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箏教學范文

時間:2023-03-15 19:17:1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古箏教學,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古箏教學

篇1

教學目標:

1、認識古箏,知道它的歷史,了解古箏各部分名稱

2、認識民族樂器的基本音階,能初步會唱五聲音階

3、了解古箏的音域、定弦

4、古箏的彈奏姿勢和基本手型

教學重點:古箏的彈奏姿勢和基本手型

教學難點:古箏的音域和定弦

教學過程 :

(一)組織教學

1、師生問好

2、教師彈奏古箏名曲《漁舟唱晚》,把學生帶入古箏課堂

向學生提問:聽了《漁舟唱晚》,覺得古箏的音色和別的樂器相比較有什么特別之處?學生回答

(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認識一下古箏吧!)

(二)認識古箏

1、講古箏的歷史,為什么叫古箏

2、介紹古箏的各個部分

(三)音樂的音高

1、在黑板上寫出音樂的七個基本音級1234567,分別唱什么呀?do re mi fa sol la si

2、讓小朋友跟著老師一起唱一唱這七個基本音級 ,然后告知古箏是五聲音階,在現有古箏定弦上是沒有4、7兩個音的。

3、 學唱,認識五聲音階

(四)了解古箏的音域、定弦

1、首先讓小朋友自己數一數古箏一共有多少根弦(數出來以后對小朋友進行表揚和肯定)

2、講解古箏的定弦

弦序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音高 D3 B2 A2 #f2 E2 D2 b1 a1 #f1 e1 d1 b a #f e d B A #F E D

簡譜 1 6 5 3 2 1 6 5 3 2 1 6 5 3 2 1 6 5 3 2 1

分組倍高音區 高音區 中音區低音區倍低音區

這一部分的知識內容比較枯燥,可以讓學生來考老師,然后比一比,看誰音聽得準,看誰弦找得快

(五)古箏的彈奏姿勢和手型

1、講解正確的姿勢和手型,舉例說明容易出現的錯誤姿勢

2、學生模仿練習

因古箏的彈奏姿勢和手型是學習古箏的基礎,如果開始不注意養成錯誤的習慣,將對以后的學習造成很大的影響,所以把這一學習點作為本節課甚至以后教學過程中的重點.

篇2

古箏教學樂器樂感近年來,學習各種樂器的學生逐年增多,家長希望孩子通過學習樂器能受到高雅音樂的熏陶,從而具備一定的藝術素養。但部分家長對于學習目的并不明確,無視孩子的興趣愛好,按照自己的主觀意愿在培養孩子。于是,在教學過程中,我時常會看到學生為彈琴而彈琴,缺乏思維、缺乏情感、缺乏韻味,演奏出來的音樂沒有感染力。

一、依據孩子的特點——循序漸進

一些學藝心切的家長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在孩子身體發育不太成熟的情況下,就讓孩子學習各種樂器,不僅不能達到理想的效果,而且讓孩子產生畏難情緒,影響今后的學習。一般情況下,從幼兒園中、大班時開始學習古箏會比較合適,這時孩子的指關節相對來將已經發育到一定階段,彈弦的力度能基本體現,學琴的技藝能在老師的指導之下得以計劃地進行。在孩子學琴前,可以先通過聽和玩讓孩子在音樂素養方面得到一定的熏陶,然后著力讓孩子在觸摸琴弦的過程中產生對于音樂的興趣,讓孩子在玩箏中學習。

學習樂器是一個螺旋式上升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當練習達到一定的量,才能完成階段性的任務,進入更高一級的學習。當孩子對教材內容仍然一知半解、技巧只能勉強完成的情況下,有些老師便急于求成,又開始教新曲子。這無疑是拔苗助長,背離了可接受性、系統性和循序漸進的原則。從表面看,孩子能夠在短時間內掌握很多知識,可是,當孩子學到一定階段需要突破時,卻因為基本功不扎實徘徊不前,沒有辦法實現質的飛躍。這樣的教學方式使學生不堪重負,導致琴沒學成反而扼殺了他們對音樂的興趣。其實,器樂學習中,每個階段都有其難點、要點、音樂風格需要掌握,學生、家長、老師要遵循客觀規律,循序漸進地、系統地、科學地進行學習。當孩子因為基本功練習的內容單調,而產生厭倦情緒時,教師可以嘗試將基本功練習編成有趣的旋律樂譜,或者用有趣的形象比喻,激發孩子的興趣,從而完成練習任務。比如,教孩子彈奏《勾托音階練習》時,我經常比作手指走樓梯,讓孩子們比比誰的手指走得又穩又準,孩子們的積極性被調動了起來,取得了不錯的效果。

二、掌握科學的方法——溫故而知新

一種良好的方法,往往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學琴的關鍵,首先要能合理安排練習時間,按時定點訓練可以養成感受音樂的習慣,能夠讓練習者快速進入狀態。并且要有明確練習目的,在每次練習前都要思考一下所要解決的問題,這樣練習才有價值。在練習的過程中,要將慢練與快練相結合。特別是練習速度快、技巧較復雜的樂段、樂句時,要先把速度放慢一倍或二倍來練習,熟練以后,再開始用原速進行練習。孩子在學琴的過程中往往會出現只重視樂曲,忽視練習曲的現象。但練習曲一般都具有針對性,通過反復、專門的某種單項練習,可以從中學會、鞏固或改進某種彈奏技巧和方法。加上訓練練習曲通常是純技巧練習,沒有旋律和樂曲表現方面的負擔,就能更好的把握技術要求,效率也高。因此,練習曲的訓練也是我們提高演奏技巧不可替代的一種重要手段。當孩子們掌握了一定數量的樂曲后,應該把復習一些經典的曲目作為不斷提升的重要手段,這樣不但可以積累大量的表演曲目,還能夠訓練和提高孩子們的記憶能力。更重要的是通過復習可以在那些舊曲目中得到新的體會和認識,從而掌握演奏技巧,提高樂曲的理解能力。

三、培養音樂的感覺——聽唱“養”樂感

樂感是在聆聽音樂的經驗基礎上形成的,是人在音樂實踐活動中必須具備的一種音樂基本素質和能力。只有內心積累了豐富的音樂音響,才能形成對音樂的直覺感受和體驗,在音樂音響作用于人的聽覺的過程中,領略音樂的美。為此,教師應該從簡單的練習曲、樂曲開始,注重對學生音樂審美感受的培養。用手勢、圖形、想象等各種方式對孩子進行音高、節奏、綜合的訓練,讓孩子在學習掌握演奏技巧的過程中直接感受音樂,逐步建立起良好的內心音樂感覺。

比如,跟琴練唱音階(古箏是五聲音階)。首先,聆聽琴音do的音高,用聽覺感受音高、記憶音高,再準確地跟琴唱出音高。唱出音高的同時還應繼續注意聆聽,聽自己唱出的音高是否與琴的音高完全相同。這一步是鍛煉音高聽覺記憶能力的關鍵點,同時體會唱名與音高的對應關系。然后,彈出相鄰的下一個音級re用同樣的方式練習直至唱準,再按柯達伊教學法做出相關的音高手勢,唱出do、re的音高。接著,彈奏do,讓學生憑借聽覺記憶去回想古箏發出的re的音高,再用唱名re唱出這個音高。以此類推,逐步獲得每個音級的正確的音高聽覺記憶,在聽和唱之間建立思維聯系。

