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村一名大學生范文

時間:2023-04-03 15:09:3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一村一名大學生,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一村一名大學生

篇1

一、明確目標,認真完成學習任務

1、完成課程學習任務。學員必須按照華中師范大學新農學院培訓計劃和要求,按時參加學校組織的面授活動,認真開展業余自學,記好學習筆記,全面完成所有課程的學習任務。

2、創新學習內容和方式。辦學單位在完成設置課程的同時,應結合我市農村產業發展和學員實際需求,適當增加種植、養殖、農產品加工等方面的專題講座,幫助學員掌握一至二門農村實用技術,增強培訓的實用性和學員的學習積極性。學員每次集中面授期間,應以鎮(街辦)為單位,就本次集中學習的主要內容,或者確定一個專題開展一次學討論活動,互相交流學習心得,或開展“問答式”互動學習活動。

3、遵守考風考紀規定。學員必須自覺遵守考場安排和考試紀律,不得無故缺考,不得從事考場舞弊行為。凡因嚴重違紀取消學籍的,學員學習費用全部由個人承擔。

4、建立年度總結制度。每年度結束后,學員要系統總結一年來的思想、學習、生活、工作等各方面的情況,形成書面總結材料,經班主任簽署意見后,存入學員學習檔案。

二、強化管理,自覺遵守各項紀律

5、服從學校管理。學員培訓學習期間,必須服從班主任和任課教師管理,嚴格遵守學校各項規章制度,尊敬老師,維護學員之間的團結,積極參加班級組織的各項活動。

6、遵守面授紀律。學員集中面授期間,原則上不得請假。如遇特殊情況需請假的,必須按規定履行請假手續,并由學員所在鎮(街辦)組織委員向市委組織部報告,同意后方可離校。在職村干部學習培訓期間,各鎮(街辦)一般不得安排其處理與學習無關的事務。

7、不準相互吃請。學員學習期間,在校統一集中就餐,不得飲酒。學員不得相互吃請,不準到營業性娛樂場所消費。

8、嚴禁打牌“帶彩”。學員學習培訓期間,不得參與任何形式的打牌“帶彩”活動,更不得參與其他賭博或變相賭博活動。

三、整合力量,全面提高培訓實效

9、建立聯系溝通制度。組織部門堅持定期與學校進行溝通,每半年組織一次學員代表座談會,及時了解學員的思想動態、學習情況和學風狀況。各鎮(街辦)應與學校保持經常性聯系,每年至少兩次以上到校走訪學員,村干部及后備干部參加學習的到課率、考試成績及學以致用情況應納入干部考核的重要內容。

篇2

我們×縣位于×省最北部,面積×平方公里,人口×萬,下轄×個鄉鎮、×個開發區,×個行政村,是以農業為主的縣份,曾經是國家級的貧困縣,經濟發展相對滯后。從全縣勞動者受教育水平來看,27萬農業人口中,大專文化的僅有640人,占2‰。特別是×個村的黨支部書記,基本是高中以下學歷,不少村干部僅有小學文化程度??梢哉f,人才匱乏是困擾著我縣經濟發展的突出問題。我們分析,×縣落后的原因,一是生產條件落后,二是農民群眾的科技文化素質相對較低。為此,幾年來,我們在大搞農田基本建設、改善生產條件的同時,始終堅持以人為本的思想,千方百計提高人的綜合素質。尤其是實施“一村一名大學生計劃”,我們覺得非常及時必要。1999年、20__年以及20__年,我們相繼下派了×名大中專畢業生。這些大學生到村后,積極幫助和引導農民調整產業結構、尋找銷售市場、普及科學技術、發展商品生產,受到了鄉村干部和群眾的普遍歡迎,成為帶領農民脫貧致富的骨干力量。我縣實施“一村一名大學生計劃”的主要做法是:

一、提高認識,切實加強對這項工作的領導

縣委、縣政府對實施“一村一名大學生計劃”工作高度重視,并把這項工作納入議事日程。縣委全會、縣人大會議,都明確提出要把[!]實施“一村一名大學生計劃”作為實施“科教興縣”戰略的一項重要舉措,縣委書記鄧×同志強調指出,選派大學生到村級組織工作是康平實現永久脫貧的大事業,我們要拿出足夠的精力切實抓出成效。今后,提拔干部主要要從優秀的選派大學生中選拔,要不拘一格用人才,讓優秀人才脫穎而出??h委常委會、縣政府常務會議多次研究“一村一名大學生計劃”工作,做出了一系列加強和規范這項工作的決策。

首先,確定了工作目標和指導思想。工作目標,第一步為全縣每個行政村配齊一名大學生。第二步提拔重用優秀者,調整更換不勝任者。第三步根據需要增加選派數量,提高選派質量。在指導思想上,我們立足于搞好全縣農村第二次創業,以促進農村兩個文明建設為目標,以全面實施“科教興縣”戰略為載體,堅持高標準、嚴要求,努力為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提供智力支持。做到“四結合”,即“一村一名大學生計劃”與農村經濟總體發展規劃相結合,與加強農村基層組織建設相結合,與加強農村科技人才隊伍建設相結合,與全面提高農民群眾科技文化素質相結合。按照這一指導思想,我們選派本著“公開、平等、競爭、擇優”的原則,在全縣公開選拔,采取公開報名、基層推薦、知識測試、面試答辯、組織考核的辦法,好中擇優,強中選強,盡量做到組織的派遣與村里的需求相結合。幾年來,我們選派的大學生多是農學、經營管理和財會畢業的,屬于農村緊缺、實用人才。他們到村后,與干部群眾融為一體,成為新型農民。以前,大多數農民習慣于“三個月過年,一個月種田,八個月干閑”的生活方式,閑暇時間互相串門、打撲克、看小牌?,F在,通過大學生的宣傳帶動,農民的眼界開闊了,市場意識增強了,紛紛研究項目,尋找發家致富的門路。在產業結構調整中,選派大學生發揮知識面廣、信息靈通、頭腦靈活的優勢,走家串戶,介紹適銷對路的產品、宣傳產品市場走向,引導農民進行

種植業結構調整。實踐證明,農村需要人才,需要大學生。一些老百姓高興的說,咱村可來了明白人。其次,建立起縣鄉村三級運行機制和工作體系??h組織、人事部門對這項工作負責規劃、協調和組織實施,共青團、科技局、科協等部門密切配合,協調動作。各鄉鎮黨委書記全面抓,副書記具體抓,各級領導拿出足夠的精力,作為工作重點,盡職盡責抓好。同時,村黨支部也把這項工作作為一項政治任務,負責對選派大學生的培養和管理。這樣就形成了對選派大學生的考核、培訓、鍛煉、提高的制度和體系。

二、強化管理,促進選派大學生積極發揮作用

大學生到村級組織任職,根本目的是讓他們經風雨、見世面,增長才干,得到鍛煉,迅速成長起來,切實發揮作用。幾年來,我們始終抓住把如何讓選派的大學生發揮作用作為工作的重點來抓,并不斷探索行之有效的管理辦法。在深入調查的基礎上,經過縣委常委會議研究,先后下發了《關于選派優秀大學生到村級工作的意見》和《×縣選派優秀大中專畢業生到村級工作的補充意見》和《×縣選派大中專畢業生到村級工作的管理辦法》等三個政策性文件,對選派大中專畢業生到村級組織工作后的工資待遇、人事關系、教育培訓、考核、獎懲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

在待遇方面,我們對工資提出六種開支渠道,即由所在單位全額承擔;由原工作單位開基本工資,所在村給予適當補貼;工資由原單位和所在村各承擔一半;工資由原單位全額承擔;應、往屆畢業生沒落實單位的,由村里負責接收,按本科生每人每年3000元、??粕?600元、中專生2200元標準落實基本工資,從為農戶有償服務中解決效益工資;由村里劃撥一定土地,通過創收解決工資。無論哪種形式,我們都堅持工資收入與工作業績相掛鉤,不搞“大鍋飯”和“鐵飯碗”,避免出現“混日子”的現象。在人事關系上我們還規定,對原有單位的選派大學生保留公職和編制,原來沒有編制的可保留工作關系,待有編制時優先予以解決。這樣既解決了下派大學生的后顧之憂,又激發了大學生在農村建功立業的熱情。

