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作文怎么寫范文
時間:2023-04-08 07:08:0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中秋節作文怎么寫,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爺爺平時住在老家,偶爾也到大城市來送點兒東西。因為老家清凈,沒有人在旁邊吵吵鬧鬧,比大城市好多了。但是老家沒人給他做飯,他會做的飯也很簡單,所以經常填不飽肚子。好在老家喂著七只母雞,每天至少也能下一顆雞蛋。爺爺幾乎只能吃些炒雞蛋,煮雞蛋,蒸雞蛋……但是他還要拿些雞蛋送到城市里帶給我和奶奶吃,他的肚子扁扁的,我和奶奶的肚子卻鼓鼓的。
星期五奶奶總要回老家的,可以播種種子,也能幫爺爺干活,還可以喂喂雞,而且又能讓爺爺的肚子也鼓鼓的……總之她是爺爺的好幫手,總讓爺爺少一份負擔。不知道為什么,奶奶很胖,爺爺卻比奶奶瘦許多,兩人的差距也很大。奶奶的身體臃腫,似乎整個身子都被蚊子叮過,唯一可以形容她的身體的只有一個字——胖。奶奶不愛發脾氣,總是心平氣和地面對所有棘手的事情,也許這就是“心境好”吧!
這個周末,奶奶和我像往常一樣坐著摩托回到了老家,奶奶一扭一扭的提著東西走進了家門。
晚上,奶奶去取雞蛋做飯,可是她一見雞蛋就破口大罵起爺爺來:“這個鬼老漢!雞蛋是不是又送人了!雞蛋怎么就剩下這么幾顆了?”爺爺一聽,馬上回嘴:“沒有送人啊,我在家里餓了,一天吃很多雞蛋不行嗎?難道我餓了還不能吃飯?”可是奶奶就是一口咬定雞蛋送給了我四爺——我爺爺的弟弟:“你一定送給成平了!你自己吃不好嗎?就送給他們一家,他們有五個人,吃的雞蛋肯定多!你沒送給他們還能送誰!”爺爺無奈,只好一聲不吭了,但是奶奶純屬誤會了爺爺,脾氣大的爺爺這次卻例外,不和奶奶吵嘴。
老家不止一間屋子,少說也有六間,但是現在只有兩間屋子住人,一間放摩托。這一夜奶奶賭氣不跟爺爺住同一間屋子,住到后窯去了。后窯有些冷,經常不放火——奶奶在后窯放起了火,我們才知道她要住后窯的。
爺爺似乎有些急,大筆一揮在紙上寫了些字,拉我到院子里,叫我讀紙上的字。爺爺常寫些他的打油詩,與我一起分享。我一看紙上的字馬上知道了那天是中秋節,紙上,就是他的打油詩:
“中秋節月兒圓,
月圓人不圓。
老婆與我來斷絕,
睡在后窯度蜜月。
蜜月度得美又甜,
睡在半夜淚滿面。”
我樂了,呵呵,爺爺作的打油詩可真像預知未來,奶奶還沒睡呢,就開始“淚滿面”啦?爺爺叫我念,我搖搖頭:“我才不念呢,你自己念吧!”爺爺什么也沒有說,走進屋子。
第二天,我和爺爺到山里去。快干完時,奶奶從山下走下來,一邊走一邊嘟囔:“這個鬼老漢,誰叫你送雞蛋的……”爺爺搖搖頭,她罵爺爺都罵這兒來了。
篇2
一、用良好的心態看作文
學生的作文大多是反映他們的世界,或者說,他們是用稚嫩的目光來看這個紛繁復雜的世界的。就像我指導他們寫過的《校園流行風》,其中的內容并不是我們教師兒時所崇拜的,而是目前最時尚、流行的周杰倫、電腦游戲、喜羊羊與灰太狼等等。如果我們用成人冷靜的目光和理性的思考去讀學生的文章,就會覺得不可理喻,就很難找到可以共鳴的地方。所以,我們每個教師都應讓自己擁有一顆鮮活的童心,與時代同步,了解他們的生活,讓自己的心理年齡和學生同步,用兒童的眼光去欣賞他們的作文,真正走進學生的作文世界,去分享他們的喜怒哀樂。例如,在又一年的圣誕節之際,正好要寫作,我就索性給他們一個題目《假如我是圣誕節中的__________》,讓他們把想說的,想做的,記下來。待我第二天拜讀他們的作文,被他們美好的祝愿深深地感動了。因為我被他們請進了文中的圣誕節。我班的李洋寫到:“我是圣誕節的美夢小天使,我飛呀飛到孫老師家的新房,飛到她的窗前,讓她做上一個美夢,孫老師在雪地里走呀,走呀,突然從天上飄飄悠悠地下來了許多學生的考卷,老師連忙一看,上面都是紅紅的勾,孫老師的臉上綻滿了笑容。”
二、用睿智的頭腦導作文
我認為教師首先要有睿智的頭腦,敢于創新,有一雙敏銳的眼睛,善于捕捉學生生活中不起眼的題材,能夠點石成金。去年中秋節剛好是星期六,我就順水推舟,布置小作《中秋之月》。讓學生在中秋之夜,好好欣賞一下月色,寫一寫自己的獨特感受。可天公不作美,偏偏晚上云層很厚。我在家也干著急,還僥幸地想,十五的月亮十六圓,可到了十六,依舊是外甥打燈籠――照舅(照舊)。我想,學生的心情肯定和我一樣。結果,星期一一到學校,我班的快嘴陳燕就對著我大聲嚷嚷:“孫老師,你把我們害苦了……”一石濺起千層浪,大家都開始向我訴苦,同學們說等到很晚,也沒有看到一絲月光,受到了一定的精神損失,大叫這作文怎么寫。我當時也蒙住了,但轉念一想,來了主意。我不動聲色地讓大家安靜,告訴他們你此時看到的是怎樣的景色,有沒有變化。細心的陳磊說,其實沒有月色的景致也別有一番風味。馬上有同學也跟著說,云很少的時候,還能看到它的一絲亮色。我也不失時機地說,云層不同,月色不同,你也可以寫呀。我又追問,你在無月的時候在想些什么?大家都說,在盼望它能出現,在回憶中秋月圓的景色。我在此時賣個關子,說:“現在,你們有東西可寫了嗎?”在我寬限的時間里,大家寫出了《中秋無月》、《中秋憶月》、《中秋盼月》等一系列不同尋常的文章。
作者單位:江蘇省鹽城市亭湖區新興小學
篇3
傳承是上下五千年的浩繁卷帙,是以史為鑒的睿智;傳承是云雨中騰飛的臥龍,是展望中華未來的全新力量。以下是小編精心收集整理的傳承的作文六年級600字,下面小編就和大家分享,來欣賞一下吧。
傳承的作文六年級600字1在我們身邊的民族,還有幾個是保存著獨特意味的習俗?
在我們身邊的民族,還有幾個是坐在一起,團圓,一起吃,一起賞月的?
沒有其他的,只有中秋節。
中秋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也是漢族的傳統節日。但在各地,都有許多的中秋節習俗,那我們的習俗是什么呢?
