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家鄉景物的作文范文
時間:2023-03-13 23:04:3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介紹家鄉景物的作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導游 ; 介紹 ; 主題 ;快樂作文 ;系列活動
快樂作文,是通過對學生良好寫作習慣的培養,使習作成為自己生活的一部分,成為他們自發自覺的行動。也就是說,學生能夠把學習生活和日常交往中的快樂、苦惱等感受,乃至對生活中酸甜苦辣的細微體驗,主動訴諸恰當的語言文字,寫出有血有肉、有感而發、生動耐讀的文章,達到閱其文知其心,體現“文如其人”的精神,真正做到“我手寫我口”(葉老)。這才是快樂作文的真實目的和深層意義所在。快樂的寫作永遠伴隨著無窮的創造。“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樂知者。”學生對寫作一旦產生興趣,他就會把這種興趣內化為一種動力,自覺地去乞求,探索與創新,甚至達到忘我的境界。
結合語文綜合實踐活動我創設了一系列的主題實踐活動,在活動內容的確定上,我針對學生的實際,對教材的“習作教學要求”、“口語教學要求”、“綜合實踐活動教學要求”進行綜合考慮,采取“利用、選擇、改編”的方式,結合教材和學生生活實際、心理特點,按照“用游戲的方式來模仿成人生活”理念設計出能夠和作文緊密結合在一起的“主題實踐探究活動”。如在小學語文第九冊作文教學中我以“學做小小導游員”為主題,安排了一系列的實踐活動。
系列活動之一――導游嘗試:安排學生對家鄉的風景、名勝或其他方面值得參觀的地方進行調查了解。然后,按照九冊第一單元“口語交際”的安排,開展一次“小小導游員”角色扮演活動――一人做導游,為全班其他“游客”介紹家鄉紹興某一處風景名勝或值得參觀的地方。
系列活動之二--學習導游知識。以“了解導游需要具備哪些方面的知識”為目標,開展主題課外閱讀和資料收集活動。組織學生討論:在導游應具備的各方面基本知識當中,小學生可以學習并做到的是對家鄉的景、人、物、事的了解。
系列活動之三--為自己學校做一次導游。角色扮演:為來校參觀的客人做導游。介紹要點:介紹校園的一處景物或建筑。組織學生對校園內自己喜歡介紹的一處景物、一處建筑進行實際觀察,抓住自己認為值得向“客人”介紹的景物或建筑的特點。同時,開展調查訪問活動,細致了解與相關景物建筑相關的人或事,選擇出值得向客人介紹的內容。學生對觀察、調查了解到的資料進行組織,整理,并撰寫“導游詞”。寫好以后,現在小組內進行交流――讓其他同學當客人,給同學“導游”,聽取其他同學的意見,然后,作修改。最后,全班開展“為客人做導游”的活動。
系列活動之四--介紹家鄉的人。為“客人”介紹家鄉的人。紹興是個名士之鄉,歷來人才輩出。我組織學生研究家鄉的歷史名人、現代名人或自己認為值得向“客人”介紹的人物,了解他們的成長經歷、他們的感人事跡、他們為家鄉、為祖國作出的貢獻等。將自己了解到的內容寫下來,為“客人作介紹”。并結合寫人文章進行寫作。
系列活動之五--向游客介紹家鄉紹興近幾年的巨大變化。組織學生開展家鄉變化調查采訪活動。每一個同學或一個小組的同學選擇一個角度;對家鄉實際的觀察、調查訪問,了解家鄉在“某一個方面”的發生的變化。調查訪問結束,小組進行交流。每個人針對他人的調查主題,提供自己了解到的信息,同時也豐富自己的資料。將自己了解到的、感受到的家鄉的變化寫下來。寫好以后。班內進行“向游客介紹家鄉變化”的“預演”。
篇2
周老師執教的是蘇教版第四冊口語交際《學會轉述》,大致流程如下:首先,游戲導入,生生傳悄悄話,課堂氣氛熱烈,學生興趣非常濃厚;其次,學習文本內容,明確轉述要求;再次,游戲鞏固,師生進行電話轉述,此時,學生情緒較為興奮,表達欲望強烈;最后,事先安排某老師進教室傳達通知,請學生轉述。通過巧設情境,達到鞏固練習、學以致用的效果。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語文的本質是交際,語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統一存在于交際之中。
閱讀是讀者與文本、作者的對話,對話要認真地聽,要有自己的感悟、想象和情感的參與,這就是一種雙向互動的交際。所以,閱讀教學應該是“以讀為主,進行討論交流”。這里的“討論”就是口語交際。作文是書面表達,呈現出來和讀者交流,這也是一種交際。管建剛老師就把作文的交際本質屬性最大化,用交流激發學生如鯁在喉、不吐不快的寫作欲望,把作文變成學生自己要做要交流的事情。當然,識字寫字是閱讀和作文的基礎,是為書面交際服務的,是書面交際的必要工具。毫無疑問,所有這些交際都離不開情感活動。
那么什么是口語交際呢?《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口語交際是聽與說雙方的互動過程。教學活動主要應在具體的交際環境中進行。”我認為,口語交際的核心是“交際”,手段(工具)是口語。沒有交際,口語交際就不存在了。
基于這些認識,從這一節課的教學,我想到了幾個問題,提出來和大家一起共同思考。
第一,十多年前的說話課中就有看圖說故事,那么口語交際課的看圖講故事和過去說話課的看圖講故事是一回事嗎?
我曾經聽過一位老師執教一年級口語交際《借鉛筆》。老師提問:“同學們,圖上畫了哪兩個小動物呀?”學生大聲回答:“小猴和熊貓。”“兩個動物之間發生了一件什么事?”“小猴向熊貓借鉛筆。”“小猴會說些什么?”“熊貓又會說些什么?”……這樣,老師拋出一個又一個問題,學生就圖說圖,一一解答,好似隔靴搔癢,與己無關,一個個神情淡漠,興味索然。
很顯然,這位老師對什么是口語交際課,如何在課堂上進行操作不甚了了,仍然把口語交際課當做看圖說話課。這樣的情況在現實教學中并不鮮見。
口語交際課與說話課最本質的區別是突出語言的交際功能,是聽說雙方互動的過程,“口語交際能力的培養要在雙向互動的語言實踐中進行”。由此可見,“雙向互動”在口語交際訓練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特別要強調的是,師生之間的互動,不像上述案例中的教師問、學生答的問答式互動,而應該是教師在深入研讀教材的基礎上,依據文本話題,想方設法創設多種情境,使學生在豐富的、符合生活實際的情境中,喚起對生活的體驗,激發濃厚的交際興趣,積極地參與到融情境性、生動性、實踐性于一體的師生、生生的雙邊或多邊的交際活動中。通過這樣的活動,學生不斷提高語言表達能力和交際素養。為了使口語交際內容更具有直觀性或啟發性,教材為每一次的口語交際都配有精美的插圖,我們切不可“一葉障目”,將口語交際異化為看圖說話訓練。比如上述案例《借鉛筆》,只不過是個“例子”、“引子”,以此訓練學生在向他人借東西時,雙方如何進行準確、得體的表達。教學時,可引導學生進行角色體驗,以“小猴”、“熊貓”的身份直接進行師與生、生與生之間的互動,還可以此拓展、創設多種情境、模擬多種身份、設計多回合序列性的活動,從單一到多樣、從淺易到復雜,在循序漸進的互動中,讓學生的表達漸漸豐富、深入。
第一,口語交際所需要的交際情境究竟應該是什么樣的?師生在課堂上所扮演的角色應該是怎樣的?難道只是師生之間的一問一答,只是老師對學生所講故事的評價嗎?
