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先生的簡介范文
時間:2023-03-14 07:34:3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魯迅先生的簡介,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房間四周一片綠色,草綠色的床,嫩綠色的窗和兩把淡綠色的椅子,椅子上坐著一位慈祥的老人,我打量了一下:只見他身穿一件黑色的長衫,嘴上一撮胡須,微笑著看著我。我想起書前簡介作者的照片,和眼前這位老人竟如此的相像,難道他就是魯迅先生嗎?我心中不禁一喜,呆呆地望著他,他揮了揮手,示意讓我坐下,說:“小朋友,我等了你好久了,我知道,你有滿肚子的話要講,對嗎?沒關系,在我這兒你什么都可以講。”“魯迅……魯迅先生!”我驚訝得合不攏嘴,“我……我只想問一下,您是怎么寫出那么優秀的作品的?”
“這個嘛,只要有真情實感,再加上一些自己的想象。這么跟你說吧,作為一個正常的有生命的人要具備什么東西呢?”他顯然是想考我一下。
“這還不容易?要有骨骼。”我大聲回答。
“對,還有呢?”他微笑著。
“要有……要有肉。”我的聲音似乎沒那么響亮了。
“嗯,有血有肉,還有什么呢?”他點了點頭。
“還有皮膚和衣服。”我想了一會兒低聲回答。
“還有呢?”
“這……這我想不起來了。”
“告訴你。”魯迅先生摸了摸我的頭,“還要有靈魂,沒有靈魂的人是打不起精神的,有靈魂才有精神和心靈,才會有人間最美好的事物。”
我感到十分疑惑,不解地問:“那魯迅先生,您講這么多跟寫作有什么關系呢?”
“你想啊,骨骼、血肉、皮膚、衣服和靈魂就是寫作文的基本元素。寫好意篇作文正需要這些條件。”
篇2
以下是
1 藤野先生教學目標:知識與能力: 1、理解、積累“讀一讀,寫一寫”中的詞語。做到會讀、會寫并理解其含義。 2、收集魯迅生平和創作的資料,認識魯迅的人生道路,為理解魯迅作品打下基礎。過程與方法:引導學生明確這篇回憶錄是按照時間的推移、地點的轉換和事情發生的先后順序記敘的。復習人物描寫的方法,探究本文外貌描寫及典型事例對揭示人物思想和性格的作用。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學習魯迅先生強烈的愛國主義思想,學習他憂國憂民、以天下為己任的崇高精神。 2、學習藤野先生正直熱誠、治學嚴謹、沒有狹隘的民族偏見的高尚品格。教學重點 理解選擇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質的寫法 教學難點 聯系背景解讀本文的主旨,思考和感悟人生意義。 教學時間: 二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理解、積累“緋紅、標致、詰責、油光可鑒、深惡痛疾”等詞語。 2.回顧復習作者魯迅及相關知識;了解散文集《朝花夕拾》和時代背景材料。 3.誦讀課文,整體感知文意,理清思路。 4.研讀典型事例,理解人物形象。學習運用本文選取典型事例和抓住主要特征刻畫人物形象、突出人物品質的寫法。 5.學習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質,體會作者在文中表達的深沉的思想感情。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同學們,七年級我們學過魯迅的《從百草原到三味書屋》回憶起自己的啟蒙老師壽鏡吾先生,老先生的“方正、質樸、博學”,令童年魯迅信服、敬畏。但魯迅在回憶中說:“在我所認為我師的之中”,“最使我感激,給我鼓勵的一個。”卻是另外一位日本人——藤野先生。藤野先生是怎樣的一個人?是什么讓魯迅這樣深情感念呢?今天,我們就一起去感受這段難忘的經歷、認識這位給魯迅以鞭策的先生。(出示文題、作者) 二、資料助讀 1.作家作品 學生介紹魯迅其人及作品。 2.簡介作者的留學目的 魯迅是抱著尋求救國道路的心愿到日本學醫的。1904—1906年在仙臺醫學專門學校學醫,他原準備畢業回來救治像他父親一樣被誤的病人的疾苦,來實現治病救人,救人救國的人生夢想。可魯迅最終并沒有成為一名醫生,他后來放棄了醫學,于1906年到東京開始從事文學活動,1909年回國后,繼續用文藝作為武器進行戰斗,成為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下面我們就一起來閱讀這篇課文。 三、誦讀課文,整體感知 1.學生默讀課文,標示段序,初步感知文意。疏解疑難字詞,讀準字音,弄懂詞義。 2.在這篇回憶性散文中,作者寫了早年在日本留學時期的生活。請你依據文章敘述中時間的推移和地點的轉換,理清課文內容,列出結構簡表。 提示:根據時間的推移、地點的轉換將全文分成三個部分。 兩名學生
篇3
陳望道,生于1891年1月18日,1977年10月29日,在上海病逝。浙江金華義烏人。原名參一,筆名佛突、雪帆。中國學者、教育家。主要從事進步語文運動和語文科學的教學研究,建立了中國修辭學的科學體系,對哲學、倫理學、文藝理論、美學等造詣較深。
《太白》雜志簡介
《太白》半月刊,陳望道主編,屬于現代文藝雜志。1934年 9月20日創刊,1935年9月5日停刊,共出2卷24期,上海生活書店發行。雜志以“太白”為名,是陳望道與魯迅決定的。按照中國傳統的稱呼,太白即拂曉之前出現在東方天空的金星,又稱啟明星,寓意編輯《太白》,是在黎明前的黑暗中戰斗,以迎接勝利的曙光。
《太白》編輯委員會共12人,魯迅表示他參加編務討論,但不宜公開列名于編委,以免引起當局的注意,影響刊物的發行。《太白》創刊后,印出的編委名單是11人﹕艾寒松、傅東華、鄭振鐸、朱自清、黎烈文、陳望道、徐調孚、徐懋庸、曹聚仁、葉紹鈞、郁達夫。同時刊出了68名特約撰述人的名單,撰稿者陣容可謂廣泛和強大。
《小品文和漫畫》 正文縱覽
《太白》出齊第一卷后,陳望道以“《太白》雜志第一卷紀念特輯”的名義編輯出版了紀念特輯《小品文和漫畫》。該書由上海生活書店于1935年3月初版,32開本。1981年6月由上海書店根據初版出版了影印本,改為小32開本,封面配圖是豐子愷漫畫《米和豆》。《小品文和漫畫》的58位撰稿作者均為文學藝術界的著名人士,提倡作者們創作更多健康、戰斗的小品文和漫畫。
