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明威老人與海范文
時間:2023-03-25 14:54:5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海明威老人與海,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老人與海》塑造的是一個典型的硬漢形象,這本書講的是這么一個故事,古巴老漁夫圣地哥連續八十四天沒捕到魚,被別的漁夫看做失敗者,可是他堅持不懈,獨自一個人出海打魚。在一無所獲的八十四于之后出海,終于釣到了一條無比巨大的大馬林魚。這是老人從來沒有見過也沒聽說過的比他的船還長兩英尺的一條大魚。大魚勁很大,拖著小船漂流整整兩天兩夜,老人在兩天兩夜中經歷了從來沒有經歷的考驗。幾次大魚差點把小船拖翻拖垮,老從始終還是沒放棄,終于把大魚刺死并拴在船頭。然而在往返的路上不料遇上了聞到血腥味而來的鯊魚,老人抖擻精神與鯊魚行進了殊死博斗,結果大馬林魚還是被一群又一群前來“挑畔”的鯊魚吃光了,老人最后拖回家的只剩下光禿的魚骨架。
“一個人并不是生來就要被打敗的”人盡可以被毀滅,但卻不能被打敗。”這是小說中老人的話,是我最喜歡的一句話也是《老人與海》所揭示的哲理。這句話無可非議,不可否認只要是人就都會有缺陷,當一個人承認這個缺陷并努力去戰勝它而不是去屈從它的時候無論最后是捕到了一條完整的大馬林魚,還是一副空骨架,都無所謂了,因為一個人的生命價值;那老人的生命價值都已在追捕大馬林魚的過程中充分的體現了。
也許悲觀者認為老人最終是失敗的,認為他一無所獲,只是帶回了一副光禿的骨架,也就是說鯊魚才是勝利者。可是在理想主義者的眼里老人就是勝利者,因為他始終沒有向大海;沒有向大馬林魚;更沒有向一群群的鯊魚妥協和投降。就如音樂大師所說:“我可以被摧毀,但我不能被征服。”
正如我們經過那殘酷的高考一樣,在高中三年中大家都曾經為自己的理想努力過追求過;奮斗過,難道我們不是一個勝利者嗎?雖然到最后也許有上去人不能如愿以償。就像老人最后收獲的只是一副光禿的魚骨架一樣,但是我們至少還曾經輝煌過,在學習中掌握了不少知識,所謂人生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我們其實還并沒有失敗,因為我們的生命價值早已在那段艱苦的日子里的過程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圣地哥是地個可憐的老人,海明威以自己精煉的語言塑造了這個形象,可以說海明威并沒有給予老人成功,卻賦予了老人在壓力下的優雅而堅韌的形象。這也許是廣大讀者初次看海明威的《老人與海》的共同觀點吧!
但是當我們了解到作者海明威于1899年生于美國伊利諾斯川芝加哥附近的奧克帕村,1918年5月加入志愿軍救護隊,參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在意大利前線身受重傷,1919年初回到家鄉練習寫作,1952年發表了《老人與海》這部不朽之作。帶著這樣的情感我們再看海明威筆下的《老人與海》中當老人抖擻精神和鯊魚進行殊死的博斗。一場場征服和反征服的博斗“大塊的魚肉”和后來的爭奪,局部的勝利之后,當老人感覺勝利在握的時候,鯊魚猛然的出現,老人最后空著雙手,幸運地“凱旋”回岸。
這使我不由的感嘆,心久久不能平靜,在想我們人類最終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征服什么,《老人與海》的挑畔,進行的是不屈不撓的征服。但是我們有沒有想過人類是不是總在不屈不找、撓中制造問題,然后再去解決他,到底這個世界上最后是誰征服了誰,征服這后做什么,為什么要征服而不是……曾在世界第二次大戰中不可一世的希特勒利用殘冷的武器,可謂是踏遍半個歐洲,征服了不少的國家的領土,可是到后來呢?
篇2
關鍵詞:《老人與海》 故事空間 敘事視角
海明威作為美國杰出的文學家,其寫作的《太陽照樣升起》《永別了,武器》等備受廣大閱讀者鐘愛。論及海明威,必不可少的就是其創作于20世紀50年代的經典中篇小說《老人與海》,作者那精妙的敘事手法在這部作品中展現得淋漓盡致。海明威用自己特有的寫作方式向我們描述了老漁夫桑提亞哥在各種艱難險阻之下捕魚的經過,并飽含了深刻的生命主題,從而成功地創作出為眾人所知的“硬漢子”形象。基于海明威在當代小說寫作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他在20世紀50年代榮獲了美國普利策獎以及諾貝爾文學獎。
小說故事中人物的刻畫無法脫離自身行動得以產生的地方,由此組成了作品敘事中的“故事空間”。根據學者查特曼的定義“故事空間”是指“事情發生的地方”。在這部作品中,作者就是透過對主人公所處狀態、地點、海洋以及捕魚經歷的描寫給閱讀者創建了一個現實的故事空間,這給表現在“重壓之下的優雅風度”創建出現實而極富張力的小說世界,并吸引我們將注意力由故事情境轉向了老漁夫的心路歷程。
表面上看,《老人與海》是一個內容簡單的故事,作者給閱讀者營造出一個現實的、窘蹙的老漁夫在海洋上捕魚的場景。在這部作品的開篇,海明威并未對主人公漁夫的成長背景介紹太多,僅僅用十分簡單的筆墨勾勒出了一位年齡頗大、時常孤單并在灣流中捕魚的老頭形象,而這位漁夫現在“已經接連84天未撈到一條小魚了”,這讓其身邊的鄰居都遠遠躲著他。接下來作者用全知敘述的方法描繪了老漁夫的外表,“十分削瘦,脖子上布滿層層褶皺,滿臉均是黃褐斑,他的手上都是常年由于使用繩索工具而留下的疤痕,老頭看上去就是一位歷經磨難的捕魚人模樣。他身上所有都顯得古舊,除去那對雙眸,它們好似大海之水那般澈藍,展現出喜氣洋洋卻毫不認輸的精神。”這樣的敘事形式簡潔又客觀地將焦點集中在故事的核心人物老漁夫與其捕魚的主要行動上。
為達到真實表現角色與故事主旨的目標,作者運用全知型敘事手法強化了我們對主人公老漁夫過往經歷的了解,進而從多方位來展示其硬漢個性。在小男孩馬諾林的眼中,每天男主人公總是空手歸來總令他感到非常難以接受,所以對老頭表示深切同情,并協助其收拾捕魚工具、船只等。海洋是村民們主要的活動地點,也是老漁夫內心向往之處。“他明白自己想要往遠方去,因此將陸地的味道完全拋至腦后,將大海清晨新鮮的空氣劃向自己。”此處不但描繪了景色,也生動地傳達了主人公內心的追尋態度。針對海洋的描繪中,我們都可以看到主人公對海洋持有深深的情感,所以將海洋稱作“她”。他在撈到大魚以后,雖然和大魚進行了長久的角力,早已身心疲憊,但在面臨大白鯊不斷來襲之時,他仍未輕言放棄。這樣一些形象的描繪大大強化了這個故事內容的真實感,也讓我們對主人公的個性有了更為深入的理解,對作品主旨也有了更為深刻的領悟。