一位老師執教人教版三年級口語交際《介紹家鄉的景物》一課,由于生活環境狹小,家鄉的知名景物有限,幾乎只有一處,已經為全體學生所熟知,大家的話題自然都集中在介紹同一景物上,當一兩個學生介紹后,其他處于疲沓狀態,一個個精神萎靡……
雖然教材中的口語交際編排圖文并茂,自成一體,一練一得,但如果我們僅僅做教材的執行者,按部就班地教教材,就使口語交際教學走入死胡同。教材編得再好,難免百密一疏。同樣是教學《介紹家鄉的景物》一課,另一位老師就巧妙地創設情境:“同學們,暑假快要到了,我的一個侄子跟大家同齡,今年暑假剛從國外回來,要到咱們這兒來游玩,誰能做小導游向他介紹介紹我們這兒好看好玩的景物?”由于創設了真實的生活情境,具有了實際意義,又是向同齡人作介紹,大家興趣倍增,情緒高漲,各自扮演好角色,在小組內、大組內有聲有色地練習。接著,老師進一步拓展教材,向外延伸:游覽了咱們的家鄉后,他還想到祖國的其他地方游玩,你能向他再介紹一處景物嗎?學生在老師的啟發下,打開了思路,結合課內外學到的有關內容,聲情并茂地向遠道而來的客人作了介紹。五彩斑斕的生活中處處有口語交際,口語交際教學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我們要打破課內課外的壁壘,不拘泥于教材,把口語交際的課堂延伸到廣闊的天地之中,要結合課外閱讀課、學校開展的各項活動,進行靈活的、多樣的口語交際活動。
篇3
生活是作文的源泉。讓學生了解本地的風俗民情、文化資源,這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素材,引導學生熱愛家鄉,立志建設家鄉,把自己的耳聞目睹表達出來,使作文言之有物。這是個強化攝取的過程。在課堂教學中,我又以多種形式,引導學生在擁有眾多的信息中,選擇、比較、提煉,由仿到創,由單項到多項進行表達技能的訓練。這樣的教學,有利于學生情、意、行的發展;有利于誘導情趣、激發愛心、開發智力;有利于面向全體,奠定基礎――即充分調動每一位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優化作文教學。如在讓學生介紹家鄉特產的作文時,我課前先讓學生做一個調查,了解我們的家鄉有哪些特產,這些特產的特點是什么?學生通過了解,知道了我們家鄉的特產有很多,主要是水產品。因為我們這里有全國第四大淡水湖――洪澤湖,洪澤湖盛產魚、蝦、螃蟹等水產品。很多孩子是漁民的出身,對魚蝦很熟悉,不僅知道怎樣捕魚,還知道怎樣燒魚,所以寫起作文來真是有血有肉,情真意切。比如有位同學在《家鄉的特產》一文中寫道:我的家鄉坐落在洪澤湖畔,這里物產豐富,風景秀麗,人民勤勞。……洪澤湖是我們的母親湖,她呵護著我們,養育了一代又一代兒女。洪澤湖盛產魚蝦,魚的品種很多,有草魚、銀魚、鯉魚……最著名、也最好吃的是鳊魚。冬季來臨,家家都要備上一些鳊魚,撒上鹽腌制一段時間,拿出來晾曬,等到過年的時候,拿一條鳊魚配上花生米或雪里蕻紅燒真是天下美味,叫你吃了還想吃……因為寫的是孩子們熟悉的事物,他們總能滔滔不絕,如數家珍。
二、收集素材,營造情境――讓學生有話可說
要想寫好作文,搜集素材非常重要。我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定出每周至少做一兩件事,如每日聽新聞、每日觀賞自己喜歡的少兒節日;每天寫幾句路上見聞、感受;讀一段簡短的文章;寫一張鋼筆(或毛筆)字;逛商場等。這樣花較少的時間,日積月累,持之以恒,就會改變學生過去聽而不聞、視而不見、思維懶惰的習慣,取而代之的則是一雙發現美的眼睛,一種攝取材料的本領,同時也自然豐富充實了寫作內容。新鮮的事物會使學生情趣倍增,有利于他們身心的和諧發展。我盡量把握好每周的語文活動課,為學生營造說話訓練的氛圍,效果突出。例如“日記宣讀”,讓學生把自己做的事用日記記載下來,讀給全班同學聽。再如以“我學會……還學會……”為題,讓學生至少學會兩種操作(包括生活自理、家務、學習方法),先說說再記錄下來,并進行評議,比誰的本領大,看誰的句段寫得好。以“我來當主編”為內容,做手抄報,自寫內容,自繪插圖,自行設計版面。最后把每人的作品在班會展出,大家共同賞析。此外,還可通過“名人名言薈萃”,“自編故事”、“焦點訪談”、“新聞聯播”等活動,使學生從活動中學會生活,學會關心時事,學會盡責,學會交際,學會創造,也學會寫作文。
三、范文引路,講練結合――讓學生有法可循
無論做什么事,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學生作文也是一樣。因此,在教學中,我充分利用范文,給學生提供模仿的依據。
我的做法如下:
一是看范文,先仿后創。小學生習作,往往首先從模仿開始,但模仿不是目的,而是一種訓練作文的方法。范文引路,由模仿到創造,是小學生習作的一條規律,也是提高學生作文水平的有效途徑。范文的來源有三處;①課本里的文章;②從課外閱讀材料中挑選;③教師的“下水”作文。學習范文進行指導,應先讓學生了解范文的思路、寫法和值得學習的語句,再明確仿什么?怎樣仿?實踐證明,范文一方面能使學生學到寫作的技巧和優美的語言,另一方面也能幫助學生打開思路,豐富想象。范文引路,學生有樣可學,有路可循,容易把文章寫好。如學習《只揀兒童多處行》這篇課文,在講讀課文時,我就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弄清楚作者到了哪些地方?這些地方的景色如何?作者是怎么寫的?讓學生知道游記應該有一定的游覽順序,隨著地點的變換而變換寫作的角度。學習課文后我讓學生寫一寫我們的校園,要求學生有順序的寫清楚校園的景物,大部分學生能做到“移步換景”,有一定的敘述順序,具體的介紹了校園的景物。
二是講知識,教方法。中高年級學生的習作要求有一定的難度,對一些知識要作必要的講解。如審題、選材及組材、列題綱、開頭結尾、過渡與照應等。對作文題涉及到的重點知識,要有針對性地強調。如寫“比賽活動”,需掌握的知識有兩點:①把比賽經過寫具體,②事情發展的順序安排材料。我緊扣范文,告訴學生凡是寫“比賽”一類活動的文章,多數按“賽前、賽中、賽后”的時間順序安排材料。寫“經過”注意三點:a抓特點。b抓層次。既寫場內雙方,又寫場外觀眾;c抓人物神態、動作和語言。為了讓學生有話可說,活動課時我特意安排了拔河比賽,比賽前我特意強調了拔河要注意姿勢,如后面的人站的時候腳要抵住前面人的腳,身體要稍微后仰,下蹲,用力要一致等等,事后作文,很多學生不僅寫出了隊員的神態、動作,就連拉拉隊員的神態,動作也寫的惟妙惟肖。
篇4
【關鍵詞】真;激發興趣;體驗認識;真情實感;習作訓練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何為“真”?“真”即真實,跟“假、偽”相對;“真”亦是指本性、本源。小學習作中的“真”,具體應該體現在習作的內容和情感的表達上,要反映現實中的真人、真事、真情實感。真實是小學習作的生命,沒有真實,作文也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習作要“必須尋得源頭,方有清甘的水喝”,“作文這件事離不開生活,生活充實到什么程度,才會做成什么文字。”習作的前提是“要誠實地寫出自己的話。”葉圣陶先生道出了作文教學的真諦。這就要求我們在習作訓練中應該訓練學生寫真事,寫真話,在生活中去求“真”、求實、求是,成為一個真正的人、高尚的人。小學習作訓練中的“真”,不但是習作教學的生命,也是人性最本質的一個重要顯現。即或是習作訓練允許想象虛構,那也是在符合生活的真實和兒童的思維邏輯的前提下,創造藝術的真實的表現,是讓藝術的真實更具美的魅力。
一、第一學段:說話、寫話求“真”,激發興趣感知“真”
《語文課程標準》在第一學段寫話中提出:“對寫話有興趣,留心周圍事物,寫自己想說的話……”兒童的心理特征決定了小學低年級寫話教學要從培養興趣入手,即從“引發興趣――激活興趣――發展興趣”入手,培養學生的積極性,為后來的習作打下一個良好的基礎。低年級寫話訓練引趣的主要方法有創設情境引趣、課題引趣、音樂及圖畫引趣、實物引趣、動手操作引趣、猜謎引趣等等。
生活為習作的源泉,學生的觀察是積累材料的重要渠道。從兒童的特點出發,充分利用孩子們愛玩的天性,引導學生以觀察為手段,從兒童感興趣的內容入手,使學生既達到說話訓練的目的,又獲得真正的感知。第一學段說話、寫話訓練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學生才有話可說,有材料可寫。說與寫是相互促進,相互聯系的關系,是由語言發展的規律所決定的。