1935年3月10日陳望道為《小品文和漫畫》寫了輯前致語:“現在是小品文和漫畫在中國的流行期,也是小品文和漫畫在中國的轉變期。種種爭論,大概都由轉變激成,并非像一般人所想像的單是為了流行。這個特輯,就是一個見證。我們從這特輯中間不但可以看見各位作者最近的見解,還可以看出一個差不多一致的動向。就是關于小品文和漫畫的各個方面,這里也差不多都已經說到。假設通體地讀,一定可以得到小品文和漫畫的綜合知識。”
《小品文和漫畫》出版后的4月5日,《太白》第二卷第二期封二刊登了該書的廣告:
訂閱《太白》一年,贈送本書一冊。宣傳語是:《小品文和漫畫》是五十余位名作家對小品文和漫畫見解的結晶。
“認為魯迅對上世紀30年代漫畫大發展沒什么影響”
《小品文和漫畫》收錄的文章中,最受后世關注的文章當數魯迅先生的《漫畫“漫畫”》和《漫畫而又漫畫》。魯迅認為:“因為真實,所以也有力。”“漫畫的第一件緊要事是誠實,要確切”地顯示事體或人物的姿態,也就是精神……漫畫要使人一目了然,所以那最普通的方法“夸張”,但又不是胡鬧……漫畫雖然有夸張,卻還是要誠實。魯迅同時認為中國古代沒有漫畫,中國進步漫畫家是中國漫畫作者的標尺。
雖然這些表明了魯迅先生對漫畫的積極關注和較高的論斷力,以致后世認為魯迅先生對中國漫畫的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被稱為“先驅者”。但是《中國漫畫史》作者畢克官先生在采訪一些30年代漫畫家時,大膽地設下這么一個命題:“認為魯迅對30年代漫畫大發展沒什么影響。”
同時,進行大膽求證,畢克官先生“為了慎重起見,我是有意請左翼人士張諤先生(注:三四十年代漫畫家)談了看法”,最后才給問題“30年代漫畫的大發展和魯迅有什么關系?”下了個初步的判定——幾十年來在“左”的思潮影響下,似乎作為“旗手”的魯迅是個完人,在任何領域都能發揮很大作用。長期以來,曾聽到一些認為或猜想魯迅對30年代漫畫產生過很大影響的言談。在特殊環境中,人們產生這種誤解可以理解,但畢竟不是事實。
魯迅發表過一些關于漫畫的談論,其見解有許多精辟之處(另也有一些值得討論的地方),但漫畫界人士是否注意到,是否對當時漫畫的大發展產生了實際影響,則是另一回事。
著名藏書家謝其章進一步把此觀點進行了詮釋:“漫畫在沒有理論的引導下,在30年代得到了迅猛發展并達到今人無法企及的高度,只能從當時的社會環境中尋找原因,而不能從某個大人物身上找到原因找推動力。同樣的道理,‘小品文’在30年代也盛行一時,魯迅對其發表過似乎比漫畫更多的言論,那些言論只代了一個人的看法觀點,而不能歸結于成熟的理論思索 ,更不必勉強地撿一位‘先驅者’來。”
凌鶴:漫畫與卡通影片
民國時期有關卡通的評論和相關文章不是很多。凌鶴的這篇《漫畫與卡通影片》通讀全文后可見當時文藝界對卡通影片在中國的發展情況關切之情。本文篇幅所限,摘錄片段如下:
至于說到中國電影,為什么卡通短片不能和其他影片有著同樣的相當程度的發展?其原因當然很多,主要的是電影公司大多沒有這一部門的建設,而人才的缺乏,更是最大的原因。可是電影觀眾是需要卡通的,特別是小孩兒們,他們對于卡通極有興趣,因此在教育的意義上有著很大的作用,當我們并不是模仿歐美卡通一味地以胡鬧的娛樂為目的,而在內容方面力求反映現實的時候。
因此我們要求一部分青年漫畫家,從現在起從事卡通影片的研究,和電影公司取得聯絡,雖然中國制片家都以為短片不賣錢不肯輕易嘗試,可是假如有了好的卡通,使觀眾感覺極大的興趣而熱烈歡迎的時候,制片家是會在如意算盤上自動打消既成觀念的。
“青年漫畫家不獨是要健全漫畫作品,同時更要努力地建設中國的新卡通。在不久的將來,我們期待著他們光輝和偉大的成就。”
篇4
[關鍵詞]閱讀教學;悅讀;課堂;情感
[中圖分類號]G4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712(2014)14-0011-02[作者簡介]潘一平(1968―),男,江蘇啟東人,本科,江蘇省啟東市鶴城初級中學教師,中學一級。
閱讀教學是初中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之一,如何更好地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創造和諧、充滿活力的初中語文閱讀課堂,不但是使學生充分享受閱讀樂趣的重要基礎,也是踐行新課程改革“以人為本,全面發展”宗旨的重要途徑。在此背景下,“悅讀”教學逐漸成為備受初中語文教師廣泛關注的問題。正確看待課堂教學中的閱讀,通過靈活運用教材、有效的課堂對話以及課堂的延伸閱讀等教學策略,才會使我們的初中語文課堂精彩不斷,提升教學的有效性,實現閱讀教學的目標。
一、靈活運用教材,加深閱讀感悟
教材是學生學習、閱讀的根本,教師要善于在教材和學生之間搭起學習的橋梁,比如,在學習《濟南的冬天》一文時,學生們對濟南的景色留下了較為深刻的印象。但是由于大部分學生沒有去過濟南,他們的體悟還是比較表面的。為此,筆者找了大量介紹濟南的圖片,制作課件讓學生觀賞,使教材的內容變得更加生動直觀起來。再如,教材中的有些課文內容涉及了歷史事件,但學生對此歷史背景并不是很熟悉,筆者便將一些影像資料引入了教學。比如,在教學“之歌”這一單元時,筆者為學生播放了電視劇《》,影片《四渡赤水》等,讓學生進一步感受了的英雄氣概和可歌可泣的革命精神。
二、通過課堂對話,提升閱讀質量
語文新課標中指出:閱讀是一個對話的過程。這個過程包括了與文本對話、與作者對話、師生對話、生生對話。
(一)與文本對話
“與文本對話”指的是學生閱讀文本,體驗文本,與之“對話”,讓學生將自己的真情實感和真實生活經驗與文本中蘊含的思想情感相互結合、相互作用,從而使學生領略文中所蘊含的思想情感,使文本實現其應有的價值。與文本進行對話,通常能夠使學生更好地理解文章所傳達出來的觀點、精神、意志,并使其深入地品讀語言的微妙之處。比如,筆者在執教《十五夜望月》這首詞時,讓學生觀看了一段配樂朗誦后,再去自由朗誦課文,讓學生自己去感知詞中的意境。學生誦讀完后,筆者提問:“讀了這首詞,你想到了什么呢?”有的學生回答:“我仿佛看到蘇軾端著酒杯,滿懷心事地站在皎潔的明月下,仰頭凝望,發出一聲聲慨嘆!”有的學生回答:“詩人酒后稍有醉意,他仰頭看到美麗的月亮,想到了不能團圓的親人,便端著酒杯在月光下寂寞地跳起舞來!”還有的說:“圓圓的月亮升起來,詩人借著醉意,在月光下揮毫潑墨,把所有的寂寞、傷感都寫到詞中。”……學生不同的回答代表了不同的感受,但是,他們所捕捉的畫面基本與詞意吻合。可以說,閱讀教學中,師生與文本的對話占據著重要地位。
(二)與作者對話
