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線運動習題范文
時間:2023-03-18 13:26:1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曲線運動習題,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 一、 運動的合成
運動的合成和分解,是處理曲線運動的基本方法,遵循平行四邊形定則. 合運動和分運動具有等時性,而分運動之間又是相互獨立的,其運動的規律由該分運動方向上的受力情況決定.
■ 例1 (2009廣東)船在靜水中的航速為v1,水流的速度為v2. 為使船行駛到河正對岸的碼頭,則v1相對v2的方向應為( )
A B C D
■ 解析 根據運動的合成與分解的知識,可知要使船垂直達到對岸即要船的合速度指向對岸. 根據平行四邊行定則,C正確.
■ 點評 這條高考題說明高考并非條條都是難題,要增強自信心.
■ 例2 (2009江蘇)在無風的情況下,跳傘運動員從水平飛行的飛機上跳傘,下落過程中受到空氣阻力,下列描繪下落速度的水平分量大小vx、豎直分量大小vy與時間t的圖象,可能正確的是( )
A B C D
■ 解析 因為有空氣阻力,所以該運動員所做的不是平拋運動,其水平方向和豎直方向的運動由各個方向的受力情況決定. 水平方向只受空氣阻力,所以做減速運動,由于空氣阻力的大小隨速度的減小而減小,所以其加速度應該減小,vx-t圖象正確的是B. 豎直方向所受重力大于空氣阻力,做加速運動,但空氣阻力的大小隨速度的增大而增大,其加速度減小,所以vy-t圖象上各點切線的斜率應該隨時間減小,C、D兩選項都不對. 本題正確的是B.
■ 點評 這是條中等難度的高考題. 它要求考生理解分運動的獨立性,運動規律由該分運動方向的受力情況決定,并能用v-t圖象表示非勻變速運動.
■ 例3 (2011上海)如圖1,人沿平直的河岸以速度v行走,且通過不可伸長的繩拖船,船沿繩的方向行進,此過程中繩始終與水面平行. 當繩與河岸的夾角為α,船的速率為( )
A. vsinα B. ■
C. vcosα D. ■
■ 解析 以繩牽連的兩物體,其速度沿繩方向的分速度應該相等. 因為船沿繩的方向行進,其速率應該等于人的速度沿繩方向的分量,所以v船=vcosα,故選C.
■ 點評 這是一條易錯題,要求考生真正理解以繩牽連的兩物體的速度關系.
■ 二、 平拋運動
平拋運動是曲線運動的主要實例,平拋運動的處理方法就是運動的分解和合成.
■ 例4 (2011海南)如圖2,水平地面上有一個坑,其豎直截面為半圓. ab為沿水平方向的直徑. 若在a點以初速度v0沿ab方向拋出一小球,小球會擊中坑壁上的c點. 已知c點與水平地面的距離為圓半徑的一半,求圓的半徑.
■ 解析 設圓半徑為r,質點做平拋運動,則:
x=v0t ①
y=0.5r=■gt2 ②
過c點做cdab于d點,Rtacd∽Rtcbd可得:
cd2=ad?db即為:■2=x(2r-x) ③
由①②③得:r=■v20.
■ 點評 本題出現兩解的原因是小球的落點c可能有落在圓心的左側或右側兩種情況. 在曲線運動中,運用幾何知識來解題是常見情況,所以平時學習要注重這方面的訓練.
■ 例5 (2010天津)如圖3所示,在高為h的平臺邊緣水平拋出小球A,同時在水平地面上距臺面邊緣水平距離為s處豎直上拋小球B,兩球運動軌跡在同一豎直平面內,不計空氣阻力,重力加速度為g. 若兩球能在空中相遇,則小球A的初速度vA應大于_______,A、B兩球初速度之比vA ∶ vB為_______.
■ 解析 對A球,落地時間t落=■.
若兩球能在空中相遇,則:
A球射程xA=vAt落>s, vA>s■.
設經過時間t后相遇,則:s=vAt.
yA+yB=h,即■gt2+vBt-■gt2=h,
得:t=■,
s=vA■,
所以■=■.
■ 點評 兩個物體相遇問題,對空間位置關系的分析是至關重要的. 而本題還由于地面位置的限制,要分析能否相遇的條件,所以有一定難度.
■ 例6 (2010北京)如圖4,跳臺滑雪運動員經過一段加速滑行后從O點水平飛出,經過3.0 s落到斜坡上的A點. 已知O點是斜坡的起點,斜坡與水平面的夾角θ=37°,運動員的質量m=50 kg. 不計空氣阻力. (取sin37°=0.60,cos37°=0.80;g取10 m/s2),求:
(1) A點與O點的距離大小;
(2) 運動員離開O點時的速度大小.
■ 解析 (1) 運動員在豎直方向做自由落體運動,有A點與O點的距離
Lsin37°=■gt2得tL=75 m.
(2) 設運動員離開O點的速度為v0,運動員在水平方向做勻速直線運動,即
Lcos37°=v0t
得v0=20 m/s.
■ 點評 由于運動員的起落點都在斜面上,所以運動員的水平位移與總位移的夾角等于斜面的傾角.
■ 三、 圓周運動
運用牛頓運動定律處理圓周運動問題是高中物理的難點.
■ 例7 (2011安徽)一般的曲線運動可以分成很多小段,每小段都可以看成圓周運動的一部分,即把整條曲線用一系列不同半徑的小圓弧來代替. 如圖5(a)所示,曲線上A點的曲率圓定義為:通過A點和曲線上緊鄰A點兩側的兩點作一圓,在極限情況下,這個圓就叫做A點的曲率圓,其半徑ρ叫做A點的曲率半徑. 現將一物體沿與水平面成α角的方向以速度v0拋出,如圖5(b)所示. 則在其軌跡最高點P處的曲率半徑是( )
(A) ■ (B) ■
(C) ■ (D) ■
■ 解析 斜拋物體的運動可以分解為水平方向的勻速直線運動和豎直方向的豎直上拋運動,在最高點有
水平方向vx=v0cosα;豎直方向速度為零.
根據牛頓第二定律,mg=m■得:ρ=■,故選C.
■ 點評 該題給出了一個沒有學過的物理模型,需要考生進行知識的遷移,運用學過的模型解決問題,具有一定的難度.
■ 例8 (2010南通模擬卷)豎直平面內光滑圓軌道外側,一小球以某一水平速度v0從A點出發沿圓軌道運動,至B點時脫離軌道,最終落在水平面上的C點,不計空氣阻力. 下列說法中不正確的是( )
A. 在B點時,小球對圓軌道的壓力為零
B. B到C過程,小球做勻變速運動
C. 在A點時,小球對圓軌道壓力大于其重力
D. A到B過程,小球水平方向的加速度先增加后減小
■ 解析 在A點,mg-N=m■可知N
在B點,小球離開球面,N=0,A正確;
在A、B兩點,水平方向不受力,水平方向加速度為零. 而從A到B的過程中,水平方向有力的作用,水平方向加速度不為零,所以D正確;
從B到C,小球只受重力,做勻變速曲線運動,B正確.
所以,該題選不正確的是C.
■ 點評 物體的受力情況決定了運動的性質. 該題中由于物體在不同位置和不同過程中受力情況的不同,對考生的的能力有較高的要求. 另外,本題要求選不正確的選項,也是考生容易犯錯的地方.
■ 例9 (2010蘇南四市調查卷)如圖7所示,水平轉臺高1.25 m,半徑0.2 m,可繞通過圓心處的豎直轉軸轉動. 轉臺的同一半徑上放有質量均為0.4 kg的小物塊A、B(可看成質點),A與轉軸間的距離為0.1 m,B位于轉臺邊緣處,A、B間用長0.1 m的細線相連,A、B與水平轉臺間最大靜摩擦力均為0.54 N,取g=10 m/s2.
(1) 當轉臺的角速度達到多大時細線上出現張力?
(2) 當轉臺的角速度達到多大時A物塊開始滑動?
(3) 若A物塊恰好將要滑動時細線斷開,此后轉臺保持勻速轉動,求B物塊落地瞬間A、B兩物塊間的水平距離. 不計空氣阻力,計算時取π=3.