小學作文起步以趣引“真”,注重學生認識“真”的可感性。小學生第一天入學開始,就可以根據教材的《入學教育》開展說話訓練,這樣既能培養學生的口語能力,又能為以后的讀寫奠定良好的基礎。可利用拼音插圖進行看圖聽話、看圖說話、看圖表演說話,以及問答、練習說話、對話練習、繞口令練習等方式。由學拼音過渡到學漢字時,應注重以字擴詞、擴詞成句外,教師還應利用學生好奇好勝的特點,運用猜謎語、編字謎等方式,激活學生的興趣,啟迪學生的思維,從而鍛煉學生的讀寫能力。當進入二年級后,學生的字、詞、句的能力已有了一定的發展,這時教師可引導學生編故事,寫短文,記短小的日記。在學生已有的故事、童話的基礎上,啟發他們編寫故事或者續寫故事,同時還可以引導他們多觀察,將身邊發生的事編寫成小故事,鼓勵兒童介入生活,反映生活中的真善美。
低年級學生的習作訓練是以真為基礎的,這時的習作(說話、寫話)內容要求真實,從小培養學生說真話的好習慣,表達學生的真人、真事與真情實感。
二、第二學段:寫片段,多觀察,練筆尋“真”表現“真”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在寫作教學中,應注重培養學生觀察、思考、表達和創造的能力。要求學生說真話、實話、心里話,不說假話、空話、套話,并且抵制抄襲行為。”這一學段要求學生“學習有順序地、比較細致地觀察周圍世界,寫出內容比較具體的片斷”。小學生習作能力的培養,形成了“連詞成句――連句成段――連段成篇”的循序漸進的過程。因此,段的訓練在促進學生習作能力的形成和發展上有著重要的作用。這一階段的習作教學要引導學生從自己的觀察體驗入手,表現兒童的童趣、童情的“真”來。這是習作本質上的“真”,讓學生說自己想說的與喜歡說的話。
以“真”促觀,培養學生認識“真”的全面性。第二學段習作對觀察的要求很多,觀察的方法很多,觀察的前提是“真”。如果沒有“真”,觀察也失去了其存在的意義:如三下園地五習作,要求學生用一兩件事寫寫父母對自己的愛,也可以寫寫發生在自己和父母之間別的感人的事,要表達真情實感。這就要求學生既要全面細致又要捕捉特點,并要調動想象,在加強心靈感受的基礎上。采用多角度和單角度相結合、常態和非常態相結合、縱向與橫向相結合的觀察方法,全面觀察客觀事物的真,才能使學生在第一次成文的習作訓練中言之有物,也就是言之有真。
怎么讓學生在觀察的基礎上恰到好處地表現“真”,這就需要老師的教學智慧。上課的時候,老師要讓學生明白抓住順序,細致、有重點地觀察,促進對“真”的理解。如人教版三下園地一的習作,教學時,首先應該讓學生選好自己要介紹的一處景物;然后要求學生能夠抓住景物的特點介紹,同時在介紹的時候要有一定的順序,比如由遠到近、由整體到部分、從上到下、由外到內等,還有時間順序;在介紹家鄉的景物時,心中一定充滿了自豪感、喜悅感,那么在寫作文的過程中,可以把你對家鄉熱愛的真情自然而然地融入作文中去。
三、第三學段:寫成篇,體驗認識表達“真”
篇5
1豐富生活,指導學生獲取作文的材料
葉老說過:“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猶如溪水,泉源豐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潑地流個不歇。”要解決學生“沒有材料可寫”這一作文中最大的困難,老師就必須有意識地豐富學生的生活,幫助學生從豐富多彩的生活中獲取作文材料。指導學生作文如何從內容入手。
1.1開展活動。
為豐富學生的生活,老師可根據作文的訓練要求,結合學校的專題教育,利用班隊會、課外活動時間,有意識地開展一些活動,并努力使思想教育和作文訓練同步。如為配合學校開展以“學雷鋒、學賴寧”為中心的學英雄、講禮議、創文明的教育,我設計了“讀介紹英雄的書籍”、“講有關英雄的故事”、“唱頌揚英雄的歌曲”、“學英雄的優秀品質”等系列主題活動。“讀介紹英雄的書籍”,要求學生查找有關書籍,利用課余時間自學閱讀,并認真作好筆記;講“有關英雄的故事”,要求學生在故事會上人人講一個不同英雄或同一英雄不同內容的故事,力求做到脫離書本,聲情并茂;“唱頌揚英雄的歌曲”,要求學生每人唱一首頌揚英雄的歌曲,或獨唱,或小組唱,或表演唱,然后舉行演唱會;“學英雄的優秀品質”,要求學生在學校尊師守紀,勤奮好學,關心集體,做學校的小主人;在家中尊老愛幼,勤儉樸素,學做家務,做家鄉的小主人;在社會上大做好人好事,送溫暖,搞調查,提建議,做家庭的小主人。然后舉行系列活動事跡報告會和成果展覽。通過開展這些形式多樣的活動,加深了學生對生活的認識和體驗,增進了學生對生活的熱愛和向往,也為學生作文“有話可說”作好了鋪墊。
1.2參觀訪問。
當學生對某些題材缺乏細致了解時,可指導學生到實地去參觀訪問。如,我們學校位于市兒童公園附近,班上所有學生都去過兒童公園,可一寫有關兒童公園的作文時,卻寫不清楚,寫不具體。可見,他們平日對一些景物觀察沒有留心,對一些游樂設施了解不具體。作文前,我就有目的地組織學生再次游覽兒童公園,并布置學生回來寫游記。游覽時,我指導學生注意觀賞園中的花草樹木,逐個了解各種游樂設施的名稱、特點,認真觀賞園中懸掛的字牌,重點觀察幾處并作好筆記。回來后,稍作指點,大多學生都能寫出內容具體的好文章。又如,沙頭角鎮退休工人陳觀玉,幾十年來如一日,做好人好事,不為名不圖利,多次受到上級的嘉獎,被人們譽為“九十年代的活雷鋒”。利用假日,我組織學生登門采訪。回來后,讓學生寫《值得敬佩的人》這篇作文。通過調查采訪,學生既受到了教育,又豐富了。
1.3觀察積累。
這里的觀察,不是指一般的對事物即興觀察,而是從積累的角度進行較長時間的定向觀察。老師指導學生觀察積累要狠下功夫,要有意地鍛煉和培養學生觀察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這才是解決學生寫作缺乏材料即“治本”的有效措施。指導時,老師要培養兩種學習能力。一是學會從觀察中發現以前未發現的事物特點;二是學會記錄這些新的發現,并加以合理想象,通過整理、分析,轉化為作文材料。同時讓學生養成良好的觀察事物的習慣,做生活的有心人。這樣觀察積累,充實了材料倉庫,必定會寫出富有新意的作文。
1.4閱讀積累。
學生作文材料有來自直接的生活,也有來自間接渠道的生活。經常組織指導、鼓勵學生閱讀書報,收聽廣播,觀看影視,從他人他地區的社會生活、自然生活的報道與介紹中增長見識,拓寬視野,豐富生活經驗,并觸發聯想自己的生活,形成作文材料。這樣積累吸收得越多,運用時才能得心應手。
1.5創設情境。
作文指導課上,為幫助學生作文,老師可創設一些情境,利用多種媒體指導學生作文,讓學生觀察錄像、幻燈片,聽錄音或動手演示,也可進行課堂素描,拼圖剪貼,觀察圖片,或小實驗、小制作等。讓學生動手演示,用眼觀察,動腦思考,用口描述,拿筆記載。
2培養學生遣詞造句能力和恰如其分、準確表達自己意思的能力,做到言必達意
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必須真實,才能使人感動。要使文章的思想感情真實,用詞造句變要準確、實在、恰如其分。小學生習作在有了材料,能審清題意,有好的立意,能選擇和組織材料的情況下,扶起筆來往往喜歡濫用華麗的詞藻、激昂的語句,熟不知適得其反,而使文章華而不實。要幫助學生解決這一問題,在閱讀教學中要經常重視培養學生用詞造句能力和恰如其分,準確表達自己意思的能力,做到言必達意。培養這一能力可以從口頭回答問題、書面回答問題、造句寫片斷等多方面進行邏輯訓練,要求把積累的詞語、佳句靈活地運用,能寫出通順、連貫、具體的句子,恰當地運用修辭手法,經常練,反復練,從而達到說話、寫話、具體生動、形象、恰如其分地準確表達自己意思的能力。
3培養小學生審題,確定中心的能力
篇6
【關鍵詞】寫作 觀察能力 觀察興趣 觀察方法
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做飯需要菜米,作文需要材料。材料是構成文章的基本要素之一。沒有材料是寫不出、也寫不好文章的。那么,怎樣才能獲取寫作材料呢?我們可以指導學生培養觀察能力,從而解決學生作文“言之無物”、“無米下鍋”的問題。
一、激發學生觀察興趣,培養觀察能力
托爾斯泰說過,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興趣。興趣是兒童學習的強大動力,只有有了濃厚的興趣,學生才會主動、持久地去認識世界,從而在快樂中積累豐富的寫作素材。要觀察需先激趣。那么如何在作文教學中激發學生的觀察興趣呢?