在管理方面,我們對下派大學生實行百分考核。鄉村給每個選派的大學生明確具體工作任務,規定完成時限,制定量化考核標準,實行崗位目標責任制。有的鄉鎮,讓每個大學生負責一個科技示范園,帶五個科技示范戶,包一個貧困戶,承包一個科技項目,并細化了考核指標。對政績突出、進步明顯、作用發揮好的的選派大學生列入鄉局級后備干部培養規劃,予以提拔重用;對不勝任者,及時調整更換。如果選派大學生當年考核不稱職,第二年進入人才市場或回原單位工作。這些措施極大的增強了選派大學生的緊迫感、危機感和責任感,激勵他們更好的發揮作用。

在培養方面,我們把選派大學生的培養同村級后備干部培養結合起來。對有入黨要求的列入非黨積極分子,指派專人重點培養,符合條件的及時吸收他們入黨。在選派的大學生中,有56名黨員,其中29人是在農村工作期間發展的。工作中,我們特別注重給他們壓擔子,培養他們的組織能力和處理復雜問題的能力,有的鄉鎮把選派大學生安排到基礎薄弱、經濟條件比較落后的村任職,讓他們參與決策,有針對性、有目的的培養。在培養方式上,實行“傳、幫、帶”責任制。由鄉村的兩名干部包一名大學生,把培養工作落到實處。我們還把選派大學生納入農村二次創業實用人才計劃進行培養。縣里規定每年集中培訓二次,每次1-2周。他們把所學的知識應用到生產生活的實際,深受農民的歡迎。

三、形成氛圍,不斷推進這項工作向縱深發展

為了進一步做好“一村一名大學生計劃”工作,我們通過新聞媒體加大宣傳力度,努力營造“農村需要大學生、大學生需要到農村去”的輿論氛圍?!度嗣袢請蟆?、、《光明日報》、《×日報》相繼刊載我縣的做法?!岭娨暸_也報道了我縣一村一名大學生的先進事跡。我們通過文藝節目形式,宣傳“一村一名大學生計劃”工作,努力營造濃厚的輿論氛圍,推動這項工作向健康發展。

篇3

悴竊于一麾書美歌詩兼自言志因成長

句四韻呈上三君子

九金神鼎重丘山,五玉諸侯雜佩環。

星座通霄狼鬣暗,戍樓吹笛虎牙閑。

篇4

前些日子滬上一家新聞媒體披露了一條令人扼腕痛惜的消息:一個年僅十歲的小學三年級男生因沉迷于打游戲機未能完成作業而受到父親的責備,小男孩一氣之下,竟從十五樓跳下,不治身亡。在這個可怕的事實面前,我的心不禁為之一顫。為什么我們現在的一些孩子精神意志如此脆弱、抗挫折能力如此低下、生命意識如此淡薄?居然把屬于自己只有一次的寶貴生命作為一種“抗爭的手段”或“最后的撒手锏”,動不動就要以“我要自殺”來嚇阻家長的管教,這真是讓人聞之毛骨悚然、不敢掉以輕心了。

珍愛生命、健康成長的教育刻不容緩。要讓學生珍愛生命,我想首先要讓他們感覺到生命中有愛的存在,感覺到活著就是一種被愛的幸福,讓愛去點化和滋潤他們的生命。

在課堂中我問孩子:“你們的爸爸、媽媽愛你們嗎?”得到的是一個堅定的回答“愛”?!鞍职謰寢屓绾螑勰銈兡??”突然間學生靜下來了,他們不知如何表達這份愛。我意識到要讓學生了解愛就要讓他們學會體會“愛”,便我對孩子們說:“我的媽媽,是一個農民,她給我的愛就像陽光一樣溫暖。每天早上她很早起來給我準備早飯,下班回來也沒歇著,馬上準備午飯、晚飯、洗衣,從沒抱怨過辛苦。我爸爸是一個工人,從小每次我犯錯了,他就讓我站在一塊磚上反思,由于爸爸的及時糾正,讓我長大了沒有變成壞孩子。我感謝爸爸對我的嚴格要求。我愛我的爸爸媽媽,為了他們我會好好努力工作的。”此時我環視了學生一下,發現他們的眼里都盈滿了愛。借著這個時機,我對學生說:“這樣吧,讓我們用筆來記下心中的愛。

篇5

1《植物營養學》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教學內容安排不太合理。由于“一村一大”學習特點不同于普通本科學生,因此教學內容應有所側重。目前所用的教學計劃和教學大綱和本科學生相同,無法和“一村一大”同學的學習特點相適應。

(2)教學內容陳舊。目前傳統教材上某些肥料生產工藝及原理,都是上世紀的生產工藝,難以跟上時代的發展。同時教材上的內容,理論知識多,聯系農業生產實踐的內容較少。

(3)實踐環節薄弱。在本門課程的教學大綱中,總學時為48,其中理論學時為38,實驗學時為10。由于該門課程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針對“一村一名大學生”實踐經驗豐富的特點,應適當增加實驗課時,一方面可以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另外還可以把理論知識與實踐很好的結合,加強其動手能力。

(4)考核方法不夠合理。原有教學大綱中,該門課程考核方式為考查,其中考試成績占80%,平時成績占20%(包括實驗和到課率)。很多同學平時很少上課,但考試成績達到75分以上按照比例也能通過。

2“一村一大”《植物營養學》課程教學改革

(1)優化教學內容。由于“一村一大”學生沒有學習植物學,植物生理學的內容也是知之甚少,因此,在植物營養學的授課過程中應減少植物營養原理方面的內容,如第一章中講到的根系對養分的吸收機理、養分的運輸等。應加強植物營養診斷以及肥料方面的內容,如大量、中量、微量營養元素缺乏癥狀診斷及肥料的施用技術等。

(2)改進教學方法。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采用互動式課堂討論的方法來提高面授課程效率。所謂小組討論法,是指“在教師指導下,由小組成員圍繞某一中心問題,發表自己的看法,從而進行相互學習的一種方法”。其實質就是以小組為組織形式,借助小組成員之間的協作,完成特定的任務。討論的過程重在交流,一般先是通過交流找出個體之間的差異,后經過討論達成集體共識;討論的過程又重在合作,通過小組學習,彌補個體在思維、精力、時間和學習方式上的局限性,發揮集體的力量,變“勢單力薄”為“人多智廣”[3]。例如,在講授如何合理利用氮肥這個知識點時,依據學生原有的學習基礎,教師給出我國氮肥利用率只有30%~40%,其余部分損失了,造成很大的環境問題,如何提高氮肥利用率?先進行小組內部討論,再進行組間交流。在討論過程中,教師要不失時機地給予引導,讓學生的討論始終圍繞如何提高氮肥利用率這個中心話題,最后師生共同對該問題進行歸納、總結。通過建構師生互動式課堂教學模式,使學生真正地參與到教學中,教師可以了解學生的在學習過程中的疑問所在,以便及時解決。

篇6

2000年,邢曼麗和吳冠群等141人,通過考試成為新民市最早的一批大學生村官。9年后,他們一直等待的編制遲遲不來,卻面臨解除身份、變為臨時工的遭遇。不得已,這群大學生村官踏上了上訪之路。

6年過去了,他們被“臨時工”的境遇依然未能改變。

轟轟烈烈下鄉

事情始于“一村一名大學生計劃”。

1999年,沈陽市提出,為每村選配或培養一名大學生,到農村村級組織中去工作,以發揮他們在科教興農和促進農村人才資源開發中的作用。該計劃迅即作為先進經驗,向遼寧全省推廣。

2000年,新民市出臺“實施意見”,提出從2000年開始到2002年,在全市實現一村一名大學生。是年10月,村官招考正式啟動。

邢曼麗是從鄰居口中聽到的消息,“新民電視臺播了。”那時,她已中專畢業兩年,在市里一家私企當打字員。她趕緊報了名,“村官是個穩定工作,對女孩來說挺不錯的?!?/p>