同時,為使我們更準確地理解主人公“硬漢”這個人物角色,作者在小說中運用了故事中人物視角展開描述。人物視角“是敘述者借助老漁夫的視角或者思想意識去感受整個事件”。雖然陳述話語或是聲音來源于陳述者,不過感受的角度卻是借助于故事中老漁夫的角色。假如作者在這部作品中僅僅用零聚焦方法展開全知敘事,那么很容易令主人公這位硬漢的人物形象展現得過于客觀,從而將大幅度削減整個故事的真實性。因此,為讓我們詳細知曉主人公自身的生活背景,作者透過男孩馬諾林的雙眼來展開陳述,通過小男孩的感受視角來為閱讀者展示主人公的真實情況,“窩棚是利用稱作棕的堅硬而強韌的護芽棕皮制作的,其中包括一張床、一套桌椅與地上一個利用木炭做飯之處。他年紀已經很大了,雙肩卻仍然很壯實,脖頸也仍舊強壯,而且在他睡覺后,頭往前耷拉著,褶皺也不十分明顯。他的衣服上不知道補了幾個破洞。”(節選自《老人與海》)
雖然這段描述內容十分簡單,但是我們能夠從中看出主人公生活的基本狀況。自節選前半部分里面,我們能夠看出主人公老漁夫所生活的地方十分破舊,其中能夠使用的物件只有床和桌椅,還有勉強能做飯的灶臺,除此之外只剩下他妻子遺留下來的物件。與此同時,在這樣一間破舊不堪的房間內也烘托出了主人公內心追尋的東西,可以稱為“斯是陋室,唯吾德馨”,這和作品主旨可以說是相得益彰。節選的后半部分中,描繪了小男孩給主人公帶晚餐過來的場景,主人公的清貧形象也從小說開篇的宏觀印象有了具體化的描寫趨勢。盡管老漁夫年事已高,經常勞作導致身體疲乏不堪,不過身體還算十分強壯。最要緊的是,他身上穿的衣服還有那么多補丁,真像掛在船上的帆布一樣破爛不堪,這樣一些場景的描繪更加展現出主人公自身所處的窘境。根據上文的描述,我們還能夠展開更豐富的聯想,例如主人公究竟受到過多少打擊與磨難,度過了多少個太陽猛烈照射的日子,他究竟是怎樣外出捕魚等。就像作者在談及寫作之時所言:“假如一個寫散文的創作者對自己希望描繪的內容能做到心中清楚明了,那他就能夠省去自己知曉的一切內容,對閱讀者而言,只需作家描寫的是真切的,就能夠非常清楚地感受到作者省去的部分,就好似作家也已把那些內容給寫完了一樣。冰山在海洋當中的挪動是十分壯美的,正由于其僅留下八分之一于海面當中。”描寫故事盡量減少習慣使用的優美辭藻來予以修飾,簡練的文字陳述會有意蘊不盡的功效,描述的內容包含的深邃內涵把我們的閱讀感受帶到無盡聯想與明晰的境地,那些表露于海面中的部分突破了常規小說使用的敘事模式,突破了預期表達效果,所以初次閱讀時會顯得十分陌生。
但是,這兩類敘事模式僅可以較為客觀地展現主人公的局部特點,無法全面展示他在捕魚過程中經歷的一切以及心中豐富的思想轉變。為了塑造一位生動的主人公形象,令角色展現得更為真實,海明威在描述主人公在大海里捕魚的時候,將焦點集中在老漁夫的心理活動中。故事從始至終均緊密環繞主人公捕魚的過程,海洋是其活動背景所在,老漁夫是捕魚之主體,小男孩代表了客觀視角。只要人們從事一切有目的的行為,均無法脫離思想活動,老漁夫也同樣如此。在接連幾日一無所獲的狀況之下,他依舊滿懷信心,一定能夠撈到大魚。見到一群飛魚在自己面前游過,主人公不但不生氣,還滿懷自信與期盼,“說不準我可以抓住一條脫隊的,說不準我希望抓住的大魚就在這些小魚旁邊游著。我要撈的大魚總應該在某一個地方。”正是憑借自己的信心還有多年經驗,主人公最終等到了想要的大魚。大魚被勾住了,但是抓住它并不是很容易的事情,大魚在水中一直拖著船朝西北邊挪動。
在這一場艱難的對抗里,作者透過主人公的感受非常細致地展現出這場對抗的困難程度,表現出老漁夫捕魚時精彩的心理活動。急迫的心情令其希望快點兒看到與之拼搏的對象的真面目,他更希望小男孩如果在這里該有多好,讓他能夠親眼看看這條巨型大魚,并且還可以讓其協助自己。但是,艱難的現狀令主人公清醒地意識到他在孤軍奮戰,是獨自一人在對抗大魚。捕魚這項工作也是他本來就該干的事,因此獲得了強大的信心與力量。雖然還是要忍受饑餓與各種痛苦,主人公仍然相信在這場角力中,越是困難,越能夠證明自己的力量。就是在這樣一場角力中,老漁夫的個性被展現得更為豐富和生動,這正是海明威理想中需要展現的。
就像黑格爾所言:“小說中角色個性也應當展現這樣的豐富性。個性之所以可以獲得別人的興趣,就是因為其展現出了整體性,并且在豐富中個性還是自身完整的主體。”在作品中,海明威不但展示了主人公的硬漢個性,還把老漁夫個性形成的歷程展現得十分具體。主人公用盡心思撈到了大魚,可是這個故事還沒有終止。故事仍然緊密環繞著海洋,而這個時候因為主人公離海岸過遠,海洋給他帶來了不同的宿命。在返程中,主人公經歷了大鯊魚的攻擊,他用魚叉消滅了第一條大鯊魚,同時這條鯊魚也把他自己的捕魚工具帶走了。作者用內聚焦的形式將主人公那一刻的思想展現得相當具體,“它將魚叉給帶走了,還有一整條繩索,他想,我身邊的魚還在流血,會引致別的鯊魚蜂擁而至。”盡管十分擔心,可是他自己還是有著強大的自信與決心,自己對希望追尋的東西一點兒也沒有改變。通過將焦點聚集于主人公心理活動上,作者細致地刻畫了處在不確定情境中的老漁夫。作品緊緊環繞著主人公的捕魚行為,將捕魚前前后后的一連串心理活動和行為進行細致描寫,生動地展現出老人永不言敗的內在精神。
正如海明威在榮獲諾貝爾文學獎時所言,作家“應當一直試著做一些從未有人做過或是未做成功的事情”,在《老人與海》中,海明威進行了這樣的嘗試。為了讓小說顯得更加真實,他在敘事方式上結合運用不同的敘事角度來陳述孤身一人的老人捕魚的歷程。多角度的陳述方式不僅將這個角色展現得立體、生動而真實,展現了老者的硬漢形象,也將海明威的寫作宗旨表現得淋漓盡致。語
參考文獻
[1]董衡巽.海明威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0.
[2]海明威.老人與海[M].吳勞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4.
[3]張繼紅.美國作家海明威的創作風格探析[J].語文建設,2014(29).
