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明威的老人與海范文
時間:2023-03-27 02:53:5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海明威的老人與海,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可是老人沒有沮喪,沒有倦怠,他繼續出海,向限度挑戰。他終于釣到了一條魚。如同那老人是人中的英雄一樣,這條魚也是魚中的英雄。魚把他拖到海上去,把他拖到遠離陸地的地方,在海上與老人決戰。在這場魚與人的惡戰中,魚也有獲勝的機會。魚在水下堅持了幾天幾夜,使老人不能休息,窮于應付,它用酷刑來折磨老人,把他弄得血肉模糊。這時,只要老人割斷釣繩,就能使自己擺脫困境,得到解放,但這也就意味著宣告自己是失敗者。老人沒有作出這樣的選擇,甚至沒有產生過放棄戰斗的念頭。他把那條鯊魚當作一個可與之交戰的敵手,一次又一次地做著限度之外的戰斗,他戰勝了。
老人載著他的魚回家去,鯊魚在路上搶劫他的獵物。他殺死了一條來襲的鯊魚,但是折斷了他的魚叉。于是他用刀子綁在棍子上做武器。到刀子又折斷的時候,似乎這場戰斗已經結束了。他失去了繼續戰斗的武器,他又遇到了他的限度。這時,他又進行了限度之外的戰斗:當夜幕降臨,更多的鯊魚包圍了他的小船,他用木棍、用槳、甚至用舵和鯊魚搏斗,直到他要保衛的東西失去了保衛的價值,直到這場搏斗已經變得毫無意義的時候他才住手。
老人回到岸邊,只帶回了一條白骨,只帶回了殘破不堪的小船和耗盡了精力的軀體。人們怎樣看待這場斗爭呢?
有人說老人桑地亞哥是一個失敗了的英雄。盡管他是條硬漢,但還是失敗了。
什么叫失敗?也許可以說,人去做一件事情,沒有達到預期的目的,這就是失敗。
但是,那些與命運斗爭的人,那些做接近自己限度的斗爭的人,卻天生地接近這種失敗。老人到海上去,不能期望天天有魚來咬他的鉤,于是他常常失敗。一個常常在進行著接近自己限度的斗爭的人總會常常失敗,一個想探索自然奧秘的人也常常會失敗,一個想改革社會的人更是會常常失敗。只有那些安于自己限度之內的生活的人才總是“勝利”,這種“勝利者”之所以常勝不敗,只是因為他的對手是早已降伏的,或者說,他根本沒有投入斗爭。
在人生的道路上,“失敗”這個詞還有另外的含義,即是指人失去了繼續斗爭的信心,放下了手中的武器。人類向限度屈服,這才是真正的失敗。而沒有放下手中武器,還在繼續斗爭,繼續向限度挑戰的人并沒有失敗。如此看來,老人沒有失敗,老人從未放下武器,只不過是喪失了武器。老人沒有失去信心,因此不應當說他是“失敗了的英雄”。
那么,什么也沒有得到的老人是勝利的嗎?我確是這樣看的。我認為,勝利就是戰斗到最后的時刻。老人總懷著無比的勇氣走向莫測的大海,他的信心是不可戰勝的。
他和其他許多人一樣,是強悍的人類的一員。我喜歡這樣的人,也喜歡這樣的人性。我發現,人們常常把這樣的事情當作人性最可貴的表露:七尺男子漢坐在廚房里和三姑六婆磨嘴皮子,或者衣裝筆挺的男女們坐在海濱,談論著高尚的、別人不能理解的感情。我不喜歡人們像這樣沉溺在人性軟弱的部分之中,更不喜歡人們總是這樣描寫人性。
正像老人每天走向大海一樣,很多人每天也走向與他們的限度斗爭的戰場,仿佛他們要與命運一比高低似的。他們是人中的強者。
人類本身也有自己的限度,但是當人們一再把手伸到限度之外,這個限度就一天一天地擴大了。人類在與限度的斗爭中成長。他們把飛船送上太空,他們也用簡陋的漁具在加勒比海捕捉巨大的馬林魚。這些事情是同樣偉大的,做這樣不可思議的事情的人都是英雄。而那些永遠不肯或不能越出自己限度的人是平庸的人。
在人類前進的道路上,強者與弱者的命運是不同的。弱者不羨慕強者的命運,強者也討厭弱者的命運。強者帶有人性中強悍的一面,弱者帶有人性中軟弱的一面。強者為弱者開辟道路,但是強者往往為弱者所奴役,就像老人是為大腹便便的游客打魚一樣。
篇2
關鍵詞:海明威 《老人與海》 象征藝術
象征的基本含義是用某種知覺或想象的圖象標示來暗示某種不可見的意蘊,它可以通過意象來誘 發欣賞者的經驗和情感的表現,使文學作品產生強盛的生命力和永久的藝術魅力。作為現實主義作家,海明威深知此道,運用象征手法將抽象的思想變成具體的物象 ,再讓讀者從具體的物象激發經驗想象和 情感的表現,去挖掘其中的意蘊。 海明威在《老人與海》中通過局部修辭手段的 象征手法來賦予這部小說的象征性。
一、標題的象征
《老人與海》這一標題以人和自然的完美銜接展示給讀者無窮的想象空間。一位老人(Santiago),孑然一身在洶濤澎湃,浩渺而深不可測的大海里款款駕著一艘小船,這隨時都將迎來肆虐狂風的襲擊。老人能抵抗嚴酷災難嗎?然而,Santiago并不單純是一個漁夫,他是整個人類偉岸品質的象征。出海捕魚是與大海抗爭、不屈于命運、積極奮爭的象征。
在為生存而斗爭中,老人的自信和勇敢表現地淋漓盡致。你可窺見他額上的血跡,卻永遠看不到了眼眶中的淚水。每個人都會像老人一樣經歷慘敗,但只要有堅忍不拔的意志,他就會在斗爭中變的更堅強偉大。Santiago在長期的斗爭中,永不言棄,就算離成功遙遙無期,但他還是一直堅持下來,不斷地向成功靠近。這正是作者一直所贊揚和追求的,同時也是《老人與海》這篇文章標題的真實蘊意所在。
二、鯊魚的象征
鯊魚主要代表一切破壞性的力量,是掠奪成性 ,制造災難 ,阻止人們達到理想境界的各種破壞性惡勢力的 象征。文中鯊魚的出現并非意外,而是作者刻意安排的。他將大馬林魚視如生命一般重要,他總是呆呆地直視著大馬林魚,在確信自己的勝利而洋洋得意時,鯊魚突然出現并分享他勝利的果實。鯊魚體魄強健在水里游的速度快、武裝精良、以致于它在海洋中沒有敵手。鯊魚前后共五次攻擊老人,當鯊魚襲來時他迅速準備好了魚叉和粗纜繩,并將受傷的手放進咸海水中浸濕讓頭腦保持清晰。最后,他殺死了鯊魚。這些鯊魚無疑是冷酷和可怕的異端世界的象征。他們惡貫滿盈,他們以海中的魚為食。他們代表著社會的邪惡力量。冷酷、邪惡,缺乏人性是他們顯著的特征。他們擅長毀滅人類美好的事物。恰恰相反的是,老人是整個人類的美好象征。人類對邪惡勢力毫不畏縮,竭力與邪惡斗爭。
三、大馬林魚的象征
大馬林魚象征著老人理想的追求之物,而老人對大馬林魚的征服,則表明了人類要實現自己的理想必須克服許多困難和阻礙。老人唯一的目的是能捕到一條魚,他已經連續八十四天沒捕到一條魚。盡管這樣,他還是決定繼續第八十五天的航行。他從未放棄過心中的信念,當他看到一條又長又是漂亮且神奇的大馬林魚跳起來的時候,老人立即決定降服它。盡管他有堅強的意志,但沒有強壯體質。相反,這條大馬林魚年輕又強壯。大馬林魚曾發怒似地拍打老人的臉以至于想把老人脫下船,并在他的眼皮底下劃了一條口子。“Fish”他大聲地喊道,“I’11 stay with youuntil I anl dead.”如此的一個信念支撐著他繼續斗爭下去。獅子和the great Dimaggio的夢想和他自己在這場搏斗中的必勝的信念鼓舞著他。
四、馬林魚骨架的象征
馬林魚骨架代表老人精神上的勝利,是敢于面對失敗和死亡的象征。圣地嚴哥已經八十四天沒捕到魚了,但他還是決定再次出海。這次經過兩天的激烈搏斗,老人殺死了巨大的大馬林魚。他勝利了,在凱旋的路上,一群鯊魚聞到了死大馬林魚的魚腥味,它們快速地朝著老人游來且欲吞食老人的戰利品。他為保護大馬林魚同這些瘋狂的鯊魚展開了殊死的搏斗。最后,大馬林魚還是被吃光了,僅留下一具巨大的骨架。老人又一次無功而返。然而這次幾乎以他的生命為代價的搏斗顯然已經超出了老人的本來意圖,發展成為對一種精神的追求。
雖然在一般人的眼里,這具骨架只是一堆有待清理的廢物,對老人而言,卻意味著巨大的成功――一種精神上的勝利。這種勝利是他不可動遙的意志的象征,是敢于面對失敗和死亡的象征。他殺死馬林魚和鯊魚正代表著一種與死亡抗爭的過程,這是對有限的生存空間作出的挑戰。同時也反映了文章潛在的意義,只有這樣來理解海明威的寫作意圖,我們才不會夸大骨架的象征意義。
五、結語
《老人與海》運用深刻的象征涵蓋了整部作品豐富的思想主題,賦予老人圣地亞哥、大海、馬林魚鯊魚、群獅、小男孩、老人那抽筋的左手等以豐富的象征和寓意。簡練的語言風格使人于平淡處感到新奇,從一粒沙中看一個世界,從有限的文字中看到豐富的思想內容,所謂“言猶盡而意無窮”,讓讀者透過紙面表象去努力追求、解釋、咀嚼。
參考文獻
[1] 秦秀白.文體學概論[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6.
[2] Ernest Hemingway[美國].南京:譯林出版社,2001.