在中秋節的這一天,我們會仰望星空,看著那一輪皎潔的圓月,和家人坐在一起。吃著月餅,賞著圓月。我們仿佛看見了月上的嫦娥。月和嫦娥,變成了一種完美,在這樣的完美中,團圓,是一種快樂,是一種享受,享受這無比的幸福。
我坐在椅上,望著圓月,和家人吃著月餅。月餅是圓的,這代表團團圓圓。無論是多遠的地方的人們,都會坐在院子或窗外,雖不能與家人在一起,可是,他們和親友們,在一桌子前吃月餅,賞明月,聊團圓。我沉思著,想到古人們是怎樣創造出這樣的習俗,想著,想著,母親端上一圓盤的月餅,在月光下泛起點點光澤。不知怎么,我盯著圓盤深思著,好像看到了那在異鄉的獨自一人,圓盤泛起的月光,就像是他們眼角下的淚光。可是,在他們獨自一人的時候,也會擺上一圓桌,上面放著用月盤裝著的月餅,他們坐在桌前,吃著美味的月餅,賞著皎潔的圓月。雖是他們獨自一人,但他們也不忘這悠久的習俗,因為他們知道,他們的家人此時也在賞著明月,思念著他們……
中秋節的習俗就這樣一代一代的傳下去。
傳承的作文六年級600字2文化作為一個民族乃至一個國家的中流砥柱,它彰顯著一個民族的凝聚力、創造力;它代表一個國家的向心力。
中華的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兒時我們讀唐詩,誦詩歌。不知不覺間,文化已悄然來到身邊。當遇到挫折磨難時,我們會吟誦“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當和朋友分別時,我們會想起王勃的“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面對一輪明月,我們會想起蘇軾的“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現在的我們卻將這傳統的文化拋之,棄之。打字代替書寫,歌唱代替朗誦。且不說,熟讀古文經書,就連人們日常的書法都到了提筆忘字的地步,我們是否該反思自己的行為?
作為中華兒女的一員,我們是榮耀的,發揚光大傳統的文化,是我們的責任,亦是我們應盡的義務。
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人們越來越注重物質生活,用奢侈掩蓋自己丑陋的內心,在華麗的外表下,做著不合實際的行為。最近,電視臺多出選秀節目,茫茫人海中,獲得好評的也只會是鳳毛麟角。也許他們的想法是正確的,不讓人才淹沒,只不過方式用錯了,傳統的中華文化需要正氣、大方。而有一些電視臺卻推出《漢字英雄》等節目,通過觀看選手的變現,不難看出,中國人的漢字水平在降低。漢字是我們的母語,我們怎能讓我們的語言喪失。這無疑是為我們敲響警鐘,中華文化需要我們去延伸,去實現它的價值,去領略文化的美。
文化的含義就是要提升品位,追求崇高,五千多年的中華文化,需要延伸,歷史有文化,將來也必將有文化。看蘇武牧羊,告訴我們要講誠信;品茶道,體會人生的經歷;聽唐玄宗與楊貴妃創作的《霓裳羽衣曲》,感受唐朝繁榮盛華。
面對文化并非照單全收,我們要取其精華,棄其糟粕,正確理解歷史文化,不要被他人所述而迷惑,要親自去考察、驗證,好比黃宏演的小品《穿越》一樣,不可將歷史顛倒,誤會他人,為了自己的祖孫后代,正確了解歷史,我們應多做多查,多學習。
文化深刻體現一個民族和國家生命力,是民族生存發展、國家繁榮興盛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沒有先進文化的積極引領,一個國家不可能強盛,一個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讓我們把“文化”的火炬傳遞下去,讓“文化”之火永不熄滅。
傳承的作文六年級600字3藝術,早在千年之前就已存在,它與人類幾千年來的智慧相互融合,誕生了一個又一個寶貴的結晶,而這些結晶,也就是歷史的見證物。陶藝也是其中之一,而我今天終于有幸親身體驗一下這陶藝的妙處了。
跟隨著少年文學院的老師和同學們,我來到了做陶藝的地方,立即驚喜地看到這里到處都是精美的陶制品。有的是罐子,有的是盤子,還有一些小葫蘆形狀的東西。很快,我們組的第一項活動便開始了。陶藝大師拿來了一大塊陶泥,啟動一個酷似圓盤的工具,圓盤不停地轉著,好像永遠也不會停。大師把陶泥放在轉盤上面,雙手如同撫觸一樣輕輕做造型,奇妙得很,不一會兒,一個栩栩如生的小葫蘆出現了。令人眼前一亮,看得我們都躍躍欲試,大師好像明白我們的心思,他讓我們大家挨個制作陶制品。開始看著別人做,我總覺得他們慢吞吞,看上去明明很容易的事情,可他們半天就是弄不好,我在一旁瞎著急。好不容易,總算輪到我了。我眉毛一挑,擼起袖子,一彎腰坐到凳子上,摩拳擦掌,既緊張又興奮。我將手伸到水盆里打濕,將手放到陶泥上,給它制作起了造型,可陶泥就是不肯聽我的使喚,一下子就歪倒了。一位大師走過來,幫我修正了一下,它又變直了。我好生納悶,為什么大家手上的陶泥都不聽使喚,而一到幾位大師手上就溫順無比了呢?用了十多分鐘,我竭盡心智也只是做出來一個怪模怪樣的碗,碗邊厚的不得了,感覺裝東西也只能裝一點點,真是失敗啊。“看事容易做事難”我搖搖頭,無奈地想起媽媽常常說的一句話。
接下來就是給陶器上色了,我捧抱起一個米色的大陶罐,小心翼翼地放在桌子上。歪著腦袋動腦筋想了想,我把陶罐頂部和底部涂成了藍色,在中間畫了一朵粉色的荷花,再給周圍畫上一圈古香古色的花紋,我的作品便完成了,站在近處欣賞一會兒,再站到遠處欣賞一會兒,我非常的滿意,甚至有些小小的得意。我還和它來了一張帥氣的合影。
快樂的時光總是跑得飛快,讓人難以抓住。很快,無情的時間便結束了這一天的活動。這一天的陶藝給我帶來了很大快樂,藝術帶來的不僅是美,制作美的過程更是讓人快樂,讓人心情愉悅。陶藝是幾千年來老祖宗智慧和心血結晶,是無比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需要一代又一代的人來守護,來學習,來傳承。我愿意做其中的一員,希望你也一樣,讓我們更多的人來愛護和傳承我國豐富多彩的文化。