篇3
所有看過《老人與海》這部作品的人都不會忘記那個老人,他經歷了無數次的失敗,忍受了深重的痛苦,承受了世俗懷疑和鄙夷的目光,但他依舊堅守著自己的信仰。他堅信,憑借自己堅定的信心和頑強的意志,終會成功地釣上一條大魚。雖然老人最后帶回的只是空空的骨架,并且在世俗那短淺的眼光看來,也許老人是失敗的,但他卻是精神上的勝利者,即便是血肉之軀,也用實際行動詮釋了勇敢與堅韌的本質,因此他的形象也變得無比高大。
一、電影《老人與海》簡介
由斯賓塞?屈塞扮演的桑迪亞哥,電影編劇是美國彼得?維爾德的美國版《老人與海》,是《老人與海》多次被拍攝成電影中最精彩的一部,曾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并且電影一上映就獲得了多個奧斯卡獎項。作品中講述的是一個孤獨與堅毅的老人,他常年居住在海邊依靠打魚為生,卻連續84天一無所獲,但殘酷的現實并沒有擊退桑迪亞哥打魚的決心,在第85天他將人煙稀少的墨西哥海灣作為這次捕魚的地點。這一次終于讓他捕獲到了一條前所未見的大馬林魚,桑迪亞哥在降服大馬林魚過程中已被弄得精疲力竭,但在返航途中又遇到了一群鯊魚攻擊,而木棍和舵把是船上僅有的武器,就此展開了殊死搏斗,雖然老人最終安全返航,但他所捕獲的大馬林魚也只剩下被啃后的一堆骨架。雖然老人最后還是沒有收獲,但他與鯊魚搏斗過程中體現出了超常的毅力和勇氣,他的勝利是在精神上。在電影作品中,體現了桑迪亞哥永不屈服的硬漢精神,也反映出了作者對人生和命運的看法。[1]在20世紀時期,《老人與海》這部作品被美國著名作家威廉?福克納稱之為是那個時期最好的一部作品,并且這部作品在20世紀美國文學的發展中都有著巨大的影響。認真觀看和品味作品,我們很容易發現在電影作品中蘊涵的硬漢精神和英雄主義,這也正是作者海明威所要表達的初衷。
二、電影對于人的精神折射表現
《老人與海》這部電影為我們塑造了一個不屈不撓、勇敢堅毅的人物形象,連續84天一無所獲依然沒有消滅桑迪亞哥出海的決心,在與鯊魚搏斗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是他那令人驚嘆的勇氣,雖然最后只剩下一堆骨架,但他的那種勇敢堅毅的精神正是該作品流傳至今的原因。老人雖然在前84天一無所獲,但他并沒有表現出悲傷、失望的情緒,第85天時也沒有因捕獲到一條大馬林魚而欣喜若狂,在遇到鯊魚攻擊時他表現得無所畏懼,這種不喜不悲不懼的精神似乎與范仲淹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那份淡然相吻合。[2]
(一)不屈不撓
老人前84天都未捕到魚,這對于一名熟練能干的漁夫來說很失敗,但他并沒表現出一絲悲傷,第85天出海時他依然悠閑地在海上欣賞著美麗的景色,飛鳥翱翔在天際,陽光撒落在海面上反射著五彩的光芒,樹搖曳著身姿……而這美麗的景色與桑迪亞哥的現狀很難聯系在一起。老人面對著困境卻依舊不屈不撓,這與中國傳統的精神有相似之處,在《易經》中有記載:“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這句所表達的是將君子比作天宇,即使顛沛流離,依舊不屈不撓、運行不息;君子的度量應該像大地一樣,能夠承載一切事物。而桑迪亞哥表現出來的這種不屈不撓精神正與中國傳統文化有著相似之處。
(二)自立自信
電影《老人與海》中的桑迪亞哥,雖然連續多日一無所獲,這位老人在旁人眼中是孤獨可憐的。在捕魚途中因為有小男孩的陪伴,讓桑迪亞哥更加堅定地踏上了捕魚之旅,雖然老人在海上沒有收獲,但他對大海從來不會產生厭倦,他出海并不是只為了打魚,他更多的時候只是為了和大海離得更近一些,他把蔚藍的大海已經當成了依靠和愛好。桑迪亞哥有著征服大馬林魚的決心,盡管有一大群鯊魚攻擊他,他也沒打算放棄大馬林魚,勇敢地與鯊魚拼死搏斗,他的反擊很具有戰略性,在兇險時刻鎮定自若地瞄準鯊魚用漁叉對準要害部位用力一扎,鯊魚受傷之后惶恐逃跑,老人所表現出來的沉著冷靜、勇敢給觀眾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電影畫面中,隨著輕揚的音樂和美輪美奐的海面吸引了觀眾的眼球,但這柔和的景色與桑迪亞哥硬漢的形象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這位孤獨的老人經歷了太多的艱辛與苦難,但他依然保持著樂觀自信的生活態度,面對生活中的困難勇敢堅毅地去闖,從不退縮。對老人而言,大海和鯊魚就像命中無法預知的磨難,永遠無法預知什么時候出現,對生活會產生什么樣的變化。在桑迪亞哥與鯊魚搏斗過程中正體現出了他那堅韌的硬漢形象和那股自立自信的浩然正氣,從而為觀眾展現了這種“壓力下的風度”[3]。
(三)英雄主義
在電影人物中,英雄主義中心在于擁有能夠打倒人的困難或者苦難。為了在電影中塑造桑迪亞哥的人類英雄形象,專門為其設計了巨大的苦難。海明威對于英雄主義的幻想是希望通過連續不斷的努力而獲得瞬間完美的結局。在電影中,英雄所面臨的困難都是具有一定風度和尊嚴的,這是海明威自我控制的一種表現。電影中英雄主義下的成與敗并不是像我們平常的內在高貴和舉止一樣,就像桑迪亞哥的臺詞說到:“一個人并不是生來要給打敗的,你盡可以把他消滅掉,可就是打不敗他。”在電影中我們可以非常明顯地看到對海龜的描述,桑迪亞哥說到:“大部分人對于海龜都表現出冷酷的表情,是因為海龜在被殺死之后幾小時內心臟還是跳動的,但是老人們在思考,如果我們也能夠擁有像海龜一樣的心臟,那我們的手、腳也會和它們一樣那么靈活。”[4]之所以產生這些看法,主要是被電影中桑迪亞哥那種不屈不撓的精神所感染。海明威在電影中提出關于打不敗的精神品質,即“即便是他的身體被毀滅,但是他的精神仍然會繼續戰斗,這也預示著在整部電影中桑迪亞哥將面臨馬林魚的巨大任務,在電影中桑迪亞哥將通過吃海龜蛋來補充自己身體的能量,喝鯊魚肝油來讓自己保持健康,通過這種描述方式來進一步內化海的特質,并逐步將其轉化為自己身體的一部分。
在電影中,桑迪亞哥與曼諾林之間的對話充分證明了在整部電影結束時桑迪亞哥仍然不會被打敗并保持他原來的尊嚴。桑迪亞哥對那個男孩說的第一句話就是:“它們打敗我了,真正打敗我了。”這里的它們就是指鯊魚。但是劇情卻很快轉向了一些世俗的事情,例如:如何處理馬林魚的頭呢?他們不在的時候曼諾林又能夠捕到什么樣的魚呢?當桑迪亞哥因為運氣不好而不和曼諾林一起捕魚時,男孩告訴他說能夠帶來好運,很快桑迪亞哥便開始準備好一個新的矛,為下一次出海做好了準備。在電影的最后,有一句臺詞:“老人又夢到獅子了。”這顯示出桑迪亞哥在出海前所表現出來的那種青春與力量,這也源于海明威所遵從的英雄主義理念,桑迪亞哥在經歷了很多的困難之后仍然保持著未成功、未被打敗時的靈魂氣概。
(四)成功
對于人物的成功的描述,海明威將其分為了兩種不同的成功方式,即內部成功(精神方面的),外部成功(物質方面的)。[5]在電影角色的服飾及環境中都可以很明顯感受到桑迪亞哥缺乏的是第二種成功,但是他擁有第一種成功,而這種成功將所缺失的成功進行了有效的彌補,當桑迪亞哥在一點點失去他千辛萬苦所獲得的極其寶貴的馬林魚之后,其能夠保持著沒有被打敗的狀態,直至整部電影結束,這樣的構思彰顯出內在的成功將高于外在的成功的基本原則。
在電影中,海明威說道:“除了他的眼睛,其他的都是舊的,它們與海的顏色是一樣的,他們生活得非常愉快,是永遠不會被打敗的。”這又讓人們回憶到前面所提及的兩種不同的成功。我們分析這句臺詞時,可以將“一切”看成他比較貧困的生活條件和艱苦的生活環境,而“他的眼睛”則可表示他擁有無限的精神勝利果實,即便是他缺少物質方面的成功,但是至少他擁有著不敗的精神戰績,貧瘠的物質條件也是整部電影所表現的另一個重要主題思想。