篇3
【關鍵詞】老人與海;硬漢精神;形象;解析
1.人類精神的塑造
海明威小說塑造的硬漢形象,象征著一種人類精神,一種永恒并切超越時空的存在,把現實生活與哲理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從而創造出了人類尊嚴、即在困難面前不彎腰的硬漢子。桑地亞哥是個老漁夫,獨自一個人駕舟出海打魚,在連續84天沒有捕到一條魚的困境中,他沒有放棄,并再度出海,終于捕獲了一條大馬林魚。在返回的歸途中又碰到了兇猛鯊魚,經過殊死搏斗,最后拖回家的只剩下一副光禿禿的魚骨架。 用老人的話來說:“人并不是生來就被打敗的”,“一個人可以被毀滅,但就是打不敗他。”這就是海明威在小說中想揭示的道理。因為一個人的生命價值已在與魚的較量中充分地體現了出來了。老漁夫敢于挑戰,充分證明了自己的勇氣和信心。從這個意義上講,老漁夫這樣的英雄,不管他成功還是失敗,都是值得我們永遠尊敬的。?因為,他給我們帶來的是自信,是勇敢。只要我們勇敢地去迎接挑戰,正如小說中小男孩所說的:“它沒有打敗你,它沒有” "He didn’t beat you. Not the fish."(from the Old Men and the Sea)。
2.硬漢精神
海明威以自己精煉的語言塑造了桑地亞哥的形象,一個象征性的硬漢精神。這種精神就是勇敢、堅強和永不放棄。 在桑提亞哥的背后是一種人類永恒的自信、自強和自尊,是一種永恒的人類精神,他激勵人們向困難和死亡挑戰。在海明威傳奇小說中都塑造了一系列打不垮的硬漢英雄,我們解讀海明威的作品時,要從硬漢精神和他的生活經歷聯系在一起。――他的生存環境、人生閱歷等,都給人以極強的力量,這種力量就是男子漢精神。《老人與海》中的大海代表著生存環境, 依賴的環境,也代表著與大自然角斗的競技場。海明威塑造出一個個的硬漢形象,永遠也不會衰敗。老人與鯊魚搏斗體現了作者心中決不屈服的生命力。 桑提亞哥希望釣到大魚的時候,可以使人聯想到他渴望創造的奇跡。“獅子”是力量的象征,烘托了桑提亞哥對力量的向往和對黑暗臨危不懼的精神。象征著老人追求勇敢和搏擊精神,這種精神就是“海明威式”的硬漢性格的體現。《老人與海》塑造了一個經典的硬漢形象。?用小說中老人的話來說:“一個人并不是生來就要被打敗的”,“人盡可以被毀滅,但卻不能被打敗。”這就是小說《老人與海》想揭示的哲理。老漁夫就是敢于挑戰自己,以勇敢頑強的自信心去迎接挑戰,他是一個真正的勝利者,他只能被摧毀而不能被擊敗("A man can be destroyed but not defeated")。
《老人與海》作為名著,有他深刻的一面,都透出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東西,使他看到冰山在海上移動之所呈現的壯觀景象,因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出水面。老人桑提亞哥出海挑戰大海的時候,是人類勇于挑戰和渴望征服大自然,征服大海,渴望和一條真正的鯊魚面對面的挑戰。老人是人類的代表,他那抖擻的精神,和鯊魚進行搏斗,最后是空著雙手而?凱旋。老人與海的挑戰,進行了不屈不饒的斗爭,這就是征服的力量。從而驗證了“一個人并不是生來要被打敗的,你盡可以把他消滅掉,但永遠不會打敗他”?的真正意義。
3.可以被毀滅,不能被打敗
《老人與海》這本書通過講述一個古巴老漁夫――桑提亞哥,在他連續八十四天沒捕到魚,被別的漁夫看作失敗者的時候,可是他卻以堅持不懈,頑強拼搏的精神,終于釣到了一條大馬林魚。盡管魚肉都被鯊魚咬去了,但什么也無法摧殘他的英勇意志。從而揭示了一個真理:人不是為了失敗而生的,一個人可以被毀滅,但不能被打敗。老漁夫桑提亞哥的精神,體現的不僅僅是條硬漢,從他身上我們可以體會到他的精神價值,是人類永遠不變的永恒價值,這種價值包括人的自信。
桑提亞哥的自信是絕對自信,是不以環境變化而變化的自信,是不用與他人比較的自信。在桑提亞哥的生存哲學中,即使遭遇到了極大的不幸,人也只能自信。在面對困苦甚至死亡的時候,沒有任何東西可以依靠,唯一支撐人們生存勇氣的,只有自信。因此,我們活著就必須有自信,在海明威小說中充分體現了這一點。從人的精神上來講,所得到的自信,是從人勇于和命運的抗爭得來的,老漁夫桑提亞哥就是這樣取得了勝利。總之,人的真正勝利就是最終戰勝了自己。
海明威的人生哲學,本來就是一場斗爭,海明威筆下的主人公雖然不是什么大英雄,但為生存下去,始終保持著一種觀念,一種原則,即做人的尊嚴。他們有一定的精神追求,表現出了高度的自制行和忍耐行。桑提亞哥在危難中所表現的堅強意志和拼搏精神,就是他那種“人可以被消滅而不可被擊敗”的最典型的“硬漢”形象,這就是徹底的海明威的人生哲學。也是海明威晚年人生哲學的集中體現。
4. 現實意義
海明威作品中所闡述的思想和海明威式的英雄,在今天,也具有普遍性意義。在生活困境中,做到自強不息。在緊張的生活節奏和巨大的工作壓力下,使人感到精神壓力,疲憊不堪,要做到精神不倒,就要永遠不要放棄自己的理想和追求。要以不垮的精神,使自己成為強者。面對困難,仍然需要有海明威的精神,即人的肉體可以死亡,但精神永遠不可戰勝。
海明威是塑造那些在強大的壓力不屈不饒的人們,這也是他自己的人生哲學。《老人與海》的主人公桑提亞哥就是他那種人可以被消滅,而不可被擊敗的典型。常年的海上生活給他留下了難忘的印記,鑄就了他的“硬漢”性格。這就是徹底海明威式的人生哲學。這也是海明威晚年時人生哲學的集中體現,這種斗爭精神是值得尊敬的。
海明威的創作人生哲學反映了當代的現實,特別是時代的精神。同時,海明威也在宣揚一種人生哲學意義,即愛可能戰勝死亡。海明威是鋼性的漢子,他的作品中所闡(下轉第20頁)(上接第19頁)述的思想和海明威式的英雄,在今天,也是具有世界性的意義。
5.結語
海明威對死亡主題如此關注是和他一生的生死經歷分不開的,他想以自己的親身經歷和作品向世人展示他的死亡意識,顯示他對死亡的見解。海明威的死亡意識的形成是一個長期動態的過程,是在不斷發展變化的。可以說,海明威死亡意識是在他對死亡主題理解中形成的,死亡是不可避免的,但死亡更是對生命的肯定。海明威提倡用一種超然的態度去面對死亡,以硬漢子精神去面對死亡。《老人與海》無論在思想內容上還是在藝術風格上,都是作家創作的總結,都具有濃厚的哲理性和象征性,這在美國文學史上是史無前例的。《老人與海》是海明威“冰山原則”的最高體現,即冰山能夠移動是它八分之一浮在水面――生命不息,戰斗不止。
【參考文獻】
[1]陳主編 《外國文學名著精解》. 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 2002.
[2]海明威著 吳勞譯《老人與海》 上海譯文出版社.
[3]董衡巽編 《海明威談創作》[M].北京:三聯書店,1985.
[4]陶潔.美國文學選讀[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5]楊任敬著 《20世紀美國文學史》[M]. 青島出版社,1999.
[6]張伯香.英美文學選讀[M].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3.
[7]朱維之.外國文學史[M].(歐美卷)南開大學出版社,2002.