傳承的作文六年級600字4歷史沉淀千年,在歲月打磨下愈發厚重。文化傳承千年,在世代的進步中更具新生。懷著一顆朝圣般的心,前往山東,拜訪一代圣賢,流傳至今孔子。
漫步在齊魯大地,豪邁之感油然而生。當你沉下心步入孔廟,敬畏之心悄然生出。千年的古柏,曾是仲尼親手種下,巍巍的大成殿曾是乾隆親自督造。當你周圍的一切都滿載著歷史,你的心也會莊重起來。”墻角的青苔,斗角的檐牙,古老卻煥發著生機,正如儒教的發展,從孔夫子周游列國不被待見,再到漢武帝“獨尊儒術”時的造極,或者是佛、道文化的沖擊,甚至連**也無法斷絕這一古老文化。千年的傳承,無數思想的匯入。“傳承儒”如黃河之水,從天上來到人間,無數支流的添增,終成就壯觀的壺口,咆哮的水流。
但,歷經千年的傳承,也差點毀于一旦,走在熱鬧而又冷清的孔廟中,悲痛地望著破壞的痕跡。大成殿的反復搬遷,樹木的一次次砍伐,石碑的攔腰截斷,在那些文化的吱呀聲中,在歲月的毀滅聲里,誰不曾為這些文化嘆首惋惜。如阿城在《樹王》中寫到的,“巨樹被狂熱的革命熱情拒倒了,“樹王”在樹的死亡中也死去了。”**,十年的浩劫,作為封建禮教正流思想,“批孔”之風大肆盛行,孔廟也無以幸免,千萬藏書被炬,無數石碑倒下,魯莽的行為愣生生將這千年文化來了個腰斬。當時的“正確”行為,其實,大家都清楚,這同時在毀滅人類自己,“忘記過去意味著背叛”不,忘記過去意味著滅亡。好在浩劫過后,大難不死的文化又開始蓬勃發展,儒教思想又開始深入人心,被批評的重回神壇,被拉下深淵的再回頂峰,孔子憑借著他的能力翻案了。從表面來看是的,但,在孔廟中的我眉頭緊鎖。
未清理的垃圾仍舊很多,人與人之間仍然充斥著火藥味,橫眉一皺,高聲話語一觸即發。仍然有人搶先一步,擠進隊伍中。在至圣先師的注視下干這些的確有些不妥,當今社會,人們普遍有些煩躁,話語也不覺急了起來,這可不是提倡“仁”的思想所教育的。這也不該是禮儀之邦中普遍存在的。推行的孔子之風應當更加深入人心。人的內心很難完全接受一個思想,素質的問題仍需解決。
當今的我們站在文化傳承與否的邊緣,而決定,就在現在。
傳承的作文六年級600字5“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經過弟弟的房間,只聽見從房內傳來一陣洪亮的讀書聲,我忍不住站在門口,跟著他一同背起了那陌生而又熟悉的《三字經》……
《三字經》這本最淺顯易懂的讀本,作為中國傳統的啟蒙教材,不知道陪伴多少代人度過了一個個春夏秋冬,書中包括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文學、歷史、哲學、天文地理、人倫義理、忠孝節義等,而核心思想又包括了“仁、義、誠、敬、孝”。讓我們既了解了常識、傳統國學及歷史故事,又明白了如何為人處世的基本道理。
在這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中,國學像一顆最亮的星,在夜空中閃爍著自己獨特的光芒;似一杯清茶,散發著淡淡清香,細細品味,更能使唇齒留香。所以只有去讀,去細細品味,才會領略到它的魅力所在。
小時候,父親常在夏夜時,抱著我坐在家鄉的小院,有時會指著滿天繁星,給我講一些美麗的傳說,雖然現在已記不清了,但更多的時候,父親都會給我背誦《三字經》,似乎是啟蒙要趁早的緣由吧。小小的我,聽著他流利的背誦,也咿咿呀呀地想要背上兩句。
時光荏苒,我漸漸明白了“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這句話的道理,而這句話也時刻提醒著我,孝心就像“黃香溫席”“臥冰求鯉”這些小事一樣,并非整天紙上談兵,一句空話。所以,我們要從小事做起,做到時刻為父母著想,這才是真正的孝道。而“兩袖清風、孔子學琴、不食周粟”等故事也讓我受益匪淺。
篇4
一、聯系生活,豐富寫作素材
魯迅先生說:“文章該怎么做,我說不出來,因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練習,此外別無心得和方法。”我們的學生需要開闊視野,增長知識,單靠課本學習是遠遠不夠的,還必須開發利用其他信息資源。葉圣陶先生也有句話:“作文這件事離不開生活,生活充實到什么程度,才會做成什么文字。”我們應當指導學生多積累生活素材,有了豐富的素材和詞匯,學生的筆下定會生出許多鮮花。
情境教學也可以從生活入手,引導學生觀察生活,由生活引發感悟。記得葉圣陶先生說過:“生活猶如泉源,文章猶如溪流,泉源豐盈,溪流自然活潑地晝夜不停。”寫生活中的情境,這就要求教師平時充分調動學生的感官去看、去聽、去感受生活中的點點滴滴,捕捉寫作的信息。如我們班的圖書角是由班長帶領學生共同創辦的,這件事每個學生都參與其中。于是我就讓學生圍繞這件事的情境把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感寫下來。《我的班長》《我們班的圖書角》《奉獻的美》等習作便應運而生。
開展豐富多樣的語文實踐活動,為豐富寫作素材注入新的活力。例如,我們開展的漂流書活動,古詩誦讀,手抄報展評,給災區小朋友的一封信,“保護環境,愛護母親河”的倡議活動,等等。在這些喜聞樂見的語文活動中,學生的體驗多了,內心對生活的感悟加深了,也在活動中積累了大量的習作素材。就拿辦手抄報來說,每人辦一期手抄報,學生都要根據確定的中心廣泛搜集資料,進行大量閱讀、摘抄、分析、篩選,然后還要編輯、設計、抄寫。一張手抄報,促使學生積極自覺地涉獵知識,不斷地充實自己,也為學生展現自己的才能提供了舞臺。
鼓勵學生寫日記和隨筆,注重在隨機性活動中積累作文素料。比如,家長會前學生會寫些給爸爸媽媽的心里話;老師外出不在校時,會讓學生寫一寫老師不在時班級里發生的新鮮事,既鍛煉了文筆,又起到了溝通交流的效果。每逢節假日、紀念日我總會讓學生適時地表達自己的感情:三八婦女節時替媽媽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然后將過程寫下來;六一兒童節時讓學生寫一寫過節的體會;中秋節寫一些全家團圓賞月的喜慶氣氛,等等。
二、旁敲側擊,引領寫作方法
