為燦爛明天而學 留一個無悔年華等。走廊文化讓墻壁說話,教學樓一樓走廊張掛古詩詞,二樓走廊張掛學生優秀字畫作品,每年更換一次。三樓走廊張掛名人名言。在食堂張掛珍惜糧食 節約用水,講究衛生等標語,在教師宿舍樓集中張掛安全教育專題牌,在花壇邊樹立“紅花喜人 手下留情”溫馨提醒牌。三是校園凈化、綠化、美化突出。校園干凈、整潔,師生衛生習慣好,綠化有整體規劃與設計,樹綠、花紅、廁所不臭,在這兩個學期教育局對學校開學初工作檢查中我校校園環境得到檢查組的高度評價。

2、班級陣地:

(1)負責人:少先隊輔導員

(2)時間:2011年2月

(3)實施措施:提倡班級自主管理,特色自主打造,教室環境的布置實現“美化”:兩側墻壁張貼字畫、人物、守則規范等;每個教室其中的一面墻設置雛鷹爭章臺,師生書畫展示臺,經典壁,開設學生規范自我窗口。教室其中的一個角安排成自然、科技、書法等文化角;后面專欄由學生在教師組織指導下自己排版、策劃,做到圖文并茂,經常更換;前面黑板上方張貼班訓、國旗等,讓整個教室充滿文化氣息,讓教室的每個角落、每個墻面都能說話,都能育人;黑板兩側張貼課程表、值日小組、一日常規等;掃除工具定點存放。[2]

3、功能室文化:

(1)具體負責:教導主任

(2)時間:2011年2月

(3)實施措施:結合各功能室特點,布置好主題鮮明的大字、相關勵志名言;規劃好制度、名人圖片;各負責人要各負其責,精心管理,充分發揮各功能室的作用。

四、保障措施

1、成立組織、明確職責。

學校文化建設領導小組

組 長: 校長 周xx

副組長:書記 張x

成員:校委會成員 班主任、音體美教師

2、制定方案、分步推進

結合學校文化建設方案,各年級組、各班級擬定出文化建設方案報學校批準后,抓好落實。[課~件]

3、以多元教育活動為載體,營造學校的人文環境。

校園文化活動貫穿于整個學校的教育過程,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不但可以激發學生對科學藝術的興趣,而且對他們了解社會,走向社會十分有益。所以我們以學生為主體,以活動為載體,認真組織和開展好校園文化活動。

(1)古詩詞考級活動。共分8級:1級為背誦1-20首古詩;2級為背誦1-40首;3級為背誦1-60首;4級為背誦1-70首古詩和《三字經》選篇;5級為會背、會默寫70首古詩(包括作者、朝代)和《三字經》選篇;6級為會背、會默寫70首古詩(包括作者、朝代)和《三字經》選篇、初步了解古詩的意思,初步體會作者的感情;7級為背誦規定的15首宋詞;8級為背誦規定的15篇古文。考核分基本考核和跨級考核。基本考核為每一年級必須達到相應的等級,考核時間為每學年第一學期的第11周,補測為13周,合格率達50%以上。跨級考核定于第二學期的11周,13周基本考核達通過綠為100%。1-4級,7-8級為面試形式,5-6級為筆試形式考核達到80分為過關。學校為每位學生訂一本《小學生必背古詩詞70首》,學生興趣高漲。通過這項活動,有利于培養學生讀古詩文興趣和習慣,積累語言。還使他們了解祖國優秀的傳統文化,提高古詩文鑒賞水平,陶冶高尚情操。

(2)開展讀書活動。由于校安工程原因,我校圖書室、會議室、工會活動室三合一,我們克服種種困難,圖書室于每周三中午如期開放,學生借書熱情高,豐富同學們課余生活,開闊學習視野,充分發揮圖書教育功能,同時也讓書香工程真正的“香”起來。

(3)開展好校園系列文化活動。每周一的升旗儀式、國旗下講話,少先隊的入隊儀式,開學典禮、期末表彰等均以莊重的氣氛,深深影響學生,做到形式新穎,內容充實,具有時代性和挑戰性。我們還抓住凝聚著悠久歷史的每一個紀念日開展文化活動。如三月份植樹節活動,我校推出“五個一”活動,即出一期黑板報,種一棵樹,寫一句護綠標語,制一塊護綠牌,做一項護綠活動。在班主任的帶領下,學生們想出了許多極具創意的標語,制作出造型不一的標語牌,讓校園春意盎然。四月份清明節掃墓活動,帶領3-6級學生祭掃了桐溪革命烈士墓,接受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在六一兒童節前夕,我們舉辦了慶六一文娛匯演活動,同學們認真準備,精心排練,把自己的才藝充分的展示出來,把活動推向。……