■ 解析 (1) 由 f =mω2r可知,B先達到臨界狀態,當滿足 f m=mω21r時線上出現張力,
解得ω1=■=■■ rad/s.
(2) 當角速度繼續增大,A受力也達到最大靜摩擦力時,A開始滑動,
此時 f m-T=mω′2■ f m+T=mω′2r
解得ω′=■=3 rad/s.
(3) 細線斷開后,B沿水平切線方向飛出做平拋運動.
由h=■gt2得t=0.5s,且vB=ω′r=0.6 m/s.
所以B的水平射程xB=vBt=0.3 m.
細線斷開后,A相對靜止在轉臺上,t時間轉過的角度θ=ω′t=1.5 rad,即■.
故AB間水平距離l=■=0.28 m.
■ 點評 臨界狀態的確定,要求對物體受力情況的變化進行仔細的分析. 該題出現了兩處臨界狀態的分析,在第三問還要求建立三維的空間關系,所以難度較大.
平拋運動自測題參考答案
1. A 2. C 3. C 4. B 5. C 6. C 7. D
8. 豎直,自由落體
9. (1) 10 (2) 1.5 (3) 2.5
10. 37.5 m/s,3.2 m
11. (1) 2000 m (2) 224 m/s,與水平方向的夾角為arctan 2
12. 1 m/s≤v≤1.4 m/s
13. 17.3 m/s,2 s
圓周運動自測題參考答案
1. B 2. D 3. C 4. C 5. C 6. AC 7. AC 8. ABC 9. C
10. 2 ∶ 2 ∶ 1;2 ∶ 1 ∶ 1;4 ∶ 2 ∶ 1
11. 100,200
12. (1) 0.16 N (2) 略
13. 5×103 N、4×103 N、10■ m/s
14. 2.4 rad/s≤ω≤3.16 rad/s;0.27 N、1.09 N
曲線運動自測題參考答案
1. C 2. D 3. D 4. C 5. B 6. B 7. D 8. C 9. A 10. B
11. 解析:對上方小球,有mg-N1=mlω2/2,對下方小球,又有N2-mg=mlω2/2. 將ω=■代入,解得N1=mg/2,N2=3mg/2. N1是壓力,N2是拉力.
12. 解析:(1) 由mgl=■mv20,T1-mg=mv20/l,N-Mg-T1=0,解得N=Mg+3mg.
(2) 由T2+mg=mv2/l,T2-Mg=0,解得v=■.
13. B 14. ABC 15. BC 16. C 17. BD 18. AD 19. A 20. AC
21. 解析:(1) 由tan45°=gt/v0=20/v0,得v0=20 m/s.
(2) 由cos60°=■,得v=40 m/s.
(3) 由■=gt′,h=■gt2,得h=60 m.
(4) 由x=v0 t′,得x=40■ m.
22. 解析:(1) 對A、B兩物塊,分別有:
0.4m1g-T=m1rω2;0.4m2g+T=m2(r+l)ω2.
篇2
關鍵詞:農村中小學;陽光體育運動;對策
一、農村學校陽光體育運動的現狀
2007年10月,國家啟動了學校陽光體育運動,以“幫助學生走向幸福和成功”為目標,致力于讓學生能夠全身心地投入到體育運動中,改變沉悶學習的局面,讓校園里充滿陽光和笑聲,不斷提高身體素質,為學生未來的發展奠定基礎。但是,根據我們的調查,銀川市西夏區農村小學在開展陽光體育運動時面臨諸多問題和困難。
1.由于經費不足,場館與器械短缺嚴重
根據我們的調查,學校缺少體育場館,設備與器械陳舊短缺;課外體育活動時間難以保證,組織隨意;缺乏體育經費;強調文化課學習,缺少體育運動氛圍等客觀因素嚴重制約了銀川市西夏區農村小學陽光體育運動的開展。
2.學生體質下降,耐力、協調力等有所下降
近年來,中小學生身體發育各項指標,如身高、體重等都在不斷提高,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學生的綜合身體素質卻一直在下降。例如,對西夏區農村中小學生進行的50米跑、100米跑、立定跳遠等的測驗中,有的及格率居然不足三分之一。并且,學生中肥胖的達7%,營養不良的達到8%,這與以前相比,增加了很多。
3.陽光體育運動開展流于形式
西夏區的學校大多進行了陽光體育的宣傳,成立了陽光體育領導小組,但實際執行情況不容樂觀,缺少實際行動。從西夏區農村中小學開展陽光體育運動的現狀可以看出,各中小學在完成國家對陽光體育的要求時,大多只是進行了表面工作,但根本觀念并沒有轉變,依然是以應試教育為主。
二、實施陽光體育運動的策略
1.轉變觀念、關注學生的體質
體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各所學校要牢固樹立學生“健康第一”的思想,提高體育在整體教學活動中的地位,切實提高學生體能,增強學生體質,促進學生健康成長,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基礎。
(1)提高認識,加強投入
教育主管部門應該組織培訓,使各學校的主管校長、體育教師、學生家長對陽光體育有一個深刻的認識,提高他們對這項關系到學生終身體質、國家的建設、民族的發展有重要作用的體育運動的重視程度。此外,各級教育部門和各類學校,必須加大投入人力、財力、物力,擴大教師隊伍,加強對教師的繼續教育和拓展培訓,在場館建設、器械購買等方面提高投入力度。
(2)以體育課教學為基本平臺,靈活自主,課內外活動有機結合
銀川市西夏區的農村中小學要制訂出適合本地區學生的特點和學校的實際情況以及歷史傳統的陽光體育活動方案,真正提高學生的整體健康水平。對于低年級的學生來說,體育活動項目必須有趣,要注重提高他們的活動積極性,培養良好的體育運動習慣以及集體意識。另外,在實施的過程中,要注意把握好安全關;對于中高年級的學生來說,體育活動項目必須多種多樣。要讓他們形成主動參加體育活動的意識,提高自主鍛煉的能力。此外,要根據每個學生的個體差異,如他們不同的興趣愛好和特長,為他們更多的選擇,因材施教,滿足不同學生的體育鍛煉需要。讓每個學生都能在陽光體育運動中提高自身的身體素質,陶冶情操,形成集體意識,與同學和諧相處。
2.加大對陽光體育運動的宣傳力度
根據國家相關要求,陽光體育活動將用三年的時間,促使85%以上的學校能夠全面實施《學生體質健康標準》,使85%以上的學生能做到每天鍛煉一小時,達到《學生體質健康標準》及格等級以上,掌握至少2個項目的常規鍛煉的體育技能,形成良好的體育鍛煉習慣。為此,學校在開展陽光體育活動的時候,必須踏踏實實進行,不能搞形式主義,要把體育活動落到實處,讓學生在60分鐘的體育活動時間內盡情運動,確實提高身體素質。學校在開展陽光體育運動時,除了保證體育課的時間外,還必須根據自身條件和地區傳統,開展豐富多樣的體育活動,例如,可以開展春季運動會、長跑比賽、校園韻律操比賽、乒乓球比賽、籃球比賽、足球比賽、踢毽子比賽、跳繩比賽、拔河比賽等等。通過多種多樣的比賽,提高學生體育鍛煉的積極性,培養終身鍛煉的意識,形成正確的體育運動理念,爭取讓每個學生都能在陽光體育運動中提高自己的身體素質。
3.把學生的體質健康狀況作為評價學校及教師工作的一項重要指標
陽光體育運動開展不到位的一個重要原因是教育主管部門和學校對體育工作的管理和考核缺少硬指標。這就使很多學校的體育教學的重視僅僅停留在書面上和口頭上,在實際工作中,卻
忽視體育教學,甚至在升學的壓力下放棄體育工作。因此,教育管理部門在對學校進行考核或是學校對教師進行考核的時候,必須把體育運動開展情況納入范圍,而且要制訂清楚明白的指標,不
能含糊不清,讓學校和教師真正重視陽光體育運動。
陽光體育運動對增強青少年體質、促進青少年的全面發展、
提高全民族的身體素質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銀川市西夏區的農村中小學在開展陽光體育運動時存在種種問題。通過調查,我們提出加大資金投入,改善體育場地設施條件;加強培訓力度,抓好體育教師隊伍建設;強化績效管理,建立健全評價考核監督機制;加大宣傳力度,營造體育氛圍等對策,希望能促進銀川市西夏區農村中小學陽光體育運動的持續開展。
參考文獻:
[1]樊臨虎.體育教學論[M].人民體育出版社,2002.