吳冠群則是在父親勸說下報的名。大學畢業后,他在新民市做生意,一度收獲甚豐。在鄉鎮工作的父親卻覺得經商有風險,還是體制內穩當。他被說服了。

考試計劃招錄141人,當時報名人數竟達480多人。不過,原本計劃招大專以上學歷,很多報名者是中專畢業,達到錄取分數線的人數也遠遠不足。后來,學歷放寬,分數降低。邢曼麗和吳冠群兩人都成功入選。

12月,新民市委組織部召開“一村一名大學生”歡送大會。“會場掛著橫幅,市里和各鄉鎮領導都來了。有10個大學生代表,戴著大紅花坐在前排?!毙下悓δ菆鲛Z轟烈烈的大會記憶猶新。

臺上領導稱:3年后,可根據表現,擇優錄取大學生村官為機關或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并非空口許諾,這些話來自紅頭文件。1999年沈陽市和2000年新民市下發的文件中都規定,大學生村官的工資比照全額撥款事業單位人員水平;工作滿3年以后,可優先錄用到鄉鎮機關或所屬事業單位。

臺下所有大學生村官聽得熱情澎湃。

會議結束,各鄉鎮領導開車把大學生們一一領走。邢曼麗分到了離市區20公里外的興隆鎮新立屯村,吳冠群則到了柳河溝鎮的朱屯村。

在鎮政府,領導跟第一天下鄉的大學生談話:“你們就是來鍍鍍金,3年之后會有更好的前途?!?/p>

“我可激動了”,邢曼麗說,“像個傻丫頭一樣?!?/p>

辛辛苦苦做事

自小長在新民市,邢曼麗對下鄉并不排斥?!翱?、累都不怕,以為是人生轉折點。”

歡送大會當天,她在日記中寫道:“一張張和我同樣年輕的臉上掛滿著笑容。雖然在座的我都不認識,但我對未來充滿了信心?!?/p>

村里沒有辦公場所,邢曼麗和幾位大學生平時就在鎮里工作。領導告訴他們,要在新的工作崗位上找到自己的位置,邢曼麗奉為圭臬。她不辭辛苦,哪里需要哪里去。“幫領導端茶倒水,去食堂幫廚,到陽臺擦玻璃,啥活都干?!?/p>

吳冠群的進村工作也是這樣開始的。他給村主任當助理,跑腿打雜。先后經手計劃生育、財務管理、土地調整、綠化道路、征收農業稅、修路搞衛生等各項工作?!按謇锶松偈露啵阅闵抖嫉蒙鲜帧!?/p>

2002年初,計劃生育改革,需要往電腦里錄入各種數據,邢曼麗被借調至興隆鎮計生股當辦事員。申請指標,領取藥具,下鄉孕檢,宣傳法律,統計報表,微機錄入,每天都要忙到很晚方歇。有時夜里躺在床上,各種數據“還在腦子里飛來飛去,抹都抹不掉”。

因為工作突出,邢曼麗多次被評為計生系統先進工作者。2008年4月,邢曼麗被新民市計生局聘為指導員,負責指導部分鄉鎮的采集工作。9月,被市計生局評為優秀指導員,2009年3月再次被沈陽市計生委評為“先進個人”。

吳冠群的表現也很搶眼。入村一年他就入了黨,并轉任村支部副書記。2002年,村里的大棚果蔬換茬,他建議發展釀酒葡萄?!爱敃r葡萄酒市場不錯。”

他主動承包了40畝作為試驗田?!按甯刹坎粠ь^干,老百姓誰信你?”吳冠群還有點小私心:盡快做出成績,可以早點躋身到體制內。

他像老農一樣,沒日沒夜撲到地里忙活。最初葡萄產量低,后來產量上來市場卻不如人意了。到2005年春天,釀酒葡萄基本沒人要了。吳冠群搭進去15萬元。但他卻因此成了村里的技術員,免費為農戶指導種植。

2005年,吳冠群被借調到鎮政府,工作更加繁重。他說,這群下派大學生先后有40多人被借調到鄉鎮?!按蠹叶计疵苫睿恢缹頃趺礃??!?/p>

成為上訪戶

這般辛苦,換來的并不是對等的回報。

第一個3年過去,第二個3年過去,眼看第三個3年都過去了,沒有一名大學生村官被錄用到機關或事業單位內。邢曼麗告訴記者:“當時大家根本不明白啥叫編制,以為自己在村里上班,就跟人家一樣了?!?/p>

他們的安心,也緣自對組織信任?!拔覀兺ㄟ^正規的考試、考核、面試才成了村官。當年歡送大會那么激昂,誰能去懷疑?”

雖然不怕苦不怕累,可農村的生活還是有落差感。吃住粗糙,沒有娛樂休閑,邢曼麗寧可每天坐小客車回城。白天從鎮上到村里工作,騎自行車往返要走50里路。春天起風時,邢曼麗只能推著車走。身上是沙子,臉上是淚。

最初幾年,鎮上也曾有人給她介紹對象。但邢曼麗相信會有離開的“出頭之日”,都婉拒了。她想干完回城,在城里安家。結果,這一拖就是12年。

大學生村官的工資待遇一直不高?!皬?000年到2006年,工資一直是每月525元?!边@些錢也不能準時拿到手,按規定新民市財政負責50%,鄉鎮和村負責剩下50%。每個月只能到手一半工資,剩余的年底結清。

因財力有限,即便是這點錢也有鄉鎮發生拖欠。有媒體報道,從2004年起,新民市就零星發生過大學生村官因工資問題上訪。

事情在2006年惡化。是年,遼寧省機關和事業單位進行工資制度改革,體制內工作人員工資開始上調,大學生村官卻被忽略了。2008年底,新民市給事業單位人員補發一萬多元臨時性生活補貼,大學生村官再次被“遺忘”。

“人家工資都漲到2000了,咱們還是500多,能不急眼嗎?”大學生村官開始上訪,先后多次到新民市和沈陽市組織部、人事局反映問題。此時,他們上訪的訴求主要是工資拖欠問題,即未享受當年文件規定的全額事業單位同等待遇。

邢曼麗和吳冠群等人也開始提出編制問題,“只有編制確定了,才能徹底解決待遇問題。”

這些原本作為人才引進到農村的年輕人,慢慢成為地方政府眼中的頑疾。

“血都涼了”

2009年,情況進一步惡化,“說要把咱們都變成臨時工!”

邢曼麗說,市里通知各鄉鎮主要領導,找大學生一一談話,提出解聘改簽臨時工合同。大學生村官炸開了鍋。

2月24日,20多人到沈陽市局反映,沒有得到答復。當天下午,邢曼麗和吳冠群等8人進京上訪。剛進賓館住下,就被控訪人員押送了回來。

這之后,邢曼麗等人偷偷摸摸進過京,他們還輾轉找到媒體,遭遇得以曝光。輿論壓力下,新民市政府給他們補發了2006年以后與全額事業單位的工資差額,“3萬多元”。

本以為柳岸花明了,“既然工資都補了,是不是編制也能有了?”可他們等來的卻是一紙新的通知:重新考試,從中錄取前40名到事業單位頂崗待編,其他人予以解聘。

“憑啥呀,企業解聘還有個補償金,咱們9年白干了?”村官們群情激奮,都不愿參加考試??杉懿蛔∩厦姘岢銎叽蠊靡虅裾f,2009年12月考試如期進行。試后,40人進入事業單位等待編制,其他人被迫自主擇業。

其實,新民市之所以遲遲未能解決這些村官的編制問題,事出有因。2009年,新民市常務副市長劉瀾波曾告訴媒體記者,全市事業單位已超編4000多人,而且編制從2007年就已凍結,根本無法解決。

邢曼麗沒參加那場考試,“當年起碼還是紅頭文件,這個通知根本沒法律效力!”吳冠群考了卻沒能入選,在家忍不住傷心落淚,“感覺這輩子毀了……”