蘇聯教育學家克魯普斯卡婭曾經說過:“模仿對于兒童正如獨立創造那樣同等重要。”學生在作文過程中的模仿,應該是一種積極的寫作方法,是為表達自己的意思而運用從范文中學到的語言和寫作方法。如果教師讓學生機械模仿,就會阻礙學生表達能力的發展,壓抑學生的創造精神。因此在主題生活作文教學中,采用旁敲側擊法,教師可巧妙引領學生掌握寫作方法。
跳繩比賽真有趣!隨著一聲哨響,同學們快速地甩動手中的繩子,飛快地跳起來。你看李穎,挺直了腰板,手不停地甩繩子,腳不停地跳,活像個腳下裝了彈簧的機器人。旁邊的同學都在扯著嗓子大喊:“加油!加油!”再看看那邊的小東……
讀完此段后,教師引導學生思考:這段話圍繞哪句話寫的?寫了哪些人的表現?抓住這些人的哪些方面來寫?然后在教師的引領下總結寫作方法。最后才進入主題,組織學生體驗夾玻璃球,再把剛才活動的精彩瞬間記錄下來。你可以圍繞一個中心句,抓住重點人物和觀眾的表現來寫,也可以選擇你喜歡的方式寫。這樣的教學模式,學生感興趣,寫起來言之有物,得心應手。
三、鼓勵為主,拓寬評價途徑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遠的,學生對語文材料的反應往往是多元的。”面對學生多元化的理解,作為教師,正確的做法是尊重學生在習作過程中的獨特體驗,重視對學生多角度、有創意的評價。我們應該把這種多元的空間留給每個孩子,讓每個孩子在他們的生活空間抒發自己的情感。
人性評改,鼓勵為主。評改作文時,對學生在立意、構思、表現手法上有創新的地方,教師要及時肯定和鼓勵。
引導自改,超越自我。作文修改,教師應重“批”,讓學生重“改”。教師寫評語,一忌指責,二忌籠統。應多用肯定型評語、商量型評語、交流型評語等啟發學生自己認識作文的優點,發現作文的不足,然后自己動手修改。自改是發展創造性思維,形成獨立作文能力的一種好方法。
組織互改,提升自我。在班級內,學生互改可以分小組進行。在小組討論時學生因地位平等,心理不受威脅,創造性思維活動達到激發狀態,而且因相互啟發而集思廣益,促進“集體創造力”的發展。教師要鼓勵學生在互改時獨立思考,提出不同意見,展開爭論。
篇5
1 感受自然,暢談美麗的家鄉
小學生的思維以直觀形象為主,他們想象力豐富,而豐富的想象力是寫好作文的前提,在具體的情境之中也更易激發他們寫作的興趣。農村的小學生,從小就生長在農村,美麗的大自然就是他們成長的搖籃,只不過他們平時沒有特意留意過。筆者經常抽時間帶學生去田間地頭,去盡情地擁抱大自然。讓他們看綠樹紅花,蜜蜂蝴蝶;吸新鮮空氣,享拂面清風。學生在大自然的懷抱中盡情玩耍,深深地體驗到大自然之美!當學生沉浸在美麗的大自然的懷抱之中,滿心歡喜地欣賞藍天白云、鶯飛燕舞時,筆者便稍作點撥,就問大家:你們玩得高興嗎?大自然美嗎?你們把這種美麗表達出來吧!學生個個躍躍欲試,踴躍發言,暢敘心中之美。個個思維活躍,人人有感而發,他們從各方面描述心中美麗的家鄉,同時也陶冶了愛家鄉的情操。
2 利用生活環境,培養寫作能力
小學生生活經驗少,對自然和社會的認識范圍小、程度淺、深度低等,使小學生更易產生對周圍自己未知事物的好奇心理,具體表現為好問、好動。筆者就利用這種好奇給予他們正確的引導,增強他們的求知欲。在教學中,筆者就鼓勵學生在平時閱讀時進行積累,碰到好句好的段落就讓他們摘錄下來,然后讓他們進行模仿性寫作。如在學校里就有許多花草樹木,秋季學期開學后,筆者帶著學生去觀看秋天的美景,并讓他們就此寫一些詞句,題目不限,筆者和學生現場一起評比,看誰寫得好,關鍵要進行鼓勵性的評價,以增強學生的信心。
農村有句諺語,就是說小馬駒要長成駿馬,牧馬人必須把它們帶到水草豐盛的草原上,讓其自由馳騁,才能茁壯成長。生活在農村里的小學生可以聞到韭菜的幽幽清香,摘到鮮紅的枸杞,可以目睹成群的牛羊追逐嬉戲,周邊的生活環境就是他們寫作的源泉。筆者要求大家把自己當成大自然中的一員,去觀察動植物。教師加強這方面的訓練,學生就可以在積累、模仿、自我創作中培養寫作能力。
3 發揚偉人精神,增強愛國情懷
偉人們的事跡與不屈不撓的精神是語文教育的一筆寶貴的資源。在學校的墻壁上張貼了許多偉人事跡的宣傳畫,筆者充分利用課外活動時間帶學生去參觀,學生邊欣賞畫筆者邊講解,從他們的表情中看出來每次講解對他們的觸動都很大!這既是作文的好素材,也是德育的好教材。學生從中真切地感受到了種種感人的精神,崇敬之情油然而生,繼而產生強烈的寫作欲望,都想把自己的想法表達出來。筆者就及時進行寫作練習,讓學生寫出自己的想法。他們個個慷慨激昂,字里行間充滿愛國之情,感情飽滿,一氣呵成。這與以前空洞的口號式習作截然兩樣。
4 體驗鄉村親情,贊揚純樸民風
每個學生在生活中都會有自己獨到的見聞和感受,如果能很好地引導學生寫出他們多彩的生活和獨特的思想情感,那么就不怕學生寫不出真話、實話、自己話。農村人不像城市里的人,他們特別重視鄰里之間、鄉親之間的感情聯系。在農村,一年一度的春節,全家團圓的中秋節,飄著粽子香的端午節,等等,無不帶給學生許多歡樂。這些都是學生喜聞樂道的。筆者讓學生抓住節日的契機,體驗農村生活,讓學生體驗到其中濃濃的鄉情親情和勞動人民的樸實情懷,以及尊老愛幼之德、勤儉節約之風等。這些方面生動的事例層出不窮,活生生地就發生在學生的身邊,讓學生多觀察、多體驗,做個有心人,多抒發他們的感情,贊美之情流溢于筆端。這里淳樸的民風,鼓勵學生多贊揚。
5 體驗農活艱辛,讓學生流露真情實感
篇6
一、小學生習作的主要問題
1、農村小學生與城市小學生相比,語文素養有一定的差距,這在習作水平上就更為明顯,雖然教師從選題一直到開頭結尾,指導得有板有眼,但學生的習作仍是干巴巴的,讓人沮喪。看著這些習作,仿佛面對著一潭死水,怎么也透視不到學生那朝氣蓬勃的影子。再加之由于教材有城市化的傾向,所以,有人把這一差距歸結為農村小學的作文條件比城市小學差所致。
2、寫作素材缺乏。學生在習作中不知道寫些什么,到寫作文時,一個個叫苦連天,有的抓耳撓腮,有的咬筆苦思,有的仰望天空。究其原因是小學生不懂得留心觀察周圍的事物,腦中一片空白。許多家長忙于工作,帶孩子出去玩的時間少,孩子經歷的事情也少。許多小學生對一些小動物或植物一無所知,等到寫作文時,沒經歷過的孩子只好瞎編亂造,弄虛作假。