首先,觀察的事物本身要有一定的吸引力。按照初中階段的寫作要求,所選擇的觀察對象,應該具有新奇性、復雜性。如果讓學生觀察的對象過于熟悉、簡單,就會使他們產生厭倦心理,不愿意去觀察;反之,如果觀察對象過于陌生、復雜,與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距離太遠,不但不能引起觀察興趣,還會使學生產生緊張和回避反應。
其次,教師生動恰當的引導,也能激發學生觀察興趣。如:要寫“我愛你家鄉”這篇作文,老師可以先用一系列問題激起學生認識熱愛家鄉的強烈愿望:故鄉的美景有哪些呢?一年四季,故鄉的景色各有哪些不同?故鄉的景美,人更美,那故鄉中有哪些著名的人和事,讓你為之動容呢?……然后讓學生帶著問題去實地觀察家鄉的景、人、情。在觀察的過程中,教師還要盡量鼓勵學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獨立地發表意見,說得好、說得對,要及時進行表揚和鼓勵;說錯了,說得不恰當,及時進行糾正,保護學生的積極性。
二、教給觀察方法,學會多維觀察
生活是多姿多彩,豐富美麗的。初中生由于認知的原因,不可能一下子就能把生活的豐富多彩全描繪出來。這就要老師教給學生觀察的方法,讓學生通過不同角度的觀察,去體驗生活,描繪斑斕多姿的生活畫卷。有以下幾種方法值得初中生運用。
1.按順序觀察法
顧名思義,觀察景物要有一定的順序,要根據觀察事物的特點,選擇不同的觀察順序。一是觀察要注意空間順序,這種順序的使用,一般用于觀察建筑物,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方位順序,或者叫游覽順序。如蘇教版七年級下冊課文《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巍巍中山陵》、《凡爾賽宮》等都是采用空間順序。這種順序的運用,首先要選好立足點,然后要按照一定的方向去觀察,注意前后景物的方位關系,便于移步換景。二是應注意突出觀察的重點。如觀察某個建筑物,首先給你印象最深的,在整個建筑中最有特色的,應該作為文章的重點介紹。如,觀察某一個學校,可以重點介紹校園中心的主教學樓。觀察戲院,應重點觀察表演的舞臺等等。三是以時間的推移為順序。可以按照從早到晚的時間變化觀察景物,或者按照春夏秋冬四季的順序觀察一年的變化。例如,讓學生寫《家鄉的四季》。春天,可以帶領學生觀察花草樹木的美麗及其生長變化;夏天,帶領學生觀察充滿情趣的夏夜和體驗豐富多彩的暑假生活;秋天,帶領學生觀察碩果累累的果園和豐收的田野;冬天,帶領學生觀察那銀妝素裹的雪后世界。然后,讓學生按順序、有重點地把觀察到的事物寫下來。
2.抓特點觀察法
(1)寫人物。除了寫這個人的外貌之外,還要抓住這個人物的性格特征。通過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等來反映這個人物的性格、心里特征。同時所選取的事例,也要能與這個人的性格特征想吻合。如,司馬光砸缸這個故事,文章材料選得好,它充分表現了司馬光聰明過人的特點。
(2)寫動物。要抓住最能表現動物特點的特征來觀察,例如寫孔雀,就要重點觀察孔雀美麗的羽毛,尤其是孔雀開屏時的美麗瞬間;再如,觀察長頸鹿,就要重點觀察長頸鹿的長脖子,突出它高而長的特點。
3.比較觀察法
比較是認識客觀事物的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比較分兩種,同類事物的比較叫類比;不同事物的比較叫對比。例如觀察蓮花,在引導學生觀察時,可以拿同類事物竹子與其比較,讓學生抓住蓮花“中通外直”與竹子筆直的外形類比,突出蓮花高潔的特點。再如讓學生寫作文《尋找“雷鋒”》,可以讓學生通過觀察,尋找生活中的好人好事,也可以通過一些不文明的現象的觀察,對比凸顯好人好事的偉大。
4.想象、聯想觀察法
在觀察的過程中啟發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和聯想。如,指導學生由風箏飛得高聯想到自己的遠大理想,把風箏看作是理想的象征。還可以引導學生聯想到自己長大后也要駕駛宇宙飛船飛向太空。
三、學寫觀察日記,培養良好習慣
一個人把自己在每天的工作、學習和生活中的事情、感想和見聞有選擇地、真實地記錄下來,這就是日記。堅持寫日記,可以積累知識、積累生活經驗和寫作素材;有助于培養觀察能力、理解能力和表達能力。我在學生樂于觀察,會觀察的基礎上,指導他們把每日通過觀察得到的見聞、樂趣、感想等寫成觀察日記,并定期開展日記欣賞活動。
1.指導學生寫觀察日記
指導學生寫觀察日記,有助于提高學生作文水平。我要求學生寫觀察日記時必須做到以下四點:①確定內容,注意觀察。自然觀察日記內容廣泛,動物植物、環境氣象、天文地理,一切自然界存在的現象都是自然觀察日記的內容。觀察中,一定要注意季節的變化,時間的推移,生長的習性。動手實驗從正面、側面,比較、反復觀察中,弄清事物的現象和本質。最后確定自己熟悉、了解的來寫。②中心要突出。每篇觀察日記都應圍繞突出的中心來寫,不要像記流水賬似的又雜又散。③要寫出自己的感受,并且描寫要具體細膩。④要注意及時性。要把觀察到的事物和人物及時寫下來,不要過兩三天再補記。
2.開展日記欣賞活動
開展日記欣賞活動,不僅能使學生之間互相借鑒、互相提高,而且能增進學生之間的友誼。平時教學中,可組織學生定期開展以下三種日記欣賞活動:①日記誦讀。各班找出日記寫得好的同學,讓他們把自己的作品讀給大家聽。②日記傳閱。各班找出不但內容好,而且字跡工整的日記,讓同學們互相傳閱。③日記展覽。學校櫥窗專門設一專欄,展出優秀日記。還可以打印出文質兼美的文章,推薦報社發表。
寫觀察日記和開展日記欣賞活動,可以增加學生的知識儲備,這樣,學生的作文材料日積月累,寫文章的時候,就有話可說,把需要的生活材料“取”出來,按照它本來的樣子“重演”起來,有了這“活”起來的生活圖畫,學生寫起作文來就會得心應手,生動形象。
篇7
【關鍵詞】 初中語文 片段作文 教學
【中圖分類號】 G633.3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067X(2014)08-075-01