語言是讀者了解作者、體會作者思想情感與內心世界的橋梁。新課標下的初中語文教育強調“感受”“體驗”和“理解”,而閱讀教學正是實現以上三點的良好契機。所謂“書讀百遍,其義自現”。深入閱讀,耐心體會,不但是一個搜集和處理語言信息的過程,也是一個逐步認識作者,理解作者思想與情感的過程。在這一環節中,教師如果能夠給予學生充分的閱讀時間和恰到好處的引導,必然能夠使學生更好地融入文章,達到葉圣陶曾經提到的“與作者心靈相感通”的境界。比如在執教《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這篇課文時,教師應該引領學生去了解魯迅先生的另一面,去了解這篇文章的寫作背景。提到魯迅先生,首先想到的是他嚴肅而又凝重的表情。而通過這篇文章,我們讀到了魯迅先生充滿了童真、童趣和幻想的童年,在看似嚴肅的學習氛圍中,快樂依然讓魯迅的童年變得豐盈。魯迅先生在創作這些文學作品時已經四十多歲了,他這個時期的作品,大都呈現了鮮活的童年時光,《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表現了他對童年快樂的回憶和對自然的愛,對知識的追求。學生在教師這樣的引導下,才能真正體味出作者的內心世界,才能產生閱讀的愉悅感。
(三)師生對話、生生對話
師生間的對話是教師引導學生自主閱讀,激發學生學習閱讀興趣,提升學生閱讀積極性的重要途徑。通過開展師生對話,文本、教師、學生三者才能真正聯系在一起,并產生思想的碰撞和情感的交流。比如在學習《孔乙己》這篇課文時,為了使閱讀更加深入,讓學生讀有所得,筆者提出“孔乙己的悲劇命運根源在哪里?”這樣一個思考題,然后將學生分組圍繞問題展開討論。在交流討論結果時,一個學生說:“孔乙己好酒貪杯,腿都被打折了,還爬著去喝酒,他的悲劇在于‘至死不悟’。”另一個學生則說:“孔乙己爬著去喝酒。我感覺他在堅持著自己的喜好,體現出一種百折不撓的精神。”這個學生說完,學生們哄堂大笑。筆者微笑著說:“大家忍俊不禁,說明剛才的他的回答有些問題,什么問題呢?”筆者接著啟發學生:“‘至死不悟’’和‘百折不撓’有什么區別嗎?”學生略作思考,答道:“‘至死不悟’表達的是貶義、批判的;‘百折不撓’是褒義,表示贊美的意思。”筆者對學生們的回答給予肯定:“是的,‘至死不悟’有批判、憎惡、否定的色彩,用于評價孔乙己是恰如其分的;但‘百折不撓’帶有贊賞的色彩,是褒義詞,形容孔乙己顯然是不合適的。大家再認真閱讀一遍課文,舉出一些適于評價孔乙己成語吧。”學生在閱讀之后紛紛列舉,孔乙己的形象在他們的腦海中也越來越鮮明了。
三、合理延伸課堂,拓展閱讀范圍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要指導學生結合自己的喜好,選擇更多的閱讀材料,幫助學生養成讀書的習慣。”課堂教學畢竟要受到時間的限制,因此,筆者認為,課堂閱讀的精彩要依靠學生的課外閱讀來奠定基礎。比如,在執教《皇帝的新裝》時,筆者讓學生去課外閱讀《安徒生童話》,并要求學生從某一個角度,來談談自己的體會。在執教《威尼斯商人》(節選)時,筆者要學生去課外閱讀《威尼斯商人》全劇。通過對整個劇本的解讀,學生更加全面地了解了劇中每一個角色的心理、語言、形象等突出的特點。在筆者組織大家進行的課文演讀中,他們表演得淋漓盡致,通過對整個劇本的解讀,他們更好地體會了莎士比亞的戲劇表達技巧,提升了語文學習中的審美和鑒賞能力。
綜上所述,新課程改革下的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不但應教會學生閱讀文學作品的方法,也應激發其閱讀興趣,讓學生因閱讀而產生愉悅的情感。對此,廣大語文教師應重視學生閱讀體驗的過程,不斷創新和改進閱讀教學方法,以引導和激發為主,使學生更好地與文本“對話”,并在此過程中實現情感的交流和思維的碰撞。讓初中語文課堂因“悅讀”而精彩,因“悅讀”而魅力無窮!
參考文獻:
篇5
一、課程開發的立足點
(一)學校的文化淵源
紹興魯迅中學以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魯迅先生的名字命名。魯迅先生一生從事教育,對教育有諸多自己的論述,其中比較著名的是對“立人”思想的闡述:“是故將生存兩間,角逐列國是務,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舉,若其道術,乃必尊個性而張精神”,“掊物質而張靈敏,任個性而排眾數”,只有這樣,才能讓中國“屹然獨立于天下”。這種思想的文化基礎是“外之既不后于世界之思潮,內之仍弗失固有之血脈,取今復古,別立新宗”。學校以 “立人”作為立校之本,可謂對學校發展的意義重大且深遠。
(二)本地的生活習俗
每個人都離不開時代的影響,魯迅也不例外。先生的作品,有太多的紹興印記:從主人公名字的命名到孩子的游戲,從所說的話語到滲透人心的思想、生活習慣等,都有體現。我們要讓學生讀懂魯迅,必須先讓他們了解魯迅作品中體現出來的紹興傳統文化。先生的思想,有太多的紹興人思維;先生的靈魂里,有太多的紹興人烙印。魯迅中學的學子,有必要對先生有相對全面的了解,以更好地承繼“立人”文化。因此,我們引導教師特別是語文教師開發與“魯迅文化”相關的校本課程,以便對學生系統地進行“立人”教育。
二、課程的框架
我們首先構建了以魯迅“立人”教育思想引領的學校特色文化框架(如圖1),并以此為基礎,構建了以“立人”教育思想為核心的學校課程體系框架(如圖2)。這兩個框架是學校校本課程群得以順利開發并彰顯魯迅文化特色的哲學基點和強有力的依據。
三、課程的實施
在課程的實施過程中,我們追求課程開發精品化、課程教學條理化、教學管理系統化和教學評價多元化。
(一)課程研發精品化
做精做細做實一直是學校追求的目標,為使研發的課程有特色、成精品,我們首先確立了特色校本課程的建設思路。①堅持以魯迅“立人”教育思想引領課程多元化發展的辦學思路,為具有不同智力潛能的學生多元發展構筑人人成才的立交橋,為學生的多元發展和多元成才鋪設多元化通道。②貫徹“以學生發展為本”的“立人”核心思想,夯實高中生文化底蘊,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自主選擇、自主發展和可持續發展的能力,給學生更多獲取知識、提高技能、提升能力、展示自我、實現發展的機會。③加強對課程的整合研究,借助城區學校豐富的社會教育資源,開辟學習和實踐基地,優化師資隊伍結構,從高校、職校、社區、家長中聘請兼職教師,還聘請外籍教師,為課程改革注入活力;構建滿足學生發展需要的、注重學生特長發展和能力培養的多樣化校本課程,使不同的學生通過學校課程的學習能夠學以致用、學技相通,多元發展;充分挖掘每個學生的潛能,關注學生差異,滿足不同學生充分發展的需要,為學生終身發展奠定基礎。④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教師更新教育思想和變更教育教學方式和方法,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由單純的管理者、教育者轉變為既是管理者、教育者又是服務者;思想教育由單向的教育轉變為雙向的溝通,課堂教學由單向的傳授變為雙向的互動。