上訪還在持續。在沈陽市介入下,2010年新民市組織部出面,通知已離崗一年的大學生回村繼續上班。此時,邢曼麗已經在私企上班,月薪2500元,比村里工資高不少。

她選擇了回村,“不回去那10年工齡就沒了?!北е愃葡敕ǎ芸焖腥硕贾匦禄貚彙!坝腥颂岢鰜恚?010年雖然沒上班但工資得補發?!边@個有些無理的要求,竟也得以滿足。

自此后,事態趨于緩和。每逢事業單位漲薪,大學生村官就出來鬧鬧,漲完了就消停?!按蠹抑荒馨灿诂F狀”,吳冠群搖著頭說。

邢曼麗的擔憂卻一天比一天重?!皼]有編制,不給咱繳社保,等老了該咋辦?”2015年10月,她打算自己補繳社保。可經辦機構告訴她,當年檔案蓋的是人事局公章,無法按照企業繳納。而人事局卻不給她出具工齡認定表,“想補都補不上”。

如今,大學生村官們只能以“臨時工”的身份繼續工作。對邢曼麗而言,這15年來唯一受益的,可能就是上訪時與吳冠群相熟、相知,最終兩人相愛成親。

篇7

1.實現了培訓模式的創新。構建了“大學培訓、政府出資、企業家受益”的培訓模式,搭建了培訓平臺,培養了一大批“有文化、懂技術、善管理”的新型農民。

2.實現了教學方式與方法的創新。深化改革,把農民培訓作為一項工程來做。從專業設置、課程體系、教學內容、教材編寫、師資選聘、學生教育與管理入手,做到普及專業知識與素質教育相結合、校內授課與校外實習相結合、學員課堂學習與相互交流教學相長相結合,全方位提升培養人才質量,保證了教學效果。

3.實現了培訓機制的創新。學校與政府配合,培訓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成效。它創新了集政府支持和資金、項目、成果、科技投入方面的優勢,將農業產業化、科技項目推廣與開發、科技特派員(專家教授)有機地結合起來的新的培訓機制,開辟了培養高素質農民培訓的有效途徑。

4.實現了服務社會的創新。加強了學校與社會的聯系,拓寬了服務渠道,增強了教師服務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意識和能力,拓展了教育與科研基地,增強了辦學活力,擴大了學校的社會影響力。

新時期的新型農民培養,始于“一村一名大學生”工程,這是地方政府為基層培養人才的一大創舉,實際是要填補我國村級沒有大學生高層人才的空白。

沈陽農業大學的“一村一名大學生”計劃最早始于1993年。為適應地區農村經濟和發展“兩高一優”農業需求,1993年10月份開始,沈陽農業大學與阜新市人事局等單位達成為阜新等地培養一批專科技術人才(在崗人員)的培訓計劃,到2005年止共為阜新培養1531人、朝陽400人、沈陽53人、錦州20人、本溪73人、內蒙古23人、鐵嶺142人,涉及農學、園藝、林學、農田水利、農業外貿、農電、鄉鎮企業管理、農業機械化、環境保護、園林、食品、機動車運用、財務會計、畜牧獸醫、工業與民用建筑等專業。目前這些學生分布在阜新市、鐵嶺市、本溪市及各縣區,很多同志都工作在領導崗位。

2004年,沈陽農業大學開始與沈陽市科技局聯合舉辦“一年制、非學歷、村來村去”的沈陽市科技特派員示范工程“青年農民上大學”培訓班,這是沈陽市在農村人才建設中的一大創舉。2004年6月,全市招收的首批100名青年農民被送到我校參加為期一年的研修班,學員的學費、住宿費由沈陽市科技局承擔。

2006年7月,這種“政府出資,高校培訓,農民受益”的農村人才培養模式得到了陳至立同志的充分肯定,并指出:“沈陽市選送優秀青年農民科技示范戶到沈陽農大接受非學歷成人教育培訓,成效顯著,是一舉多得的好做法。建議進一步總結推廣并要求和鼓勵各地教育、科技部門和農業院校積極探索,為培養留得住的農村新型人才做出更大貢獻?!?/p>

“青年農民上大學”培訓工作開展10年,培育農村科技致富帶頭人2255人,293人被確定為科技示范戶,61人被認定為農村科技服務站,479人領辦和參與創辦農村經濟合作組織,131人成為農村基層組織的帶頭人。學員畢業回鄉后全部被聘為農村科技特派員,積極參與農村科技創業行動,引進農林動植物新品種,推廣先進適用技術,推動傳統農業技術改造、升級和創新,培育農村新的經濟增長點,領辦創辦農業合作社和協會,帶領周邊農戶增收致富,成為新農村建設的生力軍和主力軍。截至2012年末,受訓的1751名學員創業的產業規模培訓之前相比,種植業擴大了5.05倍,養殖業擴大了5.41倍,農資經營擴大了2.63倍,引進示范農業新品種5652個(次),推廣采用新技術2986項(次),帶動周邊農戶參加農村科技培訓223672人次,累計增加收入14.84億元。2012年實現銷售收入4.36億元,純收入達到2.56億元,人均收入達到14.6萬元,是沈陽市農村人均收入的11倍,近三年收入增長率27.95%,是沈陽市農村人均收入增長率的1.93倍,帶動就業11381人;領辦和參與創辦合作社或協會471個,實現年銷售收入9.95億元,帶動就業30452人。

十年的實踐證明,“青年農民上大學”培訓工程取得了豐碩成果,實現了一人帶一村、一村帶一鄉,已形成星火燎原之勢,對于推動農業新技術應用和科技成果轉化,促進農民增收,加快農村城鎮化建設,正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

2007年,遼寧省委組織部、科技廳、人事廳、農委、財政廳共同組織開展了遼寧省農民技術員培養工程,工程采取政府出資的方式,有組織、有計劃、有步驟地通過在農村種植養殖科技示范戶中選送有一定實踐經驗的農民進入省內農業高等院校,接受以需求為導向、半年制、非學歷的技術培訓,為廣大農村培養一批“懂技術、善經營、留得住、用得上”的新型農民。

2007年9月,首期農民技術員培訓率先在沈陽農業大學開班。截至2012年,遼寧省農民技術員培養工程共培養農民技術員10199人,總量上已經完成一村一名的培訓計劃。學員回鄉后有的創辦了農事企業,有的創建了專業合作社,目前已創建農民專業合作組織1377個,引進新品種1174個、推廣新技術875項,注冊產品品牌207個,帶動農戶22萬戶,新增經濟效益19億元。

2011年,為進一步深化和提升沈陽市“青年農民上大學”和“遼寧省農民技術員培養工程”,鞏固培訓成果,根據全省農村經濟與產業發展需求,省科技廳開展了遼寧省農民企業家高級研修班項目。

篇8

建設“法治湖南”,是湖南省委、省政府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和依法治國方略,全面推進“四化兩型”建設,實現和維護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推進依法行政的重大決策,是科學發展觀和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在湖南的具體實踐。建設法治湖南工作千頭萬緒,法制宣傳教育是法治建設的基礎環節。建設法治湖南,重點難點都在農村,農民是重要對象?!斗ㄖ魏辖ㄔO綱要》明確提出:“重點加強對領導干部、公務員、青少年、企事業經營管理人員和農民的法制宣傳教育。豐富法制宣傳教育的形式和方法,切實增強法制宣傳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防止形式主義?!焙鲜寝r業大省,有2300多個鄉鎮,2萬多個行政村,4500多萬農業人口。農村人口不僅絕對數量大,而且所占比重高,占全省總人口的70%。[1]從一定意義上講,農村法制宣傳教育的成效,是決定全民法律意識的重要因素。[2]當前農村發生的案件中,許多是由于不懂法造成的,由不懂法變為違法犯罪。由此可見,農民法制教育是實現法治湖南的重要前提。法制教育本是一種素質教育或者理念性教育,其教育的最終目的應是培養公民的守法意識、守法精神,以及對法律的信仰。[3]可以設想,迅速而普遍地提高農民的法治意識和法律素質,將極大地影響湖南法治化的進程。

二、湖南農民法制教育之問題分析

湖南省從開展“普法”教育以來,農民群眾的法律素質整體上有了提高,農民依法保護自身合法權益的能力明顯增強。但是也應當看到,農村的法制水平一直落后于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法制教育滯后。美國學者伯爾曼說:要使民眾守法,首先要懂法,而懂法的前提是加強法制教育。目前農民法制教育的效果并不理想,無論是教育觀念、教育方式、教育內容,還是教育隊伍,都存在一系列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農村干部對農民法制教育重視不夠