篇4
1954年的《老人與海》又為海明威奪得諾貝爾文學獎。2001年,海明威的《太陽照樣升起》(The Sun AlsoRises)與《永別了,武器》兩部作品被美國現代圖書館列入“20世紀中的100部最佳英文小說”中。想了解更多相關內容,接下來請欣賞:海明威日記。
海明威日記1今天,我讀了一本書《老人與海》。書中的主人公是一位圣地亞哥的老漁夫,他有一個小助手,馬諾林,因為老漁夫一連八十四天沒釣到魚,孩子(馬諾林)父親就不讓馬諾林跟他出海了,孩子父母也說漁夫的壞話,但他仍然不肯認輸,充滿精神。終于在第八十五天釣到了一條極大的馬林魚。大魚拖著船走,老人卻緊拉不放。老人在沒水、食物、武器、助手,而且左手抽筋的情況下,他也毫不灰心。經過了兩天兩夜,大魚被老漁夫殺死了。但有些許多小鯊來搶他的戰利品;他一一地把它們殺死,但大魚卻被吃光,老人精疲力盡地拖回一副大魚骨……
在生活中,我們難免會遇到種種困難,但我們要像老漁夫那樣懷著樂觀的心,充滿著奮斗的精神。即使失敗了,依然有人喝彩,因為我們在奮斗的過程中,付出了很多很多……記住它的題記:“人不是為失敗而生的,一個人可以被毀滅,但不能給打敗。”
海明威日記2今天我讀了一本書《老人與海》。
《老人與海》這本書的故事很簡單,寫的是老漁夫圣地亞哥在連續84天沒有捕到魚的情況下,終于捕到了一條大馬林魚。但這條魚太大了,把他的小船拖了三天三夜才筋疲力盡,最后漁夫把它殺死了綁在小船邊上。可想而知,這需要多大的勇氣和毅力呀!漁夫在返程的途中,又遇到了一只鯊魚,他沒有畏懼,與鯊魚殊死拼搏,回港時,鯊魚只剩魚頭魚尾和一條脊骨。
在《老人與海》中有一句話我很喜歡:人生來就不是被打敗的,你可以被毀滅,但不可以被打敗。
讀了這本書我知道:在現實生活中,碰到困難時難免的.,最重要的是要勇敢地面對,有堅持不懈的精神,從失敗中吸取教訓。回想自己,每當遇到一點困難就不耐煩、退縮,失敗了就像泄了氣的皮球。我要想漁夫學習,學習他那種無所畏懼,勇往直前的精神。
海明威日記3今天,我又看了兩遍世界名著:《老人與海》,被老人頑強的意志,堅持不懈的精神深深感動了。
《老人與海》講述了一位老漁夫出海捕魚兩天三夜的故事。他因為捕魚的運氣不好,常常被同行的人嘲笑,但他堅持不懈,最后終于捕到了一條大馬林魚,雖然大馬林魚在老人返程時被一群鯊魚圍獵,只剩下骨架,但他還是克服重重困難,把魚運回來,令同行投來羨慕的目光。
每當我讀《老人與海》這篇小說時,都會想到我參加校運會的跳繩比賽,當時口令一出,我就飛快地跳了起來,不一會兒,我的腳全麻了,我真想放棄,但這時我想起了《老人與海》的故事,我堅定地一次,兩次……地往下跳,雖然我只得了第五名,但我還是靠自己的努力完成了比賽。
通過跳繩比賽,我深刻地理解到《老人與海》所講述的堅持不懈的精神。我們做什么事情都要堅持不懈,才能取得勝利。
海明威日記4我讀了《老人與海》這本書非常震撼。我現在給你們講一講它的內容吧。
他講了桑地亞哥的一個精神沮喪的老漁夫。已經過了84天了,可是連一條魚都沒逮住。他的好朋友小男孩在對他職業自豪的支持下,冒險乘船到了更遠的墨西哥流灣。他在那里熬夜了幾天,終于釣到了一條巨大的馬林魚。他成功了,精神飽滿的準備回家。歸途中,他受到了一條鯊魚的襲擊。這條鯊魚長得極其兇猛,讓人心生害怕。
但老漁夫他百折不撓,敢于跟鯊魚搏斗。終于,鯊魚被趕跑了。但是只留下了一具馬林魚的骨架。因為它聞到了馬林魚的血腥味,就撕掉這條魚的肉。回到村子里,雖然只釣到了一具骨架,但依然有人喝彩。大家都把老人帶到酒吧,和他一起喝牛奶和加糖的熱咖啡。
這本書主要描寫老人去流灣冒險的過程。讓我感受到了老人堅強不屈的硬漢子形象。我很佩服這位老人。
海明威日記5今天,我和媽媽到圖書館里借書,突然看到了這本書——《老人與海》。
《老人與海》這本書的作者是海明威,我以前沒有讀過海明威寫的書,這是我第一次讀他的作品,就讓我感到大吃一驚。在故事里,主人公的性格,特點被作者描寫的淋漓盡致。
故事中的老人八十四天沒打到魚了,在第八十五天的時候,他仍然獨自出海,在海里終于遇到了一條大魚,老人和魚整整拼搏了三天兩夜,終于把這條比船還大的魚捉住了。再回去的路上,因大魚的血腥味太大,引來了六只巨大而又兇殘的鯊魚,他使出渾身解數跟鯊魚搏斗,最后終于殺死了這六條鯊魚。雖然這條大魚被鯊魚吃得只剩下了魚骨頭,但是它還有大約800磅重。
這就是《老人與海》,老人沒有被任何困難壓服,他盡自己最大的努力與生活中的磨難做不屈不撓的斗爭。
這永不言敗的精神不正是我們要學習的嗎?
海明威日記6這天早上,我拿起《老人與海》這本書,津津有味地讀了起來。把這本書讀完后,我很佩服主人公桑提亞哥。
《老人與海》這本書主要寫了一個叫桑提亞哥的人出海打魚,他不畏艱險,終于在海中打到了一條大馬哈魚,在回去的途中,不小心進入鯊魚帶,他一直在守護著這條大馬哈魚,但大馬哈魚還是被鯊魚啃成了一副骨頭架子。桑提亞哥回去后,把骨頭做成了漁具。
在書中,桑提亞哥說過一句話:“一個人可以輸,但絕不能被打敗。”這句話給我的印象很深,讓我知道了一個人不管怎樣,都不能服輸,不能氣餒,不能放棄。
我覺得我發揮了這句話的道理。那一次,我考得沒有同桌好,她驕傲地嘲笑我是一個笨蛋,我不服氣,下決心一定要超過她,于是以后上課時認真聽講,寫作業一絲不茍,后來的考試終于超過了她,在她面前昂起了頭。
我要學習桑提亞哥,成為一個不服輸的人。
海明威日記7讀完《老人與海》后,我深切地感受到圣地亞哥老人那百折不饒的拼搏精神,堅強的毅力和頑強的意志。無論面對怎樣的危險逆境,老人都保持著人的尊嚴與勇氣。命運對他不公平,可他無怨無悔,不灰心喪氣,從失敗中站起來……
這本書讓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靜下來,這一位普普通通而又可敬的老人讓我懂得了:做人不應該被任何困難所打倒,應該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去打敗它。我認為人可以消滅,但決不可以被打敗。生活中,人人都會遇到挫折,有的人不愿意挑戰,他就永遠都是失敗者,而有的人勇敢的去面對,樂觀向上,最后走向成功之門。在這本書里像老漁夫圣地亞哥這樣的英雄,結果無論是成功還是失敗,都是值得我們贊揚的。因為,老人帶給我們的是人類中最為高尚的品質。
篇5
走在佛羅里達州基韋斯特的巷子里,自己的青春歲月更是讓我想到了海明威這位文學巨匠,他的故居就隱藏在那些明亮簡潔的房子里。
海明威的一生中有過四次婚姻,前三次都以離異結束,只有最后一位女子瑪麗陪他走完了生命的歷程。
海明威的故居并不難找,基韋斯特最有人氣的博物館當屬這里,大多時候人們都在排隊等候進入。他是在1931年與第二任太太寶琳一起搬到這里的,此時,這所由船舶建筑師阿薩建造的房子已經足足80歲了。他一直在此居住到1940年與寶琳離婚。寶琳1951年去世后,整個院子連帶著家具出租給別人。1961年海明威過世,基韋斯特的一位女商人迪克森買下了這幢房子,并一直居住在里面的主屋內。商人的敏感度常人難比,1964年,整個院落被改建成海明威博物館對外開放。直到今天,房子的所有權仍在迪克森家族名下,以成人每張13美元的門票接待海明威的追隨者。
據說,砌成海明威故居院墻的磚原本是從巴爾的摩運來鋪街道的,因海明威不想被人向內窺視,便用磚堆砌成現在的墻,取代了原來的籬笆。院落外,那位酷似海明威的老人先是坐在椅子上悠閑地吸著煙,許久后才緩緩站起,不緊不慢地支起了畫板。看到站在街對面的我,他笑了。或許他每天都這樣以紅磚為背景,描出基韋斯特,繪出海明威與海。
厄內斯特·米勒爾·海明威1899年出生于美國伊利諾伊州的奧克帕克,直到1961年以自殺的方式離開這個世界。他的一生當真是多姿多彩:加入紅十字救援隊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作為戰地記者參加第二次世界大戰,在非洲狩獵過,在墨西哥灣流里捕過魚,在阿爾卑斯山滑過雪,在古巴定過居。記者出身的海明威,“新聞體”的文字被不喜歡的人批評為過于直白簡單,但正是這種簡潔無比的風格,讓他以《老人與海》獲得了1954年的諾貝爾文學獎。
馬車庫二樓的寫作間,原來被海明威建成一條通道與主屋相連。海明威習慣在早晨寫作,起床后可以直接從通道來寫作間,后來通道在一場暴風雨中倒塌掉。現在這里有上下樓梯,游客們排隊參觀。寫作間還保持著當年的老樣子,古巴人做雪茄時坐的椅子、海明威使用的打印機以及他收集的紀念品,都在原來的位置。《午后之死》、《非洲的青山》、《勝者一無所獲》、《喪鐘為誰而鳴》、《乞力馬扎羅的雪》等,都是在這個寫作間創作的。