大作文寫作訓練與片段作文寫作訓練密不可分。片段作文訓練是夯實大作文的基礎,要寫好大作文,必須要先寫好片段作文。片段作文訓練是一種“積土成山,積水成淵”活動,目的是訓練學生的單項寫作表達能力,是把細致的觀察思考和寫作結合起來,逐步提高,小步前進。片段作文有訓練的具體方法、計劃和要求,形式上有抓住課文中某個細節或片斷,結合作文要求加以分析,讓學生運用某種修辭手法寫一段話;有根據課文情節,合理想象,加上或延伸課文中的情節,再造細節進行續寫;有讓學生學過的某篇古文或古詩詞,把其中某個局部擴展成一個段落;還有引導學生或從景物方面加以描繪,或從人物的外貌、動作、神態、心理等方面展開想象的具體描寫;或就某個事物以說明形式寫一段話,介紹其特點;或要求展開想象,合理補充一些情節,用現代漢語把古詩文改寫成記敘文,等等。片段作文訓練有明確的目標,有具體的措施,分步推進,逐步提高。七年級以寫人寫事為主,八年級以狀物說明為主,九年級以敘述議論為主,同時適當增加細節描寫、景物描寫、場面描寫等訓練。
在指導學生進行片段作文訓練時,原先我采用的是傳統的作文教學模式:教師出題――學生寫作――教師講評。教學中我發現,這一教學模式讓學生的寫作完全處于一種被動狀態,導致學生寫不出話,只有硬著頭皮寫,結果作文內容空洞,思維遲緩僵化,更不用說語言優美富有文采了。時間一久,學生就會“談文色變”,把片段作文訓練看著一件苦差事。此時我明白了,要提高片段作文教學質量,就必須放活教學方式,即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利用現有的班班通設備,優化教學情境,以激發學生寫作興趣,調動學生作文內驅力,激活學生的寫作靈感,讓學生由被動寫轉為主動寫,變“要我寫”變為“我要寫”。
利用班班通進行片段作文訓練,就是利用美術直觀形象,和電腦能“觀古今于須臾,撫四海于一瞬”的優勢,根據寫作的內容和要求,在屏幕上展示一幅幅鮮活的、精美絕倫的畫面。學生看到這些畫面,一時間不禁心曠神怡,驚慕之情油然而生。學生一有興趣,發言就會熱烈,再加上教師的點撥、引導,教學就會達到滿意的效果。
如寫《我看到了大海》這片段作文,本人利用班班通,在屏幕上展示了幾幅大海的景象,引導學生從近景、遠景、天空、海面等角度來細致觀察大海景色,從形、色、聲、光、動、靜等多方面來下筆描寫,發動大家討論,這幾幅圖,我們看到了什么樣的景色,怎樣來描寫,具體使用些什么詞,要用什么修辭手法。由于一幅幅畫面就在眼前,學生都能七嘴八舌,討論熱烈,盡量想出詞匯,用上修辭手法來描寫。很快,一個個“分鏡頭”就集體形成了。
如寫海面,原來很多同學用“波濤洶涌”、“一碧萬頃”來形容就沒什么詞了,可現在卻描繪得很具體形象。有的說:“大海像一望無垠的青翠的草原”,“水面翻起了一朵朵銀白的浪花”,“帶著腥味的海風吹拂我們的臉”,“海上飄著薄霧,像給大海披上了一件銀色的紗衣”;有的觀察到了動景:“海浪輕輕地拍打著巖石,像母親的手撫摸著自己懷里的孩子”;有的聽出了聲音:“海水撫摸著細軟的沙灘,發出輕柔的刷刷聲”,“海面上,海鷗一面振著翅膀飛翔,一面高聲的歌唱”;有的能從觸覺方面說:“在軟綿綿的沙灘上走,腳底下癢癢的,卻又覺得舒服得很”等等,這些學過的詞匯到這里都派上了用場。通過觀察圖片和發言后,教師就總結,寫景狀物,首先要進行細致的觀察,然后要調動一切手段來描寫,觀察點可以交換,一方面(如外形)沒詞了,再從其它方面(如色、聲)去寫,這樣,文章就會豐滿多采,就會生動多了。
再如,寫自己喜愛的一種動物,本人就顯示出“田地里悠然吃草的老牛”、“曠野中揚蹄飛奔的駿馬”、“花叢中辛勤勞作的蜜蜂”、“土墻邊團結協作的螞蟻”等畫面;寫自己喜愛的一種植物時,就顯示出“帶刺的仙人掌”、“微風中的柳樹”、“操場邊的小榕樹”、“走廊旁的三角梅”等畫面;介紹某處景點,就顯示出“美麗的池塘”、“公園里的一角”、“我們的操場”等畫面;介紹某個建筑物,就顯示出“家鄉的橋”、“我們的教學樓”、“我們的飯堂”等畫面;要求寫出“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這句詩的意境,就顯示出“身穿古裝的陶淵明扛鋤采菊,悠然見南山”等畫面。這些都是來自學生生活里的最熟悉的的東西,在經過屏幕的“直觀”的美的再現,學生寫作的興趣一下子就提高上來,在加上同學的討論、教師的點撥,寫起來就自然成理成章了。
利用班班通進行“直觀”片段作文訓練的結果,很多學生都能在課堂上順利地完成習作,特別是平時寫作基礎較差或“談文色變”的學生,經過一段時間訓練后,對寫作的興趣越來越濃厚,寫作水平不斷提高。學生反映這樣寫片段作文比較具體實在,不會摸不著頭腦。學生學到的寫作知識能直接運用,既鍛煉了觀察、想象能力,又鍛煉了口頭表達能力,還能使學生受到藝術的美的熏陶。這是平時坐在課堂里“空講”所不能達到的。最后值得一提的是,若顯示的是動態的畫面,那教學情境更妙不可言。
[ 參 考 文 獻 ]
[1] 夏夢.圓你一個放膽夢[J].新作文(初中版),2011年Z2期.
[2] 蕭袤.從“作文”到“創作”[J].金色少年,2010年01期.
篇8
我們農村小學語文老師都有這樣的經歷:作文指導難,作文評價就更難啦!我們用心評價,孩子無心反思,我們隨便應付,孩子毫無反應。孩子麻木的態度反饋給老師,老師便會產生消極的情緒,而這情緒又必將返回到孩子身上。于是乎,孩子寫得辛苦,老師評得痛苦,習作評價到底怎么啦?我常聽老師們念叨自己的困惑:
困惑之一:評價時間到底怎么安排?無奈,只能來個課后統評……
農村老師課時較多,擔任的科目也多,常常忙于備課及其他作業的批改、評價,精力不足,面批幾乎是一種奢侈,只能課后統批。批改一次作文最起碼也要四五天,批完后發下去,孩子已經等的花兒都謝了,他們幾乎忘記本次習作的構思或內容了。像這樣遲來的評價,讓習作教學大打折扣,又談何點燃孩子的習作熱情呢?
困惑之二:農村孩子有這種能耐嗎?不信,還是自己親自出馬……
很多老師不相信農村孩子的能力,或者根本沒有注意對孩子們評價能力的培養。孩子們被拒于評價之門外,處于消極被動的地位。然而,那么多作文本折騰得老師夠累,批著,評著,也就模糊了,最后只能跟著感覺走,應付了事。沒有精妙的評價來刷新孩子習作的頁面,孩子熱乎乎的作品常常被冷處理。這又談何培養孩子的習作興趣呢?
困惑之三:評價哪有那么多的講究?算了,打個等級加點評語……
通過幾次四項規范達標檢查,我發現很多老師都是采取分數或等級加評語的終端評價方式。評語很多都是些 “中心不明確、記敘太籠統、態度不認真、內容不具體、離題重寫”等評判性而非指導性的評語。這些評價孩子看不懂,不明白問題所在,根本無法著手修改。這樣又怎能提高孩子的習作能力呢?