[2]季瀏.體育與健康與教學論[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篇3
知識點教學是新授課主要內容,包含物理概念、公式、規律,占物理學習的大部分時間,如何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既掌握新知識,培養新技能,又能提升自身的綜合素質,確實是值得探討和研究的.下面,以高中物理曲線運動這一節課為例淺析高中物理知識點的教學流程.
曲線運動盡管不是這一章學習重點,但它是后續學習平拋運動和圓周運動的基礎,曲線運動雖然是生活中常見的運動,但學生之前主要學習的是直線運動,并不知道曲線運動的特點和原因.這節課的重點知識是曲線運動的速度方向和物體做曲線運動的條件,授課時可按照感知、實驗、探因、應用的流程組織教學.
流程之一:感知
所謂感知,就是教師根據課題的特點和學生實際,通過創設情境、列舉實例、做小實驗、播放視頻、展示圖片等方法,讓學生對所要學習的內容有一個直觀上的認識.學習曲線運動速度的方向時,教師可以演示旋轉的陀螺甩出墨水,讓學生觀察白紙上的墨跡認識速度方向,可以讓學生觀看砂輪磨出的顆粒、鏈球運動,體驗雨中轉傘時雨水如何甩出,思考自行車的擋泥板該如何安裝,讓學生對曲線運動的速度方向有感性認識.
學習物體做曲線運動的條件時,教師可以用網球演示或讓學生自己用網球體驗,直線運動和做曲線運動兩種情況,讓學生知道怎樣才能讓網球做直線運動,怎樣可以讓網球做曲線運動,可以播放視頻或直接演示,怎樣讓原本沿直線運動的鐵球拐彎.讓學生對力與速度方向的關系有了感性認識.
教師通過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感知的目的在于引起學生的有意注意,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求知欲望,為下階段學習探究打好基礎.
流程之二:實驗
實驗指的是物理學習中需要學生動手操作的探究活動,可以是學生分組合作實驗也可以是學生獨立操作實驗.學習曲線運動速度的方向時,學生用曲線板分組實驗,將曲線板彎成任意曲線形狀,研究沾有墨水的小球的運動軌跡,體驗小球離開曲線板后的運動方向.也可以就地取材,用PVC線管組裝成各種形狀的曲線,代替曲線板,研究小球從線管中出來的速度方向有什么規律,學生在做中學,體會小球運動的速度方向的特點,體驗曲線運動是變速運動及它的速度方向的變化.
學習物體做曲線運動的條件時,學生分組實驗,利用給定的器材探究條形磁鐵放在哪兒可以讓沿直線運動的小球做曲線運動,讓學生動手操作,探尋規律.
實驗是了解、研究自然規律的重要方法,它的作用不只是為了獲取信息,也是提高學生設計創新能力、動手實踐能力,讓學生學會把實驗獲得的信息演繹、歸納出結論,養成對實驗嚴肅認真、對實驗結果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流程之三:探因
探因也就是理論探究,教師通過問題引導學生運用已學知識和規律進行探究,從物理學角度分析原因找出結論.為什么速度方向沿切線方向呢?教師可以從直線運動中瞬時速度的無限逼近的思想出發,從理論上探究曲線上兩點無限逼近的速度方向沿該點的切向方向,也可以由割線概念引出切線:當B點非常非常接近A點時,這條割線就叫做曲線在A點的切線,從理論上得出曲線某點的速度方向沿該點的切線方向.
理論探究物體做曲線運動的條件時,教師可提出:根據力與運動的關系分析水平拋出去的網球為何做曲線運動?教師引導學生分析網球受力情況,某時刻速度方向,再用自由下落的網球為何做直線運動進行對比分析,引導學生得出合力方向與速度方向不在同一直線上時物體將做曲線運動的結論.教師也可以從加速度方向與速度變化方向的關系入手,讓學生思考加速度的物理意義,加速度方向如何規定等問題,通過小組討論,探究做曲線運動的物體,加速度方向與速度方向不在一條直線上.教師可追問:運動軌跡、速度方向、合力方向三者有什么關系?進一步拓展深化所學知識.
探因讓學生體驗理論探究過程,既鞏固已有知識,又進一步加深理解,更主要的是幫助學生養成嚴密的思維習慣,發展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流程之四:應用
應用是鞏固所學知識,提高認識、加深理解程度、利用物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重要途徑,在新授課課堂上以練一練、做一做、說一說、想一想等形式出現,要求問題簡潔明了,以解決生活中實際問題為佳.學習過曲線運動相關知識后,教師可以讓學生說一說曲線運動速度的方向以及物體做曲線運動的條件,設計幾道常見的曲線運動習題讓學生動手在圖上畫一畫,如畫出繞地球做圓周運動的衛星和拋出的小球的力和速度方向,讓學生會根據物體做曲線運動的條件及曲線運動速度方向分析解決具體問題.
篇4
一、利用表格使物理基礎知識的復習系統化
例如:對運動學的復習。傳統的做法是分塊復習,先復習直線運動,中間隔著復習牛頓運動定律,最后復習曲線運動。我認為這樣的復習有以下弊端:①復習時間跨度長,②知識遺忘率高,③知識體系完整性的建立難。若利用表格式復習,可克服以上弊端。表格是這樣設計的:(圖表如下)。考慮到學生的個體差異,在表格中設計了“備注”和“其他”兩個欄目,讓學生按自己的認知水平進行記錄,自由發揮,各有斬獲。
將表格分發給學生后,分三個階段進行填寫。1:不翻看資料,全憑自己的記憶和理解進行填寫。2:在看課本、查資料、同學間的探討爭論下進行填寫。學生經歷了以上兩個階段的學習體驗后,基本上能把填好上表。3:老師適當提問引導學生向縱深發展思維。譬如提出問題讓學生思考討論:①物體做直線、曲線運動的條件區別何在?②物體做勻速圓周運動、平拋運動的受力特點、合力與速度的方向關系、合力做功情況?③做圓周運動的物體所受的合力總指向圓心嗎?④做曲線運動的物體能否是勻變速運動?⑤簡諧運動的兩種重要形式彈簧振子和單擺運動,對應于表格中的哪種運動?通過這些問題引導學生把運動和力聯系起來,理解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體會直線運動和曲線運動是屬于特殊性和普遍性的辯證關系。學生把自己的心得、感悟填入“備注”欄中,在“其他”欄中拓展思維,可涉及復雜的曲線運動的研究。這樣做可以加強物理知識的橫向聯系、縱向延伸,促進學生思維向縱深發展。
二、運用物理情景圖使物理章節知識的掌握集成化
物理復習的主要任務是指導學生通過分析比較歸類的方法,把“零零散散、邊邊角角”,沒有聯系的知識找出內在規律,從而結串成網,把零散的知識變成“集成電路”,烙印在腦海中,便于記憶和應用。精心設計的物理情景圖能刺激學生的感官,引發興趣,再通過教師幽默巧妙的提問,會喚醒學生對曾經學過知識的回憶,運用手中的筆將情景圖轉化為物理公式、物理定律。例如,在《電路》一章的復習中,先向學生展示情景圖,然后讓學生寫出盡可能多的物理公式并說明公式所表達的物理定律。具體做法是:先讓兩位同學在黑板上板書公式,然后請另一位同學糾正補充,最后教師利用多媒體歸納展示:
①歐姆定律有:U2=IRU3=IrE=U+Ir
②電壓關系有:U=U1+U2E=U+U3
③功率關系有:IU2=I2RIU3=I2rIU1>I2r0
④對電動機有:P電=IU1P熱=I2r0P機=IU1—I2r0
⑤對電源有:P總=IEP出=IU=IE—I2rP額=I2r
⑥電源效率 電動機效率
通過學生的自我體驗,同學間的熱烈計討論、相互反駁與證實,教師的歸類總結,學生就會深刻理解電路的基本原理及相關定律,把電路的知識點集成化地貯存在大腦中。