(4)開展與瑞安市集云實驗學校結對活動。集云學校是瑞安市一流學校,具有強大的科研水平和文化氛圍,上學期集云學校領導、骨干教師送教下鄉,就學校管理,校園文化建設,課堂教學做了指導,使我們受益匪淺。本學期我們派骨干教師到他們學校參加教研活動、課堂教學,切實提升我校教師的課堂教學能力和綜合素質。通過豐富多彩的活動使我校校園生活充滿著文化氣氛,使校園文化建設的品質不斷提高。  3  

4、強化督導、凝練文化

篇10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興趣

良好的育人環境可以將潛移默化的育人功能放大,產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效果。我校利用國學特色長廊、校園宣傳欄等,創造一個極具人文氣息的校園環境。

課堂是進行國學經典教學的主陣地。我們努力構建快樂課堂,讓學生在“悅”讀中培養健全人格。

一、方法靈活,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1.反復誦讀,激發興趣

我們以《育靈童小學國學經典教材》為主,以學校已有的校本教材為輔助,通過有效選擇與整合資源,與學校人格成長季相整合,確立了“愛國、禮貌、誠信、仁愛、好學、孝順、謙讓”等主題,編寫各年段國學經典人格主題教學的校本教材。這些教材有的比較深奧,學生理解有一定的困難,所以,教學中采用最多的是誦讀。誦讀是對文本的感知過程,教師充分激發學生的積極性。采用多種的誦讀方法,如自讀、對讀、齊讀、默讀、出聲讀等,讓學生在多種形式的朗讀中把握經典的內在節奏,在讀中整體感知經典的內容,在讀中有所感悟古人的心境,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達到和古人相感應相契合的境界。

2.聯想情境,持續興趣

誦讀是國學經典教學的載體,但教學活動并不等同于誦讀活動。老師可以指導學生運用聯想和想象去呈現其中的形象,從而獲得體驗和創造。愛因斯坦曾說過:“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著世界的一切,推動著進步,并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嚴格地說,想象力是科學研究中的實在因素。”因此在閱讀國學經典的過程中引導學生進行聯想和想象,對培養學生創造性、發散性思維能力,發展智力十分重要。可以讓學生結合圖片展示、多媒體呈現等輔助方式來進行,進一步讓他們張開聯想和想象的翅膀,從而感悟形象,理解國學經典的精髓。這樣能使學生“把生活經驗聯系到語言文字上去”(葉圣陶語),讓學生在學習中“傾吐自己的蓄積,傾吐自己的消化液”(顧黃初《讓學生學會在閱讀中思考》)。

3.講故事,做表演,增添興趣

經典誦讀傳承的內容很多,為了讓學生的學習過程變得有趣、有效,講故事、表演也是一種很好的方式。在熟讀、熟背經典內容的基礎上,中高年級的學生開始嘗試深入理解經文的內容,他們把經文里的小故事進行改編,設計臺詞,搬上舞臺進行表演,聯系生活實際也是一種很好的方法。比如,在教學《元日》的時候,老師讓大家搜尋過春節的習俗,再通過表演寫春聯、喝屠蘇酒、放鞭炮、相互祝福等方式了解春節喜慶的氣氛和送來的濃濃祝福。當然表演、講故事的形式多種多樣,可以是師生之間的互動,也可以是生生之間的互動。教師還可以針對相應的主題穿插介紹相關的古詩。這樣不僅激發學生對國學經典的興趣,還可以加深理解,在表演聽故事的過程中將其蘊含的道理、思想等內化。

二、內容創新,讓學生在快樂中踐行

在校本課程教學的基礎上,結合傳統節日,我們開設了節日課程。我國有歷史悠久的傳統節日,如元宵、清明、端午、中秋、重陽等,關于這些節日,流傳下來的詩詞歌賦有很多是我們耳熟能詳的,同時也為我們提供了教育學生從善的經典范例,如清明祭祖、中秋與家人團聚、重陽孝親敬長等。老師利用活動課程組織大家學習相關的詩文,進行誦讀比賽、講風俗習慣的相關故事,潛移默化地感染學生在生活中也要這樣對待家人、對待他人。

我們還對國學經典進行創造性的利用。比如,我校一年級有一位錢老師,對新入學的一年級學生,在學習誦讀《弟子規》的基礎上,創作改編了《新弟子規》,分為課堂篇和課間篇,朗朗上口。在日常生活中,有時看到某個學生做得不好,就會用《新弟子規》中的語言來勸導。慢慢地,學生在誦讀中規范了良好的日常行為。

《新弟子規》課堂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