相當一部分基層干部認為抓經濟建設是硬任務,抓法制教育是一項“軟”指標,對政績沒有什么影響,認為法制教育既花錢又費力,還不如干點賺錢的事情實惠。由于缺少應有的嚴格考核和監督制約機制,農村干部對開展農民法制教育缺乏積極性與主動性,有的甚至還帶著抵觸情緒。因此,由鄉、村干部組織的法制宣傳,不但次數有限,有的還名不副實,搞形式主義應付上級檢查,沒有收到宣傳教育應有的效果。此外,我們到一些鄉村調查發現,當前農村中“重人治、輕法治”的思想以及有法不依、執法不公、知法犯法等現象依然較為普遍地存在,導致學法與用法脫節,由此嚴重挫傷農民學法的積極性。[4]我們知道,從某種意義上說,法制觀念比法律文本更重要。不改變這種落后的法制觀念,農民法制教育難以收到預期的效果。

(二)農民法制教育隊伍不適應,不穩定

目前,普法辦、鄉鎮司法所是湖南省開展農民法制教育的主力軍,但絕大多數基層司法所普遍存在人員不足、工作壓力大的問題。他們要完成依法治村、糾紛排查調處、法律服務等任務,還要協助當地政府完成中心工作,難以再承擔農民法制教育任務。至于村一級更難落實,村的普法干部一般是由分管綜合治理的村干部兼任,他們主管工作多,加上不少村干部文化素質不高,自身法律修養不夠,導致有些村的法制教育工作出現無專人、無計劃、無考核的“三無”現象?;鶎臃煞战M織和法制教育隊伍的缺乏,導致農民法制教育難以實施,工作很難到位,無法滿足農民日益增長的法律培訓需求。

(三)農民法制教育的手段和形式不新,難以調動農民學法用法的積極性

一直以來,農民法制教育除了進村入戶散發一些法律宣傳資料,或是利用趕集、節日等設個咨詢臺接受農民群眾法律咨詢之外,就是放廣播,舉辦宣傳欄、張貼標語、懸掛條幅等形式進行法制宣傳。這種“被動式”的教育方式表面看起來氣氛濃厚,實際上流于形式、走過場,不僅起不到法制宣傳教育的效果,還會激起廣大農民對于法制教育的漠視情緒。即使對農村干部的法制教育工作也基本上是停留在“購一本法律書、聽一堂法律課、參加一次法律考試”上,僅僅是按規定購買教材、按時間參加法律知識講座和考試而已。這些年來,國家確定了各類別的法制宣傳日、周、月等。每到這些宣傳時段,各地都會發放宣傳資料、張貼標語、甚至組織一些文藝匯演等等。這樣的方式在一定時間、一定范圍內或許能形成一定影響,但在實效性上,農民法制教育多數是突擊式普法,以“造勢”為主,存在走過場、一陣風,只求干了些什么,在數字上做文章,而不講究農民實際上學到了什么法律,是否會采用法律途徑維護自己基本權益。[5]

(四)農民法制教育的內容針對性不強,不能滿足農民對法律知識的需求

目前農民法制宣傳教育內容設計考慮農民的接受程度與實際需求不夠,僅僅是將法律條文生硬地傳達給農民,印發的一些普法宣傳讀本,也沒有考慮各地農民的特點和生產生活實際,實用知識少、可操作性差,脫離農民需求,學用脫節,這樣的法制教育內容無法得到農民的認同。激勵農民學習法律知識的原動力,其實主要不在于行政力量,而在于他們對法律的需求,在于運用法律能解決他們身邊的法律問題。而目前的一些法制教育是就教育而教育、就宣傳而宣傳,“一鍋煮”式普法,忽視了農民在法律方面有什么困惑和疑難,在生產生活中需要什么樣的法律服務與幫助。法制教育的內容缺乏針對性,這勢必影響農民學法用法的積極性和參與熱情。

(五)農民法制教育的經費保障不足,難以開展多樣化的有效的教育活動

雖然各鄉鎮把法制教育的經費列入財政預算,但真正投入到法制教育中去的經費卻非常少,有些鄉鎮財政相當困難,基本上沒有安排專項經費或不能按標準撥付到位。特別是村一級的法制教育經費短缺問題更加突出,無法開展一些多樣化的有實效的教育活動,只能搞搞形式,應付檢查而已。

三、遠程教育:農民法制教育的優先選擇

如何迅速改變農民法制教育落后的局面,不斷擴大農民法制教育的覆蓋面和影響力,是當前湖南農民法制教育工作的重點和難點,也是“法治湖南”建設的重中之重。作為由湖南省委、省人民政府賦予了服務全省終身教育和學習型社會建設神圣使命的湖南廣播電視大學,應當發揮其覆蓋全省的辦學網絡和遠程教育手段的優勢,主動承擔起農民法制教育的重任,在推進“法治湖南”建設中有所作為。電大遠程教育所具有的容量大、覆蓋廣、成本低、收效好,可以有效解決解決資源與師資問題等優勢,說明它能夠承擔起農民法制教育的重任。可以說,采用遠程教育手段實施農民法制教育,是符合湖南省情的一條可行的途徑,應當成為開展湖南農民法制教育模式的優先選擇。

(一)辦學系統優勢

湖南電大經過30多年的建設與發展,在全省建有20所市州、行業和企業分校,126個縣級工作站和教學點,各分校和教學點都有相應的機構、穩定的人員和先進的教學設施,確立了省、市、縣電大統籌規劃、分級辦學、分級管理、分工協作的系統運行機制,形成了覆蓋全省城鄉的辦學系統。特別是“一村一名大學生計劃”的實施,使遠程高等教育從城市延伸到了鄉村,能為農民學習者及時提供教學、管理、技術及其他支持服務。覆蓋全省的辦學系統是電大不同于其他教育機構的最大優勢,湖南電大系統(包括省、市、縣、教學點)現有法學專職教師45人,其中教授8人,副教授15名,講師17名,助教5人,他們長期從事遠程教育,積累了豐富的遠程教育教學經驗。同時聘有一支由高等院校、司法系統和律師事務所的教授、專家組成的相對穩定的200余人的兼職教師隊伍,能滿足農民法制教育及開展多樣化實踐活動的需要。依托電大開展農民法制教育可以點面結合,靈活組織教學,全省普及性的教育資源由省校統一建設,地方特色的教育資源由分校、教學點建設,既可以解決農民法制教育的師資隊伍問題,又可以使學習資源充分彰顯地方特色,貼近農民生活實際,體現當地農村特點,滿足不同區域農民的不同法律需求。

(二)教學網絡優勢

目前湖南電大建立了由2條100兆專線連接互聯網的萬兆校園網,通過34條專線與各市州分校連接,形成全省電大系統計算機廣域網,依托校園網建有雙向和單向遠程視頻教學系統。省校和各分校及部分縣電大工作站安裝了遠程教學平臺,提供視頻點播、網上直播、雙向視頻交互及其他教學服務。市州分校和一些縣電大工作站可以直接收看省校直播課堂,方便快捷地進行學教互動。這個學習平臺可直接用于農民法制教育,及時將最新的法制教育資源傳送到農村社區、偏遠地域,直至“送達家庭”并“滿足個人需求”?!罢k得起、農民用得起”的農民法制教育理想,便可以通過電大遠程教育傳輸系統變成現實。

(三)學習資源優勢

電大教育理念不同于普通高校的精英教育,它一直把滿足社會大眾需要作為自己辦學的出發點,始終堅持面向基層、面向農村和邊遠地區辦學,成功探索了多層次、多功能、多形式的辦學途徑。從電大遠程教育發展歷史來看,法學專業一直是重點學科和大頭專業,在30年教學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多種媒體學習資源,包括學歷教育、非學歷教育及各類培訓資源,可以滿足不同人群,不同層次學習者多樣化的學習需求,這些資源很適合廣大農民朋友學習。依托電大開展農民法制教育,能避免教學資源重復建設所造成的浪費。