馬車庫前的游泳池是基韋斯特第一個居民游泳池。按照海明威的設計,寶琳于1937至1938年在他奔赴西班牙內戰的戰場時負責了游泳池的建造。當他從西班牙回到家后,聽到總共兩萬美元的建設費用后,當時就震驚了。海明威從口袋中掏出一個便士扔給太太,笑道:“你索性把我最后一個便士也拿去算了!”現在,泳池邊綠色柱子前的玻璃下面,就埋著海明威的“最后一個便士”。
當年的馬車庫的一層被寶琳裝修成居室,現為博物館的紀念品商店和辦公室。海明威與寶琳離婚后,便定居古巴,直到1959年后離開。《老人與海》就是在古巴完成的。寶琳去世后,海明威和瑪麗經常探望這座老宅,來時就住在這個居室,最后一次是在1960年。
主房共有兩層,通過一個狹窄的樓梯相連。一樓是起居室和主餐廳,二樓是主臥室、孩子們的房間以及保姆房。走廊書柜里的書都來自當年海明威的書房,從這里也可以知道他都喜歡讀些什么樣的書。
起居室內的家具,都是寶琳在巴黎居住期間購回的。想想當年,連同院內的游泳池,這幢房子在基韋斯特曾經是多么顯赫。其實,直到1929年海明威的《永別了,武器》問世后,他的經濟狀況才真正好轉起來。許多小說中的靈感都來自海明威的真實生活,就像《永別了,武器》中的人物關系,就有他在意大利戰場中與安格妮修女之間的一段有始無終的感情的影子。海明威一生中唯一創作的大型劇作是《第五縱隊》,起居室里的紅色椅子就曾在百老匯戲劇《第五縱隊》里粉墨登場過。
《老人與海》是海明威后期的作品,一部巔峰的完美之作。小說共用8周時間完成,根據他的古巴老朋友格雷戈里奧的真實經歷寫就。海明威曾經講到:“更深的東西是在懂了以后看到的東西。”老人、小孩、出海、捕魚、鯊魚、襲擊、骨架,無一不是有其更為深刻的象征象義。看到墻上的《老人與海》的海報,不由得讓我想到了看過的電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直到少年派在電影快結束時的大段獨白,才讓人猛地想到,海上生存并不是看上去只與猛虎為伴那么簡單,實際過程可能更是一個恐怖得不能再恐怖的故事。
墻上貓的畫像,讓人想到海明威和他的六趾貓的故事。在基韋斯特的邋遢喬酒吧,海明威結識了好友斯坦利·德克斯特——來自馬薩諸塞州的救撈船船長。正是他,送給了海明威第一只六趾貓。據說現在在海明威故居看到的貓,都是當年他鐘愛的那些六趾貓的后代。這些貓并不怕人,定期有獸醫照料它們的健康。貓們都有自己的名字,死后都葬在院子內的貓墓地,就在主屋與馬車庫的旁邊。
墨西哥式雙層櫥柜上面,有一只非常有名的雕塑貓,當年畢加索送給海明威的禮物。不過,現在看到的是復制品,真品已經被小偷打碎。1974年,海明威的第一任太太哈德莉參觀這里時,確認在地下室發現的就是這只雕塑貓。
海明威與寶琳在基韋斯特的故居內共育有兩個兒子,帕特里克和格雷戈里。他們的臥室就在主臥室對面,現在這里展示的是海明威一生各個階段的紀念品和照片。仔細觀看每一件展品,都可以找到海明威當年的故事,從芝加哥附近的出生地一直到兩次世界大戰中的各種勛章。
移步出來,滿眼都是青翠的熱帶景色,元月的寒冬原本只出現在距離這里遙遠的北方。無花果樹的枝葉正盛,據稱是在建造這座房子時就種下的。
對面的燈塔建于1847年,并一直使用到1969年。現在想來,多少個夜晚,海明威在邋遢喬酒吧與好友斯坦利·德克斯特酩酊大醉后,都是燈塔的燈光給他指引著回家的方向。
Man is not made for defeat, a man can be destroyed but not defeated. 一個人并不是為被打敗而生的,肉體可以被摧毀,但絕不能被打敗。海明威始終在他的書中講述這樣一個思想,特別是在小說《老人與海》中。他遭遇挫折無數,甚至連飛機失事都經歷過兩次,但都沒能被敗打。或許是宿命難以改變,1961年7月2日,海明威用一支獵槍結束了自己的生命。此前,他的父親也是自殺身亡。在這之后,他的孫女同樣自殺辭世。《老人與海》的原形、古巴漁民格雷戈里奧,活到104歲。
篇6
關鍵詞《:老人與海》;海明威;生態和諧
海明威是20世紀美國最重要的小說家之一,《老人與海》被很多人認為是他最重要的代表作,該部巨著的問世在使他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的同時,學術界也掀起了對其作品的研究。國內外很多學者對《老人與海》的研究,大多聚焦于小說的硬漢形象、悲劇意識,虛無思想和藝術特色等,但是從生態視角進行研究的則較少,這勢必造成對海明威作品研究的一個缺憾。本文試圖以生態視角為觀照,對這一巨著進行剖析,探究其生態學層面上的意義。生態批評(eocriticism)是研究文學和自然環境之間相互關系的學問,它通過尋找文本中自然的缺席,以研究文學作品中自然如何被再現,并通過重新發現、重新思索、重新闡釋自然寫作,以喚醒人們的生態保護意識。作為一位迷戀大自然的作家,對大自然的關注是海明威創作的永恒主題之一。大自然中莽莽蒼蒼的森林,奔騰不息的河流,波濤洶涌的大海,樹木蔥郁的青山,為海明威的創作提供了取之不盡的源泉,對自然的酷愛又使他一生酷愛打獵、釣魚、游泳、滑雪等這些接近大自然的活動。他去過伊利諾斯州的大草原,密執安的鐵杉林,西班牙、東非、基韋斯特、比米尼,古巴、美國西郊的落基山等地,他用心去貼近自然,欣賞自然,關注自然,努力做到回歸自然。甚至他的住處———橡樹園、華隆湖畔的避暑茅舍、基韋斯特了望田莊、太陽谷、凱徹姆等,都是貼近自然的風景優美的地方。他一生經歷過兩次世界大戰以及西班牙內戰,旅居過法國和古巴,到非洲打獵,到西班牙看斗牛,還當過救護車司機,受過傷,得過勛章,曾四次結婚,三次離婚,其輝煌而又坎坷的人生更加激發了他對自然的熱愛,對戰爭的厭惡,對人類文明的失望。可以說海明威一生都在尋找未遭破壞、未被開發的自然,并希求從中找到慰藉。然而在《老人與海》中,我們雖然發現了一些生態和諧的畫面,但更多的則是一幅幅生態失衡的畫面,我們似乎聽到了畫面背后海明威老人一聲聲的嘆息,似乎又看到了海明威老人如同書中的老人一樣在生態遭到破壞的環境中掙扎著,思考著。那么他在思考什么呢?
一、沒有勝負———老人圣地亞哥與大馬林魚
老人圣地亞哥出海八十四天沒有捕捉到一條魚,他不但被剝奪了代教徒弟馬諾林的權利,而且受到了當地一些漁民們的白眼。為了不服輸,證明自己的價值,也為了對得起他曾經獲得的那些諸如圣地亞哥冠軍的稱號,他決定冒險,把船劃進大海的深處,把陸地的氣息拋到身后。圣地亞哥知道大海的深處是一個未被破壞的生態環境,在他和他的小船到來之前一直保持著自身的生態平衡,構建著自身的生態和諧。他的到來必將破壞它的生態和諧,盡管他也愛著朝夕相處的大海,因為在老人圣地亞哥看來,自然界應該是人類的朋友、兄弟,甚至是母親。他常夢到“小時候見到的非洲,長長的金色海灘和白色海灘,白得刺眼,還有高聳的海峽和褐色的大山…,他不再夢見風暴,不再夢見婦女們,不再夢見發生過的大事,不再夢見大魚,不再夢見打架,不再夢見角力,不再夢見他的妻子,他如今只夢見某些地方和海灘上的獅子。它們在暮色中像小貓一般戲耍著,他愛它們,如同他愛這男孩”。(參見海明威《春潮·老人與海》,吳勞譯,上海譯文出版社2004年出版。下面引文同出此書)。他非常喜愛飛魚,因為“它們是他在海洋上的主要朋友…他替鳥兒傷心,尤其是那些柔弱的黑色小燕鷗…海洋是仁慈并十分美麗的…這老人總是拿海洋當女性”。可見他夢中的獅子不再是兇猛的草原之王,而是像小貓一樣可愛,于是在夢中他和獅子的關系不是獵殺和被獵殺的關系,而是像伙伴一樣地相互嬉戲,而他和大海的關系也就像母子關系一樣。既然他和大海相依為命,是不可分割的一個整體,從理論上來說他得保護大海,不能傷害大海,包括里面的大馬林魚,這樣他才能和大海構成一個和諧的生態環境;然而現實迫使他放棄了原先的信條,侵入了大馬林魚的活動領域,準備破壞既有的和諧,而大馬林魚也在無意中中了老人的圈套,生態和諧進一步走向失衡。盡管在老人圣地亞哥和大馬林魚之間出現了如下的一些和諧畫面“:魚兒一刻不停地游著,魚和船在平靜的水面上慢慢地行進…再吃一些吧,美美地吃吧…魚兒,我愛你,非常尊敬你…我巴望也能養那條大魚,他想,它是我的兄弟…你覺得怎樣啊,魚啊?拖著這船吧,魚啊…這條魚也是我的朋友”,但這種人魚一體的畫面背后總是充斥著即將到來的血腥屠殺,而老人也一次又一次地表明了他對大馬林魚的態度“,魚兒,我要奉陪你到死…不過我今天得把你殺死…我不得不把它殺死,而且得保持精力來這樣做…不過我必須把它弄死”。于是無辜的大馬林魚便從不知不覺地中計、全力以赴地逃跑、難以忍受地疲憊、困獸猶斗地反抗,而逐漸走向掙扎,無奈,絕望和毀滅。最后這令人揪心的一幕徹底把人魚生態的和諧毀掉了“,老人放下釣索,一腳踩住,把魚叉舉得盡可能地高,使出全身的力氣,加上剛才鼓起的力氣,把它朝下直扎進魚身的一邊,他感覺到那鐵叉扎了進去,就把身子倚在上面,把它扎得更深一點,再用全身的重量把它壓下……于是那魚鬧騰起來,盡管死到臨頭了,它從水中高高躍起…然后,它砰的一聲掉在水里,浪花濺了老人一身,濺了一船。”大馬林魚雖然死掉了,然而它并沒有失敗,它在和老人的搏斗中很有風度地、優雅地離去了,它沒有放棄自己的尊嚴與抵抗,它已經為自己和諧的生態環境負了應盡的責任,它讓老人吃盡了苦頭,使他渾身是傷,疲憊不堪,心力憔悴,最終一無所獲。大馬林魚失去了生命,贏得了尊重,老人圣地亞哥付出了慘重的代價打死了大馬林魚卻得不到它,可見老人圣地亞哥和大馬林魚都在實踐著書中的那句話“一個人可以被毀滅,但不可以給打敗”。大馬林魚雖然被毀滅了,但沒有被打敗,老人圣地亞哥雖然毀滅了大馬林魚,但沒有打敗它,也沒有得到它,他們之間沒有勝利者。