再如,在學琴初期,可以像鈴木教學法所提倡的那樣,讓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像聽家人談話那樣聽他要學習的音樂。每次在孩子學習新的樂曲之前,讓他先去反復的聆聽音樂,可以在吃飯、睡前、做游戲等放松、自然的狀態下聽。在孩子潛移默化的熟悉了那首樂曲后,再讓他在老師指導下憑記憶把樂曲在樂器上奏出,整個過程就像小孩子學說話一樣由聽到模仿。孩子學彈樂曲的過程其實就像在用最舒適的方法把腦海中的樂曲奏出,而不是學那首樂曲的本身,所以往往事半功倍。

當然,也可以通過歌唱的方式來啟發學生內心的音樂感覺,古箏是富有歌唱性的一種樂器,它的演奏伴隨著內心歌唱。在教學的過程中,我發現很多孩子都不愛唱譜,這是非常不可取的。多唱譜可以提高樂感、節奏感和旋律感,讓自己對樂曲的每個細節都做到心中有數。因此,我一般都要求孩子在學樂曲之前先要有感情地學唱樂譜,心里有音樂的流動性和自然性,然后再把內心情感和器樂演奏貫穿起來,這樣,才真正演奏出充滿感情的、美的音樂。

四、啟發思維的想象力——巧練長心智

在教學中,發現有很多孩子具備了熟練的音樂技能,但他們的彈琴過程其實只是“手指體操”的過程,正如著名波蘭鋼琴家霍夫曼曾經憂慮地指出:“現代技巧中有種令人遺憾的傾向,就是技巧本身成了目的。”我們不能只是單純地教學生技巧和知識,更重要的是要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思維方法,啟發學生思維的想象力和理解力。授其以漁,在練習中要求孩子每一次重復都有新的感覺和發現,都要解決一些過去沒有解決的問題,讓學生自己去把握音樂,進而產生新的技能或更深的音樂體會。

篇3

關鍵詞:古箏;教學;審美

1 古箏演奏的藝術表現形式

(1)聽。

音樂是一種聽的藝術,用耳感受其靈動的美感,每一個音符在耳中旋轉與大腦產生美妙的摩擦,每一個細胞跳躍起來,為其伴奏。演奏者陶醉其中,聽者樂在其中。

(2)思。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在授人中思,在學習中思。古箏學習技巧中思,增加自身學習能力。將古箏演繹的更加完美,品味其中奧妙,演奏出更加經典的曲目,供所有古箏愛好者學習。

(3)寫。

古箏教學也是在與學生一起學習,傳授學生經驗與方法。也可以讓同學自己思考提出更好的建議。總結古箏學習的技巧,找出更適合自己的套路。做出更美妙的曲子。

2 古箏美學探討

(1)古箏文化美。

古箏是我國民族樂器中的一件古老而又重要的樂器具有鮮明的美學。古箏美學教育不只局限于藝術創造美和藝術欣賞美領域,還應該體現在社會生活與發展的各個方面.聲音美、節奏美、韻律美、姿勢美等,所有這些美的因素,既表現為人的審美規定的條件,又表現為人本身所創造的美。

(2)古箏經典中的美學思想。

唐代詩人吳融在《李周彈箏歌》的描述,“五音六律皆生之,就中十三弦最美妙”。箏,這件古老的樂器,以清麗柔和優美悅耳的音色,清韻迷人豐采多姿的表現,贏得了海內外的眾多知音。古箏在其漫長的演變發展過程中,無論是外觀構造和技法,都有了很大的改革和創新,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演奏風格和演奏體系。

古箏曲《箜篌引》是作曲家莊曜根據李賀《李憑箜篌引》的詩意而寫成的一部當代古箏作品。樂曲的曲式結構與詩歌的結構相互關聯、相互影響。樂曲的核心音調源自古代西域調式特性小二度音程的核心音調,長大的散序,運用起伏多變的節奏,虛實相間的旋律和織體,表現了“吳絲蜀桐張高秋,空山凝云頹不流,江娥啼竹素女愁,李憑中國彈箜篌”的幻想境界。

(3)古箏曲風美。

“漁舟唱晚,響穹彭蠡之濱”中的“漁舟唱晚”四個字,詩句形象地表現了古代的江南水鄉在夕陽西下的晚景中,漁舟紛紛歸航,江面歌聲四起的動人畫面。《漁舟唱晚》以歌唱性的旋律,形象地描繪了夕陽西下,晚霞斑斕,漁歌四起,漁夫滿載豐收的喜悅歡樂情景,表現了作者對祖國美麗河山的贊美和熱愛。樂曲的前半部分(第一段),樂句與樂句基本上是上下對答的“對仗式”結構,給人結構規整之感;樂曲的后半部分(第二、三段),則運用遞升、遞降的旋律和漸次發展的速度、力度變化,表現了百舟競歸的熱烈情景。

箏曲《高山流水》,音樂與琴曲迥異,同樣取材于“伯牙鼓琴遇知音”。現有多種流派譜本。而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的則是浙江武林派的傳譜,旋律典雅,韻味雋永,頗具“高山之巍巍,流水之洋洋”貌。高山流水覓知音,該曲有這樣一段傳說:先秦的琴師伯牙一次在荒山野地彈琴,樵夫錘子期竟能領會這是描繪“巍巍乎志在高山”和“洋洋乎志在流水”。伯牙驚道:“善哉,子之心而與吾心同。”子期死后,伯牙痛失知音,摔琴絕弦,終身不操,故有高山流水之曲。 該曲婉轉悠揚,余音繞梁,三日不絕,堪稱曲中精品。

3 古箏教學審美

在古箏教學中應不斷引導學生提高對音樂的領悟能力,以此不斷提高他們 對音樂的審美領悟能力,而音樂想象力又是音樂審美領悟能力提升的關鍵,如《漁舟唱晚》是一首優美、典雅而富有情趣的曲子,它描寫的是美景如畫的湖面、夕陽西下辛苦了一天的漁民滿載而歸的情景。在教授該曲時,應當把這種境界講出來,讓學生們去體會,去想象。但是由于學生感性經驗的貧乏,思維發展處于初級階段。因此,在音樂學習中,想象的材料也就比較缺乏,想象的空間也會受到影響。而網絡資源的介入無疑給學生提供了大量的想象材料,為展開豐富聯想打下了基礎。

學習古箏是一項周期性長、實踐性強的音樂活動,教師除了要擁有個人所具備的審美修養、較高層次的音樂藝術修養、廣博的綜合藝術知識和在教學中重視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不斷提高學生學習古箏的興趣,增加學生練琴的耐力和持久力之外,更重要的是增加他們演奏古箏的表現力,培養其創造力,使音樂藝術凈化心靈、陶冶情操、啟迪智慧、情智互補的作用和功能得到有效的發揮,以利于學生養成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和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為其終身熱愛音樂、熱愛藝術、熱愛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礎。

根據心理特點,強化興趣、情感。要將啟發、引導和發展學生學箏興趣,提高到重要議事日程上予以研究。在我的教學中,曾遇到這樣的情況:個別學生開始學古箏時很高興,但后來漸漸下降,甚至于坐在箏前愁眉苦臉。原因是雖然家長喜歡古箏藝術,很熱情地讓孩子來學習,但不考慮學生心理,對孩子“恨鐵不成鋼”,總是責備。誠然,興趣不能替代意志力的培養,更不能替代才能,但是有了興趣,就可以使學生的潛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出來。教這樣的學生,我在上第一節課時,先請程度深的學生表演幾手曲子,如《漁舟唱晚》《戰臺風》等,并做樂曲介紹,這時我發現他的眼睛瞪得大大地看著、聽著,羨慕得不得了。這時我就告訴他:音樂就像語言一樣有其自己的文字,你必須會讀會看,才能學懂。這樣第一節課的樂理知識的教學就在不知不覺中開始了,但是下課時,學生拉著我問:“老師,什么時候教我彈琴?”可見,學生對彈琴產生了興趣。在這種狀態下開始學琴,學生即高興主動的積極學習,效果就比較好。