(四)電大有農民法制教育的成功實踐

湖南電大2004年起實施“一村一名大學生計劃”,通過遠程教育方式將高等教育延伸到鄉村,開設了近20個適合農村和農民的專業,直接為農村培養實用型人才。“一村一名大學生計劃”培養方案特別重視法制教育,開設了3門法律課程,讓農民大學生有機會系統學習農村常用法律知識。這些課程都提供了豐富的多種媒體教學資源,農民學員可以隨時隨地上網學習,有任何學習疑難可通過課程互動平臺、QQ、電子郵箱隨時與老師交流,與同學交流。教師經常深入農村聽取農民的意見,根據農民的實際需求不斷更新課程內容,改革教學模式。針對農民群體編寫的法律讀本,完全打破了以往法律教材的學科體系,精選與農民生產、生活實際密切相關的內容,針對農村常見糾紛,指點處理糾紛的法律依據,告知解決問題的途徑,提示處理不同糾紛應當注意的問題等,再輔之以實例解析,從實用的角度教給農民常用的法律知識和解決法律問題的有效途徑。農民可以通過典型實例舉一反三分析解決生產、生活中出現的各種糾紛,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此外,湖南電大與各市(州)分校在各地社區大學開展了有針對性的法制講座和其他法律實踐活動,建設了社區學校圖書室、計算機室和網絡教室。一批縣(市)相繼成立了農村社區學校。農村社區學校結合當地社區實際,充分利用電大遠程教育教學資源開展法制講座和法律實踐活動,方便農民學習,同時能隨時了解農民的需求,完全按照農民的需要來安排學習內容和形式,讓農民朋友在家門口便能接受自己需要的法律知識輔導。

四、實施農民法制教育的基本思路及路徑選擇

(一)優化農民法制宣傳教育的內容設計

首先,要突出農民法制教育的重點內容。我國現行法律200多部,法規多達數千個,然而在農民的生產、生活中能夠真正運用的法律法規并不多,應當重點宣講與農民生產和生活密切相關、維護農民合法權益的法律。其內容,一是涉及公民基本權利和義務方面的法律法規,如選舉法、村民委員會組織法、物權法、人口與計劃生育法、婚姻法、繼承法、婦女權益保障法、未成年人保護法、義務教育法等。二是涉及農業生產方面的法律法規,如農業法、土地管理法、農村土地承包法、種子法等。三是涉及農村社會治安穩定方面的法律法規,如刑法、治安管理處罰法、條例、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四是涉及農村安全方面的法律法規,如道路交通安全法、消防法等。五是其他權利保障方面的法律法規,如合同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產品質量法等。其次,要根據農民的不同需求隨時調整與更新教育內容。農業的區域性、復雜性特點決定了農民法制教育不能搞一刀切,全省統一的法制教育培訓,往往缺乏針對性。每一所市級電大分校,每一個縣級電大工作站,都必須將農民法制宣傳教育內容的設計立足于當地農村、農民的實際,改變以往法制宣傳內容條文化、書本化的做法,突出當地農村的特點,做到法制內容與當地農民的生活密切相關。必須看到,隨著普法的不斷深入,農村群眾對學法的目的、要求發生了變化?,F在學法是為了解決現實生活中遇到的問題,有明確的目的性和實用性。[6]法律教師要深入農戶、地頭,耐心傾聽農民的心聲,了解農民的法律需求。農民需要什么法律知識就重點講解什么法律知識,只有這樣,農民法制教育才能取得滿意的效果。

(二)積極探索適合農民的教育教學方法

一是用好一些行之有效的傳統教育方式,營造濃厚的宣傳氛圍。可充分利用墻報、標語、小報等農村傳統法制宣傳教育手段,利用趕集、院壩會、廟會及其他重大的群體活動等機會,在田間地頭、村頭巷尾,以通俗易懂、生動形象、貼近生活的形式,宣講與農民生產、生活密切相關的法律法規,盡可能地進行廣泛宣傳。二是充分利用電大網絡教學平臺傳輸面向農民的法制類電視節目。目前影響較大的法制類電視節目如《今日說法》、《法治在線》、《經濟與法》等,講解的是國內一些很有影響的案件,但真正貼近農村的法制選題并不多,對于農民來說離他們的生活實際較遠,難以吸引他們。況且這些節目無論是農村選題,還是城鄉共性選題,大都缺乏農村受眾的互動與參與。這種以傳者為本位、自上而下、單向傳輸的涉農法制信息傳播方式,在很大程度上不適應法制信息傳播的內在特點和要求,不利于涉農法制信息的傳播致效。[7]可以由省電大牽頭,組織市州分校、縣工作站的專業教師收集湖南農村的法院判案、民間調解、政府行政、聽證議事等法治事件,通過案例式、講解式、對話式等多種形式宣講,采取實時與非實時的方式傳遞。這樣,可以使農民能夠隨時點播收看并能互動交流,一目了然地學習法律知識,強化法制教育效果。三是社區學校定期定主題開展面向農村在校學生的法制教育。發揮學校教育的輻射作用,通過學生影響父母、父母影響家庭、家庭影響村鎮,不斷拓展農民法制教育的覆蓋面,形成農民自覺學法守法用法的社會氛圍。四是適應農民的接受心理與習慣,采取喜聞樂見的形式強化法制教育的效果。農民喜歡接觸具有一定故事性、娛樂性的法制信息,如湖南農民對花鼓戲津津樂道,如果將法律法規知識與花鼓戲融合起來,在農村巡回演出,一定會受到農民喜愛。近年來,不少鄉村成立了腰鼓隊、舞龍隊、鑼鼓隊、秧歌隊等,可以充分利用這些隊伍的力量將法律知識編入快板、寫入唱詞、融入舞蹈,組織農民自己表演身邊的事例。還可將法律知識寫成小故事,將法律條文畫成圖畫,使法制教育化抽象為直觀,使農民生活在法制教育的氛圍中,在豐富多彩的法制教育活動中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五是組織學法用法評比活動。通過社區學?;虼彐偨M織開展法律知識有獎問答、評選優秀學法家庭、評選法律明白人等活動,調動農民學法用法的積極性。

(三)擴大遠程開放教育服務范圍,適應農村教育層次多樣化需求

運用遠程教育模式,擴大服務范圍,將專題培訓與長期指導結合起來,將集中輔導與送教上門結合起來,將有償培訓和無償指導結合起來,將近距離、面對面的講授、咨詢與基于網絡的遠程指導、咨詢結合起來,以滿足不同層次農民的不同教育需求。做到農民想學什么,就教他們什么,農民朋友可以根據需要隨時隨地學習。

(四)加強對“一村一名大學生計劃”學員的法制教育和培訓,為農村培養法律宣傳員

不斷完善“一村一名大學生計劃”的培養模式,對“一村一名大學生計劃”學員加大法制教育力度,將農民大學生培養為“鄉村法律宣傳員”。充分發揮農民大學生指導村民學法、調解鄰里糾紛、管理監督村務等作用,并對周圍農民起到積極的示范和帶動作用。

(五)鼓勵電大教師深入農村和農戶進行法律宣講、服務、咨詢等工作

篇9

一、現場指導型農村實用人才培養模式

現場指導型模式是指在農村田間地頭對農牧民進行講解、示范、操作和解答等活動的培養樣式。

優點:一是通過現場講解、示范、操作,使農牧民邊學邊看邊做,直觀、清晰地掌握所學技術;二是現場教學看得見、摸得著,農牧民學得快、印象深、掌握熟。并且可以因人施教、單獨施教。

缺點:一是培訓內容主要為某種具體的技術,內容單一,理論性不強;二是后繼培訓的開展對培訓效果影響很大,容易造成農民對培訓人員的依賴。案例:互助縣農廣校開辦“臺子 村高效蔬菜生產班”培養農村實用人才。海東地區樂都縣高廟鎮是 反季節蔬菜生產示范區,農民對高效蔬菜生產有迫切的要求,互助縣縣農廣校在高廟鎮六個村莊,篩選出文化較高、技能較強的130人開辦了高效蔬菜生產教學班,進行為期二年的中專業余學習。 為了增加教學的針對性,增強吸引力,教學班聘請的老師都是當地有豐富實踐經驗的農業技術員,老師按設施蔬菜生產的周期跟蹤指導,每周授課一次。農民將平常生產中遇到的問題搜集起來,或記在紙上,或摘下病枝,等到面授的時候,帶上一大堆問題向老師請教,共性問題統一解答,個性的問題到大棚里進行現場示范指導。這種現場示范指導方式,取得了顯著的效果,當地群眾表現出前所未有的熱情,每到授課時間,老師被農民團團圍住,出東家棚進西家棚,為農民解決每一個生產技術問題。2001年至今,近千人掌握了高效蔬菜生產技術,成為蔬菜生產行 家能手,成為科技致富帶頭人。以高廟鎮為中心,周圍村已發展起日光溫室5000余個,成為青海省最大的反季節蔬菜生產基地。