3、創新思維不夠。學生看別人的作文,那些好詞好多少還會有些印象,他們就會憑記憶寫出來,所以作文時句子有所雷同。比如寫大樟樹,很多同學會脫口而出“校園里的大樟樹像一把撐開的打傘”。很少想到其他的比喻,或用其他方式來描述。再說題材,特別是寫人寫事的作文,很多同學不是寫扶老奶奶過馬路,就是寫幫老爺爺推車,不是寫在公共汽車上讓座,就是寫同學冒雨和我同撐一把傘回家。這些作文,讓人一看就覺得很虛假。長此以往,學生是思維就成定勢,很難有創新了。
二、鼓勵學生多讀書,注重語言積累
語言是思想是外衣,如果學生語言貧乏表達思想就會詞不達意,往往是寫了又改,改了又寫,有了豐富的語言積累,才有可能筆隨人意,甚至妙筆生花。
1、根據課文內容來積累。新課標的課文中都出現“背誦自己喜歡的自然段,摘抄好詞、佳句”這樣的練習,在的課堂學習時,我讓學生將優美詞匯、好句子、好段落在摘抄在讀書筆記上,積累起來以備習作時選用。如果學生能掌握一些好詞佳句就為寫作做好了鋪墊,能夠讓他們有詞可用、有話可說。
2、通過寫日記來積累。堅持寫日記是積累材料的是最好方式,也是練筆的最途徑,由于日記的內容很廣,可寫聽到的、可寫看到的、也可寫想到的。總之,自己的喜怒哀樂都可無拘無束地表現出來。這樣就讓學生有一個自由表達的空間,也能夠寫真實的事情。比如:今年的3月8日是婦女節,在《獻給媽媽的愛》主題班會課上,同學們通過“我為媽媽唱支歌”、“我對媽媽說句話”、“我為媽媽畫個像”、“我為媽媽做賀卡”“我送媽媽小禮物”等方式,表達自己對媽媽節日的祝賀。讓孩子們學會關愛、學會付出、學會回報,懂得孝敬、懂得體諒長輩的良苦用心。然后讓學生用日記的形式寫出來,寫出真情實感。
3、多閱讀課外書。指導學生大量閱讀,通過多讀、精讀、背誦,積累豐富的語言,學習各種類型的句式和多種多樣的語言表達方式,為習作打下堅實的基礎。要讓學生把積累的語言真正留在記憶中,還必須指導學生寫讀書筆記。在閱讀時擇錄書中的優美詞語,妙語妙句,精彩片段。學生在閱讀課外書時,準備一本讀書筆記,邊讀邊摘抄自己喜歡的內容,通過不斷積累,可用的作文素材也就越來越多。在寫作文時,學生會自然把自己平時積累的素材運用到作文中,從而使作文不再無話可說。
三、具體嘗試
1、體驗自然風光,談家鄉之美。小學生的思維以直觀形象為主,占據豐富的表象是作文的前提,作文的興趣在具體形象面前、具體的情境之中也更易激發。農村的小學生,生在農村,長在農村,如畫的大自然就是他們的搖籃。讓同學們擁抱大自然:看綠樹紅花,聽百蟲啾啾,吸新鮮空氣,享拂面清風;春之綠、冬之雪、夏之泳、秋之游。同學在大自然的懷抱中盡情玩耍,讓學生深深地體驗到大自然之美!
當學生心盈自然之美時,我只要稍作點撥,如問:玩得高興嗎?美嗎?你喜歡嗎?說說好嗎?學生躍躍欲試,爭相暢敘心中之美。因為這不是冥思苦想地作文,而是在敘述享美之樂,學生思維特別活躍,有感而發,描述心中美麗的家鄉,同時也陶冶了情操。
篇7
關鍵詞:農村學生;因地制宜;鄉村特色;積累素材
中圖分類號:G623.2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3561(2016)29-0092-01
習作教學一直是語文教學中的難點,很多學生害怕寫作,那么如何才能寫好作文呢?語文新課程標準中指出學生要“養成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有意識地豐富自己的見聞,珍視個人的獨特感受,積累習作素材。”寫作文,就是要讓學生把自己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用文字表達出來。農村學生生在農村,長在農村,接觸的是廣闊的農村天地,相對于生活在城市的學生而言,在習作素材上有著獨特的優勢。教師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關注農村,立足農村,就地取材,豐富寫作素材。
一、體察農村生活
(1)體驗傳統節日,寫鄉俗民風。農村人特別注重傳統節日,這些節日蘊含了中華傳統文化,教師要抓住這一契機,讓學生體驗其中濃濃的鄉情、親情。清明,了解各地祭祀祖先的不同之處,聽長輩講講先輩的故事;端午節,與家長一起去河邊采粽葉,觀察粽葉,學學怎樣包粽子;中秋節,了解每一種祭品的含義,參與祭拜月亮的過程。過年時,農村的習俗則更多,如過年前必做的蒸饅頭,年后正月十三的“上燈”,以及之后的“落燈”。只要學生采集到材料,他們就樂于寫作。一學生在學裹粽子之后寫道:“只見奶奶先把三片粽葉依次輕貼在一起,用食指和中指夾住,輕輕一圈,就成了一個小漏斗,挖一勺米慢慢地倒進去,右手大拇指按按緊,然后把粽葉圍著小漏斗裹幾圈,再用一片粽葉還沒包完的粽葉里,繞著粽子把有口的地方緊緊包住,不讓米漏出來。最后,奶奶咬著粽繩的一頭,右手拿繩子另一頭,一扎,一個粽子就裹好了。”這段文字中“貼、夾、圈、倒、挖”等一連串動作描寫之所以既準確又生動,完全來源于真實的生活體驗。
(2)學習農技農藝,訴勞動甘苦。蘇教版國標本第八冊習作7要求:組織一次體驗活動,可以當一回盲人、聾啞人,也可以做一天老師,當一回家長,參加一次文體排練或社區活動……把自己的經歷和感受寫出來,與大家交流。時值農村收麥栽秧之季,教師開展了“當一小時農民”的實踐活動,安排學生利用周末跟家長或學習割麥、曬場、栽秧,或學習翻地、平土、點豆。學生通過身體力行,體驗勞動的甘苦,感受農民的勤勞,寫出來的作文自然有血有肉:“好不容易把半口袋麥拖上擔子,我全身骨架都軟了,張著嘴不停地喘氣,頭上的汗一個勁兒地滾。歇了好長時間,我才慢慢把扁擔的一頭放上肩,和媽媽抬起來向前走,可兩條腿怎么也不聽話,走起來像鴨子一樣左右搖擺……”農村有許多能工巧匠,還可以讓學生當一天“篾匠”,養一天蠶,等等。
(3)欣賞家鄉特產,抒愛鄉之情。土產特產,其本身包含著“獨特”之處,這顯然是作文表現“個性化”的極好材料。隨著“一村一品”工程的推進,農村出現了很多特色種植、養殖及小吃。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參觀獼猴桃種植基地、訪家鄉葡萄園、品嘗“樊川小肚”等小吃,學生對家鄉的愛會不由自主地贊之于筆端。