三、采用“題型歸類,理清解題思路”的辦法,使物理習題教學層次化
習題教學在幫助學生鞏固、落實基礎知識,探索解題規律,培養學生思維能力,形成解題技巧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作用。在處理習題教學時,應分三步走。
第一步是:根據各單元材料里提供的“例題、基礎題、提高題、參考題、預測題”等,要求學生把所做的習題進行歸類,幫助學生總結出本單元的題型。例如有關電磁感應的習題,總結出的題型有:①利用 和E=BLV兩種方法求感應電動勢,②利用楞次定律或右手定則判定感應電流方向,③自感現象的分析,④電磁感應現象中力學分析、運動分析、電路分析、能量轉化分析等綜合問題,⑤電磁感應的圖象問題分析,⑥運用推論公式 求電量問題。
第二步是:引導學生比較各類題型的特點和在習題中所占的比例,找出“一般題型、重點題型、特殊題型”的等級差異。例如在電磁感應的6類題型中,①②③為一般題型,④⑤為重點題型,⑥為特殊題型。
篇5
1 教材分析
“平拋運動”是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2)第五章第二節的內容,是高一學生由直線運動步入曲線運動的開端,是拋體運動的一個特例,在整個高中物理中有著十分重要的地位。
從內容上看,《全日制普通高中物理新課程標準》中“拋體運動”的內容標準為:會用運動合成與分解的方法分析拋體運動。其重點是平拋運動的規律及其運用,它聯系了“自由落體運動”和“勻速直線運動”兩種基本的直線運動規律。
從方法上看:平拋運動作為一種基本的勻變速曲線運動,它是“運動合成與分解方法”的具體實踐應用。它是學生第一次運用“化曲為直”“化繁為簡”的科學思想方法去解決曲線運動問題,這種思想方法對學生以后學習拋體運動和帶電粒子在電場中的偏轉等類平拋問題都能起到積極的遷移作用。
從教材安排上看:把平拋運動放在運動的合成與分解之后,有利于學生進一步認識分運動的獨立性、等時性和合運動的等效性。
2 學情分析
通過高一的學習,學生對勻速直線運動和自由落體運動有了充分的認識。知道從牛頓第二定律出發,根據受力分析確定物體的運動規律,這是一種基本的物理思想方法。在力的合成與分解的學習中,知道用平行四邊形法則進行矢量的加減運算。
在本章第一節中學習了運動的合成與分解的知識,知道了合運動、分運動以及運動的合成與分解所遵循的規律;知道了運動的合成與分解是處理曲線運動的基本方法,這為本節課在方法上鋪平了道路。
3 設計思想
本節課的教學設計體現了新課程理念,堅持以學生為主體。強調基礎知識的學習,注重物理學核心概念的建立;強調知識的構建過程,注重培養學生物理實驗、科學探究能力。借鑒5E教學法[包含:引入(Engagement)、解釋(Explanation)、探究(Exploration)、精致(Elaboration)、評價(Evaluation)]進行課堂結構的組織,設置了5個環節,主要教學流程如圖1所示:
(1)游戲導入,激發興趣
引入環節,利用Flash動畫游戲“請你來當飛行員”進行師生之間的投彈比賽引入新課,滲透愛國主義教育,迅速抓住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帶著疑問開始學習,增強求知欲。在規律得出后,讓學生運用學到的知識重玩游戲,體驗知識帶來成功后的喜悅感。
(2)對比實驗,形成概念
科學始于觀察,思維源于問題。在平拋運動的概念形成環節,設計對比實驗:水平拋出的小球與水平拋出的羽毛,學生通過觀察對比實驗現象上的異同,回答老師預設的問題,就很容易得出物體的平拋運動其實是一種理想模型。
(3)化曲為直,探究驗證
此環節設計最主要的目的是顯化“運動合成與分解”的方法,在教學上形成清晰的“方法”主線,即:“為什么要分解?怎樣分解?分解的理論依據是什么?怎樣進行實驗驗證?”在利用牛頓第二定律進行理論演繹的基礎上,又引入了二維運動傳感器和計算機結合進行實驗探究和驗證。
(4)精講例題,總結規律
此環節三道例題的精選,重在落實平拋運動的規律,難度上層層遞進。例題1,重點是求平拋運動的時間和水平射程,為學生重玩飛機投彈游戲,提高投彈的準確率提供了知識準備。例題2,通對求合位移,讓學生明白“位移矢量三角”的重要性,并利用消元法推導出物體做平拋運動的軌跡方程,數理結合證明了這個軌跡是一條拋物線。例題3,通過求合速度,從而構建出“速度矢量三角”,得出平拋運動中速度規律。
(5)解釋現象,學以致用
聯系生活實際,分析解決問題,有利于學生進一步認識分運動的獨立性和等時性。
4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目標
(1)知道什么是平拋運動。
(2)知道平拋運動是勻變速曲線運動。
(3)知道平拋運動可以看成水平方向的勻速直線運動與豎直方向的自由落體運動的合運動,并且這兩個運動互不影響具有獨立性。
(4)理解平拋運動的規律,知道平拋運動的軌跡是一條拋物線。
(二)過程與方法目標
(1)通過對比演示實驗的觀察,概括出平拋運動的特點,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能力。
(2)掌握“化曲為直”的研究平拋運動的方法,利用已知的直線運動的規律來研究復雜的曲線運動,滲透物理學等效代換的思想。
(3)初步學會用運動的合成與分解的思想來研究曲線運動的思維方法。
(4)通過對平拋運動位移和速度規律的分析,引導學生獨立利用已有概念探索新知識,培養創造思維和獨立學習能力。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會用平拋運動的規律解答有關問題,培養學生將所學知識應用于實踐的意識和勇氣。
(2)通過Flash 游戲引入新課,激發學生興趣,增強學生的愛國意識。
5 教學重點
平拋運動的特點和規律。
6 教學難點
平拋運動在水平方向是勻速直線運動和在豎直方向是自由落體運動的實驗探索過程,平拋運動的規律和推論的應用。
7 教學過程
(一)游戲導入,激發興趣
師生共玩Flash游戲“請你來當飛行員”(圖2),通過PK發現,老師的投彈準確率高于學生。教師設疑:為什么老師的投彈準確率會高于學生的投彈準確率?告訴學生學習完這節課的知識后,定能明白其中的緣由。由此引入這節課的課題――“平拋運動”。
(二)對比實驗,形成概念
環節1:
對比實驗一:沿圖3所示弧型軌道從同一高度處釋放小鋼球多次;
對比實驗二:如圖4所示,用力水平拋羽毛多次。
觀察鋼球和羽毛的運動軌跡,分析為什么鋼球的軌跡可重復,而羽毛的軌跡不可以重復?從而得出像鋼球這樣以水平初速度拋出,只受重力作用(阻力相對于重力可忽略)的運動是平拋運動,運動的軌跡是曲線。
環節2:
觀察生活中的平拋運動圖片(如圖5、圖6),強調平拋運動的軌跡――曲線,平拋運動是勻變速曲線運動。
(三)化曲為直,探究驗證
環節1:
設疑:平拋運動是一種特殊的曲線運動,但我們并沒有現存地解決曲線運動的方法,比如:求平拋運動中物體下落的時間t。就我們的知識儲備而言,我們有直線運動的知識,上一節課我們學習了運動的合成與分解知識。能否考慮把這個實際的曲線運動看作合運動,根據合運動的效果把它分解成不同方向的直線運動,然后利用已有的直線運動的規律來解決曲線運動的問題?
環節2:
師生一起利用動力學知識分析物體的平拋運動。
師:分析圖7所示動畫,平拋物體的運動實際上是讓物體向前運動的同時,又向下運動,因此可以考慮把平拋運動分解成哪兩個方向的直線運動?
生:水平方向和豎直方向的兩個直線運動。
師:這兩個方向的直線運動分別滿足什么運動規律?