二、典型示范型農村實用人才培養模式

典型示范型模式是指政府、高校或者企業通過興辦農業科技示范園和示范場,樹立區域農業科技發展的典型,構建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的平臺,形成農業科技培訓基地,引導廣大農民自覺地進行科技學習的培養模式。

優點:一是解決了農業科技成 果推廣“斷檔”問題,農牧民通過直觀的物化技術和豐厚的利益引導,加快了吸納新技術成果的過程;二是解除農民怕擔風險的后顧之憂, 通過典型示范園區,讓農牧民眼見為實,親身體會,從而自覺自愿接受培訓;三是典型示范培訓對于推廣新品種、新技術,實現科技成果轉化十分有效。

缺點:一是由于缺乏統一規劃,加上受人才、資金、創新能力等因素的制約,導致典型示范區普遍存在結構不合理,難以發揮農業 資源區域優勢;二是該模式存在著 科技含量較低、經濟效益較差、發 展后勁缺乏等問題,導致示范帶動 力不夠,科技輻射力不強。 案例:互助縣威遠鎮高科技農業示范園區培養農村實用人才高科技農業示范園區是國家農業綜合開發項目區。他們大力推廣市場前景好、效益較高的瓜菜花卉等經濟作物,開展科技培訓,發展訂單農業,增加了農牧民收入,青海大學農業科研所重點開始開發新產品,標志著互助縣高新科技園區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建設取得新的進展,制約我省農業科技進步的難題有望得到破解。

青海省互助縣高新科技園區社會和經濟效益:

發展綠色果蔬花卉,提高農民產加銷能力?;ブh威遠鎮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先后承擔了國家農業綜合開發產業化經營項目和高新科技示范項目,形成"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超市"的經濟利益聯合體。公司先后建成了威遠鎮綠 色蔬菜基地和綠色蔬菜基地,有20個果菜品種通過國家綠色認證,被列為青海省綠色農產品著名商標。公司以訂單形式與農戶簽訂達標蔬菜收購合同,與農戶建立了比較穩固的利益聯結關系,將產品分級包裝,年加工銷售“互助牌” 禮品果蔬10萬箱、80萬公斤的能力, 增加了蔬菜的附加值??萍际痉秷@區的不斷發展,提高了農民的種植水平,增加了菜農收入。同時引導 農民參與蔬菜市場流通,培育了大 批的經紀人。

上連科研部門,下連農戶,做好科技服務。示范園區上連青海省省農科院蔬菜研究所、青海省省農科院小麥研究所、山東壽光市金豐種業有限公司等科研部門,聘請有豐 富理論和實踐經驗的專家;下連農戶,提供科技咨詢,做好科技服務,年接待參觀學習農民近千人次。在示范基地內引進農業實用新技術、新成果,試種、試驗,開展 農民培訓,培養農村實用人才。還不定期舉行種植技術觀摩會,邀請鄉鎮農業干部、村組干部、種田能手等參加。通過各種培訓推廣觀摩 活動,新品種得以推廣應用。 目前,該示范園區示范面積1萬 畝,精品園區面積1200畝。通過該園區輻射帶動面積10萬畝,有15000 戶農民受到帶動,增長了科技知識,提高了結構調整意識,農民收入有了不同程度的增長。

三、項目推動型農村實用人才培養模式

項目推動型培養模式是以某一農業科技項目為載體,采用現場指導、課堂教學、廣播電視、參觀考察等多樣化的培訓途徑和方法進行 項目培訓的培養模式。

優點:一是目標明確,針對性強。培訓的組織者、培訓者與受培訓者,都是圍繞項目實施的內容進行培 訓,目標都很明確,具有很強的針對 性;二是易組織,好開展。在組織領導、教育培訓、示范推廣等一系列工作過程中,讓農民增收致富的項目得 到切實有效的落實。

缺點:對所選項目要求較高。

一是項目推廣的技術要求切實可行、節本增效,不僅具有科學性、先進性,而且要簡便易行;

二是要求有可供項目開發的生產基地和其 它必備的自然資源條件;三是要求 技術與項目結合后所形成的項目產 品必須產生顯著的經濟效益。案例:西寧市科技人戶培養 “核心農戶”。 民和縣農業部科技人戶項目的實施縣,示范作物和種植模式以玉米高產栽培為主,通過項目的實施, 提高了科技示范戶的種植水平,加快了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速度。

選拔科技示范戶在10個鄉鎮100個村選拔出有文化、愛科技、 生產經驗豐富、群眾基礎良好的 1000戶農戶作為科技示范戶,以輻射帶動周圍廣大農戶搞好科技興農,提高科學種田水平,增加農民收入。

召開技術指導員培訓會。為了提高技術指導員業務技術水平,項目領導組辦公室邀請科技人戶示范工程首席專家進行技術培訓,使各參訓人員明確工作方向、任務、方法、四個主導品種、八項主推技術及具體實施步驟,為搞好農業科 技入戶工作打下良好的思想基礎。

入戶指導培訓各鄉鎮的技術指導員在專家組的指導下,對各自所指導的20戶科技示范戶分別進 行政策宣傳和集中培訓。50名技術 指導員對各自示范戶的集中培訓都在5次以上,進村入戶指導在15次以上,技術指導員都與示范戶建立了經常性的聯系,每戶都備有技術指導服務卡,示范戶遇到生產中的問題,一個電話就可解決。技術指導員也都通過電話、信函、資料、手機短信等形式,及時解決示范戶生 產中的實際問題,并把海東地區農業和科技局精心印制的玉米栽培技術掛圖和技術明白紙以及《農業科技人戶讀 本》和《科技示范戶手冊》送到示范戶家中,從而使示范戶提高了思想認識,掌握了關鍵技術措施。

四、能人培育型農村實用人才培養模式

能人培育型培養模式是指通過系列化培訓與服務,在農村中培養一批科技、經濟和管理能人,再通過這些能人影響和帶動一方百姓共同富裕的培養模式。

優點:一是培養目標明確。為廣大農村培養懂技術、會經營、善管理、通市場,勇于獻身農村經濟建設與發展的高素質新型農民;二是通過對農民進行系統教育,能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有利于提高農民的綜合素質。

缺點:一是覆蓋面小。青海省目前通過各種途徑開展的能人培育占農民人數不到10%;二是費用高。在高校學習的經費,需要政府、高校、 企業以及其他社會力量給予解決。案例:大通縣實施“一村一名大學生計劃”培養農村能人。為了加快農村實用人才隊伍建 設步伐,大通縣委縣政府依托大通縣農廣校實施“一村一名大學生計劃”, 取得了顯著的成效。

領導重視,部門密切配合。大通縣委縣政府把“一村一名大學生計劃”作為一件大事來抓,召開專門的動員會議,部署落實,下鄉到基層進行宣傳,并要求財政、民政、農業等部門密切配合,確保招生任務的完成。

結合實際,開設對口專業。果、桃、牧是大通縣農業發展的支柱產業,大通縣農廣校首先開設了果蔬生產專業;針對學員中有相當一部分是村干部,叉開設了農村行政管理專業,幫助學員進一步掌握農村政策法規和行政管理方面 的知識;根據學員的家庭實際情況,增設了畜牧獸醫專業,使學員學有所用,用有所獲。