(4)尋找農村變化,傾自豪之感。隨著經濟的發展,農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些都是農村學生親身經歷的,是他們得天獨厚的寫作素材。教師可組織學生通過采訪了解家鄉的過去,并在課堂上讓他們說說家鄉的變化:有人從土灶說到煤球爐,又說到液化氣;有人從土路說到石子路,又說到水泥路、柏油路;有人從種麥栽秧說到“十里栽花算種田”,有了細致的觀察,習作自然言之有物。
二、觀察農村風景
農村學生生長在農村,最貼近自然,也最能得到大自然的豐厚回報。他們眼中少不了藍天白云、村落炊煙、花草野果。農村的一年四季變化大,春天,帶學生去看睡了一冬的麥苗,看燕子怎樣搭窩筑巢;夏天,讓學生去樹林中捉知了,去小河邊釣魚;秋天,讓他們觀察霧起霧散,欣賞天空的藍、云朵的白、大地的黃;冬天,讓他們在雪地里奔跑,嘗一嘗雪的味道。學生在大自然中盡情體驗,真情則自然流露:“清晨,一層輕紗飄浮在村落之間,幾聲雞鳴犬吠將鄉村喚醒。太陽懶洋洋地爬上樹梢,散發出淡淡的光芒,薄霧也識趣地溜走了。鋪在農作物上的一層糖似的濃霜也漸漸融化了……”只要留心,多樣的鄉村風光可為學生的作文注入源源不斷的活水。
三、積累農村語言
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要“在寫話中樂于運用閱讀和生活中學到的詞語。”農村學生既應在書籍中欣賞優美詞句或精美片斷,也應該積累一些鮮活的農村話。比如農諺:“莊稼一枝花,全靠肥當家。”“秧好半年稻。”“麥要澆芽,菜要澆花。”也有形容人多事的“吃飽了撐的”,形容人很忙的“丟了翻耙拿掃帚”,稱會掙錢的人為“錢錐子”,稱“柳樹發芽”為“爆青”……教師要引導學生多積累和運用農村語言,不僅可以使文章內容具體,語言也生動有趣。
四、結束語
總而言之,在作文教學中,農村教師要能夠因地制宜,引導學生關注農村、立足農村,讓學生在農村這片廣闊的天地中,積累語言,豐富素材,切實提高農村學生的寫作水平。
參考文獻:
篇8
過年春節寒假作文1
我們的四大傳統節日——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我最喜愛的節日是春節。春節,俗稱過年,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
追溯起來,春節起源于殷商的祭神祭祖活動。相傳在太古時期,有一種兇猛的怪獸,人們管它叫“年”。它形貌猙獰,生性兇殘,專食飛禽走獸,鱗介蟲豸,一天一種味兒,一直吃到大活人,讓人談“年”色變。聰明的祖先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動規律:每隔三百六十五天,“年”就竄到人類聚居的地方嘗一次口鮮,而且出沒的時間都是深夜,直至雞鳴破曉,它才返回山林中。百姓們把這可怕的一夜視為“年關”,于是,每家每戶都提前做好了晚飯,熄燈凈灶,再把雞圈牛欄扎牢實,把宅院前后門都封住,躲在屋里吃夜飯,后來就叫“年夜飯”。由于這頓飯有吉兇未卜的味道,所以置辦得很豐盛,除了全家老小圍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團圓外,還還需在吃飯前供祭祖先,祈求祖先保佑。吃過飯后,一家人擠在一起閑聊壯膽,就逐漸養成熬夜守歲的習慣。
我們的春節帶著浪漫夢幻的色彩,發展到今天,活動可多啦,從臘月初八到正月十五。
臘月初八,家家戶戶煮臘八粥。臘八粥形式多樣,有的叫“七寶粥”,“五味粥”。我家愛用紅小豆加江米,臘肉,胡蘿卜,花生米,香青菜,大棗和大米之類來混煮,味道兒可鮮啦,它不僅清香甜美,口舌生津,而且能胃氣舒暢,我極喜歡吃。
臘月廿三,廿四稱“小年”,,祭灶神,蒸花饃,寫春聯,吃灶糖,掃庭院。小年習俗吃年糕,寓意萬事如意年年高,“意取年歲年,籍以祈歲稔”。我家年糕俗稱糯米粑粑。
臘月廿八,吃“出籠”米豆腐,用堿水將大米浸泡,然后和水磨成漿,再用火經過鍋里攪和,最后拿到鋪有稻草的大鍋里蒸出,它堿味兒中和著稻草的清香,進口入胃,蕩氣回腸。
臘月廿九,我家鄉的習俗要置天地桌;臘月三十,吃年夜飯。餐桌上,最顯眼的是魚,魚者,余也,年年有余,吉祥如意。到80后,電視普及,春晚成為中國人必不可少的文化“盛宴”,代替圍著火爐“守歲”習俗,成為新的“守歲”時尚。
正月初一吃元寶,燃放爆竹,百年占歲,飲屠蘇酒。當說“元寶”,是將糯米制成米粉,包元寶時中間用紅糖做芯子,讓后放入鍋中,用火煮熟,放入碗中,熱氣騰騰,吃的時候,紅糖溢出,紅紅火火,象征幸福臨門。
最有人情味兒的莫過于正月初二至十五的拜年,借春節喜慶,給親友,長輩,拜年既讓親友長輩高興,又能加強人與人溝通、交流。俗話說,水不攪不渾,人不走不親。俗話還說,客走旺家門,被訪者一高興,還給小字輩兒一些壓歲紅包兒。
春節一直鬧到正月十五元宵節,這期間,唱呀,跳呀,耍龍燈,舞獅子,各種各樣的活動,增添了節日的喜慶氣氛。
我愛春節。春節有綿長而深厚的人情味兒,我愿天下人幸福安康!
過年春節寒假作文2
今天是xx年的最后一天,我們打算買一些新年裝飾品來裝飾我們家的大廳,讓我們家的大廳更加有新年的氣氛。
我們先去買花,爸爸一眼看中了兩盆花,一盆是富貴籽,一盆是滿堂紅,但因為富貴籽的花盆太大,我們家的大廳沒有地方可放,所以我們買了滿堂紅。
滿堂紅是一盆盆景,樹上有好多紅紅的小“果子”,還有三只小鳥,樹下有一顆大石頭,石頭旁邊有一空地,空地上有一個樹樁。我拿出三只玩具小狗,把一只最小的玩具小狗擺在樹樁上,兩只玩具大狗放在樹樁的兩旁,遠遠望去,就好像狗狗他們一家子在樹下乘涼,多溫馨啊!
過年春節寒假作文3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時間過得真快,眨眼間,正月初一了,新的一年到了。
早早的起了床,給大家拜年。帶著深深的思念,給姥姥撥出去了電話,眼圈不自覺得紅了,可是我卻笑著。一圈下來,收到的壓歲錢不少了耶!