二、沒有勝負———大馬林魚與鯊魚,老人圣地亞哥與鯊魚
大馬林魚和鯊魚是和諧的海洋生態圈的組成部分,他們能否和諧相處在很大程度上關系到海洋生態的平衡。在《老人與海》中,他們卻和睦不再,可憐的大馬林魚雖然悲壯地死了,但兇猛的鯊魚卻并沒有放過它,在不同的時間,不同的海域,不同的鯊魚群向已經喪失抵抗能力的大馬林魚發動了一輪又一輪的進攻,規模也越來越大,大馬林魚在默默無聞中任人宰割,身上一塊塊肉被無情的鯊魚撕下,在悲壯、慘烈、血腥的屠殺中變得體無完膚,最后只剩下白骨和長刺,生態和諧再次被殺戮替代。但鯊魚并不是勝利者,而大馬林魚也不是失敗者,因為鯊魚被老人圣地亞哥打得死的死、傷的傷,老人圣地亞哥的行動雖說是為了保護自己用生命拼來的大馬林魚,但卻以另外方式為已經死去的大馬林魚報了仇,可見在這場戰斗中,鯊魚不是勝利者,而大馬林魚也不是失敗者,因為老人圣地亞哥替它報了仇。同時我們不難發現,老人圣地亞哥雖然打死 第3期一場沒有勝負的戰斗打傷了一群又一群的鯊魚,但卻無法保住他的戰利品大馬林魚。對鯊魚來說,老人圣地亞哥是它們業已生活許久的海洋生態環境的侵入者、破壞者,對其戰利品大馬林魚的攻擊就是對老人的有力反抗,最終它們以死傷為代價消滅了整個大馬林魚,可見老人圣地亞哥和鯊魚之間的戰斗也沒有勝利者。
三、沒有勝負———老人圣地亞哥與社會
老人圣地亞哥是一個打魚技術頂呱呱、恪守傳統捕魚技術的倔強老人。在八十四天沒有捕捉到一條魚的情況下,人們認為他倒了血霉“,不少漁夫拿老人開玩笑”,他消瘦憔悴,手上有勒得很深的傷疤,沒錢買吃食,得靠原來的徒弟馬諾林給他送來;而曾跟他一起捕魚的男孩馬諾林,迫于父母的壓力最后也離開了他,于是他被剝奪了代教徒弟馬諾林的權利,而馬諾林是他身邊唯一的伙伴和助手,可以說支撐著老人圣地亞哥活下去的精神支柱又被抽掉了一根。馬諾林到了另外一條船上,頭一個禮拜就打到了三條好魚,當地漁民們又怎能不對老人白眼相看呢?在物質狀況不斷惡化的情況下,他的精神與心理也承受了巨大的壓力,受到了極大的打擊。為了證明自己的價值,也為了對得起他那些諸如圣地亞哥冠軍稱號的輝煌歷史,物質上已陷于困頓、心理上也陷入了絕對孤獨的老人不顧一切地要到遠海去打一條大魚。在漫長的三天里,他拼盡全力并且用盡所有技巧卻仍像以前一樣一無所獲。他痛苦地掙扎到自己的棚屋中后,生命體征都已經大幅下降,魚具也基本被全部毀壞,他雖然向社會證明了自己不屈的精神和高超的捕魚技術,但除此之外卻一無所得,物質狀況和身體狀況的惡化還將繼續下去,心理承擔的壓力也不會減輕很多,因此也不能說他在和社會之間的戰斗中取得了勝利。同樣,他一無所獲的回來雖然不能讓社會的人對他完全認同,而只能換來人們的一絲同情,但當時社會上對他白眼的人會因為他三天不屈不撓的戰斗精神和捕魚技術而認為他有別于從前,因此社會在和老人圣地亞哥的戰斗中也沒有獲勝。應該看到,盡管男孩馬諾林決定不顧父母和社會上的反對回到老人圣地亞哥的身邊(似乎老人占了上風),盡管老人準備改善捕魚工具,弄一支好鋼做的長矛(似乎老人下次會獲勝),但再好的鋼做的長矛也不能掩蓋捕魚工具上的落后,和當時已經被很多人采用的先進捕魚技術已經無法相比,其后果必將是下一次捕捉大魚的失敗,徒弟將再次離開他,他將再次面臨上一次八十四天捕捉不到魚的困難局面和尷尬境地。可見老人圣地亞哥與社會之間本應該是一個和諧的生態環境,卻因雙方種種原因而被破壞,結果是兩敗俱傷,不分勝負。
四、沒有勝負———海明威與社會
評論界普遍認為海明威和當時他所生活的社會之間也可以看作是一場戰斗。這是因為海明威《老人與海》之前的作品《喪鐘為誰響起》既受到了讀者的歡迎,也遭到評論界的批評,不少評論者認為此書和他先前的《有錢的和沒錢的》缺乏海明威原先那種凝煉、白描、控制、純凈的藝術風格和冰山一角的寫作原則,取而代之的是情感的宣泄和思想的直露,認為海明威在創作上開始走下坡路的人不在少數。《過河入林》毫無節制地表現了一位身患癌癥的退休美軍上校追思昔日戀人、顧影自憐的傷感情調,更加深了評論界的這一推斷(參見李公昭《20世紀英國文學導論》第139頁,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很多學者認為,在這種情況下,海明威像老人圣地亞哥一樣也承受了巨大的社會壓力,也急于向社會證明自己不朽的創作力。而他沉寂十多年之后并且于1952年發表的《老人與海》這部作品則讓評論界眼前一亮。他們普遍認為這部文筆優美、風格純凈、思想深邃的巨著恢復了他在《太陽照樣升起》等作品中的自律、優雅、緊湊、凝煉的寫作風格,將他的敘事藝術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他也重新獲得人們的尊重和認可,并獲美國文學最高獎普利策獎和諾貝爾文學獎。于是很多學者說,這證明了海明威在與社會的戰斗中獲得了勝利。然而筆者認為,海明威在長期的寫作生活和坎坷的人生體驗中應該對他和社會的這場戰斗持無所謂的態度,一種平和的態度。正如前文所闡述那樣海明威是一個迷戀大自然的作家,是一個重視生態和諧的作家,他早已把自己融入了自然,融入了社會,早已把自己和社會看作是人與自然的關系中的一部分,并且把維護這一整體關系的和諧作為自己終身實踐的目標。這在他的多部作品中都有反映,如《最后一方凈土》、《永別了,武器》《、乞力馬扎羅的雪》以及《喪鐘為誰響起》等。既然他根本就沒把社會作為斗爭對象,又哪來的勝負之說呢?而《老人與海》獲得巨大成功之后,評論界再次掀起了研究海明威的熱潮,正如說不盡的莎士比亞一樣,該書留給社會一個說不盡的海明威,海明威似乎俘虜了社會,但社會每時每刻的不停變化又何嘗不是海明威以后的寫作素材呢。此時他似乎又成了社會的俘虜,這似乎告訴我們相互俘虜才是他和社會之間生態和諧之所在。
海明威在《老人與海》中依據真實人物和事件塑造了圣地亞哥,一個破壞了海洋生態環境又不斷表示后悔的老人,老人不斷說的那句“我原不該出海這么遠的,魚啊,對你對我都不好啊,魚啊”,不就是海明威本人觀點的真實流露嗎?可見海明威與社會之間的戰斗的勝負無從說起,也就無法分出高低了。正如有說不盡的莎士比亞”一樣,我們又何嘗不能有說不盡的《老人與海》”呢?自從《老人與海》這部博大精深的巨著問世以來,它激起了一個又一個學者的研究興趣,他們從不同方面,不同視角或者是相同視角的不同認識來闡述他們的觀點。為了豐富與補充這些學者們的觀點,本文從生態視角全面闡述了老人圣地亞哥與大馬林魚,大馬林魚與鯊魚,老人圣地亞哥與鯊魚,老人圣地亞哥與社會,海明威與社會之間的戰斗是沒有勝利者的戰斗。筆者相信在以后有關《老人與海》的生態視角的研究中,還會有許多全新的觀點,我們期待那一天的盡早到來。
參考文獻:
1.海明威(Hemingwvay,E.)1春潮·老人與海[M].吳勞譯.上海譯文出版社,2004.
2.何樹、蘇友先.美國文學導讀與應試指南[Z].上海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05.
3.李公昭.20世紀美國文學導論[M].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社,2000.
4.劉海平、王守仁1新編美國文學史第三卷[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2.