其次從三個維度入手,進行研發實踐。①思想上宣傳。先在全校層面進行整體發動,校長著重提出學校在新一階段的行動方向,指出新一輪課改的思路,以使全體教師在心里有個底。②理論上引導。通過“請進來”和“走出去”的方式,對全校教師開展分層分批的校本選修課程開發培訓,從理論上引導教師們認識校本課程,了解課程開發的含義、要求和操作方式。③行動上實踐。校本課程的研發實施分三個步驟:教師申報—評委初審—學校復審。符合相關條件的申報教師填寫《魯迅中學選修課程開發申報表》,由學校分學科課程評審小組根據標準審核申報表。初審通過后,教師撰寫500字以內的課程簡介和教材說明提交復審。復審通過后,將該課程移交學生選課指導中心,正式作為學生的選修課程,并將教師寫好的課程簡介(含上課教師的基本信息)傳入內網,讓學生按既定程序進行自主選擇。對于語文教師的校本課程開發,我們特別強調必須與魯迅有關,做出特色。我校專門開發的“魯迅文化課程群”,內含16門與魯迅先生相關的課程,其中有4門被評為省精品課程。
(二)課程教學條理化
我們遵循“網絡準備—年級發動—學生選課—適度調整”的程序,盡量做到選課有序。
第一步,為配合學生順利選課,信息技術組教師加班加點,自主研發出相應的網絡選課平臺(現已經加入省平臺)。學校將分好類的課程掛在內網上。高一各班級上報并核實每位學生的基本信息,如身份證號碼、姓名中有無錯別字等,年級統一后由信息技術教師傳到內網上,并設置好每位學生的用戶名及密碼,以便他們自行選課。
第二步,年級組召開班主任會議,落實浙江省課程改革方案的精神,明確學生選課的具體操作要領。
第三步,利用下午和晚上的自修時間,高一學生分批進機房,在機房里,每位學生用自己的用戶名和密碼進入內網,先看課程介紹,再選適合自己興趣和口味的課。學校規定每門課的選課人數在10~40人之間(小于10人不開班),且不得由他人代選。
第四步,各班選完后,信息技術教師整理選課情況,查出未選課或選課不成功的學生名單,報年級組,由年級組通知班主任,班主任再告知學生重選。
我們盡量做到教學安排合理。在時間上,每周二和周四兩個下午,另加周三第7節的修身課,共計8課時。在課表編排上,因為上課的并非全是高一年級的教師,在教學時間上可能會有沖突,所以課務由教學處統一協調,努力做到“四落實”——上課教師落實、教學時間落實(一旦確實,不再變更)、上課地點落實(除原行政班外,另外再根據需要開辟上課教室)、上課對象落實(每 位上課教師做好點名及課堂管理工作,學生處則負責對逃課學生的處理)。在走班上課方面,我們采用選修課教學打破原行政班上課的形式,由學生走到設定的教室去上課。經過不斷完善,目前運作一切正常。
(三)課程管理系統化
1.教師管理
教師管理的相關規定如下:
(1)各開課教師應做好各項開課常規(計劃、教案等),做好學生出勤記錄(如有學生缺席應及時報學生處)工作。
(2)教師在開課過程中應及時聽取課程改革領導小組和學生的意見,并根據實際情況修改教學計劃,經教學處同意后執行。
(3)教師應做好每個學生在課程學習中的過程記錄和結果評價等工作,在課程結束后到教學處做好歸檔工作,主要包括教案和課程資料、學生評價等。
(4)學校在各類評職評優中適當優先考慮開設選修課程的教師,課程管理委員會可以通過學生調查、家長調查等多種形式對開課教師實行考核,考核結果將與課程津貼的發放及獎勵直接掛鉤。
(5)鼓勵教師通過進修、培訓、自學等方式拓展自己的選修課程教學經驗,凡課程被確定為擬開設課程,開課教師可在考核中得到適當加分。
2.學生管理
學生管理的相關規定如下:
(1)學生根據自身發展需要在學校公布的學校課程擬開設目錄中選擇課程,所選課程經確認后不予更改。若學生所選課程因學校因素未能開課,學校將通知學生重新選擇。允許學生到高校、中等職業學校、社會機構修習選修課程。學生學完一個模塊,經考核或認定合格(必須向學校提供相關證明材料),即可獲得相應學分。
(2)學生應按照學校安排在指定時間到指定教室上課,認真參加選修課程的學習,不得隨意缺課,必須完成必修課程的三分之二以上(含三分之二),否則不能取得該選修課程的學分。若學生中途需要退出該選修課程而選修其他課程,必須以書面形式向學校提出申請,經同意后可以改選課程(只能得到改選課程的學分)。
(3)學生應做好選修課程學習記錄,積極參與課程的建設,有權向任課教師提出合理化建議和要求。在達到出勤率的要求并參加該課程的考核后可獲得該課程的學分,成績按優、良、合格、不合格記錄歸檔。
(4)學生擁有課程的評價權,每學期學校將安排學生進行課程評價。課程管理委員會根據評價結果做好調查與分析,計入開設該課程教師的考核中。
3.學校管理
學校管理的相關規定如下:
(1)課程規劃處在學期末做好下學期的課程計劃,在新學期開學前2周確定開課課程和選課名單,學期初正式上課。
(2)各類課程教學的常規工作按魯迅中學原教學常規要求實施。
(3)定期做好各類教學常規檢查,開展相關的教研活動。
(4)做好課程資料收集、歸檔等工作。
(5)課程的資源和經費保障:學校通過多種途徑和渠道對教師進行相關培訓,根據教師特點和教師意愿相結合的原則,開設選修課程;學校保證課程開發資金、上課津貼、精品課獎勵津貼以及與選修課教學相關的設施設備完善資金。
(四)課程評價多元化
1.課程評價的立足點
課程評價立足于學生的自評和教師的考評兩點。
(1)以學生自評為基礎。第一,校本課程不采用書面考試的唯一方式,除平時必須做好的考勤評價記錄外,還在課程結束時,對學生進行一次考查,考查形式可以是調研小報告、心得體會等。第二,教師根據每個學生參加學習的態度進行評價,可分為“優秀”“良好”“及格”“不及格”記錄,并以此作為“優秀學生”的考核條件。第三,學生成果通過實踐操作、作品鑒定、競賽、評比、匯報演出等形式展示,將成績優異者的成果記入其學籍檔案。
(2)以教師考評為依據。第一,教師教學必須有計劃、有進度、有教案、有考勤評價記錄。第二,教師應按學校整體教學計劃的要求,達到規定課時與教學目標。第三,教師應保存學生作品及在活動、競賽中取得成績的資料。第四,教學處通過聽課、查閱資料、訪問等形式,每學期對教師進行考核,并將考核結果記入該教師的業務檔案。第五,教學處檢查、記錄平時的教學情況(含學生出勤情況、教師教學狀況)。