篇4
一、淺析《老人與海》及《老人與海》的寫作風格
一個名叫桑地亞哥的古巴老漁夫是海明威《老人與海》中的主人翁,故事描述了一個獨自出海捕魚48天都沒有收獲的老漁夫捕獲了一條巨大無比的馬林魚,老人與這一條大魚整整搏斗了兩天兩夜,在經歷了一系列艱難險阻之后,他終于成功的捕獲了這條魚,并將這一條馬林魚成功的拴在了自己的船頭上,然而受到魚血的吸引,大馬林魚引來了鯊魚,為了保護自己的戰利品,老人與鯊魚展開了殊死的搏斗,值得讓人同情的是,鯊魚最終還是將馬林魚全部吃凈,老人只好拖著一副光禿禿的魚骨架回家。《老人與海》的故事其實非常的簡單,但是海明威卻用自身獨特的語言塑造了一個讓世人都為之震撼的硬漢形象,借助語言這門藝術,海明威成功地刻畫了人物的鮮明形象,如果要在語言運用方面找尋世界上最具特色的大師,那么海明威當之無愧。在《老人與海》這部小說之中,人們能夠充分地感受到桑地亞哥老漁夫的堅毅果敢,在他不屈不撓的個性中升華自身的人格,海明威真實、簡練的語言文字給了人們深刻的啟發,言有盡而意無窮的結局更是給了人們無盡的聯想。
二、個性化的人物語言,以人物心理的描述為重點
在老人與海一文中,海明威想要表達的是一個貼近生活的真實的老漁夫的形象,而老漁夫這個形象具備的最大的特點就應該是貼近生活,因此海明威賦予了老漁夫最簡單的言語,而這也是使桑提亞哥堅毅、果敢性格特征的基礎。就是那么一個樸素的老頭,他樂觀,不盲目,即使在最糟糕的境遇之中,也始終懷揣著希望和自信心,他說:走運當然好,但是我寧肯把什么都安排得分毫不差,那么運氣來的時候,你就有個準備了。
在大海上與馬林魚、鯊魚搏斗的時候,他也曾說:雖然這是不仁義的事,我也要讓他知道什么是一個人能夠得到的,什么是一個人忍受得住的。可一個人并不是生來要給打敗的,你盡可以把它消滅掉可就是打不敗他。短短的幾句話,是老漁夫的自白,更是海明威的自白,真正的勇士,在痛苦面前,仍然可以頂天立地的做一個男子漢該做的事,老漁夫是海明威心中堅強勇敢的化身,更是海明威心中的執著:人類的力量是無堅不催的,人的勇氣可以戰勝一切。
三、簡潔的語言,含蓄的描寫,深刻的象征意義,耐人尋味的生活哲理
在小說之中,作者用細膩的、非現實的筆法描述了一個敢于和大自然搏斗的堅強的漁夫形象,雖然最終人力難以勝天,但是在老漁夫與天斗的過程中,讀者們卻收獲了無盡的啟發。
老人與海中,多次運用了象征的手法,象征像是一條看不見的鏈子,串起了文章的整個中心,提高了作品的美學價值,豐富了文章的哲學內涵。例如海明威在描述大馬林魚的時候,突出的強調了大馬林魚的形象,重點的描述了它的外形和它的美,海明威借助了大馬林魚的形象,贊美了大自然,從側面說明了大自然的壯觀與雄偉。文中,桑地亞哥還提到了獅子,這也反襯出老漁夫不愿為軀殼所束縛的勇者之魄。如果說大海就是人類無法擺脫的現實生活,那么大馬林魚就是生活中的強者,而鯊魚就是人類無法擺脫的悲劇因素。海明威用多角度的思維,多層次地展現了藝術的功效,這就是使他區別于其他作家的最突出的特點。
除此之外,海明威在老人與海中,還使用了語言的反復運用,就比如“要是孩子在這兒多好啊”,這句話頻繁地出現在文中,作家用短短的一句話就將老人一個人打魚的悲涼之色渲染的淋漓盡致。當然,海明威高超的寫景手法也不得不提。誰也不能懷疑海明威是一個非常高超的寫景者,他利用多變的空間和多變的時間帶給人們一個立體的視覺感受,雖然故事的情節比較簡單,可是他卻用豐富的情景強化了故事的真實感,將鮮明的畫面深深的刻進讀者的腦海,使得讀者不由自主地去回味,去思考。
篇5
1、老人與海主要運用象征手法刻畫人物形象。
2、《老人與海》在那個“迷惘時代”是一部經典的勵志代表作品,海明威也成為了信仰和意志的代言人。海明威通過在作品中運用象征手法,生動形象地向人們展示出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對堅強不屈、堅持不懈的高貴品質的贊揚,也讓讀者從中體會到了作者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更為深入地理解了文學作品的深層意蘊。
3、《老人與海》表達出了海明威內心世界和一生的生活經歷和感受,塑造的老人硬漢形象符合海明威對待生活的方式,反映出他想表達的生活感悟和人生哲理。海明威受到家庭的影響,在很小的時候就養成了勇敢、堅強、執著的優秀品質,這品質也都生動形象地體現在他的文學作品中,為整部作品的創作埋下伏筆。
4、海明威在《老人與海》中熟練地運用象征手法,賦予了捕魚老人、小男孩、大馬林魚、大海、鯊魚、群獅以及其豐富的寓意,深刻地表現出了文學作品的精髓,體現了作者廣闊的思想境界,使得表現出來的主題和現實意義遠遠高于題材本身的內容,本文通過詳細地分析《老人與海》中象征手法的運用,并詳細分析了老人、大海、小男孩、鯊群的象征意義,研究象征手法的表現形式,充分挖掘作品的深層意蘊和人物特征。
(來源:文章屋網 )
篇6
關鍵詞:冰山理論;海明威;象征
一、引言
歐內斯特?米勒爾?海明威(Ernest?Hemingway?l899~1961)美國小說家。是美國“迷茫一代”(Lost Generation)作家中的代表人物,作品中對人生、世界、社會都表現出了迷茫和彷徨。海明威一向以文壇硬漢著稱,他是美利堅民族的精神豐碑。1953年,他以《老人與海》一書獲得普利策獎;1954年,《老人與海》又為海明威奪得諾貝爾文學獎。《老人與海》是作者思想和藝術的結晶,是作者晚年的閃光之作。“冰山原則”在這部作品中體現的淋漓盡致。圣地亞哥的一句話“人不是為失敗而生的,一個人可以被毀滅,但不能被打敗。正是由于“冰山”的創作原則,不同的人對這部作品有著不同的解讀。
二、海明威的“冰山理論”
1932年,在他的紀實性作品《午后之死》中,首次提出了著名的“冰山原則”。冰山理論以“冰山”作為比喻,把文學創作比作漂浮在大海上的冰山,認為作者只應描寫“冰山”露出水面的部分,水下的部分應該通過文本的提示讓讀者去想象補充。海明威這個著名的“冰山原則”,就是用簡潔的文字塑造鮮明的人物形象,并且把作家自身的感受和思想最大限度地隱藏在表象之中,達到情感充沛卻含而不露、思想深刻且隱而不晦的藝術效果,將文學的可感性與思想性巧妙地結合起來,讓讀者去感受并發掘其內在的意義。海明威的“冰山原則”,集中體現了海明威的創作原理和藝術風格,表現了他在創作實踐中對形式美的追求,體現了獨特的創作個性。
三、冰山理論和《老人與海》
《老人與海》的主人公是老人圣地亞哥,小說的背景是一望無際的大海,小說講述了圣地亞哥獨自一人在深海中捕魚斗鯊的故事,小說的主題是圣地亞哥的一句話“人不是為失敗而生的,一個人可以被毀滅,但不能被打敗。”在小說中,海明威省略了大量的時空背景及其相關描寫,把它們作為冰山的“八分之七”統統隱藏在了水面之下。通過水面之上的“八分之一”,讀者可以探索豐富多彩的水下世界,從而獲得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因此,要想解讀“冰山的水面以下的部分是什么”,就要研究《老人與海》的象征藝術。
(1)老人圣地亞哥
老人圣地亞哥是海明威塑造的最后一位悲劇英雄,也是海明威硬漢形象的總結和“冰山”理論最有力的體現者。在人生的角斗場上,圣地亞哥是個失敗者,卻是精神上的強者。