引導學生根據牛二定律,從受力分析入手研究物體的運動,得出:
在水平方向上:物體不受力,加速度為0,運動狀態不改變,做勻速直線運動;
在豎直方向上:物體只受重力,加速度為重力加速度g,且豎直方向的初速度為0,物體做自由落體運動。
環節3:
師:這是從動力學角度得出的結論,能不能從實驗和運動學的角度加以驗證呢?
師生一起借助用二維運動傳感器和計算機組成的研究平拋運動的裝置(圖8),描繪出做平拋運動物體的軌跡(圖9)。
首先把圖9截圖,然后復制照片到PPT文件中預設的表格所在頁(方法見下備注),按“設置照片‘置于底層’==>橫縱等比縮小照片到合適大小==>移動表格,使表格第一個標志點與拋出點重合,縮放表格”的順序進行相關操作,最后從圖11可以得到圖10中的預設點可視為平拋運動軌跡上的點。由此,對平拋運動可以分解成水平方向的勻速直線運動和豎直方向的自由落體運動的觀點完成了驗證。
(備注:課前在PPT文件中做好一表格并“組合”成一整體,其中水平相鄰格寬比例是1:1:1:1:1,豎直相鄰格高比例是1:3:5:7:9,并在相應預設點上做明顯標志以突出效果。橫縱格寬只需相應成比例,互不相關,如圖10所示。)
環節4:
實驗:利用平拋豎落儀驗證豎直方向的自由落體運動(分運動)與平拋運動(合運動)具有等時性(做實驗時要提醒學生“聽”兩小球同時落地)。
環節5:
實驗:利用平拋平移儀驗證水平方向的勻速直線運動(分運動)與平拋運動(合運動)具有等時性(做實驗時要提醒學生“看”兩小球發生碰撞)。
從而得出豎直和水平方向的兩個分運動具有等時性和獨立性,再次強化平拋運動在水平方向和豎直方向的分運動分別是勻速直線運動和自由落體運動。
(四)例題精講,總結規律
環節1:
精講例1:一架戰斗機以50 m/s的速度水平勻速飛行,飛行高度為4500 m。若戰斗機要投彈擊中地面目標,它應距目標水平距離多遠時投彈?(不考慮空氣阻力,g=10 m/s2)
通過例1學會以拋出點為坐標原點,水平方向為x軸(正方向和初速度v0的方向相同),豎直方向為y軸(正方向豎直向下),建立平面直角坐標系。進而掌握計算下落時間t和水平位移x(射程)的方法。
環節2:
請上課剛開始玩游戲的同學再次上臺重玩游戲“請你來當飛行員”。引導學生利用例1中的平拋運動知識通過計算射程,提高投彈的命中率,讓學生體會成功的喜悅,達到學以致用的效果。
環節3:
精講例2:將小球以10 m/s的速度從5 m的高度水平拋出。求:整個過程的位移s?(不考慮空氣阻力,g=10 m/s2)
通過例2讓學生建立位移三角的概念(如圖12),引導學生分析總結平拋運動位移規律。
環節4:
利用消元法推導物體做平拋運動的軌跡方程,過程如下:
數理結合,證明這個軌跡是一條拋物線,讓學生明白數學名稱――“拋物線”其實是從物理中來。
環節5:
精講例3:將小球以10 m/s的速度從5 m的高度水平拋出。求:小球落地時的速度v。(不考慮空氣阻力,g=10 m/s2)
通過例3讓學生建立速度三角的概念(如圖13),引導學生分析總結平拋運動速度規律。
環節6:
總結得出重要推論:速度偏角與位移偏角之間的關系為:tanφ=2tanθ。
(五)現象解釋,學以致用
創設情景:如圖14所示,動物管理員在樹枝上尋找到一只丟失的猴子,立即用麻醉槍水平射擊,猴子和槍口等高,設子彈從槍口水平射出的瞬間,精明的猴子便由靜止開始自由下落,想落到地面后逃走。問:猴子能成功逃跑嗎?(猴子會被擊中嗎?)大家猜一猜。
如圖15所示,利用自制教具,進行實驗演示,得出猴子會被擊中的結論,并帶領學生分析原因。
8 課堂小結
平拋運動是一種典型的勻變速曲線運動,也是我們第一次運用“化曲為直”的思想解決的物理曲線運動問題。在規律的運用上,聯系了“自由落體運動”和“勻速直線運動”兩種基本的直線運動規律。學好平拋運動,對我們以后學習拋體運動和帶電粒子在電場中的偏轉等類平拋問題打下堅實的基礎。同學們要通過對課后習題的認真理解才能達到對知識更深一步的掌握。
9 布置作業
(1)將一個物體以10 m/s的速度從5 m的高度水平拋出。求:如果只將物體的離地高度h變大,則以上幾問中t、x、s、φ、v、θ怎么變化?(不考慮空氣阻力,g=10 m/s2)
(2)將一個物體以10 m/s的速度從5 m的高度水平拋出。求:如果只將水平方向的拋出速度變大,則以上幾問中t、x、s、φ、v、θ怎么變化?(不考慮空氣阻力,g=10 m/s2)
10 板書設計
平拋運動――理想模型
一、平拋運動的特點:
1.初速度方向為水平;2.只受重力作用;3.運動軌跡是曲線。
二、平拋運動的分解――化曲為直
豎直方向:自由落體運動
水平方向:勻速直線運動
三、平拋運動的規律
11 教學反思
(一)成功之處
(1)把“方法”帶進了課堂。運用對比實驗建立平拋運動這一理想模型,通過化曲為直、化繁為簡對平拋運動進行分解,通過數理結合得出平拋運動的軌跡是一條拋物線,使學生在獲得知識的同時,也獲得了掌握這些知識的方法,可以說這是一節內容豐富的“方法”教育課。
(2)把“鼓勵”帶進了課堂。通過師生的雙邊活動,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主動地和教師、教材、同學進行信息交流,形成了一種和諧、積極參與的教學氣氛,體驗成功帶給學生的喜悅和鼓勵。
(3)把“創新”帶進了課堂。在使用常規現代教育技術,如PPT、Flash動畫、圖片的基礎上,引入二維運動傳感器和計算機的結合使用,一方面更為方便地描繪出了平拋運動物體的軌跡,另一方面也為平拋運動規律的得出及應用贏得了時間,增大了本節課的課堂容量。
(二)需要改進的地方
(1)對比實驗是這節課實驗的另一個亮點,學生對比觀察:水平拋出的小球和水平拋出的羽毛的運動,強化了平拋運動是在忽略空氣阻力的前提下的一種理想模型。在利用平拋豎落儀驗證豎直方向的自由落體運動(分運動)與平拋運動(合運動)具有等時性環節,教師采用了兩球同時落地聽到一次聲響的方法。可以考慮在利用平拋豎落儀進行實驗前,將兩個小球分別從不同高度同時丟下,讓學生聽到前后兩次不同的聲響,然后再進行平拋豎落儀的實驗。這樣學生能清楚地知道實驗要注意什么――聽聲響,又因為有兩次實驗的對比,效果就會更好。
篇6
在傳統的生物教學模式里,由于教師過于偏重于對于知識的傳授,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只是針對于重點學習生物知識的概念理解和習題的解答上,對于生物的技能、實驗和方法則關注更少并未普及到以科學實驗素養、培養學生科學精神與科學價值觀的生物課程為重要目標。學生對于生活體驗和閱歷經驗的不足,導致學生在現實生活中對豐富多彩的事物缺乏認知和想象力,使得他們在學習高中生物課程中感到非常的被動和對知識的理解能力尚淺,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運用多媒體的知識性、宏觀性更好的表達出生物知識的概念,通過運用圖片、影像的利用提高學生對生物知識的多角度、多層次的感官剌激,以此來提高學生對知識的認知水平和理解能力,縮短生物課堂教學的時間,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水平。
2.多媒體技術在生物教學中的應用
2.1利用多媒體技術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著名的教育學家布魯納說過:“最好的學習動機是學生對研究的東西有著內在的興趣,學生一旦對所學知識產生興趣,就會產生愉悅的情緒,從而集中注意力積極思維。”因此,在生物課堂上,教師為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可適時引入課結合生物課程的知識通過運用圖、文、聲、像并茂的多媒體技術使得枯燥的生物教學內容,變得創新生動有趣。充分調動學生的感官刺激,使得學生對感性和理性知識的相結合,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效率。