落實資金,配置教學資源。在縣財政十分緊張的情況下,從轉移支付資金中解決學員的全部學費,解除了農民學員的后顧之憂。另外,大通縣農廣校投入30萬元,建成了多媒體教室、電腦室、教師和學員休息室,配套了教室所需設備,為農民學員的學習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堅持辦學原則,確保教學質量。堅持特色辦專業的原則,根據產業發展需要,針對農民學員的特點, 突出教學的針對性;堅持適應性原則,突出實踐性教學,按照4:6的比例安排理論與實踐教學;堅持開放性原則,交叉進行課堂教學與實習基地 實訓,網上教學、學員自學和巡回面 授,確保了教學任務圓滿完成。

加強管理,強化服務意識。結合農民學員的實際,制定了切實可行的服務辦法和規章制度;建立健全學員黨支部、班委會、學習小組,充分發揮學員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作用;建立定期溝通制度和 學員在校表現通報制度,形成齊抓共管的工作格局?!耙淮逡幻髮W生計劃”在大通縣實施5年來,共培養大學生500名,這些“留得住、用得上”的農村技術和管理人才,日益成為農業科技致富帶頭人、新農村建設的排頭兵。

五、媒體傳播型農村實用人才培養模式

媒休傳播型培養模式是指通過 傳統的電子媒體(廣播、電視、音像) 和印刷媒體(報紙、雜志) ,以及現代 的網絡媒體(局域網、因特網、衛星 網)等技術手段對農民進行現代農業 科學技術知識培訓的培養模式。

優點:一是媒體傳播速度快,信息容量大,內容形象直觀、易懂易學;二是克服了時間和地域的限制,實現了培訓資源大范圍的共享;三是覆蓋面廣,受益入數多,且接受培訓所需的費用相對低廉,學習時間可自由選擇。

缺點:一是對廣播電視網絡、計算機網絡要求較高,需要政府部門下 大力氣投資建設;二是對培訓隊伍的 整體素質要求高,要求培訓隊伍的知 識專業化、管理科學化;三是培訓效果明顯依賴于教學軟件的有效性,這就要求教學軟件在選題、制片等方面 必須符合當地實際,滿足農民需求, 突出針對性和實用性。

案例:長治市農村黨員干部現代遠程教育培養農村實用人才。西寧市在農村黨員現代遠程教育工作中注重科學發展,成為創新農村基層組織建設工作的切人點和廣 大農民學習現代農業科技和實用技 術的窗口。

整合資源,共建共享。在農村黨員干部現代遠程教育平臺搭建過程中,西寧市探索村校共建、村企聯建、多校合建等多種建站模式。經過兩年的建設,市、縣兩級播控平臺己安裝完畢并投入使用,鋪設光纜100多公里,建設終端站 點1800多個,覆蓋了全市100%的鄉鎮和70%的行政村。

篇10

**縣**鎮“一村一大”志愿者計劃現狀調查與思考

隨著我市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推進城鄉一體化步伐的加快,在農業現代化、農村城市化進程中,促進農村的發展除了靠資金、技術、信息、生產資料等資源的投入外,科技、教育尤其是人才的作用比任何時候都更被社會關注。

我縣一村(社區)一名大學生志愿者招募工作以全部結束,到**鎮服務的23名志愿者也已各就各位,開始為期兩年的志愿者服務工作。

具統計這23名志愿者分別來自**、犀埔、郫筒等鎮,其中男生11人、女生12人;本科生8人、大專生15人;涉及12個專業。他們的到來為各村(社區)的組織機構注入了新鮮血液,帶去了新知識、新文化,受到村(社區)兩委和群眾的歡迎。志愿者在各自服務的村(社區)出任村長助理或團支部書記,根據實際情況,結合自身優勢,協助村(社區)兩委完成日常工作;圍繞新農村建設總目標,推動農村團建工作的順利開展;帶領廣大團員青年創新創業,為新農村建設出謀劃策。

在村上服務的同時,23位大學生志愿者又先后到鎮政府各科室進行上掛鍛煉。利用“三進二下”原則,完成“村(社區)”與鎮政府安排的工作。

一、調查中發現的一些問題

(一)對基層環境的不熟悉

通過近兩月的鍛煉,志愿者工作逐步邁入正軌,各自對自己所在崗位的工作也有了進一步的了解。為了更好的完成農村基層工作,對周邊環境的認識、了解是必要的??墒窃诘谝粋€月的工作中,每一位志愿者對“做了多少、做了什么”這句話的含義是模糊的,這在他們各自的《九月工作匯報》中可以看出。原因很簡單:在他們的匯報中最常見的一個詞便是“等待”。

據了解,在為期30天的農村工作實踐中,大家有盡一半的時間是在村(社區)兩委辦公室值班!在此前提下,他們對身邊環境的認識卻都是陌生的,除了與兩委干部有過為數不多的照面,其它所謂的轄區人員結構、情況等都有著嚴重無知,所屬村(社區)的具體情況更是含糊不清的。經過實地了解,我們得出這樣的原因:

1.初進農村,各村(社區)干部忽略了引領的職責。

2.志愿者也忽略了自主了解情況的必要性。

(二)角色轉換未完成

我們這個團隊近80%的同志都是初出校園,正在由“學生”向“工作者”轉型,從昔日的“萬事無憂”到而今的“任重道遠”,這無疑是一種對心性的挑戰。

通過“一月農村工作試練”與“一月政府科室工作”,大家都明顯感覺到對工作的無助,“知識”與“工作”難以聯系到一起。

具體表現有:首先是在“村(社區)”與“政府”事務處理方法上有些茫然無知;其次是在工作早期出現失職現象;再者是在額外工作中有意識地逃避。

(三)組織觀念和自我展示能力欠缺

這個問題,在團委的內部工作參與動態上,就明顯的體現出來。如:在20xx年10月,由團縣委舉辦的“志愿者運動會”上,我們23位大學生同志都不曾參加;其次在團縣委組織的“志愿者聯合會”中,依然是見不到我們23位大學生的身影;再者是在鎮團委開展的活動中,大家也都充滿了退縮心理。

二、關于如何解決出現的問題我們做了幾點思考

古人常說:“知錯能改,善莫大焉”。為幫助大學生近早熟悉情況,勝任工作,從而完善自我、提高自身能力,我認為應加強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一)深入調研,了解社情民意

就我個人而言:在“工作”與“學習”兩不誤的情況下就能解決問題,這是一個值得思考與探討的方法。在20xx年10月9日的“志愿者工作會”上,鎮黨委書記馬世雄針對各位大學生的“環境生疏”問題便提出了“三進二下”原則。既是指:“在一周五天的工作中,利用三天時間在政府各科室提高機關事務處理能力,同時安排兩天下鄉,對當地的環境、民情進行了解、匯總并上報,針對各村(社區)所出現的難題,根據自身條件,結合實際情況給出解決方案?!痹谝欢ǔ潭壬?,它對解決環境生疏問題有了一定的幫助。因為它不僅保障了“村(社區)”與“政府”工作的順利完成,也增加了志愿者與民眾接觸的機會。

具體實施方案如下:

1.繼續提倡志愿者堅持“三進二下”原則,保障“農村”與“機關”工作的順利進行;

2.繼續提倡志愿者堅持理論聯系實際,深入村(社區),加大對民情、民意的了解和認識;

3. 繼續加強村(社區)兩委干部對志愿者正確“引導、介紹、教育和帶領”的職責。

(二)加強對自身問題的認識

在鎮政府上掛鍛煉期間,大家能明顯感覺到手中的“校園知識”與現實中的“工作能力”有著太大的懸殊,這也引起了我們中的部分同志產生沮喪心理,甚至因此而迷失方向;再者是在對待額外工作的態度上,也出現了抵觸現象。對 此兩種問題,我個人建議:首先需要真正了解他們的難處,從工作、生活中入手;其次在我們這個團隊,工作上要達到“互助互愛”的程度;再者希望上級能對額外工作提供支持與關心;最后在處理自身缺陷上,莫過于加深學習,虛心請教老同事,得到其在工作中的指導。

對此,我們給出以下幾項建議:

1.加強志愿者管理,根據《志愿者管理條例》進行工作情況評定;

2.在服務期間,分工明確,強調責任制度;

3.注重志愿者辦公技能的培訓,提倡各科室進行“手把手”言教;

4.工作之外,鼓勵大學生加強業務知識學習,進行相應的技能評比;

(三)加強對團隊合作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