琢磨出新招:我們在反思中踐行
農村孩子雖然閱讀積淀不多,不及城市孩子見多識廣,但他們并不笨。可為什么咱農村習作教學的進步卻如此緩慢呢?我認為原因之一是我們沒有激發孩子習作的潛能。那怎么激發呢?途徑當然很多,下面我將結合自己的教學體會來談談怎樣通過評價激發孩子習作興趣,提高孩子習作能力的三點策略:
策略之一:關注差異,鏈接課堂內外,讓當面評價得到實現。
有一項調查表明,80%的學生交給老師作文后,急切地需要老師的評價,尤其是希望得到肯定的贊揚。當面評價批改作文,針對性強,便于因材施教,能快速提高孩子們習作的能力和水平。但每個孩子都采取面批不太現實,我們可以采取抓兩頭,帶動全班學生。
1.優秀作文當堂當面評價,示范引領。此環節是培優環節。擅長習作的孩子往往寫的速度快,寫出來的文章相對生動、具體,基本上可以當范文,當然也會存在瑕疵。待到他們一停筆,我會即刻選出特別出色的一兩篇作品,請作者讀,讓全班孩子都能進入欣賞、評價中來。讀完后,讓其他孩子說說哪些地方值得你學習?把那些精彩生動的片段、新穎獨特的題目、與眾不同的開頭、耐人尋味的結尾、以及散落文中的好詞佳句拎出來給大家欣賞學習。這就給習作中等及中下孩子一個示范引領的作用。哪些地方你還有更好的建議?孩子們暢談之后立即進行示范評價,指導他們修改文章的基本方法和要領。讓優秀的習作錦上添花。
2.平庸作文課后當面評價,指導修改。此環節是扶弱環節。課后召集習作后進生,一對一地對他們進行評點。對他們的評價主要以激勵為主,培養他們習作的自信心,幫助他們找出平庸習作中不平庸之處,肯定成功,并適當點撥,指導修改。后進生的指導比較難,指導時可讓他們欣賞優秀習作,或者摘錄優秀習作中的佳句填充到自己的習作之中去。如本學期第一單元習作《介紹我們的家鄉》,鮑曉芳同學不知如何寫作,作文本中只寫下這一句:“老師,我不知該怎樣寫作文,家鄉也沒什么特別的。”課后,我把她叫到辦公室,問她家鄉在哪里,最美的景物是什么,她搖搖頭說自己根本沒有覺得家鄉有什么值得寫。于是我問她我們的學校怎么樣,他認為學校春天最漂亮。但要怎樣把學校的美表達出來,這對于他來說,還很難,我只好帶著她到學校操場上欣賞一番,指導她捕捉白玉蘭花、紫荊花、柳樹等這些美麗的景物來寫出學校的美麗,并給她提供一些描寫這些景物的好詞佳句,教她文章可以怎樣開頭,如何結尾。這樣一番指導,她逐步領悟寫作的竅門。
3.中等作文課后結對評價,互評互改。一個班級,習作那么出色的孩子不多,那么薄弱的孩子也不多,中等生的數量最多,面最廣,我們總不能對他們置之不理,但課堂的教學時間又極其有限,于是我在班級中建立幫扶互助――即拜師機制,讓習作優等生與習作中等生結對,習作中等生與習作中等生或后進生結對,讓他們在幫扶互助中評價、修改,讓小老師給他們評價、指導,并讓他們互相學習對方的作文,小老師與他們水平比較接近,他們的評價必定更能讓他們接受。這對于小老師來說,無疑也是提高能力的過程。
雖然當面評價的對象不多,但抓兩頭當面點評,既培優又扶弱,使優秀的作品在課堂點撥指導下更出色,并且能夠帶動其他孩子。課后這樣對后進生當面評價指導,又讓他們得以領悟。結對互助小組之間互讀互評,也能相互學習,相互促進。這樣操作所花的時間不會太多,但效果不錯,這就最大程度地發揮了當面評價在教學中的作用。
策略之二:講究多元,拓寬評價主體,讓互評促進習作發展。
我們都有這樣的感觸,每次作文,精批細改,從錯別字的更正到標點符號的使用,從同義詞的辨析,到文句章法的協調,眉批、總批,細細評點,面面俱到,唯恐有遺而誤人子弟。可孩子們拿到作文后,往往只看一下分數,并不留意那些紅色的評語和文章中修改過的病句、錯別字、標點符號等。由此可見他們對老師的終端評價沒興趣,那么,我們就該發揮孩子主體的積極性,讓他們參與評價的過程,做好作品定稿前的過程性評價。
1.學生自評自改。葉老曾說“讓孩子自己評價作文,這是一種本職的復歸,是真正的為‘不需要教而教’”。因此,孩子不僅是一個被評的客體,更應是評價的積極參與者,是學習的主體。自評自改安排在優秀習作評價之后,對照自己的習作,變“評學生作文”為 “指導學生自評作文”。寫好作文后,我立即要求他們至少要大聲閱讀兩遍,這里讀的作用很大:改正錯別字和用錯的標點;斟酌詞語,修改不通順的句子,刪去可有可無的字、詞、句、段。但這項工作得從低年級段開始抓。低年級段著重指導孩子們從錯別字、標點符號和句子是否通順方面進行評價;中年級段著重指導學生評價文章是否按一定的順序進行寫作,想象是否奇妙等方面;高年級段著重指導學生從如何布局謀篇,讓文章更具體生動方面進行評價。學生自評自改習作,是作文評價的最高境界。只有學生參與了作文的評析,親身去體驗,去感受,才能激起強烈的作文興趣與作文欲望。
2.集體共評促改。這個環節,安排在作文評講課上,選擇典型片段,把這些片段投到屏幕上,組織全體孩子一起來評價修改。引導他們對照本次習作的要求共同評說,討論評價文章的亮點在哪里,存在的問題在哪里,可以怎樣修改,然后示范修改,邊改邊說明,讓學生直接感知評改作文的全過程,為后面的互改習得方法。這個過程是集思廣益,共同提高的過程。
潘長珂同學寫了《美麗的學校》一文,他是這樣寫的:我有一個美麗學校,操場四周都是花草樹木。其中,百玉蘭花最漂亮。它白白的花瓣和里面的花蕊。它的香味是聞不到的。還有紫荊花,才長出花骨朵兒。柳樹的枝條長長的,上面長著嫩綠的葉子。啊!學校真美啊!
我讓學生評價,學生很快就指出要害:①他沒有把白玉蘭花的美麗寫出來。②既然認為白玉蘭花最美就可以只寫這一種花,把她寫詳細、具體……針對同學們提出來的建議,我要求他們獻計獻策,他們想到了好多辦法:①可以通過寫出花的顏色、香味、姿態來反應白玉蘭花的美;②可以按照從近到遠的順序來寫白玉蘭花;③可以模仿《荷花》的寫法……
學生的評價是比較精到的,提供修改的策略也是好樣的,有了這樣的良方,我要求他們提供一些具體的好詞佳句來修改,并立刻在屏幕上打出來。以下是學生對“學校里,百玉蘭花最漂亮。它白白的花瓣和里面的花蕊。它的香味是聞不到的。”這個句子修改后的語段。
“今天,我一走到學校門口,就感到一陣陣清香撲鼻而來,我迫不及待地跑到白玉蘭樹下。‘哇!白玉蘭開花啦!’我忍不住大叫起來。這么多的白玉蘭花在高高的枝頭上綻放,似乎在向我們展示它的美麗,又好像是在和我們比美。它們有的還是花骨朵兒,穿著毛茸茸的外衣,看起來飽脹得馬上要破裂似的;有的才展開五六片花瓣;有的花瓣全展開了,露出黃褐色的小刺球一樣的花蕊。朵朵白玉蘭花像一只只潔白無瑕的玉鈴在風中搖晃著,側耳傾聽,好像那清脆悅耳的鈴聲從風中傳送過來。遠遠望去,白玉蘭花像被白云染過似的。在陽光的照耀下,皎潔如雪。”
這個環節,學生思維最活躍,課堂上常常飛濺起他們思維碰撞的火花,這既讓學生發現作文中的不足之處并得以改進,又使優秀片段得以展示,提供模仿的范例,全班同學都能有所收獲。這種全班交流式的互動性評價參與面廣,利于調動全體同學的積極性。
3.小組互評互改。習作是提高孩子交往溝通的方式,應該讓它成為學生表情達意的途徑,那么,他的習作就應該有讀者,有聽眾。包括他自己,他的同學,老師和家長,在集體互動評改之后,我會要求孩子們在四人小組內互相朗讀自己的習作,相互評價時寫下自己個性化的修改意見。在虛心汲取他人習作優點的同時,又認真負責地指出不足之處。不僅提高了自己的習作能力,又能在比較中認識自己的不足,真正達到取長補短。
4.教師精評再改。習作評價的最后環節應該由老師進行把握,在批閱習作時,盡量將眉批與總批相結合。習作中不具體的內容通過眉批建議孩子如何寫具體,句子不通順的地方如何寫通順,句子中錯別字圈出來讓其改正。竭力尋找孩子文中的閃光點,哪怕是一個標點、一個詞語用得好,都要去肯定,給他畫上大紅波浪線,并且告訴他好在哪里。這可是孩子們最想看到的符號,這樣的句子能成為他們永恒的記憶。著名作家王旭鋒說得好:“兒童們寫的東西,就是天使說的話。孩子們說得不太好是正常的,說自己的話才是最重要的。”放大優點,放寬要求,這一環節中,用恰如其分的評價,有針對性的建議孩子們對遣詞造句、謀篇布局等習作技巧進行評價指導。在這幾次評價與修改之后,學生可以定稿,把習作寫進作文本中,這時的習作一定比原作更精彩、更生動。
策略之三:側重激勵,提高評價熱度,讓習作的情思飛揚。
習作評語是通向孩子心靈的隧道,是傳達教師對學生圣潔無私至愛的平臺。裁判式的、冷冰冰的評語嚴重打擊孩子的習作熱情,挫傷了孩子習作的積極性。因此,評價要尊重原作,寫上充滿人性化、個性化的評語。
1.評價語言如陽光般溫暖。第斯多惠說過:教學藝術的本質不在于傳授的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和鼓舞。我們應該用陽光般的心態去欣賞孩子的作品,用陽光般的評價來溫暖孩子們的心,讓他們在陽光的沐浴下習作,感受一份“我習作,我快樂!”的悠閑與樂趣。這樣,他們一定也能讓我們收獲一份陽光般的燦爛。這樣的評語可以怎么寫呢?
對于不理想的文章,可以用含蓄委婉的語言指出其不足之處,讓他們在親切溫馨的評價語的提醒下,修正其不足之處。
文章的缺點是字不美觀,像雞找食吃時東扒扒西啄啄留下的印子。以后可要注意哦!