小說開篇就為圣地亞哥定下了悲劇的基調。在漁村里,沒人知道圣地亞哥的身世背景,他的妻子已經離他而去,他沒有兒女,孑然一身。不僅如此,圣地亞哥的遭遇就是一場悲劇。壞運氣始終伴隨著他,已經過去了八十四天了,老人一條魚都沒有捕到,貧窮和饑餓威脅著圣地亞哥。到第八十五天,圣地亞哥獨自一人駛向了大海深處。當他經歷三天的努力和拼搏,捕到大馬林魚時,命運又無情地捉弄了他。在返航途中,圣地亞哥遇到了鯊魚群,為了保衛馬林魚,他與鯊魚群殊死搏斗了三天三夜。最終,圣地亞哥所有的努力都化為了烏有,他拖著大馬林魚的骨架回到了漁村。在返航的途中,又遭遇窮兇極惡的群鯊,老人拼盡全力與之拼搏。最后,圣地亞哥勝利返航,盡管他只拖回來一副魚骨架,但從精神上看,他卻是一個永遠的勝利者,他具有堅韌不拔的精神,頑強的斗志,是個不為命運所折服的強大的人。在逆境中克服重重困難,敢于挑戰人生的種種磨難和人的生命極限,是個永不言敗的硬漢。圣地亞哥通過頑強的斗志,保存了人的尊嚴和風度。因此,圣地亞哥的人生越是失敗和孤獨,越是彰顯出老人面對馬林魚和鯊群時大無畏的硬漢形象。
(2)小男孩兒馬諾林
小男孩馬諾林在小說中起著不可或缺的作用小男孩是老人的希望,更是作者的希望,是生命力的象征。馬諾林五歲就開始和老人學習捕魚,是圣地亞哥生活中唯一的伴侶。在老人八十四天出海徒勞無獲時,在所有人質疑老人捕魚能力時,小男孩依然信任他,不愿離他而去。小孩子的純真質樸襯托出老人的英雄氣概,顯示出主人公的偉大不凡。小孩對老人的同情和崇拜也給老人溫暖和信心。老人在與鯊魚搏斗的過程中多次提到“要是孩子在著多好啊!”老人通過這句話喚起對昔日輝煌的回憶,繼而恢復信心,重振精神,繼續搏斗。因此,孩子成為他動力的源泉,激勵他不斷克服困難。
四、冰山理論在《老人與海》作品中的主要表現和運用
深刻的主題、豐富的感情等,是被海明威隱藏在水下的“八分之七冰山”。那么,海明威是如何完成這隱藏的過程呢?通過對作品的分析,我們可以發現,它是通過精妙的敘事技巧、簡潔含蘊的語言、“電報式”的對話和寓意深刻的象征手法來完成的。
(1)簡潔的語言表述
“每個由新鮮沙丁魚做的魚兒都是頭朝下掛著,釣鉤穿進小魚的身子并且扎好、縫牢。釣鉤所有的彎鉤與尖頭,都包裹在了魚肉里。”[10]在原作品中,作者實用了一些列精煉的動詞:“hung(掛)”,“tied(系,扎)”,“covered(覆蓋,包裹)”,并通過用詞的精準、毫不猶豫以及用詞的連貫性展現老人完成動作時熟練靈活的身手,同時從側面描寫了老人果斷勇敢的性格,緊扣小說主旨。海明威的作品中,雖然用詞簡潔明了,但每一個單詞都承擔了具體且確定的敘事任務。而反過來,對于這些直白文字的精心雕琢也在中心人物的思想和經歷上體現出來。
(2)口語式的對白展示
在這部作品中,口語式對白的運用完美地展現了冰山理論。在許多的對話場景中,海明威撇去對主人公情緒、行為等的繁復描寫,而只剩下簡單的對白陳述,留給讀者那“八分之七”的空間盡情想象。
“Do you think we should buy a terminal of the lottery with an eighty-five?Tomorrow is the eighty-fifth day.”(“你看我們該去買張末尾為85的彩票么?明天可是第85天。”)
“We can do that,”the boy said,“But what about the eight-seven of your great record?”(“可以呀,”男孩說。“但是你上次的記錄可是87。”)[10]
在這段老人與小男孩的對話中,海明威幾乎省略了所有的“他說”,“老人說”和“男孩說”。這是一幅完全由對話構成的場景。人們讀到這段對話的時候,就仿佛站在老人與男孩的身邊,親自聽著他倆的對話。
(3)象征手法的運用
這部作品中,海明威大量使用了象征手法。馬林魚是圣地亞哥一生中捕獲的最大的魚。所以,馬林魚是人類美好前途的象征,人生美好的理想和追求的目標。鯊魚象征著世界上的惡勢力,象征著卑鄙與貪婪,象征著阻礙人們實現夢想的破壞性力量。獅子是力量和強者的象征,代表著勇氣和堅韌,象征著老人追求強大的力量,向往做一名強者。浩瀚的大海象征人生的大舞臺,神秘莫測,變幻無常,人的命運也飄泊不定。小說中對于這些形象的靈活運用,又一次體現了海明威的“冰山理論”:直率的海明威堅持這樣簡單、具體又直接但卻不平淡的文體,讓讀者讀到一個看似簡單明了卻意味深遠的悠長故事。
五、結語
在《老人與海》中,海明威通過水面之上的“八分之一”,展現了水面之下“八分之七”所蘊藏的巨大象征空間。《老人與海》雖然短小精悍,但卻賦予人類永恒的啟迪,不愧是“冰山理論”的典范之作。(作者單位:南昌大學公共管理學院)
參考文獻:
[1] 常轉娃.冰山之優雅與厚重――從“冰山理論”析海明威《一個干凈,明亮的地方》[J].和田師范專科學校學報.2008(02)
[2] 陳俱生.辭海[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2:1175
[3] 布占廷.海明威“冰山理論”的前景化解讀[J].濱州學院學報.2005(02)
[4] 董衡巽.海明威小說選編[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73:305
篇7
關鍵詞:《老人與海》 小說讀本 影視版本 比較分析
文學創作腳步永不停息,每一時代都留下了幾部經典的作品。例如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李爾王》,海明威的《太陽照常升起》《老人與海》。每部經典的電影都會被翻拍成電影或電視劇。《老人與海》,是美國著名的作家和記者――海明威的代表作之一,寫于1952年,這一著作榮獲了普利策獎(1953年)和諾貝爾文學獎(1954年)。先說海明威,他的寫作風格獨特,他寫的這部作品算是臨死前發表的最后一部了。海明威的作品對現代美國乃至世界都產生了重要的影響。海明威簡潔的語言風格與他的記者職業分不開。1917年開始,海明威在《星報》(當時沒有著名報社)擔任見習記者。從而用精煉的語言為塑造桑提亞哥塑造了形象。
《老人與海》是一部比較難評論的一部小說,因為它有它自身深刻的一面,看似平淡,寫出來卻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有人說它是海明威的巔峰作品,有些人卻認為這是海明威才華枯竭的素材。但是,不可否認,這部小說所獲得了驕人的成績,引起了共鳴,還被翻拍成電影,另一首膾炙人口的歌曲《老人與海》,但似乎這首歌與這部小說沒有什么必然的聯系。小說版本的《老人與海》與影視版的到底有哪些區別和聯系呢?筆者將選擇小說文本與由演員安桑尼?奎因主演的電影版本,通過比較分析兩個版本間的異同,得出一些結論。
1.《老人與海》小說讀本和影視版本的相同之處
小說讀本是作者海明威的原著作,可以算是第一手稿。但是由于后來很流行,被許多國家翻譯成不同的語言,因此除了英語以外,還有其他各種譯本。影視版本大部分都尊重作者的寫法,所以大部分內容與小說相一致,只是部分做了刪減或增加。
《老人與海》取材于一個古巴漁民的親身經歷,因此,它不僅是一部表達現實主義的作品,同時又是寓意深刻而多彩的巨著,是證明海明威萬年創作實力的中篇小說。在《老人與海》中,海明威通過清新明快的言詞以及“冰山”原則的創作風格,塑造了古巴老漁民桑提亞哥的硬漢形象,作品的末尾讓人回味無窮,在看完了小說或電影后,仿佛感受到了作者在暗示著什么,“一個人可以被毀滅,但不能被打敗”,這就是作者寫這部作品想要揭示的哲理。