尊重學生,做學生的良師益友。在和學生們的接觸過程中,我發現學生都有極強的自尊心,只有尊重學生才能讓學生欣賞自己,從而更好地要求和教育學生。教師應該主動去接近學生,了解學生,做學生的知心朋友。

每一個孩子的發展速度和開竅的早晚都是不一樣的,所以教師應該根據因材施教的原則,針對學生各自不同的情況布置適量適度的作業,根據他們的個別差異提出不同的要求。只要學生在原有的基礎上有所進步就應該加以肯定,讓每個層次的學生都能體會到成功的喜悅和滿足,增強他們練箏的興趣。

因此,只要不斷了解學生、走近學生、與學生交朋友,才能探索出一套更為貼近學生心理的教學方法,才能培養學生學箏的持久興趣。在整個教學手段上、在教學環節的設計和課堂布局上進行精雕細刻,采用多種多樣生動、通俗的方法進行教學,從而減少學生學箏的心理負擔,讓他們輕裝上陣,從學習古箏中體會到無窮的樂趣。

參考文獻:

[1] 尹丹.具范兼容 方成大家――淺談古箏與傳統文化[J].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04).

[2] 汪莎.傳統古箏演奏特點分析[J].藝海,2011(05).

[3] 周.淺議古箏學習中想象力的培養[J].甘肅科技,2011(20).

[4] 趙星.“陰盛陽衰”:古箏藝術繁榮表象后的潛在危機[J].藝術評論,2011(12).

篇4

關鍵詞:中小學生;古箏教學;興趣教學

自古以來就有文獻記載,古箏是我國極具民族特色的彈撥樂器之一。至今已有2000多年歷史,其表現形式的多樣,音域范圍之廣,是其他彈撥樂器所不能達的。古箏以它優雅古樸的音色博得古今中外各路人士的青睞,其演奏技巧豐富,表現力極強,不僅僅是聽覺上的沖擊,更是視覺的盛宴。古人云:"余音繞梁,三日不絕。"輕攏慢捻抹復挑,每一個動作都是韻味十足,讓人回味無窮。相對其他的樂器來說,古箏因學習時入門更容易而被越來越多的學生及家長所青睞。由于中小學生發育不成熟,剛開始學習古箏覺得新鮮,但久而習之,覺得枯燥,不能持之以恒,最后只能放棄。所以在中小學生的古箏教學時,要讓學生通過興趣去學習古箏并掌握演奏技巧,從而提高古箏的演奏水平。

一、寓教于樂,引導學生學習要持之以恒

在中小學階段,不能給他們講理論性太強的知識,應以寓教于樂的形式,讓他們去了解古箏。亞里士多德早在希臘時代就曾指出:"音樂不可忽視的就是它的娛樂性"。所以在古箏的教學中,如果缺失了這種娛樂的態度和樂趣,而是進行含有深刻意義的教學,甚至是哲學性的活動,對于中小學生來說是很難去理解的。這就要力求中小學生在內心深處對古箏學習有玩欲,而絕不壓抑,以免妨礙它的充分發揮。興趣的培養和調動,往往是古箏教學地"救命"的手段,充分調動寓教于樂的能動性,在輕松愉快的學習壞境中取得深刻的成效并讓中小學生激發興趣,獲取知識。

在學生感到信心不足時,只有鼓勵才會更具有目的性和針對性[1]。這里所說的鼓勵并不代表沒有批評,而是將批評化為鼓勵之中。教學經驗豐富的老師總是會讓學生在上課的時候能感覺到自己的進步,感受自己成功的享受和樂趣。

二、寓情于教,練習與表演相結合

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根據中小學生喜歡競爭的心理經常組織學生適當的參加各種形式的比賽或文藝演出,也可以每隔一段時間適時的組織學生匯報演出,讓他們來展現自己,讓中小學生在共同學習和交流中相互競爭、互相學習、互相切磋。通過這種交流可以增加中小學生的舞臺經驗,克服中小學生在眾人面前表演膽怯的毛病,甚至還可以提高他們的學習積極性,激發中小學生學箏興趣。但必須注意,比賽和演出只能是作為一種學習手段,其主要目的只是為了提高中小學生們學習古箏的興趣和演奏技巧。

在古箏教學中教師應該寓情于教,加強中小學生的情感交流,從而培養中小學生對古箏的興趣。興趣教學要注重寓情于教,音樂更多的是意會,而不是言傳,音樂是聽覺的盛宴,同時音樂修養也不是一蹴而就的,是時間累積的藝術,它是抽象的,它又是復雜的,每一部作品都會表現出作者的內心情感,而作者的內心情感是不能用只言片語來描述的,一手樂曲是可以表達多種情感的。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重視學生樂感的培養,教學的過程中盡量放在音樂語言上,盡量將無形的東西具體化,更好的去幫助學生理解樂曲,體會樂曲內在意境,以達到教學要求。在學生上課的時候我們常常會發現,當彈奏的作品已被理解,學生就會感到彈奏的技術發揮的很好,只有這樣,才能把古箏藝術更加完美的展現。所以古箏教學的興趣教學精髓之處就是對樂感的培養。

沒有對樂曲的理解和情感的投入,技巧就會變成彈奏拍法的機械動作, 或者是失去內涵的技巧玩弄,我國古代的《樂記》中闡述: 凡音者,生人心者也。很好的點出了"心"與"音"的關系,因此,"教手"必須先"教心"[3]。在教學實踐中,我們不僅要教心,還要抓好教手,教心所強調的是對古箏藝術的感悟和體會,是一種發自內心由衷地表現音樂的激情,當然手上功夫也不能忽視,只有兩者相互結合,才能發揮出事半功倍的成效,兩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盡管從教育的角度上看,教手與教心有高低層次之分,但這兩者是相互滲透,交叉,不可分割的。一首樂曲不單單是由幾個簡單的音符組合起來,往往一首樂曲都灌入了作者的情感與寄托,每一首歌都有自己的靈魂,然而對樂曲所表達環境氛圍就顯得尤為重要了。例如:中小學生在彈奏古箏十大名曲《漁舟唱晚》時,手上技巧很好,樂曲的速度把握非常準確,但對樂曲表達的情感描述的環境氛圍,江南水鄉在夕陽西下的晚景中,漁舟紛紛歸航,江面歌聲四起的動人畫面沒有握不準確,就有可能只是在炫耀技巧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演奏。學生只有真正領會到作品的思想感情,再加上嫻熟的技巧,那么彈奏這首樂曲就會令人如癡如醉。著名的文學家巴金說過:"沒有技巧的技巧是最高的技巧"。我認為這才是古箏教學應該追求的終極目標,無形之中也提高了中小學生的興趣。

三、教學方式多樣,發揮好學生的主體作用

在古箏的教學中非常注重個體教學,這種師生一對一的教學模式幾乎已經成了一種固定模式。這種個體教學模式,使學生失去與其他同學交流、合作的機會。因此就會出現這樣的一種現象,有的中小學生個人演奏還不錯,一旦與他人合作演奏,就手忙腳亂、不知所措,缺乏合作能力。所以在古箏的教學我們應該采取個體教學與集體教學多種模式相結合。集體教學的形式有力的改進了個體教學這種教學模式存在的不足。比如在一對多上課過程中,學生會產生一種競爭的心理,這種競爭的心理會讓中小學生更好的練習和學好古箏。老師也可以讓學生參與講解,在課堂上學生們各抒己見,并且由學生自己來參與點評。最后老師進行總結,這樣一種方法既可以鍛煉學生獨立去思考問題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又豐富了課堂的內容。給古箏的學習注入了活力,自然而然中小學生對古箏的興趣就會越來越濃。