例如,我在講解人教版高中生物《曲線運動》新課程時,首先讓學生回顧一下“什么是直線運動?”、“生物做直線運動的條件是什么?”等等以此來考驗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和刺激學生善于思考的能力。隨后我運用多媒體技術播放了幾張關于曲線運動的圖片:如:環形公路、人造地球衛星環繞地球的運動、轉彎的火車、踢出去的足球以及拋出的鉛球等等讓學生觀察圖片的特點。隨后開始問學生:“這幾幅圖片中生物的運動軌跡都有什么特點?”學生們的回答雖然各異,但總把關于曲線的話題引出,與此同時,物品告訴大家今天所學的內容就是關于《曲線運動》。通過這樣的教學模式,立刻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傳統的生物課堂上,由于生物課程的繁瑣、無趣,學生很難提起學習興趣,導致教學質量大大降低,教師通過多媒體技術巧妙的引入到生物教學當中,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教學質量。
2.2利用多媒體技術豐富生物課堂教學信息
由于傳統生物教學受到各種條件的限制,教師通常在講某一節課或一復雜問題時,常常通過在黑板上畫出知識框架和示意圖以達到幫助學生的理解程度。通過這樣的傳統教學方式,幫助學生把生物中抽象的概念、復雜的規律表達出來,使得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一直處于一種似懂非懂的狀態,對于想象中的生物事物還是無法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在生物教學中,教師如果只單靠這些傳統教學手段來完成教學內容,勢必影響生物課程的教學效果。例如:一些很難形象的生物課程:如理想狀態、微觀粒子的運動等等,教師如果想要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就非常有必要的通過利用多媒體技術的形式向學生準確的表達出來,使學生在對知識的認同和理解上更上一層。例如:在講解人教版《布朗運動》這一課程時,我通過多媒體技術采用模擬的方法,用Flash技術制作出許多個微小物體進行無規則運動的動畫效果,并通過用不同的顏色分別標識液體分子和布朗微粒,使學生更加形象地、直觀地觀察液體分子和微粒無規則的運動。
2.3利用多媒體技術突破生物教學重、難知識點
由于生物是以研究世界物質結構以及相互作用的運動規律為實驗手段和表達思維方式的一門自然學科。在生物課程中常常出現抽閑的概念、定理、定律等等使得學生學習起來枯燥無味。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正好可以通過抓住學生的好奇心的特點利用多媒體方式呈現生物教學信息量,將抽象的理論知識形象化,具體化、直觀化,為學生提供多彩多樣的感官刺激,從而突破生物教學中的重難點。
篇7
關鍵詞:復習效率 基礎知識 歸類處理 概念規律 辨析能力
在物理考試中我們強調考查理解能力、實驗能力、推理能力、分析綜合能力和運用數學工具解決物理問題的能力,試題靈活多變。不少學生花費了很多精力復習物理,但復習檢測時成績卻不理想,甚至產生了畏難情緒。其實物理知識前后聯系緊密,規律性強。如果我們在高三復習中把握好節奏,多總結、多體會,就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
一、養成良好的解題習慣,注意規范解題
我們要培養良好的讀題、審題習慣,建立正確的物理模型。如一道物理題,我們要在認真審題的基礎上,在頭腦中展現出對應的物理場景,同時要畫出草圖,將抽象的“心之所想”變成動態的、具體的“目之所見”,以對物理場景進一步體驗、對題中隱含的條件進行充分的挖掘。尤其是兩個物體運動相聯系,或整個過程分成多個小階段的題目,畫草圖這個環節更是必不可少的。
二、重視基本概念和規律,做到真正理解和掌握
許多學生有這樣一個困惑:書上的基本概念、基本規律我都知道,可做題為什么還總是出錯?其實,基本概念、規律僅僅停留在背誦上是沒有任何意義的,我們要知道任何概念和規律都不是孤立的,要知道它提出的背景,要了解它與其它問題的聯系。對于一個基本概念,我們要問一下自己:為什么要引入這概念?是如何引入的?如何定義?公式、單位與相關量的關系怎樣?……對于一個基本規律,我們也應該清楚:為什么要引進這個規律?規律成立的條件是什么?規律內容怎樣(包括文字、公式、圖像)?能解決怎樣的問題,如何來驗證它?……只有對物理概念、規律從宏觀的、立體的角度來把握,我們才可以做到真正地學懂、會用。
三、注重對物理過程進行多角度的分析
在物理學習中,對物理過程的分析尤為重要。我們從不同側面對同一物理過程進行分析,有助于對問題進行深入的把握。而且在多角度分析的過程中,思維的觸角伸向不同的方向、不同的層次。不同的方法、手段綜合運用、不斷整合,有助于探尋最優化的解法,有助于提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走出題海,提高學生的歸類處理能力
高三的練習題太多了,教師必須引導學生進行歸類處理,爭取達到一通百通的效果。比如有一類題目:在平面坐標系中畫上彎曲的Vt圖像,或者是S--t圖像,讓學生判斷到底是直線運動還是曲線運動。其實我們可以讓學生自己來畫曲線運動中速度位移這樣的矢量圖像,學生一動手就會感覺到沒法畫,因為方向的變化沒法顯示。就會理解到在我們所接觸的二維坐標系里面是沒法畫出來曲線運動的速度、位移圖像的。以后再碰到這樣的問題時就會毫不猶豫的判斷出來,那是直線運動的圖像,并且對矢量的概念也會有更深層次的了解。還有我們講述速度圖像的時候都會告訴學生速度圖像與坐標軸圍成的面積代表這一段時間里物體通過的位移。那么It圖像、Ft圖像、Fs圖像與坐標軸圍成的面積又代表什么呢?這些問題可以讓學生自己去歸類總結,不難發現:兩個坐標軸代表的物理量乘積是什么那么這個面積就代表什么。學會了這種歸類思維,那么再碰到類似的問題學生就不會束手無策了。
五、做好“題后反思”和“章后回顧”
做題的目的是為了鞏固對物理知識的理解,提高對物理規律的運用能力,而盲目地多做題是不會有太大的收獲的。當做完一道題后,我們一定不要放過進一步提高自己能力,要重新體會物理場景,再次對過程進行分析,看看是通過哪幾個關鍵的環節解出這道題。這樣,下次再遇到同類題目,我們便可迅速地抓住要害,少走彎路。
當復習完了一個章節,我們要對這一章做一系統的回顧,運用結構圖、圖表等形式,對這一章涉及的知識、方法、物理模型進行梳理,把握知識結構,抓住主線,理清線索,掌握知識的縱橫聯系,把知識條理化、系統化。
總的來說,我們要全面提高物理復習質量和效率,就要在打好基礎、提高能力上多下功夫,在知識的深化、序化、活化上多花心思。我們要注意方法的總結與體會,要有意識地培養自己的分析能力、應變能力、推理能力及解答物理問題的綜合能力。
參考文獻:
[1]王策三著.《教學論稿》[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
[2]許國梁主編:《中學物理教材教法》[M].江蘇教育出版社,1985.
[3]閻金鐸等著.《中學物理教學》[M].光明日報出版社,1987.
[4]續佩君著.《物理教育學》[M].江西教育出版社,1992.