不久,二爸一家也到了,我們共同吃了頓午飯——餃子。飯后,二媽要小妹妹雪兒的姥姥帶兩個孩子去北京廟會逛逛,弟弟便邀我同去,無奈之下我只得同意。在去姥姥家的路上,小弟弟又悄悄對我說:“姥姥說話可能會難聽點,你別往心里去!”我沒說什么,只是很自然的一笑。
到了。我們下了車,在家里逗留了一下便趕去了廟會。我們乘的是616路班車,車上的人真不是一般的多,可一站又一站,沒幾個下車的,弟弟見我還站著,不干了,非要我坐在他那里他站著,我自然也不干,推辭了幾次后,見旁邊一位站著的阿姨有些不耐煩,快要順勢做下去的樣子,我也就坐下了。直到到了站,才發現人們都是來廟會上的,而廟會所在的那條街上車水馬龍,簡直不用抬腳,后面的人流會順勢把你推到門口去。我們五個人,其中三個孩子。
買好票,我們就進去了。小時候,估計是20xx年吧,我來過一次,那次的經歷不少,可唯一記得清楚的就是一個迷宮,我們走來走去卻怎么也找不到出口,最后到了終點,得到了一個竹蜻蜓。這次我們又見了那個迷宮,只是票價漲到了20元/人,姥姥皺著眉頭出了60元買了三張票讓我們進去了。好吧,我不得不承認:我從未見她笑過一次。也許是長大了的原因吧,轉了幾圈就找到了出口,別的小孩都在兜兜轉轉的走啊跑啊,而我們不到3分鐘就尋到了終點,有點無趣的感覺。
接下來就是挑選紀念品的時間了。首先弟弟發揮哥哥的責任為另一個現未在北京的小弟弟買了份禮物——他最喜歡的玩具車,紫色的,超漂亮!然后一行人見到了一個賣紅豆奶茶的店鋪,姥姥又買了三杯奶茶,可雪兒的剛好是最后一杯紅豆的,我們只好要原味的了!眼前就是游樂場,我們眼前一亮,奔了過去。在兩人的要求下,我們坐上了“海盜船”,閉上眼,這次和那次可不一樣,上次是轉圈圈,這次是上下擺啊扔啊爽啊……下了船,我們還沒回過神來。然后弟弟就想去扔飛鏢了,結果被姥姥一頓數落,好心情頓時灰飛煙滅。直到見到各式各樣新奇好玩的小東西我的心情才再度好起來。
篇9
一、發掘材源,積累素材
1.走進大自然。
贊可夫說過一段十分精辟的話:“學習觀察并不需要到非洲去,也不需要到西伯利亞去,你們只要在屋子邊那塊草地上蹲下來仔細看一看,你們就會發現一個十分驚人的昆蟲世界。”的確,生活中處處有迷人的世界,可學生們缺少一雙會發現的眼睛。春花秋月冬雪、繁星蒼穹、風雪雷電等都是很好的寫作素材。可是,當老師布置學生寫此類作文時,很多學生都束手無策。這是因為他們平時沒有留心觀察,沒有細細地去體會。如果我們能抓住時機,恰到好處地調動學生的所有感官,讓他們用眼睛去觀察,用手去觸摸,用耳朵去聆聽,用心靈去感受,指導他們學會觀察的方法,學生的筆下一定是妙語連珠。
有一年冬天,前一天的夜里下了一場大雪。早讀課正是我的語文課。看著外面鋪天蓋地的白雪,很多學生都走出了教室。學生們被這不多見的景致吸引著,在興致勃勃地談論著這場大雪。看到學生們興奮的樣子,我不忍心叫他們進教室早讀,而是和他們一起談論著這場大雪,讓他們說說自己起床后到上學這段時間看到的情景。有的說“我推開門一看,呀!好大的雪!我一下子沖到雪地里捧起一把雪,拋向了天空。”有的說“我家的梧桐樹上,掛滿了雪,真好像是開滿了一樹的白花。”有的說“外面的山川、大地都穿上了白大衣。”有的說“我想到了一首詩‘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聽著同伴的發言,更多的學生都舉起了手,說出了自己獨特的感受。我隨即讓他們把看到的聽到的和想到的寫下來。只見他們時而奮筆疾書,時而凝視著窗外。不到半小時,大多數學生完成了草稿。
夏天滿天的繁星,早晨彌漫著的濃濃白霧,雨過天晴后空中的彩虹,綿綿的春雨,傾盆而下的大雨,傍晚天邊奇特的火燒云……這些自然現象經常出現在我們的面前。這時,我們就要不失時機地引領學生去觀察這些可遇而不可求的自然現象。這樣不僅能幫助學生學會積累素材,更重要的是及時地引導他們去觀察,去體會,學會用欣賞的態度對待生活。
這樣經常引導學生觀察大自然,久而久之,他們將“采擷百花”。
2.走進生活
“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豐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潑地流個不停。”在平時教學中,我們要引導學生觀察生活,認識到生活中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寫作素材,并善于從豐富多彩的生活內容中捕捉習作素材。
生活中經常會出現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有高興的,有悲傷的,有苦惱的,有難忘的,只要我們引導學生養成收集、積累這些素材的好習慣,寫作時學生就能有話說,下筆千言。
有一次,學校舉行了一場運動會。我班的“長跑將軍”王飛飛,在1500的比賽中,起跑時跌倒了,仍帶傷繼續比賽,結果只拿了個第二名,她傷心地抱頭痛哭。回到教室里,很多同學都唉聲嘆氣,我沒有多說,沉思了一會兒問大家:“你們覺得王飛飛同學今天的表現怎么樣?”大家沉默了一會兒,接著就紛紛舉起了手:“王飛飛今天雖輸猶榮,因為她跌倒了仍能爬起來奮勇急追。這種精神就很可貴。”“王飛飛同學,你雖然沒得金牌,可在我們的心目中你永遠是最棒的。”“王飛飛同學,失敗是成功之母,相信你能吃一塹長一智”。這時,王飛飛擦干眼淚坐了起來。我抓住時機說:“大家說得好,失敗并不可怕,只要你能從中吸取教訓,勇敢地跟上去,你就是最棒的!”當天我就布置了一次小練筆《她又跟了上去》。在學生的作文中,有對當時情景的描述,有對自己心理的細致刻畫,更有對王飛飛真摯的鼓勵與贊許。
在班級中,還可以建一個“奇聞趣事”箱,每個同學都可以把自己最近了解的趣聞,用簡潔的語言寫在卡片上投進箱中,別的同學抽空可以讀一讀,達到資源共享的效果。
在生活中,引導學生觀察一些特殊的日子,如“除夕”、“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了解這些節日的不同風俗習慣,從中體味這些風俗習慣帶給人們的情趣,并觀察人們是怎樣過這些節日的。生活就是我們作文的源泉,作文就在平凡的生活中。
3.走進書籍
讀一本好書,就如同和高尚的人交談。所以,教師平時要鼓勵學生多讀書,讀好書,讀整本書,讓每人準備一個“采蜜本”,將書中的優美詞句和各種知識歸類摘錄。還可以讓他們練習續寫故事。這樣“采擷百花”,就具備了“釀造甜蜜”的條件了。
二、拓展材料空間,培養個性思維
習作時選取一般的素材不難,但習作并不是記流水賬,而是要融入作者的思想、認識、情感,這確實不是一件易事。如果要抓住素材的閃光點,顯現素材的閃光點,就必須拓寬思路,學會從不同的角度去認識事物。這樣寫出來的文章才會豐富多彩、各具特色。
1.培養捕捉的能力。
面對形形的動植物,教師要教給學生發現和捕捉具有閃光點素材的方法。如(1)抓特征。也就是抓住該事物有別于其他事物之處。如馬和騾子的異同。(2)抓本質。同一事物,他可以給人以不同的表象,但他的本質是不會變的。例如,世界上就沒有兩個完全相同的西瓜,它們存在著顏色、大小、形狀等方面的差異,但他們都有西瓜的味道和解暑的功用。這就是西瓜的本質。所以,在指導學生習作的時候,要引導學生通過比較、分辨,抓住事物的本質,客觀、全面地認識事物。
2.培養思辨的能力。
對于同一事物,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去思考,思維的個性化就會呈現出來。比如圍繞“我自豪”這個題目,學生暢所欲言。有的說:“我為自己在校書法比賽中為班級奪得冠軍而自豪。”有的說:“雖然在校足球比賽中,我班以1:2負于對手,但我們在比賽中團結合作、鍥而不舍的精神可佳,雖輸猶榮。”有的說“雖然我少了100元的零花錢,但我為救助了災區而自豪。”……這樣,同樣一個題目,因思路不同,顯現了學生的個性化的思維。
篇10
一、 識字:潤物細無聲
認讀大量的漢字是培養低年級孩子閱讀能力的前提。好多實驗老師在這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但筆者在教學實踐中發現最簡單也最行之有效的方法是以閱讀促識字,以識字促閱讀。我的女兒今年上二年級,幼兒園沒有上大班,提前上了一年級,所以上小學前只認識幾十個字。一年級學完拼音后,我一改以往給她講故事的習慣,培養她自己看拼音讀物。到一年級下學期時我發現她已經可以看沒有拼音的課外書了,問她怎么會認識這么多沒學過的字,她毫不猶豫地說:“看拼音時不也看了字嘛,看多了自然就認識了。”在我校發的“課外閱讀告家長書”上,有一個一年級家長在回信中說:“孩子在幼兒園就被評為‘識字大王’,因為家長在給他讀故事時,總是一個字一個字地指著讀,一本兒童版的《西游記》反反復復讀了不下于二十遍,不經意間孩子竟認識了上千字,平時言語之時竟也常冒出許多成語等好詞,令家長感到意外的驚喜。”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我們能從每一個看書看得多的孩子身上發現他們認得的字簡直超乎我們的想象。于是我要求孩子們的小書包里放上一兩本拼音讀物,一有時間就看書。還取得了家長的配合,大力開展親子共讀,建設“書香家庭”。在校時間里,我也不放過每個識字的機會,每天都會給孩子講一個故事,故事用實物投影儀打到屏幕上,學生邊看字邊聽老師讀故事。故事讀完了,順便讀一讀故事里出現的生字詞。學生的一些補充讀物,往往是在早讀課上,精選篇目領讀。所謂“潤物細無聲”,在閱讀中識字是一種悄無聲息的滲透,是一種沒有痕跡的教學,延伸了學生的識字空間,節約了學生的識字時間,可以說是實現了閱讀與識字的雙贏!