2.課程評價的特點
課程評價呈現評價主體多元化、評價內容全面化、評價方法多樣化、評價過程程序化、學分認定多元化等特點。
(1)評價主體多元化。我們嘗試讓教師、學生、學校管理者以及學生家長共同參與校本選修課程的評價,試圖以校內校外兩個維度、四個層面的評價,作為對學生的最終評定。這比由教師的單一評價反映的結果更客觀、更全面。
(2)評價內容全面化。這主要針對學生而言。學校和教師在新課程目標的指導下,在學生評價的標準和內容方面,體現全面發展的精神。除學生的成績外,還重視學生其他潛能和特質的發展,尤其是探究和創新能力、合作能力、實踐能力等方面的發展。我們不僅評價學生對知識與技能的掌握情況,還對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課程目標的落實情況進行評價。
(3)評價方法多樣化。我們把量化評價和質性評價結合起來,較常用的方法有:作業——除書面作業外,還有實驗操作作業、綜合實踐作業、口頭交流作業等;測驗——以隨堂測驗或專題小測驗為主,重在診斷教師的教學情況和學生的學習結果;觀察——課堂上針對學生的行為進行觀察,并通過成長記錄、小調查、情景測驗等方式了解每一個學生的優點和潛能、不足以及發展需要。
篇6
新學期伊始,就又與魯迅先生“狹路相逢”。魯迅作為現代文壇的巨匠,可以說代表了中國現代文學的最高峰。但是他的文章往往于平凡質樸之中彰顯時代的特性和深邃的思考,甚至于普通直白的文字中,流淌出別樣的清流。當年上學時,對于他的文章可以說是“深惡痛絕”的。只因當年讀不懂,看不明,只是在做干癟的筆記,之后什么都不知道了。
到如今,世易時移,我卻站在了講臺上給學生大談魯迅。自己都不敢說讀通,卻要去傳道授業解惑,內心惶恐之至。課前費勁心思研讀《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斟字酌句,搞得焦頭爛額。最后不管不顧,以一種“壯士一去兮不復返”的心緒沖進了教室。教學效果如何,不敢妄言,只想談談兩堂課下來的些許感想。
對于《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的主旨的研討,歷來就有幾種理解,但是區別的關鍵在于對“批判封建教育制度”這一觀點的分歧。有人認為魯迅對于三味書屋的描寫,是與百草園做對比,來批判封建教育的枯燥,對兒童的束縛;有人又認為都二者體現了魯迅對快樂童年的回憶,批判封建教育之言純屬無稽之談。第一個班在課堂上,學生確實出現了對這一觀點的分歧,我也順勢引導他們展開討論,在討論中,學生也進入了我安排好的套路,一片激辯之聲在課堂響起,我只是對一些偏離文章內容的話語進行了些許牽引。討論讓這個班的學生較為深刻地認識了文章主旨。
在第二個班,我想,上節課很是順暢,這節課,這個班應該也是輕易拿下。當進行到對主旨的理解時,學生竟然毫無分歧,都認可第三種答案。我初時很高興,沒有異議,都能明白。正準備進入下一環節,但是靈光一現――平時這個班級的學生就有依賴參考書,不懂裝懂的情況,今天……隨即請了幾位同學說說理由,結果幾乎都不知道理由,追問之下,原來是參考書告訴他們的,讓我再次痛罵了一番參考書。但是怎么辦,學生不知其所以然,我必須讓他們明白啊!隨即,我提出了與他們截然不同的觀點,并列舉書中的內容作為我觀點的依據,來證明“批判封建教育制度”是很有道理的。學生一下蒙了,有些學生還點點頭,認為有道理,風向有倒了過來,這些學生,讓我很少生氣,隨即說:“難道老師的觀點就絕對正確嗎?你們自己都不能拿出證據來證明自己的正確嗎?今天我就就一人單挑你們,把你們駁倒!”這一下,學生受到了刺激,先是一兩個學生起來闡述自己的理由,很快被我駁倒,我更是個了他們一個輕蔑的眼神,進一步刺激他們。我說:“你們可以商量,想說而不愿說的可以給遞紙條,我就一人獨闖敵營了。”
這次的刺激,讓這些平時上課怯懦的學生,開始了反攻的浪潮。一番大戰,學生剛開始的時候言語稚嫩,不太結合課文,但隨著辯論的深入,和我有意無意地引導,開始深入文本,有理有據,最后我就順勢“丟盔棄甲”而逃。下課鈴響時,我頗有感慨地對他們說:“同學們,你們不是不能獨立理解文章,獨立解決課文,而是迷信老師,不敢有不同的意見,今天你們可以看到,你們身上的潛力,只要不再迷信老師,迷信參考書,你們絕對會在語文學習中發現樂趣的!”看到臺下的學生們激動的眼神,我離開了教室。
這堂課,讓我意識到,不是學生不想投入課堂,而是老師如何調動學生投身課堂中,投身學習中。抓住教學中的契機,甚至是施展教學機智去創造契機,把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調動出來,學生還是很愿意學習的。
篇7
[關鍵詞] 魯迅小說;傳播謀略;典型示范;中間性定位
【中圖分類號】 I210.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4244(2013)08-178-2
傳播學作為一門位于諸多學科交叉、邊緣地帶并具有一定應用性的新型獨立學科在社會各方面的影響日益增長。傳播學研究與其他學科融合滲透,出現了文學傳播學、藝術傳播學、教育傳播學、新聞傳播學等。文學傳播學研究方面的成果不是很多,但影響很大。沈陽師范大學的曹萌教授在這一課題方面的研究最有影響力。他刊發了系列論文,深入闡述了文學傳播的主要研究內容、研究方法及理論體系的創設問題。他認為文學傳播研究內容,一要研究文學本體與傳播主體、傳播媒介、傳播效果的關系;二要研究文學的外部要素,包括社會控制、文化傳統、家族地域傳播媒介的變化與文學傳播模式的關系。魯迅作為現代文學史上有重要影響力的作家,其作品中獨特的藝術思維,高超的藝術手法歷來是研究者研究的重點。本文將從傳播學角度解讀魯迅小說,為魯迅小說的解讀提供一個新的視角。
一、間接謀略:典型示范
文學作品中的典型人物一旦塑造成功,便會產生廣泛而深刻的社會影響。魯迅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的成功是毋庸置疑的,故而其典型示范謀略可謂運用得相當出色。