篇8
雖然大家都知道“物理來源于生活,又回歸于生活”,看似很好學,但對于高中生來說,想學好物理一直是個大問題,同時也是讓教師非常頭痛的問題。高三物理復習課更是如此,鑒于已經學完了全部內容,學生往往上課就不太認真去聽,去思考,甚至不愿去做題,學生為了提高物理成績,強迫自己下決心學好,強迫自己花了大量的時間去做題,但效果又有些差強人意。
讓學生愛上物理的關鍵是讓高三的物理復習充滿激情與歡樂,讓物理復習課的課堂活躍起來。吧。
1 提高教師素養
從教師自身做起,盡量始終保持微笑和快樂的心情去想事情,去做事情,去教課,去輔導學生。要讓自己有幽默感,有淵博的知識。不管是平時看到的還是聽到的幽默段子或者是小笑話都要記錄到小本上,慢慢的形成自己的幽默風格;還要保證每天都抽出時間讀書,積累豐厚的知識,即讓學生信服自己。比如課上讓學生拿筆做題,有的學生不動彈,筆者就走到他們身邊說,“再不做我就讓你體驗一下受力分析,讓你體驗什么是施力物體什么是受力物體,同時感受一下什么是牛頓第三定律”聽完學生哈哈大笑,自然也就動筆做題了。再比如下午第一節課,老師和學生們往往都無精打采的,怎么辦呢?筆者會讓學生唱歌,或者講笑話,大家立刻精神抖擻,眼珠溜圓了,這堂課的效果也是可想而知的了。
2 在備課上下功夫
教師要深鉆教材,反復推敲教法,做好教學設計。尤其是在進行高三物理一輪復習過程中,由于課時緊,內容多,學生基礎差,課上既需要有豐富的知識點回顧總結,又需要有習題及時應用練習,那怎么樣使學生快樂輕松地參與教學呢?筆者是這樣做的:有節奏的聯系知識點,把學生該掌握的題型所對應的題,自己課前做完,做到上課心中有數,好在課上有的放矢,脫口而出,讓學生既佩服老師的學識,又能完成教學任務。例如復習第四章第一節曲線運動,運動的合成與分解這一節時,筆者先在黑板上隨意畫一條曲線,接下來布置作業:(1)在曲線上畫出任意一點的瞬時速度方向。(2)找出合力的方向。(3)判斷出該物體是加速還是減速,以及是否是勻變速運動等,就這一個圖形學生就把該記的知識點又重新在腦中過了一遍,課后的習題順便也做完了,課后學生反應很好。
3 在授課上做文章
課堂教學要生動,有趣,讓知識不枯燥,不單調,即知道該怎么講。筆者的觀點是盡量用身邊的實例當模型,讓學生去理解記憶,效果不錯,當然例子要不斷收集及時更新,同樣筆者也準備了小本子專門整理記錄。例如處理運動的合成與分解時,筆者的處理辦法是舉身邊的實例,分析處理題型,使學生簡便易記還不忘,而且實踐證明同學們的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能力也得提高和加強。我舉學校前邊工地正在施工的“山東大漢”——塔吊吊混凝土過程中的混凝土的運動,學生一觀察便很清楚是怎么回事,從而得出了合運動和分運動的性質。
4 課后要做好反思
讓學生學以致用,做好反思記錄,即知道講的效果如何,學生理解了多少,也便于教師的成長。筆者有個習慣,偶爾會寫寫課堂教學感悟和教學反思,閑暇時拿來看看心情還不錯,同時也增加了對教育教學熱忱和對學生們的熱愛,主要是對工作也不感到枯燥,煩惱了。
5 各種關系要融洽
篇9
一、自主學習的基本環節
建立小組學習模式、設計學習任務、對學生提出學習目標要求、監督學生學習過程、評估學生學習結果.這是自主學習基本環節,每個環節應該相互推進,相互聯系。該環節對學習將有指導作用,為了檢驗該學習計劃對學生學習的影響,特此進行分組實驗.
1.成立學習小組
一般小組人數定位6到8個最佳,每個小組包含一位物理成績優秀的學生,該學生擔任學習小組組長,組長按時的給學生任務,檢查學生作業完成情況,把收集到的信息及時和老師進行溝通.隨著組內學生學習成績提高,組長職位是流動的,可以輪流擔當.這樣可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把集體的智慧發散出來.教師可以適當的組織學生競賽,分組進行.教師可以在每個表現突出的組員中進行獎勵,這方式可以提高組內競爭力,也可以提高學生學習興趣.
2.設計合理的學習任務
雖然該學習方式主要是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主,屬于個性學習.但不僅是學生獨立的進行學習,它的實施是在教師的嚴格要求下開展,按照計劃進行.學習方面明確,正確的學習方法可以指引學生高效率的學習.教師在給學生分配任務時,根據學生學習能力不同,選擇不同的分配方式,在統一的基礎之下,規定任務大小,讓學生自行選擇.
3.明確自主學習任務
自主學習最突出特點就是高效學習,高效率是自主學習的前提.課改之前,教師只是注重內容的教育,只是重視教學任務完成,對學生學習效率關注度比較低.只是看中整體趨勢忽視了學生個體學習情況,在加入自主學習任務時,它的最終目的就是以提高學習效率為主.學生在進行自主學習時,明確學習需要完成的任務,制定清晰的學習計劃.計劃可以制定出大目標和小目標,短期目標和遠期目標.在規定的時間內,達到目標.比如,對功這一章節的學習,按照自身學習情況和課本知識難度大小,制定學習時間,明確學習目標.需要一周時間進行學習,學習中達到對功概念、對功公式、功應用做明確學習實現目標計劃.在任務完成時,注重所需時間和達到的學習程度.
4.進行學習過程的管理
自主學習最明顯的一個特征就是學生對學習任務進行自主管理,學生制定出的學習任務和學習目標,落實到管理任務中.老師適當的給學生指導和關注,不斷完善自主學習情況.教師在看到學生學習中出現情況時,及時的進行幫助.如果學生自主學習計劃不合理,適當的幫助學生完善,如果學生自主學習計劃預期值低,適當的給學生進行調整.幫助學習成績低下的學生提高學習成績,幫助成績優秀的學生學習更上一層樓.教師在關注學生進程時,提醒學生在學習中注意總結,注意提煉.幫助學生實現自主學習目標實現.
二、“任務型自主學習模式”的案例
自主學習一般有以下基本類型:預習學習型、鞏固學習型、歸納學習型.這三個步驟是逐層遞進,在學習新課程時,需要自主進行預習,學習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基本掌握了課程學習目標之后,進行題目聯系進一步鞏固學習,最后歸納總結課程,把課本的知識進行內化.
案例;預習型學習
1.學習實現目標
(1)掌握受力分析方法.
(2)熟悉帶電粒子在電場中的運動規律.
2.自主預習實現目標
(1)勻速直線運動以及靜止運動課程,當帶電粒子在磁場中受到力作用時,當復合場內合力為零,該運動將處于勻速直線運動或者靜止運動.
(2)勻速圓周運動課程,在電場中帶電粒子所受到的重力和哪個力的方向相反時,粒子運動在洛倫茲力的作用下,該物體將在于勻強磁場做勻速圓周運動.
(3)復雜曲線運動課程,每當帶電粒子受到外力作用時,合外力方向和大小都有所改變,并且同勻速圓周運動不在同一條直線上,當粒子進行勻速曲線運動時,該粒子運動軌跡不是拋物線,也不是圓弧,粒子在受力的作用下做非曲線運動.
篇10
《普通高中物理課程標準(實驗)》在“過程和方法”中明確指出:要讓學生 “經歷科學探究過程,嘗試應用科學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問題,驗證物理規律……”.
然而,在實際教學中“過程與方法”目標還未能真正落實. 這一方面是由于目前的高中學生生活背景等的局限,使得學生在解決與生活實際及實驗背景相關的問題時,出現了套用公式,“只見理,不見物”的結果;另一方面部分中學物理教師的教學觀念陳舊.課堂教學中存在著“重結果、輕經歷”的現象.教師往往在灌輸結論性知識后,以大量的習題充斥物理課堂.教師、學生圍繞習題開展教學,忽視基本方法、技能和思維的訓練.
要改變目前教學所存在的問題,全面落實課程目標,高中物理教學必須要重“經歷”.因此,在物理教學中,研究如何構建重“經歷”的物理課堂,是當前課程改革中需要著力研究的重要課題.本文先以 “機械能及其守恒定律”的兩種教學設計的對比為例,來闡述在這個具體問題中如何構建重“經歷”的物理課堂教學,然后提出如何構建重“經歷”的物理課堂教學的策略.