在古箏的教學中,教師依然是學生的主宰,處于說一不二的權威地位,換句話說,教師是中小學生們學習古箏知識和演奏技能的唯一的方法,是一種傳統的"師父帶徒弟"的落后方式[4]。 師傅帶徒弟,這是傳統的教學模式,在某種程度上阻礙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到充分發揮,思想得不到解放,思想受到控制,主觀能動性得不到發揮,對古箏的興趣也會降低,所以在古箏教學中,老師應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培養學生對學習的興趣、自覺地、積極主動地學習。在古箏的教學中,老師也可以給中小學生提供條件和余地,在老師沒有講解樂曲的風格時,讓他們自己去發現并去把握。這樣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方法能使學生保持輕松的學習態度,借以來提高學生學習古箏的興趣。

四、動力熱情相輔,興趣才是成才的關鍵

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也就是說人類潛能的原動力就是興趣。有了興趣,在以后的學習中就能事半功倍。興趣比智力更能促進學生勤奮學習,而且學習的效果也更好[5]。對于現在的很多中小學來說,學習古箏并不是他們自愿的,有的是因為家長喜歡或是家長們攀比而讓他們學習的古箏,還有的是因為升學考試而學習的古箏。如果沒有絲毫興趣而強制性的學習,這樣不僅是一種教育的浪費,更為重要的是扼殺了學生進一步做出探索的學習欲望,當學生處于一種興趣和對音樂的喜愛而策動時,學生不僅會學習得樂此不疲,而且更富有創造力。興趣必須穩定而持久,才能促進深入的鉆研問題,從而獲得系統的知識和技能,取得好的學習成績。

興趣就像是一副積極的催化劑,興趣會加速整個學習的進程,在教學實踐中,要更加的注重興趣的培養,從興趣入手進而提高教學質量。良好的興趣是學好古箏的基礎,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使古箏藝術更好的發展和傳承。

參考文獻:

[1]王朝剛.器樂表演技能教學新論[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6:118.

[2]張飛龍.音樂研究與教學探論[M].上海: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05:122.

[3]梁書琴.論兒童古箏教學[J].科技信息,2007,33:495.

篇5

作為一種文雅樂器,古箏蘊含著博大精深的文化內涵,它既善于表現優美抒情的曲調,又能夠抒發氣勢磅礴的樂章,被譽為“中國鋼琴”。從小學習古箏,不僅可以使孩子受到文雅音樂的熏陶,從而具備文雅的藝術素養,而且可以通過學習,培養孩子細致認真的學習態度和堅韌的精神,控制力、專注力、分辨力也將得到提高和升華。我從事古箏教學多年,就教學實踐談談體會。

一、激發興趣

幼兒隨著身心各方面的成長,生活范圍的擴大,對身邊的一切都充滿好奇和探索愿望,許多家長讓孩子學古箏,他們的目的很明確,即讓孩子學點才藝,進行藝術熏陶。但是四、五歲的孩子靈性千差萬別,條件參差不齊,如何教他們呢?

首先,詢問一下孩子的興趣點,孩子是否喜歡,是否樂于聽古箏的聲音。孩子希望了解新事物,認識新世界產生的好奇心和興趣點,這是學習古箏及其他技藝的前提,但極不穩定。原中國足球隊外聘教練米盧的快樂訓練法讓我很受啟發。古箏的琶音音效孩子們很樂意聽,因為它似流水、如山泉、像浪花,孩子們很快主動伸出小手在琴弦上撥來撥去。當他們聽到自己奏出的聲音時,會相互瞧著笑,帶來征詢的目光,好像在說:“老師,我也行。”孩子們這種可愛神態和對未知事物的探求興趣,一直激勵著我,抓住這個興趣點,常彈奏他們喜愛的兒歌,如《好媽媽》、《小松樹》等。這時孩子們很奇怪,古箏這個龐然大物,這么多弦,竟能奏出這么好聽的歌曲,既驚奇又覺得很有意思,這樣他們就有了強烈的試探愿望,臉上也露出了成功興奮的笑容,這是自然入門的第一步。

二、靈活多樣的教學

游戲融于教學的學習原則。對于年幼的孩子來說游戲也是一種學習。德國“幼兒園之父”福祿信爾說:“兒童早期的游戲是一切未來生活的胚芽。”在教學中,我感到如果先通過組織游戲以兒童喜聞樂見的方式將孩子引入教學環境中,能夠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我在教學中曾組織學生玩“聽音辨高低的游戲”,答對一方得到的獎勵是彈奏古箏的一個指法,一旦彈得準確,獎勵一朵小紅花,效果非常好,許多孩子就是在各種游戲中你爭我趕,不知不覺地完成了啟蒙教學。

在啟蒙教學階段結束后,我一方面采取正常的教育方法,另一方面采取賞識教育的教育模式。首先要教授給孩子的正確練習方法和習慣。在古箏教學過程中要告訴孩子如何安排練習時間,如何在樂曲中找出重點來練習,對于難度大的技巧如何反復練習。在學習新曲子時,要他們學會試奏,學習預習,不能完全依靠老師進行“填鴨式”教學。幼兒畢竟不是成人,有些樂理他們不可能迅速領會,演奏技法的練習過程也十分枯燥。為調動他們練琴的積極性,我運用賞識教育模式,在教學中對于他們的一點一滴成績給予充分肯定。而且讓他們學會賞識,賞識別人與自己成功與進步,找到成功和走向成功的感覺。通過賞識教育,孩子練琴的自覺性、主動性空前高漲,互相趕超的氛圍很濃厚,學習效果也很好。

三、循序漸進,持之以恒

萬丈高樓平地起,基礎不好難成大廈。在古箏學習階段,基本功的扎實非常重要。指法是技巧的基礎,簡單技巧是高難度技巧的基礎,小曲子是大曲子的基礎。開始學習枯燥的知識是走向成功之路的基礎,不急于求成是學好古箏的關鍵所在,每次考級中都有不少跳級考的學生,我們并不反對跳級,方法掌握好了,到達技術要求,方可以跳級,不然對學生是不利的。比如有的學生左手練習還不到位,彈奏能力較差,就急于雙手快速彈奏,結果不僅速度達不到要求,雙手還不合拍。又如,有的學生短搖還沒搖下來,就急于長搖、掃搖,造成指、腕易累,對下一步學習、提高形成很大障礙。還有不切實際亂攀比,別人彈幾級,我也彈幾級,或者是盲目追求進度,在短時間內一定要達到自己所定的進度,完成古箏高級別考試。結果沒有一首曲子彈奏是完整的,既浪費了時間,又形成了一些不良習慣,難以克服糾正。因此按部就班把基礎打好,避免跳著走,過早彈奏技法繁難的大型曲目是教師和學生都應注意的問題。

篇6

關鍵詞:中職學校;古箏;教學

在中職學校的幾年古箏教學中,筆者經常在思考:如何化解教學的難度,做到深入淺出,讓中職學生對古箏的學習有信心。筆者通過不斷的翻閱大量的教學資料、向其他老師請教學習,通過觀察其他藝術類課程的教學,觸類旁通,不斷的借鑒、嘗試、反思,總結了一些心得體會。