劉紹棠在《向魯迅學寫小說》中寫到:“魯迅先生最能抓住人物獨具的特點,從衣著、神態、行動、性格上下筆,幾筆便能出神入化,描寫出各不相同的形象。魯迅先生尤能以人物的個性化語言,刻畫人物的個性;孔乙己的‘竊書不能算偷’和‘多乎哉,不多也’,九斤老太的‘一代不如一代’,閏土的那一聲‘老爺……’,阿Q 的‘兒子打老子’,趙太爺的‘你能抵擋他么?’莊愛姑的開口閉口‘小畜生’,都使人物的性格活靈活現,躍然紙上”。這些棱角分明的典型形象讓讀者印象深刻,其上附著的又是魯迅對社會、對民族、對傳統的深刻思考,讀者接受這些形象,便是在接收魯迅通過這些形象傳遞的思想信息。我們來看小說《孔乙己》中對孔乙己的描寫。“孔乙己是站著喝酒而穿長衫的唯一的人。他身材高大;青白臉色,皺紋間時常夾些傷痕;一部亂蓬蓬的花白胡子。穿的雖然是長衫,可是又臟又破,似乎十多年沒有補,也沒有洗。他對人說話,總是滿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短短幾句話就將孔乙己寒酸、落魄、守舊的下層知識分子形象刻畫出來了,再加上“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竊書不能算偷?……竊書!……讀書人的事,能算偷么?”這類形象化鮮明化的語言,便使得孔乙己這一深受科舉制毒害的人物形象活靈活現地映照在了讀者的腦海中。讀者在了解、知道、印象深刻的基礎上便會思考,思考人物、思考現象,從思考中得出自己的認識。讀者同情穿著長衫站著喝酒、執著于“回”字的四種寫法卻不會營生的孔乙己,又怎么能不反思科舉制度對人的殘害?封建科舉制度教會人滿口的“之乎者也”,卻使其連基本的謀生能力都沒有。讀者可憐孔乙己這樣一個既頑固守舊不通事務又處處受人欺辱的弱者,那么對人們處處取笑嘲諷他,把他的悲慘與不幸當成一出戲來看的看客的冷漠、麻木,又怎么能不去反省深思?通過對孔乙己這一形象的塑造,魯迅把中國封建社會中落后的教育制度對人的禁錮,人與人之間的隔膜、冷酷表現得觸目驚心、令人顫栗!在小說《祝福》中,祥林嫂的形象塑造也很典型。她勤勞能干、食物不論、力氣不惜,是一個傳統的農家婦女,無奈造化弄人,她先是被賣改嫁,再是喪夫失子,被堂伯剝奪房屋,失去獨立生活的權力。當帶著喪夫失子之痛的祥林嫂再次來到魯鎮,魯四老爺卻把她看成傷風敗俗之物,剝奪了她參與祝福的權力,而跟她同樣地位的下層民眾給予她的是冷漠與嘲諷,她的命運的悲劇性自不待言。這么一個勤勞善良、踏實肯干的人為什么得到的全是屈辱與痛苦?造成這種悲劇命運的到底是什么?這便是這個人物形象帶給讀者,需要讀者思考的東西。當祥林嫂帶著對死的困惑,像草芥一樣離開那個不平的世界,她不僅為自己的生命劃上一個句號,同時也為那個世界劃了個巨大的問號。祥林嫂是悲劇人物的代表,她的悲劇是一個時代的悲劇,作者對其形象的塑造就反映當時的社會問題意義重大。
典型人物的塑造在魯迅的很多小說中都有體現,如奴隸性重、愛裝虛架子、恃強凌弱的阿Q,驚悸、惶恐、語無倫次且多荒唐之言的狂人,自信而有激情到逐漸失望頹唐的呂緯甫等,這些個性鮮活的人物形象,既具有典型性又具有現實意義,對他們的成功塑造,就反映現實、針砭時弊、啟蒙民眾而言可謂利器。
二、定位性謀略:中間性定位
魯迅是一個十分關注中國現實問題的知識分子,他之所以從事寫作,本意就是為了改造“國民性”,改造中國社會,他的藝術價值取向有社會功利性的一面,因而在寫作之時便需根據其寫作目的對讀者進行定位。他在《門外文談》中提到:“由歷史所指,凡有改革,最初,總是覺悟的智識者的任務。但這些智識者,卻必須有研究,能思索,有決斷,而且有毅力”,很顯然,這些智識者自然是他所要吶喊助威的對象。他又說:“要啟蒙,即必須能懂。懂的標準,當然不能俯就低能兒或,但應該著眼于一般的大眾”,這便是作者定位的另一類讀者即普通讀者。要平衡這兩者便需依據接受者不同的心理需求采取中間性定位的謀略,以取得較好的傳播效果。
針對智性讀者,魯迅有意設置閱讀障礙。他選擇先鋒性小說的藝術載體在無形中便設置了一道閱讀障礙,加之他用筆深刻冷雋,句法簡潔峭拔,往往在“較為緊要的地方”,“故意寫得含胡些”,而又在“全露出我的血肉”來之前“中止” ,讓讀者感覺晦澀難懂。為何要設置種種閱讀障礙呢?我們可以從魯迅的兩段話中得知。魯迅常說:“我自己總覺得我的靈魂里有毒氣和鬼氣,我極憎惡他,想除去他,而不能。我雖然竭力遮蔽著,總還害怕傳染給別人,我之所以對于和我來往較多的人有時不免覺到悲哀以此”,他說:“我就怕我未熟的果實偏偏毒死了偏愛我的果實的人,而憎恨我的東西如所謂正人君子也者偏偏都矍鑠,所以我說話常不免含胡,中止,心里想:對于偏愛我的讀者的贈獻,或者最好倒不如是一個‘無所有’”。從這兩段話中,我們可以看出作者寫作時是直接顧念讀者的,怕于讀者有害,所以要設置閱讀障礙。他不曾言明的部分對普通讀者而言固然是高門檻,而對智性讀者卻是有“跡”可尋的,故而大量運用隱喻、象征、抽象手法提高閱讀難度,讓讀者自己去領會,能讀明白便有,讀不明白便沒有。小說《藥》便是一個具有復雜象征寓意的故事。它講述的是茶館老板華老栓為救自己患肺癆的兒子,找蘸著剛被處死的革命者夏瑜的血的饅頭給兒子吃的這么一個故事。求藥者姓“華”,烈士姓“夏”,合起來便是中國的古稱“華夏”,這個以人血可以治癆病的傳統迷信為根據的故事穿插上近代革命背景,在深層次上它就變成了一個庸眾“吃”烈士、病人“吃”醫生、“華”之子“吃”“夏”之子的驚心動魄的故事。《狂人日記》則是在現實主義的情境中寄托復雜的象征。小說中道具性的意象如“月光”、“陳年流水簿”、“古舊先生”等等都有象征含義,需要讀者細細體會。
另一方面魯迅“以為文藝是可以轉移性情,改造社會”,堅持文藝承載著吶喊、助威、啟蒙、探討國民性等社會功利性的價值取向,他要吶喊、助威、啟蒙的對象是廣大民眾,要轉移性情的對象也是廣大民眾,所以他又渴望親近他們,渴望被他們理解。他主張“我們要說現代的,自己的話;用活著的白話,將自己的思想,情感直白地說出來” ,“自己覺得拗口的,就增刪幾個字,一定要它讀得順口;?……只有自己懂得或連自己也不懂的生造出來的字句,是不大用的”。對于廣大民眾,要緊的便是讓他們能看得明白,為此,魯迅在小說中大量運用了鮮明生動、通俗易懂的民間口語,如小尼姑罵阿Q“你這斷子絕孫的阿Q!”,七斤嫂對七斤嚷道“你這死尸怎么這時候才回來,死到哪里去了,不管人家等著你開飯!”,“記著罷,媽媽的……”阿Q回過頭去說。這些有聲有色的言談笑語,透露出濃濃的生活氣息,讀來真實親切,明白曉暢。
既要考慮普通讀者,又要兼顧智性讀者,要讓這兩者協調他便采取了中間性定位策略,讓文章在表達上簡潔化口語化內容上則深刻而需琢磨,從而讓兩類讀者都能接受,都能有所收獲。
典型示范謀略與中間性定位謀略的使用使魯迅小說中的人物形象家喻戶曉,成就了魯迅小說的高度與深度。
參考文獻:
[1]張秀楓.魯迅小說選集[M].南昌:二十一世紀出版社,2010.