在你這篇習作里,我想找一個好詞佳句,簡直比大海撈針還要難。
人物對話時臉部表情沒有描寫,難道他們是用橡皮泥捏出來的嗎?
人物對話結束后,你總是不打雙引號關門,難道你平時穿衣服不系紐扣?
對于習作消極被動者,我們需要用循循善誘的語言去鼓勵他們,讓他們在熱切期待的評價語的鼓舞下,心中激起習作的興趣。
不要總擔心自己比別人笨,只要努力去做,你的夢想遲早會實現的,老師期待著這一天的到來。
靈感從來不喜歡拜訪懶漢,好好努力喲。
勤奮勤奮再勤奮,當你的名字出現在我們班的作文集上的時候,你會覺得吃點苦是值得的。
老是寫不出什么內容,是因為你付出的汗水還太少,以后多讀書,從書本中汲取營養,寫文章就會有內容啦。
對于優秀的文章,我們要用精當美妙的語言去欣賞他們,讓他們在熱情洋溢的評價語的感召下,點燃再次創作的激情。
這般豐富的內容,簡直和作家寫出來的差不多呀!
流暢生動的語句,好似廬山瀑布,飛流直下,通順極了。
題目新鮮,像春天的竹筍,又嫩又脆,讓人忍不住想看下去。
句子讀起來非常流暢自然,仿佛炎熱的夏天,喝了一瓶冰涼的冰鎮汽水,痛快極了。
2、評價途徑要豐富且多樣。在作文評價時我們要對孩子們多種方式的鼓勵。我是這樣操作的:首先采用多種類型的評獎活動,如學生個體縱向比較有進步的頒發“進步獎”,作品構思新穎想法獨特的頒發“創新獎”,文章特別出色的獎勵“寫作之星”等;接著把優秀的學生作品在班刊和校報《書苑》中刊出,再組織學生參加其他報刊、雜志的投稿;然后,將佳作分類收集并編集成冊,爭取在每學年的最后階段把優秀作文匯編成作文集(孩子們捧著自己的作文集,賞讀著身邊同學的精彩美文,格外親切,格外認真);最后,帶領孩子們把所有取得的榮譽存放在自己的成長記錄袋里(沒有榮譽的,可以把自己的好詞佳句抄在“采蜜本”中珍藏在記錄袋)。
但這一些展示似乎都是為優等習作設置的,各級各類展示中他們獨占鰲頭,再各個舞臺上盡顯風流,可習作后進生仍然很少有嶄露頭角的機會,這是不爭的事實。為了能讓習作后進生也能夠有展示的機會,我在班級里設置幾本精美的采蜜冊,讓孩子們把作文本、日記本中自己寫的好詞佳句抄到采蜜冊上,讓全體孩子一起分享。孩子們在借鑒別人習作的同時,體驗自己的進步、成功與快樂。這樣的評價讓每個孩子都能體驗成功的快樂,孩子習作的積極性定能得到提高。
篇9
【摘 要】《小學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寫作教學應貼近學生實際,讓學生易于動筆,樂于表達”。語文教師要對學生加強正確的引導和培養,學會架起生活與作文之間的橋梁,讓孩子們的作文走進生活,讓豐富的生活充實孩子們的作文。
關鍵詞 生活;興趣;挖掘素材;抒寫生活
作文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半壁江山,燙手山芋。為了解決小學生害怕寫作文,討厭寫作文的問題,小學語文教師應在教學過程中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架起生活與作文之間的橋梁,讓學生回歸到生活中去,觀察生活,發現生活中的點點滴滴,輕松抒寫生活。
一、聯系生活,激發興趣
作文是需要激情的,這里的激情就是一種寫作的沖動。它是興趣、信心、期望等的整合。教育家贊可夫說:“只有在學生情緒高漲,不斷要求上進,想把自己的獨有的想法表達出來的氣氛下,才能產生出使兒童的作文豐富多彩的那些思想,感情和詞語。”可見,興趣是提高學生寫作能力的內動力。
千百年的農村文化,農家風情,有其獨特的風格,富有強勁的生命力。如婚俗壽禮,建屋立柱、喬遷慶賀等農家慶賀節日,他們有自己的方式:殺雞宰鴨、捕魚撈蝦,走鄉鄰、訪親友,喝上兩盅,常常樂得開懷大笑。農家的節日,不僅有“五一”節、國慶節、元旦和春節,還有更具農村特色的清明節祭祖、插柳枝,端午節吃粽子、中秋節吃月餅、元宵節吃元宵鬧花燈、還有包餃子、接財神、貼春聯等等。在不同的時節,農民用的是不同的慶賀方法。習作前幫助學生弄清其來歷,使學生了解民俗、感受民俗、熱愛家鄉,熱愛生活、熱愛習作。
二、走進生活,挖掘素材
生活是寫作的源頭活水,農村為學生提供了觀察生活,認識生活的優越條件。農村孩子生活在美麗的大自然中:青青的田野,浩瀚的大海……這些美好的事物,豐富了孩子們對美的感受。山上采野花,田間烤紅薯,樹蔭下摘花生,喂雞養鴨……無窮的趣事,給孩子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大自然親近,使他們增長了見識,充實了生活,這些都是城里孩子無法相比的。為發揮農村孩子的這些優勢,我恰當地把學生作文的目光引向廣闊的空間。引導他們學會觀察事物,感受生活,例如:教學“介紹熟悉的景物”我請家長配合帶孩子到家鄉的海邊游玩,孩子有了親身體驗,寫起作文就輕松多了。農村的一草一木,一沙一石都可成為習作對象,有位老師的作文教學別出心裁,以石頭為話題,很自然地和學生聊了起來。在農村石頭對小學生來說再熟悉不過,學生自然有話可說。石頭都會說話,更何況是朝氣蓬勃的學生?
三、巧架橋梁,抒寫生活
學生掌握了大量的豐富的第一手資料,有話可說,有事可寫,并不等同于就能寫出生動感人的好文章了。要把具體形象的事物轉化為抽象的語言文字,絕非易事。生活僅僅是寫作的一個入口,“只談生活,不談技巧”的作文常常詞不達意。如何讓學生用習作來表現生活,任重而道遠,需要教師和學生付出巨大的努力。我在教學中試著從以下幾方面架起生活與作文之間的橋梁。
1.拓展教材聯系生活
小學生的知識有一定的局限性,教師結合課文和生活實際及時指導很重要。我班有相當一部分學生家長外出打工,孩子們常常會思念自己的父母。在學習《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一詩時,我引導學生回憶與父母相處的點點滴滴。同學們踴躍發言,其中有一位女同學是這樣說的:“每逢佳節倍思親”是啊,轉眼間一年的重陽節又到了,半年前與媽媽分別的情景又浮現在我的眼前,記得媽媽要去廣東的前一天夜晚,我總跟在身旁,她出去我跟著,她睡覺我伴著,而且我還緊緊地捏著她的手,生怕她即將離去。第二天,我早早地起床了,發現媽媽提著包已跑出了家門,我連頭也沒梳,散著發就在后面追……”這樣的描寫最感人,學生也能說真話、實話。
2.抓住生活暢所欲言
只要留心生活,學生都可能看到或聽到許多形形的事情,這些事情或令人振奮,或令人沉思,或令人不解,或令人捧腹。引導學生隨時隨地留意并記下這些事情。,就等于為他們開辟了極好的作文“題材庫”,也誘發他們對身邊偶發事件的關注,激發他們表達的欲望。學生柳燕婷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中看到路邊的老樹長出新綠,由此聯想到生命力的頑強。于是,她寫下了《小芽的啟示》一文,由于角度小、題材真,表達了孩子的真實體驗過程,在縣小學生生命教育征文比賽中獲一等獎。
3.閱讀積累筆下生花
葉老說:“閱讀是寫作的基礎。”古人云:“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操千曲而后曉聲,觀千劍而后識器”,“多讀”是提高寫作能力的基礎,是學生汲取人類思想精華,提高思想認識的有效途徑。“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雖然農村小學條件有限,圖書室不健全,但教師還應鼓勵學生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資料進行閱讀。學校可充分發動教師、同學捐書,開展人人每月捐獻一本書的活動,充實班級圖書角,這樣,就能保證農村孩子的閱讀量,讓閱讀成為學生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在鼓勵學生開展課外閱讀的同時,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讀書習慣。如指導學生寫讀書筆記,或摘抄一些優美的詞句段篇,或寫讀后感,以求讀后總有收獲。當學生真正把讀書當成如同吃飯一樣尋常,作為生活中的一件平常隨意之事,那么讀書的機會自然也就多了,日積月累,積少成多,定會擁有廣博的知識。作文思路開闊,下筆自然有神。
篇10
人們常有這樣的體驗:有的電影一開頭就牢牢地吸引了人,讓人迫不及待地往下看,而有的電影剛開頭就乏味之極,讓人看了昏昏欲睡。自然,看完前者后人們會再三再四地贊嘆并悠然神往,看完后者后人們會再三再四地搖頭并大呼上當。
這可真是,“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只因開頭不同,結果也就會大不相同。這足以說明,無論是何種形式的創作,重視開頭并確保開頭出彩乃是一種大聰明、大智慧。
寫作文也是如此。我們的教學實踐就曾再二再三地提醒過我們,對于初學寫作的同學,最頭疼的就常常正是這個如何開頭的問題,即,面對作文題總覺得無從下筆,他們雖然也知道好的開頭是作文成功的一半,可就是手足無措,開不好頭。
那么,究竟應該怎樣給作文開頭呢?讓我們看看古今中外寫作大師是怎樣論述怎樣操作的吧!