篇7
(賀州學院 外語系,廣西 賀州 542800)
摘 要:隨著世界性生態問題的出現和加劇,展現人與自然關系的《老人與海》這部文學作品為我們提供了借鑒。在《老人與海》中,海明威描寫了老漁夫圣地亞哥生活態度以及他與大海和大自然的關系。本文以生態批評主義為指導思想對《老人與海》進行了分析,從而呼吁人們保護自然,摒棄人類中心主義價值觀,從而樹立正確的生態觀。
關鍵詞 :《老人與海》;生態批評主義;自然生態;人類中心主義
中圖分類號:I712.07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2596(2015)01-0169-02
隨著全球生態危機越來越嚴重,人們也加強了對生態環境的關注程度,生態批評主義也應運而生。1978年,威廉·魯克特首次提出了生態批評的概念。生態批評就是指研究自然環境和文學之間關系的,并以保護生態為目的的文學批評理論,從而確定文學、大自然以及文化之間的關系。隨著研究的進一步深入,許多文學作品也逐漸進入了人們的研究視野,被重新解讀分析,從而了解這些文學作品中蘊含的生態意義,進而喚醒人類保護自然的意識,本文就海明威的《老人與海》進行了研究分析。
一、海明威與《老人與海》
海明威在他的作品《老人與海》中成功塑造了一位老漁夫圣地亞哥這一硬漢形象,并在文中闡述了漁夫的生活態度以及他和大海和大自然的關系。其實,海明威何嘗不是將自己寫進了作品中。海明威是一位喜愛自然的偉大作家,因此,大自然成為了他作品的一部分。狂奔的河水,浪花飛濺,波濤洶涌的大海,古老而茂密的森林,懸崖峭壁這些都成為了海明威創作的源泉。滑雪、釣魚、打獵等更是成為他一生用來接近自然的活動。海明威,一位厭倦了世俗生活和戰爭的勇士,開始從大自然山水之間尋求慰藉。從他的作品中,我們不難看出他所具有的保護大自然生態的意識。他在文中闡述的生態意識思想主要是指人類僅僅是自然界組成部分的一個群體,并且人類的發展與自然界的萬物是相互依存和關聯的。因此,人不僅要與人建立聯系,還要在此基礎上將自己融入到自然中去,與萬物相互聯系。
二、《老人與海》體現出的生態意識
通過對海明威《老人與海》的研究分析,大致可以將該書體現的生態意識大致可以分為以下三點:
(一)批判人類征服自然的行為
大自然蘊含著無窮的威力,人類是不可能真正的征服自然的。即便人類征服了自然,那也只是暫時性的而已。從生態批評的角度來說,就是批判人類對自然無情的征服。為了使人類在自然界中生長繁衍下去,就要更好的融入自然界中去。首先,要建立正確的生態審美觀,即人類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而所謂的生態美就是指人類和自然界之間是相互關聯并且相互影響的。《老人與海》中的主人公圣地亞哥他雖然想要征服大海,但同時他也不吝對大海進行贊美。這說明他對大自然的規律有自己的認識和理解。而在認同大自然規律的基礎上,他同樣的熱愛大自然。在文中還寫道老人睡著后夢見獅子們在海灘上嬉戲的場景,并愛著它們。即使老人征服了代表大自然威力的鯊魚和馬林魚,但他仍對大自然存在著深深的愛和崇敬。但是,老人被生活所迫不得不利用他自己的力氣和智慧打敗馬林魚。在戰斗前,老人將馬林魚看做自己的親朋,并對它進行贊美。戰爭時,老人將馬林魚看做自己強大的對手,并堅定不屈的同它進行戰斗,并通過兩者的對比,找出把彼此之間的差異。這無不體現著作者海明威對人類征服自然愚蠢行為的極大的諷刺,更堅信人類沒有武器的幫助是戰勝不了大自然的,即使運用武器戰勝了自然,也是不能長久的勝利下去。因為人類無視自然地規律,盲目的改造自然,最終的結果只能是失去的更多,甚至導致人類的滅絕。老人雖然戰勝了馬林魚,但是卻被鯊魚打敗。雖然老人對自己征服自然地欲望進行了反省進而自責,但是最終還是選擇殺死馬林魚。老人就通過這種自我救贖的方式自我安慰,最終,自己被自己打敗,而不是自然。
(二)批判人類中心價值觀
隨著科技的發展,人類改造自然地手段也越來越多,能力越來越強,以至于人類逐漸形成以自我為中心而忽略大自然威力的生態意識。通常情況下,我們可以將人類中心主義分為三個層面:生物學層面、認識論層面以及價值論層面。而生態倫理學反對的價值論,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就是人類中心論。在《人類中心論與環境倫理學》這篇文章中對人類中心論進行了闡述。簡單來說人類中心論崇尚的價值觀就是人類根據其對人類自己的了解以及對人進行全面的關心而構建成的意義世界,它是人類塑造自我形象,并確認還完善自我的一種方式。在這種價值觀下,認為人的利益或好處是道德原則的唯一的起始點。在這種觀念下,人類為了實現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將自然規律棄擲一旁,不予以理會和觀察,對自然肆意的征伐和踐踏。海明威認為隨著征服自然的物質化欲望一直膨脹,最終的結果就是導致人類文明被完全的毀滅。并隱晦的闡述著人類在征服自然,獲得精神勝利的同時,還要實現人類的自我價值。而這種硬漢式的精神上的勝利卻違反和背棄了精神生態。而生態的價值觀則是指從道德或宗教類的角度出發,促使人類在人性培養的過程中形成對大自然的憧憬和熱愛。換句話說,就是降低甚至是放棄人類過度追求物質的欲望,并從精神上接受并融入到自然界中去。而海明威將自我價值的實現過程完全寄托在實現整個自然界的和諧中去,忽略了人類創造的物質文明和勝利,反而追求精神上的寄托和勝利,這種觀點從本質上來說就是人類中心主義在價值觀上的體現。老漁夫圣地亞哥在征服自然的同時,一邊為自己的行為感到歉疚,轉而又對自己進行催眠式的安慰,認為他自己天生就是從事這種活動的。老漁夫用自己的智慧捕獲了馬林魚以及兇狠的大鯊魚,從而確定了老漁夫自己的社會價值,完成了上帝賦予人類的職責和使命。并把那場與馬哈魚和鯊魚的斗爭看做對自己尊嚴的維護,并取得了最終的勝利,這令老漁夫感到格外的驕傲和自信。而這場人魚大戰,就像老漁夫自己說的,他是為了贏得自己的尊嚴,最終他戰勝了馬林魚,殺死了鯊魚。而也正是這樣讓更多的人明白和相信只要勇敢前行,你永遠都可以的。也讓大自然領悟到,人類是多麼的有能耐,多么的能將磨難化為前行的力量。然而,堅持人類中心論卻必然會導致無法預測的嚴重后果。隨著時代的進步,人類的數量也大幅度上升,以至于以空前強大的規模和速度作用于大自然,從而取得生存所需,創造豐富的物質財富滿足自己的欲望。隨著近兩百年來科技的迅猛發展,人類在與大自然斗爭的過程中取得了空前的勝利。在人類沾沾自喜,洋洋得意的時候,人們開始嘗到了堅持人類中心主義的惡果。大自然開始進行反抗,向人們敲響警鐘:溫室效應、冰川融化、臭氧空洞、紫外線增強、資源減少甚至枯竭,河流污染等情況逐漸出現,并越發嚴重,嚴重的威脅到人類的生存和發展。
(三)人與自然應和諧相處,共同發展
生態批評主義將批評的焦點從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系逐漸轉變到人與自然的研究方向上來,并同時將存在于社會關系中人類歸結為大自然的一部分。此時,生態批評理論不斷的思考、探索人與自然的關系,并不斷地提出改善措施。格倫·洛佛也認為海明威這篇《老人與海》體現出了生態意識,并提出了以下觀點:首先,他認為人與自然的關系是對立統一的,即人與大自然的關系既存在對立的一面,也存在同一的一面,對立中包含著統一,統一中又含有對立面。因此,我們要平衡好人與大自然的關系,從而保證人與自然和諧相處,長遠的發展下去。而生態文學批評的最終理想就是重返大自然的懷抱。在人類出現之處,人類依靠自然,利用自然,彼此之間維持著和諧的關系。此時,隨著但前世界生態問題越來越嚴重,人們逐漸意識到只有與大自然重新建立里和諧統一的關系,人類才能繼續在自然界中生存下去。在海明威的《老人與海》中,老漁夫圣地亞哥就是熱愛自然,敬畏自然的原始居民的化身。他是生活在墨西哥海域的一位撐著古老漁船的,拉著古老的纖繩的老漁夫,正是古老的原始漁夫的形象。他不僅對大自然充滿熱愛,還對大自然充滿敬畏之情。在《老人與海》中,作者多次描繪了漁夫在殺死馬林魚的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對大自然的敬畏之情。當漁夫和大魚首次較量時,漁夫對大魚說:“很敬畏你”。其后隨著加量的繼續,老漁夫對大魚的敬畏之情愈來愈濃烈,對他的贊美程度也愈加的深厚。他將大魚看作是自己的兄弟、朋友,不斷地贊美它的偉大、美麗、從容、崇高,并且與大魚的廝殺愈加的無畏,說道“來吧,殺了我,我不在乎咱們誰殺誰”。老漁夫擁有最原始的自然觀,而自然又是高尚偉大的,生物物種之間是平等的,它通過與人之間進行物質交換,維持著人的生存和繁衍。因馬林魚那無畏的勇氣,在它死后老人卻覺得沒有人配的上吃大魚,也沒有人配得上毀滅大自然。老人為殺死大魚而感到罪過,但有為自己開解,自我安慰。老人通過辯解使得自己的內心不再受到良心的譴責,心理逐漸平衡。隨著文章達到結尾,老人出現了夢境,而夢境也充分的表達了老人希望回歸自然的渴望。老人夢見自己在大自然中怡然自樂,完全的融入了自然。這不僅是老漁夫圣地亞哥的夢境和心愿,也是生態文學批評的理想所在。而要真正的確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關系就要擺脫社會關系所建立的從自身利益出發考慮問題的,對異己力量進行征服所涉及到的一切實現方法的價值觀。
三、結論
隨著生態危機的加劇,人們開始對生態進行研究,從而提出改善措施,保證人類長遠的生存發展下去。本文對海明威的《老人與海》進行了研究分析,從而了解到該篇文章的生態思想意識以及觀點。總的來說,《老人與海》是一片蘊含著生態意識,可以從生態批評視角出發進行評論了解的書籍。通過分析我們了解到海明威主要的生態思想是人類應按照自然界的客觀規律來美化自然,而不是按照人的主觀意愿進行。除此之外,通過對利用生態批評主義對該文進行分析,從而喚醒人們保護生態文明的意識,促使人們保護大自然,避免以破壞自然為代價的來獲取經濟利益情況的發生。
參考文獻:
(1)畢海榮.生態批評視野中的《老人與海》[J].大眾文藝,2009(2):113-114.
(2)盧超群.《老人與海》的人類與自然解讀[J].管理學家,2011(8):782.
(3)王霞.生態批評視域下《老人與海》和《白鯨》比較研究[J].學術探索,2013(10):76-80.