篇8
關鍵詞:興趣 課堂語言表達 知識修養 語言技能修養 藝術修養
愛因斯坦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一個人一旦對某事物有了濃厚的興趣,就會主動去求知、去探索、去實踐,并在求知、探索、實踐中產生愉快的情緒和體驗,對于學生來說,興趣是學生主動學習、積極思維、大膽質疑、勇于探索的強大動力。如果學生對學習產生了極大的興趣,那么,他在學習中所付出的精力和在學習方面產生的效益是不可估量的。因此,在教學活動中,教師如何注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自始至終主動參與學習,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活動中,是一項十分重要的任務。
學習就其過程而言,是漫長而枯燥的,但是在這漫長而枯燥的過程中也可以是鳥語花香、繁華似錦的,而這就在于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提高學習語文的興趣的方法應該說有千千萬萬種,但是在這里,我只想談一談課堂語言表達對提高語文學習興趣的作用。
語文教材中,無論是文學作品還是非文學作品,都要運用語言來表情達意,故而語文教學中課堂語言表達在各個學科中凸顯得尤為醒目,是重中之重。匈牙利著名詩人裴多菲的《自由與愛情》這首小詩剛譯為中文時有兩種譯本,一種是大家現在耳熟能詳的“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兩者皆可拋”。
而另一種卻是“愛情和生命,這兩樣東西我只能選擇其中一種。如果為了愛情,我可以拋棄生命;但如果為了自由,我可以把愛情和生命統統拋掉”。后一種可以說是無人能知,為什么?這就是語言表達的魅力。
魯迅先生曾說:“語言有三美:意美以感心,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而這里僅僅只用20字就已經讓我們感受到那朗朗上口的具有音樂韻律的美。而蘇霍姆林斯基曾指出:“教師,是學生智力活動中第一盞,繼而也是主要的一盞指路燈,是他在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教會他們尊重科學文化和教育。”教師在整個教學活動中是主導力量,是整個教學活動的導演,是整個教學活動是否成功的關鍵。故而,教師的課堂語言表達就顯得尤為重要。
那么,課堂語言表達又應該是怎樣的呢?語文教師又怎樣做到使學生提高學習興趣呢?我想應該要注意到的是如下三點:
第一:語文教師先有一定的知識修養。
莊子說:“水之積也不厚,其負大舟也無力。”知識是教學內容的物質基礎,教師利用廣博、堅實而深厚的知識,既拓寬了學生的思路,又開闊了學生的視野,學生自然會對語文課有了濃厚的確興趣,這樣,學生的注意力更集中了,而課堂教學自然取得好的效應。
第二:語文教師還要有一定的語言技能修養。
語文教師在進行語文教學的時候,還要輔助與一定的技能修養,如修辭技巧、發音用聲技巧、語言表達技巧等等。語文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運用一定的修辭技巧,如比喻、對比、設問、反問、夸張等等,這樣,使得語文教學語言形象鮮明、趣味橫生,富于表現力、感染力。這樣,更抓住了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慢慢的從聽覺上過渡到視覺上,再從視覺上過渡到心靈感知,從而更主動的接受學習。
第三:語文教師也應該有一點藝術修養。
要想在課堂上牢牢的抓住學生的注意力,僅僅只是一定的知識修養和語言技能修養還是不夠的,語文教師還應該有一點藝術修養,這樣,教師的教學語言才能充滿藝術魅力,異彩紛呈,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適當的輔以音樂、書法和繪畫的元素,先從審美的角度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而后又可以從歷史的角度增強語文學科的趣味性,也有助于提高學生的求知欲,從而充分的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于是,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課堂教學質量也相應的有了提高。
篇9
新課標建議“針對高中語文課程的特點實施教學,語文教學應該注意漢語言文字的特點,重視培養語感和整體把握能力”(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因此我們主張,語文課是語言文學課,它的外延與生活相等是就內容而言,它的特點是通過語言文字反映生活。語文課除了閱讀理解文章內容以外,不要忽略了語文的工具性和特殊性。
語文的工具性和特殊性至少應體現在對語言特點的分析和運用上,即使是相同體裁、同一時代作者的筆下,語言的運用也是千差萬別,好比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一張面孔一樣,讓學生關注不同作者的不同語言風格,學會品味語言的意義和作用,乃當前語文教學中不得不加強的重要方面。
如有的文章語言風格冷峻、凝重。魯迅的《阿Q正傳》的主人公阿Q臨刑前生死畫押,因其不識字而畫圓圈代替。人之將死,其鳴也哀,阿Q全不這樣,“他生怕被人笑話,立志要畫得圓。”“阿Q要畫圓圈了,他手捏著筆卻只是抖。”“阿Q伏下去,便盡了平生力氣畫圓圈。”“但這可惡的筆不但沉重,并且不聽話,剛剛抖一抖的幾乎要和縫,卻又向外一聳,畫成瓜子模樣了。”這里,魯迅把人物置于生死關頭寫其表現,對阿Q愚昧無知的批判顯得更加冷酷。因為阿Q“立志要畫得圓”這一反常舉動,正入木三分地表現了阿Q的愚昧和麻木。阿Q生平第一次捉筆,他的手才只是“抖”,這個“抖”字不是因為害怕恐懼而顫抖,而是一個平日只干粗活的人初次拿起細小筆時的一種緊張,給人以滑稽感。阿Q的可笑可憎之處還在于他“盡了平生的力氣”干這件事。《水滸傳》中武松打虎也用了“平生的力氣”,表現了武松勇武過人的氣概和本領,然而阿Q卻是用盡力氣干了一件極為愚蠢的事!這種悖謬的行為成就了作者冰冷的諷刺。循著用力畫圓這一軌跡,阿Q越是用力越相反,終于“抖一抖的幾乎要和縫,卻又向外一聳,畫成瓜子模樣了”。作者通過阿Q畫押時的心理活動、行為過程、最后結果一步一步地深刻揭批阿Q自身的劣根性,以警醒世人。詞語的選用、夸張諷刺的手法富有強大的表現力,而作者冷峻的態度給人強烈的印象。這些語言文字中蘊含的深刻思想是多媒體無法充分表現出來的。
《紀念劉和珍君》中有對劉和珍、楊德群等被執政當局虐殺的敘寫:“(劉和珍)在執政府前中彈了,從背部入,斜穿心肺,已是致命的創傷……(楊德群)也被擊,彈從左肩入,穿胸偏右出,也立仆。但她還能坐起來,一個兵在她頭部及胸部猛擊兩棍,于是死掉了。”這里,槍彈的走向和棍棒猛擊的部位被魯迅先生似醫生診斷病人傷情般地揭開給人看,使讀者對劊子手的兇殘感到震驚而憤慨!當作者這樣毫不留情地敘寫死者的槍傷棒跡給人看時,讀者能不感到作者一臉的冷峻和凝重嗎?