所謂的“冰山原則”,就是在文學創作時像冰山露出水面一樣,水上的部分就是作者已經呈現出來的,水下的部分六個讀者去想象。“冰山”原則的四個基本要素包括鮮明的形象、簡潔的語言、深刻的思想以及豐富的情感。這個原則是著名小說家海明威在其小說《死在午后》中提出的,這種創作手法有著東方人的含蓄,也有著西方人的簡潔明了。不管是小說還是電影,都很好地體現了海明威提出的冰山原則,讓讀者與觀眾從故事情節中慢慢領悟其中的潛臺詞。人們常說:一千人心中有一千個哈姆萊特.《老人與海》距今已有半個多世紀的歷史了,它到現代仍然深受廣大讀者的青睞,或許也正是這種寫作原則在起作用,不同時代有其時代的特色和獨特理解,桑提亞哥的精神直到現在仍然被人稱頌。
2.《老人與海》小說讀本和影視版本的不同之處
2.1二者的表現手法不同
小說中采用的是第三人稱進行的敘述,作者是以局外人的身份來分析老人和與其關系密切的小男孩――馬諾林描寫老人;而電影中是以第一人稱敘事,作者進入到了故事中,影片中海明威與其妻子在海邊的小酒店里看到了老漁夫桑提亞哥回來的情節。細心的觀眾應該還看到了作者的多次出場,例如作者把自己泡在海里寫筆記;向酒吧負責人打聽老人的近況;作者因想在小鎮上多呆幾日而到集市上賣掉了名貴車;還有,作家夫婦與小男孩一起聊老人的情景,這種敘事方法在許多的電影里也都有所呈現,使得電影情節更加豐富和具有人情味。
2.2在塑造老人的形象上表達方式不同
在《老人與海》的小說讀本中,通過小男孩對老人的崇拜,老人自己的回憶,老人在海上與鯊魚的搏斗以及老人的夢境這些綜合起來塑造老人的形象,包括老人的外貌、性格、思想以及所要表達的精神。在影視版本中,除了以上四個方面,還加入了兩個重要的內容即老人女兒的看法以及年輕漁夫的挑釁。影片中為何會出現年輕漁民挑釁老人的細節,其實是想從一個側面告訴觀眾:老人的過去是輝煌的。這種手法襯托出老人不畏艱險,堅強剛毅的性格,以及老人善良的人格品質。此外,在對老人夢境和回憶的呈現中,影片又稍微有些改動。小說中的老人出海前做夢:他不再夢見女人、風暴、妻子以及巨大的遭遇。相反,夢的只是一些自然景觀和自然中的獅子。這些動物像小貓崽一樣在嬉戲打鬧,他像愛他們如同愛故事中的小男孩。從海上歸來后,老人的夢境中還是獅子。心理學家認為夢境是人的潛意識的反映,從這里可以預示著老人的渴望。它渴望著像獅子承擔著林中之王的角色一樣,具有王的風范,他渴望著自己有著輝煌的人生。
但是影片中卻不同,老人在出海的夢境是這樣的:鏡頭前的是桑提亞哥在年輕時捕魚的練習細節,一旁的老師傅說著:撒網、扯帆……你不需隨時想著魚……。后來,老人沒有再做夢,卻回憶起與妻子的婚禮,與黑人掰手腕的比賽。為什么導演要如此改動呢?筆者認為,這是影片想賦予作品更深層的內涵即老漁民桑提亞哥不僅具有王者風范,他也是一位普通漁民,他與觀眾一樣,有著人類的喜怒哀樂,他也是孤獨的,只是因為他的堅強,所以他又不是孤獨的。
2.3對小男孩的描寫筆墨不同
在海明威的作品中,描寫小男孩馬諾林的筆墨并不多,只是稍微地帶過幾次,所以讀者對小男孩的印象并不是很清晰。只有在老人孤身一人呆還是時描寫了小馬諾林,所以小男孩的不是很關鍵。而在影片中,小男孩的出鏡率高于前者,他也給觀眾留下了非常深的印象。小男孩崇拜老人,有個情節是他面對空曠的大海跟老人說話時,老人的女兒叫他別喊了,他說了一句老人對他說過的話:只要聲音發出去就永遠不會消失。這些充分體現出小男孩對桑提亞哥的愛和懷念。影片中花了較多的筆墨描寫小男孩,筆者認為是為了凸顯片中的感情戲份。因為影片與文章不同,小說讀本只有文字,其他的情節全部由讀者根據這些文字去想象;而影片已經給出了直觀形象的老人、海、小男孩等具體形象,若要表達感情,需要有具體的細節描寫,撥動觀眾的感情弦才能引起共鳴。
2.4對女性描寫和設置的不同
許多的學者認為在《老人與海》小說讀本中,幾乎沒有女性的角色,老人周邊的女性僅有兩位,一是妻子,可是妻子早逝,因看照片會睹物思人,所以老人還是收藏起來了;二是老人的女兒,但自從嫁到哈瓦那以后就杳無音訊了。唯一的一位女性就是老人釣魚釣到的一條雌的馬林魚。
但是影片卻顛覆了這個女性缺席的現象。影片中出場的第一位女性人物是作家的妻子,這是額外增加的人物。剛到小鎮時,作家妻子對老人的事也不是很感興趣,本打算去別的地方,苦于丈夫要完成寫作,于是留下來,便漸漸的聽到一些關于老人的事情來。她對老人的態度由之前的翹首以望變成了積極地關心起老人,找當地的政府求救,或者與丈夫一同出去搜救老人。在其中,作家妻子也開始做夢,夢到老人被救了。我們從中看到了這位善良女人的高尚品德。影片中的第二位女性角色是老人的女兒。女兒的出現在影片中詮釋了女兒對父親的感情。片中運用了部分細節和女兒打算帶老人一起去哈瓦那的想法都表達出女兒對老人的關心。在小男孩對著空曠大海向老人呼喊著什么的時候,老人的女兒再次出現在熒幕上,她跟馬諾林說:別喊了,老人不在那兒。
3.結語
綜上所述,不管是《老人與海》的小說讀本還是影視版本,都透露著感人的氣息。這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文學作品,從中體現出來的內涵引得讀者深思。因為小說讀本和影視的內涵不同,表現手法不同,對個別人物書寫的筆墨不同,導致了其中的要刻畫的人物不太一樣。在現實社會中,影視版本和小說讀本很難有完全一模一樣的。就單單《老人與海》這部作品來說,二者所表達的指導思想還是一樣的,主要歌頌老人的堅強不屈以及坦然面對人生的生活哲學,“人可以被毀滅,但不可以被打敗”,這樣一種偉大的、崇高的精神激勵著每個時代的人都要奮發圖強。影片中不僅表達了老人的“硬漢”和“重壓下的風度”精神,顯現了男性的陽剛之美,同時為了達到平衡,也加進了女性的角色作為凸顯主體的劑,增加了愛的表達。影片顛覆女性缺席的思想,從中挖掘出感動觀眾的一幕幕,從而獲得更高的收視率和表達更豐富的感彩。
參考文獻:
[1]歐陽敏,李維美.論《老人與海》中的生命意蘊[J].電影文學,2011(3):37.
[2]馬振芳.中國學者評論群體與《老人與海》[J]. 時代文學,2012(4):206.
[3]段紹俊.對比《老人與海》的小說讀本和影視版本[J].電影文學,2010(8):100.
篇8
摘要:海明威在他的作品《死在午后》中首次提出文學創作的“冰山原則”。在他的中篇小說《老人與海》中其“冰山原則”的寫作技法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他將主人翁塑造得栩栩如生,給人印象深刻。
關鍵詞:冰山理論;老人與海;圣地亞哥
1932年,海明威在他的作品《死在午后》中首次提出文學創作的“冰山原則”,他說:“冰山運動之雄偉壯觀,是因為只有八分之一在水面上。”的確,我們雖然看不到那水底下的八分之七,但可以通過想象去觸及它的雄偉和蘊含的力量。這力量正是海明威努力追求的。他說:“我總是按照冰山的原則來寫作,那就是浮在水上的八分之一,還有藏在水下的八分之七。你知道的東西可以略去不寫,這樣反而加固了你的冰山,略去不寫的就是含而不露。如果一個作家略去他不知道的東西,那他的作品就有漏洞。”有人將其概括為:一個優秀的作家,就是要以簡潔凝重的筆法,客觀準確地描繪出蘊意深厚的生活畫面,給讀者造成一種意境喚起他們的想像力去開掘隱藏在水下的‘八分之七’,對現實生活做出自己的判斷和結論。海明威堅守了他的創作原則,他恪守“數的把握”,做到語言不繁贅,在敘述方面,做到抒情絕不泛濫,他追求簡約、客觀的表達,為達到“善的極峰”,他盡量做到不濫跨一步。他堅持自己的“八分之一”表達,不偏不倚。為此,他獲得了巨大的成功。海明威在他的中篇小說《老人與海》中其“冰山原則”的寫作技法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可以說,在很大的程度上是“冰山原則”使《老人與海》獲得強大而永久的生命力。在海明威筆下滿身傷疤的老人雖然處處在透露脆弱與孤單情感的,但最終以鮮明的硬漢的形象打動著讀者的心。