二、 閱讀:快樂伴我行
一本書是一個視窗,閱讀讓學生了解世界并提升自己。閱讀,更是一種快樂的精神之旅和情感體驗。愛讀書的孩子手不釋卷,令人欣慰。但也有些孩子由于引導不當或缺少良好的外部環境,把讀書當成了苦差事。經常聽家長抱怨說孩子不喜歡讀書,都要逼著看,看的時候也是小和尚念經――有口無心。這怎么行呢?如果把讀書當作任務,怎么能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怎么能讓閱讀起到應有的功效呢?通過細心的調查,我發現那些不愛讀書的孩子看的書大都是家長購買的優秀作文,甚至是《好詞、好句、好段》之類的作文速成書,是我們的家長們太功利了,忽略了孩子的興趣所在。真正的好書孩子們怎么會不愛讀呢?于是我從網上下載了適合低年級孩子閱讀的書目,列出了長長的書單,讓學生們“擇真而讀,擇善而讀,擇美而讀”。鼓勵家長通過各種渠道給孩子買好書,買自己孩子感興趣的書。我還每月向學生重點推薦一本書大家共讀。本學期我向孩子們推薦的第一本書是《三毛流浪記》,這本書插圖形象,語言生動,可謂圖文并茂,文質兼美。扣人心弦的故事吸引著一顆顆童心,三毛跌宕起伏的命運使孩子們欲罷不能。在讀書交流課上,每一個孩子都激動無比,爭著講三毛故事,搶著談自己的感受。看著一雙雙高舉的小手,我想,選一本好書,勝讀十本雜書啊!這是孩子們快樂閱讀的保證。
在教學實踐中,我還發現有的老師要求一二年級的孩子邊讀書邊圈畫好詞好句,認為要讓學生從小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習慣。我個人認為這個要求偏高了,大多數孩子對好詞好句的概念還不十分清楚,看一看孩子們圈畫的詞,往往是沒學過的詞,甚至有好多孩子把詞語讀破了,也畫了下來,試問這樣的圈畫有作用嗎?沒有,相反會成為孩子的心理負擔,為完成任務而圈畫。因為低年級孩子讀書的能力還比較弱,能讀通讀順讀懂便很不錯了,硬要他手上拿著筆邊看邊圈畫,只會扼殺孩子讀書的積極性,不能全身心地投入,享受閱讀的快樂。“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所以,摒棄一切功利的目的,讓孩子在最自然的狀態下沒有壓力地閱讀,培養孩子愛讀、樂讀,就是孩子最大的收獲。
三、 積累:積學以儲寶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注重情感體驗,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可見,積累對于引導學生學習、運用祖國語言文字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低年級學生正處于記憶力迅速發展的時期,學習負擔也不重,正是積累背誦的絕佳時候,但由于三年級才作文起步,所以不少低年級老師重識字、輕積累,認為不要“種了別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園。”孰知“萬丈高樓平地起”,一二年級正是打好基礎、培養習慣的時候,引導學生多背誦,多積累將會對孩子的一生起到極其重要的作用。讓孩子背什么呢?兩個字:“經典”。課程標準中說道:“使學生認識中華的豐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及智慧。關心當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樣文化,吸收人類優秀文化的營養。”我為一年級孩子安排的是《三字經》和現代兒童詩歌童謠等,為二年級孩子安排的是精選出的120條論語和四十首唐詩。其間還穿插了一些課外書中的現代美文片段。這么多內容,孩子們能背完嗎?實踐證明,全班至少四分之三的孩子能完成。
為了達成既定目標,我作出了不少的努力。首先是要求學生背誦的,我自己也要會背。這樣才能發揮教師的示范熏陶作用。我經常在早讀課上和學生比賽背,能超過老師當然很光榮,所有孩子都鼓足了勁兒和我比賽誰先會背。由于他們對古文的理解不夠,所有先會背的往往是我,但第二天第三天我就發現最先遺忘的也是我,于是不得不花更多的功夫復習。而孩子們只需我一個星期幫他們復習一次足矣,在感慨自己記憶力衰退的同時,我更欣喜于學生超強的記憶力,這些經典文化的熏陶一定可以相伴他們終生。其次,我經常為孩子們講《三字經》和《論語》故事。《孟母三遷》、《曾子殺豬》、《孔子拜師》等故事學生都耳熟能詳。有一次,我在電視上看到臺灣大學教授傅佩榮教授講《論語》,其中講到魯哀公問孔子:“在你3千多學生中,誰最好學?”孔子說:“只有顏回最好學。他不遷怒,不二過,不幸短命死矣!”意思指顏回最愛學習,他遇著發怒的時候,能做到隨發隨化。從不轉移到別的事情上去;有了錯誤就改,決不重犯。不幸的是顏回32歲就死去了。第二天,我就對學生講了這個故事,然后趁熱打鐵,講了另一句孔子對顏回的評價:“賢哉,回也!一簞食,一飄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故事講完了,這兩句話已經在孩子心里扎根了,當然扎根的還有思想的教育,心靈的洗禮。將故事與經典背誦相結合,寓教于樂,每日一背已變成孩子們每天的期待了。此外,誦讀一定要堅持到底,切不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葉圣陶先生說:“要養成習慣,必須經過反復的歷練。”不管時間夠不夠,每日誦讀已成為我班語文教學的重中之重,相信習慣成自然,長時間堅持以后,一定可以采集零瓊碎玉,使之日積月累,變成每個孩子的聚寶盆。
四、 表達:童心的放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