一、樂理、視唱理論知識的貫穿

樂理知識對于古箏的學習非常重要,起著基礎性的作用。而中職學校的學生基本上都是沒有接觸過樂理知識,雖說古箏教學多用的是簡譜教學,但對于筆者們學生來說能讀出dol .re.mi.fa.Sol .la.si就很不錯了,所以第一點就要在古箏教學中貫穿最基礎的樂理知識。在識譜上筆者參照了一些不太規范但效果明顯的方法。如:學生對音符雖然是很陌生,但是他們對數字還是很敏感的,所以筆者借鑒了這一點,先把數字寫在dol .re.mi.fa.Sol .la.si唱名的上方讓學生知道對應的數字唱什么,慢慢地他們自然明白數字所代表的是什么音符,唱什么,而且會認。這是筆者對于毫無基礎的學生的一點做法,對于有基礎的學生另當別論了。

對有了一定樂理基礎的學生就要從曲名和1=D,24拍,34拍等等這些開始了,讓學生了解曲目的由來、作者簡介,特別是里面所飽含的情感,要讓學生深入體會感悟;簡單的調式,拍號的理解也應該要強調,否則很多學生只是聽一遍老師的示范,然后模仿老師彈,并不知道里面的含義,彈奏出來的音樂也就沒有了生命力。

每當遇到新的譜子,學生總會束手無策,不知從何做起。筆者認為遇到新譜子之前應該先講音符,節奏,從四分音符、八分音符、十六分音符、附點音符、前十六后八、二分音符等開始,并講解他們的時值和節奏特點,為視奏做準備。筆者要求學生把每首新曲子的前十遍作為視奏練習來彈,盡量用慢速,不要出錯,只有連續三遍一個錯誤都沒有才能過關,聽起來很容易,其實剛開始很難做到。

視唱是視奏的基礎,試唱水平高的話視奏能力也會提高很快,因此筆者鼓勵初學的學生大膽的邊唱邊彈,或者先唱后彈,熟悉了譜子之后,就會越來越得心應手。

二、右手的幾種指法

在說指法之前,先說一下手型。藝術都是相通的,筆者對手型的理解來源于鋼琴的學習。無意間筆者感受走路時手垂下去的放松手型,突發奇思妙想,在古箏的教學中是否也可以借鑒這種方法呢?于是筆者積極的進行了探索,最后發現古箏手型也可以這樣,而且效果真的很好。因為筆者把藝術的學習方法與日常生活中學生熟悉的動作聯系起來,形象生動,學生學起來很容易,他們會很形象的做好手型,然后自動放松,不用筆者強調很多遍,就運用自如了。

1.“勾”指

“勾”指法是保持手型最容易也是最簡單的指法,所以筆者一般情況下都會從“勾”指開始教,既容易保持手型,也能學習彈奏。學習“勾”指時筆者總是先強調關節,要用第二關節,而且只用第二關節,即使是彈的時候也要盡量放松其它任何地方,只用第二關節,尤其注意要放松肩膀,把全身的力氣都傳遞到指尖,筆者認為,主要是指尖在用力,其它地方要盡量放松,有的同學彈琴時會帶動手背一起抬高,筆者會嚴格要求不許學生動其它地方,保持手背的放松和平穩,只動第二關節。在掌握這一點上,筆者讓學生抬手跟筆者模仿“撓癢癢”的動作,學生很快就明白了第二關節動是怎么回事了。

2.“抹”指

“抹”指和“勾”指要注意的地方差不多,只是好多學生彈“抹”指的時候,中指、無名指和小拇指都會特別緊張,明顯的在用力,有的是中指、無名指和小拇指握成拳頭,有的是伸開的,但是三個指頭根緊緊地并在一起,每當遇到這種情況,筆者就會用筆輕輕地挑一下學生的中指、無名指和小拇指,或者讓他們把手放在身體的旁邊,體會一下放松的感覺,然后重新拿上來,就會好一些。筆者覺得放松對初學的學生比較難,也是教初學者的一個難點,同時也是不可忽視的一個問題,如果教師在學生初學的時候沒有時刻提醒放松,等到以后“緊張”成為一種習慣的時候會很大程度上阻礙學生的進步。

3.“托”指

一般情況下,筆者會最后教“托”這個指法,因為筆者認為這個指法最不容易保持手型。在教“托”指法時,通常會出現以下幾個問題。第一,彈完以后手腕沒有動,整個手會抬起來,此時,手背就會高于手腕,手型也變了!這種情況筆者通常會讓學生做放松手腕的練習,手腕必須與手背一樣高或者手腕高于手背;第二,學生會用動大拇指的大關節來彈“托”指,尤其是關節比較軟的同學,這時教師一定要強調動小關節。有的學生已經學了一年多了,可“托”指竟然還是不用小關節,而是用大關節,速度上不去不說了,自己也很累。所以強調小關節的方法是很有效的。

4.大撮

彈大撮時,通常要求學生兩個指頭力度一樣大,并且要同時彈,筆者的要求是彈完以后馬上放松手腕,手型也回到最初的放松狀態,檢驗手腕是否放松的標準筆者認為是手腕高于手背,通常初學的學生會出現的問題有兩種,一是兩個指頭力度不一樣,“勾”指力度大于“托”指的情況多一些,筆者會讓學生先把“勾”指的力度減小,盡量把力度放在“托”指上,慢慢的就會平衡的。二是彈大撮時兩個指頭不能同事彈,并且“勾”指先彈的情況多一些,筆者通常會很重視這個問題,讓學生慢慢練,刻意讓“勾”指慢一些,慢慢地也會好的。而且這個問題經常是學生在老師面前彈琴時因為緊張造成的,所以筆者通常會讓學生放松慢慢來,不去責怪他們,這樣,學生在鼓勵中會越彈越好。

5.小撮

小撮相對大撮較簡單,要求也是兩個指頭同時彈并且力度相同,而對初學的學生來說,最常見的問題是學生因為第一次接觸不一樣的雙音,沒有掌握規律,因為音多而眼花,把兩個音彈反了。以前筆者會讓學生從下往上看,多數教學方法也是這樣,但是后來筆者發現從上往下看更加的方便,所以筆者給學生講完規律以后讓他們從上面的音看起,甚至只要掌握了規律,絕大多數情況下都是可以撇一眼下面的音檢查一下是否正確就行了,這樣又有效率,看起來又不累。有些學生即使教師講了規律了還是不理解的,筆者就讓他心平氣和地慢慢練,并且這種“心平氣和”筆者覺得在古箏教學別重要。

6.搖指

眾所周知,搖指有很多種,名稱也有好多,有扎柱搖、懸腕搖、托劈搖、壓腕搖等等,但是萬變不離其宗,任何一種搖指都是將“點”變成“線”的過程。無論哪種搖指,做到放松和指尖用力相結合,才能真正地搖好。一般情況下筆者會首先給學生教壓腕搖指,支撐點是手腕,這種搖指筆者認為最容易放松,也是最容易學會的搖指,等到壓腕搖指學的非常好了以后再給學生教其他的搖指!搖指的問題通常是不連貫,也就是通常所說的沒有形成“停不下來”的慣性。這種問題筆者認為是因為學生的手腕不夠放松,“托”和“劈”的力度不相同造成的。筆者解決學生這種問題是讓他們慢練,盡量讓“托”和“劈”的力度相同,聲音一樣大,并且一星期以后再慢慢地加速度,這種方法很靈!通常都會很好地解決問題。