第一,《老人與海》用簡潔的文字塑造了鮮明的“硬漢”的形象。成功的藝術形象是直接性與間接性矛盾雙方的一種特殊的和諧統一;其直接性總是超出自己,引導和指向一定的間接性;其間接性總是限制自己,附和和從屬于一定的直接性。為了使讀者在空蕩蕩的地方看到豐富的東西,在表面的形象的直接性中領悟到背后間接性的道理,海明威把塑造具有畫面感的人物和場景作為他創作文學作品的基本手法。這也是塑造典型環境中典型性格的一種不可缺少的手段。這種基本手法在《老人與海》有著明顯體現。
首先,人物場景描寫簡潔、準確、生動。如,老人將釣餌放入水中的一段,“不等天色大亮,他就放出了一個個魚餌,讓船隨著海流漂去。有個魚餌下沉到四十英尋的深處。第二個在七十五英尋的深處,第三個和第四個分別在藍色海水中一百英尋和一百二十五英尋的深處。每個由新鮮沙丁魚做的魚餌都是頭朝下的,釣鉤的鉤身穿進小魚的身子,扎好,縫牢,釣鉤的所有突出部分,彎鉤和尖端,都給包在魚肉里。……每根釣索都象一支大鉛筆那么粗,一端給纏在一根青皮釣竿上,這樣,只要魚在魚餌上一拉或一碰,就能使釣竿朝下落,而每根釣索有兩個四十英尋長的卷兒,它們可以牢系在其他備用的卷兒上,這一來,如果用得著的話,一條魚可以拉出三百多英尋長的釣索。”“他動手拉緊釣索,可是自從他釣上這條魚以來,釣索已經繃緊到快要迸斷的地步,他向后仰著身子來拉,感到它硬邦邦的,就知道沒法拉得更緊了。”雖然整個過程漫長而繁瑣,但經作者簡潔形象的描寫,變得生動而清晰起來,讓讀者如身臨其境。又如,小說開頭描寫老人的相貌:“老人消瘦而憔悴,脖頸上有些很深的皺紋。腮幫上有些褐斑,那是太陽在熱帶海面上反射的光線所引起的良性皮膚癌變。褐斑從他臉的兩側一直蔓延下去,他的雙手常用繩索拉大魚,留下了刻得很深的傷疤。但是這些傷疤中沒有一塊是新的。”這段肖像描寫抓住皺紋、褐斑、傷疤,突出老人的飽經滄桑。小說對老人以前的艱苦經歷不著一筆,卻讓讀者從這寥寥幾行字中體會到了。
其次,情景交融、和諧統一。海明威在《老人與海》中非常注意情景交融,使它為塑造人物性格服務。如,《老人與海》故事發生在特定的環境下。作者將老人置于茫茫的大海,沒有現代通訊工具和捕魚工具,有的只是傳統簡陋的捕魚工具和他的高超的捕魚技術。海明威讓主人公在毫無外援、變幻莫測的茫茫大海上與天、與魚、與海等大自然的一切搏斗,這樣的場景就足以說明老人勇敢且孤獨。如,“風在不住地吹,稍微轉到東北方去,他知道這就是說風不會減退了。老頭兒朝前面望了一望,但是他看不見帆,看不見船,也看不見船上冒出的煙。只有飛魚從船頭那邊飛出來,向兩邊倉皇地飛走,還有一簇簇黃色的馬尾藻。他連一只鳥兒也看不見。”這是一段否定式的景物描寫,其實老人多么想看到這一切啊 他太孤獨了,可他什么也沒有看到,因而觸景生情或說情中生景。
再次,小說敘事冷靜、客觀。海明威在敘述故事時采用了巧妙的手法,不斷轉移敘事視角,使得敘述者在文中不露痕跡。在小說開頭部,敘述者即為作者站在讀者面前介紹必要的故事背景,介紹故事主角老漁夫。隨著故事的發展,敘述者便隱藏在人物和事件的背后,使讀者幾乎無法感知他的存在。《老人與海》一半以上都是主人公的獨白,通過大量的直接引語和自由直接引語來推動事件的發展;即該小說主要采用意識流的寫法來反映人物的內心世界。如,老人與小鳥、魚的說話:“你多大了?”老人問鳥兒。“你這是第一次出門嗎?”和“你覺得怎么樣,魚?”他開口問。“我覺得很好過,我左手已經好轉了,我有夠一夜和一個白天吃的食物。拖著這船吧,魚。”這些獨白襯托了老人孤獨寂寞的心靈,他渴望與人交流,渴望情感的慰藉。又如,老人殺死大馬林魚之后后悔的一段內心獨白:“也許殺死這條魚是一樁罪過。我看該是的,盡管我是為了養活自己并且給許多人吃用才這樣干的。不過話得說回來,什么事都是罪過啊。別想罪過了吧。現在想它也實在太遲了,而且有些人是拿了錢來干這個的。讓他們去考慮吧。你天生是個漁夫,正如那魚天生就是一條魚一樣。”這段獨白表現了老人的善良和無奈,為了生存他不得已而為之。又如,寫老人跟隨著大魚一天一夜了,第二天夜晚實在累得不行,休息一會,正做夢時,大魚蹦出海面,弄醒了他,這時,“他的右拳猛的朝他的臉撞去,釣索火辣辣地從他右手里溜出去,他驚醒過來了。”“正在這當兒,魚跳起來了,使海面大大地迸裂開來,然后沉重地掉下去。”他對自己說:“你最好自己也毫無畏懼而信心十足,老家伙,”他說。與當第一條來襲擊的鯊魚咬去約莫40鎊肉時,老人也預感到好光景不長,將會有更多的鯊魚來犯,老人心情很沮喪,筋疲力盡的老人希望這一切都是夢,但愿自己沒有逮到大魚,但又一轉念:“不過人不是為失敗而生的。”他說,“人可以被毀滅,卻不可以被戰勝”。這是老人一生的寫照,詮釋了老人對生命的理解,對生活的追求。老人憑著自己的勇氣和信心頑強地與大魚、鯊魚搏斗,憑著富有韻味的獨白一次次闖過難關。
綜上所述,《老人與海》沒有敘述者的打段大段的贊美,沒有曲折起伏的驚險故事,僅僅描述一個老人獨自出海捕魚的過程含而不露地將打不敗的硬漢形象和硬漢精神凸顯出來。這種不露聲色的含蓄手法,正是冰山原則的體現。(作者單位:新余學院)
參考文獻:
[1]Ernest Hemingway(USA).The Old Man and the Sea[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上海文藝出版社,1997.
篇9
關鍵詞:《老人與海》;人與自然;生態意識;生態批評
一、前言
1952年,海明威發表了作品《老人與海》。小說中除了延續了一貫的創作風格,贊揚人類永不言敗的可貴精神外,還在生態層面表現出了自己的關注與思索。本文就海明威的作品體現出來的生態意識和生態思想進行分析,目的就是喚起人們對人類社會發展的關注,使人類具備生態意識和生態思想,建立正確的生態觀,保護生態環境。
二、人與自然的和諧
1.人是自然的一部分
書中的孤獨老人桑提亞哥,無依無靠,與大海相依為伴、和睦相處。小說細膩地表現了他跟藍天、星星、魚、鳥、海豚、海龜甚至帶虹彩的氣泡之間的心靈感應與和諧之美。他愛大海,總是“拿海洋當作女性。她給人莫大的恩惠。如果她干出了任性或缺德的事兒來,那是因為她由不得自己”。大海里的一切生物,都是他的兄弟朋友。人已經成為大自然的一部分,人與自然界其他生物是朋友和伙伴之間的關系。
2.自然給人美的享受
海明威筆下的大自然充滿魅力與生機,他描繪了動人的海上美景。在桑地亞哥出海后,作者是這樣描寫的:“陸地上空的云塊像山崗一般聳立著,海岸上剩下一長條綠色的線,背后是些灰青色的小山。海水呈深藍色,水中穿梭地閃出點點紅色的浮游生物,陽光在水中變幻出奇異的光彩……水面上沒什么東西,只有幾攤被太陽曬得發白的黃色馬尾藻和一只緊靠著船舷浮動的僧帽水母。它那膠質般的浮囊呈紫色,具有一定的外形,閃現出彩虹般的顏色。”海面上的情景,給他以清新美好的印象,激起他心靈的美感和愉悅,這就是審美學上所說的“悅形”。這些描寫充分展示了大自然的美,使讀者在欣賞故事的同時也清楚地感受著大自然的無限生機與活力。
3.人對自然的依賴