篇8
小島面積只有19.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5萬余,島上建有基韋斯特國際機場,基韋斯特有大橋連接佛羅里達半島。小島如今成了旅游勝地,島上有美國總統杜魯門的度假行宮、加勒比海盜遺跡等名勝。小島遠離都市喧囂的地理位置,在作家們看來無疑是一個適合自我放逐的“伊甸園”,基韋斯特是美國人均出產作家最多的地方,許多作家或長住或暫居,而最有名的當數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海明威。海明威在基韋斯特居住了大約七年多時間。
1928年,海明威回國轉機時邂逅了基韋斯特島。基韋斯特島的燦爛陽光、咸濕的海風和自由熱情的民風,似乎都有助于開啟創作的靈感,他被深深地吸引了。第二年,海明威住進了基韋斯特塞蒙頓大街314號的一所房子,在此完成了他的曠世名作《永別了,武器》。1931年圣誕節,海明威和他的第二任妻子波林告別了陰沉寒冷的北方,買下了現名為“海明威之家”的懷特海大街907號,開始了在基韋斯特島的定居生活。這是一棟西班牙風格的兩層別墅,被熱帶花草簇擁著。海明威一生喜歡貓,他的房子里到處都能看到貓的蹤影。他甚至花了在當時無疑要被視為“巨資”的2萬美元修建了基韋斯特島的第一個居民游泳池,這個65英尺長的游泳池迄今也是島上最大的。
海明威在基韋斯特盡情享受著大海的樂趣,常出海捕魚,一走就是好幾個月。1934年初,他干脆自己買了一艘漁船,命名為“彼拉”(Pilar)號,并經常駕船往返于基韋斯特與哈瓦那之間,儼然暢行墨西哥灣和加勒比海之間的一位老船長。
打漁和寫作,是海明威在基韋斯特的日常生活。他通常早晨起床,直奔二樓的寫作間,從早上8點到下午2點左右,他站著寫作——這是海明威保持了一輩子的標志性的寫作習慣,每天一般只寫300到700個字,然后午休或游泳,下午3點或3點半左右,他就會徑直奔向“邋遢喬酒館”喝酒放松。陽光明媚的基韋斯特海灘也是海明威常去的地方,加勒比海的瑰麗晚霞無數次地撩撥過他的文思,在大海的波濤聲中他讓反思戰爭與和平的文字深邃無比。基韋斯特還有個很詩意的名字——“落日的故鄉”(Home of Sunset),美國人認為基韋斯特是全美日落最美麗的地方,看落日是游客的必游內容,如今島上還建有落日廣場。
在基韋斯特島,海明威迎來了創作上的旺盛時期,他創作了《死在午后》、《非洲的青山》、《一無所獲》等長篇,并且寫出了《乞力馬扎羅的雪》、《弗蘭西斯·麥康伯短促的幸福生活》等著名的短篇。
對海明威來說,居住在基韋斯特,與隔海相望的古巴首都哈瓦那(La Habana)結緣是遲早的事。海明威第一次到哈瓦那是在1928年,他與波林下榻在老城區的阿姆鮑斯·孟多斯旅館(Hotel Ambos Mundos)。此后在1932年至1939年七年間,海明威難以計數地到過哈瓦那。有一次,他從基韋斯特出海捕魚,本打算兩個星期后返回,但被墨西哥的暖流帶到了哈瓦那。被哈瓦那充滿激情的夜生活吸引,他干脆在此呆了一個多月。但凡到了哈瓦那,海明威都會入住阿姆鮑斯·孟多斯旅館的511房間。這家旅館已成為四星級酒店,但511房間依然屬于海明威——它被辟為一個小型的博物館。
1939年,海明威在哈瓦那寫出了他最優秀的長篇小說《喪鐘為誰而鳴》,同時也敲響了他與波林婚姻的“喪鐘”,小說出版后幾天,他和波林便離婚了。不久,著名的戰地女記者瑪莎成為他第三任妻子。大概是基韋斯特島留下了太多他與波林之間酸甜苦辣的記憶,海明威決定定居到哈瓦那。當然,也許不僅僅是逃避,海明威本人也非常喜歡古巴這個國家。他曾深情描述道:“我熱愛這個國家,感覺像在家里一樣。一個使人感覺像家一樣的地方,除了出生的故鄉,這里就是命運歸宿的地方。”
由于瑪莎不喜歡住飯店,1940年,海明威買下了位于哈瓦那東南郊芬卡·拉·維希亞鎮(Finca La Vigia)一座名叫“望山莊”(the Finca Vigia)的莊園。海明威一開始有點嫌望山莊離市區太遠,但經過瑪莎的精心裝修,他很快喜歡上了這個小莊園,大部分時間都居住在莊園里,與古巴總統卡斯特羅的會晤也選在了莊園里。海明威自殺后,望山莊被保護起來,成了一個供游客憑吊的海明威博物館,館藏了2.2萬余件海明威生前的物品,他心愛的“彼拉”號游艇也被搬到了這里。
至于為什么選擇哈瓦那定居,海明威說那里有清爽明亮的早晨,有西班牙情調的街道和純凈,有黑眼珠里激情四射的混血女郎。哈瓦那有“加勒比海的明珠”之稱,碧海藍天,椰風細沙,更有雪茄、朗姆酒、海鮮大餐和充滿混血激情的狂歡之夜。哈瓦那老城區的古建筑于1982年被列入世界文化及自然遺產保護名錄,徜徉于古老滄桑的老城區,至今似乎都能感受到海明威狂歡后的那些懷舊與憂傷。
哈瓦那分為舊城和新城兩部分。舊城區的兵器廣場、大教堂廣場、圣弗朗西斯科廣場以及老廣場附近,散落著大量西班牙式的古老建筑。位于城東部的圣瑪利亞海灘,白色沙灘綿延近20公里,不但風景如畫,還是有名的避暑勝地。當然,最能讀出海明威作品中的“硬漢”風格的,莫過于那些與工事體系、民居古建筑融為一體的古城堡。建于1538年的拉富埃爾薩城堡,是古巴最古老的城堡,也是美洲第二座最古老的城堡。哈瓦那是著名良港,在港灣入口處的峭壁上,聳立著建于1587年至1597年的莫羅城堡,這曾是哈瓦那城防止海盜襲擊的要塞,是哈瓦那城的重要古跡之一。此外,還有建于1763至1774年的拉卡巴尼亞堡、建于16世紀末的拉篷塔堡、建于1763年的阿塔雷斯堡、建于1774至1794年的王子堡等。
海明威在哈瓦那始終保持著每天早晨起床后寫作五六個小時的習慣,然后到墨西哥灣出海捉捕金槍魚,鮮有例外。海明威在哈瓦那收獲了豐碩的文學創作成果,他寫出了《老人與海》、《移動的盛宴》和《海灣的島嶼》等7部小說,其中《老人與海》獲得了1953年普利策獎及1954年諾貝爾文學獎。
寫作并非海明威生活的全部,他釣魚、打獵、航海、喝酒、抽雪茄、養貓、喂狗、拳擊、騎馬??哈瓦那的生活其實很豐富多彩。海明威承認“寫作只是為了養家糊口”。長居哈瓦那,海明威享受的是快樂生活本身。
除了筆和槍以外,海明威手上最喜歡拿的恐怕就是釣竿和酒杯。
在哈瓦那的很多著名酒吧,如“深巷小酒館”、“小佛羅里達餐館”等,仍能看到海明威留下的印跡。“深巷小酒館”的莫希托雞尾酒,是海明威的最愛,他酒后大筆一揮的留言被擺在了吧臺酒柜的正中央,上面寫著:“我的‘莫希托’在‘深巷小酒館’,我的‘達伊基里’(另一種雞尾酒)在‘小佛羅里達餐館’。”海明威喜歡去小佛羅里達餐館寫東西,他曾在此破了一個喝17杯“達伊基里”的紀錄!
篇9
關鍵詞:樂觀;自信;硬漢
一、引言
作為“迷惘一代”代言人的美國作家海明威,在評論界受到將近十年的冷遇與攻擊。為了挽救江河日下的聲譽,海明威推出了他堅信是他這一輩子所能寫出的最好的一部作品《老人與海》。這是海明威的巔峰之作,小說的發表曾在當時的美國和歐洲文壇引起了轟動,創下了48小時售出530萬冊的記錄,成為人類出版史上的一個神話。被威廉?福克納譽為“這代人最優秀的一個單篇”的《老人與海》是20世紀最有影響力的小說之一。作品中的那位孤獨、背運,卻在逆境中不屈不撓,始終保持尊嚴,樂觀而自信的硬漢桑提亞哥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海明威作品《老人與海》展示了人類面對強大的異己力量表現出來的肉體的疲憊和精神的不屈。它表現的主題是“一個人生來不是就給打敗的,你盡可以把他消滅掉,可就是打不敗他”。貧窮而不走運的老漁夫桑提亞哥的命運是悲哀的,而他卻是一個失敗的英雄,“打不倒的失敗者”。
二、《老人與海》中主人公桑提亞哥的性格分析
小說的故事情節并不復雜,但通過對主人公及周圍環境的描寫,揭示了豐富的主題和內涵。筆者認為我們應該學習主人公的各種精神,最終把他那種樂觀、自信的硬漢性格表現于我們的生活之中。海明威在《老人與海》中給我們展示了桑提亞哥的:
1.硬漢性格
海明威在小說中分了兩種不同的成功,即外在物質世界的成功和內在精神世界的成功。而桑提亞哥明顯缺乏前一種成功,但卻有著豐富的精神世界。作者通過對這兩方面的描寫,給我們展示了一個不屈不撓的,一個打不敗的硬漢形象。正如小說一開始所描寫:“But after forty days without a fish,the boy’s parents had told him that the old man was now definitely and finely,which is the worst form of unlucky .”(Hemingway,2003:1)這句話說明桑提亞哥正在經受著貧苦的生活,并因此受人輕視。盡管如此,但他決不認輸,在與鯊魚的打斗中,桑提亞哥說:“But man is not made for defeat,”the old man said,“A man can be destroyed but not defeated.”.(Hemingway,2003:209) 當他筋疲力盡,一批又一批的鯊魚出現時,桑提亞哥卻毫不畏懼,他相信一切總會柳岸花明的,我們可以從他在文中的獨白看到:“Don't think,old man ,”he said aloud . “sail on this course and take it when it comes .” (Hemingway,2003:205)最后,當鯊魚成群襲來,而老人明白自己的搏斗是徒勞的時候,他并不是放棄搏斗,而是誓死保護他的魚,“He clubbed at heads and heard the jaws chop and the shaking of the stiff as they took hold below .He clubbed desperately at what he could only feel and hear,and driving it down again and again .”(Hemingway ,2003:237)他朝著它們的頭砍下去,聽到上下顎“啪”地咬住的聲音,他看不清目標,只能感覺到,就不顧死活地揮棍下去。他又打又砍,雙手一次次朝下戳去。作品通過對強大暴力世界的描寫,表現出人注定要失敗的悲慘命運。然而,作者通過對老人與鯊魚的搏斗,又表現了人類勇敢地面對失敗,永遠保持精神不敗的主題。
2.樂觀的性格
桑提亞哥的孤獨和命運在所有人看來幾乎是悲哀的,可他不那么認為,他始終是很樂觀的。作者在文中的正體現這一點:“Everything about him was old except his eyes and they were the same color as the sea and were cheerful and undefeated”.(Hemingway,2003:206)在戰斗的相持階段,他依然很樂觀,總回想以前的愉快的事,如年輕時和黑人比力氣的情形,他和小男孩一起的愉快時光等。
在戰斗的激烈階段,他并不悲觀失望,而依然很樂觀,“Think about something cheerful,old man”,he said.(Hemingway,2003:206)當一群鯊魚爭相搶食時,老人的左手正好抽筋,他只能用右手、木棍等武器自衛,并最終趕走了鯊魚,但大魚已被吃了一半,而老人還風趣地批評自己的左手“該工作的時候卻在休息”,筆者也被老人樂觀的精神折服。從中,我們可以感受到他有著樂觀、自信和不達目的決不罷休的執著精神。在生活中,有些損失是不可避免的,我們應以樂觀的態度對待,不能斤斤計較。
3.自信的性格
桑提亞哥的自信是絕對的自信,是不以環境變化而變化的自信,是他人不能與之相比的自信。在他的哲學中即使遭受了極點的背運,人也只能自信。“He hasn’t much faith”,but we have,haven’t we ?”(Hemingway,2003:224) 人活著,唯一能確定的必然就是走向死亡,既然人是靠偶然活著的話,那么支撐人生存勇氣的就只有自信了。作為一名精神勝利者,他很自信,如超人一般,以充盈的生命力戰勝一切挑戰,終于在茫茫大海上殺出一條血路。因此,人活著就必須自信,不自信是人消費不起的奢侈品,我們應該學習老人的自信、樂觀,與命運進行不屈斗爭的堅硬性格。
三、結語
自小說發表以來,桑提亞哥成了世人心中的偶像,激勵了一代人及后世讀者。老人說的一些話:“痛苦在一個男子漢來說不算什么”,“一個人可以被毀滅,但不能被打倒”也成了許多人激勵自己的格言。
然而我們不可否認,我們這個世界無處不存在矛盾,因此,一個人在現實生活中不可能一帆風順。無論在生活、學習還是愛情上總會有種種遭遇,有時甚至是毀滅性的。逃避是不現實的,只有勇敢、樂觀地去面對,與之搏斗,才有希望。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獲得更大的成功和勝利。由此可見,人是打不倒的。
參考文獻:
[1]董衡.海明威談創作[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社,1985.