三、幾種常見的左手按音

1.顫音

顫音的學習要求是力度要從身體傳遞到胳膊,再從胳膊傳遞到手上,輕輕顫,不能改變音高,聽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學生剛開始不能理解這種概念,在練習上浪費了很多時間。筆者把這種概念通過一些形象的動作,模擬給學生看,比如說:教學生手顫抖,筆者讓學生看筆者模仿老年人手抖不止的動作,雖然這不是教材內容,但是學生馬上明白了,這種顫動應該是自然的顫抖。便對學習起到一些促進的作用,這只是其中一個方面。

2.上滑音

上、下滑音不同于其他指法的地方是因為它不光是指法那么簡單,它需要學生掌握的還有對音高的判斷,一個上滑音的完成需要掌握左手對于弦按壓的力度,和滑動音音高的準確度兩方面結合才得以完成,因而音準是最大的難度。在教學中很多學生能掌握第一點基本的指法步驟,筆者把它總結為“先彈,后按,定住”。但是對于音準的把握始終有些問題,畢竟基礎有限,所以筆者運用“找同音”的方法讓學生解決音準的問題,如:讓學生把dol 音往上按住產生re的音高,但是這時候不能確認它是否準確的情況下,彈響dol音上方的re音進行比較,如果按壓的re和dol音上方的re音相同則證明音準正確。通過這種方法,學生對于彈上滑音找到了自信,同時筆者也解決這一大難題。

3.下滑音

講完上滑音相信下滑音的學習會比較容易,可是情況并不是這樣。在下滑音彈奏的步驟講解上學生還是很清晰的能掌握,筆者把它總結為“先按,后彈,放手(緩慢)”。但是學生糾結的是他們經常在出現這樣的問題,如:re的下滑音是,先把re音通過按壓到mi的音高,然后緩慢滑到re音上,但是很多同學認為說要讓mi滑到re肯定要再mi上作文章,其實這樣的思維方式就是錯誤的了。因為筆者們現在彈的音是re的下滑音,自然是在re上產生這樣的一個下滑的過程。但是對于初步掌握這個指法的學生來說會有這樣的混淆,筆者把這個難點總結為“有上就有下”這樣的一句口訣,就是讓學生知道下滑音就是上滑音的相反操作,有上滑音就一定有下滑音,讓學生大量把上下滑音指法連起來聯系,有上就有下這樣理解起來就不會出現識譜的問題了。

四、彈奏時應該多用分指

教學的過程中筆者發現學生用的最多的指頭就是“勾”“托”“抹”,而“打”指很少用,等到學習到一些需要用分指的曲子時,要花很大的功夫去練才行,所以現在筆者在學生初學時就要求他們要用分指,并且在彈奏練習曲時盡量多用“打”指,不僅能提高效率和速度,還可以從一開始就練習學生的所有指頭的靈活度。

(作者單位:中山市技師學院)

參考文獻:

篇7

關鍵詞:高校古箏;教學;創新

古箏是華夏民族一件具有兩千多年歷史的“仁智之器”,它從最初的“五弦竹身”經歷代箏家的創新發展,呈現在今人面前的是二十一弦、四個八度音區、以木為體的古箏。形制的變化,音域的拓寬使得古箏演奏的音樂極富表現力。由于中國地域遼闊,各地民間音樂繁雜多樣,近代依附于各地方音樂而形成的古箏流派,風格鮮明,每一流派都存有豐富的樂曲,即“傳統箏曲”。建國后,隨著社會的穩步前進,民族音樂受到了空前的重視,箏曲創作也由最初的以古箏演奏家為主體,發展到后來專業作曲家的參與,使古箏音樂走到了音樂題材呈多樣性、音樂風格也更具個性化的“創作箏曲”新時期。現今古箏得到越來越多人的喜愛,在中國的各級藝術教育中也越發得到普及和重視。

一、高校古箏教學現狀及存在的主要問題

我國目前高校的古箏教學現狀有可喜之處,也有令人擔憂之處。其中可喜之處在于高校古箏學習的主體是成年學生,他們有著理論基礎和樂器技巧,接受能力更強。但是,由于他們錯過了最佳的古箏學習時期,因此,高校古箏教學又面臨著一些問題。

(一)教學模式守舊,教學目標過于單一

當前,我國高校古箏教學仍然沿用傳統的教學模式,使得古箏人才培養過于專業化和單調化,很多高校都把培養古箏人才的專業才能作為首要目標,讓他們成為“高、專、尖”的人才。殊不知這樣的培養模式使得古箏教學的教學目標過于單一,無法適應社會對全能型人才的需求,從而嚴重阻礙了高校古箏教學的順利開展。

(二)教學過程中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

當前,高校古箏教學過程中傳統的教學模式,又滋生了一個問題。這就是說,高校古箏教學重視教師的授課,忽視學生作為課堂主人翁的地位,嚴重影響了學生積極主動性的發揮,這是一種重內容和個體,輕方式和集體的教學傳統。學生在這樣的教學過程中,往往會喪失學習熱情,無法在集體中發揮出自己的學習精神,顯然是不利于學生個性化成長需求的,也不利于學生健康人格的培養與形成。

(三)注重演奏技巧的學習與培養,忽視綜合素質的提高

高校古箏教學中通常采取一對一的教學方式,這樣就會耗費教師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也減少了學生之間進行交流學習的機會。在這樣的培養方式之下,古箏人才往往缺乏集體協作意識和合作精神,使得學生的演奏水平大幅下降,甚至在與別人的合作演奏中表現出一種手忙腳亂的狀態,無法及時調整自己的演奏狀態來與別人進行配合。這就是說當前高校古箏教學中存在重技輕文,重單項專項,輕綜合素質的培養方式,大大影響了學生對于音樂的審美能力和創造力。

二、高校古箏教學創新的具體對策

(一)高校古箏教學應該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激發出他們學習積極性

在古箏教學開始,學生們往往充滿著好奇心。但是,學習耐力不夠。教師不應該采取強制的手段來壓迫學生進行學習,而是應該把側重點放在培養學生興趣方面,否則,學生一旦缺乏學習興趣,任何教學都是徒勞無功的。因此,高校古箏教學過程中,應該切實把學生作為教學的主體,充分尊重他們的主體作用和核心地位,保護好他們脆弱的學習激情。這個時候,古箏教師可以選取一些旋律優美的古箏樂曲來激發出學生的興趣,最大限度的抓住他們的興趣點,因勢利導,讓他們從最初的好奇轉向興趣,讓興趣貫穿于古箏教學的始終,努力培養學生的樂感,讓他們體驗到強烈的音樂感染力,并進而產生較大的藝術表現力。

(二)高校古箏教學應該摒棄傳統落后的教學方法,采用先進的教學方法

從傳統上來看,古箏教學方法基本上都是以教師經驗為主,學生往往處于被動的地位,教師過于重視自己的教學過程中的位置和作用發揮,從而忽略了學生的主體性地位,使得古箏教學顯得過于單調呆板,整個教學了無生機。因此,教師應該反思這樣的教學方式,采取更加先進的教學方式,比如說可以采取情境式的教學方法來最大限度的激發出學生的學習熱情。

(三)高校古箏教學應該重視排練課教學探索與實踐

古箏教學應該走出傳統的重理論與技巧的教學模式,而是應該為學生創造更多的實踐演出機會,讓他們不僅能夠單獨的演奏出古箏樂曲,更應該能夠適應集體演奏的場面,在集體中進行多人配合的古箏演奏,體會到集體演奏的和諧與平衡之感,以此來更好的展現出自己的古箏才能和音樂表現力。具體來說,高校古箏教學中應該在課堂上積極開展教學訓練,努力提高學生在課堂上的實踐能力。