桑提亞哥出海捕魚的目的和其他漁夫一樣,都是為了維持生存。雖然他崇拜大自然,熱愛大海、熱愛藍天、熱愛海天之間的各種生物,但為了自己的生存他又往往不得不對其下手,甚至加予扼殺或破壞。在鉤住一條大魚并被其拖著漂流于海面的時候,他雖然對那條魚表示憐憫,心里想的卻主要是“這是條多大的魚啊!如果肉質良好的話,就能夠拿到市場上賣多大一筆錢的”。在殺死大魚后,他心中仍然想著“看樣子它不僅僅重一千五百鎊……倘若按照三角錢一磅來計算,該是多少呢”?我們可以從這些話語得知,老人與馬林魚的搏斗從表面上看,是他與馬林魚的對立,但實際上是迫于生存的無奈。這些話說明人與自然之間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關系。
三、人與自然的對立
老人與馬林魚及鯊魚的搏斗是人與自然界對立斗爭的寫照。老人連續84天都一無所獲。老人釣到馬林魚后,大魚卻把老人和船一起拖向遠海。老人降服了馬林魚后,卻遭到了鯊魚的進攻。老人用盡一切辦法打退鯊魚的進攻時,大馬林魚卻成了一副骨架。這在啟示人們:人的生存與自然界萬物是相互聯系的,我們不能企圖向自然無節制、無理性地索取,否則必將遭受大自然規律無休止的報復與不可想象的嚴懲。后來桑提亞哥也意識到這一點,“我真不應該出海這么遠的”“我出海太遠了”。
可見,人與自然協同發展和和諧的統一是依靠人類“合理地調節他們和自然之間的物質交換”。這一觀點包含著深層生態學的思想,體現出對人類中心主義的反思。
主人公桑提亞哥以馬林魚及鯊魚的搏斗是人與自然界對立斗爭的寫照:一方面,老人殺死大馬林魚象征著人通過智慧和力量征服大自然;另一方面,鯊魚的襲擊則象征了大自然對人類的報復。
人的生存與自然界萬物是相互聯系的,我們不能企圖向自然無節制、無理性地索取,不能“走得太遠”。
四、結語
海明威在《老人與海》中體現出的深層生態學思想和對人類中心主義的反思,為如何擺正人類在自然界中的位置提供了有益的借鑒。人與自然要和諧共處,人的不屈精神固然可貴,人的尊嚴固然不可失去,然而在強調與肯定人類能力的同時,我們也應該注意人類本身與大自然的密切聯系,切不可為了追求自身利益而破壞自然界的和諧。了解海明威的生態思想既有利于我們更深刻地了解海明威的作品,同時亦有助于我們正確認識人與自然的關系,增強人們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意識,幫助人們建立與自然的文明的合乎道德的關系。這便是海明威這位具有超前生態意識的偉大作家在這部作品中留給我們的啟示。
參考文獻:
篇10
【關鍵詞】《老人與海》 海明威 英雄主義
《老人與海》是美國著名小說家海明威的代表作之一,也是美國迷惘文學的一個里程碑,海明威憑借這部小說獲得1954年的諾貝爾文學獎。這部小說是海明威旅居在古巴的時候創作的,主要內容講述的是古巴一位普通的漁民桑提亞哥在一次單獨出海打漁的過程中,歷經85天,終于捕撈到一條大魚,并且與大魚和鯊魚搏斗的故事。通過這一故事,海明威創造出了一個英雄式的漁民形象----桑提亞哥。海明威曾將《老人與海》這部作品比作是他一生中所打到的最大、最美的獅子,這樣的比喻既表明了海明威對這部作品的滿意和偏愛,同時也說明了,在小說的主角桑提亞哥身上,有海明威一生所追求的東西,也就是一個平凡人身上、一個看似頭腦簡單的人身上所體現的英雄主義。
一、桑提亞哥和魚---生命的搏斗
在桑提亞哥捕撈到第一條大魚,并嘗試將這條馬林魚拖進船里的時候,他和魚都經歷了一番抗爭,最后都精疲力盡。桑提亞哥為了捕獲獵物,為了自己作為一個漁夫的生存而拼搏;而那條馬林魚則是為了將要失去的生存而奮力一搏。所以,在他們斗爭的,馬林魚為了生存表現出了極大的力量和尊貴的生命品格,因而我們看到最后桑提亞哥的力氣快要用盡,但他在心中默默地對自己說:“拽吧,手啊,......站穩,腿,替我撐下去,頭啊,替我撐下去,絕不要昏過去,這一次我會把它拽過來的。”當桑提亞哥最后用魚叉給了馬林魚致命的一擊,馬林魚在死前進行了最后的掙扎,掙脫了老人,跳入空中,最后又轟隆一聲落入了海中,激起了巨大的浪花。
馬林魚死前的這種悲劇式的英雄主義掙扎,迸發出了強大的求生欲望和生命品格,盡管最后失敗了,仍然具有攝人心脾的美。海明威在小說中這樣寫道馬林魚死后的場景:“它的血把海水染成了殷紅色,這種紅色起初先是在一英里多深的藍色的海水里黑黝黝,像是一座座淺灘,隨后又像云彩似的在周圍海水里擴散開來。”
由此,海明威從馬林魚身上出發,延伸至我們來到世間的每一個人身上,馬林魚生來就無法逃避被漁人捕捉的命運,而我們每一個來到人世間,也都帶著必死的命運。總之,死亡是世間萬物都無法避免的,能夠勇敢正視死亡的就不是懦夫。他在書中這樣描寫死亡:“死自有一種美,一種安靜,一種不會使我懼怕的變形。”
因此,在桑提亞哥和馬林魚搏斗的過程中,海明威想通過馬林魚的失敗和最終的死亡來告訴我們:失敗并不可怕,死亡亦是如此,我們應該正視它們。
二、《老人與海》中的英雄主義
中國古詩中曾說過:“自古英雄多磨難,從來紈绔少偉男。”越是在困境中,在危險的境地,就越能凸顯出一個人的英雄主義。在桑提亞哥因年老被人嘲笑無能的時候,他必須捕捉到一條大魚來證明自己的能力,因此,當他遇到海上的魚中之王馬林魚時,他盡管擔心太大,僅憑自己一己之力難以順利捉到,但他仍然沒有放棄,沒有輕易認輸,在和馬林魚經過了兩天的拉鋸戰之后,終于成功地將它捉住。
然而,事情并沒有就此結束,桑提亞哥在與馬林魚斗爭勝利之后,又遇到了更強勁的對手,也就是循著馬林魚血腥味而來的鯊魚們。鯊魚們成群結隊地來覓食,桑提亞哥盡管奮不顧身地去守護他的勞動果實和自己的小船,但由于鯊魚過多,仍然失去了他剛剛捕獲的馬林魚,而小船也被攻擊的破敗不堪。因此,從勝敗的角度來看,桑提亞哥是敗給了那些鯊魚們。但讀者們卻并未感覺到桑提亞哥是個失敗者,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他在斗爭中展現的硬漢精神、永不言棄的拼搏精神,雖敗猶榮。正如桑提亞哥自己所說的那樣:“一個人并不是生來就給打敗的。你盡可以把他消滅掉,但你就是打不敗他。”
在桑提亞哥身上,我們看到的并不是一個有勇無謀、生性好斗的老漁民,他是一個漁人,將海洋作為自己人生的決斗場,因此海明威賦予了桑提亞哥一種生命的普遍意義:整個世界對于我們來說,就是一個拳擊場,在場內的我們每一個人,只有還擊才能生存。所以,我們必須時刻準備著,并且要一直準備著,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天。那個時候,我們的對手是我們自己,戰勝自己,把死亡當作一種美好的事物來對待。因此,我們在這個普通的漁民桑提亞哥身上,看到的并非是那些崇高的、神圣的品質,因為他并非什么英雄豪杰,也并非拯救世界的英雄,他只是一個塵世生活中有著非凡勇氣的人,在他的身上,我們看到了一種最具人性的感情。
桑提亞哥同海明威創作的其他人物形象相比,不可避免地有著一些共同的特征,諸如以暴制暴、孤獨地奮斗等,但與那些失敗后悲觀絕望,消沉迷惘的人物相比,桑提亞哥盡管敗給了鯊魚,敗給了自然,但我們可以看到,他的內心其實已經歸于平靜了。正如海明威在故事的最后寫道的那樣:“他不再夢見女人,也不再夢見戰場,他已經擺脫了追求自身享樂的種種缺陷。”因此,也就更加明晰地凸顯了桑提亞哥身上的英雄主義:“生存斗爭,可以被消滅,但絕不會被打敗。”這樣的一種失而不敗的精神,使我們每一個人在世間生存的時候,即是面對挫折也會繼續拼搏,即使知道自己終將死亡,仍能正視死亡,坦然面對。因此,桑提亞哥可以說是海明威所創造的英雄的集大成者,也是這類英雄中最完美的體現者。
參考文獻:
[1][美]海明威著,吳勞譯.老人與海》[M].上海譯文出版社,1987.
[2]倪方.重壓下的優雅---論海明威小說中的“硬漢”形象[J].載于南京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