[2]海明威.老人與海[M].拉薩:人民出版社,2003.
[3]海明威.海明威短篇小說集[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95.
篇10
海明威(1899~1961),生于美國芝加哥市郊區,20世紀最偉大的小說家之一。代表作有中篇小說《老人與海》,長篇小說《永別了,武器》、《喪鐘為誰而鳴》等。1954年獲諾貝爾文學獎。海明威的寫作風格以簡潔著稱,對美國乃至世界文學有著深遠的影響。
原文選摘
這時魚正兜了一個圈子回來,既沉著又美麗,只有它的大尾巴在動。老人竭盡全力把它拉得近些。有那么一會兒,魚的身子傾斜了一點兒,然后它豎直了身子,又兜起圈子來。
“我把它拉動了,”老人說,“我剛才把它拉動了。”
他又感到頭暈,可是他竭盡全力拽住了那條大魚。我把它拉動了,他想。也許這一回我能把它拉過來。拉呀,手啊,他想。站穩了,腿兒。為了我熬下去吧,頭。為了我熬下去吧。你從沒暈倒過。這一回我要把它拉過來。
但是,等他把渾身的力氣都使出來,趁魚還沒來到船邊,還很遠時就動手,使出全力拉著,那魚卻側過一半身子,然后豎直身子游開了。
“魚啊,”老人說,“魚,你反正是死定了。難道你非得把我也害死嗎?”
這樣可什么事也辦不成啊,他想。他嘴里干得說不出話來,但是此刻他不能伸手去拿水來喝。我這一回必須把它拉到船邊來,他想。它再多兜幾圈,我就不行了。不,你是行的,他對自己說。你永遠行的。
在兜下一圈時,他差一點把它拉了過來。可是這魚又豎直身子,慢慢地游走了。
你要把我害死啦,魚啊,老人想。不過你有權利這樣做。我從沒見過比你更龐大、更美麗、更沉著或更崇高的東西,老弟。來,把我害死吧。我不在乎誰害死誰。
你現在頭腦糊涂起來啦,他想。你必須保持頭腦清醒。保持頭腦清醒,要像個男子漢,懂得怎樣忍受痛苦。或者像一條魚那樣,他想。
“清醒過來吧,頭,”他用自己也簡直聽不見的聲音說,“清醒過來吧。”
魚又兜了兩圈,還是老樣子。
我弄不懂,老人想。每一回他都覺得自己快要垮了。我弄不懂。但我還要試一下。
他又試了一下。等他把魚拉得轉過來時,他感到自己要垮了。那魚豎直身子,又慢慢地游開去,大尾巴在海面上搖擺著。
我還要試一下,老人對自己許愿,盡管他的雙手這時已經軟弱無力,眼睛也不好使,只間歇地看得清東西。
他又試了一下,又是同樣情形。原來如此,他想,還沒動手就感到要垮下來了,我還要再試一下。
他忍住了一切痛楚,拿出剩余的力氣和喪失已久的自傲,用來對付這魚的痛苦掙扎。它游到了他身邊,在他身邊斯文地游著。它的嘴幾乎碰著了小帆船的船殼。它開始在船邊游過去,身子又長,又高,又寬,銀色底上有著紫色條紋,在水里看來長得無窮無盡。
老人放下釣索,一腳踩住了,把魚叉盡可能舉高,使出全身力氣,加上他剛才鼓起的力氣,把它朝下直扎進魚身的一邊,就在鰭后面一點兒的地方。這胸鰭高高地豎立著,高齊老人的胸膛。他感到那鐵叉扎了進去,就把身子倚在上面,把它扎得更深一點,再用全身的重量把它壓下去。
于是那魚鬧騰起來。盡管死到臨頭了,它仍從水中高高跳起。它那驚人的長度和寬度,它的力量和美,全都暴露無遺。它仿佛懸在空中,就在小船中老人的頭頂上空。然后,它“砰”的一聲掉在水里,浪花濺了老人一身,濺了一船。
老人感到頭暈,惡心,看不大清楚東西。他放松了魚叉上的繩子,讓它從他劃破了皮的雙手之間慢慢地溜出去。等他的眼睛好使了,他看見那魚仰天躺著,銀色的肚皮朝上。魚叉的柄從魚的一側斜戳出來。海水被它心臟里流出的鮮血染紅了。起先,這攤血黑的,如同這一英里多深的藍色海水中的一塊礁石。然后它像云彩般擴散開來。那魚是銀色的,一動不動地隨著波浪浮動著。
賞析
《老人與海》是海明威這位偉大小說家最富盛名的作品。自誕生之日起,它就獲得了廣泛的贊譽。1953年,海明威因它而獲得了美國文學最高獎項之一――普利策文學獎;1954年,主要由于它的成就,海明威又獲得了世界文學的最高獎項――諾貝爾文學獎。海明威自己也曾說,《老人與海》是他“這一輩子所能寫的最好的一部作品”。
《老人與海》的全文僅僅兩萬多字。這區區兩萬多字,為何會有如此大的成就與魅力呢?正如所有偉大的作品一樣,這不是三言兩語就可說清楚的,加之“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萊特”,所以在此只說說個人認為《老人與海》的最大魅力所在。
觀看魔術表演的時候,我們會有這樣的感覺:魔術師們手中的道具往往是十分常見和簡單的(至少表面看上去是這樣)――為什么是這樣呢?因為讓越簡單、平常的事物變幻出越不同尋常的現象,便越能展現一個魔術的神奇與魔力。海明威在《老人與海》這個作品中,就如同一位杰出的魔術師用再簡單不過的道具取得了極為震撼人心的效果。
《老人與海》的人物與情節再簡單不過。人物只有兩個:老人和一個小男孩。而真正被海明威搬上“舞臺”的,只有老人一個。其情節主要是老人乘著一艘小帆船出海捕魚,結果釣上了一條大馬林魚。但那魚實在太大,拖著老人的小帆船游了三天才精疲力竭,最終被老人殺死綁在了小船邊(小船裝不下它)。在歸程中,那條大魚遭到眾多鯊魚的咬噬,回港時只剩下了魚頭、魚尾以及一條脊骨。
盡管人物和情節都如此簡單,這個作品卻富含深遠的意蘊,其中最鮮明的一點,就是展現了人所具有的尊嚴與力量。老人像是作為人類的一個代表,被作者安排到大海這一“戰場”上,孤獨地與一條大魚較量――“他想,它正使出所有的力量,而要對付的僅僅是我的意志和我的智力”――是的,老人的體力與大魚比起來,簡直不堪一擊,他所依賴的,唯有自己頑強的意志以及多年捕魚的經驗和智慧。在與大魚對抗的過程中,老人克服了炎熱、饑渴、受傷、抽筋等多種不良狀況,最后與大魚“決戰”的時候,他早已精疲力竭、頭暈目眩。但他一次次地勸服自己“熬下去吧”――“他又試了一下”、“我還要試一下”、“我還要再試一下”――在老人眼里,大魚是一個值得尊敬的對手,他甚至親昵地稱之為“兄弟”。“可是我要把它宰了,不管它多么了不起,多么神氣”,因為他想“讓它知道人有多少能耐,人能忍受多少磨難”。在與大魚的“戰斗”中獲勝后,老人接下來面對的則是他不可能戰勝的鯊魚,因為它們前仆后繼、殺之不盡。盡管如此,老人還是為保護大魚而堅持到了最后,魚叉被鯊魚帶走了,便把短刀綁在槳把上作武器,刀子折斷了,便用短棍,短棍也丟了,便拆下了帆船上的舵把……只要還能做出一絲努力,老人就決不放棄,因為他懷著這樣一個信念:“人不是為失敗而生的,一個人可以被毀滅,但不能給打敗”――海明威通過“老人”表達出的這種“硬漢”精神,成了他個人形象的一個標志,并深刻影響了一代又一代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