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映邊疆將士的詩句范文
時間:2023-04-08 17:29:3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反映邊疆將士的詩句,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一、填空
1、寫詩題
(1)李白的詩有: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2)王維的詩有: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3)杜甫的詩有: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4)陸游的詩有: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5)蘇軾的詩有: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6)白居易詩有: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2、 作者及詩題
(1)送別詩有: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
(2)有季節特征的詩有:
春: _________ ________ 夏:_________ __________秋: _________ ________ 冬: _________ ________
(3)與月亮有關的詩有: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4)與流水有關的詩有: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5)與戰爭有關的詩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描寫某種植物的詩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思念家鄉及親人的詩有: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按要求寫詩句
(1)描寫山水的有關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歌頌情誼的有關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反映科學哲理的有關詩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反映邊疆將士的有關詩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表現愛國主義的有關詩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補充詩句
1、( ),后不見來者。
2、( ) 悠然見南山。
3、( ),燕山月似鉤。
4、( ),只是近黃昏。
5、( ),一覽眾山小。
6、 明月幾時有,( )。
7、 隨風潛入夜,( )。
8、 生當作人杰,( )。
9、 海內存知己,( )。
10、少壯不努力,( )。
11、本是同根生,( )。
12、誰知盤中餐,( )。
13、野火燒不盡,( )。
14、誰言寸草心,( )。
15、青山遮不住,( )。
16、欲窮千里目,( )。
17、但愿人長久,( )。
18、十指不沾泥,( )。
19、國破山河在,( )。
20、百川東到海,( )。
21、感時花濺淚,( )。
22、大江東去,( )。
23、人有悲歡離合,( )。
篇2
關鍵詞:圖式理論;古典詩歌教學;“悲秋”
中圖分類號:G63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4)13-0096-02
一、“圖式”理論及其內涵
古希臘的哲學著作中最先提出圖式二字,只不過其含義與今日大不相同。深化圖式理論的第一人是康德,而將之運用到心理學領域是英國的巴特利特。瑞士的皮亞杰將圖式理論用于認知心理學中,美國的魯美哈特創造性地把圖式理論與人工智能的發展聯系起來。美國心理學家維特羅克是該理論的佼佼者,他把圖式理論當成是人類學習的生成模式的一種方式。他認為學習的生成過程就是學習者對外界信息主動選擇加工的過程,如果大腦中已有的知識與外界的信息建立起積極的聯系,那么學習便會取得良好的效果。[1]毫無疑問,閱讀、寫作均存在一定的圖式模式。有研究者認為:“閱讀過程是一個隨當前閱讀的內容不斷主動地激活讀者背景知識,將當前的信息與先前的信息進行整合,形成文章的情境模型的過程[2]。按照圖式理論,如果一個閱讀者在閱讀某個材料時,無法將大腦中的圖式與材料信息建立相應的關系,則其信息的解讀是無效的。據此而論,當閱讀者無法解讀材料時,如果幫助其建立閱讀圖式與外界信息的聯系,或者激活其閱讀圖式,閱讀者便能朝著更加正確的方向解讀文本。而且如果圖式能從不同角度引導閱讀者對信息的理解、破譯,能產生舉一反三,為創造性閱讀與個性化閱讀提供條件。
二、在古典詩歌教學中運用圖式理論教學的重要性