與冷峻凝重不同,有的文章語言風格機智幽默,如錢鐘書先生的《圍城》,不時流淌著機智、幽默、風趣。教育部《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推薦書目《圍城》導讀中這樣評價:“小說中的嘲弄與幽默,寫人的心態與外貌,語言簡潔明快,絕不濫情,但在調侃的自然延伸上,那種智慧和學識卻一任展開,要說過癮為止。”如寫沈太太身上的味道:“這暖烘烘的味道,攙了脂粉香和花香,熏得方鴻漸要泛胃,又不好意思抽煙解穢。心里想這真是從法國新回來的女人,把巴黎大菜場的‘臭味交響曲’都帶到中國來了。自己在巴黎從未見過她,今天偏避免不了,可見巴黎大而天下小。”“暖烘烘”“熏”“泛胃”寫氣味之濃烈,“攙”“大菜場”“交響曲”寫氣味之混雜,已讓人印象深刻,加之“抽煙解穢”的機智,不得不讓人佩服作者對生活體察得細致入微。而“可見巴黎大而天下小”的調侃,寫出方鴻漸對沈太太的厭惡。作者寫人物僅此還不過癮,于是在寫了她的眼、唇之后再寫其味道:“她身體動一下,那氣味又添了新的一陣。鴻漸恨不能告訴她,話用嘴說就夠了,小心別把身體扭兩段。”扭動著身子說話本就形象生動,作者卻把落筆點放在氣味的散發上,讓人稱奇。身體動一下裹住了的氣味就會跑出來。誰能想到這更深的一層呢!機智的聯想比喻、反語的嘲弄諷刺,一讀便知,這就是錢鐘書!錢先生語言的藝術魅力就在此。
還有的文章語言風格細膩婉約,如李清照詞、朱自清散文;有的則雄渾豪放,如蘇軾、的詩文;有的雍容華麗,像《滕王閣序》《長恨歌》;有的樸素清新,如孫犁的文章等。限于篇幅,不再贅述。
風格是作家作品給讀者留下的整體印象,語言是其別重要的因素。語文教學除了引導學生關注作家風格以外,還要用心品味作品的語言。教材的單元要求和研討與練習中都涉及了語言知識,這些恰恰是師生容易草草帶過的。關于語言藝術的認知和分析應當包括詞語的選用和錘煉、不同句式的表達效果、修辭手法的運用等方面。這里概略提起,是希望語文教師在教學中,不要只圖表面現象,要加強對作品文本、對語言運用問題的重視。
作者簡介:
篇10
關鍵詞:想象;閱讀;審美
繪本故事書作為文學和視覺藝術的完美結合,其豐富、細膩、鮮活的畫面能極大地激發幼兒想象力,同時其獨特的敘事方式也為幼兒的想象力提供了美麗的素材和豐厚的土壤。如何以繪本為媒介,讓幼兒的想象插上舞動的翅膀呢?
一、積累經驗,豐富想象
幼兒具有一定的聯想和想象能力,但豐富的想象力并不是與生俱來的,需要得到培養和訓練才能充分地發揮出來。3~6歲的幼兒處于前運算階段,其思維特點是以具體形象為主。因此,通過直接、間接的刺激豐富幼兒的體驗,體驗越豐富,想象力和創造力就越豐富。
通常情況下,幼兒的想象力是在經驗積累和語言發展的基礎上產生的。在生活中,要引導幼兒細心觀察他們周圍的環境和事物,如帶幼兒外出游覽名勝古跡,欣賞祖國河山、城市景觀、鄉村小景;也可利用影視、媒體、幻燈片等現代化方法,擴展豐富幼兒的經驗儲備;平時,在家中或幼兒園,為幼兒多提供一些繪本、故事書,讓幼兒的圖書進行班級“漂流”或者全園“漂流”,不斷更新幼兒的閱讀材料,讓他們在腦海中產生豐富而形象的事物表象,這是發展幼兒想象力的基礎。
二、引導閱讀,發展想象
在閱讀中發展幼兒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教師可通過創設良好的閱讀環境,設計豐富的閱讀環節,選擇適宜的閱讀材料,使幼兒成為閱讀的主體,讓幼兒的想象力得到充分的發展。
1.聲情并茂,帶著幼兒讀
教師應帶著感情輕聲地讀,切記不要原封不動地把文字枯燥地讀一遍。繪本不是識字書,讓幼兒仔細觀察繪本中的每一頁畫面、每一筆色彩、每一處細節,教師在讀故事,幼兒的眼睛在看畫面,耳朵在聽聲音,他的腦海里可能已經出現了更豐富的畫面,如教師在誦讀繪本《七色花》時,幼兒的思緒隨著每一片花瓣飄向遠方,而每一次聆聽,對幼兒來說都是新的感受經驗,催生不同的遐想。
2.設置懸疑,引著幼兒讀
教師可鼓勵幼兒依據畫面線索講述故事,大膽推測、想象故事情節的發展,改編故事部分情節或續編故事結尾。例如,在《母雞蘿絲去散步》中,教師可讓幼兒先觀察前幾幅畫面,猜測母雞蘿絲遇到了什么事,接著還可能遇到什么事,她的心里是怎么想的,大膽地想象,推測故事劇情,讓整個故得更豐潤和有趣。
3.改編創編,推著幼兒讀
教師還可鼓勵和支持幼兒自編故事,并為自編的故事配上圖畫,制成圖畫書。在《兔子先生去散步》中,最后一頁給幼兒留下了無限遐想,兔子先生還會去哪里呢,還可能遇到些什么樣的標記呢?請幼兒把兔子先生遇到的事情用圖畫的形式表現出來。通過幼兒一幅幅稚嫩靈動的畫面可以看出,借助豐富的想象力,他們已經進入神奇的故事世界,在他們天馬行空的想象后,心里一幅幅靜止的畫面已活化成了一個個栩栩如生的場景。然后將一組幼兒的圖畫裝訂成冊,變成了一本幼兒自制的故事書。
三、審美體驗,衍伸想象
幼兒之所以反復聽同一個故事,是因為他們在其中獲得了審美體驗。“這種審美體驗可能是過去經驗的生動重組,也可能是經驗的擴展,或者是一種新的經驗的產生。”
幼兒在閱讀圖畫書時,首先會運用自己已有的經驗去解讀畫面所描述的場景、情節,但是真正能讓幼兒獲得審美的,在于在多大程度上把這些信息變成了他自己的體驗,并用自己的再造想象去重新詮釋這些信息。
與理性的成人相比,感性的幼兒更容易進入故事情景,他們與主人公一起在故事世界里漫游,體驗各種或歡喜或悲傷的情感,經歷各種或曲折或有趣的變化。所以幼兒總是爭著當故事中的主人公,“我來當××,你來當××。”是幼兒尤其是女孩看圖畫故事書時最經常說的一句話。
幼兒的思維特點決定他們總喜歡生活在想象的世界里,他們在故事所提供的美好世界中忘乎所以。在這里,他們用自己喜歡的方式來再現故事內容,如用假象角色表演,想象自己是“白雪公主”,是“彩色的烏鴉”,是“小熊維尼”,或者用假性動作來表演,甜甜屁股一顛一顛模仿蹦蹦跳跳的豌豆,濤濤用張牙舞爪的動作模仿恐龍。幼兒利用故事角色的形象、動作和語言,進行審美體驗,因此,成人應幫助幼兒把他們的想象以可視的形式表現出來,如說故事、畫故事、演故事、編故事等,這些活動既滿足了幼兒的想象特點,又可進一步衍伸幼兒的想象空間,并進一步促進其思維能力的發展。
魯迅先生說過:“孩子是可以佩服的,他們常想到星月以外的境界,想到地面下的情形,想到花卉、昆蟲的語言,他們想飛上太空,他們想潛入蟻穴……這就是孩子不同于成人的想象。”有一種教育,就像一場不著痕跡的奇妙的雨,你明明沒有感覺出雨滴從何處飄來,但你已經渾身透濕,這就是繪本的魅力。讓我們為幼兒插上想象的翅膀,讓他們在閱讀的世界里盡情翱翔!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