二、兩種教學設計的對比與評析
“機械能及其守恒定律”是高中物理必修2第七章第八節內容.本節知識點包括動能和重力勢能的轉化、機械能的概念、機械能守恒定律的內容和適用條件.其中機械能守恒定律的探究和理解是本節課教學的重點.本節知識是前面知識的深化與提升,也為學生深入理解能量守恒定律做鋪墊,為學生建立守恒的思想、以該思想去認識世界奠定基礎.
(一) 教學過程和教學設計(見表1)
(二)評析
在表1的兩種教學設計中(以下分別簡稱設計一和設計二),雖然設計一也有可取之處,但設計二,更是可圈可點.
1.在過程1即課題引入時,設計一通過演示實驗,增加了教學的直觀感受性,并啟發思維引發學生想探究的欲望.但設計二把生活實例(游樂項目)引入課堂,不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并從中抽象出所要研究的物理問題,讓學生倍感親切,同時讓學生體會到“生活中的物理”,更能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熱情.
2.在得出初步結論的過程3中,設計一通過實驗只能觀察到小球“好像”處在同一高度,是否在同一高度還有待證明;同時,我們更關心的是擺球運動過程中所蘊含的規律.這樣的探究只是一種接受式學習,沒有真正讓學生理解機械能守恒的條件.設計二依據定量實驗,讓學生知道了小車機械能的變化情況,并能找到變化的原因,特別在比較不同材質情況下機械能的變化,合理外推,做出推測,使問題過渡到機械能守恒定律條件的探究上.
3.在理論推導環節,設計一雖然從理論推導出機械能守恒定律,但實質上是得到機械能守恒定律的表達式.而設計二由實驗、理論分析逐層遞進得出機械能守恒定律的條件.采用歸納法教學,加強直觀體驗,加深對機械能守恒定律條件的理解,從而突破教學難點.
總之,在設計二中,教師創設了豐富的“經歷”素材,讓學生經歷探究過程,在不知不覺中掌握了勢能及機械能的概念及體會探究問題的方法.特別是對“機械能守恒定律”條件的探究上,不僅花了大量的時間,而且應用了多種手段來突破這一教學難點.讓學生充分體驗規律的得出過程,感受到“做科學”的艱辛,融知識、方法、情感于一體,更具“物理味”.
三、構建重“經歷”的物理課堂的策略
概括以上的分析以及大量的教學實踐,筆者認為要構建重“經歷”的物理課堂,應該注重以下幾個方面.
(一)創設典型 “物理現象” 情境
物理概念和規律的建立是在大量實驗基礎上的高度概括,教材在編寫時把原本無法包括的內容進行“壓縮”.因此,在課堂教學中必須對教材進行“解壓”,解壓的過程就是讓學生經歷典型的“物理現象”,使學科知識恢復生活性.經歷活動越多,對物理概念、規律的學習就越容易理解,使學生獲得更加全面的素養,增強解決問題的思維活性.如在上面“機械能及其守恒定律”教學中的過程1(課題引入)中的設計二就是如此,讓學生倍感親切,同時讓學生體會到“生活中的物理”,更能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熱情.又如下例.
【教學實例1】在《曲線運動》教學中,為了討論“曲線運動的速度方向”時,教材列舉砂輪打磨下來的熾熱微粒、飛出去的鏈球來說明“曲線運動的速度方向沿著曲線的切向方向”.上述事例雖說貼近學生的生活,但它們飛出去的方向只能是“好像沿切向”;再者,學生對這些事例缺乏足夠的經歷體驗,不能很好地還原知識.因此,在教學中又增設了如圖8所示的生活場景――晚上汽車轉彎時的照片.通過汽車軌跡與燈光對比來展開教學,讓學生感受“生活中的物理”,增強學生的經歷體驗.
美國教育家布朗指出:“學習的環境應放在真實問題的背景中,使它對學生有意義.”而真實的問題就存在于學生的生活中.物理課堂上必須充分挖掘貼近學生生活的信息資源,通過演示實驗、仿真模擬等教學手段,主題鮮明地為學生創設一個個典型的“物理現象”,還原知識產生背景.
(二)呈現探究過程
物理教學內容是科學探究過程與結果的統一,都是一個發現和提出問題直至解決問題的過程.用科學探究的思想和觀念指導物理教學,教師首先要創造一種探究學習的課堂氛圍,使學生逐步體驗和認識到,學習物理就是在教師的引導和幫助下不斷探索周圍的物質世界,不斷發展自己的認識和探究能力,形成科學的思維方式和行為習慣的過程.教師要給學生提供研究問題所需的儀器、數據或資料,充分展示、探討所要研究的問題,積極引導學生用科學的研究方法和思維方式來探究研究問題的答案.
【教學實例2】在《機械能守恒定律》設計一中,教學流程為:“實驗―問題引領―理論推導―規律得出―規律應用”.表面上看好像是一個規律探究的過程,但實質上仍是一種以講授為主的接受式學習.原因在于:①實驗中小球擺下過程中所蘊藏的規律是我們所關心的,而不是初、末兩個位置.②機械能守恒定律的另一條件(設計中沒有涉及)如何來落實?③所謂的理論推導只是為得到機械能守恒定律的表達式服務.因此,這樣的教學對“知識的理解、規律的揭示和如何來研究所要探究的問題”是有缺陷的.相反,在設計二中,教師利用現代教學資源,定量研究小車運動過程中所蘊藏的規律.課堂中利用多種教學方式,去偽存真,層層深入,讓學生體驗規律得出的艱辛過程.
(三)預設“程序性知識”的教學環節
程序性知識是個人具有的有關“怎么辦”的知識,主要涉及概念和規則的應用,它的建立依賴于個體的體驗.程序性知識的應用取決于能否將它自覺地遷移到新的情境,它比陳述性知識的遷移具有更大的跨度.所以,講方法并不一定能使學生掌握方法,只有讓學生經歷各種過程,從中獲得體驗,并在此基礎上抽象出解決問題的方法,才有利于發展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實例3】在初始進行“受力分析”教學時,為了讓學生會用“整體與隔離”思想來對物體進行受力分析,可以設計如下教學過程.
教師:出示習題.如圖9所示,質量為m的物塊放置于質量為M的固定斜面上,處于靜止狀態.請分析地面對M有無摩擦?
學生:采用隔離法,分別對M、m受力,很難判斷地面對M是否有摩擦.
教師提示:能否把M與m當作一個物體,從整體上處理呢?
學生:小組相互討論,仍無法解決.
師生:結合圖9所示的討論過程,逐步過渡到學生已有的知識,化解問題.
教師:再出示類似的習題(略),讓學生用整體法處理問題.
在課堂教學中,讓學生經歷一定的自主學習過程,并使學生從中獲得有益的體驗,這是學生掌握解決問題的科學思路和方法所必須的.要讓學生經歷某一有價值的學習過程,教師必須要精心預設教學環節,讓學生經歷求解過程,體驗解題的步驟、方法.
4.強化學生親身體驗實驗
物理教學中不僅要展示物理概念和規律,而且要展示通過實驗建立概念、規律的過程,使學生對物理科學有一個完整的認識,即在頭腦中不僅有定義和公式,而且有鮮明的物理表象.物理實驗現象本身就具有鮮明、直觀的特點,能激發和滿足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但在教學中我們更要注重學生的親身實驗,通過親身所獲取的體驗更有利于學生的學習.
【教學實例4】在《力的分解》教學時,學生理解“力要按效果分解”有一定的難度.課堂中可設計如圖10所示的小實驗:用一根細繩和一根輕桿組成三角支架,繩的一端繞在中指上,桿的一端頂在掌心,當A處掛上重物時,讓學生親身體驗中指受到的拉力和掌心受到的壓力.
物理實驗不僅在物理教學中有著特別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而且也是物理教學中最重要的課程資源.在觀察演示實驗時,不僅要讓學生關注所觀察的現象,同時要讓學生理解該物理現象是用來說明什么問題和怎樣說明問題的;盡量讓學生了解實驗裝置的工作原理.在進行學生實驗時,讓學生在明確實驗目的、理解實驗原理的前提下獨立完成實驗.在復制科學實驗、模擬驗證的過程中,學生可以獲得具體的、形象的物理事實,為理解概念和規律奠定必要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