(四)高校古箏教學應該重視提升教師的綜合素養

當前,我國很多高校的古箏教師整體素養并不是很高。這是因為古箏作為我國有著東方鋼琴之美譽的樂器,其經歷了幾千年的歷史風雨,是我國民族樂器中最具特色的樂器之一,其有著清越、高潔、典雅的音色,豐富的音樂表現風格,在細微之處還能夠深入描述人們的內心情感。因此,高校古箏教師應該在重視培養古箏演奏技能的基礎之上,引領學生加深對于古箏民族特異性的了解和把握,讓他們能夠充分深入到古箏音樂作品的創作背景和情感蘊含中去,從更深層次來領略到古箏音樂的民族風情和文化底蘊。

(五)高校古箏教學應該整合教學內容,及時更新教學計劃

高校古箏教學就應該把審美教育作為教學核心,以情感人,以美育人,讓古箏教學更多的體現在熏陶、感染、凈化、震驚、頓悟等情感層面上,從而實現由技術教學向藝術教學的轉變。這樣,古箏教學才能夠真正適應素質教育的內在需求,從而不斷增加古箏教學的文化內涵。此外,古箏教學還應該強化教育類課程的學習,讓學生除了具備古箏知識以外,成為一個綜合型古箏人才。

三、結語

古箏教師在教會學生演奏技能的同時,還要教會學生如何用“心”來彈箏,讓學生體會到“根根箏弦是心弦”的意境.因為古箏音樂是一種有著豐厚文化底蘊的藝術,它除了要用和其它音樂一樣的音樂色彩、音樂織體等外,逐需要講究其韻味風格、意境.要想真正掌握好這門藝術,就要在提高藝術修養和文化素質上下功夫.高校教師在教授古箏風格流派的豐富多彩之時,也要向學生傳授民族音樂豐富的語言。不同風格流派的教學,能增強學生民族音樂的積累和儲備,增強學生民族文化歷史與情感的底蘊,使學生了解各民族文化的特點,培養跨文化的開放多維的音樂視野,廣泛吸納各民族音樂的優長。

【參考文獻】

[1]劉麗.淺析古箏教學改革[J].中國校外教育,2016(24).

篇8

【關鍵詞】古箏教學;群眾文化;規范;循序漸進

中圖分類號:J6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0278(2014)02-289-01

近幾年來,隨著我國經濟、文化建設的騰飛,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各地政府對弘揚民族文化的重視,使古箏藝術呈現良好的發展趨勢,古箏的演奏和教學以及其藝術實踐活動越來越受到人們的喜愛和重視。古箏藝術活動的開展,活躍了群眾文化娛樂生活,推動了精神文明建設,因此,全國不少地方出現了學習古箏熱。據中國音樂家協會有關人士保守估計,彈奏古箏的愛好者全國有二三百萬人,確切的學古箏人數很難統計,從每年考級人數連續成倍增長來看,學習古箏已成為一種時尚。筆者作為一名古箏專業的群文工作者,認為怎樣能更好地在群眾文化中普及古箏教學,是當前最迫切需要探討的問題。

一、群文古箏教學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首先,教學方式有待改進。在古箏教學的實踐中,多數情況下,使用的是“一對一”的個別教學方式。這種個別教學方式,一方面,使教師花費了大量的精力和時間,但收效甚微,高投入只能換來低產出。另一方面,使學生失去與其他同學合作和交流的機會。群眾文化不是專業演奏,不需要多高超的演奏技巧,人們更多的需要是從學習中獲得演奏的快樂,更重要的是培養與人合作的能力,因此筆者建議,群文的古箏教學應以團隊訓練為主,從一開始就讓團員們養成合作的習慣。

其次,教學模式傳統、單一。在古箏教學過程中,很多地方仍然沿襲教師教――學生學――學生上課――教師輔導的流程。這實際上是一種傳統的教學模式。教師依然是學生的主宰,換言之,教師是學生門學習古箏知識和演奏技能的唯一來源,是一種傳統的“師父帶徒弟”的落后方式。這種教學方式。極大程度地壓抑了學生們學習音樂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得不到應有的發揮,也就無法發揮出自己對音樂的靈感。群眾文化的古箏教學,應是在交流和討論中進行,教師除了是老師外,更是傾聽者、好友,這樣更能激發學生習箏的興趣和熱情。

第三,師資力量的參差不齊。這不僅是群眾文化中的古箏教學問題,更是地方性古箏教學存在的普遍問題。雖然群眾文化需要熱情,但也需要專業,有些教師自己都是一知半解,雖然投入了足夠的熱情,但是根本無法出成績,反映在古箏的實際教學活動中,就使學生們很少能得到教學實踐的機會,缺乏古箏教學的實際訓練,沒有課堂實踐教學的情景體驗。

二、群文古箏教學如何更好地普及

首先,群文古箏教學的普及需要擺正心態,認識民族音樂的重要性。音樂文化的遺產是中華民族文化遺產的重要部分,不先認識、了解,就不可能弘揚、重視。在群眾文化中,器樂,尤其是古箏很容易被忽視,人們會習慣性地認為它難學、難以攜帶、演出不便,其實不然,古箏雖然長度有1米7左右,但它是中空的,因此重量很輕,便于攜帶;古箏由于是五聲音階,隨便撥一下,便有美妙的聲音傳出,入門很快,因為它所有的演奏手型、坐姿都是遵循人的正常生理狀態,比如彈琴的手型就像抓東西一樣。在群眾文化的古箏教學普及中,用的都是簡譜,更容易認,基本只需要三個月的時間,就能彈奏簡單、動聽的樂曲了,只要勤加練習,半年左右,一支成熟的古箏團隊就可以在群文舞臺上向大家展示傳統音樂的魅力。

其次,群文古箏教學的普及需要教材的規范化。群眾文化的古箏教學不是以考級為目的,因此就要選擇更適合的教材,但從目前所出古箏教材狀況來看,各種教材有深有淺,各打各的鑼鼓,很不規范,很不系統。筆者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會自己改編一些流行歌曲作為練習曲目,實踐證明,收效明顯,學生們更樂意接受耳熟能詳的流行歌曲,而不是枯燥的考級曲目。另外,筆者認為,教師還應誘導學箏者循序漸進發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使他們得心應手地展示彈奏才能,讓其步入箏藝園地的境界。

篇9

[關鍵詞] 古箏教學;有效性;問題;策略

近年來隨著民樂藝術的興起以及素質教育的深入發展,人們越來越多的意識到要想使素質教育得到全面的發展,音樂是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因素,同時在這期間有許多人已經加入到了對音樂的教授和學習當中。對古箏藝術的學習,可以使學生自身的文化內涵得到豐富,智力得到開發,進而使學生的綜合素質得到提高。

一、古箏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缺乏對學生主體地位的發揮

由于長期以來教師和學生都是處在一種“教師講,學生聽”的教學環境當中,并且也已經習慣了這種相對枯燥、單調的教學環境,致使學生長期以來在學習上都始終處于一種被動的地位。在古箏教學中尤其是對一些古箏理論的教學教師只是一味的對學生進行知識的灌輸,而忽視了對學生的關愛,忽視了傾聽學生的意見,最重要的是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長此以往下去,學生也就漸漸失去了對古箏藝術學習的興趣和動力,古箏藝術的發展將無從談起。