元代喬夢符說:“開頭要像鳳頭。”小巧精美。
《文心雕龍 章句》中說:“好的開頭如蠶長抽絲,找準了線頭,便會長抽不斷,源源不絕,否則就會梗塞受阻。”
托爾斯泰名著《安娜卡列尼娜》的開頭第一句是:“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這個哲理詩似的開頭,為整部作品定下了抑郁悲涼的調子。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第一句是:“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這就為全文的寫景抒情定下了“淡淡的哀愁”的基調。可見,出色的開頭在全文中具有特殊的功效。開頭定調是一種能力、一種技巧。它來源于寫作者對事物的深刻認識和對語言的高度概括能力。只要開頭引人入勝了,才能讓讀者愛不釋手,迫不及待地看下去。
顯然,忽略開頭意味著糊涂,輕視開頭意味著浮淺,從不鉆研開頭的技巧,無疑是語文教學中的一個不可原諒的重大失誤。
二
那么,怎樣才能做到開頭又快又好呢?
讓我們聯系我們的語文教材,細品幾個最常見的開頭技巧吧!
(一)開門見山、直入主題
要求寫作者對準靶心,這個靶心就是題目或文章的中心。點題、解題均可。此法是文章切題,中心突出,最宜考場作文。如《海濱小城》“我的家鄉在廣東是海濱的一座小城。”簡明精煉印象鮮明、娓娓地敘述,親切地入題。又如《我的媽媽》“我有一位勤勞善良的媽媽”,閱卷老師看開頭便知文章主題是要表現媽媽的勤勞和善良,下文應圍繞“勤勞”、“善良”來寫。
(二)提出問題、吸引讀者
作文一開頭就提出一個令讀者感興趣的問題,吸引讀者讀下去,而問題答案正是要表達的中心思想。例如《我的伯父魯迅先生》“……送挽聯送花圈的有工人、有學生,各色各樣的人都有。那時我有點驚異了,為什么伯父受到那么多人的愛戴?”設下懸念,吸引人閱讀下去。又如《爸爸戒煙》的開頭,有著多年吸煙歷史的爸爸,這幾天忽然對著香煙毫無興趣了,這是為什么呢?這個設懸念的開頭一下子切中標題,又能引起讀者的注意。
(三)說明情況、介紹背景
這種開頭要交代時間、地點、人物、事件這“四要素”,使讀者了解故事的背景,有時還可以交代時代背景、人物出場背景等。如《飛奪瀘定橋》“一九五三年五月,北上抗日的向天險大渡河挺進,大渡河水流湍急,兩岸都是高山峻嶺,只有一座鐵索橋可以通過,這座鐵索橋就是要奪取的瀘定橋”。這樣開頭就交代清楚了時間、地點、人物、事件,使讀者了解了故事的背景。再如《將相和》“戰國時期,秦國最強,常常進攻別的國家。”僅用一句話,就交代了時代背景。
(四)借用故事、引起下文
就是用一個故事或者用一個傳說引起下文,激發讀者的閱讀興趣。例如《太陽》“有這么一個傳說,古時候,天下有十個太陽,曬得大地上寸草不生。人們熱得受不了,就找一個箭法很好的人射掉九個,只留下一個,地面上才不那么熱了。其實,太陽離我們有三萬萬里遠……”。作者借用一個古代的神話傳說,引出太陽有哪些特色和作用。這種開頭落尾就緊扣中心,使讀者對作者的寫作目的,現有一個大概的了解,從而激發閱讀興趣。
(五)描寫景物、引出人物
描寫自然景物,烘托環境氣氛,是為引出人物服務的。如《小英雄雨來》“晉察冀邊區的北部有一條小河,河里長著很多蘆葦。河邊上有個小村莊,蘆花開的時候,……因此這村就叫蘆花村。十二歲的雨來就是這村的。”當你讀了這清新、優美、明朗如畫的開頭,若不急著往下看才怪呢!如《少年閏土》、《草原》、《窮人》等課文都屬于這一類型的好例文。寫作時,描寫景色和環境要真實、典型。
總之,作文開頭的方法很多,究竟采用何種方法才最出色最有效,要根據文章的主題、題材、風格等諸多因素來選用。
三
那么,究竟該如何解決好開頭難的問題呢?怎樣才能引導并幫助學生做到善于開頭,精于開頭呢?
筆者認為有兩個重要的途徑。
一是要通過廣泛的閱讀,細細揣摩并學習天下好文章的開頭方法,正如杜甫的名言:“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好的開頭方法看多了,記多了,寫起來自然有的是榜樣,有的是參照物,再也不會因無法開頭而抓耳撓腮、叫苦不迭了。
二是要有的放矢,精心設計,堅持做好關于開頭的單項訓練,
方法一:只寫開頭。寫作前先出示作文題,反復強調開頭的重要性,然后要求學生寫出三至五個不同的開頭,并由學生自己為這些不同的開頭打分,讓學生在比較中辨析這些不同開頭的短長與優劣,老師批閱后再擇最優者細細點評。如此久而久之,自然會引導學生掌握文章開頭的方法。
方法二:先由老師提供若干不同的開關方法,再讓學生根據他的不同理解和不同需求做出選擇/。
如寫作《回憶》一文時,我就曾出示過如下幾個不同的開頭樣式。
(1)見過大海嗎?它藍得像天,它美的像夢,我的回憶就與大海有關。
(2)知道貝殼嗎?它明亮極了,它美麗極了,我的回憶就像這迷人的貝殼。
(3)有件事讓我難忘,提起它我總會熱淚汪汪。
(4)有過許多難忘的時刻,它們總是那么清晰,想起來總是歷歷在目。
(5)有人說,兒時的回憶都是甜的。我不信,因為我的回憶就是苦的。
(6)“請把我的歌,帶回你的家。請把你的微笑留下。”每當我唱起這支歌。總會想起她我有好朋友××。
(7)我的回憶像珍珠,亮晶晶的。信不信?不信,我這就說給你聽。
(8)笑是什么?笑是陽光。這是我的真實體驗。這體驗,是美好的回味告訴我的。
再如寫讀后感時,我曾提示過一個重要的思路:請認真揣摩一下作者為什么要這樣寫,他的意圖是什么?理解并認準了這一點,感悟也就基本上“準確”了。然后我出示了以下幾個不同的開頭:
(1)讀完《××》,掩卷深思,我不由得想起了一句名言:……
(2)是在一個……的時刻,我讀完了小說《×××》,我的思緒也隨之飛了起來。
(3)“……,……。”這是××說過的一段話,對于這段話,我曾將信將疑過,但看完作品《××》后,我就不再懷疑,因為我找到了答案。
(4)長期以來,我一直在思考著一個間題:為什么……?讀完小說《××》后,我明白了……
(5)……對嗎?如果不對,為什么?我一直回答不好這個問題。
(6)與哲人對話是件極美好的事,可是,茫茫人海,何處有哲人?我的理解是,好作品也是哲人,品讀好作品必有美好的收獲。
(7)×××是種常見的社會現象。對此,公說公的理,婆說婆的理,究竟誰的理對,小說《××》作出了巧妙的回答。
(8)“好文章是燈,能點亮愚者的雙眼,”這話真的對嗎?
(9)許多人說,《×××》寫的好。我可卻偏要說:未必。為什么?請聽我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