古典詩歌教學歷來是教學的難點。首先,古典詩歌的語言系統與今日迥異,今人與古人處于不同的語言背景與文化背景中,語言與文化的隔閡增加了閱讀的難度。其次,古典詩歌,特別是近體詩講究聲律、平仄、對偶,語言高度凝練,具有多義性,而中學生的閱讀素養不夠扎實,尚難把握詩歌之美。最后,古典詩歌的意境十分抽象,最難破解。這些都在無形中增加了教學的障礙。特別是中學生的詩歌鑒賞水平十分有限,不經巧妙點撥,難以體會個中奧妙。而傳統的教學法不盡如人意,采用新的教學法也就十分必要了。當然,難點也有突破點。如近體詩的平仄是固定的,押韻的地方也是固定的,教師便可總結其中相類似的詩句。又如古典詩歌的一些意象具有固定含義。如“東籬”、“黃花”、“柳絲”等諸多意象在詩歌中意義大體是不變的。又比如,一些詩歌中的句子,組合形式具有特殊性,如有些詩句全部由名詞組成,如“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溫庭筠《商山早行》)。這些由純名詞意象組合而成的詩句,意象密集,畫面感強,頗似幾幅山水畫的集合,其風格不盡相同,但其所描繪的景物均有一種蒼茫之感。如果我們再仔細閱讀,便會發現這些詩詞作者有相近的感情傾向。有了這些共同點,教師便可總結這種句式的圖式,引導學生加深印象。上述所論的共同點較難以掌握,緣于其尚未形成結構化的知識。結構化的信息以基本規律、基本概念與主題思想為理論依據,體系簡易、中心突出,易為學習者所心領神會的,它可以使得記憶變得明晰化,加深印象[3]。從這個角度說,如果能通過圖式理論促進詮釋詩歌知識點的結構化,便能極大促進對詩歌內涵的準確把握。那么,如何促進呢?首先,應從詩歌中尋找共同的規律,從中尋找出一種共同的“范式”。所謂的范式就是詩歌表現出的一種共同的知識組織形式。例如歌頌春天的詩句,可以從三方面歸納其圖式范式。第一,畫面的色彩。第二,表現詩人喜悅之情的詞語。第三,描寫春天景色的意象。其次,還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建構詮釋詩歌的知識點的圖式范式。而且,當舊的圖式范式的內容不斷發展與深化,便會遞進為高一級,新的圖式范式。以傷春為主題的詩句為例,如傷春詩原因生成圖式為(思征人、報國無門、貶謫外地、仕途偃蹇、韶華消逝、人生感傷、愛情失落……);情感表現圖式為(憤憤不平、哀而不傷、郁郁寡歡、郁結于胸、抑塞磊落、黯然神傷……)這幾個詮釋傷春詩歌的范式便可成為建構傷春詩歌的圖式。這種圖式有助于學生對詩歌的聯想。最后,探索圖式下面的低層圖式有助于實現詩歌知識點的結構化[4]。從學科教學的角度來說,不斷建立圖式有助于對古典詩歌進行深入解讀。比如在熟悉傷春詩的圖式范式后,還應讓其了解低層的圖式,如創作背景、詩人生平經歷等。
三、圖式理論在幾首“悲秋”詞曲教學中的運用
在古典詩歌里,“悲秋”是一個永恒的主題,而且形成了中國獨有的傳統。這類詩歌中,意象的選擇,作者情感的特征,詩歌的審美特征等方面呈現出一種范式。為了研究方便,這里放寬了“悲秋”的概念,我們將中學語文課本中,李煜《相見歡》、柳永《雨霖鈴》、馬致遠《秋思》、范仲淹《漁家傲》《蘇幕遮》、王實甫《長亭送別》、李清照《聲聲慢》等歸為悲秋作品。首先,從上述作品中,我們可以抽繹出主要的景物意象。西樓、弦月、梧桐、東流水(《相見歡》);煙波、暮靄、酒、楊柳岸、曉風、殘月(《雨霖鈴》);枯藤、老樹、昏鴉、古道、西風、瘦馬(《秋思》);大雁、落日、孤城、濁酒、霜(《漁家傲》);碧云、黃葉、寒煙、斜陽、明月、酒(《蘇幕遮》);碧云、黃花、西風、北雁(《長亭送別》);淡酒、(秋)風、大雁、黃花、梧桐、細雨(《聲聲慢》)。我們不妨從這些詩詞中,歸納出幾個頻率較高的意象,分別為(秋)西風、(殘)月、(濁)酒、大雁。通過對“悲秋”的詞曲的分析,我們可以發現,以某一相近內容作為吟詠對象,其往往會形成某種相似的范式。如“悲秋”詞在意象的選擇上,首先偏向于選擇色彩暗淡、質地凄清的詞語。其次,其所選擇的高頻意象西風、殘月、濁酒、大雁,說明了“悲秋”情感的表現有一種普遍性,這種普遍性緣于詞中抒發了某種相同的思鄉之感。這種思鄉之感,教師可根據思鄉的特征幫助學生建立起圖式范式。馬致遠《秋思》:“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是漂泊在外的游子對故鄉的思念,表達了羈旅行役者的悲涼感受。范仲淹《漁家傲》:“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表現了戍守邊疆的將士對故鄉的深刻思念,表達了建功立業與思鄉之苦的矛盾心態。范仲淹《蘇幕遮》:“黯鄉魂,追旅思”表達了詞人縈繞不去的思鄉之情,是對故鄉昔日人事的追憶,難以釋懷,不禁潸然淚下。杜甫《月夜憶從弟》:“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抒發了杜甫戰亂中兄弟離散,無家可歸的悲慘境地,通過描寫故鄉的月亮,倍增對家鄉和弟弟的想念。李白《靜夜思》:“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描寫了詩人漂泊他鄉孤寂凄清之感,表現了眷念故鄉之情,但淡淡的鄉愁含而不露。思鄉是古詩永恒的主題,但詩人的情感因為處境、身份等因素流露出不同的感受,在講述“悲秋”詞中,教師當舉一反三,總結歸納,授人以漁。其次,我們還應抓住反映詞句情感特征的關鍵詞句。《相見歡》為“寂寞”、“許多愁”;《雨霖鈴》為“無緒”、“無語凝噎”、“傷離別”;《秋思》為“斷腸人在天涯”;《漁家傲》為“歸無計”、“人不寐”、“征夫淚”;《蘇幕遮》為“黯鄉魂”、“愁腸”、“相思淚”;《長亭送別》為“總是離人淚”;《聲聲慢》為“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怎一個愁字”。“悲秋”有不同原因,詞人或者傷離別,或者思故鄉,或者憶往昔,或者嘆如無根浮萍,其情感傾向十分鮮明,可歸結為“悲”與“愁”。教師可進一步延伸,對其他類型詩歌作品進行總結。如“詠懷詩”、“閨怨詩”的情感傾向。最后為作品均顯示出傷感的審美風格,這種對“悲”的表達使得作品的節奏舒緩而徘徊,難以消散。當然,除了《聲聲慢》開頭的句子,其他詞的節奏均為舒緩的。因而在朗讀時,要引領學生體會句尾押韻之處的凄清、悲傷之感。
參考文獻:
[1]皮連生.學與教的心理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2]莫雷.閱讀與學習心理的認知研究[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