2、忽視了對學生進行綜合素質的培養

縱觀目前我國的古箏教學工作可以發現,其教學目標太過單一。在日常教學中往往只注重對學生進行彈奏技巧以及古箏知識的訓練和講解,盲目的對彈奏曲目的技巧和難度進行追求,忽視了對學生進行舞臺實際表演經驗的訓練和培養,忽視了與古箏相關學科知識的學習。只是把學習古箏技能和知識作為教學的唯一目標,而沒有認識到培養學生綜合素質,學習社會科學知識,對學生的發展同樣重要。基礎文化知識以及綜合素質的欠缺,容易導致學生缺乏應有的文化素養和藝術修養,使學生在音樂的創造力和審美鑒賞能力方面的發展受到限制。

3、忽視了對學生進行古箏藝術文化底蘊的教學

現如今的古箏教學大多都是采取的一對一式的教學模式,教師在這種單一教學方式的引導下,很容易忽視對學生進行古箏的文化底蘊方面的講授,而只是注重對一些曲目在演奏技巧上的訓練和傳授。中國的古箏藝術博大精深,具有悠久的文化底蘊,集文學性、歷史性、地域性于一身。但是古箏藝術的這些特性卻正在漸漸的被人們所淡忘,人們只是片面的把目光集中在對古箏的彈奏技巧上,并一味的追求變化和創新,對古箏藝術所特有的文化底蘊完全視而不見。

二、提高古箏教學有效性的具體實施策略

1、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要想使學生對學習古箏藝術具有持之不懈的動力,最好的辦法就是努力激發學生對學習的興趣,只有學生具備了濃厚的學習興趣,其音樂的審美力、創作力才有可能得到提高。這就需要我們教師把更多的時間用在音樂靈感的尋找上,以引導學生通過更加聰明的辦法來練習古箏,并且還要對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性思維及時的給與鼓勵。藝術是來源于生活的,所以要想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出優秀的古箏藝術人才,就要鼓勵學生從枯燥乏味的書本、課堂中走出來,走進生活和大自然當中,用自己的心去感受去傾聽自然所帶給我們的聲音,并通過藝術的形式表達出來。這樣不僅使學生的創造力得到培養,同時還達到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目的。

2、以學生為主,創造良好的古箏學習環境

教師要認識到學生才是學習的主體,自己在學習中只是擔當了一個引導者的身份,對學生的學習方向、學習方法、興趣愛好等進行教育和引導。在對古箏的學習中教師要善于傾聽學生的心聲,與學生建立良好的溝通互動,耐心的解答學生的疑惑,并誠懇的接受學生的意見和建議。教師和學生這樣亦師亦友的關系,不僅增強了教師和學生之間的感情,同時也無意識的在師生之間營造起了一種和諧、歡快的學習氛圍,在這種良好的古箏學習氛圍的影響下,學生的學習成績也就自然而然的提高了。

3、規范練習,使學生掌握正確的學箏方法

對古箏的學習是一個快樂并且枯燥的過程,要想使古箏教學的有效性得到提高,除了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外,還要掌握一套正確的學箏方法。首先,學生要對自己學箏的時間進行合理的安排,以形成對自己的約束。第二,為每次的學習都樹立一個明確的目標,這樣就會使學習的思路更加的清晰,學習也更有價值。第三,采用慢和快相結合的方式進行古箏樂曲的練習,以達到由慢及快、由生及熟的過程。第四,除了練習彈奏技巧外,還要重視對基本功的練習,要知道只有具備扎實的基本功才能夠彈奏出動聽的曲目。第五,要懂得溫故而知新,只有對學過的曲目進行反復的練習才能夠真正讀懂其中的內涵。第六,重視對心態的調整,在平時的練習中就養成激情演奏的習慣,只有使每次的練習都處于興奮的狀態,并使之養成習慣才能防止上臺演奏時出現緊張、忘曲的尷尬場面,為上臺演奏打下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李娜;古箏教學實踐初探[J];大舞臺;2011年03期

[2]陸媛媛;武林箏曲的演奏特點管窺――以《將軍令》為例[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2011年09期

[3]王英睿;二十世紀的中國箏樂藝術[D];中國藝術研究院;2007年

篇10

古箏教學擔負著培養學生的素質,發掘他們的音樂潛能,使他們熟練掌握音樂各類音響元素特征、音樂表現要素和表現規律的任務,同時有效率的古箏教學也肩負增強學生的樂感與表現力,提高他們對音樂的理解力、審美能力和駕馭音樂、表現音樂的綜合能力的任務。我從事古箏教學多年,在實踐教學中深刻體會到聽覺、記憶、音準和讀譜是演奏的基礎。更為重要的是,重視視唱練耳訓練可以使古箏教學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視唱練耳貫穿于古箏教學的全過程

古箏又名“秦箏”,是中國最古老的彈弦樂器之一,其發音清脆悅耳,如泉流暢。按五聲音定弦,極具中國民族特色。箏的音域寬廣,音色明亮、清脆,與人聲十分近似,演奏起來十分迷人。它可奏單音曲調或和弦,也可雙手演奏,同時發出六個音。右手用姆指、食指、中指彈撥琴弦,左手在箏柱左側順應弦的張力、控制弦音變化,以潤美音色、裝飾旋律。右手有托、劈、挑、抹、剔、勾,還有搖指、琶音、撮等指法。左手有按、滑、揉、顫等指法,重按可使原音增高大二度或小三度音程。那么你按的音準不準,完全取決于你的樂感。視唱練耳的目的就是培養一個人的樂感。

一堂古箏教學課可以粗略地劃分為基礎練習與作品試奏兩個部分,在這兩部分教學中,視唱練耳都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基礎練習就是基本功訓練,其中最重要的是音階練習,要解決的主要問題是音準。古箏按五聲音定弦,4與7都是通過左手按弦變化得來的,如果沒有良好的視唱練耳基礎,表達音高就無從談起,演奏技巧更是無本之木、無源之水。作品試奏是古箏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包括對旋律部分的處理,其中對一部全新完整作品的旋律處理實質上就相當于視唱若干個樂句,而聽老師示范或他人對作品的演繹,需要良好的練耳訓練作為基礎。良好的聽覺可以幫助學生正確分析作品結構加強音樂記憶力。

二、視唱練耳訓練有助于改善學生的節奏感和音準

節奏是音樂的靈魂,是骨架,是音樂的脈搏。節奏在音樂表現中具有極重要的意義。任何音樂都有鮮明的節奏,節奏訓練有著不可低估的作用。音準與節奏一樣,是古箏演奏的最基本要求,是學生學好音樂的首要條件,是音樂的基礎。在傳統的古箏教學中,教師多采用灌輸的方式,即在音高、音程、和弦、節拍節奏、調式調性等方面對學生進行聽覺上的訓練時,總是在模仿中反復練習,給學生以基本的感受,如古箏教學中的節奏范唱或識譜等環節。在這個階段,學生對各種音樂知識及要素的認知,只是初步的了解,具有音樂聽覺直觀性和機械性強的特點,對學生而言具有被動性。學生在被動的狀態下學習,其效果可想而知,聽覺惰性的出現也就不足為怪。因此,教師要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引導學生積極理解音樂的各個要素。視唱練耳有助于改善學生的節奏感和音準,學好視唱練耳,學琴速度也會快很多。

三、視唱練耳訓練有助于提高學生的音樂表現力與創造力

學生在彈奏一首古箏作品前,首先要對作品的音響運動產生聽覺上的共鳴,而將譜面上的音符變為富有生命的實際音響,是一個必須有表現力與創造力參與的過程。古箏演奏被稱為二度創造,因此,培養學生的表現力與創造力是古箏教學的一項重要任務,而視唱練耳訓練則有助于提高學生的音樂表現力與創造力。